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雨点的教学反思

2024-12-11

课文雨点的教学反思(共16篇)

1.课文雨点的教学反思 篇一

这篇课文备完后,我有一些感触,想与大家分享。第一,要有知难而上的精神。往往有这样的习惯。老师们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一般都要选一些“好上”的课文。所谓“好上”就是课文要短一点,简单一点,整装一点,美一点,录像资料能找到一点等等。反之,长课文、难课文、没有课件展示的课文都成为谁也不愿啃的硬骨头,就像《春天的雨点》。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它来备课的原因。无从下手也要下,虽然费了不少脑细胞,备备停停,停停备备,可谓痛苦挣扎。只要不放弃,就会走出死胡同。所以,奉劝大家,越是别人不敢上的课文,就越要尝试一下,只要努力过,就一定会有回报。第二,要用“心”,用心与作者对话、沟通。当你真的读进去,想进去,思路就会渐渐清晰起来,灵感也就随之而来。第三,激情很重要,激情首先会在投入地钻研教材中产生,也就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被作者的思想感情所感染的时候,就会产生激情。这种激情产生以后,就会急切想找到把它传达给学生的方式。我想这就是情境的创设吧。所以说情境创设绝不是空穴来风。本课的情境创设涉及了语言(教师的总结语言)创设情境、角色进入创设情境和音乐创设情境,这些情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的。其中语言创设情境最难,因为这和感情投入、文学素养、语言表现力有极大的关系,在备课中,我深深感到自己语言表达的苍白无力,无法把作者的情感尽情的表达出来以感染学生。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语言创设情境将越来越代替其他情境,所以提高文学素养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诚恳希望老师们每学期能够独立、用心备出几节精品课,同时希望把好的教学设计发给我,把你的困难传达给我,共同学习、探索。

2.课文雨点的教学反思 篇二

1. 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2.学习生动地讲故事。(分层目标:学困生能根据复述提纲简单说说课文的一个情节;中等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一两个片段;优秀生能发挥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师:同学们,《七色花》这篇童话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教师出示两组词语,指名学生认读。第一组:老婆婆、橙色、撕下、堵塞、健康;第二组:一阵风、花瓶、完完整整、插花。正音,并对“插花”的“插”字进行重点指导。)

师:同学们,“插”的字形很有渊源。瞧,这几个人拿着棒槌在干什么呢?(出示)

生:在种花。

师:在种花啊?看来这幅图反映的生活确实离我们比较远 。 丰收时节,人们把成熟的稻谷放在这个名叫 “ 臼 ” 的容器里,用棒槌用力地捣,使谷子脱皮,洁白晶莹的米粒就沉入臼底 。 古人看到这舂米的场景,于是就造了 “ 插 ” 这个字 。 瞧, “ 插 ” 的左半部分是一只手,右半部分恰好是这舂米的工具,上边的是舂米时用的 ———

生:棒槌。

师:下面的呢?

生:是那个装稻谷的东西 。

师:那叫 “ 石臼 ”。 再考考你,你知道在这个部件里,四个短横代表什么意思吗?

生:是石臼里装的稻谷。

师:真聪明!了解了“插”字的由来,接着我们来看这个生字的右半部分该怎么写。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的生字笔顺,练写。)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生:珍妮用七片花瓣实现了七个愿望。

生:珍妮用七色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维佳的腿变好了。

师:为什么这件事有意义?

生:因为珍妮帮助了别人 。

师:还有吗?

生:珍妮用七色花的花瓣还做了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生:这朵七色花是一个老婆婆给珍妮的。

师:你讲了七色花的来历。同学们课前预习做得很认真,这为我们这节课开了个好头。

二、默读课文,整理复述提纲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神奇的故事吧,请打开书,默读课文。默读时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边读边思考:珍妮用这七片花瓣,实现了哪七个愿望?

(生默读课文,思考。)

生:她用七色花中的一片花瓣让她带着面包圈回家。

师:这句话能再简短些吗?

生:让她带着面包圈回家 。

师:老师帮你再省去几个字,变成“带面包圈回家”。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生上黑板书写)

师:还有什么愿望?汇报的时候,请你像他这样,用简短的话来说。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并请学生将愿望写到黑板上。)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在黑板上写的“:带面包圈回家”“让维佳健康“”玩具都回去“”去北极”……同学们,这七个愿望这样排列行吗?

生:(齐)不行,顺序乱了。

师:那应该是怎样的顺序呢?

生:先是“带面包圈回家”,然后是“让花瓶完整”,“去北极”,“回到院子里”,“玩具都归我”和“玩具都回去”,最后是“让维佳健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小标题标注正确的序号)

师:瞧,珍妮的这些愿望可都是有顺序的,像一条线一样依次展开,不能颠倒。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标注的顺序,说说这个故事呢?我开个头吧,珍妮从老婆婆那里得到了一朵七色花。谁接着往下说?

生:她先用第一片花瓣实现了带着面包圈回家的愿望。然后,又用第二片花瓣让妈妈的花瓶变得完完整整。之后,她又用第三片花瓣带她去北极,用第四片花瓣让她回到自家的院子里。接着,她用第五片花瓣召来了全部的玩具,用第六片花瓣让玩具都回去。最后,她用第七片花瓣实现了她最有意义的一个愿望,让维佳健康起来。

师:很有条理!我听出来了,你不仅用了“先“”然后“”之后”这些连接词,而且还用上了“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数词。同学们,你能看着黑板上的提示,像这位同学一样用适当的连接词,把这个故事有顺序地讲一讲吗?

(学生练说,同桌互说。)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罗列的珍妮的这些愿望,想想:哪些愿望之间是有联系的?哪些是单独的?

生:“让我去北极”和“让我回到我家院子里”有联系。

师:请你把它们用一个大圈圈起来。

(学生上黑板圈画)

师:还有呢?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联系紧密的事件圈画在一起。)

师:大家看黑板,珍妮的七个愿望被同学们圈成了五个圈,一个圈就是一件事。一共有几件事呢?

生:(齐)五件事。

师:同学们真能干,板书这样一整理就是很好的讲故事提纲。(出示)

得到七色花

做了(五)件事———飞吧,飞吧,我要……

1黄花瓣:带面包圈回家

2红花瓣:……让花瓶完整

3蓝花瓣 : 去北极 …… 绿花瓣:回到院子里

4橙花瓣:玩具都归我……紫花瓣:玩具回去吧

5青花瓣:让维佳健康

三、细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作者在讲《七色花》这个故事的时候,不仅有顺序,而且有情节。瞧,这条顺序线上还串着五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呢。作者的构思巧妙吧?

生:(齐)巧妙!

师:巧妙的构思成就了精彩的故事。你想不想把这个精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呢?

生:(齐)想!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讲讲这个故事。听清老师的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根据黑板上同学们概括的故事提纲,挑选一处大家都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复述。可以讲小姑娘是怎样得到七色花的,也可以从五件事中任选一件讲。请大家看屏幕上的小提示:(出示) 要想把故事讲得细致生动,先要读好课文;在讲故事的时候最好能加上自己的想象。

(学生四人小组练习讲故事,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各组同学讲故事讲得热火朝天,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呢?这有一张“评价清单”,大家在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参考。

师:我说明一下这张清单:待会儿同学在讲故事的时候,如果他能把其中的一个小情节讲清楚,讲完整,他就能获得三张笑脸;如果他讲得很细致、很生动,他就会赢得四张笑脸;如果他能展开想象,讲故事讲得特别吸引人,他就是我们今天的“故事大王”,就会获得大满贯———

生:(齐)五张笑脸!

