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初中生个人自我鉴定样文

2024-12-16

的初中生个人自我鉴定样文(共7篇)(共7篇)

1.的初中生个人自我鉴定样文 篇一

担任此岗位一年后,即20**年6月底由于公司新划分出教务部门,于是公司安排我担任此工作,负责上课场地、课程、老师的安排;学员档案整理、考试申报、证书管理;协助处理公司与合作方的账务等。短短的2年时间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对生活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做事严谨,聪敏好学,责任心强。

本人性格开朗,为人细心,做事一丝不苟,能吃苦耐劳,工作脚踏实地,有较强的责任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又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思维活跃。

能熟练运用Windows Office Word、Excel、XXX等应用软件,能根据XXX的需求,完成面XXXX工作,具备良好的XXXX意识,极强的沟通能力与谈判能力。

2.的初中生个人自我鉴定样文 篇二

和公办大学生相比,相当部分民办大学生或没有明确的目标,心如浮萍,虚度光阴;或虽对自己的未来有多种设想,但往往思而不动,遇难即退,缺乏追求目标的执着;或意志薄弱,经不起各种诱惑,而出现种种违纪行为;或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人际关系紧张,从而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仅强调外在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民办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符合期望的表现,可能耳闻了太多的来自家长或老师的“唠叨”,经历了太多的“被迫”,对外在控制可能已经麻木或十分厌烦,而且学生已达法定年龄,不恰当的外在控制可能会导致侵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深切明白个人发展是自己的责任,为了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为了国家乃至世界,自己有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追求发展,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才能由无奈的“推着走”转为主动的“带着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可见,只有着力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才能真正使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走出困境[1]。

实现了自我管理的学生,有明确的人生规划,能有效地控制情绪和灵商,自觉地将学校的管理目标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性格品质,锲而不舍地实现心中的理想。这样的学生很少需要外在控制和激励,全部动力均来自其内心。

1 民办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新工具———个人平衡记分卡

个人平衡记分卡是一种以自我反省为基础的个人笔记,通过与内心的自我进行交流,聆听内心的想法,客观审视个人品质,确定可望可及的目标,依靠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实现个人抱负。图一显示了个人平衡记分卡模型[2]:

个人平衡记分卡包括五个因素:个人抱负、关键成功因素、个人目标、个人绩效指标及其评价标准、个人改进措施。每个因素分别从四个角度考虑:

(1)内部视角:个人身心健康状况、个性等;

(2)外部视角:个人与朋友、父母、老师、同学及其他人的关系等;

(3)知识与学习视角:个人现有技能和学习能力等;

(4)财务视角:个人经济稳定状况等。

2 民办大学生个人平衡记分卡设计

由于民办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班主任、辅导员或导师应该在学生个人平衡记分卡的设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设计步骤如下:

2.1 确定个人抱负

爱默生说:“个人抱负是一切高尚行为的种子。”它可以帮助人们在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设定自我形象,并左右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情商[3]。个人抱负的确定需要深刻反省和自我认知,班主任、辅导员或导师应营造一种环境,使学生处于深度放松、自我释放的平静状态,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认知。在问题之间稍作停顿,好让学生有时间思考。记录下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反应,在与学生共同讨论后,帮助其确定个人抱负。

所提的问题应涉及上述四个视角,包括:我是谁?我的健康状况如何?我崇拜的人身上最好的五种品质是什么?我最深切的渴望是什么?我想帮助社会实现什么?我的长期打算是什么?我怎样履行我的各种社会角色,以实现我心中的理想?什么是制约我实现梦想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做了什么?有什么成就?我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2.2 勾勒实现个人抱负的关键成功因素

个人抱负确定后,应该从内部、外部、知识与学习、财务等四个角度分析实现个人抱负的关键成功因素,比如:良好的身体状况、乐观的生活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的经济来源等。关键成功因素派生于个人抱负,它约定了实现个人抱负的努力方向,是连接个人抱负和个人目标的桥梁。

