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研究报告(共11篇)(共11篇)
1.思维研究报告 篇一
论具体思维--自然语言基本思维方式系列研究之三
在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和困难面前,有一批思想家在辩证思维和辩证逻辑的名义下,不自觉地探讨由抽象走向具体的`思维途径;另一些思想家则企图回归经验主义.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由抽象走向具体的思维发展道路.具体思维是遵循同异对立统一律的逻辑规律型思维.同异对立统一律是在变革对象观念的前提下,从同与异的对立统一中取同取异地把握、代换对象观念的逻辑规律.具体逻辑是遵循同异对立统一律组合具体逻辑形式而形成的结构具体思维成果的逻辑.具体逻辑形式是具体逻辑的遵循同异对立统一律的结构模式,是运用具体语词表达的逻辑形式.具体思维方法是遵循同异对立统一律的思维方法.在今天的科学眼界下,具体思维是最佳的运用自然语言的逻辑规律型思维方式.
作 者:苏富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系,山东,济南,250002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00223(5)分类号:B804关键词:具体思维 同异对立统一律 具体逻辑 具体逻辑形式
2.思维研究报告 篇二
1 冷战思维及其特征
冷战思维的提法与“二战”后持续了近几十年的冷战国际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界上认为它是在战后持续四十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中人们观察国际事务的特有的思想模式或认识框架。[1]“二战”后美苏两国形成了世界两大阵营,两者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冲突引发的对抗往往成为一系列冷战危机事件的导火索。可以说,冷战以来国家关系的复杂变化,为冷战思维的发展、运用提供了相应的土壤。但是冷战思维并非因冷战而产生,这种思维在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有所体现。
第一,国家行为体对外关系强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趋同性。冷战思维在冷战时期的美苏大国身上体现得极为明显,这种思维具体体现于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强制地输出给其他国家,企图使他国在接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己意志的行动选择,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第二,外交战略追求绝对安全,思维上臆造“非友即敌”的零和博弈。持有这种观念的国家,视与之在国家利益上有不可调和冲突的国家为威胁。为了在国际社会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被臆想出来的“假想敌”蚕食瓜分,它往往采取强硬的外交态度并付诸有力而果断的行动(如军事演习、试射导弹等)以追求本国的绝对安全,达到威慑他国、维护本国安全的目的。当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国家则更倾向于采取“软行动”的做法,即通过国际舆论宣传、诋毁中伤他国,使他国被一时风起云涌的国际舆论所困扰。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聚焦了世界的目光。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动。[2]西方国家炮制出了“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在今天看来实有冷战思维“非友即敌”的成分在里面。
第三,将准备对付最坏情况作为行动策略的基点。具有冷战思维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排斥他国,在思维逻辑上冠他国以“假想敌”国家之名,很难做到客观、冷静、理性地去对他国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当国家行为体头脑中臆想出来的威胁和恐慌代替了客观求是分析,在行动策略的选择上偏向于冒进、大胆且孤注一掷的做法。
2 冷战思维模式对国家行为体行动策略的影响
采取冷战思维的国家行为体,在对外关系上偏向于采取激进、武断的做法。国家行为体的行动策略除了受思维模式的影响之外,还依赖于对对方可能采取行动的分析博弈。分析博弈的作用在于调整思维模式,使主观分析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偏差尽可能缩短。
冷战思维对国家行为体策略的影响有几种情形。第一种是双方都采取武断且强硬的行为,迫使双方各自承担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并加剧可供国家行为体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紧张状况,其结果往往造成两败俱伤、实力受损。第二种则是某一国家行为体在行动策略上形成压倒性优势。它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或主张,设法抵制或反击别国的主张和要求,或者在发现双方的目标诉求相抵触时,采取行动阻挠对方目标的实现或迫使对方改变目标诉求。[3]在与其他国博弈的过程中既有竞争又有冲突,双方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发展前进,但双方之间并非完全信任,兼具一定的戒备防范心理。不论哪一种影响情形,都是要付出诸如资源损耗、经济压力等沉重代价的。对国家行为体而言,理性的做法应是基于国际关系走向理性分析,采取诸如合作等行动策略,通过谈判、合作等方式与他国协商讨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造成国际关系中的“各方受伤”。(下转P42)
3 合作思维及其重要性
与冷战思维不同,合作思维强调国家行为体之间合作的重要性。罗伯特·基欧汉认为合作是行为者实施政策调整所产生的结果,当行为者通过政策协调将自身的行为调整到与其他行为体的实际偏好及预期偏好一致时,合作就会出现。[4]
国家行为体的合作基于国家在合作层面的认识程度可以表示为四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种即国家行为体在某一共同目标下各自行动,但是双方在行动上相互协调;第二种层次则是有关的国家行为体在同一计划下采取共同行动。采取这种行动是因为国家行为体认识到了与其他国家一起合作不仅有助于追求到自身关注的利益与目标,也有助于具有复杂性普遍性国际问题的解决;第三种则是相关国家行为体为了更好地通过合作达成双方的“愿景”,开展以实物交流与输送为主要特点的合作。如国家行为体之间交换军事机密情报、提供技术支持;第四种则是层次最高、合作基础最夯实的合作,即国家行为体大范围、深层次和高水平的合作模式初步或已具备国际一体化性质的国际合作。
合作思维通过引导、影响国家行为体行动策略,使多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意愿可以达成,因此它对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固发展具有极其重大意义。在国际关系不断复杂深化的今天,国家行为体要在把握国际关系走向的基础上,达成合作共识,切忌武断地用冷战思维作为行动的指南。通过与他国的友好互助合作,实现双边及其多边关系的良性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维护国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坚定力量,从根本上化解冲突和战争发生的可能性。
4 结论
冷战思维与合作思维作为典型思维模式代表,国家行为体对其的选择与运用,对本国的发展乃至国际关系演进具有显著的作用。思维模式的选择,要以客观、全面把握国际关系走向为基础,切忌用武断、排外的思维去指导本国的对外行动。当前国际格局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家行为体在认知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把握合作思维内涵,采取合作共赢的行动策略,无疑是最优的行动战略选择。
摘要:国家行为体作为国际舞台上最活跃、最积极的主角,其思维模式与行动策略选择对国际关系走向具有深刻的影响。这体现在基于对国际关系评估、预测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对外行动策略的选择,进而影响国际关系。冷战思维、合作思维是国家思维模式的典型代表,能够为研究国家行为体的思维模式及其行动策略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文章旨以冷战思维、合作思维为切入点,对国家思维及行动选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树立合作思维对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
关键词:冷战思维,合作思维,行动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小明.何谓冷战思维[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4):61.
[2]管一颖.关于中国的和平崛起[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0.
[3]蔡拓.国际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思维研究报告 篇三
关键词 思维导图 文献检索课 信息思维训练 教学改革
分类号 G254.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4.009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hinking Training of Document Retrieval Lesson based on Mind Map
Li Lifang, Zhang Yuhui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utting forward and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thinking and emphasizes commanding and basic guidance effect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utilization. It puts forward that information thinking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document retrieval lesson teaching reform. It also briefly introduces mind map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hinking training using mind map from two sides of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utilization, studies the improvements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thinking in three sides of retrieval topic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writing and topic selection.