师:谁想第一个展示?(一生举手)请你转过去,讲给全班同学听。

生:(复述)珍妮只剩下最后一片花瓣了,她想:我可不能随便浪费了,我该用它干什么呢?想着想着,珍妮走出了院子,她想看看外面还有什么需要她做的事。忽然,她看见一个小男孩坐在大门前的板凳上,珍妮走过去问“:你是谁?”小男孩说“:我是维佳。”珍妮说“:维佳,我们来玩捉迷藏吧。”维佳听了,说“:不行,我不能跑着玩,我的腿有毛病。”珍妮说“:你一定能跑的。”说着,珍妮撕下最后一片花瓣,把花瓣扔出去,唱了首歌谣。歌谣刚唱完,维佳的腿就奇迹般地好了,他和珍妮快活地玩起了捉迷藏。

师:你真棒!敢于第一个展示。听了他讲的故事,你想给他几个笑脸?

生:我给他四张笑脸,因为他讲得细致生动,可他没有展开想象,讲的都是课文里的内容。

师:看来大家对你有更高的要求,你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大胆想象,讲讲书上没有的,这样讲的故事大家会更爱听。刚才他给了你四张笑脸,但是因为你的勇敢,老师再奖给你一张笑脸。祝贺你,大满贯哦!

师:有谁讲得跟他不一样?

生:(复述)珍妮很喜欢这朵七色花,她想把这朵神奇的花放在一处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她看见柜子上放着妈妈心爱的花瓶,就想把七色花插在花瓶里,但是一不小心把花瓶摔碎了。她害怕妈妈回来责罚她,就赶紧撕下一片红色的花瓣,唱道:“小花瓣哟,飞啊飞,飞到西来飞到东,飞到北来飞到南,转一个圈儿飞回来,让妈妈的花瓶完完整整吧。”歌谣还没唱完,花瓶的碎片已经合在一起了。

师:你记住了珍妮的歌谣,这是一处很有特色的语言。听听大家对你的评价吧。

生:他讲得很好,生动形象,我给他四张笑脸。

师:祝贺你!下面有一项特别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请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根据黑板上的复述提纲,每人承担一部分任务,把整篇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有信心吗?

生:有!

(生小组分工合作,练习完整复述课文。师巡视倾听每个小组的复述情况。)

四、发挥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特别有合作精神,小组复述课文很精彩!有没有人想向“故事大王”的桂冠挑战一下,发挥想象,讲讲课文里没有写到的呢?

(生讨论)

师:这样吧,我们挑其中一个最富有挑战性的情节,看谁能展开想象,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出示课文中描述珍妮第三次愿望的文字)

师:珍妮到了寒冷的北极,看到的只有这些吗?你能想象一下珍妮在北极的遭遇吗?课文中对于这些讲得很少。下面请同学们互相商量商量,看如何加上自己的想象讲这个故事。

(小组内学生相互启发,完善故事。)

师:大家一商量,思维就打开了,故事就讲得越有意思了。请你来讲。

生:(复述) 珍妮撕下一片蓝色的花瓣,唱道:“让我马上到北极。”她到了北极之后,发现北极并不像她想的那么好玩,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刺得珍妮睁不开眼睛。珍妮还穿着夏天的衣服,一阵风吹来,珍妮冻得全身发抖,牙齿打颤。珍妮想找个暖和的地方避避风,可是她发现自己根本走不稳,因为她正站在茫茫大海的一块浮冰上。珍妮刚小心地走了一小步,就从浮冰上滑了下来,“扑通”一声掉进了海里。珍妮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她又不会游泳,于是就赶紧撕下一片绿色的花瓣,唱道:“让我马上回到我家的院子里。”(生鼓掌)

师:这个情节因为加上了你的想象,更精彩了“,故事大王”的桂冠非你莫属!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讲这个故事的吗?(出示原文片段,教师朗读。)

珍妮撕下一片蓝花瓣唱了起来“:……让我马上到北极!”

没等她把这话说完,忽然一阵旋风吹来,太阳没有了,变成了可怕的黑夜,地在脚下像陀螺似的旋转起来。

珍妮穿着夏天的衣服,光着脚,孤零零一个人到了北极,可那里冷到零下一百度!

“哎呀,好妈妈,我冻坏了! ”珍妮喊着,哭起来,可是眼泪马上就变成冰柱,挂在鼻子上,像水管子上的冰柱一样。

就在这时,七只大白熊从大冰块后边走出来,一直朝小姑娘扑过去,一只比一只凶:第一只很急躁,第二只很凶狠,第三只是黑头顶的,第四只是拖毛的,第五只是卷毛的,第六只是带斑点的,第七只是最大的。

珍妮吓得赶快撕下一片绿花瓣,边扔边唱起歌“:……让我马上回到我家院子里。”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作者讲的故事吗?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所以故事讲得很吸引人。

师:看来我们要想精彩地讲故事,就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作业。(出示)

1. 阅读卡达耶夫的原著故事《七色花》。

2. 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请你替换课文中的一处情节,改编这个故事,并写下来。

师:下课 。

教后反思

一、领会编者意图,有效使用教材

在北师大版教材中,《七色花》这篇童话被选入三年级上册第9组“幻想和想象”单元,同时编选的还有一首诗《我想》和一个“语文天地”。教材这样编写,意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创造力,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

编入教材的《七色花》对原作进行了“简约化”的处理,简化了头绪,弱化了想象,加强了整合,突出了重点,童话的脉络变得清晰,结构更加明朗。这一改编便于刚步入第二学段的三年级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成为了训练学生“简要复述”的好载体。文中多处刻意为之的留白,对培植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创造了无限可能。

二、聚焦课文复述,有效落实语用

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对照课标要求,结合具体学情来看,处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的复述能力亟须提高,具体表现在:概括性复述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复述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欠佳;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深,以致复述不够生动。

就具体的课文学习而言,《七色花》这篇童话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朴素简洁,对于童话故事表现的主题———要做有意义的事,学生在预习阶段就已经知晓,懂得珍妮撕下最后一片青花瓣,帮助维佳健康起来这件事做得最有意义。因此,教学无须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上打转儿,也无须再致力于主题思想的挖掘,而是应顺应学情,把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学习用复述的方法,有序、生动地讲故事”这一核心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促进学生和文本对话,促进自主内化和个性表达相融合,从而有效落实“语用”。

三、运用方法指导,有效提升学力

复述课文融理解、记忆、归纳、表达于一体,是一项综合技能,而学生的复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训练策略。为此,本课教学中,我较好地把握了课堂上操练与提升的关系,让学生循着“有序地说”———“有重点地说”———“有智慧地说”的路径,在复述中学会复述,从而将训练落到实处。

1. 梳理课文,有序地说

复述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加深认识,这样才便于学生规划复述纲要,提高复述的条理性。本课教学,我先是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之后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书,分别概括出珍妮用七片花瓣所实现的七个愿望。紧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对小标题的“排序”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既帮助学生理清了复述纲要,又帮助学生明晰了作品内在的结构,可谓一举两得。

2. 关注情节,有重点地说

童话《七色花》采用了“回环反复”的写法创编故事,七次唱歌,七次撕花瓣,七个愿望,看似重复,但实际上富于变化,跌宕起伏,因而详细复述全文的情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第一次梳理出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再归纳,把联系紧密的事件圈画在一起,这样就把珍妮的七个愿望梳理成了用一条线索串起的五个相对独立的“事件”。随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任意一个“事件”,细致、详尽地在组内轮流讲故事。这相比第一次复述,难度有所增加,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语言信息处理、转换的过程。他们先要对原材料从词语、句式、句间关系等进行理解内化,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表述。

3. 填补空白,有智慧地说

童话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的最好文学样式,因此,教学中在学生明晰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利用情节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扩充课文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3.《雨点儿》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其中的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本文主要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方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识字,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功能,架起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雨)

2.引入:同学们喜欢雨吗?谁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

3.课件演示:下雨时大大小小的雨点飘落下来的情景。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雨点儿》。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过渡:同学们想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吗?让我们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

(3)在自己不懂的词语、句子后面打上“?”。

(4)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多媒体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拼读生字,并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识字方法。(多媒体课件出示)

熟字加偏旁:

青——清口——问回

熟字换偏旁:

