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思品教学设计

2024-08-27

三下思品教学设计(共10篇)(共10篇)

1.三下思品教学设计 篇一

营造乐学的氛围,构筑师生对话平台

首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其次,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思想。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为此,我们必须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视学生的活动,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变口若悬河的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所欲求的新知,努力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最后,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初一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常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这样,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分为:注重学习过程,概括掌握;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定位;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构建学习思品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如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时,我把预习方法归纳为五个步骤:一是从教材编排的不同字体与格式上,掌握框题、标题的学习要求,领悟其知识点;二是根据文本目录了解课文内容梗概、基本脉络;三是借助插图,直观、形象地感知课文;四是利用“实例”,了解背景、分折现象、厘清概念;五是带着预习思考题有目的地反复阅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我又通过教师示范、展示学法,回顾小结、归纳学法,自学实践、运用学法,检查效果、巩固学法“四步曲”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圈、划、议、评等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提倡质疑问难,促进课堂精彩生成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方法、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课尾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乐于”提问;通过引导,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做到会提问题、“善于”提问。同时,对待学生的不同疑问应进行不同的处理,特别在答疑中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的可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解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究提问艺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的好坏是很重要的一环。精心钻研教材,所提问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心理的失衡、情感的波动、求知的欲望。如果提问过浅,学生无需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只有巧问,才能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跳一跳摘下桃子”,主动求知,从而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1.课堂评价目标多元化

在教学中,学业内容的学习和非学业内容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的。教师应建立多元评价的目标体系,关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整合。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段目标作为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来评价,不搞一刀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目标。

2.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应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互评时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反思。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不要把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最终实现学生在自评中反思自我、建立自信;在他评中认识自我、精益求精;在评他时赏识他人、取长补短。

3.课堂评价方法多样化

2.思品作业巧设计 篇二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供参与的机会

用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作业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参与作业全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我设计了四个谜语,让学生们分别猜出了我国的四大发明,接着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验我国优秀文化瑰宝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学生们在为祖先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而骄傲的同时,激发他们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把知识寓于猜谜语、游戏、小品表演、合作探究等生动活泼的有趣活动中,有趣的情节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们学习的胃口,让学生们“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们愿做、乐做。

二、设计生活性作业,提供体验的机会

新课程下的思品作业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要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特别关注生活性作业的设计。例如教学《心中有规则》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性作业:标题:《熟悉身边的交通规则》;目标:认识交通标识,注意交通安全,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容:1通过实地调查,画出较为常见的交通标识。2通过查找资料、询问等方式注明所画交通标识的含义;效果分析:作业结束后,学生们交上了一份份图文结合、栩栩如生的答卷。从答卷上看,学生字迹清楚,态度认真,这说明了学生的作业兴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内容上看,学生能较熟练地了解身边多种多样的交通标识,并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而且加深了对规则意义的理解。显然,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提供活动的机会

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作业巧设计,把机械单调的作业转变成学生自己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访问家人和邻居、查阅报纸、收看电视及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了解公共场所的安全隐患以及发生的伤害事故,并把图片、新闻报道和采访纪录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四、设计竞争性作业,提供创新的机会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例如教学《班级中的“岗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竞争性作业:小辩论。“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小明不负众望,当上了劳动委员。在放学的路上,小伙伴看到了他,伸出了大拇指说:‘真棒,当官啦!’这句话让小明很困惑。要求学生辩一辩:当班干部就是当‘官’吗?你是怎么看的呢?”问题一出,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发言,这正是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交错、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了学习目标,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供拓展的机会

思品作业巧设计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从作业内容的选取到作业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例如教学《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我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小区进行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思品作业的形式是多样的,设计作业的方法是无穷的,新课改为我们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就更应该努力,为学生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要的思品作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思品、用思品,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3.思品课“五味”的教学功用探析 篇三

一、生活“味”让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说:“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同学都是学生,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若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联接课堂和生活的课程,学生的知、情、意、行基本品质的培养无不以生活为起点,所以,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活 “味”。

1.课程内容的生活“味”

