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

2024-11-16

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精选10篇)

1.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 篇一

关于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1年4月)

XX市下辖23个乡镇,有309个村,自2008年起,省委选聘到我市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共19名,目前在岗12名,其中2008年选聘的1名,2009年选聘的5名,2010年选聘的6名。3年来,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激发村级组织活力、加强基层薄弱环节、促进村级经济发展、提高村务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2008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任期即满,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干得好‛、‚待得住‛、‚流得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把好大学生村官选拔关,吸引优秀大学生“下得去” 选拔引进与岗位相适的大学生到村工作,是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一个首要问题。今后在选拔过程中,更要注重农村实际,综合考虑选聘生的性格、爱好、专业、特长、身体及籍贯等多种因素,更加适应工作的需要。要合理确定每个村大学生村官的数量。从目前的实际需求来看,绝大多数村引进一名大学生村官是比较合理的,少数的经济发达、市场活跃的村,除了村‚两委‛助理岗位外,规模较大、运行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也可考虑引进。

二、健全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待得住” 目前,选聘到我市任职的19名村官,除了7名正常流出以外,12名村官全部在岗,服务期满3年后,村官们都要面临流动的问题,对于他们服务期满后流动的思想动态,要多关心、关注,真正让他们人在农村、心在农村。一要创造条件助其创业。这是‚待得住‛的长远举措。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同时通过设立创业基金等办法,积极帮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土地、项目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有创业意向但还缺乏某些条件的,鼓励他们向村干部和能人拜师创业。大学生村官之间还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抱团创业。二要提高村官待遇。据报道,有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其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待遇偏低和政治激励不到位。因此,建立一套稳定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是当务之急。一是参照中组部、中宣部等12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规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二是参照和综合外地的做法,实行结构工资制,由基础工资 + 效益工资(考核奖金)+ 福利工资组成。基础工资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效益工资与工作实绩挂钩,福利工资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额度。三要用真情感化村官。大学生村官面临全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和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使他们对农村和村民在内心深处形成稳固深厚的情感认同,自觉地扎根农村,建设农村。要利用党员冬训等多种场合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党员等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党中央选派大学生村官去农村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下得去‛营造好外部环境。通过调研发现,有个别地方的大学生村官之所以‚下不去‛,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这一政策的认识有很大关系,有的把大学生村官看作是外面来的‚飞鸽‛, ‚早晚得走‛;有的存有私心,担心大学生村官将来抢了自己的‚位子‛。可以这么说,大学生村官工作做得好的村,必定有一位思想解放,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村里主要负责人。因此,要加强对这部分人的教育与培训。

三、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扶持大学生村官“干得好” 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教育培养等方面,我市土桥、暖水、田庄等乡镇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要从培训入手提升思想素质。市乡村要将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岗位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7天。二要压担子锻炼工作能力。市乡村要制定分阶段的培养计划,给他们实职压担子,把较为重要或复杂的单项工作放手交给他们去做,提高他们实际工作能力。乡镇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因人而宜进行培养锻炼,发挥重要作用。安排他们挂职锻炼的时间不宜超全年工作日的三分之一,确保工作重点在村。三是指定专人指导促进快速成长。乡镇、村干部要当好导师、教练和园丁,结对导师要落实到人,帮带工作要有计划、有方案、有制度、有举措、有督促、有交流、有总结,对先进典型要进行大力表彰,推广经验。通过重点培养、推荐,争取在大学生村官中涌现出较多的村主职干部或副职干部。四要严格管理创造良好环境。要建立组织部牵头、人事局、团委、妇联、党校、财政局、发改委、乡镇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服务管理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规划、日常管理、考核选聘、制定政策、创新创业、岗位培训、指导帮带等全方位的工作,做到各司其职、协调合作,使大学生村官思想有人帮、工作有人带、困难有人管,为大学生村官在村干得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进出问题,保证这部分群体“流得动” 解决好期满出路问题,使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是保持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机活力的重要问题。前段时间,我市开展了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问卷调查,对‚期满后有何打算‛的回答中,‚在农村创业,发挥更大作用‛的占8.7%,‚考公务员‛占75%,‚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4.6%,‚考研读书深造‛的占4.5%,‚进入人才市场‛的占2.2%,‚没有考虑清楚‛的占5.0%。从今年起每年都有很多期满大学生村官面临重新选择。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解决好出路问题。要以留住人才为目的,建立村官退出机制设让他们能够有在基层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空间。一是可以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要预留较大比例岗位规定在基层锻炼2-3年的大学生村官报考,进一步加大定向招录力度;二是在这项政策推行一段时期后,要定向从有‚村官‛经历的人中提拨地方官员;三是在市乡行政事业单位选拔招聘工作人员时,要从具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的人中大比例定向招录;四是对各级各类选调生,要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直接选取,取消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选取的做法, 可以试行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直接转为选调生;五是联合大企业将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转型为‚企业管理者‛。这样做,将有助于引导大批量的高校毕业生主动走向基层,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基层,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对我国的国情有基本把握,从而有效克服年轻人从‚校门‛到‚机关门‛、‚企业门‛所带来的不了解国情的弊端,把人才资源优势用足用好。

2.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 篇二

台上讲者滔滔不绝,台下听者聚精会神。7月29日上午,宜阳县县里座无虚席,正在为 余名大学生村官作“在磨练中成长、在奉献中成才”的专题讲座。这是今年以来该县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的第三次集中培训。

