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共7篇)
1.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一、复习内容:
1、时分秒
2、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3、测量。
4、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5、倍的认识。6.多位数乘一位数 7.长方形和正方形
8、分数的初步知识。9.数学广角
二、复习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多位数乘一位数。
3、长方形正方形
4、分数的初步认
识
四、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长方形正方形在实际生活
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五、复习方法:
1、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
3、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
4、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复习措施
(一)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二)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
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三)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
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第1课时 成长小档案
复习内容:教材108页内容 复习目标:
1、通过回忆这学期的学习收获,对全册内容进行整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加深对全册内容的理解。
2、通过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唤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经验的回忆和愉快的情感体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方法策略的有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复习重点:
1、对全册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2、唤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复习难点:
对全册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复习准备:知识网络图、情境课件 复习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整理。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新内容我们学完了,你这学期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这学期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收获,然后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并做好整理记录。可以看书,也可以参照屏幕上的提醒!(出示课件第108页图)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说详细,最好能举出例子。
2、构建知识网络图
师:这学期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每个人有这么多的收获,你能把我们这学期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吗?拿出你课前的整理,和同组同学交流。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形成下图:
时、分、秒 :
1分=60秒
总复习
时间的计算
测量 :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吨的认识
万以内的加减法: 口算
列竖式计算
估算
解决问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 乘法口算、列竖式计算、估算、解决问题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解决问题分数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数字编码:
2、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你觉得最有趣的的是什么? 全班交流。感受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的有趣。
3、下面我们要分三课时对整册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你认为怎样划分内容比较好?
学生制定复习计划。
三、全课小结
知识武装了我们的大脑,知识增长了我们的智慧,知识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善于总结回顾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能帮助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新知识,解决更多的新问题。我们继续努力吧!
总复习第2课时 整理和解决问题
复习内容:教材109页第1题 复习目标:
1、通过问题情境,把数与代数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查漏补缺。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重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时间的计算、用估算解决问题、“归一”、“归总“数量关系的问题。复习准备:课前整理时间、测量、计算单元的内容和错题 复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坐飞机是生活中常见的出行方式。飞机飞行中也蕴含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例1。
二、重点复习
1、出示第(1)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么填?学生可能说1小时飞行750米太短了,所以应该填千米。
总结选择单位的方法:排除法就是非常好的选择方法,排除了错误的就剩下正确答案了。
(2)、师: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质量单位有哪些?交流你总结的有关测量的知识。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吨 千克 克(3)、拿出测量部分的错题,现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解决。学生活动。
2、出示第(2)题
(1)、师:解决这个问题用到了哪些知识?(时间)飞机几时几分起飞?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交流。可能有这样几种方法:看钟面数4个大格分针到12,也就是10时。也可能计算40分+20分=60分,60分=1时,所以是10时起飞。画表针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补充练习:飞机大约飞行3小时10分到达成都,到达成都的时间大约是几时几分?
师:这里要估算吗?明确飞行时间由于各种原因不一定十分精确,3小时10分是近似值,所以不需要估算。不是见到“大约”两字就估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时间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或问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小组有困难的问题。
3、出示第(3)题(1)、读题,学生独立完成。(2)、师: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3)、补充改错题。(平时收集的学生错题)(4)、你还能提出一个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提问题,并解答。
教师准备一个问题:飞机从北京到乌鲁米奇比北京到上海多飞多少千米?(5)师:关于万以内的加减法你还有哪些问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出示第(4)题
(1)读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2)师: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需要注意什么?(3)补充改错:(平时收集的学生错题)
(4)估一估,5架这样的飞机大约可以载客多少人? 师:280已经是一个整十数,怎样估算?
明确:可以把280看成300,300×5=1500,比1500人少。师:用估算解决问题你还有哪些问题?(5)补充:
5、出示第(5)题(1)、读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2×2=4(小时)
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两个2小时,求两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2)、师:倍的认识单元还学习了哪些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3)、补充练习: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呢?
总复习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内容:教材110页第2题
复习目标:
1、整理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沟通他们之间的联系。
2、通过学生拼一拼、算一算,回顾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用所学的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复习重点:
通过学生拼一拼、算一算,回顾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复习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复习准备:图形课件,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两个任意的长方形。复习过程: 一、四边形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1、出示几个图形,找出四边形,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由学生说出: 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就是四边形。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并且是封闭的。
2、找出四边形中的长方形、正方行。说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生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学生讨论、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四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时)长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时)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
二、学生活动拼长方形
1、拿出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一拼
2、学生汇报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2、讨论:任意两个长方形都能拼成正方形吗? 再拿出两个任意的长方形拼一拼,得出结论:只有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一半的长方形,才能拼成正方形。
4、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呢?
(2)计算小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3)×2=18(厘米)18×2=36(厘米)
(3)计算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6=12(厘米)(12+3)×2=30(厘米)
问:为什么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不等于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呢? 观察发现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之后少了两条3厘米的边。
(4)计算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 3+3=6(厘米)6×4=24(厘米)
问:都是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的,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不相等呢? 学生讨论。
集体交流汇报:拼成的长方形比原来两个长方形少了两个宽边,拼成的正方形比原来两个长方形少了两个长边,所以,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不相等。
三、生活应用
1、完成教材117页第16题。
2、把20幅绘画作品贴在一起制作一个“绘画园地”,要在“绘画园地”四周贴上装饰花边,怎样设计“绘画园地”,才能使贴的花边最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呢?
