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精选15篇)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篇一
国有瓦山林场职工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
报告
为改善职工生活,关心职工利益,帮助困难职工解决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同时也为国家林业政策落实,林业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国有林场职工今后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现将瓦山林场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国有全椒县瓦山林场现有职工总数281人,其中退休职工72人,在职职工209人。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大多数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职工之间工资收入悬殊不大,平均月收入750元左右,家庭人均月收入400元左右,职工基本得到就业。因我场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仍然执行的是96年工资标准,从96年至今,共拖欠职工工资578万元。职工医药费依据《职工就医实施细则》以及《职工医药费报销制度》,符合报销条件的,除去门槛费以及禁报部分,下剩按60%——1万元不等,给予报销。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可另外再报。职工住房为公房房改的砖混平房,人均住房面积约10平方米。
本地区城乡已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出台了相关文件和措施,本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月234元,林场也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每年三大传统节日,对生活特别困
难的职工给予救济,数额视情况不等,以帮助职工度过生活困难。同时也积极帮助困难职工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摆脱困境。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国有林场职工的生活困难,最好是落实积极的林业政策,改革国有林业体制,充分调动广大林业职工就业的积极性,强化从业的责任心,把“权、责、利”有机结合起来,为每位职工家庭均提供一个创业“平台”。在林业政策的框架下,各显神通,只有从根本解决职工主观意识,才能充分挖掘其生产生活潜力,从而使职工生产生活状况得到长久、有效改善。
国有全椒县瓦山林场
2008月9月9日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篇二
这次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两年来课题实施的效果, 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为我们语文老师下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本次调查共收到学生的答卷164份。这份问卷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选择题, 共10题;第二部分是主观题, 有两题。调查包括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情况等方面,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无记名回答。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结论分析。
二、数据整理及分析
1. 学习主动性
调查中, 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占47%;需老师同学督促的占4%;完成任务比较拖沓的占21%。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 有半数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主动性增强了, 自主意识也比之前有了大幅提高, 这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 是个可喜的进步。
2.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调查中, 预习时努力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占17%;部分做到的占80%;很少预习的占3%。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已有预习意识, 学生已经建立了自主学习观念, 预习的作用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调查反映,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 检查预习效果, 对部分后进生应提出预习要求和目标, 并对难以处理的问题作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预习中的困难。
3. 课堂教学情况
教师授课时间分配调查:认为老师上课讲得太多的占46%, 老师上课应该多讲一些的占23%, 时间合适的占32%。参与课堂讨论调查:积极投入参与讨论的占28%, 偶尔参加的占57%, 没兴趣参加的占15%。这反映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 改进了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上的主流是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较大的成效。教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让他们多尝试学习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 课后复习方式:
把重点内容看熟练的占26%, 抓重点和难点的占37%, 以单元为单位复习的占33%。以上数据说明, 经过课题实施,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 已有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觉、自主复习。并且能在复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说明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已逐渐养成。但教师还要在复习方法指导上多下工夫, 让学生的复习实现高效率。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三、调查结论简析
1. 通过调查可知, 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通过恰当的评价鼓励不善发言的学生。数据反映目前虽然进行了深层改革, 进行了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 但学生对自己潜力发挥仍感不足。说明课堂上还需要加大学生研究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的力度。要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新能力。
2. 自主性学习中, 学生只有课前认真预习, 课堂上才能较好地适应快节奏的教学形式。调查表明, 大多数学生已养成预习习惯, 并且较好地体现预习效能, 预习的方法有了改进。但学法指导方面, 还需加强, 少数学生预习具有盲目性。预习时, 把做题当作主要目的, 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因此, 预习时教师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 以及预习检查都是不可忽视的。
3. 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调查反映, 大部分学生都适应了自主探索, 手脑并用,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且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知识的结果需要自己去探索, 只有自己勤奋, 才能较好地获得知识, 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逐渐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形成了“先学后导, 自主钻研, 互相讨论”的学习习惯, 逐渐“能学”、“会学”。
四、展望和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我们认为, 我校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贴近实际, 开展研究意义极大。后阶段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需在教学生“能学”“会学”“巧学”这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教师要在实践中, 总结出最佳的导学策略。
调查中我们看到, 语文课还需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教师要不断听取学生意见, 尊重多数学生的选择。要相信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 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异想天开”。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 对知识的消化, 吸收需要一个过程, 而自主, 合作, 探究需要一个和谐开放的空间。因此, 教师应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 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的参与时间,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篇三
关键词 农村居民;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最低生活保障
中图分类号 O 212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病致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而造成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差额补助.我国自1994年在上海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发展,该制度已经于2007年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据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至2007年保障人数快速增加,2005年比2004年增长69.1%,2006年比2005年增长93.1%,2007年已实现低保人数3 566.3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23.9%.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低保标准依据不足、低保标准制定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维持生存(包括维持健康和工作能力)所必须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最低费用[1],它是一种不管是否有收入都必须消费的用以维持基本生存的需求数量.因此,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的确定应以消费支出为根据较为合理.
2 研究模型与方法
我国主要将居民生活消费的商品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等种类,由此,最低生活保障线就包括两部分费用:一部分是最低食品支出费用,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线;另一部分是最低非食品支出费用,包括衣着、住房、交通通讯、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生活用品、医疗、教育、服务等.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则可由此划分为三种状态:1)极度贫困者,指消费支出低于最低食品需求,其生活处于基本的温饱线以下;2)生存消费者,指其消费支出在最低食品需求和最低生活保障线之间,这部分群体除了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以外,还在衣着、居住、交通、教育、医疗保健等项目上有一些支出,用以对生存质量的部分改善;3)享受和发展消费者,其消费支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他们已解决了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消费需求问题,其消费行为将向着通过物质消费的支出来满足自己心理、精神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生活质量[2].
在消费函数的相关模型中,线性支出系统(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LES)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模型常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中,下面就这些相关模型进行介绍和分析.
2.1 LES模型
英国计量经济学家R.stone于1954年根据直接效用函数(Klein and Rubin,1947)提出了线性支出系统模型[3](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LES),模型基本形式为Ci=PiXi+bi(V-∑nj=1PjXj) .(1)
式中,C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实际消费支出;X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PiX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b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边际预算份额,其满足0≤bi≤1,∑ni=1bi=1;Pi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V表示消费者生活消费支出总额.
模型(1)是根据消费者在预算约束V=∑ni=1PiQi下寻求效用U(Qi)=∑ni=1biln (Qi-Xi)的极大化推导而来的,其中Qi为消费者对商品i的实际需求,即
max[∑ni=1biln(Qi-Xi)],
s.tV=∑ni=1PiQi.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L(Q1,Q2,…,Qn,λ)= ∑ni=1biln (Qi-Xi)+λ(V-∑ni=1PiQi) ,由函数L分别对Qi和λ求一阶偏导,并令其等于零,可得方程组:
biQi-Xi=λPi, i∈[1,n],
V=∑ni=1PiQi.(2)
因此,可求得
bj(PiQi-PiXi)=bi(PjQj-PjXj), i∈[1,n], i≠j;
bj∑ni=1PiQi=bjV. (3)
由式(3)的n-1个式子两边相减得:
bjPjQj+bj∑ni=1PiXi=bjV-(PjQj-PjXj)∑ni=1bi, i≠j.
进一步整理,有经 济 数 学第 27 卷
第2期文先明等: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证分析
bjPjQj+PjQj∑ni=1bi=bjV-bj∑ni=1PiXi+PjXj∑ni=1bi
=bjV-bjPjXj-bj∑ni=1PiXi+bjPjXj+PjXj∑ni=1bi, i≠j.
即 PjQj∑ni=1bi=bjV-bj∑ni=1PiXi+PjXj∑ni=1bi.
又因为∑ni=1bi=1,从而有
PjQj=PjXj+bj(V-∑ni=1PiXi).
即证得模型(1)结果
模型(1)虽然形式简洁,经济意义明确,但由于模型中Ci和Pi为外生变量,待估参数为基本需求量Xi和边际预算份额bi,而总消费预算支出V是对所有商品的消费总和,为内生变量,无法外生给出,故而模型参数估计困难[4].为此,经济学家们在LES模型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
2.2 ELES模型
经济学家Luch于1973年对R.Stone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进行了两点修改[5],即以收入Y代替了支出C,将bi的概念由边际预算份额转化为边际消费倾向,修改后的模型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为
Ci=PiXi+bi(Y-∑nj=1PjXj),(4)其中,0≤bi≤1,∑ni=1bi≤1.
对于截面数据,模型(4)中的PiXi和∑nj=1PjXj是常数,令
ai=PiXi-bi∑nj=1PjXj.(5)
于是模型(4)可变为
Ci=ai+biY. (6)
将式(5)两边对i求和,可得
∑ni=1PiXi=∑ni=1ai(1-∑ni=1bi). (7)
式(7)代入式(5)得
PiXi=ai+bi∑ni=1ai(1-∑ni=1bi).(8)
对式(6)利用截面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可以求得ai和bi,再利用式(8)求得PiXi,即为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ni=1PiXi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然而在实际中对某些样本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6)时,常常会出现bi显著而ai不显著的情况.如果对式(6)进行过原点估计,即ai=0,虽然可以满足显著度要求,但是据此由式(8)计算出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就变为0,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了解决此问题,需对ELES模型进行适当修正以使其测定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需要:假设在对模型(6)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时有m种商品常数项不显著,不妨假定前m种商品的估计方程的常数项不显著,bi显著(i=1,2,…,m),其他商品方程估计结果ai,bi均显著[6].
首先对前m种商品的方程去掉常数项重新估计,得出bi (i=1,2,…,m),因此,当ai=0,i∈[1,m]时,由式(5)可知以下式子成立:
0=P1X1-b1∑mk=1PkXk-b1∑nj=m+1PjXj,
0=P2X2-b2∑mk=1PkXk-b2∑nj=m+1PjXj.
…
0=PmXm-bm∑mk=1PkXk-bm∑nj=m+1PjXj.
