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源泉在于爱

2024-12-16

教育的真正源泉在于爱(精选5篇)

1.教育的真正源泉在于爱 篇一

教学之余,我经常捧读《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在第二章朱永新教授写到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十几岁的敏感期青少年,他们身心日渐成熟,渴求关爱,渴求认可,自尊心也处于最大脆弱化的阶段,作为学生心灵导航的老师,我们时刻要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敏感易脆的心。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对此我是深有感怀的!

上届学生闫敏父母离异,母亲在她几个月大时就远走他乡,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可怜的小女孩在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爷扶养下长大成人。她刚入班时,无表情无语言,头一直低垂着,身上穿着不合体的脏衣服,学习成绩也极其平常,上英语课我提问过她几次,站起来既不作答也不应声,总是呆呆地一言不发唯唯诺诺傻愣着,有时真想发火批评她一顿,可内心深处感觉到她有异于别的孩子,那副楚楚可怜的样让我怜悯,课后从班主任那了解到了她的详细情况,心中更是可怜她的处境,想到她长这么大没有感受过母爱,真如同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没有沐浴过阳光一样的凄惨,我的心就隐隐作疼,于是一种悄然升腾的母爱总想停留在她身上。课上课下我总有意无意走近她,主动和她说话,平时在校园见了面常问问她吃饭没、冷不冷,也许自小生活在阴影里的她早已披上了心理上的厚厚铠甲,对我的关怀问候她就不冷不热回应两个字:吃了或者不冷。越是无法温暖她心灵的冷漠我越是挂牵她的成长。一天上完课我在班里巡视学生做作业,猛然看见她的外套上袖处开了个大口子,露着里面白色的丝棉,趁着大课间我悄悄地叫她到我办公室,让她脱下外套披上我一件上衣,用笨拙的双手为她缝补衣服,她似乎有点不知所措,虽然还那么木讷地站着,但几次嘴角裂开似乎想说什么。我缝着她那件穿着已显窄小又褪了色的外套,想到自己有一件小款式的棉袄送给她应该比这件更抵御风寒,她很羞涩懂事地推让,但最终收下了衣服。在以后的日子中,她开朗了很多,体育课上,我见她活泼地跑跳,最重要的是她学习上突飞猛进,任课老师都大赞她的进步。到了八九年级,她的成绩已从前的几十名排到了班里前几名,个子也长高许多,看她时常穿着破了洞的鞋,我和数学冯老师都先后几次送给她鞋子,每次她都感动的热泪盈眶,用实际行动报答了老师对她的关爱——中招考试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二中。现在也出落成漂亮活泼的大姑娘了,周末看望我时,说笑间像绽开的花一样美好!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是啊!我们不是一个只会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的“出色雇员” ;也不是一个课下让学生望而生畏的“教书先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家庭背景不同又感情丰富的活生生的孩子,连接人与人情感的唯有爱才能打动人心。只有付出了爱,才能赢得爱!爱上教育,教育也会爱上你,这样才能让你心满意足、快乐幸福地工作着;爱上学生,学生也会爱上你,彼此有爱的师生,课堂上才会灵犀一点通,配合默契地共同完成任务。心中有爱,站在讲台上你眼中的每一个孩子红扑扑的小脸就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美丽花朵,每一个孩子渴求知识的目光就是你前进路上的颗颗明星,激励我们在教学道路上永无止境的前进。

2.教育的真正源泉在于爱 篇二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究竟是零和的竞争关系还是融合共生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金融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风头正劲,2015年4月,余额宝逆势增值千亿,成为全球规模第二的货币基金;微信红包推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绑定了过亿客户的银行账户而传统商业银行的互联网战略却没有那么清晰,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传统银行的地位

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7月11、12日举行的“2015·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第一次公开阐述了这个论题

杨凯生认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应该是,也必然是相互融合发展的关系。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和商业银行的经营者都开始认识到了不应把对方简单地视作对手和威胁,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才是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

