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理性回归(精选11篇)
1.作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篇一
理性的回归散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一个特别理性的人,无论遭遇到什么都能做到处变不惊,从容面对。是的,曾几何时,我与众多的青年一样有着冲动、鲁莽、粗糙甚至是狂野的毛病,为人处事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不仅让我吃尽了苦头,而且遍尝了心酸的滋味。那么是什么让我找回了自己发现真正的自我和本我呢?我告诉你,是阅读改变了我生命的认识和走向,是精神品质让我从以往的过失里吸取了教训,反思和自省促使我与过去决裂,当然年龄的逐渐递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管怎么说,归根结底理性的回归和生命的觉醒以及认知生活中林林总总发生的事件是休戚相关的。
我真的要为自己感到庆幸,是理性的回归让我没有迷失自己,并且及时地发现自己,我不妨可以这样说,面对过去和以往,我的生命是一片废墟,瓦砾满地,一片狼藉,我痛苦我挣扎,我贫穷我失落地有些绝望。是理性的回归成全了我生命家园,如今,从废墟里站立起来的我,满眼望去,眼前所呈现的一切无论是前庭后院还是生命路上都是芳草萋萋鹦鹉洲充满诗意的浪漫。面对此时此景,我的心里言不由衷地说:回归理性真好,是它让我告别了荒芜,告别了黑暗,还有不堪与挣扎。为此,我可以如是说,现在的我是理性的我,更是充满阳光自信的我,无论我身处何方,亦无论是遭遇顺境或逆境,我的心情我的灵性还有我的追求以及信仰不会改变。在此,我要感谢理性,是理性挽救了一只不辨黑白的羔羊,从此以后,羔羊成为安静地大卫王,用我手我心谱写生命的交响乐章。
其实,现在思想,回归理性也并不难,只要你的生命不拒绝良知和道德在心里的呼唤,不拒绝对真理、正义、公平、晨曦的渴望,当然还有你对精神的向往以及自我反思的勇气,那么理性的回归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就拿我自己实例而言,促使我回归理性的真正原因不外乎上述情况之外,再有恐怕就是和我的生存环境以及灵魂苏醒有关。是的,生命的颠簸、曲折、漂泊、无奈、挫折等等都是诱发理性回归的外因,但要真正走上理性之路并且越走越宽还是离不开自己慎独地思考的内因。思考是理性的基础,是起点又是终点,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理性的.终极目的是为生命思想服务的,为心灵自由脱去桎梏从而得到释放并且做出正确回应、分析、评判为着眼点的。生活中很多人不具备理性的素质其根本原因不是他们缺乏了生命体验、历练和对事件认识,而是他们心里缺失了反思的条件,才导致了与理性的回归檫肩而过。当然这里的理性不是指人特有的本性,而是上升到了与星空一样灿烂的高度。这样的理性才符合康德的标准,才得以让人引以为豪。在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理性不是人和动物区别的本性,而是在黑暗中永远闪烁光芒的日月星辰,这样的理性才配赞美,才值得骄傲。
可惜的是,现实中很多人将理性理解为乖巧和善变,或者说随波逐流迎合之意,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不单单曲解了理性真实涵义,而且辱没了人具有的智慧和思想。这样的理性即使回归又有何等意义和价值。我说过理性是一种光芒而不是表象,是一种内心的秩序与求真的翘楚,不是巧言令色和随意相从。真正的理性是从感性生活出发,回归到为生命请命、为社会立德、立言、敢于担当并且遇到不公与黑暗拍案而起,这样的理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从这个层面上泛指开去,理性的回归才值得去盼望与尊崇。值得一提的是,知识分子在理性回归的实践上,无疑要比生活在底层的人脉络要清晰的多。所以,在他们身上更值得期待,理性的回归,他们肩负着主要责任和使命。
可以这样说,历史的前进与社会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理性的回归,这一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或者古今中外都如同一撤,并且毫无疑义。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社会与世界不断的发生深刻的变化,人对理性的理解失去敬畏,功利与名利主导了社会秩序,使得整个社会变得虚伪和自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衰退和人性的堕落。为此,事实再一次让我从黑夜的边缘里呼唤理性的回归。我知道,我不是横眉冷对的鲁迅,也非身陷囹圄依然坚贞不屈、坚持真理的顾准,但我只知道服从良知的召唤,做好自己,不要让理性从生命里缺失,那么,回归就不会被任何势力所拦阻,至于其他不是我要考虑的,因为事实让我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哪怕他是谁!
2.作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篇二
追问一:学生学到了什么?——清简目标
这其实就是教学目标及落实的问题。我们知道,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它既是文本解读的着眼点, 也是教学的出发点, 还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面面俱到, 贪多求全, 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教学目标定得越庞杂, 教学任务越难完成。
一位教师在《每逢佳节倍思亲》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 既展示了汉字从甲骨文到如今的演变过程, 又播放了人们爬山的视频;既拓展想象人们如何兴高采烈, 又角色替换写出王维孤独时的心理活动;既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又想把古诗意思一一解说;既积累背诵思亲诗句, 又仿照课文改编古诗《杂诗》……一堂课热热闹闹, 容量大, 节奏快, 看似精彩, 实则学生收获寥寥, 能全部吸收的只有极少数优秀生, 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望而生畏, 教师展示的是个人的功底, 放大的是自己的能力, 课是上给听课教师看的, 学生本体给忽略了。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 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那么, 一节阅读课上学生到底该学到什么?
1.夯实语文的“根”
童年是成人的根基, “字词句段篇, 听说读写思”是语文的根基。“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阅读教学要“营根固本”, 就像植物生长必须要有根的维系、有水的滋润一样, 语文教育也应深扎“根”, 广吸“水”。只有这样, 语文教育这棵历经沧桑的古老大树, 才能在课改的大潮中根深叶茂、郁郁苍苍。怎样营根?语文课程的特质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既要抓“语”, 又要抓“文”, 要让学生言意兼得, 不可偏废。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传统经验, 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读书写作是深化根系的重要途径, 诸如“能读千赋, 则能为之”, 在生活中进行语文课程的实践, 要通过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空间来深扎学生文化的根。
2.习得阅读的“道”
“道”就是方法, 是能力, 是规律。掌握了阅读方法就拥有了阅读的能力。因此, 发现学习的规律, 掌握学习的方法, 才是学习的本质, 掌握读书方法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 比如,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画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意蕴等。这也是伴随孩子们一生的东西。
3.培植文化的“味”
文化的“味”就是在阅读中丰富文化的积淀, 感受文化的力量, 进行文化的实践、创造与传播。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 准确而优雅地在听说读写中得到语言文化的实践、创造与传播。以《夹竹桃》为例, 朴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厚重的神韵, 依然如季羡林先生之品格。仅仅读一文是不够的, 通过广泛搜集阅读季羡林的生平资料, 学生边读就会边悟出“物”、“文”、“人”的相似之处, 季羡林像夹竹桃那样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顽强不屈地开……物、文、人虚实相生, 浑然天成, 我们更能体会到的是先生那份挚爱生活的真诚、朴素。因为教学不是告诉, 而是一种激活和唤醒。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发学生读进去, 读开去, 浸透语言文化的力量。
追问二:学生是如何学到的?——简化过程
这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 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能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那么学生通往这个智能的途径是什么呢?