以上式子两边相加得
0=∑mk=1PkXk–(∑mk=1bk)∑mk=1PkXk–(∑mk=1bk)∑nj=m+1PjXj.
从而求解得
∑mk=1PkXk=(∑mk=1bk)∑nj=m+1PjXj(1-∑mk=1bk).
代入式(4)可得前m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计算公式为
PiXi=bi∑nj=m+1PjXj(1-∑mk=1bk).(9)
而后n-m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仍然用式(8)计算.3 实证分析
文章以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07年全国各省(市、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为截面数据,分别以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支出为因变量、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进行各类消费支出的回归分析.为了说明这种测算的可行性,首先以地区因素为行变量和商品因素为列变量,对它们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影响进行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由于FR=8.741 051>Fα=1.513 648,FC=182.105 6>Fα=2.053 383,所以地区和商品两个因素都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有显著的影响.其中,SSR/SST=8 433 125/56 180 972=0.1501,SSC/SST=40 994 440/56 180 972=0.729 7,
即地区和商品两个因素合起来总共解释了生活消费支出差异的87.98%,其中地区因素占15.01%,而商品因素占72.97%.其他因素只解释了生活消费支出差异的12.02%.从而以地区因素为自变量、生活消费支出为因变量对各类商品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可行.又因为在地区因素中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有密切关系的是人均纯收入,因此,下面对各种商品以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生活消费支出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
由表2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观察各个R2,模型拟合的较好,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人均纯收入是影响各类商品消费支出的显著因素.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对于ai,除了食品和文教娱乐的Pvalue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各项支出均不显著,因此,直接由式(6)计算出的各项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另外,居住和文教娱乐两项支出为负数,这显然与现实情况出入较大,而各项基本支出之和为637.58元,与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需求相比明显偏低,因此该测算结果不可信.
如果对常数项不显著的方程进行原点回归,通过运用式(9)计算出这些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而常数项显著的方程所对应的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则仍然采用式(6)和式(8)计算,则有可能使测算结果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增强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状况的解释力。表3就是对参数ai的显著度大于0.05的方程重新修正估计后,用式(8)和式(9)计算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对模型中常数项不显著的方程过原点重新作回归发现, bi的显著度仍然很高,且各个方程的拟合度大大提高,显示很强的线性关系,测算结果可信。
由以上测算和分析可以看出:
1)农村居民的温饱线为年人均662.83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为年人均1078.46元.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测算结果比较符合我国2008年提出的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合二为一、对2007年人均纯收入1067元以下的农村人口实施同样的扶贫政策的文件精神,适应了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救助向主要以低保为主的方向转变.因此,所测算温饱线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可以作为我国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重要测度依据.
2)从表3测算结果及表4数据可以看出,低收入人口年人均实际生活消费支出高于基本需求水平,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从平均水平上看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尤其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两项支出远大于基本消费支出,这说明我国农村全面取消义务教育收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正显现较好的保障效应.
3)以上数据并不意味着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已经全面脱贫.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按年人均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的比重中,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户数比重占4.27%,1000元-1200元之间户数占1.97%,并且这些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却较为明显,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低保的覆盖人群还是低保标准方面都比东部发达地区滞后.东部地区94.4%的农村社会救助人口是享受低保者,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而中西部地区只有37.3%的救助对象是享受低保者(张国华,2008).在低保标准上,据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平均低保标准82.3元/人、月,人均补差50.4元/月,显示了较好的保障绩效,但仍有待于提高.另外,从分地区比较来看,有的县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还很低,每年仅有百元左右.因此,虽然农村居民最低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局部地区仍然偏低.
4 结 语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的普遍建立起来对保持农村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整体水平以及区域比较来看,还有显不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良好绩效的取得还任重道远.因此,各地在制定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应在综合考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不断改进保障标准的测度方法和依据,完善工作思路,以求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提高一种良性的演进路径.
参考文献
[1] 马敏娜,车延杰.城镇居民贫困线计算方法的比较[J].技术经济,2000,(10):44-46.
[2] 王留豹,董栓成.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核算的经济计量[J].统计与决策,2006,(4):81-82.
[3] R.STONE.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s and demand analysis:an application to pattern of british demand [J].Economic Journal,1954,64:511-527.
[4] 张文爱.基于ELES模型的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5):49-53.
[5] LUCH.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J].Europern Economic Review, 1973,15: 21-32.
[6] 韩振国.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估计方法的修正及实证检验[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61-64.
Positive Analysis on the Rural Resident's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WEN Xianming1,CAO Wenxian2,3,XIONG Ying1
(1.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gement,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angsha , Hunan 410076;2.Economy School,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128;
3.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Xiangnan University , Chenzhou , Hunan 423000)
Abstract For the no scientific problem of some local governments in establishing th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tandard of rural resident,this article considered the ELES correction model and used it to examine the minimum food and living security line of rural resident of our country.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measurement result is feasible.So it can offer a kind of important estimation basis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tandard .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篇四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姓名:
班级:
院系: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2007年,我国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全面推进农村扶贫事业,保证农村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农村低保制度的起点较低,但由于保障人口基数大、历史欠账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63状况差异巨大,全面实施这一制度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为了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价段发展状况现做出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努力。
二、实践内容。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含义。
指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该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规范化的社会救助制度。
(二)、调查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
1、保障标准低、区域间差异大。一是现行农村低保标准只是生活保障标准,远非发展保障标准;二是城乡之间低保标准和实际支出水平差异悬殊;三是地区间低保标准的差异较大。
2、潜在保障对象众多、脱贫难度大。一是农村低保的潜在对象数量巨大;二是农村低保对象基数增长很快。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过低保
障对象难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退出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财政监管难度大。
(三)、难以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因。
1、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支出给各级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第一,地方财政资金压力远高于中央财政;第二,县乡级财政支出压力远高于省级财政;第三,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出的压力尤为突出。
2、农村低保甄别机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第一,农村低保对象不易确定;第二,难以防范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第三,农村低保工作队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尚不健全。
三、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据实调整保障标准。首先,农村低保标准应依据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包括吃、穿、住、医、教等)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给农村低保标准一个正确的定位,即定位在生命线、温饱线或发展线。其次,县级民政部门要会同财政、物价、统计等有关部门,对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必须消费支出或上的农民纯收入要据实进行测算,用市场菜篮法或恩格尔系数法,测算出符合我县实际的农村低保标准。
(二)、合理界定保障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原则上应该定位在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困难居民,对于有身体健康、劳动能力正常且处于劳动年龄成员的家庭,原则上不得纳入保障。这样,既可将保障对象资格确定的复杂性进行了简单化,同时,又促使身体健康、劳动能力正常的农村困难居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展生产自救,摆脱贫困,消除他们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
(三)、强化政府责任体系,提升工作水平。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落脚点。一是确定各级政府领导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通过政府统一组织领导,确保各部门执行政策时相互协作。二是建立科学监督体系。建立审计、财政、监察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完善各部门及财政内部职能科室的监督检查制度。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农村低保制度的,严格追究部门相关人员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增加违纪成本,减少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四要设立乡(镇)的举报电话。
(四)、加强救助机构建设。一是在民政局下设二级机构即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局,并根据业务量大小,解决相应的编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及必备工作经费和设施。二是加强乡镇民政办建设,根据各乡镇规模大小,城乡低保等救助对象的人数多少,配备与工作量相对应的工作人员,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三是村委会要建立社会救助站,落实专人。四是加强社会救助。加强舆论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民间组织、个人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帮扶。发动基层党员、干部献爱心、开展邻里互助等活动,让农村低保对象得到社会的关爱。五是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低保对象家庭而言,社会帮扶难达到救助效果,可以让他们到敬老院生活居住,享受五保集中供养待遇。六是保证在农村低保对象生活标准与经济增长相一致基础上,增加农村低保覆盖面。
四、实践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从全国总体实施情况来看, 全面建设农村低保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很多困难家庭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但总体来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还是集中在东部沿海和较发达的城市, 西部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虽已初步建立, 但由于保障对象标准过低, 范围过于狭窄, 很多
5.新农村建设情况社会调查问卷 篇五
您好,我们是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2班的学生,为了了解您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的情况,恳请您在百忙之中抽一点时间来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我们非常感谢你的参与与配合!以下就是我们调查小组的调查问卷:(请您在所要选的选项后面打勾)
1您的年龄是
A20岁以下B 21-30岁C 31-40岁D 41-50岁E 51岁以上
2您的家乡所在地------省--------市-------乡(镇)---------村
3您是否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状况?
4一直B 经常C偶尔
5您当地是否已经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
A 有B 没有C仅实施几项基本政策
6您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公路,公厕等)有没有基本建设完成?
A已完成B正在建设中C没有建设
7新农村建设是否提高了您的生活水平?
A 有B 没有C 没有比较过
8您家乡的村容村貌(如环境卫生,草地绿化等)是否有所改善?
A变化很大B变化不大C基本没有变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没有给您的生活带来干扰或不便?
A 有B 没有C还好
10您家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医疗保险制度操作是否规范? A很规范B 基本规范C不是很规范
11您满意您当地村委会实施的新政策吗?
A 满意B勉强满意C不满意
12所在地近几年是否有建立大型企业?
A 有B没有您的家乡都已经实施哪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措施?(没有实施的地区可以不写)
14您认为您的家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哪些措施的实施不够到位?您对您家乡的建设及新农村政策的实施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6.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篇六
___同学,您好!
我们在进行一项关于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请您在忙碌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填写这张问卷。谢谢合作!
