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2024-10-24

机床电气教学论文(精选14篇)

1.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篇一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的教学方法浅析

[摘 要]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的教学方法浅析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针对《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问题,倡导一种适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在有限的学时内,以理论教学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调整教学结构,通过教学参观、实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电气控制 PLC应用 教学方法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实质上是由和《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两门课程组合而成的,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所学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较深、较广。其重点包括对机床电气的分析和设计以及PLC的应用及设计等诸多问题,仔细探究《电力拖动与机床控制线路》和《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这两门课相近之处有两点:一是PLC的编程语言之一梯形图与继电、接触器控制原理图非常接近;二是PLC作为一种工业电脑在电气控制系统中起控制作用,而继电器的主要作用也是电气控制系统中起控制作用。不同之处是前者讲的是继电、接触器控制技术,后者讲的是计算机控制技术。故此,将两门课合并或分开讲授都有其道理和科学性。我校采用将两者合并起来讲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制定一种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校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重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紧密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有限学时内突出技能教育,使学生们真正掌握好本课程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一、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中,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过分偏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太少,教师授课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传授媒体主要是教材、黑板和粉笔,不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学起来往往不得法,普遍感到费时费力,难以掌握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这些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方法改进

1、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勤思多想,多结合用人单位现状,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好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学生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星―三角降压启动”的问题上学生弄不清电动机星型和三角形接法的区别,就更不会理解为什么星―三角降压启动了。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指出,电动机星型和三角形接法的区别,电压值的差异,逐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提高了教学效果。

2、理论联系实际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学中我们紧密结合实际,避免理论脱离实际,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增加学生的兴趣。如讲解PLC时,因为现今机床电气中所用的PLC大多采用OMRON或SIEMENS公司生产的PLC,因此应侧重讲解这两种产品。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应放在FANUC和SINUMERIK数控系统的内置PLC的使用上。为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工程锻炼,在讲完PLC内容及实训后,安排一至两周课程实践操作训练。给学生选择容量合适的PLC控制课题,让学生从PLC使用、电气系统原理设计、电气元件选择、安装工艺、调试方法上经历一个完整的实操过程,经受一个技师基本素质的训练。使毕业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程实际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1、教学组织与实施

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加实验”为“理论教学加实训”。压缩理论教学学时;理论教学分成两大块:继电、接触器控制部分和PLC应用部分;继电、接触器控制部分压缩为16个学时,PLC应用部分压缩为22个学时,其余48学时都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压缩理论学时并非减少理论教学内容,而是改变以往的理论课上教师“满堂灌”为启发式、粗精分开的授课方式。老师在教学时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训,实训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那些不能通过实训来学习的内容,则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讲精、讲细。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教学中,电路图、梯形图、程序清单特别多,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多媒体台架,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于一体,具有实景动画效应,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大大减少教师课堂画图、书写梯形图的时间,又方便教师的讲解,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的看到所学知识,学生的理解也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和引导,注重师生的互动和多向交流,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方法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历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但是多年来沿用的考试方式已不适于《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教学的改革。因此,为了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考核方法,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考核方式,使考试真正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具体做法是:考试重点放在能力考核上,考试方式多种多样,以便能真正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教学考核中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综合性考试三种方式,其中理论试卷占30%、现场考试占70%。分两部分考试,内容有理论题和现场操作考试题,还有操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场操作考试则包括现场完成电路的安装、PLC程序调试、控制线路图故障排除,口述各种电器的参数和作用,控制线路的动作过程。操作有必作和抽签选择两种。实行这种考试避免了学生只要肯背就能拿高分,而考试过后就忘的现象,督促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全面复习牢固掌握,在操作能力方面更注重真才识学,否则过不了关,从而强化了基本功的掌握,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有下面几点:

1)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特点是通过PLC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一般设备的动作流程图,完成整个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2)从以前老师被动地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从以前学生学起来不动脑筋,生搬硬套变为学生学起来爱动脑筋,善于创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实训中,既分工又协作,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参 考 文 献

[1]陈远龄。机床电气自动控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2]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3]常晓玲。电气控制系统与可编程序控制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余雷声。电气工程与PLC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5]王炳实。机床电气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产,1999。■

2.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篇二

一、演示实验, 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一个CJl0-20/220V的接触器、灯泡和若干导线制作一个接触器控制灯泡的演示实验教具, 把接触器的线圈两端加上220V电压, 立刻听到“啪”的一声, 接触器衔铁被吸合, 带动触点动作, 灯泡亮了;一断开电源, 又“啪”的一声, 接触器触点很快复位, 灯泡随着灭了。通过课堂演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刚才接触器的动作顺序, 然后用贴切的话描述出接触器的动作过程, 工作原理就很自然地理解了, 根本不用死记硬背。学习常用生产机械控制线路时, 教师在讲台费尽心血向学生讲述, 学生往往却听得一塌糊涂, 如果利用演示实验就大不一样, 必要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接线, 从简单到复杂, 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控制和保护措施。如分析具有自锁正转控制线路。先引入点动控制线路, 然后由学生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不连续的原因?关键在于没有给接触器线圈以持续通电的机会, 所以解决的办法是在起动按钮两端并联接触器动合辅助触点克服了点动控制, 但控制线路又出现了不能停车的现象, 因此必须要加入停止按钮。控制功能满足了要求, 再让学生去思考电路是否已经完善了, 稍后提示从加强保护功能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短路保护、过载保护、欠压、失压保护是否齐全了, 讲解失压保护时提出问题:电网停电后又突然恢复供电, 能否起动;连续运转的电动机需要过载保护, 解决好了。这样的讲法, 一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是启发学生如何去开发设计的思路, 挖掘学生的潜能, 把“设计”这个学生认为不可能做到的难题融入了平时的教学之中, 并且教师还可以采用压缩的方法, 把基本的控制线路进行归纳, 使得学生不用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记忆各个独立的控制线路。这样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取得了事半功倍效果。

二、理论教学

设计式教学设计式教学方法一般应遵循功能性设计、可靠性设计、经济性设计、美观性设计等四项基本原则。这种设计方法原本是机电产品的设计方法, 这种方法思路清楚、目的明确, 能够达到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效果。这里笔者将其应用到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教学中。

1、功能性设计是根据生产机械的运动形式、工作过程的控制要求, 进行功能性设计, 也就是结合控制要求, 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基本控制电路。