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雾凇》一课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教学从检查预习开始, 到默写词语“水汽、雾气、霜花、遇冷凝结”, 到理解默写词语的意思, 用连贯的话说清“水汽、雾气、霜花”之间的关系, 再从课文中找出雾凇形成的句子, 抓住四个关键词, 细细品味、积累、背诵, 整个教学过程以读懂课文为主, 没有时髦的跳跃式讲读, 没有热闹的小组合作, 有的只是普普通通地一节一节地读好课文, 读懂课文。不是华丽和精制, 而是朴实无华、扎实有效。在这个过程中又是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 让学生受益匪浅。从中我们得出简化教学过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起点
这里的起点指学生学习基础的起点。学生进入课堂, 面对文本, 不是一张白纸, 教师的教学不能零起点, 在通过交流、检查等了解学生的起点之后再进行教学。学生的起点在哪里, 就该从哪里出发, 让每一步教学都有含量、有质量, 减少虚假的为了精彩而故意绕弯的开场白, 像薛老师一样干脆利索, 与学生的自我学习寻找到最短又最佳的对接点。
2.精简板块
板块即教学的几大环节的设计, 板块教学清晰明朗。板块的教学不是平板式的, 更多的是层进式的逻辑关系。层进式板块教学由简单到复杂, 由浅入深, 符合学生认识、接受、学习事物的一般规律。
以薛法根老师教学为例, 他设计了几大板块: (1) 学习字词; (2) 读懂课文; (3) 积累背诵。板块教学以学定教, 删繁就简, 确立了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读、悟、习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与教材语言、情感、形象、思想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达到共振, 进入新的学习境界的过程。因此, 板块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构建联系的能力和自觉联系的意识, 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板块”是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因文、因人而异, 不应陷入统一呆板的程式化倾向。如诗歌类的板块教学基本遵循“读题目, 读作者, 读诗句, 读背景”等基本框架, 习作类的教学倡导“命题激活、贴近现场、虚实相生、具体指导”等板块。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教学板块, 不管板块怎样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这样的教学就进入了澄明之境。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就应该让课堂不断显现出层次推进的态势, 积极落实板块式的整体框架, 立体设计教学过程, 化繁为简, 削枝去叶, 目标集中, 板块清晰, 才能使训练得以落实。
日常教学中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 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短的联系。停留在表层的“复杂”上, 必然会离问题的解决越来越远。抓住了本质之后, 教学就会举重若轻。
3.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 读读、想想、说说、写写才是最为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潜心会文, 师生对话交流, 才是最本色的语文教学形式。一堂好的语文课, 首先要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上下功夫, 突出“读味”;在品词品句、咬文嚼字上下功夫, 突出“品味”;在圈点批注、读写迁移上下功夫, 突出“写味”。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想方设法把“写”挤进课堂。如拟写一个标题、概括一段意思、续写新的结尾等。因为阅读时动笔可以防止关键信息在口耳相传时的遗忘和流失。边读边写, 读因写而深化, 写因读而丰富。
追问三:每个学生都学到了吗?——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 秉承的是“对每一个孩子成长负责,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职业态度和专业操守。面向全体, 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标指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精准、内容精选、板块精简的课堂上应当人人达标。
事实上, 很多时候, 所谓的“课堂达标”是教师与部分优生的精彩对话与展示, 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真实情况, 加上检查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 久而久之, 后进生就形成了。有的教师运用“检测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那么, 对于当堂练习不达标的学生“如何辅导”、“怎样过关”?河南永威学校的课堂“四清制”就是面向全体最好的探索与实践。课堂达到“人人清”, 所有的检测反馈都从后进生开始。薛法根老师也曾因为一个孩子默写“遇”错了, 让孩子自己来改, 错了, 又改, 再描写, 直到会为止。“堂堂清”、“人人清”保障人人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与提升, 能力宽裕的学生可以进行阅读、预习、运动等其他方式的学习。“堂堂清”的方法有很多, 教学落脚点的训练也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吸纳、内化的过程与能力。课堂没有弄清的, 课后有自查、互查、组查、教师抽查等方式, 永威的小组合作捆绑制保证优生深化学习, 后进生跟得上, 走得稳。“堂堂清”的检测形式也同样有练习、口答等多种形式。
面向全体还要把握好个体与全体的矛盾, 平衡时间分配, 全面调控课堂。这与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分不开的, 放开心境, 潜心研究, 赏识学生, 做到面向全体就不远了。
追问四:用多长时间学到的?——追求高效
怎样算是高效?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导:“凡做一事, 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 去收最大的效果。”高效课堂的价值不言而喻。追求高效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理念。
不向课前延伸, 不向课后延伸———“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最高效的教学方式。永威的实践证明, 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师生课前的宝贵时间,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紧张、高效地学习, 当堂达标, 课后有选择地做其他事情。而我们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一篇文章, 学生课前20分钟预习, 课堂40分钟学习, 课后作业再花费30分钟, 遇到需要背诵的课文甚至需要的时间更多, 教学在读读、背背、写写、默默、练练的不断循环往复中来回折腾, 学生哪还有什么学习劲头, 哪还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 去厚实自己的文学素养呢?追求高效是必行之路。
高效表面看起来是时间问题, 其实更是与教师的精心备课准备、钻研教材的能力、把握课堂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高效是建立于教师厚实的教学底蕴中的。立足本土, 因地制宜, 不搞形式, 精心备课, 让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超常地释放出来,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学生的灵感生发出来, 课堂精彩起来!
