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精选14篇)
1.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一
海韵东方服务中心
车场导行服务规范
导行服务要领:注意观察、使用手势、跑步服务
1、站位。
停车场导行人员站立于地上001号车位处,秩序维护员站立于冷却塔对面靠近监控室车道旁。(08:00-09:00)
2、注意观察。
车场管理人员眼睛注意车场出入口,车辆进入距离身体10米距离要进行导行,秩序维护员看到车辆距离身体5米处要敬礼。以上导行和敬礼在车辆完全通过自身站立位置时礼毕。(08:00-09:00)如有车辆停放地上车位时,车场管理人员要及时为车主指引停车,此过程进行时无需对后来车辆进行导行。
车场管理人员其他时间可以来回走动,注意观察车场车辆的情况(开窗、漏油等),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或客服部反映。
3、使用手势。
车场管理人员在车辆进出时要用标准手势指引车辆进出,如发现有车辆逆行,要礼貌的提醒车主:您好,请您下次不要逆行进入车场,这样很危险!
车辆停入车位时,同样需要用手势指引车辆停车,待车主停车完毕后要向其点头或微笑示意。常用语:早上好、您好!
3、跑动服务。
车场人员在来车时要求跑步到合适位置服务,禁止走路拖沓。跑动时注意避让车辆。
4、工作状态。
上岗期间必须按规定穿着制服,并保持服装整洁,容貌端正,谈吐文明,精神振作,姿态良好。在岗期间不允许拨打或接听私人电话。
2.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车管非法中介,群体构成,危害性,对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机动车拥有量及其驾驶员数量随之猛增。就拿广西南宁市为例, 南宁市2005年机动车保有量是842245辆, 驾驶人保有量是823907辆, 而2010年8月机动车保有量是1207420辆, 驾驶人保有量是1150817辆, 两者在五年间分别增长了43.4%和39.7%, 在2020年以前必将突破200万。随之相应的是车管、驾管业务量与日俱增, 2010年8月南宁市车管所机动车业务量为51643起, 驾驶证业务量为59055起, 车管所民警每人月均业务量为机动车707起、驾驶证808起。车管业务受到多次部令变更、业务流程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群众办理业务的环节与要求较多, 而为群众提供的车管服务与群众需要还有差距。非法中介利用部分群众不熟悉车管程序和规定, 通过招摇撞骗等种种手段谋取非法利益, 严重干扰了车管部门正常的工作秩序, 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这个现象在全国各地车管所都普遍存在并成为影响车管和谐的重要因素, 为此部局高度重视并专门下发了《整治车辆和驾驶人业务非法中介进一步落实便民服务措施的意见》‘公交管[2010]144号’, 要求各车管所大力整治非法中介扰民现象, 还群众一个干净有序的车管办事环境。下面笔者就其存在现象和解决措施谈下自已的分析与构想。
一、“非法中介”存在的原因分析
“车管非法中介”就是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 未取得工商部门许可的合法代办服务资质, 采取欺诈蒙骗等手段从事办理机动车及驾驶人各类代办业务的个人或团伙。其长期非法存在的原因有:
(一) 缺乏针对性强的相关法律依据
虽然各地车管所多次开展治理整顿活动, 并取得了一些临时性的成效, 但仍有“非法中介”在车管所周边活动。而打击非法中介最大困难是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不论是辖区派出所还是工商部门在未取得其违法犯罪证据之前, 在打击力度上往往轻描淡写, 一般也就是批评教育, 责令其写出悔过书、强行驱散等等;同时由于“非法中介”每笔业务骗取的钱款数额不大, 办事群众往往不选择报案, 导致公安机关难以及时收集证据、有效打击。
(二) 从事“非法中介”的成本很低
非法中介不需要什么投入成本以及学历知识要求, 只要稍微了解相关的业务规定, 就可以代办。他们多在车管所门口进行围追堵截, 主动去帮车主或驾驶人办理相关的业务, 能骗则骗, 骗不了就指导你去做办事程序的每一步骤, 万一被公安部门逮住了无非就是警告和盘问、驱散而已。
(三) 迎合部分群众办理业务贪图方便的需要
近年来, 车管部门出台了若干便民利民措施, 一再简化办事程序, 目前南宁市对机动车、驾驶证业务的办结时间远远提前于部令对办结时限中一两个工作日的规定。有的群众不了解办事的相关程序和规定, 存在畏难心理, 有的就是怕麻烦, 不愿意自己办, 宁肯多花钱找人代办省事, 在合法中介服务不到位或价钱略高的情况下, 碰到“非法中介”, 乐得其成, 给“非法中介”提供了生存土壤。
二、南宁市的非法中介群体构成
南宁市的非法中介群体构成根据场所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 江北工作站门口的多为二三十岁的小青年, 人数有二十几人, 生意以代办业务、贩卖暂住证或带去桂华站年检为多。
(二) 所部及康城站门口则多为中年社会闲散妇女, 其中一些人又与驾驶员培训学校有关系, 人数有三十左右, “业务”较为全面, 从消除电警、代办业务、贩卖暂住证及假牌假证到为驾校揽学员都有, 并且能“联合作战”, 这厢接了生意, 那边就能安排人手接待引导群众办事。
(三) 其他站点的则以中年社会闲散男子为主, “业务”主要是零散的带办和处理电警, 由于“生意”不多, 人数一般在六七个左右。
(四) 货运公司、二手车交易公司中的业务员则是“隐性非法中介”, 他们与一些车管工作人员相当熟络, 代理业务轻车熟路、如鱼得水, 欺骗车主说办理车管业务十分复杂从而交由他们代办获取钱财。
三、“非法中介”的危害性
(一) 妨碍车管所正常的办公秩序和车管中介服务市场, 损害车管所警队声誉
“非法中介”人员在道路和大门处拦截车辆, 在场院内围堵拉扯办事群众,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车管所正常的办公秩序, 此外“非法中介”谎称能给办事群众快速办理车管业务, 欺骗、勒索群众, 都给车管部门带来了很坏的负面影响, 直接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他们的存在还使得群众认为车管工作有不少故意性的把关, 不但没有便民反而带来了许多麻烦, 人性化不足。同时使办事群众蒙受经济损失。正常办理只需要10元甚至免费的业务, 转由“非法中介”代办, 少则三十、五十, 多则上百元。
(二) 造成治安隐患
受到非法利益的驱使, “非法中介”们经常同时争抢一笔生意, 争不到的人就会骂骂咧咧, 恶言相向, “非法中介”群体之间有时也会因争抢生意地盘拳脚相加, 对于防碍他们谋利的人则漫骂、恐吓甚至使用暴力殴打。“非法中介”们拉帮结派, 各据一方, 为了非法牟取利益不惜铤而走险。
(三) 腐蚀车管民警队伍
在非法中介从业人员尤其在货运公司的业务员中, 不乏有一定社会关系的所谓“能人”, 他们为了帮办成事, 不惜动用种种手段, 拉拢腐蚀相关工作人员, 从中获利, 扰乱正常的执法程序, 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有钱好办事”, “熟人就快捷省事”的办事方式被他们娴熟运用, 贿赂民警把刚性规定曲解为弹性规定, 将车管业务的严格把关作为与车主讨价还价的砝码。
四、治理非法中介的对策建议
(一) 制定相关管理处罚依据, 明确处罚主体
在当今法治社会中, 如果没有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很难对“非法中介”人员给予刑事或治安处罚, 而对这些“非法中介”行为的整治如果仅停留在警告、批评教育、写保证书和驱赶的手段是不可能达到治理目的的。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管理、处罚规定, 增强对非法中介的威慑力, 甚至规定对于车管民警收集的非法中介活动证据, 辖区派出所必须予以认定并对非法中介适用最高限度的处罚。如果能争取上级支持, 创造出良好执法环境, 确立车管所为打击非法中介的处罚主体, 将涉及车管的非法中介行政处罚权授予车管所, 则更能实施有效而及时的打击。
(二) 建立机动打击非法中介小组
根据非法中介的活动规律, 采取警、便服结合和机动行动的方式, 配备摄像、照相取证设备, 收集相关证据, 对拒不配合的非法中介依法进行清理整顿, 始终保持对非法中介的高压态势, 并采取“打、疏”结合的方式, 分化非法中介队伍, 在积极引导非法中介走合法中介之路的同时, 加强大门和业务大厅的保安力量, 不让“非法中介”中的“惯犯”入内。
(三) 不断推出便民措施, 提高工作效率, 大力压缩“非法中介”的生存空间
全面落实部局《交警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措施》的各项要求, 简化办事流程, 通过开展汽车4S店代办注册和网上车管业务等手段拓展延伸服务渠道, 为群众提供办理车管业务的最大的便利, 争取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 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揭穿、澄清“非法中介”牟利手段, 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在车管业务场所公示相关业务流程、设立非法中介提示栏, 使用漫画和广播提醒办事群众不要与非法中介接触, 防止上当受骗。同时在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多渠道、多途径地向社会广泛宣传车管规定和办理业务的具体程序以及“非法中介”的骗术, 减少“非法中介”们的价格欺诈操控空间, 设立966122咨询热线, 使群众对车管所的业务流程了解和熟悉, 不轻易受“非法中介”蒙蔽, 不给“非法中介”以可乘之机, 使群众不花冤枉钱, 办放心事。
(五) 扶持合法中介, 规范代办制度
对经过工商部门登记, 具备提供车管业务代办服务资质的机构, 允许其进入车管所开展中介服务工作。同时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标准、中介机构名称、监督电话要公示, 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要求合法中介服务人员统一着装、考试合格后挂牌上岗, 为群众提供办理机动车及驾驶证业务咨询、引导、填表、拓号、代办等优质服务, 满足群众对车管业务代办的要求, 抢占非法中介的市场空间, 对严重违反相关规范及规定的代办员予以停办业务处理, 规范合法车管业务代理机构。
(六) 对于货车等容易成为非法中介谋财之道的重点车辆实行集中式业务办理
通过建立大型业务中心, 设立业务场所的缓冲等候区, 除车主本人与合法中介外, 其他人只能在等候区内, 无关人员不准进入业务中心办理业务, 然后通过随机抽号确定查验民警, 民警事先不知道下一辆要查的是什么车, 车主也不知道将是谁来查他的车。通过这种透明的方式切断货运公司业务员与一些以权谋私的民警之间联系, 客观公正地查验车辆, 实现执法的规范统一。
(七) 健全监督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
加强对全体民警和聘用人员的教育、管理, 经常查摆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录像等科技手段建立可溯性倒查系统、完善队伍监督机制。对“非法中介”经手的业务不拒绝、不制止仍然予以受理的民警及工作人员, 调离车管岗位并给予相应处分, 查验及考试重点岗位要经常性轮换。
3.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统计;企业;规范化
一、我国现行企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工作“边缘化”
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的浅薄,对统计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在经营过程中,只注重成本、效益,而忽视了统计工作,认为统计工作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和汇总,填几张报表就完事,而很少能通过对统计数据、统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为我所用,把统计工作简单化,甚至边缘化了。因此,在企业的机构设置和岗位配备上,与统计有关的部门、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大部分都是企业的其他人员临时兼职完成一些统计工作。
2.统计工作“底子薄”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原始数据搜集的记录和统计台账不健全,历史数据和历史资料无从查询;有的企业统计指标的界定模糊不清,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规范,从而导致统计数据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和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随意性日趋加大,统计数据的质量无法保障,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性、前瞻性作用发挥不明显。
3.统计人员“被忽视”
企业统计人员除大型企业配专职人员以外,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统计人员为兼职,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整体功能。还有少部门统计人员根本没有考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不具备上岗资格,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想像、凭感觉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不能应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评估、预测、检验和分析,无法为企业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二、企业统计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
作为企业管理者,我认为,对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应有以下三点认识:
1.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统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企业管理工作不仅是简单的相关数据的收集、汇总过程,还包括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过程,也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开拓发展决策服务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原有的统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如今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制定适应现今形式的科学指标体系,是促进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方向。
2.科学设置,建立顺畅的统计工作网络
企业管理者,可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完善统计机构设置,充实基层统计工作力量,明确统计职责,确保专编专岗专人;优化用人政策,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中、高级专门统计人才。在人员配置上,形成统计管理、分析、预测三方面人才的优化组合,使企业统计在经营管理中真正起到参谋作用,为企业做到位企业决策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3.加强力量,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当前企业的统计工作是要利用一些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整理,作出科学的判断,并形成统计分析报告,更好地为企业制定有关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因此,企业要加大并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学习相关的统计基础理论和统计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现代统计新知识、新方法。
三、政府统计部门对企业统计管理应做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引导企业重视统计工作。统计是实施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制订政策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对我们靖江来讲,各地统计机构要按照《统计法》和《江苏省统计条例》要求,加强统计机构建设、健全统计网络、充实统计力量,为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各企事业单位也要按照《统计法》和《江苏省统计条例》要求,履行统计义务,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充实完善专、兼职统计人员,承担政府统计部门下达的统计工作任务,综合协调本单位各职能部门的统计工作,接受上级统计部门的检查指导,加强统计业务管理,健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做到数出有据、真实可信。
第二,出台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指导企业建立完整的统计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一套统计专业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标准,从调查对象确定、统计事务告知、统计业务培训、统计数据采集、统计数据审核、统计数据分析评估、统计数据发布、统计质量检查八个环节,让企业统计人员知晓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专业业务流程开展统计活动。