2、可靠性设计就是在基本控制电路的基础上, 进行可靠性设计。主要从安全保护、可靠以及由功能性设计所产生的寄生回路等方面来进行改进, 逐步完善功能和安全可靠性。

3、经济性设计就是在保证功能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 去除多余的元件或触点, 优化电路, 降低成本。

4、美观性设计主要从人们的使用电路的习惯性、直观性、合理性和消除视觉差等方面入手, 来完善电路结构。如从元件的颜色、转换手柄、调整控制和运动部件极限位置的视觉差消除等考虑。当然, 这种设计式教学的关键是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 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走向进行教学,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 按照自己的思维路线来进行设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 以设计式教学方的讲述替代了“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一章中经验式设计方法的介绍, 把经验式设计法渗透于具体控制电路中介绍,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 既生动又容易掌握。

三、实践教学

1、实验课在学习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时, 每学一种控制电路, 及时安排一次实验课。通过实验跟进, 使学生更深入理解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弥补了理论课之不足。

2、实训周安排学生进入实训室, 进行机床电气控制基本环节电路的安装、配线、调试、故障诊断及维修的综合实训, 不仅使学生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和条件,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强化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培养了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及素养, 从而补充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3.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教学方法 篇三

【关键词】机床电气控制;教学方法;理论;实践

机床控制线路是我校维修电工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教材。该课程通过介绍几种典型机床的结构、动作过程、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可以使学生掌握机床控制线路的设计、选料、原理分析及如何正确排除故障,让学生掌握了机床的工作原理和安装接线及工艺要求,突出了实践性。为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搞好机床控制线路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它也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控制线路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KM控制单向运转电路,当该电路通电试车后,即进行KM控制的正反转线路。这时采用对比启发教学启发学生能完成电动机正转方向电路,那么电动机反转方向控制电路是否也是一样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在主电路上改变电源相序,在控制电路上是相同的。这样,学生学会了在电动机单向正转的基础上,采用同样的元件和控制原理实现电动机正、反两个方向的控制电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利用实际操作中出现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一个人的经验;就是他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碰到疑难问题又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加以解决,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没有经验,就是因为他们很少参加实践活动,很少碰到疑难问题。因此,在实习教学中,多提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互相渗透。

二、无法在课堂上演示的环节进行视频录制,给学生放映或到企业、校办工厂实地参观,增加感性知识

因为机床设备比较昂贵,品种类型又比较多,一般学校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但学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线人员,如果学生对机床设备没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知识,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因为单纯讲解、分析线路原理图,学生不能把机床结构与运动方式结合起来。比如X62W万能铣床由两个手柄操作四个行程开关实现工作台六个方向运动,T68镗床一台电机可拖动多个运动部件运动,学生难以理解,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反之如果在授课之前先让学生亲眼看看、摸摸设备,并且在操作人员协助下,亲自操作设备,了解机床设备的结构及加工工艺要求,知道了机床在实际生产当中的作用,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这一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学效果很好。

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分析

在讲机床线路排故时,首先明确排故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通过线路工作原理分析,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查找故障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该设备的原理图,吃透吃懂原理图,在分析原理图时我采用边设问边讲解,通过学生与老师默契配合来完成原理分析,效果不错。比如讲解T68镗床时,采用下列几个教学环节:

(一)介绍原件作用

该环节可仅对SQ3、SQ1、SQ4、SQ2作用详细介绍,为线路分析原理打好基础,其它元件在前面线路中均已涉及,学生已有能力自己分析。

(二)将线路总体上分成几大环节

1.主电路部分:从主电路中可以知道有什么样的控制要求,如有没有正反转、制动,是否采取降压起动等等。

2.照明线路及指示电路部分:这部分电路比较简单,几乎任何一台机床设备当中都有,在讲解中可采取提问方式,如照明电路的作用,HL灯的作用等。

3.辅助电路部分:介绍辅助线路时可采用边分析边讲解的方法,通过主电路分析可知主轴电机M1既可低速正反转,又可高速正反转。

(三)对镗床原理进行综述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为系统,从而对整个机床线路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说在分析线路原理时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明确哪部分控制线路控制哪部分主电路,各元件各部分电路的作用,形成正确思维,为排除机床线路故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学线路进行安装接线并通电试验,将理论转为实际的技能

机床线路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培养学生设计线路与分析线路的能力,更要注重实际操作,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材料和时间,通过接线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机床控制线路安装接线工艺要求。为了让学生们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没有一定的训练量是达不到要求的。另外,在安装接线的过程中,学生对机床的工作原理又会进一步加以分析,即提高了动手能力,又使学生了解了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机床线路故障排除这一教学环节采取演示法

机床线路排故既是授课过程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在实际工作中,一旦机床出现电气故障,怎么检修、如何确定检修步骤很重要。除了采用前面的讲解法,讲明排故具体思路与方法外,在教学之前,应该准备好需排故的线路模拟板,在该模拟板上老师事先设置好故障,然后示范操作,演示排故过程,这一环节需要学生注意力集中,跟上老师思路。比如在排除T68镗床故障时,设一处隐蔽故障,通过通电试验,观察故障现象,从而将故障范围缩小到相应回路。

六、建立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和提高,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也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对每一个课题及时进行考核评价,可随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七、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使学生能够把理论联系到实践当中,提高正确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原理分析、设计线路、安装接线、调试线路和故障排除,教师可通过教学设计增加其探索性,从而达到全方位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子良.机床电气控制人才培养之我见[J].职教论坛,2012.10.