3.感性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篇三
一、具化形象,品味厚重的质感
阅读教学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在明了“说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怎么说”上细细品读,抓住关键词句,将内隐的文字“外显”,变文字为形象,使学生在具体形象感知文本内容和与文本理性对话的阅读双轨道中,品悟语言,体会文字厚重的质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三、四自然段时,笔者设计以下层次渐进指导:①听写词语,了解大意。先听写“飞来横祸、悲愤交加、尽力克制、发愤写作”等词语,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以上词语概括这两个自然段的大意。②品析词句,表达感受。联系上下文辨析词语,课文中的“飞来横祸”能换为“飞来灾祸”吗?为什么?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悲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面对悲愤交加的司马迁,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请动笔写下心中所想。③聚焦词语,具化形象。指导学生朗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在这基础上聚焦关键词“尽力克制”:什么叫“尽力克制”?你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尽力克制”的体验?请用下列的句式展开想象,说说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会“尽力克制”的?“每当 的时候,司马迁 ,但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点击题眼“发愤”:面对奇耻大辱司马迁自强不息,这就是“发愤”;把个人的屈辱、痛苦埋藏心底,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努力书写,这就是“发愤”;拖着残躯,不忘理想,执着十三年,完成五十二万字,这就是“发愤”!以上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词语巩固引导概括段落大意,通过品析遣词造句的精妙引导学生表达心中所感,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聚焦关键词具化形象,使司马迁发愤写作的种种场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层层叠加深化了对文字的体验,丰满了人物的形象,做到感性的体悟与理性把握的水乳交融。
二、诵读涵泳,解读丰富的意象
涵泳就是潜心会文,细细品味,其基本的方法就是自读、研读、诵读。这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东方之珠》第二自然段,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诵读涵泳的:①整体感知:请大家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②对比揣摩:你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了“舒服”?引导学生抓“浪平沙细、阳光和煦”想象画面。同时用换词的方法比较揣摩“漫步”与“走”、“沐浴”与“吹”、“倾听”与“听”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体会用词精妙的表达效果,感受游人愉悦的心情。③反复诵读:此时此景,让我们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和人们一起畅游;教师引读:每逢节假日,一群群外国朋友(一群群老人、一对对青年男女、一群群少年儿童)就结伴来到这里,他们?摇?摇?摇 ?摇?摇(学生接着读?摇?摇 ?摇?摇?摇)。
通过这样巧妙的引读,让学生在“过电影”式的诵读中积累语言、传达情感。这样既有感性具化的画面想象和感受,又有理性用词的研析,使学生在诵读涵泳中达到“文若己出”,身临其境,深刻感悟文字蕴含的意象。
三、虚实结合,实现精神的共享
与严谨的数理化课程相比,语文学科缺乏精密性,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因此,应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实践中,自读自悟,做到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实结合,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会表达的方法与技巧。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九色鹿》第三自然段。笔者是这样做的:①由实处感悟语言:通过对“连连”“永远”“终身”这三个表示时间的关键词的删减,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揣摩句子意思表达的不同之处,品悟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运用的精妙,再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情感。②于虚处着手训练:在学生精读品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看课文中的省略号,想一想:调达如果接着表达他的感激之情,他会说些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上类似“永远”“终身”这样表示时间的词来表达调达的感激之情……这样虚实结合,既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为更好地体会调达后来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埋下了伏笔。取得了感性体悟与理性训练相得益彰的互动效应。
四、反思阅读,掌握科学的方法
反思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审视、反思自己的阅读,不断总结学法,掌握理性的学习方法,学会自能读书,同时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初步领略各种文体基本的表达方法。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描写金字塔的宏伟壮观,工程浩大,作者是以列数字、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的表达方式进行说明,从而将事物的特征写具体。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的:①找出描写埃及金字塔宏伟壮观、工程浩大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宏伟壮观的?学生通过读很快就能发现“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删去数字再读,比较表达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有具体数字的列举就能更加准确、翔实地写出埃及金字塔的高大宏伟。②读读文中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之处:“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皮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写金字塔还要联系到铺路、火车皮这类事物,通过联想,计算,在悟读中体会把数字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能更直观地理解建造金字塔的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③反思小结,进一步体会列举数字和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的表达效果,同时创设解说情境积累文本语言,最后迁移写法,让学生尝试用列举数字和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描述一处场景。这样,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科学的表达方法,感性阅读与理性思考训练互相依存,使理性在感性阅读中沉淀,理性溶解于感性阅读中。
4.避免盲目炒新股,回归理性投资 篇四
在营业部日常的投资者教育当中,投资者普遍反映炒新股亏损严重,尤其是在2011年。根据数据统计,2010年初到今年2月底,深市583只新股已有497只跌破首日收盘价,34只首日收盘涨幅超过100%的新股中,已有33只跌破首日收盘价,平均跌幅23.15%,最大跌幅达64.4%,炒得越高,跌得越狠。此外,新股上市首日买入的主要是个人投资者且大都亏损,其中10万元以下的个人投资者亏损比例60.75%。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证券市场形成了新股发行高价格、高市盈率、高募集资金的“三高”现象。不少投资者偏信“新股不败”神话,盲目跟风炒作,形成了所谓的“新股热”。新股炒作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一个特有的现象,是由于新股上市当天无涨跌停限制,加之没有前期套牢抛盘的影响,因此新股频频成为一部分游资和机构炒作的对象。
新股炒作是典型的“击鼓传花游戏”,新股市盈率向市场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回归是必然的,高位接手的中小投资者绝大多数会被“套牢”,成为这场“游戏”的最终受害者。进行高度投机型的炒作,是部分游资或机构炒作新股的惯用手法。新股上市首日,游资和机构在集合竞价阶段通过高价申报和虚假申报影响开盘价,或以明显高于虚拟成交价的价格巨量申报买入导致新股高开;在连续竞价阶段大笔申报、高价申报、连续申报和撤销申报拉抬股价。
针对这一新股炒作手法,营业部在投资者保护工作中,我们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新股上市初期交易监管的通知”进行了解读和学习,使投资者对新股上市首日出现异常波动情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可以对其实施盘中临时停牌的规定有了详尽的了解,也使其充分认识到炒作新股的风险。
游资和机构“炒新”,自己也会亏钱,同时也将中小散户带入泥潭。可见,无论是非理性追涨的散户还是经验丰富的游资和机构,“炒新”都得不偿失。“炒新”不仅不能实现投资者盈利的初衷,还将引发“多输”的严重后果。新股炒作的现象长期以来不仅扭曲价格形成机制,阻碍了资本市场功能作用的正常发挥,还直接危害到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过度炒新,不仅扰乱市场正常秩序,影响市场合理资源配置,使参与者伤痕累累,而且影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进程,危害股市的健康,不利于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在投资者教育工作中,营业部向投资者阐述了过度炒作新股对于市场健康发展存在的五个方面危害:第一,恶炒股价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股票价格虚高,市值充水,大大偏离了个股本身的价值区间,给盲目追高者带来巨大风险,甚至陷入深套,难以解脱。第二,消耗市场资金,恶炒新股带来追捧,吸引资金大量投入,并影响和助长持有其他新股的投资者不合理预期,带动连锁反应,在资金流动性驱动的股票市场中,使得大量资金消耗在追逐短期热点的暴炒上,对市场稳步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耗。第三,扰乱大盘,恶炒新股,早期必然出现较大利润空间的假象,容易给投资者形成急功近利之心态,并由此过分助长股民短线投机气氛,孕育了个股的非理性风险,容易形成大盘暂时性失血,造成大盘失稳,影响大盘的正常走向。第四,恶化股市,健康的股市需要规范的制度和理性的操作,“恶炒”盛行,必然会置规则和理性不顾,如此做法大大降低市场效率,严重干扰了市场运行,恶化了股市的健康发展。第五,打击投资者信心,股票也好,股市也罢,没有投资者的信心支持,发展就无从谈起,而恶炒新股必然直接伤害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扭曲投资者正常的投资预期,结果严重挫伤投资者信心。
