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2024-09-25

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精选15篇)

1.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一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了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逐渐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开发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大学数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开设了大学数学的相关课程,并且通常是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大学数学课程的设立,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学生问关于“数学有什么用,数学能解决什么问题”的问题。学生有如此疑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数学所具有的应用性和专业特色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学生感受不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经过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教学理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学数学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以考试为目的和“重知识而轻应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中过重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以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提高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能力。(2)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多年以来,部分教师的教案总是一成不变,不能及时的更新,在教学中侧重于公式推导和结论的证明,缺少数学史、数学文化和现代教学思想的介绍,缺乏来源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性和前沿性的问题,割裂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和外部世界的联系。(3)教学方法比较老套。大学数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过去的“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逐章逐节的演绎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在思维方法的培养和锻炼。教学环境沉闷,师生互动较少,不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造性能力。(4)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目前,很多教师仍然单一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尽管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跟上教师的上课速度,有利于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某些较长的定义或者定理的证明,和一些复杂问题的计算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演示,限制了课堂信息量,影响了教学进度。

(5)专业特色比较模糊。例如经济数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经济理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其突出的经济特色要求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数学课。但是在很多时候,与经济有关的现象、背景和问题没有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2.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二

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掌握现有生产工艺、装备技术, 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要有超前的意识、捕捉创造机会的潜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有剖析现有技术实施二次开发, 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特征可制定细化人才目标: (1) 具有较厚的基础理论知识; (2) 具有发现问题、辨识问题的敏感性, 具有运用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鼓励借鉴创新、模仿创造, 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新的思路, 开发新的产品。 (4)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身心素质。

为了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大学生实施课内外一体的创新素质训练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 营造创新教育生态环境, 我们建立了基于工作室模式下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模式。

二依托工作室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是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开展大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功能教学组织。由于创新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人为教师 (组) , 教师 (组) 在创新工作室中发挥引导作用, 因此它既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又区别于组织不严谨、活动不规范的的课外科技活动。由于其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体现以学生为本, 教师与学生同等地位, 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学生融为一体、不同专业的学生融为一体, 以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为特征,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一个创新团队的整体。在工作室中培养学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 而且是一个全方位的, 从科学精神, 到拼搏精神, 到团队精神, 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学习, 如何做事, 可以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培养。

三依托工作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益处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原动力。创新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产生对科学以及其他问题的好奇心, 这就有了创新的原动力。创新能力从培养“好奇心”开始。由于工作室的模式是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的, 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忽略学生的个性发挥的顽疾, 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由思考,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自主参加创新实践的乐趣。工作室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展示, 创新进步得到欣赏, 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基于工作室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是实施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要载体。创新能力只通过传统的“教”是教不出来的, 仅通过传统的“学”也是学不到的。学生通过参加工作室创新实践, 不仅能够拓宽自己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了解, 训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且也是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重要载体, 因为工作室是以开展“做中学”、“探中学”、“例中学”等教学模式为特征的, 可以落实“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

基于工作室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有利于创造出更多的高水平创新成果。现代科学的发展很难让一个人在一生中涉足到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 如果不参加团队活动, 个人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 而工作室环境能使大家在自由、平等、民主、活泼的学术氛围中, 对学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比较参考、批判创新、融合, 进而去寻找和推敲真理。

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对大学生完善健康人格起着积极作用, 是塑造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竞争不断加强, 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层面, 同时还越来越关注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也就是要求高校要致力于大学生的全面成才教育。而工作室模式更有利于健康人格和优良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在工作室团队中可以一方面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另一方面可以学会遇到困难时善于与人沟通, 寻求别人的帮助。

依托创新工作室开展创新团队建设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由于高校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但是由于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造成成功率较低。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更需要高校提前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储备和必要的实习实训。众所周知, 一个成功的创业案例不仅要有好的项目, 而且更需要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团队, 而依托创新工作室组建创新团队是由不同年级和专业组成的团队, 他们不仅具备进行日后创业的技术储备, 而且也具有经过成员合作而磨练的成熟心理品质。

四基于工作室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注意的问题

工作室内部和外部条件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勿容置疑的。在工作室内部,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稳定的发展机制;建立师生或者成员之间交流研讨机制;开展创新、创意思维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完善知识结构;创造友好、和谐的工作室文化氛围。在工作室外部, 学校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提供工作室运行经费和物质条件保障。

1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与稳定的发展机制是前提

任何一个工作室都要有共同明确的建设目标, 这一目标首先要得到每个成员的一致认可并且应该具有挑战性, 但同时也是在工作室成员能力范围之内, 具有可实现性。为了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在一段时期内需要保持工作室稳定性。稳定性既包括人员的稳定, 也包括研究的载体的稳定。人员的稳定即在一定时期内 (一学期或一学年) 成员基本保持不变, 否则不利于成员的相互配合, 不利于产生高质量的成果。

由于工作室成员分属不同年级, 成员的更新是必然的选择, 而且更新也将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 从而使得工作室更加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从工作室的长远发展考虑, 组建工作室的时候应该注意成员的年级搭配, 不能因为一两个成员的离开而断层甚至解散。毕业后的成员可以继续通过网络等方式关注和支持工作室的发展, 担当“咨询顾问”, 同时还可能会提供更多的资讯和实践机会给成员。

2充分发挥专业和技能的互补, 完善成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成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影响。由于依托工作室组建的是跨年级跨专业创新团队, 因此有相当比例的本科生团队成员年级和专业不同, 这像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一方面,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学科交叉, 促进学术交流和创新;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系统学习, 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这又不利于学术创新。因此, 通过工作室组建本科生创新团队可以发挥成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完善成员的知识结构, 是提高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本科大学生要取得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必须具备进行学术创新的基本知识。团队可以通过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旁听相关课程或者自发讲授学习心得等方式, 不断完善成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身心素质的培养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强化成员的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协作意识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通过现在的锻炼来增强日后适应工作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可以实施团队实践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团队决策法。团队实践教育法即以团队形式参加多种活动环节, 在活动环节中感受团队作战的魅力, 同时以健康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 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示范教育法即利用模范人物和典型事例, 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去激励、感召、潜移默化地引导成员养成团队精神;团队决策法即针对某一需要解决的事情充分发扬民主参与意识, 让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 对于不同的意见, 只采取说服, 而不是强迫服从, 组织内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 促进成员间更加团结并产生归属感。

