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卷

2024-06-20

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卷(精选15篇)

1.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卷 篇一

读《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

崇文小学教育集团 郭雪晶

开学初,参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培训,并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也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北师大学习时,北京市特级教师陈延军老师这样讲道“汉语言

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承载着人类的文化,也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牢牢装着语言文字。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让孩子们逐渐发现语言文字的精妙特点,并且学会运用它们。”记得刚刚上完公开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时,听到李校长“这是一堂语言文字生成的课”这样的评价时,真是惭愧,因为在第一次试讲时非常的失败,把语文的“语”丢在了脑后,语文的工具性没有,成了一堂科技讲解课。在李校长,任老师的再次指导下,我进行了修改,并抓

住“夜以继日、积劳成疾、华发早生、猝然长逝”这些词语,渗透理解词语方法,给出示范,引导学生运用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词语这样的方法,进行语言练习,而且很自然学生体会到飞天梦实现时的激动、骄傲、自豪之情。听桂萍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的感触颇深,老师在教学青年画鱼时的句子时,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画鱼画得像的词语。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生动传神”这些词说得多好。学生就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训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积淀语感。抓住文中的“忘我”“融为一体”逐层深入理解,体会青年的特别;抓住细致的动作描写,抓住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含义,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投入。在这其中穿插想象说话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词句内涵,从关键词句中捕捉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真正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有了工具性才会有人文性,有了对文中语言的理解才会有体会情感。

精读课文注重挖掘关键的词句领悟语言,找读写训练点运用语言,略读课文同样也需要把握这一点,不能走马观花,只停留在初读的层面上草草了事。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应该说出你是从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出人意料的举动,在学生知道老师给我们讲授错误的知识后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我会___地说:“_____”学生们就会用上许多表示愤怒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怀特森先生做法的不满意,接着又出示了 “不用说,我们全都

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深刻地体会作者对老师的不理解,气愤。然后出示怀特森先生的一段话,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怀特森先生,用第一人称的语气向学生解释得零分的原因。这样学生换位体验,把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积累,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完成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才是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多次提到如何实施和如何评价,这还需要我不断研读,领会课程标准的意图,不断实践,切实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2.小学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篇二

一、回归到培养语文素养上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斗头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回头看看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应当承认: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提倡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上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到很多知识。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内容的解读。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回归到学生自悟探究上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惭愧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上写景篇《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同学之间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正反抗辩,或据理力气,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3.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卷 篇三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时 间

——几时与几时半

仓桥学校

徐永芳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P56—58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认识钟面,体验学习的愉悦。

2、结合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智能目标:

1、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会区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读几时和几时半,并会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读几时和几时半。教学难点:分清几时和几时半

四、教学准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方面的准备:教具钟 学生方面的准备:学具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2、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说说钟的作用。

3、揭示课题“时间”

二、探索 认识钟面

1、观看大屏幕,再看看自己桌上的学具钟,发现钟面上有什么?(1)同桌交流

(2)汇报:时针——短短的,粗粗的 分针——长长的,细细的 数——1、2、3、4、…

11、12(3)小结:不管什么钟,一般的钟面上都有2根针(时针自述:我短短的,粗粗的,大家都叫我时针。分针自述:我长长的,细细的,大家都叫我分针。)。钟面上还有12个数字,而且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位置,看,谁在最上面(12),谁在最下面(6),谁在左边(9),谁在右边(3),(课件同时闪烁),同时还发现12个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手势比划)

2、练习:指针练习

(二)认识时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认识整时

(1)

指着大屏幕上的时刻,引导学生认识时刻 这是几时?你怎么知道的?

强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

(2)(出示三个钟面)A、这三个钟面各是几时?

