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社区评价指标

2024-11-01

安全社区评价指标(精选8篇)

1.安全社区评价指标 篇一

WHO安全社区准则与指标

——交通安全的指标

1)已成立一个由管理人员、工人、技术人员、志愿者组织以及安全专家组成的跨界组织, 以伙伴合作模式,负责交通方面的所有安全促进事宜,由一名政府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担任负责人;

2)有交通安全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由跨界组织制定,并被安全社区内的交通部门所采纳;

3)长期、持续地开展交通安全促进工作,并覆盖到不同的性别、年龄、未采取保护措施的行人、机动驾驶者、所有交通场所、环境和状况;

4)有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

5)有记录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评估规章制度、项目或措施及其实施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7)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交通安全有关的活动。

交通安全的内容:

自行车、三轮车驾驶人安全、行人安全、乘车人安全、安全乘坐地铁、安全乘坐火车、安全乘坐飞机、安全乘坐轮船

——工作场所安全的指标

1)已成立一个由管理人员、工人、技术人员以及安全专家组成的跨界组织, 以伙伴合作模式,负责工作场所的所有安全促进事宜,由一名管理者代表和一名工会代表共同担任负责人;

2)有工作场所安全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由跨界组织制定,并被安全社区内的管理部门和工会所采纳;

3)长期、持续地开展工作场所安全促进工作,并覆盖到不同的性别、工龄的人员以及各种环境和状况; 4)有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

5)有记录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评估规章制度、项目或措施、工作过程及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7)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工作场所安全有关的活动。

工作场所安全的内容:

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火灾、爆炸、特种设备、职业病、办公室安全、建筑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民工安全。

——公共场所安全的指标

1)已成立一个由管理人员、志愿者组织代表、技术人员以及安全专家组成的跨界组织, 以伙伴合作模式,负责公共场所的安全促进事宜,由一名社区行政管理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担任负责人;

2)有公共场所安全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由跨界组织制定,并被安全社区内的志愿者组织采纳;

3)长期、持续地开展公共场所安全促进的项目,并覆盖到不同的性别、年龄的人员及各种环境和状况; 4)有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

5)有记录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评估规章制度、项目或措施、工作过程及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7)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公共场所安全有关的活动。公共场所安全的内容:

火灾、食品中毒、拥挤、踩踏、传染病、中暑、自然灾害。

——涉水安全的指标

已成立一个由管理人员、水源开发者、志愿者组织、技术人员以及安全专家组成的跨界组织,以伙伴合作模式,负责用水方面的所有安全促进事宜,由一名政府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担任负责人。

2)有安全涉水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由跨界组织制定,并被社区采纳;

3)长期、持续地开展涉水安全促进项目,并覆盖到不同的性别、年龄的人员及各种环境和状况;

4)有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

5)有记录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评估规章制度、项目或措施、工作过程及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7)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涉水安全有关的活动。

涉水安全的内容:

游泳安全、天然水域安全、人工湖安全、饮用水安全、汽车涉水安全

——学校安全的指标

1)已成立一个由老师、学生、技术人员以及学生父母组成的跨界组织,以伙伴合作模式,负责学校的安全促进事宜,由一名学校董事会代表和一名教师共同担任负责人;

2)有学校安全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由安全社区内的学校董事会和社区居委会制定;

3)长期、持续地开展学校安全促进项目,并覆盖到不同的性别、校龄的人员及各种环境和状况;

4)有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

5)有记录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评估规章制度、项目或措施、工作过程及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7)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安全学校有关的活动。

学校安全的内容:

学校宿舍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学生交通安全、教室安全、实验室安全、体育活动安全、校外集体活动安全、网络交友安全、预防校园吸毒、预防校园暴力。

——老年人安全的指标

1)已成立一个由管理者、老年人、志愿者组织代表、技术人员以及安全专家组成的跨界组织,以伙伴合作模式,负责老年人的安全促进事宜,由一名社区行政管理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担任负责人;

2)有老年人安全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由安全社区内的跨界组织制定;

3)长期、持续地开展老年人安全促进项目,并覆盖到不同的性别、所有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以及各种环境和状况;

4)有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

5)有记录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评估规章制度、项目或措施、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7)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老年人安全有关的活动。

老年人安全的内容:

跌倒预防、老年人交通安全、自杀预防、用电、用气、防火安全、病患者关注。——儿童安全的指标

1)需成立一个由管理者、儿童/父母、志愿者组织代表、技术人员以及安全专家组成的跨界组织,以伙伴合作模式,负责儿童安全促进事宜,由一名社区行政管理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担任负责人;

2)有儿童安全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由安全社区内的跨界组织制定;

3)长期、持续地开展儿童安全促进工作,并覆盖到不同的性别、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以及各种环境和状况;

4)有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

5)有记录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评估规章制度、项目或措施、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7)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儿童安全有关的活动。

儿童安全的内容:

家居安全、交通安全、户外安全、游泳安全、玩具安全、烟花爆竹安全。

——家居安全的指标

1)已成立一个由管理者、志愿者组织代表、技术人员以及安全专家组成的跨界组织,以伙伴合作模式,负责家居的所有安全促进事宜,由社区一名行政管理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担任负责人;

2)有家居安全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由跨界组织制定,并被安全社区的志愿者组织采纳;

3)长期、持续地开展家居安全促进工作, 并覆盖到不同的性别、年龄的人员及各种环境和状况;

4)有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

5)有记录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评估规章制度、项目或措施、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7)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家居安全有关的活动。

家居安全的内容:

家庭火灾预防、家庭触电预防、食物中毒预防、煤气中毒预防、室内污染预防、烧伤和烫伤预防、预防中暑、家庭防盗、家庭暴力、急救和逃生。

——体育运动安全的指标

1)已成立一个由管理者、运动参与者、技术人员以及安全专家组成的跨界组织,以伙伴合作模式,负责运动场所的安全促进事宜,由一名运动组织代表和一名运动参与者代表共同担任负责人;

2)有体育运动安全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由跨界组织制定,并被安全社区的运动组织所采纳;

3)长期、持续地开展体育运动的安全促进工作项目,并覆盖到不同的性别人员、运动场所、环境和状况;

4)有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

5)有记录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评估规章制度、项目或措施、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7)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体育运动安全有关的活动。

——七项指标的共性: 1)有组织:已成立一个跨界组织,由一名社区行政管理代表和一名志愿者代表共同担任负责人。

2)有制度:有由跨界组织制定的、并被安全社区内的志愿者组织采纳的安全规章制度。

3)有项目:长期、持续地开展安全促进的项目,并覆盖到不同的性别、年龄的人员及各种环境和状况。4)有措施:有针对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

5)有记录:有记录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评估;有评估规章制度、项目或措施、工作过程及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7)有交流: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相关安全活动。

2.安全社区评价指标 篇二

1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评价表征作用

通过绿色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对社区的资源利用、能源节约、环境质量、社区模式等作出全面的评价, 有利于评价表征社区的绿色化发展水平。

1.2 指导指引作用

科学、合理、全面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为政府部门的绿色社区评价管理和发展决策提供指导和借鉴, 为居民的购房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为社区的环境规划与生态设计提供指导, 为社区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1.3 刺激推动作用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有助于刺激社区的绿色化竞争, 有助于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有助于推动社区以及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并最终有助于推动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LEED评估体系为例, 其除了宣传绿色建筑的各种潜在好处外, 还告诉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将更加物有所值, 并有较高的投资回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使绿色建筑的市场价值不断提升, 这样将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推动市场转型[2]。

