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朗诵

2024-11-12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朗诵(精选8篇)

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朗诵 篇一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

2.《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3.《春江花月夜》赏析(全)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与后世影响

5.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

6.《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作者简介

7.《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范本

8.《春江花月夜》情感分析

9.《春江花月夜》中“春”意象的赏析

10.《春江花月夜》的内涵赏析

2.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朗诵 篇二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环境,时代,月亮原型

清人王闿运在《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中写道,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用《西洲》格调, 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1]p82本文将对这位以孤篇盖全唐, 并流芳至今的初唐诗人, 以及他的诗作——《春江花月夜》, 用文艺学方法进行解读。本文选取的是社会历史研究法和原型研究法。[2]通过这两种方法而展开的解读, 我们可窥见环境、时代对作者和作品的影响, 也可洞见文本本身丰富的意蕴, 从而更好地认知和体味这一优秀的文本。

后人论及张若虚, 谈论的几乎都是他的诗作, 并且无一例外都给予高度评价。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说:“浅浅说去, 节节相生, 使人伤感, 未免有情, 自不能读, 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 炼成一片奇光, 分合不得, 真化工手。”[1]p81清代王夫之也在《唐诗评选》中评论道:“句句翻新, 千条一缕, 以动古今人心脾, 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 则在顺手积去, 宛然成章, 令浅人言格局提唱, 言关锁者, 总无下口分在。”[1]p82由是, 我们对《春江花月夜》及其艺术成就了然于心。而写下这首千古绝唱的张若虚, 却只留给我们一个朦胧的剪影。

张若虚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都不可详考, 一篇论文在介绍他时, 说“张若虚 (约660—约720) ”[3]p34作者未标明文献出处, 不能查辨真伪。不过, 他是初唐之人无疑。明代胡应麟说《春江花月夜》“详其体制, 初唐无疑。”[1]p81, 是为证。此外, 还可确定他是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其诗文与贺知章、包融等吴越文士驰名京都, 并和贺知章、包融、张旭三人合称“吴中四士”。他创作的诗歌大都散佚, 仅流传两首古体诗——《代答闺梦还》和《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生长于吴地, 吴地的风俗文化和地理环境, 对他的情性和《春江花月夜》的生成均有影响。魏晋玄风于永嘉之乱后流入江左, 吴人多了些娴雅脱俗和幽远任诞。张若虚骨子里也有这种气质。“天宝中, 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 虽有文章盛名, 俱流落不偶, 恃才浮诞而然也。”[1]p81吴文化中的吴文学, “特别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清商曲辞》更是直接影响了‘吴中四士’的诗风……清丽”, [3]p36对《春江花月夜》这一题目也影响深刻, “春江花月夜, 乐府旧题, 属《清商曲-吴声歌曲》。”[1]p47吴地的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吴人的创作。吴地地处亚热带, 雨量充沛。所以, 吴人作品中, “水”这一意象丰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更是将该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若虚所处时代的文学现状, 也影响了他的创作。初唐, 齐梁时蔚然成风的宫体诗依然盛行。“宫体诗在唐初, 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 没心肝的宫体诗。不同的只是现在词藻来得更细致, 声调更流利, 整个的外表显得更乖巧, 更酥软罢了。”[4]p11不过, “初唐四杰”给绵软的诗歌增添了些力度, 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闻一多评价说:“卢照邻只要以更有力的宫体诗救宫体诗, 他所争的是有力没有力, 不是宫体不宫体。”[4]p1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被他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至此, “诗歌随时代的变迁, 由宫廷走向生活, 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代表这种清新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 正是闻一多强调的刘希夷和张若虚。”[5]而遗留了将近一百年的宫体诗, 也因为《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赎清了它的罪孽。由此, 张若虚的历史功绩得以彰显, 他和陈子昂各自的努力——“陈子昂以风骨胜, 而刘希夷、张若虚又益之以情韵。”[6]p41为诗歌由初入盛扫清了障碍, 使盛唐诗歌以崭新面貌出现。

