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网络资源教案(共12篇)
1.共享网络资源教案 篇一
学 科: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培 训 人:田 露 内 容 :培 训 教 案 单 位: 时 间:2013年 6月 8日
印江县峨岭镇五小 2013年教师继续教育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教案 主讲教师 田露 2013年 6月 8日 第一章 校本教研概述
一、概念(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school-based 早在上世纪 60~70就盛行于欧美等西方国 家,它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兴起的。当时人们越来越多地 认识到, 没有学校参与特别是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 是无法使教育研 究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校本”的积极倡导者斯腾 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 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 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 得到重大的改进, 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 并有助于教学 的研究传统。”这种研究传统后来逐渐深演化成直指学校问题,将学 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 大力倡导学校校教师参与研 究的校本教研。
二、我国校本教研开发的背景
在中国, 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所有中小学基本上 没用一个课程计划、一套课程标准、一套教材,课程开发极度僵化, 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对此,不少有识之士批评有加。20世纪 80年 代末到 20世纪 90年代,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体制 的多元化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教育人口众多和地区差异显著的泱 泱大国,国家课程决策的自主权,成为大势所趋。
教育教学科研发展的实践孕育校本教研 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深入呼唤校本教研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造就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催生校本教研
三、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这一概概念源自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亦有多种表述。在 我国, 结合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 校本教研在中文的意义上出现了许 多引申。归纳起来,综述如下:(一校本教研的含义
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 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信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 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在许多教育文献中, “校本教研”又被称为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二 “校本”各部分的关系
校本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 本管理。校本教研是校本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 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四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校本教研是 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 透在它们中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 究即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 是整合校本培训、校本 管理和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没有校本教研,就谈不上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
(三对校本教研的理解
1、校本教研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2、校本教研的性质
3、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
四、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 第一、主体是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 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 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 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第二、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 而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而 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研究。这种研究的重心在学校,基地也在学校。校 长是第一责任人, 教学一线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专家及其他教研人员 下到学校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是教师自己的问 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 能立刻 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 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 究。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具体的教学实践去研究 —— 尽管理论上看 上去很完美, 实际上是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的。多年来师范生最感 枯燥无味的课程恰恰是教育学和心理学, 这是最有力的证明。因为它 和真实的教学情境有距离, 也无法解决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在具体教 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任课教师才最有资格去研究它,解决它。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 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 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 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 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校本教研是一 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 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 教研, 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 持和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 积极主动地 参与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为学校和教师
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并虚心向教师学习, 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 高自己。体现了 “ 四个特性 ”。
① “ 校本教研 ” 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 校本教研 ” 强调,学校既是学生发展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 的场所, 也是学校自身成长发展的场所, 同时还是专业研究人员成长 发展的场所,只有这四个成长一起孕育, “ 校本教研 ” 才更具生命力, 才更能产生整体效益。
② “ 校本教研 ” 的问题具有针对性。
“ 校本教研 ” 强调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研究,即既有共性问题的 研究, 又有个性问题的研究, 而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共性问题的研 究。它还强调教学研究的问题要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 中提升,这种教学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十分具有针对性,针对的是学 校发生的问题,教师切身感受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③ “ 校本教研 ” 的教师具有主动性。
“ 校本教研 ” 确定了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师就能自 主参与、主动研究,就能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创造性地、积极主动地提 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把教学研究变为自觉行为。④ “ 校本教研 ” 的力量具有整合性。
一所学校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若我们团结一心,拧成 一股绳,扬长避短,协同攻关,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解决不了的问 题,这种研究的力量巨大,具有整合性。
五、校本教研的原则
校本教研要根据学校特点, 从实际出发, 有所侧重, 加强针对性, 体现综合性和生成性,团结协作,形成适应新课程的新的学校文化。
(一 “行动者即研究者”原则(二侧重性原则(三综合性原则(四生成性原则
第二章 校本教研的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主要是指教育科研方法在校本教研中的运用, 尽 管现有的教育科研方法都能为教师进行校本研究时采用, 但由于教师 职业所具有的独特的工作特点和教师群体的特殊素质, 因而有些方法 显然更适合教师进行研究工作,如以“在实践中、研究实践和为了实 践”为口号的、具有更多实践性的教育实验活动研究,又如以描述事 实和讲述故事为特征的、具有具体性和浅近性的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 等, 下面选择其中较为常见的适宜于校本教研的三种教育科研方法— —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进行介绍。
一、课题研究
在我国, 中小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和开展教育科研自改革以来已有 二十多年的历史, 其影响也已几乎波及到各级各类学校, 对大多数教 育工作者而言, 课题研究并不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字眼。但要真正根据 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特点, 亲自动手设计课题方案、组织课题设施并通 过有效获得一定的成果, 又恐怕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更多 的教师来讲,它是“看似近,实则远”。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通过接近它和运用它, 教师们会渐渐地撩开罩在它身上的那层神秘的 面纱。