Keywords Mind map. Document retrieval lesson. Information thinking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信息素质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文献检索课是培养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的核心课程。蕴含于信息检索与利用中的信息思维对信息检索与利用具有统领与基础导向作用,信息思维模式形成与否,思维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动力以及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效率,进而影响其信息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应把信息思维训练与能力提高作为文检课教学的首要任务与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信息意识普遍薄弱,信息思维能力较差,突出表现为:一、检索课题分析思维方式单一、线性、僵化;二、文献综述写作时深受错误思维定势的束缚,造成写作内容完全与课题不符;三、科研选题思维广度与深度有限,甚至表现为思维枯竭,毫无思路与章法。面对上述教学中学生表现,按照现在常用的教学模式很难起到对学生不良信息思维状况的有效改善。笔者认为在文检课教学中,应当重视与加强思维导图在训练与提高学生信息思维能力方面的应用。
1 文检课应加强对学生信息思维的训练
1.1 信息思维的提出与定义
信息思维自古有之,但是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问世之前,由于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认识不足,信息思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随着信息理论与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信息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不知不觉中“信息”一词也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热门词,学术理论界也纷纷展开了与信息相关的研究,使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观念与思维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1985年,杨伟国先生首次提出“信息思维”的概念,并认为这一概念是区别于传统的“物质思维”与“能量思维”的一种全新科学思维方式[1]。之后,邬焜教授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一概念与相关理论作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信息思维”必将成为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科学思维方式的论断[2]。“信息思维”概念的提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以“物质”与“能量”为中心的科学观,形成了以“信息”“物质”“能量”为中心的科学观。
“信息思维”一经提出,便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人们对信息思维的理解存在差异性,产生的相关说法有多种,如:“信息化思维”“信息论思维”“信息的思维”“信息时代的思维”等[3]。但这几种说法都不能很好地诠释信息思维的本质。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思维?学术理论界纷纷对此进行研究探讨。邬焜教授曾从哲学角度对信息思维进行了复杂的界定,其表述略显抽象,不易被人理解与应用于实践指导[2]。钟义信在其著作《信息科学原理》中,综合从智能论、认知论、决策论角度对信息思维原理作了较为全面、详细的论述。他利用信息科学的方法研究认知、决策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认为认知的本质是由信息生成知识,决策的本质是由信息-知识-目的的生成策略,思维是认知与决策的综合,思维过程包含信息获取、传递、处理、认知和再生过程[4]。上述表述中虽没有明确给出信息思维的定义,但其研究较好地揭示了信息思维的原理与本质。在于双成的《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中也有关于信息思维的定义,即信息思维是指在一定的信息需求驱动下,以内源性信息的再现和外源性信息的接收为起点,以信息的加工、处理为手段,以信息的变换和重组为特征,以创新性信息的生成为目的的科学思维方式[5]。此定义表述完整明确,使人们对信息思维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明白的认识。
nlc202309091559
1.2 信息思维对信息检索与利用具有统领与基础导向作用
信息思维蕴含于信息检索与利用中,对信息检索与利用具有统领与基础导向作用。信息查询效率、信息分析与评价层次、信息利用程度、信息重组后信息增值量、创新性知识产出效益高低都取决于信息检索与利用者信息思维能力的强弱程度,而信息思维能力又主要取决于信息检索与利用者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意识、专业知识、信息检索知识、检索技能、外语水平、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创新能力等。除此之外,信息思维能力还与检索者是否有积极探索与思考的态度、能否在检索过程中熟练协调使用多种思维方式的能力有关。总之,信息思维能力越强,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效率越高,解决问题能力及以新知识再造或产出为核心的创新能力越强。
1.3 文检课教改的终极目标是信息思维的有效训练与能力提高
目前,信息环境的急剧变化,学生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普遍提高,文献检索课的作用及开设必要性被人质疑。在这种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文检课将如何改革才能适应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为解决这些问题,图书情报界相关人士已做了许多研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与方法。如:黄如花教授认为信息检索课的教学重点应该从讲授检索技巧向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以及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等转变[6]。谢礼妹提出“尝试结合于并服务于专业课”的文检课教学内容设计原则,把文检课教学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7]。钟伟金提出一种直接服务于科研项目申报书写作的文献检索、利用、知识重组技能与方法等学习与实践的教学方法[8]。刘鸿探讨了旨在提升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以信息检索过程为情境的教学方法[9]。与以上研究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新观点与新方法的提出预示着文检课教学正在从以教授学生信息检索技巧与方法为重点,向信息检索与利用活动直接融入问题解决或科学研究过程中转变。
尽管这种转变方向完全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与现实的需要,但是,似乎多数研究者都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即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信息思维蕴含于信息检索与利用过程中,对信息检索与利用具有统领与基础导向作用。此外,信息思维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科学思维方式,对文献检索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新方法是否适合教授对象,能否顺利实施与产生良好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是否已达到与新方法实施相匹配的高度,如果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尚未达到所需的水平,则必然会影响新方法实施的效果。因此,文检课教学工作者务必要重视信息思维在信息检索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把对学生信息思维的训练与能力提高作为文检课教学的首要任务与改革的终极目标。
2 基于思维导图的文检课信息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分析
2.1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图,是由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发明的被喻为“瑞士军刀”般的革命性的思维工具[10]。自问世以来,已被世界多个国家、多领域、多行业的人员使用,成功改变全世界2.5亿多人的思维习惯。思维导图是一个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设计发明的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采用图文并茂的技巧,使用大脑喜欢的图像、符号、色彩、线条以及代表主题内容的关键词,绘制成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多维度逐级向外发散,状如大脑神经细胞结构的图形。思维导图是一个有效的思维训练工具,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分类聚合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促使绘制者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勤练习并将思维导图应用在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对于提升记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助益,学习、工作效率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能有效激发使用者的大脑潜能,丰富其想象力、提高其创造力与思维能力。目前,思维导图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是一个非常易用、实用的教学工具。实践证明,在文检课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能使学生的信息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信息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2 基于思维导图的信息意识提高与信息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信息意识与信息知识是信息思维的前提与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必须把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知识学习效率作为文检课信息思维训练的首要任务。
文检课教师都深有体会,如果用PPT展示相关教学内容,一方面内容多用大量文字表述,关键词易被埋没,重点不突出;另一方面,多数内容呈线性展示,又被分页显示,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不能很好展示。学生的思维连贯性较差,最终导致学生普遍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与效率不高。笔者以“信息”为中心主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联想、发散出多个知识点,再以这些知识点为中心,发散出更多知识点,直至把所有关键的知识点都展示出来,绘制成一幅“信息”导图。
