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共16篇)
1.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篇一
一、力求提问面向全体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并获得发展.但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前提是,数学课堂上要为所有的学生架设思维的桥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提问,让学生获取思维的机会.在提问上,力求做到不仅关注智力发展快的学生,也要关注问题学生,较好地杜绝课堂上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学习状态.为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分层性,提问的形式应当注意多样性.
二、力求提问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实践让我们看到兴趣所起的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越浓厚,越能尽快地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反之则不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在课堂上也缺乏稳定性,探究中一旦遇到困难,兴趣就会大减,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时尽可能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如教学《生活中的不等式》时,一开始,笔者这样提问:体育课赛跑时,两个同学跑的速度有区别吗?平时在家用餐,父母亲的饭量各是多少?平时上学你喜欢坐怎样的交通工具?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从一定意义上初步建立起世间万物都可能存有不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的不等式.如果要让学生探究生活中不等式的相关问题,学生有时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运用提问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想让学生知道一些事物的不等.必须让学生较准确地运用不等号表示相互之间的不等.
三、力求提问激活思维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先生如是说:“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这里学生应如何创造?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课堂提问是比较理想的促进环节,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平时的教学实践看,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问总是新颖巧妙,发人深省的.例如,在教学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笔者没有按照常规以“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的提问式进行相关的总结,而是比较巧妙地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矮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好比按照性别来排队,有的说好比水果摊上的水果归类,等等.学生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这时教师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巧妙地设计问题后再提问,大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能激发创造的提问,其提问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疑惑的,这样的课堂才引人入胜、波澜跌宕、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总之,课堂教学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更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进行自我意识上的调控和完善,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之余去做比较深刻的反思,积累成功而又理想的提问经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数学教学.
作者:王嬉娟 单位:江苏如皋市常青初中
2.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探究,培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 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 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 给出解释或证明。由此我们明白, 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 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探究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 取而代之的是, 教师要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 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有利用于开展这种探索的数学要素和认识策略。教师在数学课堂开展数学探究可以遵循以下几种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 有问题才会引起探究的动机, 有问题才会形成探究的需求。教材里有许多极具教学价值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就题解题, 而应认真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要放飞学生的思想, 创设适合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 引导学生参与探索交流。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及时呵护, 即使学生的回答有错误也应给予激励性评价, 以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参与并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建构起对数学知识的新的认识,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将数学探究活动融入日常教学, 这样教师就不再是照搬教科书和刻板地执教, 而是真正放飞学生的思想。
二、对话交流,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数学教学是一种对话, 一种沟通, 是合作与共建。课堂教学中, 教师分析得再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 只有通过学生参与对话和交流, 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如:已知a、b∈R, a2+b2≤4, 求证:|3a2-8ab-3b2|≤20。本题的证明通常是引入参数, 设a=rcosθ, b=rsinθ (0≤r≤2, θ∈R) , 代入左边化简, 左边=5r2≤20。经过探究, 有个学生突发奇想提出可进行因式分解, 左边=| (a-3b) (3a+b) |, 接着又有个学生想到基本不等式, 左边。学生通过合作, 使问
题得到了较好解决。皮亚杰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生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通过开展数学探究, 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增强, 探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上课时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各项安排, 而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学习和交流不再是一句空话, 而是具体的教学行为。
三、挖掘数学问题的内涵,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教育应该是一个活动过程, 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认知和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不断地挖掘问题、呈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研究,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 求过圆x2+y2=r2上一点P (x0, y0) 的圆的切线方程。教材是由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垂直关系, 利用直线的斜率来解决, 这样就遇到讨论斜率的存在性问题。我在教学中设问:哪些知识与垂直有关系?有两位学生想到向量, 提出用方向向量a= (1, k) 与向量 (O为圆心) 垂直关系来解决。但是方向向量a= (1, k) 也与直线的斜率有关, 能否避免进行讨论呢?最后, 学生发现在切线上任取一点Q (x, y) 得向量由0即可圆满解决问题。接着, 我提问问:若点P (x0, y0) 在圆x2+y2=r2外 (或内) , 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怎样?最后, 我又留下一个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外去探究:过圆 (x-a) 2+ (y-b) 2=r2上一点P (x0, y0) 的圆的切线方程是什么呢?
