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2024-09-21

推广普通话黑板报(精选18篇)

1.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篇一

推广普通话主题板报之推广政策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 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 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民族语言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开设的汉语课程应当教授普通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使用汉语的场合要使用普通话。

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 4.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目标 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本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

经过未来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语文素质大幅度提高,普通话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语言环境。

2.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篇二

关于方言与普通话, 曾经引起过许多争论, 特别是最近有关部门的一纸禁令:“电视播出单位要禁止使用方言编译广播电视节目, 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方言似乎和普通话形成了强烈的对立。先看看方言和普通话是怎么定义的。方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普通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现代汉语的标准语,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的基础是北方话。这是因为中国历代都是以北方为政治经济中心的, 辽、金、元、明、清都定都在北京, 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 分布的地域最广。因此, 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它同时从其他方言吸取营养 (从方言中吸收词汇、语法甚至语音的个别成分) 充实自己。普通话比任何方言 (包括北方话) 更加丰富, 更加具有规范性、公众性。民族共同语既植根于方言, 又高于方言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普及性和推广性;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 为某一个地域的人群服务。随着社会统一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发展、人们文明水准的日益提高和语言文字工作的日益法制化, 更要求大力推行民族共同语, 在正式场合和公众场合使用具有全民性和较强规范性的普通话。然而, 方言的地域性和亲情特点决定了方言在局部地域存在的必要性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

我国推广普通话并不是禁止说方言, 更不是要消灭方言, 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学会普通话。1958年周恩来总理说:“我们推广普通话, 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 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 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一种语言如果在其分布的不同地域内存在方言的分歧, 则必然使各地人们之间的交际受阻, 影响到政府施政、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需要确定一种共同语。汉语的共同语跟方言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的共同语称为雅言、通语、官话、国语等, 历代政府都有一些推行统一语言文字的政策措施。据文献记载, 清雍正时期规定, 福建、广东等地要对不会官话的读书人进行训导, 举人、生员等如果不会官话就不得送试。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为以后的汉语规范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推广普通话无疑加速了方言的发展, 致使方言原有的一些特点淡化而向普通话靠拢, 但是这种结果并不完全是由于推广普通话而造成的。因为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的演变是客观规律, 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每一种方言都以自身的演变规律向前发展, 例如方言新老语音和文白异读有很长的历史, 反映了方言发展的不同阶段, 并不是推广普通话以后才有的现象。再如方言词语演变的重要方式是新陈代谢, 久而久之, 表示旧事物的词语消亡, 表示新事物的词语产生。某些旧风俗、旧习惯不存在了, 反映这些风俗习惯的词语最终消失, 想留也留不住;信息时代, 产生了“网吧”、“短信”一类新词, 想不要也无法阻挡。这是很自然的, 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也不是推广普通话造成的。

方言总是要发展的, 发展中肯定要受到共同语、其他方言乃至外语的影响。推广普通话, 带动方言发展, 这对完善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的职能有百利而无一害。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 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我国丰富悠久的地域文化借方言传承;同乡之间、家人之间的亲和力常由方言维系。

方言不能消灭, 实际上也消灭不了。像汉语这样分布地域如此广泛、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地域文化的语言, 即使普通话普及率达到100%, 人们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 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方言, 因为推广普通话, 是要求人们有能力使用普通话, 并不是绝对不允许说方言。

普通话以官话方言为基础, 有广泛的地域优势, 普通话还是书面语的基础, 普通话的首要地位无可替代。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是客观规律, 大势不可逆转。但是普通话不是一成不变的, 普通话过去吸收了方言中许多具有表现力的成分, 在继续发展中仍然要不断吸收方言的营养丰富自己。

一定要大力推广普通话。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 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 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方言是我国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 在语言交际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邻里之间谈谈家长里短, 说说方言何妨?地方戏曲, 如果离开了方言, 则能否为人们接受?地方电台或电视台适当用点方言播音也无关大局, 但是中央台要慎重考虑, 因为面对的是全国听众。

人人都离不开语言, 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同的场合选择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如果不会普通话, 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面对听不懂自己方言的听者, 岂不会很尴尬?三个人在一起说话, 两个同乡一味说方言, 置异乡的第三者于不顾, 起码很不礼貌。

建立和谐社会, 要有宽容的心态, 宽松的语言环境。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 普通话跟方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发展。

我们应该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 保护好各地的方言, 这两者并不矛盾。语言的多样性应该得到保护, 但语言应该是和谐统一, 而并不是去排外。地方方言是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 中国很多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甚至是一种情结。

没有语言, 人们就不能沟通认识。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认识, 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 就无所谓和谐。语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推广普通话就是以一种相互间了解的语言, 让大家的思想、认识一致, 构建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透视当前语言文化, 我们虽看到了某些不和谐, 但已经产生的关注更让我们相信语言文化灿烂美好的明天。这些穿越了茫茫岁月历经雕琢的瑰宝, 令我们畅游在文化多样性的无限精彩中, 延续人类文明的感动、丰硕与美好。我们相信, 在政府、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部门等的共同努力下, 普通话推广工作定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方言, 作为一方之言, 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形式, 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可是时代的发展, 地域上的抽象缩小, 使得地方与地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方言便产生了许多不利因素。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新闻联播全部用四川方言来解说, 则恐怕新闻只有四川人能知晓了。普通话的推广无可置疑, 这也是大家都认同的。普通话和方言是互相依存的:有方言就有普通话;没有方言, 各地人们彼此的交际没有障碍, 就无需也不会产生普通话。

保护方言的关键是坚持让语言顺其自然发展的问题, 真正做到平等对待一切语言, 让方言文化自由开展, 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语体和功用, 形成自然的双言环境, 普通话与方言双轨同行。尊重方言, 在传媒和文艺演出、电视节目上适当开放方言的空间, 真正做到主体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说到底, 语言无非是为了人类沟通, 不是制造高精尖产品, 怎样方便轻松就怎样说, 不要加以限制。语言使用应顺其自然, 处理语言变化发展事实时, 应尽量顺其自然选择。

会不会到将来, 全国语言统一了, 世界的语言一体化了?至少从有人类至今,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 世界各地都存在方言, 所以有没有方言的问题是一个假设问题, 只有方言差异的大小程度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现在的现实, 让语言更好地持续性发展, 人类语言文化的本性是多样性, 语言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将永远存在。

3.推广普通话、保护方言 篇三

学说普通话,研究普通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一再表明:推广普通话并不是禁止说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国家民族的主体性语言——普通话。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所以,说方言和对方言的研究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我们还要继续说下去并发扬光大。因为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形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关山迢迢,隔不断缕缕乡情;岁月流淌,掏不尽句句乡音。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但没有冲淡方言的运用,反而深化了人们的这种乡土情结。