B、小组讨论:这3个时刻虽然表示的时刻各不相同,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4)

练习: 1:出示课件上的钟面,说一说是几时

2、指定时刻让学生动手拨

2、认识几时半

(1)(出示1时的钟面,转动时针、分针到1时半)钟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它还是整时吗?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A、小组合作认识1时半、8时半、12时半 B、交流汇报

(2)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的正中,就是几时半。

3、比较整时、几时半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三、巩固

1、小胖的一天: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捉迷藏

要求:根据时刻,画出钟面上隐藏的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感到最成功的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时

时针——粗粗的、短短的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分针——细细的、长长的 数字——1、2、3、4…1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字的正中,就是几时半。

教学反思:

本课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认识钟面、整时以及几时半,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愉快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在设计时,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的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时刻是有很大帮助。

2、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使我们的孩子学会自主、学会合作?这是一个我们一直思考着,也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必须抓住课堂中的一些契机,引导孩子慢慢学会自主、合作。本节课中“认识钟面”、“认识几时、几时半”这两部分内容我都安排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实践中体验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在练习设计中,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我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除了设计一些读时刻、写时刻、捉迷藏等练习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结合小胖的一天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干什么?还有在钟面上画出隐藏的针,其作用都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同时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008.5.27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4.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篇四

1、三国演义

2、红楼梦

3、西游记

4、水浒传

5、三十六计

6、绿野仙踪

7、爱的教育

8、格列佛游记

9、木偶奇遇记

10、鲁宾逊漂流记

11、汤姆索亚历险记

12、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13、名人传

14、昆虫记

15、森林报

16、小王子

17、海底两万里

18、八十天环球航行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1、福尔摩斯探案集

22、老人与海

23、希腊神话

24、绿山墙的安妮

25、汤姆叔叔的小屋

26、朝花夕拾

27、名人成才故事(中国卷)

28、名人成才故事(外国卷)

29、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古典类

30、中华成语故事

31、中华上下五千年

32、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科普类

33、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34、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35、十万个为什么(A卷)

36、十万个为什么(B卷)

37、中国未解之谜

38、宇宙太空大百科

39、世界之最 40、世界未解之谜

41、恐龙世界大百科

42、动物世界大百科

43、兵器世界大百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邶笪钟 编写 中外神话传说——田新利 选编 成语故事——李新武 编写 论语通译——徐志刚 译注 孟子选注——李炳英 选注 庄子选译——陆永品 译注 西厢记——王实甫 骆驼祥子——老舍 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 谈美书简——朱光潜 边城——沈从文 茶馆——老舍 尘埃落定——阿来 繁星·春水——冰心 芙蓉镇——古华 鲁迅杂文精选 呐喊——鲁迅 女神——郭沫若 家——巴金 雷雨——曹禺 子夜——茅盾

伊索寓言精选——(古希腊)伊索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 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俄)克雷洛夫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5.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情况汇报 篇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新的任务,在课程改革之风吹遍校园之际,我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大潮中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下面将我校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为使广大教师尽快从观念上适应新课程、从行动上走进新课程,我们在认真分析我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实施“观念先导,培训保障”的策略,学校教务处围绕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内容,积极组织培训和教研,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新课标培训,会下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并在教学中努力践行。通过学习,教师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使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为教师提供平台,展示课改成果

每学期初我们的教学工作计划中都会设计有关课堂教学教研的活动,针对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诸多疑惑、彷徨的现状,我们借助听课观摩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研究,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期多听课,更重要的尽可能多地参与评课,在交流、对话中提升自己的认识,促成自己的感悟,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保障。我们在实战中加强培

训,以研讨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课改,促进新思想、新理念由内化到外显的实现。同时,我们还积极让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与观摩。在上课与观摩的过程中,教师个人、学校群体认识、理解、运用新课标的能力均得到提升。通过参与上级的教研活动,对我校教师,提供了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机会,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例如:2009年11月教导处组织开展了语文公开课活动。公开课均由市、县级骨干教师执教,他们是在参加了上级课改培训后,初步掌握新课改新路子的带头人,为新上岗的年轻教师做表率,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促进他们在教学工作中迅速成长。2010年4月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改的有关要求,积极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我校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间的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依据学校对教学工作的安排,设计并安排了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本次展示的语文课均由我校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带头人执教。他们的先进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影响了其他教师,促动了我校小学语文教学课改步伐的加速。2012年4月我们组织了“示范课”和“优秀课”评选活动,教师公开上课达到20节,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五个学科,这对我们这个规模不大,小学部仅有十几个教学班的学校,可以说是全员参与,人人有锻炼机会,很多课可以说虽然处于课改萌芽状态,但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运用新观念,新理论,新教法上课,努力向自主高效课堂迈步。2013年3月我们又组织了自主高效课堂教学评优赛活动,在向课改先进学校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不断向新课改靠拢,适合我