2.3 明确个人目标

个人抱负立足长期,而个人目标则着眼于短期,其核心问题是:为了实现个人抱负,我想在短期内获得哪些可以测定的个人成果?个人目标为以后业绩评价指标及个人改进措施的确定提供基础性框架。确定个人目标需要进行个人SWOT分析,即列出实现个人抱负的机遇和挑战、自身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制约个人抱负实现的个性缺陷。由于多数民办大学生不太善于思考、总结,班主任、辅导员或导师应该密切保持与学生的沟通,细心观察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协助学生“量身定做”个人目标。

2.4 为个人目标设置业绩指标及评价标准

个人目标通常是概念性的、抽象的,对日常行为的指导性较差,因此,应将个人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的指标,并为每个指标确定可以测评的标准。鉴于民办大学生耐挫折能力相对较低,持之以恒精神相对欠缺的特点,在帮助学生做这项工作时应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Speci f i c)、可测(Meas ur abl e)、可实现(Achi eveabl e)、务实(Res ul t-or i ent ed)、时间具体(Ti me-speci f i c),以保证学生实施个人平衡记分卡过程中的一个个里程碑是其现有核心能力和自我调整后可望提高的能力所允许的。通过让学生不断看到起色,来维持、激发他们实现个人抱负的士气和信心。

2.5 制定个人改进措施

认真分析现状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拟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对于某个差距,可能存在多个改进措施,为了保证全力以赴,应该对个人改进措施进行优先排序,将主要个人资源放在优先等级高的改进措施上。排序的步骤如下:

(1)根据对实现个人抱负的重要性程度为每个关键成功因素赋一个权数(W1);

(2)根据对关键成功因素贡献的大小为每个个人改进措施赋一个权数(W2);

(3)将两个权数相乘得到某个个人改进措施的得分(Xi=W1×W2);

(4)综合考虑某个个人改进措施的得分、相关成本、成功的可能性等,确定个人改进措施的优先级。

为了保证个人平衡记分卡的完整性,又避免因目标太多而导致的主次不分、资源浪费,个人抱负至少应有4个关键成功因素(每个视角最少一个),每个关键成功因素有一个或多个相关的个人目标,每个个人目标最多有两个绩效测评指标,每个指标只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

个人平衡记分卡的各因素应环环相扣,彼此关联,以确保个人的种种努力与个人抱负的实现程度正相关。

以下是某一学生班长的个人平衡记分卡:

个人抱负:

不断磨练个人意志,勇敢应对各种挑战,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不断发展职业技能,真诚友善对待他人,创造一个充满爱和知识的世界。

3 民办大学生个人平衡记分卡实施

3.1 选择个人改进措施

为了增强信心,可以先选择简单的目标及其对应的改进措施,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想想当天需要实施的改进措施,然后全身心地去做。过程中要把自己的良好愿望与相关人员沟通,以便取得支持。

3.2 考察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合理调整平衡记分卡

选择若干值得信赖、能为自己激发灵感和提供支持的人,请他们关注改进措施的实施过程,并定期与他们沟通,认真听取他们的评价和建议。继续那些被证实是有效的个人改进措施,并持之以恒。如果改进措施没有效果,不要着急,更不能灰心,再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认知,合理调整个人平衡记分卡,然后再实施,再反馈,再调整。慢慢地,期望的行为会取代原有的行为并逐渐根深蒂固,最后凝结成关键成功因素[4]。

3.3 挑战更高

较简单的目标达到后,就应该选择个人平衡记分卡中更加困难的目标和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实施。当目前采取的改进措施显得乏味时,就要寻找新的挑战,修订个人平衡记分卡,确定自身能力提高后所能达到的更有挑战性的目标,然后重复第一步和第二步。

详细记录整个过程,并进行提炼,以便回味、享受这种愉快的经历,改进和监督自己的行为,定期审视和调整个人平衡记分卡。

事实上,实施个人平衡记分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某些理念,毅力和恒心是必要条件,而这恰恰是民办大学生的弱项。所以,必须营造一个人人有抱负、个个有目标,比学赶帮、积极向上的氛围。