第三,加强统计业务指导,夯实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政府统计机构应负责对辖区内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如开设“统计讲坛”系列讲座,开展“我是规范统计岗”评选活动,将专业知识讲座充实到网上继续教育内容之中等等。通过一系列常态化、有针对性的统计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深入企业开展面对面的统计行政指导,督促企业加强统计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制度完整、机构健全、人员稳定、报表规范的企业统计网络体系。
4.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四
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党支部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才能朝气蓬勃,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执政党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关党建要“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头”。
一、加强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机关党组织规范有序、高效运转的基本保障。
(一)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是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党在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质上就是党建工作高度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党支部是党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党内各项活动,主要是通过党支部来完成。因此,从党支部入手,探索建立规范化建设,抓基层,打基础,是推进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第一步,也是最具基础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一步。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党支部工作能力,能达到点上突破,面上提升,整体提高的效果。(二)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是发挥先锋堡垒作用的有力手段。
党支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也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对党支部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每个党支部,使每个党支部成为政治坚定、团结有力、担当尽责、群众信任的过硬支部。
(三)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是加强党建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需要。
党支部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在目标要求、管理方法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党支部很多经常性工作本身程序性要求非常严谨,比如:“三会一课”、党支部换届选举、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等等,这些工作实质上就是规范化的要求。二、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党支部在组织设置规范化、组织生活规范化、阵地建设规范化、服务制度规范化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实际困难。
(一)对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认识不深。
个别基层党支部和少数党员认识不到位,认为规范化建设是“软任务”、“虚要求”,工作弹性大,做多做少、抓与不抓都不会影响大局,创建工作的谋划和落实流于形式;少数基层党支部主动作为意识不强,甚至产生等靠要思想或消极畏难情绪,存在马虎应付、被动推进的现象;党支部工作与本部门中心工作、业务工作结合不够紧密,没有真正形成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氛围,不同程度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二)党员意识能力不强。
一些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大局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服务群众的思路举措办法不多、本领不高,作用发挥不突出;部分党支部活力不够,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工作方法比较单一,或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活动次数少、间隔周期长等问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弱化,影响了服务能力素质的锻炼提高;一些党务干部不适应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有的承担业务工作太多,无力应接党建工作,以致党建“主业”变为“副业”,有的党务干部知识不够扎实,具体操作不够规范,导致党建工作难开展。(三)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党支部的创建标准还未达到针对性强、具体化、可操作的目标,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表现在:创建考核标准不明确,指导性不强;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不健全,与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测评、作风效能建设评价、评选先进以及考核结合不够紧密;考核评价结果与干部提拨任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等激励机制挂钩的硬性制度不健全,提升服务水平的效果不明显。三、加强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进一步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突破,推动基层党组织走上规范运行的轨道。
(一)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各级单位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管党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解决一些基层组织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场所议事的问题,通过解决一些主要问题、突出问题来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各支部要紧紧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基础。要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紧紧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中的关键,一把手先行一步带头示范,扎实推动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二)加强支部组织建设。
一是要严格经常性的党内组织生活,积极开展开放式、互动式党内生活,规范建立党员参加学习培训、交纳党费、民主评议、党性分析等活动记事制度,进一步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二是要完善党员能进能出机制,落实“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严格发展党员的标准和规范工作程序,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三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重点加强党支部书记和专兼职党务干部队伍的培训,推动党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用分类指导的方法加大抓基层党建的力度。(三)搭建载体创新形式。
一是探索建立网络党组织,通过QQ群、微博客、微信等开展党的活动,拓展党建工作网络阵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加强党员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和网上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强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和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建设,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党代表工作室制度,探索机关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渠道。三是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开展困难党员登记制度,采取党费列支、党员捐助、行政经费补充等办法建立党内帮扶基金,积极推动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党员纳入社会救助,开展对党员的培养锻炼和创业帮扶,多方位关心和爱护党员。5.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五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矗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矗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发布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发布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发布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 “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
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六
率,优化全县发展环境分解落实工作方案
根据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对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分解落实的通知》(上办字【2011】20号)精神及县行政服务中心承担的主要任务安排,结合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心管理办)工作实际,制定本落实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要求和县委、县政府“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上犹”发展战略,以行政服务中心搬迁为契机,认真查找并切实解决机关效能和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软硬件建设,规范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创优发展环境,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二、工作目标
以行政服务中心搬迁为契机,把加强和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作为铁心硬手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全县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全面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设;实行“统一受理、项目代办、快速转办、并联审批、办结告知”制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一站式”、“保姆式”综合服务体系;落实行政
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监管职能,实行行政审批归口把关制度;全面规范项目审批、流程和收费,实现“横向到局、纵向到村”的目标。
三、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抓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条件
1、积极配合、跟踪县财政局等部门抓紧抓好县行政服务中心大楼的建设收尾工作。(责任人:杨波,完成时间:2011年4月前)。
2、按照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功能配置要求,配合财政等部门做好室内装修和各种设备采购工作,力争使新的办公场所做好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责任人:杨波、刘有贵,完成时间:2011年6月前)
3、继续积极配合县监察局、信息中心建设好我县的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并正式运行。(责任人:钟庭慧,完成时间:2011年6月前)
(二)、强化单位进驻,完善中心办事服务功能
1、牵头协调县法制办、编委办、财政局、物价局对县直、驻县单位行政审批(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拟定出应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办事服务窗口的单位,报县政府审定。(责任人:钟庭慧,完成时间:2011年5月前)
2、县重新确定应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办事服务窗口的单位,按《江西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设备、人员、服务事项进驻到位。(责任人:杨波,完成时间:服务大楼正式启用前)
3、完善和落实窗口建设管理制度。(责任人:钟庭慧,完成时间:2011年8月前)
一是完善窗口工作人员双重管理制度。重申窗口工作人员接受派驻单位和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双重管理和领导;二是推行窗口服务效能多重考核制度。从今年起,县机关效能监察部门要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服务工作列入机关效能考核指标之一,赋予分值列入对派驻单位的机关效能考核。三是落实窗口建设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会同县纪委(监察室)、县政府法制办、县编委办、县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对上府办字
[2011]70号通知进行检查,并落实责任追究。
(三)、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工作效能(责任人:钟庭慧,完成时间:2011年10月底)
1、开展窗口规范化管理服务年活动。依据《窗口规范化管理办法》和《开展窗口规范化管理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各窗口、专业办事大厅在强化窗口服务意识,提高窗口服务能力,规范窗口服务行为等方面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力争窗口服务实现“三提高三满意”目标。
2、加大《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力度。督促窗口单位派好人、授好权,协管好,共塑服务型政府窗口良好形象。
