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

2024-08-30

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精选8篇)

1.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 篇一

班委工作安排(初步方案)

1、班长

带领班级全班同学健康成长快速成才,领导统筹班级事务,布置班级任务,组织班会,与学院保持联系

2、团支书

负责团支部工作,做好全班同学的思想工作,保持全班同学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领导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的各项工作

3、副班长(兼纪律委员)

协助班长开展班级工作,负责班级考勤工作,上课联系单,点名,请假,管理自习课纪律

4、学习委员

负责班级与学习有关的各项工作,如:收作业,报名等。与教师和学院教秘保持联系,反映情况,促进全班同学学习成绩提高

5、生活委员(兼心理委员)

管理班费、寝室卫生、生活困难同学的帮助、勤工助学等班级同学的生活。和同学多谈心,了解同学所思所想和他们的各种困难,并设想帮助解决,开展心理疏通等工作。

6、组织委员

组织入团、入党人员的推举工作,与学院学生会组织部保持联系

7、宣传委员(兼文娱委员)

班级的形象塑造和思想宣传发动,负责班级大型活动,如春游、集体庆生等,组织同学参加各类各级娱乐活动

8、体育委员

负责组织同学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带领同学们锻炼身体。

注:我们班选举9名班干部,其中生活委员为两名,其他各一名。

2.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 篇二

关键词:辅导员听课,现状,完善

辅导员听课制度是指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求思想政治辅导员进入学生第一课堂听课, 掌握学生上课的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做好登记反馈工作的一项制度。学校党委研究决定, 辅导员应贯彻落实“学生在哪里, 辅导员的工作地点就应在哪里”的工作理念, 确保每天进入学生课堂听课四节, 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秩序、听课状态等一些基本情况, 培养良好的学风。该项制度是我校狠抓学风建设, 迎评促建的一项新举措。通过加大监督成本和监督力度, 将辅导员外围式监督转变为内置式听课, 使辅导员能实时、直观、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到课情况, 实现学风建设从基层做起, 从实际出发, 从微处着手, 由点到面, 目标明确, 针对性强。

浙江传媒学院自2010年3月试行该项制度, 至今已有三年。为更好地了解、掌握辅导员听课制度在我校的实施现状, 课题组向我校不同类型的群体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回收问卷542份, 有效问卷516份, 问卷有效率达95.2%。

一、调查问卷部分结果

1.调查群体分布:

学生:86.26%;班主任:1.82%;专职教师:6.26%;辅导员:3.23%

2.教学管理人员:1.82%;其他:0.61%

制度适宜推广学校的类型调查:

所有院校:36.40%;专科院校:14.72%;艺术院校:5.44%;所有院校均不适合:43.35%

3.辅导员听课对象调查:

所带年级学生课程:28.16%;所在学院学生课程:38.30%

凭个人兴趣选择性听课:28.78%;其他:4.76%

4.辅导员听课适宜的频率调查:

每天4节:6.35%;每天3节:3.97%;每天2节:11.90%;每天1节:16.67%;

每周1节:25%;每半月1次:6.94%;每月1次:29.17%

5.辅导员通过听课制度能掌握的信息调查:

掌握学生的上课情况:53.03%;掌握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23.63%

课间与学生交流所掌握的情况:13.83%

6.辅导员听课制度中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定位:

学生工作的管理者:14.08%;教学工作的辅助者:16.67%

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双重监督者:60.56%

7.辅导员在听课制度中会遇到的阻力以及需要协调的关系:

学生对制度的排斥:29.11%;辅导员自身对该制度的不认同:6.33%

会与辅导员原有工作发生冲突:10.38%;以上阻力辅导员均会遇到:46.59%

8.辅导员自身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调查:

促进工作开展:19.37%;不利于工作开展:52.84%;有利于辅导员工作职业化:21.68%

9.制度受益群体调查:

学生17.48%;任课教师:5.49%;辅导员:10.37%;学生管理部门:66.46%

二、辅导员听课制度施行现状分析

(一) 我校实行辅导员听课制度褒贬不一

经过调查, 36.4%的调查对象认为该项制度应当在所有院校推广, 5.44%的调查对象认为辅导员听课应当在艺术类院校推广, 43.35%的调查对象认为所有院校均不适合推广该项制度。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艺术类本科院校, 因此根据调查结果, 41.84%的调查对象是支持辅导员听课制度在我校施行的, 43.35%的调查对象则完全排斥制度在我校的推广。赞成与反对者各半, 制度推广褒贬不一。支持者的立场大多与我校推广该项制度的初衷不谋而合, 大都表示通过一年的辅导员听课, 学生的到课情况、上课情况、学风、教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反对者主要认为大学生活是相对自由和开放的, 大学生都是独立自主的群体, 他们独立、张扬、自信, 因此辅导员进课堂监督上课的方式较适合自律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学生, 必然会遭到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都比较强的大学生的排斥。再加上浙江传媒学院是艺术类院校, 学生思维活跃, 个性化明显, 不拘泥陈规, 也不愿受一些既定的规章的约束, 因此新制度在我院推广的群众基础依然十分薄弱, 学生认同度不高。

(二) 辅导员听课适宜的频率调查与现有的制度规定相冲突

学校党委要求辅导员每天进课堂听课四节, 早上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课是必听课, 其余两节课是自选课。经过调查, 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每天四节课的听课量过大, 也过于频繁, 因此有一部分人主张每周听一次课的频率较为适宜, 也有部分人主张每月听课一次较适宜。可见, 在推行辅导员听课制度的背景下, 适当减缓听课量和听课频率, 是目前为大多数支持者所拥护的主基调。

(三) 辅导员听课制度中辅导员定位仍存争议, 制度推广阻力颇多

辅导员进课堂一线听课, 扮演的是何种角色?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是教学工作的协助管理者?还是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双重监督者?不同的角色扮演会遇到不同的阻力, 使得制度推行步履维艰。

如果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 辅导员自身认同度不高是开展工作的最大阻力。之所以不认同, 与辅导员的职业诉求也有莫大的关系。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辅导员职责范围宽泛含糊, 事务繁杂琐碎, 工作中心不突出, 工作绩效难以评价, 加上身处学校管理机构的最底层, 受多个职能部门的领导, 这种“什么事都可以干, 什么事都应该干”的状态造成辅导员身心疲惫, 整天忙碌, 因此辅导员很难获得教师的专业素养, 也没有专门的专业引导与学科研究支持, 更不用说考虑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此, 辅导员听课制度无疑使原本已经忙碌的辅导员越加疲惫, 它占用和耗费了辅导员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许多辅导员认为由于自身专业和所听课程相差太大, 所以听课仅仅是作为监督者的角色出现的, 对辅导员自身的成长意义不是很大。

如果是教学工作的协助管理者, 则可能会受到任课老师的排斥。目前我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高学历、高层次、高职称, 他们有自己的授课风格, 有掌控学生上课情况的自信, 因此部分专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不愿接受也觉得辅导员的这种辅助式地课堂监督没有必要。此外, 辅导员听课的监督职责和辅导员繁杂琐碎的日常性事务常常使辅导员陷入两难。一方面辅导员要监督学生认真听讲, 不玩手机;另一方面又要自律, 确保听课期间不接电话, 少回短信。许多辅导员表示实际工作中要协调好这两者关系并不容易。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24小时开机, 24小时保持信息畅通, 因此, 听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本职工作甚至是一些紧急事件、突发状况需要处理, 而辅导员上课期间接打电话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 而且还起到了负面的表率作用, 势必会引起任课老师的不满。还有个别任课老师认为辅导员听课是对他们授课情况的评价与监督, 自然也会受到这部分人的排斥。