4营造工作室友好、和谐的文化氛围

优秀的工作室文化氛围既要强调团队精神, 又要鼓励个人完善与发展, 防止过于强调团队精神而压制个性的倾向。友好、和谐的文化氛围既可为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又是优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营造工作室良好文化氛围应首先培养团队凝聚力, 工作室成员之间的真诚相待, 彼此尊重, 使得成员对工作室有强烈的归属感, 把自己的前途与工作室的命运系在一起, 无形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其次要积极培植高效创新文化, 调动团队情绪, 激发团队创造力。

5建立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手段。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鼓励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 激发其科技创新能力, 答辩和考核侧重研究过程的得与失与研究体验等方面;制定分替代和奖励制度以解决学生在从事创新实践活动中受到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其精力受到牵制的问题, 一方面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践行了人本教育理念;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创新计划基金”、“优秀创新团队评选”、“优秀创新个人评选”等保障和激励制度, 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气氛, 建设崇尚科学与创新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敏等.基于工作室模式开展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 2010 (4) .

[2]陈兴文, 等.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黑龙江教育, 2009 (1) .

3.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三

【关键词】英语听力     训练方法     训练技巧

听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汲取语言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所有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力是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成了广大英语教师共同关心且棘手的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听力有个理性的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听力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听力训练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提高英语听力训练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克服语言心理障碍方面的训练,又包括加强语言知识方面的学习,使之转化为交际能力的技能训练。

一、提高英语听力的训练方法

(一)心理、生理障碍的认识及调整

影响英语听力的心理、生理障碍是多方面的、普遍性的,对于听的个体而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明确的心理分析,在听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训练和克服。对于听的群体来说,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性别特点、基础状况,从整体上把握,个别指导,并结合教材的选取,课程的设计,训练时间及频率等不同方面,采取有效的训练措施,提高听力效果。

(二)集中注意力训练

在听力训练中,集中注意力主要是指专门关注某些特殊的声音刺激,排除其他杂音的干扰,避免注意力分散。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听力设备有了很大程度地改进和提高,但在一些农村和不发达的地区,听力教学设备较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各种干扰而分散,即便是设备较好的学校,学生也会因各种原因分散注意力。作为教师,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应认真关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掌握控制注意力分散的有效方法。(1)“打预防针”。引起注意,使其减少或消除分心现象。(2)进行适当的暗示。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可采用目光凝视、手势指导或暂停录音等方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向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发出暗示。(3)记笔记。记笔记可使听者把注意力纳入讲话人的思路,使听与写同步进行,保持听的积极参与性,防止注意力分散。(4)指导学生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如要求学生适时提醒自己保持注意,或适时地反问自己“听到哪儿了”等。通过语言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进行的听力训练中。

(三)焦虑感的排除

教师必须承认并正视外语课堂焦虑感的存在和它对听力训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少学生身上都存在因焦虑而引起的学习倦怠、逃避、学习困难等情况,所以对听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缺乏能力或热情,而应考虑是否有焦虑感影响学生。教师尽量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把可能引起焦虑的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可以更多地采取鼓励、小组讨论、自我评估等方式,避免过多使用测试或公开问答等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也可以鼓励和训练学生独立使用情感策略来消除焦虑感,如放松练习、自我鼓励、朋友交谈等策略,不仅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提高效率。

(四)激发兴趣,增强听的动机

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1)帮助学生解决听力训练中的困难,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感觉听力训练有困难,如不及时解决,日积月累,就会感到这门学科难学,以致逐渐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寻找途径进行引导,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训练方法和经验,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2)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纯听录音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此时,不妨听听英文歌曲,但要做到有的放矢,可以将歌词提前写好,并去掉其中一部分,让学生边听边填词。

二、掌握听力训练的技巧

(一)消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

学生听力学习心理关系到学习的成败,要求在做听力题时,必须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要沉着冷静,保持良好心态。

(二)做好预测话题,激活知识“网络”

做听力试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停顿时间根据每个小题的问题及选项的提示来预测和推测录音材料的内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获取主动权,从而达到激活知识“网络”的目的。

(三)做好笔记,把握细节

在听力材料较长、干扰项较多的情况下,学会边听边做笔记尤为重要,如对年、月、日、星期、钟点、年龄、价码等数字敏感,要适时做好笔记,对一些关键词可以用符号来速记,这样可以掌握英语听力的细节。

(四)把握特点,捕捉信息

帮助学生归纳包括对话情景的标题。如“what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peakers?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likely take place?”等考题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可循的。譬如,在商店的对话、在路上的对话、在酒店的对话、在家里的对话、在校园或办公室的对话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和信息。

(五)听清主题句,学会放弃

短文的主题句往往出现在文首,偶尔也出现在文中或文末。主题句往往是一篇听力材料的中心思想,因此,听清主题句尤为重要。在听短文时,遇到某些地方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只要把握了主题句就可以了,要学会放弃。

4.高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篇四

应用写作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具学科,加强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以职场需求“建构互动自主的能力培养方式 现代社会对应用写作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应用写作作为一种基本技能,是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用人单位已将会不会写应用文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应用写作的使用范围已遍布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应用写作是一门基础性的能力课,明显的特点是其综合性和实践性.

