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精选6篇)
1.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篇一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川省 南江 苟 玲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称多维思维或辐射思维。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想到黑板上的加减乘除、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小学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至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递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思维训练可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2.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因此, 我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和兴趣, 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 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 设计一个有趣动画“乌鸦喝水”, 让学生去观察乌鸦是怎样喝上水的。这时, 让学生来说一说, 他们会踊跃举手发言。我因势利导, 老师这里有石头、量杯和水, 谁来演示一下。再现情境, 疑问随之而生“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 石头把水压出来了;有的说, 石头把水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 不用教师再多的解释与讲解, 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接着老师问:
“土豆占空间吗?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学生答是。再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同时对空间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同时, 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体积和容积”。这样的情境创设, 形成悬念, 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以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
1.应用题一题多变
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 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 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例如:
“学校购进图书400本, 发到各班共360本, 还剩多少本?”教师引导审题后, 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 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 学校购进图书400本, 发到各班共360本, 还剩几分之几?
(2) 学校购进图书400本, 发到各班共360本, 发出了几分之几?
(3) 学校购进图书400本, 发到各班共360本, 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
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 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 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1) 25×4×8
(2) 25×2×16
(3) 25× (30+2) =25×30+25×2
……
综上所解, 对于多种解题方法, 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3.一图多问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 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 认识事物, 理解知识,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 教学“6的认识”时, 教师在讲述老师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图意时, 启发学生观察图画, 要求学生能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 图上有几个老师, 几个学生, 一共有几人? (2) 图上有几个男人, 几个女人, 一共有几人? (3) 图上有几个扫地的, 几个擦窗和擦椅子的, 有几个擦黑板的, 一共有几人?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不仅能较系统地感知6的组成知识, 而且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达到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 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
“一工程队, 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 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 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 用由果索因分析:
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 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 因此, 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 用由因导果分析:
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 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 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 (8×12) 。
(3) 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
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 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 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 是原来的2倍, 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 是原来时间的2倍, 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 (2×2) 倍。列式为:240× (8÷4) × (12÷6) 也就是:240× (2×2) 。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 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最后, 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 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 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 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3.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篇三
杨伟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 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 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 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 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 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一.概念和语言发散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 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通过这样的发散,使学生巩 固了已有的知识,并揭示出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等分除法;包含 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其中,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数;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已知两个数,求倍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通过这种发散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除法应用题,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
二.条件和问题发散
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路程÷时间”可以求得速度。这 种发散训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
例如:要修240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米,余下的要8天修完。根据这些条件,可让学生 想出可以解答的问题:
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②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
③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
④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思路和方法发散
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如:“六(1)班现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为5∶3,六(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说 出了不同的思路,找出了许多解法。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5+3=8 48×──=30(人)„男生
48×──=18(人)„女生
用归一的方法解: 5+3=8 48÷8=6 6×5=30(人)„男生
6×3=18(人)„女生
用倍比法解:
5÷3=1─
48÷(1+1──)=18(人)„女生
2 18×1──=30(人)„男生 3 用分数的方法解:
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5=──
5。
48÷(1+──)=30(人)„男生
3 30×──=18(人)„女生 5 „„
通过这类发散训练,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指导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思路,如还原、对应、转化、守恒、假设、消元、集合等解决某 些数学应用题。如:甲乙两个人共有存款320元,甲取出存款的80%,乙取出存款的75%,这时,甲乙两人共有存款70元,问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
这道题用一般的解题思路很难解答,而用假设和对应的思想便迎刃而解。假设乙也取出了他存款的80%,则两人共取了320×80%=256(元),比实际多取了256-(320-70)=6(元),多出的原因是乙多取了存 款的80%-75%=5%,所以乙取存款的5%所对应的量是6元,于是可求出乙原有的存款数为6÷5 %=120(元),甲原有存款数为320-120=200(元)。
4.数学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 篇四
数学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教育、教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思维发散意识的强化、思维发散动机的培养、思维发散环境的创设和思维发散方法的.训练四个角度系统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作 者:王俊山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34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9(7)分类号:B842.5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散性思维 发散意识 发散动机 发散环境 发散方法
5.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篇五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6.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篇六
一、作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的作文教学呆板, 毫无新意。
如今, 大多数学校的教学都有多媒体的设备。实践教学中, 很多老师都没有进行有效地利用, 作文课仍是以很呆板的形式进行。教师用语言讲授写作的基本方法, 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动地接受, 没有真正地参与进去。
2.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里, 从教师传授写作理论与分析例文到学生建构写作模型直至写出作品, 相关写作知识一路呈递增式耗散趋势;学生写作模型中所储备的写作知识与教师原来传授的写作知识已不能划上等号, 最终产生的作品自然也无法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水平。这种接受型作文讲评方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文讲评的应有功能, 长此以往, 学生厌烦于讲评, 教师索然于讲评, 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3.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观察习惯, 没有足够的素材积累。
现代社会中, 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网络的大量普及,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如今很多学生都不再以读书为乐, 而是围绕在网络游戏或是各种泡沫电视剧上。新科技带来的东西, 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是优秀的文学书籍的营养成分是其他方面的东西无法替代的。
二、发散思维训练模式的应用
发散思维训练 (synectics) 模式是由W.J.戈登和他的同事们设计完成的,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令人愉快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他“最初是在工业群体中创建‘创造性的群体’, 就是说, 一群人学习一起努力来解决问题, 同时寻求自我发展。”戈登又将其转入了学校的教学中, 这一模式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教师让学生们用相似的类比法来‘玩乐’, 由此得到放松并且开始享受到形成越来越多的比喻性对比的乐趣, 然后再用类比法来解决问题。”
在目前的初中教学科目中, 在作文写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思维的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其实是非常活跃的, 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应该有他自己的想法、特点, 反映他个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重要的品质, 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 而不是去抹煞。学生在作文的模式形成过程中, 借助集思广益, 更能互相开阔思路, 逐渐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创造的过程。
三、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 从一个思维基点出发, 运用分散组合、引申推导、类比联想等方法, 从四面八方进行全息思维, 找出多种思路, 求得多种可能答案和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着眼于客观事物的空间联系, 由甲到乙, 由中到外, 或甲乙比较, 中外对照。发散思维还可以是定点多向思维, 它着眼于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多种可能性。写作训练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1. 强调联想, 尽情列举。
在局部作文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不断联想, 尽情列举。比如我们提出“春天”一词, 让学生写出由词汇引发头脑思考的事物现象。有人只写出“花朵”、“柳丝”、“绿草”、“燕子”、“风筝”等与春天有着直接的表层因果联系的事物现象。这表明学生所具有的是简单的发散能力。有些人可能想到“新生的婴儿”、“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充满生机的祖国”等与春天并无直接因果联系的事物现象, 这表明发散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如果能从“春天”想到“前程”、“初恋”、“人生的苦尽甘来”、“久病初愈”甚至想到“严冬”、“死亡”与“新生”, 那就是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发散思维。
2. 选择多个“基点”, 变换思维的方向。
针对同一问题, 学生可以共同讨论, 彼此启发, 让创造性的设想产生连锁反应, 从而引出更多的想法。长期坚持这种训练, 同时指导学生在无限多的可能中进行辨别筛选, 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审题速度和命题的准确性, 对于提高学生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能力, 均大有好处。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 只让学生一味发散而不知及时指导学生比较、选择、集中, 那是不足取的。发散思维只是按一定要求, 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伸出试探性触角, 因而把握了多种可能性的结果, 它是达到最优选择、正确决断即高质量集中思维的有效手段而已, 不能为发散而发散。
【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推荐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6-28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09-14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9-25
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8-30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11-29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07-24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0-1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学生主体性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