乡音中有童年的记忆,有故乡的温馨。中老年人喜欢,是怀旧、恋旧,乡音是他们回忆的精神土壤;青少年喜欢。是好奇、喜新,乡音满足了他们认知的惊喜;客居他乡的人喜欢,是乡思、乡愁,乡音是他们故乡情结的载体。总之,乡音寄托了尘嚣世界中人们精神世界的故土情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远离都无法使之泯灭。因此,挽救濒危语言,挖掘整理和研究方言是我们精神的内在需要。

固守本土,也许对乡音不以为然;一旦远走他乡,它便成了生命的一种烙印,是牵系在心头的一根细绳,扯动一下。便颤悠悠生出无可言状的激动。即便随时间流逝、环境变化,我们的语言有所改变,但我们依然深深感到,每个人,尤其是为生活而远离他乡的人,乡音如一坛醇香的老酒,伴其一生。倘若乡党他乡邂逅,推杯把盏,浓浓的乡音缩短彼此感情的距离。

乡音总是紧密地联系着乡情,逢年过节回家探亲,迈出车站被一片乡音包围时,你就会想到“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在外工作或求学的人,回到家乡如果说普通话,大家往往都觉得别扭。如果说不标准的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影响就更坏,甚至会使很好的亲友产生隔阂。因为在家乡人的心中。乡音在,乡情便在,虽有些偏执,但又合情合理。

像这样,方言不能消灭,实际上也消灭不了。汉语分布地域如此广泛、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地域文化,即使普通话普及率达到lOO%,人们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方言,因为推广普通话,是要求人们有能力使用普通话,并不是绝对不允许说方言。

推广普通话肯定不是要消灭方言,两者是共存的。可是在很多人的眼中把推广普通话和保存方言对立起来了,实际普通话推广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要求人们时时刻刻都要讲,而主要是作为工作语言。

方言是我国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在语言交际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方言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遗产,一部历史教科书,它反映出一定地域内的历史面貌;方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记录,民俗风情的载体;方言是区域文化心理的寄托。邻里之间谈谈家长里短,说说方言何妨?地方戏曲,如果离开了方言,还能不能为当地的人们接受?人人都离不开语言,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同的场合选择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但是如果不会普通话,那就没有选择的余地,面对听不懂自己方言的听者,岂不会很尴尬?三个人在一起说话,两个同乡一味说方言,置第三者而不顾,起码很不礼貌。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以官话方言为基础,有广泛的地域优势,普通话还是书面语的基础,普通话的首要地位无可替代。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是客观规律,大势不可逆转。但是普通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普通话过去吸收了方言中许多具有表现力的成分。在继续发展中仍然要不断吸收方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

4.村级农技推广宣传栏黑板建设 篇四

甲方:永新县农业局(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同意将全县100个村级农技推广宣传栏建设工程交由乙方实施,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地址:遴选的全县各乡镇农技推广网络100个村级服务点,详见本合同附表《村级农技推广宣传栏建设村》。

2、施工内容及工程量:各村农技推广宣传栏以黑板为主,水泥结构,黑色油漆面。

3、承包方式:包工包料。

4、工程总天数:2个月。工程开工日期:2010年9月1日;工程竣工日期:2010年10月31日。

二、工程价款

工程施工和管理、税款费等,统一按单价核算,每块宣传栏黑板面积4㎡,造价148元,全县100块宣传栏黑板总造价14800元。

三、施工要求

1、工程使用的水泥、油漆,黑板块的大小,要按甲方要求施工,如有变更,须经甲方审核同意再施工。

2、施工中,甲方如有特殊施工项目或特殊质量要求,双方应确认,增加的费用,应另签订补充合同。

3、乙方提供的材料如不符合质量要求,或规格有差异,应禁止使用,对工程造成的损失均由乙方负责。

4、施工中,乙方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程操作,如出现安全事故概由乙方负责。施工废料由乙方负责清运。

四、结算方式

1、待工程全部结束后,甲方组织和乙方共同进行竣工验收,按实际施工工程量进行造价结算。

2、所有款项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结算。

3、由于乙方施工原因造成设计和质量事故,其返工费用由乙方承担。

五、其他未尽事宜,经甲、乙双方协商后签订补充合同。

六、本合同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和合同附件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永新县农业局 乙方签字: 代表签字:(身份证)

5.推广普通话 篇五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是推广普通话。

人类自从告别混沌世界,走进文明社会,语言就成了传承文明的载体、交流感情的纽带、沟通思想的桥梁。

今天传承了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灿烂文明的普通话,不但是中国各民族、各方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通用语言,还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外国人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这个时代,当我们的国家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当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用我们中国的普通话在进行交流时,普通话的意义不仅仅是沟通的需要,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让我们骄傲!它让我们自豪!它让我们扬眉吐气!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说好普通话。当我们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那些音符,那些节奏,似乎在与我们的血脉一起跳动。此时,我们的心中时常会涌起一种无比亲近的感情,那是对母亲的感情,那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

从大处讲,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从小处说,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

也许有人会说,学什么普通话?我们的父辈们不会说普通话,南腔北调不照样打天下吗?朋友,你错了,时代变了,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变了。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因南腔北调所闹的笑话,那些因语言障碍所造成的麻烦还少吗?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全球正在掀起“汉语热”,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与继往开来者,我们有责任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更有义务规范使用自己的母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捍卫祖国的语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为推广普通话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广普通话演讲稿

当人类的祖先用比比划划表达意思时,只能使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剩下大半怎么通?于是人们学会了语言。

大家知道我们在朗读课文,回答老师提问时,需要讲普通话。

为什么要讲普通话呢?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语言或多或少有些差距。我们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不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而我们一旦出门,便会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不能与人沟通、交流。

这时,如果我们都讲一种在我国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那么,就不会与别人因语言不通而急的满头大汗。

而这种共同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言规范的普通话。”

当然这是从小的方面而言,讲普通话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大而言之,推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既是当前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各族人民的热切愿望,是符合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

我国是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共同语的普及程度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大力推行,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既是当前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符合全国人民共同利益。

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向师生们倡议积极参加“全国推广普通话周”活动,老师上课应说普通话,学生间对话尽量以普通话为主,自觉地在社会公共交际中使用普通话,培养良好的讲普通话的素质,提高自己讲普通话的水平,那么,相信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推广普通话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推广普通话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从大处讲,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从小处说,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需要。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统一的语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说好它。我们不但要告诉来自各地的人们,这里有世界上丰富的能源,而且还要告诉他们,在这里,您处处都能听到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