作 者:王丽华 陈晓刚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刊 名:辽宁教育研究  PKU英文刊名: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G71 关键词: 

★ 诵读经典美文培养写作能力

★ 怎么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 写作能力

★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七年级教学论文)

★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论文

★ 高中数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 浅谈怎样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文写作能力

★ 体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论文

5.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五

【摘要】数学是现代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之一,它所体现的思想方法、逻辑推理、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渗透到各个领域。针对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建模应用意识弱的现状,应让学生走进数学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审视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其自主探索和数学建模意识,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作一些自我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能力

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应用科学基础的数学,在21世纪也得到发展,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数学教育把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在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情境,做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只有自身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比较强,有足够的知识基础,才可以担负这一责任。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今后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急需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新课改的需要,新的数学课程将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无疑是纸上谈兵,必须学会应用。并且,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是由数学的本质决定的。数学的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数学返璞归真,恢复数学本来的面目,回到真实的社会和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生产、生活中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几年数学教改的热点,新编初中数学教材把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在每章后面都开设有研究性题目和阅读材料。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和应用的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亲自探索。如:收集用平面图形铺地面的实例,在探索中思考为什么用一种正多边形铺满地面时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并探索任意一种四边形铺满地面的理由,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幅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看看谁设计得更有创意。这样的方式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很有促进作用的。还可以通过创设游戏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课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具有现实性,通过玩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游戏的不公平性,从而更好地调动思维,思考其中蕴涵的数学道理。

四、亲历建构过程,形成自主创新的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而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五、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这充分说明了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机制,培养学生“我会学”的能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实现数学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设贴切的情景,拓宽应用渠道,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的现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机,这对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及以后的进一步学习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PLC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六

摘要: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本位。《PLC原理及应用》是机电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笔者认为在PLC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需做到: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PLC的实践性,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PLC教学;应用能力;培养

可编程控制器(以下简称PLC)是在继电接触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工业自动控制装置,是计算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一种应用技术。随着工业自动化的迅猛发展,PLC作为现代电工的新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很多学校都把《PLC原理及应用》作为机电类的重要课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很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按企业现场控制要求进行编程、接线、调试等,未能体现职业学校学生在技能方面的优势。由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所以在讲授《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时,要求教师能准确把握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PLC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人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没有应用意识,就不可能有应用行动。因而,在PLC教学中,要把PLC教学与PLC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其概念、原理、指令及编程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学好PLC,更要用好PLC。例如,讲述PLC基本指令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电梯控制为例,电梯能实现楼层信号自锁及换层、上下行驱动、呼梯定向、开关门时间、顺向截车等较复杂的控制,完全是基本指令的综合应用。这样,把形象的实际问题与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以应用的意识去学习,真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和技能。

突出PLC的实践性,编写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实训指导书PLC课程本身就是微机原理的一门应用学科,这决定了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不可分割。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边学边练,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时分配上,实验、实训课时应多于理论课时,要突出PLC的实践性。目前《PLC原理及应用》的教材品种繁多,但完全适合职校学生使用的却很少,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需要同时参考几种教材,至于配套的实训指导书就更难找到。尽管有些教材后面附有实验课题,但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涉及PLC编程方法和实际应用的课题不多,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更不能体现企业对PLC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编写授课计划、教案的同时,还要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训指导书,具体内容应包括软元件应用、基本指令应用、步进指令应用、常用功能指令应用、便携式编程的使用、电脑编程软件的使用、综合应用等。此外,要求编写的实训指导书能便于进行模块式教学,能把知识点逐个突破,这样不仅在教学上易于操控,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这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变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把原来教师单方面活动变为师生的双向互动,适当地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取新知。在此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如讲授编程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小车传送物料为例进行情境创设,具体步骤如下:带料斗的小车在A处装满物料后,按下前进按钮SB1,小车前进,到达B处时撞块压合行程开关SQ1,小车停止运动;卸料完毕后,按下后退按钮SB2,小车后退,退至A处,撞块压合行程开关SQ2,小车停止运行,等待下一次送料。针对上述控制,要求学生先画出传统继电器控制的原理图,再用基本指令进行编程。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应用到已有的知识,如低压器、继电控制原理、梯形图、典型单元电路等,最后得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另外,由于《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不能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针对课程的前部分如PLC结构原理、软元件、基本指令等要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针对后面较复杂的实例时宜采用项目教学法,把一个实例确定为一个项目,同时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把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直接“灌”给学生,而是把知识作为学生要追求的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大凡教学都应适当开设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辅助或者说是课堂的延续,尤其是对《PLC原理及应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就显得更有意义。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带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了解PLC的使用情况,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理解书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指导学生搜集关于PLC的应用资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PLC在现代化生产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搞一些小创作或小改造,如利用PLC对学校水塔的水位或学校路灯进行自动控制的创制,或者对学校的车床线路进行改造实现自动进给等,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曾提出:“面向21世纪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要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上下工夫。”在《PLC原理及应用》教学中,如果只片面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忽略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与职业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闫丽华.《PLC》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职教论坛,2004,(6).作者简介:

7.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七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目标,自主学习能力