首先,班主任、辅导员或导师应该身先士卒,设计并坚定地实施自己的个人平衡记分卡,并与学生分享其中的体验。其次,鼓励学生之间彼此分享个人平衡记分卡。第三,鉴于民办高校师资不够的情况,可以尝试从相同或相似专业的较高年级中选择优秀学生,帮助较低年级的学生制定和实施个人平衡记分卡,并彼此分享。第四,个人平衡记分卡的实施,还需要一个开放、民主的校园环境,在纪律和道德框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信息交互平台,建立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确立自己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5]。

图二展示了个人平衡记分卡设计—实施—改进—提高循环。

由于这个过程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有利于民办大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我,并对未来有确定的预期,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安全感,个性将变得更加自信和执着。个人平衡记分卡将带给学生一个完全投入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他们将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和技能训练中获得快乐,学习将成为一种享受,生活将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马大奎.大学生非均衡发展管理模式探讨[J].高教研究,2006,(10):16.

[2]休伯特·兰佩萨德著.个人平衡记分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5.

[3]翁波,周清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实施条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12):48.

[4]王静琼,张卫,朱祖德.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199

3.会计电算化专业自我评价样文 篇三

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工作态度诚实、敢于挑战,细心认真,团结他人,不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来提高自身做事能力,为公司的财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好的为公司发展服务

技能特长:熟悉会计岗位的做账流程,会手工和财务软件做账,包括审核各种会计原始凭证,分类记帐,及时将每月会计凭证整理归档,确保单据凭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仔细认真,根据凭证登帐,做财务报表、对账、结账、网上报税,及时将数据反映给领导,财务分析,处理公司日常发生的资金问题,公司年检,熟悉银行业务

4.的初中生个人自我鉴定样文 篇四

教师权威由教师权力和教师威信组成, 教师权力是指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教师威信是指由教师个人因素而产生的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安秋玲等人的研究发现, 初中生对权威的认知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鉴于此, 本研究拟考察学生对“教师”这一具体权威形象的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关系, 为教师采取更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2.1 研究对象

从山东省临沂市某中学随机抽取6个班共298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有效问卷284份。

2.2 研究工具

2.2.1 教师权威认知问卷

2.2.2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2.3 施测程序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进行, 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 本专业经过培训的同学做助手, 进行团体施测。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初中生教师权威认知的一般特点

对教师权威认知得分进行分析, 发现初中生教师权威认知总体水平较高 (4.24±0.43) , 除个人生活分量表 (3.69±0.87) 和不良处理方式分量表 (3.37±0.96) 得分低于4分外, 其余量表得分均大于4分。

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师权威认知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 初中生在师德与知识和不良处理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在其他维度和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事后检验发现, 初一学生的师德与知识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初二、初三, 其不良处理方式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初三。

3.2 初中生自我意识与教师权威认知的关系

3.2.1 不同自我意识水平的初中生的教师权威认知特点

将自我意识量表的总分升序排列, 根据前后30%的标准, 将被试划分为自我意识高、中、低三种水平, 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师权威认知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不同自我意识水平的初中生除情感分量表外, 在教师权威认知总量表和其他分量表上差异十分显著 (p<0.01) 。经事后检验发现, 在不良处理方式分量表上, 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初中生得分显著低于中等和低自我意识水平的初中生;在其他分量表和总量表上, 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也高, 得分越高。

3.2.2 初中生自我意识与教师权威认知的相关分析

教师权威认知总分与自我意识总分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情感分量表与躯体属性与外貌、焦虑、合群、幸福与满意度分量表相关不显著, 而与行为、智力与学校状况和自我意识总分正相关十分显著;不良处理方式分量表与自我意识各量表正极其显著的负相关;教师权威认知的其他分量表与自我意识各分量表和总量表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4 讨论

