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一习题

2024-09-08

找规律一习题(精选16篇)

1.找规律一习题 篇一

16、5,10,,20,(),30,35,(),()。

17、3,6,9,(),(),18,(),24。

18、2,6,10,(),(),22,(),(),34,()。

19、35,30,(),(),15,(),()。

20、50,40(),(),()。

21、1,3,5,(),9,()。

22、2,4,6,8,(),12,()。

23、20,30,40,50,60,(),(),(),100。

24、20,25,30,(),40,45,50,()。

25、1,4,7,10,13,(),19。

26、65,60,(),(),(),40,(),(),()。

27、5,15,(),(),(),55,(),()。

28、95,85,(),(),55,(),(),25,(),()。

29、△+□=20□-△=20△=(0)□=(20)

30、△+□=30△-□=10△=(20)□=(10)

31、1、2、4、7、11、16、22、29、37

32、1、2、3、5、8、13、21、34、55

33、1、4、5、2、8、10、3、12、15、4、16、20、5、20、25

34、1、5、9、13、17、21、25、29、33

35、2、5、8、11、14、17、21、24、26、29

36、2、12、3、11、4、10、5、9、6、8、7、7

37、0、5、5、10、15、25、40、65

38、80、40、40、70、35、35、60、30、30、50、25、25

39、10、11、21、11、12、23、12、13、25、13、14、27

40、9:30、10:00、10:30、11:00、11:30、12:00、12:30

41、小军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3看成5,算得的差是24,正确的差是(5-3=224+2=26)。

42、小军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8看成5,算得的差是24,正确的差是(8-5=324-3=21)。

43、小明和小亮看同一本书,小明还剩15页没看,小亮还剩17页没看。(小明)看得多,多看

44、小明和小亮看同一本书,小明还剩12页没看,小亮还剩3页没看。(小亮)看得多,多看

45、同学们站成一排,从左边数,小王排第4个,从右边数,小王排第3个,这一排一共有(4+3-1=6)个同学。

46、同学们站成一排,从右边数,小王排第7个,从左边数,小王排第8个,这一排一共有(7+8-1=14)个同学。

47、小雨参加唱歌比赛,她要和每个唱歌的小朋友都握一次手,小雨一共握了10次手,参加唱歌比赛的一共有(11)个小朋友。

48、小雨参加唱歌比赛,她要和每个唱歌的小朋友都握一次手,小雨一共握了13次手,参加唱歌比赛的一共有(14)个小朋友。

49、有8个男同学站成一排,每隔4个男同学站入4个女同学,现在一共站入(4)个女同学。

50、有9个男同学站成一排,每隔3个男同学站入4个女同学,现在一共站入(8)个女同学。

51、幼儿园老师买了30个果冻,每个小朋友分到一个,发现还少了10个,一共有()个小朋友。

22、幼儿园老师买了40个果冻,每个小朋友分到一个,发现还剩下10个,一共有()个小朋友。

53、小李家楼上有10层,楼下有3层。这幢楼房一共有()层。

54、小李家楼上有4层,楼下有8层。这幢楼房一共有()层。

55、小立和小乐去买同一本书,小立差5元,小乐差2元,两人差的钱合起来正好够买这一本书。这本书要()元。

56、小立和小乐去买同一本书,小立有3.50元,小乐有2.50元,两人的钱合起来正好够买这一本书。这本书要()元。

57、教室里有9盏灯,老师关掉了4盏,教室里还剩()盏灯。

58、教室里有11盏灯,老师关掉了3盏,教室里还有()盏灯亮着。

59、△+□=20□-△=20△=()□=()

60、△+□=30△-□=10△=()□=()

61、小军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3看成5,算得的差是24,正确的差是()。

62、小军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8看成5,算得的差是24,正确的差是()。

63、小明和小亮看同一本书,小明剩15页没看,小亮剩17页,()看得多,多看()页。

64、小明和小亮看同一本书,小明剩12页没看,小亮剩3页。()看得多,多看()页。

65、同学们站成一排,从左边数小王排第4个,从右边数小王排第3个,这一排一共有()个同学。

66、同学们站成一排,从右边数小王排第7个,从左边数小王排第8个,这一排一共有()个同学。

67、小雨参加唱歌比赛,她要和每个唱歌的小朋友都握一次手,小雨一共握了10次手,参加唱歌比赛的一共有()个小朋友。

68、小雨参加唱歌比赛,她要和每个唱歌的小朋友都握一次手,小雨一共握了13次手,参加唱歌比赛的一共有()个小朋友。

69、有8个男同学站成一排,每隔4个男同学站入4个女同学,现在一共站入()个女同学。

70、有9个男同学站成一排,每隔3个男同学站入4个女同学,现在一共站入()个女同学。

71、1、2、4、7、11、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1、2、3、5、8、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1、4、5、2、8、10、3、12、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1、5、9、13、______、_____、_____、______、33

75、2、5、8、11、______、_____、_____、______、26、29

76、2、12、3、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7

77、0、5、5、10、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80、40、40、70、35、35、6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10、11、21、11、12、23、12、13、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9:30、10:00、10: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规律一习题 篇二

一、第一层次的“找”

师生谈话后, 电脑出示P48例题, 要求学生观察例题中的具体场景, 并要求学生“找”出情境图中都有哪些物体。生汇报:手帕和夹子、兔子和蘑菇、篱笆和木桩。也有个别学生说出大树。师接着问:看到这些物体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想知道各有多少。)

情境图中整齐地排列了三行物体, 一目了然, 这是第一次“找”, 绝大部分学生只要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 属于较浅层次的“找”。

二、第二层次的“找”

学生汇报说出各有多少后, 引导学生找出哪些是两端的物体, 哪些是中间的物体, 并板书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手帕和夹子、兔子和蘑菇、篱笆和木桩的数量, 它们有什么规律?最后师生总结得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 两端的物体相同, 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个。

这一层次的“找”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规律的三要素: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和总结, 得出事物的内在联系, 即规律。只有经历了这种较深层次“找”的过程,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规律, 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才能灵活地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第三层次的“找”

第二层次的“找”结束后, 不少教师就急于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笔者以为不妥, 只要求学生停留在找到并理解规律这个层次上还很不够, 还应该把找到的规律进行总结和提升。