1、你喜欢课外阅读吗?()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怎么喜欢
2、你经常进行课外阅读吗?()
A、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读 B、有时读 C、很少读 D、基本不读
3、你一般会选择什么时间进行阅读?()
A、双休日 B、午间休息时 C、晚上睡觉前一段时间
其它:
4、你经常去逛书店吗?()A、经常去 B、偶尔去 C、不太去
5、你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吗?()A、经常去 B、偶尔去 C、不太去
6、你经常和同学交流课外读书的情况吗?()A、经常 B、有时 C、没有
7、平时,你哪方面的书读得比较多一点?()
A、文学书 B、科技方面的书 C、脑筋急转弯或儿童漫画之类的娱乐书
D、学习辅导用书(如优秀作文之类)
其它:
8、你父母会经常督促你进行课外阅读吗?()A、经常督促 B、偶尔提醒 C、不管
9、你的老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吗?()A、经常会 B、有时会 C、很少布置
10、你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吗?()A、有,并且经常写 B、有时会写 C、基本不写
11、和看电视、上网相比,你更喜欢阅读课外书吗?()
A是的B不是,我更喜欢看电视或上网C那要看是什么书
12、你每天会抽出时间来看书吗?()A、会B、不会C、看兴趣,有兴趣就看
D、想看书,但是有时作业太多,没有时间看
13、一学期你大概能阅读几本书?A、1—2本B、3—5本C、6—10本D、更多
14、你每天多少时间花在阅读上?()A、15分钟左右B、30分钟以上 C、大于30小时
15、这个寒假你打算阅读几本书?A、1—2本B、3—5本C、6—10本D、更多
16、你的书柜里课外书的种类主要是什么?(本题可以多选)()
A、与学习有关的复习资料,如《课课通》《一课三练》一类的B、各种漫画
C、老师推荐的中外名著、小说D、各种作文书E、其他(可举例)
17、你觉得老师有没有必要在学校教你们课外阅读的方法?()
A、有B、完全没有C、有些书比如长篇小说之类的最好能介绍一下D、无所谓
18、你喜欢老师向你推荐课外读物吗?()A、是的B、不是的C、无所谓
19、你如何看待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的任务,比如做读书笔记等?()
A、很好,可以把我阅读的内容做个记录,也能提高阅读效率
B、不喜欢,认为没有必要,但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又不得不完成C、基本上没有阅读的习惯,我都是随便摘录一点应付作业的D、其他
20、你喜欢同学向你推荐课外读物吗?()A、是的B、不是的C、无所谓
21、你喜欢和同伴一起看书吗?()A喜欢B不喜欢,我喜欢一个人看书C无所谓
22、你的父母在家有阅读的习惯吗?()
A、有,我们有时会一起看书报B、偶尔有C、从来没有的事
7.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研究 篇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当地最低生活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生活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共有2943.6万户、5207.2万人享受到低保。2014年,我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人2777元,比2013年提高343元,增长14.1%;农村低保每月人均补助水平129元,比2013年增长11.4%;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870.3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82.6亿元,占总支出的66.9%。该制度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农村低保是以“保基本”为主要目标的,保障标准与保障功能仍然欠低,本文通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用ELES模型测算出三个层次低保标准,对低保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标准与水平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保障效果,为科学制定农村低保政策提供有针对性建议。
二、我国农村低保的发展现状
1.农村低保标准持续升高。
2014年我国农村低保标准为每年每人2777元,相比于2007年的每年每人840元增长230.60%。总体来看,农村低保标准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2014年,农村低保标准的绝对额平均每年增长276.71元,而农村低保的相对额即低保标准的年增长率均在12%~18%范围内波动,平均涨幅为15.65%。
2.农村低保人数呈递增趋势。
自2007年国务院颁布《通知》后,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农村低保人数为3566.3万人,约是2006年(1593.1万人)的2.3倍。在2014年,低保人数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我国低保制度逐渐完善的结果,一方面帮助贫困人群增加收入,逐步脱离低保群体;另一方面低保申请程序更加严谨,取消了一些“人情保”“关系保”等。
3.农村低保覆盖率逐年提高并趋于平稳。
农村低保覆盖率由农村低保人数与农村人口两个指标相比计算得出。该指标可以用来反映农村救助水平的保障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应保尽保的程度越好。2007—2011年,该数值增长较快,自2011年以后,趋于平稳发展。2013年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最大为8.56%,约是2007年(4.99%)的2倍。
三、农村低保财政支持能力分析
弗雷德里克和亚历杭德罗提到:“帮助穷人的办法取决于国内资源有多少可供使用,也取决于是否存在相应的政治意志把资源用来缓解贫困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低保标准的设定应当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标准过低则不能满足低保对象生活的最低需求,使其陷入贫困或被社会排斥;标准过高则会产生“福利依赖”或“养懒汉”的现象,甚至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分析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2011年以前,二者呈反向变动趋势;在2011年,二者的增长率相同,随后,二者的变动趋势趋于一致,但是农村低保标准的增长率始终高于GDP的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5)、《民政事业而发展统计公报》(2007—2014)。
根据表1中的数据,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央对农村低保补助数额占农村低保支出总额的比率较高,2011年最高为75.27%,其余年份均在60%~75%。2013年中央政府的补助额为612.3亿元,是2009年的2.4倍。这说明我国农村低保支出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低保支出和财政总支出均呈逐步增长的趋势,从低保支出的年增长率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的增长速度最快,高达109.62%;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8.72%、22.59%、50.04%和20.74%;而2012年和2014年这两年的低保支出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低保支出从2007年到2014年增加了761.2亿元,增长率为697.71%。低保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值呈动态增长的趋势,2013年农村低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值达到最高0.62%,约是2007年(0.22%)的3倍。综上分析得出,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对农村低保的资金投入。
四、基于ELES模型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理论测算
本文将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计算我国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一方面ELES模型是针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来进行计算,符合我国把收入增加作为调控主关注点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ELES模型对现有数据进行精确的计算,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这样得出的低保线更准确。
(一)模型的构建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是美国经济学家C.Liuch于1973年在线性支出模型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需求函数模型。该模型有3个基本假设:一是在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数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以及各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二是人们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两部分,并且基本需求与其收入水平无关;三是在既定收入下,只有满足了基本需求才会将剩余收入按照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分配给非基本需求,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人而言,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因此,本文将借用ELES模型测算人们的基本需求消费所需要的货币,并将此作为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ELES模型的函数形式表示为:
式(1)中:Ei表示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Pi、Pj分别为第i、j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Qi代表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Ri、Rj分别表示对第i、j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I表示农村居民的纯收入;βi表示第i类消费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
对式(1)变形得:
将式(3)代入式(2),得:
其中,ui为随机项。对于每一种具体的消费品,根据消费支出额(Ei)和农村居民纯收入(I)的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αi和βi,然后对式(3)等号两边进行求和,得到:
由于最低生活保障是面对贫困人口的一种生活救助制度,意在解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问题,即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令维持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n种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支出由式(5)变形可得出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模型为:
(二)相关参数的计算
通过对ELES模型的理论分析可知,计算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涉及两个变量,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又细分为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8项指标。农村居民按不同的收入水平分为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5个层次。本文将运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数据,依据式(4),运用SPSS16.0分别用8大类消费支出对不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数据求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参数估计值和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4);***、**、*分别表示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1%、1%、5%的t检验。
在一元线性回归中判定系数R2可用来检验模型的拟合度,从而判断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代表程度。R2越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越好。从表2中可以看出,R2的值均在0.950以上,表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而且多数常数项和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所以计算出来的回归方程可信度及有效度都较高。
(三)农村低保标准线的测算
根据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相关内容,参照柳清瑞和翁钱威的研究,本文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生存型低保标准,包括食品、衣着和居住3项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第二层是基本型低保标准,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两项生活消费支出;第三层是发展型低保标准,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增加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和其他用品及服务三项生活消费支出。根据式(5)可以求出我国农村低保三个层次的具体标准。
利用ELES模型测算出2011—2013年的生存型低保标准分别是2258.63元/年、2539.24元/年、2833.98元/年;基本型低保标准分别是3005.93元/年、3420.11元/年、3817.99元/年;发展型低保标准分别是3978.21元/年、4505.90元/年、5216.68元/年。而现实中,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我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1718.0元/年、2067.8元/年、2433.9元/年①。以上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现行的低保标准普遍偏低,没有完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更没有完全实现农村低保制度的效力。在2011—2013年,农村居民现行低保标准占比生存型低保标准的比重分别是76.07%、81.46%和85.88%,在数值上虽呈递增趋势,但始终是低于ELES模型所计算出的生存型低保标准。从实际的救助效力来看,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在纳入低保人群接受政府救助以后,仅仅能够维持最基本的吃穿住生存需求,其在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更谈不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五、农村低保救助水平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农村低保的救助水平,本文引入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总支出3个指标,对现行低保标准和ELES测算基本低保标准做对比分析。
(一)与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比值的比较
表3数据显示,2011—2014年农村现行低保标准与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比值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均未大于1。2014年,这一比值高达98.67%,数值很接近1。这表明,我国政府正在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财政投入,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提高保障水平。对比ELES测算的基本型低保标准与人均食品支出的比值,均大于1且在150%左右。由此可以说明目前我国执行的农村低保标准还不能达到农村居民生理需求的最低费用,即我国农村现行的低保标准还未达到维持生存的标准,而ELES测算出来的基本型低保标准却能满足农村居民的这种需求。
数据来源:现行低保标准来源于民政部官网2011—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于2011—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余各项为计算得出。注:2014年的ELES测算基本型低保标准是根据前三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计算得出。
(二)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的比较
197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一个动态的贫困标准: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的中等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最低生活标准。根据该标准的最低值50%计算,2011—2014年我国农村低保标准应该是3488.65元/年、3958.3元/年、4714.8元/年和5244.45元/年,远远高于我国农村现行的低保标准和ELES模型测算的基本型低保标准,但是ELES模型测算的发展型低保标准达到这一保障水平。郑功成教授鉴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处于发展中水平这一基本国情提出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50%作为我国城乡贫困线。然而,2011—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现行低保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分别为24.62%、26.12%、25.81%和26.47%,也未达到上述比例范围的下限,这表明我国农村低保的救助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与人均消费总支出比值的比较
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农村低保标准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比值反映了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情况,这一比值的大小代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参考民政部对基本服务标准的规定,低保标准不能低于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5%。从表3中的数据可知,只有2012年达到了民政部规定的标准,其余年份均低于这一标准值。近几年,这一比值呈动态变化且均稳定在32%~35%。对比ELES模型测算的基本型低保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的比值均高于35%且超过了50%。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确定均未达到保障基本生活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农村低保标准的确定不能只考虑贫困人口的生存需求,还应当考虑健康需求,防止“贫困陷阱”的发生。而通过ELES模型测算出来的基本型低保标准则是将农村居民的吃饭、穿衣,还包括日常的用水、用电以及医疗保健都考虑在内,更适合作为我国农村低保标准。
六、政策建议
基于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农村地区的低保水平整体偏低,且未达到ELES模型测算的生存型低保标准,农村低保为贫困人群提供的保障水平无法满足他们的日常基本生活需求。而ELES模型测算出的基本型低保标准更适合作为我国农村低保标准。根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定义可知,政府负责低保制度的制定、对低保申请者的资格认定、低保救助标准的设置、救助资金的筹措等各个环节,是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决策者。目前,我国农村低保水平偏低与政府在该项政策运行中的缺位不无相关。因此,本文从政府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1.转变救助理念,逐步提高低保水平。
根据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政策可知,我国目前的农村低保救助理念是“保基本”,主要是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需求,更准确的说是只能满足温饱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应当转变救助理念,充分考虑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同时,基于救助刚性和救助依赖等因素,在确定低保标准时,应当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断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低保水平。
2.明晰政府职能,增加财政投入力度。
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不同,我国农村低保的救助资金一般来自政府税收。目前,我国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如何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低保财政支出和收入的权利,关系到农村低保实际运行成效。在农村低保实践中,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状况决定了低保制度的前进步伐。近几年,农村低保的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会增加中央政府的负担,不利于农村低保制度的发展。因此,应当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能,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适当增加对农村低保的财政投入,中央政府需做宏观调控,为财政状况较差的省份提供补助,实现地区间的平衡,改善农村低保标准偏低这一现状。
3.重视民间组织,补充低保救助资源。
农村低保制度的良好运行依靠强大的资金支持。但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应当设法扩大低保物资的筹资渠道。民间组织的兴起,为我国农村低保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政府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在具体方法上政府可以采取减税、奖励等政策鼓励我国的优良企业和知名人士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为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定期捐赠物资。各类民间组织在农村低保事业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既可以弥补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能够满足农村低保人群的多层次需求。
4.加强低保立法,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任何一项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必须有相关的法律作为基础。根据有关农村低保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出现的“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以及低保政策的违规操作者做严厉的处置,使农村低保事业发展有法可依。同时,农村低保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首先应当建立有关“低保”的投诉机构,如有对低保申请过程或结果不满的可以通过该渠道进行投诉;其次是发挥社会媒体的监督作用,使得农村低保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农村低保制度能够更加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郭士征.社会保障学[M].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弗雷德里克·C·特纳,亚历杭德罗·L·科尔巴乔,陈思.国家的新角色[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1).