3、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创建富有特色的学习型中心。坚持党课和业务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原则,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分层次、按类别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高素质的服务型干部队伍。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上犹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加强和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全县发展环境分解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管理办主任杨波任组长,管理办副主任、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刘有贵和管理办副主任钟庭慧任副组长,刘太舰、方永有、刘春英、黎树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刘太舰兼任办公室主任。把开展该项工作作为新形势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举措和载体之一,切实加强领导,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要认真履行职责,真正做好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扎实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二)明确责任,逐项落实。要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务求实效,确保抓好工作落实三个方面工作的有序推进,层次抓好落
实。要掌握工作推进过程中才情况和信息,及时向县委、县政府牵头领导请示汇报,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要倒排工作时序,建立工作台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7.关于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七
一、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 县、乡两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差, 办公简陋, 办公经费难以保障, 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电脑和交通工具, 开展农机维修及技术服务工作有一定难度。
2.农机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 知识陈旧, 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
3.农机维修行业还没有形成规模, 农机维修服务网点数量少、维修服务能力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加的需要, 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
4.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 规模小, 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 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 浪费巨大, 维修厂点急需升级改造。
5.三包期内的维修由农机生产厂家负责, 但由于生产企业很多, 三包维修站一般设在市级农机销售单位, 而县乡两级一般没有三包维修站, 每逢春耕生产、三秋农忙季节, 农机维修难尤为突出。
二、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如何使农业机械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发挥正常的作用, 解决农机维修难题, 是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
1. 加快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重点扶持县级、逐步健全乡级、积极扩大发展农机维修网点, 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维修网点, 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 设备先进, 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区域中心, 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为目标, 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2.各级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关心和支持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3.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政治素质和技术水平, 现代化设备和技术, 只有具有现代知识的人使用、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提高效率。同样, 农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亦是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因此, 按着“科教兴农”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造就一支技术精通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机管理服务队伍, 使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步入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道路。
4.制定具体的政策性规定, 确保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办公经费, 确保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稳定, 适应农机管理行业日益壮大的需要, 满足县级对农机管理服务行业管理的日常工作需求。
5.加强资金投入, 补贴基层特别是县级农机管理服务主管部门, 购置必需的办公设备, 改善办公条件, 提高工作效率。
8.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林业;社会化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3-0004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快林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个湖北”建设总规划。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事业,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关键作用,承担重大使命。新的历史形势下,既保障森林资源增长和生态良好,又能保证经营主体的利益,达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进而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统一,这既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公共事务治理的合理选择,对于生态文明和“美丽湖北”建设意义重大。
湖北在全面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农成为林权主体,经营形式趋于多样化。林农生产经营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其个体分散经营的方式也暴露出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受理念、技术、管理、信息、投融资等方面的制约明显。要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和林农需求,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必须加快发展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部门林业”向“服务林业”的职能转变,以巩固林改成果并推进林业的转型发展,这对于促进湖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及特点
1.1概念
林业社会化服务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指为林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主要通过技术指导、营销协作、信息共享、政策咨询及其他相关职责等完成对林业的社会化服务[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政府、社会和市场在内的多元主体,其服务对象是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林农或林企。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的,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权主体实现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各地充分意识到林业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2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1.2.1社会化
市场经济和发展环境达到一定阶段,经营主体对于服务有需求,市场组织具备相当条件并能提供服务的前提下,林业的部分管理职能就可以转向社会化,可以交由市场组织进行市场化经营,林业社会化服务应运而生。因此,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是具有利益性和经济性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1.2.2多样化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服务机构组成的一个大系统,服务的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科研机构和院校,涉林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等[2]。
1.2.3系统化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系统、全面地覆盖了林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生产资料、资金、信息咨询的提供,良种推广、防火抗灾的技术服务以及产品的加工、储存、销售等服务,具有系统化特点。
2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1概况
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特别是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明显加速。2006年湖北明确提出要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出要按照服务组织网络化的要求,创新林业服务体系,并积极扶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和自治组织。
湖北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的基本完成以及森林资源流转、林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及时跟进,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的全面兴起。目前,湖北各地已设立林权管理服务机构70余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67个,全省已有2800余家林业中介服务和自治组织,为林企、林农提供社会化服务。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体系建设日渐完备,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建设与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取得的成效
2.2.1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基本形成
(1)积极推行林业抵押贷款制度
2010年湖北出台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的管理办法,要求全省积极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大力发放小额林业贷款,鼓励开展专业公司担保贷款,各地大力发展林业合作组织成员或者协会成员联保、互保方式发放贷款,效果显著。截止2014年,抵押面积达到20余万hm2,受益林农近100万,累计贷款金额近80亿元。
(2)大力发展林业合作组织
截止2014年,湖北省已有林业合作组织2800余个,其中林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社(会)员近30万人。近年来合作组织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有效解决了分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降低了经营风险。
(3)试点启动森林保险
2012年湖北省开始实施政策性森林保险,启动14个县市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的试点。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省14个试点县市共签投保森林面积200余万hm2,占应投保面积的80%以上,有效保护了林农利益。
(4)全面开展科技支撑和推广
经过多年建设,湖北已形成覆盖省市县乡的科技服务与保障体系,由科研、推广、基层林业站等构成的科技队伍,以科技支撑、合作、咨询、示范、培训等多种形式服务林农和林企,极大地发挥了科技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湖北开展了林业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服务工作,社会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2.2.2服务多元化,覆盖面较广
从全省范围来看,湖北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已基本涉及林业生产的全过程。一是产前服务,包括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及法律咨询、产品市场信息、林地资源流转、投融资服务等;二是产中服务,包括良种壮苗培育、林地规划,造林抚育,采伐更新作业设计、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资源评估服务等;三是产后服务,包括林产品的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服务等。
2.2.3创新运行机制
近年来,湖北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扶持“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得到林农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林农入社率达97%,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林农以林地资源入股,由合作社集中经营,推进规模、集约和产业化经营;二是通过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降低林农个体发展产业的风险;三是形成主导产业,企业、合作社和林农组成利益共同体,构建了长效保障机制。
2.3存在的不足
2.3.1经费投入不足
湖北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底子薄,周期长,而且林业长期处于相对弱势产业,需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林业服务行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能力相对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会越来越高,现有的林业资金投入水平和运用效果都还达不到现代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力度[3]。
2.3.2林业市场化程度较低
目前,湖北林业市场还不能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优化的资源配置,使其适应现代巿场经济体制。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在金融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林权抵押信贷巿场化操作程序;二是在保险方面,尚未全面建立保险公司与政府合作的林业风险保障机制;三是在法律服务方面,林业市场的空白较大。
2.3.3林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均衡
就地域分布来看,其中宜昌、恩施两地的合作组织数量占全省总数的40%,有的地区则仅有1~2家;就提供服务的种类来看,林业科技、政策法律、资产评估、防火措施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相对较少。
2.3.4缺乏服务人才