总复习第4课时 分数墙
复习内容:教材110页第3题
复习目标:
1、观察分数墙,发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和1的关系。
2、利用分数墙复习同分母分数比大小和加减计算。发现相同大小的不同的分数。
3、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复习重点:
利用分数墙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有关知识。复习难点:
学生通过分数墙观察、分析、讨论,复习旧知,发现新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复习准备:分数墙、课件 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分数墙。课件先出示一面墙,同学们这是什么?墙,老师再标上分数,说,这是一面分数墙。这里面藏着好多秘密呢,我们来一起找一找吧。
二、自主探究
1,、你找到了哪些分数?把他们从小到大排一排。学生先自己观察,记录,再两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直观的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如1/2>1/3>1/4>1/5>1/6
2、你还发现了哪些知识? 可能发现的知识有:(1)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就是1.我发现,2个1/2就是1,3个1/3 就是1.......(2)发现真分数,如:3个1/4就是43,5个1/6就是5/6 等等
(3)同分母分数加减。
如:2/7+3/7=5/7 4/9+4/9=8/9
让学生自由的说出自己的算式。
师:你发现哪几个分数的和等于1了吗?
从分数墙上可以看出:同分母相加的:1/3+2/3=1,3/8+5/8=1 可能会有孩子发现异分母相加的:1/2+4/8=1,教师及时表扬鼓励。(4)师:你发现相等的分数了吗?
学生观察,从分数墙上竖着可以看出:1/2=2/4=3/6=4/8=5/10 1/3=2/6=3/9 问:2/3 等于几分之几?
(5)你还会比较哪些分数的大小呢?
同分母分数比大小,如:3/5和4/5,2/7和5/7,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
分母不同的分数比大小,如:5/6和4/7,3/4和3/9,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比较分数墙的长短就可以看出来)
(以上教学的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来调整。)(6)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三、小结:分数墙的作用可真大呀!帮助我们学习了还没学过的知识。你想自己 制作一个分数墙吗?你想怎么做?学生先说一说。比如怎么折出1/5。
四、学生活动。
动手制作分数墙。教师指导。
2.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二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3.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 篇三
【关键词】案例;分析;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弄清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会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通过判定定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定理的内涵,利用例题与练习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与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活动1:预习回顾、引入新课。
如图1,在△ABC中,
AB=AD=DC,∠BAD=25°,
求∠B和∠C的度数。
如图2,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师生行为:教师向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教师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引导学生作出评判。
教师关注:学生回答是否准确,能否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答题格式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题目既是对上节所学进行回顾,又能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1题可以直接应用等腰三角形边角性质来解决;2题可以用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中的任意一个来解决,两个题目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1:课本P77思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图3,小明一不小心,把他所画的等腰△ABC被墨水涂没了一部分,同学们想一想,看能把它重新画出来吗?
师生行为: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思考(即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猜想;问题2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在各组中巡回点拨,然后在全班交流各种画法,在弄清什么是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来证一证它是否为等腰三角形。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教师关注:
(1)學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猜想;
(2)学生在已知两角相等的条件下,画出三角形,能否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准确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出发,给学生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然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探求等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P78例题2。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题,弄清题设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图行,由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评价证明过程。
教师关注:
(1)学生所画图形是否符合题意;
(2)学生所写证明过程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认识,学生已经从已有知识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要证明三角形中两条边相等,只要证明这两条边的对角相等,结合平行线性质,很容易找到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降低了解题难度,又突出了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问题4:课本P79练习。
(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4,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师生行为:问题(1)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学生自主完成,师生共同评析;问题(2)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把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引导学生评判解题过程,最后,教师点拨。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促使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活动5:自我反思、深化提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怎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哪些认知经验?
师生活动: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纠错。
设计意图:
(1)是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所得。
(2)是要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活动,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学习方法。
活动6:分类作业、个性发展。
(1)(必做题)完成P82习题13。3:5题、7题。
(2)(必做题)完成P83习题13。3:10题、11题。
设计意图:设置分类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七、教学反思
1.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发生过程的体验
《等腰三角形》第二节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为了有效利用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教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经过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总结等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判定定理,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顺利获取知识。
2.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搭建了多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实践、思考、合作、交流的体验,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本节课始终贯穿反思环节,设计了多个问题引起学生自我反思,问题是自己发现,猜想自己探究,证明自己完成;教师的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行为。
3.作业设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4.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了解赵洲桥的结构特点。
2、从句子的表达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赵洲桥拱形结构和大小桥洞这些建筑上的特点,明白这样设计的好处。教学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桥” 字,齐读后交流,你所知道的桥有哪些?(石桥、木桥、拱桥、立交桥等等)桥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一座有名的桥——赵州桥。(板书后齐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读音。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是读得还不够流利,我们再来把课文中的新生字朋友仔细认识一下。抽生读生字词。(出示小黑板,生字用红笔书写)相机纠正下列读音:
洨xiáo河,不要读作jiāo;
砌qì成,不要读作qiâ;
缠绕chán rào,不要读成 chán rǎo;
前爪zhǎo,不要读成zhuǎ;
3、抽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总结预习情况)
三、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完成句子。出示句子: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2)交流: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赵州桥是一座—雄伟坚固———的桥。赵州桥是一座—美观———的桥。
(3)小结:刚才同学们找到的这些词语,就概括地写出了赵州桥的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仔细看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座桥。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位置、历史、设计者等。
(1)抽读这段,思考,从这段中你了解了关于赵州桥的哪些知识?(2)交流:位置、地位、设计者、历史等。
(3)理解世界闻名:这段中讲到赵州桥世界闻名,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呀,赵州桥就是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的,很有名气的。
同学们,一座已经建造了1400多年的桥,能世界闻名,那它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来看看,这座赵州桥是怎样建造的。
3、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独特设计。(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写赵州桥样子的句子。(2)交流:
A、赵州桥的长和宽:50多米,9米
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4米,那么赵州桥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长,几个教室的宽呢?
