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2024-08-05

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15篇)

1.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一

点、线、面作为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如中国的阴阳太极图就是通过这些构成要素的聚集巧妙的在圆内绘物,又将点的内涵扩充为面,形象自由随意,给人以稳定、融合又静中有动之感。线作为纯粹形态而言,作用在于能牵引人的视线运动,如各种海报、招贴画都利用几何曲线则具有理智而柔和的美感,最具代表的“GUCCI”广告,使画面庄重、匀称,在这些基本构成要素的作用下,平面设计师们设计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平面艺术作品。具体的说,在现代设计中,审美对象表现的自身节奏感成为情感运动的代表,并利用对称与均衡的表现形式令设计产生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均衡体现了一种安定美。如中国建设银行的标志设计,在充分利用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古铜钱表现的内方外圆的图形,给人以整齐、坚固、稳定、大方的美感,左右上下分量相近以求得平衡效果,并且对称与均衡互相结合,象征企业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理念交融,在秩序化的平面设计中象征理性、包容、祥和和稳重。

2.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二

一、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发展趋势

1.数字化编研形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信息搜集和处理提供了契机。借助于计算机一次录入、随意复制、专业排版等信息处理技术,档案编研质量、层次、效率得以提高,与此同时,还降低了编研人员的劳动强度,使得他们能从繁忙的事务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选题策划等创造性劳动。再则,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对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类档案信息进行专业处理、分类长久存储。同样,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处理后的档案信息能够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如此一来,档案编研工作领域得到有效拓展。目前,档案编研数字化主要指档案技术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及传播数字化,数字化的档案编研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信息利用习惯和需求,也赋予档案材料更大的吸引力。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编研网络化的前提,换句话说,档案编研网络化是数字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档案信息编研网络化包含档案编写方法、传播途径网络化两方面的内容。网络编研优势主要体现在网络编研方法、手段、成果展示上, 此外,在跨区域、跨行业信息服务协作上也有所体现。

2.档案信息的社会化需求日益加大。(1)以满足社会全方位需求为目标进行信息开发、传播和利用。也就是说,档案信息资源要打破封闭状态,走向开放,服务大众。这就需要档案编研人员全方位考察、研究、论证社会各阶层不同的信息需求,夯实科学、合理地开发、管理、传播信息的基础。(2)赋予档案编研更大的可塑性和延展性, 促进档案编研的跨学科、跨行业、跨媒体发展。广泛的信息需求,对档案编研形式、内容、手段、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档案编研工作有必要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将档案编研这一边缘学科发展成一门影响广泛的社会学科。(3)加大档案信息、形式、运用和推广力度,使档案编研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档案编研的社会化发展需求,决定了其在发展中必须摆脱精英服务思想,不断强化社会大众对档案信息的认知程度,并通过为大众提供更加多样的信息服务来实现向大众化、普及化服务的转变。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例,该馆在强化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理念的同时,出版了大量的专题图册、学术性与通俗性历史及文化读物,同时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性文化活动,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值得注意的是,该馆在努力拓展信息服务面的同时, 还非常重视自身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关联。为此,它积极与市电视台、市教委合作,拍摄了专题片《档案里的故事》、《星期五档案》,摸索出一条全新的社会化发展道路。

3.电子商务化发展路径的选择。在信息环境中,许多档案馆都建立了自己的档案网站,基于网络之上的档案有偿服务带有鲜明的电子商务色彩。带有电子商务性质的信息有偿服务还具有以下优势:(1)信息有偿服务为利用者提供了方便,也提高了档案信息利用率。(2)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处理,网络传播,减少了档案原件损耗,保护了档案原件,延长了其使用寿命。(3)增加了档案机构的经费,缓解了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档案馆硬件投入、软件管理、人员引进和培养,都需要资金支持,而信息化建设可以为档案馆争取到专项资金,信息商务传播则可以有效补充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因此,对于档案馆来说,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档案馆可积极借鉴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开展网上有偿服务,这对编研者、利用者和档案馆来说,都有一定的好处。

二、信息时代档案编研特征

1.编研手段高效快捷。信息技术虽然至今才走过几十年的发展时间,但是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更是大规模应用到档案编研、管理工作中来,一改传统档案工作复杂、繁琐的落后状态,使档案编研变得更加高效快捷。信息技术在信息处理中具有准确性高、运行速度快、容量大等特点,这对档案编研工作来说是极其有利的。因为没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也就无从谈起。在信息时代,档案馆除了要保留传统的编研手段与管理方法外,还要积极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光盘、图片、视频等信息形式的制作和开发。进一步来说,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手段,档案馆可以提高信息修改、排版效率,提高信息数据、图表的准确性,并实现信息编辑、排版、校对的有序交叉进行和信息的即时发布。也就是说,传统的档案信息开发、印刷等环节都可以省去,且网络编研成果在完成后就可以进行网上推广和发布,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大大增强。如此一来,档案馆信息编辑和传播的效率都得以提高,信息传播范围也有效拓展。

2.开放集约的编研方式和环境。传统档案编研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已搜集到的分散、不完整的档案信息,而要想使信息变得更加有条理,编研人员必须多方查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信息时代,借助于网络,编研人员可以自由查找、搜集相关的档案所需要的信息。同样,当信息搜集完备后,编研人员可借助多样化的信息编辑、复制、处理手段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工作起来也更加省时省力。考虑到社会信息需求,编研人员还可以利用相关信息,了解相关行业、学科、群体的最新情况,预测相关行业、学科发展时态及其潜在信息发展需求,继而进行信息开发,为信息社会性合作打好基础。档案信息编研的主要工作是参考资料编写、档案文集汇编和专题史料编辑, 此外还包括历史研究和著作编撰等。过去,无论是参考资料编写还是史料搜集,大都在档案馆、档案部门内部进行,并且编研完成的信息,由于数量有限,极少印刷发行,外界很少了解,更别提参与编研和利用了。而网络具有显著的交互式特征,这为编研人员开展跨地域性的合作提供了条件,借助于网络编辑系统和交流平台,不同地域的编研人员可以就同一个题目进行协作,开展联合编研。如此一来,既避开了信息重复开发、同一选题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各方还可取长补短,通过有效合作提高档案编研质量。再则,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档案编研成果还突破了封闭的地域和时空限制,可以被更多的浏览者所利用,满足更多公众的信息需求。

3.档案载体和形式灵活多样。传统的档案编研成果多以纸质形式而存在,且信息复制、保管、利用和传播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和限制。如纸质档案在印刷中,会受到档案保存质量、印刷数量、印刷设备等影响,其保存对硬件设施要求更高,其传播多是单向、点面式传播,档案利用率和效应也因此受到严重限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编研好的档案信息可以即时进行传播,并且任何一个节点的用户都可以既是传播者也是利用者,档案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再则, 在传统的档案编研中,受资料、个体能力限制,编研人员往往会按照个体思维方式进行资料编研,很少有人去考虑利用者的需求,去征求利用者的意见,这就使得档案编研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滞后性。在信息时代,借助于网络平台,编研者可以在编研工作开始前大范围进行信息搜集,还可以通过在官网上发布通告、意见征询来征求利用者意见。同样,在编研工作中,编研人员还可以借助手机、邮箱、论坛、微博、微信等及时公布工作进展,与利用者保持良好互动,接收利用者反馈意见,并通过分析总结及时就编研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在利用者需求值得关注的情况下,编研人员还可以开发新的选题或调整编研方向,以使编研更加贴近利用者、贴近社会,提高档案编研成果的利用率和适用性。总之,信息时代档案编研的多样性不仅只是对编研载体而言,也针对编研成果。传统档案编研载体和表现形式都非常单一,编研人员要正视社会各阶层信息发展需求,积极利用网络编辑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编辑处理,变单一的文字、声音、图像信息形式为多维的试、听、读信息形式,同时将文字、图像、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处理方式结合起来,为公众提供更具艺术性、吸引力的信息成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档案编研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档案编研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档案工作者尤其是编研人员应摈弃陈旧的档案编研理念和方法,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认清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发展趋势, 认真研究其发展特点,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努力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档案编研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信息时代的档案编研工作具有高效快捷、开放集约等特点。电子文件、网络编研等新型档案编研方式的出现,为档案编研工作带来了无限生机,为档案编研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也促使档案编研朝着网络化、数字化方向不断前进。