3.找规律一习题 篇三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能力培养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查阅了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师用书,教学目标中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都对探究规律都提出了的明确要求。在四、五年级上下册教材中,还有“找规律”的独立教学单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一年级学生对于这类题型不知道如何发现、总结规律,以致对“找规律”产生害怕心理,不利于今后学习。为此,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典型习题从摸索形、数形结合、数、式的规律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一、摸索形的规律

摸索形的规律就是要察看并发现图形的摆列特点,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地分层引导、讲解这部分内容,先找简单图形的规律,再察看较复杂图形的变化规律。

1.固定周期画图。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35第4题)

第一行:2个正方形后面1个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并说出规律,并适时示范画出图形,学生积极发言,予以配合。教师只画3个图形或6个图形,用虚线隔开每3个图形,暗含周期规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第二行、第三行:让学生说出规律,并引导学生上台画出1个周期的图形。通过此题,学生初步感受到图形的周期规律,为今后学习“找规律”做好铺垫。

照样子接着画。

2.周期变化的图形排列,找出规律画图。(新课堂AB卷P4十一题)

○△☆○○△△☆

从改卷过程中得知,大多学生能抓住变的图形与不变图形的位置,发现○与△都变成了2个,而☆仍然是1个。他们能从周期不变迁移到周期变化的图形排列,画出了:○○○△,此题的正确率约75%。通过类似的训练,教师由“扶”到“放”,学生学起来感觉轻松、愉快,有了成就感,发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摸索数形结合的规律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学好数学的一种方法。在小学阶段,已略显雏形。其中,在“找规律”题型中就有体现。如:(新课堂AB卷P4第十一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思考下,找出了正确画法,并总结出规律:

第1、3、5个图形画的都是黑圆点,而且个数分别是9、7、5。即单数号方框画黑点,点数也是单数,按9、7、5这样递减下去;

第2、4、6个图形画的都是小圆圈,而且个数分别是1、2、3。即双数号方框画小圆圈,点数按1、2、3的顺序增加。

通过将数与形的规律加以接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借助直观图形深化学生对于数和数的运算的理解,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巧妙之处。

三、摸索数的规律

摸索数的规律主要是让学生察看并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发现的规律进行推断。例如:(一年级下册课堂练习P49)

找规律填数:

(1)8,10,12,( ),( ),( )

(2)30,27,24,( ),( ),( )

(3)11,12,14,17,( ),( ),( )

(4)58,57,55,52,( ),( ),( )

大多学生都能从8、10、12,发现( )所填的为双数。

学生从数字表面上没发现什么规律,但教师引导他们计算相邻两数相差多少时,很多学生明白了规律。此题也渗透了乘法的点滴知识,所填的数前后相差3,都是3的倍数。

(3)、(4)题在(2)题的讲解与点拨下,约80%的学生学会了前后连起来观察,比较它们相差的部分,再根据减法运算得出了正确答案。

数的规律有时比较抽象,没有图形进行对照,也不摆图片,而是直接通过察看、计算找规律。学生进一步理解找数字排列规律的要领,加大对数的深度理解。

四、摸索式的规律

根据一种现象,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找出一般的式子去计算,就找出了规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29思考题,绳子打结问题)。

4根绳子中间有3个结。有的学生猜出了绳子数减1就是结数。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并示范画出8根绳子,学生数出结数,验证了推测。再试试4根、5根、6根,都能适用,学生才真正明白结数与绳子数的关系。

在考试中,大多学生能将知识举一反三到试题中。如:

用小棒拼搭正方形,除第一个外,每增加1个正方形,只需要3根小棒,2个正方形就是3+3=6根。掌握式的规律要让学生学会摸索要领、总结规律,而不是死记结论。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总结。综上所述,一年级“找规律”题型常以数字式和图形式呈现,这就要求教师教导学生理解与记忆,明确做题要求,这样才能保证题目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还要注意重视差异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静.《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2

[2]刘久成,王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

[3]孙丽谷,王林.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6

[4]新课堂AB卷编写组.一年级数学下册AB卷.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1

4.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篇四

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毛老师从感知规律,认识规律,巩固规律到欣赏规律,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听了之后,我有以下几个感想:

1、毛老师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本节课毛老师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解释生活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的美,有效地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我们知道“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动手了,才会有深刻体验,对规律才会有深刻认知。本节课中,林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同时让学生利用材料创造规律充分体现了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

3、毛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好,用游戏贯穿整节课,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点,每个教学环节以闯关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毛老师的教学板书简单明了,还特别美观,教师的语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师通过一串有规律的数字引入,直奔主题,不拖拉,目的性强。在新授课部分节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组以及每组重复出现的次数要多强调,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由于这里强调的比较少,以至于老师在后面提出“什么是规律”时,学生答不上来。

6、毛老师一边课件播放拍手歌,一边让学生跟着做动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趣特别高,但后来让学生找规律时,就会发现好多学生根本找不出来,因为动作比较多,歌曲也稍长了点,学生有点乱,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设计拍拍手游戏,这样比较容易找出规律。

5.一年级--找规律填数 篇五

找规律填数(一)

姓名

(1)2、3、4、5、6、()

(2)3、6、9、12、()

(3)19、17、15、13、()

(4)1、3、2、6、3、9、()、()

(5)12、5、13、5、14、5、()、()

(6)1、4、7、10、13、()

(7)10、1、9、2、8、3、7、4、()、()

(8)5、10、15、20、()

(9)2、6、10、14、18、()

(10)5、50、6、51、7、52、8、53、()、()

(11)5、8、11、14、17、()

(12)2、3、5、8、13、()

(13)4、8、12、16、()

(14)1、6、2、7、3、8、4、9、()、()

(15)1、2、3、5、8、13、()

(16)3、4、7、11、18、()

(17)20、3、19、6、18、9、17、12、()、()

(18)*1、2、4、7、11、16、()

一年级

找规律填数(二)

姓名

1、空格中应填什么数?

92、找出规律,“?”处填几?

14?

4?

