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精选试题(10篇)
1.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精选试题 篇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指导我的说课,今天我抽到的是课题1《走进化学实验室》。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要熟悉教材,理清教材,才能做到对教 学从整体上把握,在局部中落实,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今天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内容、编排的意图三方面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走进化学实验室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三。本节课是认识化学、了解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后续课程,又是后面研究学习各种物质及其应用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至关作用。
接下来我们在了解一下内容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固液药品的取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家又为何这样编排呢?
作为第一单元的收官之笔:从知识层面看,是对前几个课题所学的一些概念的巩固和延伸,做到如何操作实验;从价值层面看,着眼于培养学生形成规范操作的意识,使学生知道实验安全,进行安全教育。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下面是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材,也要 把握好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方面,他们不仅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对化学实验已有初步感性的认识。九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基于他们的认知特点,将会对化学实验室会充满强烈的探究欲。知识能力方面,八年级物理实验中用到的烧杯和量筒大家已经不太陌生;九年级的学生也可能是第一次走进化学实验室,但绝不是第一次走进厨房,也绝不会是第一次取用固体、倾倒液体。老师在本课中把“厨房——化学实验室”联系起来了,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在参观化学“三室”过程中,在陌生的环境中又有几份“似曾相识”的感受。从学生的实践中找出实例进行展示,又让学生来辨析正误,不仅“纠错”,还要“究因”。这种“正与误”都来自学生的操作展示,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没有停留在“辨析”上,而是从实验室又回到生活中去,反思一些不良习惯,如茶杯盖、水瓶塞的正放,又如酱油瓶标签的污染等。整个教学体现了“学生为本”,教师主导,课堂内外结合的特点。教得活泼,学得轻松。
已有知识:学生已经了解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通过实验去研究物质的性质等知识有所涉及,对常见仪器有初步了解。
认知特点:不了解怎样进行实验操作,不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操作安全,独自操作有难度。:
素质维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归纳总结实验操作的合理步骤,仪器的名称并会取用药品。
古人云:治学必先知学,然后勉,勉,而日渐不息接下来说一下我的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固液药品的取用、仪器的选择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药品的取用滴管、量筒的使用。难点是固液药品取用,滴管、量筒的使用的操作等方法。
接下来说一下我的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中快乐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根据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参观实验室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进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根据教学需要,我提前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和用品。确定了教法、学法,准备好了实验器材,下面是本次说课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教学程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资料。
2.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带导管的胶塞、量筒、水槽、烧杯、普通漏斗、滴瓶、三角架、蒸发皿、试管架、试管夹、试管刷、试管、锥形瓶、胶头滴管、药匙、坩埚钳。
3.碳酸钠固体、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水。请看第一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有了好的教法和学法,关键是如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区。接下来,我将从 教学环境和教具、教学流程两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因为化学实验室教学环境相对复杂,而实验室规则与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需要系统有序进行。所以我打算在多媒体教室和同学们展开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有:装有试管的试管架,药匙,量筒,胶头滴管,长方形纸条若干张,石灰石 锌粒 食盐水等其他常用化学仪器及药品。我将整节课分为化学魔术,趣味导入→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师生探讨,直击难点→亲身实践,体验快乐。→课堂小结,巩固拓展。具体时间安排如下。首先,我会问大家喜欢看魔术表演吗?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化学魔术视频,在学生惊呼之余我不失时机加以引导,问“你们想学会这个魔术吗”同学们迫不及待时,我告诉他们“万丈高楼平地起,平地下面有地基”。同学们要想学会这个化学魔术必须从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做起,你们愿不愿意跟老师一块儿去走进化学实验室去看看呢。这时我会播放一段介绍中学实验室的视频,巧妙的引入到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在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情景教 学法,通过观看化学魔术和实验室介绍的视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让他们在头 脑里对化学实验室和实验基本操作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会收到好的效果。观看视频时,我告知孩子们进入实验室前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通过规则阅读和举反例印证的方式加以强调。当我把画面停留在常用化学实验仪器时,我通过图片展示和实物展示一一讲述其名称及用途。在此,我会采用游戏练习法,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出示一个仪器图片时,下边学生可以代表小组抢答。答对的奖励本小组一颗星,答错给予纠正不奖星。评选出优秀小组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予表彰。这样以小组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愉快的迅速掌握知识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培养学
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接下来我一边出示化学药品柜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图片,一边列举出实验室中常见的一些危险化学品。学生听完可能对化学药品有所恐惧,为此我加以引导,告诉孩子们只要仔细阅读化学药品取用规则,掌握取药规范,再危险的化学药品也不可怕。一方面缓解部分学生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阅读资料卡片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化学药品取掌握了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我会问同学们“既然药品不能用手接触,那么我们该如何取用药品进行化学实验呢?”从而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学习。因为化学药品的取用方法是一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结合学生们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演示操作和练习操作的方法分两部分进行,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根据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我分四步走,让学生做到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第一步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P18-19固体药品取用方法的文字材料,使学生对取药的方法在脑海中形成定向映像。第二步我将运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一步一步模仿动作。在模仿环节我还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步做法的要点或原因,不仅加深学生对操作步骤的理解,而且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的自主探究习惯。第三步我用视频演示整个取药的过程,让学生整体感知。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亲自做实验再呈现一遍。第四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小组同学互教互查实验练习,找出错误及时纠正,达到操作的熟练化。在实验练习环节,我选用的药品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冰糖 小石子 食盐),同学们有亲近感、安全感,更愿意去尝试。待同学操作熟练之后,方便进行其他固体化学药品的取用。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要到各小组深入了解实验情况并给予指导,对待危险性的动作及时纠正。练习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容易出错的步骤,最后总结出取固体化学药品的方法。
液体药品取用方法,我将分三种情况练习。1.大量液体2.定量液体3.少量液体。大量药品取用的方法(倾倒法)相对简单,但是注意事项比较多。我将主要运用任务驱动法和练习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在播放倾倒液体药品视频时,我会出示以下4个讨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加以引导,最终概括出问题答案,为学生规范操作打下基础。液体药品取用实验练习中我选用同学们再
熟悉不过的水,既能达到训练效果,又能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定量液体和少量液体的取用,要用的量筒和滴管。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我会通过实物展示对两种工具的用途做以简单介绍。量筒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八年级物理实验中已经学过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的方法,但利用量筒去量取固定体积的方法,学生还很难操作,因为这还需要用到胶头滴管。胶头滴管的使用我会先结合用钢笔吸墨水的方法,使学生迅速完成知识技能的迁移。但是要特别提醒同学 在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一直鼓励并引导学生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让其体验科学 探究的思维程序以及与人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培养起团队意识并提升其与人合作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在同学们掌握了本课知识内容后,我会 和同学们一起对课前提出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现象再一次进行分析。通过自主观察和小组谈论,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同学们会发现照相机是u>2f 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来试着画出如图所示的照相机成像的光路图。同理,投影仪是f
在说课的最后向大家展示我的板书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将主板书用于板书 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知识结构。副板书部分,用于计算推导,及解决课堂上随机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教。谢谢!
