浅谈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2024-11-06

浅谈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精选4篇)

1.浅谈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篇一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成为了他们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方式,并对其生活模式、思想道德和价值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负面效应,以及对高校思政工作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身心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从加强理论研究、组织保障、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几方面提出了对策,并总结了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道德教育

前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工具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也给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网络作为大学生接受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已经成为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方式,对其生活模式、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来说,如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生,防止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肃而又急迫的课题。诚然,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它拓展了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改进了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但与此同时,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网络的应用对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模式下,教育者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灌输。随着当代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而是会将各种信息观点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加以分析,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再转化为行动,进而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冲击。网络的主体性、虚拟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势必造成道德教育对象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自由主义意识的泛滥。

(二)网络的应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

大学生求知欲比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长期浸染到网络世界里,难以避免会受到多元化的网络信息的影响。目前,网络信息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自由性的特点,导致大学生随时都会接触到五花八门的各类网站,这些网站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乏有误导青年树立错误道德观的内容存在。面对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或学术立场的网络信息,尚未建立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思想的混乱、迷茫和困惑,对传统教育形成的价值体系产生质疑、颠覆甚至坍塌。

(三)网络的应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

在网络的世界里,大学生以各种身份、角色进行交流,这种迥异于现实交流的人际关系,具有神秘性和安全性。由于大学生年龄、阅历和教育的不足,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里,尽情、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诉求,逃避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从而获得内心的某种满足感。一些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且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引起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疏远,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

二、应对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冲击的对策

(一)深入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目前,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有效开展相关工作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从理论高度探索网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规律,目前存在或即将出现的问题,分析和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构建一整套适应网络的道德教育体系。只有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才能对日常的思政工作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并最终实现思政工作的目标。

(二)完善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

高校要从历史的、战略的角度看待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工作,校党委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核心领导,从全校思政工作的布局中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把道德教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和个人,加大资金投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交流、联系,推动网络应用与道德教育工作的良性协调发展。学生处、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思政网站的管理力度,鼓励学生干部组织、社团等积极参与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教育氛围。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网络应用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思政工作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及资源,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将两课的理论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网络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建设党建、团建、理论、学术、心理健康等不同主题的网站,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起到为学生答疑惑、帮助成才的教育效果。

(四)提高广大政工队伍利用网络的技能

网络的普及对新时期的政工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是检验新时期高校政工人员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应当建立一支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网络政工队伍。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政工队伍的信息素养和网络技术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网络的资源和工具开展道德教育,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政工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让大学生通过对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对我国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认识,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网络吸收各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拓展自己的视野,自觉地抵制网络中不良的信息:总书记提出,为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他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通过向全社会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侵害的能力,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明辨是非,在虚拟的世界中也有强大的精神正能量。

(二)建立和完善网络规范体系,加强网络监管

1.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学校应特别重视新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计算机及网络基础教学与网络法律、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从新生入学起就要通过讲授知识、学生座谈、主题班会、团员或党员活动、请专家作报告、开展有关上网的专题讨论或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网络知识教育、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网瘾的危害,自觉远离网瘾。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有效引导和教育,使广大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网络是新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还可以在“两课”教学和考试中添加网络法制和道德有关内容,让每一个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具备基本的网络法制和道德素质。

学校的常设机构和社团组织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转接垃圾信息、不搞网络侵权、不看黄毒”的文明网员,自觉维护遵守网络秩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辨识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从而自觉地对网络不良影响进行抵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在校园内广泛地开展网络法制观念及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在开展网络活动时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既要做到有效预防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行为,也要帮助他们在面对网络时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观念,避免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对他们造成不法侵害。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请求相关主管部门配合,严格控制学校周围网吧的数量,规范校园周围网吧经营者的行为,坚决杜绝“包夜网”,以及提供色情电影、暴力网游等不良竞争行为:晚上严格门卫制度,外出学生请假条出入,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晚上抽查宿舍,有效地控制外出“通宵网”的现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脑,而大学生上网的地点也逐渐由网吧转变为学校的宿舍。一方面,要对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引入和采用较为先进的监控软件和监控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的色情、暴力、反动等非法数据包进行过滤,有效防范外部不法分子和不良信息的入侵,净化学生的上网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课堂出勤情况的管理,严抓旷课上网的行为,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控制上网时间,严格规定和执行晚上断电和断网的时间,保证学生白天上课,晚上按时就寝,减少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与规范,规范校园网络的管理和运作,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网络行为动向,从中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机制,掌握舆论主导权,通过网络评论员引导舆论、解析真相、拆穿阴谋、指明陷阱,帮助大学生回避危险,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

