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共14篇)
1.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一
谈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当代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要把这种潜能发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劳动。那么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呢? 美国著名创造性教育专家托兰斯提出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1)重视与众不同的观念;(2)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出内心的喜悦和自豪;(3)向学生证明他们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和学生真诚相处,创造使学生感到亲切和理解的环境;(5)不把集体和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某个学生。
针对这个观念我为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良好的情景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刭对问题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设置,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引导和发动积极思维活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漫画、小品表演、录像、故事、音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乐于发现“柳暗”,并孜孜于探求“花明”。如在讲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 规和原则时,很多学生都说发现许多对身体有害的食品、劣质产品。“这些生产者的行为合法吗?”“违反了什么
法?它属于哪一类型的法律?”“这些生产者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制裁?”这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学生能解决,而有些他们不能解决,在心中留下悬念,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质疑,巧妙设疑,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由老师提出,学生毫无学习兴趣。真可谓“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进行教学,哪里还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邹韬奋提出:“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老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看。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的精神”。思想品德课教中,课文内容要让学生去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讨论。如在让学生学习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时,一个学生大胆提出:“老师,根据度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居民倒垃圾是不是也要收费呀?”问题一出,立刻引起了激烈的课堂争论,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了环保,应该收费。这样,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也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的提出疑问,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撞击学生思维火花,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创造。那么,怎样设疑才能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呢?就其标准而言:一是有现实性,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既是学生最关注的、也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因而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而问题的答案既不是唯一的,也不能局限于教学的内容。老师要将知识拓展,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一个个争着发言,最后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二是问题要有思辩性,辩证思维是基本的思维素质,提出的问题必须蕴涵多处辨析点,不能是单向肯定或否定。如在讲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时,我巧妙提出“合法的事情是否一定合乎情理?合情合理的事是否一定合法?”让学生进行讨论,激活他们的思维。三是问题要有激励性,要善于把学生思维欲望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去想象、推理、比较、联想等。在讲到环境保护必须以防为主时,学生发言非常活跃,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事例。我又提出“还有同学有更直接、简单的方法来证明这一点吗?”,这时,有位平时十分顽皮的学生从容走到讲台上,做了一个实验:他拿起老师故意放在讲台角上而没作任何暗示的半瓶墨汁,倒进了原来给学生洗手的半盆清水里,然后端着盆对大家说:“谁能把这盆水立即变清?”同学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由此可见,只要老师巧设疑问,适当的激励。“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有创造之人。”
三、激发辩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才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个性得以发挥,才能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性创造的潜意识。
四、学会宽容,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在<<儿童科学教育>>一文中提出:“教育要学会宽容,如果没有宽容,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就失去了创造的内驱力。没有宽容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没有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就失去了技术支持”。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所创造,同时又希望他处处听自己的话,顺自己的心,不给自己惹一点麻烦,那等于等着天上掉下馅饼。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不是扳着脸给学生严厉的批评,而是微笑着给予表扬。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保护学生的自尊就是保护创造。作为老师要给学生宽容的教育氛围,自由的探索空间,顺其自然地陶冶其天性,细心呵护其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点燃创新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培养。
五. 注重参加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的。” 在影响人的能力发展的多种因素中,实践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决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走进生活,走向社会,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大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完“关爱自然、关爱人类”这一单元后,我要求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工作十分认真,他们一个个以主人翁的姿态,走街串巷,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凭一双双慧眼,写出了一份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回到班级进行交流,并以班级的名义给当地有关部门分别发出了一封封建议信,有关部门被这些中学生的环保意识震撼了,有的立即提出了整改措施,而且给学校发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此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因为他们终于领略到了创造的快乐。
二0一四年十二月五日
2.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二
