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沉评课稿(精选4篇)
1.浮与沉评课稿 篇一
《浮与沉》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浮与沉》。《浮与沉》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现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本课需要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主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有关。二是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1、能力目标、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 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目标、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 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 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三 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让学生知道影响 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四
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一块木头和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如果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老师边做实验边讲解: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上或浮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浮”。把石块放在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沉”。由此引出课题浮与沉。
(二)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动手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所以这部分我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用磁铁去试一试,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两个实验的。第一个实验;通过实验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我先请学生猜想课前准备好的这些物体,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浮起来,那些物体会沉入水中?在学生经过了充分猜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实验前,首先让学生思考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三点: 1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体的实验,其于的人仔细观察。2 实验时要注意,物品放入水中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物体是沉是浮就在对应的表格里打对,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完毕后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1、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这一过程共分两步: 第一步 教师实验学生观察
第二步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小组讨论总结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这两个实验我是这样做的 实验一
方案1:选择大小相同的3个小玻璃瓶,里面装有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方案2:取三个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小球。按由轻到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看小球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实验二
方案1:取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放入水中,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
方案2:选择两个同样的鞋油皮,一个卷起,一个展开,大小不同,但重量相同,依次放入水中,看鞋油皮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有关。
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延伸到大的、轻的物体容易浮,小的重的物体容易沉。
四、课外拓展——收课不收思
对于物体的沉浮还有许多秘密,到底与物体的材料,水等方面有没有关系呢?希望大家回家后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像今天这样去研究该问题,下节课时同学间互相交流自己研究的结果。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浮与沉》说课稿
九汲小学:张静
2.大班教案《浮与沉》 篇二
1.认知目标:知道鸡蛋的沉浮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2.技能目标:能随着加入盐的量观察鸡蛋的悬浮程度,会记录和表达试验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体验在鸡蛋沉浮实验中两人合作探究和分享实验经验的乐趣。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鸡蛋在盐水里才能浮起来,并且悬浮的程度与盐水的浓度有直接关系。
2.活动难点:做盐水浓度与鸡蛋悬浮程度关系实验时能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能清楚表达试验过程和结果。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玻璃杯、勺子、筷子、鸡蛋若干;清水、盐,记录纸和笔若干。
2.经验准备:大班幼儿已经在生活中获得一些沉浮的感性知识,如人会游泳才能浮在水面,不会游泳的人需要借助游泳圈才能浮在水面,石子投入水中会立马沉入水底等。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设疑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一个人躺在死海上舒适地看书。
2.教师:在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他可以浮在水面没有沉下去?你觉得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吗?
(二)基本部分
1.介绍试验教具,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并介绍:两个透明的玻璃杯装着一样多的水(先不说出一杯是清水一杯是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一枚鸡蛋;突出两个玻璃杯是一样的,里面的水也一样多。
(2)教师提出问题:把蛋宝宝放到第一个水杯里(清水),再把它放第二个水杯里(盐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初步感知蛋的沉浮现象
(1)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说一说鸡蛋在两个杯子中沉浮的情况。
(2)教师提问: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3)幼儿自主探索: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原因: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3.引导幼儿操作材料,深入理解沉浮与盐量的关系
(1)教师进一步引导:蛋宝宝放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吗?要放多少盐才会浮起来呢?我们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2)教师将幼儿分成两两一组,合作探究。
(3)教师提供操作材料:每组一个玻璃杯,一份食盐,一根小勺,一根搅拌棍,记录纸和笔。
(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明确加盐、搅拌和记录方式等。
(5)幼儿合作操作实验并进行记录,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4.说一说沉浮规律,分享和总结经验
(1)请小组幼儿展示记录纸,并谈谈实验过程和结果。
(2)教师继续提问引导:为什么蛋宝宝在刚开始加盐的时候没有浮起来,后来再接着加盐才浮起来呢?
