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理解体会

2024-10-27

建设美丽中国理解体会(14篇)

1.建设美丽中国理解体会 篇一

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最令我印象深刻,“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远景。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就不可避免的破坏生态环境。一些地区为了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片面追求政绩,盲目上项目、上工程,不顾生态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现象。这就要求各地经济政策“动”起来,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修复山水生态等一系列可持续性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dai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远景。我们的可爱家乡福州这些年的美丽蜕变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福州也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美丽中国”精神。近几年,我们福州市委市政府着力于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引领文明城市创建、以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创建之路,在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年,福州以综合得分最高而居全国最宜居城市榜首,**年,福州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年,福州市在城市文明指数排名第五,这些种种的荣誉都是福州市用实际行动对“美丽中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和最高嘉奖。

说到这些,让我不禁思考,作为平凡的人该如何加入这个建设“美丽中国”“美丽福州”的大军中来呢?如何实施绿色gdp,如何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如何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如何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体系?这些问题和我们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学习十八大报告,不难发现不仅仅是“美丽中国”和我们有关系,报告提到的科学发展、收入翻番、建成小康、文化强国、百年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等热词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作为一名加入队伍就在农村处工作的我来说,我最关心的还是三农问题。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民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中唯一出现过一次的“重中之重”,体现出“三农”问题在党委政府工作中的份量。目前来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高度重视。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一个是收入增加的问题,让老百姓劳有所得,收入更快提高;二是社会保障问题,让老百姓病有所医,让医保体系更健全。三是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活跃镇域经济,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作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线工作者,承担着描述农业生产状况、反映农村发展进程、揭示农民生活情况的重任。农村数据是促进农业现dai化,繁荣稳定农村经济社会,推动农民全面小康的基础性资源;是党和政府客观了解“三农”发展状况,正确判断“三农”工作形势,科学制定“三农”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以身作则,践行十八大精神,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中去。农村数据质量是农村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农村工作水平和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我将把提高数据质量放在农村工作的中心位置,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第一的观念,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将“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准确完整”化为自身的坚强信念、核心价值和自觉行动;将提高农村数据质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以搞准农村数据为核心,全面提高农村能力,全面提高农村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我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干好每一项农村工作,兢兢业业做好每一环节的调查事项。要时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村住户,深入到农贸市场,深入到农业产区,认真解决调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为促进农民增收献上绵薄之力。为新农村建设,为美丽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2.建设美丽中国理解体会 篇二

“五位一体”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步入新阶段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 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 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 这种变化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是落实科学发展本质要求, 是使我国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升华之举, 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正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代表、宁夏中卫市委书记马廷礼认为, “‘五位一体’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 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 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各项建设的过程中, 都要内在地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坚持可持续发展;政治建设要蕴含生态环境保护, 作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文化建设要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观念和精神;社会建设要兼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认为, 未来的社会发展, 一定要将生态文明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 生态绿色和谐,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美丽中国”梦想

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轨迹, 也是生态系统承载量不断增多与面临更大的生态需求压力的轨迹。在投资和涩出北口公寓拉动型的经济模式下, 我国在生产端产生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 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和经济向内需转型, 消费端面临的生态压力将会逐步增大;同时, 我国未来还将处于城镇扩散能力和辐射能力强化的阶段, 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高人口密度、高物质消耗与高废弃物排放, 也会成为诱发高生态压力的主因。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 我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 总体尚未遏制, 形势依然严峻, 压力继续增大”。

面对这样的形势, 只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才能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 具体而言, 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 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就曾强调,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如今, 生态文明的战略定位明确, 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更为明晰。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使经济发展沿着可持续的道路保质保量地前行。

除了引领经济转型的功能之外, 生态文明建设还关乎社会民生, 针对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呼声, 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确立为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 意即一方面增加GDP, 一方面提高生存生活环境的质量, 让人民拥有健康。