四、理性思考, 培养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探究习惯
数学探究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并体验创造所产生的激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已知a、b∈R+且ab+a+b=3, 求ab的最大值。一般情况下, 解这种问题是用基本不等式法或消元法, 而有个学生却由ab与a+b联想到韦达定理, 提出通过构造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样, 学生就从中感受到了智力劳动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必然会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因此数学探究不应成为公开课、研究课的专利, 而应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开展数学探究。正如荷兰著名的数学家H·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 也不是学出来的, 而是研究出来的。”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 我们一定要坚定搞好探究活动的信念, 创设有利于探究活动的环境, 合理地组织探究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数学教学探究活动中不断收获, 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钱珮玲,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四) 》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篇三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三者的有机整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与难点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要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价值本位的变革,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数学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我们重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我们是通过让学生“剪、移、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自主地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对探索过程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得出结论时,他不但学习了探究数学知识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当然,教案的设计、教具的准备、练习的选择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上课前仔细认真地去准备。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前准备,才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有了这些课前准备,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更高效。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认知最基本、最熟悉的内容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到的知识。如果教学中能把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最熟悉的问题结合运用到数学课堂之上,学生喜闻乐见,教学也就更加生动、有趣,就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获得数学知识又学到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如我在讲“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教室要布置画展栏,班长准备给班上画展栏框上黄色边框,可马上有同学说框红色的好看些,有同学说框绿色的好看些……班长不知该怎么办。小朋友们,面对这个问题,班长该怎么办?你们能帮帮他吗?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最后他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全班同学的看法进行统计,并制成统计图,看赞成哪种颜色的人最多,就采用哪种颜色。这样新知识的教学就在同学们解决身边问题中展开了。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生活实例要包含所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二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显而易见的;三是要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
三、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活”了起来。如果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就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真正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它的真正作用,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讲解“一座大桥长240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上桥到车尾离桥共需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这道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做出课件,把大桥的形状、火车的图像、声音以动画的形式融为一体,按照教学的需要,逐步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表象丰富而质量高,的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使其印象深刻,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抽象的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想象力。在这样的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发挥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和作用。
四、合理运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能够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4.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篇四
李瑞军安阳市电子信息学校河南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
2.重提问而轻反馈。
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
1.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学生由于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的影响,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反馈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
四、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
5.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篇五
成都市第十二中学数学组 简洪权
【摘要】根据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探究、师生反思提升、学生反馈运用,通过查阅文献、观察、调查等方法,探讨了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策略: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励学生反思提问的精神。【关键词】数学探究,课堂教学,教师评价,策略研究
1.问题的提出
数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教学就是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所需要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根据师生在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数学探究教学实施的主要形式有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和数学探究课题教学。数学探究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环节:(1)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主动探究;(3)师生反思提升;(4)学生反馈运用。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合理、科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课堂评价具有调节、导向、激励、诊断、记录等功能,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鼓励、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交流问题,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最优化,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如何合理、科学地评价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观察、调查等方法,探讨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策略。
2.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策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强调对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2.1 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关注解决课堂探究问题活动中的过程知识、推理过程、自我调控过程等核心要素。因此,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更要重视过程。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差异。对学生解决课堂探究问题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如是否记理解、掌握了某个数学概念、结论;是否得出了某个数学问题的解,而对学生思考、理解的过程关注不够。这就容易把学生引导到过于追求“结论”的功利化学习目标上来,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制约学生数学思维的法杖。独立思考是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通过解决课堂探究问题、参与数学活动丰富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并用自己的思考方式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构建认知结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学生是否真正置身于课堂探究问题的解决活动之中,是否能动地参与了数学活动,是否在参与中领会数学知识、获得思维发展。同时,课堂评价还应注重学生解决课堂核心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形成过程,应注意关注学生是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坚持思考,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改进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借助课堂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追求真理、审慎思考、不盲从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2.2 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当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合作交流是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普通高中数学目标之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和能够在解决课堂探究问题的活动中与同伴交流心得体会,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课堂探究问题。因为,学生在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倾听与理解他人,还要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澄清和梳理自己的思维,进而发展其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思考问 题的能力。
数学语言具有准确、简练、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封闭自守不利于个人数学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数学问题,是否能够用文字、符号、图形和动作等多种语言以及书面、口头等多种形式恰当地思想和观点。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并非简单的叙说能力,还包括判断能力、质疑能力和释疑能力等。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主动地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这样学生能够对自己以及他人在解决课堂探究问题过程中的作用认识的更加清晰和准确,从而对自身的价值、他人的价值、合作的价值、讨论的价值以及数学的价值认识得更加深刻。教师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或蹩脚的表达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理解,要善于鼓励、倾听学生的表达和独立见解,以欣赏的姿态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并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观点、表达的准确程度及表达方式进行观察和指导。2.3 激励学生反思提问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反思是学习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反思的对象和内容多种多样,例如对数学概念理解的再审视,对数学结论应用的质疑,对数学解题过程的回顾,对数学学习方法的再思考等。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课堂探究问题过程再认识,是学生发现、获取新知识、提炼新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层次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评价应激励学生反思的意识,将学生反思自己解决课堂核心问题过程的交过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讨解决课堂核心问题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经验交流等形式,指导学生对解决课堂探究问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检查和调节:时时以“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问题,追问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技巧?遇到哪些挫折?走过哪些弯路?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原因何在?以前曾犯过类似的错误吗?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等等。这种反思、自省的活动可以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升华为高效的过程知识,从而进一步发展为一种自觉、敏锐的监控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之一,善于从相关材料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抽象、概括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学生 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发现、提出一个问题较之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能体现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水平。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不应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掌握和解题技能,而应注重对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大胆猜想,“再创造”自己的“新问题”;启发学生从数学实验、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切身领会“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发现”的成果,并逐渐形成“提问”和质疑的意识。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他们发现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和精神。