三、完善辅导员听课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 民主听证, 修缮制度, 提高制度推广的认可度

辅导员听课制度在一年的试行中遇到了一些阻力, 直接影响了制度推广的实效, 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学生、专业教师、辅导员自身对制度的不认同。因此, 学校党委、学工部有必要召开一次辅导员听课制度试行一年的听证会, 发扬民主, 对制度运行过程中所凸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讨。听证会主要由学校领导、学生管理部门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领导、专业老师、辅导员、学生等组成, 大家可以围绕制度推广的可行性、运行的效果、听课的频率、辅导员的定位、制度的障碍、需要协调和处理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作有针对性的探讨和分析。在此过程中领导、管理部门可及时发现新问题, 深入分析赞同意见和反对意见的背后动因, 以便在制度今后的执行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重点强化操作, 减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盲区和盲点。此外让大家参与制度的讨论过程也是一个宣传贯彻、提高认同度的过程。在议论、探讨、争执过程中, 相互也就有了对制度的更深了解和认识。即使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会在争论中不自觉地接受其他各方的意见, 进而明白学校推广制度的必要性。即使当场不同意, 也会在听取各方的意见后, 进行换位思考, 经过进一步的消化进而认同新制度。

(二) 赋予辅导员听课更大的弹性

就笔者而言, 辅导员听课的监督模式应主要作为一种学风抽查、学风监督的保障措施在推广, 若要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实施, 则应赋予辅导员听课更大的弹性和自主性。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大多数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 政治理论素养不高。专业化不强, 因此在现有的辅导员听课制度的约束下, 很多辅导员疲于应付。高频率固定式听课对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有了较大的牵制, 对辅导员的个人成长、职业发展意义不大。因此, 可以尝试对现有的辅导员听课制度作一些微调, 赋予辅导员更多的自主权。比如, 在听课频率上可以考虑采用一周听一次课的最低频率限度, 在此基础上, 辅导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有目标的选择班级进行听课;再比如说, 辅导员可以根据本院学风的实际情况, 将听课制度作为一项抽查手段。在全院学风良好的背景下, 可以适当减少听课的频率;当学风呈下降趋势时, 可以集中力量重点抽查班级听课。总之, 通过赋予制度背景下辅导员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能促使辅导员协调好听课与其他本职工作之间的关系, 并能做到结合实际, 有的放矢,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听课制度切实出成果、出实效。

(三) 对辅导员听课制度中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

辅导员在听课中的角色定位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尽管调查中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辅导员应当承担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双重监督者, 但就笔者而言, 赋予辅导员对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与监管未免有些强人所难。首先, 辅导员的上级主管部门是学工部, 现实中, 辅导员工作的特性导致对辅导员发号施令的牵头部门众多, 凡是与学生搭边的工作几乎都会牵扯到辅导员。这样的现状已经使辅导员不堪重负, 身心疲惫, 若再从制度上肯定辅导员需对教学工作一并兼管, 则从制度上肯定了多头部门领导辅导员工作的合理性, 势必会引起辅导员的不满。其次, 大多数辅导员的专业与其所在学院学生的课程差距比较大, 因此很难对任课老师的授课情况给予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再说辅导员听课的目的是通过听课掌握学生的到课情况、授课情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便于学生工作开展。因此对任课老师的监督一般不应成为辅导员的职责, 只有在任课老师的授课严重影响学生的上课, 不利于学生管理时, 辅导员才有必要基于学生管理的目的, 通过向相关部门作出反馈加以协调。

参考文献

[1]陆静.高校管委会模式分校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新型兼容——“辅导员 (班主任) 下班听课制度”.青年文学家, 2011.4

[2]崔红霞.大学辅导员听课制的思考.大家, 2011.19

3.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 篇三

扎马步也称地盆势,有两个目的:一练腿力,二练内功。扎马步之重要性有“入门先站三年桩”之说。在徒弟还没练就一定基本功就开始传授花架子的,要么是外行,要么就是成心骗钱的害人精。