B、样子:有一个大桥洞,四个小桥洞,C、设计:小桥洞分别在大桥洞的两侧 D、材料:石头,没有桥墩
E、理解“创举”:这样的赵州桥和别的桥相比,有什么不同呢?那么在赵州桥之前,从来没有人这样设计建造过桥,所以,课文中把这种设计称为什么呢?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创举”的意思。
F、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呢?用曲线划出来交流。(3)检查对赵州桥设计的理解。
老师这里有三种线:直线、曲线、弧线,你能用这些线剪断地划出赵州桥的外形图吗?
课文中还用了很多数字来说明这种设计,你能把这些数字在文中准确地标明吗?
(4)了解本段中心句。刚才我们从第二自然段学习了赵州桥这种设计上的创举,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段的内容,你觉得哪句比较恰当呢?这种能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句子,就叫中心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启发调动感情:同学们,从这两段中我们知道了,已经有1400多年的赵州桥,仍然巍然屹立在洨河上;赵州桥的这种独特设计,外国人比我们晚了1100多年;在千年前的时候,没有汽车呀起重机呀等现代化工具,我们中国人就能把桥修得那么好。听到这里,你心情如何呢?(2)带着这样自豪骄傲的语气再练习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用关联词语,把老师板书的词语联系起来吗? 如赵州桥既雄伟坚固,又美观。
因为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所以她世界闻名。
四、布置作业:
收集赵州桥的资料、图片,了解赵州桥的历史及美观。
四、板书设计 19 赵州桥
雄伟、坚固
世界闻名
智慧和才干
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过渡句的作用。(1)抽读。思考本段第一句的作用。
(2)回顾第二自然段内容,看这句话中哪个词语与这段内容有关,这句中的坚固与美观可不可以换位?由此引出过渡句及其作用。
(3)引导朗读课文,理解龙的不同姿态,体会赵州桥的美观。(4)由雕刻的全都是龙引发思考,龙代表的意义是龙的传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5)指导有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
2、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1)师给出中心句,全班交流。(2)生自己练习写一段话。(3)交流评价。
3、学习第四段,培养民族自豪感。
(1)在1400多年前,人们造桥的工具是什么?(2)在这样条件下能建造成赵州桥,你感觉怎样?(3)读出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小结。
5.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五
1、能听懂,会说Hello./ Hi.Goodbye./ Bye.I’m… 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 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运用。
2、能够听说,认读crayon, pencil, pen, eraser, ruler, pencil box, book, bag.并能用英语介绍文具。
3、能听懂所接触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A部分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Let’s talk
本部分主要是会话学习。通过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等情景,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自然交流与真实运用的目的。
2、Let’s play
本部分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熟练运用所学问候语及自我介绍用语。
3、Let’s sing 本部分主要通过学生学唱ABC song,让学生初步接触字母的发音,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
4、Let’s find out 通过找字母,让学生了解字母。
二、课前准备
1、将教师用书后所附的本套教材主要人物的图片复印或剪下,涂色后制成头饰。
2、为班上学生准备出男女生常用的英文名字。
3、为Let’s play中的游戏准备相应的道具。
三、教学步骤
【一】热身(Warm-up)
不妨请学生说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了解的英语词汇或日常用语。同时可利用我们生活中学生已经会说或较熟知的词汇如TV,CD,VCD,DVD,OK!Hi!Yeah!Bye!Cool!Wow!E-mail, cartoon等等来激发学生想学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新课展示一:
教师播放本课的歌曲“Hello”的录音,自然引出师生之间的打招呼。(1)通过教师的自我介绍自然引出Hello, I’m… /Hi, I’m…
(2)教师可戴上Sarah的头饰介绍Hello!I’m Sarah.并用同样方式介绍其他人物。(3)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戴上Sarah, Chen Jie, Mike的头饰说:Hello!I’m…(4)教师戴上Wu Yifan的头饰说Hi!I’m Wu Yifan.并与戴Sarah头饰的学生相互问好,并有意在分手时说Goodbye.(5)听录音来展示Let’s talk部分的教学内容。【三】趣味操练(Practice)趣味操练一:
(1)请戴着Wu Yifan, Chen Jie, Sarah, Mike头饰的学生站在讲台前,另选一同学用眼罩蒙住眼睛,让Sarah等四位同学中的一个说Hello, 让蒙住眼睛的同学猜。如果猜中,要说Yes, I’m…如果猜错,要说No, I’m… 猜对得一分。
(2)表演A部分对话,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特别是I’m 的发音,应为/aim/ 不能读成/em/.(3)玩Let’s play中的游戏“击鼓传花”。新课展示二:
教师播放Let’s sing两遍,学生边听边跟唱,让能力强的学生唱一遍,教师适当进行奖励或表扬。
教师领唱,学生跟唱,全体同学一起唱。分小组唱,对于唱得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趣味操练二:
(1)请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找出在小村庄里出现的字母,对于找得又快又好的的学生要加以奖励,有能力的学生让他们读出这些字母。(2)教师和学生一起校对。
(3)让学生跟随录音一起学唱歌曲ABC song.【四】课堂评价(Assessment)要用Hello!/ Hi!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绍。【五】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1)听录音,仿读会话,并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内容。
(2)遇到老师、同学和家长时要用Hello!/ Hi!打招呼;分手时要用Goodbye./ Bye-bye.道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Let’s learn 本部分主要学习4个有关文具的词汇:pencil, ruler, eraser和crayon.2.Let’s chant 本部分通过 I have a an… 的歌谣,练习并运用以上单词。
二、课前准备
教师自备与本课相应的文具(实物)和单词卡片。
三、教学步骤
1、热身/ 复习(Warm-up/ Revision)(1)演唱歌曲A B C song。
(2)请几个学生戴Sarah, Wu Yifan等人物的头饰,两人一组打招呼问候:Hello, Sarah!Hi, Wu Yifan!(3)让学生之间互相打招呼问候(用自己的英文名字或中文名字)。(4)将学生分组进行自我介绍。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给学生出示文具实物,教新单词 pencil, ruler, crayon, eraser.教师边教边作示范。如pencil一词,教师可通过实物或图片介绍新词,带读并示范,让学生在I have a pencil.的指令下出示铅笔。可用同样的方法教本课时的其他文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crayon及eraser两个词的发音。对于多音节词,教师可采取“先部分,后整体”,分音节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教eraser一词,教师先示范整个单词的读音,然后分音节请学生跟读e-ra-ser,最后再让学生跟读整个词,此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把重音放在第二个音节/rei/上。)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并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词汇来认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3、趣味操练(Practice)(1)游戏活动 A、“寻宝藏”:让一学生面向黑板,另一学生把教师准备好的宝藏(即本课时的学习用具)藏到其他同学的书桌里,寻宝藏的同学开始寻宝,全班学生读该单词,当寻宝的学生离宝藏较远时小声地读,当寻宝的学生离宝藏较近时大声地读。B、猜物品游戏:将crayon等文具放在一个大盒子里,请一们同学出来选一样文具攥在手里放在背后(2)让学生听录音,边说边做Let’s do部分的活动。
4、课堂评价(Assessment)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2部分练习
5、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听说、认读新单词pencil, pen, ruler, eraser, crayon, 并能用英语介绍文具。教学反思:
B 部分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Let’s talk
本部分通过情景会话,让学生学生知道如何用What’s your name? 询问对方的姓名以及表达道别的说法:GoodbyeBye.2、Let’s play
本部分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玩游戏来进一步巩固Let’s talk中的会话.二、课前准备
教师应准备自己的名字卡及本课主要人物的头饰。
三、教学步骤
1、热身/复习(Warm-up/ Revision)(1)唱 ABC song歌(2)师生互相问候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老师指自己说Hello!I’m Miss / Mr… 然后用My name’s… 再重复两遍自己的名字。接着对一名学生发问What’s your name?(用清晰、缓慢的语调问两遍)边问边指他,并用口型揭示他回答My name’s… 用类似的方法在教室里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注意引导学生用My name’s… 回答问题。
(2)跟读、模仿What’s your name? 注意学生对name的发音。(3)教道别语Goodbyebye, 告诉学生意思是“再见”(4)听录音来展示B部分Let’s talk的内容。
3、趣味操练(Practice)