当前,林业服务体系中的大部分工作是面向基层,条件艰苦、经费少、待遇低,缺少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4]。现有工作人员中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人员学历不高,而且部分人员为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不够合理。
3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原则及有关对策
3.1发展原则
3.1.1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
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就必须遵循林业自身特点和社会服务的规律,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组织和制度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农等组建各种林业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并正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组织的职能范围,实现合理分工和互补合作[5]。
3.1.2重点突破与全面带动相结合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不一样,因此,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重点解决突出的问题,逐步带动并实现全面发展。
3.1.3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就服务主体而言,目前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上划分两大类:一类是提供有偿服务,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组织;另一类是政府为主作为服务主体、提供无偿服务的组织等[6]。对于第一类服务领域,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第二类则需要适应角色转变,加强服务功能建设。
3.2发展对策和建议
3.2.1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多元供给的服务体系
林业要适应市场发展,其服务应由部门独揽的形式逐步转变为大多数功能应通过社会和市场来完成,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三位一体”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即政府部门发挥主导、监督的作用,主要依靠政策引导,依托专业的技术、经济、信息等组织或部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供给的新型服务体系[7]。
3.2.2拓宽服务范围,建设功能多样化的服务体系
相对于传统林业而言,现代林业需求广泛、全面,而且不同地区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内容、方式、程度等也不尽相同。[8]目前湖北的林业社会化服务总体上规模小、范围窄,这就造成了经营需求与服务供给上的矛盾。因此要合理采取分区域或者集中建设的方式,搭建“政企、农企、银企、科企”等一系列合作平台,切实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与全面化。
3.2.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会化服务活动和行为
市场中介组织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湖北市场服务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规范管理、经营水平、市场意识和职业素质都有待提高。尽快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对林业服务组织的性质、宗旨、功能、组成方式、运行模式等进行规范,并用法律手段对服务活动和行为进行约束、监督和管理,使林业社会化服务有法可依。
3.2.4完善配套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要重点围绕林权管理落实配套政策,保障合理的市场行为和公平交易;二是积极引导组建家庭联合经营、股份制等形式的林业经营实体,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加强金融、保险等部门的协调,规范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林业投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市场并增强林农和林企抗击灾害风险的能力;四是要着重加强湖北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进重大、专项和系统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2.5优化基础和环境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协调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平台、交通、灾害防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改善从业人员待遇,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加强多部门的联动和协调沟通,将政策及时落到实处;三要顺应网络信息时代发展,大力采用科技信息技术,切实提高运作和服务效率;四是加强人才教育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秦邦凯,程云行,梅阳阳.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述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13(5):553556.
[2]郑苗苗.内蒙古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鲍钦,张隆平,施湘锟,等.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1):113114.
[4]晋书元.湖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报告[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杜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乔永平,聂影.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福建省邵武市林业服务中心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2010,(05):2528.
[7]朱海强,刘晓华.广西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07):2224.
[8]丁胜,廖浪涛,蔡志坚.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聚类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103106.
9.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九
发表日期:2009-09-08
【编辑录入:】
九三学社淮安市委主委 淮安市人大副主任 李冰
九三学社淮安市委驻会副主委 陈伏涛
二00九年七月
近几年来,民主党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无论是九三学社还是其他各民主党派,随着组织发展工作的稳步推进,加入党派成员的与日俱增,基层组织的结构性调整与布局也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变化。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十分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并取得可喜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从局部而言,各地乃至同一地区的各基层组织建设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尤其是在规范性建设方面与党派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还存在差距。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规范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亟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规范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组织是党派工作的基础,是党派组织的细胞,对内具有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外具有沟通协调示范窗口功能,无论是自身建设,还是履行职能,无论是组织活动的开展,还是活动程序的安排等等,无不存在规范问题。俗话说“没有矩就没有方圆”。只有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工作成效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因此,规范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规范性建设是党派基层工作的重要内涵。
基层组织建设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面也很广,内容包括“软件”与“硬件”两大层面。但无论哪一种,皆离不开规范性这一基本内涵。规范,好比指路明灯,有了规范,各项工作就会有序有效,否则,就会杂乱无效,甚至适得其反,整体工作必将大打折扣。换言之,缺乏了规范性,活动就会流于随意与想当然,而零敲碎打地开展活动,也不可能凝聚成员集中思考基层组织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切实加强规范性建设,是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内涵。
2、规范性建设是党派基层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万丈高楼平地起,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当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做到一切有序有据可依,基层组织工作才会扎实而丰满,且富有成效。基层党派工作活力与后劲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通过规范性建设实现基层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对于规范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同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规范性建设可以为基层组织发展提供前提、保障和动力。
3、规范性建设是党派基层工作衡量能力与展示成果的重要尺度。
参政议政是党派成员及党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广大成员在各行各业勤奋工作的同时,还进行大量调研与思考,撰写许多提议案及社情民意信息,表达对民生及社会进步的关切,这是党派工作十分重要的成果。自身建设是党派工作的立身之本,广大基层组织在实践活动中,也提供了许多鲜活经验,作为基层组织,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善于并及时留下痕迹,将成员的劳动成果通过文字等方式予以保存、展示乃至宣传,这是一个互动过程。而规范性建设就是要体现这一互动,使成员的劳动得到承认,这是党派工作能力的另一层面的检验,是展示成果的又一蹊径。做不到这一点,就会虎头蛇尾,一旦需要提供材料,工作就会陷于被动,而临时抱佛脚的回忆与补救乃至虚报,易于失真,亦是对成员劳动的不尊重。
二、规范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面临的现状
规范与随意性相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现象。相对随意性而言,规范性建设所需成本和精力要大得多。目前基层组织规范性建设的现状是,与上一级相比,最基层的规范性建设工作差异性较大,整体相对薄弱,这里有多种因素制约:
一是意识淡薄。有许多基层组织活动非常有特色,成员参政议政能力强,成果不少,但文字材料体现不多,或未及时体现及报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党派工作的规范意识不强,工作中顺其自然的心态较明显,工作成效未能充分彰显。
二是计划不强。与前一种相联系,因为意识淡薄,在具体实践中也就疏于计划,活动随意性较大。而缺乏计划的活动及基层组织建设是不可能走向规范性轨道的,一旦需要上报相关材料,只能应急,而临时补救其真实性就会缩水。
三是硬件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客观上讲,各基层组织工作开展因场地、设施、经费等硬件投入的不同而确有差异,这确实会影响活动的质量及规范性建设的实施。但从另一层面看也可归咎为主观要素,包括成员所在单位领导的重视不够及基层党派负责人的努力缺欠等,有米不给与有米不炊都将影响规范性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是专人缺失。规范性建设还需要人力资源的投入,因各位成员如今的本职工作就很繁重,加之后顾之忧较多,基层组织负责人兼职多,分身乏术,对规范性建设思考与投入会受到制约。但基础性工作量不管多与少,客观上虽有难度,但总需一部分人承担,很多是由基层组织负责人在奉献中努力。
三、规范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重点
规范建设是在遵守基本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绝非千篇一律,亦不会影响各基层组织工作的个性发挥与特色彰显,一旦做到有机结合,基层组织的活力则会更加突现,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感到,实施党派基层组织规范管理应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
1、实施规范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党派基层组织的功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基层调研工作时曾指出:协调沟通、组织发展、履行职能是九三学社基层组织的最主要三个功能。协调沟通功能中,既包括横向或纵向的协调沟通,也包括自身建设中对新老成员的协调沟通,具体协调沟通能力是一种本领,也是“四个能力”中的应有之义。所谓组织发展,就是要确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无论是发展成员,还是制定活动计划,都要从更高层面谋求新的更高发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党派的基本职能,在党派整体工作部署中,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一职能搞好服务,把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履行职能的优势,用履职水平来展示党派的形象。功能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成效。工作中只要统筹把握这些功能来开展活动,各项工作就把握了主动权,各项活动就会有序有效可持续。
2、实施规范化建设,需要把握党派基层组织的基本特点。就整体而言,党派基层组织具有“三性”特征,即基层组织地位的特殊性、成员的分散性以及基层组织功能的协商性。规范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必须遵循这些基本特征,以此把握开展工作的基本规律。例如根据基层组织功能协商性的特点,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基层组织负责人应多用人格魅力来感召人、引导人,而不能使用命令式或居高临下的作风。
3、实施规范化建设,需要党派基层组织班子配备强有力。就党派性质而言,基层组织负责人不是一种地位权力的象征,更多的是要在搞好本职工作基础上靠奉献精神来承担责任。因此,针对党派的“三性”特点,选配基层组织负责人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工作中,上级组织应及时将那些政治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甘于奉献、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成员及时选配到基层组织领导岗位。同时,动态管理工作中,还应注重对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进行适时调整。为此,淮安市委会有过成功尝试。去年之前,医卫支社有近30名成员,因支社主委工作太忙,支社长期活动不正常,所属成员意见很大。为此,市委会采取了组织措施,将原支社成员一部分划到新成立的淮阴区支社,同时对原医卫支社主委进行了重新推选。通过这一调整,两个支社的活动热情很高,且富有成效,支社成员为此也很满意。