在影像界也同样。看一位导演的作品,除了从创意、情怀可以看到导演个人天赋以及对生命领悟的深度,影片第一眼让人留下印象的,往往是导演的视觉基本功好坏。凭这一点,便要追溯到英雄的出处了。

今年刚刚获得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卢晟,被誉为“世上最美城市宣传片”导演的林旭坚,都以扎实的视觉基本功,赢得业内口碑。他们都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摄影系,前身为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摄像专业。2007年,电视艺术学院成立摄影系,目前拥有影视摄影、照明艺术两个专业方向。

摄影系教学注重实践创作,目标是培养拥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能适应于影视行业的摄影与照明工作人员。本期入选的学生作品多为该系学生大二期间创作的课程作业。但从中可以看到扎实的影像基本功。

4.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 篇四

相关考生:

经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传媒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组织专人认真复查,所有考生申请复查的初试成绩均无误,具体情况如下:

考生编号申请复查科目复查情况科目代码科目名称11647405531 204 1.英语 无误 334 2.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无误 116474055200141 204 1.英语 无误 440 2.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无误 116474055200155 440 1.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无误 11647405525 334 1.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无误 440 2.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无误 116474055200231 334 1.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无误 440 2.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无误 11647405540 334 1.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无误 440 2.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无误 116474055200350 440 1.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无误 11647405552 204 1.英语 无误 334 2.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无误 440 3.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无误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

5.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篇五

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素有“北有中传,南有浙传”的美誉,先后荣获浙江省“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建校30多年来学校为中央和地方传媒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目前有在校学生万余人,拥有杭州和桐乡两个校区,总占地1286亩,总建筑面积近61万平方米,设有13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建有7个省级以上研究机构,拥有4个省重点学科及2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正高职称87人,副高职称204人,省151工程人才3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教学团队4个,省科研创新团队1个,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多项。

近年来,学校分别与英国考文垂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学校被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获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实现了我校办学的从本科教育向本硕教育的转变。学校坚持学生为本,教师为要,以学校为主,开放合作办学,遴选骨干教师担任校内导师,聘请新闻传媒一线专家担任业界导师,实行双导师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培养措施,切实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根据国家统一招生安排,20我校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2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二、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报考2013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预报名时间为年9月28日至9月29日(每天9:00-22:00)。

2.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时注意事项:

(1)考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2)同等学力的报考人员,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4.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统考。否则,将取消推免生资格,列为统考生。

5.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考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不明之处应事先与招生单位联系。

(二)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照相。

1.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

2012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补办。

2. 现场确认程序

(1)考生到报考点指定的地方进行现场确认。

(2)考生提交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所有考生均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3)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考生办理报考手续缴纳报考费后,不再退还)。

(4)考生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三、考生报考资格审查

招生单位对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招生单位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后,再准予考试。

招生单位在审查考生资格时,发现伪造证件情况时,可扣留伪造证件。

四、初试

(一)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7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二)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三)初试日期和时间

2013年1月5日至1月6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7日进行)。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1月7日,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四)初试科目

1月5日上午 101―思想政治理论(100分)

1月5日下午 204―英语(100分,不招收其它语种的考生)

1月6日上午 334―业务课一(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50分)

1月6日下午 440―业务课二(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15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五)考生须到报考点指定的考场考试。考生入场时须接受考试安全检查。考生在每科考试开考15分钟后不得入场。初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具体出场时间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规定,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五、复试与体检

我校于2013年3月在网上公布考生初试成绩,根据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及要求确定复试考生名单,考生在学校网站上查询是否进入复试名单。根据学校复试具体安排,凭《复试通知》、《准考证》、有效期内的身份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原件来校参加复试。复试内容包括:外语笔试、专业综合课笔试、外语口语和听力测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

(一)应届考生复试时应提交下列材料:

1.大学课程学习成绩单原件;

