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论述题

2024-11-15

历史中考论述题(7篇)

1.历史中考论述题 篇一

中考复习政治简答题

第一板块:成长中的我

1、我们为什么要珍爱生命?(为什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生命?)

①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动人。②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③生命是我们享有其他一切权力的基础,生命一旦丧失,任何权利都失去了意义。④我们要珍爱生命,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

2、我们应当怎样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呢?

①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②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③善待其它生命,当别人的生命遭遇困境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3、我们应当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①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②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要放弃生的希望。③尤其是面对突发的灾害,我们要坚强勇敢,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光辉。④增强防范和保护意识,当生命遇到伤害时,要学会报警或求救。★

4、我们应怎样去探索人生的意义?(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①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②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③充分利用有限的今天,认真学习,并多做有益的事。

5、你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①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呈多样性。②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通过他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的合理需要的满足和贡献来体现的。③劳动创造是人生价值的源泉,创造的结果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④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着人生的价值。

6、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①我们应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习创造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①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重要能力。②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本领,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必需的。③未成年人阅历不够丰富,心理不够成熟,体质也不够强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容易受到伤害。④因此,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8、正直青春期的未成年学生容易受到那些侵害?

溺水、触电、烧伤、交通事故、被人勒索、殴打、拐骗、性侵害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侵害等。

9、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分割时,应该怎么做?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分割时,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寻求法律帮助,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

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①在家庭生活中注意防火、防水、防气、防盗、防雷等方面的自我保护。②在公共场所的自我保护主要有以下方面: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做好准备活动;发现险情,要量力而行;预防精神污染,避免受毒害;善于识别骗子的骗术,避免上当受骗。★

11、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加强自我保护?

①树立安全意识,学习法律知识,懂得依法维权、②自觉接受家长和老师的安全教育,掌握防火、防水、防气、防盗等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③遵守法律,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如果非法侵害发生在校园内,应第一时间报告老师,并及时躲避。④谨慎交友,拒绝不

良诱惑,防患于未然。⑤学会及时报警,聘请律师和寻求法律援助。第二板块:我与他人的关系

1、诚实的重要性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做到诚信?)

①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美好道德的核心,是各种良好品格的基础。②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牢靠的事业基础,取得坚实的人生业绩。③只有人人诚实守信,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文明进步才有可能。

2、青少年如何做到诚实守信?(你打算怎样坚守诚信的绿洲?青少年应怎样培养诚信的品德?)

①应增强诚信意识,做到对自己诚实,也要对他人诚恳。②坚持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说实话、做实事,不说谎,考试不作弊等。③要做到信守承诺,承诺一旦做出,就应该努力去兑现。④我们还要学会诚信的智慧,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善意的谎言”。

3、怎样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

①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某些不诚信的现象只是社会前进大潮中的逆流漩涡。②实践证明,大多数公民和企业的诚实守信行为才是市场繁荣的坚实基础。③我们应该从自小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为建设诚信社会增添光彩。

4、礼貌在人们交往中有什么重要性?(社会交往为什么需要礼貌?)

①礼貌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共同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②交往中礼貌的行为能够显示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和良好修养,能增添一个人的风采和魅力。③一个彬彬有礼的形象是交往成功的第一张“通行证”。

5、怎样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市民?(怎样才能成为人群中最受欢迎、最被喜欢的人?)

①仪表大方,语言文明,多用礼貌用语。②尊重他人,细心体贴。③待人处事彬彬有礼,坚持原则。④与人交谈要掌握说话的艺术,善于聆听。⑤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交通规则,带头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市民。

第三板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要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是做人的良知,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2、我们为什么要铸就心中良知的标尺?

①明善恶,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②接触复杂的社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每个人心中都不能缺少一把良知的标尺。③是非善恶并非黑白分明,面对似是而非,界限模糊的情况,需要良知来作出正确选择。

3、如何铸就心中良知的标尺?(如何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①以美好的道德陶治我们的心灵,懂得法律规范。②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避免误入歧途。③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导致的不同后果。④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

4、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应怎样学会避免犯错误,正直做人?

①坚持正确的行为,不做错事,我们需要意志和勇气,突破内心和外部的障碍。②首先要战胜自己,把握正确的良知标尺。③有时必须打破情面,坚持原则。④坚守自己的美好理想,做一个高尚的人。

5、五千年的中华古老文明具体包括哪些?