4.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篇四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机床电气控制论文工程造价控制论文

PLC》 《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教考分离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教考分离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为适应课程改革 的要求,作者对《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这门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对教考分离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实践表明,教考分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 《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 教考分离 实践 思考 考试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手段,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 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考试一 般都采用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虽然也有一些课程采用如一页开卷、开卷 和答辩等其他形式,但这些考核方式无疑只是一种陪衬,如答辩方式仅仅用于 课程设计、实训和毕业设计实践等实践性课程的考核。通常的考试方式一般都 是由任课老师自行出题和阅卷,考试是任课老师“一条龙”教学活动的环节,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教考合一”。在教考合一的传统模式下,任课老师在出卷 时一般从现有的复习资料和教材中抽出部分内容进行修改提炼变成期末试卷,这种试卷缺少知识的系统性,考查内容往往不全面,考试的规范化要求低,随 意性大,造成学生为取得高分或者为通过考试而只愿意听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对学习没有兴趣,考前临时抱佛脚,不利于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造成教 学质量下降,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很多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其中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一形势下教考分离就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推广。

一、《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课程教考分离的意义 教考分离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是指将教学与考试分离进行,即 将某门课程测试的设计者与教授者分开,以达到更公正、更公平的一种考务手 段。在教考分离的模式中,任课老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对 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教学,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能动性,积极钻研业务,提高教 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考分离对学生来说更能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对考试重视程度,能有效地促进学风和考风建设。教考分离促使教师在 备课、教学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 加,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校风的建设。《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课程是我系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 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在传统的考试模 式下,不同专业的任课老师由于对教学大纲的不同理解,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 很大的主观性,考试命题时很难保证科学性,自行阅卷主观性大,因此教考分 离势在必行。《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课程考核内容主要有理论考试,实践考试,平时 课堂表现、出勤、作业等三部分,三部分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算后计入总分。课程实现教考分离的环节主要是理论考试部分,对实践教学环节由专门的实训 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由任课老师进 行考核。

二、《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课程教考分离的实施过程 1.完善的教学大纲是教考分离实施的主要依据

考试试卷的命题必须以教学大纲准绳,试题的覆盖面、知识点、难度要求 等都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在教考分离之前,教师必须依据专业培 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课程组组织相关专业 领域内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论证,制订合理 的课程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大纲选用相配套的教材。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 课程教学内容定为常用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常用的机床电气控制 电路分析与故障诊断,PLC 典型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等三大部分。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控制电器的工作原理,具有典型控制电 路的基本安装与调试能力;通过分析典型的机床控制电路,获得生产机械电力 装备控制线路设计与故障诊断的初步能力;通过掌握 PLC 的基本工作原理、指 令系统和编程方法,具备一定的 PLC 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能力。该课程的突 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授课时要求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强 调技术应用。2.高质量的试题库建设是教考分离的关键所在 本课程的试题库建设是在课程教学大纲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任教师根 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写各类试题卡。编写试题卡时,试题为“了解”“理 解”“掌握”“分析”和“综合运用”这些不同要求的内容设置了五个难易程 度区分等级,同时通过较多的题量和较高的分值体现掌握和综合运用内容。试 题卡编写完后输入试题库中。目前,本课程已完成试题库建设。试题库内有各种试题 500 多道,试题覆 盖面广。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就业岗位要求,试题的类型除了常规的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设计题和分析题之外,还设置了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的应 用类试题,试题类型分布合理。在组卷设计方式上可采用自动组卷和手工组卷 两种方式。试题库建成后,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相关的校外指导教师对试题 库进行评估和论证,试题库内容在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认知领域方面布置合 理,能正确、客观地反映课程的教学效果。3.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教考分离的实施保证 应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学校教务处网站开设课程教学平台建设,试题 库建设可以与课程建设同步进行,可以根据教学过程要求进行适时更新。课程 试题库放在教学资源库中,可以供学生网上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该平台更新 试题、在线答疑等,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可以客观准确地了 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向教师提问并得 到答复,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期末考试前,考试命题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随机组卷,组卷过程有 专人监督,避免考前泄题。此外,任课老师参加监考必须进行随机组排,并派 一名其他课程的任课老师参与同时监考,以确保监考过程规范。教师批阅试卷 由课程组成员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流水”阅卷,试卷评阅完后由多名 教师共同统计分数,避免教师在批阅试卷时给“人情分”,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和真实性。

三、《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课程教考分离的思考 《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课程的教考分离是建立在教和学进行充分信息交 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后实现了考试规范化、试题标准化、评分公平化。实行标准化考试,能公平合理地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

度,避免以往评分上的一些主观性,使学生能更认真地对待考试。但在实施的 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教考分离过程中要求教学内容统一,在授课过程中 很难插入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新内容和新成果; 命题时往往只能局限于教材内容; 教师和学生对试卷的难易程度评价角度不同造成偏颇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解决。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入 新内容后,推荐参考资料,将新内容巧妙地融合到课后作业中,让学生自主探 索,给学生留下学习空间,同时可以借助精品课程资源与相关的专业网站如中 国工控网、PLC 论坛等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新知识。其次,为适应更新知识内容的需要,将上述的试题库建设成动态的试题库,试题库中的试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每个学期在开学初课程组成员 一起讨论授课内容,制订授课计划,这样可以避免命题的局限性,实现考核的 标准化和科学化。最后,试卷的难易评价是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 况不断改进更新题库,使测试试卷更贴近学生的近期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更真 实地反映出学生水平。同时,将测试结果再反馈于课堂教学,这样教考不脱节 的良性循环能使得学生更容易看出自己的薄弱和优势。

四、结语 《机床电气控制及 PLC》课程的教考分离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后,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有更多的学生去钻研课后作业,答疑的学生也明 显增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促进学校的学风、教风、考 风和校风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

5.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篇五

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三相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安装接线,掌握由电路原理图接成实际操作电路的方法。

2、掌握三相电机正反转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双重联锁和单一联锁的不同接法,并熟悉在操作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之处。

二、实验器材:

1、三相电机

1台

2、实验底板(2)

1块

三、实验内容:

按图所示内容接线,经指导老师检查无误后,方可通电实验。

(1)合上电源开关SA。

(2)按下按钮SB1,观察并记录。(3)将按钮SB2按下一半,观察并记录。(4)将按钮SB2按到底,观察并记录。(5)将按钮SB1按下一半,观察并记录。(6)将按钮SB1按到底,观察并记录。

改接电路,断开SA,用导线将两个接触器的联锁触头短接。合上SA,继续下列步骤:

(7)按下按钮SB1,观察并记录。(8)按下按钮SB2,观察并记录。

6.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篇六

A.交流电动机 B.直流电动机 C.步进电动机 2.()是各种PLC通用的一种图形编程语言,在形式上类似于继电器控制电路。它直观、易懂,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编程语言。