现行初中思品课教材(苏教版)完全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体现在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从教材引言的设置,到主要内容的选择,到附加材料的添附,到思考问题的设计等等,无不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一句话,只要你打开教材,一股浓郁的生活味便扑面而来。那种“假大空” 的理论说教早已经销声匿迹了。所以,当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便走进了自己身边的生活———课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封闭了的学习的地方,而是社会生活在另外一个场所的体现和重现。

2.课程理念的生活“味”

《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达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理念的:“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堂过于自我约束,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沼泽地———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框框,考试死记硬背;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学生每天期盼着上思品课,因为在充满生活味道的课堂上,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能找寻到生活的意义和本质。

3.课程教学方式的生活“味”

经过这次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重大突破。自主、合作和探究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拥有了发言权、思考权、质疑权、合作权和探究权,他们不再是被捏着脖颈任人宰割的“鸭子”;课堂上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他们不再充当知识的输送带和储存器;体验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诸如模拟生活场景、假设生活细节、表达生活体验等等,都成为学生由知到行和从行达知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二、德性“味”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爱因斯坦认为,“能忘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才算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其他”的内涵是日益丰富的,它涉及到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初中思品课程在这个“其他”因素的累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异而又独特之处。纵观思品教材,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以上非智力因素的涉猎和教育。所以,思品课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剂,应该成为学生当下和将来生活的 “必需品”。

德性“味”让课程的作用内外相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奠定学生的道德之基。思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是课程的主要宗旨之一。这个培养的过程是内化道德规范和外化社会规范行为的有机结合过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来自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 他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一类来自感觉,另一类来自反省。初中思想品德课所担负的使命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感觉”社会和生活以及理性地“反省”自己,并在这些过程中边体验边反思、边实践边提高,以实现生命个体质量提升的目的。课程所蕴含的这些教育因素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帮助和引导他们逐渐形成端正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沉淀,无时无刻不外显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日常行为,譬如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和现象及对社会的态度和方式等等。所以,思品课程的德育功能内化于修为而外显于行为,而这正是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简单缩影,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个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没有明确的标签,学生无法根据直观感觉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品课程则承担着教育学生运用辩证方法审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任务。这是思品课程德性“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一分为二”是辩证认识方法的简单概括。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容易凭感觉行事,从而走向问题的极端。思品课程则教育学生学会从问题的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从问题的不同层面来审视现象,从而培养辩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其一生的思考奠定方法论基础。

三、实践“味”促进课堂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提要》中认为:“从前是先生教,学生学。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 不是真学。故教而不做,不是先生;学而不做,不是学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在做上学,才是真学。真教,才是先生;真学,才是学生。这就是我们主张的 ‘教学做合一’。”初中思品课教学一旦离开了生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失去了活力源泉,更谈不上发展和升华的问题了。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实际生活里得以验证和发展,这就是课程教学的生活功能。实践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性质之一,它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打破隔在课堂和生活之间的“铜墙铁壁”,把课堂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课堂生活化。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而我们今天的思品课堂是否还存在类似的情况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目前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未免过于主观和臆测,具体表现为我们的教学指向从一个极端(应试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随意教学), 人为地把简单的教学复杂化,把教学引向科学的反面。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从课程上获得感性知识,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和验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尝试,在课堂上得以深化和升华。二者有机结合,融洽交汇,相得益彰, 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实践性的初中思品课堂应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厘清、升华和提升。

四、童真“味”巩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笔者一直反对把思想品德作为一门课程看待, 更不赞同用考试的方式来评价思品课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一大败笔。笔者听过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和评优课,特别关注学生的答问现象,并曾撰写论文,列举了初中思品课堂常见的几种畸形答问现象,即:风卷残云,答非所问; 借“本”答问,答非自我;我口说他“心”,迎合教师的教学需求。因为考试需要,学生在教师的“谆谆教诲”之下学会了“人云亦云”和“鹦鹉学舌”,心甘情愿地充当考试的机器———失去了童真,更失去了自我!课堂本身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应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思想自由的学研氛围,打造和谐的课堂,给学生以充分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让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思维,从个性化的角度审视身边的生活和问题,做到“我口说我心”。

