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策略(精选10篇)
1.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一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命题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新课伊始,指一名学生男生(女生)问:我们都多少名学生?(48)多少名男生?(26)多少名女生?(22)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你占男生(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导语:四十八分之二十六、四十八分之二十二都是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分数。
2.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二
一、何为微课教学
对微课教学的认识基于对微课内涵的理解,由于对微课内涵理解的多样性,对微课教学的认识也有多种理解。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张一春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我们认为微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针对某一学科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置的,既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又可以有教学活动过程的课程形式。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其具有课程内容集中、课程时间短、课程组织形式多样等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微课教学是利用微型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1)微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微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解决某个学科中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其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一般是一个核心概念或一个专题的内容。
(2)微课教学环节的紧凑性。微课教学主要集中在1~10min内,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每一个教学环节必然安排得相当紧凑,且每个教学环节的逻辑层次都相当明确。
(3)微课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微课教学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和可感性。在教学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需要辅之以讨论、提问等形式,使微课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
二、微课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奥苏贝尔就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提出了具体应用的策略: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3]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在教师分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供帮助学生联结新旧知识间结构的组织材料而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
微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及学生认知的规律,先行组织者的呈现是多种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其目的是建立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完成知识的迁移同化。从不同的角度,先行组织者的呈现有以下类型。
1.呈现时间:课前、课中和课后
一般来说,课前是师生准备阶段,教师进行备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学习内容的准备;课中即为课程内容呈现,师生通过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集中时间阶段;课后是对所学内容的完善阶段,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布置习题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检测和巩固。根据教学特征及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教师在微课教学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根据教学要求呈现先行组织者,即教师在课前阶段以连接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为主,在课中阶段以引导、提示为主,在课后以补充、巩固为主。
2.呈现方式:联结新旧知识
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不同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联结新旧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通过设问激疑的形式,由问题激起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进一步辨别知识间的差异;或针对某一类型的知识需要采用直接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学习新知识的要点;或由教师设置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真实再现某场景,呈现新旧知识间的某些情境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情境,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3.呈现内容:教材内外的知识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寻找新旧知识间的“固着点”,帮助学生确立稳定的知识联系时,其“固着点”一方面来源于教材本身,另一方面来源于教材之外的知识。那么,对于教材内的“固着点”,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程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知识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对教材有更全面的理解。对于教材外的“固着点”,其选择范围比较大,内容也比较丰富,教师可以选择最佳先行组织者材料,建立知识间的稳固联系,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4.呈现形式:实物再现或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形式需结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营造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一般有呈现图片、实物、模型等实物再现的方式,也有利用音响、投影仪等多媒体形式,也可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不同的呈现形式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实物再现的方式可直观具体事物,对事物认识更为具体;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可设置不同情境再现知识,使学生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建构知识逻辑;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可直接使学生明确知识的概念及特征,强化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
三、微课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应用策略
微课的设计理念是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清晰地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它对时间的限制及知识内容的完成有严格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微课设计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明晰知识间的结构,更有利于学生稳固地掌握知识。在微课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可采取以下方法。
1.明确教学任务,构建认知框架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4],注重将知识点集中提炼融入1~10min的教学微视频中,知识信息量较为丰富,并对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要求较高,那么如何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同化,成为教学设计关注的焦点。首先,根据微课教学主题,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分析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效组织,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地认识教学过程。其次,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框架。新知识的结构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存在不相匹配时,需要构建认知框架,利用先行组织者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构建有益于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实现学生认知行为或技能的有效改变,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指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不论是对新知识的重难点的预习讲解,还是复习巩固,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基础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起点。微课教学立足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要顺利实现这一宗旨,也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充分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构建新旧知识联系的平台,组织先行组织者材料。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即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吸收并固定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达到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从而掌握新知识[5],即在微课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情况的掌握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也就是对学生学情的分析。
3.提供比较性组织者,明辨知识间的差异
奥苏贝尔认为,在认知结构中已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时,或者对新旧知识之间关系辨别不清时,需要提供新旧知识间异同的组织者,即比较性组织者,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旨在让学习者辨别新旧知识的差异,正确认识新旧知识的特征,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微课教学旨在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而针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或是对新知识理解困难时,教师向学生提供比较性组织者,通过与提供的知识间的比较,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对旧知识的巩固及新知识的掌握。这类组织者的提供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先行组织者材料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识别新旧知识进而掌握新知识。
4.注重陈述性组织者的运用,整合教学内容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并不是总能顺利同化新知识,当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来同化新知识时,需要提供一个概括性与包容性水平高于学习者的新材料的组织者,即陈述性组织者。它源于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知识的需要,且是高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上位概念,以便获得一个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这要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还要关注学生认知的结构层次。微课教学以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的特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因此,教师应整合教学内容,适时为学生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间的结构层次,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知识脉络。