[3]柳清瑞,翁钱威.城镇低保线:实际给付与理论标准的差距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11(4).
[4]毕红霞,薛兴利.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支持的适度性与政策优化[J].农业经济问题,2012(1).
[5]江华,杨雪.农村低保线评估——基于需求层次与扩展线性支出法测算[J].人口与经济,2014(1).
[6]许琳.社会保障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7]潘敏,王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测度及经济适度性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域的宏观数据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
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篇八
【关键词】 农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 思考与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约为9亿,“三农问题”:农业发展、农村工作、农民问题是我党的工作重心。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历次大会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个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救助贫困人口的“民心工程”,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该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此,笔者就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1.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是农民应有的权利
首先是政府有责任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一方面,从国民的社会保障权利角度看,全体公民都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农民自然包括在内。即使在社会保障享受程度上有一些差别,但农民至少应该具有保障自己基本生存的权利。另一方面,虽然国家通过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而给予了农民一定保障,但这种土地保障作用在新形势下的农村很有限,随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发展,农民的生活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土地保障并不能承担农民抵御生活风险的全部负担,尤其是无法抗拒来自于市场经济的风险。农民有权利也有必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1.2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尽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
现阶段,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迫切的是要解决农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对于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都必须以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农民只有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可能参加投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广大农民最低生活的保障,也是最及时并最大限度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活困难问题的保障,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
2.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2.1准确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科学合理地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只能是那些生活水平一时或永久地低于或等于国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平线的人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还要全面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包括:没有依靠、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由于重大疾病或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生活一时困难的农民;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生产经营不善而面临困境的农民;由于某些乡镇企业倒闭,使得在乡镇企业工作、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农民;有一定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仍低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的农民等。
2.2科学制订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关键在于能否科学地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村来说,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生活水平差异较大,所以在制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国情,按照既要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又要克服其依赖思想的原则,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确定一个科学可行的保障标准。保障标准的确定一般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一是维持农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各地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测算出贫困对象年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基本生活费支出。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考虑当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三是地方财政和村集体的承受能力。四是物价上涨指数。由于上述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故保障标准应随这些因素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调整一次。
2.3多渠道筹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资金缺乏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关键原因,原则上这部分资金应来自于财政,通过各级政府来筹措,因为承担社会保障职能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但国家财政是有限的,为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都能享受或领取到足额的保障金,可以通过征收统一的社会保障税以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的办法,来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集难的问题。征收社会保障税不会增加农民负担,因为征收社会保障稅有一定的起征点,收入低于起征点的农民不在征收范围,而这些农民有很多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再者,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拓展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筹集渠道。此外,还可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发行彩票、开展捐助等活动,多途径筹措最低生活保障金。
2.4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
在农村低保工作实施过程中,各地要在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方面实现“六化”:①评审程序化。每个低保对象的确定,须经村级初审评议、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三审”程序,杜绝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②公示规范化。低保对象的确定要实行公示制度,制定统一公示格式文本,规范公示内容和时间,公布举报电话,确保公示效果。③发放社会化。通过乡镇金融网点代发低保金,防止人为操纵,堵塞监管漏洞,最大限度地减少拖扣和冒领低保金的隐患。④监督多元化。通过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群众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渠道多管齐下,防止滥用职权、暗箱操作、截留挪用、弄虚作假等各类违法违纪违规行为。⑤管理动态化。实行定期核查制度,每年对低保对象进行审核,使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金额有升有降。⑥建档标准化。各地要实行县、乡(镇)、村三级档案管理模式,实行“一镇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袋”,按统一标准整理档案资料,装订成册,便于查阅。
2.5完善低保配套措施
首先,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其次,制定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配套的优惠政策。再次,推进农村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和保障体系。使其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2.6提高低保对象自我脱贫能力
首先,帮助低保对象分析致贫的原因,找出症结,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注重引导低保人员参与技能培训,提高人均纯收入。再次,鼓励低保对象建立个人发展账户,加到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周 清,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朱大明,保障农民应有的权利[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9.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篇九
调查人:
调查对象:中学生10人,小学生10人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2011年08月28号
1.你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
A.小学生B.初中生
2.性别是?
A.女B.男
3.你认为你学校的学习外在环境怎么样?
A.好B.一般C.不好
4.你认为你学校的学习氛围怎么样?
A.好B.一般C.不好
5.自从国家实行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后,学生的人数是不是增加了许多?
A.是B.是C.不知道
6.你认为现在在学校里,大家学习的热情相较于以前比怎么样?
A.比以前更主动去学习B.比以前更不主动学习
C.差不多D.不知道
7.你认为你们学校的老师知识丰富吗?
A.很丰富B.一般
C.不丰富D.不知道
8.你认为老师上得课怎么样?
A.很好,幽默风趣B.好,只是有些严肃
C.一般,有些烦闷D.不好,不知道他们在说
什么?
9.你们班有人中途辍学的吗?
A.有,很多B.有一小部分
C.没有
10.辍学的主要原因是?
A.读书乏味,想去打工B.见同学有很多不读了,自己也
不想读了C.家庭困难,需打工赚钱养家D.迷恋上网,对
学习失去了兴趣
11.那辍学的同学中,他(她)们一般会去干吗?
A.外出打工B.在家务农
C.闲逛,无所事事D.结婚
12.你们平常锻炼吗?
A.经常打打球,跑跑步B.偶尔运动
C.几乎不运动
13.平常你们的娱乐方式主要是什么?(可多选)
A.打篮球B.打羽毛球
C.打兵乓球D.跑步
E.没有感兴趣的运动F.聊八卦
14.平常你们关注社会新闻吗?
A.经常关注B.极少关注
C.不关注D.想关注,但没有条件
15.平常或是在寒暑假,你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吗?
A.经常参加B.参加一部分
C.几乎不参加D.想参加,但不懂要做什
么
16.在寒暑假里,你们一般做什么?
A.参加社会实践活动B..在家闲着
C.帮父母干活D.去旅游
17.你想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吗?
A.非常想B.一般想
C.不想D.随便
18.你认为进入高中的障碍是?
A.家庭条件困难,无法支持学费和生活费B.学习成绩差
C.父母不想让自己读
19.你认为读大学好吗/
A..非常好,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B.一般,毕竟工作不好
找
C.不好,因为大学生也很难找到工作
20.平常除了课本,你们还会读哪一方面的书籍?
A.名著B.读如《青年文摘》类文章
C.看娱乐新闻D.很少看过
21.你认为造成你们知识面小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A.乡下可读的书籍极少,没有条件B.老师在课堂上极少涉及到
课外的知识
C.自己不想学
22.国家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补助吗?
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篇十
亲爱的同学: 您好!
这是一项关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请您根据您的真实情况认真填写,请直接在答案上划“√”,感谢您的合作!
调查学校_____________年级班级
13、你在七年级生物实验中使用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用具吗?A、都用过B、用过一部分C、都没用过D、用过其它的仪器
14、你在七年级生物实验中使用过酒精灯、烧杯、试管等用具吗?
A、都用过B、用过一部分C、都没用过D、用过其它的仪器
15你在生物实验“观察植物细胞”、“光对鼠妇的影响”、“观察草履虫”等实验中对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过改进意性别年龄________
1、你所使用的教材是哪个版本?
A.人民教育出版社B、河北教育出版社C、北师大出版社D、其他出版社
2、你喜欢上生物课吗?
A.很喜欢B.喜欢C.较喜欢D.不喜欢3你喜欢生物实验吗?
