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2024-11-30

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共11篇)(共11篇)

1.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篇一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告学本科“宝塔式” 立体开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文/张晓龙

作者简介:张晓龙,讲师,辽宁大学文学院。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与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也愈加凸显。在“双创”教育理念下探索建构的广告学本科“宝塔式”立体开放实践教学体系,以横、纵、深三维立体向度与多维开放向度的“双创”实训交相促进,全盘规划实施包括课程设置、专业师资、教学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的“双创”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广告学本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实现适应经济社会提速转型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词:创新创业;“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三维立体;多维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081-02 2015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①,多次出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居于令人瞩目的关键新词,创新创业与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同为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大部署,并称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升级发展的“双引擎”。今年两会上,大学生创业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百姓关注的话题。2015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表示,今年将发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基金等一系列举措,促使“双创”教育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相继不断的热点动象表明,历年来逐浪声高的创新创业热潮,已为国家和政府部门倾力倚重,高等教育的“双创”走向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破茧”的有效途径势不可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各专业学科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务须直面的迫切问题。

国家和辽宁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高瞻远瞩的发展愿景提出广告业要以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为趋向,健康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决定了广告学本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必须确立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广告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难以实现。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浪潮的激荡洗礼,针对国内广告专业教学导致毕业生就业瓶颈的知行脱节的关键症结,本课题组②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立体开放的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教研理论构想,并进行了探索实践。其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包括:

一、先导性研究③

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研究

课题组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应成为当前本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首先需要进行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改革,本课题旨在将创新创业理念导入实践教学体系,并以其作为建构实践教学体系高屋建瓴的教学理念引导,由此展开三维立体、四面开放的一系列教改方略。在此理路框架之下,课题组提炼梳理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挖掘出限制当前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突破发展的制导性问题,确立广告学实践教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导入与指导地位,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幵放教育转变、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2.构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并将其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3.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业教育相融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向导,密切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和融合,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与国际先进的创新创业教学理念相接轨,努力实现我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与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浪潮趋势无缝对接。

二、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立体向度改革 1.纵向改革:四阶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本项目组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广告学专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实践教学全程。研究大学生身心成长与学习活动的科学发展规律,根据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需求,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纵向递进开展实践教学,科学合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分配结合到学生大一到大四科学习全程纵向的四大环节,即实习课堂→实验室仿真设计→社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当中,形成学生成才的梯队效应,全面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分为实践教学体系“宝塔”从塔基至塔顶的四大阶次。具体内容见以下说明及图示。

①第一阶次创新奠基创业启蒙

第一阶次是在学生第一个学年内开展创新方法类和创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并配合课内外实践活动,在此阶段主要解决大学生对大学适应性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②第二阶次创新深化创业见习

第二阶次是针对经过第一阶段表现优异并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展开,主要分流到四个方向:一是在教师指导下,队员主导策划并实施广告社会实践项目;二是作为骨干力量开展系列的广告模拟实践活动;三是组建项目小组进行探索式学习,由创业导师对实践予以点评;四是对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提供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机会。本阶段的结业考核为撰写报告或创业计划书。第二阶段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及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③第三阶次创新实训创业演练

对通过第二阶次学习的学生,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自主学习。在此阶段中学生将进入联合办学的广告公司等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型企业等机构进行创业实习。实训或挂职锻炼。同时选拔一定数量表现优异的学生作为协助教师指导低年级学生,在此阶段通过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和指导他人的实践,建立为达到预期结果。④第四阶次创新拓展创业实战

第四阶次是面向经过培训并已取得一定成绩,以及有意将创业项目实施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等实战。此阶段重点利用真实情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构建团队能力,机会识别并撰写创业计划书及后续实施所涉及到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过程中,着眼于提高学生多视角下运用创新性思维,在现实(或模拟情景)中积极沟通,获取更多信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横向改革:多向互联实践教学体系

本课题组在横向维度上,将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塔身”内部横向切面概括为四大彼此互导互联的主要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横向改革及四面开放示意图 ①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改革

a.项目组把广告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实践教学课程管理体系,从课程设置、学生选课、项目开展、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保障制度,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计入课内学分。b.结合广告专业具体特点与需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规划建设出普适性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特色鲜明并与广告学专业应用密切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广告传播与创新创业》、《创意·创新·创业导论》等系列课程。c.根据创新创业活动中中网络广告、微电影广告获奖作品相对弱势的实践反馈,开办《网络广告》、《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等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强的特色课程,侧重培养原创出精品的广告创意制作能力。d.根据大广赛、学院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学科竞赛所反映出的广告行业实际应用需要,明确培养目标,科学优化整合课程设置,对有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对相互课程内容进行裁减重组,课程内容变得紧凑,压缩出时间进行广告实务演练。②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改革

a.项目组对广告专业教学改革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适用教材建设给予充分重视和着力投入。b.项目组教学策划引入由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创新创业核心课程教材以及辽宁省“十二五”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作为指导和补充性教材,开阔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视野。c.组织青年教师、“大创计划”和大广赛国家级和省级获奖指导教师采编案例,总结广告实战经验,编写广告学专业实训系列教材及以创新创业活动带动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专著,形成广告理论与实务的结晶。d.项目组成员正努力探索研发,协力打造符合广告学专业特色、自身综合性院校优势的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立体教材,争取在教材建设方面实现适应经济发展和教材改革趋势突破性进展。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改革

a.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b.在“双师制”的制度框架下提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规模与实力。c.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培训。d.实行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根据教师不同的专业、行业实践经验分别安排负责不同的创业活动,分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集体研究与分析,使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等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④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改革

a.知能传授方法改革:转变教学观念。b.反馈激励方法改革。c.“导师制”督导方法改革。3.深向改革:以“双赛”等实效抓手作为实践教学的深拓利器

所谓“双赛”是指的全国及辽宁省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等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这是实践教学宝塔结构实现“理论导入—现场体验—仿真演练—全真实践”深度拓进方面的实效抓手。