绿色评价体系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优势

尽管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拥有诸多优势。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规划的十二个约束性指标中包含六个环保指标, 这些涵盖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森林覆盖率等内容的指标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严格标尺。

目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由偏重速度转向以质量为重。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 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 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在经济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 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都将有所降低, 生态压力有望在释放缓解过程中逐步消解。与此同时, 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产业, 正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未来十年, 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十年, 也是经济发展方式、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向绿色转型的机遇, 各个层面应该更多关注自然资本投资、保证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这其中, 政府宏观层面的推动将是首要的举措。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方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 将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 从根本上优化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副首席代表李琳介绍, 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一起开发了衡量绿色经济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的张焕波介绍说,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不仅考量人的发展, 同时考量公平因素;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考量自然财富与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经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效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考量政府在环境政策制定、绿色产业投入领域的引导作用, 以及各个地方未来经济向绿色转型的走向。

有了政府顶层设计的指引, 市场行为的方向将会更为明确, 生产、消费将会逐渐形成这样的科学方式:在生态系统供给端, 生产、消费活动要保护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在需求端, 倡导资源高效利用的生产和鼓励可持续的消费。

3.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篇三

中国的“绿色”辉映在国际舞台上。

联合国第十八届气候变化大会于2012年12月8日在多哈落下帷幕。据有关部门统计,来自199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与会人数达到近1.7万人。

中国是强烈支持此次大会的领头国家之一,大会开幕一周前,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就表示中国期望此次大会能有全面平衡的结果。他表示中国希望找到一个不仅推动气候变化谈判,而且有利于世界各国利益的方案。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2年12月4日肯定了中国的努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没有任何条约要求下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政府根据所制定政策为国内能源多样化以实现减排和调节进行了许多智能投资,这是值得大加赞赏的。”

中国的“绿色”涂抹在国内城乡。

当今社会,绿色已经成为环保的一个代名词,成为社会各界最热门的话题。公众对于环保知识的缺失和他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社会矛盾,也是公众对政府公信力认同的焦点问题。提升公众对环境的科学认知不仅是公益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更是一个国家战略发展问题。如何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引导公众科学正确的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是中国各级政府必须要积极落实的大事。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中国在环境保护上取得了诸多的成就,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正在各地政府的主持下投入运行,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如何将这些有益的环保实践展示给全国,与各地进行互相交流,并且让公众了解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投入的努力和成果,也成为政府必须要做的功课。

当今社会,公众健康及环境意识正在不断提升,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生存环境已经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和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考虑因素。企业因为不注重绿色生产和管理导致企业品牌影响力快速贬值,甚至倒闭的事也时有发生。企业的品牌与环保已经息息相关,环保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大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品牌宣传中融入环保宣传的概念,追求品牌的“绿色价值”和“生态价值”。

4.建设美丽中国理解体会 篇四

孙蒙蒙 2013年5月28日,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了郫县新星文艺学校 “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动员大会。

一、文件精神

首先由宴校长组织学习了“我的中国梦”教育理论学习。通过PPT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全校教职工真正的明白什么是“我的中国梦”。

再次学习了教育委员会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的通知。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二、学习目的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省正处在抗震救灾的重要时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凝心聚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全省进一步形成共识、振奋精神,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双胜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增长知识、锤炼意志成为中华民族最有力的建设者。

三、具体措施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大局出发,克己奉公、辛勤劳动、万众一心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反对浪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我们要增强坚韧不拔的精神,要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要始终埋头苦干,锐意进取,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自己心中的梦而不断奋斗。

5.建设美丽中国理解体会 篇五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梦的实现,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个梦的好处,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感觉到这个梦和他们有关系,愿意为实现这个梦而付出、去奋斗。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都有追求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老百姓的梦是什么?习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

党的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百年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化、明确化描述。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廉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世界和平……党的十八大在这些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都反映了老百姓的愿望。