(1)Pair work: 可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书上Let’s talk的对话。(2)Let’s play中的游戏.(3)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先将学生自制的头饰收集在一起,再由每组的“小老师”通过问What’s your name? 同学回答My name’s… 的方式练习,答对的同学拿回头饰戴在头上。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表演Let’s talk的对话。
5、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1)要求学生听录音,然后仿读课本第4-7页的内容并拌有动作表演。(2)鼓励学生用第4-7页所学的内容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Let’s learn 本部分将继续学习有关学校及学习用品的词汇:bag, book, pencil box, pen.2、Let’s do 本部分主要让学生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语,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听听做做的活动,让学生练习并运用所学的词汇。
二、课前准备
教师自备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文具(实物)和单词卡片。
三、教学步骤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开火车”:学生一个接一个进行口语问答,要求又快又好。
(2)通过图片和单词卡片复习学过的单词crayon, ruler, eraser, pencil.(可通过做Touching game或Matching game来复习)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1)Let’s learn A、通过实物教pencil box, bag, book, pen.在教“铅笔盒”pencil box时,出示“铅笔袋”pencil-case, 并说明它们的区别,即:用软皮或塑料制成的通常称为pencil-case, 用铁等较坚硬材料制成的叫做pencil-box.同时教pencil-box.B、新单词的教学也可通过旧单词来引出。如:pencil 到pencil box.(2)Let’s do 教师边做打开书的动作边说Open your book.然后边做合上书的动作边说Close your book.(重复两次)。再拿起铅笔盒,做打开、合上的动作,并说:Open the pencil box.Close the pencil box.请学生说出open, close的意思。用同样的方法教Show me your pen.Carry your bag.等句子。
3、趣味操练(Practice)
(1)让学生将所有学过的文具全部摆在桌上。教师说:“Show me your book.” 学生须快速举起并大声说:“Book”.(2)游戏:画文具。(3)通过游戏Simon says练习以show, open, close, carry 所引导的祈使句。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学生根据录音,快速拿出所听到的文具。
5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6.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六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习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教学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激趣引入,揭题。
在本课的引入中,我通过让学生说颠倒话,利用ppt课件让学生找颠倒字,照例子写分数等手段让学生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进而顺利完成了揭题,导入了新课。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倒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探究新知中火花四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为了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
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倒数也是相互依存的。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7.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七
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第一课时《认识大数》(P2_P4)则是从“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等数概念的多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数,为避免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尽量少出错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是: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比较正确熟练地说出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和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4、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快乐地获得知识,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比较正确熟练地说出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和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五、课时安排
大数的认识 约20课时
第一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P2-4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习惯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状况,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的理解。教学重点: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教学媒体:实物投影、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读出下面各数。(指名读)8256 302 2005 7600
2、数一数:(开火车)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0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00 3)从600一百一百的数到1000
3、(1)指名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3)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填空。
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8236是由8个(千)、2()、3个(十)和6个()组成的。
二、新课学习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以上所讲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那么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你们说的都很正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1)投影出示主题图: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2、教学例1 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应该先了解掌握这些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这些知识点。
(1)投影出示图例: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2)计数单位的认识:
①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满10向前一位进1,得出结果。)教师用计数器表示:
②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10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显示“十万”)③同样方法认识百万、千万。④认识亿的计数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3)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a、观察图片。b、思考拨珠过程。
c、交流,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制关系。(4)认识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
②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为一级,最低一级是个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个级左边一级是万级,万级左边一级是亿级,并填写完整。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的数级划分的认识。
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四、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数级:个级 万级 亿级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制关系 教学反思: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几种
2、在这节课的过程中利用情景教学,借助计数器,边拨珠,边 新的计数单位。
数数,使学生直观地形成了数位概念。
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P5例2,做一做。教学目标: 1.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并理解读数的规则。
2.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教学难点: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教学准备:课件、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数位顺序表知识。(指名回答)
(1)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2)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3)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读出下面各数并想一想,万以内数的读法。(指名回答)5432 4000 105 2008