2.学生证原件(入学年份为,要求每学期均注册);

6.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 篇六

浙传院〔2009〕65号

为规范管理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延长学习年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可授予学士学位: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进步、品德端正、作风正派。

2、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本科教学计划的学业要求或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在德、智、体诸方面合格,获得毕业资格,经审核准予毕业。

3、全部课程总平均成绩达到65分(含65分)以上或全部课程总平均学分绩点达到1.5(含1.5)以上(免修、免考课程视同成绩达标),外语、计算机水平达到学院规定的要求,其课程学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含毕业设计或其它教学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第二条 凡是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1、政治上有明显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经教育仍坚持不改者。

2、未获得毕业证书者。

3、全部课程总平均成绩低于65分或全部课程总平均学分绩点低于1.5者。

4、受到过留校察看以上(含留校察看)处分者。第三条

授予学士学位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1、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由院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

2、根据《浙江传媒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职责:(1)审议学院学位工作计划。

(2)审议学院学位授予学科设立和撤销的申报,作出初审决定。(3)对学院学位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咨询意见。(4)讨论、审议学位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5)审定通过学位获得者名单。

(6)作出撤销违反规定而授予学位的决定。(7)研究和处理授予学位的争议和其它事项。(8)负责院长委托办理的有关学位的其他事项。

3、各二级学院成立学士学位评审组,由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和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二级学院学士学位评审组的主要工作职责:

(1)根据学士学位授予条件,逐个审查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及毕业鉴定等材料,提出拟授予学士学位和不授予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名单。

(2)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反映有关授予学位问题的各种争议,并提出建议处理意见。(3)处理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办理的有关学位事宜。第四条 授予学士学位的手续和程序

1、二级学院学士学位评审组对本科毕业生应逐个审核其政治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和毕业鉴定等材料。审查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可以根据毕业鉴定、奖惩记载和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历年学习成绩等材料,一般不必另行组织学位考试。

2、在毕业考试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它毕业实践环节)结束后一周内,对符合学士学位条件的学生,由二级学院学士学位评审组推荐,提出授予学士学位的名单,并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提供下列材料: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名单、课程成绩报告单、外语、计算机成绩单(或证书)、毕业论文成绩(含答辩成绩)及其他相关书面材料。

3、由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对二级学院提交的学位授予名单逐一进行复核,复核通过后提交院学士学位评委会审查通过,确定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由学院授予学士学位。

4、不授予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二级学院将其姓名、专业、不授予学士学位的原因等,另行填表,交学院学位办公室汇总审核上报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5、延长学习年限但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完成本科教学计划的学业要求而延期毕业者,由学生本人提出授予学士学位的申请,经二级学院学士学位评审组初审后,上报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原则上每位学生只能提出一次授予学士学位的申请。

第五条

学位名称及学位证书

1、本科专业授予相应学科的学士学位。

2、学位证书是一次性证件,如有遗失只补发相应的证明。

第六条 学士学位授予工作要严格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凡违反本《工作细则》,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出撤消其已授学位,并对相关人员做出严肃处理。

第七条 本工作细则自二○○九届毕业生起实施。

第八条 本工作细则由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它未尽事宜,由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解决。

7.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 篇七

本文结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现状及现行学籍管理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初步探讨解决方案。

1 近几年来学籍处理数据统计结果

我们以2007—2008学年至2011—2012学年学生的现有学籍处理资料为依据, 对全校这几年本科学生的学籍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见表1)

2 学籍案例处理情况分析

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 我们得到以下几点。

2.1 学籍预警制度的实施降低了留降级学生比例

我校建校初, 学籍管理制度都延用校本部的。校本部的学籍管理制度针对的是“一本”和“二本”学生群体, 而我校招收的是“三本”的学生, 录取分数线要比“一本”和“二本”的低, 他们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毅力稍差;自我管理能力稍逊;自信心不足却注重个性张扬。这就使得在实际工作中, 校本部的学籍管理制度并不适用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 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 逐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特别提出学籍预警制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日常管理。