4.1 初中生的教师权威认知的分析

初中生教师权威认知总量表分和各分量表分均高于平均水平 (3分为平均水平) , 说明在总体上, 初中生对教师权威认知还是比较服从的。

与初二和初三的学生相比, 初一学生在师德与知识和不良处理方式上更不服从, 可能是由于刚由小学步入中学, 对学习还不是很重视, 而初二和初三课业加重, 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在知识上更加重视老师的指导。此外高年级学生社会自我发展较好, 达到了相互观点采择的水平, 能够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问题, 因此更能理解教师的不良处理方式。不过, 也可能是心理的闭锁性使其运用文饰来隐瞒对教师不良处理方式的不满。

4.2 初中生自我意识与教师权威认知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 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初中生与中、低自我意识水平的初中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自我意识总分与教师权威认知总分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即自我意识越高, 越认可教师权威。而自我意识水平与教师权威认知中的不良处理方式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越高, 越不可能采取不良的处理方式。这可能是因为, 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学生社会自我发展更好, 他们比较注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从第三方角度考虑问题, 而不是盲目反抗。

另外, 行为、智力与学校状况分量表能够正向预测教师权威认知, 说明对自己的行为能够进行较好的控制、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 更认可教师权威。因此帮助学生培养自律品质, 有效控制其行为, 树立其对学习的信心, 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有利于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发现, 教师权威认知不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自我意识和教师权威认知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意识量表中的行为、智力与学校状况分量表对教师权威认知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由此可见, 初中生自我意识对教师权威认知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汪求俊.关于中小学教师权威的几点思考.教育科学研究, 2008

[2]曲媛媛, 罗晴.初一学生教师权威认知的调查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0

[3]丛玉燕.中小学生教师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山西师范大学, 2005

[4]安秋玲, 陈国鹏.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认知水平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5.的初中生个人自我鉴定样文 篇五

自家庭系统理论提出以来,亲子间互动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父母婚姻冲突是反映亲子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意识是个性的组成部分,同时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它不仅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水平,还与个体的学习、生活、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青少年时期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此时,作为人格发展核心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既不同于儿童又区别于成人的心理特点。父母婚姻冲突不仅影响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也对子女情绪、个性、行为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父母婚姻不稳定的子女对家庭生活缺乏温暖感受,亲子关系较差,对父母缺乏应有的敬重与信赖。家庭环境因素是个体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其中的家庭气氛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子女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而冲突、离散型的家庭气氛则会对子女的人格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因此,对父母婚姻冲突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

以往的研究中对于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认知情景模型认为,儿童对父母冲突的知觉和评价,决定了冲突对儿童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初中生知觉的角度,拟探明父母婚姻冲突知觉与初中生自我意识之间的相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哈尔滨市两所初中一至三年级的被试506名作为测试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46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5%。被试年龄介于13~17岁之间,平均年龄15岁。

(二)测量工具

1.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主要用于评价儿童自我意识的状况,分为六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以及幸福与满足来评价儿童的自我意识。在本研究中采用5点记分,量表信度是0.91。量表适用范围:8到16岁。

2. 父母冲突子女知觉量表

用来测量初中生对父母冲突的知觉。原量表CPIC共有48个陈述性的描述,可测量出子女对父母冲突多方面的感受,克服了以往量表只能测部分特质的局限性。2002年,池丽萍和辛自强对CPIC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共40个项目,包括6个维度。整个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7,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6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66~0.79之间,量表适合于团体测验。修订后的CPIC量表中文版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都比较理想,更适合于中国被试。

三、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年级、父母文化水平、父母婚姻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水平上的差异分析如下表:

如表1所示,只有性别、生源地这两个变量在自我意识水平上存在差异(p<0.05),其他因素在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上无明显差异。

从生源地角度讲,结合表2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学生在自我意识总分、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合群、幸福与满足这几个因子上与农村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城市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如表3所示,父母婚姻状况这一因子在对父母冲突知觉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从性别角度出发,女生在知觉父母冲突强度上明显高于男生(p<0.05)。其他因素在初中生对父母冲突知觉上均无明显差异。

注:**p<0.01*p<0.05

父母冲突知觉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冲突频率、冲突解决、应对效能感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各个维度呈现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自我归因除了与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没有显著相关外,与自我意识的其他维度、自我意识总分均呈现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认知威胁与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以及幸福与满足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自我意识其他维度、自我意识总分呈现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冲突强度与躯体外貌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自我意识的其他维度、自我意识总分呈现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