A.语句表 B.梯形图 C.功能表图 3.目前,数控机床主要采用变频调速等先进交流调速技术,由电动机学基本原理可知,该交流调速技术通过改变()进行调速。

A.定子供电频率 B.磁极对数 C.定子供电电压 4.位置检测装置输出信号的变化量相对于输入信号变化量的比值为()。

A.灵敏度 B.测量范围 C.零漂 5.用来表明各种电气元件在机械设备上和电气控制柜中的实际安装位置电气控制系统图是()。

A.电气原理图 B.电器元件布置图 C.电器安装接线图 6.由于()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点(比如,有电刷,限制了转速的提高,而且结构复杂,价格贵),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A.直流伺服电动机 B.交流伺服电动机 C.步进电动机 7.()又称主轴准停控制,即当主轴停止时能控制其停在固定位置。

A.开环控制 B.主轴定向控制 C.辅助控制 8.位置检测装置能检测的最小位置变化量称作分辨率。位置检测装置的分辨率应适当()机床加工精度。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9.()一般要在两点间移动的同时进行加工,所以不仅要求有准确的定位功能,还要求从一点到另一点之间按直线规律运动,而且对运动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

A.直线控制的数控机床 B.轮廓控制的数控机床 c.点位控制的数控机床 10.采用安装在电机或丝杠轴端的回转型检测元件测量机床直线位移的检测方法叫做()。

A.绝对测量 B.直接测量 C.间接测量 11.数控机床的进给运动是由()完成的。

A.进给伺服系统 B.位置检测装置 C.可编程序控制器 12.()是数控系统的核心。

A.进给伺服系统 B.数控装置 C.可编程序控制器 13.某数控机床的数控装置只要求能够精确地控制从一个坐标点到另一个坐标点的定位精度,而不管是按什么轨迹运动,在移动过程中不进行任何加工。那么这是属于()。

A.直线控制的数控机床 B.轮廓控制的数控机床. C.点位控制的数控机床 14.数控装置在硬件基础上必须有相应的系统软件来指挥和协调硬件的工作,两者缺一不可,数控装置的软件由()组成。

A.控制软件 B.管理软件和控制软件两部分 C管理软件 15.()不但能用于正常工作时不频繁接通和断开的电路,而且当电路发生过载、短路或失压等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电路,有效地保护串接在它后面的电气设备。

A.刀开关 B.低压断路器 C.组合开关 16.电流继电器与电压继电器在结构上的区别主要是()不同。电流继电器的t线圈匝数少、导线粗,与负载串联以反映电路电流的变化。电压继电器的线圈匝数多、导线细,与负载并联以反映其两端的电压。

A.线圈 B.衔铁 C触点 17.数控装置是整个数控系统的核心,按CNC装置中微处理器的个数可以分为单微处理器结构和()。

A.专用型结构 B.功能模块式结构 C.多微处理器结构 18.位置检测元件不直接安装在进给坐标的最终运动部件上,而是中间经过机械传动部件的位置转换(称为间接测量),亦即,坐标运动的传动链有一部分在位置闭环以外,这种伺服系统称为()。

A.开环伺服系统 B.半闭环系统 C.闭环伺服系统 二、判断题(对认为正确的题标注“√”、错题标注“×”;

每小题2分,共20分)19.PLC内部可以看作是由许多“硬继电器”等逻辑部件组成的。(×)20.常用的位移执行机构有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21.直接起动是一种简单、可靠、经济的起动方式,也适合于较大容量(大于10KW)的电动机。(×)22.以交流伺服电机为驱动单元的数控系统称为闭环数控系统。(×)23.在光电编码器的里圈里还有一条透光条纹C(零标志刻线),用以每转产生一个脉冲,该脉冲信号又称零标志脉冲,作为测量基准。(√)24.接触器按其主触头通过电流的种类不同,分为交流、直流两种,机床上应用最多的是直流接触器。(×)25.中间继电器实际上也是一种电压继电器,只是它具有数量较多、容量较大的触点,起到中间放大的作用。(√)26.由电动机学基本原理可知,交流电动机的同步转速与定子供电频率无关。(×)27.语句表又叫做指令表,是各种PLC通用的一种图形编程语言,在形式上类似于继电器控制电路。(×)28.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控机床位置检测装置的精度。(√)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9.PLC的硬件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PLC的硬件主要由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编程器、电源等几部分组成。

30.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变频器采用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在采样控制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结论,冲量(窄脉冲的面积)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电动机就是一个惯性的环节,该结论是SPWM控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分析题(14分)31.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如图所示,试分析说明控制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答:输入/输出装置:数控系统中的人机交互设备,它能进行加工数据的输入和输出。(3分)数控装置是数控系统的核心,数控装置实际上就是微型计算机系统。(3分)。

7.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教学方法,机床电气控制技术,专业课,教学质量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学的一门重要课程, 内容较深、较广, 重点包括对各类应用机床电气的分析和设计以及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等诸多问题。因此, 学习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 我们面对的生源状况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比以往有所下降, 对本课程相关基础知识所知甚少。面对这种情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论述了该门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1 拓宽知识面, 将知识融会贯通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这门专业课教学难度很大, 要求教师知识要渊博, 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比如对本课程难点内容“直流调速系统和交流调速系统的分析”, 要求教师对专业基础课内容, 如电工基础、电机拖动基础知识, 应有透彻的认识和研究。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结合灵活的教学手段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2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勤思多想, 多结合用人单位现状, 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课过程中, 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 做好教与学的互动, 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实现电动机正反转”的问题上学生弄不清交流、直流电动机的区别, 也就更不会理解交流电动机与直流电动机实现正反转的不同原理了。因此, 教师必须明确指出直流电动机与交流电动机的结构特殊性, 对它们各自结构进行分析, 然后再引入正反转的分析, 逐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坚持启发式教学, 用“问题”去授课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提出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时, 笔者首先提问:该铣床的控制线路涉及前面讲授的哪些基本控制环节?然后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各种控制环节的理解。对每章后面的习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确实难以解决的题目, 可作为课堂问题让学生集体解决。这样不仅能省去冗长的讲解, 还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

4 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学有所用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 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实际, 避免理论脱离实际,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增加学生的信心、兴趣。如讲解可编程控制器 (PLC) 时, 因为现今机床电气中所用的PLC大多采用欧姆龙或西门子公司生产的PLC产品, 很少采用其他公司的PLC产品, 因此应侧重讲解前两种产品。随着数控技术在机加工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应放在FANUC和SINUMERIK数控系统的内置PLC的使用这一章内容上。总之, 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学有所用。