《春江花月夜》, 最突出的意象是月亮。全文三十六句, 直接出现“月”字的有十五句。此外, 还有些句子是间接描写月亮。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 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 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7]p48月亮亦是如此, 而且这一意象早就被镌刻进诗篇, 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然后沉浸在历代中国人的血液里。

月亮原型,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主要有两种模式, 即“月殿嫦娥”和“月出皎兮”。[8]依据文本情境, 取前者。它来源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据《准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以奔月, 怅然有丧, 无以续之。”高诱注曰:“姮娥, 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 未及服食之, 姮娥盗食之, 得仙, 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有文章说, “‘奔月’神话的原型题旨表达了一种女性过失和男性伤怀的情感。”[7]p48笔者认为亦可从别的角度来解读。首先, 嫦娥奔于月成为不死者, 说明月这一实体本身不朽。既然不朽, 就必然涉及永恒和时空、有限和无限这些宇宙奥秘。其次, 嫦娥永生, 而她的丈夫羿却年寿有尽。所以, 羿离世, 嫦娥依然活着。因此, 对嫦娥而言, 丈夫或者男人这个角色必然缺席。留与她的, 唯有无尽的思念和伤怀。

《春江花月夜》主要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时空意识, 以及由此引发的有限和无限的思索与感怀。二是闺妇思远的感伤、落寞和悲凉的情怀。

前八句主要是景色的铺陈渲染。“江天一色无纤尘……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六句, 闻一多赞赏为体现了“更迥绝的宇宙意识”[4]p17。一轮孤月, 洒满清辉, 明亮了夜晚。江月, 如同过去的千百年一样, 依然照耀着人们, 人和其它自然万物都沐浴在这光辉中, 无所分别。然而, 就在那一刻, 江畔第一次有人抬头仰望, 意识到了月亮的存在。这时候, 人才和其它万物区别开来。人, 存在着天空性和大地性两种生存维度。在抬望眼的一瞬间, 人的存在从过去的大地性延伸、触及到了天空性。此时, 江月才把它神性的光辉第一次洒在具有天空性的人身上, 人之所以为人得以完整建构。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 将人生的有限性和时空的无限性敞亮开来。虽然人类作为一个种群绵延至今, 但作为个体的人却年寿有限, 一旦出生就必然指向死亡, 这是人类无法逾越的生命哀感。但是月亮, 人类出现以前, 它就存在。人类消失以后, 它依然存在。此外, 除了月, 江也是永恒的。孔子就曾喟然叹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苏轼也不无悲哀地说过:“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所以当有限生命的人类在面对“江月”这一时空的无限永恒时, 总会觉到些许感伤和压抑。

最后的二十二句讲述了闺妇的思念和悲戚。江月在等待着, 而长江却送走了流水, 白云也离别了天空。青枫浦上, 弥漫着挥散不去的忧愁。《楚辞·招魂》有句云:“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及千里兮伤春心。”江淹《别赋》也道:“春草碧色, 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1]p48由是, 枫、浦都意味着离愁。如将“流水”、“白云”寓指男人, 那么等待着的江月, 自然是如嫦娥一样的思妇。男人乘扁舟而去, 明月楼中的女人唯有相思。楼上月光徘徊, 月光中的女人亦在徘徊。明月把房间里的物件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引得女人睹物思人。在相思的煎熬下, 女人想要拒绝这月光, 可是它“卷不去”、“拂还来”, 令人无法抗拒又无法摆脱。

得不到男人的音讯, 女人想如月光一样, 能够照耀在男人身上。然而, 这毕竟是妄想。现实中的鸿雁传书和鱼传尺素, 也是枉然。女人在梦境里见到了落花, 春天已经过去一大半, 可是男人依旧没回来。如同那朦胧的海雾和无限的潇湘路, 女人的思虑和感伤没有希望又没有尽头。