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社会生活,多看阳光的一面,捕捉社会主流思想。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年轻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审视”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咀嚼,是建立在自我认识构建基础上的。传统的思品课堂习惯于用同一个固定的标尺来衡量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变化。没有“因为”,只有“所以”;没有“为什么”,只有“是什么”;没有“我想这样做”,只有“你必须这样做”。学生从教师的所谓“言传身教”中获得僵硬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却得不到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和理念。我们知道,对某一个社会问题或者现象的认识和观点是因人而异的, 视角不同,观点相左;态度不同,结果相异。但是,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视角总是那么的尖锐和特殊,他们往往会一针见血地阐明问题的实质和本质,正如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里的孩童所言一般。这就是初中思品课的“童真味”,它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于一体,借助课堂教学活动诱发学生原始认知的充分表达和个性的充分张扬,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当然,学生的初认知是肤浅的、感性的,它往往带有狭隘性的偏见和固执,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和疏导。

五、知识“味”形成学生发展的智慧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就是人们常说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它们又不是三个维度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1+1+1>3”,即形成一个人终生享用的智慧。

知识的沉淀是初中思品课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知识”外延是宽泛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涉及到人文知识、伦理道德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等等。久而久之,这些知识的积累会逐渐形成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生智慧。

知识的积累离不开阅读。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缺乏读书,更没有阅读的良好习惯。尤其是时下如手机、网络等快餐式阅读的日益盛行,让学生对书籍阅读呈现自我抵制状态(教科书的阅读也是应试教育的需要)。思品课程之所以要留住知识味,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借助知识的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渴求知识的愿望。随之收获的便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高雅情操的陶冶,是学生道德品质水平的提升,是学生知情共情达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展思品课教学阅读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生有书相伴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景象。

4.三下思品教学设计 篇四

1.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猜猜他(她)是谁?

2. 出示:她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弯弯的眉毛下一双黑黑的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张红通通的小嘴,真是可爱极了。猜猜看,她是咱班的谁?(生摇头,不知道)

3. 揭示话题:如果不抓住特点来写,别人就不能猜出你写的他(她)是谁了。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便通过猜谜的方式揭示出习作这一通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发了学生的深思。

二、 学习例文,明确写法

1. (出示:他矮墩墩,胖乎乎,爱穿一件黑色的牛仔背心。由于背心的扣子扣不上,只好把又圆又大的肚子露在外面,那样子跟南极的企鹅像极了,所以大家都叫他企鹅ⅹⅹ。)读一读,猜一猜,他是哪本书中的哪个人物呢?(《淘气包马小跳》中的唐飞)杨红樱阿姨是抓住唐飞什么特点来写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2. “矮墩墩、胖乎乎”,这是直接写唐飞身材胖。发现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读着这两个词有什么感觉?描写人物时,恰当地使用叠词能表达我们对人物的感情。

3. 还从哪儿看出唐飞胖的?“背心的扣子扣不上,只好把又圆又大的肚子露在外面”,这是从穿着反映唐飞的胖。“那样子跟南极的企鹅像极了”,这是把唐飞和南极的企鹅相比。你看,用打比方的手法,胖乎乎的可爱的唐飞就好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

4. 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表现出一个人的胖呢?如果让我们写一个人很瘦,可以怎么表现呢?

5.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抓住人物外貌的某个方面的特点,将它写具体就能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如何把人物写具体作为教学的重点,可以直接而形象地描写。采用叠词、打比方等习作方法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的,而是在与学生交流中不知不觉感悟到的。

6. (出示:她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一样,两条硬邦邦的小辫子直挺挺地竖着。她的鼻子就像一个小土豆,上面布满了雀斑。鼻子下面长着一张大嘴巴,牙齿整齐洁白。她的连衣裙也相当怪,那是她自己缝的。原来想做成蓝色的,可是蓝布不够,她不得不这儿缝一块红布,那儿缝一块红布。她的又细又长的腿上穿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蓝色的。她穿着一双黑色的鞋,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这是我们读过的一本书中的人物,猜一猜,她是谁呢?(《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

7. 默读这一段描写皮皮外貌的句子,想一想,皮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爱、滑稽、与众不同、能干)从哪儿看出来的?“硬邦邦、直挺挺”,看,又是叠词,写出了皮皮的可爱。“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鼻子像小土豆”,发现什么了?(全比作吃的,多新鲜、多可爱的比喻),穿着就像古怪的小精灵。同学们,原来精彩的外貌描写还能让我们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呢!