四、微课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应用的保障措施
微课是课程发展的新趋势,需要适时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在微课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需明确其在教学中的功用,关注学生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提高教师微课教学开发及设计能力,积极推动微课教学的实践进程。
1.明确先行组织者的教学功用
虽然先行组织者策略已成为一种成熟可行的教学策略,但由于与其他教学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且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理论素养而造成教学应用上的偏差,尤其是与新课导入的功用产生混乱。新课导入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联结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新旧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同化,其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明确先行组织者策略与其他教学策略在功用上的区别,可以更好地发挥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微课教学中的功用。在微课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关注学生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也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微课教学中,不论是提供陈述性组织者还是比较性组织者,都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式。另外,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增加微课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形式。在微课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主动性,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微视频放置在课前、课中及课后不同时段预习、复习、巩固知识。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会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而通过自主学习进行学习内容的预习及复习,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同化,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问题的探索,提取原有知识的信息进行新知识的加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解放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同化新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也养成了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体现出微课教学不仅能养成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勤动手动脑的习惯,还能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增长。[6]
3.丰富教学形式,多种方式呈现先行组织者
微课教学最大的特征是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充分结合先行组织者策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交叉进行教学设计,如教师充分利用微视频等教学工具作为先行组织者,积极配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深入开展教学活动,选择设置疑问、收集资料、布置开放性习题等方式增加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重先行组织者多种形式的呈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多样性,即先行组织者在呈现时间、方式、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选择先行组织者材料并采用适当的呈现类型。因此,在微课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促进微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提高教师微课开发及设计能力,发展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
3.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三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概念及国内外研究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教学理念、方法及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前的指导及引导材料的显示让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师为提高教学的效率而对教学内容采取的一种策略。其是由奥苏泊尔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在实践教学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英语学习经验及知识,积极主动的对阅读材料不断去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国外对于先行组织者在课堂中的应用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奥苏泊尔、巴恩斯等学者通过对学生实验实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教学方法,研究得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即学生信息的输入时期,有较好的认识知识结构及增加学习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较好地学习新知识,能清晰、可辨地掌握知识的构架。国内对于先行组织者策略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在不同的年龄段及不同的学科上都有实践教学研究,学前教育中教师通过游戏或绘画等教学过程结合先行组织者策略,分析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在初中、高中、高校等各个阶层都有教学策略的应用,同时在高数、医学以及计算机等专业方向都有涉及。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英语的阅读教学相对其他语言教学来说,具有一定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总是对阅读知识的空洞讲解,学生只是机械学习,而英语阅读的学习是对英语文章的记忆、理解、推理以及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得来的。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对学生以记忆或已学习知识为基础,对阅读材料及阅读的相关背景、结构及内容等有一个全方位了解,确定学生的阅读理解方向,增加对材料的理解力及注意力,利用学生自己已有知识结构中阅读能应用到的内容,让阅读变得更易懂,内容及结构更好把握。从而逐渐让学生形成阅读的方法及策略,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效率。
通过结合英语阅读与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对英语阅读教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策略的应用需要根据一定的步骤,先准备现行组织者,之后确定先行组织者的类型,最后呈现先行组织者。
1. 准备先行组织者
对于学生来说,先行组织者是已有知识同新知识连接的桥梁,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课前导语。需要根据初中学生年龄段特征、所教学英语阅读内容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对先行组织者进行充分准备。不同学生在英语知识结构及知识储备上都有不同,在应用先行组织者时,对学生英语水平要充分了解,可以采取测验、调查以及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初中学生英语水平。在组织者准备中,尽量采用学生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学生平时生活的经验及成长过程接触过的信息资料是学生切身体验过的,把其作为先行组织者辅助英语教学能取得更佳效果。比如,在英语内容Basketball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NBA明星照片、视频以及内容介绍等作为先行组织者,能激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参与到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中也是一个较好的准备方法,通过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观念,增加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在Good Food and Food Court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英文美食内容当成先行组织者,通过课堂交流及学生介绍,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学习。
2. 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根据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分成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和陈述性的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设计先行组织者过程中,结合英语阅读材料及英语阅读教学确定合适的先行组织者较为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的方式有重点段落式、主题背景式以及语篇文体式。重点段落式先行组织者针对英语阅读中较为重点、难懂以及全文重要作用的段落来设计先行组织者,对初中学生一些英文阅读材料可能比较难懂,通过重点段落的提出,有效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理解把握,能促进学生对全文的了解。例如,英语阅读文章Money makes me indisposed,有部分初中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教师要把文中关键段落提出先行组织者,让学生能理解更为快捷。
3. 呈现先行组织者
最后一个步骤是把先行组织者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比如,幻灯片、多媒体、语言文字以及实物模型等。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教学技巧把先行组织者呈现出来,例如用设问法、比较法以及解释法等,这对学生理解先行组织者能更清晰、通透。
4.组织变动,战略先行 篇四
但是钱德勒是一位史学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得出了这个结论,那么组织结构和战略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联系?为什么组织结构一定要遵从战略?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是此篇文章的逻辑起点。
通过我的研究,对于为什么组织结构要跟随战略大概有以下三种解释
1、 战略是分配企业资源的一种方式,组织结构也是用来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企业一切都应跟随战略,组织结构在资源配置上应该与战略保持一致,因此组织结构应该跟随战略。
2、 组织结构是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而战略的核心要点就是企业要达到的目标,因此组织结构要跟随战略。
3、 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得出结论。
作者认为三种解释都没有深入分析组织结构和企业战略之间的联系,对此本文有不同的见解。
分析清楚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战略和组织结构的本质要有清晰的认识。
战略按照波特的观点,就是企业要达到的目的和实现目标的途径的结合物。因此公司战略包含了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即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战略也可以看作组织分配资源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方式,但是分配资源并不是战略的目的而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
组织结构按照经典定义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在表象上确实是在分配企业资源,但这并不是组织结构的本质。战略和组织结构的本质都不是用来分配企业资源,分配资源只是一种表象,因此不能从分配资源的角度论证组织结构应该跟随战略。
为什么会有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也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按照德鲁克的观点“工业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就是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出现”,这种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孕育了组织结构的诞生,组织结构在工厂出现的时候也就被创造出来了。
专业化分工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效率,但是这种分工同时提出了协作的要求,组织结构正式企业内部协调方式表现形式,因此组织结构实际上企业内部运作的一种机制,
组织结构设计包括职责划分、管理幅度设计、指挥链设计等等,这一切都是保证企业内部协调的形式。
那为什么组织结构要跟随战略呢?