健康的市场不仅需要合理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管,更需要理性的市场参与者。鉴于对过度“炒新”危害的认识,培养理性的投资者,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投资者教育中,为了培养投资者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观念,营业部开展了以“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主题的投资者教育活动,讲述了做投资最重要的是要看估值和市场流动性两点,使投资者认识到高估值和高价格股票所隐藏的风险;同时我们还就“郭树清主席谈罕见投资价值”为主题进行了投资者教育活动,使投资者认识到以沪深300为主的蓝筹股的投资价值。像这样类似的投资者教育我们还会继续开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投资者投资理念回归理性,避免盲目炒作新股,回归理性投资。
5.作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篇五
行业监管的变化:机构监管和行业自律同时进行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前几年一直处于“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的状态。自2015年7月份《指导意见》发布以后,各国家部委和地方部门在2016年上半年出台的政策共计19项。
1.全国性政策共计11项
2.地方性政策共计8项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件涵盖了普惠金融、P2P平台、非法集资、信披、征信、支付等领域。国家监管机构的介入让互联网行业合规化进程加速,有力的促进了P2P行业的健康发展。
行业自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自律惩戒管理办法》在16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 2016年3月25日,第一个国字号的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上海成立,在第一届常务理事会上审议并表决通过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自律惩戒管理办法》,与7月正式公布实施。北京市已经建立了“1+3+N”的自律管理模式,“1+3+N”模式中的 “1”是指成立网贷行业协会,“3”是指产品登记、资金存管和信息披露三项措施,“N”是指成立N个专业委员会,包括法律、技术、风控、产品、宣传等。
平台运营情况:去伪存真,稳步扩大
1.平台情况:去伪存真,数量在减少
通过下面的图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一年的数量规模呈“倒V型”。2016年6月,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2349家,同去年相比增加了321家。由于在2105年12月,银监会联合多部委建立了负面清单制度,此制度对于众多的中小平台是致命打击,纷纷选择关门结业,而新上线的平台由于这一政策因素也选择观望或者放弃上线营业。在今年一月,北上广等地停止了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注册。
2016年6月停业转型类型的平台数量占比为55.32%、问题平台的平台数量占比为44.68%,而去年同期,问题平台的数量占当月停业及问题平台的数量占比接近90%。从2月开始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渐入高潮,各地纷纷加入专项整治的行业,不合规范的小平台在本身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就会选择清算退出,平台选择正常退出意味着P2P网贷行业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十分的有利。
2.平台运营情况:收益率下降,成交量再创新高
根据下图显示,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持续下行。2016年6月为10.38%,环比下降了58个基点,同比下降了379个基点。低息平台占比持续上升,其中综合收益率介于8%-12%的平台占比为41.15%,占比环比上升了2.06个百分点;综合收益率在8%以下的平台占比为8.64%,占比环比上升了1.15个百分点。6月份进入统计的全国29个省市中,有26个省市的综合收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8%)。其中,内蒙古的综合收益率全国最高,为18.75%。上海的网贷综合收益率全国最低,为8.71%。29省市中,共有18个省市的综合收益率环比出现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三省是吉林、上海和安徽。
2016年6月P2P网贷行业单月成交量达到了1713.71亿元,同比2015年6月增长了159.83%,纵观这一年网贷成交量走势,总体呈现逐步上扬的走势。自从2015年7月开始,近一年P2P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达到了15239.7亿元,历史累计成交量为22075.06亿元,可见近一年累计成交量占历史累计成交量的比例为69.04%,而剩下的30.96%的成交量是通过2007年开始的8年时间所完成。
综合收益率平台成交量
6.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篇六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东风小学
杜玲红
【摘要】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
【关键词】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方法生活化、评价生活化
新课程突出了这样一个理念: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郭元祥教授在《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一文中说:“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观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我国所处的这个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换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型的伟大时代,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新课程所强调的人文素养呼唤着作文教学的改革。而改革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着不是技巧先行的训练,而是培养一种正确的写作意识,在弄清“为什么写”的前提下再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
从上述意义来说,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必须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关注、体验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让学生回归生活中去,追寻生活本源,还原学生所认识的生活,引导学生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呢?
笔者认为作文生活化,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觉地对身边的事物留心观察,细心体味,用心感悟,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融入社会,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通
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开学的第一天,当学生沉浸在兴奋与好奇中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放假,有好久没在一起了。现在,你最想对谁说?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借此机会,我说:“咱们把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好不好?”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组织开展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和有意义的参观活动,组织学生泡豆芽、栽蒜苗,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劳动的乐趣;参观文庙、云屏书院,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去污水处理厂,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读了文章后,给它续编一个结尾,或改写一个结局,或仿照作者“大展身手”;遇到节日、纪念日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畅所欲言”,结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引导他们把活动写下来,“笔下生花”,将活动生动地记录在纸上,保存永久的回忆。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达到了我手写我口,我口抒我情。
如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我们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利用中队活动召开主题队会,组织学生郊游,定期举行班级艺术节„„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是很重要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学生怎么能写出个性的感受?写出独特的体验呢?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因此,我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校园走向校外,融入现实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学做各种家务,参与家务劳动及学农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漫步文化公园、异龙湖畔,欣赏石屏的秀丽风光;在袁嘉谷故居与历史近距离接触;走向社区,开展敬老爱幼和环保活动,考察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图景,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身临其境,情动而辞发,创作之泉,自然会汩汩而出。
二、作文过程生活化
1、作文课结构生活化。
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作文与生活作文。放手文与训练文相结合,在优化作文训练“真——假——真”(即从表达生活、表达思想的目的出发,进行训练作文的强化,最终达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过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1)在生活中训练写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2)在课堂中创设生活。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决不排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化策略指引下,提高语言表达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能力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创设作文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成功欲。
2、技能训练生活化
除了注重作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开展作文技能指导,把作文训练建筑在学生真实需要的基础上,学生作文才会有“质”的飞跃。
(1)从点切入,夯实基础。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小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我们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 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学中我们将具体抓物件、植物、动物、景物、场面、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素描。通过训练,学生练就写作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选取范文剖析指导,学生从读写中领悟方法,掌握技巧。
