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职工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构建分析的论文

2024-09-25

高校教职工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构建分析的论文(10篇)

1.高校教职工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构建分析的论文 篇一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类型与数量、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下的体育场馆运行效率、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和学生及社会公众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进而了解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现状。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现状调查;分析

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或样式,它与管理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各自使用的范围和处的层次上。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将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划分成不同的管理模式。按照管理的主体,可将其划分为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个人承包模式等。也可将其分为传统式管理模式(体育部门管理)、专业化管理模式(专门管理部门)、混合式管理模式(体育部门与专门管理部门两种模式并存)。还可按照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其分为传统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和现代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下面按照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来进行调查分析。

1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类型与数量

传统式管理是指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体育系、部、组或教研室管理。一般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开展体育活动等都是由体育部门负责,为方便体育部门使用,长此以往,学校体育场馆就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由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规格的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学校会根据体育部门的需要而专门成立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机构,而此类休育场馆管理者仍是对体育部门领导负责。表1显示,传统管理模式在陕西高校中仍占主体,76.5%。专业化管理是指学校设立专门职能部门来管理场馆,是学校专门成立的中层管理机构,直接对校领导负责。如体育学院成立的体育场馆处。体育院校的场馆数量多,质量高,体育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也高,对场馆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更迫切。同时体育院校具有学科优势,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拥有众多专家,场馆开放意识较强。在陕西主要体现在西安体育学院。混合式管理是传统式和专业化两种管理模式的综合,这种管理形式是根据场馆的使用和维护的需要将责任区分开来,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承担。主要表现形式为综合类大学对新建成的、投入比较大的综合类体育馆的管理。如,西京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管理最具有代表性,西京学院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维护和保养等则有神禾公司负责。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具体的维护和保养等则有后勤集团负责。陕西高校中这种管理模式占17.6%。

2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下的体育场馆运行效率

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体育场馆的使用价值和师生的切身利益。也是体育场馆管理水平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向学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层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陕西高校体育场馆运行中,认为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高的占比最多,达到近60%;认为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高的近三成。反之认为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低的占比最少,仅占12.5%;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低的近三成。可见,普通高校中运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式管理模式。

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效果怎么样,应该怎么管理、与学校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问题,对陕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人员的态度进行了访问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有61.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12.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混合式管理给体育使用部门减轻很多工作负担,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协调起来比较麻烦。有50.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设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20.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人认为专业化管理重科学,有水平;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管理的严谨也会带来不灵活的负面影响。有41.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20.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自己管理使用方便,持不满意态度的认为管理水平不高。

4学生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高校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如何管理,高校学生的态度将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随机抽取在校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每所学校抽取10人),结果显示,有47.6%的学生赞成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但也有13.0%的学生持赞成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有39.4%的学生支持混合式管理模式,如表4所示。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向往学校体育场馆的创新、科学、高效管理。

5社会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高校体育场馆有服务社会功能,社会体育锻炼者的满意度是衡量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程度的重要尺度,随机对进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的社会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每所学校抽取10人),如表5所示,有43.5%和31.8%的社会体育锻炼者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和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但也有14.7%的社会体育锻炼者对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和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的主要认为管理规范、服务好、有层次;对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主要认为使用方便。

6结论

通过对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传统管理模式在陕西高校中仍占主体;普通高校中运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式管理模式;体育场馆管理层对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更倾向于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学生和社会公众更支持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和混合式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105.[2]霍建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79—181.[3]徐广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以陕西20所高校为例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2):59.[4]李鹏,张俊伟,史有宽.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1).[5]陈永浩.西安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1.[6]王德炜,陈永浩.陕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的调查研究[A].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研究-陕西省高等学校阳光体育暨科研论文精选[C].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80-282

2.高校教职工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构建分析的论文 篇二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现代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因素[2]。高校教职工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身体运动的机会大大减少,在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造成了教职工的“健康问题”。教职工身体素质下降,患上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要解决健康问题就须从教职工的生活方式入手,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人人健康的目的。通过对教职工体检结果的统计分析,全面了解我院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及疾病分布情况,掌握教职工身体健康概况。通过对教职工的生活方式的调查,了解教职工生活方式的形式、特征和习惯,提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因素。把科学的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调节教职工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方某高校在职教职工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全面了解有关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设计教职工生活方式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个人简介、生活习惯、健身情况、社会活动与卫生保健五个方面,包括2 4个子问题。就问卷的整体内容及结构请专家进行判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进行问卷效度检验,问卷具备研究调查的有效性;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问卷信度符合调查要求,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调查男教职工100人,女教职工120人。三十岁以下占19.66%、30—40岁人数占40.56%、40-50岁人数占31%、50岁以上人数占8.84%;行政干部占26.1%,职工18.88%,教师55.02%。

2.2.2 逻辑分析法。

对问卷调查结果所得的数据运用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2.2.3数理统计法。

用统计学方法和对比分析法,所有数据均采用X2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3.1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

3.1.1 教职工体检概况

两年的体检报告中,教职工所检项目未见异常者分别占占所检人数的26.7%和25.3%,这说明在生理上有1/4的教职工属健康状态,而3/4的教职工是“带病”工作。常见病检出率较高项目依次是:高血压、高血脂、乳腺增生、脂肪肝和胆囊炎。列前五位的检出项目除高血压一项外,其余项目均检出率呈增长趋势,经卡方检验不同年度相同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根据临床医学理论除高血压病具有遗传获得性外,高血脂、脂肪肝、胆囊炎和乳腺增生都是后天获得性疾病,且与饮食生活习惯和精神压力有极大关系。

3.1.2 检出率较高项目不同年龄性别的比较

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等潜在性疾病在50岁以前呈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同年度四个年龄段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在同年度同项目上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等“现代文明病”近2年来增长幅度较快,在4个年龄段中占相同检出项目近一半的机率,已成为影响我校中青年教职工身体健康水平的最大“隐患”。高检项目性别分布中,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分列前三位,且在不同年度上,男性和女性高血压项目无显著性差异(P>0.01)。同年度男女不同性别进行统计学检验,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均显示差异非常显著(P<0.01)。检出率较高项目的性别比较中男性三项平均检出率高于女性,“三高”疾病在男女性别分布中男性占绝大比例,反映出男性教职工饮食失衡或者说生活不规律且。

3.2教职工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3.2.1 教职工对健康行为的认识不足

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它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以及无保护性行为等),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定期体检等),以及遵从医生指导等行为[4]。调查显示:教职工对健康的概念比较模糊。了解一点和不了解的占70.69%。这与教职工忙于工作,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方面关注较少有关,平常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认识不足限制了教职工自我调节能力及行为方式。对自己的身体反应和情感体验没有正确的认知会影响教职工良好习惯的形成。当感觉到身体有不适反应时,25.7%的教职工选择立即去看医生、50.2%的教职工选择自我调整,盲目的调整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自行处理和不必太在意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2.85%和11.20%。

3.2.2 教职工饮食习惯调查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富贵病也开始缠身。许多人辛苦了半辈子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却又患上诸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之类的疾患。这种结果与平时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调查显示:24.90%的教职工饮食均衡,保持吃早餐的习惯。饮食习惯方面,38.15%的教职工都不注意营养素的摄取,顺其自然,认为只要吃饱了就行,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只有不到24.9%的家庭注意一些膳食搭配。我校教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地域性的膳食习惯带来的营养不均衡,损害了教职工的健康。因此,养成一个自律、养生、保健的生活习惯,可以延缓衰老,让生活更健康。