3、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44、按规律填数

215、按规律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数

176、在下面的圆中填上合适的数,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各都是13

6.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六

代娜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1、例

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宝箱里面装了很多宝珠,有三串漏出来了,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肯能是什么颜色的宝珠。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猜第一串很容易,第二串和第三串就有些难。引导学生认识有规律和无规律。这时在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中对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再通过学生用学具动手摆一摆中,把自己喜欢的规律摆出来。老师用学生摆出来的规律来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提升。最后通过书上主题图给学生一个巩固练习的机会。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有些孩子在动手环节,只注重了自己手中的东西,没有听见老师在说些什么。在控制学生的时候没有做到收放自如,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回到教学问题上,在教学中的数学语言不精练,让很多学生不能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7.《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七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 学生已经学了用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继续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充分地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 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为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推理和操作能力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能找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 找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中的规律美, 能运用数学来创造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难点:能运用循环排列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数字卡片、图形卡片、小粘贴、胶棒、纸手帕。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看规律

(1) 师:同学们, 小东今天搬新家了, 他邀请我们去做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大家看, 一路上春光明媚, 蓝蓝的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 多美呀!瞧 (课件出示彩旗) , 小东在家门口挂了彩旗来欢迎我们呢!你们发现这些彩旗有什么特点了吗?

指名回答。

师:这里缺了一面彩旗, 你们能猜出这面彩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2) 师: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 生活中有很多, 是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其规律的奥秘 (板书:找规律) 。

(设计说明:新课伊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既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又让学生看到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找规律

1.探索墙面图案的规律

(1) 师:小东家买了一套新房, 装修特别漂亮。你们看他家厨房的墙面 (点击课件) 。这些图形的排列可是有规律的。请仔细观察, 墙面砖都有哪些图形, 这些图形的排列到底有什么规律?先独立观察, 独立思考, 然后在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

(2) 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

(3) 学生分组汇报。

小组1:我们组发现, 墙面砖一共有四种图形, 分别是圆形、菱形、三角形和五角星, 它们的颜色不一样 (师:不同形状, 不同颜色) 。

小组2:我们组发现, 从左上方往右下方斜着看, 每一斜行的图形是相同的 (师点击课件) 。

小组3:不管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 每行的四个图形相同, 但是, 它们所在的位置不同 (师:相同形状, 位置不同) 。

小组4:我们组是横着看的, 第一行有四种图形, 下面各行都是这四种图形排列而成。第二行是将第一行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 其它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 第三行、第四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 在上一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观察 (教师课件演示) 。

师:第一行怎样变化得到第二行呢?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哪里去了?

生:第二行最后 (师点击课件) 。

师:其它图形是怎样移动的?

生:其它图形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第二行怎样变化得到第三行呢?第二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哪里去了?

生:第三行最后 (师点击课件) 。

师:其它图形是怎样移动的?

生:其它图形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第三行怎样变化得到第四行呢?第三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哪里去了?

生:第四行最后 (师点击课件) 。

师:其它图形是怎样移动的?

生:其它图形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这是第4组的发现, 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小组5:竖着观察,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第二竖行是将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下面, 其它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 同样, 其它各竖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 在前一竖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

师:这个小组是竖着看的, 我们按照这个同学所说共同来观察 (师点击课件) 。

师:第一竖行也是这四种图形 (点击课件) , 第二竖行是怎样变化来的?

生:是将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下面, 其它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第三竖行是怎样变化来的?

生:第二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第三竖行的最下面 (师点击课件) 其它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第四竖行呢?

生:第三竖行第一个图形移到第四竖行的最下面 (师点击课件) , 其它图形也是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 (师点击课件) 。

师:同学们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 善于总结。通过观察墙面图案看出他们的规律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观察, 发现四个图形是按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在改变自己的位置。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 数学家把它们叫做循环排列规律 (师板书) 。

(设计说明: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心中悟出始知深。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方位观察墙面图案, 通过引导、交流发现墙面图案的循环排列规律, 突破本节重难点, 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主动建构知识, 形成技能, 发散思维。同时, 墙面图案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 创设动态情境, 以鲜明的色彩, 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 这样既可突破难点, 化抽象为具体, 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为清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墙面图案的排列规律。)

2.探索地面图案的排列规律

(1) 师:同学们, 通过探索发现了墙面图案的排列规律, 小东在爸爸的启发下, 自己设计了地面图案。同学们请看 (点击课件) , 请独立观察, 认真思考, 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2) 指名回答。

生1:我发现地面图案都是正方形, 只是颜色不同 (师:相同形状, 不同颜色, 从颜色的角度观察) 。

生2:我发现地面图案的规律和墙面图案的规律是一样的 (相同的) 。横着看, 以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 上一行的第一个绿色的正方形移到下一行的最后, 其它三种颜色的正方形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变化成下一行。

生3:我发现竖着看,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前面一竖行的第一个绿色正方形移到下一竖行最下面, 其它三种颜色的正方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 变成下一竖行。

(设计说明:通过独立观察地面图案, 从不同角度、方位探究地面图案的循环排列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面图案规律的变化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掌握地面的变化规律。多媒体技术在创设情景中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 巩固新知, 用规律

1.画一画

(1)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找到了地面图案的排列规律。小东请同学们帮忙, 把这幅作品补充完整。 (教师点击课件) 师出示“画一画”。仔细观察, 这些图形的排列与墙面、地面图案的排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墙面和地面图案找规律的方法, 来找这些图形的规律?先独立观察, 认真思考, 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

指名说规律。

生1: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和墙面图案、地面图案的排列规律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这些图形排成了一行, 每个图形都是循环排列。

生2:从左边起, 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 第二个图形变成了第一个图形, 第三个变成第二个, 第四个变成第三个, 其它图形都向前移动了一个位置。

师:按照这个排列规律那第四组图形应该怎样排列呢?

师:同学们想好后动笔画。拿出材料袋中的“画一画”题卡。

(2) 学生画规律 (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 。

(3) 展示2名学生的作品 (实物投影) 。

(设计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再次感悟和体验寻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 培养学生新课程中的符号感和数感。)

2.粘一粘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小东完成了这幅作品。现在小东把问题提高了难度 (师点击课件, 书中做一做) 。

(1) 师:认真观察后自己独立完成。

(2) 学生按照规律粘作品, 教师巡视。

(3) 展示作品, 教师把学生的作品拿到前面来, 用磁力块粘贴2名学生的作品。

(设计说明:通过粘一粘活动, 巩固循环排列这个新知,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

3.排一排

(1) 师:同学们, 小东要和我们做个排队游戏。现在请四名同学到前边来按顺序 (1) (2) (3) (4) 拿纸卡站好。

(2) 一名同学扮演小东。“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请2号同学站在第一位, 根据循环排列规律, 接着往下排, 应该怎样排呢?谁能到前边排?同学们拿出序号卡在桌子上排一排。”