三、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多维开放向度改革 1.面向校内资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a.项目组积极与文学院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接洽联络,创造条件,为创新创业活动开放所需的广告设计制作实验室。b.项目组成员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建设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实践教学内容与资源的广开博收。c.充分调动校内的社团力量,为实践教学活动拓展活力风发、异彩纷呈的第二课堂天地。2.面向院校联盟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a.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院校联盟交流。b.通过建设大广赛网站及博客等沟通合作平台,实现与省内同行院校进行教学经验、案例分析、资源共享等交流互动,尝试打破传统“关门教学”的封闭格局,争取教学质量在多元开放的信息和资源格局中葆有持续性的长进。3.面向企业社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a.多渠并拓地扩展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资源。b.借助本专业搭建起的多级社会合作的平台,利用大广赛评审、广告学院活动等交流机会,向学界、业界专家诚恳求教,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c.以广告主企业选题调整开发课程内容,使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有效对接企业,并较真实地反映各项教学改革的成效,有力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提高。d.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紧密与社会接轨,实践成果直接服务服务社会,形成实践教学体系面向社会的开放机构。4.面向地区与国际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项目组通过参加国内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年会、观摩研讨会活动,选派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台湾世新大学魔法夏令营与冬令营,参加赴日本电通广告公司、俄罗斯立陶宛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友好联盟院校研学进修,参加国际化创新创业学术研讨会等跨地区、跨国际的各类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交流活动,推动教学活动突破封闭的小天地,形成在与校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沟通互动中与时俱进的开活格局。(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注:本成果为辽宁大学第五批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2.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篇二

我们提出的立体化眼科实习体系包括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临床小科研的开展及对自己感兴趣的眼科前沿知识进行综述三个方面。其中, 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仍然是实习的重点;临床小科研的开展是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眼科前沿知识的获得则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 并集中时间进行答辩。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

1.1 抓住重点, 强化基本技能培训

眼科实习时间一般仅有2-3周,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快掌握接诊病人所必需的临床基本技能, 是关系到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在病史采集、查体和诊断方面敏锐洞察力的一个关键。在所有基本技能中, 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的使用至关重要。我们使用的是带有示教镜的裂隙灯显微镜, 师生可同步观察病情。教师检查病人时, 可同时向学生讲授观察到的体征;学生检查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实时指导与纠正, 这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检眼镜的使用对于初学者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如不加以科学指导及辅以必要的考查,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此, 我们特别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在首次学习观察眼底时, 教师先进行“四左四右”的规范化示教, 然后将学生进行两两组合, 分别扩左、右眼瞳孔进行观察眼底, 其间教师不断进行评判及纠正。从第二天开始同学互相观察没有散瞳的眼底, 并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病人的眼底。第三天进行第一次观察眼底的考核, 要求学生能在不扩瞳的情况下看清视盘及视盘周围小范围的情况。第五天时进行第二次考核, 要求学生能查看到视盘周围更大范围视网膜的情况。实践证明, 经过科学指导与考查督促两方面相结合, 学生均能出色地完成对眼底观察的任务, 出科时学生都能独立看清正常瞳孔下病人的眼底并做好详细记录。

1.2 “模拟诊疗”缩短学生接诊病人的适应期

在接诊病人之前, 学生必须对眼科常见疾病在理论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但学生进科实习的时间离上大课时间较久, 很多内容已经变得陌生, 学生在这种毫无准备的状态下接诊病人就会自信心不足, 从而过度依赖教师, 自觉不自觉地走入“写病历、抄处方”的误区中。如果在学生接诊病人前对眼科常见疾病进行“模拟诊疗”, 则可极大地缩短学生接诊病人的适应期。

所谓“模拟诊疗”, 就是由教师扮演病人, 学生扮演医生, 由“医生”询问病史, 做体格检查 (阳性体征由“病人”告诉) , 提出该病需做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最后由教师总结。在整个模拟诊疗过程中, 教师做适当的提醒和点拨, 并根据学生反映的具体情况将病例一步步深入分析[1]。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将模拟诊疗安排在实习的开始阶段。在第一天工作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列举出眼科常见的疾病, 要求学生当晚将这些疾病进行复习。第二天教师对每种疾病进行模拟, 要求学生结合复习的内容进行诊疗, 将诊疗内容写成病历, 并开具处方。最后教师对模拟诊疗的结果进行总结, 同时对病历、处方的书写提出修改意见。实践表明:模拟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生“独立”接诊病人、诊疗疾病的热情。

1.3 合理、合法利用医疗资源,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

随着我国医疗法规的逐步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医疗行业逐渐向不利于学生实习的方向发展。如何在医疗法规所容许的范围内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 是所有教学单位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指出:“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实习生即属此列。有些教师出于自我保护考虑, 在接诊病人时只让学生站在旁边听讲解, 做记录。这种“隔靴搔痒”、“雾里看花”式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来讲根本不可能形成一套系统的临床思维。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增加教师的医疗法规知识, 使教师们既能保护病人利益, 又不“谈法规色变”、束缚了手脚。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学生在前, 教师在后”接诊病人的模式:先由学生独立接诊病人, 完成询问病史、体检、提出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全部步骤并书写出病历,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 对全部过程进行复核, 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并讲述理由, 最后由教师签字。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不依赖教师的情况下独立接诊病人, 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 同时也因为有教师的系统复核而保证了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 保护了病人利益, 整个过程合理、合法。在实际工作中, 绝大部分病人均能接受这种工作方式并给与良好的配合。

2 临床小科研的开展

长期以来, 由于受“小课”观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都认为科研思维的训练是学生继续深造 (如读研) 或“大科 (如内、外科) ”所要求的, 过多强调科研容易分散学生精力, 而且不容易把握科研质量。这种想法在目前较为普遍。但随着科技的进步, 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医学教育的目标与途径也应适应时代发展, 作出相应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方向、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高校学生开展科研明确了方向。高等教育“要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本科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人才素质, 培养创新性人才[2]。在眼科实习中穿插开展小科研, 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眼科科研的基本概念, 对眼科学科的全貌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然, 眼科实习时间确实有限, 要在每批同学中均完成一项临床科研项目, 一方面会有资金、课题来源等方面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为时间短、所搜集的数据少而使得结果缺乏科学性。因此, 在科研选题及时间安排上我们总结出自己的特色。在选题上我们多是对眼科门诊一些常见疾病的某些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在时间上以2-3个月为单位开展一个小项目。在这2-3个月期间实习的同学采取“接力”的方式完成整个科研:首批同学参与题目的选取、实施方案的确定、病例统计表格的设计与制作、统计学方法的选择等工作;中间批次的同学在明确课题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病例的搜集;最后一批同学除搜集病例外, 需完成数据的统计及课题总结, 该课题总结需提交给参与该课题的所有同学进行讨论, 提出修改意见。以这种方式开展小科研有以下优点:①所选题目均贴近临床, 很多课题实际上是对某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的规律性总结, 有助于巩固临床所学到的知识;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③使学生对科研的全过程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该类科研对试验设备、资金等无特殊要求, 易于坚持开展, 从而有利于保持实习体系的连续性, 避免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