可以看到战略包含企业实现战略的手段和途径,这些手段和途径其实就是企业运作模式,而组织结构就是企业运作模式的表现形式 ,因此组织结构就必须跟随战略,因为战略决定了企业的运作模式也就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和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来印证,组织结构跟随战略。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就是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直线职能制是出现最早的一种组织结构,当时公司的战略就是最大化的生产,最大化的降低成本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战略就决定了实现途径就是严格的管理控制,减少变化,这种运作要求催生了直线职能制,这种组织结构控制严格,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分工效率的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最早出现是在通用汽车,出现这种组织结构也是因为企业的战略发生了变化 ,当时通用战略是利用不断推出的新产品,在全国展开大规模的竞争,这种战略要求企业运作减少控制,增加灵活性,通过规模采购来降低成本,在这种要求下,通用汽车发明了事业部制,总部负责协调、支持、服务,各分部独立经营,独立对最终业绩负责。
现在的组织结构出现了很多变型,像矩阵制,网络制等等,但是这些组织结构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特定战略需求的出现。公司战略定位于为大客户提供保准化的产品,必然要选择直线职能制,为多样化顾客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则要选择更加灵活的组织结构。
举个例子海尔的例子,海尔OTC价值链概念的提出,被公认为组织结构的一次创新,被收为美国MBA教程的经典案例。从OTC实现的节点来看,其组织结构变革也是在跟随企业战略,OTC的出现是海尔调整了自己的战略,将公司战略定位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要求企业更高的运作效率,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因此海尔将采购、财务、人力资源收归集团管理通过规模降低成本,将市场引入企业内部,改变原来部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为供应商、客户关系提高运行效率。所以海尔的组织结构调整也在跟随战略。
通过本文分析,作者认为组织结构是企业运作模式的表现形式,公司战略包含、决定了企业的运作模式,也就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因此组织结构必然要跟随战略,组织结构调整,战略先行。
5.幼儿午睡活动组织策略 篇五
针对午睡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做些什么?以下是我在午睡活动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一)改进午睡时间
1、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季节变化制定合理的睡眠时间
睡眠是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抑制过程包括两种;其中一种为保护抑制——即为睡眠。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在三——六岁时随着脑机能的发展。幼儿的抑制过程有所加强,所需的睡眠时间可逐渐减少,为此,我们依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制定不同的睡眠时间,并按季节的变化及时给予调整。夏天天气炎热,中午延长午睡时间;冬季日短夜长,气候寒冷,缩短午睡时间,以下是我对幼儿午睡时间的细微调整。列表如下:
幼儿年龄 午睡时间
春 夏 秋 冬
3—4岁 11:50—14:40 11:50—14:20 5—6岁 12:00—14:30 12:00--14:20
2、根据个别差异,调整其午睡时间:
不同的孩子由于年龄、生活环境、先天素质、健康等原因,都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并由此带来每个孩子不同的个体需要。有的早睡晚起、一觉睡足的;有的早睡早起,中午必须午睡的;也有的晚睡晚起、,似“夜猫子”型的等等。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师就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和需要作出个别的对待,或者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对晚睡早起,中午不想睡觉,精力还特充沛的,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孩子午睡时间推迟几分钟,允许他们在老师身边叠纸,看图书等,让兴奋神经系统慢慢安静下来,使周围安静的气氛激起他的睡意,自然睡下;另一种是让孩子在活动室里做些安静的活动,在过程中,要求孩子学会控制自己,避免发出声音。总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的情况下,对个别孩子个别对待,一方面体现了成人的认可和接纳,满足睡眠少的孩子,带给孩子一份安全和尊重;另一方面,孩子从中获得自信和自爱。
(二)创设积极的环境和心理氛围。
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幼儿的午睡质量,是幼儿良好午睡习惯养成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外部条件,如无外界干扰的声音,午间的活动量适中,身体无病痛,午睡时不和同伴说话交谈,心情愉快平静,吃饱饭等等。
1、物质环境的暗示
首先,老师在幼儿进入午睡室前,拉上窗帘,创设容易使幼儿入睡的午睡室光线,睡觉前后“两开两关”,保证卧室良好的通风状态。其次,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午睡室的门口,装饰了充满童趣的“睡觉喽!”、“嘘!轻轻走”等图文提示,暗示幼儿要睡觉了,轻轻走路、轻轻说话。在午睡室的四周墙上,还装饰了“夜晚的星空”、“午睡静悄悄”等画面,给幼儿营造一种温馨宁静的睡眠气氛,促使幼儿尽快入睡。另外,在午睡室的进门处,幼儿目光触及到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可随时更换的“我自己能行”区域,如:“自己穿”、“钻被子”、“自己睡”等图文暗示的方法来提示幼儿自己的事情学着自己做。针对小班幼儿我们老师还可以在区域中设置扣扣子,给娃娃穿衣服的活动来帮助幼儿练习提高自己的生活技能。“我自己能行”区域的内容则是根据每月不同的生活活动的侧重点进行及时的更换。
2、心理环境的创设
要保证幼儿良好的睡眠质量,不仅要有舒适的物质环境更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环境的营造。(1)入睡前的准备
午睡前,我们让幼儿听故事、听舒缓优美的音乐等,安定幼儿的情绪,并提醒幼儿大小便,驱除幼儿午睡时生理上的干扰,使幼儿入睡安然。
(2)在日常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因为在午睡中,涉及到幼儿的自理能力,所以,不少新入园幼儿往往为此对午睡产生焦虑。为了缓解幼儿因为自理能力的欠缺而对午睡产生的焦虑,我们不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增加了穿脱衣裤的指导,如:利用儿歌帮助幼儿学习有顺序地穿脱衣裤,折叠整齐,还在区域活动中增设了生活的内容,如:“扣扣子”、“叠衣服”、“给娃娃穿衣服”等,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并引导幼儿把这些技能迁移到午睡中,为幼儿安心午睡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做好午睡前活动的指导
幼儿园午餐后至午睡前这段时间,是一日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应根据以静为主、动静交替的原则,合理地、多形式地组织安排幼儿活动,既避免剧烈运动,有助于午餐的消化和吸收,又不能让幼儿特别安静。根据季节特点、场地、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安排,我认为我们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组织幼儿喜爱的有益活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如:
1、组织幼儿听故事和欣赏音乐。在进餐后,让幼儿围坐在一起,收听一些录音故事,或让能力强的幼儿讲故事,这样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又能培养幼儿爱好文学及认真听的好习惯。其次,准备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乐曲和歌曲,包括一些古典名曲,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学会感受音乐的美。
2、组织幼儿散步。散步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带领幼儿在园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到花坛边走一走,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在草坪上、大树下坐一会儿,戏耍、捉小虫。互相谈一谈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尤其是春秋两季,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将享有更多的乐趣和收益。
3、组织幼儿进行安静性游戏。午睡前的游戏应以静为原则,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安静性游戏活动。如:我经常组织一些“翻绳、拍手、打电话、结对子”等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力,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品质,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而且孩子们都比较喜欢。
4、自由活动。让幼儿拿自己的玩具独自或结伴玩,教师应准备部分玩具以供不带或忘带玩具的幼儿玩,同时鼓励幼儿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且注意引导幼儿玩的方法。
5、组织幼儿进行适宜的区域活动。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区域,只要不带有剧烈性或不利于消化的活动,都可以参加。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广泛交际。如:在识字区里,让幼儿读一读、认一认所学过的字;在美工区中让幼儿进行绘画、粘贴、捏泥、撕纸等活动。
6、教给幼儿一些有趣的睡眠儿歌。为了提高幼儿对午睡的兴趣,明确在午睡时要做到哪些事情,教幼儿学习了一些好听的睡眠儿歌。
7、谈话活动。对幼儿感兴趣的事或物,师生互相交谈,融洽师生关系,创造愉快氛围,但切忌变成集体批评及个别训导。(四)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的方法
1、生活中培养。
孩子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是一种行为教育,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1)示范讲解法。
小班孩子,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通过观看情境表演 《小娃娃睡觉》,使他们知道好娃娃 睡觉是轻轻走进卧室,坐在自己床上脱衣服,睡觉时小手放右边,被子盖好,眼睛闭好。娃娃睡醒有小便时会自己悄悄地去小便。起床穿好衣服后要去小便、洗手、喝水。我们告诉孩子,只有睡觉好,吃饭好,身体才长得棒。通过观看表演,孩子们亲眼目睹记得住,有效果。(2)利用儿歌进行教育。
在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儿歌来配合生活习惯的培养。我们通过歌曲《小猫小猫你别吵》培养孩子要轻轻走进卧室。当有的孩子忘记时,我们会及时提醒他:“轻轻走,像小猫一样没声音”,使孩子明白进卧室需要保持安静。通过儿歌“小朋友,来睡觉,小小手,放放好,小眼睛,闭闭好,安安静静睡得好”,使幼儿明白安静睡眠的道理,在音乐声中就会较快地入睡了。(3)表扬鼓励。
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利用“我最棒”评比,通过奖励的形式表扬午睡中做得好的小朋友,要求小朋友向他们学习,这样也有利于孩子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
2、游戏中练习