6.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篇六
摘 要:数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解题教学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不管是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还是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解题教学都具有十分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有效的开展课堂解题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共同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解题教学 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渐深入,现行的初中数学教学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以灌输为主,以机械式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理念渐渐成为教学主流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不仅能发展学生广泛数学的能力,还能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正如著名数学家伯利亚所言:“解题是智力的特殊成就。”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使之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还能同时做到“学而用之”,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锻炼自身的综合数学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在现代数学的教学理念中,解题教学也符合让学生走出书本学习走向生活学习的思想。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解题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重点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提出以下三个策略。
一、立足教材,挖掘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使用。作为学习开展的基础,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时,首先应以教材为起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教学资源,立足教材进行解题教学。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不仅各章节中都设有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让学生去解答,在教学内容中,也存在许多值得教师挖掘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应做到合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挖掘其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就同步参与到解题教学中来,从而实现现学现用,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某位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心对称图形》这章的内容时,就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在教学的同时又进行了解题教学。为了让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并让学生拓展延伸思维能力,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这位教师在教学完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给你一根刻度尺,要你计算一根同心圆环圆管的横截面面积,只能测量一次,问怎么做才能计算出这根圆管的截面面积?”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甚至还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演算。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要综合运用到“切线的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圆面积公式”等知识,并进行整体思考,才能顺利解答。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之后,终于找到了解答的方法:测量与内圆相切的弦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圆管的横截面面积。这个问题综合性强,牵连的知识点多,并且限定在大纲之内,学生只要基础牢固就不难解答出来。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他们不仅锻炼了综合思考的思维能力,还巩固复习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结果在解出正确答案之后纷纷表示还要这位教师再出一道类似的问题。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教学效果也就直线上升。
二、注重思维,引入开放性解题
现行的数学教学,其教学重心已经由过往的知识技能教学转移到了能力培养教学上来了,如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是目前广大数学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无论是从需要上,还是从目的上,学生思维的培养都是教师重点要关注的。引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尝试一题多解,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方法。开放性的解题教学的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的统筹联系,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增加学生的解题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个人成长打好基础。
某位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与证明》这一章时,就引入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有限的练习却做到了最大化的锻炼。这位教师教学完了基本内容之后,便给学生出A了一道几何证明题:“如图,已知D、E在BC上,AB=AC,AD=AE,求证BD=CE。”在教师出完这道问
题之后,很快便有学生利用“三角形的全等定理”
解答了出来。在表扬了这位学生之后,这位教师又
BDE引导性的说道:“同学们,这道题不仅仅可以用三角
形全等的定理进行解答,其他方法也一样可以。同
学们,你们还能想出哪些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吗?”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又纷纷组成了学习探究小组,展开合作探究。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终于有好几组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法。有的提出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性质作答,有的则提出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来作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解答出了一道教师布置的课堂习题,他们还同时做到了将自身学习过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寻找不同解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培养
想要让解题教学更加高效,就还需要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反复咀嚼”的习惯,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思维。教师在解题教学中的任务不仅仅是扮演一个出题者,还要扮演一个指引者。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能成功解答出一个个问题,还要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清晰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白这道题可以怎么解,有哪几种解题方法,题眼在哪,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决定性的变换是哪一种等等。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总结,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拥有极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
总 结:
随着我国新课标的逐渐推行,新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不断得到推广和扩大。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时,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有用信息,然后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引入开放性问题,最后还要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赖朝菊.初中数学解题策略的教学思考[J].新课程(中学版),2011(4)
[2]张樱.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刍议[J].湖南教育:下旬,2011(7)C
[3]杨国良.浅析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
7.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篇七
一、师生互动策略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的,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师生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就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方能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策略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与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 (厚0.1毫米) 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作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h=a30= (2×0.1) ×229=0.1×230 (毫米) ≈105 (米) ,远远大于8848米。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P (2, 3) ,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5或3x-2y=0。如果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学生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如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等,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现代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策略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从而大大增加课时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讲到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组幻灯片,以立方体为模型,使之从不同方位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8.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策略探究 篇八
一、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现状
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数学属于基础且重点的课程,数学知识点在逐渐加深,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应在例题教学上下功夫,教师应保证例题讲解思路的清晰性,能将例题的解题思路明显地呈献给学生,运用相应的问题来引导与激发学生对例题的探究欲望,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然而,传统的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原原本本按照课本上的解题思路与步骤呈现出来,使得例题解析变得毫无神秘感,也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导致例题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面对当前问题,加强对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重视非常关键。