们的我们就拿来用,在多次的教学活动后,我校大多数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校年轻教师赵芳、姚兰老师的语文课,陈杨老师的数学课,姜楠、白玲老师的英语课多次得到县小教部领导的好评。

三、依据新课标,搞好语文各方面的教学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素养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

在教学中我们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写字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新课标中指出: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拿出10分钟来写字练字。我们也要求语文课堂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时间,另外我校的每周一节的写字课也给孩子们提供了写字练字的机会。每学期我们都会举办一次教师或学生的写字比赛活动,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学校的宣传栏中或楼廊展示板上,以此来激发全校师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以提高写字教学质量。

汉语拼音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做到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我校领导和教师非常重视拼音教学,通过每年的拼音质量检测可以看出新课改后的教学质量已

经在逐步提高。

2、关于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要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成分,朗读要有层次。我校在业务学习和课堂教学评课中都会提倡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使孩子的朗读有层次有提升。如姚兰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是在引导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到了秋雨的美,使学生产生了喜爱之情后再让学生练读,汇报读,评议读,再展示读。这样就做到了自然读,读的自然,分层次,读的越来越精彩。

3.关于写作和口语交际

在写作和口语交际方面,教师们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和表达的兴趣,鼓励学生写实事,说真话,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除了完成教材要求的习作内容外,教师还设计了好多训练项目,例如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写写假期中的生活,参加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征文比赛等。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鼓励老师大胆地创新,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中,通过“唱、画、演、写、做、辩”等

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训练智能,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里面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我们仔细阅读,用心揣摩,只有把课标领悟透彻,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找准方向。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语文环境,营造课堂上的融洽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够努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

六、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资助下,我校加大了投入力度,装配多媒体教室,特别是现在的班班通的建设我校于上学期就已经投入使用,教学效果非常好。除加强硬件建设外,我校还注意加强软件建设,组织教师培训,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教学效益。在施教过程中,广大教师积极采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教师积极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为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学校会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

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 实现我们自身在专业上的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业务培训材料

我校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

二道河子九年制学校

6.语文新课标 教学新策略 篇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新策略呢?

一、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改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因为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

如本人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时,不是一句一句地进行支离破碎去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背诵、感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画面美,再体会诗中别致的构思,不落俗套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归纳诗歌的思想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讨论、交流、短评的形式对此诗进行学习,并自己动手学写小诗。这种淡化教师讲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在教学中激起了千层浪。从此,学生们的周记中摘抄了许多小诗,不少学生还模仿写短诗,学语文的兴趣大增。

二、语文教学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

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如在《项链》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本人先抓住故事的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让学生思考哪些情节出人意料,人物命运的最高点和转折点在哪一个情节体现,进而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了解其思想根源。在此基础上,才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尾。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续写的故事的结尾,在班上分小组进行朗读交流。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达到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三、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努力提高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竞争力,而现代课堂教学竞争的关键是通过语文课堂把知识转变为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讲授戏剧这一单元时,通过开展语文戏剧单元的“我编、我演、我评、我感”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就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表演的热情:学生自己编剧,自任导演,自聘演员,自己表演,自任评委,自我感悟。学生通过编演了《守财奴》、《套中人》、《杜十娘》、《雷雨》等剧目,就能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能力得以提升,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移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不但不会沉闷,反而会活泼生动,语文课堂的特色也就彰显出来了,学生的学习素养也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