从字面意思的解析可窥见, 这些女人, 不管是否像嫦娥一样有过失, 她们都和男人天各一方。嫦娥流连于清冷的月宫, 而她们则徘徊在楼上, 月光照亮了她们共同的忧愁。男人, 对她们来说是缺失的, 在当下是不在场的, 他们只存在于思念中。

此外, 还要注意“春”这一意象对这种氛围的烘托。春天, 万事万物都在畅享生命, 畅享自然赐予万物的神恩。无一例外地, 人也在畅饮着生命和爱情。花好月圆, 男欢女爱。可是, 在这样的时刻, 男人却不在场, 只有独守空房的女人。这把女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欲望渲染得更加悲苦。而且, 她们或许代表了那一时代一群女人的生存处境。这种悲戚染上时代的氛围, 显得更加落寞无奈。

所以, 对某些书上说《春江花月夜》是“对春天的更为炽热的正面讴歌, 并融合着对宇宙、对美好人生的热情礼赞。”[6]p40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他们只看到了诗歌由初唐向盛唐的转换中所逐渐丰盈起来的气韵、力度和艺术魅力, 却忽略了文本本身所表达的内涵和意蕴。

参考文献

[1]王启兴、张虹注:《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小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春江花月夜》的原文引文出自该版本。

[2]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3]雷宁:《试论吴文化对“吴中四士”的影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第6期, 2006年。

[4]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唐诗杂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5]李泽厚:《美的历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213页。2008年。

[6]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中) ,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41页, 2004年。

[7]包莉秋:《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比较研究》,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第19卷第4期, 2003年。引用文献转引自该论文。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朗诵 篇三

全诗的第一个结构层——“起”,就是开头四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海潮和月本是自然之物,而在这里,都成了诗人之物,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对象。正如叔本华所说,诗人的意志,欲望,常常构成“一种情绪,一种激情,一种激动的心境”,在对自然景色进行和平的静观之时,“主观的倾向,意志的喜爱,把它自己的色彩赋予被观照的环境,反过来,各种环境又传播它们色彩的反射给意志”。二者奇妙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宏状”的审美感觉。这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一种气势:皓月当空,江水和海水相接,连绵千万里。

月,本是盘古的“右眼”,自有天地开始之时,就与盘古的左眼“日”相分离;江水和海潮其本质都是水,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天各一方。然而水是生命的源头,因此江水和海潮也是具有生命力的,他们也渴望汇聚,渴望拥抱!——于是有了“春江潮水连海平”;虽说“月”习惯了分离后的孤独,但当“她”在静观自然之时,突然发现了原本分隔多年的江水和海水,竟在这一夜欢腾相聚,自己内心中孤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畅快地与“他们”“滟滟随波千万里”,并把这种喜悦散播各处,以至“何处春江无月明”。此时,诗人就幻化成了“月”,尽情享受着孤独被排解而带来的畅快!此时,诗人心中压抑已久的孤寂之情得到了彻底的宣泄、释放。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再面对眼前的景色自然有了不同的感受,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两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形成了一种优美的感觉。这里的“霰、霜、白”和“月光”又构成了一个新的意象图组。

这些意象以“月光”为中心,构成一幅幅色彩淡雅、线条柔和、节奏舒缓的和谐画面。它们既写实又超越了写实,凸显了文人们清幽、高雅、飘逸、恬淡的情愫。“月”发光而不发热,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冷清,进而感到孤独。而这种孤独被隐藏在纯美的自然景观之后,是一种纯粹的孤独,是一种宁静的孤独。