指名到前边排, 排后对照。直到排完。

小东:接着再往下排应该是谁在第一位?请同学们想一想,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还是原来的排法。

师:像这样的循环排列, 又是一种新的知识, 我们以后再去探讨。

(设计说明:在愉快的氛围中熟练掌握循环排列规律, 让学生知道不仅图形可以循环排列,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循环排列, 丰富了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 感受数学中规律的存在。)

(四) 观察生活, 赏规律

师:同学们, 把手轻轻地伏在桌子上, 放松一下, 欣赏生活中一些有规律的事物 (师点击课件, 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随幻灯片出现做解说) 。

(设计说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动机和兴趣, 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合于数学课堂及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五) 动手实践, 创规律

(1) 师:同学们,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规律的存在, 生活中有数学, 数学也联系着生活。刚才我们找了规律, 认识了规律, 用了规律。小东最后要考一考我们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要求:用我们学过的规律知识, 在手帕上设计漂亮的图案和花边, 由小组合作完成) 。

(2) 小组合作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

(3) 展示作品, 师生评价。

(设计说明:俗话说, 学以致用。给喜欢的事物创造规律, 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为学生营造大胆发挥想象, 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能力, 以及有效地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六) 小结

师:正因为这一个个有规律的排列, 我们的生活才更美, 我们的世界才更精彩!希望同学们以后用心观察, 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 把许许多多的事物装扮得更美 (伴着教师的总结语, 再次播放生活中的有规律的图片) !

8.一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推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能找出简单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能找出简单事物的变化规律,并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跳棋;白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以趣导入,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好,请听:“一张图,六个角,三群小猴来赛跑,有的走来有的跳,比比赛赛谁先到。”

生(争先恐后的举手):我知道,我知道是跳棋。

(评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被动的使用教材,而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教材,挖掘生活素材,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主动的进入学习情境。)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玩跳棋,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一下就猜到了,(师出示跳棋)这就是同学们经常玩的跳棋,你会下跳棋吗?

(师指名生上台展示走跳棋的过程。)

师: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他是怎么走的?

生1:他是隔着一颗就往前跳一步。

生2:他是挨着一颗一颗的跳过去的。

生3:他是隔子跳的。

师:原来走跳棋也有一定的规律呀,今天我们就来找找跳棋的规律。

(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2、看跳棋,寻找规律

师:有个小朋友还玩出了新的花样,我们来看看。

(课件出示:红黄红黄红黄红)

师:想一想,下一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的?

(师指名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生1:我认为应该是黄色的,因为前面都是红黄红黄的这样摆的。

生2:我也认为是黄色的,因为都是红一颗黄一颗这样摆出来的。

生3: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黄珠子。生齐声欢呼)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发现这些珠子是按照颜色的规律来排列的。看,按规律摆出来的珠子可真漂亮。再请你开动小脑筋来想想下面的珠子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呢?

(课件出示:红蓝绿红蓝绿红蓝绿红)

师: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这个后面应该是蓝珠子和绿珠子,因为前面是红蓝绿这样的规律来摆的。

生2:这行珠子的规律是红蓝绿,所以这个后面也应该是红蓝绿。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正确答案)你说对了吗?说对了的请举手。

师:我们除了按照一定的规律把跳棋盘里的珠子摆的漂漂亮亮的,有个小朋友还想出了更有意思的规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师: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它的规律是什么?(生分组说出想法)

师: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这个的规律是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所以这个后面应该这样继续摆下去。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同学们可真会观察,我们来看一看正确答案。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探究其中的规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情景,使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教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创造规律,激发想象

师:看了这么多,你想不想自己来摆一摆?

师:请同学们2个人一组按规律来摆一摆跳棋子,并将你们摆的图形的规律在纸上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些同学摆的方法多,谁画的快。

(生分小组活动。并将自己的摆法记录在纸上。)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来展示你们摆的图形?

生1:我们组是这样摆的,红1颗白1颗绿1颗这样的规律。

师:哦,你和老师一样是按颜色的规律摆的。

生2:我们是这样摆的,按白的2颗绿的2颗这样的规律。

师:你们也是按颜色摆的,哪个组还有和他们不同的规律?

生3:我们组和他们摆的不一样,我是第一行摆红的1颗,第二行摆红的2颗,第三行摆红的3颗,第四行摆了4颗,可是红色不够了所以摆了蓝色的,后面应该是5颗、6颗这样的。

师:这个组摆的可和大家的不一样呢,谁看出来他的规律了?

生4:他摆的是一行比一行多一颗。

师:原来他是按个数的规律来摆的。真有创意!

生5:我们组也是按个数摆的,但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是先摆1颗红的,再摆1颗蓝的,接着摆1颗红的2颗蓝的,然后是1颗红的3颗蓝的,1颗红的4颗蓝的这样摆的。

师:同学们看他们摆的好看吗?(生纷纷点头)他们也是按个数的规律摆出来的,真是会动脑筋的孩子!

(评析:学龄儿童总是希望自己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渴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动手操作,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利用集体力量,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学习,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用跳棋珠子就摆出了这样多的规律。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地方运用了规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

1、江边的石柱,2、斑马线,3、马路护栏)

师:你还知道我们的身边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吗?

生1:我们多功能教室的地板砖是有规律的。

师:你能把地板砖的规律说具体点吗?

生1:它是一个方框一朵花一个方框一朵花排列的。

师:真会观察,它的花型是按形状变化的规律排列的,还有谁有不同的发现?

生2:钢琴上的按键也是有规律的,它是黑白黑白的。

生3:它还是2个黑的3个黑的,然后又是2个黑的3个黑的这样排列的。

师:真了不起,发现钢琴键盘上既有颜色的规律也有个数的规律。

生4:红绿灯也是有规律的。

师:是吗?你能把它的规律给大家说清楚吗?

生4:可以,红绿灯总是红、黄、绿这样亮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它的灯闪烁时是有规律的,对吗?

生4:是的。

师: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呀!