3.2.3 教职工作息规律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没有多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现在很多白领或高校知识分子来说,很多时间都是规定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想熬夜就熬夜这种任意更改生物钟的行为,这种行为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调查表明:教职工作息时间科学较合理,75.90%的教职工睡眠时间能够保持在6—8小时。且6-7点起床的教职工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9.76%。67.07%的教职工偶尔熬夜,引起的疲劳很快可以调整恢复。经常感到疲惫的教职工占10.44%。长时间比较疲劳,但经调整恢复的占21.29%。睡眠时间和长短是因人而异的,并无法制定一个绝对时间,但对于大多数平常人而言,每天要睡足8小时才能保证健康。睡好睡足了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证头脑清晰和良好记忆力、敏捷度,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同时良好的睡眠还能驱除疾病和延年益寿。

3.2.4 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高校具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能满足教职工各种健身的需要。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职工仅占调查人数的16.87%,通过实地考察,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教职工更是及少数,往往只有在全校性的运动会上,有些教职工才能去一次运动场;而经常加体育锻炼且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教职工,占调查人数的33.03%。由此推断,我校教职工体育人口的比例不到全校教职工人数的10%。调查显示:教职工不参加体育锻炼因素主要是没时间,占调查人数的45.9%,没有适合的项目和没兴趣分别占10.63%和14.49%;时间与一定的健身场所不足是影响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为了改善教职工的健康水平,使不同性别人群参与体育锻炼,一定要根据教职工的需求倾向,创设多渠道的健身路径。

3.2.5 生活烦恼与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是影响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Beta=0.265,P<0.01)[3]。教职工的生活烦恼主要来源于工作压力,占调查人数的36.55%,家庭方面占调查人数的28.92%。从调查可以看出:教职工的主要烦恼来源于个人发展和家庭教育方面,在对孩子教育方面,占用了教职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积聚地,随着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里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新知识的学习、新的教学技术的掌握应用、职称晋升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直接产生影响。调查显示:教职工的生活压力主要来源于自身发展的困境,占调查人数的31.33%。

3.2.6 教职工休闲方式

闲暇时间是劳动和休息之外,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精神产品的创造和人智力的进步,是实现人们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余暇时间的休闲方式是教职工课余或周末的生活习惯和活动内容的选择性内容。从调查得知教职工的休闲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教职工余暇时间的选择中,看电视排第一位,占调查人数的37.75%。看书或上网占调查人数的32.93%。排第三位的是与朋友聚会,占25.7%,参与文体活动的占13.25%,排列第四。可以看出体育活动在余暇时间所占的比例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教职工完全有时间参与健身运动。健身运动虽然占去一定的时间,但换来的却是高效率的学习与工作,及终身享用的健康身体。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还能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职工建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而看电视,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不能等于健康的休息。

四、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结果显示两年度检测结果均显示有近四分之三的教职工属带“病”工作状态。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三项男性检出率是女性的3倍。高血脂、乳腺增生、脂肪肝、高血压和胆囊炎。检出项目在51岁以前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增长趋势。“文明病”成为影响中青年教职工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4.2.2教职工的健康水平与教职工饮食习惯、作息方式、休闲时间的利用、不参与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

4.3.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职工较少。经常加体育锻炼,并且给自己制定了锻炼计划的教职工占12.04。而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占33.03%。

4.2建议

4.2.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树立科学而规律的生活方式。科学膳食,降低“文明病”的患病率。

4.2.2 加强教职工健身和健康意识的教育,以促进他们体育健身理念的形成并尽快转变为实践行动,科学合理的身体练习,有助于气血通畅,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新陈代谢。

4.2.3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工会、体育部等部门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为教职工提供健康与健身咨询。

4.2.4 组织各类文体竞赛活动。组织教职工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吸引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加大对体育健身生活环境的投入和改善扩展教职工体育健身生活的时空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6-8.

[3].张玉秀.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及其研究状况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19)12-15

3.高校体育课程现状与分析 篇三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课成;健康;改革

1 问题的提出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指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教育部在认真总结近十年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上,于2002年和2004年连续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学生体制健康标准》以及《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配备目录》,几个文件的颁布与实施,预示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育工作揭开了新的篇章。但是,如何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教育部新颁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学生体制健康标准》要求、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构建新的适应课程目标实现的体育课程系,进行一系列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材、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评价等改革,都是摆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每一位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严峻而艰巨的课题。为了使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方向明确、任务具体、实施得力、效果明显,本着从比较中找根源、从根源中找问题、从问题中找对策的基本想法和操作步骤,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开展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工作。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存在以下诸多现实问题:

1.1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长期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的单一功能。认真分析建国以来我国高等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由体质的增强到活跃体育气氛培养学生兴趣以及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是突出强调了学生体质的增强,更多地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真正发挥其“育体”的功能?怎样实现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如何解决再培养健康人体支柱的“身体”同时,又能通过体育教育影响其个性发展和平的健全?等等。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定位不全,势必影响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制定不完善,并由此引发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一系列操作偏颇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学校体育“育体”功能的欠缺发挥。

1.2体育课成结构过于单一。从调查和专家访谈中同时发现,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成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体育课被传统地理解为教学计划规定周2学时地必修课,而将课外活动。社会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与竞赛,机械地理解为学校课外群体工作。由此,自然地将该部分时间任意的放弃给学生自己掌握与安排,并非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的由组织、有计划、有要求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二,体育知识结构地单一,主要表现在体育课教学一味地强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的教与学,突出在运动科学的环节上,而未能把支撑体育教育学科成长与发展的心理学知识、保健学知识、人体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知识的讲授中,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中,仅仅将体育教育停留在竞技技术和身体素质教学这种简单的知识结构中,那么,体育教学的地位只能日益下降,更谈不上质量。

1.3体育教学过于传统,缺乏层次性。调查结果显示,98%以上的同学喜欢体育活动,但68%的同学不喜欢上体育课。当调查问道已接受大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课学习的大三、大四学生“体育课学习对提高身体健康的作用”时,竟然有63%的同学回答无作用和基本没有作用,并出现了2000年《中国国民体质调查报告》中学生身体素质全面下降的状况。如此严峻的问题呈现在我们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们不能扪心自问,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出了什么问题?通过对调查文卷有关内容的进一步问答,我们研究发现,体育教学内容过于传统的竞技项目色彩和大、中、小学一贯制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及男性化的体育教学内容设置,都是产生以上问题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倾向已旷日持久,尤其根植于众多体育教师的脑海,突出表现在教学要求上的动作技术规范性、一致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基础,压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即使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增加了民族传统项目和健身健美内容,也机械地强调套路的动作技术和连贯性,硬是让学生从需要记忆理论课堂上下来,再次接受死记硬背的套路动作学习;教学内容的一贯制和女生项目男性化的问题,比比皆是,大中小学无外乎对几个运动项目重复学习,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性别特征和年龄阶段体育活动喜好;即使在竞技项目安排上,也很少考虑運动项目的难易性个项目本身的递进性,常常出现基本技术的简单重复。

2研究对象

陕西省高职院校。

3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4结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认真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以教育部200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构建适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并从一下不同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4.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观念和指导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成败;学校体育教育挂念和指导思想能否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和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学校体育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是否明确,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然而,制约和影响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体育教师头脑中固有的传统思想和传统观念以及直接接收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所以,要使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实质性跨越,首先必须从转变思想和挂念做起,从时代特征和国情出发,从苏制教育的大环境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并严格遵守学校体育教育规律。

树立“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向纵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它以人为本,强调情感挂念,注重采取综合措施和手段,养成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和能力;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一基本思想源于哲学思想以及人本主义思想并将对科学与科学思想以及人本主义思想起到丰富与发展作用。

4.2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体育课程目标是为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服务。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获得健康的体育素质和能力是高校体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高校体育课程需要构建自身的目标体系来支撑,完成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使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追求的主要目标,但是,针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综合目标,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并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实现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健康促进,即体现高校体育课程“多功能”的目标特点。