5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再从方案中选择出最优方案, 这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一种常用方法。如在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上,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将正、反转控制线路转换成按时间的自动控制呢?学生可能提出不同方法, 如将按钮开关换成时间继电器、采用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结合方式或者采用可编程控制器等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方法逐一分析, 阐述各自方法的优缺点, 得出在实际生产中一般是低档设备采用按钮和时间继电器结合, 高档设备采用可编程控制器方法来实现。这样学生从多方面、多途径对所学知识进行剖析, 既学习了新知识, 又结合了实际, 加深了理解。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 它包括思维起点多开端, 联想多变化、多方位、多角度。如采用可编程控制器设计一电梯线路时, 学生编制了多种指令程序。此时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程序, 发现程序的优劣。教师将学生的答案进行集中比较、讲解, 总结出从不同角度 (实施难易程度、运行时间、可靠性等方面) 得到的不同最优方案,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思考、灵活运用的能力。

总之, 对于《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这样内容较深较广的课程,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 在教学中, 要特别注重对学生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善于思考, 不断总结, 安排各种教学方法, 利用一切教学手段,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成良, 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常晓玲.电气控制系统与可编程控制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8.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篇八

1.引言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职业技术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力拖动的一般知识;熟悉掌握低压电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特性、应用和选用方法;掌握机床电气原理图的读图方法,能够在生产现场分析和排除机床电气故障;掌握PLC的编程方法及其在机床上的应用;了解最新电气控制技术在机床上的应用。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更新发展快、既强调理论而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可能直接应用的一门专业知识。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一种直接面向工作岗位的就业教育,而现有的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这个导向,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该课程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内容较深,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中职学生存在文化基础差、知识结构不完善的一种现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

其次,教学方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方法不得当,会使学生认为该课程理论性太强,内容很难,枯燥无味。

再次,在目前使用的教材中,理论性太强,缺乏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部分,而且教材中所介绍的低压电器和基本控制电路也逐渐被淘汰或被新型元件和控制方法所代替,教材中很少涉及到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电子元件及控制方法,不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产品和新技术。

最后,考核制度和方法也制约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还停留在书面试卷考核,考试成绩的好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

综上所述,沿用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无法完成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更新观念,选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更新理论知识内容、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和训练在内的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探讨

在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到,中职教育必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该培养目标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程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探讨。

3.1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因此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发现,采用结合生活、生产实际中电机及拖动的应用案例展开教学效果最好。用提问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电机和拖动的案例并加以解释,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校门口卷闸门的开、合是靠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原来冰箱的门一开就能亮灯是有行程开关在工作;原来生活中有很多的电器是需要各种电动机来带动的。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愿意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程。

3.2加强直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采用实物、现场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常用低压电器时,讲实物带进课堂,结合多媒体课件显示低压电器的内部结构和动作的动态效果,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器的结构,又可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将枯燥的电器变得有趣。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增加和学生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实物和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3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课堂内容再丰富,都不如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本门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摒弃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训为辅的教学方法,引进项目教学管理,效果比较好。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步骤一般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学习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为例。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知识结构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化的分组,每组设置一名组长(项目经理)。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项目要求,落實项目分工并实施,形成教师、组长、小组成员的三级管理体制。其次,下达任务书,老师将本次实训需要完成的项目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讲授相关知识点,并组织学生讨论。明确目标后,将任务下达给各个小组,组长进行细化和分工,项目由整个小组合作完成。第三,引导学生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完成各个步骤。

咨询:由学生自行收集该项目所需要的元器件的相关资料,电路图,相关理论知识。主要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计划和决策:对资料收集情况的检验,列出元器件明细表,绘制电气原理图、元件布置图和安装接线图,并设计工作步骤。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实施:按照图纸和设计出的工作步骤进行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

检查和评估:项目完成后,根据项目任务书中需要达到的标准,由学生自查,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我评价能力。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自查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在评价的时候,适当表扬和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对于项目完成较差的小组,指出他们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鼓励学生向项目完成较好的小组学习,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强化自学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多思考,并对实训结果做出简要分析,得出结论。另外,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积极参加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调整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是笔试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程度,而且这个导向也不利于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因此应把理论考核是实操考试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平时的考核,把平时学生课外作业、课堂讨论发言等作为考核内容。考试题注重知识运用和能力的考核,减少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增加综合性、应用性试题比率。

3.5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此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很强的实操能力。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教师除了完成理论课讲授任务、同时应多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多了解各种机床的电气原理和操作,还要积极参与实训中心的各项工作,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素质。

4.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分析,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措施,力求通过调整以解决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合格的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连赛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陈宇,崔炜,赵爽.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教育与职业,PKU,2011,(12).

[4]王啸东.PLC课程教学方法探讨.考试周刊,2011,(21).□

9.机床拆装的实习教学研究论文 篇九

目前,很多学校在机电制造、机电设备维修等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都会开设为期2-3周的“机床拆装实习”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典型机床的结构与传动路线,帮助他们熟悉机床拆装的整个过程,并了解基本方法,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1]。为了在短期内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实习设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有限的实习设备和教学时间,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机床结构、传动路线与调整方式。为了提高机床拆装实习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总结以往机床拆装实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基于此,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10.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篇十

关键词:机床电气控制;一体化;教学;实施

一、前言

随着机床电气控制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至关重要。该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掌控力度,从而为机床电气控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提供最为可靠的保障。

二、一体化教学概述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一体化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顾名思义,一体化教学就是教学资源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材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一体化,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问题,相互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体化教学是将课程内容分开,以职业要求为出发点,分成几个项目教学,一个项目是一个整体,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场地融入一个整体,由教师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对知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体化教学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更有积极性,教学形式产生了变化,不再是简单的知识陈列,更多的是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到操作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手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己动手研究,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关键

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本门课程我们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本门课程共设5个教学项目,来贯穿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

从第一堂课起,老师就要告诉学生所要实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新鲜感、期待性。上课时老师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亲近性,不能显示高高在上的感觉,老师在做完自我介绍后要鼓励学生做自我介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学习期望。接着师生一起制定课堂的制度,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人性化。第三步就是分组,可以让学生自行组合,同一组的同学坐在一起,让他们给自己的组取名字,鼓励小组之间竞争。