普通话,看似很平凡,可起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它可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桥梁,如果我们大家都学普通话,用普通话与大家交流,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么普通话就是我们友谊的桥梁。

同学们!方言土语这套旧衣裳,是祖祖辈辈穿了几千年的啊!要想一下子换上普通话这件新装,真是谈何容易!难就难在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势力!这样看,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任务就艰巨多了。要脱去方言土语的旧装,换上普通话的新装,而且要迅速,从自身做起,坚决地、一下子甩掉旧的,一下换上新的,否则很难达到目的。

6.推广普通话总结 篇六

我校响应县宣传部、县教育局,人事局、文化出版旅游局、广电局、团县委《关于转发市语委<关于做好全市第十一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的通知》精神,在本学期第四周星期五举行了以“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本次普通话诵读经典活动的目的在于积极推动经典诵读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通过学习诵读中华优秀诗文作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规范普通话,在全校形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诵读中华经典美文”的良好风气。

本次活动我校分三步进行,首先宣传通知精神,要求各班主任参加并组织学生搜集中华经典美文,并熟读理解,在班内进行诵读活动,每班选4-6名优秀同学参加学校举行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然后在校内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全校同学参加,全体教师参评,选出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最后,激发学生向全社会宣传、推广普通话,中华经典文化,让全社会都来使用普通话,学习中华经典文化。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有古代诗词歌赋、现当代诗文、儿歌,参赛作品文质兼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选手高水平发挥,评委严格、公正评分,整个活动高潮迭起、掌声雷动。最后,侯建业同学诵读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陈莉丽同学诵读的《背影》获得一等奖。赵巧珍同学诵读的《春》、姜会红同学诵读的《小鲤鱼找妈妈》、杨露露同学诵读的《三字经》节选获得二等奖。董国庆等5名同学获得三等奖。

通过此次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全校同学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热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激发了他们对中华经典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活跃了校园。本次活动为推广普通话、传播经典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将以这个平台为基础继续努力。

7.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篇七

一、在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何星亮多年从事民族学研究, 他在多次调研中发现, 由于受条件限制, 一些民族地区学习普通话的硬件设施很差、师资力量缺乏, 严重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 非常不利于各民族的交流和沟通。

确实, 身处偏远民族地区, 从教30余年来, 笔者对此事也是深有体会。在民族学校的课堂里、校园中, 师生大多数使用的是本地区自己的语言, 虽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学校都要求师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 但是整个区域大的语言交流环境还是以民族语言为主。因此, 一旦师生走出本地区, 跟外界交流起来就会很困难。所以, 在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

二、在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难度

我们知道在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是有一定困难的。第一, 民族地区学校主要的课程文字是本民族的语言, 学生从小到大在生活中交流的也是本民族语言, 此外还要学习英语, 再加上普通话就等于要学习三种语言, 这无疑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和压力。第二, 民族地区教育底子薄、基础差, 教师队伍本身良莠不齐, 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普遍很差, 更不用说教好学生了。

三、在民族地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具体措施

1. 抓好学校这块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

学校一直是也应该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第一, 学校可以从师资培训入手, 将教师资格与普通话等级挂钩, 将普通话列入具备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作为刚性标准严格执行, 保证教师队伍的普通话水平。第二, 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 学校可要求所有4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用普通话授课。除用民族语言开设的课程外, 将能否自觉运用普通话授课作为老师考核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三,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资源, 纠正广大师生说普通话时参杂方言不标准的问题。第四, 营造人人说普通话、个个写规范字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学校可通过每年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可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可开展“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语言梦”的主题班会, 办关于“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做文明人”的主题黑板报。

2. 让方言与普通话共存并发展。

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 不少极富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地方方言不慎“遗失”, 让人扼腕。前段时间, 一幅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方言“地图”一度走红网络, 而制作者却是两个美国人, 实在让国人惭愧。推广普通话是应该的, 但是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和方言势不两立。方言是普通话之外的一种语言习惯, 两者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完全可以也理应共存的。而且方言是普通话的源泉, 普通话中很多鲜活的词汇就来自于方言, 普通话本身也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只有让方言活着, 普通话才有生命力。方言的活跃, 会使中华民族的语言丰富多彩, 还能充分满足各地区、各民族人们工作、生活和交往的需要。我们的确有必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 给方言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 使方言、普通话协调地共存和发展。

3. 将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提到一定高度, 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并重视。

何星亮委员提出:“民族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全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大普通话推广的宣传力度, 在民族地区将推广普通话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让它作为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建章立制, 构建普通话交流环境和在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长效机制。例如, 政府可统一要求各机构公务员在上班期间、为民服务期间必须讲普通话, 营造普通话交流的大语言环境;还可加大政府投入, 完善普通话在学校的教学设备, 重视普通话教材的研究开发工作;充分调动师生的热情, 确保普通话学习和训练的效果等等。

8.偏远学校推广普通话现状及对策 篇八

现状与原因

在一些偏远学校,教师普通话水平低下。关键在于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没有使用普通话的决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农村教师的普通话应用水平,低于获得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的比例较大,反弹现象较为突出。教师自身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的内在动力不足,语言规范意识有待提高。二是有的教师存在着“听课评估一过、还用方言上课”“证书到手、方言出口”的现象。当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达标后,在日常讲课交谈中,就对自己降低了要求。久而久之,普通话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一些好不容易纠正的语音也得不到及时的巩固。三是教师的培训学习工作做得不够扎实,一些教师缺乏语音理论功底,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没有掌握,对当地语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不敏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四是教师进一步提高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水平并自觉规范应用的意识不强。

偏远学校教师说普通话不标准,有的教师说普通话存在畏难情绪,仍然使用方言上课。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方言区(特别是回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农村学校),地方音浓重,受习惯影响,不易改变。作为学校要求教师一律采用普通话上课,但在教学检查中却时有发现,教师上课仍然喜欢用方言。虽然许多老师都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可是他们又认为说家乡话说惯了,一说普通话就不自在,而且说着别扭,学生听着也难受,这确实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作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低,就不说普通话,不去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笔者经常到学校听课,感到一线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还可以。笔者走访了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学生,他们认为教师日常普通话的应用水平现状是:检查时好于不查时,校内好于校外,课上好于课下,与学生交谈好于与同事间的交谈,在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这种有人听课时好于平时无人听课。