3 眼科前沿知识的获得与表达

现代医学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 医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 必须关注医学前沿知识。在眼科实习中, 教师会经常给学生补充一些眼科新进展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教师选取的, 学生不一定感兴趣, 同时, “填鸭式”的教授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秉承“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 将获取眼科前沿知识这块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文献查找的一般方法, 介绍一些常见的眼科期刊、网站及参考书, 讲解眼科综述的写法, 然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眼科前沿知识进行资料查询及综述的撰写, 最后进行集中“答辩”。“答辩”时给每位同学提供8-10min的时间, 其他同学与教师一起对该同学的陈述进行提问, 最后由教师对同学的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获得医学新知的方法与途径,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答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演讲与自我表达的过程, 学生可以在相互比较中重新评价自己的演讲内容、技巧等, 对于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眼科实习时间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使立体化实习模式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科学地安排时间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需要突出重点, 兼顾其他。临床诊疗疾病占实习时间的90%, 临床小科研的开展结合在临床工作中进行, 综述的“答辩”占10%的时间。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完全能保证实习大纲对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 不会出现 “喧宾夺主”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三者的互相配合, 能使学生对眼科知识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 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 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摘要:立体化眼科临床教学体系包括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临床小科研的开展及对自己感兴趣的眼科前沿知识进行综述三个方面。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眼科,临床教学,立体化

参考文献

[1]武晓静, 黄岚.应用模拟诊疗提高儿科见习带教的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6) :91-92.

3.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篇三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立体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F252-4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对人才需要巨大。但市场出现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的“用工荒”现象,其根源在于专业教育与市场用工需求的差异。专业发展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就应该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理论依据

1958 年匈牙利裔英国科学家波兰尼在其《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 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 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又例如, 我们可以认出任何一张脸上的表情, 但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也说不出我们究竟是根据什么符号来认识的。如果非说不可的话, 那也是含糊其词。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就是那些平时我们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他不但填补着显性知识遗留的空隙,甚至构成了显性知识的基础,在显性知识的各部分之间着连接、润滑的作用,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自身掌握的显性知识,做到“可意会可言传”。如何有效掌握缄默知识,这就需要大量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身动手领悟,学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因些,教学不光需要理论教学,还需要大量实践教学。特别在管理类教学当中,有许多管理类知识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例如:管理是一门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缄默知识运用,做到“可意会可言传”。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的“用工荒”现象。

二、嘉兴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差距

1. 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理论基础, 实践课程比重较少。平湖校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理论课时占70%,实践课程占30%。从而影响技能素质能力的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实际物流工作部门的岗位职能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提高两方面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

2.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案例分析,学生学完后普遍反应课上听得懂,课下不知道怎么用。缺乏实践性,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3. 实践教学体系平面化。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大四学期,前三年实践教学相对较少。学年与学年之间相对独立,缺乏递进关系。缺乏立体式教学的意识, 认识不够深, 思路不够清晰, 建设仍不到位。

4. 缺乏实践教学中实验数据和资料。实践教学开展少,实验后保存数据与资源少,不利于以后实践教学的改进。

5. 实践教学队伍需要加强,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所讲的内容无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 教师基本上都是高等教育完成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 很少参与实践部门的实践, 从而缺乏专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技能。因此, 实践教学的受到教师水平不足而无法深入开展。

三、嘉兴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要求,各本科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实践教学环节,物流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所以,本文提出物流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四个层次:

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和操作技能养成的阶段性规律, 可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在一年级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为以后的实验实践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 在二年级安排到物流相关管理部门和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部门等一定时数的实践认识,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第三层次: 在三年级安排实践教学, 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训练, 初步掌握各实验环节的要点。

第四层次:在四年级安排以实习为主的实验教学,将学生安排在实践部门的顶岗见习实训。缩短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到工作岗位上手快, 更快地独立工作。

(二)四个系列

结合学校实际和物流管理专业特点, 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四个系列。

第一系列: 人文系列。主要包括:社会实践、 社团活动、 文体活动、 挑战杯等。

第二系列: 理工系列。主要包括: 物流设计比赛、 计算机等级等。

第三系列: 专业基础系列。主要包括: 上机实验、 会计实习、 实验课程等。

第四系列:专业综合系列。主要包括: 实践部门认知、 学年实习、 校内综合模拟实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等。

(三)四個模块

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 可把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实验型、 实习型、 活动型和研究型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 实验模块。通过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实现同一课程不同内容之间、 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 使学生实践技能得到强化。本模块的检验手段是实验报告。

第二模块: 实习模块。主要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构成。校内实习主要式模拟专业实践真实环境的实习, 使学生得到更为具体的专业实践训练。校外实习主要使让学生直接参与专业实践部门的各个环节的实习。本模块的检验手段是校内和校外实习报告及实习日记。endprint

第三模块: 社会活动模块。主要包括社会实践、 社团活动、物流设计大赛、 挑战杯等第三课堂活动。本模块的检验手段主要是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第四模块: 研究模块。主要包括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等环节。学年论文是初步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而写作的论文。主要是锻炼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得撰写论文的经验, 初步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与过程, 学会拟题、 收集资料、 构思、 谋篇布局以及写作修改等的基本知识。毕业论文是应届毕业生在学完所有课程后, 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而写作的论文, 要基本反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本模块的检验手段是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四)四個阶段

四个层次、 四个系列、 四个模块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平台, 形成了四个阶段滚动式的实践能力提升机制。