菜——彩漂——飘

熟字换部件:

穿——空做——数

闪——问笑——答

花——落

熟字去偏旁:房——方

(7)(多媒件课件出示)学生读去拼音的生字:个人抽读,小组开火车读,齐读。

(8)(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分小组开火车读。

三、朗读感悟。

1.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喜欢哪个自然段,把这个自然段读给同桌同学听,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2.感悟第1自然段。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雨点儿是从哪里飘落下来的;句子中的“数不清”指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数不清。

3.学习对话。

(1)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雨的情景。

师引导:你们看,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半空中,雨点儿们还聊起天来了,你们听!(点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录音。)

(2)问:这是谁和谁在对话?(课件动画展示大小雨点儿的动态特写镜头。)

(3)再次听大小雨点儿的对话录音。分清楚哪些话是大雨点儿说的,哪些话是小雨点儿说的。

(4)同桌同学对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

(5)师生分角色读第2~4自然段。(师读描述语,男女生分角色读大小雨点儿的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多媒体课件演示)做“生字与拼音找朋友”游戏:图画①“小雨点儿”身上写着音节,图画②“大雨点儿”身上写着生字,把“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连一连。

2.读一读大雨点儿身上的字(识字)。

3.给“大雨点儿”身上的字找朋友(扩词)。

二、创设情境,体验感悟第5自然段。

1.齐读全文,边读边想: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到过的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多媒体动态课件:鲜艳的花,碧绿的草,水珠在花瓣、叶片上滚动,蜻蜓、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种子发芽、长叶、开花。(同时,用录音机伴读儿歌《下小雨啦》: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3.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抽读,齐读。)

三、回归朗读。

1.学生自己读课文。小组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分组分段朗读,分角色朗读,接力朗读。

3.评一评:哪个小组读得好,哪个角色读得好。

4.同桌同学互读互评,熟读课文,鼓励学生试背课文。

5.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学生跟着音乐唱。进一步体会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四、学写生字。

1.(多媒体课件出示)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顺序和位置。

3.学生描红、写字。

4.小组评一评:哪个同学的哪个字写得好。

五、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读”。

1.学生练读“我会读”中的三句话。

2.模仿说话:用“从”说句子。

六、课外延伸。分别观察久旱不雨或雨后花草生长的情况,想想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作者单位

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4.课文《雨点儿》的教材理解 篇四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问问父母,或自己想一想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多媒体课件。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中,“彩”的声母是平舌音,“数”的声母是翘舌音;“半”的韵母是前鼻音,“清”“空”“方”的韵母是后鼻音,要启发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认字时,尽量启发学生用上熟字、部件和偏旁。例如在右边加上“风”就是“飘”;把“闪”中的“人”换成“口”,就是“问”;把“房”去掉“户”,就是“方”。

2、写字

“方、半、巴”三个字都是独体字。要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把这三个字写匀称。“方”的点要写在上半格竖中线上,横要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上偏斜,第三笔是弯钩,最后写撇。“半”的两横平行,最后一笔悬针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三)词句

本课的`词语浅显易懂,个别词语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也能够理解。例如“数不清”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下雨时雨点儿非常多,所以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再启发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东西多得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

“飘落”这个词可以用演示纸片飘落的方法,学生自然懂得“飘落”就是飘着降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话:“小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等。

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呢?”这句省略了谓语。要引导学生读大雨点儿的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最后一段描述了雨后田野上红花、绿草鲜活美丽。可指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一是引导学生看经过雨水的冲洗,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水珠在叶子上滚动,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二是看种子被风吹来,飘落在土地上,下了一场雨后,种子发芽、生根、开花。花儿红艳艳,草儿绿油油,学生在感受这美丽景色的同时,懂得了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

(四)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雨点儿”不能读成三个音节,要在“点”的后面加一个卷舌动作。用分组对读和分角色朗读的方法,练习朗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重点读好疑问句的语气。

第五段写得很美,读的速度要稍慢,注意“更”“红”“绿”要读重音,一边读一边想象雨后田野美丽的景色。

(五)实践活动

1、先让学生读课后“我会读”中的三句话,再启发学生摹仿着说句子。如,

“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小花猫从墙头上跳下来”,“游泳运动员从跳台上跳下来”,“小明从教室里跑出去”,“小鸟从窝里飞出去”,“汽车从车站开出去”。

2、课余时间,教师领着学生在校园花圃里栽花种草。引导学生观察,下雨或浇水以后,花草有什么变化。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二)揭示课题

指导学生把课题读正确。提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你们见过什么雨?(毛毛细雨,小雨,大雨,雷阵雨,狂风暴雨)

(三)初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把每句话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找出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粗略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五)抓住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读读议议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复习巩固生字词

(八)指导学生写字

(九)实践活动

5.《雨点》教学反思 篇五

《雨点》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全诗共八行,四句话,非常优美,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

一、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识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而乏味的事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生字的乐趣。上课之时,我先用“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这个谜语做了导语,把孩子一下子就吸引到了课堂之中,顺势引导“春天到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调皮的小雨点开始了他的旅行,他都在哪去了呢?”我点击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一下就猜出了雨点的目的地,从而引出“池塘”这个词语,知道学生读准了字音,又问“雨点又是怎样到小池塘里去的呢?”,从而引出四会字词语“落进”。请孩子利用表演的方式更清楚地理解“落”的意思,并提醒学生“落”是上下结构,并非左右结构。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词语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生活经历少,善于理解比较直观形象的词语。所以,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文中的“跳跃”一词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问学生有没有玩过蹦蹦床,让他们用动作模仿跳蹦蹦床,并说说当时自己的心情。学生很快理解了“跳跃”,并体会到了雨点此时的心情。

三、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他们想想:雨点还会落在哪儿?在那儿干什么?于是,我设置了一个拓展训练:

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

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

雨点落在花朵上,在花朵里--------------。

雨点落在我们的脸上,在我们脸上-----------。指导学生说落在雨伞上时,我适时地做了一个跳舞的动作,学生立即说出“跳舞”;当我又做弹琴的动作时,学生中又蹦出一个“弹琴”,速度之快,让我有点惊讶。然后我把孩子们的话写在黑板,再让他们美美地读一读:

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滑滑梯。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跳舞。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打鼓。雨点落在大树上,在树枝上荡秋千。雨点落在汽车上,他给汽车洗了个澡。

雨点落进竹林里,竹林里又多了尖尖脑袋的春娃娃。„„„„

6.《春天的雨点》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语段,画出文中的重点词汇,讨论、想象来感受“春天的雨点”所蕴含的多层含义。

比如:学习老师送孩子回家的部分时,抓住“解、搂、送”等几个描写动作的词,让学生用心去想象老师将十岁的达丽玛搂在身旁,裹在袍中,在春雨中相依而行的场景,体会达丽玛感受到的温暖和当时他激动的`心情,进而感受老师的关爱。在抓住“搂”这个动词体会的时候,可联系刚学过的《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进行教学,文中“奶奶把冬冬一把揽在怀里,紧紧的搂着”,让学生理解到奶奶把冬冬搂在怀里表达的是奶奶对冬冬的疼爱,乌罕娜老师把达丽玛搂在怀里也是一种爱,而且这种爱是对一个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孩子的,从而进一步体会乌罕娜老师的爱。体会“扭身走了”这一动作时引导学生感受到乌罕娜老师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应该的,不需要他人的感谢。

7.课文雨点的教学反思 篇七

《雨点儿》是金波老师的一篇散文诗,赞美了小雨点儿、大雨点儿的可爱和奉献精神。无论是去有花有草处的小雨点儿,还是去没花没草处的大雨点儿,它们都是可爱的,都是令人尊敬的,因为这些地方需要它们,而它们也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多么像我们这个社会,有人工作在城市,有人耕耘在乡村,有人战斗在荒野……不管职业有多么不同,只要你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帮助,就是值得尊敬的;不管环境有多么不同,只要你感到自己职业的价值,就是幸福的。当然,这样的道理不需要讲给孩子们,我们就当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吧!