近年来,宜阳县县不断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教育、培养工作,使之早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县委组织部从2007年起就把培训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党政干部、农村“两委”干部的行列中,并出台严格的培训制度,县委组织部每年定期以季培训,乡镇随机培训,村官抽空培训,初步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该县还把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学习培训,努力使全县大学生村官成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樊村乡老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陈亮亮,扎根农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作了《大学生村官之歌》,在宜阳县大学生村官中广为传唱;莲庄乡孙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季祖轩,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每周定期在村委会上为村民义务传授养殖技术,被群众称为村里的“养殖教授”。

3.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索 篇三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国家政权制度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借助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村官为主题,以1990年-2010年为时间范围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1765条记录,通过精确检索得到402条记录;以大学生村官制度为主题,以1990年-2010年为时间范围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7条记录,通过精确检索得到了2条记录。经认真研读,论文中不乏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研究,然而本文想通过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四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索。

一、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村官是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产生的。大学生村官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自发探索阶段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大学生村官在田间实践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二)全面试验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的占12.3%;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

二、研究的四个维度

(一)下得去

下得去主要指大学生村官的考试选拔、人才录用方面。到村任职要求大学生能深入基层,放下象牙塔里天之骄子的身段到农村社区开展工作,在心理上、行动上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大学生村官主体和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外部环境角度对下得去进行研究分析。

有学者提出政府应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并对此项计划进行充分的政策解读,引导大学生以自己的学识和创新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为大学生村官下得去提供政策信息支持。有学者从大学生个体视角研究大学生村官角色的社会化,指出要想让大学生消除从象牙塔里的骄子到在农村任职的平凡村官角色间的差距,可通过减少与村民的心理隔阂,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己价值,来实现角色转变的认同。有学者认为要想大学生村官下得去,选拔机制是关键。当前选拔重点除注重政治面貌、专业特长、综合素质外,还应增加对本土化因素、基层意见等方面的考量,目的是使大学生村官能够较快进入角色,节省磨合成本,同时为人才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使农村社区真正得到实惠。

还有学者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外部环境,是确保他们下得去的重要因素。它需要媒体、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多方参与共同支持,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

结合以上学者观点,我认为,从入口方面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的因素是全方位的。这不仅需要大学生村官个体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努力缩小角色差距;而且还需要政策引导、舆论宣传、村民接纳等一些来自外界环境因素的支持。

(二)待得住

待得住主要涉及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它是下得去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扎根意识、政府部门的制度激励、社会各界的认知态度、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谐等都影响着大学生村官待得住的实现。

有学者从导入人文关怀角度,建议开展暖心活动,切实贴近大学生村官内心,让他们自愿地留下来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在生活上(食宿和出行等)给予他们关怀,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提出三保即保证交通安全、工作安全、食宿安全,在工作上给予他们关照,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缩小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村民和村组干部的温暖。

还有学者提议借助市场经济手段,提供较高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具体来讲,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即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相当,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按照合法程序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或乡镇一级的团委干部,积极探索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公务员的有效途径。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处理好大学生村官待得住问题,首先应消除大学生村官去留不定的观望心理和跳板心理。其次,引入人文关怀,做好对大学生村官的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达到感情留人。第三,提高物质待遇,政府为大学生村官缴纳各类社会保险,使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踏实安心工作。最后,实行适度的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村官工作干劲,提高工作积极性。

(三)干得好

干得好指的是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和经济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学术界主要从培训、创业、考核三个方面关注干得好。

完善的培训机制可以使大学生村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领悟工作技巧,在实践中提高水平,所以培训是干得好的先决条件。一些学者提出可从高校和地方政府两方面健全培训体系。高校是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智力支持提供者,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农村,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岗前知识的积累;同时高校也促使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支援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深入大学毕业生内心世界,身体力行到村任职,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城乡人才结构合理发展;有地区创新构建村官进大学、大学生当村官的校地合作培养村官的模式,使培训内容求实、求新、求高。地方政府通过组织知识讲座、参观学习和经验交流、提供见习机会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村官的业务素质。同时,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引导,使他们认识到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到农村踏实做事,谦虚学习。在培训机制方面,有学者指出可以开展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岗前培训应注重大学生村官的立志教育、农村形势教育、有关政策教育。岗位培训方面,重点做好结对帮带工作,提供岗位锻炼机会,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工作等。通过培养处理问题的胆略和魄力,增强大学生村官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学者认为健全帮扶机制是促使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的重要手段,建议成立专门的培训帮带机构,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坚持对新进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乡土化培训;坚持走出去学习;坚持手把手帮带;坚持交流式提高。推行导师制,践行干群式、师徒式、朋辈式结对帮带;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引导扶助创业;注重实效帮扶资金;注重造血帮扶技能。有学者强调选拔和培训相配合的必要性。提出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应将引种和土培相结合;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配合;处理好培养大学生村官与培养乡土人才的关系;处理好外部真情关爱与内部动力增强的关系。还有学者指出大学生村官干得好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与村民、县乡镇领导干部以及村组其他成员间的关系。要畅通大学生村官向上级反映问题的渠道;以村支部协会的党组织设置方式为基础,鼓励大学生村官到新兴农产品协会中学习任职,建立大学生村官群体相互交流的平台。