利用角色游戏进行练习。小朋友当妈妈,喂娃娃吃饭,哄娃娃睡觉,帮它叠好被子,把娃娃的手放在被子里。娃娃睡着了,妈妈会轻轻地走不发出声音。在游戏中幼儿巩固了在生活中培养的良好睡眠习惯。
3、家园共育
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必须坚持一贯性、一致性的原则,需要班里两位教师共同配合,一致要求,也需要家庭配合教育,这样效果才好。我们利用开学期初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我们对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要求、内容、方法,要求家长与我们密切配合,同时利用家园联系手册、来园离园时与家长的交谈,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孩子的教养问题,做到家园共育。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1、培养幼儿有顺序穿脱衣服、鞋袜的习惯。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里穿脱衣服几乎全是家长包办代替。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组织幼儿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利用儿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技能,如穿裤子,用比较形象的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方法:两个口袋正面放,两列火车钻山洞,一个钻一个山洞。幼儿很快就学会了穿裤子。利用常规活动教会幼儿盖被子、叠被子以及穿脱衣服、鞋子等生活技能,并组织幼儿进行竞赛。既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2、培养幼儿正确的睡姿
幼儿的睡姿正确与否,关系到幼儿睡眠的质量和身体健康。俯卧压迫心脏,血液循环受影响。左侧卧也同样有影响;蒙头睡会使幼儿不能舒畅的呼吸到新鲜空气,容易使幼儿做恶梦,影响幼儿骨骼的正常生长,所以必须培养幼儿仰睡或右侧睡的正确姿势。教师应通过各种故事讲述、常规活动来让幼儿掌握正确的睡姿,并结合午睡实际,密切观察,随时纠正幼儿的睡姿。具体说来可以这样做: 首先,教师示范正确的睡眠姿势,并向幼儿讲解不正确的睡眠姿势看起来不但不美,而且也影响身体健康的道理。其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看看谁的睡眠的姿势最好看、舒服。例如:让幼儿来观察比较几位睡眠姿势多样的幼儿,再进行正确睡眠姿势教育进而使幼儿接受正确的睡眠姿势。最后,可采用图例暗示法。例如:可以在班级开设的生活区角,粘贴一些正确的睡眠姿势图片,让幼儿根据正确的睡眠姿势图片规范自己。
3、要培养幼儿按时入睡,不讲话的习惯。
几年来在我带过的大、中、小班里,几乎都有个别幼儿午睡时迟迟不能入睡,还有极个别幼儿根本没有午睡习惯。他们自己不按时午睡,还影响其它幼儿。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下了点功夫了。基本做法是:首先细心观察,明确对象和问题;其次调查了解,搞清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与家长配合解决问题。利用常规来组织午睡活动,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
(1)轻声走进卧室。告诉幼儿走路要象小猫,轻轻走路没声音,比一比谁的脚步不出声音。
(2)临睡时保持安静。我们在培养孩子学习脱衣服时,对能力强自己能脱衣服并能折叠好的幼儿,用点头、微笑加手势来表示他们做得真棒,使他们信心倍增;对能力弱,需要帮助的幼儿我们允许他们轻声对小朋友或教师提出请求。这样可以养成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3)学习按顺序脱衣服并放在固定位置。午睡前要求幼儿先脱裤子,折叠方法是裤腿对折;后脱上衣,折叠方法是:“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最后再对折一次将衣服放在床的后侧。(4)养成正确盖被子的好习惯。为了使幼儿养成正确盖被子的习惯,我们利用儿歌进行教育:“掀开一扇小门,轻轻慢慢钻进,再把小门关紧,快快闭上眼睛。”这样孩子们在儿歌中学到了盖被子的方法。
(五)认真指导幼儿午睡。有的老师认为,睡着了的孩子不用去管,这句话是很不对的。作为老师不能认为幼儿都入睡了就万事大吉,去干别的事,甚至离开寝室。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指导幼儿午睡,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
4、合理安排幼儿的午睡位置
午睡室的光线的强弱直接影响幼儿的入睡速度。我曾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光线过强时幼儿普遍入睡较慢;即使同一幼儿,在靠近窗户的时候,入睡比远离窗户时慢。因此,针对不容易入睡的幼儿,在安排床铺时,就让他的床铺远离窗户等光线较亮的地方。
5、教师适时的提醒和帮助(1)初入午睡室,教师的适时提示
在幼儿进入午睡室时,我们会及时提醒幼儿有顺序地穿脱衣服、鞋子,并整齐的放置,启发幼儿碰到困难时,能有礼貌地向教师或同伴请求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在进入午睡室时,不仅要教育幼儿轻轻讲话、轻轻走路,自己也应该做到轻轻讲话、轻轻走,多用手势代替语言,暗示幼儿尽快入睡,给幼儿营造一个安静的午睡环境。
(2)幼儿午睡中不同的安抚方法 在午睡过程中,针对幼儿入睡困难的不同,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安抚方法。
对于害怕陌生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我们就用“握手”的方法安慰他:“老师会和妈妈一样保护宝宝睡觉的。”这不起眼的话语会让幼儿感到安心,解除他们对于陌生环境的恐惧,安心入睡。对于胆小内向的新入园幼儿,我们轻拍他们的身体,幼儿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欣然入睡。对于贪玩好动的幼儿,我们就用指尖在他们的背部轻轻地、缓慢地画简单的图形,让幼儿在单一的图形里逐渐从兴奋中安静下来,安稳入睡,以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
对于有进步的幼儿,我们采用五角星、小粘纸等加以奖励和肯定,让幼儿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增进其成功感,渐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3、午睡中不可忽视的巡视
午睡也是幼儿意外事故多发的时段,因此,午睡中的巡视是午睡观察指导中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克服幼儿睡觉不会有事的麻痹思想,为每一个蹬被的幼儿及时盖好棉被,纠正每一个幼儿的错误睡姿……因为如果幼儿身体的不适,往往会反映在睡眠上,像发烧、鼻塞等;有时,个别幼儿会偷偷玩口袋中或身上的小物品,甚至放入口中、耳中、鼻中,加强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杜绝意外事故发生,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六)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个小时或几天之内养成,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光靠幼儿园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1、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家长的认识
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之窗等向家长宣传充足的睡眠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不良睡姿,不合理无规律的的作息时间,对幼儿健康的危害等,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家长关注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改变教养态度,从而使家园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2、针对不同午睡问题的幼儿,对症下药
对于入睡困难的幼儿,我们通过与家长的个别交谈、网上沟通等形式,了解幼儿的作息,在家睡眠状况,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商讨,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幼儿按时睡眠、起床、来园、使幼儿的午睡时间与晚间的睡眠得以协调。为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而共同努力。
对于午睡中有不良行为的幼儿,我们指导家长配合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阻止、及时纠正,在幼儿园如此,在家里也要坚持,逐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对于受家长不良生活习惯影响的幼儿,我们帮助和指导家长对幼儿的生活进行妥善安排,为幼儿建立合理的生活节奏,不要忽视幼儿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外,要求父母对孩子的吃、睡、拉等进行妥善安排,做个有条理的父母,带孩子出去拜访亲朋好友时,逗留的时间不应错过孩子的睡眠时间,节假日玩耍,不要玩得筋疲力尽,总之,要为孩子建立起合理的生活节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自己知道该上床了,就能很快入睡,达到玩得高兴,睡得踏实,学得有劲的目的。
总而言之,幼儿充足的睡眠不仅能够使他们精神饱满,食欲旺盛,而且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为孩子建立起合理的生活节奏,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活教育。只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才能精力充沛、食欲良好、学习注意力提高,达到让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目的。
在午睡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很多,都需要教师 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及时解决。我们要从幼儿的根本问题抓起,注意指导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指导语的积极作用,合理安排幼儿午睡活动,促进幼儿午睡质量的提高。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让我们携起手来,去寻求提高幼儿午睡质量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大班幼儿午睡安排改革初探》 吴丹2006年9月 《学前教育研究》 王顺妹 2006年
6.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开题报告 篇六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
开题报告
长安区教学研究室傅三荣
西安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子课题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
开题报告
傅三荣 周建斌
一、课题目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已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除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使学习问题变得比较容易解决外,合作学习还具有更为深刻的的价值内涵,首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一种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此,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其次,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真正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合作者视合作为生活态度,视合作为一种学习内容,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方法。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以往的一些课堂中,教师似乎缺少对学生合作行为的鼓励,而合作学习则竭尽全力鼓励学生把同伴看作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才出现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在我国,这种