教材编选这篇课文,除了想要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来训练学生朗读、帮助他们识字写字。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挥这篇短文作为教材的作用,将朗读贯穿始终,在朗读中理解内容、积累语言、获得语感,在朗读中与生字反复见面、加深印象。

【磨课经过及反思】

因为是借班上课,加上一年级新生上学不久,学情不明朗,所以执教本课,我们试教了几次,做了一些取舍,最终确定了这个版本。

1.关于课前游戏。我们曾经用一个小魔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对于表现很好的小朋友,我们奖励一个魔术小道具。这个游戏的确一下子就把全班学生的心都抓住了,毕竟没有人不对魔术感兴趣。但是随着教学的推进,我们发现,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魔术小道具上了:表现很好却没有得到小道具,他们会很失望;得到了小奖品,有的就开始偷偷“研究”起来。而努力表现好的学生,目的也是奔着奖品小道具去的。我们觉得,孩子们学习的动机被严重异化了。所以,我们选择了放弃,换成了更有语文味的猜认甲骨文的游戏。实践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

2.关于识字教学。我们一直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尽量减少使用孤立识字的策略。识字最关键的是复现,但是简单机械的复现,效果不够明显,所以我们将课文浓缩为一首儿歌。这就等于给生字换了一个语言环境,这样的复现,孩子们不觉得单调乏味。但是,只是换一次语言环境识字,强度还显得不够。于是,在第二次试教中,我们又增加了两首同主题儿歌,孩子们既觉得新鲜好玩,又与本课部分生字多次见面,效果好很多。

3.关于说话训练。老教材安排了用“从”仿说的训练项目,新教材将此项训练去掉了。我们起初按照老教材设计了几个层次的说话训练,课堂上孩子们表现很积极,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把写字训练给挤到第二课时了。考虑到新教材有新教材的思想,于是我们就把这个环节取消了,使后面的写字训练得到了当堂落实。

4.关于写字指导。我们觉得最直观最形象的就是教师示范了。试教时,我们曾经试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加以详细讲解,但是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们减掉了教师的讲解,注重示范,且只对关键笔画略作提醒,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同时加强讲评,效果明显不同。

换了新教材,我们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平时加强研讨,多琢磨学生的心理,多琢磨一些教法,切实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打下基础。绝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否则,就辜负了这套好教材,辜负了编者的一番苦心。

【课例呈现】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听说你们自从上了小学就学会了很多本领。我想考考你们,可以吗?

生:没问题!

师:(出示甲骨文)这是什么字?

(生一一认读)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连我们老祖宗写的字都认识!

生:(喊)我知道,这是甲骨文!老师教过我们的!

师:你们的老师更厉害!

【点评:陈老师由猜认甲骨文导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与教材第一单元识字教学遥相呼应。】

一、复习拼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

生:雨点儿。

师:读得好!注意,这是一个儿化音。跟我读一遍,yǔ diǎnr。

生:yǔ diǎnr。

师:这个“点”要儿化的时候,我们读diǎnr。就是读完了“diǎn”之后,舌头往上一翘就行了。diǎnr。

生:diǎnr。

师:非常棒!学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拼音。谁会拼?请举手。

(师出示生字拼音卡片,生拼读。师将拼读正确的音节分两行贴在黑板上。)

【点评:由甲骨文的“雨”字,自然过渡到课题,非常巧妙。儿化音的指导示范到位。拼音的复习很有必要,这既是对拼音的巩固,也是为后面课文朗读做铺垫。同时,还是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

师:很好,同学们的汉语拼音学得真棒!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听陈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书像我这样拿着。对!

(师朗读课文。生听完后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热情的掌声。现在请大家像陈老师这样,把课文读两遍,好不好?

生:好!

师:不认识的字,读一下拼音,知道吗?

生:知道。

师:好,开始。

(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

师:有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朗读课文)

师:嗯,读得真好听。把热情的掌声送给这位小朋友。

(生鼓掌)

生:读错了一个地方。

师:哪个地方读错了?

生:“地方”的“方”应该读轻声。

师:哦,是的。(对生1)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

生1:(读)“地方”。

师:这次读对了!请坐!(对另一生)请你站起来,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

(生2朗读课文)

师:把掌声也送给他,他读得很流利。

(生鼓掌)

师:还有很多小朋友要读,是不是?

生:是。

师:好,把书拿好。第8课,雨点儿——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都读得非常投入,非常认真!好,看大屏幕。(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并把部分词语标红。)没有拼音了,大家还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第1自然段。

(生齐读)

师:这里面有四个红色的词语,第一个是——

生:数不清。

师:第二个——

生:雨点儿。

师:很好。第三个——

生:云彩。

师:嗯。这个——

生:飘落。

(生继续读其余段落及各段中标红的词语)

师:好,我检查一下,看这些标红的词语大家是否都会读了。开火车,好不好?

生:好!

师:咔嚓,咔嚓,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火车火车这里开。

(生开火车读词语:数不清、雨点儿、云彩、飘落、半空中、地方、回答、更绿了、长出。)

师:好,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到课文里去,再读一遍。雨点儿,读!

(生齐读课文)

【点评:到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开口朗读课文七八遍了,而且每一遍有每一遍的任务和要求,而且难度也不一样,学生不会觉得枯燥。读文七八遍,就等于与生字见面七八次,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我们在很多课堂上都发现,学生还只是蜻蜓点水地读了一两遍课文,教师就急急忙忙地引导学生开始识字游戏了。殊不知,这样孤立的识字教学,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了汉字的音和形,效率是最低下的。】

师:谁愿意做小雨点儿?谁愿意做大雨点儿?好,小雨点儿站起来,你们要回答我:小雨点儿,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生: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师:你为什么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呢?

生:我想让那里的花儿变得更漂亮!

师:哦,好的。你呢?你为什么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啊?

生:因为那里比较漂亮。

师:嗯,你喜欢去环境优美的地方。好,大雨点儿站起来。大雨点儿,大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生: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师:你为什么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生:因为我想让那里长出花和草。

生:我也是!

生:我也是!

师:哦,你们都好有爱心啊!小雨点儿很棒,大雨点儿也很棒!下面,我们一起合作,把这篇短文再读一读。听清楚要求,我读黑色部分,同学们读红色部分。好不好?

生:好!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师:表扬你们!再来一次,看谁能接上。

(师出示课文,学生读的部分全部被镂空了。师生再次合作“朗读”课文。)

【点评:这个环节对课文内容稍作理解,目的还是为了读书。接下来的师生合作朗读,就是带着对角色的体会去读,加上教师逐步提高难度,去掉拼音,镂空文字,学生最后近乎在背诵了。不知不觉中,学生积累了语言“。读”占鳌头,陈老师做到了。】

三、拓展阅读

师:小朋友们真棒!读着读着,都快背下来了。看,有一位诗人看到这篇文章,可喜欢了,而且他像魔术师一样,还变出一首诗来,谁会读?(出示,部分生字注了拼音。)

生:大雨点儿,小雨点儿,大小雨点儿连成线。

生:小雨点儿,浇花草,花儿草儿长得好。

生:大雨点儿,洒荒坡,坡上花草长得多。

生:大雨点儿,小雨点儿,大小雨点儿讲奉献。

师:对,讲奉献!

师:好,大家跟我读,我读一行,大家读一行。

(师领读)

师:好,我们再拍着手一起读一遍。

(生拍手齐读)

师:同学们真棒!读书读累了吧?趴在桌上,休息一会儿。

(生休息)

师:好,时间到。坐起来。哎呀,另外有一些小雨点儿可调皮了。你们猜它们去哪里了呀?

生:下到房子上了。

生:还下到河里了。

生(故意坏笑):下到下水道了。

师:看来,小雨点儿是要把下水道冲干净。

生:下到汽车上了。

师:有时候还落到我头上了!

(众笑)

师:小雨点儿,你去哪里了呀?