一、营造和谐的思维氛围, 给学生以主体地位
民主的教学氛围, 平等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是营造自由思维氛围的前提。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 相互合作, 教师善待答题出现错误的同学, 有一颗理解完善的心, 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觉到爱意与期望, 吸取智慧和力量,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考。回答等学习活动中去,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由之路。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是营造理想思维氛围的关键。课堂教学并非只有“三尺讲台”, 而应该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 教师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 但却是其中的一个“配角”, 全部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让这些“主角”们在导演的精心指导下尽情地表演发挥, 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走向成功的良好自我激励机制。
二、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 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开放学生的四维空间, 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 提倡思维无“禁区”, 提倡学生向老师“发难”, 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空间, 不想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画地为牢, 让学生走进思维定式的怪圈。
丰富的想象就是智慧的翅膀, 运用想象是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让学生动情地联想和想象可以扩展视野, 开阔思路, 使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局限, 深入到“无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发挥合力的想象。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感受, 体味思考问题, 从而发展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教学《称象》一文, 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 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说可用岸上的人, 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后者的想法多富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 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为创新思维提供天地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即清除思维定势, 开阔思路, 另辟蹊径, 寻求多种答案, 所以优化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 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提问, 是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 在新的形势下就要推陈新出, 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和不同途径设计问题, 尤其需要注意富有启发性, 来鼓励学生多思考.大胆质疑.大胆创新, 发表不同意见, 老师对学生的见解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适时的肯定,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 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苇秆或竹管, 插进瓶子, 就像喝饮料一样地吸。”还有的学生说:“在地上挖个坑, 捡块塑料布覆在坑上, 把水倒进去。”学生纷纷发言, 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迸发出来了。
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培养 学生培养
一、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当今教育和教学正在研究的重要问题。创新思维就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指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或认识意义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大量的创新思维主要指“再发现”式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应该说,这一评价非常准确。我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如何失去的呢?这当然从教育本身找根源。现代教学注重考试成绩,有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和题海战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普通高中相比,我们技校的学生就做的得比较好。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自从开展一体化教学后,老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认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
1.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在学习“幂的计算”一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将一张0.5mm厚的白纸对折30次后,请估计一下它的高度。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7cm,有的说10cm,于是,笔者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学习了幂的计算再计算一下它的高度,你一定会瞠目结舌。”在一种无形力量的驱使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个个认真听课,很快掌握了幂的计算方法,验算结果后学生们大吃一惊。问题太诱人了,数学真奇妙,学生由衷地感叹道。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看看这两个模型的表面积要怎样求。有的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可以把每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然后将6个面面积相加。也有学生说他想象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也可以得出结果。
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对学生的思维结果给予必要的肯定,通过检验发现这种方法结果一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欲望。教师总结:一般地,我们可以把多面体展成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来求面积,此外我们还可以求锥体、台体等等的面积,从而引入下面的锥体、台体表面积的学习。
3.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让思维飞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权威.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地“复制”。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独特的思考方式,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能力。
还记得在教学等腰梯形判定时,课本只给出了关于边与角方面的判定方法。笔者特意反问学生们:对于特殊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我们都是从角、对角线、边三方面研究,大家是不是发现课本还没给出关于等腰梯形对角线方面的判定,那么“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个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哪位学生能作为判定定理来帮助我们解答问题?
经过笔者提醒,教室立刻沸腾起来,许多学生都质疑这个结论。笔者让学生们尝试着能判断一下,并给出证明。很快就有学生跑到办公室告诉笔者有学生判断并证明出来了。笔者仔细地看了一下学生的证明过程,然后高兴地走到教室,告诉学生们已经有学生证明了“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并感叹学生真是太棒了。讲台下马上有学生接上一句话:“我班又多了一位数学老师!”
