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精选16篇)
1.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一
浅谈对汇编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及特点的认识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论文关键词:汇编语言 课程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首先阐述了汇编语言课程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汇编语言的教学质量,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对策分析。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专业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徽机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的知识准备。它能充分发挥和利用计算机硬件特性的语言,能够完成高级语言难以胜任甚至无法完成的任务。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及教学方法做以下探讨。
一、汇编语言课程的特点[1]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能提供给用户的最快而又最有效的语言,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所以高级语言简单、易学且开发效率高,而汇编语言复杂、难懂、开发效率低。对汇编语言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汇编语言的优点
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汇编语言容易得到高时空效率的程序。由于汇编语言本质上就是机器语言,可直接、有效地控制计算机硬件,因而与高级语言相比,容易得到运行速度快、执行代码短、占用内存空间少的高时空效的目标程序。
第二,用汇编语言能设计出高级语言无法实现的程序。正是由于与机器的密切相关性,使得汇编语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硬件特性,编写出与硬件紧密相关而高级语言又无法实现的程序来。
(二)汇编语言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汇编语言难学、难理解、难调试难维护等。第二,汇编语言程序可移植性差。
二、对汇编语言课程教学内容认识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对汇编语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经验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于十六进制的加减法运算、有符号数的补码计算要充分了解学生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巩固。
第二,对处理器中寄存器的介绍,存储器的组织结构,操作数有关的`寻址方式这一版块的内容,建议不要介绍与转移地址有关的寻址方式,因为相关知识还比较少,学生很难理解。
第三,就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和逻辑指令、系统功能调用简介来说,应该重点介绍这些指令,而其他指令分散到后面章节中或者舍去。而且每种指令也是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指令进行介绍,如传送指令中只介绍mov、xchg、push、pop、lea、lds和les指令,力争讲过的内容精通,课堂没有介绍的可以触类旁通。
第四,伪指令用于辅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不作为重点,使学生可以理解汇编语言程序的格式即可,不引申不常用到的伪指令和不必要的细节。
第五,分支、循环和子程序设计版块的内容,介绍用到的一些指令及程序设计方法,采用短小精悍的程序训练学生,培养汇编程序设计的基本功能。
第六,输入输出程序设计、模块化程序设计、混合编程等高级汇编语言技术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扎实的汇编语言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程序设计,引出实用技术,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高汇编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汇编语言由于其基础性,而又它不同其他基础课一样以实践操作为主,体现着它的比较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特征。如在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以及源程序结构都比较抽象、复杂、难于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内容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计算机科学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最初愿望和最终目标都是模拟和实现人的思维过程,体现出计算机系统成为人的思维的延伸。因而它的许多理论与算法本质上是在人的思维基础上获得创建与发展。基于这一特点,我们教师就可以将课程中有关难于讲解和难于理解的原理、算法,和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处理方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联起来,结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列对原理与算法进行讲解。
第二,要利用功能程序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指令系统。微机的指令系统的指令多达上百条。进行机械地记忆会很枯操,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和运用。但程序设计又需要熟练掌握其中的部分指令。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指令系统,可借助各种程序范例来理解相应的指令。这样不但使学生能够知道如何在程序中具体应用指令,而且对以后的程序设计也有帮助。
(二)强实脸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的两个最基本教学目标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科学主要是传授学生计算机有关的专业知识,对计算机系统要进行深人了解,强调计算机的学术价值。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理论及算法的学习和研究。而计算机文化,它的含义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操作和程序设计的能力,它十分强调实践,即上机操作。对于任何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来说,上机实验操作环节都是不可或缺重要环节。
(三)发挥现代教学媒介的优势
按照任的认知规律,人的认知活动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和筛选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汇编语言的基础知识以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我们应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使教师脱离繁琐的推理、论证、讲解,使学生在适中的教学时间内理解、掌握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质量。
四、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而课程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因而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改革,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与丰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成耀.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张全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学研究,,25(10):545-546
2.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二
关键词:数学,认识,教学方法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 很多人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 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 笔者逐步体会到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 它有更丰富的内涵, 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 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 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 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笔者认为,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 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 数学将是一片死海,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 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二) 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 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 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 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数学教师, 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 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 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 无论是哪一种学科, 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 数学学科尤其重要, 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 老师不仅要做经师, 更重的是要做人师, 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 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 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 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使学生能有所悟, 能自悟自得, 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 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 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 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 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的数学教学, 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我们认为,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 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 枯燥乏味。其实, 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 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三、新课程下教师应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 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 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 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 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 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 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 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 创设和谐的情境, 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 体验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中能有所感悟,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 触动生活积累, 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 也是一种心理过程, 先有所感, 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 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 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 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 感性的知识理性化, 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 有的知识讲得越多, 学生越不明白, 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 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 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 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 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 有的是“平淡无奇”,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 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 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 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 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扩大视野, 动手动脑, 增长才干, 发挥志趣和特长, 丰富精神生活, 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 选择适当的素材, 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3.对幼儿计算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三