二、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安排例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中,为了实现例题教学的有效性,在对例题进行讲解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例题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师必须明确例题对学生的考察点。教师应对班级内部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予以掌握,保证例题的设计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切记不可设置超出全体学生认知范围的例题,否则会适得其反,无法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例题安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例题内容的“增”“删”“调”,通过例题的合理安排以突出重点。“增”就是根据大部分学生在该知识点上存在的缺陷,应增加一些铺垫来弥补学生的认知不足,或者是设置过渡点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删”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像要求过高或题目较难的元素删减掉,以便学生更为容易地理解。“调”则主要是表示知识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知识点前后的调配,是保证例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强化例题拆分,注重知识点的解读
在初中数学例题教学中,为了提高例题教学质量,应注重对例题的有效拆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进行例题相关知识的灌输。所有的例题都是通过多个知识点经过环绕而形成的,若想提高例题教学质量,必须对例题进行拆分,将例题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最终再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衔接与整合,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部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例题的掌握情况,哪些知识点相对生疏,哪些知识点比较熟悉,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了解。
(三)强化动手实践,提供课堂实践机会
传统的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大都以教师为主导,整堂课学生的行动、话语都几乎不存在,课堂参与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很难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有效锻炼。面对当前问题,应积极开展动手实践工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对于此类动手实践类的例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来量身打造数学例题,强化例题的生活化设计非常关键。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利于学生兴趣的不断激发。科学设置例题,是提高例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关于“弧长和扇形面积”的知识点时,设置生活化例题,针对“扇形”的知识点学习,可以以日常用的折叠型扇子为例,既能增强课堂趣味性,又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点,进而提高例题的教学效果。
9.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篇九
温水镇中心小学 赵续正
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责任。在人生学习的有限道路上,老师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涯中的领路人,而我们就要把孩子们引领到一个最肥沃的草场上,让他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觅食营养丰富的食物,让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不曾有什么教学经验的我在心中很是疑惑的是,每天马不停蹄地赶课,眼睛盯着同年级组的进度,不断地调整着我的语文课堂。
在教师培训中老师有句话是‚在教学中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不仅要将课文内容讲好,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孩子们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是啊,我的观念中一直也是这样想得,一两节语文课不听、不学,并不会影响孩子们的语文水平,但是没有了课外阅读,仅仅把眼光聚焦在课文,让学生对课文翻来覆去地理解,品琢词句,却始终只有井底之蛙的见识。记得我的老师经常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在我的心中也像这样做,尽力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但是孩子们课堂上混乱的纪律以及刻无停息的小动作让我的语文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老师话语漫天飞的‚天下‛,每天扯着嗓子在呼唤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端坐静听,盯着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心中却倍感这种教法的极大局限性。
理想中充满想象与活力、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幻化成泡影。现在心中真的很佩服魏书生的教育智慧,既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拓展课外阅读,更羡慕他能够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我们一个学期围着转的课文内容讲完。他预留了这么多时间,让孩子们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养分,让孩子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想他所给学生的这种‚空白‛时间,留给孩子们无限的思索与遐想,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荡气回肠。
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根据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重视其独特感受和体验。
相信追求课堂的有效性并不是神话,只要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多多地加以反思和改进,那么我的目标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下尝试:
1、创设情境,营造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课堂创设多元化的情感空间,才会使能力的形成融汇于统一的整体布局中,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
2、围绕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做学问。在问题设计上尽量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力求有实用价值;具有开放性,以便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过程的体验。
3、围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交流。
让学生们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过程的课堂,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使课堂变得生动,充满生机。
4、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他们充分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还要尽量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猜测、操作、试验、调查、信息搜集与、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5、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练习中巩固知识,学生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巩固练习的不同。现在提倡的精心设计板演作业、基础训练作业、拓展提高作业等这样几种作业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作业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分类。批改作业中要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中讲评;如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
6、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
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反馈时间要及时。教师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反馈,表扬好的做法,提出问题和缺点,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强化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当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灵活理解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要耐心地多讲解几遍并加上适当地练习。(2)反馈方式要多样、灵活。(3)反馈应该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0.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篇十
摘 要:随着课改的进行,课堂有效性教学成为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构建有效课堂也是让学生高效学习、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方面学习英语,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高效学习
提高课堂质量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最主要的方法。只有构建有效的英语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只有抓住课堂,学生才能在课下进行高效的巩固复习。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学之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教学的时候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充实知识还可以培养能力。
一、注重听、说、读、写的结合
英语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英语知识,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因为学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会偏向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教学,这样就会忽视学生听说方面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思想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这样会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英语、掌握英语。例如,在学习词汇的时候,学生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记忆方法是很容易忘记的,但是如果在学习单词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记忆,学生就会对单词的记忆更加深刻,当读到这个单词的时候,学生的脑子里就会呈现出这个单词。英语各方面的学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平衡好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的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有重视英语各方面学习的意识,其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安排好教学时间,并增加教学实践,让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兼顾全体,造成学生之间差距更大的情况。有效性教学指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受益,让每一位学生都从课堂上收获到知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达到每位学生都高效学习的目的。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可以让基础稍差的人也能跟上课堂的步伐,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找回学习的自信;也可以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坚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提升的空间;还可以让优等生拓宽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保持优秀并培养能力。例如,在学习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这一新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成绩稍弱的学生复述对教材上的问题的看法,然后要求成绩稍好的人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通过课堂得到有效的学习。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也要仔细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中可以划分层次的点,然后制订和划分好其中的层次。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向学生展示,做到让每个学生跟上教学步伐,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希望,并且在每位学生前进的路上都能得到提升和进步。