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技术、医学、文学艺术。

6、青少年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的方式有哪些?

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艺术欣赏、社会调查、参观古迹、访问民俗等。

7、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怎样培养自己的民

族文化素养?青少年如何传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①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继承者。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学习和自觉汲取民族文化素养。③我们需要有创新意识,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不断吐故纳新。

8、我们应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国家角度)

①继承文化传统要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吐故纳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②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彩世界各民族之众长,建设起丰富多彩、昂然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园。☆

9、对待中外文化的差异,我们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①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包容别人与我们的差异。②学会尊重别人的习俗和信仰。③欣赏别人的特点与长处。④表现出友好热情、不卑不亢、自尊自信的态度。

10、什么是公平?

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这就是公平。

11、我们身边的不公平现象。

①分配制度不合理,贫富不均。②城乡差异依然存在。③歧视和排斥弱势群体。④制假售假的现象时有发生。⑤官员贪污受贿。

12、我国已建立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

13、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公平正义?

①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②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全面取消农业税。④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⑤建立健全城市廉住房制度。

14、为什么需要维护社会公平?

①公平的社会是一个追求人民共同幸福的社会。②维护公平正义,保证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减少或避免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稳定和顺利发展。③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才能向和谐社会不断迈进。★

15、国家应怎样维护社会公平?(国家角度)

①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帮助和扶持社会弱势阶层和弱势群体。②制定合理的规则,促进人民就业。③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④大力发展教育,维护公民平等享有的受教育权利等。⑤建立和健全法律体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16、作为公民,我们能为社会更加公平做些什么?

①要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②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力,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③树立回报社会意识,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④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能给予关注、思考和批判。⑤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17、如何理智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应该给予关注、思考和批判,做到:①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③与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18、从小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①从小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有利于我们个人素质、个人能力的提高和个人前途的发展。②有利于建设一个更加稳定、繁荣的社会。③公平合作意识关系到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幸福。④只有从小树立公平合作意识,长大后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人。★

19、你打算怎样增强自己的公平合作意识?

①在家庭,学校的生活中,保持公平合作的观念去和他人相处,承担自己的责任。②在

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权要求得到公平的对待,我们也要公平地对待他人。③关注、思考和批判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20、正义的制度有什么重要性?

①在现代社会中,正义的制度是建立在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这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合作的公平性。②制度的正义在于它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它的程序和规则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③正义的制度规则是社会生活的绝对权威,我们必须自觉遵守,社会才能维持稳定、和谐和顺利发展。

21、道德与正义有什么关系?

①道德使我们能判断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②依据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任何不公平地对待别人、侵害别人权利的行为,都是不正义的行为。③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助于建设和发展一个和谐、正义的社会。☆

22、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①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我们应给予关注、思考和批判。②如果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应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③如果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我们应该及时给予以声援和救助,匡护正义。

23、怎样做有正义感的人?(正义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即通常所说的人权。②尊重规则。③尊重他人的自由,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心人类的命运,做有正义感的人。

中考复习政治论述题

第一板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湛江”。

1、什么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先进文化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①先进文化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先进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类进步起着催化作用。③每一个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你心中的“文化湛江”是怎样的?

①科教更加进步。②文化产业更加繁荣。③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⑤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4、湛江为什么要全力推进湛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湛江”?

①先进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类进步起着催化作用。②每一个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③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建设文化湛江,有利于促进市民全面发展,提高市民的素质,为湛江的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⑤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5、作为湛江小市民,请你为我市如何建设“文化湛江”行使你的建议权。(湛江市角度)

①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②大力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④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作文明市民。⑤大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6、在我市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过程中,我们作为湛江小市民应该如何做?(市民角度)

①珍惜自己的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②遵纪守法,讲社会公德,自觉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做文明市民。③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宣传活动,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④积极宣传本土文化,保护文物,爱护环境。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大力弘扬湛江人的精神,为建设“文化湛江”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第二板块:实现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和谐湛江。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请你描绘一下你心目中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壮丽景象)

本世纪头20年,国家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为关键的目标是什么?

力争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3、我市要实现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你有哪些好建议?(提建议角度)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③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作为小市民,你打算如何为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市民角度)我们青少年应怎样为构建“和谐湛江”贡献自己的力量?