一、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实现途径

(一)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被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到应用型本科院校,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具备财务管理、财务规划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可进一步分解为: (1) 知识结构定位。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是指在财务管理实践中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 不仅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管理、法律知识, 而且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如投资、融资、决策技能, 财务制度设计、财务分析、资本预算、业绩考核等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些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起来的, 是形成财务管理专业职业敏感性和专业判断力的基础。 (2) 能力结构定位。包括三种能力, 即环境适应能力、认知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其中环境适应能力是针对各种复杂的环境特别是理财环境, 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认知能力是对理财环境及其变化情势, 应有敏感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能够独立思考、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积极主动地吸收和运用新知识, 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表达能力是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所必需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强调分析、决策能力及其有效的分配和组织协调能力, 即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结构定位。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基本素质是指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具备的起码素质, 指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专业素质是指学生将来成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所具备的素质, 包括职业道德、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对事物的洞察力以及人际沟通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业务能力、鉴别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全局意识和协作意识;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笔者通过多年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实践,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认识是:在教学实践中, 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 是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和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认知结构和需要, 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其一, 教育机制要顺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 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即要切实地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有效地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从而帮助学生在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完善。其二, 学生要树立主动建构的知识观, 提高自我驾驭学习活动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目标的自我设计能力。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才能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果。大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基础条件以及学习兴趣, 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准确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 正确地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 (2) 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能力。自主学习的特点要求学习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 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能力,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 对学习结果不断检测, 及时总结学习经验, 并进行合理评价。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3) 自我控制能力。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坚持自主学习的关键, 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自主学习就不能持久, 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备自我控制能力, 是指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坚持自主学习。 (4) 学习策略的选择能力。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总之, 自主学习更注重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注重由感知与记忆的低水平向想象和思维的高水平转变, 由获取知识向掌握方法转变, 并以批判、质疑、求异的精神去探索新知识, 寻求新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过程, 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创新品质。同时可以尽可能多地掌握已知、发现新知、探索未知, 积聚创新的潜能。

二、国外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 独立思想的教学理念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大学生自觉精神的培养。无论是教学中每一个环节, 还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 都能体现出独立思想的教学理念, 教师主要是提供思考的线索和参照, 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 与学生平等地讨论。

(二) 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模式

美国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参与意识, 重视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强烈意识。美国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是民主的, 师生间有碰撞有交流。他们尽量在课堂上营造民主的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争辩, 尊重学生的意见, 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批判性。课堂上经常有讨论式, 个人或小组演示式, 学生自己陈述观点, 学生之间辩论等不同的形式。为了使课堂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和学生有备而来, 美国教师每节课后都会给学生布置功课, 或上网搜索查找相关的资料预习, 或准备小组发言提纲, 准备辩论材料, 做演示准备, 撰写论文, 互相修改论文, 思考归纳教材的重点并举例陈述等课外作业。以下介绍的是美国大学课堂上最常见的两种教学形式。 (1) 讨论式教学。一般先由老师进行概述, 或者先观看录像,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或所看到的, 围绕主题进行思考自由发言, 老师一边引导, 一边在黑板上记下一些主要观点, 最后老师和大家一起归纳小结;或者就老师上一节课布置的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都拿出他们从图书馆或网络搜索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 依次自由发言。老师则到每组观察并参与讨论, 他是平等的参与者。然后全班集中, 由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作汇报, 陈述本小组的观点以及向老师提问, 全班共享各组的观点与资料, 老师对各组的观点意见和争论以及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归纳小结。这是一种共同学习模式。 (2) 演示式教学。是指几个学生在一起, 按教师的要求就某一专题做准备, 搜集各种资料或去实地考察, 然后在课堂上作演示。由于小组演示都要事先进行讨论、设计、修改和排练, 从而使大家对这种理论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实践了解每种理论的长处与不足, 印象很深, 而且生动有趣。美国教师在学生演示时则在旁边认真观察每组的演示, 记录每个同学的行为表现, 以团体的成功衡量个体的成功, 作为平时成绩之一, 从而在期末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这是一种团体合作模式。可以说, 这些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学会表达思想, 进行批判思考, 并选择参考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还就别人的观点进行有效的提问和争论。课堂讨论围绕教学内容展开, 但又不受教学内容限制, 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 联系多种知识, 现实经历等表明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争辩, 加强互动关系。

(三) 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形象化的教学方法, 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巧妙地变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做到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不仅是培养富有分析研究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才干的一条重要渠道, 也是开放办学、研究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使课堂教学中理论能与实际相结合, 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 注重实践教学