4、实施规范性建设,需要不断改进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环境。淮安市委会现有11个支社,其中有3个是市委会直属支社,其余8个支社(四区四高校)是地方或行业性基层组织。对直属组织,市委会每年都给与一定经费支持,对地方性组织则地方财政下拨一定经费给与帮助,而且都配备了专门活动场地。但随着地方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广大成员对党派活动多层次的渴望,目前的一些基本条件距离大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许多地方性基层组织包括地方党委统战部门,都提出了通过设立专门工作机构的意见,以此来解决人手不足和经费紧张的情况,但此事目前尚缺政策支撑,仅靠市委会层面协调很难解决,为此需要从更高层面来帮助解决。如果这一问题能够解决,涉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人员、经费、场地三大制约因素都会得到迎刃而解。
10.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十
一、税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体现
(一)税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的题中之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制定和实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税收工作,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税收工作的各项要求,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保持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税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利益观,加强税收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执政地位、政府机关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税务人员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体现的是党委政府的形象,体现的是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税务人员要处理好权力与义务、地位与责任、公仆与主人、当官与做事、当官与做人的关系,常怀亲民之心、爱民之情、为民之志,常思立身之本、做人之德、贪欲之害,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带头人,以税收执法者的良好形象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三)税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税制改革的根本取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的结果,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迫切要求。运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就要遵循“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税制改革的研究和实施。国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做好取消农业特产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工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八个行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案研究和立法工作;落实好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措施,都反映了税制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取向。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思考
11.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十一
年初以来,按照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物业管理二公司党委把如何找准企业党建和社区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加强企业非在岗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服务区内企业非在岗党员作用,作为公司党建工作的重点,依托物业服务贴近社区这一优势,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组建“油田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在23个基层物业处设立了28个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初见成效。现就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建设的几点思考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关于明确油田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定位的问题
1、首先应该明确社区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的关系问题。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内企业党组织的共同政治责任就是发挥政治核心和思想导向的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按照常规,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在社区,在社区内处于核心地位,对社区工作负有全面责任,企业党组织按照属地管理应该是服从于所在社区党组织的管理指导,企业党建应该是社区党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党建只能服从或服务于社区党建。企业党组织必须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即有参与社区工作的责任,社区建设体现和反映了社区成员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目标。因此,作为社区成员的企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事务既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又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2、选准企业党建工作和社区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创新企业非在岗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建立油田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只能加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并接受其管理。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在不违反党章规定的前提下,我们针对服务区内企业非在岗党员管理的“三多三难”的实际情况,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走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同时,基于企业党建和社区党建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要想使企业党组织融入社区,党员融入群众,促进企业党建和社区党建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共建文明、共促和谐的目标,结合点应该是企业从服从或服务的角度出发,采取企业党建进社区(或企业党建进小区)的模式,在企业所管辖的小区内,成立油田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非在岗党员的组织关系留在原单位管理,只是自愿参与服务站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加强对非在岗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同时为小区内的非在岗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一个方便的有效的平台,拉近非在岗党员与党组织的距离。并确定了油田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的建站基本思路:本着“社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以油田社区非在岗党员为重点,以建设和谐示范矿区、提高老同志晚年生活质量为宗旨,确立了由物业处党支部牵头,街道、社区、学校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服务站可采取举办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非在岗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強非在岗党员的党性观念,使非在岗党员在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三多三难”的问题。
二、确立党员联系服务站组织机构问题
一是落实组织机构。公司党委以东湖物业管理三处为试点单位,成立了建站筹备小组,制定了建站方案,设置了组织机构,由支部书记兼任服务站站长,下设执行站长1人,负责服务站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并结合服务区实际,组建了宣教、助学辅导、文体活动、绿地认养、义务巡逻五个小组,选聘党性强,负责任、居民公信度高的社区非在岗党员担任组长,明确了服务站工作流程,为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顺利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为健全第一手资料,我们采取查询业主资料,张贴公告,电话问询,走访等形式,建立了社区党员名册、社区党员联系登记表和社区党员基本情况信息库,为开展服务工作打牢了基础。
二是落实活动场所。组织机构落实了,落实活动场所是首要的硬件建设。该处党支部按照党员联系服务站有活动室、有党旗、有誓词、有图书角、有电教设备的“五有”标准,借助现有资源,对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完善了服务站硬件建设,同时,还建立了服务站办公室、配备了办公用品、办公桌椅、文件书柜、宣传板,配备了各类图书,使服务站成为宣传教育、学习知识的课堂,陶冶情操、建设和谐家园的阵地。
三是落实活动计划、内容和制度。为充分发挥好油田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该处党支部协助服务站制定了活动计划、活动内容并制定了相关的活动制度。首先,根据社区非在岗党员的特长和兴趣需求,围绕物业管理二公司党委明确的油田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的10项工作内容,确定了以开展各类服务党员、关爱群众的活动为主要活动内容,制定了翔实的年度活动计划。同时,制定了党员联系服务站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做到“三上墙”,即工作人员职责上墙、站内工作制度上墙、年度工作计划上墙。以“假日课堂”、“老年课堂”、“文体活动”为三条主线,逐项落实活动责任人、活动时间、活动项目,进一步增进了社区非在岗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调动了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管理二公司)
12.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十二
1 农村法治现状和困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为加快农村法治建设进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然而考察当前农村社会现状, 新农村法治建设正面临诸多的困境。
1.1 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导致乡村群众法治意识普遍匮乏。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产生相对完善的上层建筑。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独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 但相对而言, 乡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的情况还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乡村信息相对闭塞, 法律在乡村传播艰难, 农民群众法治观念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
1.2 传统礼俗意识的深刻影响, 导致乡村缺少法律适用的文化土壤。
传统礼俗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乡村群众的意识形态, 甚至成为乡村群众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不可否认, 礼俗社会的伦理精神, 例如“大公无私”, “讲信修睦”等等, 对维系乡村和谐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 信守传统礼俗的他们更愿意接受传统道德、风俗习惯的约束, 而不习惯于接受法律的规制。这一点, 也充分体现在他们对人和事的评价和判断上, 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相信, 公道自在人心, 善恶终会有报。
1.3 基层政府倾向于彰显法律的打击功能, 导致法律作为维护群众权益价值的相对缺失。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法律都是基层政府实现乡村治理的手段, 法律的维护乡村群众合法权益的功能往往容易被忽视。很多情况下, 法律就是在群众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欠缴乡村提留及农业税费 (现已取消) 、不同意征地拆迁补偿方案的时候, 公安或法院干警在家门口的出现。司法实践中, 乡村法庭又自觉不自觉地注重对公权的保护, 导致部分乡村群众认为法院和政府机关没什么不一样, 更多的功能是作为政府管制他们的工具。
1.4 司法诉讼制度的先天不足, 导致乡村社会缺少生成现代司法理念的环境。
翻开中国的法制史, 司法历来就不曾与行政分开过, 不伦是执法者还是普通群众, 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认为, 司法原本就是行政的附庸。实践中, 司法听命于行政, 行政命令可以抵制、更改甚至替代司法判决, 乡村群众对法律产生厌倦和失望, 转而对权力充满追逐与崇拜, 致使多数乡村群众在纠纷发生时、在权利被侵犯时, 首先想到的是向领导喊冤, 向党委、政府信访, 而非寻找法律救济。
2 充分发挥乡村法庭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作用
2.1 全面落实司法便民措施
现阶段, 大多数乡村群众因文化层次、法律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诉讼程序、规则相对陌生, 不懂得利用法律的手段及时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这就要求乡村法庭积极推行便民诉讼措施, 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
2.1.1 加大诉讼指导力度。
乡村法庭应当建立健全诉讼引导及风险告知制度, 通过设立值班法官, 公布热线电话, 诉讼须知及诉讼风险上墙等方式, 及时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和诉讼风险, 引导乡村群众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同时, 畅通乡村群众的诉讼途径, 方便群众参与诉讼, 如对行动不便、交通不便的当事人进行上门立案, 对书写能力较差的进行口头立案。
2.1.2 完善案件流程管理。
全面推行案件繁简分流制度和小额诉讼速裁制度等, 加快案件在各个环节的流转速度, 实行快速排期、快速审理、快速执行的工作模式。依法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对一些简单的民商事案件即收、即审、即结, 对涉及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2.1.3 注重保护弱势群体。
拓宽司法救助渠道, 积极运用减缓免诉讼费等方式, 切实解决群众“告状难”问题。尤其对于要求赡养的老人、请求抚育的孩子和追索报酬的农民, 及时给予有效的法律援助, 让有理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 对存在生活困难的涉诉群众特别是刑事被害人实施生活困难救助。
2.1.4 开展巡回办案活动。