对策:营造良好氛围

要让师生了解国家有关推普工作的政策规定,认识到推普工作的真正目的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偏远学校要重视对师生的教育,并将推普宣传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推普宣传工作中,应注意将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要求家喻户晓,让每位教师、学生明确自己在推普工作中的责任。在宣传媒体上做文章,普及有关知识,随时提醒“请说普通话”。

加强推普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推普周”为契机,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语言文字工作。抓住每年“推普周”的有利时机,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查找学校周边店铺标牌、广告牌的不规范用字,鼓励学生在家做父母的“小老师”,帮助家长说普通话。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用语用字水平得到锻炼提高。通过“带普通话回家”、家长学校共同提高等途径,将推普法规带到千家万户,真正发挥学校在推普工作中的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学校还可以多举行推广普通话相关比赛,定期在壁报栏、宣传栏中安排推普内容,为师生讲普通话起到警示作用,营造浓厚的普通话氛围。

领导带头是关键

应该说,在偏远学校宣传教育工作中,校领导带头是关键。努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是事关普及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领导班子必须在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措施得力。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应在教育、教学用语、工作用语和交际用语中坚持说普通话,以起到垂范效应。校领导要带头不论大会小会、聊天都要使用普通话,你说我说大家齐说普通话,把“请讲普通话”落实在口头上,而非仅仅是贴在墙上的一句标语。彻底改变“方言优越论”、“乡音亲切论”观点。

制定相关制度

将推普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常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讲课。坚持在上课、板书、教案、作业、试卷、评语等教学评估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坚持师生学习、集体活动使用普通话。对少数不用普通话讲课和板书用字不规范的教师提出批评,帮助改进。将推普工作纳入班级考核和师生评优评先中,如把普通话水平作为上岗、评先、选优、晋职、晋级的硬性指标。学校还应把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班主任工作常规管理,要求学生课上课下交谈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并把这一要求作为班集体评先、学生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

发挥课堂教学,尤其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使用普通话,板书字迹应工整清晰。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说标准的普通话,绝对不能使用方言,这就是语文教师的职责。

学好汉语,掌握普通话这一工具,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作为教书育人和传播、延续、创造人类文明的教师,更应有责任意识、义无反顾地走在应用和推广普通话的前列,让普通话成为自己的职业语言,把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当成自己的天职。

9.推广普通话标语 篇九

1、四海同音,万众一心

2、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

3、人人都讲普通话,校园文化靠大家!

4、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5、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6、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7、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8、人人爱说普通话,心相印,话相通,语相融,乐奔小康笑融融。—邓俊星

9、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

10、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

11、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12、人人都说普通话,个个都是顶呱呱;爱讲普通话,人人都夸他。

13、人人都讲普通话,处处盛开文明花。

14、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15、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

16、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

17、四海同音,万众一心,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18、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

19、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不会普通话。

20、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21、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22、普通话天天讲,好心情天天有。

23、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4、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

25、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6、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

27、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28、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29、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

30、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31、一句普通话,知心你我他;句句普通话,真情传万家。

32、说好普通话,学习顶呱呱,每天笑哈哈!

33、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34、不说普通话,脑瓜变地瓜。

35、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36、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37、说地地道道普通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10.推广普通话(模版) 篇十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普通话更上新台阶,学校准备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踊跃参与这项活动。请完成下列各题: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1、说好普通话,走南闯北都不怕。

2、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

1、诗词、美文朗诵

2、讲故事

3、成语接龙

4、演课本剧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1、建立校园广播站,每天用普通话播音。

2、开展各类有关普通话的竞赛活动。

(4)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

11.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篇十一

摘 要:对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推广及应用情况的调查主要由农村居民对推广普通话方针政策的了解情况、对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情况以及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三个方面组成,建立在实地调查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分析了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推广及应用情况。

关键词:湖南省邵阳市 农村地区 推广普通话

一、邵阳市地理与方言简介

邵阳,古称“宝庆”,宋以后改为“邵阳”,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总面积20829平方公里,全市辖3个市辖区、7个县(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一个自治县,代管一个县级市。[1]邵阳市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市,自然资源充足、历史文化悠久,坐享多种优势条件,但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在2015年最新湖南省各市GDP排名和人均GDP排名中,邵阳GDP排名第九,人均GDP排名第13,在湖南省14个州市中排名垫底。[2]其影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社会历史、交通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其中语言作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信息载体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邵阳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方言兼具了湘方言和赣方言的特点,加之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以至于一个邵阳八县三区各自的方言都相差甚远,甚至相邻的两个村的方言都大相径庭。本次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7个县区的农村地区,通过抽样调查,反映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的推广和应用情况。

二、调查数据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方法。问卷法主要是笔者根据调查需要制定了一份由25道题目组成的调查问卷,访谈法主要是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沟通提取有效信息。本次共制定问卷200份,因丢失、错填等原因,实际整理有效问卷171份,废卷率14.5%。调查结果分析主要由问卷得来,因此访问人数未作详细记录,访问收集的信息仅作为数据结果的补充和论证。以下为调查详细数据:

三、数据分析

(一)邵阳市农村地区居民对相关普通话方针政策的了解情况

如表1第1、2、3题反映了邵阳市农村地区居民对相关普通话方针政策的了解情况。其中第1题正确答案应该为1956年或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2题只要能回答出任何一种法律、法规,都视为正确答案。第三题,在调查问卷中,有45人回答了“有人宣传”,其中99%的人写的“老师”。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老师在农村地区普通话的推广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总的来说,邵阳市农村地区的居民对国家推行普通话的方针政策了解甚少,这也意味着今后农村地区推广普通话在方针政策方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二)邵阳市农村居民对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

第4、5、6、7题,反映了邵阳市农村居民对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情况。从数据结果不难看出,邵阳市农村地区大部分居民在推广普通话的社会意义上认识较为充分,仅有少部分居民还未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经济相对落后、环境相对闭塞的农村地区的居民,在思想上已经逐步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对自身、对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邵阳市农村地区应用普通话的情况

邵阳市农村地区居民普通话的应用情况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力在通过调查反映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并由此折射出相较于城市来说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填补农村地区普通话使用情况乏人问津的空白。本次调查主要从普通话的使用场合、使用目的、使用能力以及农村地区居民对方言和普通话的认识四大方面展开。

1.使用普通话的场合

如表第8、9、10题反映了农村居民在家使用普通话的情况。关于第8题,仅有27%的人表示在家里会说普通话,这部分人有90%以上是因为家里有中小学生,父母大都仅仅对自己的孩子说普通话,而与其他人交流时不说普通话。关于第9题有87%的人表示家里有人说普通话,这似乎与63%的人在家里不说普通话的数据相矛盾。其实不然,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农村地区家里说普通话的人大都是中小学生或者在沿海等地务工的人员,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家里有人说普通话。关于第10题,觉得在家里说普通话方便或者不方便的比例大致相当。总之,农村地区的居民在家里说普通话的情况不容乐观。