从那以后,学生们不时找出许多问题问笔者,质疑笔者的做法和课本的做法。曾有位学生发现课本的例题应该分情况讨论,而课本的分析竟然少写了一种。笔者经常问学生“除了老师讲的、书本写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考方法吗?”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向书本挑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4.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引导提高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多元化地思考,在探索与求异中发现和创新。
三、小结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体会和措施。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峰.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四
创新思维是教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体现,它具有独创性,灵活性,超前性,综合性等特点,它发挥了教学思维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审美思维的作用。既能按照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与思维,又能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数与形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本文就此谈一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点认识。
(1)教师具有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的培养和点拨。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全面把握创新的目的,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便于学生思维的探究与延伸。
(2)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
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创新的产生依赖于问题“意识”,而这种问题意识的存在不仅需要足够的知识,而且需要长期的,有目的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数学问题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在质疑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的正确引导,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才能学会自己对问题的再创造,创新思维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
(4)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也很高,教师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提高兴趣,巩固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创新动机,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应设法将看上去似乎是枯燥无味,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与奇异现象,生动的事例,有趣的知识等联系起来,以产生超出学生预期的效果,激发学生渴望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意向,这种超出预期的刺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产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学习心理。
(5)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活动,巩固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愿望。面对一个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情况的差异,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很好地解答,而对学生的解答不能只表扬正确的答案,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其他答案。轻易的否定和批评只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很多灵感也会被扼杀。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敢想、能想、会想、善想,让灵感的火花不断被撞击出来。
5.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五
汤阴县实验中学 暴玉萍
【摘要】: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创新思维精神应该注意的问题、可资借鉴参考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的目的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
质量而努力。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
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3)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了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
益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学术专题讲座: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这一形式的主要特点,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三个问题①精心安排,全面搜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②专题讲座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③专题讲座的内容最好与历史课程的进度同步。
(2)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同专题讲座一样,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只不过这一环节的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也并不是一个神手旁观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作用上。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然后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
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提高。
(3)撰写小论文: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给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试卷作业。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根据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一个题目,或让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字数不长的小论文,作为一门开卷考试的内容。这样在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时,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和学生考试的压力。
强调课堂外的重要作用,决不是说课堂内的作用不重要。实际上,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思维精神培养的“主战场”,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战场”,需要课堂外这一战场的有利配合补充。
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精神的训练,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二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可以说教材上,没有一个历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问题上,在考虑到中学生不同的思维发展状况特点前提下,对于史学研究上的学术分歧应该有所取舍,即选择性原则。选择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选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学术之争。目前的中学教育制度中,对中学生聚合式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式思维和关注和培养,其结果是聚合式思维
能力的发展是以阻碍或压抑发散式思维能力为代价的。
二是选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坚持的原则。历史是一门政治性十分强的科学,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的一个地方在于它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而中学历史教学应顾及一定的适用性。
(2)监控性原则: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教师应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表历史见解和心得体会,绝不等同于鼓励学生海阔天空纵横乱谈,或者鼓励学生追求标新立异式的“一家之言”,归根结底,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闪亮的火花,并给于表扬,而且还要剖析学生头脑中不正确或片面的见解,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解答;不但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细致的总结,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总结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本质上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或者对前人不正确的认识加以纠正。教师对此列举一些报刊杂志中的非常“引人论目”的引起争议的新观点,使学生加深对史学创新真谛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观点不等于科学的观点,大胆思考,阐发独立见解,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雄厚的事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这一切都与教师的监控作用是分不开 的。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参考书目
①:《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
6.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篇六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就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性知识理解能力,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客观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出现巨大的难题,只有尽可能地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思维创新发展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二、数学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教育理念
学生在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才是最主要的,这个理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有明显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学生的领导者,而是为帮助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去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能比拟的,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要想完成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必须先进行师生关系方面的改革,让学生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与教学理念,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打造良好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能力,不能做出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课堂中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相对比较广泛,答案与解题思路大多都不局限在唯一的情况中,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
3.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知识掌握的最佳途径就是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融入学习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数学教学活动的次数,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思维的同时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更广阔的发展之路。
4.教学内容的新时期有效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动,修改了传统的教学路线和培养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型,而是重在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需要多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良好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准确的掌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会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限制学生的发展。在改进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课堂安排的改善,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让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更好的帮助。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有的能力,以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教学核心,不断加大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程度,让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凸显,让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不断总结研究的方式让这项研究内容有更广阔的前景。
作者:杨文振 工作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祥华中心小学
7.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七
一、营造创新环境
情绪心理学表明: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但情感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影响和创造具有有效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状态下, 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容易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产生新异的独到解法, 充分发挥出创造才能;而害怕、恐惧等消极情绪的效果则正好相反.因此,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千万不可声色俱厉, 而要和蔼可亲地走向学生, 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思想和交流情感的体会, 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挥的积极情感氛围.要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认真备学生, 备教材, 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作为自己最大的奋斗目标.例如, 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时, 我根据练习编成了这样的一道题:“五一节快到了, 老师要带全班同学去韭山洞公园春游, 门票10元一张, 如果60人 (含60人) 以上打八折优惠, 我们班有57人, 应该怎样买票比较合算?”又如:在学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后, 我把基础训练的一道题改成这样一题:我们全班57人, 分成6个组, 每组给100厘米长的宽纸条, 60厘米长的稍宽木板, 问:谁能靠木板围成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来?这时矩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这种例题贴近生活, 可让学生自由地、多角度地去思考为学生创设新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有效保证.