四、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463名初中生对父母冲突知觉与自我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自我意识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初中生在智力、学校情况、躯体外貌、合群、幸福与满足这几个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说明城市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好于农村学生。其原因可能在于城市家庭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家庭,使城市初中生心理优越感较强,其父母也相对更重视对子女各方面的教育。

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初中生在对父母冲突知觉上存在差异,这说明父母婚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女对父母冲突的知觉水平,男生在冲突强度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可能与男女生不同的特点和社会文化对男生和女生的期望不同有关。

初中生对父母婚姻冲突的知觉与其自我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父母婚姻冲突越严重,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越低。青少年的思考力、判断力及感性特别敏锐,对他人的眼光非常敏感。不良的家庭气氛会导致他们自我封锁的态度及强烈的羞耻心,并衍生出较强的焦躁感与孤独感。

父母婚姻冲突对子女的个性、行为等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初中生的父母应该注重良好家庭气氛的培养,不仅为自己,同时也给子女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的安定、愉快的生活空间。

摘要:以初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让被试报告对父母冲突的知觉,以及自己的行为、焦虑等情况,以探明对父母婚姻冲突知觉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相关。结果发现:初中生对父母冲突的知觉与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婚姻冲突,知觉,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小先.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D].2009:33-37.

[2]李静.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现状及父母婚姻状况对其的影响[D].2006.

[3]聂玉玲.初中生自我意识及重要他人对其影响的研究[D].2008:31-34.

[4]聂衍刚,张卫,彭以松,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功能结构及测评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2):411-414.

[5]赵梅.婚姻冲突及其对青春期子女的影响[D].2005:20-23.

[6]KITZMANN K M.Effects of marital conflict on subsequent triadic family interactions and parenting[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36):3 - 13.

6.的初中生个人自我鉴定样文 篇六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汉中市4所中学选取初一至初三的850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8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23份,回收有效率为96.8%。

1.2 调查工具

(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3]:该量表是由美国的田纳西州心理学家H.Fitts编制的,后经台湾林邦杰修订中译后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修订后的量表由70个题目组成,每题采用5分评分,总分为各题项得分的和,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其中该量表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包括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前9个因子均为正向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为负向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2)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4]:该量表包含10个症状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90个题目,每题采用5分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总分为各题项得分的和,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录入,并用该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初一学生281名(男生185名,女生96名),初二学生354名(男生161名,女生193名),初三学生188名(男生102名,女生86名)。根据他们所填的身高、体重值,计算出BMI值,按照国际通用的肥胖评价标准 BMI 标准(体重(kg)/身高(m2))[5],将“BMI≥28 kg/m2”定义为为肥胖,共筛选出肥胖学生104名,为进行对比研究,选取719名学生作为正常体重对照组。

2.2 肥胖与正常体重初中生自我概念状况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肥胖和正常体重初中生在自我概念总分上存在统计差异。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子上,除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外,肥胖和正常体重初中生存在着统计差异,并且肥胖初中生在这些因子上的得分低于正常体重初中生的得分。

2.3 肥胖与正常体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肥胖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总分以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体重正常的初中生,并且差异有统计意义,如表2所示。

2.4 肥胖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如表3所示),除道德自我、家庭自我以外,自我概念量表的各个因子与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分基本上呈负相关,自我批评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正相关。其中,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症状因子呈负相关,社会自我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呈负相关,而家庭自我和道德自我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相关无统计意义。自我批评因子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相关有统计意义,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及自我行动与心理健康量表的大部分症状因子都存在负相关。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2.5 肥胖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为了更深入探讨自我概念各因子对肥胖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以自我概念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看出,自我概念中自我认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和自我行动对心理健康总分具有预测作用,这四个因子对心理健康总分的解释量为11%;自我概念中自我行动和心理自我对强迫症状具有预测作用,这两个因子对强迫症状的解释量为10.1%;自我概念中生理自我、自我认同、心理自我对人际关系敏感具有预测作用,这三个因子对人际关系敏感的解释量为13.7%;自我概念中自我认同、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对抑郁、焦虑具有预测作用,这三个因子对抑郁和焦虑的解释量分别为18.2%、13.1%;自我概念中自我认同和生理自我对敌对具有预测作用,这两个因子对敌对的解释量为5.7%。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3 讨 论