新的学习方式在理论研究(如合作学习适宜条件)和实施方法的指导(如操作策略)等方面还显不足,广大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还存在许多误区,还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教师与教师、学校、家庭、学生之间通力合作还显不够,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面化,并不能真正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化。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一线老师还不能把这种新的教学理论、教学策略用于课堂教学实际,从而失去了发挥教学理论巨大生产力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这一课题我们选定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为“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主要针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合作学习的一般原则、方法即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将在理论(如合作学习适宜条件)和实施方法的指导(如操作策略)等方面作进一步完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完善翔实、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操作依据,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智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使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深入实验校,通过听课、分别向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谈话等方式了解目前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现状、实施方法,学生运用合作学习进行学习的情况,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甄别,从而发现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会、研讨课、教学体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学习方式交流会和学习效果展示会,统一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探究出合作学习的适宜条件、实施策略、途径及方法,并将其条理化、系统化,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下发到各实验校,指导实验老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要求各实验教师实时记录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学生素质的变化情况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实验,结合定性测评、定量测评、统计和分析,发现其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对其进行修订。
2.行动研究法
在校内分学科进行选点试验,在实践中研究策略,在研究中策划实践,并在教育实施中进行评价、调整和完善。
3.文献法、理论研究法——此方法主要用于论证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内涵;探讨新课程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现状及趋势,研究借鉴相关的实践经验,学习研究大量教育理论,从中汲取优秀的研究成果,汲取综合一些鲜活的理念与信息,增强理论研究上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对本课题相关问题的认识,促进课题研究的发展。借鉴全国已经成功的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形成高级中学“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方法和模式”
4.总结归纳法对每个阶段都进行总结归纳,用阶段性研究的经验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指导,使课题的研究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研究内容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研究
(二)合作学习教学组织优化策略研究
1.学科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
侧重研究学科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融合问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目标的问题,以及让学生了解目标、认同目标的有效策略。
2.学科教学内容优化策略研究
准确理解现用教科书,把握教科书的整体知识架构和能力训练体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认知规律客观审视现用教科书的总体选材、布局及细节设计,作为课程建设者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弥补新的教学内容,并予以重新组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序列。
3.学科教学方式优化策略研究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对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及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可探究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或合作探究;学生无法探究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深入浅出、启发引导、精细讲解,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
接受与探究、合作与自主应相得益彰,不可盲目推崇或偏废某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力求形成四大类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模式系列,发挥教学模式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便于成果的推广,利于全区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学科教学过程优化策略研究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互动、交流,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节奏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节律,形成和谐共振。
5.学科教学手段优化策略研究
恰当运用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运用多媒体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接受力,切实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源及信息传输媒介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课堂氛围优化策略研究
良好的课堂氛围依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公平的教学行为来达成。创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的课堂,以教师客观公平的教学行为和评价语言营造民主课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所长,尽最大努力,获得知、情、意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三)合作学习课堂基本特征研究
在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现场观察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优秀课案例,归纳、提炼新课程合作学习课堂的共性特征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步骤
1.理论研究阶段:2007.11—2008.6
实验校组建研究团队,课题负责人与课题核心成员共同探讨高效课堂的内涵及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同时制定各项调查问卷。
2.行动研究阶段:2008.6—2009.6
分项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分学科研究合作学习教学的具体策略。
3.归纳综合阶段:2009.6—2010.1
综合中期研究成果,归纳新课程合作学习之基本特征,收集推广优质课堂典型案例。
4.评价方法研究阶段:2010.2—2010.7
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制定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5.总结结题阶段:2010.9-2010.10
形成研究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七、预期成果
1.《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论文
(1)论合作学习的内涵
(2)论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7.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七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中职数学,课堂教学
一、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不断重视, 中职生面临着就业与升学的压力。针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中职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初中数学基础薄弱, 一些基本的知识内容都没有掌握;二是学生虽然对原有的知识概念并不陌生, 但对各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缺乏认识, 无法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座桥梁, 将学生的思想与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先行组织者, 阐述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 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设计并呈现一个引导性材料, 它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一段说明文字或一段影像资料等, 在新旧知识中间构建一座桥梁, 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课堂学习高效开展。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实施这一策略的可行性。
(一) 中职数学的自身结构特点是实施的前提