三、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支撑着学生一直努力、奋进的动力就是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对学科的兴趣,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一起创建有效课堂。例如,在学习Can you come to my party?这一新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情景表演,学生通过这个主题编故事和对话,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学习新课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学习文化课,学生还要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全面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能力也是帮助学生取得进步的一个好帮手,也是一种学习技巧,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例如,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时候会发现,有时候解决问题靠的是一种感觉,这就是语感。其实,这并不是子虚乌有的,而是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培养的一种英语能力。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给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学习。同时,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制订出学习计划,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堂上实践,从而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情境式设问;探索性问题;层次性问题;总结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9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70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构建,这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彻底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而成为了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探究的双边活动。提问正是师生进行语言沟通、互动探究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心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为核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探究能力。
一、结合情境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提问虽然具有激趣功效,但若一味枯燥而机械地提问,往往难以激起小学生探究的激情与动力,并不能使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去。对此,我们要灵活开展情境教学,结合丰富、具体的教学情境来提出问题,这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在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打破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还原数学学科的生动活泼,改变枯燥空洞的理论教学,进而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兴趣。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可以结合购物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探究动机。
(二)在多媒体情境中提出问题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教师可以把抽象深奥的数学问题寓于直观形象、动态生动的多媒体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三)在操作情境中提出问题
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符合他们的特点及学科规律,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深化學生理解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出轴对称这一重要概念。
二、提出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其本身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与学习的成败。如果仅是对公式、概念、定理等本身的提问,或是与非、对与错的检测型问题,就只能成为对知识的简单回顾,并不能引发学生独立而深入地进行思考,学生依旧只能成为知识的记忆者,而不能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这样的课堂是枯燥而呆板的、机械而无效的。如果问题太难,则会造成知识断层,无法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只会让学生对自己、对学习失去信心,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认知可以分为忆知区、最近发展区与未知区三个层次,具有价值的提问是在已知区与未知区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确保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最具有思考价值与探究价值的。
三、进行层次性提问,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素质教育更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提出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不能同一问题、同一标准,这只会抹杀学生的个性,限定学生的思维。只有基于学生个体富有层次性的提问才能贴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起每个学生主体参与与思考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全程探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学习能力、接受水平等智力因素以及兴趣、爱好、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并据此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的问题。针对基础薄弱、认知相对低下的学生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如公式、定理等;针对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一般的学生提出一些理解性问题,如公式的推导;针对基础知识扎实、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则提出综合性问题,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基于自身基础展开有效的探究,从而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长足发展。
四、开展总结性提问,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是帮助学生理顺、理清知识点的重要环节。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提问来进行小结,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本节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或方法等。这样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忆,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化学生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就知识的重难点来提问,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深化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将问题延伸到课外空间,提出一些富有实践性的问题,如学习了正负数,可以让学生收集正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与运用,进而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1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探究 篇十二
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还带有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探索性和规律性很强的学科, 与现实生活, 社会生产有密切联系。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形成实验探究式的教学环境?如何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的情景?如何创设一个合理猜想, 引导探索, 寻求规律的教学场景, 是数学老师每天都要遇到的事, 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改变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本文以苏教版数学八年级 (上) “勾股定理的应用”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实验环境, 促进学生人人动手, 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勾股定理的应用”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其中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思想是一个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应用”达到“理解”的层次, 能灵活运用从而化解难点呢?
笔者创设了如下实验环境:李老师家最近在装修。这一天, 下班后李老师抽空去了一趟现场, 工人们正在做门窗, 李老师想检验一下工程的质量如何, 可对工程质量的好坏, 李老师只知道可以通过检验门窗相邻两框是否互相垂直的方法来完成, 但李老师只带了一把卷尺 (长为一米的简易卷尺) 和一个计算器, 你能想办法利用这两样工具帮李老师检验一下工程的质量吗? (视频显示:工程现场的情景, 一筹莫展的李老师。)
对于这一教学情境, 如果是教师在讲解方法后, 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分析, 形式上是引导, 实际上是教导。这样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淡化了:不是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而是学生在等待教师做完演示之后, 被动地得出结论。为此笔者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教师一个人做实验的表现环境, 扩展为全体学生一起动手, 人人实验的学习环境。对这一情境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教学: (1)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行动方案; (2) 以教室里的门窗为例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这样的处理可使大家都有动手的机会, 满足了学生好奇和探索的心理,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地参与。实验环境的优化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促进学生调节学习心理, 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接着安排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师: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 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5m, 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脱口而出:梯子的底端也滑动0.5m。
这说明学生观察数学现象的注意力和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还停留在现象上凭直觉回答问题, 还没有把生活现象转化为对应的数学模型, 为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从而进入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中去, 这时教师应保持一种神态或者一种微笑, 像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或者一个等待, 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脱口而出”, 同时应迅速扫视学生, 让几个在思考的学生回答, 回答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现在梯子底端离墙角有6m, 如果梯子顶端下滑到地面, 那么梯子底端下滑了4m。这样看来梯子底端与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不一定相同。”
“梯子顶端下滑到地面, 梯子的顶端滑动了8m, 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8m, 所以梯子顶端下滑0.5 m, 它的底端的滑动也小于0.5m。”
教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 很多学生听了回答之后会重新思考刚才的回答, 此时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建立数学模型的本质上来, 为下一步构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心理学习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 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和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 活跃还是沉闷, 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 本课中教师一开始就十分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 根据教学实际, 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 产生一种感染的力量, 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 鼓励学生用心去想, 师生的心灵得到沟通, 使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处于融洽和谐, 有利于学生继续进行探索实验。
三、优化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改变学习方式
在学生明确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后, 教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继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实验, 自由探究的实验环境。
情境:如图所示, 有一个圆柱, 它的高等于12厘米, 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 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 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图中画出蚂蚁行走的最短路线并求出最短路程吗?
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型盒子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 (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
师:我们如何来比较所画路线的长短呢?
生:可以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测量比较。 (他的话刚说完, 教室里就热闹起来, 大家争先恐后地动起手来)
(教师巡视, 并和学生一起观察, 给予指导)
生:针对展开的图形叙述自己画的路线。
师:我们来看看, 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
(1) A→A′→B; (2) A→B′→B;
(3) A→D→B; (4) 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生:第 (4) 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师:你能求出最短路线的长度吗?
