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共8篇)(共8篇)
1.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 篇一
区县功能定位的理性与实践思考
林向阳
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的强劲发展和竞争态势,结合制定“十一五”规划,各地都在进行战略谋划和清晰定位,以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公布《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加强对区县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推进“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北京城市整体功能定位--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在综合分析了世界特大城市,特别是首都城市的政治经济、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和就业等方面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北京的现实条件和要素禀赋优势,确定了未来北京城市发展四个主要的目标定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我们认为,这一整体功能定位,既符合世界大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切合北京的实际和特性。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1986)的理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世界城市,必须具备以下7个方面条件:(1)主要的金融中心;(2)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3)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4)服务业的高度发展;(5)主要制造业中心(具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6)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7)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哈尔(P.Hall,1984)认为世界城市必须是具有较强政治权力的大城市、工业和金融贸易的中心、重要的港口或(和)公路和铁路的枢纽城市、高等教育、研究、医学、文化和艺术中心等特征。从世界城市体系分工来看,国际城市可以分为全球性、区域性和地区性三个层次。目前公认的对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国际城市,即世界城市,只有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四个城市。
北京是世界上拥有13亿多人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是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著名古都,其发展目标整体定位为世界城市,对于提升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宏大背景下,国家竞争主要表现为区域竞争,而区域竞争则更多地是依赖于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首都地区的城市发展对提高国家世界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充分利用首都优势,整合首都资源,突出首都核心职能,积极推动与核心职能高度关联的办公、文化传媒、金融服务与管理、高新技术、教育等高端服务业的成长,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发展高端产业,促进首都地区的综合发展,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北京的城市目标和功能定位为世界城市,与我们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相对称。现阶段乃至2020年(北京全面实现现代化、全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前,把目标界定为国际城市较为妥当。这一点已在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得到印证,《批复》指出:“北京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并要求北京市“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强化首都职能,突出首都特色,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据此,北京城市发展的阶段目标为: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二、明确区县功能定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区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着眼于挖掘自身资源和积极吸引外资等要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区域功能定位不明确,职能交叉不清晰,产业结构同构化,某些招商引资呈无序竞争状态等问题。因此,明确区县功能定位,确立科学发展导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是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北京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这一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第一要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如胡总书记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因此,摆在首都面前的中心任务依然是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这一城市性质的关系,处理好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协调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为实现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可以说是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之后,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大举措。
二是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修编的成果,能够迅速得到国务院的批复,充分说明《总体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城市规划,也是符合我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的。《批复》指出,北京城市的发展建设,要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四个服务”,既是中央对北京工作的一贯要求,也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职责。通过区县功能定位,第一次明确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引导各个区县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各自的区域发展置于全市一盘棋之中,加强分工与合作,避免内部恶性竞争,这就为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指导北京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后劲,提升首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工程。北京各区县所处区位、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环境等不同,因此它们在全市发展所起的作用,城市功能、产业功能也不相同,将全市18个区县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侧重、又有竞争,有利于实现城市内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功能配置的最优化。比如,东城、西城等市中心区,应主要体现首都城市的核心功能,通过搞好“四个服务”,创造一流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集中展现古都特色和风貌。海淀、朝阳等功能拓展区,应主要体现北京作为现代国际城市的主要功能,通过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等重点功能区,展现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魅力。顺义、通州、亦庄等重点新城,作为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城市发展新区,应主要体现北京作为一个综合性特大城市的发展后劲和产业支撑功能,通过建设新城和重点产业基地,成为有机疏解城市中心区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只有这样,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才能形成城市发展的功能互补和整体合力,真正提高首都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三、区县功能定位的目标模式--产业发展与功能提升的有机统一
在这次区县功能定位上,尤其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培育和营造功能的角度去规划产业发展,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发展战略决策,是对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具有方向性、长期性、超前性和稳健性。