4.高校体育文化构建与创新论文 篇四

高校文化的建设应始终与社会发展对高校文化的需求紧密结合,不断寻找新资源、新载体,因此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历程。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兴的高校文化体系,需要在不断的体系构建和创新中发展进步。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体育文化指的是人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在调节情感、协调群体关系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民族样式和时代特征。从广义上看,体育文化指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丰富社会生活,以人的身体为介质,对人类的相关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秩序化,最终形成的一种得到大众承认的、自身具有一定价值和独立意义的文化。因此,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指向人身体的文化,会在以人为本的未来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体育文化是对人体自身机能的再创造,人类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体育文化作为满足人改善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精神、物质以及其他社会规范和结构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发挥教书育人功效的基础。现代体育的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不断超越和追求自由的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生命源泉,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一致,是高校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次,作为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锻炼身体和陶冶精神的实践活动,体育竞赛能激发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体育文化是铸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验式教育。最后,体育文化有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和极其丰富的内容,青年人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能对多元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为实现体育文化与高校文化的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摇篮和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校文化体系,一定要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和创新出发,将理论付诸实践,构建个性鲜明的、系统的和有顽强生命力的高校体育文化体系。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类型分析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融合和创新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自身也承担着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的使命;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还是一种促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和介质和载体。每一个体育活动项目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则对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文化某一方面的历史规律有一定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包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欧美体育文化和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类型不同的体育文化以体育项目表演、学习、观赏和竞赛的形式存在于高校文化体系中,可以帮助高校师生在学习和参与、欣赏中体验多元化的体育文化,实现对文化的接纳、交流和创新。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和传统性,在起源方式、活动范围等文化内涵方面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点。传统民族体育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纳入体育活动中;同时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追求体育神韵、讲求技艺、重视内部循环运动,体育活动练习基本上都是静态形式。作为传统文化在个人身体活动中形象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纳入高校体育文化结构中,以人的身体运动及比赛等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有效的途径。

2.欧美体育文化

欧美体育文化是与欧美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以“奥林匹克运动主义”为主导,欧美体育将全球体育统一化,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实行规则具有普适性,有效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了传播全球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文化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其他活动中发挥效用。上述文化理念在文化价值中的体现为求实、规则意识和竞争观念等,随着欧美体育文化进入高校抑郁文化体系,奥林匹克文化将得到更大的普及,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创新提供有效的新途径,新手段。

3.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在多民族国家中,数量相对较少的民族本身的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特定历史地理环境、文化水平、社会生产方式以及民俗、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孕育出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俗性、民族性、表演性、地域性等,不同于欧美体育和近代体育的特征。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迥异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铸就了各少数民族独有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支撑;限于地域不便的交通和较低的生产水平,使得各区域独自发展的少数民族体育有着鲜明的个性。上述独特的体育文化活动方式是传播、融合多元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整合提供新途径。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层次分析

不同层次的元素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据此将高校体育文化分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层支撑、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三个层次。

1.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核心价值、口号以及体育哲学三大元素。在本层次上,各高校可依据自身文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历史积淀、立校宗旨等提出高校独有的体育理念。如清华大学独有的体育理念就是:强身健体,为国奉献。体现在体育口号中则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耶鲁大学的体育理念是:让所有的学生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这种人才培养,人人加入、凝聚共识的理念,在口号中的表示为“运动是属于每个人的(AthleticsforAll)”。再如云南大学曾经举办过武术节,标语为“武者奇哉健体强身校园增色。术焉妙也化心启智学业增辉”。各高校秉持自身独特的体育文化理念,根据自身需要和价值取向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择取,并加以弘扬和发展,逐渐形成高校的核心体育文化价值。

2.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

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一般都是内隐的,要表达这种精神大众文艺内涵,通常都是通过体育成员的所作所为以及高校内的标识、体育活动项目的形式所展现。这些体育成员的健康行为、相关物化标识以及各类体育活动、竞赛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高校所有师生及职工的体育运动行为、体育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其思想、价值观和体育理念的外在表现。体育理念与健康行为有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优良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思想水平的提高,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理念反过来又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高校体育设施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高校的体育文化还体现在对典型体育设施的理解和描述上。比如哈佛人为哈佛运动场(HarvardStadium)而骄傲,他们觉得是哈佛运动场改变了橄榄球的运动史。又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之路,世界冠军们的脚印是对其追求卓越的体育理念的深刻阐述。高校开展的经典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项目,有助于将学校的体育文化渗透到参与者的生命里,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记得大学时代的精彩激烈的篮球、足球比赛。这些具体的体育比赛项目体现着高校的体育文化价值和文化传统。又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举行的近2的对抗性划船比赛传递着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观、理念等信息。

3.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层支撑

高校体育文化的现行制度和相关规则是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同外在表现的统一的基础。社会要求同高校师生愿景之间的协调,需要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同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高校师生的价值观的统一,有赖于组织一定的建制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结构需要高校体育环境、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制度这些外层因素来支撑。通过制定特定的制度、手册以及指导性的体育健康行为规则文本,既有助于传承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又便于高校师生理解和指导,将师生员工的体育行为健康化,规范化。各类体育社团为高校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而高校良好的体育环境氛围则是有利于社会文化和高校体育文化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的有力媒介。

四、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

1.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发展方式: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

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国来说,人类几千年的实践活动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硕果。从古自今,文化都是人类思想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改进下一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使后人了解前人的实践方式,从而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同理,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在人类与社会的长期互动中诞生,同时迫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从这个方面看,体育文化应该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在高校广泛传播。开放性、辐射性、传播性是高校最典型的特征,能够促使校内人员最大限度地对外部体育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为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一个平台。从根本上看,各种文化都有相通之处,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高校体育教学巧妙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还能够发扬和传承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从而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例如,在讲解足球的时候,可以与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相结合,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足球运动的精髓,同时也对蹴鞠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修身”“养性”,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却提倡“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精神。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强壮、速度是运动员的职责,对于普通人来说,体育的功能更加偏向于“强身健体”,我们要在学习和锻炼中体会体育文化的内涵,将“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有机结合。要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再传播,就要对优秀体育文化进行多途径多方面的传播,如杂志媒体、电视新闻、学校宣传,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聘请奥林匹克参赛的优秀运动员给学生授课,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文化的精神。

2.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发展载体:体育文化节、群体活动和体育教学

参加社团和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是各大高校学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同样,高校的体育文化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节进行传播和创新。但体育文化的创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前提,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创办球迷协会、设立健身健美操班等多种方式来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再创造。首先要重视高校竞赛的辐射作用。高校校内竞赛是检验学生某一阶段体育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形式多样,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主要是春季运动会和秋季运动会,当然,学校也会视个体需求而举行个体单项体育竞赛和教职工体育比赛。这样的比赛一般参赛人数较多,辐射范围大,在比赛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到团结协作、挑战自我的精神。不可忽视的是,课堂体育教学依然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自我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引领作用。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互动的平台,一般由学校领导部门指导,学生自发组织。因此,学校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吸引更多人参加,以达到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的目的。在社团中,同学们可以自由交往、谈论理想。只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再创造和广泛传播。

3.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目标:学生人文素养的再造

在竞争意识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偏离了正常轨道,“金牌论”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这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陷入了困境。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挣脱“金牌论”的桎梏,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在于强身健体、陶冶身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于体育文化的研究还不太成熟,缺乏理论指导,因此,现阶段应积极研究体育文化理论,并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最后,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也势在必行,要将“轻技能、重品行”的评价方法落实。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才能最大可能地弘扬体育文化。