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和正常体重的初中生在自我概念总分上存在统计差异,另外,除道德自我外,肥胖和正常体重初中生在自我概念各个因子上也存在着统计差异,肥胖初中生在这些因子上的得分低于正常体重初中生的得分,这表明肥胖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低于正常体重的初中生。另外,在心理健康方面,肥胖和正常体重初中生在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以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上因子上差异显著,并且肥胖组的平均得分大于正常体重组,这说明肥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体重初中生。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5]。这可能因为,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比较关注自己的体形、身材、外貌,特别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了解自我的信息更多来源于他人关于自己的反馈以及与他人比较中获得的信息,正是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具备这样的特点,那么肥胖初中生由于自己外貌比较特殊、体形比较肥胖等特点就成为同伴们议论和嘲笑的对象,从他人那里得到的都是关于自己的消极评价,导致肥胖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较低,情绪明显容易低落,自尊心受损,以至于他们经常为此而感到焦虑、自卑,最终引发抑郁、焦虑、敌对、强迫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童年期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要求独立自主,自尊心日益增强,但也增加了对自身缺陷的敏感性,遇到挫折时易产生自卑感。另外,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很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正是由于以上特点,肥胖初中生由于肥胖原因就显得动作笨拙、活动不灵活,在集体活动中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嘲笑,他们为了保护自尊心就极少参加各项活动或拒绝参加,长期以往,肥胖初中生就在社交中很容易陷于孤立,被隔离在交际网之外,渐渐导致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同时,肥胖青少年逛街买衣服,往往难以买到合适的时尚衣裤,裤子更是紧绷,在当今苗条年代受到嘲笑,久而久之形成自卑、退缩、依赖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自我概念内容维度上,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较大;在结构维度上,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及自我行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也比较大。其中,自我概念中的生理自我因子和心理自我因子与心理健康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症状因子呈负相关;社会自我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呈负相关;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及自我行动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呈负相关。这说明自我概念中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得分越高,则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越高。另外,在自我概念中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的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好。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比较大,但自我概念各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三个因子是生理自我、自我认同和心理自我。自我概念之所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原因在于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功能、经验解释功能和影响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功能[6]。自我概念积极的人往往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物,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安全自信,能积极肯定的接纳自己,表现得比较乐观、自信、健康;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往往会消极地看待事情,经常否定自己,常常产生自卑、沮丧、孤独等消极情绪体验,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生理自我、自我认同和心理自我为什么是影响肥胖初中生心理健康最主要的因素呢?原因在于:生理自我主要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状态、身体外貌、技能等的认识,由于肥胖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开始认知自我,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原先不修边幅的男孩子开始会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而女孩子则开始注重打扮。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外貌特别在意,他们希望理想中的自己是完美的,比较在意自身的形象和别人对自身的关注,但是肥胖初中生由于肥胖的原因造成体形臃肿、体态不完美,经常担心自身的形象不佳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而常常由于对自身的生理自我不满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自我主要指个体对其个人价值及能力等的评价,自我认同反映被试者对自我现况的描述。肥胖初中生由于肥胖的原因显得动作笨拙、活动不灵活,在各种活动中,比如跳舞、体操、篮球比赛等,肥胖学生常常没有参加的机会,即使参加了,反而成绩大大落后于他人。一些家长或亲友也会常常训斥这些肥胖的孩子,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使得这些肥胖初中生经常感到自卑,缺乏自信,自我认可程度较低,对自我价值逐渐产生怀疑。另外,很多身材肥胖、体重超重的初中生都会面临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严重冲突的问题。他们心目中理想完美的自我,常常是以他们喜欢的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偶像为模板,这使得他们对自己肥胖的身材非常不满,不少肥胖的初中生都会自我贬低、自卑、生活动力和学习动力不足、抑郁或者有攻击性等。所以,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自我认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也解释了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与心理健康为什么具有正相关。但是在回归分析中,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大,原因可能在于自我满意反映个体对自己现况的满意或接纳的程度,这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自我现状的描述基础上,即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而自我行动则反映个体在接纳自己或拒绝自己后,实际所采取的应对行动,或表现在外的行为。因此,回归分析中没有显示出这两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了家庭自我、道德自我对心理健康不存在影响,原因在于,家庭自我表示个体对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中的一份子的价值感及胜任感,在一个家庭里,一个孩子就是几个长辈的核心,因为孩子数量少,使得家长对于肥胖初中生在细微处就能够做到经常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及赞扬;道德自我表示个体对其道德价值、宗教信仰、好坏人之看法,初中生的生理发育虽然已经基本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比较落后,处于半成熟状态,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家长和老师会正确地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因此,家庭自我、道德自我对肥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温力牧,林鸿波,李小勇.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9):109-110.