实现中国梦,就是老百姓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把对中国梦的追求转化为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动力,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脚踏实地,再接再厉,一往无前。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聪明智慧,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进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已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正在一步一步接近我们的宏伟目标。中国梦不再是梦,而是中国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现实生活。

6.建设美丽中国理解体会 篇六

活动动员大会学习习主席讲话心得体会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深意

5月15日,公司召开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会后学习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引用的一句古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国家主席第一次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有什么深意呢?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出自《尚书〃周书》,大意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有学者在解读这句话时还讲了一个古代的故事: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和群臣一起总结周家(即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并向群臣说明周家设官分职用人的法则。其中,他在教训他的“官君子”(各级官长)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时,说道:你们要认真对待你们的职责,不能怠惰忽略。你们要知道,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如今,习近平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想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提醒领导干部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在其位,谋其政”,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勤于政务,一心为民,是共产党员的本质特点。当今的领导干部,必须牢记自己的公仆身份,践行人民勤务员的工作特点,要像和尚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样才能执政为民、取信于民,赢得百姓的尊重、爱戴和敬仰。

第二,告诫领导干部“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当下,领导干部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在某些领域,领导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相当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利用人民给予的权力,把权、钱、色混杂在一起,大搞寻租和交易,有的让自己身败名裂,有的让自己倾家荡产,更有的使自己家破人亡。造成这样的境况,显然是这些领导干部心想偏了、眼睛红了、乱伸手了,对权力没有敬畏感了,对人民的冷暖和疾苦漠然不管了。这样的领导干部,群众不欢迎、不需要,党纪国法更是不容许。

第三,勉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要实现梦想,等不来、急不来、靠不来、赖不来,必须通过志存高远、团结一心、勤勉工作、不懈奋斗才能实现。正因如此,每一名中国人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是提醒,是告诫,是勉励。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应该读懂这句话的深意。“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每个人必须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创造性地工作,抓住历史的大好机遇,既让自己的人生出彩,更让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伟大的祖国骄傲地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7.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 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 一直是理论界的关注热点之一。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国策提出以后, 生态文明再次成了全国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焦点。

1.1 什么是生态文明

要想真正的推进生态文明, 首先必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2 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

形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泉源就是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智慧。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 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 佛家认为, 万物是佛性的统一, 众生平等, 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是形成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国际渊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环境公害事件的频繁发生, 引发人类对传统工业化道路弊端的警醒。一些关注环保的人士不断的提出自己的见解, 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揭示了伤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伤害人类自身的事实, 提出人和自然是共存共荣的问题。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与环境会议”, 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它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从而揭示了人类共同保护坏境的新篇章。也是在这一年, 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 首次提出均衡发展的概念,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很多的政府都开始把生态保护列到施政内容中。联合国世界环境组织在1987年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一篇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 首先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理论表述, 这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而真正的拉开人类自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是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因为首次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 西方的一些思想也在不断的进入我们中国, 尤其是生态社会主义, 这些都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这些都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

2 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的中国, 伴随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取得伟大成就,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 出现了资源全面短缺、环境污染持续严重、生态环境恶化。2010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足10%, 但能源消耗总量占世界比重的20%, 粗钢占44%, 水泥占57%。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长时间的积累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生了很多的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那些发达国家在很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 但是他们集中的出现在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多年里, 表现出了以下特点: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等。其实资源危机的冷风曾多次悄悄掠过中国疆土, 而国人几乎无动于衷。许多人仍以“地大物博”、“资源丰盛”而自傲, 然而, 如今我国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严峻, 现状令人忧心。

