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2024-09-11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一

中职语文教学反思

教育部曾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育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牢牢树立“教学为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意识,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同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人文特征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将其渗透到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由于具有独特的人文关怀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德育职责。

中职学生在年龄上相对较小,因此对于道德以及生活、学习态度上的认识和理解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幸运的是,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真善美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们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帮助他们实现人格上的.完善。比如,在《我的母亲》里,我会引导学生带着感情细细揣摩文章的一字一句,让学生充分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感激、深切怀念的伟大感情。这种情感上的教育,往往让学生印象深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教育,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教师教学活动是否顺利进行,教学是否能取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中职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课堂上也表现得很消极,课堂气氛往往死气沉沉,枯燥无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力求最大限度上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我问学生:“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扣人心弦,假如你是小说中的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分组自由讨论,有的学生提出他们的疑问“为什么当时佛来思节夫人会借给玛蒂・尔德一条假项链呢?她明明就很有钱。”;“为什么玛蒂尔德在项链丢了之后不马上告诉佛来思节夫人,这样的话她也就不用担负十年的艰辛与没有意义的付出了”……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语文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文章内容以及主题也有了自己独特、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中职教育要培养的不单单是以追求学习成绩为主的学生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结合学生的专业课,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方向和基础。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发挥语文课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提高语文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践运用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比如,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会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情境教学训练,教给他们服务行业的社交礼仪,教导他们在工作中要斟酌说话的语气和词语,帮助他们提升日常生活中的沟通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灵活能力;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语文词组编写程序,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则会在课堂上带领他们欣赏我国古文化中的优美建筑,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和热爱感,为以后更用心、更投入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扬,注重情感教育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很强的学习和心理惰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能力和优点。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扬,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和支持,比如一个赞同的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激励的话,都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帮助他们恢复和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开阔胸怀,更加积极、健康地茁壮成长。

学生不可能仅仅只是学生,他们也要进入社会,无论他们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都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跟能力与人沟通、融洽相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必须提高他们实际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中职语文课程的指导下,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工作的共同配合,良好互动,为他们以后更好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2.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学习, 大部分是为了将来的顺利就业, 对于基础文化课语文往往缺乏热情,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性教育, 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情操、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 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早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提高思维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各种优秀作品, 体会起丰富内涵, 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中职学生入校成绩偏低, 文化素质不高。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更要注重阅读教学的训练, 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拓宽思维空间, 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变“默默聆听”为“研讨求索”。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 教学内容的抉择者, 学生只能是受支配、受控制者, 被动地服从于老师的驾驭。这样, 学生就会丧失创新能力, 会导致视野狭隘、思维僵硬。中职学生要更早的走向社会, 思维能力、交际能力、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会影响学生对这些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对话式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倡导民主教学, 增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 让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情感交流,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敢于对文本、对他人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他们共享知识和信息, 共享智慧和情感, 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所以这种对话方式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同时又确认主体间由于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而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被动接受和消极吸收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导致阅读时没有主体的情感体验, 没有读者和作者的思想交流。对话式阅读教学在师生、文本的交流中, 注重与学生及时有效的互动, 能随时按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的思路。那么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情感的交流和分享。第二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训练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思想碰撞、情感沟通, 让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来代替教师的分析。第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加强对话的连贯性,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激发学习的兴趣, 共享知识与情感的需要。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真正实现师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活动, 丰富学生在理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需要, 提高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审美性阅读教学, 提升人文素养

《中等专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让学生能够在作品中欣赏美、创造美。同时, 这种良好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让中职学生成为一名既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 又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审美情趣的劳动者, 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 深深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品味其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

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三

一、建筑类中职语文教学困境

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的公共必修科目,中职语文学科应更好地发挥自身实际价值,它的基础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人文关怀外还应服务于专业发展、服务于学生未来就业需要、辅助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学科面临种种困境,以建筑类中等院校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专业发展为主的教学环境

建筑类中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中等建筑技能人才,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想要获得一份相对较好的职业,势必需要优良的专业技能。学校在专业课、技能大赛、执业证书方面的投入也很大,而语文作为基础文化课所受到的关注度低,中职院校在语文学科建设方面投入少,语文学科几乎被视作专业课的附属课程,在学校也是属于从属地位,这种现状是导致中职语文教学停滞不前的直接原因。

(二)学生语文素养基础差

中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中考落榜的学生,相对普高,这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较低,文化课成绩差,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语文基础功底就不好,对语文也不感兴趣。上中专后语文基础跟不上,又受就业功利目的的大环境影响,更是轻视或者抵触语文,甚至部分学生直接忽略语文课,视其为多余。

(三)教师教学方式单调

很多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固定,很多教师依旧延续汉代太学经学老师的讲经方式,局限于传统的讲述上,教师遵循一言堂的宗旨,学生毫无参与可言。课后便是作业训练,以期通过一定的知识点训练达到知识的稳固传授。再或者就是枯燥地要求学生读、背,这种苦读让学生越读越苦、越读越厌恶语文,这些陈腐乏味的语文教学不只无益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也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敌视甚至仇恨。

(四)教材内容不合理

中职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很多都远离学生生活,有的完全模仿普高教材,趣味性、实用性低,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现在市面上的中职语文教材,有的虽然已经多次修订,但是依旧无法达到各地区、各专业的差别要求,很多内容不适合中职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二、建筑类中职院校语文教学路径探索

针对这些现实困境,中职院校语文课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到自身的生存发展路径:

(一)建筑类中职院校应扭转以往只重视专业课建设的片面思路,加大语文学科投入,重视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应根据专业需要组织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者到企业实习,构建语文教学实践性模式,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学校要重视语文教研活动,鼓励语文教师多做科研、多抓教学,倡导语文教师整合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为语文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提供辅助手段。在校内应加大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宣传,开展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学生征文、演讲、古诗文比赛,倡导师生对话、专业结合、师师交流的语文学科发展路径。在语文学科评估环节,学校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并严格选修课管理制度。

(二)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变单一讲授、苦练苦读式为提问引发、对话、合作式教学

发掘语文课本和学校专业特色的契合点,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服务,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应用文部分可以模拟实践教学。教师借助建筑类设备的真实情境,组织学生建筑施工讲解以及日常的听说交流。对于和建筑类相关的应用文体,比如合同文书、调查报告、项目报告书等,教师应提高关注,在讲解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情境教学,并引用建筑行业类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独自尝试此类应用文体写作。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前瞻性的辅助作用的应用文体,比如在讲授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用人合同等一系列与求职有关的实用文体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运作中学会相关文体的操作规范。招聘会所需的各种元素或场景如招聘会场、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等都与现实社会中所看到的相同,只是过程是模拟的。

(三)教师需要进行角色转换,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灵性、有智慧、有创造力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要求对学生分组,教师指定每组负责的内容,上课时整个课堂由学生主导,每个组上台讲解自己的部分,并由学生打分。最后教师讲解个别知识点并作总结。对于某些有影像资料的课文,比如古今名著,教师可以直接借助影像进行教学,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可以以影视欣赏的方式上课,根据电影中的人物外形、语言、动作、神态和设备逐层分析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及深层文化意蕴。对于戏剧单元,教师可以虚拟情景,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角色的认知、模仿、承担和变通等过程中得到了能力锻炼,培养了职业素质、品质和气质。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思维得到训练,智力得到开发,既增知识,又长才干,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影视艺术较文字形象直白浅显,符合中职生自身不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容易理解,相比课本更易激发中职生的审美感受力和想象力。故而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资源,将微信、微博平台作为教学辅助用具。将影视文化引入语文教学课堂,运用影视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多渠道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教师可以开发与专业相结合、与学校发展模式相契合的校内语文学习软件,这些专业性强有明显针对性的软件符合学生专业发展也满足学生多方位学习语文的需求。

(四)编订合理教材

教师应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编制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

中职院校类别繁多,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语文教材应根据学校专业技能优势,有的放矢编写校本教材。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选择合理的内容。如针对建筑装饰专业,可以开设色彩搭配技巧、建筑物形式之美、艺术品文化意义、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古今民俗文化风景名胜欣赏、装饰画的历史及变革等课程;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可以开设计划总结汇总表、施工记录表、建筑工程招投标书、合同等;针对航空专业,可以开设言语交际、接待、文化礼仪等课程。开设这样的课程主要在于实用。对于班级学生,最好实行分流教学,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课程设置和专业内容主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则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授课,主要开展应试教育。

最好将语文和专业结合分章节系统阐述。各专业应区别考试,通过试题将语文和专业结合起来,使中职语文教学能根据其专业特点开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语文作为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工具,其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剥开语言文字的外壳,才能把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内核。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谈到的,教学过程,积累知识的传播过程,是通过说出来的语言或者写下来的语言实现的。因此,学校、教师、学生都要重视语文学习。中职院校要正视当今语文教学困境,并找出走出困境的有力措施,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多渠道发展语文教学,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发挥到极致,为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4.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四

3月7日,离20xx年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感觉复习的脚步有点乱。相关的考点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一个明显的从感性到理性,从部分到整体,从浅显到深度的规划,总有一种想提提不起来放放不下去的感觉,无奈之下,只好用做题代替讲课,这样下去,出现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成绩大差不差,老师也没闲着。一场备考大战就在不停的做题当中结束了。我总觉得在这场备考中,我们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师生共同攀越知识高峰的决心信心么?不像是,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怎么总是那么的迷茫困惑;在面对胜败的时候,怎么总是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在高考完之后,怎么是那么空虚无助,知识好像没有改变命运......我想改变,至少从现在会为下一年的真正收获而去耕耘不息。

正在复习文言文部分,学生手里有资料,把相关的基础知识总结的相当详细完备,还有相应的练习题,可是学生做起来真的很被动。课本上的文言文也学完了,我知道学生并没有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梳理出来,而是依然留在了课本上。每次讲文言文,我都要做很多的铺垫,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对文言文实在是有畏惧心理的。我本打算把资料上的题做做,我在仔细的讲讲就了事算了。但我想变变,想和学生共同啃啃这个骨头,尝尝其中的滋味。昨天看了一个老师提供的编故事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我就在课堂上随意实验了一下,真的没有期望很高。但是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复习一下18个虚词,然后要求他们编一个故事,其中贯穿一个虚词。我怕同学们不积极,或懒得做,我就自己临阵磨枪编了起来,如果学生不配合,我可以自圆其说。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同学主动地把她写的交给我看,我示意她写到黑板上,接下来,陆续就上来了三个同学,我一看我没机会写了,就趁着他们正在板书时把我写的给大家念了一下,我可以感觉到大家很感兴趣。我下去随便看看了,发现好多同学都动了笔。上来的四个同学,一个做了一首诗,其他三个写的都是很像文言文的。同学们的表现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们的水平也远远超过了我这个老师,我真的好好反思了。

这次教学,让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很多想法,要赶快形成书面文字,以备来年备考用。