4.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归宿: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形成

5.高校教职工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构建分析的论文 篇五

>【内容提要】运用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整体性、综合性角度,对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高级职称老化”“学历层次偏低”等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如何适应21世纪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初能否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不论是综合素质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刻不容缓。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国86所普通高校的位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部领导发出问卷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答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86%;此外还咨询了十几所高校分管师资的负责同志,同时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所得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龄结构(见表1)

表1 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类别 教师人数 人数比例(%)

51-60岁 343 17.04

41-50岁 496 24.65

31-40岁 771 38.31

30岁以下 402 19.98

总计2012 100

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教师(402人)占总人数的19.98%,31-40岁的教师(771人)占总人数的38.32%;41-50岁的教师(496人)占总人数的24.65%;51-60岁的教师(343人)占总人数的17.04%。从总体上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年龄老化问题有所好转。40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占人数最多(1173人)比率最大(58.30%),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生力军。随着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多,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证。41-50岁的中年教师所占的人数次多(496人),其比例为24.65%,他们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中流坻柱。如果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力量,则师资队伍将失去主心骨,对事业将会造成全面性的损害。而51-60年龄段的.老教师人数(343人)所占比例为17.04%。他们大都有高级职称,其中许多人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如能继续发挥其潜力,他们将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

2.2 职称结构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经过10多年的职称改革有了明显改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见表2)。

表2 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分布情况

附图

这次被调查的2012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27人)比例较高,达到36.13%(其中教授144人,占7.16%;副教授583人,占28.98%);中级职称的教师801人,占39.81%;初级职称的教师484人,仅占24.05%。

高、中、初级三者职称结构比例已经初步形成卵状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大批学术带头人和形成系统的学术梯队。高职称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情况客观存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在今后内相继退离工作岗位,急需补充培养中青年教师,继承他们的事业。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中反映出来的业务水平的断层,其严峻性远超过年龄结构的断层。退休的教师多数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包括许多在教学上和学术界有很大影响的教师。如果不在较短时期内培养和扶持中、青年教师,迅速提高其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其才能和优势,使尖子人才挑起工作的重担,那么整个师资队伍很有可能“滑坡”,甚至于出现“恶性循环”。

2.3 学历结构(见表3)

表3 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分布情况

附图

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中本科学历(1702人)比例较大,占84.59%(其中33.25%是40岁以上的教师);近年来拥有研究生学历(141人)的教师比例有所增加,占7.01%,这可能与我国体育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有关。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但各年龄段教师数的分布十分不均衡,需要进一步调整。

(2)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的任务基本吻合。但高级职称群体老化、教授比例偏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当引起重视。

(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学历偏低,因此,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应成为师资管理的重点。

3.2 对策

(1)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对部分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学术造诣,肯于钻研和善于团结人的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充分培养与扶持。

(2)统一认识,改变现状。要重视目前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断层”危机,增加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实际措施,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方针,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好,爱岗敬业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中青年体育教学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3)提供良好条件,优化成才环境。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上,尤其在评审高级职务上,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积极申报高级职称,促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学术梯队尽快形成,解决好学术年龄断层问题。

(4)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由教学、科研及教书育人等方面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组成教学研讨班,带领中青年教师切磋教学技艺,营造重视教学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 叶长文,孙月霞.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体育学刊,(6):102~103.

[2] 阎书波.浅谈河北体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J].体育研究,(2):32~34.

6.高校教职工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构建分析的论文 篇六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直观展现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教学也存在也一些弊端,需要师生工作努力,充分运用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本文阐述了体育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促进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现状;对策

所谓网络教学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它是建立在互联网、多媒体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体育网络教育就是根据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规律,将网络和信息技术作为手段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积极开展互动式的教学,通过网络环境将不同的体育运动图文资料及声像资料及时地传输给学生,真正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实行协作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一、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相比,网络体育教学不仅展示丰富的图片、资料等,还有活动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第二,网络体育教育可以解决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通过体育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因时间没有讲到或可以通过网络自学的内容放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平台上抽空学习,这将扩展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室外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三,体育网络教学可以拓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飞速发展的科技和时代有时让我们难以想象。特别是一些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动向,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将最新知识和动态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和学科的发展。

体育网络教学的主要缺点是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网络和专业知识,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因为网络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监督,学习时间主要由学生自己控制,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很重要,一些自主能力稍差的学生可能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另外,网络教学对平台的建设要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技术、知识和学生兴趣方面找到结合点,对于促进体育网络教学至关重要。

二、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

1.高校体育教学运用网络情况参差不齐。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很多公共课程都不同程度的实现了网络化教学。但由于体育课程教学本身的特点,即室外课程多,室内理论课程课时较少,很多高校体育课程网络教学使用较少,有的一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使用过多媒体教学,在普及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一些学校的教师做到很不到位。在网络课件的开发中,虽然多媒体课件数量众多,但是良莠不齐,绝大部分是现行课本的翻版,与教材相差无几,无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体育教学的优势。

2.高校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少,师资力量薄弱

根据金伯格(Ginsburg,1998)的分法,网络课程可以分为三代,而很多高校的体育网络课程都处于第一代,即单纯地可以利用网络发布文件信息或学生网上选课查询,提供课件共享点播等基本功能。由于体育网络课程起步较晚,而且对于开发体育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教师业务水平要求也较高,除了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外,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要求也很高,是要求集体育理论研究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一身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实际工作中,符合这一标准的人少之又少。因此,这也是在众多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体育网络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的原因。在网络教学的实施中,一些学校并未开展体育网络教学,而一些开设网络教学的学校,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般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到位,主要是大部分体育教师接触网络教学的时间不长,对网络辅助教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到位。

3.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还不完善。

一方面,一些高校存在着“网络教学平台依靠精品课程建设而建设”的情况。许多学校将精品课程建设与网络课程混为一谈。网络教学只是精品课程二级评价指标中的一个子指标。它对网络教学的要求远远低于网络教学平台。因此,网络教学平台是为精品课程建设服务的。而依托精品课程建设而建立的教学平台显然达不到网络教学平台的要求,也满足不了普通学生多方面、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学校的体育网络学习的平台建设不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而是从学校教学评估、精品课程申报等角度出发,建设的平台不是内容简单,就是过时不能用,对学生的学习帮助不大。此外,各高校之间还缺少资源的互通,很多优质教学资源没有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共享。

三、改进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的对策研究

所谓体育网络教学模式,它不是简单的多媒体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网络和体育课件的结合,而是为师生提供点播、学习、互动交流的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还处在基础的发布信息和课件资源点播的基础功能阶段,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有很多差距,从工作的角度来看,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体育网络课程教育的平台建设。

1.转变传统的体育网络教育观念,重视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师生对传统体育网络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网络教学的关键。网络教学平台不仅仅是一个资源平台,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它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网络教育平台也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由课堂教师讲授为主,向课堂、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环境的转变,这既是应用新技术的体现,也是与时俱进,改进传统教育和学习方式的体现。这对于师生利用新技术,拓展学习内容,适应新的学习方式都有重要意义。

2.积极建设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首先,要建设科学的网站框架。从零开始让体育教师建设网站是有难度的,但如今很多高校都开始引进一些网站框架,这些网站框架模版丰富,简单易学,很多模块和功能可以自由选择和添加内容,轻松实现网站建设,完全能够解决绝大部分体育教师不会做网站的现状。其次,要建设丰富的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比如体育学科文档资料库、课件库、体育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等。要运用网络进行动态的教学管理,要积极开发体育网络教学课件,努力建设体育精品课程,并做好日常资料的整理和上传网络的工作。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要考虑目前学生学习和上网的需求,努力开辟手机客户端的使用。