四、说板书设计
一、常用仪器介绍
二、药品的取用 1.取用规则
2.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
(2)粉末状: 3.液体药品的取用:(1)大量:倾倒法
(2)少量:胶头滴管
(3)一定体积:量筒
2.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精选试题 篇二
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1]。化学实验教学中节约水电、节约药品, 废液处理与排放, 有毒实验改进等都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本文从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如何改进实验与减少污染2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开始, 就要让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要求, 认真落实。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干净整洁的白大衣;做实验时要求桌面整洁, 操作规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节约药品、水、电, 让学生明白节约能源、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意识到资源匮乏产生的严重后果, 进一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树立环保意识, 逐步养成节约资源、能源, 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 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有机实验中有很多有毒试剂, 如苯、硝基苯等。在做这些实验时, 若不加以改进, 有毒气体会大量挥发, 有毒废液直接排出会污染环境。所以对这些实验要加以改进, 以有利于环境保护, 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2.1 苯的硝化反应实验改进
苯和硝基苯都具有很大的毒性, 可由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长期吸入或大量吸入该气体会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目前, 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完全是开放式的, 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整个实验室甚至楼道都弥漫着苯和硝基苯的气味, 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为此, 笔者将实验改进如下。
(1) 有毒气体挥发的改进 (将开放式实验改为封闭式实验) 。按图1所示连接实验装置[2], 在大试管中装入苯、浓硫酸和浓硝酸, 长颈漏斗内放活性炭, 用于吸附挥发出来的苯和硝基苯, 减少了有毒气体对坏境的污染。水浴加热试管10min后, 将针筒内Na OH溶液注入试管内, 震荡, 除去硝基苯中的酸, 可观察到溶液分成2层, 下层无色的油状物即为硝基苯。通过以上改进, 大大减少了有毒气体挥发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但生成物硝基苯有毒, 直接倒入水池排放仍会造成环境污染。
(2) 有毒废液处理。为了回收硝基苯, 可加入铁粉和盐酸, 使硝基苯转化为苯胺, 再加入无毒而且价格低廉的冰醋酸, 使苯胺转化为乙酰苯胺, 降低毒性再排放。反应原理如下:
改进后的实验大大减少了有毒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同时也减少了因废液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对实验的改进, 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教育,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增强了学生责任感。
2.2 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一种实验类型, 它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得出较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和技术[3]。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远远少于常规实验, 不仅节约实验经费, 而且操作安全, 污染小。很多常规的有机化学实验都可改进为微型实验。例如:酚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常规实验是取3支试管, 分别加入0.5ml的苯酚、间苯二酚和苯甲醇, 再各加1滴三氯化铁, 震荡, 观察颜色变化。改进为微型实验操作方法如下:在白色点滴板小孔中分别加入1滴苯酚、间苯二酚和苯甲醇, 再分别加入1滴三氯化铁, 观察颜色变化。在白色点滴板上观察到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 但试剂用量大大减少, 这样也大大减少了有毒废液的排放量。
改进实验会让学生认识到随时都应树立环保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大力倡导“绿色实验”, 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最大贡献。
总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注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做实验要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注重保护环境, 师生都要具有责任心。让生态文明走进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关键词:生态文明,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贵阳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告[EB/OL].http;//www.gysrd, gov.cn, 2010-01-14.
[2]毛杨林.对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部分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8) :49.
3.让家庭小实验走进中学化学教学 篇三
一、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完成,可以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還可以自由发挥,可以反复观察,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非常乐意去做这样的家庭小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
(二)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家庭小实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重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家庭小实验的实验材料以及仪器的替代品,既价廉物美,又安全可行,更可贵的是学生真正体会到 “有用的化学”的实用价值,因为兴趣,有了主动的态度,也就有了探索的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加强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化学课本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家庭小实验起到了联系化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例如,节日的烟花五颜六色,照亮星空,多么漂亮,而它也是由含多种金属元素的化学试剂制成的;平时看电视,会看到不少各种各样的广告,特别是药品广告,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探究它们的成分。家庭小实验的开展,可以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进一步的关注,明白平时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验活动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其中既有操作活动,又有思维活动;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知识经验成分,又有技能经验成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和理解化学基础知识,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二、家庭小实验案例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高度重视并依靠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最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能满足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特设计如下实验,给学生在家开展家庭小实验提供参考。
(一)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利用家庭现有药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实验药品和仪器,研究这些药品中金属元素的存在,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这些药品中分别存在的Ca2+,Mg2+,Al3+,Fe2+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实验的原理
1.通过焰色反应验证Ca2+。
2.通过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观察:
产生白色沉淀,并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证明有Fe2+,先产生白色沉淀后逐渐减少,最后白色沉淀保持不变,证明有Mg2+,Al3+。
3.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Al3++3OH-=Al(OH)3↓
Al(OH)3+OH-=AlO2-+2H2O
Mg2++2OH-=2Mg(OH)2↓
(三)药品种类
铝碳酸镁片,钙中钙,速力菲,旺旺雪饼包装袋中的干燥剂,苏打,白醋(含6%的醋酸)。
(四)实验器材
玻璃酒杯,小碗,小塑料量杯(喝止咳中成药后留下),一次性筷子,燃气灶,一次性塑料杯,洁净白纸,空的玻璃药瓶,塑料小喷壶,白酒,白醋。
(五)实验过程
1.验证速力菲药片中是否含有Fe2+。
步骤:
(1)取出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一袋(含CaO),剪开袋口将干燥剂倒入一只塑料纸杯中,再加入适量苏打(Na2CO3)后,加水溶解,筷子搅拌后,静置(制NaOH溶液)。
(2)取一片速力菲药片,瓣成两半放在一张洁净的白纸片上,用药瓶快速将药片研碎,转移至小碗中,加适量白醋溶解,用一支筷子搅拌,静置。
(3)取(2)中的上层清液倒入玻璃酒杯,再用塑料量杯加入足量的(1)中的上层清夜,观察现象:(不见明显的白色)灰绿色的沉淀,上层有红褐色,放置一段时间后全部变红褐色。
结论:速力菲药片中含有Fe2+。
2.验证铝碳酸镁片中是否同时存在Mg2+和Al3+。
步骤:
(1)取铝碳酸镁一片,拌碎后放在一张洁净的纸片上,用药瓶将它研碎后,转移至另一洁净的纸杯中,加适量的白醋溶解,搅拌静置。
(2)取(1)所得上层清液于一洁净的玻璃酒杯,少量逐步加入如第1个实验方法所得的NaOH溶液,观察。
现象:刚开始白色沉淀逐渐增多,后来逐渐减少,继续添加足量NaOH溶液后,仍然有部分白色沉淀存在。
结论:铝碳酸镁片中同时存在Mg2+和Al3+。
3.验证钙中钙药片中是否含有钙
步骤:取一片钙中钙药片,放在一张洁净的白纸上研碎,转移入一洁净的小碗,加适量的白醋,搅拌溶解后,装入小喷壶,然后打开煤气,往火焰上喷。
现象:火焰由蓝变砖红色。
结论:钙中钙药片中含有钙。
三、开展家庭小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使家庭小实验更加生活化、趣味化
生活离不开化学,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化学的学习妙趣横生,因此,在进行家庭实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成为我要学,使学生从兴趣的培养转化为稳定、持久的学习化学的热情。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尽管是家庭小实验,也应该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注意安全,指导学生安全完成家庭小实验,并且根据教师所讲的要求、步骤,开展实验、记录好现象、填写好实验报告,在家由家长签字,同时,学生一定要将实验过程中见到的异常现象做好记录,作为今后继续探究的内容。
(3)教师要及时验收评价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所完成的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需要得到教师的验收和评价,这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如果对参与“家庭小实验”的同学给予积极的评价,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及时验收评价,能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实验成果的尊重。总结和评价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可采取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过程评价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能真实反映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判断和描述能力及对实验结果分析归纳的能力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更懂得化学与日常生活,化学与环境、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教师要长期耐心地指导。家庭小实验也是同学们自己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同学们就是演员,爱怎样表演,都能够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4.初三化学试题 篇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刘悦同学在厨房中进行的活动,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B.
切过果蔬的菜刀未处理而生锈
C.
将土豆由块状切成丝状
D.
和面时加入纯碱除去馒头的酸味
2.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
生石灰
B.
氯化钠
C.
浓硫酸
D.
浓盐酸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H”既可以表示宏观的氢元素,也可以表示微观的一个氢原子
B.
烧碱、熟石灰、纯碱按物质分类均属于碱
C.
金刚石、C60均为碳单质,所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D.
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原理是提高了可燃物质的着火点
4.葡萄糖能给我们带来甜蜜和健康,它是生产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有机物,分子式C6H12O6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葡萄糖能给人体提供能量,其转化过程为C6H12O6+6O26CO2+6H2O
B.
除葡萄糖所属的糖类外,六大营养素还包括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C.
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说明葡萄糖就是由C和H2O组成的混合物
D.
葡萄糖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8
5.地球上71%的面积覆盖着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1gCaO投入到99g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
B.
常温下KNO3、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仍是饱和溶液
C.
将NaCl、蔗糖溶于水后,溶质均以分子形式存在D.
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6.3.0g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4.4gCO2和1.8g水.则对该物质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
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
B.
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
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D.