2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应把社区的绿色化发展视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 指标体系的设置不仅要能反映社区的资源能源节约水平、人居环境舒适程度, 还要有一定的指标反映社区的社会人文发展、绿色文明意识。同时, 根据社区绿色发展的系统结构分出层次, 指标体系由多个层次的指标层构成。

2.2 可行性原则

在设计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 在考虑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 可行性尤为重要。既要防止指标过于繁杂, 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 又要防止过于简单, 同时要保证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在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取过程中, 指标的定义、具体的准则和要求、分值权重等都必须有科学依据, 整体操作要规范, 便于进行有效的横向与纵向比较、评价与预测。

2.4 导向性原则

无论是数据还是指标体系, 都传递一种信息, 信息的结构和效率可能直接影响着决策。因此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 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通过本指标体系, 将有助于指引社区的环境规划、生态设计和绿色化建设。

3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能科学、合理、综合、全面地衡量社区的绿色化发展水平, 本研究采用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构建方法。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 既选取反映资源、能源、环境属性的指标, 还选取了适当的具有社会人文属性、经济属性的指标。绿色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 (A层) 、因子层 (B层) 、指标层 (C层) 三个层次, 其基本内容为:目标层 (A层) 为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9个因子层 (B层) 为土地利用与选址、社区模式、绿化、社区街道交通、水资源环境、能源、建材资源、生活垃圾管理和环境质量, 指标层 (C层) 为前提条件17个和得分指标54个, 并在指标层下设具体的准则和要求。

3.1 土地利用与选址 (B1)

土地利用与选址是绿色社区的首要问题。土地利用与选址的不当将有可能带来生命财产的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交通出行的增加、土地资源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进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New Urbanism) 非常重视“公交导向开发”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 因为“在美国, 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要归因于交通, 而交通又大部分归因于私人汽车的使用”[3]。此外, “工宿平衡”的理念也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其要求缩小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 减少远距离钟摆式通勤带来的能耗、污染、身体疲累等不利影响。过分强调功能分区, 即每一个功能分区的用地都将会是单一与固定的, 造成城市商业和居住彼此分离, 商业区、居住区沦为了“孤岛”, 从而产生大量长距离的出行路径。国外研究认为, 距离工作地点在8km之外的人有72%从来不会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4]。绿色社区的土地利用与选址包括了3个前提条件以及6项得分指标 (见表1) 。

3.2 社区模式 (B2)

社区模式是绿色社区极其重要的问题。社区模式的不当将有可能导致对居民的购物、休闲、健身、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等带来不便, 增加交通的出行, 增加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导致社区人际交往的隔阂与封闭, 人文环境不良, 以及社区规划设计特色的单一化, 社区管理效果不佳, 绿色文明意识不高等问题, 从而降低生活质量。社区模式包括10个得分指标 (见表2) 。

这里需要重点对以下三个指标进行阐述说明:

3.2.1 混合居住。

其要求建筑类型多元化、建筑面积多元化、房主年龄群体多元化、收入层次多元化。目的是帮助改善社会的分层隔阂状况, 增进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的业主之间的交流, 促进社会的进步。

3.2.2 当地食物生产。

其要求利用社区空旷的空间建设社区农场, 并鼓励利用社区花园、住宅的前后方或院落、阳台、屋顶种植生产食物。目的是为了提供新鲜食物, 增加工作岗位, 扩大绿色空间, 减少化肥、杀虫剂和食品包装的使用, 促进社区交流[5]。

3.2.3 公众参与。

其要求公众能参与社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且投诉机构设立畅通、效果良好。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决策者无法实现可持续社区的发展目标。一些学者把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比喻为“城市杠杆”, 当大量公众参与可持续实践时, 这种效果会非常明显[6]。

3.3 绿化 (B3)

绿化是社区的绿色网络。居民通过绿色空间亲近大自然, 生态绿地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污染、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建筑能耗、降低风速、减少噪音等功能, 并增加社会交往活动, 有助于身心愉悦健康。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户家庭在面积55m2的屋顶上选择景天科植物进行绿化, 每次下雨可以保持80%的水分, 减少了最终流向拉法耶特河的水量[4]。绿化包括2个前提条件以及5项得分指标 (见表3) 。

3.4 社区街道交通 (B4)

出行是每个居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包括对外的交通出行和社区内的交通出行。对于社区这个尺度而言, 对外交通的评价与社区的选址密切相关, 主要是考虑外部交通出行的多样灵活方便, 鼓励通过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达到交通节能。社区内部的街道交通设计应以人为本, 创建“适于步行”的社区。“适于步行”的社区带来很多好处:资源利用更加持续, 社会交往增加, 加强了体育锻炼, 减少了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7]。小街道有着亲人的尺度, 尤其是和行道树结合在一起时, 这种吸引力有助于提高社区的活力[8]。总的来说, 社区街道交通系统应尽量做到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地表径流、保障行人安全、增加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社区街道交通包括以下6项得分指标 (见表4) 。

3.5 水资源环境 (B5)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是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评价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安全饮用水的缺乏给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国外研究表明,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5亿例与水有关的疾病出现, 导致500万至1000万人死亡。安全饮用水的的缺乏每天导致10-20000小孩夭折[9]。因此, 在保证水质安全的前提下, “开源、节流、保护”应该是绿色社区的水资源环境系统的关键措施。要遵循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用水原则, 并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 合理设计和建设社区的水资源环境系统[10]。缺水地区和淡水资源丰富地区对中水利用的要求不尽相同, 多雨地区和降雨量少的地区对雨水收集利用的具体要求也不尽不同,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方案, 达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绿色社区的水资源环境系统主要包括3个前提条件以及7项得分指标 (见表5) 。

3.6 能源 (B6)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绿色社区而言, 节能主要分为交通节能和建筑节能。社区对外交通节能和社区内部交通节能在前文已有论述, 本部分主要针对社区的建筑节能。建筑物的建设和维护占世界能源需求的很大比例。根据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提供的数据, 美国的建筑物占到了美国总能源需求的36%、总水量需求的12%和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建筑节能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它包含利用自然资源、创造“高舒适、低能耗”建筑的诸多方面, 是绿色居住建筑的核心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建筑与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和采暖空调设备的选择, 也与建筑或单体建筑的总体规划、建筑布局、建筑设计及环境绿化等有密切的联系。绿色社区的能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3个前提条件以及5项得分指标 (见表6) 。

3.7 建材资源 (B7)

建材资源的采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大。绿色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建设宜采用资源能源耗用少、性能优良、耐久性好、可循环利用的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材料与制品, 建材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循“3R”原则 (“reduce、reuse、recycle”, 即减量、重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 。绿色社区的建材资源指标体系包括1个前提条件以及6项得分指标 (见表7) 。

3.8 生活垃圾管理 (B8)

每一个社区和人类的居住点都面临着生活垃圾管理的问题。传统的固体废物注重末端治理, 只注重清除垃圾而不是预防垃圾的产生;其忽略了四个方面:源头减量、重复利用、循环再生和回收利用[11]。垃圾的回收和堆肥在高密度的社区中更加方便。垃圾分类收集将使大约75%的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或者是用作肥料[4]。基于此, 不仅应重视对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收集, 更应重视对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 进而要鼓励对生活垃圾及废弃物采取回收利用和就地消化 (堆肥) 。生活垃圾管理指标体系包括3项得分指标 (见表8) 。