创业是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绩效的最直接表现,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专业所学、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以及任职村组的有利条件,践行服务农村的誓言。目前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情很高,但创业之路仍十分艰巨。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场地问题,如何去吸引群众参与、如何调动社会资源、如何选择低风险项目、如何克服自身创业经验不足及农业管理经验缺乏等,都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因素。针对诸多困难,有学者提出,实现大学生村官创业,必须依靠国家、地方和大学生村官三方的共同努力。国家层面: 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鼓励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地方(政府)层面: 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搭建有效平台。个人层面: 端正态度,转换角色,培养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有学者认为政府部门应量力而行扶持创业。各地在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时不能一刀切,不能施加压力。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应立足本村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所学的专业和经济实力,选择起点较低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全程跟踪帮扶,不仅要提供资金扶持,而且要加强培训、指导,帮助解决销售问题,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风险降到最低。还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总结认为,上级指导部门可统一规划,兴建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每位大学生村官都有一个创业项目,实现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规模效应;而且创业示范园之间形成互动网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样不仅降低单枪匹马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风险系数,而且还形成一种集团优势,真正激发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使之成为农村创业实践的领跑者和中坚力量。

考核是衡量大学生村官工作绩效的主要方式。有学者认为考核应该针对大学生村官特点,量化考核指标。一是将行为导向和结果导向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二是将大学生村官的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相结合进行考核;三是将关键性指标和一般性指标结合起来;最后,将横向(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先后顺序)和纵向(组织层次逐级考核)程序结合起来建构工作评估程序。有学者认为应建章立制。从实际出发制定统一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细则》等规范,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防止相同政绩而出现的褒贬不一。真正把热爱农村工作,愿意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好青年选拔进来,稳定下来,使用起来,对那些工作能力差、群众意见较大和不称职的大学生村官清退出村官队伍。还有学者建议建立系统的大学生村官监督评价体系,实行定期述职制度、考评制度和群众评议制度。通过从经济发展、党的建设、信访工作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计划生育及精神文明建设、惠农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和评价,并与其经济待遇、政治进步挂钩,同时作为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流得动

流得动是指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更迭流动、按届轮换,是一种退出和选入的循环。流得动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活力的根本动力。

目前中组部提出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五条出路,得到社会与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这五条出路分别为: 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目前,在出口方面,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等、靠、要思想;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环节薄弱;流动出口过于集中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需求等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村官流动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有学者指出,应设计好服务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分流导向机制,大学生村官可以选择留任或是离开,然后及时选拔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予以补充,这是使新鲜的知识、先进的理念、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方式进入乡村的制度保障。有研究者认为应切实畅通流动渠道,打消大学生村官思想上的顾虑,各地区应细化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转聘留任、招录公务员、选聘大学生村官充实事业单位、向经济实体流动鼓励创业等制度。在关注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的同时,也注重在思想上进行引导,鼓励部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安心农村工作。还有学者提出规范流动程序的重要性,无论哪种形式的流动都应确保公开公平、规范有序,进一步明确权利与义务,使工作合同进一步完善和合理。有学者认为,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后期出路尤为重要,提出按照一定比例将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继续留任农村,续签合同;利用考研加分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对于有意向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其创业;对即将离开农村另谋职业的大学生村官,政府为其推荐工作单位,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有学者认为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流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是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者和输出者,可以通过招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途径,培养届满后的大学生村官,使他们的素质继续提高。相关媒体认为流得动需要多元化的出口。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专业、个人意愿不同,所以对出口的要求也不同。遵循村干部岗位留任一批、乡级领导班子优选一批、创业有成转型一批、其他岗位另行择业一批、继续学习深造一批的思路拓宽流动出口。流得动需要各方扶持和引导:个人需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基层踏实学习、找准人生定位、有意识选择合适出口;各级各地有机联动,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开展实践活动为流得动创造条件。

三、简要评析

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计划的研究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有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方面是:(1)研究视角多样化。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村官问题的探讨,从最初的社会学视角到目前学者们运用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维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研究视角的多样化不仅为研究大学生村官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而且有利于综合全面分析所研究的具体内容。(2)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化。随着学者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背景、实施必要性、价值意义等的深入分析,更进一步廓清了此项计划的主旨意义,研究主题得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3)研究方法多样性。研究之初,学者们侧重于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探讨大学生村官问题。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学术界出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的趋势。例如,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大学生村官进行比较研究;将某个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个案,进行实地研究等。

当然,已有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研究地域分布不均衡。学者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东部地区或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起步较早的省市和地区,鲜有学者关注我国中西部地区,研究地域分布不均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农村地区更迫切需要大学生村官的进入,也更需要学术界研究中西部特定环境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落实、实施困境以及长效机制构建等问题。二是研究经验缺乏总结。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最初是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有针对性地考察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几年过去后,关于试点的经验总结和工作实践方法的归纳很少见诸报纸杂志,所以应该将视角适当地关注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先导地区,注重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提炼模式,以备推广学习,达到从点到面目的。三是研究队伍单一性。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的学者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校或是高校内设的研究所等,高校师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往往受限,故而需要整合其他研究力量,如政府部门研究室、社科院系统以及负责大学生村官事务的管理工作者。通过研究队伍力量的集聚,形成一股合力,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

参考文献:

4.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 篇四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城市管理水平,营造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快富裕和谐美丽新清丰建设,住建局作为城乡规划管理、建筑市场管理和城市综合执法管理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城区发展环境集中整治会议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本单位职能对我县实施长效管理,特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持续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为载体,继续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理念,按照综合提升工程的要求,以精细化城市管理为依托,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坚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建立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使我县城市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全面监督;重心下移,上下联动;综合执法,全面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使我县建设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全面、高效,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依法管理城市的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优质、安全、高效运行,城市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三、重点工作