生:小雨点儿落到雨伞上了。

师:哦,落到我们的雨伞上了,滴答滴答的真好听。我再念一首诗,看谁记得最牢。听清楚了哦——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师:谁记下来了?雨点落进池塘里——

生:在池塘里睡觉。

师:对!再来一句。雨点儿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生:雨点儿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师:哦,跟溪水一起散步。雨点儿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生:雨点儿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师:哎哟,真的很调皮。雨点儿落进海洋里——

生:在海洋里跳跃。

师:这个你们都知道了?!这首诗能不能再读一遍?

生:能。

(师生对读这首诗歌,第二遍配着动作对读。)

师:好一群可爱的小雨点儿!这样的小雨点儿,快乐不快乐?

生:快乐!

师: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哟,又跑出一首诗来了。(出示)

雨点儿最快活,

沙沙沙,沙沙沙,

唱着歌儿浇庄稼!

雨点儿最漂亮,

沙沙沙,沙沙沙,

落地开朵水晶花!

(师领读)

师:真棒,都会读了。我们一起读一遍。雨点儿最快活——

(生齐读)

【点评:这个环节是给孩子们换不同的语言环境巩固识字,然而其效果远远不止于识字。从中可看出陈老师时时刻刻有教学整体观,时时刻刻有语言发展观。几首儿歌的出示,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一次次被推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没有挑战,就没有学习!陈老师深谙此道。】

四、巩固识字

师:嗯,漂亮的雨点儿,快活的雨点儿。我今天也认识了我们班这么多可爱的小雨点儿。同学们,课文我们会读了,会背了。生字你们记住了吗?(出示课文)看,这些红色的就是生字,自己单独认一遍。

(生自由认读)

师:我们玩个游戏:送生字宝宝回家。生字变成雨点儿了,谁认出它们了,就请把它们送到“云朵”(课始拼读的音节卡片)下。

(学生认字以及卡片后面的词语,并把生字贴到对应的拼音下面。教师拿出的“雨点儿”生字卡片,一个比一个大,孩子们热情高涨。最后,教师随机指黑板上的生字,全班学生认读。)

【点评:传统的游戏被陈老师玩出了新花样。送生字回家,就是把生字贴到对应的拼音下面,但是,换个说法,孩子们就更乐于参与了。最令人叫绝的是,陈老师把生字写在雨滴模样的纸片上,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雨点儿”越来越大,孩子们最后都惊叫起来了,认读生字的热情高涨。这比任何奖品都有效。这说明我们的学习本身就是魅力无穷的,如果还需要外在的奖品刺激的话,就说明我们还没有充分挖掘出学习本身的乐趣。最后提一下,陈老师生字卡片背后也有玄机,“雨点儿”越大,背后的词语越多,每个词语的字数也越多,挑战难度相应增大,在这个过程中还帮助孩子们扩大了词汇量。真好!】

五、指导写字

师:(出示生字)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写的五个字。手举起来。跟我先写“问”。

(师在田字格中写“问、有、半、从、你”,适当提示要点,并认识新的笔画——横钩。生跟着书空。)

师:觉得陈老师写得很漂亮,是吧?

生:是。

师:你们用心写,一定会超过陈老师。每个字描两遍,再写一遍。注意笔顺,注意写字的姿势。

(生写字。师巡视指导、点评。)

师:下课!

【点评:陈老师的写字指导,做到了言简意赅,示范到位。说明教师自身的基本功非常重要。陈老师专业素养过硬,学生受他的影响,一定能把字写得工整、漂亮。】

【总评】

这是一节轻松、高效的一年级阅读课。孩子们虽然才上学两个多月,但是在具有魔法师般魅力的陈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学得那么开心。我在想,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这么好玩,孩子们还会不喜欢语文吗?

陈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新思想:

一是注重激发兴趣。整节课从课前游戏到结束,都充满着欢乐的笑声。这是因为,陈老师用他的魅力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你看孩子们个个迫不及待的样子,就知道他们多么热爱语文了。

二是注重训练朗读。这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只听见书声琅琅,无比悦耳。读得好,陈老师大加赞赏;读得不到位,陈老师及时提醒,及时示范。每次朗读,任务与要求都不同,孩子们丝毫不觉得疲倦。在朗读中,学生轻轻松松完成了诸多学习任务。

三是注重发展语言。陈老师在这节课上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视。一遍一遍的朗读,是在发展语言;一次一次的说话,是在发展语言;一首一首的儿歌,也是在发展语言。既有语言的感知、理解,也有语言的积累,还有语言的运用。这样的课堂定位,无疑是非常准确的。

四是注重识字教学。陈老师看似花在“识字”上的时间不多,但是实际上他的每个环节都是在为识字服务,只不过他的形式更独特、更隐蔽罢了。他注重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决不搞孤立识字,是很有示范意义的。

8.雨点儿的旅行 篇八

今天,雨点儿被雨婆婆召唤出来了,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这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花儿开得那么鲜艳,小鸟在枝头唱着优美的乐曲,一切都是那么美妙!

我看见了这些,多么想出去看看更多的美景,便哀求着雨婆婆:“婆婆,外面的世界太美了,我可以出去玩一下吗?”雨婆婆摇着头,没有答应,说让我再长大点。终于这次婆婆答应了:“好吧,只不过一定要去做一些有意义、能够帮助别人的事。”

我高兴地在空中飞呀飞,总算能出去了,一定要好好看一看、玩一玩。我来到了一座大城市,落在了一座高楼大厦上,这时已经是夜晚。看着来往的车辆和繁华的都市,心里高兴极了!又一个雨点儿落在了我身旁,我迫不及待地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呢?”“我要去那些常年不下雨的地方,让他们能喝到干净的水。”“唉!你也太无聊了吧,唔,我要去世界各地玩,先不跟你说了,拜拜!”说着,我又踏上了新的旅程。在飞行的过程中,我又迎面遇到了雨点儿哥哥,我又问它要去哪儿。它意味深长地说:“我要去那些需要水的地方,让他们的庄稼能有好收成!”其他的雨点儿也跟了上去。我突然想起雨婆婆的话,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我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后面也有很多雨点儿跟了过来。我们一起来到了一个山区,那天,那里下了一场大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好久没喝到水了。几个月后,庄稼也大丰收了。这些都是雨点儿的功劳,当然也包括我的。

后来,又有不少雨点儿去了更多需要水的地方……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第四小学六(2)班

指导教师:林小丹

9.《雨点儿》教学反思 篇九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悟”出文本中表达的情感。

3、教学《雨点儿》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课件演示雨点儿过后大地的美景,同时配上音乐。学生被眼前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很多孩子看到满目秀色忍不住发出“啧啧”地赞叹声。教师马上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孩子的手马上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立在桌上。他们在脑海中搜集最美丽的词语来描绘眼前所看到,他们争着发言。毫不费力孩子已经完成了一篇精彩的口头作文。

也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接着问孩子:你们喜欢谁?有的学生说喜欢小雨点儿,因为小雨点儿使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有的学生说喜欢大雨点儿,因为大雨点儿使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照我的理解,大雨点儿比小雨点儿更美,因为大雨点儿去了之后,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0.《雨点儿》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我把识字、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论读生字、还是记生字、朗读方面都体现自主精神,学生认记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来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1、在理解“数不清”这个词语时,我问孩子们课文中什么数不清,我认为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我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引在本课教学中,我问:“如果你是花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课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朗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识字应让学生组词、造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通过反思,我体会到:在教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11.雷声大雨点小的平行进口 篇十一

首先,消费者可以在更加清晰的状态下了解购买平行进口汽车的利弊,然后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这样就减少了一些“土豪”头脑发热式的盲目购买。因此虽然表面上看,平行进口汽车的销量数字下降了,但是由于信息不透明所造成的日后持续的纠纷也同样将会减少,此前频繁爆发的“砸大奔、闹宝马”现象大多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这样的举措,对于提升汽车市场的整体质量是有所裨益的。同时,平行进口的遇冷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在成熟和进步。消费者不再以购买价格的高低为选择汽车的唯一标准,开始学会综合思考汽车的使用和维修成本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事实上,如果消费者在购买时多几分理性,那么在后期的使用维权中就会少几分“任性”,这对于平行进口汽车市场整体的健康发展自然是有好处的。