3.9 环境质量 (B9)

人居环境舒适是绿色社区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内涵, 包括室内的环境质量和室外 (社区) 的环境质量。绿色社区不能是以牺牲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来换取资源能源的节约, 而应是两者兼顾, 或者说在保证居住环境舒适性的前提下去节约资源能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绿色社区的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包括5个前提条件以及6项得分指标 (见表9) 。

4 结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综合全面地优化构建了包含9个因子和若干指标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限于篇幅, 本文无法详细论述各指标的选取目的、具体准则要求和评价指南。本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 重视资源能源的节约。具体体现为“四节”, 即: (1) 节地 (土地利用) ; (2) 节水 (水资源环境) ; (3) 节能 (包括能源、选址中的对外交通节能和街道交通中的内部交通节能) ; (4) 节材 (建材资源) 。

(2) 重视人居环境的舒适。具体体现在: (1) 环境质量; (2) 绿化; (3) 生态保护 (土地利用与选址) ; (4) 社区街道交通中的部分指标, 如安全舒适的人行道; (5) 生活垃圾管理中的部分指标, 如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 (6) 社区模式中的部分指标, 如生活配套设施。

(3) 重视社会人文气氛的提升。主要体现为混合居住、室内外康体设施、绿色开放空间、安全舒适的人行道等指标。

(4) 重视绿色文明意识的培育。如社区模式中的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教育等指标。

(5) 既有反映资源、能源、环境属性的指标, 也有适当的具有社会人文属性、经济属性的指标, 还有兼具多种属性的指标;指标选取方面体现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比特利.绿色城市主义——欧洲城市的经验[M].邹越, 李吉涛,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Greenhouse Gases[M].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May, 2008

[4]弗里德曼.住宅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社区的规划与设计[M].刘星, 晃艳, 刘珊珊, 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KOTSCHI J, MULLER-SAMANN K.The Rol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s—a Scoping Study, IFOAM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Movements) [EB/OL].http://www.environmentportal.in/content/269047/the-roleof-organic-agriculture-in-mitigating-climate-change-ascoping-study/, 2012-5-20

[6]REES W.Achieving sustainable:Reform or Transformation?[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995 (9) :343-341

[7]WALKABLE COMMUNITIES, INC.Welcome to Walkable Communities, Inc.[EB/OL], www.walkable.org, 2012-5-10

[8]格林, 凯利特.小街道与绿色社区——社区与环境设计[M].范锐星, 梁蕾,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9]GLEICK P.Making every drop count[J].Scientific American, 2001, 284 (2) :40-46

[10]裴烨青.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D].上海:东华大学, 2007:25

3.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研究 篇三

【关键词】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战略问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既带来机会也带来挑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并非把世界所有国家领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已站在确立自己作为大国和强国地位的门槛上。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在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外部条件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20年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之后,中国需要根据新的内外条件和情况,重新检视自己的大战略,作为确保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基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对于中國的发展战略,人们已有很多的讨论。但对于中国的国家各区域经济安全战略,却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本课题源于对战略目标牵引,试图通过对经济安全环境的影响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构建面向安全战略指导的经济安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安全环境进行客观、科学、有效地综合评价,从多维度反映各层面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为经济建设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

二、指标体系设计

1.设计原则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我们重视区域经济安全之间的统筹。从“体系”出发,强调“总体性”,我国正处在经济上行的发展阶段,也是矛盾突出最激烈的阶段,健康平稳地发展是制定实施安全战略的基础,两者需要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去追逐,顾此失彼,要以国为镜,以史为鉴,在坚定巩固各领域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统筹处理好内外安全,国民安全、传非安全等等,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本研究围绕经济安全环境内涵,进行顶层业务分解,初步建立能够覆盖各区域经济安全环境的相关领域基本要素指标体系、业务模型。

2.区域经济安全指标体系

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维护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具体表现为一国保障其经济主权独立、经济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从广义上看、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社会类经济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诸多方面,表现为一国政府能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制度和相关法律、确定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管控本国经济、抵御外国资本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冲击、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安全理论、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本项目从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状况、经济主权安全状况等直接影响GF建设的几个方面及经济危机风险状况、粮食安全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安全进行评价。由于篇幅限制,各类区域经济安全问题的指标选择过程将不一一介绍,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经济安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科学反映我国经济安全环境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指标建立的过程中,对各级指标的筛选和建立采用了重点考虑了以下情况:

(1)定性定量相结合

以上指标构建过程中均以定量分析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分析和评价经济安全环境状况过程中,除了采用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以确保对经济安全环境的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可信。

(2)统计和抽样调查相结合

在对指标设计及数据搜集过程中,针对经济安全领域调查对象与调查要求的不同,采用了全面统计调查和抽样调查最为常用的两种调查方法。

对于占比、平均值等统计指标,多采用抽样调查统计方法,从被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由样本所获取的结果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和特征。

对于部分定量指标,需要采用全面统计调查方法,从国家统计系统和各个业务归口部门定期取得系统的、全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获得。

三、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设计

1.模型选择

结合经济领域指标数据中定量数据较多,并且指标体系有较为清晰的层次结构,而实际需求为量化各层次结构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优先考虑结构方程模型。

2.模型优化

建模过程会受到数据的获取,数据的属性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影响,因此,会在建模中对初始选择的模型进行及时的调整。如果能够获取到较多的定量数据,那么,可能会优先考虑结构方程,或BP模型;如果数据采集最终反馈,更多的是定性数据,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缺失不利于量化,那么在建模过程中可能会优先考虑熵值法或模糊评价。

另外,如果研究结果希望展现出31个省(区、市)的比较值,那么,指标体系当中的部分指标会进行删除或更改,确保省级指标可以获取;如果研究结果侧重给出评价以及趋势预测,那么,在数据输入时,会使用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便保证参数可以被估计及检验。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仍然难于获取的情况,将使用熵值法进行分析评价。

四、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研究目的在于估计比较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经济主权安全,经济危机风险情况对于经济安全的影响程度。三级指标,来自全国31个省市,2006-2015年度数据。均为数值型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税务局,国土资源部及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相关数据。

2.模型设计

由于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经济主权安全,经济危机风险情况均为不可测度指标,因此,使用SEM来解决它们的指标测度。结合指标体系设计及研究目的,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在此之前,可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数据结构进行挖掘,不断修正,得到合理的潜变量结构。然后,再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3.模型识别

常用t法则判断模型是否可识别: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共有(m+ n)个可观测变量,记t为模型中自由估计的参数个数,则模型可识别的一個必要条件是:t(m+n)(m+n+1)/2。

假设该模型中共含有35个参数,包括11个负荷、3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11个观测变量的误差方差、结构模型的8个未知参数、2个内生潜变量的误差方差。由于3513×14/2,故该模型可识别。

4.参数估计

利用R软件,计算得到结构系数矩阵以及方差矩阵。本项目采用标准化情况下的参数估计结果,分两步确立:第一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挖掘数据的潜在结构。并结合已有经验,不断迭代优化指标体系以及潜变量结构。第二步,运行程序。检验不显著的路径后重新拟合模型。不断迭代优化,使得所有因子载荷在95%置信度下均显著。最终结构方程可表示为:

5.模型检验

根据各种模型检验指标,如GFI(拟合优度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NFI(拟合规范指数),IFI(NFI修订指数)对模型进行检验。以上指数一般都在0-1之间,0.9以上表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另外,对于不同结构的模型,也可结合反映误差方面的指数进行比较判断。如RMSEA(近似误差的均方根)、AIC、CAIC进行比较选择。

6.模型分析

(1)中国经济安全评估

从上面的结构模型参数可以看出,每一项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影响为正向或负向。同时,通过对比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对比不同三级指标对同一二级指标及一级指标影响的强弱;另外,可以对比不同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影响的强弱。识别影响各二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的重要因素。

利用以上数据,逐年构建结构方程,即可得到我国经济安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中国经济安全预测

对于中国经济预测,设计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使用前一年构造的结构方程的系数代入方程进行计算。此前,需要逐年建立回归方程模型,并对预测结果以及实际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第二套方案,使用BP神经网络,使用当年的评估值作为输出层,前一年的三级指标值作为输入层,进行学习,得到权重后用于预测。

五、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本研究建立的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体系能够从多维度反映出区域经济安全在各层面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有利于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认识自身的经济能力,找出优势与劣势,为加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科学地制定社会经济建设规划和政策,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石.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11:75-79.

[2] 郑通汉.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杜旭宇.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 1999,16:31-32.

[4] 余根钱.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统计. 2004,9:14-15.

[5] 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4:93-98.

作者简介:

4.安全社区评价指标 篇四

1.1准确打印检验申请单:各科工作人员要根据受检者所选择的检验项目,打印检验条形码,字迹要清晰可读,内容包括写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所检项目、条形码号及条形码。如果这些内容一旦被漏填、忽视、错填或者填写不清,都会使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不能全面获取受检者信息,以至于不能对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1.2受检者准备:此项工作可以确保送检的标本质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当受检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受检者运动时,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一时增高,而且还可以引起血中钠、钾、钙以及清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三酰甘油、尿酸、血糖等增高;另外服用药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性和可靠性。所以当采集受检者标本时应尽可能的规避上述情况。如果确要检验,而又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1.3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对受检者进行采集标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血最好以坐位或卧位,从而确保安全。③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采血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④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符合实验要求。⑤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 1

污染。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该阶段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2.1维护仪器:良好仪器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关键。所以,必须加强仪器的维护。检验仪器维护要按规定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以及季保养,使仪器终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

2.2准备试剂:检测项目的试剂一定要按流程操作,要按试剂说明书来配制。暂时不用的试剂必须迅速放回冰,以防止试剂挥发,对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试要观察其稳定性,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要及时更换。2.3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作为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从而使检验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处于规范受控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客观、准确、及时。一是要确保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二是规范保存原始记,要重视原始数据的法律效力,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三是所有检验项目都应具有标准操作程序,此操作程序应该具备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有效性。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认真审核测定结果:目前的医学检验越来越系统,越来越自动化。所以检验人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多。无任是 2

受检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是一环套一环。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瑕疵或者错误,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检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一旦检验结果超出了医学水平,检验人员应当立刻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要与深入体检科了解受检者情况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状况,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3.3结果分析和解释:一旦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相符合的情况,检验人员应及时和主检医师进行沟通,找准症结,摸清情况。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很多受检者都希望了解自己体检结果,自身情况。所以会经常性让检验人员对自己的检验结果做出有关解释,检验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检验结果对受检者结果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检验科质量与安全监控指标及评价标准 项目 分值 缺陷内容 扣分标准 基本要求 得分(1)科主任不了解全面质量管理内容或不清楚科室质量管理重 1 点,对质量存在问题的改进缺乏计划性

1、科主任负责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落(2)缺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制度 0.5 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内容要求,(3)科室质量管理小组未按PDCA循环开展有效质量管理活动 4 0.5

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制度,体现全面质量管

一、质量管理(4)科室存在问题改进力度不够,相同质量问题重复出现无改理与持续改进,有记录文件 1(20)进(5)缺完善的实验室信息系统 1(1)未按规定召开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会议 2

2、每月召开1次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会议,内容 4(2)缺改进工作措施及督办记录 1 要体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有记录(3)未体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 1 3

(1)缺全员培训计划 1

3、制定全员培训计划,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与持续

2(2)员工对质量管理要求不熟悉 改进的全过程,员工知晓指控要求、程序与方法 1(1)无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内容 1.5(2)无开展特殊检验项目和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 1(3)无开展特殊检验项目的审批报告 1

4、制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做到知识不断更(4)无开展特殊检验项目的工作培训、讨论记录和操作规程 2

新,对特殊检测项目和新技术、新业务实施准入(5)无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批准文件 1 管理、有制度、有相关培训内容、讨论记录和操 10 作规程,有代表科室特色及水平的技术项目,有(6)无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批准的工作培训、讨论记录和操

1.5 本科工作统计数据资料,有与院外先进水平比较作规程

的检查项目(7)缺乏代表科室特色及水平的技术项目 1(8)缺本科工作统计数据资料 0.5

(9)无与外院先进水平比较的诊治项目 0.5(1)缺检查服务项目清单 1

1、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必须是经批准的准入项目,(2)不能提供24h急诊服务 2 开展特殊检查的实验室应有验收、准入程序,工(3)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2

作人员有上岗资格证明文件、应建立实验项目临(4)开展的检验项目未经批准、准入程序 2 床应用指南或手册,定期更新,对本院尚未开展 12 或条件不具备的部分检验项目应有规范的外送运(5)开展特殊检查的实验室未经验收、准入程序 2

行机制,并签订有保障合同或协议及委托合同或(6)缺实验项目应用指南或手册 1 协议,有检查服务项目清单,能够提供2h急诊服(7)缺未开展检验项目的完善的外送运行机制 1

务,能够满足临床工作需要(8)工作人员存在无证上岗情况,每发现1人扣0.5分 1

(1)科室布局与流程不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2

2、科室布局与流程合理、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2)缺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

二、工作规范有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有废弃物处理程序,并落(50)(3)缺废弃物处理程序 1 实到位,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实8 验室废弃物、尖锐器具的处理应符合医院感染控(4)未落实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2

制规范要求,具有生物危害标志,使用正确(5)未落实废弃物处理程序 2(1)缺室内质控制度 1.5(2)缺室内质评制度 1

3、有室内质控制度及室内质控失控处理程序,参(3)缺室内质控失控处理程序 2.5 与卫生部或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4)缺对EQA回报不及格结果的处理程序 2.5

有记录,有EQA回报不及格结果的处理程序,有15 工作记录,检测方法、仪器操作须有SOP文件,(5)缺实施室内质控记录 1.5

本专业组人员均知晓并执行(6)缺实施室间质评记录 1.5(7)缺实施室内质控失控处理记录 1.5 4

(8)缺实施对

EQA回报不及格结果的处理记录 1.5(9)检测方法、仪器操作未执行SOP文件规定 1.5

4、有设备与试剂的国家许可证明文件资料,有设(1)缺设备与试剂的国家许可证明文件资料 1

备操作规程,有设备定期校准和保养记录,有主(2)缺设备操作规范 2

要检验设备(10万元及以上)相关资料,及时淘(3)缺设备定期校准和保养记录 2 7 汰经鉴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有记录资料,应(4)缺主要检验设备(10万元以上)的相关资料 1