3.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三

关键词:信息时代;电视剪辑;艺术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电视艺术也是,电视艺术在表现的时候,主要是通过画面进行的,这便需要对画面进行有机的组合,而剪辑是画面组合的重要手段。电视本身便是电影的延伸,所以,电视剪辑的时候,也全盘接受了电影剪辑的手法和理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作品在剪辑的时候,也转变了剪辑方式,由以往的人工制作逐步的转变成了电脑制作,特别是非线编的出现,让电视剪辑的手段更多,并且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

一、信息时代,电视剪辑艺术呈现出的特点

(一)电视剪辑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工作都更加的丰富和流畅。

以往电视节目在进行画面记录的时候,往往需要磁带和胶片。电视节目信息量比较的大,若是想要创造出人们喜欢的节目,便必须收集大量的素材,需要使用大量的磁带和胶片,工作开展的时候会比较困难。而在信息时代,在采集、摄制以及进行图像拷贝的时候,都可以通过硬盘进行,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电视剪辑工作的效率[1]。比如说我国的电子游戏频道在进行节目制作的时候,会涉及到游戏的操作、游戏的氛围以及游戏的内容,本身内容便比较的多,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以往经常会通过磁带来模拟信号,反复的转录和播放,音像质量会有明显的降低,无法实现长时间的保存。而这些问题在信息时代都能够很好的解决,数字信息无论怎样的拷贝都不会给画面质量造成影响,这会提高电视剪辑艺术的质量。

(二)各种视频编辑软件的出现,能够让电视编辑艺术更加个性。

现在世界上很多软件公司都推出了视频编辑软件,并且为了更好的满足实际的需要,软件操作的时候也会更加的容易。电视成像是通过电子扫描的,并且其不具备摄像机的功能,想要实现倒放或者变速便比较将非编软件使用进去。并且随着视频编辑软件的更新和换代,电视在进行后期编辑的时候,速度也更快,编辑也更加的方便。在软件研发的时候,也进行了滤镜以及特殊效果的研发,这样能够确保电视编辑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节目也会更加的个性。现在一些娱乐节目经常使用快切和频闪,这样能够给人明快的感觉,整个节目的效果也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而想要将这种效果体现出来,便必须将视频编辑软件使用进去。比如说现在辽宁电视台的《大海热线》经常会通过小窗口将显现不同的被救助对象,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强度的对比,会更加的感人。而想要做到这点,便必须使用非编软件[2]。

(三)信息时代,全民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电视剪辑中去。

前几年,网络上有一个视频非常流行,这个视频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也给以往的影视作品造成了一定的启发和冲击。很多电视台收到其影响,也开始招聘一些非专业人员通过手中的摄像设备来进行周边新闻的抓拍,并且这些非专业认识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一些剪辑手段运用进去,创造除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也能够让人们更好的参与到电视编辑中去。现在,很多电视台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都将网络视频运用了进去,完成这些网络视频的往往都是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人。由此,也能够很好的将全民参与体现出来。

二、信息时代电视剪辑画面组接的主要方式

信息时代下,进行电视后期制作的时候,进行节目画面的剪辑必须根据规律进行,确保节目的画面能够更符合人员观察的规律。所以,在进行镜头组接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静接静”、“动接动”的规律进行,在确定对剪接点确定的时候,必须保证运动状态的一致。若是在进行画面剪接的时候,主体相同但是动作却不够连贯,那么在进行镜头切换的时候,可以用动作来接主体的动作,但是应该确保摇的方向和速度接近,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镜头组接的简洁和顺畅,简单的说这种形式便是“动接动”[3]。若是两个画面中主体本身的运动不趋于连贯性,那么在进行两个镜头组接的时候,应该保证第一个主场动作的完整,只有完整了才能够开始下一个由静止到开始的场景,这种衔接手段被称为“静接静”,这种动态连接方式比较特殊,从落幅到起幅,间隔时间一般在一秒到两秒左右。一般情况下静接静在场景转换的时候应用比较多,上一个静止画面结束,下一个静止画面的开始。

结语:

电视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具备个性比较明显的表现因素,这便是电视剪辑。电视节目想要更好的播出便必须做好电视剪辑工作,合理的运用电视剪辑艺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科技信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这也很好的推动了我国电视剪辑艺术的发展,推动了电视节目制作的进步,提高了电视节目的质量。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必须合理的运用剪辑艺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剪辑手段,确保制作出来的节目质量比较高,更好的满足观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峥.浅谈电视剪辑艺术的操作技巧[J]《大众文艺》,2013,(09)。

[2]于跃.新时期电视剪辑艺术的转变与创新[J].《新闻传播》2014,(10)。

[3]李元鸿.浅谈电视剪辑艺术的操作技巧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06):114。

4.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四

闫杰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1101B1129130153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计算机的特征主要包括性能高超、界面友好、无限修改、可以升级、查找方便。性能高超包括信息处理速度极快,信息存储容量极大。界面友好,是指人与计算机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由于不受空间面积的限制,在计算机上写作可以进行几乎是无限的修改。通过更换某些零部件和软件,计算机可以提高和扩展各种功能。

实现互动多媒体化。与传统信息技术相比,现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处理和传递的信息都是多媒体的。多媒体是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影像等这些单媒体和计算机程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信息媒体。但多媒体不仅仅是结合了影像、声音和数据的综合物,电视与计算机系统中的多媒体有两个重大区别:人们接收和使用电视所携带的信息往往是被动式的,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交互能力,使用户可以参与甚至改造多媒体信息。

原材料消耗减少。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型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缩小,液晶显示器的出现,大大节约了用于显示器的材料。笔记本电脑的登场更使制造主机的材料大为减少。

使数字技术应用成为必需。信息数字化把模拟的信息数字化以便输入计算机,把数字化的信息还原为模拟信息由计算机输出给用户。目前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都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与模拟信息相比,数

字化信息在存储、检索、处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数字化技术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可升级性、可互用性等特点。数字化信息的优点是存储、处理、传输、交换等信息过程的速度快、容量大、成本低、准确可靠、方便灵活。

脑力劳动投入比例增加。在信息化过程中,体力劳动的投入比例大为缩小,脑力劳动投入的比例大为增加;在所投入的脑力劳动中,创造性脑力劳动投入的比例大为增加,而模仿性脑力劳动投入的比例则相应降低。

人类活动的时空限制得到突破。信息化使过去无用的时间能够完全发挥作用。移动通信、视频点播、数据库等信息技术使人类可以非常灵活地安排活动的时间。信息化还可以让即时性复原,让人类自由支配任何一个时刻。信息化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它削弱了固定空间对人类的制约,也使得遥远的距离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消极意义极大地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产生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指借助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把现实的事物和活动,转变为虚拟的事物和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转变过程的成果。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电子交谈、电子图书、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虚拟设计、虚拟制造、虚拟社区、虚拟战场等都是虚拟的表现。

人类活动达到全球范围。现代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活动的全球化成为可能,而且在速度、数量、质量、互动、成本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现在,只要接上了互联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全球范围接收、发送、交流各种信息。信息化通过促进交通运输的全球化而促进其他方面的全球化。交通运输高度依靠发达的交通设施、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有效的运营调度。交通运输的调度和管理完全是一种信息活动。信息化对调度工作的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对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大力促进也是信息化加强全球化的一个途径。借助于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帮助,全球经济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他活动也是这样。

同时,社会成员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互联网赋予了社会成员以自由。这是指个人从资本力量、国家权力、社会习俗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在信息化之前,资本和权力控制着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个人在信息、言论、思想方面受到很多的限制。信息化则使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成本极大地降低,使权力对信息的控制极大地削弱,从而使个人获得了很多信息方面的自由。有了这种基础层次的自由化,才能有现象层次的个性化:可以选择各式壁纸,起极富个性的网名,设立独具特色的个人主页;在互联网上,个人发表言论比较自由:互联网使个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信息化使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性化的双向交流;信息化也促成了物质产品消费的个性化,因为信息化导致了生产的个性化。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人们更是生活得丰富多彩,电 脑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电脑 如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 不

在,大公司、小公司、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它活跃 的身影,今天电脑更是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 大的方便。找资料查信息都不用再埋头于翻书了,网络完全可以让这些变得简单 省时又省力。