一、直观演示法
教师演示实物或教具,把数或形等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在教学10以内的双数、单数时,让幼儿数出准备好的实物:豆子、扣子,先数出2个,用数字卡片“2”标在下面,然后再数出1、3、5、7、9个实物,从而认识单数和双数。
二、实物操作法
教师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教数的组成与分解,我让幼儿通过小木棒、小纽扣、雪花片插塑等的分与合,配以相应的数字卡,幼儿不仅掌握了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规律,还体验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生活体验法
在幼儿的一日世界里,到处充满数学。早上8点半之前上幼儿园(时间);每天要玩什么样的玩具(颜色、形状);排队(序列)等。可以问幼儿教学楼从楼下到拐弯处有多少台阶,幼儿会运用加法算出总数;接着再问从二楼到拐弯处是几层台阶,到楼下还剩几层台阶,幼儿又可运用减法得出结果。
四、游戏兴趣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比较数的多少时,我运用了音乐游戏《抢凳子》进行教学。音乐开始,6位幼儿围着5条凳子走,音乐停止时,有一位幼儿未坐到凳子,然后让幼儿动脑筋想为什么,从而比较5比6少1,6比5多1。正如皮亚杰曾经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幼儿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五、引导发现法
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自主发现和探索数学初步知识。如大班幼儿学习减法时,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后,知道原有一个物体去掉这个物体,一个也没有了或者说等于零,就用1-1=0来表示。用同样方法,可以知道2-2=0,3-3=0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凡是两个相同的数相减都等于零。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说过:作为教师,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坚持多种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才能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幼儿计算教学符合新《纲要》中的:“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李莉
摘要:目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这极大地影响到了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效果,同时也给幼儿以后的学习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对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幼儿园语言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出探索。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学;问题;对策
幼儿园时期的儿童正处于一个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有效的语言学习将会为其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囿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目前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现状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随着理论层面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不断深入以及实践的不断探索,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幼儿园语言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 语言教学缺乏情境
语言来自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语言将丧失其生命的活力。目前幼儿园语言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小朋友朗读、背诵以及简单的书写。这种脱离了生活环境的教学方法效果欠佳,一味的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带来的仅仅是僵化的知识掌握,而不是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无法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到的知识只能会随着时间而遗忘。
2,语言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没有正确教学目标的指引,教学活动很容易陷入迷途。目前幼儿园教学就存在类似问题,很多语言教学老师对于本课程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桎梏下,很多语言教学老师将应试教学过早的延伸到了幼儿园这一领域。不管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还是在教学评价模式的采取上都是应试教育目标的折射。这种教学目标不明确乃至不正确的结果就是导致幼儿语言教学效果的大打折扣。
3 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幼儿园的教学辅助设备严重不足,很多幼儿园仅仅在教学条件方面极度匮乏。一个教室仅仅有黑板一张,教师授课基本上依靠手书,教学手段的欠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佳。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以及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其注意力,没有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的运用,很难实现上述目的。
二、完善幼儿园语言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幼儿元语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 创设利于语言教学的情境
良好的情境氛围对于幼儿语言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幼儿园语言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良好的氛围来鼓励幼儿敢说、多说,从而有效地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提升幼儿语言教学效果。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与老师的位置进行了严格界定,学生不但没有机会进行语言练习,同时由于对老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即使有机会也不敢进行多说,这种情况亟待改变。教学情境氛围的营造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环境层面以及形式层面,更应该注重心理层面氛围的营造。
2 明确教学目标
相关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目标,防止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尤其是要对于应试主义的教学目标加以批判,必经应试教育体制本身就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果再將这种教育目标强加到心智尚未成熟的幼儿身上很容易起到巨大负面作用,其结果不仅仅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效果的不佳,更严重的情况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幼儿园语言教学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规范的幼儿园语言教学目标,从而给幼儿园语言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可供遵循的标准,而各个学校也应结合自身的情况灵活制订教学目标,给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3 加大对教学辅助手段的投入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条件的恶劣与国家的投入不足有关,也与幼儿园办学者的认识有关。我国幼儿园建设方面国家的投入一直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接近一半的幼儿都是在民办幼儿园上学,而相比公办幼儿园来说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更为恶劣,这就导致教学设备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与幼儿园语言教学老师的认识有关。例如很多老师认为利用多媒体上课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分心,同时也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适宜进行多媒体的播放,导致有效地设备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鉴于此,一方面是加大对幼儿园教学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就是转变幼儿园语言老师对教学设备的认识。
总之,在幼儿园语言教学重要性得到公认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语言教学者应转变观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提升语言教学效果,从而为幼儿以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篇四
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体育科研方法在体育科研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通道,为体育科研定向开路,而且也是运用科学成果的桥梁,使科学认识的程序规范化、最优化.
作 者:张建国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0 关键词:客体 程序规范化5.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五
对Copula函数中参数检验方法的改进
基于Rosenblatt积分变换,针对Roberto De Matteis等人提出Copula参数估计拟合检验的缺陷加以改进,提出一种新的拟合优度检验方法--两步拟合优度检验法.即第一步进行W(X,Y)是否服从U[0,1]分布假设检验,第二步进行T(X,y)是否服从χ2(4)分布假设检验.
作 者:林俊涛 陈希镇 LIN Jun-tao CHEN Xi-zhen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刊 名: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英文刊名: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年,卷(期):2009 24(2) 分类号:O212.1 关键词:Copula函数 K-S检验 Rosenblatt变换 两步拟合优度检验法6.初中历史常规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六
:
1活动中学会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的喜悦,共同提高阅读水平。
2汲取小说的艺术营养,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认识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也要认识到小说的局限性。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多媒体播放《好汉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名著《水浒》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指导阅读名著《水浒》:
1小说篇幅过长课堂无法完成阅读,因此阅读原著《水浒》应提前一个月左右且以课后自读为主,但阅读方法很重要,下面介绍几种阅读方法:
1)阅读原著之前,学生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也可看《水浒》电视剧,以便对《水浒》有个初步了解。
2)阅读原著时,应以略读为主精读为辅,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作品基本结构,了解每个人物的辛酸史,知道他们被逼上梁山的原因。
3)做读书笔记a)摘抄原文中精彩语句、片段。b)为故事情节列提纲。
4)、探究性阅读:学生在了解小说写作背景、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2师: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眼中,“造反”即是大逆不道,也为人们所不齿,但《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却为这些造反者树碑立传,并渲染他们的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使得他们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同学们已看了小说,你们知道哪些英雄人物及他们的绰号?