2.1 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片面追求GDP, 只注重经济的增长, 并在这个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 致使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 并且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今年我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天气, 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 今年以来, 全国雾霾平均日数为1961年以来第一高值, 京津冀地区最为严重。“厚德载雾, 自强不吸”———网友的恶搞和自嘲, 既是无奈, 更是窒息之下的不满。有人调侃说中国人不仅正面临着“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悲惨式发展, 也面临着“一边住别墅一边被熏死”的危机。我国的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 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但是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还非常严重。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 并且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 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 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 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再就是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主要污染物排放过量过大, 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近6000万城镇人口饮用水源水质不合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说“根据权威检测, 太湖流域92%的面积都污染了, 辽河流域85%的面积污染了, 海河流域76%的面积污染了, 淮河流域68%的面积污染了, 都是地下水超标, 像最发达的太湖地区, 这个地下水全部是四类、五类, 清一色地不能引用了。”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 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而且还严重威胁到人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一些地方长期被污染的地下水却一直被当地的老百姓食用, 导致中国癌症村在逐年增加。

2.2 生态系统退化

目前, 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正在急速的退化, 导致一些很严重的问题产生, 比如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地质灾害频发、湿地湖泊萎缩、海洋自然岸线减少等。每年我国会损失占全国造林面积三分之一的林地, 大约2500多万亩, 并且绝大多数的草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 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8%, 石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 海洋自然岸线不足42%。资源超采造成土地沉陷和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 濒危物种达354种, 接近濒危状态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 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弱。

2.3 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全球气候变暖, 这已经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导致气候变暖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60多亿吨, 人均排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 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二是森林破坏释放二氧化碳, 毁林已经成为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全球变暖导致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 强度也加大。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 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 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 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1]气候变暖将会导致以下严重后果:一是对动植物的影响, 自然界的动植物, 尤其是植物群落, 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 从而惨遭厄运。二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否则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2.4 矿产资源不丰且浪费严重

矿产资源方面, 有8种矿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其中除了煤炭资源外, 天然气和石油的探明率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而且铁、铝、铜、硫、磷等矿种还以贫矿居多。我国人民的人均量位于世界的第80位, 有45种矿产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 煤炭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7%。目前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从主要产品单位耗能量看, 火电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每万美元GDP消耗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4.8倍、4.9倍、4.9倍和4.4倍;我国每新增1美元GDP的平均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至5倍、日本的13倍, 甚至是印度的1.64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地矿资源的巨大浪费。从2003年开始我国消耗的约50%铁矿石和氧化铝、约60%的铜、约34%的原油依靠进口, 国家有关镍、锰、铬等19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勘察表明, 到2020年可以或基本能满足我国经济需要的只有5种, 其他的都不同程度地依赖进口。现阶段, 我国的很多矿产资源消耗都是世界第一, 比如煤炭、钢铁和铜, 石油、电力消费也居于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而且对铁矿石、氧化铝和水泥等的需求也很巨大。比起矿产资源不足更严重的就是对矿产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是我国的资源重复利用率比较低, 另一方面是一些领导人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而忽视对资源的保护, 造成的资源损失触目惊心, 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矿产资源的紧张形势。[2]

由此可见, 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已难以承载传统的发展方式,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 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 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 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另外从长远看,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代际公平, 实现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前来看,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提升的文明要求。因此, 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把生态文明抓紧抓好。

3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对策

面对严重污染的环境, 我们到底是要温饱还是要环保?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答案是我们既要温饱又要环保,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呢?十八大对此作了全面的部署, 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 坚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 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要想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必须让人们从心理上真正的意识到生态文化的重要性:一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人类必须爱护和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 自然界才会造福人类, 反之人类违背自然规律, 对大自然肆意索取、掠夺, 大自然就会加倍地报复人类。恩格斯曾经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二是培育节约文化, 引导合理消费, 形成文明生活方式。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 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 公款吃喝之风盛行, 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 而且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通过点点滴滴的熏陶和积累, 让全民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倡导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