网络不但可以在学习方面帮助你,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更是一个通讯工具。当你想念家人或朋友时,你可以通过上网与他交谈,倾诉 你的肺腑之言,仿佛你们就在面对面地聊天。不用再写封信然后几个月乃至一年 对方都接受不到,无论你们相处多远,相信网络可以使你们感觉近在咫尺。如果 你有许多话要说,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你也可以上网向一位你不认识的朋友说 出你的心声,说不定你也会多一位好朋友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网络有许多优点,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存在的弊端,如某些网络病毒专门到去人们的银行账号,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然而这 些都是我们可以避免的,安装杀毒软件处理这些病毒,相信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 益远远大于这些不起眼的渣滓。

在对农村农业法杖信息化进程中,通讯信息有着功不可没的功劳。通过通信信息 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为农村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条件。

5.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五

摘要:网络经济则是指建立在网络基础上并由此所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 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角度也可以把网络经济定义为: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获取和使用的经济活动就是网络经济。 基于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工业经济社会有较大不同。

关键词:网络经济 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会计目标

一、网络经济的主要特征

网络经济是服务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更高阶段的直接经济的生产方式。 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引起生产力的变革,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其重要的生产工具。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生产力集中表现为机器大工业利用自然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标准化 、大规模 、大批全地生产各种商品的能力,那么网络经济的生产力则表现为利用信息资源增加无污染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与工业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网络经济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在因特网中,经济活动与空间距离的关系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里是指与传统经济相比,并不是说空间因素制约完全消灭了,电子商务仍然受到物流不畅的制约。 由于网络经济打破空间限制,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的进程,各国的经济依存度增强了。全球化只有在网络时代才真正成为现实,在此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网络经济打破空间的限制还意味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都将走向开放的经济体制,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制在网络时代是注定无法生存的。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经济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经济。

二是网络经济是一种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指在因特网上构筑的虚拟空间进行的经济活动,它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性。而不是指传统经济中的由股票 、证券 、期货 、期权等有价证券的虚拟资本交易活动构成的虚拟经济, 网络经济的虚拟性是由于网络本身的性质造成的。在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虚拟经济中,资本是决定性的要素。网络经济的虚拟性表现为有形资产最多的人不一定是最富有的人,而无形资产最多的人肯定是最富有的人。与网络经济虚拟性相关的还有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化,由有形思维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向无形思维方式为基础的虚拟思维方式转变。

三是生产、经营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网络经济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例如戴尔公司的“大规模定制”,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而且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一一数字化管理。 在传统经济中,大规模的生产一定是标准化、批量化的产品。 而戴尔利用网络进行订货和销售,根据事先从网上获得的信息,为每一个顾客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产品,不仅做到大规模生产不同产品,而且做到了零库存。 因为,利用因特网,它无需事先准备库存,真正做到了以需定产。 亚马逊的销售模式则是一种完全摆脱了所有中间层次的“直接见面”,不需要中间环节,从而实现了更加便捷、更加低成本的 B2C。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目标比较具有如下不同:

一是产生的条件不同。 会计目标是以资金为主的自然资本要素市场的产物。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知识和信息将逐步取代代表自然资源的资金的主要地位,市场所追逐的将是知识和信息要素,知识流、信息流将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知识 、网络和信息将成为会计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会计报告的内容不同。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管理的其它系统相连通, 及时有效的提供会计信息,通过管理软件设定的程序自动调整各种参数、智能性的进行管理。 在企业外部运用电子商务通过 Extranet/Internet 网络智能化的辅助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 会计报告的表现形态可能是“ 会计频道”或是会计标准组件,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根据不同需要利用组件技术和决策技术产生个性化的会计信息。

三是生产会计信息的规则和方法不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和实时数据管理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集成技术、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帕乔利的会计循环、会计科目必将被新的会计处理规则和方法,诸如事项会计法、事件驱动的REA模式(Resources, Events and Agents accounting alternative model)、多维会计法等会计模式所替代。

6.论财务报告的信息特征 篇六

财务报告是指会计主体对外提供、反映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的文件。财务报告信息是在一定的基本假设前提下,遵守一定的会计原则,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加工后产生的。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终极输出信息,在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着信息含量不完整、反映不准确、披露不及时、项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就必须扩展信息披露范围,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内容,制定相应会计准则,创新会计确认、计量标准,缩短报告时间间隔,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调整财务报表结构,改进财务业绩报表。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种信息。

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也称财务报告质量特性,是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财务报告质量对于投资者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维护投资者利益、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下的财务报告应该能够提供相关、可靠、可比、可理解,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反馈价值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准则质量、财务报告体系、财务人员素质和成本效益等。

一、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1、现行财务报告的模式是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而是通过一些根深蒂固的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将其排斥在财务报告之外,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信息却是最重要信息。

2、侧重于企业历史经济活动而忽略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历史交易信息与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正在日益减少,有些甚至毫无用处。而且现在人们完全可以并很容易从电脑数据库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提供预测数据的信息。

3、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不及时。由于受技术手段的影响、信息生产成本和传递成本的严格限制,会计信息的披露是间断的,生产的连续性与披露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受到严重的阻碍。

4、财务报告披露的方式不够完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面临的商业风险、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信息使用者需要更快速、及时的信息。他们不再满足于通用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浓缩、汇总、统一的会计信息,而有自特定的信息需求,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他们可以对取得的不同类型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并为自己所用。在这客观上就要求会计报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体系结构。

5、虚假披露企业财务报告。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作出不实的财务会计报告。

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些原则 首先,考虑相关性,兼顾可靠性

在经济全球化下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相关性。

可靠性主要强调报表数据披露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真实性要求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应与所计量和报告的实际经济业务相一致;可验证性(可核实性)是指同一经济业务经不同的会计人员加以计量所得出相同的结果;中立性就是会计信息不应偏向某一类使用者的需要而影响其它使用者的利益。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带有主观成分,为所有信息的使用者所信赖。

然而可靠的会计报表信息不一定对决策有用,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帮助,因此财务报告要具有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预测价值就是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从而作出最佳的选择;反馈价值,指一项信息能使决策者证实或对过去决策的预期结果进行修正。因此,反馈价值有助于未来决策。反馈价值与预测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及时性指信息的提供必须在决策之前才有用,过时的信息往往会失去价值,它是附属于相关性的。

相关性和可靠性决定着财务报表的质量,进而决定着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最佳的会计信息当然是既具备很强的相关性又有很高的可靠性,二者能同时增加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最为理想的。然而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很难两全其美的两种特性,可靠性着眼的是“过去”,而相关性关注的是“未来”,因此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受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的影响较大,过分强调可靠性就会有损于相关性,强调了相关性则影响了可靠性,因此往往形成一种两难局面。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各种要求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此绝对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不存在的,如何权衡,取决于报表使用者对两者孰轻孰重的评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转向了“决策有用”,因此,笔者认为。当两种特征产生矛盾时,应当首选相关性,才能为决策者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可理解性(明晰性)

可理解性(明晰性)是指会计记录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利用,它是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的一项基本的质量特性。财务报告信息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使用,即帮助使用者作出决策。所以企业一定要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可理解性,也就是财务报告信息的明晰性。全面完整性

企业的财务报告应当全面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完整的反应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财务信息资料的需要。

三、就财务报告信息的特征,论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客观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正在逐步失去其相关性。

(一)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整

首先,完整性缺乏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固有弊病。以交易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势必会对某些与交易无联系但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不反映。可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企业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和控制难以令人满意。例如企业经营过程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因为不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直接相关,因此在财务报表上得不到反映,但是这类事项或情况却对企业日后的经营业绩意义深远。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的不完整性还在于它实际上是一种通用格式的报表,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会计信息,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程序化。然而,随着新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通用格式财务报表以外的、有利于特殊信息需要的“专用”财务报表。且由于使用者的目的和方法不同、被估价的资产不同、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而程序化的通用格式的报表,实在难以满足上述需求。

再次,现行财务报告的核心是企业的有形资产,而对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企业文化等未能得到真实而公允的反映,一些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也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60%,特别是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的品牌价值也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二)财务报告信息反映不够准确