二、训练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式, 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它是创造性思维方法之一.科学家法拉第运用逆向思维发现震惊当时科学界的“电磁感应”现象.可多数学生在问题面前往往习惯于常规的正向思维.因此,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这样往往别开生面, 独具一格, 常常导致新奇独特的发现, 突破性进展
例如:在上初一几何角的度数时, 讲“角的大小只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与角两边所画射线的长短无关”之后,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用10倍的放大镜看1°的角, 结果是多少度?”又如, 计算19982=?有的同学利用 (2000-2) 2计算, 也有的同学可能硬乘, 这不是说不行, 但不理想.如果把a2-b2= (a+b) (a-b) 变成a2= (a+b) (a-b) +b2, 再利用这个式子计算, 那就会出现另一种天地.这种从问题的反面入手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及时发现, 经常训练, 持之以恒, 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 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还可以克服单纯思维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出现的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式.
三、创新多变, 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以解题的灵活性、多元性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方式, 它常常表现思维的重组, “省略”中间的思维步骤, 瞬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它的关键是“独创性”.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 鼓励学生多思、多问、敢疑.本人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节时深有感触, 一道例题起初是这样设计的:
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 给每名学生提供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解题时, 我在巡视、指导.这时, 发现有的同学的解法我根本都没想到.于是请各组展示他们的优秀解法.在展示时要求要与别人的解法不相同.
第一组:我们是先去分母, 把方程组化简整理后用加减消元法求得解答的.
第一组刚回答完, 第三组马上回答:我们是在化简整理后用代入消元法求得解答的.
我对这两组及时进行了表扬, 然后又继续问: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学生又都积极地进入思考.之后第三组又把原方程组化简后用图像法解.可能是受到第三组的启发, 第四组开始抢答:我们是换元后用图像法解.
于是我问大家:哪个组的解法最好?
话音未落, 第六组的同学站起来回答说:他们的解法都一般, 尤其图像法求解不仅费时, 而且得出的答案只是一个近似解, 不是准确解, 再说你的图像还没画出来, 别人已把答案求出来了.我感觉我们的解法最好, 你看我们是利用换元的思想却没有换元, 而是把看成一个整体来求解的, 口算都可以算出来.
听到第六组的回答后, 我真的震撼了, 同学们也震撼了, 每名同学都瞪出了惊讶的目光, 我和同学不约而同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整个教室沸腾了.
在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想在碰撞, 思维的灵感、创新的火花不断显现.
这样, 通过一题多解, 不仅拓展了思维空间,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依据已经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作出判断的思维.它浓缩了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 表现出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 是一种灵感的迸发, 认识的顿悟.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来自于直觉思维, 它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 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 寻找最佳解题方案.