如表第11、12、13题反映农村居民在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的情况。关于第11题,仅有25%人表示在公共场合会说普通话,可见农村地区大部分居民在公共场合仍然选择用方言进行沟通交流。关于12题,有78%的人表示自己周围的公共场合有人说普通话。通过访谈得知周围说普通话的人主要集中在导购人员、银行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这三种职业。关于13题,有88%的人表示假如需要与外地人交流时会说普通话。这表明农村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当生活环境要求必须说普通话时,他们本身是非常有意愿的。总的来说,邵阳市农村地区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情况正在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丰富,这一趋势以后也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如表第14、15、16题反映邵阳市农村地区中小学使用普通话的情况,本次调查对隆回二中、洞口一中、长阳铺中心完小进行了抽样调查与访谈。关于14题,73%的人回答学校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通过整理问卷和访谈得知,这部分人有99%是中小学生及中小学教师。可见,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关于15题,73%的人表示在校园里说普通话不会别扭。关于16题,这道题主要针对中小学学生,除了问卷调查还对大量的中小学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大约有35%的学生表示除了语文老师外,其他的任课老师不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总的来说,中小学普通话的应用情况相对其他场所来说情况较好,但促进中小学普通话推广的工作不可松懈,这是提高农村地区普通话使用水平的重要方面。

2.使用普通话的目的

如表第17、18、19题反映了农村居民使用普通话的目的。关于第17题,有70%的人表示讲普通话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其中约有60%的人为服务行业的人员,包括销售人员、中小学教师、以及在乡镇府、医院、银行等工作的人员。这部分人中几乎99%的人表示讲普通话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关于第18题,在讲普通话是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这个问题上,调查数据比例各占一半。在随机访谈中,大部分有外出务工经历的人表示说好普通话很有必要,普通话可以帮助自己与不同地域的人交流、在不同的城市便利地生活。关于19题,认为说普通话是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需要的比例约占53%,稍微高于不是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比例。总的来说,笔者可以感觉到邵阳市农村地区的居民的思想认识、社会素质整体比较开放,一些农村地区固有的封建落后的观念在邵阳市农村地区在渐渐扭转。

3.使用普通话的能力

准确来说,普通话能力应当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也包括听说读写,包括修辞文化,包括不同情况下的语言转换能力。[3]本次调查主要设置了关于听说层面的问题。从表中第20、21、22、23题的数据可以看出,83%的人表示普通话不难说,表明绝大部分居民觉得普通话还是容易说的,这对于普通话的推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第21题中,63%的人认为说好普通话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有影响。相对于说好普通话来说,听懂普通话应该更加容易,但仅有73%的人表示完全能听懂普通话,意味着邵阳市农村地区有27%的人不能听懂普通话。关于第23题,有50%的人表示不能流利地说普通话。这一比例比不能听懂普通话的27%高出了13%,可见邵阳市农村地区还有小部分居民在听说普通话上能力较差。对于能否说好普通话这个问题来说,两者回答比例各占一半,表示能说好普通话的大有人在,而不能说好普通话的人也不在少数。总的来说,邵阳市农村地区居民使用普通话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的“推普”工作应该加大力度,突出重点。

4.农村居民对方言和普通话的认识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认识的调查是本次调查的特色之处。方言本身作为这一种区域性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人们对于方言和普通话的观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普通话在农村地区推广进程较缓的原因。如表第24、25题反映了农村居民对方言的普通话的认识情况,从数据可以看出,觉得方言亲切或者普通话亲切的人各占一半。第25题,约有67%的人表示有必要使用普通话,这说明邵阳市农村地区的居民对于使用普通话的态度是积极的,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半个世纪的推普工作不但对于城市地区有影响,对农村地区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本次对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推广情况的调查,笔者摸清了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的推广情况、应用情况。从整体来看,邵阳市农村地区居民对国家推广普通话方针政策了解情况特别差;但是对推广普通话的意义认识比较充分。此外,邵阳市农村地区的居民使用普通话的场合还比较有限,环境还不够开放,并且居民听说普通话的能力还不够高。因此今后农村地区的“推普”工作应该更有方向、有重点,既要全面普及,又要逐个突破,这样“推普”工作在农村地区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邵阳市农村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查研究”[20150547001],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邵阳市农村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查研究”[湘教通<2015>269号]的成果之一。)

注释:

[1]邵阳行政区划分http://www.shaoyang.gov.cn/Item/5672.aspx。

[2]2015年湖南省各地市GDP总值排行榜http://www.askci.com/news/data/2016/01/28/154025shv0.shtml。

[3]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2.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篇十二

对语言生态的关注, 源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导致生存危机的惨痛教训的深刻思考。“语言生态”概念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 已经超出其简单的隐喻意义, 衍化为一种语言观。语言生态观把语言及其环境视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研究语言符号系统的生态性质与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 强调语言多样性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当代,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物质文化的保护。珍稀动物的杀戮和买卖被法律明令禁止, 毁坏文物古迹会受到舆论的谴责或相关法律的惩处, 越来越多的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入保护名录……但是, 对须臾不离的语言遭到同化, 语言灭绝以及语言生态的恶化, 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语言生态的和谐, 需要语言的多样性。因此, 必须像保护自然生态那样保护文化和精神的家园———语言生态。

二.我国语言生态现状

我国当前的语言生态大致平衡, 语言生活总体来说正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地域隔阂被打破, 人们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便捷。语言, 这一人们用以交流的工具本身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欣喜的是不断有新的语言文字现象涌现出来, 以事实的证据充分展现了汉语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时, 我们也忧虑一些语言或方言正渐渐被忽视、被削弱, 在可预计的将来会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随着使用人群的锐减而死亡。

从语言进化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 语言的减少或消亡是自然的生态过程, 不常用的语言成分会在语言代代相传的过程中衰减。在古代, 伴随语言减少或消亡的进程中常常也出现语言孳生和分化, 语言生态总体平衡。i但自工业化时代开始,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语言生态平衡。虽然我们并不能将一种语言或方言使用范围和人群缩小、功能衰退和活力减弱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但这些因素无疑使语言发展的进程变得更加复杂化, 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从我国的语言政策看方言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普通话与方言

我国的语言规划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普通话的推广、汉字的简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推行以及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其中, 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所标志的语言统一被看作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其推广被认为是促进民族认同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而成为我国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读音统一会”、规定共同语标准音开始算起, 我国的普通话推广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更加重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统一标准的普通话。不仅将每年9月第三周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并在2000年正式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有了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我国普通话推广一直呈加速发展趋势。