融合大势所趋

在自媒体时代,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宣传、营销、沟通上具有自身先天的后发优势。但对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传统银行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究竟是零和的竞争关系还是融合共生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金融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杨凯生认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应该是,也必然是相互融合发展的关系。

金融有着自己的本质属性。从事金融活动的方式手段可以有变化创新,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易,任何金融活动和银行的经营都必然会面对风险。注重风险的防控是每一个金融机构必须遵守的生存法则。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如此,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同样如此。两者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谁都不能违背金融活动的本质属性,不能轻视风险的防控。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客户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新的要求都在迫使传统银行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依靠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来构造银行新的组织框架,创建银行新的经营机制,开发银行新的服务产品,寻求传统银行的新发展

进行中的融合

基于以上两点,在经历了几年的热闹和喧嚣后,无论是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还是商业银行的经营者都已经认识到不应把对方简单地视作对手和威胁,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才是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新近开业的网商银行以及蚂蚁金服的管理层已经多次谈到要遵循金融规律,要小心谨慎。他们正在努力而低调地拓展自己的银行业务。而各家银行也正在努力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一种相互融合的态势

杨凯生还以工商银行为例,说明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是一种相互融合的态势。工商银行从1999年到2014年十五年间,已成功地通过两步走实现了自身的重要转型,第一步是将大量的柜面业务搬到网络上,实现网上银行对柜面的第一轮替代;第二步是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展开了移动金融对网上银行和柜面业务的又一轮替代。目前工商银行每天4亿多笔业务量中,有87%以上是通过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内的互联网渠道完成的。2014年工行电子渠道实现的交易额为456万亿元。电子渠道一年完成的业务量相当与于替代了3万个物理网点。今年上半年手机银行交易额又已经接近了去年全年的交易额。可以说传统金融或者说银行,没有等别人来改变,而是一直在主动变革、主动创新之中

而正是在这些创新变革之中,银行进一步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例如不少银行通过开办电商平台,寻找了一条“以融引商,以商促融”的具有银行特色的电商平台发展道路,电商业务拉动了存款、贷款、信用卡、代发工资等一系列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凸现了银行电商平台的综合价值贡献。再如银行也正在改变过去以产品、功能和渠道推广为基础的业务发展方式,越来越注重围绕客户需求来构建新的服务模式,从做产品向做客户转型,从做功能向做场景转型,从做渠道向做平台转型。一些银行已经搭建了网络客服平台,打造移动化金融社交服务,搭建起了客户与客户经理、在线客服之间的社交网络,让客户实现了“将客户经理带在自己身边”,这种大规模、个性化、全天候的服务将根本改变过去客户服务中心被动应答的传统服务模式。银行正在利用线下网点众多的优势,加快发展O2O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构建“任意一点接入、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全程响应”的服务营运体系

融合的前景

杨凯生还展望了银行与互联网进一步融合的前景他指出传统银行应该进一步发挥好自身的资本、资金实力,风险控制经验,以及客户、技术和网络的优势,特别是充分利用和挖掘好银行所拥有的海量数据的价值。以工行为例来说,工行存储的数据量已超过1300万GB,并且还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同时工行已建立了100多个数据分析模型,不仅可以通过对历年信贷数据、客户交易习惯等历史数据进行信用风险的提示和预警,还可以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计量,对每笔业务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进行计算。下一步银行要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加快实现“信息整合、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以取代原先的“任务分配、流程驱动”的发展方式,这就可以进一步通过对客户交易、支付、交互等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分析,精确挖掘和发现客户现实的和潜在的金融服务需求。

需遵循的三原则

在演讲的最后,杨凯生凝练了自己对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三个基本观点。

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传统银行业的变革和升级创造了条件,也为互联网企业进人银行业带来了机遇;