A.很喜欢B.喜欢C.较喜欢D.不喜欢
4、你们的学校有生物实验室吗?A、有B、没有C、不知道
5、你在生物实验室上过课吗?
A、经常去上B、偶尔去上C、从不去上
6、你七年级时经常参加生物实验活动吗?A、经常
B、偶尔
C、从不
7、生物实验课一般在哪上?
A、实验室B、教室C、其他地方
8、你们一般用什么样的方式上生物实验课?
A、自己动手做B、老师讲实验C、看老师做演示实验D、看录像E、其它方式
9、用录像等信息技术代替生物实验,你认为行吗?A、行
B、不行
C、听老师的10、如果老师不让你做生物实验,而是让你听实验,你有什么反映?A、认真听B、平常心对待C、毫无兴趣 D、不听
11、你在做分组实验时,动手情况:
A.每个实验都动手做B.多数实验动手去做C.少数实验动手做D.从来不动手,只看别人做
12、你能独立完成生物实验操作吗?
A.全部能B.大部分能C.少部分能D.不能
见吗?
A.多次提出B.提出过C.较少提出过D.从未提出过
16、你在生物实验中自己带过简单用具或实验材料吗?
A.带过用具B.带过材料C.都带过D.都没有带过
17、实验前,你常做预习吗?
A.每个实验都预习B.多数实验能预习C.少数实验能预习D.18、做某一实验前,你对该实验的目的:
A.很清楚B.清楚C.较清楚D.不清楚
19、你对“生物实验”的理解:
A.实验是人为控制生物现象的过程B.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C.实验是动手课D.实验就是在实验室上课 20、你们生物实验分组情况是:
A.一人一组B.两人一组C.三人一组D.四人以上
21、你在七年级时上过几次生物实验课?
A、1—3次B、4—6次C、7—9次D、10次以上
22、七年级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你是 :A.全做B.多数做C.少数做D.全没做
23、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情况是:A.全部自己设计B.多数自己设计C.少数自己设计D.从未设计过
24、你在有实验报告册吗?A、有B;没有如果有你的填写情况是:A、全填B、部分填C、都不填
25、你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吗?
A.能B.大部分能C.少部分能D.都不能
1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篇十一
关键词:公平与效率 农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26-0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农村居民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200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内,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推进这一政策的新阶段。但目前我国城乡存在差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时刻面临着艰难的考验,为切实解决农村长期发展的后顾之忧,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这对于缓解贫困、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1 公平与效率并重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价值基础
1.1 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
2010年3月10日,温家宝同志在答记者问说:“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个人才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应该获得的东西,满足自己合理的期望,从而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效率和公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们要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公平。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1.2 公平与效率并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
为了维护农民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生存权利的需要。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权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社会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的给予自己国家的每个成员必要的福利,保证每个成员能够满足自己真正的需求;那么,我们就应当将公正,不偏不倚的原则运用在收入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分配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秉着公平和效用并重的原则,才能科学和全面的推进小康社会的发展,这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
2 现阶段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对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界定不规范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的标准是那些家庭人年均收入在最低保障线之下的成员,但由于农民收入的特点复杂多变,很难科学确定。例如:农耕收入难以准确计算,受天气影响的农作物价格变动频繁;农民经常短期外出务工,数量难以统计,并且存在不稳定性;有些子女不赡养父母并与父母分开生活,父母申请低保的情况;还有“关系户,人情保”,诸如此类的情况都使得保障对象的选定十分困难,并且由于农村养老制度远未普及,那些年老多病、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的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而保障标准在一部分地区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各地区农村发展情况不同,因此政策的落实很难。
2.2 资金筹集难度大,法律体系不健全
资金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保障事业发展的“瓶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制度的最大制约障碍就是资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县(市)和乡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但由于中西部发展较落后地区财政困难,短时间内无法根本上改善,无力为农村“低保”保证基本的需求。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观层面上,部分政府基层部门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金管理混乱,导致资金被挤占甚至挪用;客观层面上,低保资金来源单一,目前完全依赖于财政投入,而且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必要的约束手段,因此国家的政策难以实施,农民得不到相应的补贴。再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在法律的制定上严重滞后,至今没有一部与农村社会保障有关的全国性法规,只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提到了一些条款,法律不健全,可操作性也不强,这让农村低保制度陷入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2.3 低保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
现行救助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1)标准制定不科学,北京市2011年城市“低保”家庭月人均标准是480元,而农村家庭月人均标准是300元;在目前物价上涨的状况下,这样的标准根本不能保障农村“低保户”的基本生活,尤其是对那些常年多病卧床、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更是如此。(2)标准的规定基本上还是以个人为对象,很少考虑到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问题;例如,有些家庭本来不是低保对象,可由于突发事件导致家中劳动人口减少,亦或彻底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相关部门不能及时统计,这就导致本应接受低保的人群失去了權利。(3)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低保标准差距较大;由于我国的现状就是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较大,因此,国家制定低保的标准并不适应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农村,很多低保标准的设定基本上是针对特困户的救助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当地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和财政支出能力制定的,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以钱定人”,这就导致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的情况发生。
2.4 农民保障意识差
传统的保障观念与救助理念,阻碍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实施。由于受传统道义观的影响,农民对低保制度认识不清,由于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突出了国家和集体对被保障对象的给予和帮助,而被保障者自身没有正确认识到责任和权利,导致了责、权。利三者的分离,使得农民养成了依赖国家和集体的心态,从而削弱了自身保障的意识。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对参保心存疑虑,担心国家政策变动,自己参保的钱没有保障,怕今后存在“不保、不管”的情况发生,因此不愿意参保。
3 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
公平和效率并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的保证。
3.1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律和法规建设
任何一种制度得以稳定、实施、规范的基础和前提就是有完善的立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立法的完善已势在必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成熟的法律,为了保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急切需要制定一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在最低生活保障基本法中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原则、“低保”的保障对象和范围、申请审计程序、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基層保障机构的设置、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序、侵害公民社会保障权利行为的处置办法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有法可依。同时,还要抓紧制定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加强其稳定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地区也应积极参照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定适应本地区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对保障对象在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给予照顾的方式,并且规定对受捐助者的组织和个人的具体优惠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制度进行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3.2 建立多种筹集基金的机制,丰富和畅通渠道
社会保障资金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资金的投入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重要保证。可通过以下渠道解决:(1)中央和地方财政都适度地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提高社会保证资金所占的比例,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相应的财政部门明确各自的投入责任和分配比例。(2)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征社会保障税,实行税款专用,统筹社保基金,在完善现有的财政投入和支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的方式,将个人所得税,娱乐税,消费税等的一定比例用于社会保障事业。(3)整合部门资源,当前,在农村社会保障领域,民政、卫生、计生、劳动、扶贫等部门多头管理,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统一政策、规划、管理,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基层政府部门的应变能力,从而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3.3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目前农村全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尚存难度,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面广,涉及人口多,不能一蹴而就。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依靠社会力量和社会各界组织的帮助来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高农民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意识。从长远目标看,我国最终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我们既要正视城乡存在的差异和问题,特别是对失地农民转移到城镇之后的社会保障关系如何向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的方式,还要处理好城乡居民之间隐藏的矛盾,诸如养老、子女上学、看病等问题。更要处理好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好物质上的重要保障,满足农民基本生活的需要,还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建立一个覆盖面广,功能齐全,制度规范透明的农村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站,能让老百姓随时了解和监督。根据农村自身的特点和地域发展的情况,逐步推进,走“渐进式”的发展道路。
3.4 增强农民的保障意识,重视农民的主体性
突破思想障碍,统一思想认识,更新观念,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只有先从思想上改变对“低保”的认识,才能从情感上接受。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要多顺应农民的要求,争取满足多数人的心愿,尊重农民的感情,维护农民的权利,做事留有余地,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考虑农民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承受能力。充分重视农民在新型农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社区文化中心,创建社会保障服务网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科学文化知识以及道德修养水平,帮助农民自己树立主人公的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使他们真正的融入到建设新型农村的事业中来。
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保障和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对现行的制度进行研究后,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最低保障体系,才能为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奠定基础;只有公平和效率并重,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64.
[2] 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高峰,韩学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J].商业研究,2012(01).
[4] 唐亚武,胡金,徐斌林.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现状与问题及完善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1(10).
[5] 管祉妍.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02).
[6] 张立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养老保险,2010(01).
[7] 何平,张远凤.论我国的社会救助标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06).