5.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五

课堂流程如下:第一节课,我提前到,检查同学们准备试卷和笔记本情况(老师的督促很关键,不可放任自流,高中生不会做笔记的大有人在,这是一个养成教育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20分钟做题,20分钟自我检查(对答案,看翻译,查字典)。时间上同学们把握的还可以,可能是文章不是太难吧。快下课时,我让两个同学把自己最初的翻译板书到了黑板上,供第二节评讲用。第二节课,我开始评讲,先对答案,统计了三道选择题的全对人数,有三分之一多,然后挑了一个同学背诵我提供给大家的古文翻译原则,并且提示大家,我将随时提问这个原则,因为那就是我们古文应考和平时训练的法宝。那个同学回答的不是太熟练,我觉得一个抽象知识的总结是需要时间的,更重要的是在每个时间段里对知识的默默消化,而老师总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肯定会,而实际上学生不会,也可能根本就没引起注意。学生毕竟是学生,需要老师的督促,引导,才能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而老师往往高估了学生。当然有时,也会低估了学生。只有适时地检查统计,师生真正的思维交流才能有较准确的判断,才能有教学相长的局面。就像这个古文翻译原则,我在班里重复了无数遍,我想当然地认为,同学们肯定烂熟于心了,其实不然,而且很不然。我想得坚决打倒乐观主义,躬耕于教室才行。接着我开始领着同学们按照那个原则给黑板上两位同学评分。结果两位同学总分都是7分,但小题得分有区别。一个同学是知道那个知识点,但掌握不是太全面,即省略的部分要补出来并用括号括起来,他没有带括号,我说这是规范问题要注意。一个同学在翻译时加进了自己的过多的理解,我说这是精确问题,要注意。规范和精确的训练是有效的对付应试的策略。同学们有同感。接着,我就开始领着同学们疏通文意。交代了两个阅读文言文的小门路,一是放慢思维,文言文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想和看要一致,横向思考要多于纵向思考,而大部分同学会看很快,看着看着就摸不到文路了。二是古文中单音字多,也就是一字一义,如果看不明白时,不妨这样去试试。我在讲的时候,让同学们拿着笔,把我读的时候停顿的地方用笔断开,方便理解。我把一些生字,重要的字词、句式都给同学们指了出来,讲完后,我让一个同学读了一遍文章,基本还行。接着,我在文中挑了几个重要的实词,延伸到文外,把它们的重要意思略做了一下总结。板书到了黑板上。

完成以上教学,用了两节半课的时间,由于是第一次,我的阐释语言多了些,以后就用两节课完成以上内容。同学们做一节,我讲一节。每讲新课之前要求同学读熟上一篇,凡是读不熟的要抄三遍原文。另外老师提到的知识要一一整理到专门的本上,方便以后复习时用。

6.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六

二、对中职语文阅读与人文教育的实践性思考

(一)生命意识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博大的生命意识。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饱含了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努力追寻;而《邓稼先》一文,则充分体现了“把个人生命与祖国命运相融合,并满怀民族自豪感的无私赤子之情”。再如《寂静的春天》一文,既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有力批判,又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理性张扬;而《我与地坛》则警示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在教育人们应珍视生命,如何思考一种更好的活法。所有这些,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生命意识教育的丰富元素。

(二)责任与爱的意识教育

责任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对个人、对家庭和对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侧重在于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就是在于把建功立业作为自身追求的崇高境界。这与自古以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性区别。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主人翁,劝喻虽然委婉,内中却充满了不计个人得失、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六国论》一文中的苏洵,奉劝北宋朝廷以史为鉴,“不应苟且偷安,而当竭力御侮”;而《左忠毅公轶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则反映了“匹夫之死、忠于社稷”的责任意识。人常言“大爱无声,真爱无形。”诸如《梦和泪》《邓稼先》等文章,那些舍己为人、为国为民的真爱与大爱能够震人心魄、荡涤灵魂,确是人文教育的美妙教材。

(三)理想与意志的教育

“自古雄才有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对于学生而言,理想与意志是健康成长中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人没有理想是不行的,但实现理想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失相应的意志教育,不是空有理想,就会半途而废。现代学生大多成长于优越环境,普遍带有“90后”“00后”的时代特质,特别是职校生天生患有“理想意志欠缺症”,更加需要对他们注重“精神扶贫”和“意志补钙”。如《过万重山漫想》充分赞扬了那些在不同领域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意志;《回忆鲁迅先生》中的鲁迅,为写作常常工作到凌晨等,都可从中赢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

(四)审美意识教育

7.中职语文阅读的教学艺术分析 篇七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思想落后

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学活动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中职教师不太重视语文教学,认为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没有关系。中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有一手好技术,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为社会做贡献。这些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语言特性以及人文性、情感性,没有重视语文学科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所受的重视不足,让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敷衍了事,引导学生画一画重点,应付一下考试就过去了。教师教学思想的落后,极大地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以及教师的阅读教学都有一定影响。在教学改革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出现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中职语文教师也有更多的教学选择。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仍然选择利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阅读的目标就是回答问题,在考试中取得分数。教师有时还会代替学生思考,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强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接受。 在落后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权利,没有让学生自主阅读,也缺少自主思考,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中职学生阅读学习自主性不强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在初中阶段,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足,认为自己是学习外的一员。进入中职院校,学生为了快速就业而积极去学习专业知识,忽视了语文阅读学习。初中学习给学生留下的阴影,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了阅读学习的动力。加上教师教学模式的传统,让学生看不到中职语文阅读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区别,没有在课堂中发挥自主性的兴趣。学生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让许多教师无能为力。

(四)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氛围不佳

语文阅读学习氛围,对于中职学生的阅读学习心情有着重要的影响。中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职院校之后,就开始为走进社会的就业问题而担忧,没有稳定的情怀坐下来进行阅读学习。教师的功利性教学,让学生意识不到阅读的乐趣,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内的阅读氛围不深厚,一切为了专业学习与就业问题解决的浮躁学习氛围,让学生与语文学习越走越远,无法开展有效的阅读学习活动。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一)加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转变