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将水加入浓硫酸中配置成稀硫酸,将镁条置于其中
有气泡产生
Mg是活泼金属
B
验纯后,将纯净氢气直接在空气中点燃
产生淡蓝色火焰
氢气可以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
C
向一未知无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
有无色气体产生
该无色未知溶液中一定有CO32﹣
D
将ag的铁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烘干、称量为bg
铁钉上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
金属活动顺序为:Fe>Cu,且析出铜的质量为(b﹣a)g
A.
A
B.
B
C.
C
D.
D
8.加热条件下.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如下反应,反应过程中两次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P
Q
R
W
第一次测得的质量/g
3.6
4.8
第二次测得的质量/g
待测
12.6
10.8
A.
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一定为PQ+R+W
B.
该反应R与W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3
C.
两次测定之间生成W的质量为10.8g
D.
第二次测得P的质量为10g
二、填空与解答.(每空1分,共23分)
9.(1)某简单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
当x=8时,该粒子符号为
;当x=10时,该粒子符号为;
当x=13时,写出该粒子的硫酸盐的化学式为:;
(2)t℃时,将5.2gKNO3固体溶于20.0g水中,刚好形成饱和溶液.t℃时,KNO3的溶解度为
.
(3)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一种盐类杂质,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时会产生无色气体.生成这种杂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剂,溶液会变
.
(4)“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它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原料,受热可分解为三种常见的化合物,物质转化关系如图,其中A是最常见的液态物质,B是黑色固体,F、G为金属单质.根据推断回答下列问题:
①H的化学式是;
②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③写出D+F→G+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④向Cu2(OH)2CO3]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固体完全溶解,有无色气体生成,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0.从H、C、O、Na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符号,用化学式按下列要求填空.
(1)化石燃料,沼气的主要成分:
[中国教&育%出@版网*#]
(2)重要的化工原料,俗称苛性钠:
(3)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成分之一的小苏打:
.
11.如图为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据
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50g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
g.
②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写物质序号)
③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数大小是
(填写物质序号).
12.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
①硬水可用
来区分,生活中可用
来降低水的硬度.
②硬水在加热或久置时,会产生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生活中可用适量稀盐酸除去热水瓶壁上的水垢,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分)
13.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铁、铜、棉花、聚乙烯塑料中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材料.
①上述材料中,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的是
.]
②铁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金属,工业上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把铁从铁的矿石中还原出来.请写出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炉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为了探究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完成该实验有多种方案,写出其中一种方案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1分)
14.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探究.[中@#国*教育%&出版网]
(1)小明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制取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实验前小明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气管放入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气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
(2)小红同学通过互联网得知:CuSO4溶液、动物某些脏器中含有的物质等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动物脏器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酶是
(选填序号填空:①糖类、②蛋白质、③脂肪、④维生素)[]
实验证明,在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能显著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CuSO4溶液主要含有三种粒子(H2O、Cu2+、SO42﹣),为了进一步探究CuSO4溶液中哪种粒子能起催化作用.小红同学作了以下分析和设计.
①小红同学认为最不可能的是H2O,他的理由是
.]
②要说明另外的两种粒子是否起到催化作用,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a.取一支试管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2﹣3滴稀硫酸
溶液几乎没
有气泡放出
实验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
.
b.另取一支试管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2﹣3滴
溶液
溶液中有大量气泡放出
15.(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实验室用I装置制取蒸馏水,仪器a的名称是,冷水应从
进
出.
②装置II是实验室经常用于固体药品称量使用的托盘天平.称量时,应将称量物放在盘(选填(左盘)或“右盘”);如果称量时使用了游码,且将称量物放反,则所称的样品质量的数据比实际值
(选填“大”、“不变”或“小”).
③装置III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仪器b的名称是
;若用MnO2与H2O2制氧气,MnO2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选填“能”或“不能”)用此收集装置的收集方法收集CO2.
(2)扎西同学在化学兴趣小组中提出一个猜想:“根据学习过的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可以知道,Na2CO3溶液也能与CO2发生反应”.
为了确定扎西同学猜想是否正确,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了对该猜想的判断.请你完成兴趣小组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部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Na2CO3溶液与CO2的反应
【实验药品】:Na2CO3溶液、饱和的NaHCO3溶液、大理石、CaCl2、CaO、稀盐酸、稀硫酸、浓硫酸、澄清石灰水
【查阅资料】:NaHCO3与Ca(OH)2发生反应:2NaHCO3+Ca(OH)2=CaCO3↓+Na2CO3+H2O.碳酸氢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步骤与现象】
①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上述的(填药品的名称)
②将制取的CO2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洗气瓶的目的是
.
③使过量的CO2通过装置III,充分反应后,将其中所得的溶液取出3mL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加入
试剂(请从以上给出的药品中选择)
a.当试管中
现象时,Na2CO3溶液与CO2没有发生反应
b.当试管中
现象时,Na2CO3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通过实验探究,扎西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应用】:你能否依据此化学反应的规律,再写出一个类似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写上述已有的两个反应不得分):
.(2分)
16.(7分)有资料表明,氧化铜对氯酸钾(KClO3)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先将2.4g
CuO与wg氯酸钾的混合物充分加热,使其不再产生气体后,残余固体经冷却、称量,质量为wg.然后将固体溶于21.3g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得到滤液和黑色的滤渣.滤渣又经洗涤、烘干、称量,质量为2.4g.(注:不考虑每步实验过程中物质的损失;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求生成的O2质量;
5.走进化学实验室(一)作业 篇五
【第一课时】
【课堂练习】
1.在实验室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剩的无毒的药品可以带出实验室
B.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 C.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着手心
D.为使实验现象明显,药品加得越多越好 【解析】:用剩的药品不管是否有毒都不要带出实验室;实验室里的药品大多有毒,有腐蚀性,不要触摸或品尝;实验时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未说明用量,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取用药品,并非越多越好。答案:C 2.下列关于取用药品和药品的用量,不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把粉末状药品装入试管中可用纸槽 B.块状的药品可以用镊子夹取
C.倾倒液体时,只要小心,瓶口不一定要紧挨着试管口 D.固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所取药品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解析】: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以防止试剂外流或溅出。答案:C 3.右图是10mL量筒中液面位置, A与B、B与C刻度相差1mL, 如果A刻 度是5, 量筒中液面的体积数是()A.4.4mL B.4.2mL C.5.4mL D.5.2mL 【解析】:量筒的刻度越往上刻度越大,由图可知该量筒的分度值为0.2mL,所以液面的体积数是4.2mL。答案:B
4.实验室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_,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____________。【解析】:广口瓶;细口瓶 5.根据下图所示仪器回答:
(1)写出仪器名称:A.B.C.D.(2)填写仪器编号回答下列问题:
①配制溶液时,用来溶解固体的容器是 ; ②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 ;
③加热试管内溶液时,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④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的是。【解析】:(1)烧杯、试管夹 量筒、酒精灯(2)①A ②D ③B ④C 【课后练习】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解析】:A项,用湿手插、拔电源易引起触电;B项,不能品尝药品味道,否则容易中毒;C项,取用药品应该使用药匙或镊子,用手直接即用会腐蚀皮肤。答案:D 2.下列使用药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以免浪费药品 B.将剩余的药品倒入下水道
C.没有说明用量时,液体以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为宜 D.取用药品后,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朝外 【解析】:用剩的药品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倒入下水道。未说明用量时,液体取1~2mL,取用药品后,要将药瓶盖上瓶塞放回原处,并且标签朝外,以方便下次取用。答案:D 3.对容器口进行磨砂处理可提高容器的密封性。下列仪器中容器口没有进行磨砂处理的是()
【解析】:广口瓶和滴瓶的瓶颈、集气瓶的瓶口均进行了磨砂处理以提高容器的密封性,只有锥形瓶没有进行磨砂处理。答案:B 4.量取26mL的水可以选择_________(填“10mL”或“50mL”或“100mL”)的量筒,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___________________时,应停止倾倒,然后用____________滴加到刻度线。如果在量取时俯视读数,则所量出的水的体积______(填“大于”或“小于”)26mL。【解析】:为了减小多次量取带来的较大误差,以及减小较大量程的量筒带来的较大读数误差,因此应在一次量取的前提下,选用较小量程的量筒;为了防止所加液体过量,当倾倒液体的量接近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俯视读数,则视线偏高,少取了液体。答案:50mL 接近所需刻度 胶头滴管 小于
6.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 篇六
四、填充题(每空1分) 26. CuO+H2O=Ca(OH)2
Na2CO3+Ca(OH)2=CaCO3↓+2NaOH K2CO3+Ca(OH)2=CaCO3↓+2KOH 27. ①Fe2O3+6HCl=2FeCl 3+3H2O ②Fe+2HCl=FeCl2+H2↑ 28. Cu、 强
29. CaO 浓H2SO4. NaOH
30. 酚酞或NaOH溶液 水 NaOH溶液或酚酞
酸溶液H2SO4 31. (答案略)
32. ⑴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⑵ Na2CO3+Ca(OH)2=CaCO3↓+2NaOH ⑶ Na2CO3+2HCl=2NaCl+CO2↑+H2O ⑷ CaCO3+2HCl=CaCl2+H2O+CO2↑ ⑸ Fe+Hg(NO3)2=Fe(NO3)2+Hg 33.