1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篇十二
富顺县位于四川南部, 是个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人口大县, 农业人口多、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水平偏低、农业资源不足是富顺县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后, 富顺县既有执行和落实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 也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体制机制障碍。梳理和总结富顺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经验和教训, 分析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的困难和矛盾, 找准问题根源, 提出政策设计和改革深化的设想, 矫正当前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偏差风险, 不仅为富顺县在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发挥理论和政策的支持作用, 还能够更大范围内推进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发挥作用。
本研究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演变为背景, 通过2012年在四川富顺县农户入户调查问卷数据, 了解农民对现行国家制定的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满意度及评价, 描述、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审视制度体系建设和运作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研究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方向。
一、研究对象、资料与方法
1.对象与数据
基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 将研究对象明确为富顺县16周岁以上、户籍为农业户口的人员。
在数据获取上, 设计农户调查问卷, 采取一对一入户访谈方式, 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45份, 涉及16岁以上家庭成员530位。问卷调查日期为2012年1月, 调查内容截至到2011年12月底, 基于问卷所做的分析截至调查日期。富顺县新农保政策的覆盖对象为16岁以上、户籍在县域内的农业户口人员。实际执行中, 60岁以上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作为受益对象, 直接进入新农保制度体系。因此, 本研究将16岁至59岁农民作为回归分析样本。
391个样本中, 2011年家庭全年总收入均值为2.84万元, 总支出2.28万元, 户均户籍人口数4.54人, 户均承包耕地和实际耕种土地面积分别为4.02亩和4.07亩。
样本构成中, 男女受访者数量分别为192和199;单身 (含未婚、离异及丧偶等) 和已婚者分别为77和314;健康、患病有劳动能力、患病无劳动能力者分别为352、25和13;16~29岁、30~44岁和45~59岁受访者数量分别为128、146和117;子女数量从0到3个的受访者数量分别为104、95、171和21;小学及以下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的受访者数量分别为290、79、14和4;常年外出和非常年外出受访者数量分别为275和112。
2.农户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
富顺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是一个根据农民需求不断调整的过程。1991年开展的 “老农保”工作保障力度低, 并且 “老农保”完全是农民自我积累的一种保障模式, 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2008年富顺县开始实施 “中农保”, 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 采用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方式, 在保障力度上有了很大改善, 是一种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有益尝试。但 “中农保”的参保人数并不多, 其原因就是 “中农保”的缴费额较高, 在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较弱, 人均收入也很低的前提条件下, 对农民的保障意义就不大。“中农保”的参保对象多为农村中收入较高的农户, 因此, “中农保”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农村社会保障的作用, 存在保富不保贫的问题。2009年, 富顺县开始 “新农保”试点, 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做了有益尝试, 重点是将缴费档次细化, 分为12个缴费档次, 其中, 最高缴费档次为2000元, 这个调整能有效提高 “新农保”对农民未来基本生活的保障能力。另一个调整是, 地方政府对农户的补贴最高为70元, 缴费超过1000元的农户的地方补贴不再增加, 一方面能鼓励农户提高缴费档次增加保障力度;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
1991年以前, 富顺县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尤其是农村养老完全依靠农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1991年 “老农保”实施, 政府开始引导组织农民开始规范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之路;“中农保”的实施也是政府根据 “老农保”的实施现状而做的尽力满足农民社会保障需求、降低“老农保”不足的调整; “新农保”的实施是政府根据农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做的进一步调整, 通过政府补贴, 更加强调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在二十多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过程中, 富顺县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影响上, 新农保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在描述富顺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状况上, 重点集中于新农保。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情况。391个样本中, 有156个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占全部530位受访者的47.3%。其中, 参加老农保的11位, 参加新农保的145位, 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29位。
参加新农保的145个样本中, 男性65个, 占44.8%;健康者129个, 占89%, 患病但有劳动能力者11个, 占7.6%, 患病无劳动能力者5个, 占3.4%;16~29岁者26人, 占17.9%, 30~44岁67人, 占46.2%, 45~59岁52人, 占35.9%。从年龄构成看, 新农保参保者在30岁左右呈现出1个波峰, 年龄变化趋势与新农保的 “捆绑政策”直接相关。
(2) 缴费情况。新农保缴费方式主要为村上代办, 参保农户中90.2%的为村上代办, 6.2%交到指定地点。99%的参保农户选择了100元的缴费水平, 仅有1名参保者选择300元缴费水平。参加新农保的被访农户均没有得到村集体补贴。
(3) 政策知晓和评价。农户主要通过村干部宣传了解新农保信息。参保农户通过村干部的宣传得知新农保情况的占81.6%。
农户对新农保政府补贴的了解状况不太乐观。仅有24.8%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新农保中政府有补贴, 但是对于补贴标准、方式等基本都不清楚。
77.2%的参保农户知道新农保的待遇领取标准, 但值得注意的是,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回答60岁以后能够每月领到55元养老金, 也就是说, 这部分知道待遇领取标准的农户事实上只知道基础养老金部分, 对于个人缴费的积累部分并不清楚。22.8%的参保农户表示不太清楚这方面规定。
107个受访者表示对新农保政策 “满意”, 占有效回答的73.8%;38位表示 “不满意”, 占26.2%。
59.3%的参保者表示政府会按期足额兑现养老金, 40.7%的参保者表示 “说不清”。一方面表明, 大多数参保者对政策预期较好, 但五分之二的农户对政策没有信心, 这对于以保障预期为主要特点的养老保险来说,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实施效果。
二、假设与模型
1.研究假设
无论从哪个视角审视, 当前我国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都具有 “商品”的本质特征。一方面,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强调农民自愿参保原则, 实质上是政府福利下的由农民购买的远期特殊“商品”。另一方面,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政府以制度方式供给, 由公共财政补贴, 对全体符合条件的公民提供无差别的保障,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 “商品”属性决定了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应当以其所覆盖的农户需求意愿和行为作为衡量指标。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发展环境复杂, 未来不确定影响因素诸多, 信息不对称特性显著, 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 本研究假设新农保服务对象是有限理性的。农民是理性的, 在已有的行动方案中, 偏好选择最为有利于自身的行动方案。然而, 农民的理性是有约束的, 由于生活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在空间上的相对封闭性, 农民的理性是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交互的产物, 受意愿支配, 农民参保行动往往会以“稳”而非 “利”为标准。在梳理文献基础上, 本研究对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行为的评估, 做出如下研究假设:
(1) 影响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行为的因素, 包括客观特征和认知能力两个方面, 每个方面均有若干影响因素, 影响程度不同。
(2) 对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行为影响因素的客观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是否外出务工及务工时间、家庭规模、子女情况等。
(3) 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行为影响因素的认知能力包括:是否知道政府补贴标准、是否知道60岁以后养老金领取标准、对政府能否兑现养老金承诺的认识、对新农保政策的满意度等。
(4) 干群关系以及乡村治理情况不构成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2.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根据研究思路, 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哪些因素导致有的农户有参保意愿和行为, 而有些农户没有?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农户对社会养老保障的参保行为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很难直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只能分析因变量发生概率与诸多影响因素的依存关系。本研究采取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β0 (常数项) :当影响因素时Xi=0时, 农户参保概率与不参保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比值。
βi:其他所有自变量固定不变, 某一影响因素改变一个单位时, 农户参保行为发生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的对数变化值, 即OR或RR的对数值。
三、参数估计
1.变量处理
在对农户参加农村社会保障的行为评估时, 将“是否参加新农保”作为因变量, 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当农民参保时, 变量赋值为1;未参保时, 变量赋值为0。
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 本研究认为影响农民参保意愿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客观特征和主观认识两部分作为自变量。
客观特征包括性别 (gen) 、年龄 (age) 、婚姻 (mar) 、受教育年数 (edu) 、当年在家居住时间 (t1) 、当年从事非农业的时间 (t2) 、健康状况 (hea) 、子女数量 (chi) 等8个因素。
认知能力包括是否知道政府补贴标准 (lev1) 、是否知道60岁以后养老金领取标准 (lev2) 、对政府能否兑现养老金承诺的认识 (per) 、对新农保政策的满意度 (sat) 等4个因素。
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 (MLE) 进行参数估计。对农民参保行为的客观特征和认知特征变量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考虑客观特征和认知特征因素对农民参保边际倾向的影响。分析过程由SPSS19完成。
2.模型参数估计和解释
总样本391个, SPSS19选定样本382个, 占样本总数的97.7%。预测有237个 “否” (未参加新农保) , 145个 “是” (参加新农保) 。最初对 “常数项”记性赋值, B为-0.491, 标准误差为0.105, 那么Wald= (B/S.E) 2=21.8668。B和EXP (B) 是对数关系, 将B进行对数转换后, 得到Exp (B) =0.612, 其中自由度为1, sig为0.000, 非常显著。采用向前步进的方法, 综合检验模型系数所有的sig几乎都为 “0”, 而且随着模型的逐渐步进, 卡方值越来越大, 说明模型越来越显著, 在第4步后终止。如下表所示, “是否知道60岁以后养老金领取标准”、“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否满意”、 “是否知道政府每年的补贴标准”和 “婚姻状况”四个变量对农民参保边际倾向影响显著。
Hosmer和Lemeshow检验显示, 经过4次迭代后, 最终的卡方统计量为2.690, 临界值为CHI- INV (0.05, 5) =15.507, 卡方统计量小于临界值。从显著性来看, 0.748>0.05, 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整体, 不存在显著的差异。Hosmer和Lemeshow检验的随机性显示, 观测值和期望值几乎是接近的, 不存在很大差异, 说明模型拟合效果比较理想, 印证了Hosmer和Lemeshow检验中的结果。进一步检验, 在步骤一后, 选定的样本中预测成功率为68.1%, 其中 “未参加新农保”的237个样本中预测成功的有148个, 预测成功率为62.4%, “参加新农保”的145个样本中预测成功的有112个, 预测成功率为77.2%。在步骤4终止后, 总体预测成功率为73%, 预测准确率从68.1%、71.7%、72.8%到73%, 逐渐提升。通过对方程中的变量和移去项再建模的进一步检验表明, 不管移去哪一个自变量, 更改的显著性都小于0.05, 这些自变量系数跟模型显著相关, 不能移去。
得出logistic回归模型表达式:
在对模型自变量和模型的显著性的进一步检测表明, 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年数、当年在家居住时间、当年从事非农业的时间、子女数量、对养老金兑现的信心等自变量没有被纳入模型中, 显著性值都大于0.05, 这些自变量都与模型显著不相关。进一步对观察到的组和预测概率进行分析, 预测分布的数值基本分布在左右两端大于0.5的切割值中, 预测概率比较准。
四、实证性述评
就富顺县农户问卷的样本而言, 对农户参保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变量包括受访者的婚姻状况、对政府补贴标准和养老金领取标准的认知程度以及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度。结合实地调研情况, 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农村社会养老制度需建立在农户充分认知基础上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 对农户参保行为的4个显著影响因素中有3个来自于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的认知。“是否知道政府每年补贴标准”、“是否知道60岁以后养老金领取标准”以及“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否满意”与农户参保率正相关。农户个体的客观特征对参保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如年龄、健康状况、是否外出务工等。这与实际调查的直观感受是一致的。
