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共12篇)(共12篇)
1.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篇一
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
宁化县民族学校 池生球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好的设计导入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设计导入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方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但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习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的导入语,本人结合自己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趣味式导入语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如《论语十则》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可让学生们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十则》的兴趣就高了。
二、激情式导入语
对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蕴含深沉的课文,教师可在新课开始时,结合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对作者抒发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产生内心的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激情式导入的作用不仅仅是落实语言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的道德观、审美观的熏陶和提高。
三、解题式导入语
教师针对隽永、含蓄的课文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讲解与分析,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读七年级下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导入方式,我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到黑板上为老师应如何板书这个课题设计一翻,并谈谈自己的设计理念。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简要的点评后,引用鲁迅对“悲剧”论述的名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悲剧的认识,教师进一步设疑,既然是“悲剧”又为何称之为“伟大”,“悲剧”体现在哪,“伟大”又表现在哪?
四、悬念式导入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我在教读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一首乐章,有快乐,也有悲伤,童年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有好奇,也有抱怨。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生命中的最初快乐,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光,一个无忧无虑的时光,一个天真浪漫的时光。每个人的童年都各不相同,大作家鲁迅的童年时光又是怎样的呢?在回忆童年时光时,作者为何仅选取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生活场景,这两个生活场景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烙下了怎样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揭这个谜吧!
五、多媒体式民导入语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七年级上册《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多媒体出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时,课前先让学生用心欣赏一段印度舞蹈视频和几张印度舞蹈者的图片,欣赏完后让学生从印度舞者的动作、服饰和神情等方面谈谈对印度舞蹈的初步认识,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提前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六、引述性导入语
引述性导入语是教师引用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文赋等学生熟知的资料构成的导入语。这种导入的方式可以渲染气氛,创设一种氛围,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1986年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一篇电视讲话,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里根总统高度称赞的英雄是谁?这些英雄有哪些丰功伟绩能得到当时总统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里根总统的这篇电视讲话稿,去寻找英雄的足迹,感受作者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七、故事性导入语
讲故事是教师进行新内容导入常见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导入语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中学生年龄尚不太大,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听教师讲故事自然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语文课上运用故事性导入语,还是非常合适的。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这一现代文时,我先给学生讲《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然后引言导入新课:“一年相会一次,虽然他们的生活有点悲惨,不很完美。但是诗人郭沫若却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为我们写下了一首清新的抒情小诗《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一起拜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看看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和民间故事中的原型有何不同,作者创造性地运用民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要向读表达什么?”
设计这种导入语,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且对学生而言要颇具吸引力,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这种导入语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种导入语时,一定要先锻炼讲故事的能力。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合适的语速,多变的语调,再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必然会使你的导入语娓娓动听、真切自然,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八、“比兴”式导入语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语文课堂中,就是指先讲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另一件事从而引出教学主题。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竹影》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丰子恺的几幅漫画(《瞻瞻的脚踏车》、《瞻瞻的黄包车》以及《要》等),教师引导学生从漫画的主人公及漫画所要表现的主题方面赏析,学生很容发现这些漫画都是以儿童为主人公,漫画中都表现了浪漫的童心童真与童趣,在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漫画创作特点的同时,顺势引出丰子恺不仅漫画作品中洋溢着浓浓的童心与童真,他的文学作品中同样融注着浪漫的童心与童趣,今天所学的《竹影》就是一篇很典型的作品,同学们以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此类的句子好好品一品。
此外,还有过渡式导入语,就是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课文与知识,由旧课旧知识过渡到新课新知;联系实际导入语,指的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来设计的导入语,青少年对谈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对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的谈话,对身边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容易集中思想。所以,采用这种导入语,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引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谜语式导入语、导游解说式导入语等等。
总之,好的导入语,出神入化,婀娜多姿,精彩生动,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新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篇二
一、归纳总提, 突出重点
课堂总结语, 顾名思义, 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个提要式的总结与归纳, 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帮助学生明晰这堂课的主要内容, 加深学生的印象, 以便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复习巩固。这种总结语应该是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一种, 虽然技巧性不强却很重要。在具体设计时, 可以就课堂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进行一针见血式的评述, 有力地收束整堂课的教学。如我在教授曹禺先生的《雷雨》时, 将“明确戏剧中细节背后的潜台词”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结束课堂教学时, 我是这样总结的:
同学们,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细节背后往往蕴含着无数的潜台词, 戏剧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往往暗示着人物的心理和意图, 忽视不得。鲁侍萍撕碎支票的决绝, 周朴园知道实情前后语气不断变化的虚伪、狠毒, 这些都可以在戏剧的细节中得到印证。精彩的细节会说话, 精彩的细节能传神,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挖掘出更多细节背后的潜台词, 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下课!
在这个总结语中, 我再次重点突出了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并对课堂上重点分析的周朴园和鲁侍萍进行了提要, 最后对所有同学提出课后的学习要求, 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这样的总结语毫无疑问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指导性和任务性的, 达到了归纳总提、突出重点的效果。
二、走出文本, 关注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已经是语文学界和教育学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共识。中职生相对较早地要去接触社会, 走进社会生活, 那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活是必要也是必需的。在具体设计时,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 激发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课外实践, 让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如我在教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 在结束新课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联系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导语:
同学们, 在本课中我们接触到了新的词语:碑文。碑文里面蕴含着许多信息, 是人的“盖棺定论”, 反映了这个人物的一生。课后, 大家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墓中去找一找最早的墓碑和最新的墓碑, 抄录下最简单的或者最有意思的碑文, 看看这个人一生的功绩有哪些。写在周记里, 一起来探寻一个人的一生。
于是在那个周末, 班上的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起去寻找碑文, 在周记中我了解到他们探寻的经过, 我也看到他们在感慨之余对人生新的见解:一个人只有活出人生价值, 才能得到社会认可, 才能为人所称颂。很多同学都表示, 纵使现在的学习不是很好, 以后也要加倍努力, 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奉献社会, 活出价值。我想, 这也是这节课学习外延的意外之喜了吧!