3学生活动: 林冲:豹子头;鲁智深:花和尚;武松:行者;吴用:智多星;李逵:黑旋风;宋江:及时雨;杨志:青面兽;孙二娘:母夜叉;白胜:白日鼠;李俊:混江龙„„
4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说明大家都认真看了小说。《水浒》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以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写了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们被逼而聚义梁山泊,“替天行道”,反抗官府,最后竟接受招安并最终瓦解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小说还把英雄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翻译时将它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英雄
人物,你最欣赏谁?请把他(她)的故事讲出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活动:学生可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
a)林冲——情节: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棒打洪教头等。性格: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b)鲁智深——情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性格:急躁莽撞、好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c)武松——情节: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等。性格: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可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d)李逵——情节: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杀虎救母、元夜闹东京等。性格:粗鲁豪放、天真、坦诚、毫无心计、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e)宋江——情节:私放晁盖、三打祝家庄、怒杀阎婆惜等。性格:谦逊深沉、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5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评出表述最精彩的优胜者,激发学习兴趣。
6教师当堂进行多元性评价,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师:《水浒》的结构很独特,作者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语言用的是古白话,生动形象。《水浒》是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品也存在着不足,如滥杀无辜、歧视妇女否定她们对爱情的追求等,我们在阅读时应加以鉴别和摒弃。作者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赞扬了梁山英雄身上所具
有的共性即“义”,他们的“义”与我们今天一些人的“哥们义气”是不同的,我们要加以区别。我们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要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四、作业设计
1出有关《水浒》的黑板报:
a)《水浒》中人物与之相应的故事情节。
b)梁山众多好汉及其绰号。
c)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
2演讲《水浒》中的故事进行比赛
学生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就是老师自己一味的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是老师的“一言堂”教学。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就是采用讲述法、讲解法为主。教师很少和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互动,很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少采用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堂无法改变教学气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增加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
新课标改革以后对历史教学课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够重新认识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变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师必须对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认识、改革,新课标要求老师积极进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历史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理念的贯彻,首先要求历史老师精心的备课、做好课堂设计。初中历史老师怎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研读课本、了解学生,然后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合适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师生有效的互动,激发学生那种探索历史知识宝库的欲望,让历史知识在学生眼前飞扬,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的 方法很多,任何一节课都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要 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何让传统的教学方法焕发新的活力?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历史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历史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历史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每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综合考虑,认真备好每一节历史课。
7.对当代教学方法特征的新认识 篇七
当代, 在教学理论研究深化和教学实践发展的牵引下, 教学方法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学理论的演绎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教学方法的种类越来越多, 以适应教学实践的多重需要;二是传统教学方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时代特征。我们主要就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概括起来, 教学方法在当代体现出以下几种新特征。
一、教学方法的“服务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而言的。尽管当前人们对教学过程构成要素的认识有不同看法, 但无论什么形态的教学, 其过程都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 对这一点大概没多少人提出异议。在教学过程的过程要素中, 教学方法具有“服从”和“服务”的特性。就教学方法与教师的关系来看, 在每一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是基于教师自身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优势和教学经验的;就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关系来看,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认知水平的;就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 的关系来看,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更是服务于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 ;而就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来看,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则是为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服务的。一句话,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基于教师、学生、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 和教学内容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主要发挥着桥梁、中介和工具等方面的作用。这就是教学方法的服务性和服从性特征。
二、教学方法的“二元性”特征
教学方法的“二元化”特征也可称为教学方法的“双要素”特征。这主要是对教学方法内部构成要素的认识而言的。在传统教育“教师中心论”和“重教轻学”等思想的影响下, 教学方法往往与教师的教法画上了等号。如“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1]“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2]“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3]在这种认识下, 教学方法主要就是由“教师教法”这一单一因素构成, 并由此表现出其内部结构的“一元性”和“单维性”特征。在当代, 随着对教师与学生以及教与学关系认识的深入,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 学生学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在这一背景下, 人们对教师与学生及教与学的关系形成了诸多新的看法。诸如“教师的教基于学生的学”,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学是教的目的、归宿和落脚点”, “教学的重心是学”, “没有学生的学也就无所谓教师的教”,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等等。[4]这些新认识的一个共同点是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法及其在教学方法结构中的地位, 如此教学方法内部结构中的“二元性”特征愈益彰显。现在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中不仅包含了教师的教法, 还包含了学生的学法, 它是由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把教学方法简单归结为教师教法的传统观点已经很少见了, 这可谓是对教学方法结构认识中的一种进步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的“主体化”特征
这主要是就教学方法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言的。在长期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教学方法的种类越来越多, 如讲授法、谈话法、实习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研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和暗示教学法等。但教学方法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物”的因素, 它只有与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 (教师和学生) 相结合, 才能发挥其作用。具体地讲, 在任何教学情境中, 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只有被教师和学生 (尤其是教师) 实际选择和运用, 并转化为师生内部主体性的东西及精神财富, 此时该教学方法才可能转化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反之, 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方法的类型纷繁复杂, 但如果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没有被师生选用, 处于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状态, 这些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讲就是无用的;或者说, 其价值尚处于潜在状态。这可谓教学方法“主体性”特征的首要含义。教学方法“主体化”特征的第二个方面的含义是: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强调充分激发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并通过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来达到培育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的目的等。
四、教学方法的“功能主导性取向”特征
这主要是就每一具体教学方法的主导功用而言的。如上所述, 通过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 人们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 但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每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外延, 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局限和适用的边界范围。也就是说, 从来就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如作为一种最基本和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的最大优势在于给学生传授系统的新知识, 但其缺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等;讨论法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但它又不利于完成系统知识传授的任务;研究法、问题法和探究法等对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有独特作用, 但却拙于知识的传授等;而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和实习作业法等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形成技能等, 但这些方法却难以普遍地用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等。这实际上就涉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性特征和比较特征。由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也就成了教学方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来讲,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主要包括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和程序等问题。就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来讲, 主要有“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5]而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则主要包括以下环节:“首先是明确选择的标准;第二步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教学方法, 便于教师考虑和采择;第三步, 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一是比较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二是比较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等。[6]