第一,更新语文课程认知,突出学科特点。汉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内容包涵了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了较多的人文科学知识。中职语文教材,是编者精心构建的语文世界。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 更具有人文性,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中职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更要认识到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开展教学。人文性,让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断放大,教师要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

第二,更新学生观,改变对学生的看法。教师的教学永远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自主理解,将自己的阅读看法直接强加给学生,这会影响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发展, 也会阻碍学生内心情感与外界的联系。只有学生具有内在需求,才能乐于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认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与质疑权,更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只有学生以主人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感受语文学习的开放化。

比如在讲解《故乡的榕树》的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由的阅读空间中去对文章进行审视,一边阅读一边审美,一边审美一边理解,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看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以形成,对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得到激发,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得以养成。

(二)加强中职语文教材的灵活处理

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专业,每一个专业对于学生的语言素养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差异化的语文学习需求,用单一的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只要让学生成为产品而不是人才。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更多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一,从教材出发,做好教学内容延伸。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内容十分简单,希望在课堂中得到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阅读到更多文学作品。比如在讲解《奇妙的克隆》的时候,教师引导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了解科学领域的发展,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本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一门科学技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扩展。像在讲解《致橡树》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与爱情相关的文学作品,介绍更多爱情观。像《简·爱》就是值得引入的文学名著,通过内容的扩展,让学生意识到更广阔的学习天地,深化课本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效率提升。

第二,对课本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课本内容进行科学利用。从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出发删减教学内容,不仅能够节约课堂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民主的方式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对于学生已经了解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中进行二次讲解。对于具有消极因素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合理删除,让语文课堂充满正能量。新一代的中职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言优化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积累, 于阅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作为一名现代化的教师,应当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计算机、 幻灯片以及录像资源,扩展教学内容。值得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有着直接影响。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是促进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

第一,重视阅读教学语言美。语言美不只表现在谦语与敬语的应用中,教师应当更加关注自己课堂教学语言的语气以及语言所带有的情感色彩。中职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语气过硬,会激发学生逆反情绪,无原因地与教师对着干,影响教学成效。学生讨厌教师,就会讨厌他所教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格外重视教学语气,平等地与学生沟通。

第二,教师要提高阅读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一位幽默风趣的教师一般不会被学生讨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就要对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抽象处理,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处理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师用趣味性的语文去讲解课本知识,会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乐于接受语文知识。比如在讲解《神奇的极光》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有关极光的古老传说入手,如果教师即兴演唱能力,可以将其演绎成为歌曲。用另样的课堂语言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展示出语言学习的魅力,有利于趣味性课堂的打造。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性才能体现出来,教学目标才能得以达成。

三、结语

8.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教学现状;改革设想;打破模式;师生互动;人文教育;强化阅读

笔者长期从事中职语文教学,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语文教学普遍受到轻视。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以不同的专业担负着培养各行业的初级技术人才的任务,故而从学校领导者的指导思想到教职工的服务意识层面,都是以专业课教学为主,以文化课教学为辅(师范类除外)。学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比如学术研讨会,技能比赛,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时数、教学实验的开设,都把语文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使语文教学倍受冷落。从而导致学生也轻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教师授课随意性大。由于没有可供具体参照的培养目标和升学压力,不少中职语文教师认为中职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只要专业技术课教师讲好就行了。教师的这种思想倾向必然导致授课时的随心所欲,不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各行其是,任意发挥想象,只要学生爱听,有趣味,能逗笑,气氛热烈,评教好就行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缺乏教学原则,授课无深度。只是讲授一些皮毛上的东西,而没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3.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下降。无需讳言,初中优秀毕业生大都上了高中,只有中下等学生才上中职。中职生入校后,不少学生学习劲头锐减,作业草率应付,对文化课作业不屑一顾。有些学生认为,在中学,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都写过无数遍了,上中职就无须再认真练习。因此,不愿动脑,怕写作文,导致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具体表现在:字迹潦草,不会用标点符号,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材料陈旧,表述欠准确等等。这已成为中职生写作的通病。如今,语文教材的内涵已变得非常丰厚,许多内容已超出了辅助专业课的范畴,关涉及到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为此,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就成了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提出了几点设想,以供大家参考:

l.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堂设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考试,关注的是分数。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要打破这一模式,我们首先就要树立起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学会创设意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在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想,这种设想与我们过去使用的按部就班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突破,它由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课后反馈和自我点评等构成了新的教学框架,这样的框架可以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呈现出来,教师在其中可进行组合和创新。只有把课堂变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种焕发生命力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

2.师生互为主体,演绎“善教”“乐学”。人们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艺术性和科学性在语文课堂上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二者要完美结合,就必须构建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而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注重启发与诱导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能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培植、发散。“乐学”意味着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是主动地参与讨论、思考、质疑和创新。“善教”与“乐学”使师生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让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得以充分的展示。

中职语文新教材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突出职教特点,重视基础,强化能力训练,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改革创新上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新能力,把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进行完美的组合,创设出“善教”“乐学”的理想课堂。

3.实施人文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堂当作学生思考、认识、理解、体验、演绎人生的舞台。在新教材里,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尽情展示,人生的感悟涤荡着求知者的灵魂。例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提醒我们不要让幸福擦肩而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把我们带入了飘渺朦胧的美妙境界,抒发了热爱和追求美好自然的情感。这类文章没有高深的道理和深刻的政治思想,但在人性方面却给予较多的体现,学生在欣赏之余得到的是一些微妙的人生感悟和文学的熏陶。同样,在新教材中也不乏弘扬爱国主义,教人立志向的文章,因为学生需要这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教师需要借助语文课文,寓教于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共同赏析,激起学生屮共鸣,在一种平等、和谐、自由、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让语文陶冶情操。