如图1所示,所有知识点都分类分层、清晰明白地集中在这幅图中,知识关联性被较好地展示,系统性强,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此外,曾经由大量文字表述的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识都变成形象直观、彩色的、易于记忆的图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知识点逐渐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注意力集中,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发散、联想、重点、总结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激发起学习文检课的兴趣与热情,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基于思维导图的信息检索与利用中信息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实践证明,文检课教师用思维导图讲解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内容时,对学生的信息思维训练非常有效。学生在课堂上极易形成联想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缜密思维、聚合思维、重点思维、总结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综合协调分析与解决问题,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信息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笔者选择学生在信息检索与利用中普遍存在问题的三个方面,来探讨与展示思维导图对学生信息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2.3.1 轻松打破单一、僵化、线性的检索课题分析思维习惯
nlc202309091559
检索课题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活动,课题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检索效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因深受单一、僵化、线性思维习惯的影响,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分析课题的意识,直接把整个课题输入检索框检索信息,即使有分析课题的意识,也仅限于表面理解,没有真正掌握分析课题的实质,只是把课题名称进行简单拆分之后进行字面组配,而不是对课题包含的主要内容分析之后进行概念组配,检索词选择不全、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
以“亚洲金融危机治理”为例,笔者用思维导图为学生一步步展示课题分析所包含的内容,使抽象的课题分析过程直观形象与可视化了,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在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巧妙设问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与联想,尤其在围绕课题进行主题分析时,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与思维的广度,延伸思维的深度,从多个角度发散思维,全面思考,尽可能找出多个相关的检索词,提高信息的查全率。经过训练,学生轻松地打破了单一、僵化、线性的思维习惯,提高课题分析能力,信息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具体思维导图见图2。
2.3.2 轻松跳出文献综述写作错误思维定势的束缚
学生在文献综述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误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的现状;二、误把研究空白写成事物本身不足之处;三、误把研究发展趋势写成事物本身发展趋势;四、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从这些问题中可看出,学生对文献综述的概念及写作意义不甚了解。笔者发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按照步骤,线性地陈述文献综述写作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线性、被动接受状态,再加上文字较多,用PPT展示时内容又被分页显示,学习后面的内容,容易忘记前面所学内容,如果这种不良状况一直持续下去,学习效果必然不佳,很难跳出错误思维定势的束缚。
以“文献综述”为中心主题,笔者将文献综述相关内容,按步骤分类分层逐步教授与展示给学生,最终绘成一幅“文献综述”导图,如图3所示。经由导图展示的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层次感强、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另外,在学习之后,文献综述的全部内容始终以全景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大脑里,促使学生快速达到对文献综述相关内容融会贯通的境界,轻松跳出错误思维定势的束缚,提高信息综合分析、评价能力与文献综述写作水平。
2.3.3 快速形成高效选择科研课题的思维模式
笔者在文检课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选题能力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由于多数学生都没有科研经历,对课题是什么,选题的原则等方面一无所知;二、多数学生只是学习过一些专业课程,对自身专业涉及的领域及问题不曾认真关注过,选题范围及思路严重受限。如何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学生的选题能力是文检课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多次尝试与探索,发现用思维导图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以“选题”为中心主题,笔者将选题涉及的各项内容分类分层一步步教授与展示给学生,最终绘成一幅“选题”导图,如图4所示。学习之后,多数学生的选题思路与选题范围得到有效地开拓,快速改变选题时脑袋空空、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此外,利用导图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选题的全部内容,建立系统思考的基础,锻炼了统筹思维,避免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选题片面、不当的情况发生,提高选题效率,快速形成高效选题的思维模式。
3 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的信息素质会越来越高,文检课教学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此外,信息思维是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科学思维方式,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统领与基础导向作用将会更加明显。因此,为了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挑战与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文检课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学生信息思维的训练。只有信息思维能力提高了,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改革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思维导图对学生信息思维的训练非常有效,文检课教师应加强对思维导图的学习,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快速改善学生不良的思维状况,提高其信息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 1 ] 邬焜.物质思维·能量思维·信息思维: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飞跃[J].学术界,2002(2):60-91.
[ 2 ] 邬焜.信息思维:信息时代的全新科学思维方式[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3-48.
[ 3 ] 周凌波,王前.略论信息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76-179.
[ 4 ]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3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279-280.
[ 5 ] 于双成.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15-216.
[ 6 ] 黄如花,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4):121-124.
[ 7 ] 谢礼妹.与专业课结合教学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之思考:与《空间法模拟法庭》的结合教学[J].图书馆杂志,2015(1):43-48.
[ 8 ] 钟伟金.以项目探索为主线的文献检索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5):81-85.
[ 9 ] 刘鸿.以信息检索过程为情境的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3):66-68.
[10] 李猛.思维导图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
李莉芳 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张玉慧 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收稿日期:2015-09-08 编校:刘忠斌)
4.创新思维金工实习报告 篇四
在金工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课上的详细讲解,现场实物实操的演示以及自己亲身的实际操作,使我对各项工种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焊接、钳工、普车、数控机床、铸造五大工种都是现代社会工业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技术,它们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等领域中的多个行业,为祖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漫长的工业技术发展史上,众多师傅和老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作为当代工科类的一名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将这门技术继承并发展下去。“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项实用的技术,我们必须要多学理论,并且必须要付出大量的练习,就想这句话所言,还要做到心境、气匀、眼精、手稳等各项技术要领。只有学好理论知识,练好自身的实操本领,才能真正掌握各项技术,一定要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切不可顾此失彼。
在继承各项技术的同时,我们还要将其发扬光大,并不断传承下去。在学习或操作时一定要多思考,多用心,将成功和不足之处都记录下来,取长补短,总结经验,使所用技术可以得到更好的革新和发展。在此我也提出自己对金工实习的一些建议: 1实习时应注重各项工种的相结合,以使同学们能够把各项知识技术串联起来,这样更加利于自身的提高,例如在实习时小锤的制造就将钳工和普车很好地结合起来,钳工做锤身,普车做手柄,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实习中应该在更多的方面有所体现,例如在钳工实习时制作的开瓶器应该可以和数铣相结合起来。2在实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开拓其思维,在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应不拘泥于传统,尤其在工艺的制定、图案的设计方面都应注重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应培养学生对各工件配合和提高工件精度的意识,只有相关工件有好的配合度和更精确的`精度才更利于工件功能的使用。3在数控车床的操作过程中,数控系统的输入面板布局在车床的最高处,高度大致在160-170厘米左右,所以在进行程序输入时,操作者都要高举手臂进行输入,一般程序输入的时间都要在10分钟以上,所以这就导致了在程序输入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手臂将处于十分疲惫的状态,这种车床操作面板的设计很不合理,所以在以后在机床设计或购置时应注意考虑操作面板的位置,面板的位置应该降低至手臂舒适操作的范围内,这样会使操作人员早很舒适的环境下进行操作,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4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车间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在焊接课上我