(一概念界定
课题,亦即问题、主题或专题。
(二特点
课题研究在进行的过程中, 要做到研究有明确的目的性、所研究 的问题有较强的现实性、整个研究过程的设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所 采取的措施具有变革性和创造性、其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其
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研究的现实效果具有较强的归因性、研 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并在实施的全程中具备教育性(即有利 于学生的发展而非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因果性(又称控制性
2、主动变革性
3、教育性(三具体操作方法
一个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阶段:选课题、文 献检索、形成假说、制定研究方案(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命题的分解、实施研究(包括观察——测量——分析、形成科学事实和科学结论(即作出描述性和解述性陈术或预言、撰写研究报告。作为教师开 展课题研究时应依照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按研究规范的要求开展研 究活动。
第三章 校本教研的开展
校本教研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大策略和必不可少 的措施。学校是校本教研真正发生的地方, 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 实的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地强调 三个其本理念:第一,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师是教学研 究的主体;第三, 促进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 的目的。要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包括校本教研的组织、校本教研的 指导、校本教研的管理等。有关部门(主要是学校、有关领导(主 要是校长、和专家学者必须,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学校 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主体,校长是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 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办学理念, 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上, 做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规 划与指导,给予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
制和约束机制。在校本教研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 进一步对校本教研 进行精心组织、详细指导和科学管理。
一、校本教研的组织(一建立机制
1、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基本要求
2、建立校本教研的网络机构(二制定计划(三协同行动(四挖掘资源(五统筹时间
二、校本教研的指导(一提高认识指导(二确定目标指导
1、校本教研的宏观目标
2、校本教研的微观目标(三筛选课题指导(四选择方法指导
1、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主法——行动研究
2、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教研主法
3、其他几种常见的校本教研方法
4、各种校本教研方法或模式的基本环节(五示范互动指导
三、校本教研的管理(一校本教研的标准
1、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2、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3、开放灵活,注重创新
4、以人以校为本,突出发展
5、教、研、训合一
6、全员全程性(二全程监控管理
在“校本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应把校本教研作为近期中小学教师继 续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强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训一体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运 行机制。
帮助中小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方案和行之有效的校本 教研模式,并指导其组织实施。通过校本教研要产生一批骨干力量, 使其成长为具有相关学科拓展
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科研能力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教师, 并进一步发挥他们在校本教研 中的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定校本教研的管理机构统一指导管理本区域 内校本教研。各校本教研管理机构要为校本教研服务, 提供校本教研 的学习资源,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校本教研质量。
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负有规划、实施、管理等全 部责任。各中小学校可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管理校本教研工作。要制定校本教研规划和教师校本教研计 划,明确校本教研任务,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检查督促和考查考核。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学习制度,包括考勤、考核、奖惩等,做到目标到 位,内容到位,时间到位,管理到位,校本教研到位,辅导到位,提 高到位。用科学的管理保证校本教研的工作有序而高效地开展。
(三效绩评估管理(四成果应用管理 第四章 校本教研实践
走进新课程以来,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广大中小学校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围绕课 改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积累了许多可贵 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章从学校发展研究,教学研 究和德育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一些校本教研方面的实践经验。
一、学校发展研究
学校发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 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提 升,指发生在学校内部、以过程改进和提高质量为目的、包括个人发 展和组织发展在内的整体变化。
学校发展是一个本土发展的过程。本土资源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 资源,还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的资源。学校本土资源中孕育着学校 的优势和机遇。要推动一
所学校的发展, 首先必须把握住该校的生命 之流。人们往往习惯看他人的“有”和自己的“无” ,而成功的学校 却更需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自己的“有”。因此,尊重并深入研究本土 资源是谋求学校发展的前提。
在学校发展中, 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既是控制和协调,更是开 发和促进。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学校管理正处于从规范化 向自主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突破,必须有通过创建起学习型组织,创 造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充分开发校内外各种资源,以调动所有 人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的发展。
学校特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 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属于环境层面的特色, 学 校课程属于课程层面的特色,它们都是学校生命之流上飘动的树叶、鲜花与浪花, 而学校中的组织文化以及组织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才是学 校生命之流的河床。寻找和培训植根于本土的组织文化特色, 建设具 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学校发展的目标。
(一学校发展研究的一般进程
1、问题诊断
2、制度目标
3、行动研究
4、反思改进
(二学校发展研究案例(参见教材第 72页至 79页。
二、教学研究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一些新情 况,产生一些新问题,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 “追踪”或汲取同伴经验的方式进行研究解决,就是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学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人体自主思考基础上 的合作研究, 其目的不在于让教师去验证某个教学理论或假设, 而是改进与解决自 己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1、问题
2、设计
3、行动
4、反思
(二教学研究案例(参见教材第 80页至 86页。
三、德育研究
良好的品德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一个人生命成长进而获得 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 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 那么人的生命中其 他因素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现代学校教育的立足点是学生整体生命 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因此,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就贯穿于学校教 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 育和劳动教育中, 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 和保证的作用。
(一现行德育的主要问题
1、德育目标的错位
2、德育内容的滞后
3、德育地位的虚化
5、教师育德能力低下
6、德育环境的缺位
(二德育研究案例(参见教材第 88页至 94页
三、家庭农业科技体验教育(一深入家庭农业实践,体验农业科技(二观看农业科技电视节目,体验最新农业科技 第五章 教师职业专业化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 历经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真正 意义上的专业道路,则是 20世纪以后才开始的。到 20世纪 60年代 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最”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 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0世纪 80年代以 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教师不仅应当是学科的专家,而 且还是教育的专家,像医生、律师一样具有专业不可替代性。