其次,汽车并非简单的日常消费品,汽车的使用更是涉及到安全、环保等方面,因此汽车品牌的所有者的工作也并非制造出一辆质量上乘的好车这么简单,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广告、公关传播,以及建立完善的营销和售后系统等一系列工作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并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一些平行进口车商,仅仅通过简单的买卖行为来赚取不同市场和地区的差价,却不承担其他相应的责任,这种行为对于汽车品牌的所有者,其实也是不公平的。

第三,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规范的平行进口汽车市场在满足小众消费群体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堵住相关法规的漏洞和缺失,更为有效地杜绝腐败的滋生,实现阳光监管和透明监管。尽管平行进口汽车的市场空间不大,但其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领域,相关的法规此前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缺漏,这也是造成此前这个领域市场局面混乱的客观原因。现在市场开放、规则透明后,虽然相关政策法规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总体而言,还是有进步的,至少,人们可以公开讨论,甚至相互争论,以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而不再需要讳莫如深。

12.课文雨点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课改实施以来, 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学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并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其中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为贯彻上述精神,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总量比以前明显增加。阅读课文分必读和选读两类, 三年级开始必读课文中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种。三至六年级233篇必读课文中略读课文共97篇, 约占42%。其中不少是长课文, 而且一般只要求每篇用一课时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应怎样把握?略读课应怎样上?

二、调查概述

1.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 (3~4年级) 的阅读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 (5~6年级) 中要求“学习浏览, 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种表达, 让广大一线教师难以准确把握, 科学施教, 只好在困惑中见仁见智。对照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不少“不放心”的教师略文精教、条分缕析、面面俱到;“很放心”的教师“略文不教”, 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张扬个性, 学多少算多少;还有的教师“略文粗教”, 以粗知内容大意为满足。而真正能深入钻研教材, 像精读课文那样去探讨教学要求、处理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模式的教师为数不多, 教育刊物上或各级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中也鲜有涉及。略读课文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2. 带着困惑与担忧, 笔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3~6年级略读课文做了进一步调查, 初步梳理的数据如下:

(1) 略读课文文体以记事、写人、写景的记叙文为主, 97篇中占了65篇;状物为主的说明文15篇;此外还有童话5篇、剧本1篇、长篇小说 (节选) 4篇、相声1篇、书信1篇。

(2) 略读方式以读为主。按课文前的提示语要求, “读一读”、“认真读”、“阅读”的有48篇;“有表情朗读”、“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的有9篇;“默读”的有33篇;“快速默读”的有4篇;“浏览”的有3篇。

(3) 略读要求重在内容概括、分析与感悟, 体现“粗知文章内容”。其中提出内容概括 (如: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的有26篇次;而要求内容分析 (如: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 的有56篇次;说说内容感悟 (如:悟出什么道理?) 的有35篇次;其中还有28篇次要求交流或讨论;此外有16篇次要求理解特殊句子意义;有13篇次要求进行语言表达分析或想象;有9篇次要求进行文体表达方法比较或分析;有6篇次要求背诵积累, 有15篇次要求抄写、续写、改写或表演等实践运用;只有5篇要求延伸课外搜集资料或阅读原著。

上述数据表明, 教材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意图是: (1) 让学生多形式地读——以朗读、默读为主, 向快速默读和浏览发展。作为略读课教学的重要活动, 凸显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间的交流。 (2) 读中以对文本的内容概括、内容分析、内容感悟为主要要求, 贯彻了《课标》中“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要求。

3. 笔者又整体翻阅了3~6年级各册语文教学用书, 其中六年级上册教学用书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1) 略读课文的教学, 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 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 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 只要抓住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即可, 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 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 自己把课文读懂。

(2)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要求, 独立阅读、思考、交流, 初步体会内容, 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 可以是内容的, 也可以是写法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 可不必多作要求。

(3) 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

从以上可以看出, 教学用书的阐述核心是“降低理解要求, 粗知文章大意, 词句不做重点, 放手学生自学”。略读课文的略的要求显而易见, 而略掉的究竟是什么呢?

4. 笔者再随机抽取四年级上册与六年级上册教学用书中对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发现, 两册教学用书都提到精读课文教学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 还注重以下方面的引导:联系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这些任务正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阅读教学部分提出的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比照之下, 略读课文的略, 原来大部分是略去了阅读教学中领悟表达的方法, 积累语言, 向课外扩展延伸等任务!

调查至此, “真相”大白, 心中不仅在困惑之余顿生惶恐, 倍增忧虑——

选入语文教材3~6年级的97篇略读课文, 多是文质兼美,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很好的文章, 不少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 教育资源十分丰富, 许多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表达方式奇异、想象丰富, 足可为学生学习积累、模仿应用, 更能促进学生迁移至课外阅读, 拓展阅读面, 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按上述略法, 这些教育资源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均遭“略”待, 多被略去, 岂不浪费?实在可惜!

三、对策思考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消除略读课文教学的当前弊端?笔者在调查之余结合自身实践, 有如下对策思考:

1. 思想认识纠正偏差。

笔者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与任务, 不能像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提示语中所要求的那样, 致力于内容概括、内容分析、内容感悟。应该意识到, 略读课文中含有一定精读任务, 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部分, 精与略是相对的。长文短教是精读课和略读课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不能将“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这样重要的工具性任务略去。

2. 教学要求因文而异。

(1) 要因文体不同整体确定略与不略。

纵观97篇略读课文,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占多数 (56篇) , 写景抒情的记叙文与状物类说明文各有11篇和15篇, 而童话故事、诗歌和其他文体各5篇。笔者认为, 说明文、诗歌、其他文体及写景抒情的记叙文篇数虽少, 但工具性教育资源丰富, 在课外拓展运用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甚至优于精读课文, 应该多从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方面加以选择, 不能略去, 甚至局部要精读。

而对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分析的问题要少而精, 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 相互交流, 无需面面俱到, 而对于能体现文章人文情感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和表现人物品质的描写性语言则不能略。这样才能体现略中有精、精中有略。例如, 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青山不老》、《一面》等。像教学《一面》时, 就要重点选择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 引导学生运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精读课中掌握的学法, 去理解感悟“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文中对作者的描写则可略去, 留给学生课外思考。

(2) 要因篇而异, 局部确定略与不略。略读课文篇篇都具有丰富的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各种教育资源, 要因篇而异, 局部确定略与不略。

例如,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索溪峪的野》一文中, 整篇文章应以“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课外扩展延伸”为主要任务, 其他要求可略。文中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和人野四个部分, 教学中应以“山野”、“人野”这两部分为主, “水野”、“动物野”可作略处理。教学“山野”部分, 让学生抓住“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去具体领悟“总分”表达方法, 以及“总分”表达中词语运用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背诵、抄写这一自然段。而处理“人野”部分, 又相对略于“山野”, 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现“人野”的动作描写, 并抓住省略号, 让学生模仿想象一队人中水的动作神态野, 从而使本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 达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作用。

3. 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本。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与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样, 都要坚持以生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要尽量让学生独立或半独立地自主阅读、思考、发现或质疑、讨论交流。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练, 即多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空间, 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独立性。但对不同课文, 学生的读、议、悟、练以及交流、讨论、质疑等实践活动的方式也要思考略与不略。

如六年级上册的《一面》与《有的人》两篇文章中, 《一面》中议、悟文中“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不能略, 而《有的人》中读、悟诗中的情感表达则是不能略的。