34. (1)黑色粉末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2)Fe、Cu, FeSO4 (3) H2SO4, 除去过量的铁 五、简答题(每空1分)
猜想:H+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六、推断题(第1空1分,后两空每空2分)
36. H2SO4, FeCl3 Ba(NO3)2 NaOH Na2CO3, NaCl Na2SO4 37. (每个方程式1分)
2KMnO4 K2MnO4+MnO2+O2↑ Fe+2HCl=FeCl2+H2↑ 2Cu+O2 2CuO CuO+2HCl=CuCl2+H2O Fe+CuCl2=FeCl2+Cu 38. (每空1分)
7.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精选试题 篇七
例1. (金华市联考) 200℃时, 11.6g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过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 固体质量增加了3.6g, 再将反应后剩余固体密封冷却后加入含有Na+、HCO-3、SO
A.原混合气体中CO2和水蒸气各0.25mol
B.混合气体与Na2O2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0.50mol
C.溶液中SO
D.溶液中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CO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忽视Na2O2的强氧化性而错选C项, 或混淆题中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而错选D项。
解析:设CO2、H2O (g)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则有x×44g·mol-1+y×18g·mol-1=11.6g, x×28g·mol-1+y×2g·mol-1=3.6g, 解得x=0.1mol, y=0.4mol。0.1molCO2和0.4molH2O (g) 与Na2O2反应时, 消耗0.50molNa2O2, 则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50mol。反应后剩余固体中含有Na2CO3和剩余的Na2O2, 加入含有Na+、HCO-3、SO
答案:B
误区警示:分析有关Na2O2的问题时, 为防止出现应用错误, 要注意以下问题:①Na2O2具有强氧化性, 可与还原性物质 (如Na2SO3等) 发生反应;②Na2O2与CO2、H2O (g) 反应时, 存在定量关系, 2Na2O2~2CO2、2H2O (g) ~O2;③Na2O2与CO2、H2O (g) 反应时, 若气体量不足, 从反应结果来看, 可认为Na2O2先与CO2反应, 再与H2O (g) 反应;④Na2O2与CO2、H2O (g) 反应时, 1molNa2O2转移1mol电子。
例2. (潍坊市模拟) 有关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相同温度下, 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的碱性相比, 前者更强
B.常温时水溶性:Na2CO3>NaHCO3
C.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 前者不分解, 后者分解
D.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加入Na2CO3和NaHCO3的溶液中, 前者产生沉淀, 后者不产生沉淀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 忽视NaHCO3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解析:A项, 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 Na2CO3的水解程度大于NaHCO3的, 则前者的碱性更强;B项, 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可析出NaHCO3晶体, 说明Na2CO3的水溶性大于NaHCO3;C项, NaHCO3不稳定, 受热分解转化为Na2CO3;D项, 分别向Na2CO3和NaHCO3的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均产生CaCO3沉淀。
答案:D
误区警示:解答有关Na2CO3和NaHCO3的问题时, 要注意其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①都能溶于水, 但前者的溶解度更大;②都与酸 (如硫酸、盐酸、醋酸等) 反应, 但后者产生CO2的速率更快;③受热前者不易分解, 后者易分解;④前者能与BaCl2溶液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而后者不能;⑤都能与Ca (OH) 2溶液反应, 且产生白色CaCO3沉淀。
例3. (上海市十三校联考)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搜集到如下信息:钾、钙、钠、镁等活泼金属都能在CO2气体中燃烧。他们好奇地对钠在CO2气体中燃烧进行了实验。
【实验过程】将玻璃燃烧匙中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装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 钠在其中继续燃烧, 反应后冷却, 瓶底附着黑色颗粒, 瓶壁上黏附着白色物质。
(1) 通过钠在CO2气体中燃烧的实验, 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
(2) 要使燃烧的钠熄灭, 可选用的灭火剂是______。
A.水 B.干沙子
C.二氧化碳 D.四氯化碳
【问题探究】燃烧后瓶壁上附着的白色物质是什么?
【提出假设】①白色物质是Na2O;②白色物质是Na2CO3;③白色物质是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验证】该小组对燃烧后的白色物质进行如下探究:
【问题讨论】 (3) 通过方案①和②的实验, 你认为上述三个假设中______成立。
(4) 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5) 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有可能是氢氧化钠, 否定他的观点的理由是______。
【思维拓展】 (6) 某碳酸钠粉末中可能含有少量的NaOH和NaCl, 为检验该粉末中是否含有这些物质, 某学生计划分六个步骤, 其中四个步骤所用的试剂及实验操作已写明。请在下面表格里补写完整尚缺的②⑤两个步骤所用的试剂及实验操作。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混淆溶液中CO
解析: (1)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及钠在CO2气体中燃烧的实验, 不难得出答案。
(2) 从能否与Na、Na2O2反应的角度分析, 干沙子和四氯化碳均可作灭火剂。
(3) 由实验步骤①可知假设①错误, 由实验步骤②可知假设③错误。
(4) 结合质量守恒定律, 可写出Na与CO2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 从质量守恒定律角度对丙同学的观点加以否定。
(6) 由实验步骤③“过滤”可知, 在步骤②中产生沉淀, 结合题给猜测, 不能加BaCl2和Ba (OH) 2溶液;为避免溶液显碱性对Cl-检验造成干扰, 应先加稀硝酸酸化, 再加入AgNO3溶液。
答案: (1) 与氧化剂接触和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
(2) BD
(3) 假设②
(5) 反应物中无H元素 (或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6) ②滴加稍过量的Ba (NO3) 2溶液 ⑤滴加稍过量的稀硝酸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预测Na与CO2反应的产物;②检验OH-、Cl-时, 要先加入试剂除去CO
二、铝及其化合物
例1. (长沙市模拟) 为测定某镁铝合金样品中铝的含量, 进行下列实验:取一定量合金, 加入100mL0.3mol·L-1稀硫酸, 合金完全溶解, 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560mL;再加入0.2mol·L-1NaOH溶液至沉淀质量不再变化, 用去350mLNaOH溶液。则所取样品中铝的物质的量为 ( )
A.0.005mol B.0.01mol
C.0.025mol D.0.03mol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错误认为“沉淀质量不再变化”时, 生成的沉淀为Mg (OH) 2和Al (OH) 3, 从而导致错选A项。
解析:加入0.2mol·L-1NaOH溶液至沉淀质量不再变化, 溶液中含有Na2SO4和NaAlO2。忽略题给复杂反应过程, 整体考虑, 根据Na元素守恒可知, n (NaOH) =2n (Na2SO4) +n (NaAlO2) , 即0.2mol·L-1×0.35L=2×0.1L×0.3mol·L-1+n (NaAlO2) , 则有n (Al) =n (NaAlO2) =0.01mol。
答案:B
误区警示:解答有关镁铝合金的问题, 要注意以下三点, 以避免走入思维误区:①镁铝合金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或稀盐酸) 时, 合金全部溶解, 而加入足量NaOH溶液时, 只有合金中的铝溶解;②Al (OH) 3是两性化合物, 能溶于强酸和强碱溶液, 而Mg (OH) 2为中强碱, 只能溶于强酸性溶液;③注意“关系式法”、“守恒法”、“终态分析法”等思维方法在解题中的灵活应用。
例2. (淮安市模拟) 下列图像表示Al3+与AlO-2物质的量变化的曲线, 实线表示Al3+, 虚线表示AlO-2, 其中正确的是 ( )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只顾及曲线的走向, 忽视了Al3+与OH-、AlO
解析:A、B项图像表示向含Al3+的溶液中逐渐加入NaOH溶液的情况, 此时发生反应:
答案:B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对比分析, 并注意以下四点:①比较四个图像中横坐标及n (离子) 的变化曲线, 确定纵坐标代表离子的种类;②Al3+可与OH-反应, 产物的种类由OH-的量决定, 存在关系式:Al3+~3OH-~Al (OH) 3, Al (OH) 3~OH-~AlO
例3. (泉州市模拟) 金属铝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可与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 气体D和F反应可生成盐, 气体D和A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下列离子方程式的横线上填写产物的化学式 (不需要配平) 。
(2) 将A转化为B, 可加入的试剂是 。
(3) 写出D→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 C、E排入大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 在催化剂存在下, D可以将C、E转化为无毒的气态单质, 该单质是______。
(5) 写出气体D的一种用途: 。
(6) Al与NO-3在酸性条件下反应, Al与被还原的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易受Al与NaOH溶液反应的影响, 误将气体D当做H2, 导致无法顺利完成物质C、E、F的推断, 从而引起解题失误。
解析:根据教材中Al与稀硝酸 (NO-3、H+) 反应可知, A为Al (NO3) 3, C为NO。气体D与O2反应生成气体C, 则D为NH3。气体D和F反应可生成盐, 则F为HNO3, E为NO2。
(1) Al与NO-3在碱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还原产物D (NH3) , Al则被氧化成Al3+, 并与OH-生成AlO
(2) Al3+转化为AlO
(6) Al与NO-3在酸性条件下反应, Al被氧化成Al3+, NO-3被还原成NO,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 n (Al) ∶n (NO-3) =1∶1。
答案: (1) AlO
(2) NaOH溶液
(4) N2 (或氮气)
(5) 制冷剂、制化肥等
(6) 1∶1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结合图中转化关系进行分析, 并注意以下问题:①Al与NO-3在酸性条件下反应, 生成Al (NO3) 3和NO;②Al与NO-3在碱性条件下反应, 生成AlO
三、铁及其化合物