第一阶段: 认知阶段。包括专业认知和实践部门认知, 这一阶段使学生认识与清楚本专业内涵和专业方向, 及早进入专业门槛。

第二阶段:基础阶段。在认知阶段的基础上, 及时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课程内容的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训练, 初步掌握各实验环节的要点, 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通过学年论文的写作, 初步养成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的基础上, 进行校内综合模拟实习和校外岗位实践实习, 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第四阶段, 成熟阶段。在提高阶段的基础上, 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 全程教学工作结束, 一个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形成。

上述四个层次、 四个系列、 四个模块、 四个阶段,纵横交叉、 相互融合, 不同层次、 不同系列的实践教学分散在各个模块、 各个阶段, 各个模块和各个阶段的内容又分布不同层次、 不同系列之中, 构成了具有链式连接、 网格结构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四、实现嘉兴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模式建议

(一)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实质化

想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在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延长大四实习时间,一般物流管理培养方案实习期是安排在大四下半学期。我们为了强调实践重要性,可以把学生实习期延长到大四一年时间。在平时课程中加大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实践课占总课时数比例要大幅增加。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议,既是理论指导教师, 又是实践指导老师。教学应该深入企业,掌握物流企业的操作流程。在平时教学中加入企业元素,让课堂丰富化,实践化,让学生更好接受企业的操作。鼓励教师编写实践性强的教材。所以,学校应该培养“双师型”为主,并为此提供一些政策性的保障。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目前,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与学校所培养物流人才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情况是因为学校与企业合作较少,教学与实践脱节。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广泛联系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解决企业问题同时,促进学校物流教学实践性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Polanyi, M..TheStudyofMan,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7.

[2]王桂英,徐淑艳等. 应用型本科人才“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以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包装工程系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年12期

[3]姚凤民. 广东商学院财政学(税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7年03期

[4]吴文辉.论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培养途径[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张淑芳.高职外贸英语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6 (06)

4.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篇四

我校为贯彻市教育局下发的有关学校安全工作文件的精神,强化师生对学校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把学校的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校和谐、稳定的发展,自开学初我校就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了各项安全工作,建立了人防、物防和技防相接合的校园安全立体防御体系:

1、结合上级文件精神,通过进一步修正学校的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值班制度、住宿生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值班制度、保安巡逻制度、、教职工门卫值班制度、校务成员值夜制度、双休日管理制度、学校重点部位专人值班等安全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2、接合相应的安全工作制度,安排全体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如在门卫处安排教职工分2个时间段值班,做好来防人员的核查和登记工作;安排校务成员及中层干部晚值班,除了负责晚间学生的常规管理以外,还督促和协助舍务人员的夜间巡查工作;实行一日一汇报制度,强化了人防的效度,做到安全工作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监管。

3、检修或添加了学校一些要害部位的安全防范设施,如在数控车间安装了防盗窗和防盗性质的卷闸门,二层图书馆安装安装防盗窗网,加强了物防力度。

4、引进了技防设施,在校园内一些重要的部位如学生公寓、教学楼、行政楼、科技实验楼安装了探头和红外线,对校园内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时时监控。

5、组织了“普法”讲座,并开展了“普法”安全征文活动及主题为“法制与安全”的班级板报评比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和安全常识,增强了学生的法制、安全意识。

6、制定了校园安全工作月例会制度。每月定期召开学校的安全工作例会,对前期的安全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补救,并形成下一个阶段学校安全工作的设想,以期逐渐完善学校的安全防范体系。

四平市职教中心保卫处

5.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篇五

湖南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虽然都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研究构建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基础是性能稳定的多功能使用终端。根据最新的调研数据,在智能手机价格下降,上网资费降低,以及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提升了网民使用意愿的前提下,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使用手机上网比率已经高达88.9%,并且,农村地区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率达69.2%。未来几年内,手机上网依然是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的主要动力。所以,在手机已成为农民主流上网终端的良好环境下,本课题的研究载体就是手机,这也为研究成果能快速应用和普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构建农业电子商务无线立体服务体系(三级立体服务体系)

1.根据不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我们分别建立了从简单到复杂的三级移动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级为信息共享系统,这是最简单的应用体系。建立这一级系统不需要另外添置信息设备,可以完全借助现有的信息平台完成,但是只能单向传递信息,属于初级阶段。

第二级系统为信息反馈系统。根据一级系统收到的信息,用户可以依然用手机为载体来传递和交流反馈信息。本级信息是双向传递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使用第一级和第二级移动服务体系。

第三极系统则是建立在智能专家系统、物联网技术和RFID电子标签等这样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之上的系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产物,即实现了智慧农村。

3.2.2农业电子商务无线立体服务体系的实践应用一以湖南省为例。本课题立足于湖南省实际情况,先采取实地调研的方法,调查长沙、衡阳、邵阳、永州等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电子信息应用水平情况,课题的实践分析都来源于常规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的调研、对农民的问卷调査,以及数据的:对比分析和加工整理。然后在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基础上,再针对性的选取湖南省网络用户喜爱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网络信息使用平台等现有信息服务技术,构建多层次的智惠农业移动服务体系。

3.3农业电子商务无线立体服务体系的修正和推广

根据湖南省省情构建的智惠农业移动服务系统构建好以后,课题组将在研究实施后重新返回调研地区分析系统的使用情况,并根据用户的反馈修正和完善系统。再结合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信息化使用的共性,希望将该系统推广到其他地区,以期望提升我国农村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水平,早日实现智慧农村。

4展望

本文以农村现有信息技术基础为根本,无需政府增加投人,终端载&为在农村基本普及的无线通信终端一手机,构建的层级系统能马上投人使用,应用性强,不同层级能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适用性广,而且预留了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扩展接口,最终实现全面农业现代化--智慧农村。

6.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篇六

适用专业:室内设计 学分:2.5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1、设置目的

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2、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3、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2、技能要求:

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重点: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课程的难点: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333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五、课程内容:

概述(1学时)

内容:形体与空间、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要求:重点是对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的理解

第一章 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2学时)

1、空间立体的基本形态及其感情特征

2、空间立体构成美的形式法则

内容: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平衡与秩序。要求:重点是多样与统一

第二章 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8学时)