一、专业与专业化的含义
(一专业
1、专业的概念
2、专业的本质特征
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专业,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2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
(3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二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概述
1、古代教师的专业化(1官学教师(2私学教师(3书院
2、近代教师的专业化(1清末教师的专业化
(2民国时期的教师专业化
3、现代教师的专业化(三国际教师专业化概述
1、美国教师专业化
2、英国教师专业化
3、法国教师专业化
4、德国教师专业化
5、日本教师专业化
三、教师发展专业阶段(一 “关注”阶段(二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三心理发展阶段论(四社会化发展阶段论(五综合阶段论
四、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综述(二教师的专业知识
1、国外的研究
2、国内的研究
在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 提出现代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 基础包括以下几点:(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3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三教师的专业技能
1、教学技能
2、教学技能(四教师的专业情意
1、专业理想
2、专业情操
3、专业性向
4、专业自我
第六章 教师的专业成长
随着对教师研究的逐步深入与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也开始 转向教师个体的专业对口发展, 并由关注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转向注 重教师本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我在哪里?——认识自我发展阶段 我是谁?——认识承担的角色和自我特征 我的环境如何?——社会环境分析 我的总体状况怎样?——现状分析 我要到哪里去?——目标的确立 我该如何走?——寻找专业发展路线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学习过程
教育教学实践过程 教育科研过程
三、教师专业成长实施策略(一优势入手式(二革除弊端式(三理论应用式(四借鉴创新式
第七章 教师的校本发展
一、学校老师文化建设
学校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侧面, 是学校文化的一个有机组 成部分,包含于在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其核心是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学校教师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
建立具有育师功能的校园物质环境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建立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
二、校本培训的开展
校本培训是立足学校自身条件, 挖掘学校资源, 以学校为主阵地, 依托校内外力量, 有效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障碍, 促进教师专业发 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现以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小学为例, 介绍他们的校本培训的做法,以作示例。
(一 “送培” ,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二 “自培” ,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1、理论学习,理念更新
2、实践反思,自我提高
3、学科教研,小组互动
(三)跨科学习,协同互补
(四)跨校交流,教研联动
(五)课题研究,提升教师
三、教师在学校中成长(实例)(参见教材第 162 页至 171 页)
2.共享网络资源教案 篇二
实施原则:利用网络技术能够提高信息的整合度, 以及实现资源的共享化。在学校工作中, 将教育教学工作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就可以形成一整套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共享教案”的首要目的就是实现教案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传输。下面我们以Serv-U FTP服务器软件为例, 简单介绍一下我校“共享教案”的实现过程。
第一步:配置前的准备。
由学校网络中心组织, 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搭建网络系统, 为信息的录入做准备。首先, 在Serv-U FTP服务器软件安装完毕后, 于服务器E盘上新建一个“共享教案”的文件夹, 作为匿名访问用户 (Anonymous) 的根目录, 在“共享教案”目录下为每个教研组建立一个文件夹, 作为存放教案文件的主目录。
第二步:信息员用户的建立。
打开Serv-U管理控制台, 在“用户”中点击“创建、修改和删除用户账户”, 打开后点击“向导”按钮。下面以数学组创建管理用户为例, 信息员设置用户名为“shuxue”, 点击“下一步”, 密码是Serv-U默认生成的复杂密码, 也可以修改为用户自定密码。点击“下一步”, 根目录选择E:共享教案数学组, 访问权限设置为“完全访问”, 然后单击“完成”, 该用户就可以通过校园网在“数学组”文件夹下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了。数学组的信息员就可以通过校园网上传本组的共享教案了。我们用同样的方法为其他教研组建立用户。
第三步:匿名用户的建立。
共享教案栏目的建立是为了服务于广大教师, 对于非信息员用户, 我校系统中还要建立一个登录校园网就可以匿名访问的只读账户Anonymous。被授权用户在“用户”中点击“创建、修改和删除用户账户”, 打开后点击“添加”按钮。登录ID设置为“Anonymous”, 密码设置为空, 根目录选择为“E:共享教案”。然后点击标签目录“目录访问”, 点击“添加”按钮进行设置, 文件权限只给“读”权限, 目录为“列表”权限, 子目录赋予“继承”权限, 这样, 普通教师登录FTP服务器浏览到的共享教案就是只读属性了, 这样可以加强共享教案文件的安全性。
Serv-U FTP服务器搭建完成后, 我们就可以通过校园网的任意一台计算机进行访问了。信息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授权账号登录FTP服务器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教案的工作, 未授权教师可以通过FTP服务器的匿名账号Anonymous登录服务器进行教案下载服务。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篇三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0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出版物、网络文献信息等数字化文献信息在图书馆资源收藏与利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范围将更加广泛,手段将更加先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牵涉到许多方面,首先从资源的建设上,纷呈而出的软件技术,数字化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更加方便而且易于管理,但日益繁杂的信息量也考验着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信息资源共享与共建是密切相关的。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在资源共建的基础上,图书馆只有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形成完善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
因此,现代图书馆必须突破传统的馆藏局限,扩展到整个网络,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实现共建互通互联,进行深层次的资源开发,以适应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满足用户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资源的需要,尽可能的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周到的服务,实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
一、当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建设“趋同”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虽然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合作采购。但各图书馆具体的在信息资源库建设过程上,往往是从本馆、本部门或本系统的需求出发,只满足于自建自用的应用要求,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种封闭性的自建自用行为使大量数据重复录用,不仅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还导致了数据库建设中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保证建库质量,使数据库的应用受到限制。
二是缺乏总体规划,馆际协调不足。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户通过通讯线路进行计算机远程查询,由于我国图书馆实行条块分割、纵向管理的体制,各系统各自为政,直接导致数据库及操作平台种类繁多、标准千差万别。
三是重视政府的经费分配,忽视市场效益。经费不足一直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障碍。从国内外的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来看,经费不足是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数字化的东西易于下载或者复制,传播速度快,上传的信息量大,权利人的权利管理信息也可能被篡改等,影响了发行权即权利人的经济收入,影响著作权人对作品数字化享有专有权利,而且不容易判定是否为侵权行为。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建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资源库建设主要指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它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水平是衡量现代图书馆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流通和中转机构,一直是社会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图书馆的馆藏由两大部份构成:一是现实馆藏,另一部份是虚拟馆藏。现实馆藏,通常指本馆可以利用的为读者服务的所有馆藏,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读者数据库、流通信息库等)和电子出版物(如图书馆购买的光盘数据库)以及图书馆与他馆合作建设或自主开发的数字信息资源等等。现实馆藏的所有权归各个馆,可以自由支配,是获取信息资源最直接最经常的保障性资源,当前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它仍然是图书馆藏书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资源。图书馆现实馆藏的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特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产品。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合作采购和共建