在办案时兼顾农民当事人交通条件、农田季节等诸多因素, 大力开展“法庭到村组、法官进农家”巡回办案活动, 在农忙季节实行弹性工作制, 利用早中晚或节假日时间到农村开庭、调查, 减少当事人讼累, 拉近法庭与农民当事人的距离。
2.2 紧紧围绕“涉农”重点履行司法职责
2.2.1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净化农村社会治安环境。
乡村法庭全力维护农村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 重点打击“村痞乡霸”等黑恶势力犯罪, 抢劫、盗窃农民牲畜、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犯罪, 制售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的犯罪, 破坏农田水利、电力等生产生活设施的犯罪, 贪污、侵占、挪用集体财产和农业建设资金、财物的案件, 影响农村稳定和社会风气的“黄赌毒”等违法犯罪, 破坏选举等危害农村集体民主管理的犯罪等, 以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2.2.2 依法调节农村经济关系,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乡村法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依法调节农村经济关系, 维护乡村群众合法权益。对各类侵犯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 农民请求赔偿损失的, 依法予以受理;对因非法截留、扣缴农民承包收益发生的纠纷, 农民请求返还农民承包收益的, 依法予以支持;对因伪劣农用物资造成损失的损害赔偿纠纷, 农民要求赔偿损失的, 依法判处;对涉及扩大生产、生产资料利用和诉讼标的物有很强时令性和季节性的案件, 依法快审快结。同时, 积极协助工商、农业等有关部门整顿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 不断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农业资料, 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危害农业生产等违法经营活动的打击力度, 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2.3 妥善调处群众纠纷, 依法维护乡村和谐氛围。
乡村长期以来形成了邻里、亲朋、伙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维系着农村所特有的和平与宁静。自古以来“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更是在广大群众的观念里根深蒂固, 成为他们为人处事、衡量是非的重要准则。因此, 乡村法庭在处理群众纠纷案件时, 要根据农民的社会关系特点和思想特点, 以和为贵, 重视诉讼调解, 坚持“能调则调, 当判则判, 调判结合, 案结事了”, 决不能不计后果的简单一判了之, 要做到能够调解解决的决不轻易下判, 最大限度地维持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在处理案件中, 要遵循公序良俗的原则, 不能任意践踏和破坏乡村良好道德, 要充分发挥道德作为法律辅助手段的作用, 使道德与法律在乡土社会中共生共存, 相得益彰, 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平、安宁、团结与和睦。
3 乡村法庭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困境
乡村法庭的本职是通过公正的审判和执行工作来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从当前乡村法庭的现状来看, 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专业法律人才严重不足。乡村法庭专业法律人才严重不足, 法律科班的人所占比例不高, 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得法官从业资格的人更少, 个别基层法院除了院长、庭长具有审判资格外, 其他工作人员几乎就没有担任审判员的资格。解决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困难, 一方面是引不进, 由于基层法院工资待遇水平普遍偏低, 工作压力很大, 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更愿意到大中城市从事律师工作或到大中型公司企业任职以获得相对高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是留不住, 很多基层法院工作人员, 一旦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后就开始辞职做律师或到公司担任法律顾问, 这些人因为有在政法部门工作的经验, 更容易受到某些律师事务所和公司企业的欢迎。
二是工作经费保障缺口较大。近年来, 由于国家法治建设步伐加快, 对乡村法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法庭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设备、车辆投入较大, 相应费用不断提高, 而财政未能以相同比例增加拨款, 乡村法庭经费不足问题比较普遍。为了保证法院的运行资金, 乡村法庭对弱势群体诉讼费的减、缓、免法律援助也难以依法实施, 有时这也是社会不稳定的诱导因素。
三是纠纷调解对接机制不完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 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对接, 是新时期乡村法庭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 各种社会矛盾日趋突出。基层政府成为社会矛盾冲突、利益冲突、体制冲突、观念冲突的焦点, 传统的人民调解机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乡村法庭在对人民调解工作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的同时, 应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积极参与乡村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主动将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起来, 提高调解效率。
4 全面提高乡村法庭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4.1 进一步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目前,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 影响司法机关严格执法的因素很多。管人的, 管物的, 管事的, 一个电话, 一张条子, 司法机关和审判人员不能不有所顾虑。如何从体制上既保证司法机关能够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督, 同时又具备有抗干扰能力。笔者认为至少应当做到乡村法庭在人、财、物方面完全独立于当地政府, 避免法庭沦落为基层政权的治理工具。从法院内部来说, 保证法官独立审理案件, 做到有职有责有权, 从而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干预, 当然其中也包括来自法院内部领导的干预。
4.2 进一步规范乡村法庭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乡村法庭的建设, 一方面完善乡村法庭硬件配备, 切实改善乡村法庭办公条件差、办案经费不足、交通通讯工具落后、审判人员稀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法庭审判人员业务培训, 进一步提高审判人员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培养审判人员亲民爱民的自觉思想, 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4.3 司法裁判文书化繁为简。
进一步强化乡村法庭及其工作人员便民利民意识, 充分考虑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 克服司法裁判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问题, 提倡文书制作简洁, 说理明了, 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 从个案中学法, 懂得应如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4 积极探索涉农案件审判方法。
针对涉农案件审判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在妥善处理的同时, 及时深入调查研究, 分析成因, 找出解决渠道, 通过调研总结审判经验, 以理论探索带动审判实践发展,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涉农案件审理。
13.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十三
怀柔区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苗俊存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同时,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城市进步和交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如何构建我区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是影响我区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我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需要
目前,北京正处在工业化后期,今后二十年是北京完成工业化历程、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循环累积效应,北京的人口规模将进一步增大。2004年10月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继承了以往规划中城市空间布局的正确思路,突出了首都在产业和城市发展上的特点。规划对北京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调整,因此,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结合北京城乡交通现状,进一步研究北京城乡交通的发展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2、实现《北京交通发展纲要》目标的关键所在北京市委、市政府为指导北京交通事业的新发展,决定编制《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交通问题的症结与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设“新北京交通体系”的目标,制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途径、基本交通政策和近期实施的重大行动计划。《纲要》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制定全市交通规划、交通政策和实施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是政府在发展交通方面对社会的承诺,也是规范公众交通行为的基本准则。北京正在努力建设市区交通与市域交通、城市交 1
通与城际交通协调发展,与城市综合管理整合一致的城乡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一体化交通”将交通的发展从单纯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施发展,延伸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组织、运营、管理等整个过程中。“一体化交通”是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有可能造成交通系统的不方便,不清洁,不透明,或不快捷。在此过程中,必须用各种技术、经济、管理手段调节控制交通需求,增加运输效率较高的公共交通的交通承担比例,以达到城市交通总体上的供需均衡,宏观上优化交通资源的配置。
由此可见,如何构建北京市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北京市实现《北京交通发展纲要》的关键之所在。在进行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时,其主要研究重点是城乡交通一体化交通方式的合理结构,实现公共交通为主体,以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车为骨干的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发展。
3、交通供需平衡的需要
“十五”期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平均年递增11.4%,五年内新增机动车108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59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达到130万辆。
全市居民日出行量迅速增长,平均年递增4%,2005年底已达到2830万人次/日(不含步行出行量);中心城地区道路全日交通量近3年增长更为迅猛,累计增加43.5%,平均年递增12.8%,市区机动车出行总量已达到415万车次/日。
“十五”期间,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累计完成投资1052亿元,为同期GDP总额的5.6%(其中地方投资880亿元)。持续的高投入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飞速发展。在不断扩充交通设施供给规模的同时,“十五”期间通过内涵改造,挖掘既有设施潜力,提高交通综合体系运行管理水平,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市区路网高峰小时承载能力提高了35%左右。城市公共客运能力与服务
水平有所提高,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由“九五”期末的26.5%上升到“十五”期末的28.1%。
我区的城市交通规划与路网结构具有天生的不足。道路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次干路、支路严重短缺,“微循环”系统薄弱,整体效能低。一些新区建设未为道路交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市区路网调整和改造余地小,难以大规模扩充,北京城市道路资源供给水平受到严格制约。尤其“十一五”以来,我区交通需求急剧增长。交通需求不仅仅表现为需求量的增加,更表现为交通需求结构的变化。交通需求增长首先表现为城市机动化水平急剧提高,其次表现为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小汽车出行方式已成为日常出行的主导方式之一。
过去十年中,社会经济形态变革、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心区功能过度集聚蔓延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城市交通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的高投入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交通供需矛盾。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交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我区交通需求远大于交通供给,限于我区的道路条件,交通发展的出路不能只着眼于依靠扩大道路设施供给来寻求供需平衡,仅通过增加交通供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二、我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特点
1、我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
北京城乡交通一体化体系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确定的交通发展战略之核心: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大幅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实施区域差别化的交通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扭转交通结构逐步恶化的趋势,使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交通方式。在交通一体化体系中要充分实现((北京市交通发展纲要》提出的构建“新北京交通体系”的目标。