三、诗意收束, 回味无穷
处于青春期中职学生已经开始了对美的欣赏, 美的图画、语言都是他们喜爱的对象。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点, 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设计总结语, 渲染气氛, 诗意收束。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结束新课, 收获“余音不绝”“回味无穷”的效果。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引用名言名句,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渲染情境, 激情收束。如我在教授杜甫的《蜀相》一诗时, 这样作结:“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是诸葛亮对自己的要求;“义胆忠肝, 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 三代而后一人。”这是后来者对诸葛亮的评价;“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概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诸葛亮是幸运的, 他有着这么多理解他、欣赏他的知己们。而同样忧国忧民, 有着“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远大抱负的杜甫是何其不幸?何其悲哀?没有明君的信任、没有开创业绩的机会, 甚至连诗歌成就都是很多年后才被认可。孤独的杜甫、寂寞的杜甫、伟大的杜甫, 行走在历史的甬道之中, 行走在诗歌与出仕的边缘, 没有抱怨, 只有心愿, 没有绝望, 只有期望……
3.生物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篇三
关键词: 生物课堂 导入语 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保证导入的质量和效果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成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语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导入语,立足导入功能的实现,用有趣有效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一、导入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简洁性
导入语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来说就好比开胃菜对于正餐,虽然十分重要,但要把握一个度,如果课前的导入语设计的过长过繁,就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不仅如此,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战线拉得过长”,就会让学生心生厌倦,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最恰当的导入语一定要遵循简洁性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把导入时间控制在三五分钟之内,以最短的时间实现导入功能,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正餐”教学打好基础。
(二)趣味性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优秀的导入语必须具备的条件,趣味性的导入能够契合学生的求趣心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愿意把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活动上,这对于保证教学活动效果非常关键。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要多留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尽量设计一些契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导入语,保证导入内容或者形式的趣味性。
(三)多变性
导入要发挥作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保证导入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倘若教师是千篇一律地选择某一种形式的导入,这样即使导入内容再有趣,学生也难免心生厌倦。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变换导入的形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形式各异的导入方法,才能维持导入对学生的吸引力。当然,结合不同的情景选择不同的导入形式,有利于导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因此,遵循多变性的原则,是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常见的导入方式
(一)问题导入法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源,在课堂上,好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入课堂教学,为接下来有目的地思维和探究打下基础。课上,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以问题设计导入语,这是导入活动中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式。例如,笔者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前,以提问的形式设计了以下导语: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马路上来回奔驰的汽车,如果没有油了会怎么样?
学生:不能动了。
教师: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学生:人和许多动物会因为缺氧而死亡。
教师:如果没有了绿色植物,世界会怎样?
最后一个问题使得学生陷入了讨论之中,连带着好奇心和兴趣也被有效激发。借着最后一个问题,笔者引入了主题“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一种通过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借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点的对比分析,就可以自然进入新知识学习中。这种导入不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太多准备工作,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例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的结构层次”时,就可以通过之前讲过的“动物的结构层次”作为导入语进行新课引入。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分析,不但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系统性,使得知识更系统化。
(三)生活谚语导入法
谚语是我国普通的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活和劳作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并且以朗朗上口的韵律和通俗易懂的描述广为流传。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到一些谚语,在这些谚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我们所学习的生物知识有所关联。倘若利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谚语作为导入语,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例如讲到“食物链”时,笔者就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这一谚语,进行新课导入,生动有趣的谚语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谚语中描绘的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轻松引出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食物链”。又比如,在介绍“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时,一走上讲台,笔者就大声说道:“我们常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为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出现水往高处流的情况?”这样一段以谚语为开头的开场白很快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在讨论中,一些学生就想到蒸腾作用可以实现水往高处流的情形,从而为接下来教师要讲的内容打好了基础。以谚语作为课前导入语,既简洁明快,又生动有趣,可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随堂实验导入法
以实验展示生物概念、规律,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并且这种手段相较于语言讲解更生动直观,实验显然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在导入环节,以一些简单的随堂小实验进行新课导入是一种不错的导入方式。例如,讲解“神经调节”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带领学生一起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坐在凳子上让小腿悬空,再轻轻敲击自己的膝盖,看一看会出现什么现象?结果学生发现,轻敲膝盖,小腿会自己跳起来。发现这个现象以后,很多学生都感到无比好奇,好奇之下紧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我的小腿不受控制地自己动起来?”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趁热打铁,引出今天的内容“神经调节”。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学生会更用心地听讲和思考,这样自然强化了听课的效果。
导入语的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导入语设计的质量高低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生物教师要在导入语设计上多花心思,重视备课环节中导入语的设计,用精彩的导入语带领学生自觉地进入生物学习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居寒洁.初中生物多样的导入设计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3(12).
[2]吴双.例谈初中生物课堂导入设计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导学,2013(11).