①树立崇高理想和终身学习观念,立志成才。②积极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并积极献计献策。③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做一个负责任的湛江市民。④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5、请你描绘一下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我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①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②建设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④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7、当前,你认为我市应当如何构建“和谐湛江”?(湛江市角度)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③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④坚持依法治市,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板块:走科学发展新道路,交响“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的口号。

1、什么是科学发展道路?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选择的科学发展道路,也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它有什么要求?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自觉承担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有哪些?

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应怎么做?(国家角度)

①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实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③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业。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

5、湛江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你有什么好建议?(湛江市角度)

①加大宣传力度,以实际行动叫响“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的口号,让环境观念深入人心。②实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③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业。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⑥坚持依法保护环境,严惩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6、作为湛江小市民,我们应该怎么样当好环保小卫士?(市民角度)

①积极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和能力。②积极参与环保志愿者实践活动,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③依法保护环境,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④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废弃物等。

第四板块: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美丽幸福湛江。

1、请你为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设计宣传标语。

①湛江是我家,创卫靠大家。②倡导文明卫生行为,共建整洁舒适家园。③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美丽幸福湛江。

2、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改善我市的人居环境。②有利于我市实现“五年崛起”,建设幸福湛江。③有利于优化我市的投资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④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城市。⑤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追求更高质量幸福生活的迫切愿望。★

3、创卫成功,志在必得!你对市委、市政府有什么好建议?(湛江市角度)

①加大宣传力度,使创卫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使参与创卫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②加强市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乱丢乱吐、乱倒垃圾等行为实施专项整治,给予处罚。④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美丽幸福湛江,你打算怎么做?(市民角度)

①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讲文明卫生的行为习惯。②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不说粗脏话,不乱扔垃圾,文明过马路。③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文明创建公益活动。④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勇于制止身边的不文明不卫生行为。⑤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创卫宣传者、示范者和带动着。

2.历史中考论述题 篇二

一、材料题的考查目的

材料题是考查历史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要题型, 是一种主观型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 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的前提下, 依据课本所体现的历史知识, 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类题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一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三是考查考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四是考查考生利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五是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出其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二、材料题的解题步骤

经过多年命题、阅卷、分析, 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解答材料题的技巧。

(一) 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 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 并根据材料设置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 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 认真材料阅读。因为阅读材料是做题的前提, 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中心字、词, 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 和所学知识相联系, 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读懂材料后, 要找准切入点, 将材料中的内容同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第三, 搞清选项与设问的关系, 根据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 找出正确选项。

(二) 材料型解析题

一道材料解析题一般由若干材料和问题组成, 可按照读、找、答、查四步进行解题。

1. 阅读———解题的前提

(1) 阅读的内容。材料解析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 由文字、表格、图片、报告等多种形式组成。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 注意读全, 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任何内容。考生对此都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不可漏读。

(2) 阅读的顺序。阅读材料时, 要先读设问, 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 给材料内容定位, 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会使学生答题思路更加清晰。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时间, 还使学生的思维有了目标。

(3) 阅读的目的。①看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两头, 是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介绍的地方, 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这些文字往往给学生一些暗示, 有一定的帮助。②认真阅读, 读透材料。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细读, 找到材料的核心内容,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以防止出现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问题。第二遍重点读, 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 并确定材料与教材中相关知识的联系。

2. 查找———解题的关键

阅读材料的过程, 也是思考的过程、寻找有效信息的过程, 要边读边想边找。

(1) 找材料与材料的结合点。结合点即一道材料解析题的主题。一般情况下, 每一道材料解析题都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将若干材料结合一起, 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也是如此。找出了结合点, 确认了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后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 找材料与设问的切入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 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 回答设问提出离不开材料。所以, 找到设问与材料的切入点很重要。我们应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 然后在带着关键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 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号入座, 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 问题就能解决了。

(3) 从材料与教材中找相似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题一般是没有的。正所谓“材料在书外, 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中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部分内容相联系,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 解题的大方向也就明确了。

3. 作答———解题的重点

经过前两步后, 如果你已经有了解题的思路, 接下来就是组织语言写出答案了。可是,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说“这个题我会”, 结果他所写的答案却拿不了满分, 甚至得不到分数。问题就出在写答案时忽略了一些细节。那么, 写答案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 问什么答什么。即紧扣题意, 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对号作答, 坚持“问什么答什么”, 不脱离材料, 随意发挥, 答非所问。