2、我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交通需求的“质”和“量”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交通是影响社会与经济进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配置,确定城市交通高效运行的合理模式,从而建立起畅达、安全、舒适、生态的公共交通体系。我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内涵为:把山区、平原和城区三个独立客运网络有机结合,形成了怀柔特有、科学规范、以点带面的城区----平原----山区三位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深山区以汤河口镇为中心设立公交中转站,辐射长哨营、喇叭沟门、宝山三乡镇;平原以于家园总站为中心,辐射九渡河、渤海、桥梓、庙城、杨宋、北房、怀北、雁栖和琉璃庙九乡镇,方便平原和浅山区群众出行,城区以环城公交为载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方便城区群众出行。优化我区城乡交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合理配置,通过城乡交通结构体系的完善,以时间目标体系缩短空间距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提高交通的出行效率。
3、我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技术目标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在城乡的合理分布,实现交通资源的效能最大化目标。其技术策略是: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加强公共交通资源的有效联系;以停车设施为调控手段,实现个体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有效联系。具体技术目标 是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规划与建设:通过城市道路网络构成与公路网络的现状,结合北京城乡发展的交通需求,根据“新北京交通体系”的目标,实现道路网络与公路网络在城乡间的有效衔接以及高效运行,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实现交通枢纽与城乡不同交通需求的协调性,交通枢纽层次化分布与城市功能的协调性。交通枢纽是各种交通方式换乘的根本,其功能的完善与否将关系到城乡交通体系的良好运行。然而,城乡间不同的交通需求会对不
同的交通枢纽产生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时间目标作为根本,以实现城乡各种交通便捷换乘为目的,同时将其结合小汽车发展策略的要求,使交通枢纽成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有力保障。重视停车设施是在城乡交通管理中作为重要调控手段的作用,应将结合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目标,通过城乡间停车设施的合理化布局,有效调整城乡交通的合理模式。
4、我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特点
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最终目标是为城市提供“畅达、安全、舒适、清洁”的交通服务,使城乡交通体系具备“个性化、快速化、信息化、生态化”特征,实现“道路交通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有机整合。交通全方位信息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益,改善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并能提高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的管理科学性和减少决策盲目性。交通信息的有效利用就是充分利用交通信息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减少交通出行的盲目性。畅达就是在城乡之间,既要实现人与物的快速移动,又要确保人与物方便地到达目的地。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既要建立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也要建立合理的出行结构,为市民提供多种可以选择的出行方式。多方式协调发展就是在综合交通体系中,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并存,并具有紧密的衔接。要以“公交优先”的原则,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速度和服务水平,把更多的出行吸引到公共交通上来。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应当重视各级枢纽的规划与建设,缩短换乘的时间和换乘距离。生态化就是确保城乡交通的可持续环保型特点,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交通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出行环境。
三、我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相关建议
我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所确定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交通结构的区域差别化发展,改善城乡交通结构。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模
式需要来自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
1、制定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政府部门合作的政策;
2、研究、制定我区公路道路建设的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标准和规范,满足公交发展的需求;
3、加快我区城区客运枢纽站和汤河口公交中转站建设的步伐;交通枢纽是交通系统的基础,是实现交通整合的关键,是交通体系的支柱。多年来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枢纽的建设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枢纽建设的落后导致停车、管理、调度、衔接等各方面的困难,影响公共交通出行率。
4、展开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5、进一步增加公交车辆的数量,根据实际交通需求缩短发车间隔,同时打击不法经营行为。
14.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 篇十四
山东省工商局机关服务中心 苏吉永*
摘要:在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中,面对快节奏的机关工作要求,如何更好地立足岗位职能,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发挥好保障作用,保证机关安全、有序、高效运转,是机关服务中心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内涵一般是指人的内在涵养或素质。就机关事务而言,内涵建设是指机关事务的管理能力、保障能力、服务能力等综合能力建设。为更好地提升服务能力,在“制度建设年”、“规范服务年”、“创新服务年”的基础上,机关服务中心党总支今年又提出“服务提升年”主题活动。通过强化学习提升技能、岗位承诺提升责任、典型引路干事创业、征求建议提升凝聚力、参观见学提升竞争力、职业训练提升从业能力、推进谈心提升综合能力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提升了机关事务服务能力。
关键词:机关事务 内涵建设 能力提升 调研报告
在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中,面对快节奏的机关工作要求,如何更好地立足岗位职能,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发挥好保障作用,保证机关安全、有序、高效运转,是机关服务中心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内涵建设,开展“服务提升年”活动的理论背景和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机关事务工作要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必须在服务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做到以管理为基础、服务为核心、保障为目标,把坚持服务宗旨与实施科学管理结合起来,把提高机关事务保障能力与降低行政成本结合起来,把增强自律意识与强化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提高效能,服务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一)内涵建设的含义。内涵一般是指人的内在涵养或素质。哲学上是指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机关服务中心内涵建设,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概念。机关事务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干部职工的教育、责任能力、干事创业能力、团队的凝聚力等等,都应该是机关服务中心内涵建设的内容。机关服务中心作为局机关事务工作机构,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理所当然的成了内涵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几年来,机关服务中心党总支先后提出“制 *苏吉永,男,1965年4月生,山东省禹城市人,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环境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领域研究。现为山东省工商局机关服务中心干部。
度建设年”、“规范服务年”、“创新服务年”建设,都是为了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从机关事务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改进和改善服务方式方法,立足服务为先,使各项工作进行得更为科学合理,保证机关安全、有序、高效运转,循序渐进,一步一个新脚印,一年一个新台阶,通过内涵建设,提升机关事务服务水平。
(二)活动提出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加强内涵建设开展“服务提升年”活动,是机关服务中心站在服务工商行政管理发展大局,立足机关服务中心实际情况和需要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具有鲜明的单位特色、工作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内涵建设,开展“服务提升年”活动具有鲜明的单位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开展“服务提升年”主题活动,是机关服务中心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鲜明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这就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加快产业升级,都必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无论是扩大消费需求,还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都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立足机关服务中心自身就是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做好机关事务工作,对于实现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好地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干部职工对机关事务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循规蹈矩、墨守陈规地去做工作,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也难以赢得大家更高的满意度。因此,做好机关事务工作,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创新,每年都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
第二,加强内涵建设,开展“服务提升年”主题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省工商局机关事务工作,由机关服务中心、干部培训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共同承担。“三个中心”按照“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分别承担机关的公共机构节能、基础建设、车辆管理、房产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医疗卫生、餐饮服务、福利待遇、安全保卫、会务接待、物业管理等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机关服务中心摊子大、人员多、事务杂、任务重,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既牵涉到每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又是省局和整个系统的重要后勤保障。目前共有在编工作人员53 人,外聘人员180余人。服务人员众多,文化层次、年龄结构、能力水平等参差不齐。同时,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干部队伍现状亟待改善。一是现已进入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敏感期,机构改革走向不确定,部分人员在坐等观望。二是因“两费”停征影响,进入经费紧张敏感期,工作开展受到很大影响。三是机关服务中心繁杂琐碎、枯燥无味的工作性质,看上去好像低人一等的工作岗位,致使有些人总觉得从事机关事务工作有苦头、没甜头,有干头、没盼头,更没奔头,近年来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不愿干、不想干、不肯干”和出工不出力的消极倾向。针对这种现状,机关服务中心党总支适时开展“服务提升年”主题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第三,加强内涵建设,开展“服务提升年”主题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根据机关党委《关于在省局机关开展“能力年”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的安排部
署,机关服务中心结合自身实际,在近几年开展“制度建设年”、“规范服务年”、“创新服务年”的基础上,确定2012年的年主题为“服务提升年”。目的就是要立足“管理、保障、服务”职能,按照建设“学习型、和谐型、创新型”团队目标和“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服务标准,坚持“科学干事、和谐干事、廉洁干事”,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责任,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争取各业务处室对服务中心的强力支持,努力打造“管理到位、保障到家、服务到人”的服务品牌,不断把服务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二、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内涵建设,扎实开展“服务提升年”主题活动 第一,着力加强理论业务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和特长。在学习形式上,机关服务中心党总支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变“软要求”为“硬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内容,使每位员工在学习中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结合实际创造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 以“学用结合”为重点,把学习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在推动工作上出成果、见成效。推行“工作学习一体化”模式,把书上学的、心里想的、手上干的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经常性。在学习内容上,按照机关党委要求学理论,加强修养;结合本岗学业务,提高技能;向身边同志学长处,取长补短。实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新。为确保学习落到实处,确定每周五下午为“学习日”,并组织大家每周五学习讨论,把一周的工作简要回顾,从中找出不足,在梳理本周思想、工作情况的同时,做好工作周记和读书笔记。通过坚持不懈的以学促干,以干带学,提升了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二,推行岗位承诺实行绩效管理,提升责任能力。责任是绩效的催化剂,没有责任心,就没有工作绩效。服务能力提升中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机关服务中心所推行的服务能力提升中的绩效管理,采用的就是过程改进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一种具有科学性、激励性的管理模式。机关事务工作就是管理机关日常事务,通俗地讲就是管好机关的“吃喝拉撒睡”。为科学合理的界定岗位职责,更好地引入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人人爱岗敬业,制发了《机关服务中心岗位说明书》。每个人结合岗位职责,制定“履职尽责、文明创建承诺书”,以增强每个人的“创牌、保牌”意识,确保在推动机关文明创建、创先争优活动中思想上合拍、规划上合谋、发展上合力、效果上合意。“履职尽责、文明创建”承诺、践诺情况,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违诺者,将取消个人评先资格。