4.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导入设计论文 篇四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正因如此,语文的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出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导入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功的导入可以以旧带新、以易带难、以熟带生,达到融会贯通、动静结合、循环往返的效果,完成新的意义建构;成功的导入可以启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和挖掘,将课堂建构成为一次成功的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其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认知的主体;而教师应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当好教学课程中的“组织者”、“中介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导入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文体裁来进行。
一、各班学情的不同会造成导入效果的天差地别,因此导入的设计要因学情而定例如笔者曾经教过的《咬文嚼字》一课,设计的导入就是:
“同学们,你们知道‘推敲’一词是怎么来的吗?”在基础较好的班级里,就有部分学生将贾岛在诗歌创作中咬文嚼字的故事讲了出来,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了课文的主题内容。而在基础相对较差的班级当中,学生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笔者将导入作了如下改动:在PPT上出示贾岛的诗歌《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中树,僧月下门”,选项“A:推B:敲”,让学生在A、B两项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字,并说明理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就连平时最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其实这两种设计的主要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形式上稍作改动,所以对于不同学情的班级来说教学导入的设计必须随之不同。
二、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课堂标准和学习目的有所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也要随之而动
1.新授课。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还没学过的课文。中职生语文课本都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而编撰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统一的话题,并且每一单元之间和每一册之间都有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意义建构。
生活经验是学生亲历的知识部分,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例如在讲解中职省编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时,笔者就采取了温故知新、吐故纳新、以旧带新的方法来设计每一课的导入。第一课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笔者设计的导语是:“回想你人生中曾经历过的重要选择有哪些?而你紧接着要面对的人生选择是什么?”在第二课《学业职业事业》的导入中笔者是这样说的:“我们在马克思的启发下对职业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那么我们怎样在职业中成就一番事业呢?学业与职业和事业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通过这样对话式的设计使学生走近课堂,走进文本世界。
2.复习课。多数复习课导入都采用了直接导入法,但往往都达不到“建构主义”的.要求。比如在复习文言语法常识这一内容时,先采用直接导入法,学生反应非常平淡;而后采用了从古代文字的象形、会意和指示的特点入手,用“间”、“脸”、“走”等字的小篆写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了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从字形理解本义,从而理解引申义,为后来词类活用的学习与把握打下了基础,这种导入的方法明显要优于直接导入法。
三、语文的教学导入设计,还会因为文本体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和散文,以情境化的导入为主。情景导入法要求将作者所建立的文本世界中的主要情感在开课之初就让读者迅速地感悟并产生共鸣。如在教授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学生可以很快地进入情境,感悟母爱,效果很好。
情境导入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完成,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笔者选择了一副符合朱自清所描写景色的图片与一副清新明快的荷塘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对两幅图片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抓住第一副图片的意境来概括作者哀愁的心情。
2.以叙述为主的小说和戏剧,以故事发展前因后果的设问为主。设置悬念的方法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比如在讲解《最后一片叶子》时,可以这样导入:“谁又能让一棵常春藤上的叶子来决定自己的生死呢?而这‘最后一片叶子’为什么在风雨夜之后仍挂在树梢呢?”简单的两句话,就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本的中心内容上来。
悬念的设置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在讲解《鸿门宴》时,笔者选择了对比法。PPT出示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这两首诗一首是写失败的无可奈何,另一首是写衣锦还乡的风光,设疑“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进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著名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的导入更要注重艺术性和实效性,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姿多彩的导入设计,引起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文本的世界中能够有所体悟,有所收获,并完成自身知识能力和自身素养的双重建构。
5.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篇五
主讲人:张彪
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课堂没有评价语,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即使老师的个人素养再高,教学设计再精彩,也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变数,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需要我们及时肯定,他们会因此对上课更添一份兴趣和信心;学生理解问题出现偏差,需要我们及时引导,扭转过来,甚至是巧妙利用错误即时生成教学资源,引得教学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因此,可以说,没有评价语的课堂,如同没有流水声的山谷,没有花草香的森林,是没有温度、没有生命力的课堂。人们常常用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老师的教导,在课堂上,好的评价语确实如点点春雨,滋润着孩子小小的心田。
但是,什么样的评价语才是有效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今天讲座的主题就是——点点春雨入心怀,借此机会,与各位同仁就语文课堂评价语的运用共同进行探讨。什么是课堂评价语? 课堂评价语言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做出瞬间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评价时所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和无声语言(体态语)。
体态评价语
体态语言评价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动作等方式来表达的,在评价时具有独特的魅力。阿伯罗比亚说:我们以我们的发声器官发声,却以我们的整个身体交谈。的确,作为老师,多年的课堂实践让我们深刻地明白这一点,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让学生感到来自老师的关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当学生有了精彩的发言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甚至跟他握握手,一种自豪感会在孩子的心里油然而生。至今我仍然记得十多年前的一堂竞赛课上,程海燕校长与一个发言有着独特见解的学生郑重地握手,在孩子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因此,在有些时候,教师的体态语言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锤炼口语评价,同样需要尝试完善体态语评价,将这两种评价语言结合起来,将会产生相得益彰的妙处。口头评价语 接下来,我们着重谈谈口头评价语,这是我们课堂上用得最多、也是最直接的评价方式,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对评价语的运用往往走入误区。
误区一:.浮夸失真
案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找春天》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季节?”(当时是春天),并指名学生回答,该生答对了,那位教师不假思索地表扬学生“你真聪明”,其余学生听了全是一脸不屑一顾的神色,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听到伙伴们的议论,该生的脸红了,头悄悄地低了下去。
当下,大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上从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场面,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气氛煞是活跃。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的评价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事实并非如此,物极必反,凡事过了头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有了对事物的甄别能力,他们能感受到这种评价后面的言不由衷。对这种“大派送”式的评价更是失去了兴趣。
对策:评价语言要实事求是
在评价上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的回答的确有精彩表现,就热情表扬,说得不够好时,婉转地指出,真诚地提醒,让学生从中有所获益。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
误区
二、语言含糊
案例: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说得真好!” 反思: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孩子的回答的确是很好,虽然只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但语言清晰,表达流畅。可是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说得真好”,到底好在哪儿?老师不一定明白,学生更不明白。接下来学生的回答,可能还是处在原始状态,“我喜欢秋天!”“我喜欢冬天!”„„后面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能在前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让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是否有这种情况发生?“说得真好!”“读得真棒!”“说得还不够清楚!”„„这些评价语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是,我们想过没有?说得好,好在哪里?不清楚,哪个方面还不够清楚?这样的评价非常含糊,让其他的孩子“知其好不知其所以好”,“知其不好不知其所以不好”,所以也就无从学习其长处,避免出现同样的缺憾。
对策:评价语言应准确、有针对性。
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好,好在哪里?错,又错在何处?