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命题都揭示了某一类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变化规律, 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 数学内容之间的逻辑性、系统性又具有其独有的结构特点。例如, 二项式定理中的二项式系数与组合数的性质, 函数中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数列中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以及某些概念或定理之间还存在上位、下位和并列的关系等。因此, 在设计组织者的时候, 这些关系的存在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在保持的前提下有所提高或迁移。
(二) 中职生原有数学知识的认知差异是实施的基础
数学的认知就是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量、对知识认知的清晰程度及组织方式。事实上, 各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水平差异较大, 有的学生甚至对某些知识点毫无了解。学生对以往的数学知识不熟悉或不了解本质意义, 但是并非完全陌生, 可是又会被公式和定理以及抽象的符号难倒。针对学生这种状况, 在教学中引入先行组织者, 有利于从“固有点”分化课堂知识, 使学生不局限于数学的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积极思考、合作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疑问, 使学习过程更加顺利。
(三) 中职生原有的认识特点是实施的保障
根据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职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不仅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理论化和辩证的、实用的思维形式也逐渐成熟。他们在观察力上可以有更强的目的性、概况性、精确性及持久性, 在记忆力方面也已经可以做到有意记忆。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理解记忆可以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 随着他们情感、意志、个性的进一步发展, 提高了心理的整体水平, 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这些认知特点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中顺利实施的保障。
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践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步骤:第一, 设计先行组织者;第二, 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由于原有观念 (之前的知识储备) 和新观念 (即当前学习内容) 之间可以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三种不同的关系, 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因此, 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也有三种不同的策略。
案例一
上位组织者——“渐进分化”策略 (细化理论)
一、案例名称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任务分析
(一) 教学背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中职数学 (基础模块) 下册第八章第四小节的内容, 学生在本节的内容之前分别学习了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更加系统化, 可以为下一课圆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
教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都有一定了解;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力、归纳力, 一部分同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完成逻辑推理过程。
(三) 教学构思与设计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基础上, 采用学生发言问答等模式为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通过对“直线”与“圆”进行不断地细化, 以及代数与几何两种方式对直线与圆的关系进行判断,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 教学目标
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熟练掌握判断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 选择 (呈现先行组织者)
1. 初始任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圆的一般式方程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 初始概要 (初始固着点) ——平面内,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离和相切。
目的:提供上位组织者, 根据直线与圆的定义, 进行逐级细化。
(二) 定序 (呈现学习材料)
1. 第一级细化
直线的方程:A x+B y+C=0
目的:学生回忆, 知识同化吸收。
动机激发:若给定坐标平面内的直线和圆的方程, 如何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内部综合:给出直线与圆的代数表现形式——方程, 为下一细化准备。
目的:学生回忆, 知识同化吸收。
动机激发:若给定坐标平面内的直线和圆的方程, 如何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内部综合:给出直线与圆的代数表现形式——方程, 为下一细化准备。
2. 第二级细化
解题思路:若直线和圆有公共点, 这个点的坐标一定同时满足两个方程, 可以通过方程组解的个数来判断公共点的个数, 进而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题思路:通过比较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内部综合:熟悉“代数”与“几何”两种形式的解题途径, 联通“转换”思路。
3. 第三级细化
认知“条件”与“结论”的转换枢纽, 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
(三) 综合 (强化知识联系)
1. 内部综合——判断的方法
联立关于直线方程与圆方程的方程组, 消元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讨论判别式;
以圆心为点, 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2. 外部综合: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学习的意义
其中:r——圆的半径, d——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四) 总结 (加强认知结构)
一、案例名称
等比数列的概念
二、任务分析
(一) 教学背景
在数列这一章中,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等差数列之后出现的, 主要内容也分成概念和通项公式两部分。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是等比数列的“兄弟”章节, 有“兄弟”等差带路, 等比就可以勇敢地解决一些生活的实例, 如银行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
(二) 学情分析
等差数列相关知识的学习已经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教学构思与设计
本节课以等差数列的相关概念为并列组织者, 通过类比、迁移、同化、吸收来学习等比数列的概念;运用了整合协调策略帮助学生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类比的方法主动分析、探索习得新知。
(四) 教学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 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等比中项的概念, 并能应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 呈现先行组织者
复习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计算公差d的方法;等差中项的定义及公式。
目的:提供中位组织者,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之间存在着相似的认知过程。
(二) 呈现学习材料
1. 讲解当前的学习主题
(1) 等比数列的概念
一般地,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 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则这个数列叫作等比数列, 这个常数就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 通常用字母“q”表示。
(2) 发现区别 (教师讲解)
差与商 (定义上) ;d与q (字母表示) ;通项公式与中项 (公式) 。
(3) 分析区别 (学生探究、教师引导)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 通过对上位概念的寻找, 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定义, 并得出相关公式。
首项是a1, 公比是q的等比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a1qn-1。
(4) 介绍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学习的意义
(三) 加强认知结构
一、案例名称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二、任务分析
(一) 教学背景
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学好三角函数这一知识模块的基础, 在本章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对初中的三角函数定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角的概念推广后, 如何启发学生对三角函数定义有更深入的思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中提高课堂效率, 这才是本节课希望达到的目标。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本课程前也完成了角的概念的推广和弧度制的学习, 对角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但是, 由于中职生学习习惯较差, 学习方法不得当, 逻辑思维滞后于形象思维, 需要通过实践学习帮助学生自己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 教学构思与设计
以初中的锐角三角函数定义为初始固着点作为先行组织者, 通过逐级归纳, 将各级固着点不断同化、吸收, 使每一级教学内容都在前一级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通过分组合作交流, 让学生亲身体会这一内容由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过程。
(四) 教学目标
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熟记各象限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了解三角函数线的定义及画法;提升数形结合教学思想。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 呈现先行组织者
复习回顾:初中三角函数定义。
目的:提供下位组织者, 将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作为初始固着点。
(二) 呈现学习材料
1.第一级
(1) 如图1所示将锐角α放置于直角三角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终边OP在第一象限, 记点P的坐标为P (a, b) 。
(2) 探究
(1) 如何构建直角三角形
(2) 若改变点P在终边上的位置, 这些比值会不会发生变化
结论:比值不会发生变化!