有二级以上生物安全柜配置,应有个人防护用具(5)缺及时淘汰经鉴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的记录资料 1(护目镜、洗眼装置等)(1)未对检查结果报告实行归口管理 1.5

5、对检查结果报告实行归口管理,有报告管理与(2)缺报告管理与签发制度和复核规定 2

签发制度,有为临床工作提供咨询服务的制度,(3)缺为临床工作提供咨询服务的制度 1.5 有与临床科室有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或收集意见的(4)缺科室技术人员下临床科室征求意见的记录资料 2

制度与记录文件,科室技术人员要主动下临床科(5)缺服务承诺或未落实相应措施 8 室征求意见,有记录资料,应定期或不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抗生素药敏种类,应有报告时限的明文规定、公示承诺及贯彻执行时的对应措施,平

诊检验结果日报时间:生化、临检≤24h,免疫≤ 48h

1、有防止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及掌(1)缺应急预案或员工对《预案》、《条例》内容不了解

握,消防设备配置合理,标志醒目,有紧急通道,(2)缺科室组织学习《应急预案》、《条例》计划及记录,或

对腐蚀药、易爆物、易燃物、毒性试剂等应有专安全制度、措施不到位 人、定位、定量保管,并有严格的保管与使用制(3)未制定“差错及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1 度,医护人员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内容要(4)医护人员不了解发生医疗差错及事故后报告处理程序 1 求,落实“科室防范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重点措12(5)未建立差错及事故登记本 1 施”,建立安全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有专门人(6)差错或事故后未及时报告医务科,每漏报1次扣0.5分

1.5

三、医疗安全员进行督查,并有记录文件,制定科室“差错及(7)未登记、讨论发生的差错或事故

2(30)事故登记本”,对发生的差错及事故要立即报告(8)缺腐蚀药、易爆物、易燃物、毒性试剂的保管使用制度

医务科,并登记、讨论,新开展的检验项目在临(9)腐蚀药、易爆药、易燃物、毒性试剂保管使用不力 1.5 床应用须有审批记录文件及质量保证文件 1(1)员工对“异常医疗信息请示报告制度”不了解

2、应有能够迅速提供临床检查结果的运行机制、1(2)异常医疗信息发生后科室难以处置 4 制度及程序,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 1(3)缺迅速提供临床检查结果的运行机制、制度和程序 要及时请示报告,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 1(4)不能及时提供检查结果 5

(1)对告知内容不了解,每人次扣

0.5分 1

3、履行有关告知程序,落实操作告知义务,充分(2)未落实告知程序,每例次扣0.5分 1 4 尊重患者权益,需患者知情同意的诊断、操作项(3)科室未落实告知项目目录 1 目,科室要列出目录,各级人员应熟悉目录内容(4)未维护尊重患者的权益 1(1)缺急诊实验室或开展项目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2

4、建立规范的急诊实验室和严格的工作制度,急(2)急诊报告时间延时 2

诊检验人员经过资格认证,开展适合本院急诊工

作的服务项目,急诊检验结果回报时间:临检≤(3)缺急诊实验室工作制度 1

30min,生化≤120min(4)急诊检验人员为经过资格验证 1

(1)缺人员紧急替代制度 1

5、科室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岗位,有事外出要告(2)替代人员不能及时到位或通讯工具不畅通 2 知值班人员去向,有明确的“人员紧急替代制度” 4(3)工作人员出现脱岗 并保证联系通讯工具畅通,以使出现各种突发事

5.区评价指标 篇五

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区)

评估指标

一、评定考核内容

(一)商标战略实施组织领导(共150分)1.市(含区,下同)政府成立商标战略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领导机构情况。30分

2.市政府将商标工作纳入市政府以及下级政府工作考核目标情况。30分

3.本市将商标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情况。30分 4.市政府定期研究、部署商标工作的情况。包括专门召开商标工作会议、听取商标工作汇报等。30分

5.市政府定期督导、检查、落实商标战略实施工作情况。30分

(二)商标政策法律体系建设(共90分)1.本市出台关于商标战略实施工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情况。30分

2.市政府出台关于商标战略实施工作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情况。30分

3.市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台贯彻落实《实施意见》部

门文件情况。20分

4.市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关于商标战略实施工作联合发文情况。10分

(三)商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共80分)1.市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商标管理机构情况。20分

2.市级以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商标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商标管理人员情况。20分

3.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商标工作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情况。10分

4.本市建立商标保护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商标纠纷、争端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情况。10分

5.本市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建立情况。10分 6.本市建立重大科技项目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开展商标权获取和保护全程跟踪服务情况。10分

(四)指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实施商标战略(共120分)1.本市有效注册商标量及近两年年均增长率。20分 2.本市有效国际注册商标量及近两年年均增长率。10分 3.本市每百户市场主体平均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10分 4.本市每百户市场主体平均有效国际注册商标拥有量。10分

5.本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商评委认定保护的驰名商标数量。10分

6.本市省著名商标数量。10分

7.对本市驰名、著名商标企业鼓励、支持情况。10分 8.本市企业以商标权许可、质押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商标权的市场价值情况。10分

9.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开展面向企业的商标管理经验交流和宣传培训情况。10分

10.鼓励、支持本市企业积极应对海外商标纠纷,运用当地法律和国际规则制止海外商标抢注行为和商标侵权假冒行为情况。20分

(五)开展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工作(共100分)1.探索商标战略实施的新举措、新做法。20分 2.贯彻落实《苏州共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情况。20分

3.参与商标战略宣传工作情况。20分

4.参与国家商标战略实施培训工作情况。20分 5.开展商标战略实施调研,参与和推动国家、地方商标战略制定、实施工作情况,包括对商标战略相关政策征求意见反馈情况等。20分

(六)加大对商标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共90分)

1.本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近两年查处商标侵权与违法案件情况。20分

2.本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近两年移送司法机关涉嫌犯罪商标案件情况。10分

3.商标执法专项行动、执法检查活动情况。20分 4.跨地区商标行政执法协作情况,即到其他地区或协助其他地区在本地执法情况。10分

5.充分利用调解机制,保障商标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情况。10分

6.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执法情况。10分

7.本市商标行政执法人员数量、素质结构等情况。10分

(七)充分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共60分)1.本市有效农产品商标注册数量及近两年年均增长率。10分

2.本市地理标志注册情况。10分

3.本市农产品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商评委认定为驰名商标情况。10分

4.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专项执法行动情况。10分 5.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宣传、培训活动开展情况。10分

6.利用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情况。10分

(八)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共90分)1.本市商标代理机构数量及每万户市场主体拥有商标代理机构数量。20分

2.商标代理行业自律开展情况。10分 3.开展商标代理机构专项治理情况。20分 4.加强商标代理业务和职业道德培训情况。10分 5.对商标代理机构违法行为举报投诉处理情况。20分 6.规范和发展市场化商标信息中介服务情况。10分

(九)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共40分)1.商标咨询服务应答机制建设情况。20分 2.商标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公开情况。20分

(十)加大商标宣传教育力度(共100分)1.本市相关新闻媒体设立专门栏目宣传商标战略工作情况。20分

2.本市举办的大型商标战略宣传活动情况。20分 3.本市举办相关商标或知识产权论坛情况。20分 4.本市广泛开展《商标法》及相关法律普法宣传情况。20分

5.本市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开设相关商标课程及商标研究机构发展情况。20分

(十一)大力培养各类商标专业人才(共60分)1.本市将商标法律知识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课程及考核情况。20分