五、照相排队,应用规律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可真不错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的排队呢?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生1: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

生2:我们可以按男女来站。

生3:还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交*的站。

生4:还可以让2个穿校服的中间站一个没穿校服的这样来排列。

生5:还可以让一个人朝前,一个朝后站。

师:你的意思是按方向来排列。

生6:我们班的男生少,可以1个男生1个女生然后1个男生2个女生,1个男生3个女生这样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来站。

(整队出教室,按他们说的规律试着站队。学生兴趣高涨。)

(评析: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来“听”科学,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学习中思维。)

六、课外延伸,发展规律

9.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共) 篇九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去发现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排列规律确定下一个物体。通过摆有规律物体、画有规律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体会数学的价值。但是在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下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规律,并能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熟练应用规律的拓展、变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规律,并能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学生:彩笔、学具盒

老师:多媒体flash课件课件、画有图形的白纸、红花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规律。

1.(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有规律的声音及有规律的动作。边欣赏边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图片都非常漂 亮,为什么这么漂亮呢?因为它们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老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学生欣赏图片。有的从图片中发现斑马身上是一道黑一道白的。有的发现衣服是一条红一条白的等等。

【设计意图】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欣赏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正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美丽的图片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规律的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草店小学一年级(3)班的同学们正在布置会场,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样布置的好吗?(课件出示主题图:第85页前的上半部分图画)图上有什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互相讨论。!观察并发现了这么多排列的规律。老师来考考你们好吗?课件出示例1:

2.下面大家大家再来摆一摆,猜一猜。课件出示例2。请同学们先摆一摆,再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填?

学生观察主题图,老师说: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哪些东西是有规律排列的,)以六人为以小组进行讨论,小组长发表意见。

生1:我们小组发现彩花是有规律地排列。因为一朵绿花和一朵紫花一次不断重复排列着。生2:我们小组发现了彩旗和灯笼都是有规律地排列。

生3:我们小组还发现学生男女间隔跳舞也是有规律排列。学生根据课件猜后面得图形,并回答为什么这样填? 学生回答,并回答为什么这样填?

【设计意图】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在发现、交流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上的例1进行了简单的变化,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里是教学的难点,利用课件设计:让学生先猜一猜,下一个图形是什么,然后用学具动手摆一摆,通过充分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规律,把感性认识初步上升为数学思考。

分小组让学生从身边的东西或者是学具盒中的物体摆一组有规律的图形。老师进行评比,给以不同的小组奖励。

分小组摆完后,小组长汇报各组摆的不同的图形。并说一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学具摆一摆。用不同的奖项来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习,找出规律

让小组长拿出无颜色有图形的白纸:谁能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它又有规律又漂亮? 展示学生的成果,引导学生交流.(老师强调:一组图形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才是规律)涂的好的给与不同的奖励。课件出示习题

小组讨论,然后小组长动手开始创造有规律的颜色 评出设计最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学生做题

起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变式训练的作用。这是老师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根据时间确定做与不做课外作业上的习题 创造规律,表演规律。

1)玩游戏:老师创造有规律的声音、有规律的动作,学生接下句或者接动作。(2)老师和学生一起根据课件《拍手歌》一起表演。(3)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每项游戏都有奖励。

学生根据老师的声音接下句。根据老师的动作往下接。表演拍手、跺脚等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和老师一起做有规律的动作和有规律的声音,使学生发现动作存在规律,声音也存在规律。然后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声音和动作,并从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规律。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打开思维,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信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归纳总结,升华情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生活中的规律真的是无处不在,有规律的排列给人以美的享受。小朋友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多动脑筋,你一定能发现并且能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3.布置课后活动。

给学生空间让学生想一想,并表达出来。生1:我学会找规律了。生2:我学会按规律涂色了。

生3:我学会按规律画美丽的图形。生4:我学会按规律摆图形。生5:我学会创造有规律的图形。

生6:我学会创造有规律的声音。……

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节课学习的评价过程。也是发现知识不足的地方。

【设计意图】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梳理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和过程,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形成初步的认知结构。并把所学的知识再次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延伸。板书设计 找规律

猜一猜 摆一摆(粘贴学生作品)涂一涂(粘贴学生作品)做一做

说一说 教学评价反思:

10.巧用二次函数找规律 篇十

利用二次函数解“规律题”的方法步骤:

1.分析题意, 确定变量.列表, 确定3~4组数连续的特殊值.

2.确定自变量和函数.取值范围是连续自然数的变量定为自变量, 另一个变量为函数.

3.设定函数关系式.

4.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所设的函数关系式.

5.用所得的函数关系式解题或直接写出答案.

例1 观察图 (1) ~ (5) 中小黑点的摆放规律, 并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摆放, 记第 n 个图中小黑点的个数为 y.解答下列问题:

(1) 填表:

(2) 写出 y 与 n 的函数关系式;

(3) 作出函数的图象;

(4) 当 n=8时, y=__.

分析:仔细观察图形, 发现小黑点的个数 y 与 n 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也不是反比例关系, 有此尝试考虑这两个量之间可能是二次函数关系.不妨设 y 与 n 的函数关系式为 y=an+bn+c.

解: (1) n=5, 得 y=21.

(2) 设 y 与 n 的函数关系式为

y=an+bn+c.

由 n=1, 得 y=1;由 n=2, 得 y=3;由 n=3, 得 y=7把 (1, 1) 、 (2, 3) 、 (3, 7) 代入函数解析式则有:

undefined

解之得 a=1, b=-1, c=1.

所以 y 与 n 的函数解析式为

y=n2-n+1.

(3) 函数图象如图2:

(4) 当 n=8时, y=82-8+1=57.

例2 如图3所示, 从一点引出的几条射线:

(1) 说出图中的角 (小于平角) 的个数;

(2) 若设有公共顶点的射线的条数为 x, 组成所有小于平角的个数记为 y, 试写出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数出各图中的角的个数, 可把角的个数看作一点引出的射线条数的函数.设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为 y=ax2+bx+c, 则图象一定经过 (2, 1) , (3, 3) , (4, 6) 点, 用待定系数法可确定 a, b, c 的值, 把a, b, c的值代入 y=ax2+bx+c 可确定函数的关系式.

解: (1) 各图中角的个数依次为1, 3, 6, 10.

(2) x=2时, y=1;x=3时, y=3;x=4时, y=6.设关系式为 y=ax2+bx+c, 依题意得

undefined

所以函数解析式为

undefined

例3 如图4, 是用火柴棍摆出的一系列三角形图案.按这种方法摆下去, 当每边上摆20 (即 n=20) 根时, 需要的火柴棍总数为__根.

分析:设火柴根数为 s, 依据题意填下表:

这个问题中有两个变量 s 和 n, 存在函数关系.n 的取值范围是自然数, 相邻两个 s 值的阶差不等.因此, 变量 s 和 n 不满足一次函数关系.究竟变量 s 和 n满足什么函数关系?不妨作为尝试设 s=an2+bn+c.