在这一方面,黄艳燕校长堪为表率,每当我写了论文或是教案给她审阅时,她总是能给予我非常中肯而热情的评价,“这几个小标题拟得不错!”“这里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让我既深受鼓舞,又明确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再看看刚才的例子,案例中的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老师应及时地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的评价才真正着眼于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引领学生学习。又如,评价学生写字时,老师说:“××同学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坐姿、握笔姿势也很正确,大家向他学习!”“××同学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的字如果能再写得大些,就更好了!”„„这样的教学评价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暗示了教师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误区三:过早终结
案例:有位教师上古诗《春江晚景》最后一句(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时,非常有创意,提出了一个问题:河豚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请学生联系全诗思考。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更深入理解全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河豚知道春江水暖、蒌蒿到处都是、芦芽也长出来了,想赶回春江产卵。”老师听了后情不自禁地表扬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本以为经自己这么一鼓励,肯定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哪知道才举起的那无数双小手都“刷刷”地不见了!顿时,这位教师不知所措„„
产生这样的现象,原因很简单,课堂上,教师过早的对一个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自然扑灭了其他同学的创新思维的火花。试想,有谁会花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答案的问题呢? 对策:延时评价 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延时性评价,不要对学生的发言很快就下结论,特别是回答得很精彩的答案,要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拔,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其他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像上面的案例,老师可以这样引导:“这是你的答案,不错。让我们一起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时学生处于继续思考的状态,也许会说出知道桃花红了、柳树绿了、小草变绿了„„等等意想不到的答案,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不就在学生面前徐徐展开吗?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示范,以下是他上《长相思》时的一个案例: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试问,如果王老师一开始便以“你的回答跟老师想的一样”评价学生的回答,还能让孩子们继续深入地思考下去吗?还能把课堂荡起这美丽的涟漪吗?
误区四:学科特点缺失 平时的公开课、随堂听课等活动中,发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学科特点不明显,比较笼统,评价语可以运用于每一门学科,缺失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对策:评价中凸显“语文味”
平时,数学老师经常会说:“我们数学老师没有语文老师会说话。”其实说的就是语文老师的语言素养高,有文学色彩。我们身为语文老师,应理直气壮地把这个优点发扬光大,在课堂评价语方面要依托文本语言和学生语言特点,运用教育机智,凸显语文本色,在评价中传递各种语文信息,引领学生有效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1.让评价语与课文形式相得益彰
教材中文章句式精美,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文本的特点,善于捕捉学生发言的信息,借鉴文本特定的语言形式进行评价,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猫》的第一段,用了三个“说它„„吧,可是„„”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对性格古怪的大猫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可巧妙运用这句式进行评价。一开始,我请一位学生来读,可这位学生思想开小差,竟不知道老师请他干什么,经同学提醒才开始读,读后我随口道:“说你认真吧,看上去坐得确实端端正正的,可是刚才是那么的心不在焉,竟然不知道读哪里了?”这样小小地幽他一默,全班同学忍俊不禁;接下来的一位学生读得较有感情,只是语调太高了些,读后个别同学不由自主地鼓掌。我随之评价:“说你读得好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赢得掌声呢?可是如果语调稍微放低点儿,柔一点儿,就会赢得更多的掌声啦!”。
以上的教学中,教师借鉴课文句式特点设计的评价语很有特色,学生听起来耳目一新,因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由于品读语言比较到位,教师评价时又现场做了该句式的示范造句,所以在让学生模仿“说它„„吧,可是„„”该句式写写猫性格古怪的其他两方面内容时,学生写得有模有样,目标达成度很高。
有时,我们也可以化用文章中的词语进行评价。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教师不妨活用文中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词来点评:“你只读出庐山云雾的一姿一态”;“你已读出了庐山云雾的百姿百态”;“你的朗读让老师真的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了!”„„活用文中关键词来点评,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能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庐山云雾的特点,而且能使学生很快地从泛化感知进入精确感知。2.让评价语与语境水乳交融
语文课因其丰富的人文性、综合性,而显得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如果教学时能置身文本语言内容,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些理性、机械、程序性,多些感性、灵动、情趣性,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大大增强。案例1:五下《桥》一文关于描写洪水的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洪水的凶猛,来势汹汹),然后针对学生实际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老师感到有十匹马向我们冲过来了!有二十匹马冲过来了!有一群马向我们冲来了!„„这样的评价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2:二年级课文《清澈的湖水》的片段朗读时,一位学生朗读比较平淡直白,我评价道:“你把我们带到湖的附近,湖中美丽的景色若隐若现,我们欣赏还不够尽兴呢?谁带我们来到湖边?”又请一位学生来读,没想到这位同学读得吞吞吐吐,支离破碎,比起刚才那位同学更差。我评价道:“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湖的附近,可你又把我们带远了。谁继续带着我们往湖边走?”一位女生站起来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我评价:“你的朗读,让人尽情欣赏到了湖中优美的景色,谢谢你!”
这一片段教学,把教学评价与指导朗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有效提升了朗读能力。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巧妙置身于文本的语言情境,积极寻求评价语与文本语言内容的融合,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取得“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效果。
3.让评价语与文体一脉相承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根据文本的语言风格,把握其语言特色。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果教师的评价语与之相符,那么学生将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我们来看看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的案例: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1: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非然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非也非也非也,远者小近者大。
生1: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1: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错错错,远者小近者大。
生1: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远者小近者大。远者小近者大。远者小近者大。(笑,掌声)
师:演不上来了,差点没气了。(众笑)这叫什么?