发现少许面罩上的镜片固定不佳,与镜框产生了一定量的间隙,这在焊接过程中是非常危险的,强光可以直接穿过缝隙刺伤眼睛,所以一定要定期对面罩包括其他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维护;普车车间的普车都是年代很长的车床,所以车床本身的一些指标已经有些滞后,如车床没有外部防护罩,这虽然方便了切削时对工件的观察,但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切屑很容易飞溅出来伤人,同时由于没有外罩的保护,工作时操作人员的衣物也很容易接触到刀具或主轴,而被卷入造成事故。同时车间上方安装有吊车、挂钩,而且在吊车的轨道上悬有大量的电缆。这些高空悬物都是十分危险的,车间应在醒目的位置张贴警示标语,提醒车间人员注意安全,并应定期对这些高空设备进行检测,防止其掉落造成事故;在数控车间里分布有若干控制机床用电的电柜,但是大部分电柜的门都是敞开的,这虽然方便了对电路的控制,但各控电开关都是漏在外面的,一旦出现漏电,串电或因误操作接触到开关都是极其不安全的,由于数控机床所用电压都是380V的工业电压,所以在每次使用完电柜之后都应将电柜的门扣紧,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在金工实习的短短十周的时间里,虽然是时间紧任务重,但自己已经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技巧,并亲自进行了各工种的实际操作,真正地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和重要,以及自身实践技术的欠缺。金工实习虽然已经结束但对各项技术的学习还会继续,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习的技术要领也都会用得上:心静、气匀、眼精、手稳。在清华大学的金工实习将成为我的一段难忘记忆,牢记心中,受益不断。
5.《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报告 篇五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报告
在阅读这一本书之前,我对此已有耳闻。但是真正的看过了之后,我才发现,看时可以一直融入作者的思想,看完之后会带来很多的思考。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自己思维和行为中有很多的障碍。会生活中无法展示出我应有的能力,这一点就是我自己所谓的“墙”。这一点会障碍到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幸运的事情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在自己的墙是怎么一回事,也大概明白了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改进。
一、我在这一本书中的收获:
1、不管是在做什么事情,在做的过程一定不可以放弃,世界名人:肯德基的老板、爱因斯坦、史泰龙、陈安之、安东尼罗宾。已经用他们活生生的实践例子证明了这点。一个人有追求当然很好,但是最好的还是要将它实践出来,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将它通过自己行动实现出来,不断的去尝试。在做事情的可以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只要不断的尝试最终将变的更加的好。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去争取。就这样。——当幸福来敲门)
我自己认为这一点讲的很好,但是于上面的那一点也是一脉相通的,但是这里就是将它总结升华出来。给我们传递的信息也就是,在做事情时要努力,尽量做到最好,这样就可以突破自己限制,突破自己所谓的墙。
2、为一些未来的事情做好准备,一个人要打仗需要弹药和火力的支持,而人生也是要在规划好的基础上做出行动。
(如果人生是路程,你的视野好比是探照灯。——拆掉思维里的墙)
明确并详细的规划好的自己的人生,就像是在地图上画好了方向,就会知道自己要去哪?相反没有规划好自己人生的方向的话,会像是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没有方向感,走一步是一步,走到哪就是那。最终终将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像是一群的兔子追一个萝卜,一只狗看见了,也和他们一起去追了。最终这狗会开心吗?越卖力越南辕北辙,原因就是来自于,缺乏方向感,丧失了方向一路往过追终将会后悔。也让我明白了方向感是最重要的,是做一起事情的最最基础的一点。
3、不要生活在别人的剧本里,不要为了别人的想法而做事,为了完成别人的任务而这样就会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走的是别人的路,这样就会生活的很累。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要为别人而活。
(在面具之下,你又是过着谁的生活。——拆掉思维里的墙)
这一点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是,有了自己的人生路程。但是不可以被别人给限制住了,搞得自己动荡不得。像是遥控中的小汽车被牵线的木偶。我自己也知道了,这一点是我自己需要注意的,在生活中自己做主的时间多一些。
二、我的“墙”是什么:
1、生活在别人的剧本里,没有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我曾经也认为过。这样做很苦,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写这剧本的人是我自己的父母,我心目中认为的“神”。对于他们的命令,作为小子的我,也只能在所不辞了。最终就被这样被限制住了,从出生到现在都被这样安排着,没有生活过是自己规划好的生活。
2、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程,这一个旅行又是充满了未知和恐惧,有一个又一个的不定因素,使我产生了很多的恐惧。也影响到了我很多方面,导致自己怕很多的东西,怕老师、怕家长、怕同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怕自己,怕自己不好,怕自己被骂,怕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做不好。同时又在我自己的心中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放大自己对于未来的恐惧。总是会觉得自己做不好,结果预料的很惨,这样就更不喜欢去做那一件事情了。每一天都不得安宁,提心吊胆的。导致我最后觉得自己只要不差就可以了,不被骂就好了的态度。这一点障碍了我,让我不敢做很多的事情。
3、一个人的大脑模式好比一台电脑,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一个人的系统,如果一个本来是win8的系统,限制成了win98系统。功能就大大的受限了。在文中举得极端“猪”例子,告诉了我不要被自己的思维所限,不要用下意识去做事情,不然结果不是很好。在四分钟一英里的故事中,告诉我在平时不要感觉自己不行,不要提前自我否定了。但是我自己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喜欢自我否定,举得自己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如:有时候摔跤,背书,辩论。觉得自己肯定不可能可以,最终结果不是很好。
三、应该如何拆除这三堵墙:
1、首先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既然我会生活在别人的剧本里,肯定是我自己的剧本不好,所以被别人用它更好的剧本取而代之了。如果想要别人不要帮我设立剧本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剧本一定要好。具体做的方法:在自己剧本不好的之前,先同意一个比我好的剧本,同时我自己也要思考。再我有自己的好剧本之后,就要开始生活在这一个剧本里,过自己的生活。
2、人身既然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这样就正是需要我们的探索,对于一个已经知道世界就没有了探索的意义,没有发现的未知事物的成就感,所以上帝最起码是公平的。对于这一点我应该做的是,顺其自然,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就不会有空具的感觉。在这之上在制定一个航海图,知道我自己探索的方向,最终肯定会有收获,抵挡梦想的彼岸。
3、如果提前未雨绸缪了一个不可能的未来,最终肯定不会达到。这一点我也意识到了,所以如何突破这一个思想,需要我的努力。但是我可以用自己已经做过的例子来模仿。如:一开始觉得摔跤很恐怖,感觉自己不可以,结果被打一个死惨。如果改变自己的心态,认为摔跤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方法,结果没有这么惨。这一点虽说是很小的一点,但是对于我自己的借鉴肯定是有的,告诉了我,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局限自己,感觉简直可以,就可以突破自己的这一堵墙。
董一铎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6.物理学科的思维特点研究 篇六
1. 模型化
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而抽象概括和简化的过程,也正是人脑对事物的思维加工过程。模型就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亦即是一种思维的形式。
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所在之一。然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步入模型这个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具备掌握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2. 多重性
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本学科内,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步骤,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本文谓此特点为物理思维的多级性。
一般说,物理思维的多级性亦包括了模型的转换。无疑,这种思维的多级性,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这是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次推进。而对于步入新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对思维惰性的一个冲击。从开设物理课开始,便须注意不断地引导并培植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敏锐能力,鼓励学生勤于钻研、深于追究的思维品质。
3. 多角度性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出发,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同一个结果。
还有一些问题则不同,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存在,需要作全面的分析。而解决这类问题所需要的思维过程须是开放性的,即依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灵活而全面地寻求对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这种特点被称作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求异、发散是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的体现,要求个体具有能从常规、呆板或带有偏见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把思维从曾经经历过的思路上转移开来,以探求新的解决办法,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在思考中能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转换,全面地把握问题,细心地权衡哪些思维是有利的,哪些思维是正确的。
4. 表述的多样性
物理问题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表述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借助于画图像。有些问题还可以用各种图示。概念的表述亦有类似的方式。每一种表述,都是一种语言,同样是一种思维。
这种表述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首先对思维的方法要加以选择、优化。选择和优化是对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表现,也是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表现。物理教学,就需培养学生选择表述方式的意识,学会并掌握物理语言,准确地运用适当的语言思考、论述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 思维的转换
思维的转换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它要求个体及时地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思维的方式,改变语言表达方式,以更简捷、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是常见的。