不可否认,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中,估计和判断客观存在,“不确定性”贯穿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事实上,只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那么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之中的估计和判断就不可避免。例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和残值确定,无形资产经济寿命认定,职工退休金和递延所得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再有,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不可掩盖地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要使会计资料反映如实,那就必须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依据法律形式进行反映和核算。因此,当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发生背离时,会计核算应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尽管现代财务会计模式中不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的典型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律形式”取代“经济实质”在会计处理中很有市场。例如,按现行财务会计理论,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是,究竟有多少资产是按照现值去计量?有多少历史成本属性对资产计量的结果与经济事实相符?再如,在进行有退款权的产品销售处理时,会计人员往往在交易发生时就完全确认为收入,但经济事实却是与该商品相联系的风险并未完全转移或排除。

2、重成本而轻价值。成本、价格和价值是经济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但具体到会计核算,要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却并不容易。譬如,对特定的会计主体而言,若以一定价格购进一台固定资产,当固定资产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后,原来支付的价格就体现为固定资产成本的一部分,在会计学之中,这时价格就转化为成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代表资产的存量特征,价值则代表了资产的流量特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重成本轻价值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近些年来会计学者提倡重价值却是站在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立场或角度上的。因此,现行财务报告重成本轻价值是不适宜的。

3、重利润核算而轻现金流量。现行财务报告力争体现资产负债观,而非收入费用观,但在财务报告中却并末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一思想。例如:过分注重盈利的核算;过分强求收入、费用的配比而忽视资产计价;过分注意最终的利润数据。而对代表企业实际支付能力的现金流量状况长期忽视。但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心的是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金额以及概率分布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偿债能力,并通过分析企业盈利数字和现金净流量的差异来调整投资策略。

(三)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重定期报告轻实时披露。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性。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随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提供“实时”信息。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现行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然而,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过时的信息往往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一案就是最好例证。因此,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共同心愿。重历史经济活动记录而轻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及时预测。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表。会计要素的定义应该包含现在和未来这两个时间点的交易和事项,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结果财务报告及其因果联系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及时推测企业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大大降低。

(四)财务报告项目结构不甚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损益表上:

第一、损益表中未列出销货退回、折让和折扣。而销货退回、折让金额的多少可以反映客户对企业商品质量、规格的满意情况。由于未列出它们,管理者不能从表中了解客户对企业商品的评价。未列出销售折扣额,管理者就难以知道企业为扩大销售和减少坏账风险所用经营策略的实施情况。

第二、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非常损益是指非管理当局所能控制的损益项目,其性质特殊、具有偶发性,表内的营业外收支包含较广,非常损益仅仅是其中一部分。由于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这就使人们对企业财务成果难以分清哪些是经营决策的结果,哪些不是企业所能控制情况下非经常发生的结果。从而不利对企业绩效进行正确评价和对现金流量作出正确预测。

第三、缺乏极为重要的每股盈余项目。第四、将投资收益单列一项缺乏一定逻辑性。

7.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七

中国的民族声乐,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是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尽管其中的科学性在当时没有被深入的发掘和体现。这种科学性主要是指演唱方法的科学性。20世纪上半叶, 美声唱法传入了中国, 面对外来的歌唱艺术, 我们本国的歌唱艺术该何去何从?于是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土”“洋”之争。双方各抒己见, 争论的实质是如何将声乐民族化的问题。最终形成的方针思想的“土洋并存”。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和的做法, 也是一个科学的做法, 这使得广大音乐工作者能够对民族声乐有更清晰的认识和审视。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 如何植根于本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 如何继承古代传统声乐在演唱方面的精华, 又如何吸收和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能够吸收美声唱法在呼吸、发生、共鸣等方面的科学原理, 同时根据本民族的歌唱习惯、审美习惯和语言特点, 对原有的民族唱法进行改进。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 就有武秀之老师创立了“三合一”唱法, 即将美声、民族、戏曲三种唱法合一的一种新的演唱方法。同时,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因为无论是美声唱法, 还是民族唱法, 都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以及人们的文化审美观念而不断变化的。到今天为之, 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系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民族声乐艺术, 讲究声音的明亮清澈、圆润柔和;有深厚和持久的呼吸支持;喉头的位置相对稳定和放松;充分重视头腔共鸣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民族歌唱来说, 如今的民族声乐演唱, 更加合理和系统, 表现出一种科学性的特征。

二、民族性特征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充分认识到了民族性的重要意义。这里所说的民族性, 主要是从作品上来说的。表现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语言、结构等方面, 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性特征, 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流传。从学堂乐歌开始, 中国的音乐先驱们就开始了民族声乐的创作, 尽管当时的声乐作品还有很大的借鉴成成份, 但是重要的是一种创作精神的树立。到了革命战争时期, 在田汉、聂耳、塞克、光未然、马可等一大批音乐家的努力下, 一首首鼓舞人心的民族歌曲应运而生, 不仅在精神上鼓舞了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 而且现在看来, 这些作品在艺术性上也都是精品之作, 民族声乐艺术也正是在艰辛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考验和磨练, 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 所以直到今天还在广为流传。建国后,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家争鸣”和“百家齐放”的双百方针, 广大音乐工作者深入基层和民间, 将收集和整理的民间曲调作为再创作的主要素材, 创作出了一大批格调清新、形式丰富, 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组品。举例来说, 《浏阳河》这首歌曲, 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 它的旋律素材最初来自于民间小调《孟姜女》, 这首小调在全国上下有好几种版本, 湖南版本的以湖南的花鼓戏曲为基础, 充满了地域风情和乡土气息, 写成《浏阳河》之后, 一改原曲中的哀怨和伤感, 成为了表达劳动人民喜悦和感恩之情的新作。此外还有乔羽、刘炽、生茂、傅庚辰、施光南等一大批词作家和曲作家, 都用手中之笔, 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歌曲。集中反映了一种民族自豪感, 每当我们唱起这些歌曲, 就会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 这正是一种民族性的最终体现。

三、时代性特征

艺术总是随着时代而发展, 从来都不存在脱离时代的艺术和艺术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是如此, 总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成为历史发展的见证, 也集中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精神。从五四运动开始, 赵元任、萧友梅、黎锦晖等人就开始对西洋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便更好的跟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 来表现当诗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到了战争时期, 聂耳、洗星海等音乐家们, 用手中的笔作为保家卫国、抵抗外辱的武器, 他们把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动的描绘在一首首歌曲中, 极大的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士气,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到了和平时期和中国的大发展时期, 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仍然在热情讴歌着时代的美好和人们的向往。《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鼓浪屿之波》等歌曲, 都是把握时代脉搏, 表现时代精神的代表作品。1994年, 蒋开儒和王佑贵创作的《春天的故事》唱响了中国大地, 这首歌用独特的方式, 让人们讲述了邓小平南巡讲话, 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的构想, 表现出了人们对于领袖的爱情之情。随后的《走进新时代》, 作者用“表白“和“倾诉”的方式, 表现出走进新时代的豪迈之情, 唱出了人民的心声, 又体现出了时代的新风格。近年来, 还有汶川地震时候的《生死不离》、青藏铁路开通时的《天路》、建国60周年的《国家》《阳光路上》, 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族声乐, 集中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况, 表现为一种典型的时代性特征。

四、艺术性特征

纵观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它始终蕴含着一种源于生活、表现生活, 甚至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力, 从而表现为一种艺术性, 这在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艺术歌曲也是一件舶来品, 在欧洲音乐浪漫主义思潮中发到了顶峰, 其特点是歌词多是当时一些浪漫派诗人的诗作, 旋律上委婉起伏, 着重抒发作曲家的内在情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随着外国文化的传入, 中国第一代音乐人就开始了艺术歌曲的创作, 在具有艺术歌曲特征的同时, 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艺术性特征。赵元任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旋律婉转, 歌词辙韵讲究, 采用了罕见的三拍子, 特别是采用了戏曲中西皮的过门, 使作品既有艺术性, 又有现代性, 成为男中音们挚爱的作品。此外还有黄自、萧友梅、青主等人, 也都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建国后, 音乐家们开始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发掘素材, 将传统民歌进行改变, 如王志信改编的《蓝花花》《孟姜女》, 于学友改编的《小白菜》等, 这些本源于北方的原始民歌经其艺术加工后, 成为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声乐作品。在演唱时, 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 情绪和演唱风格富于表现力, 既如泣如诉, 又荡气回肠。象这样优秀的声乐作品, 不胜枚举。

回顾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 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道路。如今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呈现出不断扩大、繁荣发展、活跃发展的局面, 并且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普遍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青睐民族声乐, 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也与日俱增。我们应当更加努力, 从我们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土壤中不断吸取营养来增强自身实力, 对世界上优秀的歌唱艺术不断地研究并加以借鉴, 只有这样, 才能使民族声乐更加茁壮地成长, 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艺术审美需求和民族声乐不断发展的自身需求。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8.论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八