(三)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往往具有逆反心理,一味的说教和严格管制有时效果不会太好,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根据网络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些大学生迷恋上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校园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学业压力增

大,人际关系紧张。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上网寻找一个可以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的虚拟世界,进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长此以往,极易导致人格异化、心理扭曲、情感缺失、道德滑坡。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设施,将课堂教育与课下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发动基层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建设以思想、文艺、体育、娱乐、文化、学术为基本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一个互助、和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大学生在身体、思想、性格、情感、人际关系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将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实现健康成才的预期目标。

2.研发和推广新的思想道德教育软件

新的思想道德软件是通过开发包含有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在的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大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例如,北大2010年在发放的录取通知书中,附赠了一款名为“北大英雄”的游戏光盘,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一名北大新生,游戏制作者用四个学期模拟四个学年,并设计了相应的学分。游戏还设置了多种不同的能力属性:逻辑能力主要通过理科学习增长;文采主要在文科学习中获得;政治属性通过团委、学生会和党校来塑造等。这是一个巧妙的创举,北大利用了信息网络,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让他们提前进入了角色,让他们提前获得入学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这种游戏光盘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起的效果应该远远好于入学报告,远远好于简单的说教。

思想道德教育软件的开发者如果能够分析当前热门的网络游戏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网络游戏中最基本的练级和任务系统与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相信一定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巾玩,寓教于乐。大学生在反复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必然会接受和认可软件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和观念,接受着游戏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

3.创新德育技术,抢占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

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倾向于具有时代感的现代传媒,乐于从中获取信息和交流,这样,大学德育工作就更不能回避网络。事实上,网络必将给德育工作带来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充分利用网络,积极构建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已刻不容缓。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通过QQ聊天,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QQ空间或思政博客,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E—mail,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通过在网络建立的沟通平台,充分交流与沟通,使德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

网络给了大学生和老师平等交流的平台,一些不方便面对面或者通过语言交流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E—mail或者QQ与老师交流。一些很隐私的心理、道德 问题,甚至可以通过匿名E—mail或者匿名QQ与老师交流。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这些信息,通过细心的沟通与正确的疏导,来帮助学生化解心理上的矛盾及压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负面情绪得到引导和宣泄,纠正他们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老师要紧跟学生的潮流,从班级QQ群中的聊天信息,学校的BBS,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论坛等内容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或积极参与到学生对热点问题看法的讨论中,或通过其他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不受网络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网络使师生间的交流变得更畅通,能够使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和道德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心理辅导减少学生出现心理和道德上的问题,尽量避免学生因心理或道德原因自杀或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小结

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到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的新问题,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2.浅谈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篇二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时期, 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整体国民素质, 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因为他们是我国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 是新世纪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材。因此, 政府、学校、社会各界都应当给予弱势群体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帮助与支持, 大学生自身也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 健全人格, 全面发展。目前,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主流是积极向上、稳定健康的, 但是, 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有些大学生的人格也会随之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 他们在经济生活上都不怎么富裕, 有时自己必须时刻对生活的各种花费花销进行限制和约束, 这样下来时常也总陷入口袋里无钱的窘样。实际上, 因为学生家长不能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支持, 大多数经济上弱势大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应对在学费与生活费上的各种费用。这种情况使大学生不仅要尽量减少费用的支出, 还要在学习之余进行勤工俭学以贴补生活, 凡事都应该思量自己的经济状况, 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从而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影响。

二、弱势群体的内涵

弱势群体, 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 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目前, 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第一类是下岗职工及失业人员;第二类是进城民工;第三类是在职低收入职工和较早退休的人员。