思维的转换,既是物理思维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甚觉困难的又一所在。
思维的转换,是思维的灵活性品质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植这种品质。
6. 假设与验证
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所必须经历的步骤一般说有如下四步,即发现问题,认清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而其中的假设与验证是思维过程的中心环节或关键环节。在解决有多种可能的问题时,结论与假设有关的,必须加以验证。验证假设的思维是人的认识深化的过程。验证的方法,可以是间接的方法,即推理的方法,也可以是直接的检查,即知觉的方法。但无论以怎样的方法来作验证,都直接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7. 等效思维
等效方法的运用,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所谓等效,即效果相同。例如矢量的合成分解、等效电路等属之,都是简化复杂问题的方法。把复杂的对象等效作一个模型,以便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这种等效处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8. 实践性
物理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许多知识是实践观察的总结。
就其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技术这一点讲,物理知识是非常具体的、通俗的。而就其概括实践来讲,无论是初级经验的概括,还是高级科学的概括,它又是那么抽象。既具体又抽象的特点,要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必须具有相应的特点。
7.伙伴研究,让思维共舞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伙伴研究;数学思考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儿童在固有的伙伴学习联盟中能够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让各自的思维互相碰撞,了解彼此的想法,产生多角度的数学思考。通过相互间的影响,将各个伙伴的想法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在求同的同时,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这节课时,我在思考是不是有部分学生已经会算了呢?对算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学生都会了老师应该教什么?我们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让教学更高效,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解读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前我做了一个详细的前测,一共调查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100人。
一、教学前测
26+4=( )
你是怎么算的呢?(可以画图、写算式、文字说明等。)
26+4=( )
你的想法:
调查结果显示:
1.对于“26+4”这道算式,结果正确,并写出合理详细的计算过程的共64人,占总人数的64%;
2.对于“26+4”这道算式,结果正确,但写不出计算过程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8%;
3.对于“26+4”这道算式,算错或者空着没写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28%;
4.对于“26+4”这道算式,怎样算的,算理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①用画图的方式呈现
其中,用画图形式表示计算思路的一共有9人,占总人数的9%,相对来说这种表示方法比较直观和形象一些,但不是很好表达。
②用算式或文字来表示计算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中,用算式来表示计算过程的一共有43人,占总人数的43%。尽管表达形式不同但都是先算6+4=10,再算20+10=30,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学生不仅知道了正确的结果,还知道详细的解题思路,自己就已经理解了“满10进1”这一难点。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教什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活动,让这部分已经会做的学生在计算方法、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思维有一定的层次性。同时,为学生搭建伙伴研究的平台,让学生在伙伴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碰撞。
③用竖式的形式来表示计算思路,如下图所示:
其中,用竖式的形式来表示计算过程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11%。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还没有进行教学,但是有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确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由此可见在学生中有一部分在课余时间进行了超前学习。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和减(二)》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特殊情况),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一般情况)。突出了进位的基本原理是“10个一是十”,有利于学生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满10进1”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的一般情况,就能把进位的原理、方法灵活地应用到各个具体的计算中去,逐渐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教材的编排是这样的:例题以“小朋友摆画片”为题材,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24+6”,呈现了小棒图,着重解决进位的原理;再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24+9”,承认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主要倡导先算“4+9=13”。“试一试”让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学习一位数加两位数,“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再引导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实践
在我看来,原先教材中那些按部就班的教学压制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数学活动经验的调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交流和碰撞,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伙伴研究的平台,创设适当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激情和火花,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变和尝试:
片段一:
砳砳给我们带来了第一个任务,看:
任务一,我出题:
1.照样子,自己编一道26+□的加法算式。
2.编完自己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这位小朋友编的算式是26+4,如果是你,准备怎样算呢?
请在你的学习单上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找小棒帮忙。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想法?
生1:我是摆小棒的,把6根和4根合起来,先算6+4=10,再算20+10=30。
师: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
生2:他讲得很清楚,我一下子就听懂了。
师: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3:4根和6根合起来正好是10根了,我们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按你说的做。
生4:我是先算6+4=10,再算20+10=30。
师:你真了不起,直接就算出了结果。
生5:我也是先算4+6=10,再算20+10=30。
生6:我是用竖式来算的,算出26+4=30。
师:你真厉害,都会用竖式来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口算方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我们以后再研究。
四、教学反思
既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那在这节课中老师应该教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沟通联系、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创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充分发挥伙伴学习联盟的优势,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交流中碰撞提升。
因此,在这节课中编写“26+□”的加法算式这一任务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编的题。其中,有的孩子编出的算式是不进位的,如像“26+3”这样的算式,正好进行了旧知识的复习;一部分孩子编出了进位的算式,选择“26+4”为例题,这样让所有的学习资源、研究的材料都来自学生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深入准确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提供了感知的机会,同时在伙伴研究的过程中顺利突破“进位”这一难点。并且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进行了编题任务的设计:
片段二:
砳砳给我们带来了第二个任务,看:
任务二,我尝试:
照样子,自己任意编一道□□+□的加法算式。
1.得数是四十多。
2.四人小组交流,轮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一次编题任务的完成和交流,在比较分类中学生深切感受到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实质,从而真正突破了难点。
另外,从以上片段中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教师及时为学生搭建了探索、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对“26+4”这一道算式算理的理解,学生进行了充分地探讨和交流,所以“满10进1”这样一个难点的突破,学生不知不觉地已经在自我学习和伙伴研究中得到了理解。会的孩子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并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完善了自己的思维;不会的孩子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了学习和提高。其中一个孩子在交流后完善了他的研究单,在这张研究单上各种方法都有,并且在交流中他也体会到了口算方法的简洁和方便。
总之,每一个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伙伴研究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儿童在固有的伙伴学习联盟中,在一定的交流碰撞中,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彼此了解个体的思维;在激辩和反思中,聚合小伙伴的思维,形成了相关的科学化概念;同时发散个体思维,在集体中碰撞智慧的火花,形成灵感,产生顿悟。
参考文献:
[1]翁碧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J].福建基础教育研,2014(03).