生(齐):辩斗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其中的评价语明显带有文言文的色彩,还直接用“非也非也”、“非然也”、“此言差矣”来评价,让学生沉浸在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氛围中。
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可用优美的评价语;科学严谨的说明文,教师的评价语也必须精当严密;而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古诗文或接近古诗文的语言来进行评价。当评价语与文本语言风格相一致时,两者就融为一体,浓厚了文本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兴趣,进而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他是这样做的——
同学们,按常理,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应该在干啥?(在玩)在玩些什么呢?
生1:用弹弓打鸟。
师:这可不大好。
生2:在玩捉迷藏。
生3:爬到树上去掏鸟窝。
师:这也不大好,有危险。
生6:还可以放风筝。
师:放风筝,是啊,“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7:还可以钓鱼。
师:我们有一首诗写的是“蓬头稚子学垂纶”,这是一群学垂纶的蓬头稚子们。
生8:还可以玩跳皮筋。
生9:有一些调皮的小孩子在捅马蜂窝。
师:哦(笑说)。
生10:有些女孩子在玩丢手绢。
生11:可以游泳。生12:还可以踢毽子。
生13:还可以踢球。
师:哦,你们都把自己想像成这些孩子了。这是一些乡村的孩子,也许,就在田野里尽情地(生:奔跑)。这就是一首诗中写到的“儿童急走„„”
生:“„„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总而言之,这些孩子应该在玩耍!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却在——(指课件上的诗句)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生齐读)
案例中的老师,各种学过的古诗信手拈来,既与本诗的内容融为一体,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复习积累了古诗,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误区五:呆板单调
其实说到这一点,我也没有底气,上课时总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说来说去老三套。也许这东西要有点天赋吧!但是,“勤能补拙”这句话是没错的,只要我们平时广泛搜集,加强积累,多向名师们学习,就一定能使自己的评价语常用常新,使学生听而不倦、学而不厌。
给大家推荐以下实用的课堂评价语:
关于听的:
1、谢谢你听得这么专心。
2、你们专心听讲的表情,使老师快乐,给我鼓励。
3、我从你们的神情、姿态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4、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听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5、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我下面说的一段话。
6、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班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7、大家对这些内容那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8、××复述故事又具体又生动,可以看出他刚才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是非常认真。关于说的:
1、谢谢你,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得不完整,但我还是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但是嘴里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请你再说一遍。
5、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6、大家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很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高 兴。
7、你真是个能说会道的小孩于。
8、敢说,就表示战胜自我。
9、你回答问题又完整又好听。
10、他的回答好在哪里?你可以给他提个建议吗?
11、你真了不起!如果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了吗?
12、老师真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13、××说得还不完整,请哪一位同学再补充。
14、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的时候要想想,别人能听得明白吗?
15、回答问题是向大家推荐自己的好办法。
16、不要慌,胆子大些,说错了没关系。
17、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请你坐下再考虑一下。
18、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教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关于读的:
1、古人说读书时应该“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时候,教室里一片书声朗朗,大家专注的神情真让我感动。
3、请你们读一下,把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4、读得很好,我听得出你是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5、经过你们的朗读,这段文字的意思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6、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7、刚才老师发现一个表演天才,她一边读一边还做动作呢,读得可美了。
8、你对他的朗读满意了,就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
9、朗读的时候,你认为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10、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能给老师提意见吗?
11、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12、你可以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吗?
13、你读得多神气!
14、你的朗读打动了我们的心。
15、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心中也暗暗赞叹。
16、听了你的朗读,助人为乐的××仿佛来到我们身边。
17、你觉得他的朗读能得多少分?为什么?
18、你的朗读真精彩,把我们带到××的身边。
19、你的表情真丰富,朗读的声音真好听。20、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响亮些就更好了。
关于问的:
1、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2、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的时候是用心思考。
3、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到点子上,能抓住重点来提问。
4、我们的同学的思维很活跃,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5、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让老师试一试,但不一定准确。
6、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就不必问别人,让我们试试看,刚才提出的问 题,哪些自己已经想到答案了。
7、你真会提问题,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8、你的好学之心真让老师赞叹。
9、这里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看看是否有答案了。
10、今天大家的提问大大地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反映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11、善于提问题的孩于是最聪明的孩子。
12、看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问题?
关于写的: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很整洁。我很感谢大家。
2、同学们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我也写下一点,现在我读给大家听,希望大家喜欢,给我提些意见。
3、××同学的作文写得很好,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觉。
4、从你的作文中,看出你非常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真棒。
5、请同学们看(用手扬起一大叠本子),老师今天要表扬这么多同学,这些同学作业字迹端正,很少涂改,很少错别字,语句通顺,进步很大。
6、我建议大家互相看作文,看完后,把自己的体会,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鼓励同学,共同进步。
7、××同学作文中的词语很丰富,可以看出他课外阅读了许多书报。
8、文章写完了,自己应该小声读一两遍,注意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6.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篇六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很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语,现将自己积累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语分类举例如下。
一、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歌曲,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兴趣,从而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
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歌曲《东方之珠》。听完歌曲,我说:“同学们,这首歌里有这样几句歌词:‘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东方之珠是香港的别名和美誉,这个称号除了形容香港之美,也形容香港经济之繁荣。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那么香港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故事导入法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魅力,用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在教学《小狗包弟》时,我用“”小故事来导入。
故事一:某村某日白天,有个老太婆在家绣花,因为眼力不好,加上房屋比较封闭阴暗,于是就点上油灯。后来,被逮捕了。罪名是:大白天的你都点灯,你这不是影射社会主义黑暗吗?