四、机床电气控制中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探讨

1、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多年办学经验,考虑到生源的文化基础素质、智力发展水平、心理素质、职业修养等各种因素,学校慎重选择本专业高级工班作为一体化教学试点,并按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在高级工班一年级开展具体教学实验。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学校经过多方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职教专家共同制定本专业高级工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的总要求,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制定了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2、设置本专业一体化实训场所。在本专业原有实验、实训设备的基础上,购置了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工具,重新整合设置了一个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的一体化实训中心。从功能上,本实训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分别是实训区、理论教学区、资料区、备料区。安装规范按现代企业要求布置,其中实训区重点配备有:数控机床(车、铣、加工中心)各2台,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实训设备2台,6140普通车床5台以及其他电工电子实训设备,可充分满足本专业实训的要求;资料区备有相关技术资料手册、教材、多媒体音像资料,并备有网络,方便学生查阅资料;理论教室布置成多媒体教室,安装必要的技术资料及素材,便于开展多媒体教学;备料区备有充足的耗材、易损件、毛坯件等。

3、培训一体化专业教师。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拥有一批高职称、高技能的师资队伍,这为做好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一体化教学区别于传统三段式教学的最大亮点莫过于教学评价。学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中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都设置过程评价与能力评价,评价过程有教师点评、组内点评、师生点评、小组互评等环节,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合作情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沟通、协作能力,重视与协作单位之间、其他小组之间的沟通与表达能力的体现等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机床电气控制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加强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 杨新明,程星.讲课方式研究——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中国电力教育[J].2014(04):88-89.

[2] 伊雪飞.职教课程评价标准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职业[J].2014(15):115-116.

[3] 韩雪松,钟丽珠.基于机床改造项目的高职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J].广西教育.2015(09):50-52.

11.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篇十一

通俗的讲,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 其一体化的内容主要有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以及教学场地一体化等。如果能够科学的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那么就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连接, 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与实习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 形成一套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易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 理论课与实践课知识重复的现象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进一步的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人才的培养质量都是非常有利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 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帮助学生真正的实现了知行合一。

2电气设备自动化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尝试

为了更好的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我们便以电气设备自动化专业为例, 提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内容, 才能稳妥的推进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实践。

2.1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首要, 我们应考虑到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 并且在全面掌握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 建议选择高级工班作为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试点, 同时应考虑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相关具体要求, 在这一班级开展具体的教学实验。而为了保证好教学的整体质量, 学校还应邀请行业中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来一起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 之后应以这一目标为指引, 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电气设备自动化专业机床电器控制课程中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典型工作任务。2.2确定一体化的实训场地。首先, 本专业应先购买一些必须的工具、仪器和设备, 并重新设置一个本专业的一体化实训中心。建议将此实训中心分为四大功能区域, 分别为理论教学区、备料区、资料区和实训区, 在实训区应配有若干台数控机床、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实训设备以及一些普通机床和电工电子实训设备, 从而满足实训课程的所有要求;而备料区应主要配备易损件、毛坯件和耗材等;理论区应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 并安装相应的素材和资料;资料区应具备网络, 并备有各类资料和教材手册, 从而方便学生的及时查阅。2.3培养一体化的专业教师。对于这一专业, 学校已经拥有了一批综合素质较强并且专业能力过硬的高职称师资团队了, 而这对于推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学校同时还应大力的培养年轻教师, 多为他们组织和安排一些相关的培训课程, 从而为更好的开展一体化教学提供技术保障。2.4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式相比,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上也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要想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 学校就应更加的重视教学评价和反馈, 教师在为学生安排了每一个学习任务后, 还都应设置相应的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 评价的过程应尽可能的包含每一个学习过程, 如教师点评、师生点评、小组互评以及组内互评等,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应多与协作单位和其他小组之间进行沟通和表达, 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3.1一体化的教学授课方法。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其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性和引导性, 并且普遍都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所制定好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将其分解成具体的教学任务, 之后会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并分配学习任务,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 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从而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而如果学生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时, 教师则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技术详细的讲解相关内容。3.2教学中的示范操作。教师通常都会以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为例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操作, 而学生此时必须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示范以及验证的整个过程, 明白其中的含义和应用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出现大包大揽的问题, 应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 从而学会融会贯通。举例来说, 教师在讲解伺服电动机驱动器的参数设定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应以位置模式为例进行讲解, 而不是讲解所有模式下的应用情况, 这样便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3.3一体化教学中的操作练习。在学生们之间进行完小组讨论并得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后, 学生们就可以主动的与“雇主”进行沟通了, 双方应共同论证项目的经济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沟通完成并得到了雇主的满意答复后, 便可以将项目上报给教师。之后教师应分别总结每一个小组的项目情况, 并权衡利弊, 从而确定哪些项目是可以进行施工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也应先进行启发和引导, 切忌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在进行相互讨论和自主思考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4学习日记。应用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情、意的记录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较强的职业素养, 他们在遇到问题时, 通过相互讨论能够自主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了, 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及时的记录下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和学习完的感受, 在完成了相应的项目后, 应有学生代表进行学习总结汇报, 同时也可以点评其他小组学生的汇报情况, 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另外, 教师还应及时的阅读和批改学生的学习日志, 同时学习日志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保证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 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推广并应用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 同时也提升了他们进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不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也参与了进来, 在确定学生掌握了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宁.谈基于工作过程的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2]谢雪芳.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 2012.

[3]杨芳.基于理实一体化的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2.建筑电气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十二

一、课程设计基本信息 课程设计环节代码:050219 课程设计环节名称:建筑电气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of Building Electricity 实习(课程设计)周数:2 学分:2.0 适用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与环节:建筑电气 电工学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建筑电气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建筑电气设计理论与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施工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思维以及施工、安装的实践动手能力。本课程设计的任务包括高层建筑的电气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低压配电线路施工图的设计。

三、课程设计方式 1.课程设计的选题

本课程设计一般由指导教师出题,按设计小组组数确定相应数目的设计题目,并对应制定任务明确的“课程设计任务书”。

2.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

1)根据学生人数,按2-3人为一组,将学生分成多个设计小组。2)学生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就设计课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工作的内容,并收集、准备相关的技术资料。

3)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按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顺序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

3.课程设计提交的成果

本课程设计结束时,学生应提交设计成果资料包括:设计说明书,文字内容不少于3千字;完整的低压配电线路施工图一份

四、课程设计教学(或指导)方法与要求

(一)指导方法: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流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确任务、掌握设计方法;适当安排时间,采取集中或个别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并针对每个学生随时进行答辩和质疑,以考核学生对建筑电气系统的掌握理解程度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要求