[2]张翔,张志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3]李扬.浅议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
[4]宋丽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1).
[5]尹作卿.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上,2013(10).
作者简介:杨金凤,女,1982年6月出生,学历:教育硕士,就职于南京市力学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生5:我也是先算4+6=10,再算20+10=30。
生6:我是用竖式来算的,算出26+4=30。
师:你真厉害,都会用竖式来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口算方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我们以后再研究。
四、教学反思
既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那在这节课中老师应该教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沟通联系、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创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充分发挥伙伴学习联盟的优势,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交流中碰撞提升。
因此,在这节课中编写“26+□”的加法算式这一任务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编的题。其中,有的孩子编出的算式是不进位的,如像“26+3”这样的算式,正好进行了旧知识的复习;一部分孩子编出了进位的算式,选择“26+4”为例题,这样让所有的学习资源、研究的材料都来自学生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深入准确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提供了感知的机会,同时在伙伴研究的过程中顺利突破“进位”这一难点。并且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进行了编题任务的设计:
片段二:
砳砳给我们带来了第二个任务,看:
任务二,我尝试:
照样子,自己任意编一道□□+□的加法算式。
1.得数是四十多。
2.四人小组交流,轮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一次编题任务的完成和交流,在比较分类中学生深切感受到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实质,从而真正突破了难点。
另外,从以上片段中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教师及时为学生搭建了探索、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对“26+4”这一道算式算理的理解,学生进行了充分地探讨和交流,所以“满10进1”这样一个难点的突破,学生不知不觉地已经在自我学习和伙伴研究中得到了理解。会的孩子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并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完善了自己的思维;不会的孩子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了学习和提高。其中一个孩子在交流后完善了他的研究单,在这张研究单上各种方法都有,并且在交流中他也体会到了口算方法的简洁和方便。
总之,每一个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伙伴研究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儿童在固有的伙伴学习联盟中,在一定的交流碰撞中,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彼此了解个体的思维;在激辩和反思中,聚合小伙伴的思维,形成了相关的科学化概念;同时发散个体思维,在集体中碰撞智慧的火花,形成灵感,产生顿悟。
参考文献:
[1]翁碧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J].福建基础教育研,2014(03).
[2]张翔,张志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3]李扬.浅议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
[4]宋丽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1).
[5]尹作卿.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上,2013(10).
作者简介:杨金凤,女,1982年6月出生,学历:教育硕士,就职于南京市力学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生5:我也是先算4+6=10,再算20+10=30。
生6:我是用竖式来算的,算出26+4=30。
师:你真厉害,都会用竖式来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口算方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我们以后再研究。
四、教学反思
既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那在这节课中老师应该教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沟通联系、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创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充分发挥伙伴学习联盟的优势,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交流中碰撞提升。
因此,在这节课中编写“26+□”的加法算式这一任务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编的题。其中,有的孩子编出的算式是不进位的,如像“26+3”这样的算式,正好进行了旧知识的复习;一部分孩子编出了进位的算式,选择“26+4”为例题,这样让所有的学习资源、研究的材料都来自学生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深入准确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提供了感知的机会,同时在伙伴研究的过程中顺利突破“进位”这一难点。并且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进行了编题任务的设计:
片段二:
砳砳给我们带来了第二个任务,看:
任务二,我尝试:
照样子,自己任意编一道□□+□的加法算式。
1.得数是四十多。
2.四人小组交流,轮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一次编题任务的完成和交流,在比较分类中学生深切感受到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实质,从而真正突破了难点。
另外,从以上片段中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教师及时为学生搭建了探索、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对“26+4”这一道算式算理的理解,学生进行了充分地探讨和交流,所以“满10进1”这样一个难点的突破,学生不知不觉地已经在自我学习和伙伴研究中得到了理解。会的孩子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并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完善了自己的思维;不会的孩子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了学习和提高。其中一个孩子在交流后完善了他的研究单,在这张研究单上各种方法都有,并且在交流中他也体会到了口算方法的简洁和方便。
总之,每一个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伙伴研究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儿童在固有的伙伴学习联盟中,在一定的交流碰撞中,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彼此了解个体的思维;在激辩和反思中,聚合小伙伴的思维,形成了相关的科学化概念;同时发散个体思维,在集体中碰撞智慧的火花,形成灵感,产生顿悟。
参考文献:
[1]翁碧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J].福建基础教育研,2014(03).
[2]张翔,张志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3]李扬.浅议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
[4]宋丽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1).
[5]尹作卿.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上,2013(10).
8.读《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有感 篇八
龙港一小 谢树样
最近,我拜读了张天孝老先生的《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一书,深深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感动,被他的数学教学思想所折服。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设计学习新序列
关于学习的序,我第一次是在俞正强老师的讲座中听到的,俞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选材和立序的问题,而《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则在一个更宏观的范围上,谈论了通过“重组结构,更新内容,滚动发展”的方式,设计学习新序列。
本书认为可以通过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整合,设计学习新序列。例如,以“乘法分配律”为核心,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和乘法分配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整合在“篮球场上的数学问题”的主题下,形成一个教学单元。从步测和目测开始,为长方形周长学习积累经验,从长方形周长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中引出乘法分配律,用乘法分配律来说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解决较复杂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问题。这样整合使得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
书中提到,采取“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呈现序列进行滚动发展。前有孕伏:结合可以联系的知识点,将学习一个重要知识点所必需的基础进行前期铺垫,降低在新知学习第一时间产生的难度。中有突破:让学生主动利用原有的知识,突破新知探索中的难点,使经验材料数学化,数学材料逻辑化。后有发展:是指把“中有突破”的探索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在知识运用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上有所拓展。
其实不管教材研究还是一节课的研究,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我曾经利用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理念设计一个教学案例,竟然获得了温州市案例评比一等奖的好成绩,真是喜出望外。
教学三环节实务和理论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规律,即数学思维的问题律、情境律、发展律,相应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做好引入、展开、巩固三个环节。
引入按照数学思维的问题律,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抓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引出学生思考。展开按照思维的情境律,采用操作、图示、模拟等手段,通过分析和比较,抽象概括出原理和结论。巩固按照思维的发展律。既有模仿例题的基本训练,又有增加非本质干扰因素的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的灵活训练。
应用题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书中为我们解释了应用题、问题解决教学的来龙去脉,这是新课程以来,一线教师比较困惑的内容。曾几何时,应用题教学销声匿迹,成了谁都不愿提及的话题,似乎谁提及,谁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谁就因循守旧。其实是我们学养不够,唯上唯书的表现。张老先生在本书中专门讨论了应用题教学的相关内容,给人一种豁然开朗、醐醍灌顶的感觉。