(3) 推广——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一级固着点)
对于角α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 (x, y) , 有:
2. 第二级
(1) 三角函数求值
1) 计算三角函数值的步骤
S1画角:在直角坐标系中, 作转角等于α;
S2找点:在角α的终边上任找一点P, 使|OP|=1, 并量出该点的纵坐标和横坐标;
S3求值:根据相应三角函数的定义, 求该角的三角函数值。
2) 例题讲解
例1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P (2, -3) , 求角α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思考:不求值, 能判断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吗?
思考:不求值, 能判断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吗?
(2) 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二级固着点)
1)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
结论:符号看象限 (如图2所示) 。
2) 练习巩固
3.第三级
(1) 认识单位圆
(2) 三角函数线
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T (T') , tanα=yx=ATOA=AT (AT') , 则AT (AT') 称作角α的正切线。
(3) 练习巩固
(4) 知识提升
三角函数线可以判断函数值的符号。
(三) 加强认知结构
以上案例的实施, 充分肯定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构建数学课堂思维模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还需深入学习这一理论知识, 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罗永亮.数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研究 (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
[2]邱亚明, 崔永红.职校生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0) .
[3]黎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黄皓, 齐真.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纺织专业课程的应用 (J) .职教通讯, 2010 (12) .
[5]房艮孙.数学 (基础模块)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6]房艮孙.数学 (基础模块)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7]梁静.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乌海四中为例 (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8]汪英“.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5.
[9]鲁太辉.近两年高考模式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9.
8.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八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中职数学;教学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升学热逐渐升温。而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职高考中地位举足轻重。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复习课一直是一块艰难的领地。“先行组织者”在新课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颇多,在复习课教学中的研究非常值得探索。本文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相切问题”复习课为例,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中职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阐述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在于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并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遵循认知同化理论,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新学习内容有固定与吸收的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不难发现,先行组织者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述或者以多媒体的方式来呈现的与当前所学的相关内容。它是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并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一段说明文字或一段影像资料等等,在新旧知识中间构建一座桥梁,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师生间的碰撞,促使课堂学习高效开展。
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还能使学生意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来有的某一部分认知有实质性联系,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中职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相切问题”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借鉴了奥苏贝尔有关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作为本节复习课的理论指导。借助微课模式,在复习过程中,作为知识点再现和解答问题之间呈现的“先行组织者”,提供问题解答及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1.课前准备的“先行组织者”设计
学案呈现:自主导学。
环节设计:知识要点、简单练习、变式练习、接轨高考。
先行组织者以“讲义”的形式呈现,有助于学生整理听课思路、预热听课动机及明确知识目标。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2.导入过程的“先行组织者”设计
1)PPT展示考情分析
2)微课演示复习知识点提要
问题设计:(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定方法有几种?你更喜欢哪一种?(2)d 指的是什么?
先行组织者以“微课”的形式出现,在视觉、听觉上唤起学生旧认知的记忆,以一种感性的方式使学生熟悉本节课的重点。并设置练习,热身练兵,为课堂教与学的顺利开展埋下主线。
3.教学过程的“先行组织者”设计
1)课件展示:直线与圆的相关待定系数
问题设计:如何求切线方程?涉及到哪些量?
通过上一级组织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等式,求得某一未知待定系数,即可解题。充分体现了先行组织者在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作用,更细化了课堂内容,稳固了学习过程。
2)变式练习
在复习课中,通过知识结构的特点再现并构建不同题型,对已知条件进行迁移,加深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整理与归类的意识,避免单一的复习课堂模式。
4.课尾小结的“先行组织者”设计
课件展示:求切线方程。
问题设计:求圆的切线方程有几种不同类型和方法?
以知识归纳和综合解决方法来呈现先行组织者,起落有序、循序渐进,尽力促进全体学生数学解题思维的发展。同时,增强了课堂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也能更加灵活的把握课堂节奏。
三、应用的效果与反思
本节复习课运用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都设置了先行组织者以不同形式呈现,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设计理念。在复习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更有利于知识点的融汇贯通,展现了复习课的创新模式,并为今后进一步实施这一教学策略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D.P.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黎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徐梦全.数学概念直观表征的建立与数学概念的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 罗永亮.数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7.
[5] 谢杰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2010,(1).
[6] 黄皓 齐真.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纺织专业课程的应用(J).职教通讯,2010,(12).