(3)全面拓展,自由倾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绚丽多姿的生活。
3、完成方式生活化
不同的话题,学生的生活积累各不相同,或多,或少,甚至毫无经验。教师需针对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完成写作任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是有创造性的智慧结晶,只有开放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作文天地里训练习作,才能使作文教学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出艳丽的花朵。我曾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写《我的父亲》,中国教师要求当堂交稿,致使学生无法从生活中摄取丰富的感性表象,作文时苦于“无米之炊”,临时“闭门造车”,结果假话、空话连篇;美国教师却让学生走出课堂,去采访父母、祖母、祖父、伯伯、叔叔,乃至邻居和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刻了解父亲,于是,呈现在美国教师面前的是一篇篇生动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调查报告或纪实作文。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1、生活化的作文指导教学
在作文指导上,目前不少教师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来讲什么选材要新颖,主题要鲜明,结构要严谨,事例要典型等等,讲起来头头是道。至于如何才能新颖,却又说不清楚,最多就是拿一篇课文中的范文或作文选中的佳作说说而已,课文虽然也是一种范例,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太遥远了,教师缺少亲自写作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现身说法,因而指导的力度有限。因此,可以采取下水作文和自由作文的方式,这样作文指导的空泛无味就会大大减少,能够体验写作中的甘苦,就能取得文章写作中难以看到的鲜活经验。从而提高教师自身语文能力、语文整体素质,同时提高作文指导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2、灵活多样的作文写作要求
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写多少多少字,限多少时间内完成,否则就怎样怎样。学生作文应当跟作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写不出时不硬写,不必一气呵成。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作文。有时候,在写作过程中,同学间还可以停笔讨论、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
3、生活化的作文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作为作文教学重要环节的修改环节必须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具体来说,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修改同学的作文;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在具体修改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
4、营造自由宽松氛围,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
作文,还有着比较明确的操作性能,是一种动手的技术。李白坚教授曾说他希望的写作课是“一种技术操作的艺术实践,一种课堂环境的社会缩微,一种心理体验的工场,艺术生成的园地”,“为学生缔造一个创新发挥的探索空间和潜心研究的自由环境”。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和一个张扬个性的环境。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的需要。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应允许学生写他们想写、喜欢写的话题,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如:学生作文不好,考试时经常作文空白,考试也就不及格。我没有责难他,而是说:“你的作文不做也可以,但你写一写你为什么不会作文的原因。”这位学生一口气写了差的原因,列举了上课不认真、不看课外书、没话可写等等许多原因,我看后,非常欣慰,肯定了他写的原因实际上就是一篇好文章。这种做法远比逼学生写作文要高明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四、作文评价生活化
作文讲评中也应当实现生活化,即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具体方式可多种多样,或对照比较,或归纳演绎,或赏析评改。在这种生活化的讲评中,师生共同参与讲评,有利于学
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可逐渐融入悦纳自我的意识,从而培养成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又敢于直面自身不足的宽广胸怀恢宏气度,防止和克服自卑或狂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写作潜能。因此,我们觉得教师在作文评价时应注重实际效果,贴合学生的需要。
(1)采用激励性批语。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呈现给孩子的常常是冷酷的一面,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能得满分,评语是冷冰冰的:描写不具体,语句不生动,中心不明确„„如此一来,谁还敢“亲近”作文呢?其实,只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用心灵对话,才能真正激起他们对作文的热爱。首先,要做到评语情感化,呈现出评语“温情”的一面,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都没发现这一点呢!”“好可爱,老师真想见见它!” “这一处写得不错,如果能把外貌部分再修改一下,就更好了。”“谢谢你这么信任老师,告诉老师这个小秘密”“老师很高兴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学生很喜欢看这样的评语,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又增强他们习作的信心。因为这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对话,即使老师指出了作文中的不足,他也能从评语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每次改作文,教师们都应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用红波浪线画出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作文得到别人欣赏的喜悦,更愿意畅所欲言。
(2)注重思想引导。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能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与做人的态度,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因此,作文评价还要适时地、自然地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方向引导。一次写“假如我是„„”为话题的作文。有几位学生写了“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他们想象到“假如我是马良,有一支神笔,我要把荒山变成绿洲,把沙漠变成油田。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假如我是马良,有一支神笔,我要让贫民安居乐业,让战争远离,让世界充满阳光。”“假如我是马良,有一支神笔,我要改造坏人,拯救他们的灵魂。我要让每个人都快快乐乐,心想事成。” 在批语中,我充分肯定他们的美好愿望,肯定他们的善良心灵,这样的评语,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这也是我们开展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重要目的。但遇到学生很“另类”的想法时,要尊重异议的存在,做适当的引导,保护他们这种“与众不同”的精神。
7.非理性繁荣及理性回归之路 篇七
以美国为例, 上世纪80年代后, 房地产重新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教育支出连年增长, 美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从很大程度上依靠房地产, 因为房价上涨, 物产税就可以高征, 所征款项支持了地方教育的资金。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 美国房地产繁荣让很多美国民众受益, 尽管这种繁荣被称为“非理性繁荣”。
纵观全球的这种“非理性繁荣”, 由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金融发达, 房价上升使得整个市场变成参与者的金库, 反而促使参与房地产市场的人做出非常理性的选择, 因为市场中无论投资者还是消费者, 在房价上涨的过程中, 都能从中获利。
接受利益的推动, 这是“理性的人”的表现;谁都知道, 这是传统经济学的经典假设。在行为金融学大师希勒教授看来, 所有的繁荣都是“非理性”的, 他甚至将非理性繁荣演绎为一门经济学。
然而, 危机迟早会爆发。从这个角度来看, 理性才是真正的康庄大道。中国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有它的原因, 但原因不是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发展的定性标准。商品住宅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 首先具有的功能是供人居住, 其次才是它的投资属性。
且不论中国的土地政策,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是如何推进了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单单从过往的有关房地产的政策来看, 由于没有清晰界定住房的消费与投资的区别, 也因为没有向中低收入人群及时供应廉租房等保障房, 遂使住房成了紧俏商品, 进而使住房在很大程度上不得已成了投资、投机的利器, 而银行贷款的金融杠杆, 又放大了住房投资的赚钱效应, 导致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 催生了房地产泡沫。
这是房地产市场乱相的成因, 是过于放任住房投资的市场结果之一。
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以及参考国际住房保障的经验, 我国的住房性质界定应当回到最基本的“居住”功能上, 而不能强调投机品或投资品的特性, 更不应作为支柱产业。最近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措施出台, 也是整个市场回归理性的过程。
5月31日-6月6日期间, 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 有21个城市的成交面积环比下跌, 其中贵阳跌幅最大, 达57.8%, 广州、武汉、北京及成都的跌幅也都超过20%。降价是走向理性的第一步, 但只有降价远远不够, 需要规则的明晰化、制度化、法治化, 且以大众的福祉为依归。
如果放任泡沫膨胀,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以中国居民人均收入与房价的差距远大于发达国家而言, 房价与竟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肩, 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可中国产业政策的配套和金融投资渠道总体上来讲过于单调, 房地产市场又能吸引到较多的社会资源资金, 让房地产行业如何不成为暴利产业呢?