解:设 s=an2+bn+c.

由 n=1, 得 y=3;由 n=2, 得 y=9;由 n=3, 得 y=18.

把 (1, 3) 、 (2, 9) 、 (3, 18) 代入函数解析式则有:

undefined

解之得:undefined

所以函数解析式为undefined

当 n=20时, s=630.应填630.

例4 下列各图是由若干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设其底层为 n 个正方形, 正方形的总个数为 s, 按此规律可推得 s 与 n 之间的关系式为__.

分析:此题一般用猜测方法很难奏效, 可把 s 看作 n 的函数, 在坐标系中, 描点连线 (如图6) , 发现其形状像半支抛物线, 可设二次函数 s=an2+bn+c, 然后把 n1=1, s1=1;n2=2, s2=3;n3=3, s3=6三组数代入可得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得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再把任意几组数代入检验即可.

例5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 某市根据疫情的发展状况, 决定全市中、小学放假两周, 以切实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腾飞中学初三 (1) 班的全体同学在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不忘关心同学们的安危, 两周内全班每两个同学都通过一次电话, 互相勉励, 共同提高.如果该班有56名同学, 那么同学们之间共通了多少次电话?

为解决该问题, 我们可把该班人数 n 与通电话次数 s 间的关系用下列模型来表示:

(1) 若把 n 作为点的横坐标, s 作为纵坐标, 根据上述模型中的数据, 在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描出相应各点, 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2) 根据日中各点的排列规律, 猜一猜上述各点会不会在某一函数的图像上?如果在, 求出该函数的解析式;

(3) 根据 (2) 中得出的函数关系式, 求该班56名同学间共通了多少次电话.

分析:探索同学们之间通话次数, 以人数为顶点构造多边形, 求同学们之间通话次数就是求多变形任意两个顶点间连线的条数.描点发现各点在某一个二次函数上, 设解析式为 s=an2+bn+c, 代入各点坐标即可求出二次函数解析式.解决类似本例的规律题, 应认真观察, 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变化, 从而寻找它们的变化规律.

解: (1) 正确描出各点并用平滑曲线连接如图8.

(2) 由函数图象可知, 各点连线类似于抛物线, 不妨设 s=an2+bn+c, 把 (2, 1) 、 (3, 3) 、 (4, 6) 代入得

所以函数解析式为undefined

(3) 当 n=56时, undefined

所以该班56名同学间共通了1540次电话.

11.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 篇十一

《找规律》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夏老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完整、自然而流畅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实践,去发现、欣赏、创造规律,从而感受数学的美。一节课下来,学生学有所获,作为老师,我也受益匪浅。下面仅从以下几点,总结这节课的闪光之处。

一、创设完整的生活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夏老师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提供的学习材料富有童趣,学生感兴趣。

二、注重方法的指导,促进方法的多样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动物的排列”,也就是循环排列的规律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有的孩子顺时针看,有的孩子逆时针看,所以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的.方法也就不同。这样,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学生真正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使课堂“活”中求“实”,从而具有实效性。。夏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清楚、说完整,既加深规律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思考方法习惯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规律,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使现实生活数学化。

整节课,通过找规律,说规律,画规律以及用动作或肢体语言表示规律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身边或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现实生活数学化。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最后,夏老师还安排了让学生欣赏有规律的图片,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下一步让学生用彩笔创作规律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不足之处:

12.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二

解放路小学 廖春萍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5至86页的例1到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 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教学难点: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并引导学生能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 发现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规律。

1、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开联欢会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在草地上进行排练呢,想不想去看看?(想)请看大屏幕。2.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和花朵。生2:有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的。

师:他们的摆放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都有规律的。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色的。生2:下一面是黄旗。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是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如果让你给彩旗按你找到的规律分分组,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为什么这样分?(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

2、课件出示彩花图、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生1:彩花是按绿花、紫花,绿花、紫花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生2:灯笼是按紫、红、紫、红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生3:小朋友是按男孩、女孩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该怎么分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

3.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一定的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三、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彩旗、彩花和灯笼排列的规律,接下来的我们进行闯关游戏,有信心吗?

(一)第一关: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课本例2,出示课件,学生能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师提问:比一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点: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二)第二关:涂一涂。(1)(课本89页“涂一涂”)

师:同学位表现很不错,接下来你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同 时课件出示例3。

师:谁来汇报你是怎样涂的。(指明学生汇报)

(2).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完成课本89页“做一做”。(要求:先找找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根据这个规律来涂。涂好后检查涂得对不对,同桌还可以互相评一评,说一说。)建议学生用虚线分组。师: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 汇报展示、评议。

师:第③小题谁发现有其他规律?(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来发现规律。)

(三)、第三关:动手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请看第三关。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好的用相机照下来。汇报。课件演示学生的作品。.

师: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的会赢得大奖!

师:(指着一位学生的作品问)老师想用你的作品给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生:可以。)按照他摆的规律,下一个学具会是什么呢?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呢?

(四)两三种学具我们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闯关成功了,都站起来,随着音乐我们来做做健美操轻松一下吧。

在我们的动作里,大家发现规律了吗?生回答。

是的,我们还可以用动作或者声音来表演规律呀?谁能想出一组规律来演一演? 生商量,表演。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生回答。(教室的天花板、地板、黑板上的奖品、自己的衣服。)

2、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课件出示图片。

五、课堂总结

你们开心吗?老师也很开心,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谁来说说你们的收获?