3.2 切实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整体把握和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3]要加强顶层设计,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在禁止开发区建立以环境和经济安全为主导的保护开发模式, 禁止开发区属于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域等。在限制开发区建立以人为核心的养育开发模式, 由于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全国较大范围内生态安全的区域, 开发时就要解决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与人口经济发展的矛盾。在重点开发区建立以土地集约为前提的集约式开发模式, 在优化开发区要走以城镇化为主导的立体提升开发模式。[4]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3.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生产方式转型

长期以来, 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追求GDP快速增长的传统工业文明理念, 是导致环境危机的根源。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时期, 实践证明, 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 首先必须转变陈旧的发展理念, 俗话说观念一变天地宽。各行业都要转变发展方式, 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过度和污染排放问题。一是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抑制那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过快增长, 促进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二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加快重点技术创新, 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和应用, 有效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 有效控制用水总量, 合理可持续开发矿产资源, 严格管制土地用途, 严守耕地红线。三是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行“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增长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最小化、无害化排除废物;建设生态工业区, 实现生产区域或生产群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废物排量最小化, 甚至零排放。在此基础上, 以生态链为纽带, 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低碳发展和无公害发展。[5]

3.4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的严峻, 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也要修复。一是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二是要加大水利建设的力度, 加强水源地保护, 扎实推进城乡绿化。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三要做好污染防治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5 加强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前提和保障

十八大报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是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 必须重视法治, 要善于运用法治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我国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能单纯将GDP的增长作为单一的评测指标。改变过去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和提拔制度, 制定绿色发展政策, 建立和完善体现原材料、能源、水资源消耗强度、环境污染排放强度、能准确衡量扣除自然资源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发展成就的国民经济绿色GDP核算体系。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强化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 促使各级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二是完善重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根据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确定有偿使用和补偿。另外还要加快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建设, 增强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三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要改变立法理念和机制相对滞后、法定权责失衡、执法力度不足的状况,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最严格的环境执法体系, 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彻底纠正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要大力推进环境事务的公众参与制度, 依法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 疏通百姓维权渠道。2007年贵阳开始设立环保法庭, 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另外还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生态、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总之,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用实际行动建设美丽中国, 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孙广勇.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敲响警钟[N].重庆日报, 2008.2.1.

[2]杨兴林.现实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 2013 (1) .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012.11.8.

[4]张效德.关于建立与全国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四种区域开发模式的建议[C]《.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9.9.

[5]马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3月2日在省部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班讲话.

8.建设“中国最美丽的茶乡” 篇八

“茶山行”渐成品牌

西乡是茶叶适生区,有2000年的种茶历史,是“中国著名茶乡”。西乡县委、县政府把茶叶确定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建成生态茶园22万亩,其中投产园近10万亩,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产茶县。为提升茶叶产业综合效益,西乡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旅游活县”战略决策,提出按照“生态游,休闲游,农家式”的定位,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丽的茶乡”目标,依托青山绿水。生态茶园和人文资源,做强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艺、茶食”为 体的“茶山行”生态茶园观光游品牌。

目前,西乡县罗镇、缺口、柳树,沙河、私渡等乡镇生态观光茶园每年都吸引来大批游客,“茶山行”生态茶园观光游逐渐成为陕南颇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旅游品牌。

樱桃沟远近闻名

西乡樱桃沟景区紧贴县城,面积12平方公里,种植樱桃1.2万亩,年产樱桃720万斤,是继山东海阳之后全国第二大樱桃生产基地。

每到樱桃花盛开、果子成熟时节,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景象异常壮观。依托这一资源,西乡提出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将樱桃沟打造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目标。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在完成景区中心区域地形测绘的基础上,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和四川大学专家编制了景区建设详细规划,按照规划对樱桃沟景区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先后投入250万元建成了一纵四横景区环线道路21.22公里,其中硬化路面9.22公里。投资2000万元的景区入口道路“樱花大道”也正在全面建设当中。

针对樱桃沟景区“摘农家果,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的旅游模式,西乡专门制定了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西乡县樱桃沟风景区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在发展上给予资金支持,在管理上进行综合评定和标准化规范。景区还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两个度假村,接待能力显著提高。今年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收入320万元,景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生态游风光无限