8. 这段外貌描写依次写了皮皮的——头发、小辫子、鼻子、嘴巴、牙齿、连衣裙、腿、袜子、鞋子,发现写作手法上的规律了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可以抓住多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但不要忘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

【设计意图】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人物的外貌不是难点,透过人物的外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则将教学要求又提高了一层。当然,这只能点到为止,对于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能够心领神会并迁移运用,大部分学生了解即可。所以,本片段教学的重点仍在指导学生如何将外貌写具体、写生动上。

三、 示范引路,展示评价

1. 同学们,我们也来试一试抓住特点写人物。咱班48名同学,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爱美,有的爱笑,有的活泼,有的文静。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做我们的模特,好不好????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在外貌描写时,可以抓住什么来表现她可爱呢?(预设:皮肤、辫子、藏在镜片后的眼睛,嘴巴等)

2. 想一想,你准备写班里的哪位同学呢?他(她)有什么特点?你可以抓印象最深的一点(胖还是瘦、高大还是矮小等)进行具体的描写,也可以抓住几个方面(如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按一定顺序写下来。片段中不能出现他(她)的名字哟,因为写好后要读给别人听,要让别人能猜出你写的他(她)是谁。

3. 提醒:用上一些叠词,或者恰当的、新鲜的比喻,你笔下的人物会更生动。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例文中习得的方法进行内化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在学生动手习作前,选择班里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孩子为模特,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再让学生选择班里一个同学写下来,学生就不会茫然,从而让例文的引导发挥更大的效用。

4. 你写的片段能让别人猜出来是谁,说明你抓住特点了,可以得三颗星。从多方面按照顺序来写,或一个特点写得很具体加一颗星。有精彩语句,再加一颗星。

5. 谁来读一读自已写的片段,同学们能猜出他写的是谁了吗?是怎么猜出来的?你认为他写的片段可以得几颗星?如猜不出来,请小作者再想想所写的这个同学还有什么特点,或请其他同学帮忙,说说该如何修改?

6. 请把你写的同学外貌片段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并请小组内的同学为你评一评,你能得几颗星?

7. 根据同伴的评价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

【设计意图】星级评价使得习作评价的内容更加具体、清晰,更具操作性,让习作评讲变得有依有据,让学生知道自己习作好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进而通过欣赏与修改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四、 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5.思品教材“附件”的教学功能 篇五

关键词 “附件” 教学功能 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现行《思想品德》独具匠心,生动活泼,章节精短,简明易懂。“附件”作为特色栏目,每章每节均有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精美的彩色插图。仅以初二教材中“附件”的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来看,其中69张漫画,43张照片,17处名人名言,58个“相关链接”,110例需要学生“做、想、议、说”的地方,这是一笔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教材中这些特色栏目进行有效取舍与把握,是该学科教与学的关键所在。现将体会简要介绍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认识“附件”的特性

(1)力求新颖。思品教材中“附件”容量较之其他学科属于海量,常以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图表、漫画等形式穿插在课文中,使教材从直观上就变得生动、形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演、讨论、欣赏、阅读、、思考、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使用这些“附件”,能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可学性与可教性大为增强。

(2)力求现实。教材中的诸多“附件”贴近时代、社会和学生真实生活场景,避免了学生一走进课堂就钻入“课本”的尴尬。课文《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中的“小齐不文明上网”的事例,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本节课文是单纯地讲道理还是举案说法?教师是“疏”还是“堵”?教师不如藉此机会放开让学生自由辩论。教材“附件”中很多话题源于日常生活,例如《我爱我家》中要求学生了解父母,“夸夸自己的父母”,对家长说说心里话,这个话题,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把书上的生活材料作为切入点,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表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琐事,扮演好家庭中子女的角色,学校中学生的角色,社会中小公民的角色。