要真正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参加共享的各成员馆必须具有可供共享的文献资源,各馆拥有各具特色的丰富馆藏,互补不足。这样才具有共享的动力以及前提。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合作采访,通过文献采购分工,各馆在收藏必需的基本文献基础上分别收藏有关文献,可以保证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对某些学科、某些类型、某些文种的文献资料较完整无缺地收集、积累。这样,不仅保证文献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有利于在宏观上控制文献的复本率,在微观上扩大文献订购的品种。用图书馆有限的文献购置费,购置最缺乏,最需要的文献,各图书馆的文献结合成为共同的丰富的馆藏,更好满足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各成员图书馆充分挖掘各自的馆藏特色或者学科资源优势,按照分工承担某一专题、学科或特色数据库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建设,建设的最终成果由所有参建的图书馆共享。如CALIS的专题特色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库、高校学位论文库建设等。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
(一)网络环境下文献实体共享
将全国性的集中管理、分布式的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模式与地区性的跨系统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之间直接进行用户数据,书目数据和文献资源的传递,实现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文献传递服务;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文献传递数据的研究,用于指导文献资源建设和文献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公共联合目录,大力宣传文献传递服务。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文献传递服务和各种馆藏资源;加强各种数据库的建设,健全数据库维护制度,完善文献保障体系;图书馆应转变观念,对文献传递实现补贴政策,鼓励读者多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书目资源共享
联合编目则成为图书馆书目馆藏信息建设的最重要方式。各个地区的书目中心为该地区的图书馆提供网络联合编目手段,并为该地区的图书馆服务,同时地区书目中心又可以从中央书目中心获得数据,并可以将自己的数据提交给相应类别的全国书目中心,这样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到图书馆到地区书目中心乃至到中央书目中心就通过联合编目这道途径做到各取各需,各尽各责。标准化是图书馆之间进行合作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同时,我国图书馆界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正在进行,但进程比较缓慢,许多环节还很薄弱,缺乏全国统一的分类、著录、标引、检索标准和计算机网络规划,“自成体系”的状态比较严重。
四、加强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的举措
(一)资源建设方面满足全社会各层次的共享需求
首先建立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其次加快馆藏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同时加强馆藏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二)服务方面推陈出新
首先,提高数字化全文文献信息的传递比例。其次,在服务流程上为用户提供便利,提高文献传递效率。我国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联合参考咨询服务需要紧跟国际潮流,加快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传递服务。
(三)资源共享机制方面完善制度的建设
加快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规范科技资源的投入、管理和使用等相关行为,以形成和促进信息资源创建的制度保障环境。标准化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首要条件,只有格式标准化,才能实现数据的转换、交换、兼容和不同系统资源的共享,因此标准化必须贯穿于资源共建的各个环节注重知识产权问题。在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中,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更加便利,同时知识产权也更易受到分割,为了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保护知识产权。自行酬资开发的信息资源,为收回投资和维护成本,可以尝试通过出版发行或内部转让使信息产品商品化,流通到市场或用户,从而丰富地区资源,满足读者参考学习、知识更新的需求;一部分的赢利项目在获取若干倍利润之后,可以通过政策干预使其转化为免费信息资源造福于社会。
网络环境和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用户的需求,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工具和方式,资源共享拓展了服务的内容,在知识经济下,图书馆服务的特性更加突出,我国的图书馆界就应加强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提供更多的服务,使资源共享的成果得到更广的应用,使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向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转变,形成图书馆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卢晓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图书馆学研究叨,2002(9)
[2]林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
[3]宋小华、涂湘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浅论[J]图书馆学研究,2004(3)
[4]叶宏,图书馆联盟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棋式之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04(5)
4.节能有我绿色共享教案 篇四
6月12日,以“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为活动主题,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暨低碳日启动仪式在南湖广场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唐道明,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刘晓英,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周孝元出席。
我市 “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81%,在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成效显著,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17%)11.81个百分点,在全省“十二五”节能目标考核评价中获得90.5分的成绩,位列全省第3名。201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1%,超额完成下降3.43%的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5.共建网络安全 共享网络文明 篇五
共建网络安全 共享网络文明
为提高一线职工识骗防骗能力,增强其手机信息、网上银行、个人隐私等安全风险防控意识,由祖德煤矿女工委牵头,于9月20日上午9时,组织数十名煤矿女工协管员、群监员,在一楼会议室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观看《95588诈骗短信》、《网上身份安全应用》等教育视频。下午16时,组织部分女职工印发了网络安全宣传宣传资料50余份,积极发放到各连队、科室职工手中,使网络安全政策法规深入人心。
通过学习,广大职工的网络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基本树立了网络安全防护理念,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认识到学习掌握应急知识的重要性,尤其对预防短信诈骗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履行社会责任,共同营造真实、可信、可靠的网络舆论氛围。形成“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社会氛围。
6.活动资源共享 篇六
新坝镇“活用新载体、实行双日制”
深化基层经常化教育事迹材料
新坝镇近年来,在基层的经常化教育上通过开拓创新、务实实践,以“使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让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为目标,探索出一条基层经常化教育的新路子。即活用一大资源,坚持双日并轨。一大资源是指新坝镇在扬中地区率先建成的远程教育网,双日并轨是指新坝镇每月坚持的党员活动日(每月20日)和群众活动日(每月25日)。通过双日制实践,加强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教育,对加快推进富民强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向农村党员干部覆盖,丰富党员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强化教育与管理
一度时期以来,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了一些老大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党员活动的参与率难提高、流动党员难管理、党员先进性作用难以持久发挥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动形式老套单调,活动内容单一陈旧,缺乏时代感,缺少吸引力。新坝镇的远程教育网建成于2006年4月份,是镇江在扬中搞的试点,共投资40多万,全镇16个村、1个农场、1个社区全部得到覆盖。远程教育网的开通和运行为农村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利用这一载体,新坝镇扩容增量、丰富形式,用信息化推动党建工作现代化,用信息化推动农村党员干部规范,用信息化的教育,提高了教育我们我性。在教育的形式上体现有效性:做到“三个结合”,即:看专题片与现场参观相结合,看专题片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本支部内容交流与各相关支部联谊交流相结合,通过现场讲解、撰写心得体会和理论文章,将理论知识和典型经验转化为农村党员干部的内在技能,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成就。
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也能确保一课不落。流动党员教育的难题,通过远程教育网迎刃而解。新坝镇是苏南地区知名的经济强镇,并且是全国闻名的供销员经济的发源地之一。不过,遍布五湖四海的供销员,也给农村的党员教育带来了一个难题。新坝共有2000余名供销员,其中党员约占两成。他们常年在外,在村里集中上党课的机会,一年下来,平均还不到一次。新坝远程教育网的建成,使流动党员教育的难题迎刃而解。在新坝双新村,对于未回家的流动党员怎么参加学教活动。村里介绍,“在外的供销员几乎每人手里都有笔记本,我们上党课之前,只要给他发个邮件或手机短信,就能在网上实现同步学习。”在外地的供销员党员一接到邮件通知,就马上联网学习,保证一课不落,一次不误!”