课程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训练过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基本要求如下:

1、任务要求。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规定,独立地、认真地、有计划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2、知识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工作中,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使理论深化,知识拓宽,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延伸。

3、能力培养要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依据设计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加工和整理,掌握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流程、方法和标准,提高设计、理论分析、技术文件编写的能力。

4、综合素质要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守纪律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五、课程设计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方案设计阶段 2天 具体内容如下: 确定设计内容:根据建筑规模、功能定位及使用要求确定本工程拟设置的电气系统。确定变、配电系统容量及要求 确定是否需要设应急电源系统以及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型式。4 对照明、防雷、接地、智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系统构成形式进行说明。

(二)初步设计阶段 6天

本阶段应在方案设计确定的设计内容基础上展开各系统的技术设计,具体内容包括:确定变配电系统型式、照明系统设计、动力系统设计、保安系统设计、电话通信系统设计、防雷设计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 2天

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在初步设计各系统方案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及完善。

六、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一)方案设计阶段

1、要求

(1)确定设计内容:根据建筑规模、功能定位及使用要求确定本工程拟设置的电气系统。

(2)确定变、配电系统容量及要求

1)确定负荷级别:1、2、3级负荷的主要内容。

2)负荷估算:本阶段主要采用单位容量法或单位指标法进行估算。3)电源:根据负荷性质和负荷容量,提出要求外供电源的回路数、容量、电压等级的要求。

4)确定变、配电所位置、数量、容量,变压器台数。

(3)确定是否需要设应急电源系统以及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型式。(4)对照明、防雷、接地、智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系统构成形式进行说明。

2、重点、难点

重点:确定变、配电系统容量及要求;对照明、防雷、接地、智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系统构成形式进行说明

难点:负荷估算

(二)初步设计阶段

1、要求

(1)确定变配电系统型式:

1)确定负荷等级:1、2、3级负荷的主要内容; 2)负荷计算:根据设备专业提供的设备资料,分类进行负荷计算,并算出总负荷;

3)根据确定的变配电方案,提出电源数量及回路数要求,了解电源引自何处;确定高低压供电系统结线型式及运行方式;确定重要设备的供电方式;明确是否需要设置备用电源;

4)确定变配站的数量、位置、面积;

5)绘制竖向系统图,标注各配电箱编号、对象名称;

6)确定配电干线主要敷设;确定各主要配电间、电气管井位置及面积; 7)画出配电干线平面图并标出主要配电箱位置及编号;(2)照明系统设计

1)确定照明种类、灯具型式、照度标准; 2)确定应急照明电源型式;

3)确定照明线路型号的选择及敷设方式。

4)绘制照明灯具(包括应急照明及疏散照明)平面布置图;(3)动力系统设计

1)确定动力设备的负荷等级; 2)确定动力设备的配电方式;(4)保安系统设计 1)确定保安系统的组成内容

2)确定保安系统的系统结构型式及对相关设备进行选型(5)电话通信系统设计 1)确定电话系统的配线方式 2)对电话系统的相关设备进行选型(6)防雷设计 1)确定防雷等级; 2)确定防雷措施。(7)初步设计资料

初步设计阶段电气专业应包括以下资料: 1)图纸目录

2)设计说明 3)材料表

4)高压配电系统图 5)低压配电系统图 6)配电干线图 7)配电箱接线图 8)配电平面图 9)照明平面图

2、重点、难点

重点:变配电系统型式的确定;照明系统设计 难点:相关图纸的绘制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

1、要求:

(1)在初步设计各系统方案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及完善。

2、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完善各方案

难点: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考虑

七、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一)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根据集中考勤、问题解答情和课程设计书质量,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评定方法评定。

(二)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分标准,集中考勤、问题解答情况占15%,课程设计书质量85%。

成绩评定标准

优秀:设计的内容正确、有独立见解或取得有价值的成果;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提交的说明书及附件完整、清晰。

良好:设计的内容正确、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提交的说明书及附件完整; 中等:设计的内容正确、独立工作能力一般;提交的说明书及附件完整。及格:设计的内容无原则性错误;独立工作能力差;提交的说明书及附件完整。

不及格:设计未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要求或有原则性错误;提交的说明书及附件不完整。

八、课程设计指导书

王金风编《快速识读建筑电气施工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张九根编《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徐泽植编《常用供配电设备选型手册---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第二分册)》(煤炭工业出版社)

焦留成编《供配电设计手册》(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编《电气标准规范条文说明汇编》(中国计划出版社)戴瑜兴编《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朱克勤《电气照明设计》(复旦大学出版社)

13.第20课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篇十三

总第023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设计人:高卉

王春前

审稿人:王春前

掌握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汽车的发明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比较探究法,播放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二、自研自探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开始标志:

,人类有“蒸汽时代”进入“ ”,走在前列的国家: 和,时代特征

2.美国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他正式注册的发明有1300多种,被誉为

3.德国人 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誉为。

4.1903年,美国的 终于制成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

三、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学生,依据座次表 让学生找到答案 并划在课本上)

四、交流互动(多媒体展示问题)

1、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

2、通过书上的插图对比马车和汽车的不同特点,探究“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哪些优越性?”

3、想一想: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在没有电灯之前,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用哪种方法照明?采用这些方法,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4、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究竟应当怎么办才好? 老人: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

五、展示提升

把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展示交流的成果。

六、质疑评价 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明确答案:

1、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法拉第研究出电磁感应原理,打开了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 工业:重心:轻纺工业转向重工业,出现电气、化学、石油等。

2、汽车有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3、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不方便,如夜晚大街上变得漆黑一片,电视机无法打开,电车停运等等

没有电灯之前,人们多使用煤油灯、煤气灯、蜡烛照明。照明范围较小,亮度差,不利于广泛使用。

4、他们说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又不够全面。老人只看到了汽车工业的积极作用,小孩只看到汽车工业的消极影响,但停止发展汽车工业的看法过于偏激。

应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就,趋利避害。

七、归纳小结(结合板书,指出本课重难点)

今天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较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再次飞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从而我们认识到科技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的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节节清梳理 1、19世纪70年代在电力技术方面领先的国家是()A、中国和美国 B、中国和德国 C、美国和德国 D、美国和日本

2、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飞机的动力机是()A、蒸汽机 B、电动机 C、发动机 D、内燃机 3、20世纪初,人类在机器上使用的主要能源有()