(3)力求活用。教师可以从教材中就地取材,有时每当一个事例出现,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要与老师、与同学对话交流,甚至经常有学生站起来进行辩论。这样教学中教师枯燥的说教就变成了热烈的讨论,空洞的情节变成生动的场面,深奥的理论变成形象的语言,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思想政治课变得亲近、生动了。

2 正确发挥“附件”的教学功能

“附件”作为现行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学功能,并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尽可能加以利用,发挥它的教学功能。

2.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品教材章节大头“附件”中选材很有讲究,既要引人入胜,又要体现育人功能,更要让学生感觉真实可行可信。例如《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开头就是“梅平与网友是否见面”的话题,就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是生活中人人都要碰到的问题啊!见与不见?见了该做些什么?如何保持与网友的友谊?争论中看似解决了梅平的烦恼,实际上就是解开了同学们自己心中的困惑。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解决了如何处理上网的问题,比直接由教师说教的效果要好。同时配以形象的漫画,使事例更加具体化、生动化,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如《世界文化之旅》开头引入了三张充满节日气氛的照片,迎面而来的喜悦情景立即就勾起了大家过节时的回忆,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师创设了教学情境。

2.2 激活思维,层层深化——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穿插了了大量的“相关链接”、漫画、说一说、议一议、填一填等栏目,这些栏目具有很大的启发功能。它启发学生去思考、去看书、去查资料。第五课第一节的《世界文化之旅》中日本的樱花和寿司,英国的绅士风度、巴西的足球……在阅读内容的时候学生似乎已置身于这些国度,教材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立即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随之活跃。学生会整理自己储存的地理、历史、时政记忆,提取与此相关的信息,和同学一起分享。同时有些同学会在课前预习阶段收集大量的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他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提到金字塔人们就想到埃及?为什么一提到‘空中花园’人们就想到古巴比伦?”这样启发学生用更广阔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不断搜集资料,通过不断分析,通过不断总结,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他们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2.3 设疑解惑,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品教材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材料更是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之、思之、受之、用之。例如《难报三春晖》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小峰的妈妈为什么要用‘善意的谎言’?小峰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妈妈独特的教育方式?”浓浓的母爱涌上心头,但实际生活中由于误解,往往加深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很多学生不屑于与父母谈心交流。这个例子在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用心良苦,从而在情绪上与小峰产生共鸣。教师可以从此例引到实际问题“假如父母翻看了你的日记,你会怎么办?假如我想买一双名牌鞋,父母不同意,怎么办?”让学生畅快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穿插一些换位思考的观念,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办法。

2.4 归纳小结,巩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水平

思品教材中结尾部分的“附件”设置形式多样、贴近实际,通过填一填、议一议、想一想等内容,教育学生讲礼貌,学会宽容和尊重别人,学习与他人沟通,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如《诚信是金》结尾部分的处理,围绕“克服小节无害论,从点滴小事做起”开展小论文竞赛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效果都还不错。“相关链接”更是引用“明代书生冯俊弃‘假币’”事例,再一次证明诚信自古以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做个诚信的人。

“附件”虽小,使用得当则能小中见大;认识不到位则视为累赘。在日常教学中,应立足教材、钻研教材、挖掘“附件”自身的信息,或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鼓励学生自己看书,或自由地发表意见、开展讨论,或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让所有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教学过程,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修养。

参考文献

[1] 吴松飞.让实例走进政治课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5(1—2).

[2] 刘华.试论思品教材中“附件”的教学功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12.3.

6.改变教学方式搞好思品课堂教学 篇六

1激发学习兴趣

每一节的精彩的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这一起点非常重要,是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注意的,因为这一导入的重要的作用是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即时点燃,兴趣会大增,学起知识来就会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啦。每节课导入的好与坏,可以说直接关系到我们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好的导入可以说是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准备和设计比较新颖的导入,会使孩子们尽快的进入角色, 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目标、任务明确,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就会神采飞扬,不断地去提出质疑,自我去探寻答案。每一堂课都是一样的,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