刚才我们重点复习的是上节课知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亿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投影出示数位表: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2 4 9 6 2 4 9 6 ┆ 0 0 0 0(1)2496 读作: 两千四百九十六(2)教24960000的读法。
这个数是含有两级的八位数,个级的数表示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万级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必须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板书)(3)即时训练。
读一读:50000 180000 2350000
(4)小结:首先要先明确万级上的数(可以画出分级线);找出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的异同。
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3)级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写出6407000。
①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 : 都是含两级的数,而且级末尾都有0。
不同点 : 6407000个级上有7000;24960000个级上是0。②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③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然后有教师总结说明;先读万级上的数(多少万)再读个级上的数。
板书 :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万级上的数是“640”,就按照个级来读─六百四十,在添上“万”字,然后再接着读个级上的数。)小结: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④即时训练。
读一读:1205000 2358700 256050(4)级前面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写出85001030 ①讨论,尝试读法。②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 分别:8500┆1030 读万级的数:八千五百万 读个级的数。一千零三十 启发: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正确读法:八千五百万一千零三十。③教读85000300。读作 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④即时训练。读一读:3638006 23000050 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每级中间有0(不管是连续两个0,或是3个0)的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有0的不读零。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5页的“做一做” 2.课文第8页第2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不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的读法不同。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教学反思:
1、在学习万级数的读法时,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让他们明白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2、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讲解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最后 级的末尾加一个“万”字。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读数的规则。
第三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P8_P9的:3-5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其意义。
2、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谁能说出亿以内数的数级、计数单位和数位?(指名回答)
数级:个级 万级 亿级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
2、亿以内的数位是怎样分级的?(指名回答)
亿以内的数位分为个级和万级。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3、读出下列各数。(要求:说出万级和个级上各有什么数,分别表示什么,然后再合起来读。指名回答)32680 145800 5205000 32680读作三万二千六百八十 145800读作十四万五千八百 5205000读作五百二十万五千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分别说出下面每个数中的“2”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72650 5624500 2845000 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72650中2在千位上,表示2个一千; 5624500中2在万位上,表示2个一万; 2845000中2在百万位上,表示2个一百万。
2、说出下列各数是由几个千万、百万、十万、万„„组成的。567000 7035000 40080000 30200000
3、投影出示:读出下列各数,注意让学生先分级再读数。4050000 90083000 38000400 405 0000 读作:四百五十万 9008 3000 读作:九千零八万三千 3800 0400 读作:三千八万零四百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
(1)56850549是()位数,最高位是()位,从左往右起,5分别表示()请读出万级上的数。
(2)在54后添()个0,这个数是五十四万。在63后添()个0,这个数是六千三百万。要把12345变成一千二百三十四万,应该()。在96中间添()个0,这个数才是九百万零六。
3、游戏:用0、1、3、5、7组成四个不同的五位数,再读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练习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数级:个级 万级 亿级
教学反思:
1、通过学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明确计数单位,数位和数级,并知
2、通过练习,能够强化学生亿以内数的正确读法。知道数的组
3、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写读作的时候不熟练,经常忘记在万级 道计数单位和数位的区别。
成。的末尾加一个“万”字。
第四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课本P6例3。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的写法。教学难点:掌握0占位的情况。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问答。(指名回答)
(1)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
(2)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
(3)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指名板书)(1)出示9650,板书读作:九千六百五十
擦去“ 9650”,让学生根据“九千六百五十”写数。(2)出示“ 7080”,学生板书读作:“七千零八 十”。
擦去“7080”,让学生根据“ 七千零八十”写数(3)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写的几个数,都是万以内的数。同学们掌握了这些方法,还谈到了,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很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写数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亿以内数的写法。
2、教学例3。(1)投影出示: 语音播出:”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
① 尝试写六千八百五十万。(对照数位顺序表)② 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 ③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含两级的数的写法。如: 六千八百五十万含有几级的数?(两级)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读数时有“万”字)万级数位上是多少?个级的数是多少? ④ 写数步骤: 先出示数位顺序表。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写万级上的数。六千八百五十万,写在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6850。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6850 写个级上的数。
个级数位上有没有数?(没有)
没有数怎么办?(用0表示或用0占位)
如果不写0,就剩下“ 6850”行不行?为什么?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在6850后面写上“ 0000”,即68500000。⑤ 读一读。
同样,把68500000分级,在读做:六千八百五十万,然后和原来的读数(原题目)进行比较,检验。
(2)显示: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① 让学生尝试写数; ②引导启发:含有几级的数;
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个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要注意什么?(同样,这也是含两级的数,万级上的数字是“ 3080”,个级上的数字是“ 0000”。在写数时要注意:万级上的“零”要用0表示,个级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占位。)(3)写一写: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① 同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写出这两个数; ②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验; ③ 提出存在的问题,有同学或老师来讲解; ④ 全班交流,板书正确写法: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15693000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写作:6723112 ⑤ 看数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7页“做一做”
(1)由学生独立完成,请4位同学上台板演(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3)教师讲评,全班校对。2.课文第7页:“你知道吗?”