西乡县水能资源丰富,利用水能资源发展农业旅游,逐渐成为西乡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石泉水库,建成了欣赏山水风光、休闲垂钓、品尝河鲜的七星湖风景区;依托王子岭电站水面,建成了集水上游乐、休闲度假、特色餐饮为一体的枣园湖风景区;依托驰名省内外的道教活动场所午子观和“陕南小华山”午子山,在堰口镇建成了体会宗教历史文化,观赏珍稀植物、体验山溪漂流的午子山风景区;依托红二十九军诞生地、陈浅伦烈士故居以及“鸡公田起义遗址”,建成了回顾革命历史、重走川陕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旅游线;依托保护、开发“李家村文化”、“何家湾文化”和延绵5公里的天然柳树林,建成了参观历史遗迹、品尝特色小吃、体验乡村生活的柳林生态休闲景区,等等。一批符合当地实际并具有市场需求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成功培育,不仅丰富了西乡旅游业的要素,也带动了当地传统农业新发展,为农民致富开创了一条新路。

9.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篇九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回应了这一课题,明确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必将更好夯实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让美丽乡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10.建设美丽中国 篇十

(1)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怎样的国情?(4分)

2013年2月20日,东阿提出了建设“美丽东阿”的口号,全县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2)为建设美丽东阿,你认为政府、企业、公众应该怎样做?(6分)

(3)请你为建设美丽玉林设计两条宣传标语。(2分)

15.(1)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得不到合理开采和利用;(1分)我国资源形势日益严峻。(1分)②人们在利用和改选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1分)环境形势十分严峻。(1分)

(2)政府:①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分)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立业;(1分)③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惩损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每个小点1分,共2分;若考生能答出“政府要在全社会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可评2分,但该生总分不能超过60分)

企业:①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升级,降低生产能耗;(1分)②自学承担社会责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利润。(1分)

公众:①树立环保节能意识,选择低碳生活方式;(1分)②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1分)③积极宣传节能环保知识,积极参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

11.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篇十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推动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两种文明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文明。人类要进步,要持续发展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治理,无论从资源消耗上看,还是从环境污染上看,现在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与重视保护环境有很大关联。85%的发展中国家仍要推进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而这个发展不能是继续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以上问题,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要深化一种理念、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一个着力、达到一个目标。

1、在价值观念上,深化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新的价值取向。

2、在指导方针上,做到两个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3、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4、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會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节约资源意味着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有关系,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培育节约资源意识,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风尚,明确确立和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资源是增加社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节约资源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生产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是使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或者用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使有限资源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入挖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四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储量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在我国节约能源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必须把节约能源放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注重从源头上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12.用制度建设托举起“美丽中国” 篇十二

不可否认, 生态环境的每况愈下与粗放的增长方式、落后的生活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 一些环境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除去以上原因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之外, 体制机制层面的羁绊也是主要原因。制度的多而不全, 造成制度应有的约束失灵失效, 使得环境问题防不胜防、治而复生、恶性循环, 不少生态账变成无法算清也没人买单的“呆账”“死账”和“糊涂账”。

比如,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未理顺, 权属关系不明晰, 导致社会共有自然资产被“公然盗用”“搭便车”不断;又比如, 现行体制下, 基层环保部门从属于地方政府, 不能挺直腰杆独立执法, 致使监管难到位, 环评也多形同虚设;再比如, “九龙治水”下, 责任不清、推诿扯皮不断, 环境污染谁都管但谁都没管……

唯有改革, 才能从根本上破除这些难题。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 要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纵观全球, 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家也都基本遵循着法治化、制度化的路径, 用法律制度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筑牢生态文明的制度屏障, 必须坚持整体思维, 遵循“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 以一系列重大制度为突破口, 形成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在源头, 要加快生态环境立法, 做到与现实需要合理衔接;要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定不移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加大环境指标权重;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 将官员责任与环境保护牢牢捆绑。