故事二:街道上一个阿姨,每天胸前别着一整排毛主席像章出门上班。有一天走在路上,其中一个陶瓷的像章脱了胶,掉在地上摔碎了。她跪在原地哭喊了整整一天,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被批斗的命运。
故事三: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不得不水沟藏身的故事,被人划为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这位老师的罪名是:歪曲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这些故事是真的吗?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很多荒.唐可笑的事情在那个特定时期却是司空见惯的,这就是““””。今天我们就通过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来感受“”时期的人们的生活。
7.浅谈初中语文课堂问题导入设计 篇七
一、立足教材, 创设课堂导入问题情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自身特点, 教师要注意整合教学资源, 为创设教学情境做好充分准备。教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 教师要立足教材实际, 对教材展开多维度解析, 形成重要的教学认知探究, 为课堂导入问题设计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教师创设课堂导入问题情境, 不仅要对问题本身展开维度分析, 还要对学生接受实际进行到位的调研探究, 这样才能提升导入问题的适合度。阅读是个体行为, 阅读教学将文本、生本、师本三种参与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教师作为三种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将文本和生本进行思维衔接, 提升学生阅读学习品质。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导入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小小少年》, 让学生思绪快速进入到童年回忆中。教师给学生限时6分钟自主阅读课文, 然后设计问题:“课文提到哪些地点?课文写了哪些内容?百草园给作者带来什么乐趣?”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 很快就得到正确结论:课文提到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地方;课文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玩耍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 可以捉虫、捉迷藏、捕鸟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 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 让学生限时阅读文本, 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课堂导入学习效果显著。
二、精心设计, 巧设课堂导入问题视角
阅读教学导入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问题, 不仅要让问题有较强的覆盖度, 还要注意问题设计的角度、展示的形式、内容的难度等要素。阅读问题有指向性特征, 教师要注意凸显学习方向, 针对学生思维激发点展开设计, 自然能够引发学生的诸多思维共鸣。学生从教学问题中获得思维启迪指数高低, 应该是阅读问题设计价值度的重要技术指标。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对教材、学生等关联因素展开调研, 还要关注教学环境、问题投放时机等因素。在课堂导入时设计教学问题, 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形成重要的教学增长点。
教学《最后一课》课堂导入时, 教师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文本, 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学生在进行复述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有大体概括的, 有故事情节记不清的, 有语言表述混乱的, 有原文照读的。为了让学生对复述有清晰认知,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你在复述课文时常常遇到什么问题?课文复述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如何提升课文复述质量?”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在学习成果展示时, 有学生直言:“复述课文容易忘记先后顺序, 语言没有课文原文好, 总想用原文展开, 复述还会出现卡壳现象, 进行不下去了。”教师根据学生自我检查结果给出具体引导:“课文复述前要先列好提纲, 理清先后顺序, 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可以换说法, 即使出现情境小出入也是可以原谅的。”学生根据教师引导, 再进行复述时, 已经有明显进步。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复述时会遇到什么状况, 这个课堂导入问题设计很实在, 给教师查找原因带来便利, 教师针对学生实际给出引导, 学习效果大好。
三、注重创新, 升级课堂导入问题品质
创新课堂导入问题设计角度、设计深度、设计形式, 这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意识。现代课堂教学中, 教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已经成为教学共性认知。教师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文化内涵、思想实际进行综合考量, 探寻教学问题创新生发点, 在比对、分析、总结、评价、优化的基础上, 及时捕捉教学闪光点, 为创新课堂导入做好铺垫。质疑往往是创新的起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导入阶段对学习内容展开质疑, 提升积极探索维度, 从不同视角切入, 形成个性阅读的见解和主张, 通过自动生成学习疑难问题, 表达个性认知意愿, 为全面提升创新学习品质创造前提条件。
在学习《口技》时, 教师设计课堂导入问题:“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课文中对口技人的精彩表现是从哪些角度展开描绘的?根据课文描述, 你能够模仿口技人给大家展示一下口技吗?”学生对教师给出的问题展开细致讨论, 特别是对最后一个问题产生了极大兴趣, 纷纷进行模仿学习, 课堂内呈现出多种模仿声音, 学习气氛热烈起来。教师让学生模仿口技表演,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设计, 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感知是深刻的, 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自然会更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 教师立足教材实际、精心设计、注重创新, 为学生创设多元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快速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 形成学习内驱力。
摘要:教师设计课堂导入问题, 具有鲜明的导学意图。只有立足于教材, 对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学习能力展开深入调研, 对教学问题进行多元设计优化, 才能形成重要的课堂教学动力,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8.语文课堂评价语的设计原则 篇八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70-01
课堂评价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教学中最直接、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评价语言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成果的优劣。因此,教师要通过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课堂评价语的设计应当遵循激励性、导向性、准确性的原则。
【案例】《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师:“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这句话中的哪个字运用得非常准确呢?为什么?
生1:我觉得“嚷”字十分准确。
师:很好!
生2:“嚷”字非常准确,“嚷”的意思是大声叫喊,说明张飞没有修养。
师:你回答得真好!
生3:我认为“嚷”字十分准确,写出了张飞的无礼。
师:回答很好!
这位教师的评价语十分简单,只是笼统地说“很好”“真好”,缺乏导向性,更没有启发性,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第一次评价语显然不能切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要害,教师的提问中有两个小问题,但学生只回答了其中的一个,怎能评价“很好”呢?教师的第二次评价语“你回答得真好”也不妥,究竟学生回答得好在哪里,教师没有具体说出来,不能让人信服。教师的第三次评价语不仅没有新意,更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缺乏导向性。因此,课堂评价语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的评价语要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
一、激励性原则
课堂评价语应具有激励作用,能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思考。愉快的心情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相反,批评与呵斥会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不愿与老师沟通交流。还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激励就是表扬,其实未必。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充耳不闻,不能产生激励的作用。因此,表扬必须注意方式与技巧,要将批评与表扬有机地结合。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天鹅的故事》中的课堂评价语。
师:作者为什么要把老天鹅比喻成石头一样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呢?