一是实施城乡规划执法监察,依据《城乡规划法》对城乡规划区内的各种建设行为进行监察执法,依法查处各类违法建设,建立严厉打击违法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坚决遏止违法违章建设的蔓延势头。

二是实施建筑市场监察执法,依据《建筑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建筑市场进行检查,依法查处未办理施工许可证、规避招投标等违法建设活动,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建立建筑市场规范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我县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三是规范整治市容“六乱”,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城区内主要道路“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摆乱占、乱堆乱倒、乱扯乱挂、乱停乱放”等市容“六乱”现象进行规范整治,建立市容监察长效工作机制,坚决杜绝市容“六乱”反弹。

四是协同路长单位、包路单位严格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规范整治门头牌匾,努力构建和谐有序、规范统一的城区环境,使县城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长效机制

(一)建立城乡规划监察长效管理机制。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成立规划监察中队,划分责任区域,并实行包路到人,责任到人,要求规划监察队员全天候、无缝隙、不间断进行巡查,转变突击管理方式,扎实推进长效管理,提高城乡规划制度化、法制化、常态化管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对在县城规划区内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依法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或限期拆除,对拒不履行责令停止建设或限

期拆除的,将依法实施强制拆除,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坚决遏止违法违章建设的蔓延势头。

(二)建立建筑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对责任区域内的各类建设活动,实行不定时巡查,全面落实建筑市场管理责任人制度,严格管理标准,切实履行责任,明确责任事项,做到责权清晰、履责有为,充分发挥建筑市场及建筑质量和安全监督的职能,严格要求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文明施工,并且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对未办理施工许可证、未进行招投标和无资质的施工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加大查处力度;对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各种违法行为,如阻挠依法拆迁、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敲诈勒索,以及采取堵门断路、停水断电等方式阻挠施工、干扰施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我局将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予以重点整治和严厉打击,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使我县的建筑市场管理工作步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三)建立市容“六乱”整治长效机制。实施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成立了市容监察中队,划分责任区域,并实行包路到人,责任到人,实行综合执法,精细管理,长效整治。推行“四大机制”,一是“划片、分段、定人徒步管理机制”。坚持重心下移、全方位、AB顶岗制、无缝隙式精细化管理模式,做到各路段违法、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解决。二是“机动巡查管理机制”。对责任路段不间断进行巡查,配合定段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通知分管责任人,并及时处理存在问题。三是“随机督导考核管理机制”。建立督导考核机制,采取定段不定时、定时不定段的随机跟踪督导考核办法,实行当事人、机动负责人、责任

领导连带责任追究,提高精细化管理效果。四是“集中汇报总结管理机制”。坚持每周二、周五下午召开路段管理分析会议,各路段分包人、机动责任人、督导检查人员等进行集中汇报、点评,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及时限,总结经验,从而达到以偏带全、以点带线的良好管理氛围。

(四)建立“门前三包”管理长效机制。按照综合提升实施方案的要求,配合路长单位、包路单位严格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整治规范门头牌匾,不断加强与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的配合协作,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同步执法,努力形成全方位、无缝隙、齐抓共管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机制。

五、保障措施

强化考核激励。加大督导力度,将各项整治工作任务纳入各责任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评。对整治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评定不达标的责任单位,进行责任追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优先评先评优,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适当经济奖励。

广泛宣传动员。重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制定宣传报道工作方案,大力宣传开展环境整治对改善城市形象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意义,公开曝光环境脏、乱、差的店面、单位、小区和发生“六乱”行为的单位、个人,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氛围。

六、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抓住全县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机遇,完善措施,加大力度,按照时间节点,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坚持一手抓成果巩固、一手抓扩大延伸,使更多的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整治成果并长期受益。认真抓好城市管

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落实。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

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建设。整合与利用我县现有的应急联动中心、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公安、交警、消防等信息资源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系统、功能、信息和管理业务,建设和完善全县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交换平台,构建统一的网络支撑平台、数据库支撑平台、安全系统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完成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市民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覆盖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执法、处置和评价工作的数字化,为加快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平台。

(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整合执法资源,实行综合执法,加快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素质较高、执法文明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强化执法队员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观念,坚持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加强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建立定期培训教育制度,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评议考核、竞争上岗等制度,用制度规范人、教育人,规范执法程序,做到“执法全到位,管理全天候,责任无缝隙,考核无盲区”。

5.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 篇五

专题调研报告

选拔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强和巩固农村的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2008年我县选聘大学生村官以来,我乡共有15名大学生村官到13个村任职。根据县委组织部的要求,结合**乡自身实际,认真分析,对大学生村官队伍考核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之后,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确定大学生村官的职责

对于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农村的工作环境是陌生的,为此要对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多讲一些有关农村工作的例子和观看一些有关农村工作专题教育片子,使大学生村官明白农村的工作环境,认识农村的实际,明白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增加对农村的情感,提升大学生在农村的工作能力。

(一)深入基层,近距离了解和吃透村情民意

为了能顺利的开展农村工作,就必须深入基层吃透村情民,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所盼。制定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与农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自己融入农村的大环境中去,扎根基层,以为广大农民谋利为根本出发点,向广大农民学习,磨练意志,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做好村官的日常工作

1.要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开展工作。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完成村党支部、村委会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各项决定、决议。

2.掌握村基本情况,包括人员结构、土地面积、可开发利用资源等;负责村党支部、村委会各类会议的记录,以及各类材料的建档、归档、计划编制、文书的起草等。

3.配合村“两委”班子制定完善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村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多提合理化建议。