2.市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工作长期培训规划制定情况。20分

3.本市商标工作人员参加各级商标培训情况。20分

(十二)扩大商标国际交流与合作(共20分)1.本市开展商标国际交流活动的次数、名称、内容、规模、影响等。10分

2.本市企业海外商标维权投诉协调机制建立情况。10分

二、使用说明

(一)满分为1000分,各项指标由督导评估组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评分。

(二)城市(区)缺乏相应权限或受客观条件限制,不具备相关指标考核条件的,该项指标得分视其他各项指标平均得分率计算。

6.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篇六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及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和城市森林管理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考核评价,也可供省级森林城市(镇)建设的考核评价参考。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国家森林城市

nationalforestcity 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3.2 城市森林

urbanforest 在市域范围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及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3.3 市域

cityfield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3.4 城区

urbanarea 城市的建成区。3.5 郊区

suburbanarea 城市建成区以外行政区域。根据它的位置以及同建成区的联系,分为近郊和远郊两部分。3.6 乡土树种

nativetreespecies 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某些引种期长、并在本地区极端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已表现没有生态扩侵性,符合引种成功标准的归化树种,也可以列入乡土树种。3.7 城市森林网络

networkofurbanforestlandscape 市域范围内的城区和郊区各类森林斑块,与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连接,形成LY/T 2004——2012片、带、网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3.8 生态文化

ecologicalculture 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的一切文化形式。生态文化建设对于普及生态知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4 总则

4.1 形成森林网络空间格局

在市域范围内,通过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等模式,建立城市森林网络空间格局。4.2 采取近自然建设模式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近自然林业经营理论,因地制宜,确定营林模式、树种配置、管护措施等,使造林树种本地化,林分结构层次化,林种搭配合理化,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4.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对市域范围内的城乡生态建设统筹考虑,实现规划、投资、建设、管理的一体化。4.4 体现鲜明地方特色

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传承出发,实现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4.5 推广节约建设措施

推广节水、节能、节力、节财的生态技术措施和可持续管理手段,降低城市森林建设与管护成本。

4.6 实现建设成果惠民

坚持以人为本,在森林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为市民提 供便利。5 指标体系

5.1 城市森林网络

5.1.1 市域森林覆盖率

年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20%以上。森林覆盖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

年降水量400 mm~800 mm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

年降水量800 mm以上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5%以上。

自然湿地面积占市域面积5%以上的城市,在计算其市域森林覆盖率时,扣除超过5%的自然湿地面积计算森林覆盖率。5.1.2 新造林面积

自创建以来,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5%以上。5.1.3 城区绿化覆盖率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5.1.4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ll㎡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计算方法见附录A。5.1.5 城区乔木种植比例

城区绿地建设应该注重提高乔木种植比例,其栽植面积应占到绿地面积的60%以上。5.1。6 城区街道绿化

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树冠覆盖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5.1.7 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自创建以来,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5.1.8 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

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5.1.9 休闲游憩绿地建设

城区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为主的休闲绿地,分布均匀,使市民出门500 m有休闲绿地,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游憩需求;郊区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其他面积20 h㎡以上的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5处以上。5.1.10 村屯绿化

村旁飞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0%,分散居住型村庄达15%以上。林木绿化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5.1.11 森林生态廊道建设 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有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宽度能够满足本地区关键物种迁徙需要。

5.1.12 水岸绿化

江、河、湖、海飞库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5.1.13 道路绿化 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飞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因地制宜开展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景观通道。LY/T 2004——2012 5.1.14 农田林网建设

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GB/T18337.3要求达标。5.1.15 防护隔离林带建设 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生态防护隔离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生态功效显著。5.2 城市森林健康 5.2.1 乡土树种使用

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5.2.2 树种丰富度

城市森林树种丰富多样,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5.2.3 郊区森林自然度

郊区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植物群落演替自然,其自然度应不低于0.5。森林自然度计算方法见附录A。

5.2.4 造林苗木使用

城市森林营造应以苗圃培育的苗木为主,因地制宜地使用大、中、小苗和优质苗木。禁止从农村和山上移植古树、大树进城。5.2.5 森林保护

自创建以来,没有发生严重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破坏森林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重大案件。

5.2.6 生物多样性保护 注重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树种植物以及其他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乡土植物,保护各种野生动植物,构建生态廊道,营造良好的野生动物生活、栖息自然生境。5.2.7 林地土壤保育

积极改善与保护城市森林土壤和湿地环境,尽量利用木质材料等有机覆盖物保育土壤,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和粉尘侵害。5.2.8 森林抚育与林木管理

采取近自然的抚育管理方式,不搞过度的整齐划一和对植物进行过度修剪。5.3 城市林业经济 5.3.1 生态旅游 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郊区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与健身、休

闲、采摘、观光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相结合,积极发展森林人家,建立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5.3.2 林产基地

建设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殖、用材林等林业产业基地,农民涉林收入逐年增加。5.3.3 林木苗圃

全市绿化苗木生产基本满足本市绿化需要,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建有优良乡土绿化树种培育基地。5.4 城市生态文化 5.4.1 科普场所

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的开放区等公众游憩地,设有专门的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科普馆等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和场所。5。4.2 义务植树

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5.4.3 科普活动

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5次以上。5.4.4 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5.4.5 市树市花

经依法民主议定,确定市树、市花,并在城乡绿化中广泛应用。5.4.6 公众态度

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应达到90%以上。5.5 城市森林管理 5.5.1 组织领导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同意开展创建活动2年以上,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有力,成效明显。5.5.2 保障制度

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配套高效。5.5.3 科学规划

编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政府审议、颁布实施2年以上,能按期完成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LY/T 2004——2012 5.5.4 投入机制

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公益力量参与的投入机制。自创建以来,城市森林建设资金逐年增加。5.5.5 科技支撑

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措施,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实施,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城市森林营造、管护和更新等技术规范和手册,并有一定的专业科技人才保障。5.5.6 生态服务

财政投资建设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各类城市公园、绿地原则上都应免费向公众开发,最大限度地让公众享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5,5.7 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 开展城市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掌握森林资源的变化动态,核算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效益,为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提供科学依据。5.5.8 档案管理

7.安全社区评价指标 篇七

网络社区是一个将传统物业与现代化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智能接入技术等多学科高新技术相结合的, 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传输媒体为一体的, 有广泛信息服务内容的综合系统。一个社区网站的注册会员在数量、职业、性别、年龄层次和社会地位等变量能够影响这个社区的人气, 除此之外, 网站的会员对网站的忠诚度, 兴趣的偏好程度, 使用的持久度, 介绍新会员的能愿程度等行为的可测指标也同样可以检验一个社区网站的运营状况。目前, 国内外对于网络社区的研究, 集中在对于用户网络社区参与动机的了解和发现。对于网络社区基础建设对网络社区会员粘性因素的影响没有做过系统研究, 本研究基于在网络社区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 结合战略管理学的理论, 分析网络社区的会员粘稠度构成要素及其对于会员粘稠度的影响, 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以期更加明确网络社区建设的方向性, 为网络社区系统管理和社区网站的经营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网络社区的概念最早是由Howard Rheingold在他的著作《The Virtual Community》中提出的, 他指出--People who use computers to communicate, form friendships that sometimes form the basis of communities, but you have to be careful to not mistake the tool for the task and think that just writing words on a screen is the same thing as real community。

Catherine M.Ridings等学者从虚拟社区吸引人们长时间挂在网上的原因的角度对网络社区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 网络社区吸引网民的第一个原因是most sought either friendship 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第二个原因是social support;第三个原因是dealing with personal interests/hobbies, pets, or recreation, 并重点指出virtual community managers should emphasize not only the content but also encourage the friendship and social support aspects as well if they wish to increase the success of their virtual community。另外, Pamela J.Ludford等人从网络社区通过创造独特型和进行成员分组的方式来增加用户参与度的视角提出了similarity and uniqueness are th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hatpositively influenced participation.