13.“找规律”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十三

[案例描述一]

导入新课时, 我先问:“小朋友们都没有去过蒋老师的家, 你们想不想看看蒋老师家里都有些什么呢?”天真的孩子都十分急切地齐声回答:“想!”接着我十分“爽快”地说:“那好吧, 今天蒋老师就带你们到我家看看都有些什么。”这时我用课件展示自己家有规律排列的物体照片, 并一一向学生介绍。

紧接着我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蒋老师家的这些物品美吗?美在哪呢?” (同桌互相说。)

接着老师说:“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图案或者排列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甲:“柜门的图案是按橙黄橙的颜色排列的。”

生乙:“窗帘的图案是按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这样排列的。”

生丙: (较机灵的) “蒋老师家的那些物品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老师笑着说:“你真聪明, 说得真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蒋老师今天穿的衣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伸开手臂, 转了转身, 展示自己的服装。

大部分学生说:“蒋老师衣服的图案是有规律的。”

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真棒!回答得都挺好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新课导入水到渠成, 我顺势板书课题“找规律”。

[案例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 而知识是开放的、是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悬念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导入部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教材主题内容是联欢会会场, 如果将这一场景直接引入课堂也未尝不可, 可我想如果能在主题教学之前制造一点悬念, 做好一些铺垫, 创设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 使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 将会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得到了实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这一要求出发, 我让学生观察我家中有规律的物品, 欣赏我穿的衣服等, 让孩子们初步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案例描述二]

新授环节结束后, 我设计了“活动中创造”的环节。

第一环节:闯关游戏

(1) 考考你。老师说:“你们想不想参加联欢会啊, 去联欢会的路上有一片草地, 草地上有些花, 如果你能说出这些花的排列规律, 那么第一关就闯关成功。”很快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说出了答案。

(2) 出示入场券。孩子们第一关闯关成功, 十分兴奋, 我接着说:“第二关那就是出示联欢会的入场券, 你只要按入场券上的要求涂对了, 画对了, 就能参加联欢会。”

课室里鸦雀无声, 孩子们拿出课前发下的“入场券”, 涂的涂, 画的画, 认真极了。

当全班同学都画好以后, 我问:“谁来当验票员?”同学个个都想上台来, 于是我请了一对同学上来示范验“入场券”, 然后同桌互相验。

验票通过后, 表示第二关闯关成功, 同学们就可以参加联欢会了。

老师说:“小朋友们, 下面联欢会就要开始了, 我们一共准备了四个节目。”

(1) 第一个节目是“学一学”

(1) 跟着老师做。我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 当我停下来的时候, 大家就跟着往下做。

(2) 跟着一名学生做。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同学做着一串串有规律的动作, 开心得很。

(2) 第二个节目是“猜一猜”

(1) 老师摆学生猜。我在上面摆图形, 当我停下来的时候, 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说出来。

(2) 自己摆同桌猜。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 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

同学们都用学具全神贯注地摆着自己创造的规律, 摆好后又与同桌兴致勃勃的互相猜着。

(3) 第三个节目是“做一做”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学具袋, 里面有三种颜色形状不同的纸片剪成的图案。

小组合作串帘子, 比一比哪组串得最漂亮最快。

老师分配任务后, 小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开始工作。

老师将同学们串的帘子挂上黑板, 颜色鲜艳, 图案有规律的排列, 很漂亮, 效果很好。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串的帘子这么漂亮时, 都十分兴奋, 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4) 第四个节目是“变一变”

(1) 你能用其他形式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吗? (老师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等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

(2) 你能把这个规律写下来吗?

[案例反思]

14.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十四

董静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感觉在教学教程中都能得以体现:

一、教师要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设计源于自然界中存在的规律,有规律的设计离不开自然规律带给人们的启发。因此,可以说是自然规律启发人们设计出有规律的排列,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自然规律入手展开教学。由于一年级学生较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虽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教学时通过呈现自然界中有规律的现象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观察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规律并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愿望。在认识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记录日出日落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及简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用好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以几个为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板报中的花边、衣服上的花色中常常见到这些有规律的排列,所以,对本节课认识的规律,学生是有一定经验基础的。但是清晰地将思维、推论过程表述出来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猜一猜、说一说的游戏活动。采用猜一猜的活动方式,为学生搭设展示的平台,运用学生已有经验说出下一个或者问号下面藏着的图形,然后采用说一说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规范的语言清楚的表达。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清楚地说出排列的规律是“以哪些为一组,重复出现”。在猜和说的过程中提升对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二是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合作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和谐地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效率。

15.一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教学难点: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教具:课件、学习卡片、图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上课之前,跟老师来玩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来看,老师这有两个圆,一个红色的,一个黄色的,谁来猜一猜老师会先拿哪个颜色的圆片呢?

生1:红色的 生2:黄色的。生3:黄色的。生4:红色的。看,老师拿的是黄色的,你猜对了吗?那后面老师会拿什么颜色的? 生1:红色的 生2:黄色的。生3:黄色的。生4:红色的。老师拿的是红色的,你们猜对了吗? 依次贴6个圆„„ 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他们是按黄红黄红的顺序出现的。

对,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跟老师一起来找找生活中出现的规律啊?(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这样布置会场,一起来看看吧。2.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说。

(1)课件逐步出示彩旗图。首先来研究彩旗图中的规律。a.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都猜是黄色?看看对不对。

(点击鼠标,出现黄旗)。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强调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才是规律,只出现一次的不能说就是规律)(2)课件出示彩花图和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和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学生思考、交流。)师: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说说你的发现。下一个灯笼呢? 生1:彩花是按绿花、红花、黄花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生2:灯笼是按紫、金黄、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3)课件出示学生图

师:下面我们来找找这些小朋友有什么规律啊?下一个小朋友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小朋友是女生、男生、女生、男生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是女生。

师:好的,大家都说的非常棒,一下子就找到彩旗、彩花和灯笼、小朋友排列的规律,老师这有道题没有涂完颜色,你们能不能帮帮老师完成它?

三、拓展练习,应用规律

1、出示课件“涂一涂”

师:认真观察,看看这小正方形和小三角形有什么规律?后面的两个分别应涂什么颜色?拿出你们的彩色笔,帮老师涂一涂。(分发学习卡片1)2

2、老师这还有三道题需要涂颜色,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谁做的又快又对。(学习卡片2)

生观察,动手涂一涂。教师巡视,个别好的作品展示。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嗯,大家都很棒,刚刚我们找了卡片上图片的规律,那你能找一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 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说说身边的规律。

生回答。(教室的天花板、地板、黑板上的奖品、自己的衣服。)2.恩,大家都说的很好,老师这也发现了一些生活中的规律,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图片:斑马线、衣服、瓷砖等等。

五、实践操作,创造规律

看了那么多优美的规律图片,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小设计师,我们一起来创造规律。老师这有5个红色的圆、5个红色的正方形、5个绿色的三角形,请你们动动脑筋,把他们摆成有规律的图片。好,现在开始动手。

教师巡视,评个别好的作品展示。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呢,我们学习了找规律,同学们都表现非常好,现在我们来评价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你觉得自己表现非常好的就伸出你们两手的大拇指,如果表现好的就伸出你们一只手的大拇指,好的,同学们都诚实的对自己进行了评价。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去操场上、教室里或家里再找找有规律的事物。