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如教学《荷塘月色》,可以从月色下的荷塘一节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理解全文内容,体会朱自清写景的艺术手法,所表达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课可采用寓音乐于教学之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欣赏的目的。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曲梅》等都可以采用吟唱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课,可以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如《阿Q正传》的教学,可从分析形象入手,先分析阿Q的家庭出身、姓名、经济状况,不同阶层的人对他的态度,再总结他的“精神胜利法”,进而分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因此,我们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为适应世纪发展要求而制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向素质教育这一良性方向发展,立足于学生有更加广阔的阅读视野,更加完善的思维训练,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转换好角色,采取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特情感体验、独立思维能力、独到人生见解的学生。

7.小学五年级语文新课标教案 篇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语言训练,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读好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的描写,感受其声势之壮观,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读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合理的描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灰椋鸟产生兴趣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灰椋鸟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你觉得这鸟这么样?

(灰椋鸟实在是一种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小鸟,看起来一点也不漂亮。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却别有一番趣味,同样给人带来了很多愉快的感受。)

2、板书课题:15、灰椋鸟

其实作者一开始,也不觉得灰椋鸟有多好看,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想,课文重点写了那些情景?初读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含课前预习)

(1)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生字词语。并进行词义的质疑。

杉树 地毯 槐树 栖息 熟悉 扑棱棱 深涧

灰椋鸟 翘首遥望 互相应和

郁郁葱葱 排空而至 浩浩荡荡 翩翩起舞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课文中的长句很多,指导读好句子。

三、初步感知

1、交流:初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和入林后情景的情景。)

2、找出这些描写,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3、课文除了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情景,还交待了什么?

(交流,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课文段意。

一(1):写“我”决定去看看灰椋鸟。

二(2-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2-45)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师: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到底放了些什么,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但是我想一定有很能吸引作者的东西,为什么呢?

(“再也忍不住了”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内心吗?)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描红,抄写词语。

2、找近义词:

偶然( ) 等候( ) 翘首遥望( ) 盛大( ) 喧闹( ) 观赏( )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段,通过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有重点的细致描写灰椋鸟归林的情景的,感受其壮观读气势。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由衷的喜爱之情。

2、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作者对于灰椋鸟,一开始是怎么看的?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吗?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什么好看的啊。”

两个句子,你觉得哪句更能够把作者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后来作者却要迫不及待地去看灰椋鸟,那么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林场的?

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小标题概括一下每一段的内容吗?

你喜欢那一段所描写的情景?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感受下来。

2、讨论:

灰椋鸟开始归林――浩浩荡荡归林――叽叽啾啾联欢。

3、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我们看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忽然、翘首遥望――惊喜!)

4、灰椋鸟归林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灰椋鸟归林这一情景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理解说明。)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1)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盘旋、陆续)

(2)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排空而至)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指导朗读,把浩浩荡荡的气势读出来。

(3)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多媒体出示: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和谐而热闹,充满亲情,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5、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安眠”在这里指什么?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出示: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朗读。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2)在作者的眼里,灰椋鸟曾经是:

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此刻作者眼里的灰椋鸟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指名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背诵。)

三、齐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朗读,讨论:作者的感想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爱鸟!

感谢林场工人!

植树造林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重点描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描述一下群鸟归林的情景。)

课文仅仅是在描写灰椋鸟,赞美灰椋鸟吗?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可见这是一个人工林场,是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林场工人为鸟儿营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这也正是他们(包括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对鸟儿的热爱。)

五、课堂作业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抄写句子:(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课后练习3。(组织讨论,体会观赏和观察的异同点,指导正确用词。)

板书设计:

26、灰椋鸟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 几分钟 排空而至 林场 鸟的乐园

百鸟争鸣 联欢会

8.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篇八

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教以来,对于作文教学的目的,作文教学的内容及方法至今还是很模糊的。近日重新翻开了新课标,认真研读了作文教学目标,有了点新的认识。