2自主合作探究要成为主旋律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共同来完成的,教师要精心准备,做真正的指导者,引导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要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生生互动,生师互动,没有互动交流就没有活跃的课堂氛围。说到底就是我们的课堂要在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们去学习,要把孩子们放在主体地位,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丢掉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新的教学模式,为自己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的首选,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典型材料的分析,叫学生阅读,从中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们的质疑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怎样战胜挫折进行探讨,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讨论的热火朝天,你一言我一语,不亦乐乎,最后多数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点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师要把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放心大胆的叫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去合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对于教学形式也要实行多样化如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辩论赛、小品表演等形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3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教学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要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人和事的能力,课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想课本学习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实际上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对于有些课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记者采访的模式,先拟好几个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题目,采访多名学生来回答,孩子们就会把个人情感说出来, 从中我们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纠偏,因势利导。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4用真情实感去感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就不会有良好的沟通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所以教师要时时刻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课堂要以真实情感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和关注每一位学生。谁也不愿意或者故意做错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抓住学生的过错不放,去用语言去批评教训学生,那么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产生隔阂,产生距离,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对教师反感,不愿意去学这一学科,因此我们要多采取表扬和激励的措施,叫学生在愉悦中去学习,叫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本学科的兴奋和冲动,我们的教学就会水到渠成。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 ;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 ;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课堂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孩子们交流情感的主要场所和阵地,说出他们的真心话,宣泄他们的情绪,明确爱与恨,爱憎分明,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之一。教师要叫孩子们明确的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是真心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们的进步努力的,就会收到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就会极大地培养和提高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5关注情感体验

生活是我们的最大的课堂,体验从生活中来,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是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样对于对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都有很大益处,也加强了孩子们的自我教育。比如在拔河比赛中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同学们的通力合作,就不会有班级的胜利,真正地理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内涵。再如一些成功残疾人的案例告诉大家,挫折只是暂时的,要坚强,才会有成功,鼓起战胜挫折的信心,并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内化,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

6积极地评价方式

7.浅谈思品教学与能力培养 篇七

关键词:思品教学,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依靠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 我们要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良好氛围, 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把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动更民主, 更加生动有趣, 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现在我结合近几年思想品德教学,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必须积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 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从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任, 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我们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二、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育因师道尊严使课堂气氛紧张, 让学生不敢多想, 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我们要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从而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不断营造宽松愉悦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 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思维活跃, 豁然开朗, 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使其教学到达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目标。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照搬某种教学模式, 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上《正确对待挫折》这课时, 我让同学回忆生活中遇到或看到的挫折, 讨论他们如何面对挫折, 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样, 我们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加深了课堂教学印象,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创新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不断创新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自主进行体验的能力。聪明的老师不是传授学生的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方法比起知识来说更为重要, 这是因为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随时都可以获取知识。

例如, 我在教授《竞争与合作》课时, 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自读、自思、自问, 学生明白了竞争与合作的意义, 同时产生“怎样进行良性竞争?如何与他人合作”等疑问, 为进一步探究合作做好铺垫。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了一些疑问, 同时对一些观点会有自己的看法, 十分渴望与同伴探讨和表达。因此还需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为学生相互交流、互教互学提供平台。在课堂上, 让前后座位的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生在自学阶段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启发和点拨, 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比如, 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了多种看法, 对观点方法的认识就更为透彻深入。在小组中, 即使是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 也有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大家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通过老师的指导, 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的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搞调查活动、写调查报告, 参加科技活动小组, 参观访问等, 我们只要结合实际, 科学地设计活动方案, 周密安排, 认真组织实践活动,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思品课“五味”的教学功用探析 篇八

一、生活“味”让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说:“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同学都是学生,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若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联接课堂和生活的课程,学生的知、情、意、行基本品质的培养无不以生活为起点,所以,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活“味”。

1.课程内容的生活“味”

现行初中思品课教材(苏教版)完全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体现在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从教材引言的设置,到主要内容的选择,到附加材料的添附,到思考问题的设计等等,无不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一句话,只要你打开教材,一股浓郁的生活味便扑面而来。那种“假大空”的理论说教早已经销声匿迹了。所以,当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便走进了自己身边的生活——课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封闭了的学习的地方,而是社会生活在另外一个场所的体现和重现。