北京区县功能定位的明确,使科学发展观中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思想观念演变为实践和现实。原来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日趋紧张,水资源短缺,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外来人口边缘化特点突出,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城乡差距明显,二元结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城市与农村、城区与郊区、平原地区与山区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较大的反差。村镇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条件差,缺乏产业基础和支撑,形不成聚集效益,土地利用不集约,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等。因此,必须通过区县功能定位的重新明确,打破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首都资源向郊区流动,使南城与北城、城区与郊区、平原与山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从而实现全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10个远郊区县,大致分为两大功能区域:一是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顺义、通州、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涵盖了顺义、通州、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平原面积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采取正确导向的发展战略,依托新城建设、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的深度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有可能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成为支撑北京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地和经济重心。二是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区县,其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注重涵养生态,保护水资源,引导人口相对集聚,逐渐转移影响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产业,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
通过推行功能导向清晰的发展思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狠抓落实,这样才能避免各区县因缺乏长期发展方向而在产业发展选择上被动地跟风操作,盲目发展,导致产业散乱、效率低下、功能缺失、地位丧失的严重不利后果,也可以避免有的“有城无业”、有的“有业无城”的问题,促进各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四、实现区县功能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和谐互动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双重目标,需要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国内比较成功的开发建设模式主要有: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建设模式、以上海浦东为代表的新区开发开放模式、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中外合作模式,其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下面,举我市功能区(基地)建设的三种模式,以探索区县功能定位与全市整体功能、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
重点功能区建设模式:以金融街为例。金融街于1993年开始规划,规划用地103公顷,定位为建设全国金融管理中心。经过10多年的建设,现总建筑面积约360万平方米。目前区域内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1200多家金融等行业的企业,聚集着中国金融业50-60%的金融资产。区域内企业管理的资产达到18万亿人民币,资产集中程度位居全国首位。如今,金融街已成为全国的金融监管和信息中心、资金调度中心、金融支付结算中心和金融人才聚集中心,成为了全国金融商务机构最聚集、金融商务活动最频繁、金融商务人才最密集的地区。
重点产业基地建设模式:以汽车生产基地建设为例。北京汽车生产基地,是市政府专门规划用于发展汽车产业的区域,是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主要载体之一。核心区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着力形成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格局。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汽车基地进行园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到2004年底已完成了一期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八通一平”市政建设。基地先后引进北京现代摩比斯汽车零部件、北京现代海斯克钢材、北京中首物流等6家企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相继落户顺义。2004年汽车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2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2亿元,上缴税金16亿元,实现利润25亿元。以汽车基地为核心,以河东杨镇、南彩等地区组团式发展,汽车产业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专业化分工,对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格局下,打造北京汽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提升北京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之一,壮大首都经济总量和夯实产业基础,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总部基地建设模式:以丰台总部基地为例,这是一种创新模式。丰台总部基地,以总部经济为发展目标,定位是以吸纳国内大中型企业管理、销售和营运中心为主兼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办事处的总部聚集区。2002年6月正式启动,规划建设700栋独立办公楼,每栋面积1000-5000平方米,其中500栋供企业作为总部使用,200栋分层出售,还有总部小公寓和总部酒店等配套设施,预计总投资45亿元。由英国道丰集团与中关村丰台园管委会成立中外合资企业,负责开发建设北京总部基地。该基地开发建设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采用了后工业化时代高级商务花园(Advanced Business Park,简称ABP)的理念,首次尝试以总部基地命名,在项目本身设计定位上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吸引力;二是采用了中外合资开发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化招商运作为主导,实现了开发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作者单位:市委研究室经济处)
2.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 篇二
众所周知, 效能监察的传统功能体现为监督、考察, 并在此基础上督促企业进行过程控制。尽管这一功能本身并无问题, 但容易使监督、考察与督促之间形成脱节的现象。这一现象具体表现为, 企业是否根据效能监察人员的建议进行了整改却难以被观察。另外, “问题易得, 解决难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是否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也成为影响企业整改实施的重要决定因素。
鉴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效能监察工作的认识
若要获得效能监察功能的新视野, 还需要在企业内控环境下对效能监察工作进行认识。
根据图1所提供的关系, 企业内控实则体现为人力资源、财务、物力等三个大版块的有机融合, 从而在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下获得“产出/投入”比例的最大值。因此,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 对人事部门的效能监察
对该部门的效能监察主要体现在是否遵循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能级原理, 以及在薪酬分配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是否严格按照绩效管理来执行。前者主要考察了部门管理者的业务工作能力, 后者则主要考察了管理者的制度执行情况。
(二) 对财务部门的效能监察
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单元, 其不仅承担着资金筹措、配置和监管任务, 也履行着相应的投资职责。可见, 财务部门实则成为了联系人力资源部门和物资部门的中心桥梁。对该部门的效能监察便紧密围绕着资金使用的效益性来进行了。而这也构成了考察部门管理者履职能力的重要参数。
(三) 对物资部门的效能监察
企业物资部门主要承担着, 生产和后勤保障中的物资采购、维护等任务。其中, 对于物资采购数量、频率的合规程度, 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使用和生产运营的合理性效果大小。这也成为了效能监察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认识引导下的功能重新定位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效能监察工作的认识不难发现, 企业自身实际面临着繁重的内控任务, 而这种状态在具有事业部制结构下的大型国有企业尤为如此。这就引证了笔者所指出的“问题易得, 解决难行”的观点。
由此, 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功能的重新定位:
(一) 针对人事部门方面
企业人事部门主要承担员工招聘、培训、岗位效能评价等主要工作, 但在企业部门职能化条件下, 人事部门难以及时、准确获知其在上述工作中的绩效如何, 从而也就无法对自身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和调整。此时, 效能监察人员就可以在企业整体视阈下来考察人事部门的工作成绩, 并将目前存在的不足反馈给人事部门, 而不是一味的用惩戒模式来督促该部门进行整改。
(二) 针对财务部门方面
财务部门作为资金监管和实施投资的单元, 在企业内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难理解, 财务管理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这种专业性使得效能监察不仅只是停留在定性裁决上, 还应在专业审计人员的配合下具体找出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惟有这样, 才能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增强财务部门的应对效果。
(三) 针对物资部门方面
物资采购面临着高额的经费支出, 从而在匹配和维护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对于前者可以通过技术参数来进行监察而对于后者则较难获取真实情况。但效能监察人员仍应在情况汇总的基础上, 对物资部门提供整改或优化的具体的意见。
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重新定位表明, 效能监察不能只是督促还应参与, 即通过自身的客观视角为企业各业务部门提供可以控制的具体细节。