三、工作指导向农村党组织覆盖。我们推行了工作网上布置、网上报告、网上点评、网上考核等制度,将党建、行政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件作重点在网上发布,各村网上汇报各顶工作完成情况,我们通过在网上检查与现场督查
提升。双日制的运行,净化了民风,一些群众从麻将台上走下来坐进网络课堂。党员变被动为主动,主要是他们觉得远程教育网吸引力大。同样,广大群众也被这神奇的教育网吸引住了,以前闲的时候,麻将台是吸引力大的地方,现在他们都喜欢往远程教育网上凑。新坝镇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正在改变着传承千百年的农村生活——农民喝酒打麻将的少了,学文化学技术干买卖的多了;搞迷信的少了,讲科学讲卫生讲文明的多了。
三是建好连心网。我们推行了网上政务公开,通过过网上公开栏,向广大群众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阶段性工作重点。我们开通了镇长信箱,与群众网上“面对面”交流,及时疏理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向群众解答热点难点问题,在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建起了一座连心桥。双日制的运行以来,该镇通过网上办公共疏理农民各类需求100余条,接受农民咨询200余次。并结合农民所需,利用远程教育网提供的用工信息,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余人。
7.共享网络资源教案 篇七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民族文化,基层图书馆
农村文化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大文化项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共享工程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为基层群众增加了新颖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享受到优秀文化和实用科技带来的快乐。文化共享工程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 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村村通”。这一工程的实施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全面、良性、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基层图书馆在民族地区文化共享工程中的 定位与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主体在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文化服务单位,是共享工程整个体系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在整个共享工程实施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
(一)基层公共图书管的定位
1.基层图书馆是文化公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图书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也是基层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基层图书馆主要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的一切文献和设施均是国家所有。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它的性质和性能决定了它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读者公平、自由获取文献信息的权利。因此,坚持图书馆的公益性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图书馆应该把公益性放在首位,无偿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服务。
2.基层图书馆是地方特色文献中心。基层图书馆对地方特色文献的搜集、整理、集藏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渠道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每一地区地方文献都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鲜明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对这种特色的记录和保存,应该是图书馆的当然职责。基层图书馆一方面要围绕当地特色,加强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培养专人收集、专室收藏、专门管理,保证收集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向读者提供本地区特色文献资源查阅、咨询等服务。
3.基层图书馆是公众文化休闲中心。基层图书馆是向大众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机构,是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基层图书馆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可以通过举办保健知识讲座、专题展览、文化沙龙、知识竞赛等。以艺术休闲、文体休闲、旅游休闲和休闲阅读等内容,为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休闲条件和相关服务,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休闲生活习惯,引领先进的社会风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特殊的贡献。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1.保障文化信息资源承接、整合与配送。基层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资源接收、整理后,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将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传递给农村、农民。另一方面,为提高文化共享工程为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实效,基层公共图书馆还对共享工程资源作补充,利用地方特色馆藏资源制作当地农民需要的讲座、戏曲、图书、实用农技信息专题资源数据库等。
2.参与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与技术指导。民族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肩负当地乡镇、村级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与业务指导,监督农村基层站点的设备维护、资源更新,以及共享工程在当地农村使用情况统计。此外,还需对基层服务点在利用共享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技术支持;针对广大民族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基层公共图书馆还需对其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与指导。
3.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智力支撑。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也是提升农民思想的过程。农民自古以来接受的都是小农主义思想,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这种思想依旧在当今广大农村存在,这不利于新农村的发展,所以建设新农村要用现代化的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而这种文化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基层图书馆建设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这不仅解决了农民买书、借书、看书困难的问题,还保障了农村居民的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同时还有利于推进知识文化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协调发展。
二、民族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一)财力紧张,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活动有待加强
近年民族地区基层财政收入虽有所增长,但总体来说,质量不高,可用财力少,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对文化工程的投入有限。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缺乏资金支持,不少基层图书馆信息化改造步履维艰,对于共享工程的宣传缺乏必要的活动资金与软硬件资源,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严重不足。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对于网络、电子图书等概念相当陌生,大部分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仅限于商家下乡促销所进行的各种商品宣传活动和顺带的歌舞表演,大多数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贫乏, 特别在一些近郊农村,一些低俗文化正向农民渗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共享工程与农民之间桥梁的基层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想办法、出主意,在有限的经费下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共享工程的宣传。
(二)资源有限,构建地方民族特色资源数据库缺少素材
民族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一方面接收上级中心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发送,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增强共享工程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适应性,根据当地少数民族农村文化需求特点,发掘具有地方特色、深受当地农民喜爱的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资源,提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就目前各基层公共图书馆资源现状,利用共享工程满足当地农民文化需求面临巨大考验。在少数民族地区馆藏图书中供消遣的小说类书籍占了很大部分,电子资源匮乏。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对尚存历史文物古迹相关资料的收藏非常有限。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特点, 适宜农民阅读学习的最新实用农业信息资源储备不足,更不用说用本民族语言撰写的书籍,这导致利用共享工程开展地方文化活动,缺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活动少了亮点,难以短时间内在共享工程资源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需求间产生共鸣,共享工程服务当地农民的实效就会大打折扣。