2.课程理念的生活“味”

《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达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理念的:“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堂过于自我约束,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沼泽地——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框框,考试死记硬背;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学生每天期盼着上思品课,因为在充满生活味道的课堂上,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能找寻到生活的意义和本质。

3.课程教学方式的生活“味”

经过这次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重大突破。自主、合作和探究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拥有了发言权、思考权、质疑权、合作权和探究权,他们不再是被捏着脖颈任人宰割的“鸭子”;课堂上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他们不再充当知识的输送带和储存器;体验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诸如模拟生活场景、假设生活细节、表达生活体验等等,都成为学生由知到行和从行达知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二、德性“味”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爱因斯坦认为,“能忘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才算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其他”的内涵是日益丰富的,它涉及到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初中思品课程在这个“其他”因素的累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异而又独特之处。纵观思品教材,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以上非智力因素的涉猎和教育。所以,思品课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剂,应该成为学生当下和将来生活的“必需品”。

德性“味”让课程的作用内外相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奠定学生的道德之基。思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是课程的主要宗旨之一。这个培养的过程是内化道德规范和外化社会规范行为的有机结合过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来自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他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一类来自感觉,另一类来自反省。初中思想品德课所担负的使命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感觉”社会和生活以及理性地“反省”自己,并在这些过程中边体验边反思、边实践边提高,以实现生命个体质量提升的目的。课程所蕴含的这些教育因素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帮助和引导他们逐渐形成端正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沉淀,无时无刻不外显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日常行为,譬如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和现象及对社会的态度和方式等等。所以,思品课程的德育功能内化于修为而外显于行为,而这正是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简单缩影,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个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没有明确的标签,学生无法根据直观感觉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品课程则承担着教育学生运用辩证方法审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任务。这是思品课程德性“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一分为二”是辩证认识方法的简单概括。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容易凭感觉行事,从而走向问题的极端。思品课程则教育学生学会从问题的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从问题的不同层面来审视现象,从而培养辩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其一生的思考奠定方法论基础。

9.三下思品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模式, 实现师生的高效互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 一支粉笔加一本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逐渐被师生互动的情境教学方式替代。尤其在公开课上, 更强调情境教学。为了取得预期效果, 教师把学生的活动, 包括每一个环节都事先设计好, 教学流程非常流畅丰富, 但忽略课堂的主体———学生, 没有给学生预留质疑的时间。一些活动课课堂气氛活跃, 但有的学生只停留在“表演”层次, 教学像演戏, 学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因此, 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们应重视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与优化。

2.反思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

如讲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课时, 一位学生问:“如果我不当官, 考试不考, 我们学这些知识有用吗? ”“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 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必然是枯燥的、乏味的、难以理解和掌握的。 例如, 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问题时, 什么是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单凭死记硬背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了解祖父辈的生活, 通过二、三代人的生活差异感知小康生活的好处, 效果不言而喻。

3.反思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情感体验的热烈氛围,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战胜挫折开拓进取”这一问题时, 在课前布置调查访谈, 内容是调查自己父母曾经遇到的挫折及他们应对挫折的方法。上课时, 学生发言不很积极, 看到这种情形, 我给学生讲了自己的挫折经历, 用自己的经历感染学生, 学生感到非常亲切。然后讲述了自己或父母曾经经历的挫折及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这种氛围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明白了挫折能带给他们智慧和力量。

二、教学反思的方式和方法

1.撰写课后笔记,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回顾与小结, 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举、不足之处、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和学生精彩的表现等。撰写课后笔记是思想品德老师最为普遍和有效的自 我反思形式。随手记下教学中的一些思想火花, 以及自己的教学轨迹、教学感言、教学感悟、教学经验等, 补充作为今后教学之养分。利于我们形成“反思—教学—再反思—再教学”的教学链条, 唯有如此, 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和境界。有的教师把课后感整理成册, 在教研组内交流, 与同行分享, 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当然, 反思问题不要停留在表面, 应做深层次的挖掘与思考, 对一些共性问题, 需要同行及专家共同指导, 提高课后反思质量。