五、教学方法的“边际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教学方法与相关概念的区别而言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 教学方法概念研究的完善取决于该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性, 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明确教学方法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界限与分野, 而且也正是通过该概念的边际界限, 我们可以把教学方法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别开来。如在过去, 我们就经常认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是一回事。其实, 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概念的差别来看, 教学方式一般是指各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技术,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具体动作, 它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动作所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下位概念, 每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均是由系列教学方式所组成;反过来讲, 每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可分解为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如在运用讲授法时, 教师即可以边板书、边讲授, 也可以以自己的口头讲授为主;学生既可以聚精会神地听讲, 也可以边记笔记边听讲等。就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概念的区别来看, 教学手段是指某种具体的物品和工具, 而教学方法不是某种具体的物品和工具, 主要是指对教学手段的操作和运用等。因此, 也不能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同起来, 教学方法的边界性也是当代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的“边界性”特征既是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也是教学方法实践应用所必需的。
六、教学方法的“组合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发挥教学方法结构的综合效益而言的, 这一特征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性”特征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每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局限和适用范围等,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要求实现和达成多种教学目标与任务, 于是按一定标准把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组合”起来, 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结构就非常必要了。这可谓教学方法“组合性”特征。把各种教学方法组合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每种具体方法的优势并避免其局限性, 并由此体现出教学方法结构的整体和综合效应。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 常见的教学方法的“组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学方法的包容性组合。即以一种教学方法命名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实际上包含了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 自学辅导法就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包容性组合。严格地讲, 自学辅导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和结构。在自学辅导法中实际包含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验法和演示法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另一种则是教学方法的包容性组合。即“构成教学方法组合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平行排列在一起的, 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结构的综合效益。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相结合, 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化, 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7]教学方法的包容性组合也可称为教学方法的平行性组合。
七、教学方法的“双重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教学方法本身的性质而言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一个理论问题, 它具有理论属性。教学方法作为课程与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学方法的意义和价值、教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制约教学方法的因素、教学方法的分类及特点、中小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等;同时, 教学方法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具有实践属性。教师和学生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及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及人才培养的规格等。如有人就认为教学方法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实践操作策略和实践体系等。提出了“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 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8]“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 (包括内隐和外显的动作) 。”[9]“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所采取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程序”等观点。[10]如此, 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性特征显而易见。
八、教学方法的“启发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使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而言的。根据使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可以把教学方法分为“启发式”和“注入式”两大类。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及学生对教师教育和影响的全盘接受, 并且其教学重心在于知识的授受上, 这些导致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注入”、“灌输”和“强制”等成分较多, “注入式”教学方法的采用比较普遍。在当代,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性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养成等。这种教学目标观是与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悖的。这必然要求转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倡启发式, 废止注入式已成为当代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和普遍趋势。
九、教学方法的“动态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教学方法的发展历史而言的。追溯教学方法产生和发展演变的整个历史, 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 `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教学方法带有自己典型和鲜明的时代烙印。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就带有呆读死记、机械训练、强制灌输和强迫纪律等性质和特点;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教学方法则体现出自由、放任和鼓励创造等倾向;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学方法强调的则是师生平等、双向互动、民主和谐和教学相长等。其次, 随着教学目标观重心的变迁, 教学方法体系中的侧重点也在发生改变。如在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观下, 接受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受到了极大重视, 并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和支配地位;在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观下, 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则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在创造性培养本位的教学目标观下, 发现性、研究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体系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出来;而在集体性和合作意识本位的教学目标观下, 合作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等。另外, 在当代, 教学方法体系显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如在我国, 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非常强调教学方法中的自主性、研究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亲历性和体验性等。即“任何一种现代教学方法都是在整个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即使是现在的教学方法,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常常会因学生、教师、教学情境与条件的变化而发展。”[11]
总之, 教学方法是课程与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也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在当代, 教学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和新动向。研究这些特征和动向, 有助于深化教学方法理论认识,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功效等。
摘要:教学方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教学方法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服务性、二元性、主体化、功能主导性取向、边际性、组合性、双重性、启发性、动态性等方面。研究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有助于深化对教学方法的理论认识, 也有助于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特征,新认识
参考文献
[1]关苏霞.教学论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196.
[2]北京师范大学, 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3]克拉克, 等.中学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5.
[5]教育部人事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7.
[6]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255-256.
[7]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16.
[8]田慧生, 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205.
[9]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0.199.
[10]靳玉乐, 等.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1:413.
8.对阅读教学的认识 篇八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打开语文学习大门的金钥匙,只有让学生喜欢上了阅读,他也才可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会用语文。语文教学的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些任务要通过例文教学来实现,因此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第一,在阅读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因为教材中的课文,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境。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我们的教学也就会变得轻松些。例如:我存听一位老师教《会摇尾巴的狼》这一课时,先把课文分成三大段,然后逐段讲解,生怕漏掉字词什么的,学生一步一驱的跟着老师走。其实这位老师已把课文分得支离破碎,没有整体感,学生根本体会不到狼的狡滑,读书时也读不出什么感情,更不用说有延伸继写的兴趣。而且老师教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学得索然无味。又从何谈效率与兴趣呢?