《课程标准》总目标第8条关于作文的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写话标准: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标准: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第三学段习作标准: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范、整洁。

从以上引述的新课标中关于作文目标的说明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1.注重写作兴趣、习惯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首先遇到的是写作兴趣的问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有“三怕”一说: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在小学阶段,学生何尝不是“谈作文而色变”的呢?正是意识到作文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标准在作文目标中将作文的兴趣培养放在了第一位。从第一学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到第二学段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再到第三学段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起初的兴趣到自信,到为生活中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根据年段和心理的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这种作文是有别于课堂作文的,它将学生的作文引向了生活这个源头,以超越了一时的兴趣,必将影响学生终身的写作态度。

相对于兴趣,作文习惯的养成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焦点。具体而言,重视培养这样几个习惯:一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以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二是在作文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好词佳句的习惯;三是在作文中主动修改以及与人交流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知“写什么”是目前学生作文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难题?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是,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指导中应将学生的取材引向生活,“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学生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少观察的训练。

第二个习惯以及主动修改的习惯其指向是作文语言的表达,重视生活积累与作文,特别是阅读与作文的关系。

第三个作文习惯:主动与人交流,其实也是在兴趣培养中最终极的目标:完成作文的交际需要的功能。

以上三个习惯的培养,个个针对作文的关键,作文前的准备,作文中的修改,作文后的交流,是对作文过程的揭示。

2.注重作文的生活化、交际性,文体的多样化。

作文按其不同的作用也具有了不同的目的,考试时作文的目的在于取得高分,作文课上作文为的是完成教师的作业,走向社会写自我鉴定为的是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作家写作是为了表达思想、发表的需要。作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为生活的需要,为交际的需要。注重作文的生活化和交际性,在作文内容上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学生作文引向生活,在作文的目的上就是实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体裁上表现为文体的多样化。在文体的多样化上,统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实际需要的常见应用文,如书信便条;简单的写实作文(主要是记叙文体);简单的想象作文;读书笔记。最终达到“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3.注重在习作中语文知识的运用。

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程标准中将知识教学融于写作过程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在修改中达到语句通顺,没有明显错误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从新课程标准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语文知识:

一、常见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

二、语法,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掌握什么语法知识,但在表述中不难看出主要有词及句式两方面。

三、书写的规范: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说明,其实质就是强调这些语文知识在作文中的实际运用,最终实现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9.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卷 篇九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

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

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

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语文教育必须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语文”教育观,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而不囿于书本,囿于课堂。例如:

1.留心生活小事

我给学生布置的第一个观察任务是观察妈妈做午饭。通过观察,学生作文就显得生动多了。有的写“妈妈边炒菜边教我。她手中的铲子像长了眼睛似的,在锅里上下翻飞,所有的菜都听她的指挥。”有的写“妈妈在切洋葱时直眨巴着眼睛,有几次眼泪都被熏得掉下来,我才知道美味的洋葱里还有妈妈的眼泪,妈妈真是太辛苦了!”可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真切体验,学生才有发自肺腑之言,文章才能鲜活起来。

2.密切关注自然

大自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每周我都会安排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去接触自然,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观察天上飞鸟的飞行姿势,观察地上的蚂蚁搬家,给他们讲有关自然的知识和故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写作文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对照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论阐述,我认为时下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没能牢牢把握培养运用语文工具能力这个重心。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认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是个“磨水”功夫,即欲在基础知识这个大版块的考试中不失分或少失分,平时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字、词、句的讲解与训练上,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积累的要求,企图把所有知识都贮存到学生记忆的仓库中,到时候只需如数“搬”出。这种天真的想法和做法,都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知识不等于技法,技法不等于能力,即使從应试的角度看,近些年中考、高考的命题走向,知识也只是冰山一角,能力则占大半江山。