9.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九

一、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区别

传统阅读教学是一堂课就只精讲上一篇课文,针对课文中的有价值的知识点详细讲解,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然而群文阅读打破了存在已久的教学模式,为阅读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

群文阅读的教学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组文章。而这一组文章也不是随便的几篇文章的随便组合,这组文章一定是有一定关系才能组合在一起,以便用来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来提高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拥有的优点

这节课打破了以往单篇的教学模式,把四篇文章捆绑起来,采取了“合——分——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群文阅读的理念。通过几篇故事了解文中的狐狸有何不同,寻找共同点。在这当中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只抓重点但又不做细致的分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向深入,感受狐狸的多面性。在这当中学生表现的非常好,他们积极踊跃的谈出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大量故事的引入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最后在合起来思考,总结本堂课的收货,并且制定以后的阅读计划。这个问题有点难,要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学生虽然不能很准确的制定出以后的阅读计划,可是学生的计划是对的,在他们的相互交流之中,一份实用的计划逐渐露出水面,学生也清楚的认识到了,读书不只是读而已,还要思考。

三、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看似很顺利的走了下来,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教师太急于让学生说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时学生还没有反映过来,教师就开始引导了。其次,教师还是脱离不了教案,总想着这事还没有说那事还没有完成,一定要完成了,所以总有点赶时间。尤其是在最后多数学生还没有思考好教师就让他们说,学生固然是说不好的。再有,教师还是不能大胆的放手,牵引的痕迹比较明显。最后,群文阅读不能面面俱到,但是要抓住关键的点,要让学生理解透,课上学生是主抓了关键内容但是总感觉教师的智慧不够,没有让学生更深入的走进文本,给听课老师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

四、关于群文阅读的思考虽然今天第一次上群文阅读课感觉还不错,但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群文阅读不是简单的把几篇相关联的课文组合到一起课上逐一的学习,而是要找到几篇课文的共性,还要找到课文的个性,要在分、合当中学习。分,就是学习每篇课文中你想体现的议题,合就是要找到几篇课文中相通的地方,正所谓“合而不同”怎么合?怎么保留原汁原味?这都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群文阅读一节课容量大,教师很容易占据主要地位,牵引学生学习,所以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说,让学生在彼此讨论和交流中学习课文,教师要学会把球抛给学生,而不是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群文阅读对于议题的选择是多方面的,而我们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议题,议题要鲜明,切莫处处都照顾到。和单篇课文相比较起来群文阅读难度大,对老师的要求高,教师的付出要高于以往单篇阅读的几倍,而教师现有的能量(知识储备和能力)唯恐不能满足学生,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补充自己,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10.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反思论文 篇十

摘要:阅读在高中语文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现阶段互联网的有效结合是现阶段教师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学生如何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与语文阅读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快速分析,寻找信息的能力,才能实现互联网视野下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中语文;阅读策略;研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非常的低,很多时候他们缺乏对阅读的兴趣。或许是因为找不准题目的具体含义,分析不出来好的答案,找不到准确描述的形式,为此,很多的学生不太喜欢阅读题目。阅读不仅仅是体现在考试当中,更应该出现在日常的生活中。高中生学习时间非常紧张,他们没有多少时间能直接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也就造成了阅读无意义感,无成就感的现状。

(二)教师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高中教师知道阅读的好处,也知道阅读不仅仅体现在考试题目当中。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如何有效的分析题目当中,而没有带领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阅读应该出现在高中语文课堂当中,但是教师总是苦于没有时间去进行阅读的分享。阅读的理念与实际教学有一定的距离,理念是好的,但是实践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在互联网高效发展的今天实现高中语文阅读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策略。

二、移动互联网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利用互联网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型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一篇课文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得出最终的答案,这样一篇阅读就算讲解完成了。语文阅读题型多种多样,总是会出现不同的文章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解答。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型。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动态呈现等等优势,信息能够被实时接收、动态传播而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可以将一些动画效果实时地进行传递,帮助语文电教化进行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新的电影或者节目片段来吸引学生,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其中有非常多的经典句子用来描述林黛玉和贾宝玉,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想象两人相见时候的场景,或者教师播放一段影视作品用来描述两者相遇的过程。如此,学生就会分析这样与我的实际想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人会进行这样的演绎。阅读也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利用互联网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学生带来了信息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即时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就与信息量有限的语文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模式创新。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海量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改变灌输的教学模式,把学习归还给学生本身。教师可以建立有效的群组或者利用微博进行知识传播,不断的鼓励学生去建立自信,总结信息,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例如,鉴赏李白的《蜀道难》时,在品味诗歌环节,教师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自己品味诗歌。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个人进行朗诵。在台上,他们播放着伴奏乐曲,随着伴奏动情地进行朗诵。有声音,有画面的课堂出现了,学生们一个个都听得如痴如醉。学生对蜀道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解了李白的豪迈,理解了难于上青天的呐喊。

(三)利用互联网创新建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互联网不受时空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能找到联系的通道。它拓展了师生交往互动的空间,让师生互动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频繁。语文教师可根据互联网时代的互动特性,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利用QQ、微信进行课堂教育的延伸,使互联网融入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创设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教《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一文时,我有感而发写了一段文字发到朋友圈,不料引来学生们的热捧,被纷纷转发和点赞。同学们在评论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困惑,怎样做到有思想。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教师创设新的教育环境,让语文课堂教学在互联网上有效延伸,这就能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领悟。