[2]高爱钮,潘勇平.北京市东城区学生1997-2002年肥胖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21-122.

[3]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导手册(第三版)[M].正升教育出版社,1986.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3-37.

[5]韩延柏,汪宏莉,陈涛等.《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肥胖参数与高血压风险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7):53-56.

7.的初中生个人自我鉴定样文 篇七

关键词:初中生,考试焦虑,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

一 问题提出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 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 以担忧为基本特征, 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 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青少年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生理的急剧变化及所处环境的改变, 形成了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年龄特征, 而这些特征又决定了他们的考试焦虑问题具有与其他学生群体不同的特点。适度的考试焦虑可以使机体处于一种良好的应激状态, 从而提高个体的思考能力和反应速度, 有益于考生的临场发挥。但长期过度的考试焦虑容易引起紧张、恐惧、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 对人的认知、情感、心理状态及人格都将造成损害。所以, 及时了解初中生的考试焦虑问题, 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调整, 应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同时也应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关注。

以往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的一种外部应对资源, 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焦虑水平有着重要的联系, 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 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因素, 影响着个体在面临紧张事件时的焦虑程度。从众多关于考试焦虑的研究中不难看出, 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都与考试焦虑密切相关。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探讨单个因素 (社会支持或学业自我效能感) 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关系, 综合探讨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尚未看到。因此, 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考察初中生考试焦虑及其与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从而拓宽考试焦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为学校干预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提供实证依据,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 研究方法

1. 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从化市第二中学462名初中生作为被试。收回问卷462份, 剔除无效问卷20份后, 获得有效问卷442份, 有效回收率为95.7%。其中男生248人, 女生194人;初一年级131人, 初二年级159人, 初三年级152人。

2. 研究工具

主要有: (1) 考试焦虑问卷:采用郑日昌教授主编的考试焦虑问卷; (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由王淑燕和李文雅根据初中生群体的特点, 参考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改编而成; (3)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葛岩 (2008) 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基本状况分析

本研究根据考试焦虑问卷的使用要求把被试的考试焦虑得分划分为四个等级, 试图考察初中生考试焦虑得分的基本状况,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 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者分别占总人数的21.5%和31.7%, 明显受到考试焦虑影响的学生 (考试焦虑得分高于83分) 比例比较高, 达53.2%。

2.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考察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是否存在年级差异, 结果见表2、表3。

注:*p<0.05, **p<0.01, ***p<0.001。

注:*p<0.05;1:初一, 2:初二, 3:初三。

由表2可看出,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显著 (F=17.172, p<0.001) 。进行了多重比较, 结果显示: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学生 (p<0.001) ;而初一学生的考试焦虑得分高于初二学生 (p>0.05) , 但并未达显著性水平。

3. 初中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初中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对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4。

注:**p<0.01。

表4的结果显示, 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4.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以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 考试焦虑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5。