因此,语文训练绝不能程式化、技法化和表面化。一定要将思维活动根植于训练活动的土壤中,并且由浅入深贯穿于训练活动的全过程。语文训练是否有效、高效,完全取决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思维的持久性、深刻性和多样性。我们说,学生思维要灵活,主要指训练过程中的生成,它是由思维参与的激情火花点燃,在向未知方面挺进的关节点上,意外发现的通道和图景,是训练活动中难能可贵、无法预约但又可以预设的精彩。为此,教师必须大力倡导、鼓励学生爱智求真,质疑问难,探究思辨,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切不可再走机械刻板的老路。

参考文献:

[1]魏琳.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现状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经过近期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

1、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2、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二、习作教学强调生活化。

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深受重视。但很多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有的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写不好作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新课标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好的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老师引导出来的,学生只有细致地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思考、表达,在思考、表达中反思生活,才有可能为写好作文做好准备。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留心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养成眼看、耳听、心想、笔记的好习惯。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在自然中观察、体验,感悟春、夏、秋、冬四季的灵动性及景物变化特点,贮存写作素材。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11.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一

一、走进文本,爱上阅读

关于阅读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不能只是对故事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是对整个故事、整本书的回顾总结与提升,领着孩子往高处走一走。为此我们要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文本的特点制定阅读目标,以达成整本书阅读的高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时我们可以将阅读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走进读本,历经阅读人物历程,感受成长的快乐,树立一种正确观念。

二、借助整本书阅读单,深入阅读

在新课标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部分中,加了“阅读整本书,把握文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要求就是“好书推荐”,借此,我们教师应该提前研究阅读书目,更具要求与同年级组老师商讨制定整本书的阅读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讨论、赏析。阅读单中要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阅读目标的制定,以任务群为主的阅读,后面并附加相应的评价量规。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统揽整本书,避免了学生的阅读往往关注于故事的情节,囫囵吞枣读得很快,难于在心灵上留下痕迹。中高年级中“交流讨论课”纳入课堂中,以师生充分自读为基础,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以体验阅读快乐为宗旨,趣味引领、板块推进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促进学生语言与精神的成长,从而达成阅读的厚度。高年级要注重学生整体的提高,针对某一本书在班内开展阅读推荐交流会,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还能针对相应的任务群进行系统有效对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12.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标阅读艺术 篇十二

一、丰富的想象激活个性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拉奥孔》)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比较强,但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而想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性化阅读的优劣。

出色的想象要求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妙就妙在一个“绿”字上,然而如何唤起学生对“绿”的全部意义的认识呢?只能依靠想象。论视觉则仿佛看见春风过处,遍地披上绿装,一派明媚春光,一片勃勃生机;论听觉则仿佛听到春风化雨淅淅沥沥,草儿拔节、莺儿飞鸣;论嗅觉则春草的甜香、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论触觉则春晖和煦,春风拂面,绿茸茸的草地触手可摸。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

出色的想象要求学生学会借助不同的艺术手法。如解读《游子吟》,可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把诗歌的内容还原为生活的本来面目。请看下面一位学生写的精彩语段: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布满皱纹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二、理性的思辨形成个性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有人认为思辨能力只是数理思维的事情,其实不然,个性化阅读也离不开思辨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标志。

阅读中的思辨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种种辩护性解释或者说服性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鉴别、评价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换言之,有人说文本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学生就要学会辨别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些“哈姆雷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并形成自己的“哈姆雷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主要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理解、鉴别评价和选择判断。

对传统篇目《荷塘月色》的解读,我们往往是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探寻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苏教版教材在解读这一经典作品时却大胆采用多元化阐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在“活动体验”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列两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

甲组(主题):

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那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荷塘月色”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文章中外在的美好都是为了表现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倫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荷》文说出了人类两难处境,即现实和自由的悖反,现实不自由,自由不现实。……《荷》文在深层次上具有一种“哲性美”,一种类似于西方神话的悲怆和崇高,而人类正是在那一刻的超越中获得一个永久的光辉形象。……一种生之脆弱的呼喊,一种片刻自由的慰藉,这是《荷》文历久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抵达人之终极关怀。(张小伟《“逃避”与美:普遍经验之一》)