(三)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馆员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工程要求
文化共享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卫星、有线电视网等传输方式,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喜爱的各类信息送进基层。从基层服务点的软硬件建设,到数字资源接收并指导当地使用者使用这些资源, 都需要一大批掌握较强计算机技术和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图书馆工作的简单枯燥,很难吸引年轻专业人才到馆工作,加上现有人员中具备学历与能力优势的年轻人流失严重,因此大多基层公共图书馆人员构成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共享工程要求。
三、创新思路,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共享 工程新途径
(一)做好交流互动和资源建设工作,扩大文化共享工程 影响力
要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共享工程、走近共享工程、利用共享工程。少数民族地区县(区)公共图书馆要及时总结基层服务经验、加强交流互动,与省、市主管部门互动,把好的经验和先进典型交流、推广辐射开来。做好资源建设工作,突出建设一批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网络服务资源,着重解决资源版权问题,不断优化资源内容。针对农民文化需求特点,可选取共享工程中易被本民族接受的地方戏曲、实用农技知识讲座进行现场展示,将文艺表演与共享工程资料发放相结合,通过积极满足广大农民求知、求乐和求美的需求,获得农民对共享工程的认同。针对于地处偏远、 收看电视不便的乡村,可以成立共享工程宣传小分队,由专门委员会领导带队,深入乡镇、村组,将共享工程的有关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在人口较集中的村组,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讲解,来扩大该工程的影响力。
(二)做好队伍建设工作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要始终坚持培训先行的原则,把人才培训放在重中之重来抓。文化共享工程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来实施的,硬件的维护、软件的开发设计,以及资源加工都需要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急需建立一个科学的引才、育才、养才机制。要结合不同岗位的实际要求,分类实施技术支持,资源使用,服务开发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懂技术、善管理、熟练掌握文化共享工程技能的专业队伍,为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构建特色资源数据库
8.网络共享,升级渠道策略 篇八
分销渠道的建设对企业而言十分重要,而来自市场一线的信息表明,我们目前的分销渠道建设却相对比较滞后,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业态的不断创新和涌现冲击了原有的经营模式,旧的渠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业态的需求;第二。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个性化的消费日益成为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对分销渠道做紧跟时代潮流和市场变革的创新第二,自从经济学家布赖恩·阿瑟将网络效应称为信息时代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后,各公司纷纷利用这个制胜法宝,建立起一定规模客户群体和供应商网络的公司数不胜数,拥有网络已不再是一种独特优势,而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较量成为市场竞争的新主题。当市场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和惨烈之后,竞争双方如何充分利用渠道资源进行网络之间的博弈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企业而言,运用合适的渠道策略升级网络博弈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渠道嫁接
渠道创新的众多方法中,以通路横向拓宽、通路终端扩展为代表的渠道嫁接就是最为简捷有效的渠道创新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嫁接一直是创新的最通用手法,从植物嫁接培育新品种,到产品嫁接创新新产品,似乎人类从开始就懂得如何运用嫁接。它能够统一时间内调动已有的资源优势,节省时间、精力、资源等成木、迅速、方便地达到嫁接的预期目的。在分销渠道运作上也是如此,很多销售经理在运作市场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也在运用这个方法,比如,选择经销商并非一定要求同行业的经销商,并非同类企业的经销商等等。但是,渠道嫁接最大的价值不在销售一线,而在战略决策层,只有企业的决策者能够重视这个问题,才能发挥网络共享的最大化效应,取得超常的市场回报。
一般来说,渠道嫁接主要有:种模式:
一是同类产品渠道的直接嫁接,如许多公司在新产品入市前期都采取同行业合作的渠道模式,如飞利浦前期进人中国市场嫁接TCI,的销售渠道、奇瑞进入美国市场嫁接梦幻的销售渠道等等,通过“拉靠山,傍大款,借船山海”的方式来打开相对陌生的市场是跨行业,跨产品的渠道嫁接,通过“借鸡生蛋,合作共赢”的方式达成渠道拓宽和市场延展的日的,如可口可乐与第九城市、肯德鸡与腾迅的合作,前者就是借后者进入网吧渠道,而后者则借用了前者的品牌优势,形成了互补的效果;
二是行业、产品相近,面对同一消费群的企业之间的渠道嫁接,如紫光借用OA渠道和IT渠道的融合来拓展市场,推广惠普一体机,三星CDMA手机借电信运营商进行渠道拓展,都是因为面刈同一消费群体而进行的渠道嫁接。
这三类嫁接模式都是基于在同资源前提下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合作的前提是渠道资源或者消费群体相同或者相似。
怎样选择网络共享的伙伴
网络共事的伙伴如何选择?渠道嫁接如何运作?具休来讲,渠道嫁接的方式和方法很多,笔者在此仅仅提出感受比较深刻的几点思考和研究,以供读者思考、参考,批评。企业进行渠道嫁接的目的是在资源不具备或者节省资源的前提下利用已有的渠道资源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那么,这里就有儿个概念:
第一,渠道嫁接是渠道资源的共享,节约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本着网络共享的理念;
第二,渠道嫁撞的双方须有相同的经营理念或者经营目标;
第三,渠道嫁接的双方都能获得单独一方运作所不能取得的市场效果;
第四,渠道嫁接的主体是渠道资源,是分销网络;
第五,渠道嫁接的双方在某些方面必须有很高的关联度,如渠道、物流、市场、消费群体等。
渠道嫁接的关键是寻找到双方的关联点,木着上述几个概念,找到双方最适合的关联点,企业就盲以着手制定渠道嫁接的策略了。笔者在此提出四个方面的关联以供相关企业参考:
第一,行业相同或相近。
这是最简单的渠道嫁接关联点,也是最常用的。行业相同或相近,双方就具备相似的产品,市场、渠道和消费者,只要双方利益分配合理,渠道嫁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如菲利普嫁接TCl、紫光融合IT渠道和OA渠道等。在植物嫁接上,同科目的种类之间嫁接的成活率最高,但是对性状的改变也最不明显,很多遗传病等不能有效回避。对企业而占也是如此.同类行业之间的嫁接,对新产品上市或者进入陌生市场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发挥渠道嫁接的最人优势。
第二,产品或者行业特征相近。
这个关联度比第一种小一些,但是仍然有很多可以共享的资源。由于其双方的特征相近,因而也面临着相似的渠道,市场和消费者,只需要强化双方之间的关系,渠道嫁接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如二星CDMA嫁接电信运营商、太阳能热水器嫁接房产渠道。这类的产品嫁接通常被认为是产业链的纵向合作,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渠道嫁接方法。比较常见的就是,联通或者移动公司推出的预存话费送手机的活动,其实就足双方渠道嫁接,实现双赢的策略。
第三,某一项资源的关联。
这是比较创新的嫁接方法,表现形式很多,也是渠道嫁接各种类型中最有价值的一种。渠道嫁接的双方看似分属不同的行业。甚至不可能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双方有一项或几项资源关联度比较高,通过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其效果,甚至起到单独一方不能够做到的作用。如双方具备部分共同的消费群体、某—部分渠道(终端)关联、广告渠道关联,物流渠道关联等等。比较典型的就是肯德鸡与腾迅、可口可乐与第九城市、可口可乐与联想集团的合作。娃哈哈与邮政的合作。其实就是双方存在物流上的最大关联.前者通过后者强大的直送网络解决了物流配送和一般的市场维护的工作,更是通过合作,打开了185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了娃哈哈销售的新渠道;而对邮政来说,则是多出了一项服务,多出了一条盈利模式,并可顺势延展到具他产品,如牛奶、早餐等,从而可以形成更人的盈利。
第四,理念认同。
渠道嫁接双方的理念必须相互认同,不要同床异梦,否则,即使开始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双方合作,但到后来会因为双方的不断摩擦而分道扬镳,造成渠道冲突,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意想不到的损失。
渠道嫁接应提升到战略角度
总得来说,渠道嫁接是渠道创新和渠道多元化的必然,也是市场不断细分整合的必然,社会资源的有限和不充分利用正是渠道嫁接的条件,也是渠道拓展的蓝海所在。在基本的市场运昔中,销售经理或业务员在渠道嫁接方面通常有着较多的实践,反而在企业的决策层缺乏相应的思考。其实,渠道嫁接作为渠道创新的有效策略,在公司战略规划方面所起到的作应远远大于业务员方面的实践,前者动辄是千万百亿元的业绩提升,而后者表现在区域市场上,不过是几十万或者百万元的业绩提升,对企业来说,后者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而前者则是革命性的。
9.电脑网络共享问题 篇九
WINDOWS XP在局域网里使用网上邻居,进行电脑间的互访、共享文件传输和打印机共享的方法(其它系统类似)(全部要共享的电脑都要进行设置)
1、开通GUEST账号
(控制面板→用户账号→启用来宾账户GUEST)
2、设置在同一个工作组
(右击我的电脑→属性→计算机名→更改→工作组(需要重启))
3、安装网络“服务”协议
(控制面板→网络连接→右击“本地连接”→属性→常规→直接点击“安装”→服务)
4、运行一次“设置家庭和小型办公网络”
(控制面板→网络安装向导;或网上邻居→设置家庭和小型办公网络)--启用共享文件
5、共享要共享的文件或文件夹
(右击要共享文件夹,选“共享与安全”→勾选“在网络上共享这文件夹”;或者把要共享的文件,复制到共享文档里去)
6、共享打印机
(右击要共享的打印机,选“共享”→勾选“共享这台打印机”)连接好之后,在地址栏输入他的IP也可访问他共享的(就是本地连接属性里的IP)
10.共享网络资源教案 篇十