推广普通话不是要统一中国的语言。无论对于方言地区而言还是对于民族地区而言, 都是在其基础上增加说普通话这样一种能力。这不是一个替代过程, 而是一种赋值过程。ii推广普通话一直致力于协调好普通话与方言间的关系。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并不是消灭方言, 但是对方言进行有意识保护的观念并未得到有力的贯彻, 也缺乏来源于政策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撑。推广普通话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 以利于社会交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说方言, 或者方言说得不地道了。这都表明:在普通话大力推广的大环境下, 地方方言的适用范围和频度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方言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步缩小, 已成为各方言区一个显见的事实。因此, 应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 又要重视对方言的保护,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方言被迅速同化。

2.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在语言接触与融合过程中,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各民族语言社会功能的差异, 语言之间产生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之分。iii我们并不将方言看作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附属产物, 也不将其视为弱势语言。这两种观点都肯定了方言在整个汉语系统内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后一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却弱化了相关部门对方言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众所周知, 我国现在除了汉语方言, 还有种类更加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语言同样面临着使用者逐步减少、适用范围不断被压缩的语言危机。但是因为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同时作为民族问题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问题, 又直接关系到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国家的安定团结。国家政府和语言文字政策制定者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 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从法律、政策等多方面进行保护,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明文规定国家“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这些都保证了少数民族语言在保护下有希望向着良性方面发展。但是, 方言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方言作为汉语的地域变体, 各个方言区虽说实力有别, 但总的来看说方言的人群并非弱势群体。因此国家也只是一定程度上强调并不是要消灭方言以减弱普通话推广的阻力, 而在保护方言这一点上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随着普通话的推广, 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和加速, 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和相互影响都会增多。方言作为一种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其特定文字的语言系统, 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不稳定性, 如果再不对它们进行积极的保护,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 在人们还未意识到的时候, 它们就已经消失, 再也无法挽回了。

从语言文化研究的角度, 汉语方言历史悠久, 丰富多彩, 承载了方言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相比于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 其中某些方言具有相当于语言甚至语支的地位, 是我国也是全人类语言文化的宝贵财富。iv从社会的角度, 方言区人民语言权利的实现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宁有序。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和沟通的桥梁, 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只有语言环境和谐了, 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而且, 语言人权作为人权的一种, 正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如果人民的权利和意愿无法得到尊重与维护, 必然会引发民怨, 引起人民自卫性质的反抗, 成为社会问题的导火索。语言和谐问题的重要性通过2010年发生在广州的“保卫粤语”事件便可窥见一斑。

多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存在,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的体现。提升方言保护的意识, 尊重不同语言团体内人民的语言权利, 充分体现了对语言生态观的重视, 应该成为我们今后语言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方言保护措施

语言多样性观点的一个悖论是, 语言大同有利于民族交流和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v这一点早已被生态科学研究结论所推翻, 因为多样性程度高的生态系统才会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同理, 稳定而和谐的社会, 必然是多文化与语言共生的社会。因此, 为了维护我国语言生态的和谐, 为子孙后代保留汉语方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 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将方言保护提上议事日程。

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文化符号。现如今, 各地对本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心的文学、歌曲、戏剧作品, 它们或以语言来表现, 或以语言为媒介。因此, 在重视“非遗”保护的同时, 方言的保护也就成为其中一个回避不了的重要方面。国家应加大投入, 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大规模方言调查工作, 抢记方言。定期对濒危方言和对语言学、地域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或影响大的方言进行语音、词汇、语法的全面调查, 并进行有计划的跟踪研究。在此基础上,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建立方言的口语、书面语语言数据库, 甚至是影像资源库。这方面的尝试已经开始进行, 苏州市已在2008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有声语言数据库建设试点。在方言语料库的基础上还可采用国际音标配合汉字的形式将采集的方言及其文艺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归类, 编写详细的方言词典。同时, 为了增强方言自身的活力, 还应鼓励传统方言文艺作品的创作, 将方言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也应充分发挥新形式的方言作品如方言影视剧、电影等对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方言应被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内容得到保护, 从一个侧面不断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语言规划者也应在保护方言的问题上尽一份力, 以多元文化和语言人权为基础倡导语言和谐;采取更为立体、全面的语言规划;保证习得规划与公民身份教育的协调一致。vi从教育规划的层面来看, 可以培养一批方言教育的合格教师, 通过语言走进课堂的形式, 为学生再造方言环境, 培养更多的, 特别是年轻的语言传承人以保证方言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可以在现有课程计划中增添相关的方言文学、歌曲、地方戏的鉴赏甚至体验课程, 让年轻一代从小感受传统文化, 接受地方文化的教育, 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语言生态观启示我们:语言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语言本来是渐变的, 但如果我们的某些措施不力, 就可能出现剧变, 我们丰富的汉语方言就可能出现断裂。鉴于中国的语言生态状况,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语言的生存状况, 而且也关系到中国语言的和谐发展。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要有合理的语言规划。我们要从语言生态大局出发, 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理念, 进行合理的语言规划, 使操不同语言的人通过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增进理解、尊重和宽容;使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以此来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平稳。

摘要: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 推广普通话是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方言形成冲击。普通话和方言是共生共荣的语言交流方式, 都是汉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推广普通话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消灭方言的层面, 更要积极主动地对方言进行保护。本文从语言生态观的视角, 论述了保护语言多样性, 维护语言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并从语言规划的角度对方言保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语言生态观,语言规划,普通话,方言

注释

1i范俊军, 《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6) 42-47

2ii郭龙生,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生活、语言规划与语言保护》[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 (4) 34-38

3iii郭龙生,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生活、语言规划与语言保护》[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 (4) 34-38iv张洪莲, 《语言生态观对中国语言

4iv张洪莲, 《语言生态观对中国语言规划的启示》[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49-50

5v范俊军, 《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6) 42-47

13.推广普通话小报 篇十三

推广普通话要努力做好四个重点领域的工作:第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城镇学校和幼儿园要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要把普及普通话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教师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出色的示范学校。第二,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把普通话作为公务用语,并督促和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规定等级。第三,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成为全社会说好普通话的榜样。第四,提倡商业、旅游、邮政、电信、铁路、民航、金融、卫生等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鼓励从业员工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解放军和武警队伍要以普通话为工作用语,帮助干部战士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1)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

(4)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

(5) 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

(6) 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7)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8) 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9)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10) 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11) 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