乙组(语言):略

这样的题目设计是令人欣喜的,专家们的解读异彩纷呈:钱理群先生从政治的角度解读,孙绍振先生从伦理的角度解读,张小伟先生从人性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专家们的解读有哪些异同呢?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我们应该认同谁的观点呢?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多元解读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其他捷径,教师只能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深入剖析,走出文本查阅资料,然后探讨、分析、评价,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经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思辨能力自然会提高。

三、深刻的批判张扬个性

伟大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而批判,尤其是冲破传统习俗观念的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批判能力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与关键,不具备批判能力,个性化阅读就不可能走向深入。批判也是扬弃,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取精华,弃糟粕”,深刻的思想与独特的个性也就形成了。亚里士多德说,批判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洞察出真理和谬误。从思维方式上讲,批判性思维本质上属于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囿于前人的成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中学生思维活跃,有时产生的观点可能是离经叛道的,其实这大可不必担心。思想是在碰撞中前行的,我们决不能扼杀学生的批判思维,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如在苏教版选修课“《史记》选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在解读《屈原列传》对屈原进行评价时,不应只是从正面评价,还应该引导学生读班固《〈离骚〉序》中对屈原的做法、人品和作品进行指责的有关文字:“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学生从中读到了不同的声音,就可以通过辨别,形成富有个性的观点。再如解读《项羽本纪》时,评价项羽拒渡乌江的做法,可以结合下面几首古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根据前人的诗评,反思文本,联系生活,学生肯定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读后感。

13.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三

新民小学

张全钰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是我对本次培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抛弃了“师道尊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课堂要呈现出勃勃生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使课堂变得活跃.二、在拼音教材中安排儿歌是复现音节巩固音节,增强趣味性,积累语言.了解到每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学生不仅巩固拼音,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我还认识到教材有机地把学习拼音和识汉字结合起来,由易到难编排,词语—短语—句子,所有音节都可以由儿童自己拼读,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快乐.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教学时注意抓难点;字母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发音部位, 应以模仿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言实际,进行汉语拼音教学;顺应学生的天性,增强教学的情趣(比如创设情境,编儿歌,动手做做,活动与游戏);注意发挥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进行简单的组词练习。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注意:要人人参与,互动起来;重视情境的重视:有的需要提前做些布置,重视在各种语文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4.小学教师语文新课标常识 篇十四

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

2、第一学段阶段目标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

4、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 的过程。



5、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 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

6、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音)、(形)(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

7、实施评价,应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8、第三学段写字目标指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 9、1——6年级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王安石写了(泊船瓜洲)等三首古诗。



10、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二、选择题(10分)



1、(3)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人文性与实践性(2)工具性与特殊性(3)工具性与人文性



2、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1)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1)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2)理科课程以及与自然(3)技能课程以及社会



3、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4)个左右常用汉字。(1)2500(2)3000(4)3500



4、第一学段阶段目标指出:(1)了解诗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2)理解字义和查字典(3)默读和朗读 

5、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指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1)300(2)400(3)500



6、教材编写要以(3)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邓小平理论(2)毛泽东思想(3)马克思主义



15.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卷 篇十五

一、教育管理者应为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清除路障

从课程教学管理层面看,相关主管部门和学校等各级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勇敢冲出旧评价的樊篱,清醒地认识到新评价对于解放师生教与学的创造力的意义。只有真正轉变传统的偏重于量的检测的单向度的课程评价思想,而转向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双轨整合的路径,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趋势,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新课程的稳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自然发展为个人化学习,个人化学习则自然要求要有与之相应的个人化的评估反馈机制。而着眼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质的评价,就是一种比较合乎人性的评估反馈机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等”(胡中锋、黎雪琼、刘桂秋《论新课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原则就已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已经渗透了质的评价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是这种评价体制的延续和深化,而不能因为有高考在前,而将评价异化为片面以高考分数测量来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教与学的效能评估的唯一标杆,并以之为紧箍咒来束缚语文教师,从而导致“新课程旧教学”“新课程旧考试”(就2007年海南、宁夏两个高中语文课改试验区的语文高考命题看,仍然被笼罩在旧的高考语文模式的阴影下)现象的出现。