一.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实际上是被听觉赋予的审美

人们在欣赏演奏艺术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听”而得到的,主要是因为演奏艺术通过声响来传递主要的情感,乐音是演奏艺术的重要素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配合多种音乐要素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显然,在整个过程中,“听”实际上是整个演奏活动传递的重要步骤,也是首要因素,因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了解演奏艺术的特性,我们必须要将听觉带给人们基本的外显以及表征尽心理解和把握,从而进一步由浅到深去了解高级的审美体验。

1.听觉对于演奏艺术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等不同于人们的其他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人如果想要真正去得到艺术的享受以及审美的愉悦就要亲自参与到活动之中,只有人类自身的实践才能够从艺术中体验到美感。在演奏艺术中,人们参与其中的重要手段就是“听”,人们通过“听”这一活动去感受音乐旋律以及音符的跌宕起伏,人们通过“听”在大脑中产生反应,通过音调、音色等不同的要素进行对艺术的判断和再次组合,给人们带来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对于演奏艺术的审美体验,听觉是必要的,听觉能够帮助人们对音乐旋律进行判断体验,得到审美体验。

2.听觉引发的内心的感知。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人们而言,只有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才会接触到,实际上对于演奏艺术审美真正的开始是从感知演奏作品开始,当一个人的听觉开始为人们的大脑带来演奏的认知和感受之后,人们才能够从大脑的一系列想象开始进行审美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对于演奏的感知,是需要通过大脑进行记忆、分析的,在演奏艺术在人们的内心进行更为深刻的心理活动时,就变为一种对于演奏艺术更加积极主动的审美的心理活动。演奏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必须要通过人们进行“听”的活动,然后进行深度的心理感知的活动。

二.演奏节律带来的的审美知觉

在演奏艺术中给人们带来审美知觉的重要因素就是演奏作品中的音乐的构成要素,实际上就是音调、音色、响度,人们通过对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程、音阶等对演奏进行美的体验,局部的特征是不能完全把握其中的审美的,只有在对个体了解的基础上对演奏作品的整体进行把握,才能够真正体验完整的音乐印象和总体的知觉。

1.音响。演奏艺术不是简单的声响的组合,而是通过特定的规律和创作的手法进行组合排列的,音乐音响的构成具有特殊的组织规律,对演奏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和安排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同时也会直接作用于我们对演奏艺术的感受。

2.变化的节奏。显而易见,节奏对于塑造演奏的主题形象来讲是重中之重,不断变化的节奏会直接影响演奏中的不同效果,相同的一首曲,在不同的演奏节奏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演奏者可以通过对音乐进行适时地改变主题形象的性格,增长音乐情趣。例如,广东汉乐筝曲《昭君怨》,如果利用重复和缓慢的節奏就能够将昭君的怨以及哀伤的情绪同时表达出来,是人么能够从中体验到两种不同的感受,使得人们心情能够随着演奏的激动起伏,感受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在演奏艺术中,节奏对于演奏的作用是其他要素不能够代替的,不同的节奏变化能够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三.情感带给演奏艺术的审美想象

演奏艺术具有较大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在演奏艺术的熏陶下,人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断去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但是这些活动只有在演奏艺术的情感传达中实现,通过情感的共鸣,人们才能够从中体会到独特的美,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演奏艺术的抒情性。音乐的演奏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抒情的过程,演奏艺术就是被人们用来表达和传递情感的。相对而言一个人利用文字、绘画等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没有演奏音乐来表达的淋漓尽致,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整个思想以及情感的载体,在思想和情感在和他人分享的过程中,听众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情感的体验都是通过音乐来传达的。换句话说,演奏艺术是一个情感表达的过程,在演奏中如果没有情感,是不能够成为高级艺术的。

2.旋律带来的联想。演奏艺术中的情感是需要受众去用心感知的,在对演奏艺术进行感受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也在不断利用想象和联想进行感受演奏艺术的美。在演奏艺术中,促进人们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演奏的旋律就是情感变化和表达的载体,通过旋律,我们才能够从音乐中体验到美的享受,才能够有一定的情感的载体。不同的旋律都有着演奏者不同的情感蕴含在中间,根据不同的心理体验,听众才能够有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综上所述,演奏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富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对于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音乐的真正价值,也不仅使我们充分认识了音乐艺术的价值,也从体会音乐对于人的意义。

9.论信息时代的人类生存悖论问题 篇九

论信息时代的人类生存悖论问题

在信息时代,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存与发展境遇,譬如增强了人的自主活动能力、张扬了人的个性、提升了人的主体性、增加了人的自由时间等等.但它同时又使人陷入新的生存悖论,具体表现在人的感性发展、社会政治、信息获取与传播、主体性发展以及人际交往上等等.

作 者:齐景红 方思刚  作者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B0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数字化   网络化   生存悖论  

10.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十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理论如何实现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必然加速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而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将首当其冲地面临信息化的问题。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信息化对会计计量和会计基本假设,如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影响,以期使会计理论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关键词:信息化会计信息化会计理论 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决定了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具备新的能力。而会计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作为经济核算、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方法必然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革和发展。

一、信息化和会计理论的相关概念

信息化主要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它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信息化驱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会计理论是由具有一定客观逻辑关系的会计理论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我国的传统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会计目标为理论起点,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前提和会计应用理论为内容的有机整体。会计应用理论是以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于财务会计实践所形成的一系列方法性的理论,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各项会计实务规范,是引导和制约会计工作的标准、评价会计工作的依据。传统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有基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计量等层次。

二、信息化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和计量单位的确定。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

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在信息化环境下,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弱,历史成本又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临时性公司经营业绩的反映是滞后的,甚至是失真的。所以在信息化进程中,会计计量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会计计量观念的创新,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会计发展的契机,它必将给传统会计带来强烈的冲击,把会计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三、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就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之上的,信息化进程给这四项会计假设带来了诸多影响。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它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企业,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但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呈现外在的不确定虚拟化状态。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又称虚拟公司),虚拟公司以高速发达的通信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合作与竞争,在网络空间中迅速组成与解散,这便导致了会计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才能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在网络时代,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风险大,会计主体面临的是信息更新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终止。企业生命周期的缩短趋势,显示出了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如“网上公司”的出现,其外部的虚拟化常常掩盖了其发生真正交易或事项的行为,经营活动常呈现“短暂性”,它们适时的介入、联合、退出与转换其网上交易的游离性和随机性难以控制。在这

种经营方式下,就要求我们从市场空间的角度来确定企业的经营是否连续。因此,必须以会计主体为基础,用发展的、联系的思想解释这种经营现象。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是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该假设是建立在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但是,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其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点,如人为地划分区间和待摊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在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必须高效率,从而要求及时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无须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效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否规定会计期间也不再重要。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在使用货币计量时,必须同时附带两个假设:一是货币的币值不变(或稳定);二是币种的唯一性假设。在传统会计中,货币计量是会计系统产出所依据的尺度约定。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价尺度是要以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因为货币本身并不是一种尺度,而是一种商品。在传统企业当中,绝大部分有形资产可以用货币衡量,这就为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提供了依据。而在网络时代,大多数资源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如人力资源成本的问题,知识产权、企业环境等信息,“电子银行”、“网上货币”使会计所使用的货币将只是一串有特殊意义的数字,而不再是实际的货币。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网络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突破,使用电子货币和电子数据进行交易和记录,也丰富了货币计量的形式。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因此对传统会计理论的重新审视成为必然,在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必须要不断地优化、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信息使用者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提供条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用更相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张瑞君.会计信息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何日胜.会计信息化产生的背景及对会计实务的冲击.财会研究,2005

[3] 王宗台,刘中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财务会计,2002

[4] 尤建勇.基本会计准则修订前后的比较及改进建议.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

[5] 龚炳铮.信息化的含义与分类的探讨.中国信息界.2005年

11.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十一

传统设计更多的是在二维空间中表达, 也就是静态信息视觉设计, 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时间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和设计因素。传统设计在注重静态信息视觉设计的同时, 把设计表达的过程视为一个流淌的动态过程, 并且使受众、媒体和传播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这样就形成了动态信息视觉化设计。