(2) 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答案时要注意设问的分值, 以河北省中考试卷为例, 基本上分值为“1分”或“2分”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点或两点, 除非有特别注释说明。如果是两点一定要分开写清楚, 以免写成一句被误认为是一点。当然, 有些省市的试卷因为总分值较大, 会设置成2分一点。但总体来说是, 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 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数字要求更要慎重处理, 想好再下笔。

(3) 恰当使用历史语言, 表述准确, 少说大白话。历史学科中的一些关键历史名词一定要表述准确, 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

(4) 书写工整, 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卷面整洁了才能使阅卷教师感到掌心悦目, 才能得到应得的分数, 甚至得到额外的印象分。

4. 检查———解题的保障

题目答完后, 要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的检查, 看看审题是否有偏差, 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完善, 知识点是否准确。

总之, 在开卷考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真正解决好历史材料题并不容易。上面提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的步骤, 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反思中不断总结。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 因材施教, 灵活选用, 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考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任鹏杰主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齐世荣主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试题与研究.中学生学习报社, 2012 (7) .

3.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策略 篇三

——摘自【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根据材料,归纳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从蒸汽机、水车的变化人手,反映了近代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该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蒸汽机、水车的革新,二是近代工业革命。第一个方面是表象,第二个方面是根本,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命题者意在通过表象引领学生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该题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针对材料本身,即归纳变化趋势,第二小问针对深层原因。学生如果理解了这一命题意图,就能顺利解答该题。 二、探寻答题线索 正确揣摩了出题意图,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答题的方向,但是要想给出具体、正确的答案,学生还必须寻找答题线索,找到突破口。许多学生之所以得不到高分,就是因为不会顺着答题方向,寻找答题线索。

就上例第一小问而言,归纳趋势的关键在于两点:归纳的主体是“装机容量”,归纳的内容是“变化趋势”。因此,答案的主体应该是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或蒸汽机与水车的装机容量,归纳的内容应是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而“变化趋势”正是答案的核心内容。 三、激活知识网络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具有综合性,因此学生要激活知识网络,筛选出特定的知识点。

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洋务派创办了哪些重要的民用工业?(答出两个即可)为什么说他们“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对于第一小问,学生根据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网络即可给出答案。对于第二小问,学生必须对整个洋务运动有一个总体了解,尤其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根据问题提炼出答题要点。由此可见,构建知识网络是解答材料题的基础。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才能有效激活知识网络。 四、提炼答题要点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抱着以字求胜的心态,写满答题空格。但是,答题并不在于字数多少,而在于是否抓住了要点。

例如,上例第二小问的参考答案是: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一答案的字数不多,但却能从本质上揭示问题的本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是对“预期目的”的回答,“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对“反面”的回答。这两句话言简意赅,但针对性极强。

4.中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 篇四

大家好,很高兴能到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众所周知,在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在中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开卷考试的实行,这类试题更是增加了开放度和难度。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即将中考的同学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

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

1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下面尝试性归类几种材料题,并结合中考试题介绍一下解答思路: 历史材料题基本上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文字型材料题;

二、图表型材料题;

三、开放型材料题

一、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想”“三答”三步来入手。前面已分析了,在此不再累述。(2007年〃荆州市)13.阅读材料:

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开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回答:

(1)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较,《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臵上有何特点?(2分)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达成了哪些共识?(2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2分)

二、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1、单纯表格型

(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历史与社会)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以下材料引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括号里的数字为其所包括的殖民地统计数字

材料三:下列为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简表(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2分)(4)结合历史总结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及规律?(3分)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

首先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根据第(1)问中“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带着这个设问,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一。通过观察发现,1870年和1913年各国煤钢增长情况大不相同。1870年时,英国煤钢总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国家,是其它几国的总和。但1913年,占据熬头的是美国和德国了。这就是两方面最明显的现象,确定下具体的现象,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第(2)问与第(1)问的不同在于“哪两方面”与“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应是等于或多于两方面。带着这样的分析去阅读表格。表格中共有5个经济区域各个方面情况的详细内容的对比,通过对这5个经济区域情况的分析,就有5个方面的历史现象。还可以对其中任何几个经济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所以,答案的范围比较广。如:通过对俄与其它各经济区域情况的对比分析,可得出这样的历史现象,就是:俄国是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较缓慢的一个。确定下历史现象后,再深入地分析原因,俄国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主要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不彻底。其它历史现象的分析也这样进行。