4. 教学方法应侧重比较。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主题单元编排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 而且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在内容主题、文体与表达方法方面往往同中有异, 乃至相似、模仿中拓展延伸, 其目的也是要求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迁移于略读课文中, 以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与迁移运用、拓展能力, 进而延伸于课外实现有效的自主阅读。

例如, 四年级上册的《白公鹅》、《母鸡》与其相应的精读课文《白鹅》、《猫》, 在内容表达上都蕴含了对小动物深深的喜爱之情, 而在语言表达上又都运用了欲褒故贬、欲褒于贬的手法, 这是共同点。而不同点则是《白鹅》围绕“高傲”的特点用了总分叙述的方法, 层次分明;《白公鹅》这一特点则不突出。《猫》虽以“性格古怪”总领全文, 但喜爱之情始终贯穿于“古怪”的种种表现之中;而《母鸡》却是以“一向讨厌”开头, “不敢再讨厌”结尾, 先贬后褒, 表达了对母鸡的情感变化。这些表达方法的特点, 表达中所运用的语法差异, 必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 而后在迁移运用中掌握。

5. 扩展延伸应引向课外。

叶圣陶先生说,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当然, 这不是一般俯拾即是的例子, 而是经过专家精选出的优秀范例。学习例文的目的是从中激发阅读兴趣, 悟出阅读方法, 积累阅读经验, 以便能在课外有效自主阅读, 拓展阅读视野,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因此, 无论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作用。

但纵观人教版小语教材, 精读课文中的课外扩展延伸安排得很充分, 如引导课外搜集资料, 安排读写结合的小练笔, 引导课外阅读, 指导开展综合性学习, 有的还在教材后附上《阅读链接》、《资料袋》等供学生阅读。从编者的意图猜测, 似乎略读课文也成了精读课文的拓展延伸。笔者认为, 如若这样认识和处理, 略读课文教学的课外扩展延伸功能就得不到强化和落实了, 没有让其发挥举一反三、学一迁多的作用。

13.雨点儿信息教学反思 篇十三

今天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识字和写字上,朗读上只要求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即可。通过整体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导入非常适合孩子,让孩子们伸出小手,仰起小脸想像小雨点落下来的情景引出课题,小朋友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指导儿话音的时候我也做得很到位,老师通过假扮大雨点儿、小雨点儿说话:“不要把“我”的名字叫错了“来提醒,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小组合作识字的方法很好,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很高,参与性也非常高。但在展示时学生不会倾听,我应该给出孩子们明确的目的,让孩子带着任务去听,从而慢慢学会倾听。

3、朗读课文我也过于着急,应该先给孩子们自由练习的时间,孩子们的心理有底了才敢于来展示,才能再分配任务让学生来读文,同时老师还要给予纠正指导,才能收到效果。

4、写字时老师的提示非常好,但请同学说时忘记了让其它同学也来说一说,达到检测的效果。另:写字时应先让孩子们把一切物品准备好了,再来练习写字歌、握笔歌,读完儿歌就写,保证的写字、握笔姿势的正确。

14.《雨点儿》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篇十四

4、 学生独立标出自然段,并用小手告诉老师有几段,全班交流。

5、 学生自主选择读的自然段以及朗读方式。

6、 感悟第一自然段

读完第一自然段,告诉大家你们知道了什么?

结合课件理解“数不清、飘落”并联系说话

7、 哗,哗,哗,雨点儿们在说话呢!它们说什么呢,你们能听懂吗?

学生朗读2---4自然段,并说说都听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8、 老师和一个学生示范分角色朗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

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并相互评价(体会大小雨点儿的感情)

9、 以小组为单位给动画中的大小雨点儿配音。

10、 雨点儿们到了那些地方有什么变化?看课件,请学生说说。

11、 读后说:如果你做雨点儿,你愿意做大雨点儿,还是小雨点儿,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学交流。

12、 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和小草得到了雨点儿的滋润,会对雨点儿说什么些什么?

《雨点儿》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在教学中贯穿以下教学理念: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让小组长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5.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 篇十五

略读课文“精读化”指的是将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来教, 指导细致, 只是所用时间略短;所谓略读课文“简单化”指的是教师不做指导, 完全让学生自读。这两种情况以前一种居多。客观地说, 这两类做法都有合理之处, 但也皆有弊端。略读课文“精读化”的好处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全面、透彻,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阅读同类的其他文章, 如果教师对教材中所有课文都作详细指导, 那在离了教师之后, 学生将很可能不知怎样阅读。将略读课文“简单化”处理的好处是为学生提供了独立阅读的机会, 不足是教师指导过少, 学生提高有限。不可否认,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处理课文, 但“灵活”应该有一定的限度, 不应忽视两类课文的区别。

正确处理这两类课文, 首先要明了“精读”和“略读”的含义。“精读”是在教师详细指导下, 学生逐字逐句深入钻研的一种阅读方法。那么什么是“略读”呢?理解有些分歧。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 应用这些经验, 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 不再需要老师的详细指导, 这就是‘略读’。” (1) 阎立钦等人认为:略读, 是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 又称“浏览法”或“速读法”。 (2) 王文彦、蔡明等人认为:略读是在精读的基础上对读物求其大要的阅读方法。 (3) 叶圣陶先生强调的是教师指导的“略”和学生费力的“少”;阎立钦等人强调的是阅读的“快”, 等同于“浏览”;王文彦、蔡明等人强调的是“求其大要”。对“略”的主体和含义理解不同, 所下的定义也不同。

理解“略读”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略读”和语文教学的“略读”所指就有所不同, 我们要根据相关情境来确定略读的含义。语文教科书所谓“略读”指的是什么呢?教科书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编写的, 《标准》规定,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自己的视野”, 可见, “略读”是与“浏览”不同, 与精读有别, 是语文课要培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教科书里, “略读课文”是与“精读课文”对举的, 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同处一个单元, 互为补充, 一般精读课文在前, 略读课文在后。联系语境, 推敲词义, 我们认为, 教科书里“略读课文”之“略读”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定义来理解最为恰当。教材中的略读课文, 不应放任不管, 也不宜只是“浏览”, 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仔仔细细地读过。

叶圣陶先生指出, 略读并不是“粗略的”或“忽略的”读, 它也需要一字一句地认真地读, 只不过在某些方面与精读不同:教师的指导不必“巨细无遗”, 而只须提纲挈领;学生运用精读时获得的技巧, 不像精读时须花那么多心力, 这叫“略”。略读与精读的区别不在于是否需要教师指导, 而在于教师指导得详细与否。精读需要教师“纤屑不遗”地指导, 从认识生字生词到赏析语言, 都需要详细指导。略读的指导却是“提纲挈领”的, 只就文章思路、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不必面面俱到。

略读是“精读”与“自读”之间的过渡。学生阅读能力有限, 在初学某类课文时, 教师应详细指导, 教给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而在学过数篇课文后, 则需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 自行阅读, 教师只作较少的指导。略读过后才是自读。如果从精读直接过渡到自读, 学生技巧不熟, 能力不够, 可能会“无所措手”, 就好比由扶着走直接过渡到跑, 肯定是要栽跟头的。在语文教材中, 每单元设精读课文数篇和略读课文数篇, 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所区分, 不要平均分配力量, 对精读课文要“精磨细打重锤敲”, 教略读课文时, 只需提示方法, 相机诱导, 对于课外习题或阅读材料, 可放手让学生去读。这样, 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发展。

正确区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略读是一种独立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吸收知识、拓展视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仅仅依靠学习课本的几百篇课文是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的, 还必须在课外大量阅读。《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如果学生不掌握略读的方法和技巧, 在当前课业负担非常沉重的情况下, 课外阅读往往会变成一句空话。

培养阅读能力离不了知识的迁移, 略读其实是将精读课所学知识迁移到略读课文的阅读上。要实现有效的迁移, 必须在学习精读课文时就有迁移意识, 为略读作相应的知识储备。在略读时对学生要有必要的指导, 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要确保学生真正能学到东西, 不能让略读流于形式。