三、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 效能监察的实践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 针对人事部门的实践模式
上文已经指出, 人事部门缺少足够的整体视野, 因此效能监察人员就应在实践中帮助该部门建立起相应的功能。笔者认为, 这种功能应形成长效机制。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效能监察联系办公室, 借助该办公室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主体应是人事部门的管理者和效能办负责人力资源监察的人员。为了减少信息交流所发生的费用, 还可以充分引入信息化平台 (如, QQ、OAK系统) 。但无论怎样, 信息交换应在保密状态下进行。
(二) 针对财务部门的实践模式
针对财务管理本身的业务特点, 以及效能监察的功能定位, 应在专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来开展工作, 这就实际体现为审计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了。在功能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应改变二者之间传统的“对立”形态, 应在二者人员协作的团队范畴下进行业务整改和优化。毕竟, 审计是从企业整体经营视角入手的, 它将切实增强财务部门工作的科学、有效性。
(三) 针对物资部门的实践模式
物资采购时常偏离财务预算和企业实际经营需要, 由此这成为了效能监管的主要对象。同样的思路, 效能监察人员应在外部监管压力和内部协作机制的共同作用下, 来帮助物资部门相关人员建立起有序、合理的业务观念, 并构建业务信息反馈渠道来增强对物资采购的管控。
综上所述, 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 实践模式还存在着其它途径, 但本文仍从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案例
2013年1月13日下午, 江苏省新沂市供电公司对16家基层供电所“厂务公开”工作开展与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考评, 对个别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指导, 进一步增强了各环节管理的透明度, 提升了公司总体“厂务公开”管理效能。
在强化“厂务公开”管理工作中, 该公司认真制定并实施《“厂务公开”管理实施方案》、《“厂务公开”领导小组职责》、《“厂务公开”流程图》, 修订了《费用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奖金分配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措施。为了把公开制度落到实处, 该公司不断加强和规范“厂务公开”阵地建设, 坚持做到“一网、一窗、两箱、三薄 (册) ”。“一网”即公司“厂务公开”网站;“一窗”即在全市16个供电所的重要位置设置公开“阳光窗口”, 定期把“三个十条”服务承诺落实情况、党员发展、“一长四员”的考核聘用、财务收支、招待费使用情况等进行公示公开;“两箱”即意见箱和监督举报箱, 及时收集和解决干部员工们及社会群众对“厂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 勇于接受批评和监督;“三薄 (册) ”即设立“厂务公开”监督检查小组记录、公开内容登记、职工意见反馈结果记录。该公司充分利用网页和员工橱窗内的“厂务公开”平台, 对公司热点问题, 难点问题, 焦点问题公示公开, 及时化解矛盾及不稳定因素, 维护员工的知情权和参政权。另外, 该公司还坚持对“厂务公开”检查情况按月考核。
五、小结
本文认为, 效能监察不能只是督促还应参与, 即通过自身的客观视角为企业各业务部门提供可以控制的具体细节。最后, 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谭勇.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 2012 (32) .
[2]李刚.深化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有关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 2012 (29) .
3.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教学;功能;实践
在当前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讨论中,大多集中在提高课堂效果方面。从目前有关教育文献中可知,很多老师紧密围绕着新课程标准,从各个方面建立起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但仔细分析却发现,许多教学模式与当前初中教学环境不相适应。之所以这样讲,归因于:①中考压力仍然存在,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忽略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②诸多教学模式都侧重于突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教学大可不必在此下工夫,那是更高阶段教学的任务。由此,客观确立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功能定位,便成为需要面对的课题。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初中数学解题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目标定位
需要明白,解题教学构成了初中数学教学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部分仍须支撑整个教学体系的建立。因此,如何界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这又是没有完成的任务。正因如此,许多教师在实施该项教学时往往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即通过“演算—得出答案—校对答案”等三段式来执行。不难看出,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我们不能说它不对,至少它没有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2.例题合理选择
通过实践,笔者指出,解题教学应主要在复习课中开展,这样可以形成集中、专注的优势。因此,如何围绕前面所学内容进行解题教学,则成为了该教学的另一困境。似乎这并不是个大问题,但从支撑整个教学体系来看,则意味着须完成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问题实际很大。笔者认为,这种困境的形成或许在于缺乏集体备课准备。
3.课堂教学评价
众所周知,一项完整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封闭循环的教学链条基础上的。因此,如何评价解题教学的效果则显得十分重要,其不仅是一种总结,也是对现状不足的一种反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是没有教学评价机制,而是这种机制过于单调,无法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契合。
以上三个方面的困境就为解题教学的功能定位提供了切入点。
二、功能定位
所谓“功能”,可以理解为解题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而作用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特质,也取决于它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应淡化解题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影响力,但应设专区给予集中开展。为此,可在复习课中强化解题教学形式。功能定位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巩固功能
首先从复习课教学本身来看,就在于对学生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巩固与提高。因此,教师往往在小组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引入精讲环节,而精讲形式不仅可以采取画龙点睛,更可以通过有选择地进行解题教学来完成。正因如此,解题教学便自然获得了巩固功能的定位。那么如何有效承担起这种巩固功能呢。这需要在两个环节上下工夫:(1)例题的选择。例题的选择不应怪、偏、难,而是能与课本习题类似为好。(2)例题的讲解。正因为是复习课,所以在例题的讲解上应突出学生主导、教师评述的形式。
2.适应功能
这里的适应功能主要是指与现在的教学大环境相适应。尽管现在没有应试教育的提法,但在实施具体的初中教学时却无法摆脱应试这一路径。当然,这自然与现行中考制度和建立中学知名度有关。这里暂且不论是非,仅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则需要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适应未来的中考应试要求。就这一点来看,解题教学便又承担了适应功能。
以上两个方面的功能定位,就为下文的实践模式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实践模式
上文已经指出,应在复习课中集中完成解题教学。因此,以下也将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实践模式的构建。这里应注意,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解题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例如,在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例题的特点作分析:
例1:已知x2+xy=3,xy+y2=-2,求2x2-xy-3y2的值。
分析:若从已知中分别求出x、y的值,再进行代入,则繁琐易错。如在2x2-xy-3y2中添项构造出x2+xy、xy+y2而后整体代入,则省时、省事、正确率高。2x2-xy-3y2=2(x2+xy)-3(xy+y2)=2×3-3×(-2)=12。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总结某些题的常规解法,使学生对类似题目有“法”可循,但更应鼓励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大胆提出新见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
例2.解方程14.5-
分析:该题的常规解法,应先把分母化成整数再解。但根据5,0.3,0.6这三个数的特征,找出最简公分母,直接去分母求解就较为简捷。
这种解法放弃了分母为小数这一次要矛盾,而直接抓住了去分母这一主要矛盾。因此,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总体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而在每一个细节上,不完全依赖于固定的模式,根据具体的问题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认为,应淡化解题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影响力,但应设专区给予集中开展,可在复习课中强化解题教学形式。功能定位包括:巩固功能、适应功能。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
参考文献:
张玲.初中数学试题正向功能浅析[J].文理导航,2011.