例1. (嘉兴市测试) 将ag铁与氧化铁的混合物加入到足量的盐酸中, 充分反应后, 固体无剩余, 测得参加反应的HCl为0.08mol, 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0.224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无明显颜色变化,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原混合物中n (Fe) ∶n (Fe2O3) =2∶1
B.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Fe2+、Fe3+
C.无法计算原混合物的质量a
D.此时溶液中Fe2+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不能理顺题目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以及相关反应物的量的关系, 导致错选C项或D项。
解析:题中涉及反应:
答案:A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①Fe2O3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②Fe与过量的盐酸以及生成的FeCl3均发生反应, 都生成FeCl2;③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无明显颜色变化, 说明只含有Fe2+。
例2. (北京市西城区模拟) 有关FeSO4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无关物质已略去) 。
已知:①X由两种化合物组成, 将X通入品红溶液, 溶液褪色;通入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②Y是红棕色的化合物。
(1) 气体X的成分是______ (填化学式) 。
(2) 反应Ⅰ的反应类型属于______ (填序号) 。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化合反应
e.氧化还原反应
(3) 溶液2中金属阳离子的检验方法是______。
(4) 若经反应Ⅰ得到16g固体Y, 产生的气体X恰好被0.4L1mol·L-1NaOH溶液完全吸收, 则反应Ⅳ中生成FeSO4的离子方程式是 。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混淆SO2和SO3气体分别通入BaCl2溶液发生反应的情况, 导致第 (1) 问和第 (4) 问出现错误。
解析:本题的题眼:①X由两种化合物组成, 将X通入品红溶液, 溶液褪色;通入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②Y是红棕色的化合物。联系反应物FeSO4可知, X为SO2和SO3的混合物, Y为Fe2O3, 反应方程式为
Fe2O3中加入稀硫酸生成Fe3+, 检验的方法为:取少量溶液2于试管中, 滴加几滴KSCN溶液, 溶液变红, 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3+。16g固体Y (Fe2O3) 的物质的量为0.1mol, Fe3+为0.2mol, X恰好被0.4L1mol·L-1NaOH溶液完全吸收, 气体X的物质的量为0.2mol, 由反应式知SO2为0.1mol, 则Ⅳ中生成FeSO4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 (1) SO2、SO3
(2) a、e
(3) 取少量溶液2于试管中, 滴加几滴KSCN溶液, 溶液变红, 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3+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以下问题:①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 无明显变化, 而SO3气体通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aSO4) ;③FeSO4分解得到气体X和化合物Y (红棕色) , 则Y为Fe2O3。
例3. (北京市朝阳区统考) 铁是日常生活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
(1) 常温下, 可用铁质容器盛装浓硫酸的原因是______。
(2) 某实验小组利用右图装置验证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①湿棉花的作用是______,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实验结束后, 取出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 加入过量盐酸, 固体完全溶解, 所得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_ (填序号) 。
a.一定有Fe2+、H+和Fe3+
b.一定有Fe2+、H+, 可能有Fe3+
c.一定有Fe2+、Fe3+, 可能有H+
d.一定有Fe3+、H+, 可能有Fe2+
(3) 另称取一定量的铁钉放入适量的浓硫酸中, 加热, 充分反应后收集气体。经测定气体中含有SO2、CO2和H2。
①铁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气体中混有CO2的原因是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③将672mL (标准状况) 收集到的气体通入足量溴水中, 发生反应: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忽视工业上冶炼铁的方法, 以及Fe中混有碳且能与浓硫酸反应产生CO2气体的事实, 导致第 (3) 问出现错误。
解析: (1) 常温下, 冷的浓硫酸能使铁发生钝化, 因此可用铁质容器盛装浓硫酸。
(2) ①据题意, 该实验探究反应物需要水蒸气, 湿棉花受热即可提供水蒸气, 铁与水蒸气在加热条件下得到Fe3O4和H2。
②实验结束后, 试管中有生成的Fe3O4和剩余的Fe, 加入过量盐酸, 溶解生成Fe2+和Fe3+, Fe可与Fe3+发生反应生成Fe2+, 故一定有Fe2+、H+, 可能含有未被还原的Fe3+。
(3) 工业上采用焦炭还原法冶炼铁, 所得Fe中含有少量碳, 在加热条件下被浓硫酸氧化生成CO2。由题意可得关系式:SO2~H2SO4~BaCl2~BaSO4, 则有n (SO2) =n (BaSO4) =4.66g/233g·mol-1=0.02mol, 从而推知混合气体中SO2的体积分数为66.7%。
答案: (1) 常温下, Fe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保护内层的铁, 使其不被腐蚀
(浓)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以下问题, 以避免误入陷阱:①常温下, Al、Fe在浓硫酸 (或浓硝酸) 中发生钝化, 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②Fe3O4与过量盐酸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四、铜及其化合物
例1. (北京市丰台区模拟) 为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物中的气体为NO, 设计如图实验 (实验过程中活塞2为打开状态)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关闭活塞1, 加入稀硝酸至液面a处
B.在装置左侧稍加热可以加快稀硝酸与铜的反应速率
C.通过开启或关闭活塞1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
D.反应开始后, 胶塞下方有无色气体生成, 还不能证明该气体为NO
错解再现:许多学生没有分析清楚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 以及不知道如何检验反应产物中的气体为NO, 导致错选C项或D项。
解析:A项, 加入稀硝酸至U形管左侧液面没过铜丝即可, 让反应产生的气体聚集在U形管左侧胶塞以下部分。B项, 加热时, 分子的运动加速,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项, 关闭活塞1时, 气体压强增大, 稀硝酸与铜丝分离, 反应停止;打开活塞1时, 稀硝酸与铜丝接触, 反应开始。D项, 关闭活塞1, 反应开始后, U形管左侧封闭一定量的空气。
答案:A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以下三点:①NO为无色气体, 遇到空气中的O2变成红棕色的NO2;②一般情况下, 升高温度, 活化分子的百分含量增加,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③通过控制活塞1的开关, 调节U形管内封闭气体的压强, 从而控制反应的进行。
例2. (合肥市质检) 硫酸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将适量稀硝酸分多次加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 加热使之反应完全, 通过蒸发、结晶, 得到硫酸铜晶体 (装置如图所示) 。
(1) 图中烧瓶内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 反应时B瓶内的现象是 。
(3) 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组:以空气为氧化剂法
把Fe2 (SO4) 3作催化剂加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 并通入空气或氧气, 即发生反应。反应完全后向其中加入物质甲调节pH, 产生Fe (OH) 3沉淀, 过滤、蒸发、结晶, 得到硫酸铜晶体, 滤渣作催化剂循环使用。经查阅资料得知, 在溶液中通过调节溶液的酸碱性而使Cu2+、Fe2+、Fe3+分别生成沉淀的pH, 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物质甲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 。
a.NH3·H2O b.CuCO3
c.NaOH d.CuO
②该方案中调节pH的范围是______。
第二组:过氧化氢氧化法
将铜丝放到稀硫酸中, 加入10%的H2O2, 微热。充分反应后, 经过滤、蒸发结晶、抽滤等操作, 用少量95%的酒精淋洗后晾干, 得到硫酸铜晶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③加热时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______, 晶体采用酒精淋洗的优点是 。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忽视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离子, 确定物质甲时出现错误;或只考虑H2O2的强氧化性, 而遗忘了H2O2的不稳定性, 回答加热时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出现错误。
解析: (1) 稀硝酸加入到铜粉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 加热发生反应:
(3) ①第一组中以Fe2 (SO4) 3作催化剂, 铜粉、稀硫酸和O2作用生成CuSO4, 要调节其pH除去Fe3+且不引入新的杂质离子, 应选用CuCO3或CuO。②在溶液中通过调节溶液的酸碱性而使Fe3+沉淀而Cu2+不沉淀, 根据表中生成沉淀的pH数据, 可确定其pH范围为3.2~4.7。③第二组用过氧化氢氧化法, 注意加热温度不宜过高, 因为H2O2不稳定, 受热易发生分解。晶体采用酒精淋洗, 是因为硫酸铜晶体难溶于酒精, 且酒精易挥发。
答案:
(2) 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
(3) ①bd ②3.2~4.7 ③防止过氧化氢分解 酒精与水互溶且极易挥发, 减少晶体的溶解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以下问题, 以防止出现错误:①铜粉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 但加入硝酸或硝酸盐后, 铜粉溶解且产生NO气体;②除杂时, 要避免出现“前门驱狼, 后门进虎”的错误 (即除去杂质的同时又引入新杂质) ;③H2O2具有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可作为绿色试剂使用。
五、硅及其化合物
例1. (宁波市模拟) 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裔科学家高锟荣获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SiO2是生产光导纤维和粗硅的主要原料
B.SiO2和C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都不能与酸反应
C.SiO2和CO2 (干冰) 的晶体结构不同