(12)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

(13)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14) 普通话: 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15)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16)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

(17)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18)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19)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20)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

(21) 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

(22) 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

(23)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24) 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

(25) 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

14.推广普通话作文 篇十四

我想:平时妈妈辅导我的功课时,普通话常常说得不标准,平翘舌音不分,我决定教妈妈说好普通话。

晚饭后,我把妈妈叫到书房,一本正经地宣布:“妈妈,今天你是学生,我是老师。我要教你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妈妈眉毛一挑,不服气地说:“我普通话标准得很,不用你教。”“那我就来考考你。”我说。于是我让妈妈读了一首――《望庐山瀑布》。我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妈妈把“瀑布”读成“破布”,还有把“生紫烟”读成了“sēnzhǐ烟”。妈妈被我笑地脸红了。

于是,我先教妈妈念平翘舌音,妈妈像小朋友一样跟着我念:“z、c、s、zh、ch、sh……”然后,我告诉妈妈这首古诗哪几个字是平舌音,哪几个是翘舌音。接着,我叫妈妈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古诗。我不断地纠正妈妈读错的音。经过我的耐心指点,妈妈终于能正确地读这首诗了。

15.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篇十五

1 游泳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概况

游泳在中国出现很早,据说在大禹治水时已经发明不少游泳的方法。然而那时游泳只是一门重要的生存技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游泳的时间和机会增多,游泳才开始作为一种运动逐渐在民众间普及并发展开来[2]。

中国近代的游泳运动首先开始于香港和广州。它以中国最早的游泳池,即1887年英国人在广州沙面修建的25 m游泳池为开端,从此游泳运动由南向北逐渐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游泳场所等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使得游泳这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然而,游泳运动作为一门课程迄今为止还在发展阶段。不必说大多数没有开设游泳课的高校,即便是有,它的发展也不尽完善。所以,游泳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推动游泳运动在普通高校发展的因素

据悉,目前高校体育运动教学项目中最常见的是球类运动、田径运动、健美操运动、体育舞蹈以及民族体育运动等项目,而集健身性、娱乐性和终身性于一体的游泳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还未得到充分发展。随着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增强,游泳运动也成为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新时期的大学生体育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为目标。教育内容会依据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学校的教育设施而进行调整。与此同时,游泳运动的周期性特点以及高校课程的灵活性也为游泳运动的普及推广提供了良好契机。

2 . 1 社会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群体,国家和社会对他们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都将促使大学生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全面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对人才数量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对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未来社会各个领域需要的是“高精尖”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知识、学历和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社会需要能够长期并且稳定创造社会价值的人才,所以游泳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推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2 . 2 学生健身方式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和学校高楼林立的状况迫使学生的体育运动从户外转向户内,加之各大高校体育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备,为学生的健身活动提供了多种选择。有需求就会有发展,通过对比,这种凭借自我支撑力和推进力在水里活动的游泳运动,其运动环境的改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众不同的运动方式也给了他们更多新的感官体验,因而更加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2 . 3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游泳运动能够使肌肉匀称发展,增强身体耐寒能力。它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内脏功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从小学会游泳,不仅可以为竞技游泳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能掌握生活、劳动中的一项技能。

游泳运动需要借助自身肢体的动作和水的作用力进行。经过长期训练能够增强全身肌肉的协调能力。人们在游泳时,身体必须要保持平卧的水平姿势,于是,这改变了人们平常运动,如跑步、打太极、跳健美操等站立运动的空间定向。加之在游泳池内,受水的浮力影响,初学游泳的人所受到的水压,让他们的呼吸比在陆地上困难。然而就是在这两种不同环境的作用下,经过一个长期的持续训练,学生的有氧耐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学习游泳需要学生不断地克服困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游泳运动是实现“健康育人,终身受益”这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最佳选择。

3 游泳运动在高校普及推广的有效措施

在对众多因素的分析中,游泳运动在普通高校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从学生方面来看,有些学生具有畏水心理(特别是在北方);从教师方面来看,师资力量比较欠缺;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全国大多数的普通高校还没有完善的游泳教学基础设施。为了促进游泳运动在普通高校的有效推广,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可采取如下建议措施。

3 . 1 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是开展游泳运动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之知识素养,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然而纵观大部分高校游泳运动的教学现状,教授游泳运动的教师大都是非专业出身,他们只是迫于学校课程任务的压力,暂时代理游泳课的教学工作,可这在游泳运动的标准化教学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目前的游泳运动教学中相对缺乏专业老师。同时,这也是游泳课在普通高校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因而,教师的专业性培训成为普及推广游泳运动的重中之重。

重视教师的专业性培训,这不仅要求教师提高在游泳运动方面的专业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游泳运动的学习是一个综合过程,包括游泳技能的学习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当下高校游泳课程的教学对象中有一部分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农村,自小接触水较少,也就是俗称的“旱鸭子”。对水的天生畏惧性使得他们在面对水的时候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恐慌[3]。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游泳的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悉心教导,耐心讲解。

3 . 2 完善游泳教学的基础设施

游泳教学基础设施是普及推广游泳运动的物质保障。但是在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游泳的基础设施严重脱节,一些深处内陆、且资金缺乏的高等院校还没有专门的游泳馆,甚至是游泳池。部分有泳池的高校也因其安全设施的缺乏影响了游泳运动的顺利开展。

鉴于这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投入相应资金用于游泳池或游泳馆的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场地和良好的环境。如果在短时期内无法实现标准化的泳池建设,可以考虑和当地的俱乐部合作,让他们提供训练所需的场所,而学校负担一定的费用,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新时期,大量惠民、便民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与应用也给未来高校泳池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如经济实用的拆装式泳池,它能够灵活利用已有场地,像操场、广场、闲置的厂房等,既不用大规模动土、消耗资源,又能节约资金、重复使用。其投资成本低、建设效率高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游泳运动在高校的顺利开展。

3 . 3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已有游泳课的高校中,游泳运动的教学方式单一,常常教师只是简单教授动作和技能;课堂教学以班为单位,组织混乱,教学效果低下;课时安排不足,学生缺乏实践练习。

因此游泳运动的教学实践需要多方努力。首先,教师改变教学策略,从原有传授理论知识转向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技能。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与学生实际课堂的需要,如集体练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等。其次,由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课时安排的局限性,很多学生的练习仅限于选修课上的学习与练习,因而往往是浅尝辄止[4]。所以开放专门的游泳场地,为学生课后练习提供时间和场地上的保证。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专业的示范视频,如专业运动员比赛的精彩视频,这在调动学生参与游泳课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游泳动作也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学习。当然,组织业余的小组比赛,实行积分的考核制度都可以丰富游泳课的教学活动。