3.立足网络教育平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面对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高校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技术带给教育方式的改革,要积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认识,积极推广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专任教师要认真研究体育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多种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

总之,高校体育网络教学是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有关部门和师生都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对新时期教育方式的改进,积极支持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师生参与互动,让传统单调的体育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7.高校教职工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构建分析的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校体育;排球;教学;现状;对策建议

1.前言

排球在中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同时有着辉煌的历史,集体育,娱乐,健身于一体,在我国具有比较深厚的群众基础。排球运动在高校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现阶段的许多高校里,排球运动的开展状况却并不乐观。通过调查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从当前普通高校排球教学的现状入手,对高校排球教学改革的进行讨论,以深化高校排球教学。

2.普通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在很多大学仍然使用竞争模式,过多的关注体现技术,而忽视了高校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本质,忽视了娱乐性和健身性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的促进交流,团结协作的过程。在传统的排球教学模式,一般采主导教师,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但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不仅制约了广泛开展高校排球运动,而且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2.2场地设施缺乏

排球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排球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排球的基本技术,通过练习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由于场地原因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无法继续练习,在课堂上学到的技战术无法得到练习,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

2.3教学内容过于古板、陈旧

许多高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教学通常是从基本的步伐开始,然后是基本的技术,其次是最基础的战术,虽然也会安排学生之间的教学比赛,但是所占课时过少。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也是把几个最基本的技术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这一系列动作的实践过程,使得学生因为动作简单,反复练习产生厌倦心理。

3.优化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导致当前高校排球选项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很多,而忽略了此项运动特点及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以及教学模式古板陈旧已经成为影响排球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务之急,让高校排球选项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变得更具吸引力,在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核心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重中之重。

3.1更新课程教育理念

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排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一,让学生感受排球文化;第二,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需要,增加相关的游戏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通过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3.3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排球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打破排球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小组合作及学生自主练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排球课的热情。

3.4改变传统教学评价考核模式

科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在教育管理、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方面具有强大动力。通过建立高校排球课科学评价体系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排球运动在高校校园的广泛开展。因此,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应该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保持一致,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3.4.1评价内容的改革

当前,评价内容基本分为五个方面: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管理评价、课程评价,教师应在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同时,此评价应该具有连续性,以此实现整个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4.2评价方法的改革

评价方法上可以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

3.4.3评价方式的改革

评价方法上要注意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不同知识点在评价中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

4.结束语

普通高校开设排球选项课比较普及,但学生参与人数过少。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与学校体育的教改结合起来,从学生是主体的角度,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对排球课学习的兴趣,促进高校排球课教学的顺利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江泓.高校球类专项课考核办法改革探索[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4):107 -108.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6.

[3]田雅茹,闫海利,刘志红.构建新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N].

[4]霍行琪,张振芳,李秀娟,贾文彤.河北省普通高校排球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277 -280.

[5]阮奎.论高校排球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4:122 -123.

8.高校教职工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构建分析的论文 篇八

体育08级1班

李富勇

指导教师:杨志龙

摘 要:本文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县部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常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大多农村小学都存在场地设施不健全,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低;学校体育专业教师匮乏,体育课不规范;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差等问题。因此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学校间的相互帮助,以及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再深造等。希望本文能给云县农村体育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云县 农村学校 体育设施 现状与对策

1引言:2008年奥运会虽然相当成功,但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而非是一个体育强国。我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增强国民体质的基础。目前,我国约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亲少年健康的成长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中国已逐渐迈进老龄化社会,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是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导致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基础先天不足,体育教师负担过重,国家教育改革和有关规定的不到落实。所以笔者认为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视是非常有必要的。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云县3所城镇小学(爱华完小,红旗完小,田心完小)和6所农村小学(河湾小学,平展小学,蜂王寨小学,安和小学,德胜小学,永胜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云南教育网等相关网站查阅大量有关农村学校体育的相关资料和文献,通过图书馆及外来期刊查阅大量有关农村学校体育的相关资料和文献,所查阅的文献内容主要包括各省市乡镇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体育教材教法及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相关内容。

2.2.2观察法:通过对云县3所城镇小学和6所农村小学的实地观察,观察内容主要是各个学校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场地器材的损坏程度及补修状况,体育教师的授课情况,学生的兴趣情况等。

2.2.3访谈法:本研究就云县各城镇和农村的学校体育开展情况,对个别学校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对象有,校领导及学校体育教师和一部分学生,这一部分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到各种不同性格及兴趣爱好的学生。访问的主要内容有,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及综合能力,学

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及主要时段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2.2.4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所观察到及查阅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3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云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的现状

云县体育设施现状器材资源匮乏,各级领导层的不重视,体育教师发展存在困境,体育教学与组织形式单一,专职体育教师缺乏,兼职体育教师较多。出现了经济发展与体育健康观念的不协调局面,体育文化水平低,不全面,城镇,乡,村之间的学校体育教育严重不平衡。出现教学形式的单一,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及体育教师发展的前景困境问题。3.1.1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匮乏 这是一个非常老化的问题,也是严重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一颗软肋,在农村的中小学绝大多数学校连一块像样的篮球场也没有,更不用说200米 400米田径场,学生活动场地只在有限的空地上,部分学校的操场还被农民占有用来存放柴草杂物或建筑用料,再好一点的学校有一张水泥制的乒乓球桌,像单杠 双杠之类的器材学生见都没见过。【1】据研究表明,农村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情况普遍较差,乡镇农村学校对体育器材需求的比例分别占到53.75%和69.62%,更为严重的欠发达地区器材基本为零。加之学校经费困难,对体育器材的购置更是少之又少,多数学校的校院就是操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还给学校带来许多安全隐患,教师也不能更好的开展体育活动(学生玩得太开心太大声,就会干扰文化科老师上课)这也成了部分体育教师太对消沉的借口。

表1.云县乡镇小学与农村小学体育件设施对比情况

设施 乡镇小学 农村小学

足球场 1 0

篮球场 4 0

乒乓球桌 5—7 1—2

单双杠 3—5 1—2

3.1.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首先 是许多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还有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身兼数职,有语文老师兼任,有数学老师兼任,兼职的体育教师也常常在期末的时候把体育课占用,体育课成了语文数学课的附属课,所以在体育课上听不到,同学们的呐喊助威声,更看不到同学们运动的背影,听到的只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的只是埋头苦读的身影。体育教师的不专业也直接导致了“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现象出现,这句顺口溜也高度概括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直接现状,也确确实实是当前大部分农村学校体育的真实写照。

其次 农村中小学体育地位的问题。体育教师的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冲击,已有研究表明:农村体育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的社会地位低下,社会对自己的职业认可度低晋级困难,出力不讨好,社会待遇也很不如意,所以很多体育教师产生了倦怠地心理,都想尽办法调去但文化科老师。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里基本没有专职的师范类本科体育教师,更不用说是本科以上的了。为什么很多高水平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来任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和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有关。在农村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农村日常体力劳动较多,可以用劳动来代替锻炼,体育锻炼就没有那么重要。汤云凤曾指出:当前农村体育教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大气候的不重视”。再者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进修活动相对较少,学习范围窄也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然后 学校领导层面的体育认识不全面,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工作,个别农村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认识不足,在执行过程中监督不够,只走形式化路线,进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充分贯彻落实,更离谱的是部分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短体育教学课时,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用等,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体育健康课,一律拿来上文化课。作为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都有自己所学的专业,但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校长专业可能很少有体育的,也就是说很少有体育专业的老师当校长,谁不会重视语文数学而去重视体育呢,如果校长喜欢体育运动,那么这所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可能会好一点,如果校长不喜欢体育运动,那么该校对体育的一般重视都做不到。其实造成这种不重视的原因也很简单,教评是不用考评体育的,一个学校的校长不会因为体育健康课的教学质量而被升迁或是被贬,所以在体育教育的问题上都是过一天算一天。3.1.3各级政府对学校体育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学校的减免补足政策,学校的收入越来越少。以前我们小学时每学期都交300---500元的学杂费,现在全免不说,好些学生甚至“领工资”上学。学校已经没有经济来源,国家对学校教育资金的投入从上到下已经被剥削的差不多了,真正到学校手里的钱也所剩无几,况且在这些所剩无几的钱中学校还要购置一些文化课用品,也谈不上添置体育设施啦。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资金投入一切都是空壳。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待遇简直就是‘皇子’‘公主’一般,相反对群众体育及中小学的体育投入则是‘灰姑娘’与‘丑小鸭’