今天, 中国一线城市的高房价, 甚至让收入颇丰的“白领阶层”也望而生畏, 面临“住房难”的普通百姓对过高的房价不满也就再自然不过了。需要指出的是, 百姓的理性消费和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发展, 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非理性消费会助推房价上涨;而理性的消费则来自对市场稳定的预期。这种稳定的预期首先就要求制度的稳定。
譬如重庆的公共廉租房所表明的, 当房地产业是一项攸关中低收入阶层的重要的社会福利时, 才能构建出良性运行的经济生产体系。
8.作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篇八
一、以用引估
“以用引估”是“估用结合”的前奏。课始应创设合适的情境,选好题,提出好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即设计一个能够体现估算价值的情境。例如,课件展示购物情景,教师抛出“估计花了多少钱”这一问题。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并与学习小组成员口头交流各自看法,比一比谁的估计方法更快更准确。推选方法最便捷、结果最准确的学生上台交流,由其他组成员提出质疑或提出更佳方案,教师适时点评、点拨、追问和小结。通过此环节,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课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学生萌发了为什么要学估算?怎样估?估算有什么用处?估算方法有没有准不准的?之前学过的估算方法在什么情况下用比较合适等问题。引导学生依据情境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而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出发,也能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素材。例如一群小朋友创设情境:要参加小星星剧场的“百家讲坛”,却不知该如何选择场地,你能帮忙吗?同时出示小星星剧场的三个会场可容纳的人数和各班人数统计表。学生尝试提出问题:我们要选择至少能容纳多少人的场所呢?你选择了哪个场所?请说明理由等问题。在师生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把准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的方向性明确了。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解读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现“以用引估”教学需求,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
二、以用明理
“以用明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选择了各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交流应充分,以便于明确策略的适用性,学生对估算的常见策略往往明于心却不明于口,教师的激励诱导与合适评价,完善了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方法命名,以丰富他们的语言,逐步清晰估算的策略。在比较讨论中理解策略的适用性,明确选择策略的用意。例如,用四舍五入法、凑十法、调中法等使结果接近准确值,但在界定数值范围时进一法、去尾法也很实用。而类似“康乃馨价格:10元3枝,买99枝,大约要多少元?”问题中虽是写着“大约”,但其实此时精算也合理。学生经历了选择估算策略,分析甄别方法适用性的过程。“以用明理”是“估用结合”的精髓,它加深了学生对估算意义的理解、策略方法的探究。
【教学片段1】
1?郾大屏幕播放淘气和妈妈到超市买东西的画面,并展示购物详情(6种商品及价格)。
(1)出示淘气妈妈思考的问题:我带的100元到底够不够?
(2)出示柜台收银员阿姨的问题:我具体应该收多少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两个问题,你认为哪个问题估算比精确计算更合适?哪个问题应该用精确计算?
2?郾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师生达成共识:认为第一个问题选择估算比精确计算更合适,第二个问题应该用精确计算才能知道收银员具体要收多少钱。
3?郾估算解决问题我(淘气妈妈)带的100元到底够不够?
(1)展示各种估算策略。
①13+16+8+23+6+3≈10+20+10+20+10+0=70(元)
②13+16+8+23+6+3=(16+23)+(8+13)+(6+3)≈40+20+10=70(元)
③13+16+8+23+6+3≈10+10+20=40(元)
④13+16+8+23+6+3≈15+15+15+25=70(元)
⑤13+16+8+23+6+3≈20+20+10+30+10+10
=100(元)
(2)师生交流讨论各种算式背后的想法,引导学生给自己的方法命名。
算式①为四舍五入法,算式②为凑十法,算式③去尾法,算式④调中法,算式⑤进一法。
4?郾交流讨论,比较分析各种方法适用性。①去尾法的结果估低了,只能知道至少要多少钱,带的钱一定比40元多。②进一法的结果估高了,比实际的钱数多,带这么多的钱就够了。③四舍五入法的结果较接近准确值。④用凑十法、调中法的同学数感与口算能力都很好。
三、以估促用
“以估促用”是“估用结合”的归宿。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只有在实践中感悟,逐步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真正使学生得到估算方法的感悟与估算意识的培养。“估用结合”体现了“估”和“用”之间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和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2】
课件展示笑笑一家要回老家,他们到超市挑选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画面。呈现四个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辨认、信息解读中筛选估算策略,在筛选过程中明理,在明理中提高估算能力,熟练了估算技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1?郾以下三个问题你想用估算的方法还是精确计算呢?说一说你的理由。
(1)购物时,如果想知道带的钱够不够?
(2)结账时,我们想知道应该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3)商场开展促销活动时,一种商品有不同的促销方案,哪一种方案更合算?
2?郾在实例中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课件展示笑笑一家要回老家,到超市挑选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画面。
问题情境一:爸爸买排骨,排骨每千克28?郾60元,买2千克50?郾20元,对吗?
问题情境二:衬衫每件120元,八折优惠,爸爸带100元够吗?
问题情境三:结账时,爸爸妈妈在超市买了2千克排骨,蔬菜12?郾50元,鱼26?郾80元,妈妈付100元,够吗?
问题情境四:笑笑想买康乃馨送爷爷奶奶,康乃馨价格为10元3枝,买99枝,大约要多少元?
师生、生生在相互质疑中交流并达成共识: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时,有时把价格估高了,有时把价格估低了,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学生会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四舍五入法是最接近准确值,但在应用过程中有时进一法、舍尾法也很实用。
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善于通过预设多样化估计策略,才能发展学生必要的估计意识,养成估算的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各种估算策略的适用性及其之间的联系,最终合理选择所需策略。确实做到“因用而估”“以估促用”,使“估用结合”促使估算策略教学回归理性。
9.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篇九
在语文课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强烈提出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归之路。回归,不是简简单单的回来,也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更不是倒退,而是回到原点,寻找一种新的平衡,酝酿新的突破。那么,语文教学要回归什么?就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一、教学内容:基于“素养”,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可现在却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大的难题。于是,语文教学“表面热闹花哨,实质低效无效”的有之;“追赶潮流,人云亦云”的有之;“这个主张,那个流派,唯我独尊”的有之……笔者认为语文课得干语文的事,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据文本独特价值,合理确定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语文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1]这类教学内容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往往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但语文姓“语”,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可见,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文课有时却失去了自我,“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从而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对语文的理解仅着眼于课文内容,即重视“说了什么”,而忽视“怎么说”。对于其他课程,懂得教材“说什么”就可以了,无需知道“怎么说”,但对语文来说,弄懂课文“说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应当侧重于引导启发学生去领悟课文“怎么说”,如果离开了“怎么说”,不但不能深刻理解“说什么”,而且更不可能从中去领悟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借文本之力,使学生得语文之力。我们不能紧紧盯着文本的内容,满足于文本意思的获取,我们要跟着内容跳出内容教,教什么?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将非语文的元素剔除,确保语文教学不缺位。”叶老强调语文教学不缺位,实质上就是语文教学要关注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学习言语表达的智慧、学习文章的解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方法:基于“语用”,返璞归真
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并不是看教师讲得漂亮不漂亮,而是看教师有没有组织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没有提高。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教语文,要遵循语言能力形成的规律(言语―语言―语用)。每个人学习语言都是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去感悟语言的规律,不断积累语言运用的知识经验,再迁移到生活世界的语言运用活动中去,从而形成自己的语用能力和语用素养。