介绍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发展历史,对学生形成树感,感受数字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素材。
3、练习一的第6题的一、二排
第6题“看计数器写数”要求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看珠子写数
2、、练习一的第7题, 本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数位线或数位格来代替,逐步过渡到直接写出。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15693000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写作:6723112 教学反思:
1、学习了整万数的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按照个级数的写法
2、在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时,教学生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来写,再在后面加上四个0就可以,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强调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3、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了读法和写法的不同。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6-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巩固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 0 0 0 0 9在什么数位,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___ 1 0 5 ┆ 0 0 0 0 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2 3 0 0┆ 0 0 0 0这个数读作 2 3 4 ┆ 0 0 0 0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 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1 0 2 0 ┆ 0 8 0 0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
二十三万五千
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2.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先读一读:13090034,96000000,860100,13909000(2)写一写:九千六百万
一千三百九十万九千 八十六万零一百一千三百零九万零三十四(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线?说出你的策略。
3、练习一的第6题的一、二排
第6题“看计数器写数”要求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看珠子写数2、4、练习一的第7题, 本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数位线或数位格来代替,逐步过渡到直接写出。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表直接写出下面各数。(1)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渡到直接写数。如:第一步,先明确有几级的数。
第二步,划线表示万级,个级。万级、个级,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每级含有几个数位。
第三步,分级填上数字:150¦3000(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 2.课本练习一中的第14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让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3.课本练习一中第9题。要求:(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2)引导练习。比如第(1)小题。
提出问题:最高位是什么位?(对照数位顺序表)百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十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千位上写什么数字? 其余各位写什么数字?(3)第(2)(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4)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10.12.13.15题.第10题呈现了一个读,写数的实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大数。教材这样设计题目的目的既可使学生感到有趣,也为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提供了素材,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并组织开展活动。
第11题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读,写其中的数。图片的内容可使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扩大视野。
第15题是判断题,同过呈现的4个数据让学生说出是否合理,不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培养了学生对大数的数感,而且训练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练习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9 ┆ 0 0 0 0 9 1 0 5 ┆ 0 0 0 0 1 2 3 0 0 ┆ 0 0 0 0 2 3 4 ┆ 0 0 0 0 2 教学反思: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数感。
第六课时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比较两(或两个以上)大数的大小
2.通过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媒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读出下面各数。(指名回答)
32800
230008
1230080
3200000 要求:(1).题目用课件逐一出示;
(2).让学生先分级后再读数;
2、在○里填上“>”,“<”或“=”,并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999○1010 601○564 687○678(1)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以此类推。
二、讲授新课
1.对照数位顺序表,读数并回答问题。千
百
十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0 0 0 0 0 4 0 0 0 0 0 0(1)读一读:400000读作四十万
4000000读作四百万(2)回答问题。
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4个十万)百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4个一百万)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示的大小一样吗?(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4)想一想:如果去掉数位顺序表,你能否一下子看出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你怎么想的?(回答正确的应给予肯定,表扬)
从数位的多少比较可以容易看出谁大谁小,一个是七位数,一个是六位数,七位数大于六位数。
巩固练习,比一比。
700000和6000000 9999和111111 2.针对学生的回答,紧接着出示:6500000和5600000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6 5 0 0 0 0 0 5 6 0 0 0 0 0 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那么,又是哪个大哪个小呢? 6500000大于5600000。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读数。根据数位顺序得出六百五十万大于五百六十万。(两个数的最高位都在百万位,一个是6,一个是5,6个一百万大于5一个百万。)引导探索:可是5600000中的第个数字是6。而6500000的第2个数字是5,6比5大。我说5600000大于6500000行不行?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判断,很容易说出理由。老师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概括出位数相同时,两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规律。)启发学生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位数相同时,看最高位(学生可能会表达成“第一位”,教师要予以改正。)最高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最高位数字小的,这个数就小。
紧接着,教师再出示: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3 3 0 6 5 5 8 3 3 8 0 0 0 0 比较3306558和3380000 问:那个大,那个小?你又是怎么比较的? 等学生争取回答结果并说出比较方法后,老师再问,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引导概括出:最高位上数字相同,就看后一位数字,后一位又相同,就看再后一位的数字,这一数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反之相反。
3.教学例4 投影出示: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各省的面积数。(1)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2)随意选取两个省份的面积数进行比较。如: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经过以上的基本题练习,学生根据位数大于位数少的数,很容易得出结果。这时再要求学生用“>”号表示,得
1100000>454800 又如比较:西藏:1210000和新疆1660000。
学生根据,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也很容易得出结果。