美国大学重视学生的实践, 强调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有以下主要表现形式:课堂实验、独立项目研究、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和“诊所”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指:一方面企业要求学院各系根据实际需要开发出新的选修课程, 另一方面还为师生提供大量的实际技能操作平台, 它们包括企业家培训基地 (学生离开校园的学习环境, 到基地与教师和企业家尝试冒险的生活, 经营商业, 并对其经营的好坏做出反馈, 或者开发出自己的企业经营计划) 、企业家之家、商业联系等。以上种种课外实践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 从而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 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和宏观指导, 在科学、先进、完善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高等教育才会健康快速地发展。我国财务教育理念中虽然包含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 忽视学生深层次的独立思考, 财务管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采取指导性教授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 掌握财务管理学科的特点, 深层次地理解该学科, 从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发现, 只有学习者具备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才会有学习的原动力, 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兴趣又是学习动机的出发点, 所以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实现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改革现有的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结合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管理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变枯燥的财务理论为有趣的生活案例, 增加财务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 课堂之下教师还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了解财务工作的特性, 自觉激发融入性动机。同时, 教师还应强化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的培养, 通过激发成就感对财务学习产生兴趣。这里需要教师在设定学习任务时把握适度原则, 既不能使学生丧失信心, 也不能太过简单, 对学习者没有吸引力。一旦学习者对专业学习产生了兴趣, 形成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态度, 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采取讲授、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教学方式,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研讨、辅导, 鼓励学生交流思想观点, 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 同时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中, 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在财务管理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通过课下对案例的相关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理解以及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和总结, 一方面, 可以针对所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加以学习, 更深层次地理解财务管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另一方面, 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讨论中, 学生的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另外, 模拟教学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事先按照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内容, 如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以及筹资、投资、资金经营和利润分配等设计模拟资料方案, 由学生自己动手, 充当企业财务人员, 进行实际操作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搞好模拟教学的关键有三步, 第一, 设计模拟方案。教师要在收集大量实际资料后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 设计出覆盖企业财务管理全过程的方案, 包括各环节的模拟方案、各内容的模拟方案以及综合模拟方案等, 并用现代教学手段, 开发成计算机软件, 供学生模拟实习。第二, 组织学生模拟实习。为了提高模拟教学效果, 通常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轮流对不同模拟方案进行实习。模拟实习小组可以对不同方案进行讨论, 并根据实习的目标和原则选择最佳的方案。第三, 事后总结。模拟实习后, 由实习小组归纳模拟实习过程中的得失, 并写出书面总结, 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促进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是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突破了大班教学时空的限制, 课堂课下都可以组成学习小组, 小组同学可以就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 可以共同合作完成教师所分配的任务, 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发展思维,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 弥补了大班教学的不足,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互进,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教师应把小组合作学习与班级授课、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合理地分配各部分的学习时间, 同时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 还应主动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 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合作学习这种形式,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 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包括实验室模拟实习、校外实习和学生科研活动等。 (1) 实验室模拟实习。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室模拟实习的方式有电算化实习和手工实习两种。财务管理电算化实验的内容是在认真分析财务管理教材和企业理财实践的基础上, 将财务管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三类。其中基础实验是针对财务管理电算化软件的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分别设计若干实验项目。此类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单项实验是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 如在企业实践中, 资金需要量预测、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决策、货币时间价值应用、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存货经济订货量决策、最佳信用政策决策、销售收入预测、利润预测及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的编制和财务分析等均可通过软件进行, 因此, 可以分别设计成多个单项实验项目。通过单项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实验是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以案例的形式加以体现, 如可以分别设计筹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并购决策分析、企业财务分析等实验项目, 旨在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与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校外实习。针对校外实践存在的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校外实践能力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第一, 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 以确保学生确实完成了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实习内容并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对于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 学校必须承担起为其联系实习单位的责任, 决不能让一个学生因无实习单位而不能进行实习。第二, 针对一些企业担心商业秘密泄露的问题, 实习学生或学校可主动要求与实习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 如果因实习学生泄密给实习单位造成损失的, 实习单位可依法追究泄密者的法律责任, 这样既解除了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 又给学生实习的权益提供了保障。第三, 与会计业务不同的是, 财务管理的多数业务并非是经常发生的, 学生实习期间不能遇上的话, 将使学生的实习内容不完整。为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可以请企业财务人员介绍该企业曾经进行过的诸如长期筹资决策、长期投资决策业务, 学生亦可通过翻阅企业的历史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3) 学生科研活动。科研能力是未来社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各系应定期给学生开设学术讲座, 通过布置阶段性小论文或开展学生科研论文大赛,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六)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 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 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学生能够充分、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学习, 将网上课堂和现实课堂相结合,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 使之成为实施教学过程和保证质量的主要手段。网上教学环境实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媒体、多种教学技术层面上的混合, 提供了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环境, 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三者之间的互动, 实现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但网络资源的利用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努力创建基于网络的专业学习环境, 开展财务管理网上课堂, 建立网上模拟实验室, 开展网络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相关资源。从专业学科门类的角度看, 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交互、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 帮助打通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节”, 让他们可以自由遨游在专业学科知识的海洋中, 利用网络资源, 逐步形成“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助学”的“三学”教学模式。从以上所提出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中可以发现, 教师在这其中扮演多重角色, 既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 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网上资源的建设者、整合者、维护者, 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和心理问题的疏通者。教师的这种新的角色, 更加强化了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教师应更多地接触新知识, 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实现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淑玲、张之红:《刍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0期。

[2]郭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命题》, 《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8.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八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教学管理

目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加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现在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还比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职业素养。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促进我们高校快速的发展。目前,高校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但是只有通过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才能实现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这样才有利于保证我国教学的质量。教学管理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本保障,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创新教学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能够使整个学校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有利于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2、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跟随社会的经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只有高校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的为实现我国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资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做一名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素质的四有青年,只有我们培养好新的人才,才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形成新的推动力。

二、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

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这样有利于节约学校的成本与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在高校中教师队伍是比较具有责任和担当的,如果教学的管理队伍想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专业性,保证教学质量。2、高校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我们国家高校的主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管理目标才能实现。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再单纯地依靠人工采集,都是通过新媒体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降低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3、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机制。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使得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这是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完善。

三、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路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着手:1、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目标上,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和培养,所以在高校思政教改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人本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要做到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当代大学生们道德情操,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尊重年长者,爱护年少者,孝顺家长,乐于助人等各方面。2、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上,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培养人才计划中一项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十八大报告的要求,通过教学管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动态,引导我国当代大学生不断向优秀的方向发展,为我们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人才而努力。因此,在教学管理的内容上,我们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二是扎实推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思想建设;三是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四是构筑大学生与人相处友善关系的思想意识。3、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上,应树立平等、民主的交互主体关系。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高校老师应该用自身的道德情操感化学生,因为老师个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变化,所以,高校老师也要注意个人的行为举止,拥有优秀的道德情操,包括职业道德、行为举止、自身的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上,应树立平等、民主的交互主体关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学校是否进步的体现,高校老师应该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且要用真实的情感来打动学生,引导大学生主动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高校老师要注意培养自身道德情操,给学生做好榜样和楷模,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后,高校老师要重视在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完善管理工作机制,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路,推动高校培育更多的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素质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自身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蔡爱萍,周建华.关于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07,02:115-117.