D.水晶的主要成分是SiO2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忽视了SiO2和CO2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性而错选答案。
解析:A项, SiO2是生产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工业上利用SiO2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取粗硅;B项, SiO2和C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但SiO2能与氢氟酸反应;C项, SiO2是原子晶体, 空间立体网状结构, 而CO2为分子晶体, 二者的结构不同;D项, 水晶、玛瑙等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
答案:B
误区警示:解答此类问题时, 要抓住SiO2的化学性质的通性和特性:①Si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能与强碱溶液、碱性氧化物反应, 但不能与水反应;②在高温条件下, SiO2能与CaCO3、Na2CO3反应生成硅酸盐;③SiO2能与HF溶液反应, 这是其他酸性氧化物所不具有的性质。
例2. (合肥市质检) 四氯化硅还原法是当前制备较高纯度硅的一种方法,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单质
B.减小压强有利于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高温下, 氢气的还原性强于硅
D.混入少量空气对上述反应无影响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混淆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而错选B项。
解析:A项,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 而不是单质硅;B项, 减小压强, 化学反应速率减慢;C项, 题给反应中H2作还原剂, Si是还原产物, 则高温下H2的还原性强于Si;D项, 混入空气, 高温条件下Si与O2反应生成SiO2, 降低了硅的纯度。
答案:C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 单质硅用于制造集成电路板;②减小压强时,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但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例3. (潍坊市模拟) 青石棉 (cricidolite) 是一种致癌物质, 其化学式为Na2Fe5Si8O22 (OH) 2 (化学组成可表示为Na2O·3FeO·Fe2O3·8SiO2·H2O) 。青石棉用稀硝酸处理时, 还原产物为N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青石棉属于硅酸盐材料, 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 不能被强酸溶液腐蚀
B.青石棉是由Na2O、FeO、Fe2O3和SiO2组成的混合物
C.1mol青石棉能使0.5mol稀硝酸被还原
D.将青石棉加入稀硫酸中, 再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成血红色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受教材知识的影响, 忽视题给信息“青石棉用稀硝酸处理时, 还原产物为NO”, 导致错选A项。
解析:据题给信息可知, 青石棉可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不耐强酸腐蚀。青石棉中含有+3价Fe元素, 加入稀硫酸中, 所得溶液中含有Fe3+, 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成血红色。青石棉与稀硝酸反应, 其中Fe2+被氧化成Fe3+, 则1mol青石棉能使1mol稀硝酸被还原。
答案:D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以下两点:①硅酸盐材料可用化学式或氧化物形式表示, 但并不表示是由这些氧化物组成;②根据青石棉的氧化物表示形式, 确定其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
六、氯及其化合物
例1. (北京市丰台区模拟) 已知甲、乙、丙、X是四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其转化关系符合下图。则甲和X (要求甲和X能互换) 不可能是 ( )
A.C和O2
B.SO2和NaOH溶液
C.Cl2和Fe
D.AlCl3溶液和NaOH溶液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忽视SO2与NaOH溶液反应时量的关系而错选B项, 或忽视Al3+和AlO
解析:A项, 若甲和X分别为C和O2, 则乙为CO2, 丙为CO;若甲和X分别为O2和C, 则乙为CO, 丙为CO2。B项, 若甲和X分别为SO2和NaOH溶液, 则乙为NaHSO3, 丙为Na2SO3;若甲和X分别为NaOH溶液和SO2, 则乙为Na2SO3, 丙为NaHSO3;C项, 若甲和X分别为Cl2和Fe, 则乙为FeCl3, 丙为FeCl2;若甲和X分别为Fe和Cl2, 则乙为FeCl3, 而FeCl3与Cl2不发生反应。D项, 若甲和X分别为AlCl3溶液和NaOH溶液, 则乙为Al (OH) 3, 丙为NaAlO2;若甲和X分别为NaOH溶液和AlCl3溶液, 则乙为NaAlO2, 丙为Al (OH) 3。
答案:C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以下三点:①C与足量O2反应生成CO2, 与少量O2反应则生成CO;CO2在高温条件下可与C反应生成CO;②Fe与Cl2的反应, 无论Cl2是否过量, 其反应产生只有FeCl3;③Al3+可与AlO
例2. (西安地区名校联考) 实验室可采用下列装置制取纯净的氯气 (可含水蒸气) , 并用氯气和氢氧化钙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已知氯气和氢氧化钙制取漂白粉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
(1) 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 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2) 写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
(3) 已知氯气和氢氧化钙的反应, 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 生成两种含氯元素的盐和水, 当有0.3mol氯气参加反应时, 能转移0.5mol电子。写出该副反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 若将装置D改为收集装置, 也可以采用以上装置中的一些仪器在实验室制备其他纯净、干燥的气体。在下表中填入最合适的试剂 (如有需要, 装置A中的加热仪器和C中的冷水可以撤去, 可添加温度计, 装置B可重复使用) 。
错解再现:忽视氧化还原反应中价态转化规律, 不能确定两种含氯元素盐的化学式, 导致解答第 (3) 问时出现错误。
解析: (1) 实验室利用浓盐酸和Mn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Cl2, 由于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因此制取的Cl2中含有HCl、H2O (g) 等杂质气体。题目要求制取纯净的氯气 (可含水蒸气) , 故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 应选用饱和食盐水或水。
(3)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判断, Cl2和Ca (OH) 2反应, 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 生成的两种含氯元素的盐和水, 其中一种盐是CaCl2。有0.3molCl2参加反应, 转移电子0.5mol, 故还原产物Cl-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 Cl元素被氧化成+5价, 则氧化产物应为Ca (ClO3) 2。
(4) 若将装置D改为收集装置, 则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制取的气体应对环境无污染。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的CO2气体中含有HCl、H2O (g) , 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HCl, 用浓硫酸除去H2O (g) 。
答案: (1) 饱和食盐水 (或水) 除去多余氯气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以下问题:①Cl2与Ca (OH) 2反应的还原产物只能是CaCl2;②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有三种, 固体+固体
七、氮及其化合物
例1. (咸阳市模拟) 有硫酸和硝酸的浓度分别为4mol·L-1和2mol·L-1的混合液。取10mL该溶液, 加入过量铁粉, 若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 则反应后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
A.0.224L B.0.448L
C.0.672L D.0.896L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只考虑酸性溶液中硝酸与铁粉的反应, 忽视剩余H+仍可与铁粉反应, 导致错选B项。
解析:在酸性条件下, 硝酸与铁粉反应要按离子方程式计算:
答案:C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特别注意:①稀硝酸与少量铁粉反应生成Fe (NO3) 3, 与足量铁粉反应则生成Fe (NO3) 2;②酸性环境中, NO-3与铁粉仍可发生反应:
例2. (上海市十三校联考)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大量用于制造铵态氮肥、有机氮肥 (如尿素) , 还用于制造硝酸。学生甲和乙欲制取氨气并探究其性质。请回答问题:
(1) 用硫酸铵与消石灰共热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 图Ⅰ是进行氨气喷泉实验的装置, 引发喷泉的操作步骤是______。
(3) 学生甲和乙在相同环境下同时分别进行氨气喷泉实验, 学生甲实验时, 水涌入烧瓶占烧瓶体积的4/5;学生乙实验时, 水涌入烧瓶占烧瓶体积的1/5。假设烧瓶内液体没有溢散, 他们制得的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
(4) 氨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为了探究在催化剂存在时氨气能否被空气氧化, 他们合作进行如图Ⅱ所示的实验。
①实验时, 先加热到三氧化二铬红热, 并鼓入空气。停止加热后再继续鼓入空气, 三氧化二铬保持红热, 原因是______。
②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
③整个实验过程中, 不会生成的物质是 。
A.N2 B.NO2
C.HNO3 D.NH4NO3
(5) 将NH3通过灼热的CuO后, 得到红色物质Cu。甲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生成的红色物质Cu中可能含有Cu2O。已知:Cu2O是一种碱性氧化物, 在酸性溶液中, Cu+的稳定性比Cu2+差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受题给信息“学生甲实验时, 水涌入烧瓶占烧瓶体积的4/5;学生乙实验时, 水涌入烧瓶占烧瓶体积的1/5”的影响, 解答第 (3) 问时出现错误。只考虑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忽视NH3与O2反应的特殊性, 在判断整个实验过程中不会生成的物质时出现错误。
解析: (1) 铵盐与强碱Ca (OH) 2共热可得到氨气:
(2) NH3易溶于水, 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由于NH3的溶解, 烧瓶中气体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 打开止水夹K, 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 形成喷泉。
(3) 学生甲和乙所得溶液的体积不同的原因, 是收集气体时所含空气的量不同, 最后溶液的体积即为氨气的体积, 故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4) 停止加热后再继续鼓入空气, 三氧化二铬保持红热, 说明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放出热量。NH3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NO, NO被氧化成NO2, NO2与水反应得到HNO3, HNO3吸收NH3生成NH4NO3。