4.在思想和行动上融入群众,广泛收集村情民意,当好村领导和村民的桥梁纽带。

5.根据个人的特长和专业,向党员群众传播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文化,提高党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6.引导广大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7.按照要求,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使用工作,促进各终端接收站点规范化建设,发挥好让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农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作用。

8.学习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熟悉并掌握村务管理,积极向村干部、向村民学习,学习好传统、好经验、好方法,围绕建设新农村、落实村民自治制度等课题,每年完成1篇调

研报告。

9、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结合当地实际,尽其所能发展致富项目,在引导、扶持、服务、带动上下功夫,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0、认真履行上级党委、政府规定的其它职责。

二、强化管理考核

大学生村官如何干得好?管理、培养、考核一个不能少,考核要以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绩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具体的量化,所以考核要从德、能、勤、绩全面考核,不能只注重实绩。

(一)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自我管理。

大学生村官要根据所在村情况和个人实际,围绕创业富民和岗位履职情况,认真制定规划和聘期目标,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每年深入所在村农户做一次深入调研,撰写一篇发展农村经济、党建工作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帮扶一名贫困户,记一本民情日记,并做到每年读10本书,以加强自身的管理,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县委组织部可以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创业论坛等灵活多样的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水平,努力为大学生村官搭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

(二)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建立健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扶持机制,在大学生村官对于创业的项目选择、政策咨询、技术服务等

方面,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营造大学生村官想创业、敢创业的良好环境。成立大学生村官就业创业领导小组,建立创业资金扶持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立足村情,发挥特长,积极投身创业富民活动,帮助本村发展致富项目,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三、定奖惩,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1.完善目标考核机制。目标考核内容主要为岗位履职、民主测评和创业创优等方面情况。岗位履职主要考核工作目标和分工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民主测评由村组织实施,测评结果折合计入考核总分。目标考核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果列入个人档案,作为续聘、晋级、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

2.完善群众评议机制。结合村党组织和村干部述职活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由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评议。评议结果向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反馈,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3.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对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表彰奖励。对政治上要求进步、符合党员条件的大学生村干部,及时吸收入党;对适应农村工作快,在艰苦创业、带民致富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好的大学生村干部,适时推选为村干部;对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工作实绩明显、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干部,及时列为后备干部培养。

四、竞争择优,确保期满流动有优势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不仅要分出等次,还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对优秀的村官在干部选拔、招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时候优先考虑。聘期考核不合格的,须予以解聘,也不再享受大学生村干部流动的有关优惠政策。通过竞争择优、奖优罚劣,形成正确导向。

(一)通过选举担任村“两委”负责人。鼓励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官,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乡镇党委推荐等方式,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选举。到村任职工作一年以上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参加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选举。

(二)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享有优惠。大学生村官报考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参加市、县区、乡镇各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享受放宽报名条件、笔试加分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乡镇机关公务员每年专门拿出一定名额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的,在村(社区)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报考硕士研究生,应享受加分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

(三)纳入充实机关部门。根据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工作需求情况,对在村(社区)表现比较优秀,且本人愿意到机关岗位进行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由组织人事部门协

商有关职能部门,调剂出一定数量的岗位,采取双方自愿、签约聘用的形式,使大学生村官转岗成为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合同工。

6.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 篇六

时间:2010-10-10 08:17:38访问次数:286

长双办发〔2009〕19号

中共长春市双阳区办公室

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区属各党委(党工委):

《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已经区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长春市双阳区委办公室

2009年4月22日

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体系的意见》、市委组织部《关于深入做好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意见》以及服务民生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不断提升我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工作大局,现就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

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省市关于深入开展服务民生工作的安排部署,以“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为总体要求,以“服务为民,共铸和谐”为主题,着眼于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期、规范、顺畅、有序开展,想群众之所想,排群众之所难,解群众之所忧,积极创新服务载体,从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小事抓起,着力开展济民、安民、便民、育民、乐民等服务活动,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为保障,为全力推进和谐双阳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

二、主要任务

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要着眼长远,突出制度建设这一重点,确保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体系完备,制度规范,顺畅运转,作用发挥持久。

(一)要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要着重加大四级服务民生工作体系建设。区委成立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孙成军同志担任,负责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各乡镇(街道)要设立服务民生工作总站,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牵头,吸收民政、农业、林业、水利、综治、财政等站(办)所和青妇等群团组织加入,负责对所属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区直各机关党组织要指定专人(可兼职)负责此项工作,组织开展本部门、本单位服务民生活动,配合抓好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各项工作。全区134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要以“党员之家”为依托建立服务民生工作站,作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组织平台。全区自然村屯要普遍建立服务民生工作点,作为基层党组织根植到广大群众中的触角,服务民生工作的支点。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要具体细化为民意收集、民意整理、民意办理和民意反馈等四个环节,编制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流程。要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两次办结制、服务代理制、情况报告制、信息收集整理制、限时办结制、重要事项办理制、民意反馈制和日记实制等工作制度,从群众意见和问题的收集、整理到办理、反馈,都要作出具体规定,从而使全区基层党组织