一、动态图文符号的自身形态特征

图形、文字经过了漫长的图形抽象过程而成为现在的图文符号, 并且演变为大众能普遍接受的识别符号。图文符号在如今的“读图时代”中仍然是我们了解、沟通、交流和掌握的最合适的媒介, 同时有着独特视觉特征的图文符号也在影响着受众的接收方式。

1. 二维到多维的转变

在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中, 图文符号是将图形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 按照某种设计规律在二维介质上的呈现, 因为此种表现方式能够准确的传达信息内容, 所以其是有针对性的艺术化表现方式。然而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视觉体验, 平面设计的表现方式已不能完整、准确、多方位的表达设计意愿。

所以由二维介质向多维方向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影像后期合成制作技术对早期的动态图文符号影响最大, 例如在早期的动画影视制作过程中, 静态的字幕与图像用手工剪辑的方式叠合在一起, 加入时间轴就形成了动态的播放方式, 后来图像和文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而运用其技术进行合成, 这个过程一开始就要用多维的方式进行——需要考虑空间和时间的因素。

新媒体在信息设计的背景下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元素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之后以多维度、综合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2. 抽象化的视觉传达

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 华夏汉字、拉丁文字和阿拉伯文字得到了世人的认同并且广泛传播, 文字符号的也逃脱不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那么是什么原因成就了当今的文字体系呢?因为这几种文字体系在外形和结构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视觉抽象化。由此可以看出, 影响文字被接受和传播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字视觉抽象化的程度。这种情形在现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表现的尤为明显, 只有更简明的抽象化表达方式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够与时俱进。所以, 图文符号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在由二维向多维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高度抽象化的视觉特征, 并且以新媒介为载体将这一特点继续深化。

3. 超深度的思维表达

新媒体带来的技术革命是不言而喻的, 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现今信息时代背景下, 图文符号也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设计形式, 有了更广阔的思维表达空间。由于新技术的参与, 动态的图文符号有着多重的评价标准和意义, 这也使得人们的思维空间有了巨大的跨越, 从而带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维平面图文符号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多维度表现手法的驱动下, 利用自身视觉化的优势, 能够表达出超深度的刺激感受, 从而让受众感受到超深度的思维表达, 此种感受是传统图文符号无法企及的思维深度。新媒体、新技术、新表达方式的出现使得图文符号的设计摆脱了旧技术手段的束缚。综合性、多维化等这些新媒体的特点使得图文符号能够表达出从未有过的多元化的情感与生命。创新的设计理念带来了无法比拟的视觉传达效果。由此可见, 动态图文符号与生俱来的就表现出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思维深度。

二、动态图文符号的传播特征

在信息设计背景下的传播体系各自拥有崭新的传播特性, 也使得图文符号与声音、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相结合, 呈现出的传播特征多表现为多元化感知、非线性表达和互动互联。

1. 多元化感知

多元化是信息设计背景下图文符号传播的一个基本特征。结合当代无所不能的科学技术, 各种传播媒体在与图文符号、声音、虚拟视觉、光影、多维空间、画面等方面达到了完美和谐。信息设计背景下的图文符号传播在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味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体验过程。信息设计的存在和传播导致了图文符号与图像、视频、音频等媒体之间的快速转换和融合, 以往各自为营的信息传播方式一去不复返,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准确、全面、生动。

2. 非线性表达

线性表达就是有明确开始、发展和结束的一条线贯穿, 比如以往的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只能以线性传播的方式去传达信息, 其单一的文本信息只能以单一的方式去接受。而非线性表达则是由多种可能组成的一张网, 受众可以在其中肆意遨游和探索。动态图文符号与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相结合以后, 信息间可以随意跳转, 并且之间还有联系, 使之相互补充、相互延展。

由于信息设计背景下的多媒体本身是非线性的, 它区别于以印刷品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单一的思维模式, 以至于动态图文符号在发展过程中顺其改变, 延伸出非线性的传播特征, 引导出创新的逻辑思维模式。

3. 互动互联

信息设计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平台, 人们不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得信息, 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信息。受众从一个只能盲从地去接受去相信的被动者, 成为一个可以直接参与的主动者。如果只是单向传播, 缺少了反馈, 就不能准确的控制, 使得整个传播过程盲目、自以为是, 就好比一座只能发射不能接收波段的“雷达”, 显然这座“雷达”并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雷达。

相对于平面媒体中图文符号的“只读性”, 信息设计背景下的动态图文符号具有“可读可写”的特性, 动态图文符号具有传播与被传播的双重特征。更深层次的情感可以在这个漫无边际的时空中无限延展下去。因此, 动态图文符号的传播就是一个互动互联的双向传播过程。

结语

跟随信息设计发展而来的动态图文符号设计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但有着更为丰富的设计方法, 从二维到多维, 从视觉到听觉、触觉及嗅觉, 从线性到非线性, 从传播到被传播, 动态图文符号体现出了一种超媒体、超领域的特征。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模式随着图文符号动态化的发展而诞生, 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设计和传播体验, 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深受其影响。我们新一代的设计师定要趁此机遇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 使得我们能够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能够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近年来, 互联网、多媒体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带来了质的变化, 但无论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何种载体媒介, 其所借助的对象依然是文字、图像和语言等符号。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图文符号的呈现形态, 图文符号的作用已超越了原来单一记录语言的符号功能, 以新的创意、新的表现方式向多元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

12.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十二

【摘要】面对势不可当的信息化潮流,加强和改进消防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就应做到“三善”:善解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并从日常工作宣传、重大专题宣传、突发危机宣传三方面入手,通过善用媒体来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和公众形象,从而塑造良好的消防部队形象。在全民皆是“媒体人”的时代,公众舆论炒作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公众舆论的负面影响将直接或间接对公安消防部队的形象产生破坏,加强和改进消防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善用媒体 舆情处置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传播工具,而且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实现对民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新闻媒体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重要因素。

一、研究方法

文献法:搜集、鉴别、整理全媒体时代与消防舆情关系相关的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研究课题的全貌,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

二、讨论部分

2.1全面了解和准确认识全媒体

传统观点认为,报纸为第一媒体,刊物为第二媒体,广播、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而移动网络服务是第五媒体。从规模来看,目前我国有1900多种报纸、9000多种刊物、3000多家广播电视台。全国有300多万个网站,130万个论坛,100多万个播客,50多万个独立域名,7亿个手机用户,4。3亿个网民,3亿个手机用户网民,将近2亿个博客用户,超过2亿个微博用户。.2.2消防部门应对舆情危机的现状

总体而言,媒体和社会舆论对消防部门的评价是正面的、积极的,特别是对消防官兵灭火抢险、救助百姓的英勇和善举,大加褒扬。消防工作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与媒体的关注、宣传密不可分。但毋庸讳言,在新闻事业空前繁荣,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公民法律意识和参与媒体监督意识空前高涨的大背景下,新闻舆论对消防部门发生和存在问题的监督,也是不遗余力。近年来,省内外发生了误以为救援中的消防云梯车在为私人擦玻璃、消防女警官炫富照片等较多负面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新闻,目前消防部门基本上是处于“三无状态”,即“无组织、无准备、无招数”。

三、全媒体时代构建媒体与消防部门监督关系的初步构想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的引导在消防部门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因此,面对势不可当的全媒体潮流,消防部门应着力地、诚恳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多方位、多形式的新闻媒体公关:

3.1树立“服务媒体就是服务消防工作”的理念

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行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消防部队的职能也在发生很大变化,担任着社会防火灭火、监督执法、抢险救援的重任,也是城市综合应急救援的主力。对于媒体来说,消防部队是媒体的社会新闻重要的资源地之一。消防部队性质和职责职能决定了服务两字贯穿工作的始终。宣传工作最能体现服务二字,承担了三大服务职能,归结起来就是“3S”:Service to the department(服务部门),Service to the media(服务媒体),Service to the public(服务公众)。宣传工作的目标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的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始终围绕防火灭火、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火灾发生为这个中心;服务于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这个大局。所以做好媒体的服务工作,就有利于这些日常救援和重大事件的安全顺利进行。善待媒体,媒体就会成为消防部队的第二警力,就会成为消防的舆情部队。

3.2建立“形象就是生命”的理念

消防部队的形象由三部分组成:集体形象,媒体形象和公众形象。消防部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消防部队的集体形象涉及部队的组织结构、职能职责、文化价值、人员装备等各个方面。比如灭火救援、监督检查、军事训练、消防演习等行动,都体现了消防部队的集体形象。