生:在Rt△AB’B中, 已知AB’=3cm, BB’=12 cm, 根据勾股定理就可求出AB的长。
学生动手在圆柱侧面画路线时每个人考虑的角度不一样, 所以画的路线并不相同。这就迫使学生自己思考, 进行研究, 此时让他们展开讨论。教师为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创造了一个动手实验和思考探索的环境, 学生的动手动脑建立在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 具体的实物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兴趣浓厚, 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教室里几十个学生, 学习情况差异较大, 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指导, 有的能够自己看书去做, 也有的需要老师指点迷津。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差异, 在学生实验中也反映出来, 教师巡视时恰好能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适应不同的学生, 使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 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师:如果是在一个长方体盒子上呢?有一长为8cm, 宽为4cm, 高为5cm的长方体, 在它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 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 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数学方法的迁移, 再次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成为学习的主体, 跃跃欲试, 积极参与。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果, 这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记得法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 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 把荷马变成诗人, 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也主张:“教育者的第一作用, 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 创造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的环境。”可见,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创设、营造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课题。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 身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和课堂环境意识, 努力去开发, 积极去运用, 更好地为学生优化课堂学习环境。
摘要: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手段, 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营造学习氛围。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 也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得更多、更好、更快, 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发展, 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文章以“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过程为例, 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
13.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篇十三
摘要: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占有重要的地位。高等数学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因此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一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本文主要从,当前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教学改革的理念,阐述了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几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方法 探究
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等教育的规模正在猪年的扩大,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校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冲击,高等数学也不例外。如何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下不断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一、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改革
现行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从内容层次看,大多数仍采用“概念定理讲解—例题讲解—课堂练习—练习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内容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灌输,对高等数学知识应用重视不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机械地恪守大纲,忠于教材,照本宣科,与学生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传统的数学教育正在向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宗旨的能力教育转变。在这种转变下。如何创新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使原本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摆脱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模式,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注意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二、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几种常见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等数学的知识大多是一些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因此,直接进行内容的讲解,学生很难对其真正理解,所以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适合的例子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达到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实施情景教学时应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引入例子、提出问题情境、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其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选取一些当前较为热门的话题,提高学生对话题的兴趣。第二,教师应该对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在进行情景教学时应该以鼓励为主,尽量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第三,教师应该对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和总结进行必要的掌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其中,对于一些个别同学进行单独辅导,引导学生对例子中的重点进行讨论、研究、争论。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开拓思维方式,而且能够利用小组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如说:在进行微积分定理内容的讲解时,可以结合牛顿和莱布尼兹的故事进行,也可以结合经济学中的增加资本现值的计算。此外,在建筑工程中也大量的问题可以借鉴,比方说压力容器压力的计算、桥墩的设计等等。在进行极限内容的讲解时,可以通过股票以及股市行情走势图来进行引出。导数可以利用经济学中的变化率进行讲解,此外,在进行导数讲解以后,还提醒学生注意,除了位移速度外,物质衰变速度、传热辐射、化学反应速度等都可以利用导数来进行描述
2、设置疑问,根据疑问进行讨论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而且数学各个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而且是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因此,老师在进行传统的课程讲解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到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问、说、练的机会。另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或相近的问题,安排学生对其进行讨论研究,老师在旁进行监督,如果出现偏离可以及时纠正,从而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此种方法的使用,可以使学生不断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增长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方法的使用,主要是针对于那些内容混乱且不易理解的章节。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从高等数学自身的特点以及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看,传统的黑板板书是整个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是整个思考过程的真实体现,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技术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数学教学优势,这一技术能够将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而且更易理解。比如说多媒体技术在数学内容的呈现方面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呈现效果清晰醒目,在定理等文字内容显示时,更加详细,而且省去大量的书写时间。对于一些立体图形的显示时,如二次曲面马鞍面、平面、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做表面上的投影等,更加的形象生动。所以,在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的发挥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4、“专业特点”结合法
高等数学课还应体现数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具体体现数学在所学专业中的运用,深入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模块及知识要点、合理制定高职高专数学课程的结构及内容,突出职教特色,教改的目的是解决好“方向”、“需求”、“服务”问题。我们分别在计算机、数控、汽修和生物教育专业讲授《高等数学》课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内容我们分别在计算机专业、数控、汽修专业重点讲授了分段函数内容以及税收筹划中的数学思想;在金融专业结合加息减息和学生一起讨论了单利、复利和资金流量现值问题;在管理专业介绍项目策划管理中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一般说,学生对书本以外的知识似乎兴趣更大,因此在讲授过程之中和学生配合较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以上方法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高等数学知识有了大幅的提高。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方法可以借鉴,但是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遵循,所以就要求广大的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从而得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季诺,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法的研究与创新,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王超联,浅议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中国成人教育,2007(2)
14.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篇十四
摘要:数学是一门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反思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可以在教学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因此,就需要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探究,寻找其中的问题,提出有利的意见措施,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教学目的。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反思;探究
一、现今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于基础知识不够重视