4.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 篇四
摘 要: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提出巡视检察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检察监督的载体,其制度设计具有鲜明的价值定位,而现阶段亟待寻找适合的巡视检察制度供给路径。
关键词:巡视检察 巡回检察 刑事执行检察 派驻检察
为进一步加强人民检察院对监管场所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法律监督效果,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2年2月29日下发的《关于上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开展巡视检察工作的意见》第一次对巡视检察制度进行科学定义。巡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尧、舜、禹时期的天子巡狩制,即天子对各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巡察。巡视检察作为监所检察部门(现更名为刑事执行检察局)履行法律监督的一种新型方式。该意见将其准确地定义为:地(市)级以上监所检察部门(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对本辖区内由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的监狱、看守所等监管场所的刑罚执行、监管活动的合法性进行检察,同时对该监管场所检察机构是否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情况进行检察。因此巡视检察的对象具有双重性。
追溯我国刑事执行检察制度,巡视检察制度诞生之前,人民检察院对于检察场所的监督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派驻检察,对监管场所实行直接、实地、即时监督,具有优越性、有效性的一种主要监督方式。另一种是巡回检察,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监所工作的决定》中的内部规定:可以实行巡回检察是适用于常年关押人数数量较小的监管场所。目前高检院对于“关押人数较小”也没有明确解释和规定。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公安部关于看守所等级考评规定,月均关押人数少于100人的为小型看守所,实行巡回检察。巡视检察制度虽然在近三年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作为一项制度设计坚持下去,必须进一步进行健全,对其功能价值准确定位,达到刑事执行监督的形式创新。
一、关于我国巡视检察的功能定位
巡视检察是巡视和检察的结合,既体现了检察机关对外法律监督关系,也体现了检察机关内部的上命下从关系。巡视检察不同于检察院对传统派驻检察或者巡回检察,当然也不同于以往上级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对下级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工作检查,而是在二者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不管是派驻检察,或者是巡回检察,这两种方式均是由对该监管场所直接负责法律监督职责的人民检察院平向履行的;但是,巡视检察却是由对该监管场所直接负责法律监督职责的人民检察院的上一级检察院履行的,因此其适用指向具有对下性。巡视检察在刑事执行监督环节,作为除“派驻检察”和“巡回检察”监督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监督载体,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价值功能,其优势表现在:
(1)有效强化检察机关外部监督,补强监督视角、补强监督效力
巡视检察有助于消除监督盲区,其站位更高,视角更开阔。对于派驻检察的日常监管中部分习以为常的违法行为等监督盲区,巡视检察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发现刑事执行活动、监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易发情况。
笔者认为,派驻检察的级别相对于其对应监管场所的级别,经常出现级别过低而导致法律监督乏力的现象。比如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绝大多数的监狱由于是隶属于该省级监狱管理局统一管理的机构,其对应的级别大部分为正处级,而承担对这些监管场所法律监督职责的派驻检察室级别多为正科级,检察室主任的级别也低于监狱长的级别。派驻检察仅能通过发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察建议书等手段,监督手段单一,对被监督对象刚性强制力弱,导致被监督对象可以按照自己意愿是否采纳检察建议。而巡视检察充分体现了上级人民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工作业务的指导和支持,让下一级检察机关更能够借助上一级检察机关的直接力量,解决了级别不对等、监督乏力困境,达到监督成效最大化。并将监督情况及向被监督对象的上级主管部门通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屡纠不改,监督无约束力的问题,补强刑事执行监督效力。
(2)有效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积极督促指导,了解真实情况
巡视检察的主体具有特定性,为上级检察机关刑事执行监督局。巡视检察体现了一种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对下级检察机关具有督促作用,对于怠于行使检察职权者有一定规范、指引作用。使得派驻检察干警不敢萌生“上级无人管,管不着”的错误思想,巡视检察制度通过这种突然抽查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对派驻、派出检察室履行检察职责起到积极督促作用。
长期以来,派驻检察室通常人数较少,办公室多数由监管场所提供,吃饭在监管场所干警食堂,甚至有些情况派驻监管检察人员会私自搭坐监所场所的班车上下班,从而引起一些监管场所派驻检察人员较易存在被看守所、监狱等监管场所的干警“同化”的不良工作现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人情社会背景环境下,派驻、派出检察机构的法律监督作用就无法发挥到位,其法律监督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地大打折扣。然而巡视检察制度彻底改变了检察部门只依靠派驻检察单一的监督监管场所的工作方式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 “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权力制衡调控的工作机制,强化了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
巡视检察检察时间具有突然性,非预告性。这不仅可以助于提高检察业务的日常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助于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更了解真实的监督场所日常情况。笔者认为,上一级检察院刑事执行监督部门到下一级相关部门进行巡视检察业务工作时,日常情况下均会通常事先通知下一级人民检察院的相应刑事执行监督部门。下一级检察院接到通知后,提前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进行自查自纠。由此可能造成无法真正反映下一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监督最真实的一面。巡视检察已经真正地确定不需要事先通知被巡视检察的单位或监管部门,而是通过亲临现场,能够对于派驻检察室开展的情况一目了然。
(3)有效发挥刑事执行检察一体化长效机制
近年来,在检察一体化方面,关于侦查、批捕和公诉环节,检察一体化的制度和措施都相对成熟和完善,比如侦查指挥中心的设立,侦查环节一体化已经非常完善。而在刑事执行监督环节,检察一体化举措还在初步尝试阶段,而巡视检察制度确保了日常监督工作置于上级院不定期并且进行现场指导、督促,使得基层派驻检察人员更加自觉、充分的履行监督职责,发挥了检察一体化机制。
巡视检察制度设计初衷是将检察机关刑事执行监督部门在履行职责时进行合作和互动,将刑事执行监督检察人员力量和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促使上下两级之间的纵向指挥协作更加紧密,形成一种快速反应、整体作战的强力配合机制,集中力量对某一地区的监管场所开展检察监督活动,促进检察效能的发挥和侦查工作效率的提高。实践中,巡视检察与派驻检察、巡回检察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进一步深入把握了解刑事执行监督检察工作的日常活动规律,全面客观地把握被法律监督对象的活动情况及内容,一方面强化事前监督,另一方面也强化事中监督。真正地展示法律检察监督职责以及日常监管责任的划分情况。巡视检察,对现场进行亲临指导,对于刑事执行监督检察人员来讲,是与上级检察人员相互学习交流,相互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
二、我国巡视检察制度供给路径
(1)远期的制度供给路径
由于巡视检察制度涉及到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监督的司法机关(部门)进行法律监督关系,按照法理来讲,这种法律监督关系是毫无保障的,目前巡视检察制度也只停留在刑事执行检察厅的文件中,效力层级过低。为解决法律效力层级过低,这就要求由法律明确规定,才能确保刑事执行监管领域的检察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公平公开。笔者认为,建议立法机关要为了推动巡视检察工作的深入开展,考虑将巡视检察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
(2)近期的制度供给路径
在立法层面尚不到位的情况,为保障我国的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在文明、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针对巡视检察制度,目前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加以完善:
一是要坚持巡视检察组长级别高于被巡视检察单位负责人级别的原则。对巡视组成人员要设立专门的检察人才库,要从业务优秀能手、业务标兵中选取任命。每次巡视组成人员必须坚持随机性抽取原则,成员不得少于三人。组长必要时可以由上级院分管副检察长担任巡视检察组组长。笔者认为,巡视检察组成员,按照特殊情况也可以邀请具有相关职业技术职称的检察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或抽调下一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监督检察部门的优秀检察业务人员参与。更有甚者,务必可以按照要求,尽量邀请同级公安局、司法局相关的业务人员参与巡视检察的日常工作,达到群策群力。
二是要积极采取必要的突然性巡视检察,并做好保密工作。为了了解被巡视单位最真实的情况,坚持对监管场所进行全方位监督内容检察。对监管场所的执法活动巡视检察时,必须亲临现场查找问题,而不能停留在听汇报,看材料等形式上。要深入到监区、监舍、厂房,查看被监管人生活、学习、劳动等情况,务必需要与被监管人或监管民警当面一对一的口头谈话,在固定场合,一对一接受被监管人或者其相关近亲属的控告、申诉、举报等日常工作。也可以通过及时查看派驻检察机构和其对应的监狱、看守所所形成的信息联网或监控联网的微机以及重要的日常监控录像,帮忙扫除监管盲区。在现实过程中,不管如何突然,巡视检察人员要进入场所时,都要通知当地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在当地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陪同下才能进入监管场所。为了确保巡视检察具有保密性和突然性,目前要赋予上级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对下级部门有直接的临检权,巡视检察人员凭着工作证和介绍信,即可开展巡视检察。
三是要善于运用巡视检察成果,树立监督的权威性。在巡视检察以后,发现派出、派驻检察机构存在问题的,巡视检察组可以根据情况采取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等处罚措施。同时,主动向被检察的监管机关通报当前巡视检察的结果,适时提出正确的检察意见、建议,同时及时通报担负该监管场所的检察任务的人民检察院。为了避免一些被巡视单位仍然不会把监督太当回事,要坚持将检察结果向被巡视单位的主管部门进行报告。通过形成综合巡视检察报告,督促其主管部门责令被巡视单位接受整改纠正,树立巡视检察监督的权威性。并要求其主管部门对于被巡视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定期进行回访反馈。
四是要进一步扩大巡视检察的适用范围。虽然《关于上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开展巡视检察工作的意见》只界定在对监狱、看守所等监管场所的监督范围。但笔者认为,在巡视检察制度设计过程中,巡视检察侧重于日常的监督,日常监督不仅含对监禁刑的监督,还对非监禁刑的监督,这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执行监督的职责相对应。因此在刑事执行监督领域,无论是自由型的执行监督,或是财产性执行监督,或是死刑执行临场监督,或是强制医疗执行监督,或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监督等,巡视检察。
注释:
5.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 篇五
一般认为,大学是传授高深知识、培养杰出人才的地方。蔡元培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曾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力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每一任务因借助其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则说:“大学,与所有类型的研究机构不同,它原则上(当然实际上不完全)是真理、人的本质、人类、人的形态的历史等问题应该独立、无条件地被提出的地方,即应该无条件反抗和提出不同意见的地方。”“大学”一词的英文译名是“University”,“University”本意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以便于共同研究。可见,大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和进行高深研究的地方,还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的地方。
大学的显著特征是综合性,我们所说的大学主要指综合性大学,它是由多个以专业类型和特征为原则设立的独立学院组合而成的高等学府。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含量的增加,社会对人才规格、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院)在层次上属于专科教育,作为其依托对象――综合性大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提升高职教育层次的重任。自起,我国已在多所综合性大学中设立了承担高职教育职责的独立学院,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职院)。综合性大学中的职院承担的是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它与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性。
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
综合性大学教育属于普通教育领域的高等教育,即普通高等教育,职院承担的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从教育类型上说,两者虽都属于高等教育,但它们分别属于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所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这一区别具体反映在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上。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目标是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等学历、能够全面发展的通才,即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针对具体职业而言,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一般来说,理论教学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其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适宜,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即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另外,职院还承担着为中职类技术学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宽厚专业理论基础和健全身心素质的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任务。
培养目标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通常我们所说的高等职业教育仅指三年制专科层次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谈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也往往止步于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极少有人提到或关心综合性大学中职院的培养目标。职院本身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其所依托大学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导致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甚至仿效大学中的非职业教育院系,争办硕士点、博士点,偏离了职业教育的轨道。目前,职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领导决策层受外部因素影响,对职院整体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综合性大学中的职院必须以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然而,由于招生录取制度等一系列原因,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进一步影响到职院的正确定位。通常,没有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才会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没有被普通大学录取的学生才读高职院校。另外,一些高职院为招揽生源而降低对生源的质量要求。这些情况使得人们轻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附属品,职业学校是差生的“收容所”。由于受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上职院的管理者缺乏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职院的地位比其他院系低。因此,为提高职院地位,便努力向其他学院学习,使职院向学术研究型院所发展,在办学理念上逐渐偏离了职教的轨道,过分追求理论科研成果。
第二,专业设置采用一贯制,课程设置不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专业设置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有效保障。然而,目前职院的专业设置模仿其他院系,采用一贯制,致使某些专业由于生源不足而停办。有些职院在设置专业时,甚至照搬其他院系专业的名称,掩盖了职业教育所应有的特征,难以吸引优质生源。