媒体形象是集体形象在媒体上的反映集合,每一次新闻报道都是对消防部队媒体形象的一次塑造。消防部队的集体形象在媒体当中还是比较正面的,但在媒体当中出现一次负面新闻时,它需要十倍甚至百倍的正面新闻去扭转媒体形象,善用媒体的前提是打好集体形象的基础。我认为概括起来有三句话:民重于天、行甚于言、真赢于假。

3.3确立“善用媒体塑造良好消防形象”的理念

在打好集体形象的基础上,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通过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来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和公众形象,从而塑造良好的部队形象。

(1)在日常宣传中善用媒体。开拓自身的宣传阵地,主动宣传。可以自办宣传载体,比如消防报刊、消防杂志等,也可以创办互联网站,开通微博。另外,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消防站,消防宣传车、户外大型电子显示屏、户外大型广告牌、等,这些都是可以主动开辟的宣传阵地。

(2)在特定宣传中善用媒体。特定宣传,需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需要讲究“三贴近”,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第一,特定时期的宣传,要善于把握时机。特定时期,包括春节、元宵、国庆等重要的节假日,119宣传日、消防站开放日等特定的宣传日,也包括重大事件发生后的敏感时期。

13.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十三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已是一个基本趋势。在信息化教育时代,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与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新变化、新特点。把握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对于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高中教学效果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整合; 信息化时代;高中英语教学的新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 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用于教学, 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效果已经为教学实践所证明。因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已是一个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信息化教育时代,高中英语教学又具备了什么样的新变化、新特点呢?本文将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三个方面阐述高中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后所产生的教学新变化, 以期供广大同仁借鉴。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从笔者的语言教学实践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在改善语言背景铺垫效果、强化练习效果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程度等方面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英语学习的互动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促进英语素质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的确能够到达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根本目的。

1. 改善语言背景铺垫效果。在语言教学铺垫阶段,教师往往需要向学生展示大量的背景知识,为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做好铺垫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语言介绍或教具展示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显得单调而枯燥,而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Front Page等软件工具,结合声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所制作出来的课件往往能够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语言教学的背景内容,从而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语言背景知识,又可以兴趣盎然地、自然地引导他们进入语言教学的主题。笔者现以新编SEFC Book 1A 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为例。我运用了最常见的PowerPoint工具制作了一个课件,对中国音乐、外国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等各种音乐类型加以介绍,介绍时配以图片和音乐片段播放,声形并茂,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亲身领会各种音乐类型的特点,从而为下一步的语言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背景知识铺垫和氛围烘托的作用,既“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强化练习效果。为了增强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程度,往往需要对学生进行强化性专题操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词汇和语法的操练可以丰富练习操练的方式和手段。例如,通过剪辑、播放特定的对话场景录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特定句型或词汇的用法。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入校园网的精题集库,让他们按照教师事先已经设定的练习题目进行有针对地练习,达到扩大词汇和语法操练的范围,提高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的效果。

3.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程度,从而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例如,利用电子邮件(Email)、论坛(BBS)、网络聊天工具(QQ、MSN)等网络工具,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对学习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借助以上谈到的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看法,学生则对语言教学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从而有利于建立起一种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生-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语言与思维湖动就变得更加充分。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内容的整合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 强调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突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决定了英语教学不应当把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根据语言教学需要设法补充大量课外内容, 开拓学生的饿学习视野, 特别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这些英语教师务必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英语教师可以从互联网、数据库、光盘等来源大量获取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学习需求。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听力教学。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但在信息化时代,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十分方便地将听力材料进行剪辑,制作出符合教学需要的听力教学内容。此外,网络听力资源十分丰富,利用网络听力资源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强化听力训练也是加强学生听力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在BBC网站上收听英文广播或通过美国CDLP (California Distance Learning Project)机构网站(www.cdlponline.org)进行英文听力的在线交互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促进读写能力的发展。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口语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口语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上交谈。由于目前多数中学生缺乏与外国人直接沟通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Netmeeting、Paltalk、Mederingtalk等软件的在线语音聊天功能,参加互联网语音聊天室,参与英美人士的语音讨论。网上交谈费用低廉,不出家门,学生便可以与外国人进行交谈。或者通过ICQ,按照国家、职业、语言、年龄等索引寻找合适的外国朋友进行实时语音交谈。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内互联网建立英语角聊天室,让学生们通过网络进行交谈。网络交谈由于不是面对面,可以使许多胆子小的学生大胆开口,有利于解决开口难的问题。二是人机对话。学生可以用专门开发的口语训练软件来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例如,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里播放的内容,并由计算机对学生的发音、语调等情况进行测评。通过反复模仿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阅读教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新的学习途径。网络资源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题材狭窄、内容陈旧、方式单一等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我们在选择网上阅读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应:

一是拓展性,即从网上选取的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二是趣味性,即所选材料要符合学生特点,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是正确性,即所选材料思想内容要健康向上。四是适度性,即所选择材料要难易适中,适合学生阅读水平。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英语写作教学。传统的英语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或情景写作,或改写课文,或写英文日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使英语写作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改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优美的画面,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有感而写。教师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词汇、句型和语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My Hometown一文,教师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播放本市市区或乡村的图片,并对可能用到的词汇和语法作必要的解释。这样,写作训练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自然降减了书面表达的难度, 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益。

另一方面是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与异国朋友的交流中地提高写作水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高效、且非常受年轻的中学生欢迎的写作训练方式。 因为, 这种方式, 既时尚, 又效果良好。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方法的整合

学习方法看似只是学生个人分内之事,与教师无关。但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学习资源的合理组织、学习材料的准备都还是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的。这一点在信息化教育时代体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教师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大量的优质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帮助、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得到教师更快、更多、更好的帮助。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学习方法中的运用,促进了传统英语学习方法的转变,促进了教学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法的改变,又衍生出新的学习方法来。

1. 自主式学习。所谓自主式学习,就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自主进行学习的方法。在信息化教育时代,自主式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拥有了大量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可能来自于互联网,也可能来自于自己的任课教师或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网络学习资源的能力将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新编SEFC Book 1A Unit 7 Cultural Relics一课是,我组织学生从网络上查询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传的形成、特点、地理位置等,为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全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语言与文化的铺垫, 有效促进了学生跨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语言知识水平的掌握。又如,对于个别耽误了功课的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主动从班级网站或教师的计算机里调取教师的教案或从班级计算机的共享文件夹中获取同学的课堂笔记、学习心得和作业资料等进行“补课”。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2. 交互式学习。所谓交互式学习,就是指学生借助网络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谈,或与计算机进行互动式学习的方法。如前文提到的网上交谈和人机对话就是交互式学习的典型例子。在美国CDLP (California Distance Learning Project)机构网站(www.cdlponline.org)上,Workplace ESL Online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人机交互学习的机会,这里展示的材料有英文教育录像和录音系列,学生可以通过在线交互课程来学习英语。此外,还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如单词记忆、听力测试等,由计算机直接进行测评打分。交互式学习充分发挥了网络的跨时空性、互动性和计算机软件的智能特点,在帮助学生提高口语、听力水平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最近, 温州市中小学辅导网的空中课堂就是这种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的优秀的多媒体教学平台。

3. 体验式学习。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种类型的体验式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水平的学习方法。如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个人博客网站,或在英语网站论坛上发表帖子等。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如何运用英语, 领悟语言和文化, 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小结

通过近两年来, 我对于信息时代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于高中英语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饿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 我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 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加深对该课题的研究, 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教学效果, 为同行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为温州市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苗逢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

3. 桑新民:《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 [J] ;《外语电化教育》第3期

4. 王珠珠:《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 ;《中国电化教育》;第2期

14.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十四

1. 工程造价管理的数据处理量日益增多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在不断地增强,这就导致了我国工程项目规模的扩大,也必导致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数据和信息处理量的增加。这是信息时代到来之后工程造价管理出现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2. 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造价信息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工程造价具有大额性、动态性、风险性等特点,在这些特点的作用下,就使得它的管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决定了它在管理和控制上的复杂性。这就是说,在信息化的趋势下要想做好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掌握大量有效和准确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掌握和控制了充分的有效信息,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同时,工程造价是通过进入市场形成的,换句话说,工程造价形成的必然方向就是进入市场。然而,随着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加强,原始的信息采集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这就要求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和市场化更加的完善,从而更加有利于对工程造价信息的捕捉和利用。