8.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八
一、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绞尽脑汁,大半天动不了笔。造成学生作文"难产"的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和不会感悟生活。我针对这种情况,提倡真切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要求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感悟,也就是说使他们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思考、领悟其中的意义。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学生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是作文的生命。我们既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去感悟,吸取其精华,又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刻苦磨炼学生的感悟能力,他们写出来的习作才可能富有灵性。
二、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写想象中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
课程标准为何如此重视写想象作文?应当说,这是对传统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束缚太多的一个矫正。传统的命题作文,大多拘泥于记人或记事,而且题目鲜有创意,为学生提供的发挥空间很小,这也是导致学生害怕作文的一个因素。而想象作文就不同了,它切合儿童富于幻想的天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儿童的约束,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由此可见,鼓励学生多写想象作文,意义重大。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老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首先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放得开,能够纵横驰骋,然后再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学想象等方面的训练。同时,想象不是凭空编造,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以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大量、广泛阅读富有想象色彩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以开阔视野;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增加体验,所有这一切,都是想象作文的基础。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启发学生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什么事物?学生说:"想到教鞭、公路、独木桥、粉笔……"我又画"~~~"线,学生说:"想到心电图、海浪、山头……"接着启发学生,能回想一下和这些物体有关的事情吗?回想一下在这些地点你曾有过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大海,想到在海边,被巨浪打入海底,有惊无险的事情;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心电图,想到那天爸爸突发心脏病,我与妈妈送他去医院作心电图的情景,当时我心情特别紧张,我盼望爸爸赶快好起来,我会好好地孝敬他。看到一个长方形,学生们有的把它想像成了一块布,使它有了色彩:有的把它想像成一台收录机,使它有了声音;有的把它想像成一个游泳池,使它有了激烈竞争的场景……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从生活的事例中感悟真理。经过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尝到想像的甜头,从而敢于想像,乐于想像,善于想像。
三、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
过去的作文教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首先要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儿童涉世不深,社会化水平不高,常常说一些幼稚的话语。这正是儿童天真无邪、憨态可拘、童趣洋溢的表现。老师们不应急于用所谓“规范化”的语言来强行加以修正,而是要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土壤,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其次要激发学生有创意表达的勇气。让学生在习作中“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是初步要求,另外还要让学生表达得好,表达得有创造性。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孩子虽小,但随着自身的成长,他们对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可他们为什么不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呢?主要是怕别人笑话,怕没有价值。其实,一切独立思考的成果都是有价值的,即使幼稚,因为是属于自己的,也就具有了他人的思考不能替代独特价值。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倡导孩子在作文中多写“我想”“我认为”,当孩子说出有创意的话时,要用“这是你的”“这是你的独立创造”等话语来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有创意表达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作文便是无源之水,无木这本。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制订了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的作文训练目标和没有生活感受不动笔墨的作文训练原则。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有时教师难以带学生到课堂外亲身体验的。如果能把“小品”在课堂上再现的话,学生通过耳闻目睹事情的经过,发挥想象,写起作文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我最敬爱的老师》这节作文课时,就让学生表演老师在课间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以至倒了一杯水都忘记喝一口又去上课的情景。这个表演内容来源于生活,同学们看了都会感到很熟悉。学生把老师忘我工作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化抽象为具体,学生们亲切、祟敬之情油然而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小品表演”法使学生觉得饶有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丰富想象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好胜,运用竞赛、“打擂台”的方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每单元一节的作文课,我提前把作文题目告诉学生。然后让“打擂台”的两个小组做好准备。上课时,我就采用必答、指名答、抢答等形式进行“三比”竞赛。一比审题。让学生从类别、对象、范围、重点等方面分析题目的要求。二比选材。看那一位同学选材合理,最新鲜。三比立意。既比立意是否新颖,又比在同一材料下是否能够确立不同的中心。这样通过比赛让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激发写作动机,作文教学效果当然显著。
9.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九
近几年来,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合作互动,活化课文插图,拓展创新思维
SEFC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 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制图中,我鼓励
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制作并组合插图部件,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制作插图时,要求:1.制作灵活。插图的再创既要忠实于教材的原有设计,又不能受其束缚,内容可以合理取舍或增删,要以服务于教材为宗旨。2.美育教育。画面之间比例要求协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3.广泛参与。让学生参与插图再创造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指令摆放小拼图到指令位置,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教到SB(2B)Unit 18,Lesson 70 We‘ve lost our dad!我让学生在预习文章之后,分别勾画出四个人物Dad,Tina,Max,a railway officer,一列火车,以及此火车在一小站分轨运行的画面。根据上述几幅画,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对文章进行介绍,老师就画面进行问答,自然地引入新课,使文章内容清楚明了地显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只有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首先,他们要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好,奠定知识基础,因为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1.要求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2.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
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
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与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由于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的自学能力较差,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建立学生主动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自学英语能力》的常州市级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针对此课题,我与备课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自学”,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我要求他们完成猜词义,长难句分析,段落大意和全文中心思想的归纳,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发现问题。“共学”,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学习研究活动,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针对学生的疑 难进行解答。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在“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教师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了,学活了,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教学,要求学生针对目标,做到