服务民生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二)要建立队伍建设机制。要着重建立四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专兼结合、长期稳定的服务民生工作者队伍。在加强区委、党委(党工委)服务民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基层一线服务民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要加强服务民生工作站站长和副站长队伍建设,原则上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服务民生工作站站长,各村党员人才联合会的会长和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副主任)任服务民生工作站副站长,副站长要具体负责日常服务民生工作。要加强窗口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在村(社区)干部、青年党员和人才中精选一批热爱民生工作、熟悉基层情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同志为服务民生工作站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窗口服务人员,为服务民生工作站开展各项业务服务提供人才保证。要加强服务民生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号召有技能、有特长的党员和青年人才,组建各种服务队,义务为城乡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要加强村屯服务民生工作点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以自然屯为单位,选聘那些在群众中威望高、志愿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服务的党员及其他乡土人才作为服务民生工作点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村屯服务群众、矛盾调解、信息反馈和村屯治安等工作。有条件的基层党组织可采取机关干部下派、事业单位分流、面向社会招聘等办法,充实服务民生工作力量。基层党组织要把服务民生工作队伍培训纳入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集中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服务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

(三)要建立职责履行机制。各党委(党工委)及所属党组织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年初要制定出具体的服务承诺书,具体的服务内容、政策规定、工作流程、办理时限等事项采取网络传播、电视媒体公布、发布通知公告、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印发办事指南等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对全区基层广大党员要继续深化分类目标管理,开展服务承诺活动,进行“领岗认责”,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服务民生工作之中。各党委(党工委)和广大党员要着力开展服务践诺活动,工作中领导干部和党员要作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表率,每人每年至少要为群众办两件实事。各党委(党工委)及所属党组织年终要召开由党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

学者、基层单位代表和服务对象代表参加的评诺会,对部门和党员践诺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作为上级党组织今后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要建立服务协调机制。要开展“群众服务”,即农村广大党员和乡土人才要以服务民生工作点为依托,以济民、安民、便民、育民、乐民为宗旨,开展多种形式的扶危解困活动。要开展“组织服务”,即服务民生工作点解决不了的民生问题要及时上报,由村(社区)两委班子共同研究解决;村(社区)服务民生工作站解决不了的民生问题要及时上报,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解决;乡镇(街道)服务民生工作总站解决不了的民生问题要及时上报,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信访局及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召开服务民生工作联席会,进行协调解决。要开展“司法服务”,即由“群众服务”、“组织服务”解决不了的一些纠纷问题,要帮助当事人走司法解决的途径,提供“司法服务”。工作中要注意“群众服务”、“组织服务”和“司法服务”等三式服务的有机结合,真正作到联动联调,形成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建立重大民生问题会议制度,遇到突出矛盾和重点民生问题,区乡村三级党组织要及时召开服务民生工作会议,指导和推进服务民生工作的开展。要健全落实月例会制度,各级党组织每月召开一次服务民生工作专题会议,沟通服务民生情况,研究解决有关问题。要建立定期报告和通报制度,各级党组织将服务民生工作开展情况每月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一次,每季度向群众通报一次,遇有重大事项随时报告或通报。通过联席会整体协调、月例会有效沟通、定期进行工作报告和情况通报,努力推进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协调、顺畅开展。

(五)要建立业绩考评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上级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服务民生工作考评细则。考评要坚持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要重点对服务民生工作重视情况、民生问题办理和解决情况、上级党组织交办任务完成情况、规范化建设情况以及服务民生工作站、服务民生工作点建设情况等进行重点考评。各级党组织要把考评结果作为基层党

组织和个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没有完成服务民生工作任务或在开展服务民生工作中出现重大事故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责任。

(六)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区财政和区管党费每年要对服务民生工作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各基层党组织每年要把服务民生工作资金列入财政支出计划,通过采取争取专项资金、从行政经费中划拨、组织领导干部和党员捐款等形式多方筹集服务民生工作资金。同时,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团体通过多种形式踊跃捐赠服务民生工作资金。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确保服务民生工作资金来源稳定,投入及时,为服务民生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保证措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实行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领导责任制,各党委(党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要建立和实行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目标管理制度,落实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目标和相关责任,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各党委(党工委)要积极为基层党组织做好服务民生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加强服务民生工作的软、硬件建设,提供人力、资金、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做到有组织网络、有活动场所、有办公设备、有服务内容、有工作制度。

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课题,服务民生工作站和服务民生工作点是创新基层组织的新探索,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制度规范,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各种规范和要求,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不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轨道。

三是要加强督导检查。各基层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各自地域、行业、人员情况,对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及时分析和通报

7.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 篇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皖办发[2006]21号),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全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认清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重要性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设“平安马鞍山”、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于维护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市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相互交织,信访总量仍在高位徘徊,越级上访和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内部矛盾解决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当前解决社会矛盾,特别是信访、维稳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大趋势、新起点上严肃对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切实提高对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努力增强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真正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按照集中决策、分散处理的方针,通过强化领导责任,整合基层力量,健全工作网络,加强制度建设,做到人性化和规范化,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矛盾纠纷调处不出村(社居委)、单位,一般矛盾纠纷调处不出乡镇(街道)、系统,重大矛盾纠纷调处不出县(区)”的工作目标要求,为加速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基层基础,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

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基层,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健全排查调处工作网络,确保层层有人负责、有人抓、有人干,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

(一)健全市、县(区)、大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综治委组织协调。市、县(区)要建立由党政领导挂帅,综治委牵头协调,信访、司法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处理、组织协调本辖区有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解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各企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也要确定相关工作机构或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确立由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