在国内方面, 张敏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研究了社会支持网络的产生和构成, 证明了在后福利时代社会保障发展取向上, 注重多元主体的、网络性的、社区化的、福利倾向的社会保障制度更适合我国国情。许博等学者则同样站在用户参与的社会因素角度得出了用户的“社区认同感”和“社区义务感”对于社区参与有着显著影响, 社区中“共同愿景”、信任和领导一成员交互全部或部分地对社区认同和义务的产生发生作用的结论。郭玉锦等学者也从成员社会联系的角度指出了网络社区通过电脑连线的沟通方式, 基本上是较少道德束缚或社会规范的, 而且是比较具有创意的的优势。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为了能够深入解释和有效说明各个影响因素与网络社区的会员粘稠度的相关性, 本研究考虑了网络社区系统及其用户群体的特点, 分析网络社区用户会员粘性的产生及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一) 一级指标体系的构成

1.会员因素

所谓会员, 就是在网络社区中, 通过注册在社区内享有一定程度的使用权限, 并能够利用所享有的权限来从事社区活动的成员。会员是构成网络社区的主体,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联系社区和非会员的纽带, 会员粘稠度的概念就解释了会员因素是影响会员粘稠度的第一要素。与会员相关的一系列指标是影响会员粘稠度的重要指标, 也是衡量网络社区人气的直接标准。

假设1:网络社区对会员因素的重视程度与会员粘稠度的大小正相关。

2.社区因素

除了在会员方面引起重视之外, 网络社区在建设过程中, 也需要注重自身的各方面因素, 尤其是一个新建的网络社区, 在会员数量还不够充足的情况下, 能够吸引非会员成为会员, 并且留住会员的方法, 重点就在社区本身的建设和维护上。根据笔者对各网络社区的调查, 社区因素一直都是网络社区运营商们重点考虑的要素, 各大网络社区之间的竞争, 也一直都是社区因素各方面之间的竞争。

假设2:对网络社区建设和维护的投入程度与会员粘稠度的大小正相关。

3.环境因素

以往的文献中尚无学者将网络社区本身放在某个环境中来进行考虑和研究, 最大的原因在于网络社区对于身处其中的成员来讲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另外, 由于网络社区内部交流的独立性, 使得网络社区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并不明显。但是, 由于商业活动对搜索引擎的依赖日益增强, 以及其他因素, 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 使得在网络社区的研究中不得不考虑环境因素带来的作用。

假设3:网络社区环境的质量与会员粘稠度的大小正相关。

(二) 二级指标体系的构成

1.会员因素的构成

会员因素之所以能够影响到网络社区的会员粘稠度大小, 是因为构成会员因素的各个二级指标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其中包括网络社区的会员数量、网络社区的会员素质高低、会员中的成员领袖的号召力大小, 以及担任版主的会员做好自身在社区中的工作的能力。

假设4:成员数量和素质、成员领袖的号召力和版主的工作能力与会员因素的作用大小正相关。

2.社区因素的构成

社区因素是网络社区运营商们可以直接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因素, 因此调查中发现, 构成这类因素的二级指标非常多, 笔者通过总结将其归纳为了三个主要的二级指标, 他们分别是社区功能的完备性、社区服务的舒适性和帖子内容的数量大小以及它们的新奇性。社区功能的完备性包括站内搜索引擎功能的大小、社区娱乐功能的多少、会员成长的激励程度、社区中社交功能的大小和会员 (非会员) 操作的权限大小;社区服务的舒适性包括网站的美观度、操作平台的兼容性 (如手机等) 、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帖子信息的归类以及发帖的归属性大小、发言的自由度和规范性、敏感词汇的处理方式、删帖的透明度、注册成为会员的难易程度以及挽留高质量用户的主动性等;帖子内容的数量大小及新奇性包括社区的定位以及专业性强弱、社区网站的特色大小、社区的日发帖量和每帖回复数量。

假设5:社区功能的完备性、社区服务的舒适性和帖子内容的数量大小及新奇性与社区因素功能的大小正相关。

3.按照不同标准分成不同大类

由于网络社区所处的环境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成不同大类, 它们对网络社区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前文所提及的各种环境对于网络社区会员粘稠度的影响在目前看来还无法进行直观测量, 但是有两个环境因素却对会员粘稠度影响显著, 一个是搜索引擎, 另一个是导航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高低可以影响非会员寻找一个社区网站的时间和心情, 而在导航网站中出现的链接数量多少也可以影响从未进入一个网络社区网站的随机游客数量。

假设6:社区网站对搜索引擎的友好程度和网络社区同导航网站的合作程度与环境因素的功能大小正相关。

四、样本分布

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标准用户数据,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设计, 并参考文献中所提供的文体样式分别考察会员因素、社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这三个因素的构成要素。同时, 问卷中也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及网络使用习惯等信息。在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 首先进行了试测来检验其测试效果。

1. 数据采集

本次调查选取目前国内会员粘性最高的即时通讯软件之一:腾迅QQ进行数据收集。腾迅网成立于1998年11月,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一。截止到2011年3月, QQ即时通讯的活跃账户数达到了6.743亿。问卷发放对象为国内某城市各大高校已申请并使用一段时间QQ号的本科生和专科生, 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其中回收数量为433份。其中有效问卷325份。样本特征如表l所示。

2. 数据分析和结果

本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 (Partial Least Squares) 进行数据分析。偏最小二乘法是一种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 能够在数据样本较小的情况下, 对测量指标的信度、效度, 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测试。

依据结构方程模型, 首先评估测量指标的信度和效度。信度通过Composite Reliability (CR) 反映, 效度通过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 和因子负载反映。如表2所示。

由表中看出, 所有的CR均大于临界值0.7, 说明测量指标具有较好的信度。所有因子负载均大于0.7, AVE均大于临界值0.5, 说明测量指标具有较好的效度。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假设检验, 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发现, 所有假设均通过了检验, 可以认定, 会员因素和社区因素对网络社区的会员粘稠度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其中社区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 而环境因素对与会员粘稠度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只是这个影响不如会员因素和社区因素显著。成员的各种指标, 社区功能、服务和内容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两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分别对会员因素、社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也较为显著。很明显, 网络社区如果在会员质量和社区质量上做好工作, 对于维持和提高它的会员粘稠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和发现影响网络社区会员粘稠度, 即网站的人气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组织结构, 网络社区的自身建设和维护的因素对留住和吸引会员、营造网站人气有着显著影响, 基于对管理学中管理环境因素的承诺和分析, 本研究引入环境因素, 建立了解释和说明会员粘稠度评价指标的理论模型, 并且该研究模型与收集到的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