3.1.4家中和学生的认识存在问题

农村的家长基本都是文盲半文盲,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功能与价值,没有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农村的家长每天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的思想观念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进入一个好的中学,再考入大学,最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不至于像自己一样幸幸苦一辈子,再者,家长把农活和体育健康看成是一样,认为在家多做做农活就可以代替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所以家长们都只在乎文化课成绩怎么样,绝不会在乎体育课成绩怎么样。

农村孩子上学就是为了将来能有个好的出路,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找个脱离农村的工作,加之对体育健康课的认识过于肤浅,认为体育课只是玩。以前的升学考试也不考体育(近几年来在升学考试中增设了体育这是件喜事),所以没

必要去认真对待。其次,在农村的孩子也存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误区”,认为越喜欢体育课且体育成绩越好的同学就越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同学们都不愿意当这一类人,自然体育课也就不重要。

4建议和对策

政府应重视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在有一定物质支持的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农村学校体育多办实事,应根据本地财政和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广开渠道,多元投入,积极筹措,不断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4.1国家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

农村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一直以来都非常少,归其原因还是领导层不够重视,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占全国教育的80%,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学体系下农村学校体育的人均投入只有1—3元,比竞技体育的投入相差甚远。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普及有利于大面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说国家在资金上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农村学校有足够的资金去置办体育器材,这样农村学校体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普及。也可以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利于发现和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这里并不是质疑国家财政对农村学校体育的不支持,只不过支持资金从国家一直到地方的学校要经过好多的部门,100元的农村学校体育建设资金从国家下发开始,一直到学校手里估计也只剩寥寥20元,在这寥寥20元里学校肯定还有其他的地方需要钱,不可能都拿来购置体育器材,笔者建议国家为农村学校体育支持资金专门设立一个独立部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也许这样100元从开始到农村各学校手里还是100元。减少中间环节的流失,下发到的钱就肯定可以去置办一些体育器材,学生也就更有机会接触一些大山外面的人玩的体育器材。

4.2关心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

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特殊,艰苦。所以规定的福利待遇必须保证,必须切实的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的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的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等。只有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才能认真的对待自己的这份工作,也会把自己所会的技能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认可,他就有教学积极性,使其安心工作。4.3社会各界的支持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一个再大的问题只要除与十三亿就不是问题。社会上成功半成功人士有很多,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经济能力为农村学校体育给予帮助,所以要联合所有可以联合的力量建设农村学校体育。以多种方法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条件,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在财政上可以利用社会集资,捐助等方法对农村学校体育进行支持。

(1)举办‘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捐赠活动,城里的很多家庭都有1—2件体育用品闲置着,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各种各样的体育用品筹集在一起,然后就可以分配到各个农村学校。这样不但可以使农村的学校有体育用品,而且还给那些闲置的体育用品有一个用武之地。

(2)成功人士的支持,对城里的一些成功人士进行宣传,使其带动周围有经济实力的人一起捐款,并为他们颁发‘市(县)级社会公益领袖’的荣誉证书。这样农村学校体育也就有了一定的活动经费,那些成功人士也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可谓一举两得。4.4学校间的相互帮助

4.4.1城镇中学对农村小学的帮助

城市乡镇里的中小学设备肯定比农村中小学要好得多,城市乡镇学校里也一定会有一些体育器材是用过的或是旧的,这些过时的旧的体育器材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所以就可以把这些过时的旧的体育器材送给农村学校。这么一来,既做了好事被别人称赞,又可不必为旧器材的处理发愁,还为农村学校体育事业作了贡献,更可以为自己学校以后的尖子生输入做铺垫,以云县第一中学为例,云县第一中学把过时的旧的体育器材送给了后菁xx小学,自然的这所小学就对云县第一中学有感恩的心,那里的学生也会好好的记住云县第一中学帮助过他们,在毕业后好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就会被老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给他推荐去云县一中,学生呢也会有意识后无意识的选择云县一中。这也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这么一来,云县一中就会有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来报到,跟这就是这些学生就会有好大一部分的都考起大学,最后云县一中的升学率就增高。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就读云县第一中学期间,2008年高考,云县第一中学就有一个女生考取清华大学,为什么是从云县第一中学毕业的?云县第一中学在临沧市八个县的教学质量也不是最好的,为什么她就偏偏选择了云县第一中学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她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本作文大全是云县第一中学捐赠给她的,所以她喜欢上了这所中学也选择了这所中学,最后也是在这所中学考起的清华,给云县第一中学添光不少。

4.4.2农村学校间的相互帮助

国家资金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城镇中学的帮助,这些不是一个小工程,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些帮助还没来之前体育课还是得上,问题还是没有结决,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农村的中小学之间就是亲兄弟关系,大家要相互帮忙,学校与学校之间在体育器材上,可以采用相互交换的方式来缓解体育器材困乏单一的问题,各学校可以以一学期为期限进行交换。这样一来,学校便可以给学生上新的内容,学生也有了新鲜感,老师上课起来也方便。

4.4.3各地高校教育实习对农村学校的安排

经本人对云县农村学校的实际调查,我县农村学校体育没有高学历的师范教师,既然没有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愿意到农村学校来任教,那么教育部门可以与各地的师范高校联系,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四的体育生可以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可以把一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带到农村学校里来,这样一来,首先可以使农村的学生受到新的体育健康课教育,懂得一些新的体育健康知识。其次可以培养实习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最后还可与农村体育教师交流教育方式方法,把新的教育理念留在农村,把农村体育健康课教育的辛苦带出农村。4.5体育老师的专业知识深造

提高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体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有一个合格的体育老师才能教出一群合格的学生,所以对体育教师的深造不可以马虎,要让体育老师在一定时间内去各个高校进行深造再学习,学习一些好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使自己与时俱进。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打破封建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也可以提高专业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好的学习。4.6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现有资源进行教学

在以上问题没落实的时候,体育教师也不可能把体育课停啦,课还是要继续上下去,怎么才能更好的教学呢,这就是考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时候啦,农村学校体育可以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就地取材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单杠,老师想上单杠课怎么办,农村地方就是树多,可以在两棵树的树杈上搭一根横木,就可以做出一个简易的单杠。老师就可以给同学上简单的单杠课,既可以给同学们教授新内容,也能解决一些面临的问题。(2)农村家里一般都会自己编草席草垫,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制定一个教学方案,让每个同学回家自己编一小块草垫,一人一块,一个班就有几十块,这样就可以拼凑出一块完整的垫子,老师就可以在垫子上给同学们上技巧课,同学们就能学到前滚翻后滚翻等等新内容。这么一个简单意行又符合农村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学到一些只有在体操房里才能学到的奢侈运动。