三、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现状

(一) 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

我国在校学习的各项费用单纯由家庭供给的大学生比例相当大, 能达到95%以上。而如今的弱势群体家庭经济收入却很低, 弱势群体家庭的生活多处于贫困状态, 有的则是极端贫困状态, 然而高校的各项费用收取却比比皆是, 个别收款项目又数目不菲, 经济的低收入与高昂的大学消费之间有了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无法解决就会导致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们在校生活上的拮据, 在生活质量标准上怎么能不产生天壤之别的差距呢?生活不好学习成绩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大学生产生对自身学习能力怀疑的心理,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厌学和不学情绪, 自身学习能力和素质得不到提高,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二) 心理贫困而无法自我调适。

由于各个家庭背景不同, 其在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现象。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具有许多优秀的性格特征, 独立自强并且能够吃苦耐劳等性格是纨绔子弟不一定具备的。然而在心理健康上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却逊色了很多, 常常罹患心理疾病, 部分贫困大学生甚至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都陷入了“心理贫困”之中。经济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现在的人际关系偶尔得用金钱来疏通一下的, 没有钱就不能在人际关系上如鱼得水, 越是在人际关系上出现惧怕和回避。他们内心就越发孤独无助, 莫名的烦躁和敏感就会产生, 长此以往就会钻牛角尖, 对人或事物抱有极端的想法和观点, 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培养他们良好健康的心理, 成为当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三) 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他们生活困窘, 既无经济实力, 也无精力更多地进行人际交往。贫困大学生大多综合能力素质差, 见识短视野狭小, 突出的特长几乎没有, 内心存在自卑心理, 他们害怕参加集体活动, 不主动与人交谈和沟通, 相对孤僻、不合群是他们的一贯作风。严重的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 孤僻古怪的行为让人难以捉摸, 同时对他人善意的关爱和帮助不理睬和拒绝。

(四) 价值观出现偏差。

贫穷和磨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人们上进心, 使他们更具有理想信念和奋斗决心。但长期的贫穷和磨难总伴随和困扰着这类家庭, 使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和经济拮据的困境每况愈下, 为了改善现状, 有时的做法和考虑就会欠妥, 想致富的手段就会“丰富”起来, 各种社会因素加之自身对现状的不满以及致力摆脱弱势的强烈愿望, 通常会限制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使其在价值观和道德的选择上出现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树立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四、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人格的特点

(一) 自卑感强。

造成贫困大学生自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问题。弱势群体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困窘, 他们人格发展变化受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 导致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素。弱势群体大学生不愿意和成绩优异的非贫困同学交往, 喜欢交往那些同样来自弱势群体的大学生, 因为他们在一起都能彼此地认可他们的社会归属地位, 自卑感表现得就少些。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 逃避沟通的他们把自己完全地封闭起来, 有的因为过度自卑而不能接受他人的馈赠和帮助。还有, 贫困大学生大都出生于农村, 一下子搬到城市里来上学, 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与城市的节奏不相符, 城市里的学生懂得多, 他们知道得少, 俨然变成一个无知的另类, 显得是那么不合群, 这些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 成就动机强。

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强, 具体表现为学习非常刻苦努力, 有很强事业心和创业心, 在私下里积蓄力量, 顽强拼搏。为什么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如此强呢?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贫困大学生成就动机强烈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甘心一直处于这种贫困状态, 内心急于摆脱这种状态, 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成就动机, 学习刻苦努力, 能够奋力拼搏;另一个原因就是报答父母辛苦供自己进大学读书的那份恩情。为了积攒初高中和大学的各项费用支出, 父母不辞辛苦地在田间劳作, 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地干农活, 从不大手大脚地花钱买像样的东西, 家人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攒钱, 为了凑足大学的高额学费甚至不惜借高利贷, 抵押房产, 作为贫困家庭的儿女他们能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吗, 他们又怎么能不立志努力拼搏, 将来有所成就以报达父母的恩情呢?