材料三中选取的国家很有代表性,一是美国在美洲,二是德国在欧洲,三是日本在亚洲。且这三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遍及全球且经济下降,工人失业严重。根据这些读表得出的信息,我们应能确定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4)问,需要综合以上三个表格的内容来做出综合的分析。

在解答图表型材料题时,既要遵循材料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结合图表的特点适当变通,把一般规律与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解答能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中考材料题中,出现了填表材料题,这种材料题所给出的表格材料是不完整的,需要考生先联系其他内容完成表格,然后再对完整的表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种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例如:

(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抗击。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黄继光.邱少云……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

(2)在近代史上抗击外敌的事件中,中国军队往往付出重大代价,却大多以失败告终,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请综合上述问题,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4分)

2、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 此类型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同时呈现,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例如:

(2006年〃河南省)

三、材料解析题

要求: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1958年的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见下图),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人民公社很快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起来。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一张把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他们苦干了一年,1979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种“分田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如何?(1分)

(2)运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3)根据材料四,说出材料二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4)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翔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1分)

解析:面对这类混合型材料题时,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不管是表格、图片、还是文字,都要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有效信息,然后按照“一读”、“二想”、“三答”的步骤进行解答。

三、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2006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试题

33、探究与实践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

(1)红军为什么要“远征”?(1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3分)

(2)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形式。至少两条,共4分)。

(3)为在全社会倡导学习、践行“八荣八耻”,你校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先行”倡议活动。请你完成倡议书提纲的相关内容。(写出两条,共4分)

我们倡议:

第一、第二、第三、此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第(2)和第(3)问上。这两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将自己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体会、感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升华认识、指导今后的行动的目的。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历史中考论述题 篇五

1.(1)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京。

(2)五四爱国运动;开国大典(3)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国 ④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1)赵州桥、李春。它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2)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苦、不怕牺牲)。(3)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急,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对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十一届三中全会。

(5)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注意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转变产业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业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6)一个国家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言之有理即可)

4.(1)中共一大的召开;八一南昌起义;标志新中国的成立或开国大典。(2)图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3)邓小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等。(任意一例即可)

(4)执政理念: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皆可。

(5)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操,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只要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5.(1)凡尔登战役(2)《联合国家宣言》,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3)百团大战,彭德怀(4)当全世界人民面临共同的困难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克时艰。

6.(1)林肯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2)罗斯福新政 新政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侵略战争

(4)召开国际会议,共同协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7.(1)充足的自由劳动力与资本。《宅地法》。平均地权。(2)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3)新中国成立与政权巩固;土地改革的完成;农业合作化运动任写一例即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4)农业政策的调整要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8.(1)隋炀帝对百姓实行暴政

唐太宗关心百姓,仁政爱民

举措:戒奢从简

减轻徭役(救济灾民)(2)民生主义(3)发展经济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1)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动力;(或代替了人力、水力等);科技进步。(2)原因:美国内战,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内部障碍;抢占第二次工业革命先机等。(1分)(3)节能、低碳、环保、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等。(符合题意,任意两点即可)10(1)顺序:CEABD;;意义:A: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D: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E: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任答一例即可得分)(2)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求同存异方针。(写出一个即可得分)②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盛会:上海APEC会议、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写出一个即可得分)(4)邓小平理论(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11.(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2)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维新运动(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3)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器物而制度而文化心理。新文化运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共七大 邓小平理论 12.(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2)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或拥有充足的工业原料和海外市场(任答三点即可)(3)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工业革命 :火车(或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或飞机、电话、电灯等)(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科技需要创新;发展高科技,进军科技前沿阵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掀起全民“学科技、用科技”浪潮;(意思相符,一点即可)(5)科技要发展,但发展科技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注重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思相符,一点即可)13.(1)图1——中英《南京条约》;图2——中日《马关条约》;图3——《辛丑条约》(2)人物:邓世昌。事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或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将士与四艘日舰展开激战,最后壮烈牺牲。

(3)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14.(1)不符合;日本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2)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3)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呼吁变法;反对与日本议和;支持公车上书;反对日本割占台湾,谴责清政府投降卖国。

15.(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三民主义(3)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维新派)(4)民主、科学 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16.(1)“师夷长技”思想—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或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戊戌变法;三民主义思想(或民主共和思想,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实力救国思想—创办近代民族工业;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成就:取得了新民主 2 主义革命的胜利(或建立了新中国)。

(3)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启示: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自己的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