[2]李斌.增城市A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9.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九

【摘 要】职业学校的学生,并不是每个毕业都对口就业,特别是一些比较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的挑战大,学生并不能长时间在这些岗位工作,重新择业、转岗是必然的事。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新的岗位上大部分用不上,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本人认为,职业学生的学生应具备这四个能力,即知识的学习能力、分享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学习能力;分享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5年职业学校学生的对口就业率高达77.60%,对口就业率是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之一,这样的引导,迫使学校追求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使对口就业率虚高。其实,如何仔细分析一下,如果学生就业都对口了,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几乎都是年青的员工,对口就业很快使企业的人员满额,这时候的毕业生还去哪里就业?学校还怎么开办下去?以汽车维修为例,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的毕业生3年后实际不到20%,其余80%到其它行业工作。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本人认为,职业学生的学生应具备这四个能力,即知识的学习能力、分享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下面,本人谈谈如何通过学校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本人认为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接受、掌握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和提问探究能力。本人在上课时,是这样来训练学生的这三个能力的:

1.1 学生接受、掌握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的学生,接受、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差,这些学生在普通高中里属于差生,他们不懂得怎么听课,不懂得如何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不知道怎么把教师所授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一堂课下来,这些学生的脑子里空空的,像没学过一样。因此,本人在上课时,把学生区分对待,并给予不同要求。一是,对上课不爱听课的、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学生,要求他们自己,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一节课听5分钟,第二天一节课听10分钟,依此类推,经过2周的训练,大部分上课不爱听课的、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学生,能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听课中来;二是,上课时,每讲解一个知识时,同时讲这个知识点该怎么记、怎么学,并通过课堂提问,对学生的记忆力加以训练,对能正确回答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给一定的分数,作为学习过程评价的依据;三是,通过课后作业,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批改作业时给学生的作业打分,并纳入过程评价分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听课、掌握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

1.2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校的教学不可能面面具到,因此学生走入社会,必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没有自学能力是无法应对的,这样的能力,要在学习中加以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要从简到难,逐步提高。可以把要学生自学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来,学生在课后通过看书、查阅相关技术手册、网上查询等手段,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下次上课时,把这些知识点作为课堂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回答问题时,要一并说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依据,引导学生学会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可以知识点布置成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看懂书本知识、怎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自学的要领。

1.3 学生提问探究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从来是不会主动提问的,不主动探究知识。针对这些学生,上课时,规定每学期一个学生必须提问几次,作为学习过程考核的依据之一。这样做一是可以训练学生的胆量,二是解决学生心里的疑惑,三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主动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营造班级积极的学习气氛,学生愿意提问了,才会主动积极思考,学习才会有效率。学生分享知识能力的培养

每个掌握知识的人,还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对某一知识或技术心里很明白、也能操作,但要让他们讲出来,就讲得不明不白,怎么也讲不清楚。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经过系统教育,应该具有分享知识的能力,做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跟他们一起生活、工作的人,起骨干带头作用。具有这种能力的人,终将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带头人,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怎样培养学生的分享能力呢?我是这样来做的。

在上课中增加学生讲课这样一个环节,每次布置自学章节或知识点后,在下次上课时,让学生来讲解自己见解;每次讲授新知识后,让学生到讲台用讲解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做这件事时,你会发现,初始时有的学生一句话都讲不出来、有的前言不搭后语、有的甚至连站都不知怎么站好;上台讲解的学生努力要把问题讲清楚、没上来的学生会观察他人怎么讲解、并思索自己该怎么才能更好地把问题讲清楚。所以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述见解的能力、逻辑思维及分析能力、仪态仪表的表现能力都较大提高,学生尝到分享知识的成就感。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无论学生从哪所学校毕业,都必须能学以致用,否则一切学习都将归零。以《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为例,学习本门课程后,学生要能说出设备的结构、会分析基本工作原理、要能读懂电路图、会用电路图分析汽车电路的基本工作情况,还要能根据具体电路进行故障分析、判断和排除,要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设备、仪器和仪表对常用的电气设备能够独立地完成拆装和检测,这些能力都是一个合格汽车维修工应该具备的。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该如何培养学生毕业时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呢?本人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反复对学生进行训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做法如下:

1)精心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

结合学校的实训条件、学生情况、上课教材,挑选操作性强的内容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具有可操作性。以汽车电气的教学为例,实训教材以操作步骤为纲,从准备工作开始,说明实训内容、所需课时、实训所需的技术要求及?俗肌⑹笛灯鞑摹⒆饕登暗淖急腹ぷ鳌⑹笛当ǜ妫?这样分步骤编写教材,可操作性强,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整个实训过程要符合汽车维修流程。编写教材时,还要把汽车维修中的管理理念融合在里面,规范学生的操作流程,让学生今后能无缝对接实际工作。

2)精心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

要上好一堂理实一体化教学课,教师必须明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学会使用什么工具,掌握什么技能,在训练过程中要遵守什么劳动法规,注意的安全事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要养成什么劳动习惯,这些问题都要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做法可以这样,把所有的要求、教师要达成的目的做成任务书分发给学生,再通过图片、视频或老师演示,向学生说明操作的步骤、具体要求,最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老师在旁指导。老师还要设计好量化考核表,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量化考核。一堂课的实训后,老师要集中学生,根据量化考核结果,点评实训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实训中出?F重复的错误。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知道学有所用,能学以致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家都知道,创新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能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但一提到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会说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差、能力低,能有什么创新能力?殊不知,职业学生的年纪小,思维活跃,潜质好,只是没有人注意去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没有人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加以引导,没有人对他们中以塑造,以至于学生失去创新的思维、失去创新的激情。老师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不能看短期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一定在就学过程中表现出来,他们在毕业后、在工作、生活中,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激情,也许某一天就有学生能做出新产品、新的方法,就是教师、学校的成就。因此,本人在教学中,会组织学生成立创新小组、创新沙龙,和学生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创新产品、方法,定期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创新的亮点、理念,让学生明白创新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活动中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写实施的计划,最后做出产品或写出小论文。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保持创新的欲望,学生建立创新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现在提倡的教学方式,但当学生这个主体不主动、不积极时,教师的鞭策、引导就显得很重要,本人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训练,学生在校的学习、毕业后的工作能力,都受到好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0.学生化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十