2.加强教研活动, 推进教学反思的生成。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经验是有限的, 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离不开同行的关心和帮助, 同行教师由于从事同类工作, 关注共同的教育话题, 因而往往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了解教学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更容易发现彼此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要经常以课堂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 加强备课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进行集体反思, 在反思、探讨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因此, 加强教研活动, 积极参与同行间的交流, 是思想品德课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搞好教研活动, 必须重视合作, 明确教研目的, 推进教学反思的生成。

3.重视专家的培训和指导, 提升教学反思水平。

“不知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有时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但会得到各方面的评价, 专家评价便是重要的一种。专家作为学科专业教育理论的研究者, 站得高, 看得远, 他们对教育教学问题有着全局的理性思考, 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更为了解, 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教育理念把握得更为准确。广大一线老师由于长期战斗在教学岗位上, 缺少教育专家的指导, 因此, 要深化教学反思, 重视专家指导。例如, 我在上教研活动课时, 老教师、老专家就指出:一定要把最新的时政内容充实到教材中, 不能局限于教材。这使我受益匪浅, 专家深入思想品德教学第一线, 能提供实时实地的教学指导, 一线老师听取专家的点评和合理建议, 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提升教学反思水平。

10.三下思品教学设计 篇十

一、阅读类作业

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相关链接”等阅读材料,另外,与教材相配套的练习册上,也有较多的小故事、寓言、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阅读材料。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后延伸阅读,进一步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阔知识面和培养自学能力,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完《珍爱我们的生命》后,让学生阅读“QQ练”上《生命的加减法》一文,从而进一步理解把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口头表达类作业

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善于总结规律,学会巧记,而不是死记硬背。同学之间相互复述政治、法律等专用语、基本常识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比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要求,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内容的记忆等。

三、书面类作业

课本上练习题的回答、填空、绘制图表等,这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作业形式。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在《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教学中,教材习题“看看我的独特印记”,让学生写上自己的签名,按上自己的指纹,描绘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课堂上,这些作业内容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实践类作业

包括劳动实践、观察活动、社会调查等。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思想品德》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如在《走向自立人生》教学中,为让学生熟悉生活、体验生活,笔者布置了“今天我当家”、“帮妈妈做家务”等劳动实践作业,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苦与乐,体会父母的艰辛,培养劳动观念,提高自立能力。又如:在《珍爱生命》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实地观察或饲养动物、栽花种草并写观察日记,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接近自然,热爱生命,关注环保。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多方面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养成类作业

此类作业主要针对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基本学力的获得,在操作中关注学生的内在养成性的潜移默化,并通过家长、社会的评价,向学校反馈,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又沟通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如在《做情绪的主人》教学结束后,笔者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每天早晨起床后,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或听一段轻松欢快的音乐;每天放学前,回想一件当天在学校最令自己高兴的事,回家向家人叙述。以此来达到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六、探究类作业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探究类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系列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教授完《了解祖国,爱我中华》后,笔者布置了一个《图说国情与国策》的探究性作业题,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或是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每组分别选取其中的某一项内容,搜集图片资料。图片的形式也可多样化,可以是剪报,从网上下载图片,也可以是自己拍摄的照片、绘画作品等。图片搜集好以后,再分类进行整理,并给每幅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还可以加上自己独特的旁白,展示自己对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理解和思考。然后大家一起制作展板,把展板放在教室里展出。同学们相互交流观看图片展览的感想和体会。

七、设计类作业

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这类作业既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知识、学习中发现的规律、解题的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业中去,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还帮助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设计作业:根据所学知识,策划一份宣传北京2008年奥运会、介绍中国文化的系列活动方案。再如,学完《礼仪展风采》后,让学生假设不同的场景,针对不同的人物角色,分别设计一套待客礼仪,相互交流,总结出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可行的规范礼仪,运用于自己今后平常的社会交往。

以上所述的作业类型,也可以相互渗透,或是交替进行。当然,作业的设计还有很多的类型,如准备性作业、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社区活动等。

总之,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上多做探索,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性作业,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塑造人格。

上一篇:季节性运行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下一篇:小吃店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