[7] 梁静.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乌海四中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9.幼儿园唱歌教学的组织策略 篇九
幼儿歌唱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功的歌唱教学对幼儿的身体、语言、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唱歌又是唯一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艺术形式,是人类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各种复杂感情的有力手段,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途径,教幼儿唱好歌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们在歌唱活动中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能有良好的歌唱习惯,掌握简单的表达感情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感到唱歌不好教的困惑,因此笔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时间,认为教师要在歌唱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幼儿的唱歌兴趣和情感开展教学,让幼儿在歌唱在中充满兴趣、充满情感从而达到孩子歌唱的教学目的。
一、以多种形式的范唱激发幼儿学唱兴趣
歌唱作品的内容,主要是通过音乐形象来反映,而不是直接可见的实体。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完美的范唱,使幼儿有一个模仿的榜样,激发出幼儿歌唱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深入透彻的分析教材,把握歌曲的基本情感,使自己的范唱具有感染力,引发幼儿学唱的兴趣。
第一无伴奏范唱,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无伴奏范唱容易和幼儿产生情感交流,也有助于幼儿听清歌词,在歌唱中可采用与孩子目光接触、手势、肢体拥抱等交流方式,加强与幼儿互动激发幼儿歌唱兴趣;
第二有伴奏范唱,可进一步增加教师的范唱的感染力,使幼儿在音乐与歌声的烘托中理解歌曲情感,进而产生歌唱的兴趣;
第三利用简单的道具范唱,《红彩妹妹》使幼儿在用听觉感知的同时运用视觉感知理解歌曲内容。第四:在游戏场景中的歌唱,有些歌曲与游戏场景非常贴切,在游戏唱出这些歌,使幼儿更有趣:例如《荡秋千》等。
二、以多种方法调动幼儿有感情的的歌唱
幼儿能够有感情的歌唱,使建立在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之上,大凡中外优秀歌曲都因其有强烈的情感性而流传,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表现对二小的热爱和赞颂,歌唱中又有点淡淡的忧伤,《春天来了》表现春天的快乐、美好而不失其悠扬;《红彩妹妹》表现了欢快和喜爱的情感,《我是小海军》则表现了小海军的勇敢和坚定,而孩子歌唱时能否表现出这样的情感也是幼儿是否受到歌曲情感陶冶的一个指标,因而能否有感情的歌唱是歌唱教学达到目的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在开展歌唱教学中紧紧围绕“情”开展教学,使唱歌教学达到其应有的教育性。我们在唱歌教学中围绕唱歌教学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以言讲情。教师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述歌曲的内容启发幼儿了解基本情感。例如:在教唱《小白菜》时,教师讲到:“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日子里,一个被冻得发抖的小姑娘站在荒地的一座坟前哭喊着妈妈呀-----妈妈呀--,幼儿听后很快引起了与歌曲中人物小白菜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加以多种形式的教唱,幼儿很好的把握了歌曲的情感。
第二,以画表情。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为了弥补音乐形象的不具体,在歌唱教学中可根据歌曲内容作画来表达歌曲内容,使幼儿对歌曲形成视觉形象。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支歌讲述了王二小为了老百姓而悲壮牺牲的事迹,但离幼儿生活距离很远。我就做了二小鱼日本鬼子周旋斗争的并牺牲的画,再辅以语言讲述,孩子很快进入了情绪,演唱达到了声情并茂。第三,以景染情。根据不同的歌曲内容,就地取材,为幼儿创造贴切的歌唱环境,营造出与音乐作品内容相匹配的音乐氛围,使幼儿在感受、喜欢音乐作品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演唱《买花姑娘》这支歌时,我请幼儿自己很快的三三两两站在一起,组成大小“街道”,请一名幼儿扮演买花姑娘,凄惨的叫卖,感染幼儿,幼儿的演唱烘托着意境,情景又激发幼儿的歌唱情感,使幼儿演唱达到了情境交融的境界。
第四,以情激情。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幼儿的心理同时具有易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演唱,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声都具有感染力,激发幼儿的演唱,使幼儿的歌唱达到声情并茂。
三、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把握好歌唱教学原则
1、恰当选材的原则
歌唱教学活动,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因此,在实验前,必须深入了解幼儿已知的经验,兴趣所在。因此应根据幼儿原有的音乐感受水平和理解水平,兴趣所在进行选材。
2、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机会的原则
我们知道幼儿有三层九种基本需要:其中第三层尊敬(认可)---社会性交往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幼儿高层次的需要,在教学中要注意赋于每个幼儿不同的角色、不同任务、并使幼儿体验合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并因此获得满足需要的快乐。
3、歌唱教育活动化原则
由于幼儿骨骼肌肉和神经发育的特点,幼儿在生理上要求不断的变换活动。好动是幼儿的特点,长时间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只会使幼儿感到疲劳和厌倦。因此在歌唱活动中尽量让孩子有动的 机会。例:歌唱时,一会围着老师歌唱,一会三三两两找朋友结伴唱,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歌唱、感受歌唱、表现歌唱,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使幼儿机体感到舒适和愉快,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原则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建立平等、公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即保持了教师的号召力,又使幼儿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将会很有效的增强歌唱教学的有效性。
5、适时奖励的原则
适当的精神奖励,可使幼儿获得被承认的自豪感,满足了幼儿被认可的需要。因此在歌唱活动中可适当发放小五星等小奖品,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
10.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大纲和教科书上规定的知识,更应是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逐步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阵地,那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的教学表现得民主、灵活,学生的学习才会趋向于主动、合作、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面貌。可究竟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呢?这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读了《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这本书,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小班教育、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育、教师合作教学和家校协同教育这八个方面阐述了教学组织的策略和技术。
首先,我了解到了教学组织的重要性。以往旧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教材、新课程、新学生了。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做出一些调整并不是难事。但这样做可以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体来组织安排教学,那课堂将会逐渐远离一言堂。其次,新课程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和自主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当然,我们教师在这方面引导的,学生在这方面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同学很快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吵吵声,四人小组里,大家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老师一喊停,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发言的同学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怎么看’‘我觉得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怎么样’。这样的小组讨论其所以不能产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因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吗?是不是真的每个学生都懂了?我看未必。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好像并没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成了“积极实践新课标的走过场”。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并非是几个学生的简单组合,它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的掌握及合理运用。
另外,新课程改革中的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学习方式的层面上来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吻合,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只有教师和书本这种局面,有利于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他们差异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以及树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要实施探究性学习,对老师的观念系统和角色行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只有在观念、能力、知识以及方法上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先行组织者策略】推荐阅读:
有效激励策略先行10-18
企业发展 人才先行07-27
文明活动我先行09-07
京东先行赔付制度09-13
文明餐桌我先行09-23
争先进位、班组先行论文08-04
低碳环保我先行08-30
关爱明天_普法先行09-06
关爱明天普法先行计划素材07-11
疾控中心健康先行实施方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