其次,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将课程评价的理论理性切实转变为课程评价的实践理性的勇气,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上,细化、实化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具体标准与操作程序。从便于新课程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案、规程应先于课程实施,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改、完善。然而,当下我们面临这样一种矛盾的局面——新课程实施了,却没有配套的新的语文课程评价切实并行,而往往流于表面与语文教材教学进度关联、实际与高考挂钩的书面限时测试。如此一来,课程标准关于新评价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就虚化为了空中楼阁。让一种新理念根植于人心,难;而更难的是执行,即让新理念成为看得见的行动。因此,为教育管理者松绑,卸下固有的单向度的量的评价的枷锁,是最迫切需要的。

二、教学执行者应该为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开拓道路

从学校课程教学实施者层面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扮演好新课程评价实践“改革者”的角色。首先,从思想意识层面来看,要认识到彻底转变狭隘评价观的紧迫性。要扭转单一的量的静态评价的思想,而代之以发展性评价;亦即不仅仅热衷于高考的分数,更要关注教学全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增强、情感的丰富、素养的形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教师有必要学习、掌握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其次,要在评价的具体操作行为上尝试行

动研究。当前,高中语文课程实行“必修”与“选修”并行的模块结构课程,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领域内的各类课程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内容与要求。作为课程执行者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把这些评价的内容与要求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细致的评价方案,努力建构高中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

从评价方式来看,应该采用多形式、多侧面的评价手段。首先,要改革、优化传统的量的评价的手段,提高高中语文书面测试命题的信度和效度。传统的量的评价重结构的严谨性和量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书面的测试上,比如会考、高考等。书面测试的命题应该知识、能力、素养三者兼顾,而以素养为重,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体现所考即所学的原则),能最大程度地检测学生在一个特定学段之内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素养形成所达到的水平。其次,要研究质的评价技术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评价操作中的应用。比如,通过情景活动、课堂观察、过程记录、学习日记、语文综合性学习、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袋等等途径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要落实主体多元的原则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是一种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新课程评价则强调主体多元评价,它吸纳了学生、家长等多个评价者参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强调“尊重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教师→学生”评价,应该发展为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生”评价,以及与以其他评价者为评价主体的多维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层次,不应仅仅由其任课教师来认定,还要吸纳同学、家长、其他科任教师、学校、社会团体等评价者的评价意见。这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主体多元评价可以弥补旧评价的一个缺陷:因传统的一元评价所产生的偏见乃至歧视,压抑了一些有某方面语文特长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在书面测试中成绩并不突出或者很差)的学习兴趣。它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丰厚其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真正体现“全人教育”的特质。

四、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要注重全过程的评价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基本上已简单化为“毕其功于一役”的高考成绩排队,这能真实地客观地全面地判断一名学生、一位语文教师或者说一所学校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质量吗?高考只是高中语文课程评价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我们在看重结果的同时,更有必要回望一下语文学习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那种偏执一词的“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的唯高考分数论的狭隘的语文课程评价观,是荒谬的。因之而派生出的种种非人道的、非科学的所谓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某个层面上讲,已几乎演变为一种抢夺分数的市侩主义的招数:为了能得到高分而不择手段,蔑视乃至戕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我们能摆脱这种评价滞后的怪圈吗?可以,那就是彻底改变“唯分数”“唯结果”的唯一评价模式,而兼顾过程。但这条道路是曲折的,需要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为之艰辛地探索,需要有开明教育管理者的支持、鼓励和引导,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的铺垫、支撑和浸润。没有了扎扎实实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过程,离开了指向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质的评价的监控,就不可能有出色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结果。而过程性评价恰恰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即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帮助学生与教师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的效能感的监控。

上一篇:空调节能分析下一篇:中国近代史历史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