当前的语文课,课堂上的语文味淡了、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没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缺少了、听说读写的扎实练习不见了。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教学一味依赖手段的潮流,实是出于对音像规律性(优越性和局限性)的无知。[3]因为图像是显性的、确定的,它不等同于语言,语言是模糊的,每个人由语言而感受到的东西都是不同的,语言与图像感受的方法更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借教材中的选文,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课堂上过多的媒体展示、过多形同虚设的小组合作活动等,反而会导致语文学习功能的减损。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何以得到提高?说到底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不少语文大家回顾自身语文学习的历程,都说出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我的语文能力就是读出来、写出来。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首先是读。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就是强调语文学习要“熟读精思”,舍此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学生能把一篇课文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语言感悟有了、形象感受有了、情感升华有了、方法表达有了、语言积累也有了。如果读不好,则什么也没有。然后是写,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要学会表达,而我国语文课程在构建中存在重阅读、轻表达的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安排学生言语表达的实践活动,每堂课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练习书面表达。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有了指导思想。任何方法的选择都应该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为言语学习服务、为更好地开展语文活动服务。
三、教学视角:基于儿童,关注言语实践
特级教师李吉林有句经典名言:我――一个长大的儿童。“长大的儿童”是对教师角色最准确的定位,提醒教师时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去发现儿童、去发展儿童。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就会更多地考虑儿童的兴趣需要,去思考学生如何“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主要源自学生对知识本身魅力的好奇,以及经历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探索活动后获得的成功体验。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哪些语文知识对学生最具魅力呢?哪些教学内容是学生内在的需要,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呢?王荣生教授指出:“学生感兴趣的、似懂非懂的、理解不了的,往往是文本体式的紧要处、关键处。”这既是这个文本独特的价值所在,也是这个文本特有的语文学科本体性教学内容所在。学生读不懂、理解不了的地方,一般可以通过文本体式的解读来解决。由此可见,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儿童学习需要,其实与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相吻合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儿童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到这个交集点,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就会在课堂上自觉地转变教学方式,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给学生提供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课堂上,学生或反复吟诵,领悟语言节奏韵律之精美;或咬文嚼字,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准;或品味涵泳,感悟文章表达方式之精巧;或熟读精思,积淀语感经验之精妙;或迁移运用,训练言语表达之精当。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如郭初阳老师执教“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一课,使用的教材是《南方周末》评论版的8篇短文,其中6篇是小学生写的(最小的是一年级)。教师完全退居幕后,让位于学生。首先,学生作为读者,自由默读、评论事件。然后,学生作为编辑,揭秘文章发表的秘诀。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变成在《南方周末》评论版编辑的身份,以8篇短文为例,给五年级学生讲讲:文章要怎样写,才有可能刊发在《南方周末》评论版上。学生研读圈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发现文章发表的秘诀:①发自内心,说真话,有自己独特的见解;②题目要新颖;③要有现象和具体证据,让人信服;④事件虽小,但与很多人都有关系;⑤文笔要流畅,写得要精彩。最后,学生当“作家”,进行创作。学生发现并学到了文章发表的秘诀,渴望看到自己的名字能够出现在《南方周末》评论版上,创作兴趣盎然,已经不再把写作当作头疼的难事。由此可见,学生在具体言语实践中能够独立发现知识、自主建构知识,并化知识为智慧。
参考文献
10.理性的思考作文 篇十
因为昨天没有办法开新课,我把上周考试的卷子讲了。今天不能不学新内容。带领学生学习了《自选商场》。可是,一天三节课,我不能没有新内容,下午的语文课,我没办法,又开了一课《菜园里》。
今天的课堂还算很好,这些天一直在整顿课堂记录,但是,似乎越强调越不见效果,于是反思,也许不如前些时候那样生动有趣了,缺少了许多游戏,缺少了许多吸引孩子的内容在里面。我越是急迫,好像效果越不理想。今天的课堂,我只是说在效果上有了一点,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说,还是有些强迫的意味。
我不想这样子,也许和近来的工作头绪多有关吧。
今天的课堂,让学生坚持训练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在提问“为什么说在自选商场选东西真方便”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似乎没有什么思考,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准确的答案,在两个学生回答了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课文里的句子可以变成答案,于是便让他们总结出来三点:商场里东西多,可以自由选择,结账很快。回答的学生说得自然很好,通过总结,也能够很完整全面,甚至按照问题的步骤说出来。
可是,目前的班级情况,回答问题的依然不过是那么几个人,多数人面对需要思考的问题,总是不肯动脑筋。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举手。这是我想不到的,一年级的孩子竟然没有积极性,我就是用小红花来刺激,他们好像连试一试的胆子都没有。我不知道是我缺少表扬,还是他们的性格就是这样。我以为,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表现欲是小孩子的天性。
下午的课堂,我不想多讲太多内容,因为一天时间里如果学习两篇课文,会让孩子接受不了,于是,只是学习了《菜园里》一课的词语。
学习这个环节,我只是让他们认识词语。认字其实并不是重点,我把这节课又一次当成了游戏,学生反而积极性很高。我让他们一小列读词语,顺利的可以加一分,不顺利的不得分,结果孩子们一个个很激动,一旦过了头,只要一扣分,全体安静。正着来反着来,他们很听话。接下来让他们每组一次机会说除了书上的蔬菜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蔬菜,说了好多,学生积极踊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了。我知道,这样的课堂有可能失控,但是,只要有条件约束,有竞争,就很容易控制。
也许这是我今天的收获之一,让小组竞争,让每个人都和团体绑在一起,这样他们会自觉的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努力。本学期最后一个月,应该再做一个这样的尝试。也曾经有老师建议过这样做,只是没有尝试而已,如今发现效果很好,不妨一试了。
11.作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篇十一
一、回归平实
【案例】
这堂课教师共设计了五大板块的活动:第一板块为“导入”,执教者通过井然有序的照片和杂乱无章、拥堵不堪的照片对比,引出了红绿灯;第二板块是“认识交通标志”,通过情景剧找出三种不同类型的交通标志,了解它们的含义,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交通标志并进行分类,教师适时补充生活中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交通标志;第三板块是“了解交通法规”,教师先后出示2011年浙江省道路安全报告和全国道路安全状况报告,并相继展示一些交通事故的照片;第四板块是“认识遵守交通法则的重要性”,播放两段视频《斑马线上的反思》《坐在篮球里的小女孩》,引导学生分析造成惨剧的原因,然后拓展其他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思考避免悲剧发生的做法;最后总结,在温馨和谐的音乐声中结束了本课。
乍看之下,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节奏紧凑,学生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频率不可谓不快,活动量不可谓不大,课堂氛围不可谓不热闹。但不难发现,满满的一堂课,让学生处于一种应付状态,很少有时间揣摩活动的价值,热闹过后却没有留下什么。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活动设计,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他们怎能真正经历活动体验的过程,又怎么能真正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呢?课堂为什么要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活动形式再丰富也只能是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与归结点,也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品德活动体验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所以教师不能只考虑活动形式是否讨学生喜欢,追求表面的精彩,而应该从目标出发,选取真正对本课教学有帮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真正实现品德教学的简洁高效。
教师面对繁杂的教学活动时,要学会化繁为简,舍弃琐碎,精简活动,以留有充足的生成时空。如上述课例,不妨对活动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去芜存精,重点分析、充分交流典型的资料。对于常见的交通标志,由于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课堂就不必花时间去认识它了。在认识交通标志的环节,教师应该重点介绍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交通标志(如旅游标志、道路施工标志等)和交通标志的分类。在认识交通法规重要性的环节,不妨重点讨论两个视频中的一个——《斑马线上的反思》:“小夏犹豫了一阵之后,为什么又快速往前冲了呢?难道他没有看到前方开来的汽车吗?”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点带面,化繁为简,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分析交流交通事故背后的心理,总结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使学生深深明白无视、忽略交通法规的后果。这样的处理尽管没有精彩纷呈的活动,但回归平实,重点突出,层次鲜明,能让学生静下心来积极思考,体悟道理,形成新的认知。
二、回归厚实
【案例】
师:同学们,是不是只要有醒目的交通标志,我们就能避免交通事故了呢?你认为2011年浙江省道路安全状况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出示数据)大家来算一算。
生1:一年就有这么多人死于交通事故,太可怕了!