(5) Cu不溶于稀硫酸溶液, Cu2O则在酸性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Cu和Cu2+, 溶液变成蓝色, 可利用稀硫酸进行检验。
答案:
(2) 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 打开止水夹K
(3) 1∶1
(4) ①NH3的催化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5) 取少量该红色物质于试管中, 加入稀硫酸后, 如果溶液呈蓝色, 即证明该红色物质中含有Cu2O, 否则不含Cu2O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①实验室制取NH3时, 不能用NaOH、KOH代替Ca (OH) 2, 也不能用NH4NO3代替NH4Cl;②喷泉实验的原理是烧瓶内外气体存在压强差, 产生倒吸现象, 可采用迅速降低烧瓶内气体的压强或增大烧瓶外气体的压强的方法引发喷泉;③NH3的催化氧化反应为放热反应, 反应产物不能写成NO2。
例3. (日照市模拟)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表明, 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 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L-1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 能与NO2反应,
(1) 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 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_。
(2) 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加入药品, 打开弹簧夹后______。
(3) 写出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 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 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6) 实验结束后, 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 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 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 。
a.加热该绿色溶液, 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 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 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 观察颜色变化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分析问题不能“执果索因”, 导致解答第 (1) 题时出现错误。解答第 (6) 问时, 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出现漏选答案现象。
解析: (1) 分析装置特点及实验目的, 装置⑤是收集NO气体的装置, 装置⑥盛放NaOH溶液以吸收NO2, 因为要验证稀硝酸不能氧化NO, 故装置③中应该盛放稀硝酸。
(2) 由于装置内残存的空气中的O2能氧化NO而对实验产生干扰, 故滴加浓硝酸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CO2, 以排出装置内的空气, 同时也需要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防止反应产生的NO气体逸出。
(3) 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Cu (NO3) 2、NO2和H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 (浓)
(4) 装置②中盛有水, 使NO2与其反应生成NO, 避免NO气体中混有NO2气体:
(5) NO通过稀硝酸溶液后, 若无红棕色NO2气体产生, 说明稀硝酸不能氧化NO, 所以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盛放浓硝酸, 能氧化NO成NO2, 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 欲证明是Cu (NO3) 2浓度过高还是溶解了气体导致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 一是设计将溶解的气体赶走 (a、c方案) , 再观察颜色变化;二是增加溶液中NO2的浓度 (d方案) , 观察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变化。
答案: (1) 3mol·L-1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 通入CO2一段时间, 关闭弹簧夹, 将装置⑤中的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3) Cu+4HNO3 (浓)
(4) 将NO2转化为NO
(5) 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 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 acd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以防止出现错误:①根据题给信息“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 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 确定装置中盛放的药品;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加热时插入水中的导管末端产生气泡, 停止加热时产生一段水柱。
八、硫及其化合物
例1. (太原市调研) 锌与100mL18.5mol·L-1的浓硫酸充分反应后, 锌完全溶解, 同时生成气体甲33.6L (标准状况) 。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L, 测得溶液的pH=1,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反应中共消耗1.8molH2SO4
B.气体甲中SO2与H2的体积比为4∶1
C.反应中共消耗97.5gZn
D.反应中共转移3mol电子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忽视浓硫酸与Zn的量的关系, 及硫酸浓度的变化对反应产物造成的影响, 导致解题出现错误。
解析:A项, 反应中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为n (H2SO4) =0.1L×18.5mol·L-1-1L×0.1mol·L-1×1/2=1.8mol;B项, 由题意可知, 发生反应:Zn+2H2SO4 (浓)
答案:B
误区警示:解答此类问题时, 要注意下列问题:①常温下, Fe、Al在浓硫酸和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但Mg、Zn等金属则能发生反应;②Zn与浓硫酸反应产生SO2气体, 与稀硫酸反应则产生H2;③浓硫酸与金属反应时, 表现出强氧化性 (生成SO2) 和酸性 (生成硫酸盐) ;④浓硫酸与金属发生反应时, 被还原的H2SO4占参加反应H2SO4的物质的量的1/2。
例2. (广东省六校联考) 在化学课上, 围绕浓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①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 加入几滴水, 搅拌均匀。②加入适量浓硫酸, 迅速搅拌, 放出大量的热, 同时观察到蔗糖逐渐变黑, 体积膨胀, 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请回答:
(1) 黑色物质继续与浓硫酸作用会产生两种气体, 其中一种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据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 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 (填序号) 。
A.酸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强氧化性
(3) 实验②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气体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说明该气体具有______性, 该气体可使品红溶液褪色, 说明该气体具有______性。
(4) 将②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少量的NaOH溶液中,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 写出两种可以鉴别 (1) 中产生的两种气体的试剂:______、______。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忽视SO2与NaOH溶液的量的关系, 导致第 (4) 问出错;或混淆CO2和SO2的化学性质, 解答第 (5) 问时出现错误。
解析: (1) 浓硫酸与水接触时吸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引发其与蔗糖的脱水反应, 脱去蔗糖中的H、O元素, 只剩余黑色的碳。在较高温度下, 浓硫酸与碳反应生成SO2、CO2和H2O:C+2H2SO4 (浓)
(2) 浓硫酸吸水放出热量, 表现其吸水性;浓硫酸使蔗糖碳化, 表现其脱水性;浓硫酸与碳反应生成SO2、CO2, 表现其强氧化性。
(3) SO2具有还原性, 能与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具有漂白性,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4) SO2是酸性氧化物, 能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NaOH溶液不足量时生成NaHSO3:
(5) CO2和SO2在化学性质方面存在许多相似性:均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与Ca (OH) 2溶液反应时, 先生成白色沉淀, CO2和SO2足量时沉淀又溶解。但SO2具有漂白性、氧化性和还原性, CO2不具备以上性质, 故可利用品红溶液、溴水、H2S溶液等进行鉴别。
答案: (1) C+2H2SO4 (浓)
(2) BCD
(3) 还原 漂白
(5) 品红 溴水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 表现吸水性时可以是液态水、气态水或结晶水合物中的水, 而脱水性则是将有机物中的H、O元素以原子个数比2∶1的形式脱去, 并无真实的水存在;②SO2和CO2均为酸性氧化物,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但SO2还具有漂白性、氧化性和还原性。
例3. (海口市调研)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 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实验过程中, 装置C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 说明SO2具有______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
(3) 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 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
(4) 尾气可采用足量______ (填化学式) 溶液吸收,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5) 有一小组在实验中发现, SO2气体产生缓慢, 以致后续实验现象很不明显, 但又不存在气密性问题。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 并说明相应的验证方法:______ (写一种即可) 。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在解答第 (5) 题时, 选择验证Na2SO3部分变质时, 未先加稀盐酸排除SO