新农保作为跨时期交付商品, 在农户参保后至少15年才能见到效益, “有限理性”的农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会在新农保政策执行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富顺县在新农保政策推广之初, 采取“捆绑”政策, 即符合条件的子女必须参保, 老年人才能按期领取养老金。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现, 严格的捆绑政策会导致农户认为新农保是 “摊派”, 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在少数地方由于村民的不理解而使干群矛盾尖锐化, 社会 “稳定器”反而变成了矛盾“催化剂”。因此, 新农保试点第二年, 富顺县取消了捆绑政策, 变强制消费为诱导消费, 本着 “只有农民亲身体会是好事, 才会积极参加”的原则。给予农民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使农民在实践中认知和理解, 有利于新农保这一社会福利政策更好地推广, 避免因执行而出现政策目标偏差。
2.制度设计对农民吸引力较弱
调查显示, 受访农户人均收入为7509元, 参保农户平均年缴费水平为121.64元, 参保成本远远低于收入水平。从保障水平看, 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仅为受访农户农业收入的五分之一, 新农保对仍然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来说, 保障度远远不及农业生产。
与富顺县超龄保险工作的对比发现, 新农保在宣传、发动上的投入高于超龄保险, 群众对超龄保险的知晓度和积极性都非常高, 指定办理日期里群众会自发到银行排队办理, 而新农保则需要乡镇、村社干部进行大量的动员工作。原因归根结底在于超龄保险的保障水平远高于新农保。
3.婚姻状况对农户参保行为影响显著
在诸多个体客观特征中, 婚姻状况对农户参保行为影响显著, 已婚者比单身者 (包括未婚、离异、丧偶等情况) 更倾向于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同时, 其他客观特征均未产生显著影响, 这与预期形成较大偏差。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分析, 可能的原因与制度设计有关, 即低水平的投入与收益对农民现期和远期生活的影响十分不显著, 农户跨期消费偏好更多地取决于其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和生活信心。婚姻家庭较为稳定的已婚者往往对未来更有信心, 跨期消费选择中不仅考虑现在还考虑将来。调查中的农村单身者一般是两种情况———非适龄单身和适龄中被迫单身, 前者年龄较小往往不考虑养老问题, 后者则受制于现实情况而对未来信心不足, 因此在进行跨期消费时更多地考虑当前的现实需求而非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3.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篇十三
一、调查人员的个人情况
1、姓名:()
2、性别:□男 □女
3、年龄:□30岁以下 □30~40岁 □40~50岁 □50岁以上
4、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 □2~5万元 □5~10万元 □10万元以上
5、职业:□事业单位 □个体、私营 □农民 □无业 □其他
6、文化程度:□大专或本科 □硕士或硕士以上 □大专 □高中以下
7、所在城市()
二、经常参与或感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多选)
1、玩麻将、纸牌游戏()
2、看电视、听广播()
3、串门()
4、上网()
5、赶集,逛庙会
6、广场舞()
7、其他活动()
三、每月平均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的选择率 1、15小时以下()2、15~30小时 3、30~60小时()4、60~90小时()5、90~120小时()6、120小时以上()
四、更喜欢哪种文化娱乐活动
1、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
2、能够亲身参与的活动()
3、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
4、观看反映基层群众生活的影视剧作品()
五、家中是否通有网络
1、有()
2、无()
六、上网目的
1、工作()
2、学习()
3、娱乐()
4、其他()
七、当地有无文化站或文化室等活动场所
1、有()
2、无()
八、是否经常到文化站参加活动
1、经常
()
2、偶尔()
3、从不参加()
九、对当地业余文化生活态度
1、满意()
2、不满意()
3、无所谓()
十、对政府文化生活方面工作的态度
1、满意()
2、不满意()
3、一般()你认为
十一、农村地区应该建设那些文化基础设施
1、乡镇文化活动中心()
2、村文化大院()
3、广播站()
4、体育健身设施()
5、图书室()
6、棋牌室()
7、有线电视()
8、网络()
1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篇十四
一、当地教师基本情况(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工会、学校填写):
1、全县(校)教职工总数,教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及最低工资;本县(校)对教师住房、医疗实施的政策
二、本人基本情况:
2、本人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或职务、在编或非在编、所教学科、是否兼班主任,婚否,家庭人口数,供养人口数;
三、住房情况:
3、住学校宿舍:面积、结构、设施(水、电、卫生间、厨房)及安全状况(是否危房)等;
4、自己购买商品房:是否享受到优惠政策?每月还贷额度;
5、住父母房:原因;
6、租房:每月房租多少?是否享有住房补贴;
7、是否享有住房公积金?其标准多少;
8、对解决住房问题有何意见和建议
四、医疗保障情况:
9、本人身体健康状况;
10、是否享有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能否与当地公务员同等待遇?个人缴费比例;
11、门诊和住院报销额度;
12、患病后能否及时得到治疗;
13、医药费报销是否及时方便;
14、是否享受定期免费体检,多长时间一次;
15、对医疗保障状况是否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
16、教师队伍中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决;
17、对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有何意见和建议
五、收入情况:
18、是否享受到绩效工资,对绩效工资分配公平程度的评价;
19、本人年收入水平(1万元以下,1.1万元至2万元之间,2万元至3万元,3万元以上);
20、本人收入在单位处于什么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比较如何;
21、所供养人口;
22、支出负担最重的项目是哪些;
23、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与工资收入是否相称;
24、是否遇到工资拖欠、克扣,劳动报酬难以兑现的问题;
25、当地是否存在对教师摊派、集资等现象;
26、造成一些教师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7、对解决收入分配和生活困难问题有何意见与建议
六、工作状况:
28、本人周课时量;
29、教几门课、是否跨年级授课;
30、每天平均在校工作时间;
31、每天用于备课及批改作业的时间;
32、休息日及节假日是否能正常休息;
33、办学条件如何(如教学器材、设施和校舍的状况等);
34、是否存在编制问题,是否因缺编而造成工作负担过重;
35、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原因分析;
36、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和工作负担的评价;
37、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
38、对业务进修及个人发展的满意度;
39、对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机会的满意度;
40、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41、对改善工作状况有哪些意见与建议;
七、工会工作状况:
42、是否认识学校工会主席、知道姓名和联系方式;
43、学校工会是否经常组织活动,近期您参加过几次,对工会工作有哪些意见与建议;
44、如自身权益受损,是否会求助工会,对工会维护权益工作的满意度如何;
45、是否教代会代表,对教代会的实际效果有何看法,学校提出的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事项是否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八、思想状况:
46、业余生活怎样度过;
47、平时关心哪些问题、对哪些问题意见较大;
48、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如何,是否能感受到职业体面与尊严;如果再次选择职业,是否愿意从教;
49、影响您本人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篇十五
一、黑龙江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黑龙江省贫困人口比重大, 全省有5个地市、50个县 (市) 靠中央和省对下转移支付过日子。2007年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88.3万人, 占全省农村人口4.56%, 这一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5个百分点。此外, 黑龙江省还有150万接近农村低保边缘的贫困人口, 占全省农村人口7.75%,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3个百分点, 这部分人一旦因灾因病就要进入低保, 也将大幅增加低保人数。近几年来, 黑龙江省一直在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并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农民纯收入的比值却由2006年的1:5.20上升到2008年的1:5.40。这表明贫困农户与一般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农村贫困人口在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问题日益突出。
黑龙江省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缓慢, 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能力。统计数据显示, 黑龙江省农村低收入群体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676.8元增加到2007年的1 009.5元, 年均增长5.9%, 分别低于中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中高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增速3.8、3.8、4和4个百分点, 而且农村贫困人口与其他居民的收入差距显著, 农村贫困人口的增收非常缓慢, 他们主要集中在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中, 鳏寡孤老病残和智残者占有很大比例, 对这部分人沿用开发性扶贫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 黑龙江省继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状况
黑龙江省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为契机, 2004年在双城市、兰西县、富锦市、讷河市4个市 (县) 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开展农村低保试点工作。2006年11月, 黑龙江省在吸取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并于2006年12月全面完成建制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制定了农村低保制度操作规范。黑龙江省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规定和操作运行规程, 对低保范围、低保对象确定、农村家庭收入核定、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批程序、补差资金的计算及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与发放都做了政策规定。2006年11月, 黑龙江省以黑政办发[2006]69号文件, 印发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为农村低保制度的规范运作提供了政策指导。
2.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从试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 保障标准在不断提高, 以适应实际经济情况的变化。2004年5月, 黑龙江省在4个试点县 (市) 的农村低保标准为627元, 2005年标准调整为637元, 年人均补差额原则上不低于230元。2007年底, 全省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800元, 年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400元。从2008年7月1日期, 农村低保标准又由年人均800元提高到900元, 财政补助水平由年人均400元提高到624元。
3.覆盖范围逐步扩大。2004年5月, 黑龙江省在4个试点县 (市) 的保障人数达到9.7万人, 2006年年末黑龙江省已有73.9万农村贫困居民享受低保待遇, 2007年享受低保待遇的农村居民进一步扩大到88.9万名, 2008年末已有91.68万农村居民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三、基于制度效率的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黑龙江省虽然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衷和其实际运行等方面看, 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的范围。综合有关方面的资料, 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其毕竟刚刚试行两年, 处于起步阶段, 这项制度与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设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绝对量上看,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稳中有降, 2007年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44.3万人, 基本达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仍在上升, 这充分表明了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刚处于起步阶段。从相对量上看, 黑龙江省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率为7%,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仅为5%,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比例比城镇低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虽然在绝对量上有增加, 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仍低于城镇水平。
2.保障标准偏低, 低保标准低于国际一般标准。国际社会将日生活不足0.5美元的人群定义为极端贫困, 0.5-0.75美元之间的人群为中度贫困, 0.75-1美元之间的为轻微贫困。按照这个标准确定的贫困线应该是人民币1 500元/年左右。黑龙江省现行标准为人民币900元/年, 低于国际标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 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 黑龙江省确定的标准也过低。例如, 2005年上海市将其农村低保标准统一确定为2 340元/年, 浙江、江苏等省的低保标准为1200元/年以上, 福建的标准也是1 000元/年。黑龙江省现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低于城市标准, 哈尔滨市调查表明, 所调查的区、县 (市) 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高的大致每人每年1 000元左右, 低的不过600多元。
3.制度设计缺乏针对性。黑龙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缺乏针对性, 无法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第一, 发放时间未考虑到农民收入的季节特性。农民收入多以“季” (产品收获季节) 为收入的时间周期单位, 不同于城市居民以月工资为收入的时间周期单位, 又因产业结构的不同与种植作物的不同 (如种菜与种粮) , 农民投入与收入的时间各异。黑龙江省农业一般是一年一熟, 农民春天播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夏天植物生长期长成为收入的真空期, 秋天和冬天由于粮食出售, 会有一定的富余。因此, 对最低生活保障金最迫切需要的是春天和夏天, 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但实际工作中却未能考虑到上述的特点。第二, 保障标准未考虑到黑龙江省地理特性。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 一年中严寒的时间大约有6个月左右, 需要取暖和御寒的费用较多, 必要的生活开销较大, 这样生活费用必然要高于其他省市, 黑龙江省按照全国绝对贫困线800元/年来确定的保障标准, 难以满足保障对象的生活需要。