众所周知,在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充分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基础的原义指的就是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能够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以保证建筑的稳固。将这些原理代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也同样适用,如果没有稳固的基础,对于其中最基本简单的内容都无法掌握,那么就很难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而现在却有很多教师对于基础知识并不是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们认为基础知识比较简单,因此总是一带而过,然后通过讲解大量的练习题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但是在学生刚刚接触一种数学概念原理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将其熟练运用在习题中,不太合理也不太实际,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学生只会按照公式生搬硬套,不能够真正掌握解答题目的方法。
(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状态的变化情况被忽视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状态的变化对于学习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当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难以理解,反复分析却又无法完全掌握的时候,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烦躁、排斥甚至是厌恶的心理,从而会从心理上拒绝学习数学。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数量众多,再加上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情况往往会忽视掉,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困难而无法排解,心中就会产生苦闷的情绪,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三)教师主导教学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仍处于主导的地位,课堂教学的一切程序都由教师来安排和推动,教师包揽了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取得知识与进步,才能有真正的收获,但是学生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无论对于知识内容掌握与否,都由教师的进度支配着他们的学习,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关于反思高中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
所有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高中学生只有拥有了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才会为之后在学习上的突飞猛进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概念的时候,要进行耐心的讲解。比如说,在函数这一单元,因为其中涉及到像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和奇偶性等很多方面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所以就需要教师通过函数图象来降低理解难度。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进行巩固复习的作业,并在下一节课对上一讲的内容进行关于概念考察和基础习题解答的检测,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能促进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高中学生正处在特殊的阶段,心理敏感且情绪多变,学习状态很容易受到其心理的影响,继而产生坏的情绪,然后坏情绪就会再对学习状态产生负面作用,在学习状态和心理的相互作用之下,很容易会妨碍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就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化,这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的呈现中判断出来,比如说,当一个学生学习状态陷入散漫的时候,上课就会心不在焉、没有心思集中注意力听讲,作业敷衍了事,成绩无法提高。教师从这些情况中进行了解,然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并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提供的帮助。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地照顾到学生的情绪、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所说的,对于一个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毕竟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学生身边进行辅导,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今后无论哪方面的学习中都占据主动有利的位置。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学,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并不是说教师什么知识内容都不讲地放任学生自学,而是要建立在教师充分详细地讲解完必备知识点的基础之上。例如三角函数这一单元,其中公式关系变换复杂,需要教师为学生讲解入门,但是由三角函数又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难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就可以轻松涵盖的,因此就需要学生自主地去进行探索。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基础,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能够更深一步地总结和归纳出自己的收获和特有的解题方式,最终也就可以增强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今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反思高中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策略这两个主要的方面展开论述,希望文中所提出的意见策略能够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结果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 2002年08期
15.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引入策略探究 篇十五
一、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 激发学习概念的兴趣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概念的引入阶段, 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和学会思考, 在此基础上获得对数学概念的充分理解。
1. 联系生活经验引入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上位数学概念的形成是学习新概念的前提。小学学习的数学概念大多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因此数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具体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外延的理解、对概念内涵的掌握。如教学“角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从红领巾、桌子、墙角等引入;教学“小数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物品的价格引入小数;教学“认识循环小数”时, 教师可以借助学生音乐课上打的相同节奏引入, 把生活经验和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对接”, 让学生直观理解“依次”“不断地”“重复”等词语, 再引出“循环”的概念。这样教学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为后面的概念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再如利用学生在教室里的位置或电影票上的数据引入有序数对;利用蝴蝶的两个翅膀或剪纸图案引入轴对称图形……这些概念都是源于生活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讲清它们的来源并与实物作比较, 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 又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良好的数学概念学习, 要能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 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情况, 寻找同化的基础和新概念学习的固着点, 提出数学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认知中已有生活经验和新知的矛盾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创设唐僧给孙悟空和猪八戒分桃子的情境, 提出问题:
(1) 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2人, 每人分几个?
(2) 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人, 每人分几个?
(3) 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人, 每人分几个?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前两题学生争先恐后回答,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到了第 (3) 小题, 教室一片安静, 这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 说道:“你们想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教师继续说:“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数的王国里, 认识一位新朋友———分数,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好吗?”学生的好奇心, 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3. 设计游戏场景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最小公倍数”一课, 在新课导入阶段, 教师设计拼图游戏 (猴子接尾巴) , 通过猜一猜、摆一摆, 利用学生认知误差, 小猴的尾巴转动几次才能还原, 使学生的思维出现“疑惑”, 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被激发, 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了,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再如教学“可能性”一颗, 开课教师始终抓住学生熟悉的大课间游戏活动这条主线, 设计足球比赛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游戏活动, 解决生活中游戏的公平性和不公平性问题, 这样的教学导入既体现趣味性,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引用数学史话引入
教学中, 适当引入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故事, 并巧妙处理, 既可激发学习兴趣, 又达到教育之目的。如《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以史激趣, 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它可以让我们的头脑越来越聪明。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数学并且研究数学, 早在1500年前就有一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 那里面记载了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其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鸡兔同笼问题) 。课堂中, 教师介绍古人的“抬足法”, 催生出两翅着地的“怪鸡”和前肢举着的“怪兔”,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 课堂上兴趣盎然地去探究。再如祖冲之与圆周率, 刘微与“割圆周术”, 《神奇的质数》, 《哥德巴猜想》等数学史话,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 运用迁移学习概念
小学的数学概念有的是从学生原有的数学概念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教师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以旧导新, 引发认知冲突,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新概念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之中, 既能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 又能有效复习旧概念, 使学生获益匪浅。