内容:概念、硬线材构成、软线材构成及其特点。要求:重点是硬线材构成、软线材构成及其特点

1、(1)、软知线材及框架(2)、软质线材的构成: 木框架的软质线材构成 木托版金属框架构成 软质线材的壁饰构成(3)、硬质线材构成: 单体造型组合 转体组合框架组合

2、重点、难点

334 重点:软质线材的构成,硬质线材构成。难点:软质线材的构成。

3、作业

①以钢丝为框架,用几种色彩的毛线构成作品。②用木质条材变向转体和扇形的组合构成。

第三章 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之二——面材(或板材)构成(13学时)

内容:概念、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要求:重点是面材构成的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

1、连续面材的构型 ①折板构造

②壳体构造

(球体、拄体)③面的切割、折叠、切割翻转

2、单元面材的构型

①层面排列

(重复、渐变)②面的组合 ③插接构造

3、可展开之多面体构型

①简单多面体的变化

(逻辑构思)

②单元多面体的积聚

(屏障机构、柱体结构、链型机构)

③曲面体

(简单、复杂)

2、重点、难点

重点:连续面材的构型、单元面材的构型、可展开之多面体构型。难点:可展开之多面体构型。

3、作业

①面材的切割联系。②面材的折屈联系。③板式结构的聚散联系。④柱式结构联系。

第四章

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之三——构成块材(13学时)

内容:概念、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

335 要求:重点是块材构成的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

1、(1)、块材的特点及性质(2)、块材的构成

2、重点、难点:

重点:几何形体的组合、立方体、四面体的等分割、球体的等分割。难点:几何形体的变形、自由分割。

3、作业:

①几何形体的积聚练习。②几何形体的组合联系。③分割、组合联系。

第五章

立体构成的应用

(3学时)

1、空间环境设计与生活

2、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与室内装饰

3、立体设计作品实例

五、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立体构成》赵殿泽 著

2、参考:《造型基础》

张稿昌 著

7.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篇七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 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和专业知识面窄,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的问题, 很难满足食品生产企业的要求。造成这一后果的, 既有传统教学理念陈旧的因素, 又有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以及实践环境与组织方式落后等原因。

1 传统的教学理念陈旧

当前, 重视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停留在理念上、宣传上, 缺乏全员性, 缺乏落实。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来看, 高校以前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始终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问题。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 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精神, 因此, 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性, 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

2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

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 本科生在校要进行专业认识学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从计划要求上看是很合理的, 但是实践操作中就会出现实践教学主要是验证理论教学, 而不是让学生得到工作能力和经验的问题。

比如教学实验, 一般每门课有几个实验, 基本都是单元性的, 较独立。内容则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而且大部分是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缺少设计性、开发性及综合性的实验。实验前, 教师还要重申那多少年都不变的实验内容和步骤。而毕业论文, 由于各种原因, 也流于形式, 根本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3实践环境与组织方式落后

高校实验室管理相对封闭, 面向学生开放的力度普遍不够, 一般只有少数参加科研团队或比赛的学生才能课余使用实验室。

实训基地严重不足, 根本无法保证学生都能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校外实习愈加困难, 很多企业机密需要保密, 也不接受学生实习, 就是同意接纳, 也主要以走马观光式的参观为主, 缺乏参与性, 认知性不强。同时大部分高校与企业、公司“互惠互利”的密切协作关系并没有真正地建立, 使得高校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 所以效果很不理想, 也就更谈不上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了。

综上所述, 实践教学已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 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 将实践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及创新三大模块, 这三大模块呈递阶型, 再根据三大模块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 设置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体系

根据构建的三大能力培养模块, 将实践教学设置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方式。

实验, 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注重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实验习惯、思维方法的训练。

实训, 是对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包括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综合应用能力。

实习, 是在实际的岗位环境中, 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包括专业认知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岗位实践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实习教学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专业性, 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

实验、实训、实习在实践教学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但它们不是相互孤立的, 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因为它们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阶段。因此三者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交叉。比如, 实习阶段的认知实习可在大学二年级时进行,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 使学生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有更多的思考, 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 规划未来发展方向。认知实习会对后面阶段学习的实验、实训课有所帮助。

2 设置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三大能力培养模块, 我们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由低到高层次依次为专业基础实践课、专业实践课、专业综合实践课。

专业基础实践课是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技能。在课程结构上, 考虑设置本专业必备、够用的基础实践课程。如设置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食品微生物实验课、食品化学实验课等。

专业实践课要以应用方向多、灵活为设置原则, 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分流的问题, 使学生在高年级就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如设置食品发酵工艺实验课、农产品加工实验课、肉品加工实验课、乳品加工实验课、蛋品加工实验课、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课、食品分析课等。

专业综合实践课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原则。采取创新项目设计、企业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加强专业实践能力。

3 设置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根据三大能力培养模块, 将实践教学平台设置为三个层次, 既由基础性、综合性和提高性三级平台组成。在此基础上将实验教学中心设置为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或综合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等。一些实训类的实验室和投入大的实验室, 引入企业资金进行合作共建, 以便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使其更加规范、稳定, 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三个教学平台依次为:

建立由基础性实验、综合实验和提高性实验组成的三级实验平台。具体设置是:在基础教学实验室进行验证性项目;在专业综合实验室进行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在开放实验室、进行探索性实验项目、创新项目等。

建立由基础性实训、综合和提高性实训组成的二级实训平台。具体设置是:通过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技能训练等完成基础性实训;通过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实习、校外实习等完成综合和提高性实训。

建立由基础创新、综合创新和提高创新组成的三级创新平台。具体设置是:通过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社会项目以及参加教师科技社会活动等完成基础创新;通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项目, 如食品活性成分提取、产品制作、创业竞赛等完成综合创新;通过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各类研究创新实验完成提高创新。

三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立体化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对整个体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建立一系列保障措施, 是完成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验课上让教师要着重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以使学生了解实践操作与将来的就业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课程的认识程度;在实训课上聘请食品企业或相关部门专业人员担任主讲教师, 介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激发他们学习实践操作的迫切愿望;在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自主选择一个毕业论文课题, 并且做到真题真做, 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制定一些激励措施,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 更要重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开发。几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乳品生产线、农产品加工生产线、肉品加工生产线、理化检验中心等实训基地, 又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了3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并且聘请基地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 增强了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量, 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推进。

3 加大实践教学管理力度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必须以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作为前提条件。具体措施方面, 一是高度重视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 应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 提高设备使用率, 使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二是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并对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制订了量化管理指标;三是建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 由于实践教学在课程安排、组织、教学指导等多个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显著的区别, 因此, 实践教学管理内容更为宽泛、庞大。

如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内容、深化实践内涵、培养创新人才, 目前已成为各类本科院校亟待解决和探索的问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 必须进行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形成一种新的体系。这样会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终实现为社会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永扬, 王为, 李小昱, 等.构建立体化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7) .