课程是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而目前职院的课程设置简单地移植其他院系的课程,采用“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即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以少量的实验性课程,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这样的课程模式难以达到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影响教学质量。职院自身发展定位模糊,导致师资队伍缺乏明确的建设方向,同时,没有重视内部师资培训问题、缺乏引进人才的力度,造成了内部人才出不来和外部人才进不来的尴尬局面。教师梯队出现断层,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特别是内部发掘人才、培育人才的机制不健全,教师缺乏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机会,限制了其专业能力的发展,使得“双师型”教师标准难以实现,从而影响到职院的教学质量以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第四,单一的教学评价使职院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目前,职院仍采用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即以期末考试为形式,以理论知识为考核内容,以此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定。实行与其他学院一样的“单证”制度,即学历文凭制度,使得职院培养的人才与其他学院培养的人才没有差别。由于职院本身的科研、学术成果无法达到其他学院(因其不是学术型、研究型学院)的水平,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院的学生,造成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标正确定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科学的定位综合性大学中职院的培养目标,使其培养出的人才有别于非职业院系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体现职教特点,不仅有利于树立高职教育的良好形象,还能增强人们对高职教育的信任度,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职院学习以及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投身职教事业,使职院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首先,要求职教工作者必须调整好心态,坚定信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爱岗敬业。其次,领导管理层一方面必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掌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避免外部因素的干扰,坚定立场;另一方面,应了解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和科技发展水平,加强各项基本建设,准确制定职院的发展方向,办出特色,使自己培养出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出优势。再次,逐步完善招生录取制度,严肃各项规章制度,逐渐缩短职教与普教之间的差距,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和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一样能够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专业设置科学化,在稳定中求发展,实施课程改革。专业设置关系到职业学校办学能否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能否适应学生的择业需要,能否吸引生源。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因此,职院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技术状况以及职业结构的变化特征等,结合职院的特点和优势,开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吸引广大生源。同时,职院还要对已设置专业进行改革,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在专业方向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与企业(或行业)协作,借助自身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设备,开发适应性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增强原有专业的活力,促进专业发展。
课程是联结社会经济与教育的桥梁,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劳动力市场日趋国际化,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从事某一职业或职业群的资格和能力,还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的职业素质和完善的个人品格。所以,职院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原有的课程模式,更新传统课程的内容,结合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本院的专业特点,调动全院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协同课程专家、企业家、行业专家共同创建灵活性强、适应性和实践性强的新课程,构建科学、全面、适时的课程模式。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条件。职院一方面应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如专家、企业家、工程师等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引进新知识和新技术;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即提高实践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操作技术水平,使其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职院还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实践(或实习)场地的条件和环境,为专业教师提供先进、逼真的教学环境,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职院还必须改革当前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目前,职院采用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与普通高校的评定制度相同,即以学术水平或技术水平作为衡量标准。这种评定制度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职院必须改革当前的职称评定制度,将学术水平与实践技术水平结合起来,作为职院教师职称评定的总标准,加强职院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督促教师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第四,改革和完善教学评价环节,落实证书制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使学生既能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将只注重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多少,转变为注重理论素质与实践素质的综合评定;将只注重最终结果的评定,转变为注重操作过程的程序规范化、安全性以及产品质量合格程度的评定,注重处理技术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力的评定,使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满足个人需求。
贯彻落实执行“双证”或“三证”制度,即毕业生必须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特定等级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确保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处于同一水平线。另外,师范类职院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使其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综合性大学中职院的培养目标定位正确与否,关系到它的发展前途以及存在意义。因此,应该转变原有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教育方法等,坚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技术人才与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拘一格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高职教育的典范,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职业教育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50.