其次,在当今时代,银行如果不懂互联网就一定会落后,一定要被淘汰,而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业如果不懂金融的基本规律,忽视了做金融的基本功也一定不能成功,也一定会被淘汰

3.教育的真谛在于爱 篇三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发展的、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且发展不平衡的群体——学生,“教育应该是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少一点专断独行,多一份冷暖关怀,以情感人,以爱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灌输、训斥,更不是辱骂和体罚,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师爱是教育艺术王国的万有引力,这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必需。这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感情流注:似春雨之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之播撒,均匀流布。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因得到“爱”而感受到滋润、沐浴。

一、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爱”的阳光。

自尊、潜在的自我发展需求是人类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关键所在,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人生杠杆须臾不可或缺的支点。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接触的事物,经历的过程都显得比较少,接受的家庭教育、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不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间的差异,而生搬硬套用一种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或当我们的学生犯下“错误”、遇到挫折、失败时采用热讽冷嘲,那么只能压抑、束缚、扼杀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对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全面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爱,这就需要我们“应当多一点细心的观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多一点细心的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行动”(罗曼·罗兰)。而对待学生不成熟的行为举措,要给予正确的点拨和引导,特别对那些经常犯错误和成绩落后的学生更应该多一份“爱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师只有以心换心,用爱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特长,才能使每位学生有成才的可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只有尊重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个体,才能使他们产生驱动积极行为的内动力,教育的生命、惊喜和奇迹才可能孕育、诞生。

二、教会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体验“爱”的成功与喜悦。

时代对21世纪的劳动者提出了要具备学习和探索真理、迎接世界高科技挑战的精神,具有适应社会变迁、文化交流和世界范围各种技术文化的素质,以及具备良好的行为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学习。

1.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要树立“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的观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做一个现代人的意识,意识到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学习需要从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去积极关注时事、新生事物,具有正确地思辩的能力,具备洞察与反思意识,以及有与时俱进地做好与信息社会顺变的相关准备。

学习是人的主观精神,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在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在突现研究性学习、主体性学习的大环境下,一定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学习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与学的统一,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如何学的方法,介绍一些可借鉴和成功的学习方法,把教学的过程定位在“感受型”、“体验型”学习,让学生从自己对知识的领悟和体验中学到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愿学、乐学、好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

2.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做人的道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斌。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志当存高远。”我们可以以此来勉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少年豪情,使他们学做雏鹰展翅高翔。通过创造时机、提供条件、普遍关注,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体验到“爱”的温暖,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前景的憧憬,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性。教育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育人,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包括课堂内外,不仅要学生读好书,更要做好人。当然教师要发挥身体力行的风范,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養”。要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要以我们在集体性的劳动、活动中率先垂范,给予学生正面的影响;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及时给予纠正、辅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发扬“爱”的精神。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促成学生以爱的真情对待人生和世界。比如通过开展“为父母分忧解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活动,使每一个学生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要从学生的文明用语、尊重他人、关心班级、奉献爱心、社区服务、保护环境以及其它形式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社会、爱祖国的高尚情操。笔者班有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因母亲病情严重准备放弃高考,同学们得知后,自发地组织对这位学生的捐助,班干部主动与这位同学谈心,这样小小的帮助使这位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教育了学生为了这美好的世界需要人人都要奉献一点爱。

4.教育的真正源泉在于爱 篇四

■自信与成长互斥?

我希望成为有自信的人。随着年纪增加,这愿望的优先级已经比想长高还要更前面。但同时,我也更意识到它的难度。非常难!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遭遇各式各样的挑战,客户不合理的要求、老板用眼神示意“我可是相信你才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还有总是像闯红灯般突然冒出来的工作。E-mail寄出前,我们再三确定没有问题,晚上洗澡不忘把手机带进浴室等回信。工作压力大到我们每天早上搭捷运时在 LINE 的群组中跟朋友吐苦水,不知不觉间再累也睡不好,还病态地安慰自己――至少可以多加一点班了真棒。

■紧绷状态下怎么还能沉着?