(3)现在户外运动是时代的主流,像北京上海这样发达城市的学校,都会掏钱组织同学们去户外运动,什么爬上 郊游 定向越野等等。据我调查,我县城镇中学9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定向越野,更不用说参与过定向越野。农村的学校周围大多都是山坡树林,体育老师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地理位置给学生安排一些现在最流行的定向越野课。老师画几份学校周围的草图,在指定地点放一些标志物,然同学们看图找物,这样一来农村的孩子也能走在潮流的前线体验户外运动。(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云县又是一个以彝族和布朗族为主的县,2003年我县申请“彝族自治县”,因为我们县里的彝族基本已经汉化,对于彝族的文化基本不了解,所以审核没有通过。虽然我们不可能让彝族的人学会彝族语言,但是可以把彝族的传统体育带入学校里来,如:布朗球,抢花炮,斗鸡,布球,摔跤等。既有教学的新颖性又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性。4.1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云县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的帮助和体育教师的改进。同时农村学校体育健康课的教学又有好大一块教育思维及手段的利用空白,有空白就证明有空间有市场,体育教师在克服这些不足的同时也应该利用那些教学空白开发教学市场。因材施教,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任重教远,各界人士和组织都应该关心和支持,争取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现状,也只有这样全面素质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资料:

【1】肖恬.浅析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当前困境[J] 2010-01-21

【2】戴云祥.进一步做好云县农村文化体育工作思想的思考[J].云县文体局 【3】秦中恒.农村山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感悟[J].当代教育之窗,2011-3-14

【4】孙庆祝等.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蒋丽;农村学校体育的问题及对策 [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8 【6】李永胜 农村学校体育现象及对策研究

9.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篇九

一、学生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对社团产生归属感,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宗旨观念能够得到成员内心的首肯,对成员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的形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社团中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别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会员从中受益。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加入某一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过程中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尤其是一些科技类社团,许多会员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较强,如计算机协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科普协会的电器维修能力,这些一技之长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学习,更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胜任工作岗位起到重要作用。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社团因其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内部平等、轻松的成员关系,使得学生社团成为一个成员们空间上聚合的“创新场所”,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另外,学生社团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锻炼交往能力,社团走出校园开展活动有利于提高会员的社会化程度,所以对于培养社团成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5社团促进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竞争愈来愈激烈,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大学校园中许多体育健身类社团和诸如心理协会等社会科学类社团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学生锤炼意志,通过沟通敞开心灵的重要场所。

二、高校学生社团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社团的状况良莠不齐。有些社团规模大、会员多、活动好、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而有些社团却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号召力,发展空间日益萎缩,面临退出舞台的尴尬局面。

2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不大。一是学生社团自身管理不善,不按章程办事,活动安排、经费使用、会员奖惩、社团资料和活动档案的留存等较为混乱。二是学校没有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表现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不够,出主意、出点子少,指导老师亲自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不多,基本上任其发展;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学生社团的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缺乏批评、缺乏及时地纠正整改:对学生社团的激励不够,学生社团和社团会员做出了成绩,不能像其他领域有业绩的集体和个人一样被学校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动力,挫伤了学生对社团的积极性。

3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条件较差。首先是学生社团普遍存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使社团活动的强度有限,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其次是社团活动的场地不足,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再次是社团活动的设备奇缺,如艺术团没有乐器、演出服,文学社没有图书资料等,很多社团活动都需要会员自带设备、资料才能开展起来。

4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较低。社团活动虽多,但由于缺乏整体策划,没有加强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规范性,有质量、高层次的活动不多。另外,社团活动也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可能投入过多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还有一些社团盲目地开展活动,不注意与社团自身的性质相结合,比如文学社开舞会、搞野炊等,浪费了有限的活动资源。

5学生社团的会员素质不高。有的学生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加入学生社团的,加上有的学生社团招生时为了多收会费,只图会员数量,不看会员质量,不对照会员条件认真考核会员资格,招生时热热闹闹,招生后冷冷清清,很多会员有其名无其实。会员” 素质不高,必然影响社团活动的水平,活动的水平上不去,反过来又打击会员的积极性,导致会员流失严重,如此恶性循环,社团规模逐渐萎缩,社团形象受到损害。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对策

1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加强管理为保证。一是要形成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出台管理办法,建立表彰制度,完善一套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的机制,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相应环节有机结合,将社团建设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二是有必要成立校一级的学生社团联合会,接受团委部门的指导,负责全校学生社团各项工作的协调、筹划、落实、考核、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整合社团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三是要慎重成立新社团,要考虑该社团的成立是否有利于学校的育人工作,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学生的成才需要,是否在学生中有生存的土壤,而不能仅仅照顾少数同学的热情就盲目成立新社团。同时要重点扶持有校园特色、有文化底蕴、有深厚传统的学生社团,以它们为龙头促进学校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而对一些管理混乱、活动开展不正常、已经失去了生存价值的学生社团要舍得忍痛割爱,坚决停办、注销,实现学生社团的新陈代谢。

2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理事会班子建设为核心。理事会班子是学生社团组织的灵魂,是学生社团得以继承传统、发展壮大的关键。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社团理事会成员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挑选出真正有业务技能、有组织管理能力、有敬业奉献精神的同学来担任社团理事会的职务,对业绩突出的社团负责人要等同学生干部的奖励予以表彰。同时,社团每一届事事会不仅要努力做好自己在任期间的工作,也要关心下一任社团核心成员的培养,以保证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

3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抓好会员的招收工作为突破口。学生社团的生命力来自会员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会员才能运作高水平的社团活动,也只有高素质的会员才能扩大社团影响、树立社团良好形象。因此,社团会员并非多多亦善,而是要看会员是否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和较强的团队精神、组织观念以及奉献意识。抓好会员的招生工作,是把好会员质量的第一关。要在会员招生前,结合社团的自身特点,结合开展社团活动的实际需要,科学核定招生名额。招生时要认真做好会员资格审查,确保生源质量,宁可少招一点,也不可吸纳滥竽充数者。同时,要重视平时对会员的关心和培养,引导会员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并按照社团《章程》的有关规定,对会员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执行会员的奖惩制度。4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提高活动层次为着力点。首先,学生社团活动要做到全校一盘棋、全年一盘棋,加强活动的汁划性、有序性和规范性,做到宁精毋滥。其次,要重视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的筹划、设计、包装,在活动的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上下功夫,保证活动效果,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再次,要充分调动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设计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时要考虑会员的需要和喜好,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会员,要给予奖励并在其学习成绩中计入一定的学分。另外,要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有条件的可以为学生社团聘请专职指导老师,建立对指导老师的工作考核制度,为指导老师计算工作量,按教学工作量的标准发给指导老师适当的劳务津贴。

5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改善物质条件为基础,一方面,学生社团要精打细算,使用好有限的会费资金。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每年要有固定的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专款专用;要创造条件建立“社团之家”,为学生社团提供稳定的办公、集会场所,要在社团活动的开展、场地的使用、指导老师的聘请等方面为学生社团开方便之门,营造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6学生社团的发展要走创新之路。一要拓宽学生社团的发展空间,尝试“开门办团”,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交流、杜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二是要深入研究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从社团的人员构成、内部环境怎样最大程度地激发同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入手,对社团内部的各种信息作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于社团发展,同时又灵活多样的运作制度;要探索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路子,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0.高校教职工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构建分析的论文 篇十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Analysis and Thinking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e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 JianWANG Guang-taoYUE Chao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of Henan delegation’s achievements and advantage on nearly three sessions of the universiade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e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problem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He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ist in train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network and the level of coaches. It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provi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overall level and prom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problem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吴健(1963—)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体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GH-355)