[2]杜小真,张宁.德里达中国讲演集[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61.
[3]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60.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
[5]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13.
6.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 篇六
======单选题部分====== 1.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是施工生产因素的集中点,其特点不包括()A 多工种的动态、立体作业
B 施工中生产设施的安置具有临时性 C 作业环境多样、多变
D 不存在着诸多可能产生安全事故的危险源
2.施工安全管理的作用是:()A 减少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B 减少或消除生产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C 减少或消除设备、材料的不安全状态 D 应付上级检查
3.下列作业不属于特种作业的是()A 钢筋绑扎作业 B 电工作业
C 焊接与热切割作业 D 高处作业
4.特大伤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人及以上的事故: A 3 B 4 C 5 D 6
======多选题部分====== 5.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下列人员应当参加专家论证会是()A 专家组成员
B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 C 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相关人员
D 施工单位分管安全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专项方案编制人员、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6.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对于拆除、爆破工程而言的是()A 采用爆破拆除的工程
B 码头、桥梁、高架、烟囱、水塔或拆除中容易引起有毒有害气(液)体或粉尘扩散、易燃易爆事故发生的特殊建、构筑物的拆除工程
C 可能影响行人、交通、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或其它建、构筑物安全的拆除工程 D 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风貌区控制范围的拆除工程
7.申报项目的工程规模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A 房屋建筑工程单体建筑面积在3000㎡以上(含3000㎡); B 小区建筑面积在50000㎡以上(含50000㎡);
C 房屋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在2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 D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造价在3000万元以上(含3000万元);
======判断题部分====== 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生产安全水平,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了促进贸易发展,符合WTO规则的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1年7月决定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参照OHSMS标准制定国家标准。对
9.采用半定量的作业环境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三个评估系数分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通过这三个评估系数分值的乘积得出危险源风险性数值,以此危险源风险性数值同风险性参考标准数值相对比,确定危险源风险等级。对
7.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 篇七
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1.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伟大任务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 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 即要继续推进工业化, 又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 各行各业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我们要扬长避短, 走有中国特色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我们不仅需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也仍然需要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高级专门人才, 也需要培养一大批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一线操作人员。发展职业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任务。
1.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适应新形势下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需要。
目前, 我国新增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 缺乏专业技能, 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工人队伍素质偏低, 特别是技术工人短缺, 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 劳动者素质必须提高, 这样才能提高新产品质量, 提高效益, 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不仅要提高专业技能, 同时迫切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就要发展职业教育, 舍此其谁?
1.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很大, 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现在一方面是有人没事干, 另一方面又是有事没人干, 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践证明, 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发展职业教育将有效促进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 也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化解社会矛盾。
1.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有效解决农民问题, 提高劳动者素质尤为迫切。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人口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 很多从业人员缺乏技术技能。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含量、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素质。
1.5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在国际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
中, 我们必须清醒地把握、充分利用和强化我们的比较优势, 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经济发民的战略核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我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制造业。但是, 我们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缺乏专业技能, 难以形成竞争实力。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 我们不能单纯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价格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必须培养大批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一线操作人员, 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创造我国自己的名牌, 真正形成我国自己的产业优势, 才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速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职业劳动者和专业人员, 才能发挥出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有利于提升生产力水平, 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1.6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是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壮大,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对我们形成了竞争压力, 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局面, 解决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
2 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假设定位
2.1 层次与类型之争的根源:
人性假设的不同。从历史上来看, 近代教育体系建立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职业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是近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世纪产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在欧美各国的发展, 摧毁了传统的学徒制教育, 催生了学校教育。因为机器化大生产要求产业工人具备相应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规模小、效率低的学徒制不能满足机器化大生产的要求。而学校教育能在短期内培养大批的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的人才, 其耗时短和效率高的特点, 使它产生之后很快受到各国产业界的青睐, 这促使近代教育普遍兴起。事实上, 这时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职业教育。后来, 随着教育系统的日益复杂, 职业教育逐渐与普通教育相区别, 形成性对独立的体系。可见, 职业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特点的一个教育类型。
2.2 服务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公平之争的根源:
效率与公平。“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使职业教育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 我们似乎过于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看今天职业教育的实际服务面向。今天我们所谓的“以服务为宗旨”主要是指为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这种一味追求职业岗位的现实适应性、追求高效率的职业教育模式似乎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要求, 冷门专业的停办缩小了学习者的职业教育选择权, 不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社会分层研究告诉我们, 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效率必然导致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 造成贫富分化。而贫富过于悬殊的社会必然是不和谐的、没有能力持续发展的。这对我们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都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的社会政策应该更多的关注社会公平, 因为继续一味强调效率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一种严重的危胁。职业教育具有“面向人人”的广泛普遍性, 理应比具有高度选拔性的精英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服务对象方面, 职业教育应该更为关注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农民、城市贫困人口、缺乏就业基本技能的退伍、转业军人、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如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 提供适合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 为首先实现黄炎培先生上个世纪提出的“人人有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优先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教育与培训, 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是职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企业发展需要的精英型人才培养是精英型高等教育应该担负的责任。在服务面向方面, 职业教育不但要注重为处于强势的企业培养人才, 也应该为需求量不大但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的事业机构培养人才, 如养老服务机构、残障人士的服务机构及殡仪服务机构等。随着技术进步, 这些服务机构的从业者也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毕竟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是我们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如果职业教育都不能为促进社会公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我们还能指望谁来担此重任呢?