当把自己逼到极限时,怎么还能不怀疑自己拥有的能力或知识呢?

我认为,当面对的是能力无法应付的事情时,人是无法展现自信的。而我们也不是为了展现自信才做这些事情。这种时候,我们其实是预期自己在经历挑战后成长,就算失败了,只要懂得反省,都能化作成长的养分。

自信是在处理擅长的事情时才会有的反应,好比被问到“1和10哪个大”,小学生也可以很沉着地回答。但如果被问起“无限大有可能比无限大还大吗”?,因为不知道正确答案,我们的眼神就会开始闪烁,失去了自信的光泽。

按照这样的逻辑论述,自信跟成长彷肥腔コ獾摹

想要成长,就得时不时被打击;想展现自信,就得不思进取,朝每间办公室里都有的,衬衫扣子扣到第一格,坐在阴暗角落,对新人指指点点的讨厌老人之路迈进。虽然说人生不能甚么都拥有,但连这两者也得二选一,老天真残酷。

■数学的精确

或许再用数学例子来说明:大家应该都同意,数学是一门很精确的学问。1+1=2,我们不会说“1+1……嗯,今天想要省一点,差不多1.8好了”。没有这种事,数学不会允许这种不精确的事情发生。然而,世界上有非常多不精确,或复杂到无法精确描述的事物,遇到这类事物时,还能使用数学吗?

可以!在数学语言里,就算无法得到“精确的答案”,它也会“精确地告诉你误差多少”。连无法精确所造成的误差,都要精确描述。这才是数学精确的真正意义。

依此类推,真正的自信也应该是这样,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做得到,所以要是想一直拥有自信,就不能只对会做的事有信心――就算做不到的事,也能从容地去执行。

■连最坏的状况也全盘考虑

该怎样才能对做不到的事情抱持从容的态度呢?

为什么同样在等发榜结果,有人会紧张到咬手指,有人可以不论成功或失败都一笑置之呢?

我想,关键在“提前接受失败”。以这回世界杯巴西对上德国来说,双方的实力差距并没有最后的比分那么大,但因为几个关键时刻,巴西队发生了连自己没料想到的失误,一再受到打击,连原本该有的表现都拿不出来,失去了冷静。

5.他的过人之处在于“精详、真正” 篇五

马奔的名字好记,让人过目不忘。而真实的马奔,也让人一见如故,而且保持真淳的友谊。他的亲和力一如他的面容,白净、慈善,带着时时要成人之美的微笑。马奔无论到什么地方,马上就会与对方很热络,河南方言,这叫“见面熟”。然而很多“见面熟”做的是一锤子买卖,用得着时嘴上抹蜜,用不着时冷若冰霜。马奔则不然,他每结交一个人,就如酿下一坛老酒,时间越长,滋味越厚。这出于他的善良、真诚和热心。他经历颇多,可以说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然而圆而不滑,内心深处,素心若雪。

马奔兄出身豫东农家,少年时家境贫困,可以说什么苦都吃过。贫苦的少年,往往是人生最大的动力,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天生我材,一定不会被贫困磨灭。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复兴时,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出于对知识的敬重和渴求,也出于对改变命运的憧憬。他写诗,练字,陶醉在文学艺术的绚烂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加上他敢想敢做,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早年就春华秋实,收获颇丰,出版过《寻找生命的绿洲》《青涩的橄榄》两部文集,还出版过多本硬笔书法字帖。他的毛笔书法雅俗共赏,题写过不少牌匾,荣获过“周口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寒微出身的人,其人生主题就是奋斗。马奔兄凭着他的才干和不懈努力,在没有任何有利背景的情况下,从农民成为职员,成为干部,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县农业银行行长之一。按照一般的职场规律,他的人生应该已经基本定局,就是工作、升职、退休。然而命运改变了他的轨迹,没有让他继续做管钱的官,却让他回到了文学艺术。少一个金融家,多一个书法家,也未必不是好事。