第二小学集体备课共享教案―认识圆柱体
嫩江县第二小学共享教案 学科: 数学 主备教师:张玉涛 课题 认识圆柱体 教学课时 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课前准备 带商标的圆柱形饮料瓶,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个性修改 预习检测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自学探究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老师出示问题,结合问题自学课本后回答一下4个问题 (1)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2)圆柱的高的特点。(注意强调高线是两底间的距离) (3)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4)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 师 生 互 动 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学生有提出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方法)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双基练习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在此其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预习设计 查找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并了解其推导过程,理解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会计算公式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题略) 板书设计 ┌长方形 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教学反思
11.共享网络资源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 网络资源 教学质量 骨伤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的建设,为实现教学现代化、网络化和实时化提供了条件。在中医院校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需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资源是完善教学环节的助动力
1.关注网络资源,提高备课效率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学习内容亦不断更新。据统计,现代医学知识和新技术、新知识每5年就更新一轮。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理论、新技术知识呈爆炸式进展的现实,如何保保持前沿态势,已是永恒的课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之重点、难点,保证课程的主要内容不出偏差;另外,更应意识到现行的书本知识,正以年15~20%的速度更新而变成历史记录。现代网络技术,是最新科技成就的庞大载体,能方便、快捷、准确地根据专业实际要求以及教学具体特点在提供所需资料,不断进行新知识补充和更新,使教学内容获得优化。教师可依据课前设置的问题,查阅网络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动态,深刻挖掘课程内涵,提炼最新见解,向学生明确传递前沿信息,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从而提高备课质量。
2.参照网络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网络时代的教育特征。中医骨伤科的教学特点是直观形象,实践操作多,如解剖结构、实物标本、幻灯挂图、x光片、正骨手法、理筋手法、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疗法、手术疗法等。这些内容用语言难以阐释清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传统教学中,学生对骨折、脱位的形态缺乏直观了解,又看不到治疗技术的动态过程,难以留下深刻印象。骨伤教学是以形态为主要表述的学科,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为中医骨伤科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将网上获取的网页、图片、数据、音乐和视频素材等教学资源通过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进行展示,将客观事物的原型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医学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化静为动、变难为易,采用色彩、动画、照片、影片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增加学习主动性,提高理解和记忆能力;还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3.借助网络平台,做好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教学互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育人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后辅导,了解教学效果,实时答疑解惑,并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因此,网络环境成为课后师学相互交流的亲密媒介,如专题讨论的(文字或语音)聊天室、实时答疑系统、BBS公告牌、FTP、QQ、电子邮箱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遇难问题,可通过网络及时向答疑系统提问,系统将按照模糊查询的方式自动检索题库中相关问题,自动给予解答;如果未能搜索到答案,系统将自动记录该问题,教师会定期访问网叶,对学生提问作详尽解答。网络成为“师、生、教、学”密切联系交流的纽带。
二、网络环境是孵育自学技能的绿化带
1.网络资源可激发学习兴趣
在网络交互式动感学习环境中,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可以大大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些平台上,学生还可以与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由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设一些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网络平台能根据社会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灵活多样课外指导课程和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横向整合自己所有的知识,打破各学科的界限,广泛灵活地寻求解决途径,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主动探求的方式进行。
2.互动平台能激发创新思维
网络课件中的教学讨论和专业网站中的病例讨论模块,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自我测试模块的嵌入让学生可以即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加深知识印象。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医科院校日益面临着临床实习、见习基地短缺的局面。骨伤科病人一般以肢体的疼痛和损伤前来就诊,在检查病人的过程中常常会加重患者的痛苦,引起患者的恐惧。国外已经开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骨科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教学系统,根据教学需要,预先设计骨折脱位等病人情况,由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训练骨科的专科查体技巧和手术操作。这种技术非常适合应用于骨折和脱位复位手法的教学,一方面避免直接在病人身上进行练习,增加病人的痛苦或因误操作而给患者带来新的损伤,同时也可使学生克服早期亲临病人身边产生的紧张和慌乱感。这种根据教学目的预先设计骨折和脱位等病情的虚拟系统还可缓解见习过程中病员和病种相对不足的矛盾。
三、提高网络资源共享效度,两项建议是关键
1.优秀的教师业务素质
先进的教学手段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促进立体化教育的实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将起到积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了高效的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理论基础,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信息科学,使之能熟练应用于教学信息网络系统,以学生为中心,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
2.有效的自主学习平台
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使教学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学生和教师在虚拟教室相会,进行“现场”辅导;课程内容可从网络中下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与练习还可以通过E-mail、留言板或网上论坛等各种形式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网络教学的实施,教室、病房和手术室视频和音频的实时传输,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网上丰富的骨伤科学、临床解剖学以及影像诊断学等专业和相关专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专业知识的广阔空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自学途径和视野,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资源,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现代特色、时代气息、是人们的认知心理相协调的教学节奏。
参考文献:
[1]吕培树,王其华.有效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7):104.
[2]秦晓阳.发挥网络优势 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3(5):121.
[3]高弘建,张俐等.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医伤科学》教学的影响.成功,2008(3):3.
[4]马瑞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中的应用.内肛科技,2008(11):129.
[5]高弘建,张俐,钱松涛.浅析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文档的计算机管理.高等中医教育研究,2006,(2).