解析: (1) 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带有支管, 应为蒸馏烧瓶, 而不是一般烧瓶。
(2) 装置C中发生反应:
(3) 验证SO2漂白作用的可逆性, 应待品红溶液褪色后, 停止通入SO2气体, 再点燃酒精灯加热, 观察发生的现象。
(4) SO2是酸性氧化物, 可用碱溶液 (如NaOH溶液) 吸收尾气, 防止污染环境。
(5) SO2气体产生缓慢, 其可能的原因有:①选用的不是浓硫酸, 产生的SO2有部分溶解;②选用的亚硫酸钠部分变质, 生成Na2SO4。从这两方面的某一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 蒸馏烧瓶 Na2SO3+H2SO4 (浓)
(2) 无色溶液中产生黄色浑浊 氧化性
(3) 待品红溶液褪色后,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 点燃酒精灯加热, 品红溶液恢复为红色
(5) Na2SO3部分变质:取待测试样于试管中, 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 先滴加足量稀盐酸, 再滴加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则证明该Na2SO3变质 (或所用的不是浓硫酸: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样, 滴在白纸上, 白纸不变黑, 则证明该溶液不是浓硫酸)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 要特别注意分析第 (5) 问, SO2气体产生缓慢的原因应从试剂本身进行分析:Na2SO3部分变质或选用的不是浓硫酸。在验证选用的不是浓硫酸时, 有许多方法, 如稀释法、蔗糖法、胆矾法、试纸法、铁铝法等。另外, 要注意进行文字描述时, 选用试剂、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可或缺。
8.精选初三化学说课稿 篇八
1、 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 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八: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一节课过后的理性思考,是对一节课成功的肯定,也是对一节课不足的及时补充。通过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及时把本科的突发奇想记录下来。
九:教学理念
好的科学探究,为学生落实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与方法,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本节课体现了这样几个教学理念:
⑴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化繁为简,建立了新的教学体系。
⑵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支撑,本节课就是对这种理念的不断探索。
⑶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复杂的知识条理化。
⑷强调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体验探究的快乐、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鉴于理解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效果。
5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6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改进);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探究过程: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知识,通过对几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突破重点。在每个探究后都精心设计问题或列举事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
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9.初三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篇九
组的同学对管道通产生兴趣。
探究问题1: 管道通有哪些性质特点?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管道通颗粒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搅拌 管道通溶解,有大量水蒸气 ____________。
(2)取1所得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 __________。 溶液显碱性 。
(3)取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铝粉 有气泡冒出 管道通能与铝反应。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探究,小芳认为使用化学品要注意规范使用,她提出使用建议应该是
__________。
探究问题2:管道通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管道通中一般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等。
②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CaCl2、NaCl的溶液均显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管道通中含有碳酸钠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管道通中含有NaOH。
10.初三化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 篇十
A.7.9gB.8.0gC.8.1gD.8.3g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俯视液面读数为19ml,倾倒部课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执笔人: 赵兵使用日期: 审核人:花沟初中初三化学复习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等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
注意事项
2、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过滤等基本操作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等常
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2、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过滤等基本操作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托盘天平只能粗略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能称准到___________克。
〈1〉称量方法:
① 称量前先把___________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___________。
若指针偏右,可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调。
②称量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用镊子夹取砝码,先加___________,再加___________,最后移动________,直至天平平衡为止,读取砝码和游码的质量。物质的质量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称量完毕,应将砝码放回_____________,把游码移回_________________处。
〈2〉注意事项:为防止天平受到污染和损坏,应特别注意:
① 称量干燥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______________,然后把药品放在其上称量。
②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称
量。
2、量筒的使用:量筒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1〉选择的依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方法:使用时,应把量筒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正确的读数
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视读数
____________________,俯视读数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
刻度。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
___________滴加。
〈3〉量筒是计量仪器,有均一的刻度,只能用来量度液体的体积,绝不能用来
加热或量取热的液体,也不能在其中溶解物质、稀释和混合液体,更不能用做反
应容器。
二、交流与共享:
1、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8.1g物质,(1g以下使用游码)称后发现误将砝码分液体后,又仰视液面,读数为1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A.9mlB.小于9mlC.大于9mlD.因操作错误无法判断
三、自我测试:
1、下列情况下,应怎样继续操作?(1)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若发现指针偏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称取5克食盐的的过程中,若发现指针偏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称量某未知物质质量的过程中, 若发现指针偏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点读数为20ml,倒出液体后,仰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点读数为10ml,则倒出后液体体积为()。A.大于10mlB.小于10mlC.等于10mlD.无法判断
3、下列关于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滴管伸入液体中,挤捏橡胶乳头吸取液体B.取液后,应保持橡胶乳头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C.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上方,轻捏橡胶乳头,滴入试液D.滴液后,不要把滴管放在试验台上,以免污染滴管
4、过滤操作中错误的做法是()。A、滤纸必须紧贴在漏斗壁上,不留气泡B.滤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C. 滤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D.倾倒液体时只要小心,可不用玻璃棒引流
5、量取35ml酒精,应选用的仪器是:①100ml的量筒②滴管③250ml的量筒④50ml的量筒⑤10 ml的量筒()A、①②B、③C、⑤D、②④
6、判断:1.托盘天平可称准到0.01克。()2.称量药品时,用手直接取砝码。()3.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滴出,滴管下端紧贴试管内壁。()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精选试题】推荐阅读: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教案08-25
初三化学上学期实验目录06-28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10-23
初三化学实验工作计划08-21
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06-29
初三化学糖类蛋白质化学教案06-22
初三化学网上补习06-24
初三化学第三讲10-28
初三化学组工作计划07-14
初三化学期中考试复习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