强化过程严管, 要求地方政府主动作为, 在监测预警、污染治理和生态补偿方面肯下大力气出实招, 打破区域界限联防联控, 建立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体系, 盯紧、盯死每一个环节。对于任何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都要重拳出击, 铁腕惩治, 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破解“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尴尬困局, 赢回法律的尊严和制度的权威。

生态文明建设,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关系全局, 任务艰巨。建设“美丽中国”, 让制度成为最有力的托举, 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良好的生态环境常伴。

13.建设美丽中国范文 篇十三

提到文明形态,大多数人第一感觉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等,殊不知这些是人类经历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文明形态。那么什么才是文明形态呢?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渔猎社会是前文明时代(原始文明),人类敬畏服从自然;农业社会是第一个文明时代,人与自然整体保持和谐,部分利用自然,在后期试图改造自然;工业社会是第二个文明时代,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现在将进入新的第三 个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信息文明时代,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当今社会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90年代以后,《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 ”,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

鉴于此,我想我们可以采取一下措施来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

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

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 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14.建设美丽中国 篇十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赋予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

“两个清醒认识”发人深思

2013.6月,北京雾霾日数达18天,成为继今年1月之后又一个空气质量“爆表”月。

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影响数亿人口、严重的水污染威胁着群众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的土壤污染问题密集爆发„„高速发展3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污染问题也更加强烈、集中地显现。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书记的话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现在还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而且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还在加大。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然而,仍有一些地区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在GDP增长的同时,留下了巨额的“生态赤字”。

松花江水污染、云南曲靖铬污染、湖南郴州血铅事件、湖南“毒大米”事件„„层出不穷的公共环境事件一次次给粗放发展模式敲响警钟。

“中国现在已处于重污染阶段,传统污染问题和新问题交织,是全世界各国都没有遇到过的最复杂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我们的环境形势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对此十分忧虑。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政府在5月14日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人权保障。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我们必须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唤起对保护资源环境的高度自觉和警醒;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要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保护优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抉择

在频频出现的环境事件面前,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苍白无力,让我们重新审视天平上保

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分量。

近期集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警示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总书记今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保护优先方针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周生贤说。

从理念到现实,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

作为中国环保领域的开拓者,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曾感慨:谁都赞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可许多地方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还是宁可牺牲环境保护经济。

在各地“十二五”规划中,仍有20多个省份把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环境压力持续加大。

曲格平认为,我国还没做到有效避免很多发达国家曾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这位83岁的“环保老人”疾呼:已到了抉择的关键时刻!彻底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和方式,刻不容缓。

30多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党和政府看到了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种期待,提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观念确立,贵在落实。正如国际著名环保专家、曾连续17年担任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的托尔巴博士所言: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

年初,浙江瑞安网友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引起舆论关注,不少地方民众纷纷响应,邀请地方官员下河。

这一情绪化的表达传递出民众对生存环境的不满和无奈,也折射出对问责制度的强烈期待。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发展的“红线”和“高压线”,决不允许任何人跨越雷池半步。

正如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设立环保“红线”,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把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群众评价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参考尺度。

设立环保“红线”,更要对环境问题坚决开展迅速、公开、透明的整治和查处,“铁腕执法、铁面问责”。

人们注意到,环保部近日对脱硫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企业开出罚单,其中不乏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中字头”企业。环保部于2月下旬至3月组织华北6省市相关部门,排查涉水排污企业约2.6万家,对88家企业处以罚款,对80家企业立案调查。

此外,今年组织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中,对环境违法案件没有查处、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违法案件将实行挂牌督办。

人们也注意到,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出台的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6月开始正式施行,对于触犯多个罪名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司法审判会“从一重罪处断”。