(三) 内向孤僻, 交际能力差。

贫困大学生很担心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的贫困处境, 对同学之间的流言蜚语很是敏感, 听不得人们说自己土气, 见识少, 爱好少。于是就把自己牢牢地放在笼子里, 不与外界进行交流和交际, 硬把自己封闭起来, 做事独来独往, 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一种内向孤僻的性格。另外, 目前金钱至上的风气很浓,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免也带有浓厚的物质利益色彩, 钱是进行人际交往的一个入门槛, 并且这个门槛还比较高。很多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会感到不知如何与人交往, 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即使他们很想与别人交流, 但却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 导致最终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久而久之, 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识, 交往, 情感和心理, 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性格的塑造和健康人生观的培养。

(四) 极度敏感。

思想敏感多疑, 心胸狭隘, 总会错怪和迁怒他人, 遇事不冷静, 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动不动就怒发冲冠。总以自我为中心, 我就是绝对的至高无上, 谁也不能伤害我的自尊, 只要谁侵犯了我的利益, 我就会无节制地愤怒和仇恨他, 甚至是做出意想不到的报复攻击性行为。虽然困难学生在所处的贫困环境中锻造了他们更多的自强和坚韧, 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很脆弱。由于生活在农村, 与城市环境不相适应, 他们旧有的生活习惯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伴群体的排斥等, 使他们总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 都无法真正融入身边的这个群体, 造成内心的孤独、屈辱和无助。形成自我封闭、游离于集体和群体生活之外、人际交往困难、人际关系敏感等弱点。

五、消除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负面影响的基本对策

健康的人格是身心健康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 最终形成良好的健康人格, 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是最大受益者, 它会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过早地承担起家里的经济负担, 对心理的成长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他们在对环境作出不同反应的时候, 有的人格得到一次次升华, 有的却出现了价值观扭曲、道德迷茫等心理问题。社会在给予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经济帮助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对贫困生心灵的关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与社会、家庭和学校以及其自身的调控都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本文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提出对策。

(一) 社会要提供广阔的实践与就业机会。

社会因素是人格影响中的重要因素, 贫困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的多与少是能否塑造出健康人格的一个关键。所以校园里要多多地组织大学生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苦行僧似地闭门反思是良好人格塑造的短板。社会实践正是大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主要载体之一, 使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设计,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社会交往可以改变贫困生对现实中人或事物的看法, 使得他们有机会总结经验教训, 能够正确地思考人生。只有不断地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 在实践过程中去了解国情、民情, 增加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勇敢地去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 脚踏实地, 坚定地迈向预定的目标。

(二) 政府应完善资助体系给予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经济援助。

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 很大程度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 因此物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政府要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贷款制度, 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 从而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眉.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问题[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3.浅谈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篇三

一、开放的信息环境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和“信息高速路”的建设,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文献信息领域的应用,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使信息的存贮形式、服务形式和利用手段等都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信息化使得资源可共享,交流合作易于实现,学习时空不受限制,具体表现有:

(1) 信息载体多元化。随着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类书刊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异军突起,许多连续出版物在出版印刷版的同时,也出版电子版。允许随时更新教育内容,使得教育内容开放化,内容空间可无限扩展。

(2) 信息服务网络化。作为“信息社会代名词”的因特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信息互联网络,代表着全球范围内一组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可以随时在因特网这个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中直接、快捷、方便地各取所需,大量地减少了查询、收集、整理所费的人力和时间。人们还可用这个先进的信息发表工具以最快的速度传递最新的信息。

(3) 信息资源共享化。网络化使信息正在取消时间和距离的概念,信息资源真正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天文、地理、文化、艺术、教育等,一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信息都可以在因特网上获得,人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最佳信息。这样一来,就可以满足各种年龄、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支持各种形式的学习,如:按需学习、适时学习、弹性学习等等。

(4) 信息检索现代化。信息环境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息产品的特征和检索模式。各种类型的网络检索工具应运而生,如搜狐、常青藤等。为人们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开放的信息环境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1) 信息服务网络化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新型文化的传输方式,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个体化趋势日趋凸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知识,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而是把学习从单独地接受学历教育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自己主宰学习进度,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