第二,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抑制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老师无法取代的,只有靠学生自己在读写中逐渐转化。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心得体会www.gzzongjie.cn/xdth/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情感。充分利用网络电教媒体优化阅读教学环境,创设美的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诱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学文”,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语言滋润中引导学生“悟道”,也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才能优化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地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把创新课堂推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例如:在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中是一组描写秋天的词语,其中有“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这两个词语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我例用多媒体制作了一组精美的幻灯片,学生看得目瞪口呆,如痴如醉,不用我解释,学生已理解了词语意思,更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
第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实践的机会。如在教二上第八单元时,这是一组关于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文章,现代科技学生了解不多,但感兴趣,源于学生的兴趣,我从图书室借了一些相关书籍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知道”科技知识交流会。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教学收到了双倍效果。
9.对英语音标教学的认识 篇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54-01
英语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学音标,对于初学者,看到这么多音标总是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学生一开始记不住单词的正确发音,许多学生往往会用汉字来标注英文单词的发音,因此,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起来就会相当困难,而且往往收效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不要怨学习音标有怎样的枯燥无味,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比较省时和比较有效的方法来攻克这一难关。
一、从基础开始,学会26个字词的音标
首先,教会学生26个字母的音标,然后再把字母的音标拆开,认读单个的音素。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音标是什么,并记住字母的音标。要求学生注意嘴唇、牙齿、舌头的位置、气音、声带振动等发音技巧。课后学生用复读机一个个音标仔细听,仔细跟读。同时让学生注意英语语音与汉语语音之间的差异,英语的单元音有长短之分,而普通话的声韵母没有长短之分。
二、进行元音和辅音的教学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发音的常识要比盲目被动的模仿收效更大。在教元音时首先要强调舌位,使学生有意识地感受到音所发部位的前、中、后、高、中、低之分。英语元音字母和元音音素数目差别很大,我们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牢记并反复跟读国际音标的语音并掌握其拼读规则。
英语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元音分单元音和双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辅音可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清辅音发音时声带不产生振动,浊辅音发音时声带振动。所以在教辅音时首先要强调声带的振动与否,这恰恰是区分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关键。辅音的清浊对语义影响比较大,所以可将浊音与清音放一起练习。我们在给一个单词标注音标时,先应判断是开音节还是闭音节,然后再在单词里寻找元音。是开音节的,元音发它字母本身的音。是闭音节的,发它规定的音。(词尾是e,一般不发音。两个e除外。如:see)。相反,看见音标写出单词也是一样,根据它的读音规则可写出相应的单词,不规则的单词除外。1.开音节。如: late―[leit],[gei]―gate等等。2.字母组合按发音规则记。如,tea― [ti:],[si:t]― seat,[ni:d]―need,[nau] ―now等等。
三、让学生学会划分音节,巩固记忆
首先,教会学生有关音节的基本知识:1.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单词读音都是分解为一个个音节读出来的。单音节(只有一个音节构成)。如she,he,sing等。双音节(有两个音节构成)。如seldom,writer等。多音节(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称为多音节)。如reporter,beautiful,congratulation等。2.划分音节时必须知道元音是构成音节的主体,辅音是音节的分界。(1)两辅音之间不管有几个元音,通常都是一个音节。如:bad(坏的),beat(打败)。(2)两元音字母之间有一个辅音字母时,辅音字母归后一音节,如:writer(作者)。(3)有两个辅音字母时,一个辅音字母归前一音节,一个归后一音节,如:window(窗户)。(4)不能拆的字母组合就按组合划分音节。如:leader。3.音节按读音可以分为开音节和闭音节,开音节又可分为绝对开音节和相对开音节。(1)绝对开音节是指一个元音字母后面没有辅音字母而构成的音节,例如:we hi。(2)相对开音节则是指一个元音字母之后有一个辅音字母(r除外),后面是不发音的e构成的音节,如:lake。在开音节中,该元音字母发“字母”本音,例如 gate[geit]。(3)闭音节:指元音字母后面有辅音字母(字母r除外)构成的音节,如:beg。4.音节按重读可以分为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1)单音节词作重读处理,不标重音符号。(2)重读音节是指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中有一个发音特别响亮的音节,用重音符号“`”标在相应位置,其他音节为非重读音节,如re`tell。当学生了解音节的基本知识以后,就可通过单词的读音来划分音节,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音节。
四、读写结合
一开始对于音标的教学通常是以认读和拼读为主比较恰当,在与字母的对比中教授音标。让学生边读边写边比较,根据音标写单词,同时也要根据单词写音标。读和写应同时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要求学生做到看到音标能够将其读出,并能写出音标,听到音标也能写出单词。
五、及时纠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10.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中职教育主要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各类型应用人才的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也偏向于使用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教学, 以便毕业生能够胜任特定岗位的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 一些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初中生往往选择放弃高中学习, 而是直接转入这类中职院校进行技能学习, 以便顺利获得毕业后的工作。然而, 一些中职院校的毕业生目前也容易遇到求职不顺利的问题, 或者是入职之后发现自己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工作十分吃力。从这个角度来反思中职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在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我国中职教育最早是从前苏联引进的, 早期的中职教育将侧重点放在了传授具体的知识性内容上, 而较少关注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之后, 这一现象有所改观,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我国中职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仍然没有明显的增强。从这个角度来看, 中职教育同高等院校相比就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再加之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教育改革和教育实施困难重重。从生源角度来看, 中职教育面向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较差或是学习态度不佳, 对于财务会计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来说, 还是显得较为吃力。
二、改进中职教育“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对策
(一) 进一步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 中职学校在财务会计教学方面, 也应当与时俱进, 敢于打破过去较为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 积极引入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客观来看, 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 专业难度较高, 应用能力较强, 教师可以根据上述特点, 在这门学科教学中采取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比如, 在教授财务会计课程中教材购买费用的方面, 可以将复杂的课程设计得更加生动, 以免学生对复杂的课程望而生畏, 因此教师可以编制一些更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案例,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度。在讲授商店、超市采购类问题的时候, 可以将其设计为能够应用于财务会计教学目标的问题, 以便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 并十分容易记忆。
(二) 建立健全成绩考察制度
成绩考察制度的确立对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开展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中职学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方面, 还要重视通过建立健全成绩考察制度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态度。通过公开透明的成绩考核方式, 不仅能够有效反应出中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真实专业水平,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学习心态。中职财务会计教学应该深入挖掘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从财务会计学科实用性较强的特点, 将对学生的成绩考察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大部分, 这样能够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真实知识掌握度。同时, 期末成绩中还应当充分考虑课堂表现部分, 一来能够对学生们的课程纪律涣散问题进行制约, 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片面考察期末成绩而带来的片面性。比如, 可以考虑将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社会实践成绩, 均按照一定的比例设计, 最终构成学生财务会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样一来, 学生们想要取得好成绩, 就必须同时兼顾三方面的内容才可以, 多维度评价学生的方式也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学好财务会计这门难度较大的课程。
(三)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要想中职财务会计教学及人才培养取得预想的效果, 就必须重视加强中职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唯有财务会计领域的师资力量得到强化, 才能够真正组建起一直专业水平过硬的高素质财务会计教师队伍。鉴于此, 中职学校要从建设层面来重点打造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师资队伍, 不仅要在专业知识方面进一步强化, 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广泛应用成功经验, 摒弃日常教学中的糟粕, 全方位入手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力争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专业道德高尚的专业财务会计教师人才队伍。在组建过程中, 中职学校的视野要开放, 不要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 还可以通过同企业解除并积极寻找优秀的人才来学校任教或者开设讲座, 进一步丰富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 更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契合。与此同时, 中职学校的教师也要树立起主观能动性, 积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抓住时代机遇, 为中职学院的财务会计教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中职教育的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流程中, 教师要具备能够发现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只有从事中职教育的学校从根本上认识到为社会培养财务会计人才的重要意义, 才能真正推动财务会计这一专业优势地位的凸显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健全, 整个社会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大, 中职学校应当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树立先进、科学的财务会计人才培养观念, 并形成与之配套的系列理论、实践措施, 共同推动财务会计实际教学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我国对于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随着我国产业转型的深化, 中职教育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责任, 将为社会进一步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针对中职财务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也是如此, 将进一步补充社会中的财务会计人才, 我国广大中职教育学校应当对财务会计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思考
参考文献
[1]高红玫.改进独立院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思考[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22.
[2]刘相杰.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J].2013, 14:.