马奔的学习精神和办事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认真。我们在一起工作时,都已年过不惑。我年轻的时候也爱好文学,也写过新诗、散文诗、散文等,后来逐渐冷淡了。等到专心学习书法时,基本上已经很少看文学报刊,即使看,也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而已。马奔则不然,他似乎还葆有旺盛的激情,不但看,而且摘抄,还与有共同爱好者分享。这让我回忆起读《星星诗刊》《辽宁青年》时代的多汁多梦。那时候,看到一段曼妙的文字,常常久久沉浸在一种激动和欢欣中,不能自已。而才情二字,往往也就蕴藏在这种激越之中,失去了好奇和激越,也便造就了无数江郎。

马奔兄的这种激情,也渗透到工作中,当时他主持《军旅书家》栏目,每个采访到的人,他都建立一套档案,有照片,有简历,有作品,有相关文字。他不厌其烦地梳理相关材料,不知疲倦地与相关人联络,既增进了感情,也逐步完善了一套工作上的人脉网络。在文学上,他似乎充满了书生意气;而在工作上,他又是如此精明干练,这两种看似冰炭的气质在他身上却得到了水乳交融。其中,一以贯之的是认真。也许正像毛泽东说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了,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投入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对书法也是这样。马奔各体都能写,而最擅行书。因为早年有硬笔的底子,所以他的结构能力是相当过硬的。结构二字,看似基础,实际上并不简单。白蕉在《书法十讲》里曾经说过,“横平竖直”真不是易事。学者能够把握“横平竖直”,实在已是了不起的功力。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结构谙熟的字,写起来就得力得势;而结构没有把握的字,写起来就心里犯悚,最后或借鉴其他书体,或稀里糊涂蒙混过去。怀素《自叙帖》里颜真卿评价张旭说:“楷法精详,特为真正。”“精详”“真正”,都是就充分把握而言。马奔的行书,也是以唐人为基,上溯二王的一路,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精详”“真正”。结构的法度谙于胸襟,下笔自然就能游刃有余,也只有下笔游刃有余,才能形质之外,生发神采。苏轼说作字无他,唯要手熟,其实际意思,也是如此。

许多硬笔“起家”的书法家,专讲结构,轻忽用笔,字只得间架,不见血肉。马奔兄的字则骨肉匀停。与其人的温文尔雅一样,他的字也“道不远人”,不怒张,不软弱,不造作,彬彬然而可亲。当年,他的字的最大缺点是虽饶姿态,而行气不足;虽平正雅宜,而略欠古味。到京后,办《书画名家报》,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又荣任中国金融书协副主席,社会活动频繁,应酬也多,我也曾怀着一种担心,即人一旦成为名家,字的水平就会每况愈下。而每每在他博客上见到他各种场合的作品,水平却不断提升,这就不能不佩服他的精力、心力,也完全可以想见他在各种活动之余,暗暗下的临池功夫。

近日,马奔兄寄来《马奔书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看后更让我大吃一惊,洋洋长卷,始终不懈,写得蕴藉风流。特别是用笔方面,强调了二王帖法,使转自如,八面出锋,点画中更有嚼头了。而行间上下贯串,起伏跌宕,也如水流花开,云卷云舒。尽管不能说这个手卷已经尽善尽美,至少它是马奔兄的精品力作,侧身当代帖派创作的成果之中,毫无愧色。我学行书,走的道路与马奔兄差不多,但面对他的这件作品,我是禁不住汗出如浆的。

读书、临池是修行,涉事、交往也是修行。我相信,马奔兄以超人的认真和超人的勤奋,能把他面临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样样出色。他会永不止步地进取,也会不时地让朋友吃惊和追赶。

上一篇:嘉年华活动方案下一篇:给客户的冬至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