(3)幼儿集体讨论,教师小结:鸡蛋浮起来有一个过程,盐放得少,盐水浓度低,蛋不能浮起来;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盐水浓度变大,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
(三)结束部分――解除疑惑
1.展示有关死海的三张图片:躺在死海上看书;躺在死海上睡觉;在死海上打乒乓球。
2.教师解除疑惑:人们要在水里浮起来需要游动或者借助游泳圈等工具。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的海水不需要这样做人们就能自然地浮在水面,悠闲地看书,睡觉甚至打乒乓球。秘密就在于这个地方海水盐分的浓度非常高。
五、活动延伸
3.浮与沉.反思doc 篇三
桂林地区灵川县城关第一小学校
唐林丽
<<浮与沉>>是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写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此课为第一课时。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是:用一个关于浮沉的故事引入,然后出示铁块和木块,让学生猜一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样?演示的物体放入水中后,让学生说一说所见到的现象,引入课题<<浮与沉>>,接着让学生做第一、第二个活动“物体的浮沉”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然后进行游戏竞赛、小结概括、魔术表演,课后探疑等六个环节。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有人说:“一件事你听了,很快就忘记了,你看了才能记住,你做了才能理解。”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如第二环节(学生实验,描述浮沉),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物品、预测都在和学生交流,各种物品进入水中会怎样?是浮还是沉?和自己预测的一样吗?实验前我先让学生猜测:这些物品哪些能沉下去,哪些会浮上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大胆说出了自己的猜测。究竟谁的说法正确呢?验证猜测的最好办法是进行科学实验。教师适时组织,实验井然有序,实验的过程气氛高涨,实验后学生很快停下来,实验的结果让大部分学生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向全班宣布。紧接着进入归纳研讨阶段„„这时的实验是学生思维的延续,是学生自己要做的,而且和下一教学环节的思维是连续的。这样全班关心的是一件事,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组的实验结果,同时也关心其它组的结果,他们要看一看到底谁的预测是正确的。
在第三环节(学生探究,改变浮沉)中,大家进行两个问题的探究:1在水中上浮的物体,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做得最多的引导便是提出许多问题,如空瓶子可以让它沉下去吗?橡皮泥能让它浮在水面上吗?铁块还有什么办法让它浮在水面上?生活中有浮沉互相转化的例子吗?你想改变哪一种物体的浮和沉的转化?这么多的问题的提出,其实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个性化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出灿烂的火花。因为这个活动中学生小组各自实验的内容不同,所以教师就会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作不同的引导,和学生对话,引导就成了更具体、更复杂的双边活动,不但要给予适时和具体、针对性的引导,又要处理好全班的总体探究性引导,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欢快和多样性的探险究中获得合作性学习的进步,以达到本课设计的探究总目标的实现。
实验要求明确。这节课学生实验有3 个:描述物体浮沉、改变浮沉、游戏竞赛。每个实验前我都有会出示实验要求,否则就会使学生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目的。如第一个实验要求:①先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再做实验。②浮用“↑”表示,沉用“↓”表示。③实验时,每次放入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学生读完后,实验步骤明白了,如何记录也清楚了,为以下的实验报告做好了铺垫。
4.《改变浮与沉》教学反思 篇四
在教学改变浮与沉的教学中,我需要对于学生教学和指导进行适当的变化和调整会更好。我首先安排学生猜测自己带来的物品,哪些是浮或沉。这一安排,我现在想来是多了。因为学生在上节课的教学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和实验操作。结合学生的经验学生应该能够知道。但是我想不让学生去做,可以老师我做个演示,这样既能够节约时间,又能够更好的提出问题,效率和效果会更好的。
再教学的时候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我是按照先设计方案,然后再动手去做。另外一种我是按照学生边动手去做,边让学生进行想方法。学生在动手去思考想方法。现在看来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学生对于问题首先进行设计进行思考方案的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做的比较有效率,学生经过学习和训练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学生便动手做边进行边进行思考的想法,学生效率较为低,但是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方法,而且方法还是比较的新颖。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似乎先进行设计,然后学生进行操作,学生的思维让先前的设计给套住了,我想如果在后面的教学中,在学生设计方案的时候更多进行思考和发言,这样的效果会更好。那怎样发动学生进行思考和汇报是一个问题。现在的问题的设计怎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并且能够发言和思考。
【浮与沉评课稿】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