注:*p<0.05, **p<0.01, ***p<0.001。

表5的结果表明, 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构成了显著的回归效应, 二者对考试焦虑的联合解释量为0.923。说明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由此得出回归方程为:考试焦虑=-0.842×社会支持-0.149×学业自我效能感。

四 讨论

1.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基本状况讨论

本研究发现, 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者分别占总人数的21.5%和31.7%, 明显受到考试焦虑影响的人数达到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说明初中生的总体考试焦虑状况不容乐观, 该结果与以往针对初中生被试所做的研究结果一致。根据《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的观点:考试情境的出现是引发考试焦虑的直接原因, 重要的、大型的考试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引起的焦虑水平相对较高。而本研究的施测时间恰好是被试主要科目考试的准备阶段, 因此明显受到考试焦虑影响的人数较多。

2.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显著。从多重比较可以看出, 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得分最低, 显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学生, 而初一学生的考试焦虑得分却最高。这结果与某些研究得出的关于毕业班学生考试焦虑得分最高的结论不同。以往的研究也曾出现类似的结果, 如陈顺森和叶桂青 (2007) 的研究, 他们都对该结果作了解释。综合他们的观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升上来, 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 加上一周后将要参加初中的第一次比较重要的期末考试, 所以考试焦虑得分最高。初二的学生由于已经熟悉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学校生活, 考试焦虑自然也得到了缓解。而初三的学生在经历了两年多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后, 已经习惯于考试, 应试技巧也有所提高, 因而面对一般的考试情境时, 其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此外, 还可能与初三学生较初一、初二学生更善于进行情绪调节有关。格罗斯 (1998) 的研究发现, 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 降低情感体验, 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 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本研究的被试所属的学校通过举办一系列应试心理讲座和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 让初三的学生对情绪调节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因此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学生。

3. 初中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

第一, 初中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讨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初中生的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该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郭菁华等人 (2008) 在对226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中, 也发现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那些平时人缘好, 能得到更多来自各方面的帮助以及善于利用家长、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力量, 以摆脱不利条件的学生, 考试焦虑较低, 更能适应考试应激。以往的研究对社会支持作用的机制提出了主效应模型和缓冲作用模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 它不一定要在应激情况下才能发挥保健作用, 而是在平时就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 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缓冲作用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 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通常通过个体的内部认知系统来起作用, 它在以下两方面起作用: (1) 它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当个体面临压力事件时, 得到社会支持将会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 并通过提高主观感知自我应对能力, 来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的评价; (2) 社会支持在压力主观体验与疾病之间起着缓冲作用, 社会支持可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 降低主观体验压力问题的严重性, 从而减轻压力的消极影响。总的来说, 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 即对压力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的良好情绪体验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本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些观点,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可见, 作为个体的一种外部应对资源, 社会支持能显著降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水平, 使其更好地适应考试应激。

第二, 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初中生的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结果与前面提到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作用, 回归分析的结果验证了最初的假设, 即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 会过多地想到个人不足, 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 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 使其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 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 进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 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卫行为被动地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 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班杜拉还认为, 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表现, 能显著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所以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上信心十足, 能客观地对待遇到的各种学习困难,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 也就不容易产生考试焦虑问题;而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自信, 总是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无能和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往往比较害怕考试, 因而考试焦虑较严重。

综上所述,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 为初中生构筑以家庭和学校为核心的社会支持体系, 增强对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对降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以及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 结论

第一, 53.2%的初中生明显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第二,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初二的学生。第三, 初中生的考试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考试焦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日昌.考试焦虑的诊断与治疗[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990

[2]林梅、余红、杜宁.大学生压力感与焦虑及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24) :80~81

[3]张兰君、李涛.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结构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6) :379

[4]高申春.论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 1998 (6)

[5]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56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99

[7]丁薇、廖婷婷、郑涌、邓硕宁.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7) :627

[8]张鼎昆、方利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 1999 (1) :40

[9]王淑燕、李文雅.初中生考试焦虑、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9) :1011

[10]葛岩.初中生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自我效能及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15

上一篇: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下一篇:校友会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