所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游泳运动,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游泳的自信心。总而言之,要实现游泳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推广,就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 结语

16.推广普通话作文 篇十六

最近学校里开展人人讲普通话的活动,要求我们每个小朋友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要用普通话,如果发现有人讲土话,还要扣班级的纪律分,班主任江教师对我们说:“小朋友,从此刻开始,我们要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不会讲的,要多向优秀的同学学。只要耐心学,必须会学好的。”在教师的鼓励下,我们的心里充满了信心。

虽说以前我们在课堂里也讲普通话,可是一到下课,我们就没有讲普通话的习惯了,所以话一出口,土话也就来了,不到二天,班级因为讲土话扣分的现象十分严重,班主任的脸上也没有了笑容。我们几个推普委员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怎样办呢?噢,有了,我突然灵机一动,利用中午的时间教大家学讲普通话吧,于是我把这想法告诉了其他几个同学,于是我们说干就干,中午,我们4个推普委员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大家一齐来学习一些常用的普通话用语,比如:“多谢,你好,再见,对不起……”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劲头也很足。

“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我想,只要我们大家认真地学,普通话必须会学得很棒。

17.推广普通话小报 篇十七

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这就是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小知识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推广

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活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18.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篇十八

1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继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是发展特色高校公共体育的亮点。然而,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较少,以江苏省普通高校为例,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主,课程主要分布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然而以太极拳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开展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柔和缓慢的中国太极“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只要考试结束根本不会再去练习太极拳。另一方面,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太极拳习练水平也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整体较低,太极拳教学在普通高校中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导致太极拳教学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显得只有外在的“形”,而没有实质性内涵,更谈不上“形神兼备”。从目前太极拳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看,开设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教学效果会更好。

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2.1 太极柔力球运动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最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主要是以球类项目为主,特别是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类项目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由于球类项目吸引力大,学生感兴趣。而太极柔力球正符合球类项目的特点,也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如果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会成为学生们的新宠。另外,太极柔力球运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优美动听的音乐里融入太极技术动作,达到形神一致地表现出各种动与静的动作效果,塑造出美妙的意境,可以培养学生们“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经常习练太极柔力球有助于调节情感,改善大脑皮层状态,忘却疲劳,使兴奋与抑制达到新的平衡,使身心获得积极性休息。所以太极柔力球运动能消除精神紧张,调节情操,改善状态,符合学生学习生活需求。

2.2 普通高校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以及场地、器材等都能满足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有较强的体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他们大多毕业于体育院校,其中武术教师有太极拳功底,通过对武术教师的培训,很快就能掌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技能,教学方法也非常容易变通。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院校培养太极柔力球师资力量。因此,太极柔力球的师资力量在普通高校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另外,太极柔力球的学习对场地器材要求都不高,普通高校能够解决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设备所需经费。因此太极柔力球运动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具备条件。

3 太极柔力球对大学生的运动价值

3.1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的生理作用

太极柔力球运动刚柔相济,具有柔和性、技巧性,这些运动特点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身心疲劳,对于发展大学生神经系统的协调,以及神经、肌肉两系统之间的配合、协同能力都有着其他项目不能代替的作用。[2]在太极柔力球运动中习练者在掌握太极柔力球基本技术的前提下,机动灵活、随机组合变化动作,运用动作技能实现战术意图。从而出现许多创造性和意想不到的趣味性动作,以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和柔韧等素质与协调和控制机体的运动能力,达到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的效果。[3]根据实验研究表明,对于经常参加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学生,其形态指标和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体重、肺活量、脉搏、握力、台阶指数、立定跳远等。这说明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良好的影响。

3.2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太极柔力球运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太极柔力球是一项内外兼修的运动,它追求的是一种人与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太极柔力球主张动作灵活舒展,顺随自然,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连绵不断,浑然于一体。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现代气息。对提高大学生的多项和反向思维有着很好的作用。学生通过太极柔力球练习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烦恼和不良的心理因素,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功效。学生们用太极思想中的平和、柔婉、退忍、智巧的心态应对比赛,看待输赢。其化刚为柔的接球方法,潜移默化间使学生体会到用圆融、婉转、含蓄和沉稳的方法来化解矛盾,不再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从而减少了许多烦恼。大家通过太极柔力球运动,达到交流技艺、以球传情达意、陶冶情操、取长补短、愉悦身心。[4]太极柔力球运动营造的心情舒畅、自然祥和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愉悦地锻炼身体,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能启发思维,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学生享受体育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 太极柔力球运动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推广对策

4.1 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大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普及与宣传工作

高校是推体育运动发展的最佳场所,在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不仅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方法,也是促进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的良好途径。依托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尤其宣传资源来加强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推广与传播,比如可以通过普通高校的网站、宣传栏等来加大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到太极柔力球的特点、功能和练习方法,激起学生们兴趣。另外,在高校体育节上请一些太极柔力球的“行家”来表演,使学生与太极柔力球零距离接触,来吸引学生们参与,并可以由一些学生骨干成立协会或俱乐部来扩大太极柔力球的影响。

4.2 以武术教师为主要培养对象,加强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的师资培训

太极柔力球的运动技术较为简单易学,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师一定能学会、学好,可以对高校武术教师前期进行培训,然后再由武术教师向其他专项体育教师推广。建议由省高校体育协会成立太极柔力球分会、论坛、俱乐部等,加强各校间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活动,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的学术团队来探讨和完善太极柔力球教学模式和课程的设置等。

4.3 开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提升太极柔力球运动价值

让太极柔力球运动走进学校,在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对球类的喜好,精选太极柔力球教学内容,降低技术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太极柔力球套路部分和竞技部分进行教学。对于太极柔力球套路部分的教学内容尽量选取一些趣味性较强、技巧性稍高的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来引导教学。在教学中尽量选择节奏性强、适合学生的音乐进行辅助练习。从而让广大学生掌握太极柔力球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健身活动中认识与了解太极柔力球运动所蕴含的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不但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随着学生逐渐走入社会,这对太极柔力球运动在社会的普及与推广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5 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共体育理应多体现“中国元素”。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太极拳教学为主,因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学生普遍不喜欢成为制约太极拳在高校开展的主要瓶颈,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太极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太极柔力球运动由于趣味性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又具鲜明的民族性,作为太极拳的“升级版”在普通高校开展前景可期。

参考文献

[1]全远芳.太极柔力球的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李恩荆.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7).

[3]王红光,揣佳凡,等.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6(10).

上一篇:车间生产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小二班运动会押韵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