第三,以先进典型引路,提升干事创业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榜样好比一面旗帜,对树立正面典型,起好示范作用,有效激发各层次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机关服务中心先后组织观看《雷锋》等模范人物电影,组织收听“侯玉林先进事迹报告会”,参加省局机关“我的履职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征文及演讲比赛”等。专门组织开展了“向身边榜样学习” 活动。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
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树立“人人都有闪光点”、“榜样就在我身边”的观念,创造树立正气、鼓舞干劲,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每位干部职工根据各自工作岗位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定学习努力的方向,有力地推进了机关事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四,充分征求合理化建议,提升团队凝聚力。合理化建议旨在鼓励广大职工能够直接参与组织管理,下情上达,让职工能与管理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合理化建议制度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是职工参与到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运用集体智慧的一个重要手段。机关服务中心每年都采取召开座谈会、上门征求意见或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真诚地征求每位职工及各处室对机关事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工作针对性,提升巧实力,特别是在涉及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和服务问题上,努力把话说到人心上,把事办到点子上,尽可能的实现“多一点圆满、少一点遗憾”,进一步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满意度。
第五,参观见学多取经,提升综合竞争力。参观见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在开拓视野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其它学习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机关服务中心通过“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的办法,组织相关科室业务骨干到四川、广东、海南及省人大、省住房与建设厅等机关事务工作好的省市和单位参观学习,带着问题去学,在学中寻找答案,借鉴吸收好的经验做法,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有力地提升了机关事务工作水平。机关服务中心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研,加上对外单位先进经验的科学吸收,还接受干部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发展理念,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管理手段,统筹机关事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过程控制、持续改进、激励促进等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提高了综合竞争力。
第六,加强职业训练,提升职业从业能力。机关服务中心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专家或相关部门领导进行现场指导、专题辅导,通过举办政治理论、专业技能、服务礼仪等专题讲座,开阔视野,启发思路,丰富内涵,提升了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近年来,先后聘请礼仪讲师为干部职工讲授服务礼仪,着装礼仪、迎宾礼仪、会议服务礼仪等知识;聘请医疗保健专家讲授健康饮食、自我保健等方面知识;聘请省车管所领导讲授安全驾驶、防范交通安全事故等方面知识,有效提高了干部职工素质。通过组织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在最前沿的窗口服务工作中推行“六常管理法”即卫生死角常清理、安全隐患常教育、机械设备常维护、礼貌用语常规范、环境卫生常如新、节能减排常用心,从服务的源头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升职业服务能力。此外,尤其注意在细节上做文章,把工作做精,将事情做细。如:在电梯间等公共区域墙面张贴各种提示语、在每个洗手间里按放洗手液、香皂等,做到贴心服务、主动服务、高效服务和优质服务。
第七,坚持以人为本推进谈心活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充分利用“一对一”、“面对面”谈心这一有效形式,在总支委员之间、分管主任与分管岗位组成人员之间,开诚布公地进行谈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现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达到团结的目的,彼此之间做到心理上相容、情绪上和谐、生活上互帮、工作上互助,使整个团队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针对一些突出的问题,领导亲自挂帅,从关爱人、发展人的人性化角度出发,及时发现工作人员存在的缺点和优点,采用个别谈心、经验交流等手段,促使工作人员转变精神面貌、积极投入工作,为机关各部门的高效运转做好服务。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真正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三、加强内涵建设,开展“服务提升年”主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开展“服务提升年”主题活动,机关服务中心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思想境界,提升队伍素质,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夯实了提升服务能力的工作基础。做好机关事务工作,班子和队伍建设是基础、是关键。近年来,机关服务中心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相继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讲正气、树新风”活动、“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是改进工作作风和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载体,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形势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机关事务队伍更需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机关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清了自己承担的责任、肩负的使命,认清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加强学习、深入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锻炼出来一支政治素质好、大局观念强、业务技能精、工作作风硬、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
第二,执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执行力是做好机关事务工作,全面提升能力的最重要的一条。责任不分大小,工作不分贵贱,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机关服务中心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制度建设,使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实现了机关事务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以规范服务完善工作标准,促进了机关事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创新服务激发内部活力,促进了机关事务工作的精细化、效能化。全体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用心想事、用心做事、用心做好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每项工作、每件事情都用心把握、用心思考、用心去做,力争干就干好,创就创出一流。同时,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细化落实,确保责任到岗、细化到人、落实到位、务求实效。
第三,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确保了机关政务高效有序运转。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不仅要具备政治理论素养,而且要具备现代化科学管理知识,才能实现与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相匹配的后勤保障标准。只有搞好后勤保障工
作,才能增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机关服务中心的每一个人做到了识大体、讲大局、议大事,站在全局的高度,找准提高标准的切入点。把服务提升与全系统开展的“学习型工商建设年”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文明创建有效结合起来,使机关事务队伍在思想境界、队伍建设、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实现纵向能自我超越、横向能协作配合,内部能和谐共事、外部能理解支持,使每个人的思想、行动与文明创建相协调,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确保了机关政务高效有序运转。
第四,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活动,机关服务中心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从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的初步成果看,由于领导和各科室的高度重视,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部门的凝聚力、职工的精神面貌、服务技能的应用以及工作作风等都有明显改变。省局机关服务中心的工作走在了省直机关的前列,连续四年被省机关事务局表彰为“全省机关事务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被省政府节能办、省机关事务局联合表彰为“全省‘十一五’公共机构节能先进集体”,被省机关事务局表彰为“全省机关事务系统‘管理到位、保障到家、服务到人’五星级工作品牌先进单位”。还被省直住房委表彰为“省直机关房改售房发证工作先进集体”,被省机关事务局表彰为“省级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被省交警总队表彰为“省直车辆管理先进单位”。机关服务中心申报的工作成果被省机关事务局评为“全省机关事务系统‘优秀工作成果’二等奖”。干部培训中心和局护卫中队也被省直机关团工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省局机关的节能工作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2009年4月国家节能目标责任考评组、2010年7月国务院贯彻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专项检查组,都将省局作为省直唯一的典型进行了检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系列荣誉的获得都是机关服务中心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
四、建长效机制,促高效管理,不断把“服务提升年”活动引向深入 机关服务中心紧紧围绕省局机关和全系统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长效管理促高效管理,以文明创建统领建设学习型、和谐型、创新型团队,以“管理到位、保障到家、服务到人”五星级工作品牌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努力使机关事务队伍在思想境界、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新的提升,努力把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上很下功夫。实践证明,工作能否落实好,关键在领导。强调领导在服务能力提升中的突出地位,有利于健康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为保障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服务提升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工作责任制,各位主任按照岗位分工负责,各科负责人靠上去抓,明确目标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细化到岗,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第二,在强化措施,务求实效上很下功夫。在继续开展理论学习、岗位承诺、典型引路、征求意见、参观见学、专家讲座、谈心交流等主题活动基础上,根据新
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机关服务中心实际,大力开展自我查摆、建言献策、经验交流、总结表彰等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完善活动形式,深化活动效果。把服务提升与全系统开展的“学习型工商建设年”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与新一轮文明创建有机结合。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考核,从而有效地保障“服务提升年”活动的深入推进和开展。
第三,在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上很下功夫。通过召开会议、印发宣传材料、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表彰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广造舆论。充分运用报刊、快讯、党讯、网络等各类宣传平台,内宣与外宣并举,总结先进经验,弘扬先进事迹,反映活动进展情况,及时交流经验和做法,努力营造浓厚氛围,使全体干部职工达到对“服务提升年”活动的高度认知、认同、参与和统一,促进活动的进一步扎实开展。
【关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车管所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基层工商所加强规范划建设的思考10-25
关于学风建设的思考07-13
提升公安执法服务水平强化规范建设思考体会08-12
关于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07-17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07-18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09-09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06-18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08-05
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思考09-08
关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