17.(1)查阅有关书籍,网上搜索,实地参观纪念馆,请教别人等。

(2)①中日甲午战争;②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3)1945年之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或以战争为主)

1945年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在曲折中逐步发展正常交往与友好合作关系。(或以和平为主)

(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未来中日关系应是和平共处,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18.(1)闭关锁国(2)《辛丑条约》(3)《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答“百日维新”也可得分)(4)南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台湾

(6)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也可);站立起来成为国家主人(7)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

19.⑴春秋战国时期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⑶《联合国家宣言》;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战役)⑷平型关大捷;全民族的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抗日)⑸德国敢于反省,勇于承担战争的责任,值得肯定;日本仍为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历史狡辩,应受到谴责。(类似表述酌情给分)20.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或嬴政)

⑵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三者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

⑶专制导致独裁暴政;民主依靠法律来确立和保障;民主有利于防止专制和暴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言之有理即可)

21.(1)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发明(宋朝以前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一点即可)(2)闭关政策,火车、汽船

(3)鸦片战争;从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4)出现垄断组织。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活动

(5)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神州5号、神州6号、神州7号等。我国古代有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近代一度落后;现在我国重视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发展,很多成就处于世界前列,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等言之有理即可 22.(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独立宣言》,国家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了《人权宣言》,宣扬了民主个自由;拿破仑帝国时代,制定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专政。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美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3)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4)辛亥革命(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

(6)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有利于人们法制观念的提高、具有依法办事的意识;加快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23.(1)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度;各民族友好交往,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等。

开放:遣唐使来中国、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

(2)洋务运动,如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或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或辛亥革命: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或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 土地改革的进行(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小岗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典型事例;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深圳特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6)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言之有理即可)24.(1)农奴制危机;美国侵入。(2)①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②态度:废除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或反对国家分裂)。方式:武力或战争

③有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继承 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提倡“文明开化”。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危机。

(3)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或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特征: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资本主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意思正确即可)

启示:要顺应历史潮流,大胆改革;要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培养人才;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等。(言之有理即可)

25.(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2)君主立宪制;《1787年宪法》。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3)①洋务运动 ②科学、民主 ③“五四”运动 ④独立、富强(4)考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6.(1)图一: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图二:权利法案 议会 图三: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2)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民主、科学

(3)不同:英国近代化的历程首先是思想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却是正好相反的,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最后到学习思想。启示:历史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立足本国国情,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或方式。(言之有理即可)

27.(1)人文主义。共同作用: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意思接近即可得分)(2)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3)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6.做中考历史题单选题7大类型 篇六

7大类型及解题方法

1.表述型选择题

也称肯定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例1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法西斯党建立

B.纳粹党建立

C.希特勒掌握德国政权

D.德国开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破解法:这类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测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小,但需要具备较扎实的基本功。可以把考点和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梳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命中率。

2.否定型选择题

亦称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

例1 下列宗教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A.__ B.伊斯兰教

C.佛教 D.犹太教

▲破解法:除了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之外,这类题有时还需要如下功夫:

①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②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③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3.因果型选择题

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

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处死了专制国王

B.创立了议会民主制度

C.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1649年建立共和国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破解法: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4.比较型选择题

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例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其相同之处是

A. 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C.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D.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

▲破解法: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区分需要比较的各个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5.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例 下列哪些节日的产生与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 ①端午节 ②劳动节 ③青年节 ④建军节 ⑤国庆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破解法:

①肯定筛选法(选基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②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6.排序型选择题

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例: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安顺场

B.瑞金——安顺场——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安顺场——吴起镇

D.瑞金——吴起镇——安顺场——遵义

▲破解法:

①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看选项中以这一史实序号为首的选项,就可以迅速地选出答案。

②首尾结合法,按时空延展顺序找出最早发生的一件史实和最晚发生的一件史实,根据其序号即可选定正确答案。

③中间判断法:如果首尾相同按中间的先后顺序去判断,也能很快确定正确选项。

7.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材料可能是文字、图片、表格),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例:有一天,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地坐进澡盆的时候,水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忽然高兴地叫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请问他找到了哪一科学定律?