1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育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竞技体育令人振奋。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在世界树立了体育强国的地位,由此掀起了一番“体育热潮”,这对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高校竞技体育属于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丰富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生活,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它是多元化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从198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始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河南省是我国较早被批示试办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省份,经过了几十年的试办过程,1988年首次在河南大学组建篮球高水平队伍,随后在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六所院校组建其他项目高水平队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校竞技体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体制和管理上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影响了我省高校竞技体育的长期发展。本课题旨在全面了解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找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措施,为我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献计献策,为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及其在近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的参赛项目及运动成绩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了多篇关于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与发展策略相关的文献。

2􀆰2􀆰2访谈调研法

就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问题走访了部分高校高水平队的教练及专家学者,并进行详细咨询和交流,以帮助拓宽课题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深度。

2􀆰2􀆰3对比分析法

对河南省高校体育运动代表团参加近三届全国大运会的成绩及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3􀆰1􀆰1河南省代表团在近三届大运会上所处位置及形势分析

通过对近三届全国大运会分析发现,河南省代表团在这三次大运会当中,第七届总分排名第10,第八届和第九届总分排名已开始下滑至第12。如表1,从金牌数和奖牌数量上来看,第九届大运会无论从金牌和奖牌数量上都有所增加(第八届新增甲组总分、乙组总分和二大组的男、女总分,即新增设奖杯60个)。由此看来,虽然我省在总分排名上稍微落后,但在金牌和奖牌上都有所突破,显然我省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得到新一轮的提升。

从全国三大集群的动态分布来看,如表2,广东、天津、北京、上海等全国经济发达省市位居第一集群,长期占据前几名的优势。由于该集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等教育水平也比较发达,其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也并驾齐驱,并遥遥领先于第二、第三集群。第二集群的江苏、湖北、辽宁、陕西等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也仅次于第一集群。河南与山东、福建等几个省处于第三集群,處在第9~15名。该集群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其教育水平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相对迟缓。

从参加的运动员情况来看,我省大学生运动员85%以上是河南的本土学生运动员;而且得分运动员90%以上为本土学生。而位于第一、第二集群经济发达的省市,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多为其他外地招生来的全国顶级优秀运动员,仅次于专业运动员,其竞技实力远远高于本土大学生。鉴于此,从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全局管理体系看,应该抓一些省级示范性高中,由其带动初中,初中带动小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我省学校优秀体育人才网络,从根本上为高校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

3􀆰1􀆰2河南省代表团参加近三届全国大运会优势项目分析

教育部所制定的大运会竞赛项目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定向越野,第八届大运会又新增羽毛球、毽球、桥牌。从2007年第八届大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我省获得田径男子乙组4×400米金牌和男子乙组铅球第三名,游泳女子乙组200米蝶泳金牌。从2012年第九届大运会所取得的成绩看,如表3,我省优势项目由田径、游泳等体能主导类项目扩充到武术、球类等技能主导类,特别是太极拳剑、跆拳道、长拳、枪术等武术项目分别夺得金银铜牌,同时发扬了中原武术文化的传统优势。在小球类项目上,我省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而大球类集体项目上仍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

nlc202309030049

由此看来,我省应坚持个人项目为主,保持个人项目的优势,如:中原民族的传统文化武术以及个人项目乒乓球等小球,以三大球等集体项目为辅并加强扩充其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

3􀆰2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高校竞技体育在根本上从属于高校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必然受到国家教育体制和竞技体育体制的影响〔2〕。由于高校体育更加注重大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使得高校竞技体育只注重体育教学方面的发展,而导致高校竞技体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2􀆰1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安排缺乏合理性

大学生运动员多数以退役运动员的身份进入高校,他们从小开始接受正规训练,对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很少,其文化课基础差是不可否认的现实问题。进入高校后他们面对学习和训练的双重任务,需要一边训练,一边学习,但是有部分学生由于文化课起点较低,学习压力很大,从而出现了四年内不能正常完成学业或者学习非常吃力等甚至导致有学生辍学现象。学训结合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如何才能使运动员合理地安排学习和训练问题,如何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的运动员以及有运动能力的大学生是学校和教育部门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3􀆰2􀆰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缺乏后劲

从我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来看,我省缺乏一套完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导致其吃苦能力差,加上家长不愿让孩子过早地从事体育训练,学校竞技体育从小学开始就被忽视,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导致与中学、大学的相脱节现象。小学是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源泉,中学是关键,大学才能出人才。因此,我省应当完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一条龙”式的系统培养训练体制,把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作为我省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3􀆰2􀆰3教练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省高校中担任高水平教练员的大多以本校体育教师为主,并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其从事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时间短,缺乏专业运动经历和专项运动执教经验,很少能对高水平运动员做专业指导〔3〕。再者,这部分教练员不仅要组织运动员训练,同时也要负责学校的体育教学等,教学训练任务相对较大,使其很难进一步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加以研究。另外,学校对教练员职业培训和提高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教练员之间没有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敬业精神不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省高校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

3􀆰3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对策分析

3􀆰3􀆰1合理解决大学生运动员的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突出是当前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校方、教练和学生之间共同协调和努力〔4〕。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应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考核上适当降低运动员学习和考核的难度。在学习上对其进行适当管理,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训练时间,一般为早上和晚上学习,下午训练。在制度上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实施人性化管理,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动态,及时帮助疏导和解决难题。

3􀆰3􀆰2建立多渠道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需要建立立体式多元化机制,从运动员的生源上进行多渠道招生。其一,招生取得一定成绩的专业运动员或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平时多对其进行文化知识培养,比赛前着重运动训练。其二,建立长期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模式。其三,从现有的普通大学生中选拔有一定专项能力和基础的学生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集中培养。

3􀆰3􀆰3提高教练员师资和职业技能水平

教练员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运动队的发展水平〔5〕。制定教练员培训体系,提升教练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使教练员转变训练理念,提高执教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练员激励机制,通过业绩考核来促进教练员的执业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建议实行教练员专职化,让教练员全身心地投入培养运动员工作中,为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做出重要保障。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我省高校竞技体育运动虽然在积分综合排名上稍微落后,但在金牌数、奖牌数以及参加的运动项目上与前两届相比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优势项目上从以往的田径、游泳扩展到武术、乒乓球等方面。所以我省坚持以发展个人项目为主,团体项目为辅的战略方针去迎接新的竞争和挑战。

4􀆰1􀆰2我省高校竞技体育在运动员培养管理机制方面不够健全,运动员学训矛盾比较突出。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模式。高水平教练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有待进一步培训和提高。

4􀆰2建议

4􀆰2􀆰1统筹规划布局扩大高水平运动队规模

以落实“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利用2007年召开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机会,进一步明确我省办学条件较好的大学承担高水平运动队的任务。如郑州大学男子排球、田径、乒乓球;河南大学田径、男女篮球等,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使之真正认识并在实践中落实成为该项目的主力和得分者。

4􀆰2􀆰2加强对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的构建

全省应尽快构建和落实学校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2007年举行的河南省省级示范性高中田径比赛验证了后备人才培养网络的重要性,若能在全省185所示范高中中1/5学校去开展田径,20~15所学校开展三大球中的一个项目,另有5~10所学校开展武术、健美操、定向越野等以中学为试点构建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4􀆰2􀆰3加大对学校课余训练的扶持力度

我省應当加大对课余训练的扶持力度。建议教育厅每年安排固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学生课余训练的专项补助经费,承担任务的高校再安排部分经费,基本可保证训练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振武,鲍君洁􀆰辽宁省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现状分新与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1):15􀆰

〔2〕阳国诚􀆰新形势下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3):29􀆰

〔3〕林强􀆰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

〔4〕涂俊彪􀆰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现状与创新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1):48􀆰

〔5〕田博,费明旋,张守伟􀆰对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特点解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3):29􀆰

(责任编辑:李宏斌)

上一篇: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下一篇:小学教学活动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