2.3 人才培养的现实针对性与广泛适应性之争:
工具价值与人本价值。目前职业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在理论界存在广泛争议。一种观点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力求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的零距离对接, 实行“订单式培养”, 在教材组织方面采用“急用先学”, 够用即可, 强化技能培训等等应急措施, 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生涯教育、关键能力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 人们认为职业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满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要加强职业素质及关键能力的培养, 培养具有发展“后劲”的人才。也有把这两种取向结合起来的折衷观点, 如“宽基础、活模块”、“平台+模块”。其实, 争论的关键在于,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应该强调其现实针对性还是强调其广泛的职业适应性。
摘要:理清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争论背后的理论假设, 合理定位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假设, 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 推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 而且在客观上必然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提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建立人人平等的人性观, 关注公平兼顾效率的发展观, 注重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
8.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 篇八
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 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 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 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王元龙, 2000) 。国家安全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又包括国家金融安全、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和国家产业安全。其中,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 经济信息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环节, 而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国家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保障国家经济正常、有效地运行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然而, 在我国国家金融安全保障体系中, 政府审计要不要发挥作用、能不能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这些问题以往的研究不多。我们认为, 国家金融审计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府审计是国家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审计能够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二、政府审计和国家金融安全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 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 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政收支, 进行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在1995年和2006年的修订中将立法的目的规定为:“为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 维护国家的财政经济秩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一规定将政府审计的服务对象直接界定为国家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赋予了政府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审计的权利, 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超过50%, 以及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50% (含) 以下, 但是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 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一方面, 通过政府审计监督和规范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 保证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防止金融系统的极端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 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监督, 可以披露真实、客观的国家金融运行的信息, 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服务。通过对政府审计中发现问题的分析, 评价国家金融安全程度, 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国家金融政策, 降低金融风险, 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现任国家审计署总审计长刘家义指出, 现代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 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 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 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 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 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正是由于现代政府审计的这一本质的要求, 决定了政府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的金融安全, 保障国家的利益, 保护人民的利益,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 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我国的金融安全是我国政府审计的主要任务。
三、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政府审计要介入国家金融安全的维护中?这一问题是做好国家金融安全审计工作的基本问题。社会契约理论认为, 政府源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指政府及其行政行为一旦存在于社会公众的期望中, 就必须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权利和义务是政府与社会之间契约的结果。政府必须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 这其中当然就包括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特别是要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民主政治观”认为, 民主政治是指民众享有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然而, 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 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只是一种原则, 人民不可能全部参与管理国家的具体事务, 只能将这种管理国家的权力交给一个机构———政府, 这使得政府成为人民行使权力的主要代理人, 由此, 人民和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人民是委托人, 而掌握行政权力的政府则是受托责任人。为了确保民主政治, 防止权力滥用, 人民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使受托实施国家行政权力的少数人的行为符合人民或国家的利益。社会契约论和受托责任观构成国家金融安全审计的理论基础。
政府履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职能时效果怎样?这需要代表人民利益的独立审计机构来评价。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存在政府“失效”、信息不对称以及官僚主义行为, 政府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往往受到很大的制约, 这更需要政府审计发挥其重要作用。首先, 政府失效使得有关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政策和措施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其次, 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难以制定有效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政策。政府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 并不直接参与国家金融安全决策和政策实施。但是, 政府审计是整个国家金融安全保障体系中监督保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四、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的功能定位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的功能定位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这三个层面进行相应的功
(一)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宏观层面的
1.政府审计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免疫防御”也称为“抗感染免疫”, 主要指机体针对外来抗原 (如微生物及其毒素) 侵袭的免疫保护作用。目前, 对我国金融业进行业务监管, 具有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职能的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四大监督机构。财政和税务部门可以对金融行业和企业进行专项业务工作检查, 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对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管部门相比, 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法定的依法审计活动, 及时发现和抵御各种违法犯罪分子的侵蚀和腐败行为, 维护宏观政策的安全性和法纪规章的严肃性, 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和发展环境, 从而实现“保护”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 政府审计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系统具有系统
2.政府审计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系统的“免疫预警”功能
政府审计对金融系统的宏观预警功能是政府审计对宏观金融运行实行全方位的监管, 旨在分析研究金融与财政、物价、经济的相互关系, 发挥早期预测报警功能, 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依据。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计署审计长都要对上年的政府审计工作做政府审计报告, 将去年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汇报给国务院, 就政府审计中发现的重大审计问题做出具体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 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把握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中观层面的
“免疫自稳”是指免疫系统能及时识别、清除体内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但对机体正常的细胞不发生攻击, 以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的“看门人”, 有义务及时和准确地发现我国国家经济体系中的“损伤”和“衰老”的经济细胞体, 并及时报告国家经济各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 政府审计有权对我国的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进行审计, 并公布相应的审计结果。
(三)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微观层面的
“免疫监视”是指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影响, 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 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此类复制错误或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保护正常个体的系统功能。经济监督是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审计主要通过审计、检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运行;检查受托经济责任人忠实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借以揭露违法违纪行为, 制止损失浪费, 查明错误弊端, 判断管理缺陷, 追究经济责任。政府审计机关通过依法严格执行政府审计, 对审计中发现的制度性缺陷和问题进行反馈, 比如, 问责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 促进对相关制度进行创新与重构, 从而促进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财政财务等财经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 2008, (3) .
[2]刘英来.用“免疫系统”论指导审计的科学发展[J].审计研究简报, 2008, (17) .
[3]沈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8, (6) .
[4]宋常.“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1) .
【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推荐阅读:
客服职业定位及目标08-09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08-05
大学教育定位与职业技能培养09-06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7-20
校内实践课中学生职业素养探究的论文09-20
试论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研究与实践论文08-04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08-11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06-28
个人职业定位范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