生2:每天就有14人死于交通事故,相当于我们班2个小组的人数啊!
师: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几个画面,(出示图片)这位叔叔还伸着一只手,他想拉住什么?
生:想拉住他的生命。
师:是啊!(出示全国道路安全报告)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一串串数字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血的教训。
(出示视频:《斑马线上的反思》)
师:请同学们看看监控录像拍到的一段视频。(师生观看)
师:小夏犹豫了一阵之后,为什么又快速往前冲了呢?难道他没有看到前方开来的汽车吗?
生1:可能他觉得有时间跑过去。
生2:他肯定认为车离他还很远。
师:人能快得过车吗?这就是侥幸心理埋下的祸根啊!
师:十字路口,你是否也曾看到或者亲身经历过闯红灯的行为,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当时也是想,反正附近没车,应该没关系的。
生2:我想他们肯定也跟小夏一样,认为车不会那么快过来。
师:这就是麻痹大意,其实这里藏着安全隐患。
师:漠视交通法规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在许多交通事故中,我们行人本身就有责任。处理事故的交警叔叔就痛心地说:“要注意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2条。”
师:(出示母亲痛哭的照片)147个孩子,147个家庭支离破碎,多少爷爷奶奶会老泪纵横,多少爸爸妈妈会伤心欲绝!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是对家人、对社会的关爱。
师:这些都是因为自身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了事故,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
生:……
师:这些事故,带来了什么?
生:使自己受到伤害,使家人痛苦。
师:肇事司机的家庭从此也没有了欢乐,真是害人又害己啊!
师:有一个小朋友叫贺红艳,今年7岁。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播放视频)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神情凝重,还有同学眼角微红。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一定和老师一样,非常不好受吧?这个原本和我们一样快乐的孩子,因为失去了腿再也不能做那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nlc202309020221
初观这堂课,执教者选择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面面俱到:数据分析,图片感悟,视频升华……然而仔细品读执教者的评价语、小结语不难发现,这个板块,绕过来绕过去,都只在“不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意识不强,导致终身遗憾,给家人带来终身的痛苦”这个点上徘徊。
对品德课堂而言,活动设计应“多打井,少挖坑”。打一口井,掘一泓清泉,能出水出效益,而挖坑是徒劳无益的。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为了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总的来说,这些活动应该有一个梯度,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提高和升华,整个活动过程内容要丰厚、扎实,层层递进。
分析案例中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我们会发现,引导学生感知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违规的可怕性所占的比例较大,而真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关于闯红灯的心理及其危害却没有细化。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违反交通规则出现次数最多、最常见的是闯红灯,教师应该直接以此入手。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亲朋好友,不遵守交规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们不了解交通规则,也不是不知道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而是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闯红灯无妨,这是教材里没有涉及到的。但如果课堂上没有作这样的延伸,学生就无法了解,课堂教学就起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而且,案例中的教学设计略显平面化,没有情感梯度。另一位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调整:
(一)从《红绿灯》歌,引出课前十字路口的调查结果:闯红灯现象频繁。
(二)剖析闯红灯的心理及其危害:侥幸(盲区、惯性)、赶时间、从众。
(三)学习书本上的交通规则。
(四)结合文明城市的评比,呼吁大家文明行走,遵守交规,热爱生命。
如此调整,整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层层深入。再来看看调整后的教学片段:
【盲区】
师:刚才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提到,车子离自己还远着呢,干吗不过去?甚至觉得汽车肯定会让着行人的,他们抱着侥幸的心理,自认为很安全就闯了过去。这样做真的安全吗?为了说明问题,老师坐在驾驶室里,拍下了一组行人从我车前经过的画面。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前几张照片中有行人从车前走过,有一张中的行人消失了。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生:行人被汽车的一侧柱子挡住了,司机看不见。
师:是呀,这就是司机驾驶时的视觉盲区。其实,这样的盲区还远远不止这一个。(出示卡车盲区示意图)
课上到这里,学生非常震惊,这时,教师再强调:“因为盲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比比皆是,我们同学个子又小,更容易被司机忽视。”学生作为行人或者乘客从来没想过、也没注意到驾驶员视觉盲区的因素。这个环节提示了他们从未了解过的知识点,他们过往的观念开始动摇。教师再补充由于惯性、天气因素影响刹车状态的内容,这些有梯度的补充内容犹如锤子钉钉,一点一点地把遵守交通规则麻痹不得的观念牢固地扎进学生心里。
三、回归真实
【案例】
在第四板块,教师选取了两个视频《斑马线上的反思》《坐在篮球里的女孩》,讲述了两个孩子过马路的遭遇:一个存在着侥幸心理,被撞飞;一个横穿马路,被飞驰而来的车碾断了双腿,永远坐在篮球里。课堂还选择了发生车祸后,一位叔叔临死前伸着血迹斑斑的手的图片。当看完这些材料后,在场师生的心都被紧紧地揪住了。
从表面上看,教学效果可谓“明显”,充分达到了公开课的“聚场效应”。可是面对这份动情,这份揪心,我们不妨理性思考:这个案例对引领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到底起多大的作用?诚然,课堂中的故事虽然很凄惨感人,但对于学生来说其实不能成为其“生活”,只能算是故事,而且是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的故事,是他人的悲惨故事。这些故事能“催落”学生的眼泪,却没有“催化”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历,必然导致他们无法从中找到自己的生活。
儿童的已有经验是品德课堂的基础,品德课堂的活动体验只有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活动体验中才不会显得苍白。课例中,执教教师选取了许多本校学生、家长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照片,组织学生们交流讨论: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如若能从这些照片中寻找到切口,如剥笋般层层展开,引领学生们从自身进行剖析,即使事例没有执教者选取的那样令人震撼,但因为多了一份真实,更能镌刻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不会出现很多教师所抱怨的现象:现在孩子说说激动,过后不见行动。
综上所述,平实、厚实、真实,应成为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旨归。唯有实实在在地开展活动教学,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走得更宽、更远!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杭州 310012 )
责任编辑 王清平
【作文教学的理性回归】推荐阅读:
作文教学本质的回归07-04
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课的本真06-29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10-19
回归语文本体教学11-02
《明珠回归》教学设计09-08
小班化教学理性思考06-15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06-19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认识万以内的数》教学案例及反思10-17
以理性为话题的作文06-30
鼠王空空的回归童话作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