全诗的第二个结构层——“承”,就是接下来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一层由纯粹,宁静的孤独,过度到生命的孤独。“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两句也是深意内敛,“月圆”信非本意,“月孤”才是诗眼——“抬头望月,月我两孤”的传神之眼。借物抒情,承上启下,一“孤”字立见顿挫。“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江畔”是守望者徘徊守望、恋恋不去的江畔,“江月”是久候苦觅的守望者蓦见的似乎亦寻亦觅、徘徊逡巡的江月。只是月非我守,我非月望,一见而惊,再想惆怅。诗中的“我”忽心生一念:历史上该有多少象我一样的孤独之人,在这样的光景中象我一样与这轮圆月“不期而遇”。所以作者不由得感叹再三:“人生代代”总多相思相恋、苦寻苦觅、苦候苦守之情,却何及江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老天荒的孤苦守望之万一。可见,到这里诗绪已由写景到写情。由于有了“怜月”的心念忽转,倒似乎觉得自己还算是有幸之人,不觉就略减愁烦了。这里,因自己守望而谓月亦望之,因自己久望而怜孤月望久,极尽推情及物之妙。

全诗的第三个结构层——“转”: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一层,由抽象的生命的孤独,转入具体的生活的孤独。“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两句,它不仅让人想见游子身若飘萍,心随浮云,愁恨无凭的孤寂,更是全诗关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虽然情景相生,却始终是透过守望之眼“看”景物,其情感含蓄蕴藉,若有若无。而到这两句才开始直抒胸臆,慨叹心声——由外及内,终涉己身。至于“谁家今夜扁舟子”两句,应是说,“还有多少象我这样浪迹天涯者,羁旅淹留,高楼望断”?“我”身在江边,却心上“高楼”,神驰“妆台”,在游移的月影中,朦胧念想远方那被自己思恋的人与自己一无二致的孤寂;也料想“思妇”一定和自己一样,愁思如月色,“卷不去,拂还来”这种以己度人、益见相思的妙法,在后来的诗词中常见婉转。

全诗的第四个结构层——“合”: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一层是把具体生活的孤独进一步展开说明,把思妇和游子各自的孤独还原到了现实之中。思妇、游子、诗人,构成了一个意象图组。前四句写思妇于夜晚独守闺房,见月光而疑是霜,“卷不去”,“拂还来”,于是孤独之感陡然增强。后四句写游子在外漂泊,因“梦落花”而“怜春半”,自己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已久,望月照着回家的路,回家之念愈烈。然而,事终不能随己之愿,只能想象“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以此排遣内心的孤寂。诗人轻巧地把发生在具体的生活中的个体的孤独,展开到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变成了一种普遍的孤独。因此,全诗的基调就是孤独但不哀伤。

4.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 篇四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寻阳(九江)江上月夜,歌颂祖国山河之壮美,表现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夕阳箫鼓》的曲名最早见于清代姚燮(1805年-1864年)《今乐考证》,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曲调,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听起来十分和谐。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 春江花月夜教案

★ 春江花月夜朗诵

★ 《春江花月夜》释义

★ 赏析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 赏析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通感 篇五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 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 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 篇六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4、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画意、哲理、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从容,懂得感激。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课件展示 初步感知

听配乐配图诗歌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作者介绍 背景提示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四、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2、教师正音。

五、合作探究 深化理解

1、齐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提问: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怎样整合这些意象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明确: 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

美的水墨彩图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板书: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

2、师读,生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提问:这部分借助意象,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孕育了一个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诗人情不自禁地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也就自然会有“人生无尽,江月永恒”之慨叹!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其中蕴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板书: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

3、男女学生交叉朗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明确:“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

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小 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板书: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诗情)

六、拓展延伸 体会神韵

明确: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教师示范,配乐朗诵。

学生的表演形式可以多样,朗诵、演唱、书法展示等都行。(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又可以充分展示个人风采,活跃课堂气氛)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以优美的文字再现诗前十句的画意诗情。

【附】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

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诗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板书课题、作者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 “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 “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后20句。

四、再读全诗。

五、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六、布置作业

7.初唐诗人吴中四士之一张若虚 篇七

先来看一下张若虚基本简介。张若虚,字和号都不祥,他主要的活动是在公元七世纪的中期到公元八世纪的前期,扬州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关于他的诗句并不多,目前仅存两首。下面来具体看看张若虚简介。

张若虚的出生和死亡都不祥,他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到公元八世纪前期,至于民间所说的“吴中四士”,也只能说明他们的名气在当时都是差不多的,并且因为户籍地相近所以并称。