1210000<1660000(6)引导归纳大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若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看,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7)同桌合作,强化练习。
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省份中随意选取两个省份,比较它们的面积数,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拓展练习: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提出问题:根据面积大小,将这六个省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请排一排。
(1)让学生尝试排列
(2)让学生分组交流,校对排列结果,并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过程。
(3)引导概括比较方法。(多个数进行比较大小时,要看清楚要求,别丢数。可以先把相同位数的数组成一组,然后再一组一组的进行比较)
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七位数的有:1100000 1210000 1660000 六位数的有:454800
720000
485000 位数相同的:从最高位开始比较,先出现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三个七位数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你是怎么比较的? 提问学生回答比较方法,过程,引导全体学生明白比较方法。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②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 ③然后再比较别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七位数:1660000>1210000>1100000 六位数:720000>485000>454800 正确排列: 1660000>1210000>1100000>720000>485000>454800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13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数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课文练习二的第1.2题.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千
百
十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3 3 0 6 5 5 8 3 3 8 0 0 0 0
教学反思:
教材呈现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的数据并配以反映该地区特点,形象的图片由小精灵提出问题,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探究亿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比较亿 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第七课时 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例
5、“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5、7-8题。
教学目标: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填空。
6000=()千 8万 =()千 9000+1000=()万
2、读下面各数,并说出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指名读数,集体订正)
2000000 读作 3500000 读作 86000000 读作
说明:像这些个级全是0的数叫整万的数。
3、导入新课。
有的同学一见大数就害怕,位数越多会感觉越麻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为了读数、写数的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这样读、写起来就方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本领。板书课题:多位数的改写
二、探究新知 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教师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板书:5000000个 10000个。2.学写改写
①观察数的特点。(都是整万的数)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②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两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0000
③改写方法:将它们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换成一个万字。
④说明:改写后,只是计数单位由“一”变成了“万”,而数的大小没有改变。所以,改写前后是用等号连接。板书:
500 0000=500万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仔细观察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4.学生小组讨论: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6.练习: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注意:改写后原来的单位名称不能丢)280000= 32000000= 40460000辆= 640000人=
三、拓展提高
我们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那如果是整亿的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你们会吗?
四、课后作业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
1、2题,师巡视。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多位数的改写
500 0000=500万
0000=1万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自己具有科学性地讲解,让学生感知血液成分及它们的数量,从而有效的开展教学,使他们充满学习的欲望,有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部分知识和技能。
第八课时 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例
6、“做一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重点:
能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教学难点:
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指名板书)
(1)250000(2)3200000(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2、写出几个大于50000的整万的5位数并用万作单位来表示?(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6。
观察图片问题导入:地球的直径大约是多少万千米?太阳呢? “大约”是让我们求地球和太阳直径的近似数,就是把地球和太阳直径改写成整万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而地球和太阳的直径不是整万数,如何把非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板书课题 多位数的改写
一个接近准确值的数(比准确值略大一些或略小一些),叫近似数。求非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我们用“四舍五入”法。(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1、明确“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看它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5或大于5。如果省略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尾数舍去,添上相应单位或相应个数的0;如果省略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要向前一位进1,就把尾数舍去,添上相应单位或相应个数的0。使用这种方法求近似数,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2、依据“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并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1)地球直径
12756,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就要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是2,小于5,属于“舍”的情况,就把千位及后面的数舍去,改写成0。改写后的数是接近于准确值的数,大小发生了变化,所以中间不能用等号连接,而用“≈”。如果把近似数改写成用用“万”作单位的数,因为这个数是以近似数为标准进行的改写,所以改写后的数与这个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
板书:12756≈10000=1万(2)太阳直径
1389000,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就要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9,大于5,就要向前一位进1,再把千位和后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约等于1390000,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139万。
板书:1389000≈1390000=139万
观察这两个数,同样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它们的近似数,为什么有的“舍”,有的“入”呢?
三、归纳总结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首先确定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然后看清省略部分的首位,最后按“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不可忘写单位名称“万”、“亿”)
说明: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四、拓展提高
我们学习将非整万的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的方法。那如果是非整亿的数,求它的近似数你们会吗?