11.浅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十一
弹指之间,我踏上讲坛已近七年,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激动;更难忘记第一次面对学生成绩时的无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可为什么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却是不理想呢?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思索着这一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如今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在这里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激发兴趣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习起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想学好数学,我觉得很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数学课对于好多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没有兴趣,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展示多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创新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方式、情境教学方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我在讲授《分数除法应用题》时,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活动“旅游”,先用课件展示九寨沟的图片及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适时出示拓展题目,让学生选择旅行社,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讲授前我们应该认真挖掘教材,研读教参,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关键,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整堂课的教授方法。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避免做许多无用功。还要熟悉你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通你的教学目标,教无定法,只要学生能很快的接受就行了。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实现有效性,上好课是必须的。一堂好课不仅使学生掌握到许多知识,而且对于我们教师的成长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非常有益的。在经过了精心的备课以后,接下来就上课了,我们应该努力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添加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编制一些教学课件,来辅助数学教学,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具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这些情境和教具、课件等辅助手段,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有效、科学的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场所。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障。尤其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都认真听讲,可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年龄还很小,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不令人满意的情况,比如做小动作、说话、影响他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对这些学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一些暗示。如眼神、手势等。也可以很自然的边讲边走到他的跟前,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给他起一个警示作用。
12.对高效课堂基本流程的认识 篇十二
尚志第五中学吕晓东
课改首先要改人的思想、理念,然后才是追求课堂的高效率。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有人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有的人把高效课堂定义为“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取得的效益最多”,可以简单的说高效课堂是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学”,即追求“四维目标”,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
在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上,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真言”加以行动阐述并加以发展,在课堂环节上落实为“预习、展示、反馈”,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五步三查”也好,“三段六步”也罢都离不开以上的三个环节,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小组学习。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而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导学案的设计在避免走进“教材化、教案化、习题化、问题肤浅化和共性化。”什么是肤浅化呢?就是提出的问题不带有发展性、探究性,而是单纯的知识点,学生不会生成思考,而是只需记忆。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张海晨老师给我们举过的例子:我们的老师和日本的老师在讲授“甲午战争”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老师讲授的可能是时间、地点、事件等知识点,而日本教师一定会提出:如果中日两国再打一次甲午战争,结果会怎样?如果胜,原因有哪些,如果败、原因有哪些。这也可以说明中国和日本两国教育的差距。
导学案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基本要求:研读课标、用好教材、学情调查要充分、分层设计要注意学生的差异,里面包含学法指导,要以集体备课、集体智慧作保证。
导学案的基本要素是:学情调查、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案整理、达标测评、教学反思。这里面包含了教师的前期准备,教学流程与环节和教师的后期总结与反思。其中学习目标的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要分层次,行为条件和行为主体指向明确。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小组学习,学习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完成后,就确立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组内成员之间是互帮互助合作的关系,但事实上小组成员之间很难保证都达到高效率,就连让其参加进来都很难保证,所以小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小组长要有非常出色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在小组完成了文化建设建立了组规组训,使小组打造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后,就该是最重要的任务了——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分独学、对学、群学。独学又叫自学,对学是
两个同学交流反馈,群学为小组内学习集体讨论展示,这里面有很多的不可预见性,随时随地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这时要表现出超凡的教育机智,适当地调整小环节,但一般的流程不变。首先对子互查,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次是小组成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解惑,第三对学结束后,再群学10分钟,组内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成果,对有不懂的问题教师点拨讲解。在学习过程中优生带差生,差生赶优生形成学习竞争,争取高效果。
13.对经济史研究方法的再认识 篇十三
经济史学像任何其他学科一样, 其研究方法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经济发展, 就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种:1.描述法。这种研究方法是按历史顺序依次阐明历史过程的全部, 它有助于理顺复杂的历史事实, 有助于解决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以及“怎样发生”这些问题, 但无助于解决“为什么”发生这个问题。2.分析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已知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找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现存的理论可以解释历史, 就会以某种理论来解释;如现有理论不可能解释, 可以提出新的理论假说来解释。分析法主要有两种:因素分析和因果分析。3.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通过对诸多事例的比较, 找出共同的特征与不同之处, 有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比较法主要有: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宏观经济比较与微观经济比较;多元结构分析比较;文化—历史分析比较。4.跨学科分析法。5.分期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先把连续的社会经济化分为互不相同的阶段, 然后对各个阶段加以分析。它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事物的总体性及各个阶段的联系, 有助于了解社会经济的变化及取向。6.定量分析法。这种研究方法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工具分析问题, 旨在更为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料。
吴承明先生则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 宏观上指出了经济史的诸多研究方法。从历史方面讲主要有:1.历史哲学。包括世界观和历史观, 都是方法——思维方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 (恩格斯) , “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说明历史的方法” (列宁) 2.实证主义。即探求历史的真实。3.价值判断。这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使用今天的价值观, 不仅评价当时的效果, 还包括后人一直今人的潜在效应, 但尽量不要渴求古人。从经济方面将主要有:1.方法论。在经济史的研究中, 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2.假设。3.计量研究、制度等。从社会方面说主要有:1.社会变迁。在经济史研究中, 吴先生认为, 一切社会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2.非经济因素。吴先生认为经济史研究中要充分考虑非经济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以及总体史观等。从文化上说主要有:文化制约、思想发展规律、启蒙思潮等等。