12.共享网络资源教案 篇十二
一、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档案信息网站及其信息量很少并且内容贫乏。
(1)档案信息网站很少。据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6年底,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3994个,而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却只有666个,只占档案馆总数的16.66%。我国现有各类大学2273所(普高1792所),建立档案网站101个,建站比例还不到5%。(2)网络上公布的档案数量很少。据统计,我国档案馆室中保存的纸质档案,总量达4亿卷件,排架长度约900公里,保存的照片档案3000多万张,音视频档案200多万盘,电子档案近200万盘,档案信息资源总量非常巨大。而目前我国档案信息网站在网络上公开的档案,从笔者随机抽查的10个网站来看,上网的档案信息量还不到馆藏量的万分之五。有一些档案信息网站根本就查不到档案文件。(3)档案信息内容单一贫乏。在这些通过网络对外开放的档案中,绝大部分是文书档案,其他类别的档案极少,内容单一贫乏。(4)没有全国性的档案信息中心网站。三家中央级的档案馆虽然都办了网站,也各有特色,但是任何一家都不是全国综合性的档案信息中心网站。
2. 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虽然档案信息资源网站上网的档案内容不多,但是重复录入相同档案文件内容的现象却大量存在。(1)档案信息网站之间内容的重复。在平级档案馆或部门的档案网站中,档案内容的重复主要是档案法规文件的重复,包括全国性档案法规内容的重复和地方性档案法规内容的重复。(2)档案信息网站与其他行业网站内容的重复。档案信息网站与其他行业网站在内容上也有重复,其中特别是与法律网站的内容重复较为普遍。
3. 档案信息检索功能不完善,多数网站没有全文检索功能。
目前我国大部分档案信息网站提供的检索工具还不是十分完善。从笔者检索到的666个档案信息网站来看,具有一般查阅功能的网站453个,占68%;具有全文检索功能的网站有146个,不到22%。很多网站的所谓检索功能是非常简单的,有许多网站是把案卷或文件目录以表格的形式放到网页上,利用者要一条一条去查找,这不符合检索要求。网络上真正具有完全检索功能的档案网站不是很多,有些网站不能进行模糊查询,大部分网站查不到档案全文,有的网站甚至根本就没有提供检索工具。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档案信息网站的建设定位不够准确。没有把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作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来考虑,主要考虑的是档案部门自身的宣传,而不是人民群众对于档案的利用要求,栏目设置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把档案信息网站搞成了一锅五花八门的大杂烩。二是对于档案信息网站的建设,国家档案主管部门没有系统地进行统筹规划、统筹管理。对于网站设计软件的选择、档案检索系统的采用、网页版面的样式、栏目的设置等都没有明确的要求。以至许多档案信息网站的设计是不符合要求的,特别是检索系统的不科学造成查阅利用的不方便,根本适应不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网上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也是统筹不够造成的后果。三是档案基础工作跟不上,开放档案的鉴定、特别是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量相当大,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加之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致使数字化处理的进度缓慢。当然要马上全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也是不现实的。四是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不足,档案工作人员现代化档案管理水平不高。许多档案工作人员对于传统档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方面的知识还不太了解。这些也都是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的基本对策
在现代资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一种必然趋势。为了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对策。
1. 做好基础工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馆藏档案的数字化是必要的前提条件。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压缩、高速扫描、光盘存储等技术手段,将纸质、声像、缩微胶片等传统介质档案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具有有序结构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工作。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馆藏档案数字化前的鉴定。在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前,首先对档案的价值和是否开放进行一次全面的鉴定。数字化的重点是“永久”档案。所以只要每一级机构把本级的重要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那么从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角度来看,既可以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又可以避免重复劳动,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建立目录数据库。二是选定数字化设备。三是确定存储格式。笔者认为采用灰度模式和彩色模式扫描图像文件,一般采用JPEG格式存储。文本文件可直接以PDF格式存储,这样能够较好地展示档案原貌,并且查看文件的软件通用性较强,是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较好格式。四是确定命名方法。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前,就应当先确定好扫描件的命名方法。一般宜采用档号命名法,要注意与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对应连接。考虑到备份存储的方便,应当按全宗建立文件夹,分别存放各个全宗的扫描档案。五是具体进行数字化。具体进行数字化处理时,要注意扫描内容的完整和页面位置的端正及页面内容的清晰,不符合要求的要认真地进行矫正处理。一定要注意维护档案原件内容的真实性,尽量反映出档案的原貌特征。六是建立目录与全文的连接。档案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检验无误后,必须将档案全文与目录数据库一一对应进行连接,以便于查阅利用和网络共享。
2. 建好档案网站,方便人民群众充分利用网上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是依靠各个档案信息网站提供信息内容来实现的。因此,只有建设好档案信息网站,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才能使人民群众方便地利用网络档案信息资源。
要建设好档案信息网站,首先要选择好的建站系统,最好是在选择档案管理系统时一并考虑。从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要求来看,档案信息网站必须要有完善的检索功能。不但要有目录级的检索功能,而且要有全文检索功能。其次,档案信息网站的设计一定要简洁,要在简洁的前提下求美观,千万不要过分的雕饰。再次,档案信息网站一定要有互动功能,要有与利用者沟通的渠道。采取开设论坛、设置留言簿、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利用者建立沟通渠道。最后,档案信息网站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怎样维护网站的安全,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安全稳定正常运行。
3. 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时代需要的档案专业队伍。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在档案领域不断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人是决定因素,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建立一支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精通信息管理、结构合理、工作高效、适应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需要的档案信息工作队伍。
4. 加强统筹规划、构建全国规模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制定了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和一些规范标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今后,对全国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1)要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建议制订档案信息网站设计技术规范,推荐使用符合要求的建站系统,使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在建立档案信息网站时有章可循。(2)要以中央档案馆为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高标准的“中国档案”大型网站,此网站应当有别于国家档案局目前已经建立的行政管理内容的网站,应当专门公布国家级的可以对外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该网站要能够连接到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档案信息网站。(3)已经建立档案馆的中央国家机关和部门,可以建立相应的专门档案网站。
这样,我国就能够形成一个以“中国档案”网站为中心、以各地方档案网站为基础,以专门档案网站为补充的纵横交错的互联互通的全国规模的档案信息网络,就能够形成我国档案信息的高速公路,人民群众就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利用档案信息的权利,宝贵的档案信息资源就能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网站研究课题组.国家综合档案馆、高校、企业档案网站现状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6(1),
[2]吴绪成等.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前处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6(2).
[3]王建平.关于档案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6(5).
[4]陈永成.构筑二十一世纪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www.lyda.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