五、巩固练习。
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②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写上“≈”。
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3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只有当非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时,才可以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多位数的改写
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我复习了以前学的找两位数或三位数的近似数,帮助学生回忆找近似数的方法,所以对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需要看千位这一环节没有过多强调,使得有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而紧跟其后的做一做要分别省略不同数位后的尾数,则让学生不知所措。在教学例6时,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方法,教学过快。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明白:难点部分教学节奏一定要慢,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消化。
第九课时 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回答)
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指名板书)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注意: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一定要在末尾加上一个“万”字。3.做一做练习1、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师:“大约16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2.求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12345≈10000=1万
1362000≈1360000=136万
≈12000=12千
=1362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2.第5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6题是大数的大小比较,是对上一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4.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五、板书设计 四舍五入
12345≈10000=1万
1362000≈1360000=136万
≈12000=12千
=1362千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总体感觉学生对大数的认识,掌握较好,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再进行教学,可能效果比较好。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参与的同学鼓励。在不断总结和表述思维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第十课时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初步认识自然数。
2.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用具: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复习。
(1)提问:从右往左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和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指名回答)
(2)亿以内的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指名回答)
2、思考: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要用到数?(自由回答)
3、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数的产生。(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①计数方法
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 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 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 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 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 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 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 一一对应。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观察图片)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集体订正。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亿”左面的计数单位是谁?补齐数位顺序表。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认识数级。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认识多位数的组成。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样分的?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2)下面各数亿级、万级、个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263004 2063245 12304325 12072462130 引导学生先分数级,再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数级上各是多少。
四、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数的发展历史,学生接触的都是文化性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读法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千亿,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是读、写多位数和计算的基础。
第十一课时 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出示数位顺序表,读出下列各数,并说出读数的方法。(指名回答)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6 5 3 ┆ 2 4 9 6 2 4 9 6 ┆ 6 0 0 0
2、说一说含两级数的读法。
3、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比亿大的数如何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1 6 5 0 ┆ 0 0 0 0 1 6 5 0 ┆ 0 0 0 0 ┆ 0 0 0 0
1、指名读数:一千六百五十万
2、回忆含两级数的读法,类推到三级数的读法,让学生试读。
读作:一千六百五十亿
3、思考:为什么0不读?(指名回答)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1 0 0 6 ┆ 0 0 0 0 1 0 0 6 ┆ 0 5 5 6 ┆ 0 0 0 0
1、指名读数:一千零六万(说出读法)
2、指名试读含三级数的数:一千零六亿零五百五十六万
3、思考:为什么读0?三级数的读法和两级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
4、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每一级中间和前面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二)、巩固练习。
(1)读法练习。(指名板书,集体订正)610 0000 0000
读作: 36 0600 0000
读作: 5010 4000 2000 读作: 70 0000 5000
读作: 5080 0060 0000
读作:
(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万以内数的读法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理解,这为本节课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教材的编排上为学生自主探索
第十二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
2、做一做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教学用具: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指名回答)2.写出下面各数。(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二、导入新课 和交流留下了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板书课题)
三、教授新课
回忆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写法,那么,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
1.整亿数的写法。板书:三亿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3 ┆ 0 0 0 0 ┆ 0 0 0 0(1)请学生在计数器拨出三亿。(2)观察计数器拨出的是几位数?
(3)让学生试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说出整亿的数,要从亿级写起,在万级、个级各写4个0就可以了)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个0。2.非整亿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该怎么写呢?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这两个数比较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 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③ 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 3.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
总结: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四、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先自己写,再小组间互相说说)四百八十亿
写作: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 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
2.课本练习三,6、7、8、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讲评。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三亿 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教学反思: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初步感受,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后对大数写法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前提下,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综合知识,使学生对大数的写法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十三课时
改写和省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掌握用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3、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重点: 掌握改写的方法,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教学难点: 四舍五入与改写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期准备
1、回答。(指名回答)(1)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2)把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2、填空。(指名回答)
3000000=()万
5376000≈()万 27602676≈()万
3、导入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单位的改写,之后,我们又学习了亿以上数,那么亿以上的数的单位改写又该如何改写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板书
300000000=(3)亿
2600000000=(26)亿
(1)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亿的数)(2)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两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3¦0000¦0000
26¦0000¦0000
(3)说一说300000000里面有几个一亿?2600000000里面有几个一亿?
(4)请同学总结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先分级,将亿位后面的8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
2、板书 1236270000≈()亿 20897000000≈()亿
(1)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都是非整亿的数)(2)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两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12¦3627¦0000 208¦9700¦0000
3、全班作业本上完成,交流方法。
1236270000≈(12)亿 20897000000≈(209)亿
4、请同学总结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先分级,再看千万位是否满5,再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最后写上“亿”字。
三、巩固练习
1400000000立方米=()亿立方米 23000000000=()亿 1170000000=()亿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体会写下来。板书设计 改写和省略
300000000=(3)亿 2600000000=(26)亿
1236270000≈(12)亿 20897000000≈(209)亿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学习把整万和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大量关于大数的改写和省略的直接经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教学做好了铺垫,通过举一反三,使学生获得了改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第十四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2、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你和家人去超市购物后,兴高采烈地去结账时,结账处的阿姨是怎样给你算账的呢?(利用计算器结账)用计算器来结账有什么好处呢?(操作简单,计算又快又准)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认识计算器。
二、新授: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记的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
介绍算筹:
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是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由于算筹需要不断改变算筹的摆列形式,计算速度比较慢,因此,人们就不断对算筹进行改革,直至演变为珠算。
(一)珠算。
1、介绍珠算。
用算盘作为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珠算。
2、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介绍算盘的组成:课本第23页,介绍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3、介绍计数方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
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
计数时要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请你在算盘上表示出1—9(学生动手)同样,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
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4、珠算拨珠的方法。用拇指拨上1、2、3、4.用食指拨去1、2、3、4.用中指拨上5,拨去5.用拇指和中指联合拨上6、7、8、9,再用食指和中指同时拨去6、7、8、9.拨珠时,要按照数位从高位拨起。
5、练习:在算盘上拨出下列各数。2468 6890 5632 76890 3456 7894 20948 23098
(二)计算器的认识 导入:
刚才介绍的我国古代的一些计算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工具了。我们经常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由于它的体积小,便于携带,计算迅速,准确被广泛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正在全面取代珠算。下面就介绍计算器的知识。
介绍功能键:
计算器的种类很多,我们先来看看这一简单的计算器。自主学习On/c: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开关及清除键。用于计算的开始和全部清除。
Off: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关闭键。
CE:清除键。仅消去当前显示的数据,计算过程中,不影响前面的数据及运算。一般用于修改输错的数据。
M+:存储键。用于将某些数据的记忆与存储。M-:减少储存键。用于将储存数据减去。MC:消除储存键。用于消除数据的储存状态。
三、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07-10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1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7-23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02-06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08-27
新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08-10
闽教版三年级英语教学反思07-3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