应用题是把日常生活或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或图形、表格来表示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而求未知数量的问题。虽然课程标准没有出现应用题的名称,()教科书也没有将应用题作为单独的教学单元列出。但是,应用的意识应是一个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应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书中认为应重视帮助学生分清条件和问题,建立“问题”—— “条件”——“算法”之间的联系系统,切实用好列式训练、补充训练、编题训练、选择训练、变式训练,让五种训练成为教学的有力抓手。
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落实好以下几种思想:
(1)比较的思想:比较是思维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纵向比较,即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另一种是横向比较,是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同层次上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不同解法的比较。采用比较法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新旧联结点上迅速展开,把“已知”作为基础,充分运用了已有的解题经验,因此有利于形成解题方法的逻辑联系。
(2)对应的思想:找数量关系的对应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在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问题、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问题的教学中,都要作为一项基本功训练。
(3)假设的思想:把题中的某一条件先假设为其相近的另一个条件,从而使问题的解决趋向于简单明朗。
(4)替换的思想:把一个数量替换为另一个数量,使数量关系趋向明朗。
(5)转化的思想:转化比较的标准;从数量之间的不对应关系转化为对应关系。
9.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篇九
能力与素质一直是教学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而所有能力与素质中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的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建立在人的创新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要发展,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放在首位,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学的重点要求。总结我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的特征有: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在个人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给问题以新的解决。它的特征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述。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显著的优势。因为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避免过分注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下的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而且讨论中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人思维活动的潜能。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有所用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记忆和技能的练习,缺少对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内化,缺少对学习过程的反省和调控。其结果是,在课堂上,学生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在课外是解题的操作机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研究性学习则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这时老师所要做的是联系现实生活,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我先创设了这样的一种教学情景:多媒体演示:$白糖拌西红柿,盘子里出现许多水;!盐腌菜,硬挺的鲜菜变得软缩,盆里水增多。其原理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通过分组讨论、分析运用本节的知识来解释上述现象,既顺利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学有所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三、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了所学知识点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时间难以完成,老师可先把问题提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把零碎的、粗糙的思想片断系统地组织起来,再经课堂汇总!这样不仅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生态平衡一课时,可指导学生对本地的水质变化、生物资源数量的变化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同时收集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物所带来的危害。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访问、查找图书、参考资料,利用计算机检索资料,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全面提高。
五、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老师可结合有关知识点,把社会焦点、全球热点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置身于生物圈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融合,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10.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十
关键词:思维;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90-01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都表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它们反映了思维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我结合工作实际谈如下见解和做法。
一.怎样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1.注重概念的学习,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反映了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案例:“函数”这个概念的教学,我是按照下面的思路去进行的。
(1)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有何背景?
(2)根据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能够归纳出哪些性质?
(3)从这个概念出发能否派生出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注重在变式教学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数学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从范例出发适当进行变式教学,多方位探讨,深入钻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案例:三棱锥D—ABC中,B—AD—C是直二面角,DB⊥底面ABC,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学生解出后,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思考:
(1)如图1,三棱锥D—ABC中,DB⊥度面ABC,求证:二面角B—AD—C为直二面角的主要条件是点A在以BC为直径的圆上(除去点B,C)。
(2)由点C引出三条射线CA、CB、CD、CA、CB确定平面α,CB、CD确定平面β,且α⊥β,若作平面ABD⊥CA,则△ABC的形状是____
(3)在图1中,点A在以BC为直径的圆O上,DB⊥平面ABC,BE⊥AD,BF⊥CD。E、F分别为垂足。求证:AD⊥平面BEF
通过案例,引出思考(1)旨在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出思考(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情况,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深入地研究问题(3)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怎样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来展开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牛顿的突发奇想“苹果为何不往天上飞”,这个问题使他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可见,问题意识能力是培養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做到:①不能满足于对数学材料的逻辑分析,要完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②适当提出一些不完整的数学材料,使学生形成有待继续探究的学习情境;③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三.怎样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案例>设α∈R,函数f(x)=2x3-3(a+2)x2+12ax+4.若f(x)在(-∞,1)上为增函数,求常数a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求f(x)当a≥2时的增区间为(-∞,2)和(a,+∞)
解法二:由f(x)在(-∞,1)上是增函数转化为求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小值.
解法三:使得f′(x)在区间(-∞,1)大于0即可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由函数的单调性求字母范围的基本方法:(1)已知区间是所求单调区间的子集;(2)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3)一元二次函数根的分布。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如何提高是学校教学工作中新的难题,以上仅代表本人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在此谨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11.研究激励哲学 培养学习思维 篇十一
关键词:开放式教育,班主任,激励,激励方式研究
美国成功的教育实践案例就是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创新的培养, 激励是前提, 创新是结果, 大学没有毕业的比尔盖茨在IT行业的成就就充分说明了激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Distance Education这一概念于19世纪70年代在国际教育界开始流行, 在80年代初引入我国。通常指师生凭借媒体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 远程教育是一种与传统的学校面授教育不同的教育形式, 其本质特征是“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在时空上是分离的”。我国开放式教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远程教育一样具有许多松散的元素, 由于学员的阅历、经历、岗位的不同, 往往独立性很强而团队性相对偏弱, 培养学员的团队思维, 树立学习意识就是我们开放式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针对远程教育的学员,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思想体系, 是实现远程教育管理的重要问题。我认为:激励是达成这个目的的重要手段。
激励机制这个在实体经济中已经被证明的人力资源有效管理机制, 但是在远程教育中如何运用这个机制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达到我们的目的呢?