李伯重先生指出历史学的方法和经济学的方法是经济史研究的两大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本方法是史料学和考据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是统计学的方法, 又不仅仅是统计学的方法。同时经济史研究还应借鉴其他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如计量史学的出现等。
在经济史研究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我认为吴先生的“史无定法, 百家争鸣”主张, 比较可取, 但是由于众多学者研究侧重点的不同, 在经济史的研究法方法上还是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二、经济史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派别
我国的经济史研究大体上有三派。一派偏重从历史本身来研究经济发展, 包括历史学原有的政治和典章制度研究。另一派偏重从经济理论上来解释经济的发展, 有的并重计量分析。第三派兼重社会变迁, 可称为社会经济史学派。
有的结合西方经济史研究的状况, 根据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把经济史学分成两类:传统经济史学和新经济史学。传统经济史学采用历史学的分析方法, 很少使用经济理论和计量方法对历史进行解释。因此, 传统经济史学可视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运用传统经济史学研究方法的经济史学家大都是先收集大量史料, 在此基础上凭着鉴别力与直觉得出一个见解, 从不使用“假设”。而新经济史学则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他的精髓就是用经济理论和计量方法来研究经济史。因此, 新经济史学又称作计量历史学。运用新经济史学研究方法的新经济史学家认为, 经济史研究不只是搜集、考订、分析史料和叙述史实, 而更重要的是能解释史实, 说明其中彼此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他们通常先设定一个假设, 然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提出假说, 并根据这一假说进行预测, 最后, 用历史事实来验证预测, 如果预测是对的, 那么假设就是正确的理论;反之如果预测是错误的, 那么这种假设就要被否定。
对此, A.k.凯恩克罗斯曾在一篇“称颂经济史”的演讲中划分了两种经济史, 即历史家的经济史和经济学家的经济史。前者与历史的唯一区别是他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经济学家的经济史则运用一般的理论来说明历史事件, 而不单是就事论事。
高德步进一步把经济史划分为两个学科, 即经济学的经济史和历史学的经济史,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他认为, 传统认为“经济史是处于经济学和历史学两大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的观点是经济史学学科划分上的误区, 正是因为如此, 导致经济史学研究长期以来的方法论错误, 也导致经济史学研究的落后状况。那么, 经济学的经济史和历史学的经济史有什么区别?怎样坚持经济史学研究的正确的方法论, 以促进经济史学研究的发展呢?高德步对此作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经济学的经济史和历史学的经济史的区别可以从经济史的三个不同层面上来考察。经济史研究的三个层面, 包括编年经济史、分析经济史和历史主义经济学。在这三个层面上, 由于研究任务的不同, 采取的方法也不同。
经济史研究三种方法在三个不同层面上, 存在一种上下对流的交互关系, 即可以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 使整个经济史科学实现发展。在第一个层面上, 即编年经济史研究层面上, 经济史研究主要是归纳和描述。归纳就是收集更多更可靠的历史事实, 在归纳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最基本的关于历史事实的描述。所以, 在这个层面上, 经济史就是汤因比的所谓“历史”。在第二个层面上, 即在分析经济史的层面上, 经济史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 这就是需要通过不同现象之间的比较研究, 找出因果联系并总结出规律或“法则”来。所以在这个层面上, 必须采取溯因法。这个层面上的研究结果就是汤因比所谓的“科学”。在第三个层面上经济史研究的目的是推理, 采用的是抽象演绎法。抽象方法的本质是推测, 即利用通过观察得出的规律性解释, 来进一步推测出未经考察的领域。这就是汤因比所谓的“虚构”。在编年经济史和分析经济史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的抽象, 得出某些经济概念和假说, 并发展成为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反过来这些系统的理论可以作为方法和工具, 来进行编年经济史和分析经济史的研究, 这就是经济史家的“史观”。在经济史研究的这个阶段, 经济史家可以采用所谓的“虚构”方法, 即在提出假说的基础上, 经济史学家利用经济史实对这些假说进行验证。这样就又回到了分析经济史。在假说和分析的基础上, 经济史家利用新的“史观”对经济史实进行进一步的归纳, 并做全新的描述和写出新的编年经济史。这种研究事实上是对人类过去的经济活动的推测。但是作为经济学的经济史的任务, 一方面是推测过去, 另一方面是预测未来。从根本上来讲, 经济史推测过去的目的, 还在于预测未来即利用对过去的推测得出的规律性的“法则”来预测未来, 预测未来的人类行为和这种行为的可能结果。这是所有科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史科学的最高境界。
三、对经济学的经济史与历史学的经济史分歧的再认识
高德步等学者对经济史的划分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现实的状况确实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在研究经济史, 两类经济史家又往往互相排斥。例如克拉潘拒绝使用经济理论, 他认为经济理论与经济史毫无关系。我想这也应该是经济史研究落后的原因。所以我认为, 经济学的经济史与历史学的经济史在方法论上应该互相借鉴, 特别是历史学的经济史要积极借鉴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 以促进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新经济史学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种做法的正确性。
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出现新经济史革命。这场革命分为逻辑上互相呼应的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新经济史革命的第一阶段, 即产生阶段, 也是以历史计量分析为主的阶段。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 诺思开始运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 包括国民经济核算法、经济增长要素分析法和经济计量分析法, 研究美国经济增长史。他首先对1790年~1860年间美国国际收支状况进行经验性研究。以后他又进一步提出一个关于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的模型, 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1961年出版的《1790 1860年美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这项研究被认为是“新经济史学家”运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改写美国经济史的开端。1964年, 福格尔发表的《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 是“新经济史学家”提出并运用“反事实度量法”这一新经济史两大计量分析方法之一的代表作。他把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与假设没有铁路时国民收入水平加以比较发现, 铁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被经济史学家夸大了。在没有铁路的情况下,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最多只减少3%多一点, 铁路并没有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换言之, 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应该从铁路之外的方面去寻找。
1968年诺思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1600年~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 提出并运用了历史计量分析的另一个主要方法即“间接计量分析”。诺思对每项成本因素进行了分析, 得出由于航运安全性加强和市场经济扩大等因素的作用使成本降低的结论。这样诺思通过间接计量法算出了缺乏直接可比数字的海洋运输生产率的变化, 解释了航运增长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诺思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量化分析, 因为他实际上考察了数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制度因素。即市场扩大, 市场规则趋向完善, 交易活动安全性提高等。新经济史革命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是“新经济史革命”的第二阶段, 即以经济制度分析为主的阶段, 也是这一革命的发展阶。1973年, 诺思与罗伯特·托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 将产权理论运用于欧洲经济史的研究, 探索欧洲兴起的原因。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欧洲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深刻解释了欧洲兴起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新经济史革命”第三阶段, 即将人类生存状况演变史研究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结合起来, 将历史计量分析、制度分析加以综合和扩展并与现代生物与医学分析技术等自然科学成果结合起来的阶段, 也是这一革命拓展的阶段, 将经济史分析与现实经济政策探讨结合的阶段。
从上述过程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路径看, “新经济史学革命”从经济历史计量分析发展到制度分析, 再发展到历史计量分析、制度分析与经济热力学和生理学分析等自然科学的结合。这也就打破了新经济史家们指出的“传统的经济史研究与经济理论脱节”的状况, 也正是诺斯等新经济史家把经济学理论引入经济史的研究, 才实现了“新经济史革命”,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足以给我们以启示:经济史研究必须引入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而不是互相排斥。如, 多数经济史学家相信, 如果运用合理的理论框架, 采用科学的计量分析法, 是可以通过历史计量分析的方法的运用提高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水平的) , 才能把经济史研究引向深入。
治史可因对象、条件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即通常说的“史无定法”。正如吴承明先生说的那样, “我以为,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 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 作出选择”这是我们研究经济史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把经济学理论应用于经济史研究一定能提高我国的经济史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 1989
[2]郑备军:新经济史学方法论述评.史学理论研究, 1995年第1期
[3]吴承明: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9年第1期
[4]李伯重:经济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
[5]赵凌云:探寻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结合—“新经济是革命”评析.东南学术, 2001年第1期
[6]高德步:论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南开经济研究, 2000年第6期