一、从用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与教学内容穿插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掌握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例如:在讲授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可以把和社会上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有品种和量的限制的。像适量的苯甲酸钠可以作为防腐剂,适量的胭脂红可以作为着色剂,而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绝对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对人、尤其是婴幼儿会产生肾结石。再比如:食盐除了可做调味剂,还可做防腐剂,在这点上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来解释。像常见的鱼加上点盐就可长期放置,而不腐蚀、变质。食物腐败的原因是由于微生物细菌的作用,只要控制生物细菌的生长,就能防止食物腐败。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电解质,它的饱和溶液渗透压大于非电解质溶液(微生物细菌中的细胞中蛋白质溶液)的渗透压。当渗透压大的溶液和渗透压小的溶液间隔以半透膜(如细胞膜)隔开时,则溶剂分子将从渗透压小的一方渗透到渗透压大的一方。即在食盐溶液存在下,微生物细菌细胞中的水分子将不断进入食盐溶液中去,导致细胞干枯致死,而起到防腐的作用。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既巩固了文化知识,又刺激了其化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二、用科学知识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通过学习科技知识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化学电源中的氢氧燃料电池是作为火箭发射时的动力来源;光导纤维——高纯度的二氧化硅使我们今天的信息高速发达;塑料、合成纤维等合成材料的广泛使用已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师可以就某一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如“白色污染”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去了解:(1)“白色污染”究竟是指什么污染?(2)“白色污染”来自哪里?(3)“白色污染”的危害有哪些?(4)怎样才能有效地减少“白色污染”?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等,那么,如何才能让化学更好地为人类、为社会服务,将其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就成为每个学生应关注的焦点。通过这样的途径,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当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去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解决人类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困难,促进其化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三、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提升化学应用意识的层次

新课程理念要求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授课中注重学生这些品质的形成,研究性学习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设疑→析疑→解疑→质疑”的问题探究过程。如钠和水在反应时有“浮”、“熔”、“游”、“响”、“红”等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钠的一些物理性质来分析、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在“黑面包”实验中,炭化后的蔗糖会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类似面包形状,教师可以设疑:(1)是什么原因导致炭化后的蔗糖膨胀?(2)产生的气体有哪些?(3)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气体的成分?(4)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来逐一检验生成的气体。学生要完成这些问题,离不开所学习的知识,而要设计一套正确的实验方案,那必须要将化学知识合理并准确地应用,在这样的思考、分析、设计、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其实践操作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11.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十一

突出“应用”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 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独立院校必须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 遵循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规律, 同时突出实践, 强化应用, 既不能因为培养的是本科层次人才而沿袭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 办成学科型和研究型的本科, 也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削弱基础理论的教学。

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的关键时期, 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具有更坚实、更宽广、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有更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 我们的本科教育应当按照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以社会和职业市场为导向, 培养既符合社会需要也符合学生利益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主要由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来承担。独立学院要按照服务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行业发展现状和学院的办学特色来确定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独立学院应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建设中当前和远期规划, 并结合毕业生就业的需求趋势, 积极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着眼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人才需求以及潜在的人才需求, 并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的地方性。

二、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本科层次培养, 传统的本科层次培养的是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通识性人才。它承担着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 培养的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才, 但其岗位针对性不强。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要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 使其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配套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要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把属于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按有序原则连接起来, 并根据实践教学自身的纵向连续性和理论教学的横向相关性, 编制实践教学进程, 确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安排。要在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条件、实验室管理体制等环节上精心设计, 改革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内容、条件和制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验教学目标, 应该是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共同培养。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普

通高校, 首先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让“双师型”教师能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实验研究, 积极投身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把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直接服务社会等三大职能纳入一体化框架之中,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多样化培养能力是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要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师、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 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促进生产与教学的结合,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还要加强“专职化”和“专业化”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现代工程师的人, 首先必须具备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没有一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星火.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78-279[1]陈星火.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78-279

[2]唐湘岳.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光明日报2006-06-1705:17[2]唐湘岳.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光明日报2006-06-1705:17

12.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十二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现在很多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数学知识学习是否有用的困惑,进而产生不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应加强应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特性”时,我让学生动手做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让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进而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修理桌椅。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了就可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四、加强课外实践

13.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行为导向 影视创作 创新思维 动手能力

论文摘要:影视节目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针对这一课程的教学特点而使用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影视创作实战能力是很有效果的。

引言

数字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创意产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无论是精彩纷呈的电影银幕、权威的主流媒体、小巧的手机电视,还是体现个性的网络流影片,观众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而这个行业则需要越来越多兼具创意和技术的人才投身其中。

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办了影视传媒相关专业,针对专业特点,使用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行为导向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一)行为导向教学的含义

行为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新思潮。德国职教专家T·特拉姆对行为导向教学做了如下阐释:“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行为导向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相关职业的关键能力,成为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而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的行为是活跃的显性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多以自主学习为主,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通过协作学习完成任务,解决相应问题。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行为导向教学的两个突出特点

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在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学过程由学生全程参与,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相应的变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咨询者或者指导者,虽然角色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2。教学内容以提升能力为本位。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任务的真实性使得学生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其具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解决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因此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机。由于任务具有必要的复杂性,因此比简化了的课堂环境更容易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此外,任务的多样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在完成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

二、行为导向在影视创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影视创作工作的特点

影视创作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它由许多子环节构成,创作时间和创作空间的跨度非常大,需要花费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这项工作是一种集体创作,需要创作人员拥有团队协作、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完成一部优秀节目的创作。影视节目创作对创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需要综合运用策划、采访写作、摄像、照明、录音、后期剪辑、包装、美术、音乐等众多专业技能和人际沟通与交往、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环节

1。合理的设计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提升关键能力。学生要想使自己的专业基础扎实,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必须要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因为作品创意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教师通过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接到学习任务之后分组进行策划、创作作品。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作品策划文案的基本格式、优秀作品的创作档案和相关专业技能学习的教程等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往届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实践花絮和国内外一些经典影视作品,并认真分析创作这些作品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基本创作技巧,让他们对这些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充满激情和渴望,以此,学生充分认识到影视创作的核心技能是由前期的策划、拍摄和后期的剪辑、配音配乐、字幕设计、包装、合成等技能组成,明确了完成作品创作需要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能力框架。