(1) 学籍预警信息的采集。

学籍预警工作的前提就是学生的学业信息采集,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采集网, 能够随时获得学生的学业信息, 对采集来的信息能够及时的进行分析处理, 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分析处理的信息及时做出反馈[3]。例如:我们与各个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秘书和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采集渠道, 能够及时、准确地采集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2) 相关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要使得学籍预警系统正常发挥作用必须有具体数据的充实, 而我们所收集的数据往往是非常庞大且纷繁复杂的, 传统的分析处理方法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学籍预警工作, 这就需要依靠计算机的辅助——教务管理系统。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 将学生的学籍、考勤、成绩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筛选、分析等, 可以快速的得出处于学籍预警状态的学生名单及相关信息。

(3) 学籍预警信息的反馈。

当一个学生出现问题达到预警时, 我们能够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通过通知学生所在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人员, 由辅导员或班主任通知到学生本人, 并由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家长联系, 由家长和校方共同商讨对策, 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被预警学生, 使之尽快从被预警状态走出来。当然信息反馈除了要反馈给被预警的学生, 还要反馈给全体学生以起到警示作用。对被预警的学生, 除通过预警信号输出系统可以获知被预警信息, 也会收到由学校相关部门根据所掌握的具体信息, 出具的书面“预警通知书”, 同时也会及时寄送家长一份“预警通知书”, 告知家长其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及将要发生的严重后果。

(4) 后期预警跟踪管理。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 预警并不是最终目的, 督促学生完成学业才是根本目的。我们建立学籍预警制度, 就是希望对受预警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动态掌握和追踪;同时详细记录我们对受预警学生进行帮扶后的相关情况, 建立预警学生档案。

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2007—2008学年的我校学生留降级率达0.39%, 而开始实行学籍预警制度后面几个学年学生留降级率低至0.12%左右, 趋于稳定。我校现行的学籍预警的类别有缺勤预警、留降级预警、退学预警。

2.2 良好的转专业机制的构建使得转专业趋于稳定

2011年1月16日, 中国农业大学网站公布:开始实行转专业改革, 原专业成绩较差的同学以及二年级的学生也有了转专业的机会。此消息一出, 立即引起了高教界的广泛关注[4,5]。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放宽了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 向学生扩大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 独立学院也不例外。但在实际工作中, 转专业工作对我校的整体教学秩序、管理等方面造成了很多不利之处。

(1) 专业失衡。

从宏观上看, 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 有些所谓“冷门”专业如果完全放开, 允许学生自由地转专业, 就会面临“生存危机”。一些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基础学科、长线专业将受到冷落, 导致学科发展的失衡。从微观上看, 如果尽数满足学生的转专业意愿, 将与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产生矛盾, 导致有的专业学生过多、教师不足;另一些专业学生太少, 老师课时不够, 收入会减少。而且, 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必定饱和, 导致就业困难。另外转专业人数有限, 就意味着不能完全满足全部想转专业学生的选择意愿, 势必伤害一些不能如愿的学生的感情。例如, 我校热门专业:播音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 很多学生因为从众心理或家人或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纷纷向这些热门专业申请转专业, 造成专业失衡。

(2) 教学资源无法有效利用。

专业失衡的直接后果是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够被有效而充分地利用。独立学院与公办高等院校相比教学资源不足, 发展不均衡, 为了使教学资源能够充分利用, 确保办学效益最大化, 我校在制定的招生计划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教学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情况。因学生转专业造成各个专业间人数的失衡, 势必造成学校的教学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一方面造成部分专业的教学资源大量闲置;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专业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的办学效益。

(3) 转专业学生的后续管理。

申请转专业成功之后, 部分学生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 特别是学科跨度大的专业流动, 由于基础理论的缺乏, 会增加学习与心理的压力。在转专业接下来的几年学习时间内, 不但要学习新专业的现有课程, 还得抽空补修完前面未修过的新专业课程, 以至于这些学生在毕业时, 因课程未补修完而未能按期实习或毕业。