A.万有引力定律

B.杠杆定律

C.浮力定律

D.力学三定律

▲破解法: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历史选择中如何运用排除法

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

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1.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也可以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

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例: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2.排“正”法

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

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例 关于《人权宣言》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的重要文件

B. 它颁布的机构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 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可以侵犯

D. 它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3.排“它”法

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

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以上三种排除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类选择题的,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4.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

这类题列举的选项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像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在做此类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这既反映对课本知识的纵览分析能力,又考查对课本一些知识点的系统掌握情况。

不仅知识在课本,能力在课本,答案也在课本。

只要知识点掌握得牢固,卡准题干时间段,凡不符合史实肯定是不对的。如,“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积极作用”这样的表述都是错误的。

选择题要避免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初中历史的重要知识

初中历史的重要知识(一)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初中历史的重要知识(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8.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9.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初中历史的重要知识(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开始的标志: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希望能够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下的议会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掀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17世纪时,英国国王竭力推行封建专制,鼓吹“君权神授”,认为国王的权力是神授的,不可违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力受到严重损害,他们利用议会同国王展开斗争。(斯图亚特王朝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驱散了议会。克伦威尔去世后,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4)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专制统治。

(5)为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以后的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这样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6)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 中考诗词赏析题

★ 福州中考解读

★ 中考语文作文类型写作技巧及

★ 中考半命题作文题型解读

★ 解三角形的七种类型题

★ 中考作文真题赏析:浮躁的青春

★ 中考古诗词赏析

★ 中考作文范文及赏析

★ 中考语文重点难点复习:中考语文经典诗句解读

7.历史中考论述题 篇七

解答历史观点例证型材料题,同学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是阅读问题和材料——解答试题的基础。观点例证型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阅读时,一定要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这主要是因为:(1)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的材料,易使自己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做题。(2)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

其次是进行思考找到解题的方向——解答试题的关键。这里需要注意:(1)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问题大都与材料有关,因此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解答时,应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关键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对问思答。(2)找到材料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观点例证型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和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内容相对应之处,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3)找到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的)。我们找到了材料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最后是组织答案——解答试题的落脚点。在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1)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3)注意设问的分值,根据分值大小确定答案的详略。(4)要恰当使用历史术语,少说大白话。

【典型例题】

(2016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第29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但人们所希望的真正和平并未降临。美国、苏联这对战时的盟友很快变成了“冷战”的对手。“冷战”为什么会爆发呢?史学家们从以下四个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角度一】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

【角度二】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威望大大提高,并且军事力量大大加强,能与美国抗衡。战后,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在自己的周边建立“安全带”,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即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的思想和主张)。

【角度三】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力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积极推行反共、反苏政策。同时,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扶植東欧一系列国家,壮大了以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力量。

【角度四】美苏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公开的反苏、反共纲领——“杜鲁门主义”。美苏两国从此进入“冷战”时期。

(1)请从上述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分别概括“冷战”的原因是什么。

(2)在你概括出的“冷战”爆发的原因中,你认为最主要的是哪一个?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观点例证型材料分析题。本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进入“冷战”状态为背景,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冷战”爆发的原因。

第(1)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概括主旨的能力。解答本小题关键是要把握四则材料的中心意思。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得出:角度一的中心意思是美国战后“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角度二的中心意思是苏联战后“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角度三的中心意思是“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双方都采取措施进行对抗;角度四的中心意思是“美苏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对方对本国的威胁。考生可以从以上四个角度中,任意选择两个,概括出“冷战”爆发的原因即可。

第(2)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理清其他三个角度(材料)与自己提出的观点的关系。如:若认为角度一中概括出的原因为主要原因,即“冷战”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全球战略(霸权政策),那么对应的理由为:在角度一中,美国企图遏制苏联,冲击了二战后初期的国际新秩序。在角度二中,苏联经过二战有了极高的国际威望和军事力量,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推行了大国沙文主义,这必然受到美国全球战略的打击;同时,美国的全球战略也受到苏联强大军事力量的威慑。在角度三中,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那么美国的全球战略必然损害苏联的利益,激化了与苏联的矛盾。在角度四中,美苏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而美国全球战略必然使这种状态更加严重,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彻底摧毁了美苏同盟关系,使美苏两国从此进入“冷战”时期。归纳总结起来就是:

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冲击了当时的国际秩序;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打击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激化了与苏联社会主义的矛盾;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导致苏联更加猜疑和不信任;杜鲁门主义彻底摧毁了美苏同盟关系;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受到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挑起了“冷战”。所以,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是“冷战”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上一篇:高中作文以善意的谎言为话题800字下一篇:践行荣辱观关心慈善事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