①电力 ②石油 ③煤碳 ④核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19世纪末,开采石油成为重要工业部门的原因是()项城市新华学校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总第023课

A、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B、新通迅手段的发明 C、火车的发明 D、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5、19世纪中期,一个美国人可以通过以下哪几种方式到达欧洲()

A、坐飞机 B、搭汽船 C、开汽车 D、乘马车

6、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内燃机的创制 B、新通迅手段的发明 C、新交通工具的出现

D、电的发明把人类由“蒸汽时代”带到“电气时代”

九、板书设计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时间:19世纪70年代 开始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时代特征:电气时代 主要成就:爱迪生发明电灯泡

德国人卡尔本次发明内燃机,汽车成功

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影响: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4.机床电气教学论文 篇十四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

《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与实际生产和工程应用结合十分紧密。该课程内容更新快, 既强调理论又偏重实践应用。该课程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 掌握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的选用, 分析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 学会典型机床的PLC控制。该课程的内容包括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和PLC控制两大部分。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本专业留学生的特点, 制定教学大纲的基本思路为:在强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弱化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内容, 突出强调PLC控制技术内容;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 突出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使教学内容既能适应生产实际要求, 又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以“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 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 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 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打破了简单以教材顺序授课的方式, 根据满足各项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 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 融教、学、做相结合为一体。每一项教学任务在教师讲解所需知识点后, 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电路设计、连接、程序编制、调试等实际操作任务, 理论课时、实践课时数比例争取达到1∶1。

由于笔者同期也教授中国本科生的同门课程, 采取一名留学生和一名中国本科生结对子的方式, 让他们课后共同学习这门课程。这些本科生主要选取学习成绩好并且英语口语好的学生, 既能帮助留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又能提高本科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这个方式深受双方学生的欢迎。

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采取先讲理论, 后举例, 再提问的方法, 鼓励学生提问, 发挥师生互动,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留学生的教学。

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 使电机和低压电器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的讲解能简单易懂。在讲授机床电气部分内容时, 带学生深入机床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 实地参观机床的结构、操作。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讲授的基本工具和参照标准, 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材料, 然而目前国内缺少系统的英文版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教材, 也没有现成的留学生专门教材可以应用。由于留学生教学的需要, 学校购买和引进了多种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使中国教师能接触到世界最新的教材, 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接受最新的教学理念, 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为了确保授课质量, 笔者参考了大量外文原版教材, 包括“Electric Motor Control” (Stephen L.Herman) ,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L. A.Bryan, E.A.Bryan) , 等等, 从中选取相关内容, 编写了适合本专业留学生的教材。经过近3年的留学生教学实践, 已经编写了全英文的实验讲义。

四、实践操作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 十分注重实验环节, 同时强调实验环节的过程和效果, 将实验准备、实验进行和实验考核贯穿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培养独立完成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多思考, 并对实验做出分析, 得出结论。实验课内容以动手操作为主, 对于实践操作中的内容, 为了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学有所得”, 教师先讲述实验内容, 随后在实验台上进行现场示教。在示教过程中, 教师每操作一个步骤都会停顿让学生仔细观察, 并提倡学生及时提出不理解之处, 做到随问随答, 加深学生的印象。示教结束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动手操作, 从而对整节课授课内容的理解事半功倍。

五、考核方法的改进

留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有些基础较差, 因此不能用国内本科生的要求来考核。考核要坚持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使考核更合理、科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发展。改革单一考核方式, 采用2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20%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 使考核多元化, 减少考试成绩比重, 同时适当降低考试难度。

六、全英语授课的实现

开展留学生的全英语授课对中国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对中国高等教育来说, 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专业的留学生来自印尼、斯里兰卡等国, 虽然到校之后进行了汉语学习, 但其汉语水平仍十分有限, 远不能达到用于教学交流的层次。鉴于这些留学生所在国家大多以英语为官方语言, 具有很好的英语基础, 因此采用全英文授课, 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和基础知识, 还要有良好的英语水平, 在英语表述上一定要力求规范、熟练, 特别是英语口语的表达要流利, 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应该有明显的障碍。

由于文化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授课时经常会有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打断教师的思路, 使教师面临一些难题。一方面, 虽然留学生的口语流利, 但他们的发音与标准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之间存在差距, 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 难以理解;另一方面, 随时打断授课进程提问并不符合中国教师的教授习惯, 往往会干扰教师的思路, 影响课堂秩序。对于这种情况, 可采取以下办法: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熟悉课程内容相关的英文专业词汇和背景知识, 反复练习专业知识的口语表达, 从而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回答做到从容镇静、胸有成竹;如果提问与授课重点偏离较远, 则告知学生在课后给予详细解释, 在不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保证正常的授课节奏。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并辅以简要的英语口语把授课内容表达清楚, 即使英语口语中可能存在一些语法错误也不会十分影响授课效果, 并非一定要追求完美的语言表达, 对语言过于苛刻反而会影响教师正常水平的发挥。

留学生全英语教学给中国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促进了中国教师对英语信息的接受能力, 提高了中国教师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为在中国学生中实施双语或全英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打下了基础。

为了提高教师英语授课的能力, 学校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举办英语口语培训班, 请有经验的外教授课, 每周固定的时间给教师讲解怎样用英语授课;另外, 在寒暑假, 用大量整段的时间集中上课, 保证有充裕的上课时间。二是鼓励教师出国进修, 每学期都选派有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去国外进行短期进修, 主要去往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 通过出国进修, 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都有很大提升;另外, 为了鼓励教师给留学生用英语授课, 学校还增加了全英语授课课程的课酬, 极大的增加了教师的积极性。

经过3年的机床电气与PLC控制课程留学生教学实践, 笔者初步掌握了留学生教学的特点, 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如何加强与留学生互动、提高英语听力与口语水平等。今后仍将积极探索, 大胆尝试, 推进本课程的留学生教学工作。

摘要:对机电工程专业留学生的机床电气与PLC控制课程教学进行研究, 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示教等多种教学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今后留学生教学提供了教学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留学生,机床电气与PLC,教学

参考文献

[1]吕翠平, 等.对留学生组织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3) :574-576.

[2]庞党锋, 等.留学生《现代控制技术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2) :125-126.

上一篇:桃花源记中考题选下一篇:《倾城之恋》读后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