16.从找规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探讨 篇十六

关键词:找规律,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力中主要的是思维能力, 而找规律则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发现、归纳等活动寻找规律, 是学生逻辑思维生长的启蒙点, 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材中, “找规律”是学习数学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 日常生活中, 学生如果认真观察, 可以找出相应的规律, 对于学习数学, 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提出问题, 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找出规律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逻辑思维, 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 即理性认识阶段。只有经过逻辑思维, 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律的把握, 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的认知冲突, 从而会引起学生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思维定向, 情境会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在创设情境, 激发“找”规律的动机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接受并能理解。教师在讲内容前首先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从最熟悉的知识开始学习新内容, 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间隔排列”这一规律时, 笔者先出示一串间隔排列的红绿彩球, 告诉他们红球的个数, 让他们猜绿球的个数, 再媒体出示间隔排列的花边, 告知一种花型的个数, 猜另一花型的个数, 再欣赏各种间隔排列的美丽图案, 先从美上吸引学生的注意, 接着让学生找找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找”规律的兴趣, 成功引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最后学生收获“找到”的乐趣, 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2) 重视问题情境中学生情感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或新经验, 必须自己理解学习的意义, 学校教学工作的缺点, 不在于学生没有获得充足的知识, 而是没有提供学生发展情感的机会。教师一般只说知识而撇开情感。事实上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当一个人对事物有所认识时, 就会产生一定的情感 (喜、怒、好、恶等) 。因此,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把知、情两者融合起来, 以获得完整的教学效果。如小学教材中间隔排列是较直观易懂的, 所以安排在《找规律》这一知识体系的起点, 既激发其好奇心, 又能让学生得到满足的结果。保持了其继续“找”下去的信心。

(3) 必须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因为只有经过思考了, 学生才能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进而才有逻辑思维活动进行发明创造, 这对于学生的创新发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鼓励大胆猜想, 导出所“找”规律的朦胧直觉, 激起思维的火花

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的关键, 找规律教学活动中, 要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比较后, 大胆猜测规律, 这种猜测其实就学生对知识的直觉感知, 这会激发学生进一行去进行探究所猜测的规律。波得亚十分推崇学习过程中的猜想, 它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而且还给了他们应用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ac+bc= (a+b) c这一规律时, 先精心设计引导过程;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这样一道应用题:现本班男生有32人。女生有16人,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 要做一些千纸鹤, 每人各做25个, 一共要做多少个?通过不同的数量关系, 学生会出现以下解法:32×25+16×25=1200 (个) , (32+16) ×25=1200 (个) , 引导学生观察两式中的异同, 这样联系实例, 步步深入、精心引导, 学生会形成朦胧的规律, 再通过多次验证,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在反向运用规律时, 我出示题目:102×25, 让学生先大胆猜想, 可以运用什么规律简便计算, 导出学生的直觉思维, 进而分组验证, 经过这样的分析、归纳学生发现了规律, 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3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过程, “找”得有序, 形成数学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主动找到知识的规律,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找规律的过程中, 有序是关键, 有序才不会重复, 有序才不会遗漏, 有序才更易发现规律。在教学简单的排列问题:将1、2、3组成一个三位数有几种排法时, 先进行活动分组, 再让各组进行比赛, 看哪一组找得又对又快。在交流后总结出有序排列:先将1放在百位, 有几种排法, 再将2放在百位有几种排法, 最后将3放在百位有几种排法, 其规律是a个数排列, 有a× (a-1) × (a-2) ×……×1种排法 (a≠0) 。通过这种有序的排列, 学生“找”得就有序, 又快又对, 而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有找的乐趣, 也有规律被找出的成功感。在后面找a (a>2) 选2有几种选法的规律时, 学生就都能主动进行这种有序的找规律的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找规律的训练, 形成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师要主动学习逻辑, 自主提高逻辑思维素养以达到能应用逻辑知识理解分析教材, 能应用逻辑知识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讲述教学内容, 能及时发现、矫正学生中出现的逻辑思维错误。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重视学生“找规律”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做到这一点, 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训练要讲究方法。

学生对每个技能的掌握一般要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的过程, 因此, 找规律的技能训练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按照冯忠良教授的观点, 一般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即活动模式定向阶段、活动模式操作阶段、活动模式内化阶段。相应地, 在数学教学中, 找规律技能的训练也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 模仿练习阶段, 这是在新知识学习后, 在老师例题示范下进行的练习, 所选习题难度不高, 变化不大。要求学生按规律进行操作, 以保证结果正确。第二, 变式练习阶段。这是学生已初步掌握规律的基本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组织的练习, 习题难度适当提高, 习题形式多有变化, 不仅要求学生做正确, 而且对规律有一定理性认识。如在学习好积和因数的变化规律后, 可设计下面的习题进行找规律的训练:A×B=45 (A×2) × (B÷2) =45 (A×2) × (B×3) = () (A÷3) × (B÷3) = () , 进一步认识积和两个因数的变化方向一致的实质。第三, 综合练习阶段, 此时可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 训练灵活运用规律的能力。如在学习完商不变的规律后, 可设计下面的习题进行训练:A÷B=60A× (B×) = () (A×) B= () (A×) (B÷) = () (A÷) (B×) = () (A×) (B×) = () 。这样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对商不变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理解, 即商与被除数的变化方向一致, 与除数的变化方向相反的规律。让学生不仅掌握商不变的形, 更理解了规律的“内涵”。

(2) 训练时间、训练量必须适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一种技能训有所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高原现象”。这一现练在初始阶段, 训练效果与训练量或一般成正比,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往往会出现停顿现象, 甚至象说明, 同一水平的技能训练必须适中。否则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既影响训练效果, 又增加学生的负担。

(3) 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前提。教师在对学生平时的考试中要认真批改, 因为分数的高低能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学生从得分中能得到鼓励和督促, 调整学习活动, 增强学习的动机。学生会继续努力, 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不断找出规律, 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活动。

总之找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能结合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等活动的学习过程, 只要学生主动参与寻找规律, 就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各种数学能力, 特别是数学的思维能力。当然, 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 要靠长期的精心培养, 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长期坚持, 精心培养, 才能从“找”的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 .

上一篇:康杨中学学生会干部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孩子百日宴简单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