读思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也无疑使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三、课堂中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我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到SB(3A),Unit 6,Lesson 22 Dealing with waste 时,我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提问:Why is rub bish such as “white pollution”becoming a serious problem in China?What can be don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for reducing waste and controlling pollution?„„这样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个个展开联想,答案不一,众说纷纭。又如教到SB(3A),Unit 7 Lesson 26 Angkor Wat时,我让学生讨论:What can we know from the fact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ok part in the repair work?同学们会回答:Because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are very friendly./Because the temple of Angkor Wat is a place of interest.If it is well repaired,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can go to visit it./Because the temple is the treasure of human beings„又如在考查学生语用能力时,我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判断不同变
化的题型。如下面一个选择题:
many times,but he still couldn’t understand it.A.Although he had been told B.Telling C.Having been told D.Being told 学生选出正确答案后,让他们把but去掉,再去进行思考和选择。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不断改进教法,开发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思维。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复述可分为三种:1)变更复述:让学生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进行复述。2)续篇复述:根据故事
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原有知识发挥想象,讲述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局,这种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如:SB(3A)Unit 10 The trick,让学生对How could Bill manage to escape?展开联想进行复述。3)概括性复述:根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全文大意或段落大意。这是较高水平的复述,学生需要很强的归纳能力。如:SB(1B)Unit 19 The secret is out!让学生针对How is the secret out?进行复述。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 己,争取说话的机会。如:SB(2A)Unit 5 Charlie Chaplin,在学生复述完课文后,我组织 他们就To be an actor(actress)/Not to be an actor(actress)进行辩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场面热烈,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语言才能和思维想象能力,把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说,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选用适当方法,灵活使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能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笔者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马上说:“NO,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单单划“×”了事,而是在错误部分下面划线,并在旁边注上“?”,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2.分层次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差点儿的,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10.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得到发展.如何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科学方法.
作 者:蒋虹 作者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4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G642.5关键词:创新思维 英语教学 激发潜能
11.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引言:创新是社会进步、科技进步乃至人类进步的重要条件。人类的进步源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培养,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因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从语文写作入手,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主要任务。
一、建立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在语文写作课堂中,创设问题式情景,不仅能够启迪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欲望,更能够通过探讨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起栩栩如生的场景,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启奠定厚重的基石。例如在语文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可以布置写作作业,让同学们去写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小动物。同时提出必要的写作要求,比如让同学在写作的过程中收集与写作内容相关的图片,并在课堂上演示讲解。从而刺激其他同学的想象力,让其他同学通过文字与图像的结合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在日常的其他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使用这种图像与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又能够简化课堂教学中的难点要点,让学生升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施行启发式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以引导性提问式教学为主,用疑问叩开学生创造思维的大门,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点。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探索写作内容背后的深刻意义,贯彻新课标的主线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在针对写作内容提出引导性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各个方面进行解读,不能一棒子打死,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海燕》一课的课后写作练习中,笔者会通过对课文情景的再现来引领学生走进大海,让学生深刻体会其中的意义从而写下这一课的随笔练习。在学生进行感悟的过程中,笔者会利用多媒体音响设备播放大海的波涛声以及海燕激昂的鸣叫声,来让学生幻想课文中中描述的情景。而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则将音乐换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九章,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那种对艰难险阻的不屈抗争。而在这一情景设置的过程中,笔者还会向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比如说“如果你是海燕,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面对困难险阻我们应该抗争还是应该逃避”等等。在这一堂的随笔练习中,笔者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海燕,用海燕的角度来思考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又会发出怎样的抗争,然后将你的抗争落在笔头上。
而在语文写作课上进行这种教学,笔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进行创新,甚至能够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学生不断提问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问题总有问在点子上的,这时候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要点,来对学生进行讲解。比如在比喻和借喻的对比写作联系中,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能力