(2) 开放的信息环境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平等、开放、多元 的信息环境,大学生在这里获得的信息将更丰富、更快捷。尤其是网上交流十分便利,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教师、同学任意地进行对话和交流,并且能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饋,使得大学生视野更开阔、更容易吸收多种有利的信息,进而更加自觉地提高自己、促进自己思想观念的更新。比如:网络信息的传播,构筑了跨越地域的信息传媒,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播优秀的文化遗产、最新的科技成果等,帮助大学生在一个比以往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

(3)开放的信息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如:大学生使用某一种浏览器,只要用鼠标在他们所需要的图标上轻轻一点,便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天地,可以自主地发表信息。大学生对于世界文化的变化拥有更广阔的创造机会,对于世界文化的参与性大大增加。

三、开放的信息环境

对大学生的负面效应

信息环境的变革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了解它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地注意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信息环境的大变革在向大学生提供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峻的“信息污染”问题。如:垃圾信息、虚假信息、黄色淫秽信息等。过去,由于信息手段不发达,在校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载体主要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学校对这些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可以进行过滤,将不正确的观点、不恰当的信息去除,甚至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充当信息源的角色。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电脑网络的逐步普及,对信息的修正几乎不可能,校园已不是所谓的“净土”。

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多元化和多元价值观可以在网上交流,中西文化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和直接方式进行着交流。青年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缺乏,有了计算机网络后,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广泛、更直接,可以在第一时间内看到网络上充斥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即便是错误的观点、虚假的信息也不会经过过滤而直接进入视野。日积月累,就在大学生头脑中构造出外部世界的形象,尽管是虚构的,但却是培养和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土壤之一。

四、对策

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下,大学校园再也不是封闭的“象牙塔”,面对信息社会,学校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调整以往的育人模式,起动新的育人机制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首先, 树立开放办学的新思想。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就是知识的传播创造和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学校一方面要适应开放的、国际化的信息环境及信息文化的客观要求,扩大同社会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科研和各种形式的服务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鼓励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增强大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传播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其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识别、抵制负面信息的能力。所谓信息素质,是指能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恪守时代所要求的伦理道德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能力等。因此,信息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发展大学生对是非、正误、美丑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对信息的辨别、选择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如何在网上获取有效、健康信息的方法,指导他们学会选择,使他们能吸纳和认同传统的优秀文化,在鱼龙混杂的开放的信息环境下,避免迷惘与失足。

4.浅谈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篇四

━━━轻松做老师,教出好学生

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是当代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人类走向幸福、和谐的关键。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怎样运用以及能否有效地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健康优秀的品德支配和约束,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将很难把学习到的知识、品性和行为服务于有价值的人类目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把品德教育广泛地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领域与最佳位置,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由一方面的成功启动其他方面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信仰,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使其获得自身的完善和最大可能的发展。

促进学生品德的良好发展,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如何处理好教师、家长的关系问题,对学生品德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尊重家长人格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教师尊重家长人格对学生品德形成的意义

教师是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是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统一方向、一致要求和相互配合,主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从教师角度来说,正确认识与家长的关系、有礼有节对待家长,既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又反映着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影响到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在现实中,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时常产生这样和那样的矛盾,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正确对待家长,首先需要合理地认识与家长的关系,尊重家长的人格。

(一)尊重家长人格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尊重家长、尊重他人,为学生品德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能够尊重他人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强调的一个重要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就是在平等和张扬个性的基础上,重视他人的人格、价值和主动发展的潜能。在现代社会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他人的尊重。大到国际问题,许多人都呼吁对个人尊重,寻求和建立民主平等的社会秩序。联合国第四十八届会议主席赛缪因萨那里先生曾经说,“现在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必须是尊重和关心个人,在这一点上,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小到日常生活,我们越来越强调对个人的重视和尊重。近年来,美国全国都卷起3R道德教育的热潮,其内涵首先就包括尊重。我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其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尊重他人的行为。