14.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认识 篇十四
计算是数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在小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以上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计算教学:
一、从生活的角度使学生明白学习计算的重要意义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作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也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爱学、乐学计算,克服计算教学的枯燥与无趣。其次在学生掌握计算的基础上,引导或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相关的现象,使其在生活中会运用所学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学习到应用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数学计算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从学习习惯培养的角度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明明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在练习中却屡屡出错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在教学计算的伊始,我们就应该给学生灌输一种“估算——计算——检验”的模式,使学生明白要进行准确计算,此三步非同小可。首先,估算可以确定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其次,计算可以得到较确定的结果;最后,估算与检验是计算正确的一种保证。
15.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篇十五
邢侗五里学区小学 许本兰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教学反思的类型
“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原本是我教学中的一种随笔,自己坚持写了多年。那时并没有谁来要求我,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
在那些灵感中,我曾经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了我心中许多的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我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有我工作不慎时捅下的漏洞;在那里,我曾经不断地刷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曾经轻轻地汲取营养为自身内需做补充;那里有我的忧虑和困惑,那里也有我的欢歌和笑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记载着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后的欣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功。我曾经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真心地感谢吧——教学反思。它给了我一个工作反省的机会,给了我一方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给了我一片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帮助我一天天变得成熟、变得聪明。我永远会对它有一份钟情。(本网网 )
后来,教学反思不再为我所有,却衍生成教学备课中的一种规定。它要求我们写出东和西,写出南和北。有些方面俱细之极很不容易被接受。尤其是教学中没有什么触动而无病呻吟时的反思,简直叫人觉得是一种难受。
16.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几点认识 篇十六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类的认知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郑永廷【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具体性出发, 将其划分为基本方法 (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判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一般方法 (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感染教育法) 、特殊方法 (预防教育法、心理咨询法、思想转化法、冲突缓解法) 、综合教育法等;陈万柏, 张耀灿等人【2】则从实施角度出发, 将其划分为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谢德民【3】却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作为切入点, 将其划分为获得思想信息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访问谈话法、书面调查法、抽样调查法等) 、分析思想信息的方法 (辩证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处理思想信息的方法 (通情达理法、对症下药法、扬长克短法、多方配合法、榜样示范法、对比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社交活动教育法等) ;中南大学的杨国辉, 李瑞嘉则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理解角度, 将其方法划分为明示与暗示两种, 明示更多的是传统的主体对客体的教育, 强调更多直接性的, 带有强制性的方法;暗示更多的是以渗透为主, 强调的是感染。这些分类方法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但最终都落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上。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方法的重要性的看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这个“器”恐怕就是方法了。一般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针对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对其施加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和品德, 所以从改造活动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物质生产活动, 而是改善认知、情绪情感、完善个性和社会适应性的精神领域的活动;它不具有物质生产的特征, 而是意识形式生产活动的特征, 因此其没有实物形态的劳动工具, 方法就是其劳动过程的关键所在。毛主席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 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只是瞎说一顿。”因此方法和方法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不可替代, 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目的的特殊性, 掌握正确的方法甚至比教育内容本身更为关键。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的看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常关注到了“政治”和“教育”, 也注意到了意识形态的“灌输”意义, 解决了政治问题, 偏重于灌输、劝导、说理, 却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情感、认知和实践中产生的与政治或法律没有直接联系的方面, 针对性差, 层次性不清晰, 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即“泛政治化”了, 导致在教育过程中既难将人说服、将道理讲透, 又造成普通百姓的普遍不理解, 因而许多受教育者的接受性较差, 甚至出现超限逆反或禁果逆反等心理和对抗情绪,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随着人的自主意识增强, 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尤其是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各种社会问题比较集中, 各种群体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 传统的明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出现了很多弊端。笔者认为暗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目前这个敏感阶段更具隐性教育的功能, 能使出现阻抗和逆反的情形相对减少, 更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性, 也更容易使各种合理观念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内化”并转化为行为动力。
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方面和心理疏导方面, 并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但个人认为, 国家是否是想在思想教育中淡化“政治”意识, 还是想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两部分进行 (即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 又或仅仅只是想尝试其他方法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难题, “心理疏导”都应该不失为解决思想问题的好方法。心理疏导虽属心理学的范畴, 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它可以创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因为它是立足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针对受教育者的想法问题, 通过细致的破解和引导工作, 促进和维持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和提高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能力的, 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进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修养和素质。心理疏导是通过外界力量引导与受教育者自我调节相结合、排除障碍与提高自身修养相并行、个体心灵与社会意识相交流、理解与尊重相融合的和谐发展过程, 因此, 心理疏导法的运用, 将发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独到的好处, 尤其是在各种矛盾集中, 各种事件频发的当下, 心理疏导法尤其值得推广应用。
另外,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以细化, 即把政治教育独立出来, 而把与政治没有太大关系的方面, 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身心观等方面的教育另立门户, 在教育方法上也采用不同的专业方法也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5.120.
[2]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22-229.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和改进措施06-11
课堂教学改进方案08-12
课堂改进计划小结07-24
改进数学课堂练习09-25
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07-18
课堂教学改进工作总结10-16
改进地理教学方法探讨论文10-30
2006第二学期美术课堂教学改进阶段小结10-13
我对课改的改进建议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