2。转换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行为导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育信息的传播者,而是变成教学中的咨询者和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对于影视创作这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实践操作是很重要的,很多的问题只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才会遇到,在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度,不要过早语言化,要让学生独立探索去解决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及时的成果展示与评价,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完成作品的创作,过程是艰辛的,进步是显著的,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在学生完成作品创作后,我们都要指导学生开始策划并准备举办每年一届隆重的学生影视作品展暨颁奖盛典,院系领导老师同学和校内外媒体都十分关注和重视,通过成果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并通过汇报和展播,既能广泛征集意见,又能通过活动的策划提高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扩大影响,也实现了教学环节形式的多样化、影响的品牌化。

评价包括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时,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上一组同学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问候、语音语速、目光交流、语言组织及逻辑性、成果内容评价、成果表现形式评价。教师评价内容包括:各小组陈述同学与评价同学的优点与不足;各组成果在内容上有哪些值得借鉴和需改善的地方;各组成果的表现形式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三、在影视创作教学中采用行为导向教学的优点

(一)教学过程由学生全程参与,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从任务的制定,信息的采集、方案的编制与选择、目标的实施、结果的反馈到成果的最终展示与评价,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个具体的环节。这样学生既了解了任务的整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具体实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方案、作出决案并实施方案,最终进行成果的.展示与评价,这样的全程参与并且独立地完成相关任务,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形成。

(二)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对所学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并认真分析创作这些作品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基本创作技巧,通过分析鉴赏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开阔了学生的创作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采用协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在聘用人才的时候,非常注重所选员工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在影视创作课程教学中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时,通过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完成相关任务,同组成员间进行分工合作,例如有的成员可以收集素材以备创作使用,有的同学可以进行设计构思,有的同学可以进行素材处理,有的同学可以进行后期的的编辑,在创作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讨论,通过讨论使原来种意见相互矛盾、态度各有不同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最终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完成整个作品的创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四)弱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注重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任务。通常一个任务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先完成相应的子任务,在完成各项子任务的过程中,总是要涉及到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例如每年一届的DV创作大赛,学生在进行影视创作的过程中,要征集剧本,修改剧本,这样就会涉及到许多剧本创作和文学相关的知识,在招募演员和寻求赞助的时候也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photoshop、illustrator、cooledit等图形图像处理和音频合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就极大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影视创作教学过程中运用行为导向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也能够很快的适应相应的工作,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在协作和讨论中达到对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他们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相关产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立群。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建,刘剑,张红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3]梁绍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运用[J]。就业与创业,,(10):35。

[4]李晋林。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当代传播,2008,(1):89。

[5]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7):14—15。

[6]赵立群。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4.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 篇十四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人才为主, 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 能承担将设计、规划、决策、规范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它物质形态, 以及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应以本科教学和学生基本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 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 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人才培养模式。

2 各国对关键能力的定义

2.1 德国对于关键能力的研究

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报告中认为关键能力可分为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

2.2 美国对关键能力的研究

美国劳工部的报告认为劳动者应具备五种关键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

2.3 本文中所指的关键能力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合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 将中国核心技能标准体系分为八个模块, 是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

3 关键能力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能力会提高人们的就业竞争力, 是每个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培养关键能力的目的在于增强职业的应变能力, 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抱负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国外的研究与发展来看,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包括关键能力在内的劳动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处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我国, 面临全球竞争的压力, 需要有更多的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与良好的专业能力的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工作, 迫切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做出相应的改进与提高,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提高内在素质的需求。因此,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按照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目标,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培养未来的职业人群, 使其找到自身的位置并发挥特有的作用。

4 培养关键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4.1 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和基础, 是所有的高职院校应该非常重视的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 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4.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思想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教育应该解决的根本问题。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 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冷静地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乐观向上, 热爱生活, 热爱事业。二是注重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既要搞好课堂教学, 又要让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勤俭自律,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关心他人, 团结友善,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3 优化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企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 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以关键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 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关键能力培养单元硬性能力因为有学科支撑, 所以, 对学生的培养可以采取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增加关键能力培养单元的方法。但是这种增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于基础学科的添加。一方面, 要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 另一方面, 要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作为从职业学院升级为应用型本科学校, 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开设的课程, 分析所培养能力的特点, 目的要明确, 开课的内容要进行适当调整。例如,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将思想政治、职业生涯、心理健康等课程统一归为两课教学, 对学生实施全程职业生涯指导, 这样的调整既保持了部分课程的本质, 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4.4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技能大赛、文化体育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锻炼学生组织与协调能力, 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专业教学中, 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企业,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 很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5 注重“职业人”的培养

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才, 除了具备理论、实践能力以外还应该注重“职业”。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操作的技能, 但是, 却忽略了作为今后职场的一名员工来说, 他所应该具备的员工素质。而这些往往都是学生进入企业之后由企业的相关培训机构完成的, 这在无形当中既给企业增加的负担, 又给学生减少了一定的砝码。因此, 在培养学生———员工的转变过程中, “职业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职业人”的培养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不适应期, 同时, 也可以为学生更好地走向、走入社会做好了铺垫。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学生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应强调的对人的全面培养, 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静敏.对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5.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刍议 篇十五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人们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二、立足实际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习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尽量从实际引入。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去。比如,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三、开展数学活动,创设应用机会

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因此在加强认知过程的教学中,应多开展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的数学事实。除了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以外,教师还应努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有原始背景的数学问题,交由学生去抽象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学了圆的知识,要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的,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物体的圆心等。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这样做,学生既理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切忌教师全盘端出。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通过思考启发性的问题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另外,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因此教师不应该只像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选择适当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这样创造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例如,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板砖的费用。首先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学生切实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可能。[e]

上一篇:村官助理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你好十一月的励志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