——今年5月,云南昆明东川区一河道遭严重污染,8名责任人被批准逮捕、包括东川区环保局长在内的5名官员被问责。

——今年7月,广西贺州贺江合面狮段发生水污染事件,5名相关责任人被停职。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用制度管人,按法治办事,共同建设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就一定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

美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几天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代表们各抒己见。大家认为,美丽中国,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家园的图景,必须合力推进建设。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赵树丛代表说。

美丽中国为了什么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代表说,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在一些地方,涉及环境问题的上访、信访量居高不下,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

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生态文明要融入各方面和全过程

愿景美好,任务艰巨。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迈向美丽中国的路径,首先离不开环境保护。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蒋益民代表说,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需要坚持生态文明指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他深信,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执行将更加有力,投入将大幅增加,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的确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何立富代表说,观念上的更新、消费行为的改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全方位的参与,绿色价值观引导的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到位,一个美丽的中国才会如约而至。

3.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是近期以来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今日得闲我也谈点看法。关于“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已经为我们圈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可是,如何参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个人的理想?却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四项任务: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虽是国家和政府层面的事,但是也事关我们每个人。其实针对这四项任务,从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发展的商机和个人素质提升的要求。

首先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小城镇,为内需拉动增加动力。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个人,我相信从中一定可以找到各自的发展空间。企业家可以参与镇域经济发展,拓展自己的新领域或升华你的产业。个人可以发挥优势找到你的生存新天地,再不济你们家所处的位置正好的建设范畴,土地流转或拆迁也可以为你带来发展事业的第一桶金,为你铺平新的发展道路。

其次说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你是企业家近来一定在为疯涨的原材料价格和人力资源成本发愁,其实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资本家,也一样曾经面对这样的状况。接受现实,尽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走向产业集约化、高端化才是明智之举,别妄想在退回到改革发展初期的暴利时代。抓住国家的扶持激励政策,尽快转型是关键。具体到个人,放弃那虚伪的面子,告别那高消耗的生活是关键,一辆QQ足可以代步,别再去追求什么4.2,6.0的高排量豪华车,少消耗些资源能源,给我们的生活留下更多清新空气、蓝天和白云,你生活的也才自在。

再说说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这些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环保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天是蓝了不少,眼中绿色也不少。回想我们童年时代,身边的任何一条小河可以任意游泳嬉戏,随手抓到的小鱼、小虾,味道总是那么鲜美。可是,如今,有钱人只能带着孩子去游泳馆游那经过处理的水,但是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穷人则只能是望河心叹。市场中销售的鱼虾,吃了不仅肃然无味,而且还要忍受各类激素的困扰。谈及总总,环保无不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而给大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也与你的日常行为更有关系。原本乘公交足可办理的事,你却开私车为风光多添了尾气;原本不必开灯,你却多耗一度电,又多烧掉些煤;原本一张打印纸可以多放些字,或者可以正反面使用,而你却还是沿用旧的思维,打着为了看清的幌子,必须是三号字、行距固定在单倍行距或更宽,页边距留着足可以开过玩具汽车等等。这些方面在个人身上也许只是点点滴滴、不足挂齿,可是,你不要忘记我们有13亿人口之众,充分考虑这一基数的(可以除去6亿农民不经常涉及,但是他也在用电啊),你就会知道破坏力之伟大。所以,做好生态文明的担当,做好环境维护者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素质。

最后说说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这个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国度的必然举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许是我们的祖祖辈辈受禁锢太久了,改革开放却让我们更多人以崇尚自由为目标,放任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还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其实,传统优秀文化和礼教的传承,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丢掉的,不要简单的认为让孩子背会了三字经就可以实现传承,其实我们许多父母自己连三字经中的含义都讲不明白,又何谈传承呢?为此,我认为,制定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是“德育”。党中央新一届领导人已从自身做起,各级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效仿,而我们每一个人也该从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小习惯做起,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上一篇: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下一篇:人际关系面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