3. 工程造价管理与有关的各方面政府主管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日趋增加

为了更好的适应这种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趋势,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必须与有关的政府主管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政府机构也要处理大量的不断变化的数据,从而实现信息化,这正是工程造价管理与各方面政府主管部门有效沟通的一个表现,使得他们彼此都实现信息化的飞跃。

二、我国信息时代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化特点也越来越突出,对于我国工程造价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主要表现出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其中的信息化趋势更加明显。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是以电脑为工具,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逐步实现了工程造价管理的网络化和虚拟化,从而在这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打好这场信息战。然而我们要想在这场激烈的信息战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我们在认识到它的市场化形成和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趋势的同时,要了解我国目前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我国信息时代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变动迅猛,静态的管理难以应对

虽然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已经进入了信息化,但是它的管理方式中却有着一定的弊端,最鲜明的就是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是静态定额的存在。我们知道静态定额的参考价格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这就导致了它的滞后性,从而降低了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很难表现出企业间的差异,也就不利于竞争,很难反映市场的变动,也就不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第二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以上问题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和途径。虽然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但是也正是由于信息化的到来,对管理者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还是协调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挑战在对管理者提出管理思想的压力外,也对它的管理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滞后的数据收集与管理阻碍工程造价动态控制进程

及时、准确和充分的反应市场的数据是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所必须掌握的条件,当然历史数据也在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必须要对市场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由此可以认识到工程造价管理对数据收集系统的要求之高,然而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已经使用了计算机并拥有一定的网络系统,但是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不能够满足造价动态控制的需要,滞后的数据收集与管理阻碍着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进程。

3. 不能充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虽然能够利用高效的信息技术来收集和整理数据,但是在很多施工企业,收集到的数据却不能在整个企业中得到充分和恰当的利用,这些资料只能像装饰品一样闲置着,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 数据缺乏通用性

我们的工程造价管理虽然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但是很多企业中的相关人员做数据和报表只是用来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催促和应付监督机构的监督,并没有注意到数据的通用性和兼容性的问题,正是由于数据的不兼容性,导致工程造价中的数据的可信度降低,也就大大降低的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信息时代为了工程造价的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为了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契机,取得工程造价管理的进步与发展。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积极转变工程造价管理理念。要逐步树立起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意识,看到新形势和新变化,使自己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的潮流,并且还要再强化自立自强和公平竞争等的理念,形成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基础。

(2)规范国内工程造价咨询市场。在规范市场这一方面,我们既要注重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对工程造价的单位进行整顿,既要改善他们的行为规范,又要使得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

(3)加强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工程造价的质量的好坏不仅仅是依靠设计图纸和说明的,信息对工程造价是非常重要的,对信息的掌握是做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加强全国件事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更加丰富和准确的信息,我们才能利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来完善我们的工程造价管理,使其有更好的发展。

(4)建立相应网站并使之发展壮大。在信息时代下,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遇期,建立相应的网站来实现工程造价管理。如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网和材料价格信息网。工程造价信息包括很多的内容,主要有与工程造价相关的法律、法规、价格调动文件、造价报表、指标等影响工程造价的信息。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网实现快速查询和协助分析的功能,使得使用者能比较容易地了解工程造价的信息和利于使用者的分析和决策.

使得工程造价管理更加统一化、规模化和有序化。另外,我们知道材料价格的变动对一项工程的预算和决算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它的动态控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建立材料价格信息网有利于使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材料的规格和价格等相应的可比较参数的情况,对材料的质量等较为详细的信息也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5)实现信息网、软件间的相互整合。首先,要实现信息网与造价软件的整合,当前市场上的造价软件使用人工录入材料价格的方式,不仅影响了快速报价的进程,而且为及时与市场接轨设置了障碍,不利于企业间的良性竞争。若信息网与造价软件进行整合,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使用者能随时得到想要的材料,既缩短了录入材料价格的时间,又达到了随时更新的目的。其次,信息网与进度控制软件的整合。成本控制是工程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只有实现了信息网与进度控制软件的整合,我们才能更加有力的控制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整合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实现更多的软件与信息网的整合,从而方便工程造价的管理。

除了上述提到的措施之外,还可以采取建立企业各级信息网、改革和完善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积极推行以工程量清单报价为主要模式的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方式、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和对造价工程师的重新定位等对策。

四、结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运用信息时代带来的先进的技术,来扩充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加快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步伐,追赶工程造价技术发达的国家,以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形象出现在世界工程造价管理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曹小琳,韩冰.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系统的建立与控制[J].重庆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7).

15.论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论文 篇十五

胡海晓

摘要: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单一,无法有效利用信息时代特有的数字技术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析了信息时代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深刻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一些教学改革方法,以期探索一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高校设计教学改革的有效之路。关键词:信息时代;设计教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石家庄铁道大学校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号110206)作者简介:姓名:胡海晓(1980.11),性别:女,籍贯:河北宣化;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推动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同时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现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明确信息时代对其教学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期探索一种全新的现代艺术设计信息教育模式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全世界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基于工业革命的教育体系到了信息时代,必然发生深刻的转变。但时下国内现行的设计教育体制仍较为滞后,设计类专业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在数字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仍然沿用已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大致都是:造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体现现代设计语言,和整体社会高效便捷的信息环境也逐渐脱节。

笔者所在的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面对教学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一直都在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着改进。一方面注重学生的传统动手能力培养,一方面进行设计实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然而,在智能化、网络化的大环境下这些教学探索依然有着很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通过网络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并且不受时空限制等这些想法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占据主要地位。

二、信息时代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影响

数字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全球共享和链接,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方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逐步被交互式、智能化的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替代。

(一)、传统教学方法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过渡

在数字信息时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师生能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信息的检索,同时各种教学信息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共享。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媒体和信息网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教师由权威式地传授知识转向判断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搜集、处理、使用和分析判断的能力,使学生逐渐适应角色的转换即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使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笔者在自身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将课程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展现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寻求答案。在课堂上,笔者请学生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然后引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师生对教学主题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将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进而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转变

集声、光、电等为一体的数字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数字多媒体技术可以多角度地表现艺术的形象性、直观性,同时人机交互多媒体教学法的视听合一、一体化的视觉形象,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对学生的设计创作和设计构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技术和新媒体也赋予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创作空间,极大地促进了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网络教学法,即借助数字网络技术,将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互联网上,使单板的课堂教学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得以最大限度的延伸与扩展。学生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学习效率更高,同时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带来很大的挑战。在高年级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尤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将传统课堂和网络信息终端的接入并轨,数字信息化时代下的设计教学终将会将设计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将各种网络终端有机的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普通个人有能力自由的获取、接收和发送信息。对于大众而言,这一过程依赖于各种网络终端。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终端层出不穷,界面越来越友好,功能越来越强大。笔者认为,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其中一种便捷方式就是将各种网络终端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从而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和练习的场所互换,使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选择自己适宜的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丰富的网络信息给高校设计专业带来的改变,一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在变;二是信息筛选的机制在变,交互性是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将各种网络终端有机的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将是教学改革的一大必然趋势。

(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并增设相应课程

信息时代的数字网络给予了我们无限多的资源,同时也呈现出交互式的特点,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更新。针对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更高效的教育体制和更合理的课程设置。故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就要调整为适应时代特征的典型课程。增设相应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数字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能力,使学生了解当前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从而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信息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是要让信息网络数字技术为艺术设计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用新的手段、技术去丰富和发展艺术设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调整设置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最高目标,目的是能更好地服务艺术、服务社会、服务学生。

(三)、从根本上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意识

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呈现边缘化的趋势,艺术和设计的界限愈来愈模糊,已形成一种多元的立体的综合艺术形态,这些新艺术方式为设计师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创意空间和自由,开辟了设计思维的新视界。在教学中我们也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的探索意识,将上述一切新内容以及出现的新艺术方式灵活的运用于设计作品中。从根本上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才能顺应信息时代给社会和各学科带来的改革潮流,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独具表现力的设计作品。

四 结束语

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艺术设计教学理念需要通过创新来适应信息时代对于学科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发展、有机的在教学中融入网络终端、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思维,使传统艺术设计教学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启动活动表态发言下一篇:2023年全国“两会“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