生1:因为石头重。
师:你在思考,很不错,但表达的意思不够准确。
生2:我认为比喻成石头,更能说明老天鹅使出全身的力量,拼命地往冰面上扑。
师:你说得真感人啊!特别是“拼命”一词道出了老天鹅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师的评价语注意变化,讲究技巧,有批评,有表扬,而且自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即便是批评也很委婉、很真诚,让学生乐于接受,同样达到激励的功效。
二、导向性原则
评价语应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教师的评价语要能为学生的再思考指明方向。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的评价语。
师:既然课文是写樟树,为什么又要写石榴树呢?
生1:这是将樟树与石榴树进行比较。
生2:这是为了比较石榴树与樟树的不同之处。
师:真是火眼金睛啊!作者比较两种树是为了什么呢?
生3:突出樟树的拒虫本领很强。
生4:引出下文,写樟树有拒虫的本领。
师:说得好!英雄所见略同。听你们如此一说,这是作者的别具匠心喽!请问“匠心”何在?
生5:我认为通过比较两种树,强调了樟树能拒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不这样写,印象当然不深刻。
生6:通过比较引起人们的注意——樟树的确是不寻常的树。
这段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不仅具有激励性,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让思考指明了方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感悟能力在思考和探究中迅速提高。
三、准确性原则
课堂评价语要准确,不仅表达的内容要准确,而且表达的形式也要准确。有些评价语含含糊糊,不能让学生听明白,或是令学生产生歧义;还有些教师的评价语太长,令学生一时无法准确理解。因此,评价语要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力求简洁明快,做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总之,课堂评价语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精心设计,达到激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的目的。
9.浅谈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导入 篇九
北安市二井镇自民学校 刘金良
导入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的问题。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合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的吸引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人结合自己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针对课堂教学的导入谈谈心得体会。
一、解题导入法
解题,顾名思义就是从分析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文章的标题就是对全文中心的集中概括,通过分析课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天上的云千奇百怪、千姿百态,你都见到过什么样的云?学生回答是各种各样。教师继续问:那你们看云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能知道阴天或晴天。那么我们几天就来学习怎样通过看云识别天气。这样的导入可以迅速牵住文章主线,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故事导入法
我们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我们就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群温顺的斑羚,在草原上自由的吃着草,突然几个猎人从后面追过来,斑羚们迅速逃离。跑着跑着,前面出现了一条万丈悬崖,前面已经没有路了。此时,它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而它们的选择让所有的人都出乎意料,它们用生命筑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那它们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学生带入了新的教学情境之中,很快进入新课。
三、创设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中有许多的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叙事抒情,有的喻理抒情。我们可以借助挂图和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用投影机或多媒体课件出示春天的美丽画面,给春风、春草、春花、春雨以特写,在学生欣赏美景的同时,教师加以导语,情景交融,把学生带进《春》之中,让学生满怀激情的进入到新课。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是教师针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设问题,造成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进入新课。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我就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我和小伙伴一起爬上了悬崖,小伙伴们相继下来了,而我却不敢迈下一步,慢慢的天都黑了,天上出现了星星,恐惧和疲惫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该如何是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新课当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五、谜语导入法
这是利用猜谜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思维、勇于思考,教师因势利导,顺利进入新课。如在教学《蜘蛛织网》一课时,我为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八字须,往上翘,唱起歌来喵喵叫。夜间巡逻不用灯,四处畅通难不倒(打一动物)。学生都积极思考,得出谜底‚猫‛。教师适时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郑振铎的《猫》。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是猜对还是猜错学生都热情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带着好奇和求知欲望走进新课的学习。
六、设计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上课开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了两只狼,你将会怎样做?学生们一定会说:快跑!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可是你能跑过狼吗?那这个屠户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蒲松龄先生的《狼》。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可以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设疑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进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样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音乐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或歌曲或是包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的歌词,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加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如教学《黄河颂》时,我在上课之前就播放《黄河大合唱》乐曲,这激昂的曲调、优美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是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情的叙述:‚这是歌颂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的豪迈赞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教师巧妙的点拨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上课时还可以播放歌曲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阎维文的《父亲》,教师在歌曲的伴随下,配以激昂的说词:‚同学们,在这动人心弦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样自然的导入了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父亲的情感,是学生带着满腔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八、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是课前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游戏节目,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游戏导入新课。例如,上课前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准备四方面的材料:第一组准备人物,第二组准备时间,第三组准备地点,第四组准备事件。然后每组分别派学生到台上组合四方面材料,组成一个基本故事情节(可能会出现妙趣横生的故事),如赵本山两万年前在月球上打扑克,姚明32世纪在太空散步,布什20年后在珠穆朗玛峰上翻跟头……,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盎然,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作文教学:合理交代记叙的要素》,这样在作文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诗歌名言导入、演示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课的良好的开端,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开端,使教师能顺利地带着学生在课堂中畅快的学习文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让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服务。
小议初中语文课堂导入
北安市二井镇自民学校
10.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篇十
情景导入:投影相关图片内容:刽子手押着披枷带锁的窦娥上场的照片,窦娥抢天呼地、即将受刑的图片,窦娥含冤而死、漫天飞雪的图片。
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图片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中的剧照。图中的女子就是含冤而死的窦娥,六月飞雪,感天动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剧本去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悲惨故事,去探索故事背后的社会现实。
2、《苏轼词两首》
情景导入:同学们,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部流传千古的佳作。
3、《辛弃疾词两首》
诗词导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永远在寻找,是梦想吗?现实又是如何的残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拿来主义》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爱看韩剧吗?现在韩剧在中国可谓风风火火,尤其是06年一部《大长今》横扫中国大江南北,而香港甚至要把这部电视剧写入教科书。于是有人惊呼“韩流来啦,我们要抵制”;而有些人则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又岂是一个小小的韩国就能够影响得了的。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文化问题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拿来主义》。
5、《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名句导入: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父母在的时候,孩子不要走太远,不要让父母太挂念。唐代诗人孟郊则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把母爱比作春天温暖的太阳,孩子是无法报答的。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就是父母对孩子无私关爱,孩子对父母力尽孝道。那么在西方,人们又是怎样来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篇相关的文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
6、《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秋天的苇草吗?苇草一到秋天就会变黄,它很软很脆,大风一吹就会倒。为什么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要把人比喻成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呢?我们学了这篇文章就能够揭晓答案。
7、《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导入: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8、《苏武传》
情景导入:二胡曲《苏武牧羊》。