(二)健全乡镇(街道)、单位、系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各乡镇(街道)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维稳、综治组织协调,以司法所为依托,纪检、综治、信访、土地、妇联、共青团、武装、公安派出所等部门参加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统一负责受理、调处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各大单位、大系统要结合实际,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负责本单位、本系统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三)健全基层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队伍。村(社居委)、基层厂矿、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集区、居民小区等基层单位要依托各类基层群防群治组织,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小组)和信息员(调解员)队伍,努力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切实提高全社会矛盾纠纷信息预警和调处化解能力。

三、坚持防控并举,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按照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把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调处,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协调各方,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一)畅通信息渠道,完善预警机制。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大力加强信息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下大气力抓好信息网络建设,把信息网络延伸到村(社居委)、车间、班组,保证信息网络的畅通和高效运转。进一步完善社情信息网络,切实做好决策预防、苗头预防、个案预防三个重要环节的预警防范工作,及时发现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敏感时期要实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

(二)落实排查制度,完善定期排查机制。实行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居委)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三级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矛盾纠纷形势,研究解决突出问题。认真执行村(社居委)、基层单位每周,乡镇(街道)、大系统每半月,县(区)和马钢、十七冶、安工大等大单位每月排查制度。坚持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面上排查与内部排查的有机结合,并且坚持重点时期开展集中排查,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掌握本辖区、本单位、本系统内的各种矛盾纠纷情况。要把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作为排查的重点,注意掌握新的利益群体因互相攀比可能形成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隐患,不断增加矛盾纠纷排查的覆盖面,做到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及时进行梳理归类,逐项登记,建立台账,逐级上报。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提前介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方案,妥善处置,及时化解。

(三)加强组织协调,完善联合调处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协调,严格落实责任制,将矛盾纠纷的疏导化解责任落实到有关单位、领导干部和责任人。要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今后,凡发生在县(区)范围内的矛盾纠纷,由县(区)党委、政府负责解决;发生在大单位、大系统内的矛盾纠纷,由大单位、大系统负责解决;中央、省垂直管理单位的矛盾纠纷,由其主管部门负责解决,所在地党委、政府积极配合;跨地区、跨部门的矛盾纠纷,由上级党委、政府组织或指定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市、县(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调会议,按照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能,分解落实任务,以事定责、人随案走,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县(区)、大单位和相关部门要组织专项治理,对重点人、重点事、重点单位要明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限时进行集中排查调处,确保不发生影响稳定的问题。

(四)实行分工负责,完善分级调处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行三级调解工作制度,村(社居委)主要以矛盾纠纷摸底排查为主,做到不漏人、不漏事,信息灵敏,摸排准确,报告及时;乡镇(街道)主要以调处化解为主,对一般性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化解,确保不出乡镇和单位,对调处困难或涉及面广的矛盾纠纷及时报告;县(区)党委、政府和调解组织主要以矛盾纠纷终结为主,对已经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抓紧研究决策,制定措施,落实责任,限期终结。对涉及人员多、领域广、情况复杂的重大矛盾纠纷,要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联动联调”,采取信访事项听证、复查复核等多种办法,实行终结处理。

(五)狠抓措施落实,完善督查指导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重在调处措施的落实,必须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督查指导。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县(区)、大单位、大系统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县(区)、大单位、大系统也要层层建立通报制度,分级通报工作情况。乡镇(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要定期跟踪回访当事人,及时掌握当事人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动态,督促协调调处事项的落实,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要对群众做好解释工作,防止激化矛盾,发生越级上访或

滋事情况。对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和容易导致重大治安问题的重大矛盾纠纷,市、县(区)两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在必要时可实行挂牌督办,限期解决问题。

(六)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对群体性事件苗头和重大矛盾纠纷隐患,公安、信访等部门和主管单位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科学应对,有效处置;对情况紧急、问题比较突出、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要组织力量全力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对有激化蔓延倾向的苗头性问题,基层党政组织和调解组织要负责掌控、疏导;对大规模集体上访,有关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负责人要亲自处理,依法妥善处置,并跟踪处理落实情况,坚决防止由集体上访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要不断修订、演练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真正做到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确保一旦发生问题,领导指挥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

四、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责任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各项工作责任制。

(一)落实领导工作责任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作为保一方平安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要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意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切实掌握社会不稳定因素,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可能影响本地区、本单位、本系统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要亲自过问,亲自解决。继续坚持市、县(区)两级领导包案制度,切实解决好涉及政策性强、群体性的各类重点问题。各级分管政法、综治工作的负责同志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直接责任人,要经常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定期听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的汇报,关心支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二)落实部门和单位工作责任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涉及到党委、政府的许多工作部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严格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调解谁落实”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职责任务,把责任真正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负责地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不管是牵头负责的部门,还是协助配合的部门,都应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坚决防止相互推诿扯皮,把本部门、本单位的矛盾推向社会,把应该本级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

(三)落实考核和奖惩激励措施。各级纪检、组织、人事、监察部门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考察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任用和奖励的重要依据。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绩效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部门、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稳、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严格考核奖惩。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不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走过场,未认真进行排查调处,以及因漏报、瞒报、处置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导致矛盾激化酿成事端的,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对因工作不力或隐瞒情况,酿成重大群体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给予“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

8.关于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建议 篇八

(巫奉项目部 张凯)

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改变以前安全管理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痼疾,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应从想入手管理安全,从基础工作抓起保证安全的安全管理新思路。

首先,应该全员参与。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做到责任具体到人,奖罚分明,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指标,人人心里有压力,人人工作有动力,充分激发每一位职工的安全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