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首先, 证实了会员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网络社区的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前人研究成果中较少注重的一大因素。而由于会员粘稠度的竞争同时也是社区建设和维护的竞争, 社区的功能、服务和内容也是会员粘稠度提升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其次, 本研究将管理学的理论应用于网络社区环境, 对于拓展传统理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足之处在于, 在网络社区的实际运营中, 会员因素、社区因素和环境因素与会员粘稠度的关系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线性关系, 而是会员因素和社区因素二者之间本身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他们的作用结果可能对会员粘稠度带来新的影响, 这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摘要:从网络社区运营商的角度分析网络社区会员粘稠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发放网络问卷采集相关因子的数据, 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问卷进行分析:研究证明, 网络社区运营商对会员因素、社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重视程度与网络社区的会员粘稠度成正相关。构建网络社区会员粘稠度影响因子的结构方程模型, 对研究模型与收集到的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

关键词:网络社区,会员粘稠度,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 (M) .美国:AWilliam Book Press, 1993

[2]Catherine M.Ridings, David Gefen.Virtual Community At-traction:Why People Hang Out Online[J].JCMC 10 (1) , Ar-ticle 4, November 2004

[3]Pamela J.Ludford, Dan Cosley, Dan Frankowski, LorenTerveen.Think Different:Increasing Online CommunityParticipation Using Uniqueness and Group Dissimilarity[J].CHI 2004, April 24-29, 2004, Vienna, Austria

[4]张敏.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对大连社区公共服务社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7 (12) :48-57

[5]许博, 胥正川, 邵兵家.影响网络社区用户参与的社会因素及其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0 (3) :8-10

8.安全社区评价指标 篇八

【关键词】 消防;安全;体系

一、以火灾分析作为衡量农村消防安全状况的不科学性

火灾统计,是消防工作的重要业务基础,及时准确地统计上报火灾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火灾信息和部队灭火救援情况,对于研究火灾规律特点,制定相应对策,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以其作为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消防安全状况进行宏观评价的指标,显得片面和单薄。

(一)火灾发生的偶然性影响数据的客观性:火灾发生有其必然性,但也存在偶然因素。近些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入开展,农村消防工作显著提升,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农村消防自治,普及手台机动泵提高扑救初期火灾能力,夯实基础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抵御火灾综合实力,方法不可谓不强,工作不可谓不实,但各类农村亡人火灾仍偶有发生,这同我国现阶段国情以及农村发展规律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单纯使用亡人火灾数据,对全市乃至全国的火灾形势与农村消防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明显失于偏颇。

(二)火灾数据无法全面反映农村整体的消防安全状况:消防工作涵盖人类社会基本活动的方方面面,农村整体消防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也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体系,而我国的现状是在评价消防工作成效时,局限于“以火灾的四项指标论功过”,消防部门一直被四项指标的升降所困扰,一些地方政府在考虑消防部门工作时,惟以四项指标的升降论成败。这种消防安全评价上的局限性,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村地区消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

(三)火灾统计失实的现象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火灾统计失实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其原因有多方面,如统计渠道不够畅通;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逐级上报火灾的机制不健全;火灾善后处理相关方面脱节,缺乏统一管理措施;地方的不当干预影响真实核定火灾损失以及统计工作责任、制度不够落实等,均直接影响到火灾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基于此形成的火灾分析,难免会受到影响。

二、构建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和现实功能

(一)建立体系的必要性:在现有农村消防安全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消防安全综合评价体系,正确地选取农村消防发展中具有代表性、较为合理、信息量大的重要指标,用客观、准确、全面、科学的方法来评价农村消防发展的各个侧面及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二)建立体系的基本原则:要使评价体系科学准确 ,发挥体系的研判、指导、分析、决策功能 ,就要在评价指标的确立中把握五个原则。一是客观性,指标的确立必须反映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对消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标准,必须体现当前国家基本国策和消防法律法规对消防工作的要求。二是适用性,指标要宏观,突出重点和主要矛盾,反映保障公共消防安全的主要内容,既要力求全面,又要简洁易行,避免以偏概全和过细、过滥、过繁。三是代表性,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差异等因素,尽量选择具有普遍性、基础性的指标 ,满足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消防状况的总体性、全面性、基础性要求。

(三) 建立体系的现实功能:通过充分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村整体消防防御体系的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对象既包括消防方面的因素,又包括整个农村综合方面的因素,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消防与农村整体协调的有机组合。它不仅能准确地指出农村消防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及盲区,显示出需要加强的方面,为消防工作提供有力的可靠依据,而且可以有效地扭转以往只用火灾指标来衡量社会消防发展的状况 ,扭轉以往消防工作被火灾牵着鼻子走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独家搞消防的状况 ,最终消除消防工作与社会总体发展不相协调的现象。

三、社会消防安全评价指标的基本构成

正确地选取农村消防发展状况中能够有效体现农村消防工作发展水平和整体状况的指标,是构建社会消防安全评价体系的基础。这里,笔者从农村消防安全评价体系方面谈一些看法,主要是突出与当前火灾评价指标的延续性,既力求全面,又要简洁易行。具体指标如下:

(一)社会消防安全整体素质:人为因素一直是火灾原因中的主要成分,人的消防安全素质和意识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整体安全素质水平的首要因素。具体包括:消防安全常识的普及率;重点工种人员的消防培训率;消防安全教育的普及率。

(二)消防管理体系:主要指政府和建设、财政、规划、教育、公安消防等部门履行消防工作职能的情况。

(三)公共消防设施和防灭火力量:公共消防设施和防灭火队伍的建设,是火灾防范和灭火救援的基础。主要包括:消防规划编制率、实施率;市政消火栓设置率、完好率;消防经费投入占 GDP的比例;消防队伍建设情况,义务消防组织建设情况。

四、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保障

(一)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成为实施消防安全评价的主体:对社会整体消防安全进行评价,需要大量基础性、专业性的数据,且数据的调查与统计无法由单一机构独立完成。应鼓励合法的消防安全社会中介机构成为实施安全评价的主体,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由社会中介机构具体实施,既为政府减轻工作量,又保证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有效和公平。

(二)以法律形式确保消防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采取立法、出台地方性规章等形式,确定消防安全评估的组织实施机构、具体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以及评估结果的使用等内容,确保消防安全评估工作体系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建立科学的消防安全评估模型:要对全国各地进行广泛的数据普查,开展统计分析,综合评价计算,合理确定评价指标和所占的权重,编制软件并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认真修正。选择不同类型的部分地区进行试运作,同步开展示范评价,最终形成总体评价指标体系。

(四)发挥统计、评估部门的积极作用:各地统计等部门多年来从事统计工作 ,下设的各类调查队人员多、业务精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和人员 ,开展大量的基础性调查工作。

(五)运用多种信息手段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可以采取网上调查、发放问卷、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 ,搜集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 ,通过分析 ,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社会消防安全发展状况 ,为决策提供依据。

(六)注重实用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际运用中 ,要满足科学性 ,同时 ,作为指导日常消防工作的一项依据,在各项指标的设立中,可以分成年度短期指标,每年进行统计分析。按照不同的年限进行分析研判,既可以有效利用指标体系,又避免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和人力物力的投入。

上一篇:参观革命遗址心得体会下一篇:外出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