在实践工作中, 针对转专业学生给我们工作所带来的困难, 通过摸索, 我们本着“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构建了良好的转专业机制。

(1)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专业知识教育。

专业选择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过程息息相关。不同的专业对心理素质和个性能力特征都有不同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 同时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通过一些科学的教育手段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如何在本专业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或者帮助学生培养本专业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例如, 我校大一新生入校后并不立即分专业, 而是先进行一年的公共课、基础课学习, 到大二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兴趣爱好在科学手段的引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充分发挥学习潜能, 进而使学生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2) 学校要科学考核、规范管理。

一般来说, 学校为了保证各院系平衡发展, 会十分谨慎地确定转专业学生的数量, 因而不免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严格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就要确定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把数学和外语作为考核的必选科目, 专门组织统一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合理地鉴定学生的基础和以后的发展潜力。对成功地实现了转专业的学生的要进行规范管理。例如, 我校会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对原专业已获得学分符合新专业要求的, 给予学分确认或换算;对学生档案管理和住宿管理等方面都进行灵活性调整。我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不仅以效率和方便为目标, 更多的是体现“以生为本”服务宗旨, 并且形成有序的管理程序。

(3) 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只有强化通识教育, 学生才能突破专业教育的限制, 拓宽专业口径, 科学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在国外许多高校广泛采用。我国由于早年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对学科专业划分很细, 导致人才知识结构单一, 适应性不强,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 我校有意识地淡化专业, 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 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 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非本专业的课程, 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高层次专业深造服务, 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 2007—2008、2008-2009两学年的我校学生转专业率高达1.26%, 而随着转专业机制的构建后面几个学年学生转专业率降至0.55%左右, 趋于稳定。

2.3 管理制度人性化, 学籍异动管理规范化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 高校学籍管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中, 大学生学籍异动变化较为突出。学籍异动是指学生学籍上的非程序化变动, 主要包括休学、复学、退学、转学 (转入及转出) 、保留入学资格、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等[6,7]。

从上表中数据不难看出, 我校这些年休学、退学、转学人数居多。究其原因主要为下列几个方面。

(1) 对所就读高校或所学专业不满意。

(2) 身心健康出现问题。

(3) 家庭原因造成退学。

(4) 出国留学。

(5) 参军。

(6) 找到理想工作或自主创业。

(7) 专业学习困难。

(8) 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9) 违纪被退学。

对我校来讲, 出国留学是学籍异动的主要原因。因我校的特殊性, 学校有多种小语种专业, 学校也有很多出国留学项目, 导致很多学生跟风, 从而造成学籍异动人数居高不下。因此我校在制定休学、退学、转学等学籍异动方面的管理制度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使得制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能够充分运用独立学院学籍管理自主权, 对某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在学籍异动方面进行处理, 实现了独立学院学籍自主管理权与学生合法权益的统一, 真正体现了我校“以法治校”“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旭.论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及其创新[J].高教高职研究, 2011 (27) :66-168.

[2]李景宝, 葛瑶.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人才, 2009 (7) :57-59.

[3]肖群枝.独立学院学生作弊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 2010 (1) :186-187.

[4]吴海练.构建独立学院良好的学生转专业机制[J].科教文汇, 2010 (7) :42-43.

[5]魏坚, 许春英, 彭莹.独立学院学籍管理问题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56-57.

[6]贾天钰, 汪家惠, 谢秀红.学籍异动学生的个性化选课研究[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1 (6) :56-57.

8.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篇八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现有会计、财务管理、信用管理三个专业,其中,会计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省级优势专业、省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信用管理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

会计系先后荣获了“浙江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浙江省巾帼文明岗”、“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产权协议书参考下一篇:风景园林专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