11.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导入方法可以为教学的顺利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的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也就要求教师运用合理的方法与手段对课堂导入进行科学设计,为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进行奠定基础。
一、课堂导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是由教师来主宰与决定的,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与接受知识,没有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这种单一僵硬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综合语文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阻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其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验,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来实现。在有效的课堂导入下,教师能够迅速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有助于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学习过程会变得更具有針对性。可见,虽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只占据了较短的时间,但是其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必须要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导入引起重视。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导入的策略
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每堂课开头的设计,即导入环节,学生是否会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是否会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与课堂导入环节有着密切联系。
1.设计简单明了的课堂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散漫,当教师进入课堂开始教学时,学生这种散漫的状态一时之间还难以转变过来,如果教师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则后面的教学工作难以取得成效,还导致教学时间与资源的浪费。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课堂导入,用幽默的语言或者使用影像资料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转变过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模糊拖拉的课堂导入方法,确保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2.明确学习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制订一个合适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讲明本次课堂的具体教学目标,并将此作为导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强教学的连续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作为课堂导入,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新内容的方法,有助于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更好地整理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思想脉络,而且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提高。
4.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导入,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各科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的可视化得以实现,而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充分调动,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中,课本中一些抽象笼统的内容都可以用直观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视觉体验、听觉体验,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良好条件。比如,讲解古诗词的时候,由于文言文比较隐晦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这也是引起很多学生对诗词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诗词中所描写的场景用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所看所听来理解诗词内容,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开一个好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引起重视,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技能,确保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能来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兴趣且又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课堂导入,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奠定稳固的基础,在导入环节将学生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本内容上,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动整个初中语文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佳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8).
[2]张光明.语文教学中人文主义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0(5).
[3]郑光华.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处理[J].语文学刊,2010(14).
[4]贺可红,杨芳.初中语文课改下的基础知识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12.小学语文课堂赞扬语的运用策略 篇十二
(一)课堂运用赞扬语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法宝”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尤其是小学生,刚进入学习生涯,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能够决定小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兴趣、耐心等,对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有意识地使用赞扬或是鼓励的语言,让小学生融入课堂。当小学生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时,教师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批评”变为“赞扬”。
(二)课堂运用赞扬语是新课标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能够站到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语文课堂是开展“人文关怀”的最佳地点,教师语言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最佳工具,赞扬性语言是“人文关怀”的最佳表现,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三)课堂运用赞扬语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决定的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担负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端正小学生思想道德、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正因为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因此对小学语文课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运用赞扬语,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有着重要意义。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运用赞扬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堂运用赞扬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课堂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赞扬观念认识不到位,教师的赞扬语仅表现为“加油”“努力”等单一的词汇,学生已经产生的“免疫力”。教师在课堂中也没有认识到赞扬语要因人而异,往往是采取统一的策略,缺乏创新,导致“赞扬语”仅仅是形式上的表现,而未真正融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中,也无法实现“课堂运用赞扬语”的重要作用。
(二)过度使用“赞扬语”
新课程改革强调“人文关怀”,但是在课堂上无限制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的任何表现都表示赞同与表扬,丧失了自己作为教师的原则与标准,这样泛滥地使用“赞扬语”不仅不会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导致课堂的拖延,甚至会导致教师丧失权威,课堂教学处于瘫痪状态。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提醒自己在课堂中运用“赞扬语”,还会在自己备课的过程中加入“赞扬语”,学生在初次听到赞扬时会很兴奋,很积极,但赞扬成为一种习惯时,“赞扬语”的功效往往会减半,甚至会有“副作用”。
(三)赞扬语较为单一
在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定的赞扬方法和单一的赞扬语言,师生之间表面上很和谐,但是缺乏情感的真正交流,看似以赞扬活跃气氛,但是让人感觉枯燥,缺乏感情。一方面赞扬的主体较为单一。小组赞扬、学生赞扬、老师赞扬等方式结合没有得到落实。另一方面,赞扬内容单一。赞扬语未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样的赞扬语。
三、小学语文课堂赞扬语运用的策略
(一)赞扬语的运用要发自教师的内心
小学语文课堂赞扬语运用要发自教师的内心,不能仅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情绪。赞扬语的运用要尊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经过客观、认真的分析,是教师内心的声音,提高“赞扬语”的含金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赞扬语的运用要是深思熟虑后发自内心的肯定。
(二)赞扬语的运用要有理有据
小学语文课堂赞扬语运用要有理由有根据,不能笼统、单一、机械地进行赞扬。例如,学生的作文写得好,教师在赞扬语的运用中要说明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另外,教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去赞扬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感觉到身心愉悦,并受到启发。
(三)赞扬语的运用要多样化
小学语文课堂赞扬语的运用要多样化,不仅是指言语赞扬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感、丰富性,还体现在“赞扬语”的行为表现。比如是教师对学生会意的微笑、点头、鼓掌等,通过无声的行为、表情等表达对学生的喜爱、肯定与赞扬。另外。一些手势动作如竖大拇指、爱抚、拥抱等,都可以表达教师的情感,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赞扬语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赞扬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培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莉.小学初中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2]高超.试论教师运用课堂评价语言的问题及其影响——以小学语文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4(2).
【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设计07-11
语文课堂设计艺术08-28
语文园地课堂教案设计11-02
语文德育课堂教案《半截蜡烛》教学设计08-08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06-25
小学语文上册《凶兔和小灰兔》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6-19
化学课堂导入10-29
英语课堂导入技巧07-21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导入10-15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方法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