4.返贫现象时有发生。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未能突破“农村贫困恶性循环”, 农村居民返贫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返贫的主要原因有遭受自然灾害、患重大疾病、发生意外事故或者无钱供子女上大学等。目前,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具雏形, 但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效率仍有提高的可能和必要。
四、黑龙江省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阻力
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 多种因素均会影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率。
1.资金筹集压力比较大, 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第一, 政府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严重不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按照分级负责、多方筹措的原则, 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中央和省里给予适当补助。从黑龙江情况看, 中央、省级财政下拨的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比例平均达到78.5%, 市县平均匹配资金比例21.5%。但需要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也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全省国家级贫困县及省级贫困县有21个, 省级财政给予85%补助资金, 县市财政匹配15%资金。这些贫困县属于“吃饭型财政”, 要拿出15%农村低保匹配资金也是勉为其难;如果将这笔资金匹配到位, 其他支出将出现硬性缺口, 一些贫困县市显得无能为力。资金不到位致使一些符合条件的低保户无法进入低保范围。第二, 维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的支出压力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建立指数化调整机制, 保障公民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提高。因此, 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面的逐步扩大, 物价水平的上升, 低保标准必须提高, 各级财政必然要面临筹集资金的困境。
2.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没有体系化。第一, 低保制度本身未形成体系化, 没有把低保制度真正作为一项制度而进行规范并且稳定下来。从法律层面来看, 中央一直没有正式的法律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进行法律规定, 而是作为一种地方政府行为, 由地方政府自行裁决。迄今为止, 黑龙江省的农村低保制度还是以条例的形式出台的暂行办法。第二, 资金投入非制度化。与城市低保制度的巨大投入相比, 农村低保制度建设过程中政府严重缺位, 中央财政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没有专项资金投入, 各地实际采取的都是地方财政和乡村集体共同负担的方法。由于缺乏明确而又稳定的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投入随意性较大, 制约了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进行。第三, 与其它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协调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整体, 其中各项制度功能各异, 需相互配合, 包括社会救济制度, 农村养老制度, 农村保险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助学制度。由于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的建立、实施、力度不同, 造成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很难衔接。一些农民因病致贫被列入保障对象, 一些农村老人由于没有养老依靠而被列入。如果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能够在农村有效实施, 那么这些对象就可以得到解决, 从而腾出相应的资金来保障其他需要保障的农民, 扩大保障有效范围。
3.组织存在不足。目前, 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建设工作的任务繁重、管理力量不协调, 影响了农村低保质量。第一, 基层工作机构的设置不到位。目前, 黑龙江省农村的低保工作一直由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和县 (市) 民政局社救科负责, 而社救科担负着各县 (市) 救灾救济、城乡扶贫、五保户供养、敬老院建设、救灾捐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内容复杂, 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查核实, 不能对基层工作做到有效管理。第二, 工作人员负担重, 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农村低保工作涉及千家万户, 量大、面广、程序杂。对低保对象进行年度审核、动态管理, 测算收入、复核、审批等繁重的工作主要由从事救灾救济工作的人员承担和介入, 再加上城市低保、济困捐赠、农村五保供养等项工作以及将要推行的农村医疗救助、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 各地工作人员不堪重负。黑龙江省对业务素质培养和工作能力培训不够重视, 县级民政机构除了在农低保建立之初组织了一次短暂的培训之外, 一直再未组织学习。农村低保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农村社会救助, 从事该项政策的执行者只有不断学习制度精神, 准确理解和把握制度精粹, 才能正确处理复杂的农村低保工作, 才能提高办事效率、高效快速地为农低保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第三, 工作经费不足经常挤占正常受助人员所应得到的资源。由于黑龙江省13个地市、65个县市, 有5个地市和50个县市靠中央和省转移支付过日子, 自有财力低, 财政增长无后劲, 没有能力安排低保工作经费, 只好“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省补助低保资金中挤占一些。同时, 农村低保要实行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管理, 需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培训, 印刷必需的表、册、薄、卡、低保档案袋等, 入户调查核查等都需要专门的工作经费。但是, 相当部分县 (市) 未拨补专项工作经费, 有的县 (市) 拨补的经费不足, 限制了农村低保工作的扎实开展。
五、黑龙江省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1.调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必须符合黑龙江省的特殊省情, 要随时对保障标准进行指数化调整。因此, 应该以全国为单位测算全国的农村低保平均标准, 乘以省市的平衡系数, 再考虑适当的调整数, 最后所得即为黑龙江省的低保标准。用公式表示为:
省市农村低保标准= (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省市平衡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调整数,
其中, 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 根据满足全国农村居民最基本的食物消费支出标准除以适当的恩格尔系数 (满足生存) 得出。省市平衡系数为各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全国平均数据的比值, 具体测算公式为:省市平衡系数undefined。
调整数由各省市综合考虑本地区农村居民经济情况、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得出, 调整幅度不宜过大, 原则上不应超过最终标准的1/5。根据黑龙江省现状, 假设取70%①作为满足生存的恩格尔系数, 取每天满足生存的食物支出2元, 则每年为730元。另外,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资料, 2007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32元,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 117元,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 140.4元,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 223.85元,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8%。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 得:
黑龙江省平衡系数undefined;
可以求得黑龙江省农村低保标准undefined调整数=1 073.2元。
通过计算, 黑龙江省现阶段农村低保标准约为1 073.2元/人·年, 调整数应根据本地区和当年经济发展情况具体确定。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 但如果不考虑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把低保标准定的过高, 低保制度的实施就会出现停滞或倒退情况。按照粗口径统计, 如果按照1 073.2元/人·年的标准进行, 把黑龙江省需要低保救助的农村人口分为了4个档次, 初步统计可以覆盖241.68万人, 需要财政支出74 662.176万元, 大约相当于2008年黑龙江省财政支出的0.435%。而且特别需要说明, 这是按照全额补助的标准计算的, 实际数额要小于这个数字。因此, 把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定为1 073.2元/人·年, 黑龙江省财政完全可以承担, 而且这还不包括可以申请的中央政府补贴。
2.调整资金分担模式。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 应该由财政提供完全的资金支持。因此,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应当全部来自财政资金, 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再分配, 决不能向农民个人伸手, 省及以上财政资金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主要来源。第一, 建议将目前的筹资方式修改为省、市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 政府有多级组织, 不同层级的政府承担的部分和比例可以有所不同。大致说来, 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应以省以上财政投入为主, 市财政投入为辅, 省以上财政投入以不低于资金总量的70%为宜。第二, 要积极采取措施, 争取中央的财政或政策支持。考虑到黑龙江省贫困县、贫困乡比较多, 基层财政支出困难, 因此要加大中央及省市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财政支付力度, 拓展低保金筹资渠道。第三, 适当降低贫困县 (市) 的资金匹配标准。黑龙江省的农村贫困人口比较集中, 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地区、佳木斯地区和绥化地区, 3个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总计约158.68万人, 占总贫困人口的67.5%。在这些地区, 贫困人口又集中在贫困县, 贫困县自身的财政弱势导致无法承担低保的资金匹配。2003年, 14个国定贫困县只有杜蒙县是财政盈余县, 其他各县全部是财政赤字县, 2004年, 14个贫困线全部是财政赤字县, 到了2006年, 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仍都为财政赤字县,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都位于全省的后列。因资金短缺, 根本不具备低保资金的匹配能力。因此, 为提高保障农村低保的制度效率, 应适当降低甚至取消贫困县 (市) 的资金匹配标准。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救助制度有机结合。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只从这一制度本身着眼还不够, 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救助制度有机结合。一是灾民补助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救灾工作中的紧急抢救、转移安置和重建家园以及紧急生活救助是不可能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替代的。保留灾民补助的紧急救助部分, 一般性生活救助应该纳入低保项目。二是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扶贫开发制度旨在恢复救助对象的自救能力, 是“造血”, 即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发展生产, 促进其自食其力, 有效地提高保障对象自助、自救的能力, 实现脱贫致富。三是临时救助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后, 低保边缘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在短期内甚至可能还不如领有低保金和享有政策优惠的低保对象。同时, 也有部分低保家庭, 由于特殊原因导致其基本生活暂时困难加大。因此, 使社会救助有效延伸覆盖低保边缘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众, 通过经常性救助与临时性救助、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以及配套优惠政策有机结合, 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完善, 落实好“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
4.调整组织体系。
具备必要的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 基层才能较好地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因此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建制之初, 就必须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建设:一是督促各级民政部门建立专门的低保管理机构, 不分城市和农村, 两项业务归口, 统一管理;二是合理安排低保工作人员, 适当增加低保工作人员;三是注重农村低保制度人才的培养, 针对低保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并保证农村低保制度人才培养的连续性、长期性;四是保证工作经费, 初步判断, 农村低保工作经费按农村低保资金总量的3%-5%比例列入预算安排, 并形成政府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周玉丰, 蔡天新, 乔佳.关于完善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调查研究[J].三农与林业法律视角, 2007 (5) :43-45.
[2]关立新.释放制度能量: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取向[J].学术交流, 2009 (1) :70-7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调查问卷】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10-15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书06-19
农村外出务工调查问卷10-20
农村幼儿家长调查问卷5则范文09-16
乐业农村防艾知晓率调查问卷10-22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10-30
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查08-17
农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08-09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