1. 借助旧知识引入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很多新旧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以旧带新, 再化新为旧, 如此循环往复, 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 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如:“三、四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例1的教学主要是解决“相同数位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这个问题。这对学生来说, 已有旧知识的基础。那么教师在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联系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利用直观图, 帮助学生将相同数位对齐的认识从个位、十位扩展到百位。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联系两位数加法先从个位加起, 想一想, 这题应该先从哪位加起?”通过类推, 使学生明白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跟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一样的, 都要注意:⑴相同数位对齐;⑵从个位加起。这样教学, 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学起来比较轻松。再如探究1分=60秒, 教师利用知识迁移1时=60分这个旧知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及秒针变化规律, 找到它们之间联系, 推导出60秒就是1分钟, 1分钟就是60秒,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利用计算引入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首先是在对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 从而形成概念的。比如通过计算引入“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 教师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 5×1/5, 3/7×7/3, 4/5×5/4, 9/10×10/9……算完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 它们的乘积都是机。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再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概念都可以通过计算引入。
3. 运用类比引入
对具有相似关系的新旧概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 及时比较新旧概念的相似属性, 把相似属性迁移到新概念中来,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如在学生借助货币单位初步认识“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可以用一位、两位小数表示”后, 再通过类比, 认识长度单位中的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概念的形成。再如学习“比的意义”时, 教师可以从“除法的意义”入手引入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最后得出“比的意义”。通过比较, 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系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三、开展数学体验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概念
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 决不是简单“告知”的过程, 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 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 积累经验再提炼经验, 帮助学生建立起半直观半抽象的表象, 然后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生成概念。概念引入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了解学生的认知背景, 引起学生认知的同化和顺应, 逐步构建新概念体系。
1. 设计操作活动引入
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 为了解决学科抽象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 教师可在讲授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时, 尽量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 多种感官参与并互相配合,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 教师出示了5根长度分别为5厘米、8厘米、10厘米、13厘米、18厘米的小棒, 然后提问, “你们能用小棒摆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能”, 老师说, “一定能吗?”, 现在我们来试试。然后出示学习活动要求: (1) 合作探究, 每摆一次, 就记录一次。 (2) 说说, 你是怎样摆成三角形的?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通过操作这样的学具, 学生明白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开展实验探究引入
演示或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从概念的本源出发, 设计认知冲突, 把知识的形成过程, 转化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发明再创造的乐趣。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进行公式推导这一环节时, 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圆锥、一个任意长方体、一个任意正方体、一个任意圆柱、一个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学具 (都是容器型的盒子, 并且标上号码) , 通过实验、观察, 解决下列问题:
(1) 在a、b、c、d中你准备选择哪一个“朋友”与圆锥合作实验, 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合适, 你是怎么想的?
(2) 通过观察, 这个立体图形和这个圆锥之间, 有什么特殊关系?
(3) 通过实验, 你发现这两者的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 由此你能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四、提供丰富有价值的感性材料, 形成概念清晰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他们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出现足够数目的、有价值的感性材料, 他们才能深刻理解概念。因此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不同形式的、不同角度的感性材料, 或借助图形等中介,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经历抽象、概括提供直观经验。
1. 借助“情境图”引入
教材中情境图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具有直观性、趣味性、提示性的特点。概念教学的引入环节, 可借助教材生动的“主题情境图”、“课时情境图”, 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场景, 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避免新知的引入过于突然和抽象, 为新知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知。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情境图, 学生从主题情境图中分西瓜、分蛋糕、分苹果等具体情境接收到“分”的信息, 感受了“分东西”的现实性, 初步积累了“分”的感知, 接着教师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入新知: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得几个?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得几个?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得几个?这样的“课时情境图”出现的“分物品”是要求“平均分物品”。“一块蛋糕的一半”无法用整数表示这一形象具体的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经验发生强烈的冲突, 为引入分数的学习提供了形象化的支撑。
2. 数形结合引入
“数无形而少直观, 形无数而难入微。”数的产生源于计数, 用来表示“数”的工具却是一系列的“形”。数概念的建立、数的运算, 处处蕴涵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的直观性往往决定了其对概念建构的有效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有趣”的情感体验,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将兴趣逐渐转化为动力, 达到认识概念本质的目的。已形助数, 理解概念。如我们在认识整数、分数、小数时, 教师可用实物图、点子图、方格图、几何图形等帮学生识数、理解这些抽象的数概念;已形助数, 感悟算理。如我们在认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时, 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形”, 把抽象的概念、复杂的运算变得形象、直观, 丰富学生的表象, 引发联想, 探索规律, 得出结论。已形助数, 解决问题, 如教师可用线段、图表等帮助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通过数形结合策略, 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化为直观的图形, 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 给学生以直观感, 为理解数学概念奠定了基础。
3. 直观演示引入
演示引入是利用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事物更容易为人感知的理解,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演示活动, 并通过积极思维感知事物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从而形成表象。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 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 在风和日丽的春天, 鸟儿在飞来飞去, 突然天阴了下来, 鸟儿也飞走了, 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 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 “可能会打雷、闪电”, “可能会刮风”, “可能会一直阴着天, 不再有变化”, “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 “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 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 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 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 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 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16.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策略探究 篇十六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理财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課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在讲《复数》第一课时时,问同学们: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是小于0的。近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课堂学风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 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入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 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螺旋型。它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 采用,如函数的图象,不等式的证明,轨迹方程的求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通过举一反三、环环紧扣,逐步升华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方位思维,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如三角变换、数列、复数及立几中的夹角与距离问题等。
实际教学中,以上几种形式是互相结合使用的,在安排课堂结构时,是基于讲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当然要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层次,还有赖于教师的讲授能力。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函数概念时,第一节课主要是讲清概念,运算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利用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这节课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技能,运算上技巧性强,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
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讲授法为主,应让同学有一定的思考或练习时间,也可提高问题,使讲授内容步步深入,切忌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有助于课堂调节。对于一些 较难例题,切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采取练习法为主,以练代讲,应在必要时启发思路,以免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还要注意课堂上避免过于冗长繁琐的运算,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练习功效。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推荐阅读: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06-2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07-1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点滴看法09-2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09-1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10-13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12-20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09-07
浅谈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