(一)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伟大精神, 是我国优良的传统, 是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的, 在儒家文化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易传》讲,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孔子曾提倡“发愤忘食”的精神, 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这无疑都是一种激励的思想, 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而这种精神正是班主任管理理念中对学员的激励管理。这种精神曾经作为中国一代代有志之士的座右铭, 激励着他们奋发图强, 努力拼搏, 也激励着他们开拓创新。把这种精神和学员的个人实际情况相结合, 就形成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 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习精神。
学习精神的培育是对班主任的要求。班主任对学员的最终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激励机制, 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管理技巧, 来自精神的有效激励可以起到激发学员的个体驱动和稳定学员的作用。对学员更是需要有关怀、爱心、耐心、善用、信任和尊重, 这一点班主任首先要把握和提高。
在此基础上, 加以其它的管理艺术、公平激励机制、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奖励与表彰、政策的延续性等系列要素充实, 班级精神与凝聚力必然得到弘扬和巩固, 潜在的创造力才能发挥, 而学员的整体目标也能顺利地实现
(二)
威廉·詹姆士说:“人性的第一原则是渴望得到赞赏”。行为科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学习业绩不仅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 而且要看他的学习动机被激发的程度。人在不同的心境状态下, 发挥出的才能是相当悬殊的。一个人能力的发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班主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采取一切措施, 用激励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员的能力。激励不仅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而且是一门高深的管理艺术。班主任对学员的激发和鼓励, 会使他们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员学习积极性主要有工作性质、单体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班主任应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 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因人而异。如在文化差异上, 有较高学历的学员一般比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 同时他们也更看重精神方面的满足, 例如工作环境、个人兴趣、学习条件等, 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因此班主任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本班的特点和学员的个体差异, 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班主任应做到会赏识激励学员。当学员有进步时, 他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员获得成功时, 他最需要给予的是赞赏;只有这样做, 赏识激励才能产生预期效果。有时班主任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赏识的话, 可能会让学员铭记一生, 影响终生。对那些有才干、有抱负的学员来说, 给他一个发挥其才能的机会, 使其有所作为, 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的可能的条件。对学员的智力贡献, 如提建议、批评等, 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的评价。班主任的肯定性评价也是一种常识, 同样能满足学员精神需要, 强化其团队意识。
(三)
教育单位比较适应的激励体系, 与实体经济不同的思维构成。经济实体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物的激励, 达成实体的经济利益。教育的激励机制则完全建立在通过精神的愉悦, 实现教学的目标, 为社会培养有知识的劳动者。
教育激励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 但大体上可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1. 形象激励。
形象激励, 主要是指班主任作为班级领导的个人形象, 对班级的思想和行为能够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学员的精神状态。班主任以身作则、公道正派、言行一致、爱岗敬业、平易近人, 就会得到学员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就能有效地督促学员恪尽职守, 完成好学习任务。因而班主任应把自己的学识水平、品德修养、工作能力、个性风格贯穿于处世与待人接物的活动之中。
2. 情感激励。
情感, 是人们情绪和感情的反映。情感激励既不是以物质利益为诱导, 也不是以精神理想为刺激, 而是指班主任与学员之间的以感情联系为手段的激励方式。班主任和学员的人际关系既有规章制度和社会规范的成分, 更有情感成分。一般来说, 学员学习热情的高低, 同班主任与学员的交流多少成正比。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有时班主任一句亲切的问候, 一番安慰话语, 都可成为激励学员行为的动力。因此, 现代班主任不仅要注意以理服人, 更要强调以情感人。要重视与学员的人际沟通, 变单向的工作往来为全方位的立体式交流。班主任可以在这种无拘无束、学员没有心理压力的交往中得到大量有价值的思想信息, 交流思想感情, 从而增进了解和信任, 并真诚地帮助每一位学员, 使团体内部产生一种和谐与欢乐的气氛。
3. 需要激励。
需要激励理论认为: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 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从需要着手探求激励是符合心理规律的有效途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基本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实现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不是想实现就能实现的。因为社交需求是人们愿意建立友谊关系, 渴望得到支持和友爱, 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 为群体和社会所接纳。尊重的需求是指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 希望获得声望和权威, 取得成绩时, 希望被人承认。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最基本需求中最高层次的需求, 这种需求意味着人们希望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工作, 使自身的潜在能力能够发挥出来。
因此, 班主任在激励学员时, 应针对不同的对象与其不同的需要进行激励。只有掌握了学员的需求才能积极创造条件去满足学员的需要, 有目的地引导需要, 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领导工作, 从而达到激励学员积极性的目的。
4. 心智激励。
过去有人片面地认为, 激励就是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让学员想学, 愿学、有热情, 心情舒畅, 这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激励学员想学、愿学是对心的激励;更重要的是要让学员能学、会学、创造性地学, 这才是对学员心智的激励。激励“心”是前提, 激励“智”才是目的。激励从心开始, 可以达到对心智的激励。学员的潜能不被激励, 藏着就是无能。而学员的潜能对班主任来说是没有用的, 班主任需要的是学员的效能, 而不需要学员的潜能, 因此班主任应将学员的潜能进行激发使之变成效能。这种对心的激励可以带来智力、智慧和创造力的开发, 激励心与激励智要结合起来。
5. 信心激励。
很多时候学员可能对自己缺乏信心, 不能清楚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尤其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 往往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 学员需要外界尤其是自己信赖的、尊重的、敬佩的人的鼓励, 而来自班主任的鼓励则更加可贵, 它意味着会给自己提供成功的机会和必要的帮助, 这无疑会激发学员的需要和激励学员努力进取。因此班主任应努力帮助学员树立“人人都能成才”信心, 让学员看到希望, 扬起理想的风帆。学员有了信念、动力和良好的心态, 就能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四)
班级管理的高绩效是班主任的不断追求, 而在所有被采用提高管理效能的工具中, 激励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环节, 正日益受到高度重视。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欲望予以适当满足或限制, 而实质是人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在认识激励与鼓励思维方法上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追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团队, 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完成整个学习任务。
通过激励实现远程和开放教育的学员, 在思想上、学习中以及工作岗位上基本上实现四个转变:
1. 由自在学习向自为学习的转变。
学员们来自于不同的工作岗位, 对于学习的认识也不同, 特别是一些高考落榜生, 他们对学习是既追求又疲倦。毕竟无情的高考制度给他们的心灵带来过巨大的伤害, 他们处在一种自在的生活状态之中。开放式教育给了他们新的机会, 不断地激励使得他们能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学历、经历、社会阅历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改变自在存在的工作学习状态, 成为自为存在的中国建设者。
2. 由松散教育向团队教育的转变。
开放式教育的团队管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其难度就在于平时学员们都在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经济实体和施工工地, 学员们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很难形成。但是现在网络技术为这种团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我通过建立QQ群、MSN等通讯手段把学员们集合在一个群体下, 实现互相交流。通过QQ、MSN这些现代技术, 把在全国各地的学员联集成一个整体, 做到了互通信息、共同思考、资源共享的目的。形成了开放式教育的班级学员团队。
3. 由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的转变。
激励教育的另外一个优势, 就是使得班级管理的精细化。通常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开放式教育是很难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对于学员的具体状态特别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非授课时间很难体现出来, 这样每次集中授课的针对性就受到影响, 是粗放式教育的一种表现。由于激励教育增加了学员的团队意识, 学员们通常通过QQ、MSN把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提出。那么在集中授课时, 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明显加强, 实现了由粗放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精细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4. 由学历追求向能力追求的转变。
针对社会上重学历轻能力的现状, 在开放式教学中, 经常把学历和能力的对比有意识地安排在激励教育之中。最典型的是爱迪生和比尔盖茨, 他们成功不是学历的成功, 而是能力的成功。能力产生在思考之上, 是通过大量的知识和实践的堆积。开放式教育的特点就是对学员能力的培养, 电大的学历取得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当学员完成了这种转变之后, 在工作中的创造性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很多学员在工地上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通过改进和优化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得到了业主的好评。
国际开发式教育发展将近百年, 中国开放式教育发展20年, 就其形势而言不是创新的教育模式。但就其教育形式和教育模式而言如果不断地在教育的思想方法上创新进取, 就能获得意外的成功。激励学员永远是成功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陈筠泉, 李景源.新世纪文化走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2]鲁笏.学规类纂[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3]任剑涛.从自在到自为[M].陕西人民出版社.
【思维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创新思维科学研究07-20
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11-09
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研究论文11-09
浅谈高职生现状及拓展德育新思维研究12-04
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12-18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新方式11-06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阶段小结报告11-02
创新思维中期报告06-23
思维方式论文08-10
员工思维方式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