二是全过程把关。施工生产的特点是流水线作业,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是致命的破坏,因此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三是全方位检查。即检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9.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 篇九

一、当前影响我县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当前影响我县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FLG”等邪教组织非法活动屡禁不止,宗教势力在局部有所发展。近年来,随着打击取缔的力度加大,FLG邪教组织的嚣张气焰被打了下去,但并未彻底铲除,其地下非法活动仍然存在,他们与境内外邪教组织遥相呼应,改变手法,更加诡秘地印刷、散发、投寄煽动性宣传品与我对抗。少数FLG分子还比较痴迷顽固,执迷不悟,借机活动。此外,外地FLG分子窜入我县进行非法活动的问题虽未发生,但同FLG邪教组织斗争的任务仍很艰巨繁重。各类非FLG组织和宗教领域的非法活动虽然不很突出,但也不容掉以轻心。据调查,全县农村、厂矿地区信教传教活动突出,有的信徒甚至弃家不顾,长年在外传教,一些人对宗教极为虔诚且思想偏激,极易被拉拢利用,成为影响全县政治稳定的不安定因素。

(二)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波及社会稳定大局。今年以来,全县共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案件起,参与人数人。这些上访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事发突然。大部分群体性事件活动情况很少被外界察觉,组织参与者平时多秘密行动,当时机成熟便突然行动,造成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单位始料不及,工作被动。二是规模大、参与人数多。为了造大声势、扩大影响,向政府和领导施压,群体性事件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日渐增多,少则一、二人,多则数十人。三是行为过激。群体性事件多因涉及参与者的切身利益,有的矛盾已积累到相当程度,一些参与者置法律于不顾,少数人则无理取闹,围堵党政机关、堵塞道路交通、发生群体殴斗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四是处置难度较大。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为了自身利益实现,不达目的不罢休,一般的说服教育很难奏效,即使当时平息了事态,过后又经常出现反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分散党委政府抓经济、抓发展的精力,如不正确引导、加强控制,或被少数挑头扛旗的人煽动,极易形成连锁效应,将个性问题转化为共性问题,局部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处置不慎,甚至会导致矛盾升级、事态扩大,危及社会稳定。

10.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 篇十

中共铜川市印台区委办公室

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建立领导联系部门包村干部驻点

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2010年6月13日)

近年来,我区连续开展了干部下基层活动,广大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帮助各村理清发展思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农村工作。广大干部的作风也得到了进一步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达到了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的目的。为了推动干部下基层促增收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特制定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委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领导联系、部门包村、干部驻点为抓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二、工作任务

1、宣讲惠农政策。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出台后,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的培训、学习,首先让广大干部深刻领会。各单位每年三月份之前要将本单位惠农政策编辑成条并附咨询电话,印发到各村。各包扶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认真宣讲,确保入户率达到100%,做到家喻户晓,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促进农民增收。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长期开展农民增收帮扶活动。包扶部门要在吃透村情、掌握民意的基础上,帮助村上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壮大增收产业。要按照“一户一卡一策”的要求,在做好“建卡立档定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农户确定增收目标,明确增收项目,落实增收措施,建立增收台账,特别对增收困难的农户要切实落实帮扶措施,促其稳定增收。

3、解决群众困难。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为村上联系项目,争取资金,解决影响村组发展的突出问题,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积极开展访贫问苦活动,驻村干部每人要确定一户困难家庭进行帮扶,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维护农村稳定。干部在驻村期间,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及时全面的走访群众,了解掌握各类矛盾纠纷,对能通过协调解决的矛盾,要立即予以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逐步予以解决,确保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切实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各包村部门要指导村上抓好“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要指导村级组织推行“四议两公开”,加强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让村干部干的放心,群众看得明白。

三、保障措施

1、成立机构。成立下乡驻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副书记来增会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王新社,区委常委、副区长姜文宏和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崔歆同志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农工部,办公室主任由区委农工部部长张耀军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区委农工部副部长王自义同志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区纪-3-

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落实责任。每年三月为“农业农村工作推动月”,各单位每年要确定2—3名干部到村上驻村集中开展工作,并确定一名干部常年驻村,每年轮换一次,人员名单于每年2月中旬前报送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单位主要领导为包村工作的总负责,亲自到村指导工作,驻村领导要协助主要领导抓好包村工作,驻村干部要具体负责日常事务,遇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确保问题及时解决。

3、夯实任务。各单位要尽快深入村组调研,拿出五年帮扶规划,帮扶规划要切实可行。规划制定好之后,由村、镇主要领导审签之后于7月30日之前送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单位要将每年为村上办的实事公布于村,以便群众监督。要严格驻村工作制度,区级领导每年到联系村指导工作不少于10天,部门主要领导到包扶村指导工作不少于15天。要坚持和完善定期回访机制,每月的第二个周末为回访日,由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到包扶村进行回访,帮助村组、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4、强化督查。驻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加强对驻村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对包村工作不力的部门,要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部门领导责任。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大力宣-4-

传,弘扬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工作。

5、严格考核。每年年终根据各单位年初上报的包扶规划进行考核,要将包村工作纳入部门目标责任考核之中,作为部门和干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中共铜川市印台区委办公室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6月13日

主题词:农村工作联系基层包抓长效机制意见 印发:各乡镇、办事处党委,区人武部党委,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

和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管委会,各人民团体、直属机构。

中共铜川市印台区委办公室2010年6月13日印发

上一篇:初一蝴蝶状物作文下一篇:医院营养食堂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