泰戈尔曾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家长各有自己的职业和不同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家长的优秀品质,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父母的闪光点和有益的东西,从尊重自己的父母做起,学会尊重和与他人沟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尊重家长人格有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结合,为学生品德形成创设良好环境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活动、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虽然学校是专门承担对学生教育的社会专业部门,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就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一是要使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能够一致;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来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各具独立形态和独立特点的教育,各自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二者结合,协调一致,才能在总体上更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点,在根本上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尊重家长,才能建立良好的教育联系,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三)尊重家长人格有利于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为学生品德形成提供发展动力

在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中,教师从总体上看处于主动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主辅关系。教师承担着主要的教书育人重任。但是,如果教师不注意尊重家长,不能广泛争取家长的有力配合,也就谈不到主导作用,教育工作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国内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生活在语言交际的汪洋大海中,随时都会接受各种语言刺激,每个人的修养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面对恶性语言刺激反应也不同。有的人应激水平低,不善于应变,在一些恶性语言刺激面前处理不慎,就可能引发冲突,甚至酿成悲剧。家长的智能、情感、思维、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各项生理和心理水平,对学生品德形成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与家长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需要有高度的教育机智,善于察言观色、掌握分寸,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作正面的肯定;不能在家长会上或班集体中指名道姓地责备他们的子女或学生家长,使学生或家长感到羞辱或难堪;有些学生的错误尽管与家长有关,也不能随意批评,要在尊重家长的前提下与家长进行交流,才能收到好的教育实效。

家长是教育者和“合作者”,而不是“对立者”,教师与家长交往的目标是为社会为人民培育人才,交往的核心是学生,交往的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品德等等。因此教师只有尊重家长人格,寻求家长的合作,共同教育孩子,才能形成合力,为学生品德形成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二、教师如何尊重家长人格,促进学生品德形成

(一)教师与家长矛盾——影响尊重家长人格、学生品德形成的原因

教师、家长不能互相尊重人格,彼此产生矛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第一,由于对学生了解上和要求上的差异性,使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

第二,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情感不一样。

第三,教育学修养水平的差距会使教师与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一致。

第四,教育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成长是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辩证过程。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学生家长常常对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或教师工作中确实有缺点,而家长则缺乏应有的谅解态度等等,都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不能很好的相互尊重、支持。但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是在根本目的和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双方都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因此,这种矛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二)实现尊重家长人格、发挥家长教育作用的基本策略 教师实现尊重家长人格,有两方面的策略:一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家长提高教育修养,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二是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教育活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最终目的是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增强教育实效,为学生品德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动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

2、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

3、帮助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和思想。

4、关于家庭教育,重点是帮助家长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法。

第一,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子女的关系。

第二、指导家长建立开放的家庭教育模式。

第三,指导家长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第四,指导家长理智科学地教育独生子女。

(三)提升教师素质和修养,为学生品德形成树立榜样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发现真理的人。”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和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具有和代表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

那么,在对待学生家长时,教师应具备什么素质和修养呢? 第一,要谦和,不要盛气凌人。教师和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需要谦虚谨慎,讲究礼貌,营造和谐气氛。这样才能缩短双方的距离,家长才会敞开心扉。

第二,要尊重家长,不要损人自尊。教师在接触学生家长时,不论家长年龄大小、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高低,都应本着尊重的态度。针对不同的家长谈话要因人而异。对于素质较高的家长,可就教育问题进行探讨,而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要给予具体指导。第三,语气委婉、含蓄。教师在与家长接触谈话时,不是采用命令、警告、责备、提意见和教训人的语气。教师应以热情、关心、委婉、含蓄的语气与家长谈话,这样才能奠定合作的良好基础。

结语: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人,是个人兴趣爱好、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得到良好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现代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并注重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道德素养。其中,处理好家长、教师的关系,尊重家长的人格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只有做到充分、切实尊重家长人格,才能做到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感染和熏陶,也才能更好的发挥学校、家庭的共同教育作用,最终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教师尊重家长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品德形

成影响的研究

━━━

轻松做老师,教出好学生

乌市第77中小学数学组

上一篇:复印机中英文对照表下一篇:给在天国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