8.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篇八

【关键词】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体系

一、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 即涵盖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手段组成的系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即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即采用教师、教材、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多维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倡导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发展。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环境及信息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能切實保正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构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体系

(一)立体化的教学手段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强调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上积极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 鼓励英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丰富的教学介质,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构建多模态的外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

(二)立体化的教学内容

我们使用的主体教材为教育部推荐全国优秀立体化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是国内大学英语领域第一套立体化教材,提供课本、光盘与网络课程三种不同的载体,既可以选择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既保持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鼓励优秀教师讲授适于课堂教学的课程,也提倡传统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和计算机教学的课程相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开放、更动态的学习环境。该教材不仅提供了拥有大量经过教师选择和设计、剔除掉冗余信息的资源,从网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真实有趣、信息量大且图文并茂的材料, 为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内容和多重的刺激,也节省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

(三)立体化的家学活动

多媒体网络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与活动在课外、在网上有效延伸,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应用环境,指导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强化课堂内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合于大学英语一、二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学生通过课后自主学习,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可以充实拓展外语语言文化知识;既可以进行听、说、读、写、译自主训练,又可以进行资料络查询,师生网络互动等各种语言交互式实践活动。

有计划、有系统地大力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活动,逐步形成第一课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大学英语教师组织好英语课外活动,而学生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体现在形成性评估成绩中,并在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中适量加分。进一步鼓励、支持、组织学生参加全省或全国性的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大学英语竞赛等,并尽可能扩大参与面,使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获得锻炼和提高。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既能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能给予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革成效

构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体系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手段、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实践。将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英语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系统开放的特点,发掘教学系统各相关教育要素潜在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洁.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 2008 ( 9).

[2]伍敬芳.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J]. 大学英语, 2010 (1).

[3]刘爱军.大学英语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J]. 外语界, 2012 (4).

9.教学立体几何心得 篇九

1.讲立体几何,由三视图还原直观图,从而求直观图表面积,体积,学生不会画直观图,不会还原,要弄清楚先还原底面,再确定侧棱,再想象出几何体。

2.证明线面,面面平行,学生不会找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外的直线平行,要把平面外那条直线往平面内平移,先看平面内有没有现成的线和它平行,如果没有就要想把平面外的那条直线往平面内平移,平移到平内的哪个位置,从而确定应该怎样添加辅助线。还有一种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那就是先证明面面平行,从而再得出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平行,即由面面平行也可以得出线面平行。

3.讲线面垂直,学生要去找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而面面垂直性质书写时格式混乱,故要强调条件是:α⊥β,α∩β=m,m[α,m⊥β共四个条件才推得α⊥β,并要强调书定格式。要区分好性质和判定,由线面垂直推得面面垂直是性质,由面面垂直推得线面垂直,由线面垂直推得线线垂直是性质。

4.棱柱,棱锥,正棱柱,直棱柱,正棱锥认识,正四面体要讲清楚几何体特征。5.等体积法要讲清楚几种转化的方法。立体几何的证明题中,底面四边形是含直角,或120度的角的四边形,要多想想是否可以补形成一个三角形。注意割补思想的应用。衡水的几何题,有些几何题很精典。

6.讲折叠问题时,要开清楚折线同侧元素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不变,折线异侧元素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要改变。

7.要给学生说,三棱锥的顶点和顶点在底面的正投影点的线段垂直于底面。如果是三棱锥中的三视图问题,还可以将它还原到正方体,或长方体中去考虑。还有一类问题,给出个几何体,又给出部分三视图,让算体积,和线面,或面面的垂直或平行关系。8.班上的女生多,女生立体几何都有点差,只要每次考试,三视图的题,和立体几何的题都要评讲。

9.立体几何题,要让学生充分去观察,思考,讲时语速要放慢点,不然说自己做还晓得,听我讲反倒不晓得,就是思维跟不上。书写上,可以多用分析法,并板书,用分析法找到充分条件,从而证倒题的过程。

10.英语教学法论文: 三维立体教学 篇十

-----论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 “立体化教学法” 是以学生、目的语(外语)、和环境为轴,以经济发

展为底,跨国文化为底的三维立体性质的外语教学法体系。本文通过

立体化教学法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阐述了多媒体网络教

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立体化教学理论。并探讨这一模式在英语教学改

革中的成效。

关键词: 立体化教学网络教学整体性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On Three Dimensions

— On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Methodology”

Qu Xiao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ingxia University,Yingchuan75002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that the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realizes the “Three Dimensional Methodology” at the most

degree, and probes into the model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methodology,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the integration

1.引言: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以外语立体化教学理论为依据,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以学生、目的语和教学环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克服了平面教学的顾此失彼,正确处理了要素和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2.“立体化教学法”的学习论基础

2.1外语是学得的,习得只起辅助作用。

外语教学是由学生、语言、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建构应用多种学科的理论。语言习得(acquisition)指人类自然学会母语的过程;语言学习(learning)指掌握了母语的人由不会使用另一种语言到学习使用的过程。正如张正东(2003)教授指出的,外语是在学习者内部,外部环境下进行。从外部环境讲,外语教学必须在学校环境中,在班级授课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 1

教师组织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从内部环境讲,外语学习需要具备译码能力、语法敏感能力、归纳类推能力和联想记忆能力,所以它不可能是习得,而是以学得为主。因此,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认为学生学习外语主要靠学得,而习得只起辅助作用,这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2 教学是一个系统。