关于张若虚的生平事迹是少之又少,对于他的作品也是寥寥无几。在唐朝,他的诗集几乎没有流传在世的作品。从唐朝到元朝,他的一篇叫做《春江》的诗歌几乎都没有被别人所重视。根据文史学家的考证,现在所存着的唐诗等选本中都没有看到过他的诗作。不仅在唐诗的选本中没有他的诗歌,而且到了明朝对他的诗集也是只字未提。最早收录他《春江》诗歌的人应该算是宋代的郭茂倩,收集在他的《乐府诗集》中。然而这仅仅只是收录在乐府体诗中,直到明朝中还是没有将他的诗选在“正声”之中。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张若虚的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等了相近一千多年之后,张若虚的创作总算有了很大的转折。自从被明朝时期的李攀龙将他的诗选入选本之后,他的诗也经常出现在很多的诗集中。

张若虚是哪个朝代的

张若虚是哪个朝代的人?由于张若虚的出生和死亡的年份都不祥,因此人们对于他是哪个朝代的人感到十分好奇。张若虚主要活动是在公元七、八世纪年间,应该算是初唐时期的人。已经知道张若虚是哪个朝代的人了,下面就来看看张若虚相关的内容。

张若虚曾经担任过兖州兵曹。中宗神龙的`年间,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关于张若虚的诗集在现在只有两首流传在世上,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部诗作,这首诗歌沿用了陈隋时期乐府的风格,用感人肺腑的字词来打动着人们的内心,让人有一种空灵、清丽的感觉。

在唐代的时候,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歌传世,直到过了将近一千多年,他的诗歌终于得到了别人的关注和赏析,他的杰作的命运也开始有了逆转。

对于张若虚这个人,如今很多诗歌爱好者应该并不会感到陌生,他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更是让很多人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张若虚个人的经历,人们知道的是少之又少,在如今的史料中对于他的介绍也只有寥寥几笔带过。

虽然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得到他相关的思想感情,他通过诗歌的创作表达了对生活单纯而明净的向往,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诗句也成为了唐朝非常有特色的作品之一。

张若虚的诗

关于张若虚的诗在目前仅保存了两首,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这首诗歌一共有三十六句,用清丽的笔风来描写了江南春夜的诱人景色,同时还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意境孔明,音律优美,是千古的绝唱。

在张若虚的诗中,《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名作,它沿用了陈隋时期的乐府的题材来进行创作,抒发了自己的感人肺腑的离乡之情和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诗句的语言优美动人,音律委婉悠长,完全不同于宫廷诗的过度包装,给人一种空灵幽静。自然清新的感觉,后人评价创作这首诗歌的张若虚为大家。

诗歌《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吴声的歌曲名,据传是由南朝的陈后主所创作,原来的歌词已经不传世了。后来隋炀帝也曾经创作过此曲,张若虚的这首诗歌是拟题作诗,诗歌的曲调跟原来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却最富盛名,具体的创作的背景已经不能再进行考究了。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朗诵 篇八