在语文写作课堂中,我们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教导。写作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思维的,同时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多创造这种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比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每堂课都会让学生写一些随笔或者感想,在长此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的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为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写作能力的提升与阅读量是息息相关的,阅读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的用词用句更加熟练,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爱恩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教师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挖掘出课文中所蕴含的创新点,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同时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挖掘出一些创新因素,设计出一些扩展性的练习,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潜在的情节进行探索等等。让学生在进行富有创造性、合理的想象的同时进行课文的扩写、诗文的改写、课文的续写等等。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
例如笔者教导学生提升阅读量的方法,笔者会将学生所作的习题中的阅读文章剪辑下来,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再次阅读,并针对文章类型来让学生进行续写或者改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结语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系统中,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且繁琐的工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也是一个新课标下崭新的课题。在这两者之间,语文写作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创新教育这一课题,则需要语文写作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进语文写作教学中来,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写作教学,才能推进语文写作教学整体的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而且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我们的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人才,从而达到推动社会进步,推进民族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庭钦.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2).
[2]蒋红花.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
12.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十二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育观念,知识技能储备,开放课堂,创新平台
音乐是一门最富有情感的艺术门类, 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具有极强的审美教育功能。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同时还促进了我国音乐艺术的长远发展。然而, 受我国传统观念和其他学科的影响, 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过于关注音乐基本知识的讲解, 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情感原则, 过于注重“晓之以理”, 忽视“动之以情”。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音乐知识, 而学生被动地接收音乐知识,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以及思维能力十分不利, 也阻碍了高职校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需要灵活运动多种手段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能够“情有感而发, 乐即兴而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观认为,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 而是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很明显, 这是一种有别于应试教育的观念, 它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思考, 而不仅仅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和知识技能的承载者。因此, 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 更新教育观念, 以全新的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方法组织音乐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行探索, 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并鼓励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加强知识技能储备, 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储备基础知识, 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能。显然, 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没有过硬的音乐技能, 就不可能有多向可变的思维方式, 创新也只是一句空话。音乐课程中,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这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储备。但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又必须要把握好“度”, 毕竟在高职学校音乐课堂上, 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有所差异。另外,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 还得考虑学生单向性的或单元性的知识准备。例如, 让学生自己选择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教师就要考虑到学生乐器的技能基础和声音识别分辨的能力, 如果某方面还有所缺乏, 就有必要作一些知识技能的铺垫准备,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进而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放课堂组织结构, 给创新思维留下空间
现阶段, 绝大数高职学校音乐课堂的组织结构还是传统的老套路。即: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提高——课堂小结这样五项。然而这个传统模式虽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某种意义上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课堂教学成果不理想,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变化教学模式, 多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讨论、小组合作、自编自导、即兴表演。这样不仅可以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而且也能让大家的思想相互碰撞, 迸发出新的火花。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首先, 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学会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学生, 评价学生, 尤其是面对高职学校学生。如何让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同时, 要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参与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充满自信, 并体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 我们要鼓励学生创新。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组建音乐社团, 定期举办音乐竞赛、歌唱比赛、举办文艺汇演等等,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这样能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乐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 唤醒其音乐情感, 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 都应努力搭建实践平台, 让学生自己演奏或者演唱自己的作品, 适时加以鼓励, 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音乐思维需要创新, 创新思维可促进音乐创造的发展, 有助于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音乐教学效果和音乐创造。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应当通过巧妙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展开幻想的翅膀, 促使学生爆发出极大的求知欲。我们还要有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思维中的创新能力, 打破思维定势, 破除单一思路, 用想象、联想的方式, 培养创新思维。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只要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就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洪哓.创造性思维在音乐中的体现[J].科学大众, 2007 (08) :23.