外语立体化教学法是以学生、目的语(外语)和环境为轴,而以经济发展为底,跨国文化为顶的三维立体性质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在这个全方位的系统里,教学主体(学生)、教学客体(语言)和教学环境(教师、母语、教材、手段、条件等)三要素正好是外语教学的三维,三者缺一不可。三要素之间依据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和相互照应,从而发挥“1+1+1>3”的整体效应。

(1)学生系统

近年来,外语界一直致力于“以学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研讨,尝试找出一条激发学生能动性,并使之成为教改主要力量的教学方案。因为,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

(2)语言系统

作为外语教学的要素,语言系统的内容可概括为处理、输入和输出。语言处理主要指对目的语进行挑选、改动、编排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输入指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接受目的语话语材料;输出则是学生用目的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听说要运用业以掌握的语言技能,所以也含输出活动)。因此,要将三者有效地结合,对外语教学中目的语加以选择、加工、传播、吸收及应用。

(3)环境系统

环境是与整体发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在教学环境这个系统里,教师是维持内稳定的最活跃的因素。因为教师是最重要的信息源和活动组织者,他要进行指导、调控,以便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母语时刻都在影响着学习活动,是联系最紧,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教材是按照不同的层次与要求,从语言系统中筛选出健康、规范的语言材料并经过重新组合后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适时、适量地传输给学生。因此,它是语言系统的载体。教学设备手段等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立体化教学法与多媒体网络教学

3.1立体化教学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体现了立体化教学法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进手段,对探索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教学相结合,不仅是先进的模拟实际的教学,而且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补充和完善。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网上资源,学习者可自主进行双向交流,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多媒体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了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这种单

一、封闭的教学环境。使教材全面,多样化,更富有立体特色。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使用教材,而不是千方百计地起适应某一特定,某一单理论为指导的教材。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手段,使得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创造都能从立体的角度出发,兼顾共

性和个性的需要。主体、客体、环境是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三维,三维并重而立足于从实际出发,正是外语立体化教学发的核心观点。

3.2.多媒体网络教学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整体性

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认为学习语言的活动是一个系统,含听、视、动、触觉活动等要素,各个要素也含多层次的下级要素而自成系统。语言知识的学习,认知活动和言语技能的操作、运用活动是一个整体。要紧紧抓住知识-技能-运用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用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达到学生能够听说读写的终级目标。听说读写融合为整体的纽带是言语技能训练,由于各分课教学都立足于言语技能训练,而各种言语技能又是互补的。多媒体与传统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有效地对学习内容(教学客体)进行分-合处理,解决了语言是一个整体,而学习语言却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积攒这一矛盾。外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众多的优势,使得听、说、读、写各种语言技能得到综合运用,提高了个人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保证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高质量的发展。多媒体课堂讲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媒体,将有声教材与无声教材的配合, 听说读写顺序的灵活安排, 补充材料的附加等教学环节以迅捷、新颖、生动的方式展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说语言能力。在外语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里,教师不仅可以开发课本的内容,还可以利用已开发出的有关语言学习的材料,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变得多渠道、多元化。

3.3 立体系统中的主体----学生: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

3.3.1多媒体网络教学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传授式教学的教是教师的“独白”,传授式教学的学是学生的“静听”。传授式教学的最大弊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多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它把电视机的视听合一功能和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相结合,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貌的,人机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学习方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甚至选择自己的学习模式。

多媒体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少时间就可学习多少时间。并且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的级别和水平的学习材料。可以自己设定标,可以通过自测反馈信息,立即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发现问题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难度和进度。

3.3.2多媒体外语教学要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网络外语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必须是主动积极的语言学习者。多媒体模式的班级提供了每周两节课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在教师精辟简练的讲解指导下,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师的布置,以及自己的英语语言水平,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词汇用法、篇章结构和背景知识,对于听读等需要反复操练的训练项目,可以不受时间约束,反复练习,并通过自我检测,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完全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样,学习优秀的同学可以避免“吃不饱”,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以从光盘材料中找到他们所必需的学习材料。

3.4 立体化教学环境

立体系统中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及条件等因素。

3.4.1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外语教学是在学校环境下进行的。教师虽然是教学媒体,但他是连接各媒体的“电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教学有指导作用。外语立体化教 学理论认为在研究和发挥教师作用的时候,必须考虑主体和客体的因素。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往往受学习主体、客体和其他环境的制约。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长期来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在外语课堂上,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生动、直观的语境,唤起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亲切感和积极性。同时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师开阔了视野,更多地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网络外语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授课时间减少,在全方位预见学生自习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不同需要的前提下为他们寻找、挑选和提供不同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来重组和再造,鼓励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成为语言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再造者。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学习某种语言材料的难易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能使他们学习起来是倍功半。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更认真负责的指点和引导。在备课中, 教师不仅要准备英语语言方面的资料, 还要设计各种各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锻炼学生所学知识的课堂活动。安排学生课余从网络汲取大量内容并加以整理,借助幻灯、图片,课堂上再充分讨论。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只是起组织、引导和释疑的作用,而学生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这也进一步说明,只有用立体化观点把主体、客体和教学环境结合起来,使它成为一个整体,教师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做到“导而勿牵”。

3.4.2 具有立体特色的教材

外语立体化理论主张,教材的编写,必须从教学主体、客体和环境因素出发,突出立体化的特色。根据具体情况,使教材全面和多样化。外语立体化教学要求充分利用学生的视、动、味、触觉器官, 使语言的音、形、义合为一体, 师生的作用相互交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媒体,将有声教材与无声教材的配合, 听说读写顺序的灵活安排。

多媒体教学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一体化界面加大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得教学变得形象化、立体化,和生动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和教材的特点,设计出具有多媒体特色,有助于学生参与、思考、探索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教学光盘为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如背景知识、词汇、课文详解、例句并配备发音不仅具有影视和听觉效果,而且信息量大。在同样课时内,传统课堂上的粉笔和黑板是不可能做到的。外语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里,教师不仅可以开发课本的内容,还可以利用已开发出的有关语言学习的材料,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变得多渠道、多元化。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奴仆,而是教材的主人。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又可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源,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时间、空间。教师和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教材,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去适应某一特定的、从单一理论为指导的教材。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方面,敢于增删挪移,打破照本宣科式讲授。这就是“因材施教”,实际上也是教学环境收到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制约。