三、小结

11.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框架的重构 篇十一

教学框架阅读教学建构思维品质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可见,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框架的重构是十分必要的。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

语文阅读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与作者的灵魂交谈,教给学生以初级的审美体验,促进他们的人文素养,给他们一种人文支撑。“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充满理性的分析之下,语文教材中选人的大量的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失去了洋溢的人文气息,精美的文字变成了缺乏人气的知识;在教师精心构思的作文模式训练下,泯灭了学生充满幻想与创造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非两个方面,其一,源于语文学习材料的熏染。语文教材包容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形态和语文层次,牵涉到丰富的文化现象、潜藏着深刻的文化实质。中职语文教材选入的所有作品展示的不只是人生种种的生活遭际,它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了名家大师的人格境界和他们探究生命意义的理性思索,它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其二,来自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学习较之于其他学科,有着其独特性,语文学习的过程很重要的是学生的一种探究、感受、领悟,对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诠释,对生活自然、历史现实的思索。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感悟中扩大视野,体验学习人生,获得成长的滋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语文阅读教学最富建构意义的是过程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理解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语言文字理解其精神内涵,在建构作品意义的同时建构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各异,他们对作品的感悟理解会千差万别,他们对阅读文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诠释、理解,对原作艺术形象的拓展与补充,都会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活体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死记硬背作品的语言文字、教师的课堂分析及教参所写的要点,学生对语文教学现实情境中的语言现象没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始终只是在浅层次中循环,最终结果只是一种表面达成的现象,收效甚少,而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教师说教之中,久而久之的熏染,消磨了学生内在于生命的向往自由、探究创造、追求意义的原始冲动,扼杀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灵性。“中职语文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形成自主探究的心理倾向,改变他们的思维品质,发展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品,接触作者的灵魂,从而诱发自身缤纷的内心感受,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重组教学内容,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概念;语文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社会、生活也是语文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认为,作为较成熟的教师的教学可分为三种境界:一是钻研新理念,正确理解意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较好的使用教材;二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能成为学生学习真正的引导者与促进者;三是不仅会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而且会开发教学资源,能凭着自己的知识、情感、经验、能力等多种因素,对课程进行开发、重组、构建,用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充实教材空间,成为新课程体系的建构者。通过教师的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增强学生能根据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选择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师与课程的同步发展。

现代网络环境给学生语文学习创造了许多便利的条件,现代社会生活向学生展示了许多鲁迅、钱钟书等前人笔下所从未涉及的诸多新生事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体现的阅读过程的互动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阅读内容的丰富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的形式已不再局限于黑板—粉笔,拘泥于教师—学生—教材文本,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界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网络共享世界文化资源,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们的教师要以开放、自由的心态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实施“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国发[1991]55号,199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3]赵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山区劳动力转移[J],求是,2006,(2).

12.中职学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浅见 篇十二

1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

1.1 我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解

所谓体验, 就是由外界事物或情境所引起的内在感受、体味或对亲身经历的唤起。而所谓阅读体验, 包括“阅读中的体验”和“体验中的阅读”, 二者的目标都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或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思维发展, 实现学生的成长, 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1.2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1) 体验式阅读教学使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因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既是对语文知识体验的升华, 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跟语文知识的关系、自己对获得语文知识后的快感、成就感以及语文学习教育、语文知识价值、语文阅读价值。学生当然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 甚至产生出一种专注与兴趣, 从而努力学习语文, 喜爱阅读, 为未来走向职业岗位, 打下爱好阅读、注重语文实践、运用语文能力的坚实基础。

2) 体验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文适应能力。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特定情境, 提供了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 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 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学生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 恰会因为某句话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 中职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体验式阅读的教学途径方法有多种, 诸如阅读情境创设、阅读互动实践等等体验形式。我着重谈一谈三大常用的途径和方法。

2.1 阅读情境创设体验

阅读情境创设就是创设阅读情境。中职语文教学除了要进一步传授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 传授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要提高其阅读兴趣, 就必须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复杂的情感体验。由于中职生往往觉得语文的阅读分析等比较枯燥, 其情感体验差, 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不能把自己的分析强加给学生, 而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生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内容自己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比如文学中的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学生对这些文字要想获得较确切的领悟感受, 就必须尽量能够有身临其境的特定的审美语境, 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和把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也才可以较为真切地感受领悟到阅读内容的美, 从而在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也就会自觉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的阅读和感悟上。因此, 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创设浓浓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观察、音乐感受、语言激励等可以创设比较具体生动的情境。比如我教学古诗《春夜洛城闻笛》, 就曾运用多媒体展现无数打工者离开家乡南去北往的镜头, 让学生体验离家的乡愁, 并播放歌曲《九月九的酒》, 让学生体验打工者思乡的感受, 加之我根据学生从四面八方离开家乡来到我们学校住读的思亲思友情况, 这样创设情境, 很快激活了学生对思亲、思乡的情感体验, 于是我顺势引入这首古诗, 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诗人李白行走天下春夜闻笛而产生的情感, 而且我还告诉学生, 李白的家乡就在离我们什邡市不远的江油, 他写这首诗是他离开江油走出三峡北上洛阳后写的, 那时没有电话和通讯, 他怎不思乡啊?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情感的体验创设氛围, 使学生很乐意接受我传授的知识, 并积极配合我的指导进行诵读, 主动地探求、创新这首古诗的意境, 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体验和记忆, 进而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综合能力。我由此体会到, 语言是一种可以用想象来理解的形象性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工具, 是可以感知的, 要使学生真正的、迅速的进入课文、理解课文, 老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 以使学生在体验中阅读, 在阅读中进一步体验。