[2]林华玲.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J].华章, 2010年29期.
13.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十三
实施创新思维教学是以创新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塑造创新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其思路如下:
一、优化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在设计中要做到,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成“会学”再到“创新”。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
三、优化教学方法
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有游戏法、竞赛法。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受同学的欢迎。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新思维。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创设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在课堂中经常设置活动场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组织交流语言。例如,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 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thank you.I’d love to.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ok?
B: Ok.Where shall we meet?
A: 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B: All right.At three 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outside the school gate,see you later.A:see you later.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14.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十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对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景,激发思维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的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的基础之上的。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应用”教学时,我先出示一道题:“小军最近学习了面积这一单元,他家的一个房间长6米,宽3米,现在要给这房间铺上方砖,每块方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爸爸让他计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这样的方砖。你能帮助他吗?”学生遇到这种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都积极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在配合图形加以引导,以唤起学生思维表象,这样的情境创设,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二、重视数学练习,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化,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推导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概率也越大。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一瓶油,连瓶一共重800克。吃去一半的油,连瓶一起称,还剩550克。空瓶重多少克?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得到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先求半瓶油重:800-550=250(克)
再求一瓶油重:250×2=500(克)
最后求空瓶重:800-500=300(克)
解法二:因为半瓶油和空瓶共重550克,所以从550克里减去半瓶油重,就是空瓶重量。算式是:550-(800-550)=300(克)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借助线段图,让学生思考800÷2是什么?从而引出第三种解法。
解法三:
先求半瓶油和半个空瓶重量:800÷2=400(克)
再求半瓶油和一个空瓶重量减去半瓶和半个空瓶重量,再乘以2,便得一个空瓶重量,算式是:(550-400)×2=300(克)
学生受到解法三的启发,很快又得到更为巧妙、简捷的解法。
解法四:先求一瓶油和两个空瓶的重量:550×2=1100(克),再减去一瓶油和一个空瓶的重量,即为一个空瓶的重量:1100-800=300(克)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和形象的图结合起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灵活善思,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互助合作,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某村挖一条24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40%,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一般的解法是:2400÷(2400×40%÷4)—4=6(天),解答后,老师问,如果工作总量变了,你会解吗?如果具体的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题目能
解答吗?学生通过讨论思维的闸门纷纷打开,相继列出几种算式:(1)4×〔(1-40%)÷40%〕;(2)4÷〔40%÷(1-40%)〕;(3)1÷(40%÷4)-4(3)4÷40%-4等
小组合作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这种教学形式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1)当题目答案不唯一时;(2)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3)当问题的涉及的面大,学生回答不全时;(4)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学生通过讨论说理,让问题越辩越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也是群体的、多向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把握时机,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知识和总结新方法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四、鼓励大胆设想,培养独创性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优化解法,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发展。如: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原计划5小时行完全程,实际提前1小时行完全程。平均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多数学生按常规列式为300÷(5-1)-300÷5,可是有一个学生列式为300÷5÷(5-1)。原来这名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进行推理,提前1小时行完全程也就是原计划最后1小时行的路程,在实际中由于每小时都比原计划多走一点而提前在(5-1)小时走完了,原计划1小时的路程也就是(5-1)小时里实际比计划多走的路程。受此影响,有的学生用假设法列式为300÷(5-1)÷5=15(千米)。即如果实际再行1小时,就要多行300÷(5-1)=75(千米),这是在5小时内比原计划共多行的路程,那么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75÷5=15(千米)。学生这种思维的独创性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赞赏,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
【谈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10-08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06-14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30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06-29
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09-0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06-09
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1-09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