3.4.3: 立体化的教学管理

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创造也必须从立体的角度考虑,务必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扬长避短。在教学活动中,面对具有不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特征的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需从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立体化教学管理。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了立体化的网络教学管理环境:教学硬件资源自主学习中心,精品课程网站,远程学习答疑,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多方位的学习条件。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同时采用电教与常规教学手段,兼顾共性与个性的需要。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三大模块(先导课、选修课、必修课)、第二课堂(演讲辩论协会,英语俱乐部,模拟辩论),充分发挥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个性,为立体化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双轨制、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的创建使教学评价更客观、更准确。由教师、督导、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估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提高。这一方法进一步强调了学生、教师和环境三要素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结束语

多媒体网络教学主要是同时抓住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作为教学客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制约教学活动的教学环境。在主体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改善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在客体方面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规律进行了恰当的分合处理; 教师,教材,手段,条件等所构成的外语教学存在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实现。这些正体现了外语立体化教学关于主体,客体,环境三维构成教学整体的理论。立体化教学法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多媒体教学不谋而合地把它实践了。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运用外语立体化教学法并加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1 ]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的原理与模式 [M].北京: 科学出版

社,1999

[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M].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1996

[ 3 ]何高大。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M].万人出版社,2001,(5)

[ 4 ] 邓星辉.基于多媒体视角下的外语教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9):28-

11.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篇十一

【关键词】评价体系 多元化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教学模式、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随之发生着很大变化,教学评价体系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只有把这两部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以评价促教与学的目的,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做出了以下的探讨。

一、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历史及现状

很多年以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主要的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采用考试、考核、测验等一次性考察方法,以最终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测试等同于评价,这在1988年和1999年分别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第六部分的“测试”中清楚地提出这点,“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语言测试应重点考核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测试要做到科学、公平、规范。”“考试形式可以是学校自行命题考试、试题库测试和全国统一考试等。”2007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第五部分“教学评估”中强调,学生学习评估和教学评估都应涵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学生学习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学校可以单独命题组织考试,或参加校际联考、地区联考或全国统一考试。”对学生的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评,又包括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学评估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即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全面评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尽管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监管能力大大降低,但是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约束和控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高校在评价体系上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法,评价小组、评价表、学生档案袋逐渐实施到评价体系中,我校也不例外,但是,有部分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班容量不断扩大,无疑使教师倍感力不从心,形成性评价有时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不能真正发挥形成性评价对教与学的指导作用。

二、立体化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实证调查

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了“课堂分级教学+网络学习+课外语言实践”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然而,对学生外语学习成效的评定还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参考平时的随堂测验、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通过问卷调查、前期实验和网络培训,我们发现目前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们的需求,一方面,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能充分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另一方面,评价体系本身在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并未发挥出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评价主体不全面。目前在我校实施评价的主要是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评价的主体对象学生只参与评价教师,学生自评、互评还未全面展开,学生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学习者,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而且因为缺乏互评,学生们对“同伴文化”的重要性理解不够。

2.评价缺乏系统的反馈机制。在我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根据测试的结果、平时的作业、课堂考勤及自主上机学习情况等几方面,教师做出简单的统计和分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网络平台给与学生及时的反馈,而有的学生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因此对教师给自己的过程评价不甚了解。

3.评价缺乏常态化的评价机制和科学的指标体系。虽然对学习者主体的评价制定出了一套规则,但是还是突出了终结性评价的测试结果,对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业、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资料没有充分显现,对学生各方面表现的量化指标有待于科学论证。

4.评价的功能缺乏激励。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已经认识到评价体系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但是目前的做法只是注重了检验和验证功能,使得评价分割于教与学之外,难以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改进和激励功能。

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独立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即自主性学习者。只看重学习结果不全方位地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实际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正常发挥,不能帮助其成为自我监控、自我激励、不断进步的策略型的学习者,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紧张和焦虑情绪,造成英语学习上的情感障碍。因此,需要构建比较完善的与新的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评价体系。

三、立体化教学模式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从十九世纪美国教育家贺拉斯曼提出的测试,到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的以目标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思想,再到二十世纪中期克龙巴赫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可以看出随着教育理念和观点的发展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教育评价进入专业化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顾巴和林肯提出“第四代教育评价”思想,提出了“共同构建”、“全面参与”、“多元价值”、“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思想。评价关注的不仅是阶段性、过程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式,包括对学习任务的价值判断和投入程度,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评价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交互在一起,相互融合,这是学生发展应采取的重要途径。这种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取向,成为新的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广泛,教育评价体系技术不断更新,随之出现影响最大的“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基于这些理论,构建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应有以下几点创新:

nlc202309011916

1.明确评价目的,转变评价理念。在制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应该消除过去考代评的想法和做法,要理解以考促评的理念,更好地发挥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实效,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为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实现“学习”和“发展”的真正融合。

2.探索系统的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期末考试应该尽力做到多样化测试方式。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学习过程,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活动记录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而且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学生、同伴及教师均参与评价,而且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外部评价和内部自评相结合”(金艳,2014),评价内容涉及的维度要广泛,包括教学的各个方面,课堂表现、课外活动、书面作业、学习效果、口语测试、平时测验和小组竞赛等课内外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等各个层面。

3.实施量化评估,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根据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设计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并给出具体参数以供量化评分,师生共同制定学习评价表,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三部分,教师要事先做出评价范例,对评价标准作出合理的描述和解释,以便学生参考对照。建立学习者学习档案,使教师和学习者及其同伴时时监控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使评价在自然、开放、公开的状态下进行,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可以及时做出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学也有了针对性。

4.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提高评价信度和效度。在实施多元评价方式的过程中,尤其形成性评价是双向的,所以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或互评,都应该通过教学平台班级论坛、在线答疑、QQ、E-mail、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提供给被评价者有意义的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既方便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方法,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常态化、科学化、全面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教与学人本主义的要求,真正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骆巧丽.网络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

[4]林芸,宋艳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6.

[5]高一虹,程英.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基金项目】2012年河北师大第十二批教改重点项目“以人为本的多元立体化大学英语评估体系研究”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人为本的多元立体化大学英语评估体系研究”(2012GJJG063)。

上一篇:应用科学学报杂志社联系方式编辑部投稿邮箱下一篇: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