在中国诗词歌赋中,有那些可以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一较高下?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那个文化鼎盛诗歌正源人才辈出的大唐社会里,好诗实在是太多,猛人也实在是太多了。虽说最负盛名的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但也并不代表他们的每一首诗就是全唐诗中的一、二、三名。有很多名气不如他们的小诗人,却能写出令世人瞩目的足以在唐诗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诗篇。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称为是“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也就是说很多人公认的,这首诗如果在全唐诗排第二的话,那么没有哪首诗能排第一。就连闻一多先生也极爱这首诗,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但是不然,还有人有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力压所有唐诗,就连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都要排在它的名下。而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甚至就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而清代的大才子王渔洋表示,全唐诗有四首可并列第一,这其中,包括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而其余的诗篇无能出这四首之右。当真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样争论下去,似乎没有个头了。其实,在历史上唐代诗人们对于诗歌的较量,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以武会友一样。不打不相识,不比不知道高低。我们不防来看看唐朝那些大诗人是怎么来对诗歌一较高下的。唐朝诗人王之涣,他的名气不跟李白、杜甫这些诗仙诗圣相比确实要小得多。不但如此,他留给后人的诗篇也少的可怜,只有6首。不过,他有一首诗你绝对读过。就是流传千古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有多猛呢?我想不用使用太多的形容词来形容了。这首诗是初学唐诗者的启蒙之诗,在小学课本当中,你学习的第一首诗就是这一首。单单看这一点,你就知道这首诗有多猛了。王之涣有很多好朋友,其中有著名的大诗人王昌龄和高适。他们俩都是大唐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有多恐怖?还记得那首《出塞》吗?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这首诗让李白的七言绝句黯然失色,堪称七言绝句里面的霸主。还有高适《别董大》里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一句足以击碎唐朝所有的离愁别绪,让人豪气顿生。那么这三人聚在一起,会有怎样的较量呢?有一天,天空飘着鹅毛大雪,这三位大诗人想找个酒馆喝点小酒,以抵御寒冷的天气。他们找到了一家酒楼,一个别致的雅间,酒楼里还有几名风姿绰约的歌妓唱曲助兴。席间他们喝的高兴,接着酒兴相互对诗。可是三位大猛人谁也不服谁,总想拿各自的诗篇一较高下。可是天寒地冻的,周围也没有其他文人,谁来当这个裁判呢?于是他们不约而同想了一个主意,看这些歌妓演唱的小曲中,最后唱谁的诗最多,谁的诗就是第一。过了一会,只听其中一个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唱的正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登时笑的合不拢嘴。这个歌妓唱完,另一个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畴昔贪灵奇,登临赋山水,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裏。”唱的却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唱完之后,又一个歌女唱了一首王昌龄的绝句。此时王昌龄沾沾自喜起来,回头对王之涣说道:“嘿,老王,我已经两首了。你还不认输吗。”这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王之涣终于起来说话了:“她们之所以没唱我的诗,是因为她们的档次还不够高。这里最美丽的歌妓,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立刻认怂。”说完,正好轮到那位最美丽的歌妓登场,只听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那首名垂千古的《凉州词》。唐诗第一,有什么创作套路我们不妨把那些被世人争来争去的到底哪首才是第一的诗好好总结一下。这一总结,果然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凡是唐诗榜上能角逐第一的诗,他们的结尾,都是否定句。比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李商隐的“不问苍生问鬼神”。等等。难道不用否定句就成不了第一吗?答案肯定是:能。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他做到了。他写出了无数人都坚持认为唐诗排名第一的诗。他的名字叫做张继。那首诗叫做《枫桥夜泊》。关于张继的生平,历史记载的实在是太少。他的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亦不详。只能根据他残存不多的诗篇推断出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做过检校祠部员外郎,又做过洪州盐铁判官。而且他的仕途之路好像很坎坷,一直到50多岁才有了一个正经职位,却官职卑微。他好像一生都在漂泊,不断寻求能够赏识他的才华的人。但他却一直无人赏识。他没有王维那样亨通的官运,也没有遇到李白歌颂的顶峰盛世。这一年,他漂泊到了苏州。夜色空寒,万籁俱寂,寺庙里的钟声回荡着归宿的声音,他一个人孤独地窝在船舱里,久久不能入眠。他此刻在想着什么呢?是乱世的风雨萧索,还是前途的惨淡无依呢?他把他的心情融入到了眼前宛如山水画的图案之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被千年来无数的人吟了又吟,被毛宁先生唱了又唱。《唐诗品汇》把这首诗列入“接武”一级中。并且说道如果张继的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后来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为它定名《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无一例外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谁说只有李白杜甫才能写出天下第一的唐诗?谁说结尾一定要用否定句?仅此一首诗,张继名垂千古。

上一篇:毕业研究生登记表班组鉴定评语下一篇:班级团支书的竞聘演讲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