2.2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主要以问题为轴心, 以学生为中心, 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主读书, 获得对课文语言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 多向交流, 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交流的进行, 必然会产生交流双方之间产生互动效应, 唤起认同, 触动联想, 产生争议, 激发疑问……从而提升情感价值。

1) 通过师生互动, 体验阅读感悟。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师生互动来进行对阅读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体验。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在教室中走动,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和关注学生情感、感知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用板书、投影仪当然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目的当然是要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我现在就付诸行动》这一课, 就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要求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文章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这没有错, 但只要有行动就能成功吗?试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并且我也当作你们的同学, 一起参与讨论, 谈我的看法, 好吗?于是学生分组讨论后, 与我进行对话, 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通过师生争论, 使学生发现并明确了课文引申出来的道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 除了行动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要的因素, 如目标、策略、智慧、勤奋、毅力, 有时还需要机遇等。明确道理后, 我又与学生进行比赛, 互相举出社会上诸多成功者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道理。由此,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得阅读中的感悟体验。在师生互动中, 要注重语文的质疑精神, 不要只要是课文就无条件肯定, 但又要尽量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老师在讲一篇课文之前, 往往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 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 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 甚至是标点符号。这是一种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的“认同式教学”, 老师要进来能够避讳这种情况, 多采用质疑式的师生阅读互动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语文质疑中体验成功。

2) 通过生生互动, 体验协作探究。

在阅读中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思考的问题和分析的思路与结果, 能让学生体验共同探究的愉快。我校在体验式教学研究中, 根据中职生要有协作精神的特点, 大力提倡小组合作、讨论质疑、自主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 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一是每次上语文课, 所有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等规定内容的, 那么小组就可以加团体参与分;二是每月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时完成了阅读问题探究或阅读作业的, 可加团体作业分;三是互动交流探究时的课堂纪律, 小组同学有乱说话的, 干扰讨论的, 经组长提醒, 小组成员接受管理, 纪律良好的小组, 可加团体形象分。

2.3 设计语文阅读积累体验

我把完成语文阅读积累笔记的作为学生课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对积累本的检查评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内容。比如把积累本设计为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三种样式,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记录和阅读心得写作任务, 并进行定期检查, 以之作为阅读交流的主要载体。

13.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1、以校园文化结合识字教学。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识字愿望,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定会收到好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的文化氛围进行识字教学。在对低年级孩子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引导学生趣味识字,学生会很容易学会,在课余及空隙时间,让孩子们认识班级学生的每一个名字,并知道字是怎么写的,孩子们认识了校园内的名言,草坪上的标语、、、、、、班上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许多,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2、以故事激发识字兴趣。

在每天的日常教学中,我坚持用一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记得第一次讲故事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在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下来不讲了。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睛,我告诉他们:“后面的故事只有看了故事书才讲得出来”,并说只有多认字,才能看故事书,才能讲出精彩的故事。在以后的时间里,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不再沉迷于电视,而是缠着要他们讲故事,也爱自己看故事书了,遇到不认识的字还会问家人。现在,班上已经有一些孩子能看着故事书,简单地讲故事了,虽然结结巴巴,但却可以看出,他们识字的兴趣很大,学习语文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3、以《弟子规》《古诗》为读本,增加课外识字量。

在教学识字2时,我意外地发现小朋友对“三字经”特别感兴趣,很多小朋友一下子就会背了。于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要求学生不但会背还要认识上面的每一个字,这样,识字量也大大增加了。

4、以课外“识字锦本”巩固识字量。

孩子识的字多了,如不及时巩固运用,会渐渐遗忘。因此,我在班上指导孩子制作了“识字锦本”。将每天认识的字写在“识字锦本”上,如果会画画的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图画。再每天早上将本子里的字读一遍。孩子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下去,孩子们的识字量逐渐增多了,知识也更加丰富了。

14.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十四

教学内容:阅读中词语的理解及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把握。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词语理解的技巧;

2、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及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难点:在阅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地解决类似的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阅读中词语的理解、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一起来做个语文游戏——填词 展示课件: 种语言

遇见未来的话叫-----(预言)应允别人的话叫-----()非常著名的话叫-----()不满抱怨的话叫-----()写在书前的话叫-----()

表示决心的话叫-----()

2、这是一道词语解释题,我们平时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所以,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词语的理解。

二、教方法、学方法

(一)词语的理解

展示课件:

(一)词语的理解

1、师:词语的理解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那么,在我们平时学习语文进行阅读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哪些方法来理解阅读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呢?

2、生:同义词换词;联系生活等。

3、师:老师在这里也总结出一些有关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技巧。

4、(播放课件,同时引导学生读)理解词语的方法有:

1、拆分组词法

2、同义换词法

3、联系生活法

4、就地取材法

5、联系上下文

5、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方法”)展示课件:

(1)、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静,非常沉着。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3)、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6、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些句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理解这些句子中的词语。

7、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句子)

8、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所说的5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解释这些词语。

9、师:说一说你解释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用了哪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呢?

10、老师引导学生解释其余的词语。

11、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哪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再说一说,读一读。

12、引导学生总结(老师扳着手指头数着):拆分组词法 同义词换词法 联系生活法

13、师:还有哪种方法没有用到?(就地取材法 联系上下文)现在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理解下面的词语。

14、展示课件(并引导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15、师:说说哪句话可以解释“张冠李戴”呢?(引导学生指出句子)这种理解方法就是“就地取材法”。

16、师:张冠李戴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这段话里还有哪个词说明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

17、师:我们按字面怎么理解“囫囵吞枣”这个词呢?(指名学生解释词语)这个解释是它正确的意思吗?

18、师小结:我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字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在一句话中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系上下文。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解词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二)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都离不开中心句和过渡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复习“阅读中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展示课件:

1、文章的中心句是指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章的过渡句指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2、师:我们在阅读中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和过渡句在文章中出现的特点和规律,就能较快地找出中心句和过渡句。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查找中心句和过渡句呢? 一般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呢?常见的过渡方式有几种?(播放课件并引导生齐读)中心句的位置: 1.从题目去找。2.从总起句去找。3.从结尾上去找。4.从议论句上去找。5. 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6.从过渡句上去找。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2.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3.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4.用提示句过渡.5.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3、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学期我们学过的那篇课文中出现中心句和过渡句?(学生自由发言)

4、师:从题目去找。这个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哪一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中心句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5、从总起句去找。从总起句去找的课文,如《詹天佑》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6、从议论句上去找。如《一夜的工作》中:“他(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再来说说过渡句吧。)

7、同学们再举些例子说说,这个学期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中用了上面几种过渡方式的过渡句?

8、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如《藏戏》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说起吧。《千里梦圆在今朝》中的: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9、用关联词过渡.如:《手指》中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10、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如:《北京的春节》中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三、用方法

1、刚才我们复习了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方法,并运用它们找出了课内文章里的中心句和过渡句,现在我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课外阅读短文中所涉及的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问题。(学生阅读短文。)

2、检查学生完成情况。(点评)

3、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都能准确找出短文中的中心句和过渡句,可见平时这方面的练习也做过不少。

师:现在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再来解决另一篇短文(附资料。)

四、总结

理解词语和找中心句、过渡句的方法还有许多,我们在课堂上练习的只是其中的几种典型。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练习中能灵活地运用这几种方法。还没完成练习的同学课后继续完成习题。

教学反思

15.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十五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培养措施

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 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 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阅读教学也是其它技能专业课的基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此尤为突出。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云, 语就是口头语, 文就是书面语, 这就是语文。所以, 阅读是理解语文课文的基础。“阅读, 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 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1]自古以来, 阅读就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方法, 对于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阅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但对中职学生来说, 由于入学时学习成绩普遍较低, 有许多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打好语文基础, 很多本应该是小学阶段就掌握的基本阅读能力都未具备。知识面狭窄, 理解和想象能力十分有限, 使阅读对于他们而言, 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因为不认识字词, 不能正确地断句……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最终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就阅读教学而言, 更应该立足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语言, 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的习惯。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一种质朴的阅读教学方法。它能让书面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它的意义在于:“第一,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 促进书面语和口语的联系和沟通;第三、培养朗读能力。”[2]但是对于中职生来说, 由于之前的知识积累过少, 导致朗读训练时怕读错字而不够自信。所以, 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一般都是以齐读为主, 单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道坎。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 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过去的“满堂灌”, 后来的“满堂讲”, 课改后的“满堂闹”, 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必须意识到,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 而且参与教。例如在学习《荷花淀》时,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甚至可以分组朗读比赛来理解文中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如果只是单纯地“读”课文, 如何来体会这篇课文的精髓?

教师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 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否则难以实现学生心理的真正接受。因此, 在朗读训练中, 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尝试着让学生参与学习, 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三、朗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 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 这里的读懂是具有层次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 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就像写文章一样, 朗读能力的培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 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 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 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由认读到鉴赏, 甚至到评价与创新。

语文朗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进行, 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 基础积累期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 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 单复句的判断及其结构分析, 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特点的熟练掌握。这些是最基础的语文素养, 但是对于中职生来说, 又是他们所缺少的。语言材料方面的缺失, 让他们对于自己阅读缺乏自信, 乃至恐惧。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 必须以引导为主, 多鼓励、少批评, 使学生先从心理上克服对于“读错”的担心, 再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

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 可以教师范读, 学生自读、齐读, 最后才是单个读。在单读前, 已经熟悉了三遍课文, 这样学生读错字音的几率可大大降低, 从而增加成功感。当然也可以在课文结束时鼓励性地朗读。这一阶段学生的状态可能出现反复的情况, 教师要注意观察, 多激励。

2. 理解沟通期

通过朗读, 可以使学生逐渐习惯书面语的规范、条理和简洁、典雅的语言风格, 自然吸收书面语言, 提高口语水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 理解力才能有所提高。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的能力, 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 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 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授《项链》的时候, 可以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改编。以小组为单位, 先阅读课文, 再把课文主要情节改编成小品演出来。这样, 就使普通的朗读训练, 变为学生表演的舞台。不仅仅要求文字通顺, 更追求情感表达真切。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感受作者写作意图。

这一阶段, 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朗读比赛。同时, 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 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朗读作用很大。因为经过朗读训练的积累期, 大部分学生已经克服对于朗读的恐惧心理。所以在理解沟通时期, 他们更多的是培养阅读的习惯。

3. 能力发展期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把企业文化融入教学过程, 把诚心品格、合作精神、礼仪素养、创新能力等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把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社会公益事业等纳入教学内容, 使语文内涵不断拓展;把音乐歌词、课外健康读物、诗歌朗诵、辩论、演讲、话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纳入教学内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去演绎和解释语文,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及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把生活中的一切融入阅读教学中, 不仅能拓宽语文的天地, 而且能让学生朗读的能力得到长期、持久、主动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学生, 会由之前的被动, 到现在的主动。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 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 展开讨论、思辨、质疑, 充分发挥阅读的能动性, 训练和提高鉴赏能力。

中职生原来的基础比较薄弱, 所以能力的培养需要比较长的周期, 教师必须有耐心, 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训练, 增加兴趣。语文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才能步入一个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迎国庆演讲比赛方案下一篇:篮球理论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