对于不同年级来说, 略读指导的详略也是不一样的, 越是低年级, 指导越要详细,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 教师的指导可以逐步减少。不过, 这也不是绝对的, 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语文课必须重视“略读”能力的培养, 只有真正把略读课文处理成“略读课文”,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 才能在阅读实践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注释

1[1]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第254页。

2[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175页。

16.脱硝 政策雷声大,雨点小 篇十六

今年年初,环保部颁布了《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电厂脱硝工程再次被提上议程。

大气环境的日益恶化提醒我们,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势在必行。事实上,我国早在2003年就出台文件要求电厂脱硝,但由于政策是非强制性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脱硝工程将大大增加电厂的成本,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企业不堪重负,自然缺少动力。

“现在煤价走高,电厂本身已经是负利了。作为电厂,尤其我们是股份制的民营企业,运行脱硝工程,根本承受不了。”广东顺德五沙热电厂(以下简称“五沙电厂”)经营部部长万义荣对《新财经》记者表示。根据五沙电厂的核算,电厂脱硝的运行成本费用每年高达4799万元。

保护环境是大势所趋,国家政策应该怎样落实?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要求脱硝电价补助是企业一致的呼声。

脱硝势在必行

说到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万义荣并不回避。他回忆说,五沙电厂刚规划筹建时,四下里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短短几年时间,电厂建立起来了,环境也面目全非了。原来绿意盎然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已悉数变成了黄色。新建不久的建筑物也被腐蚀得厉害,诸如避雷针、防盗窗、防盗门之类有金属的地方,锈迹斑斑。“除了这些看得见的,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比如,我们人体吸吸入过量的二氧化硫或者氮氧化物气体,危害也很大。”

万义荣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五沙电厂自规划之初就把脱硫、脱硝提上了日程,并一直在努力节能减排,力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从企业本身来讲,缺少足够的财力支撑,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国煤炭丰富、电力偏紧的背景之下,电厂已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煤中所含的杂质硫(约1%),在燃烧中排放酸性气体二氧化硫(SO2);燃烧产生的高温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排放酸性气体氮氧化物(NOx)。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后形成酸雨(硫酸雨和硝酸雨)。

酸雨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酸雨使得大气透明度变差,令城市变为“烟霾岛”,有害居民身体健康;可导致土壤酸化,使植物中毒甚至死亡;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或诱发植物病虫害;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建筑物损坏,建筑材料变脏、变黑,影响城市市容和城市景观。

据了解,在北欧一些国家,由于氮氧化物的沉降,使得水体中氮成分大大增加,已经引发了海水赤潮。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已超过烟尘污染,成为大气环境的第一大污染物。

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电厂是氮氧化物的最大来源,其次是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氮氧化物的成分是硝,因此,硝是电厂对环境的最大污染源之一。

作为电厂环保的一种技术设备投入,脱硝工程能够消除氮化合物,直接减少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脱硝势在必行。

脱硫应起到示范效应

对于电厂来说,是否应该强制脱硝?有业内专家表示,这需要综合考虑。因为脱硝不仅仅是新型环保技术问题,还要考虑电力企业的经济成本和相应的财政投入。万义荣也表示,从企业自身来讲,的确面临很大的成本投入。

相比较而言,脱硫工程在我国推行得相对较好。国家强制电厂上相关装置,并给予电价补贴。目前,世界各国对脱硫都非常重视,已开发出数十种行之有效的脱硫技术。

由几家企业小规模起步,我国大约在十年前就开始研究脱硫工程。发展至今,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烟气脱硫市场,能依靠自主研发的脱硫技术给产业注入活力。

脱硫产业,美国用三十多年才发展起来,我国用了不到十年。从脱硫电价补贴每度电1.5分钱,到各类意见的出台和措施的颁布,我国脱硫产业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进入整合时代。

相关部门对脱硫的重视程度和治理程度正逐年加强,脱硫产业的容量进一步得到提高。据悉,行业龙头龙净环保脱硫项目的营业收入,从2005年的1.75亿元提升到了2009年的将近12亿元。产业发展态势喜人。

在我国,脱硫产业先行,但仅仅脱硫是远远不够的。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授贺克斌指出:“我国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削减二氧化硫10%的目标,但如若不进行综合治理,二氧化硫的减排效果将被氮氧化物的增长全部抵消,因为尽管降水中硫酸量下降了,但硝酸量却上升了。”

据万义荣介绍,发达国家是脱硫产业和脱硝产业同时发展,电厂实施双项工程一并起步。相比较而言,我国脱硝产业却明显滞后。

“我国在三年前开始强制要求脱硫,而脱硝没有强制要求。但现在要求更严了,要上电厂一定要加装脱硫、脱硝设备,尽量减少燃煤、燃油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万义荣指出,政策在脱硫和脱硝方面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脱硫设备有电价补贴,而且已经实施了三四年,但是,脱硝这块补助一点也没有。

在脱硫电价政策的激励下,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相关专家表示,对脱硝而言,脱硫应起到示范效应,脱硫电价的执行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电厂有苦难言

对于脱硝电价补贴,万义荣告诉记者,最初有关部门也认为应该给,因为电厂有投入、成本高,但一直没有出台具体执行措施。

“现在市场煤价持续走高,要上脱硫,又要上脱硝,企业财力很吃紧。”万义荣说,“我们电厂去年的收入情况还马马虎虎,一是可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加大了投入,对电的需求量较大,再者去年煤价还不是很高。但今年的煤价在去年的基础上,上涨幅度高达30%~40%,而电价在有些地方,比如广东,不涨反降。”

今年年初有消息称,龙煤集团与五大电力集团中的四大电力集团所属电厂签订的2010年电煤合同,吨煤价格在去年的基础上上涨了50元。这只是开了个小头,之后的半年里,煤价持续走高。据万义荣说,最近的煤价又涨了约200元/吨。

2009年的“好日子”来得快,也去得快,这让电力企业叫苦不迭。高位徘徊的煤价令他们惴惴不安,电煤库存下滑的紧张现实让部分企业如履薄冰。因“缺煤”,华中地区一度电力供应紧张,一些火电机组被迫停机。

内部挖潜空间不大,企业只能努力从购煤、运煤方面控制成本。背负着重重压力,2010年,大部分电力企业面临微利甚至是负利的结局。华电能源一位负责人称,他们去年已经亏损,如果煤价还这样高,2010年,公司将继续亏损。

根据发改委开会确立的煤电联动的精神,煤价每上涨5%,电价就要上调1分钱/度。但现在电价根本就不动,企业却得面临煤价的持续高涨。万义荣说:“如果国家再强制脱硝的话,我们企业的压力很大。”

“燃煤之急”让五沙电厂很伤脑筋。煤价飞速上涨,没有计划煤,领导就拍板买市场煤。“可市场煤内地价格很贵,那就买国外的,因为现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印尼煤价稍微低一点,为了生存,我们就买印尼的煤。设计煤种(一般是指报告书和初步设计中采用的煤种)买不到,我们就买热值低一点的,没有办法,为了发电。”万义荣告诉记者,作为电厂,发电可能亏损,但不发电也不行,“之前我们跟电网签了合同,一年要发多少电就一定要发的,如果发不足,将面临罚款” 。

今年年初,五沙电厂用于发电的40多万吨煤,有2/3来自印尼。

就五沙电厂本身来说,电厂现运行两台30万千瓦超火电机组,工程总投资数额巨大。万义荣有一肚子苦水:“还有70%银行贷款,如果没有效益,就还不了贷。”虽如此,电厂用于环保的设施建设一项都没少,一开始就上了脱硫、脱硝设备。“其中脱硝系统一投资就是1.5个亿,平时的费用一度电要1.4分钱。”投运以来,环保也成为公司的亮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来自五沙电厂的脱硝运行成本核算表显示:电厂脱硝运行成本费用总计为4799.65万元/年。按年运行7500小时,上网电量33亿kWh计,4799.65÷330000≈0.0145(元/kWh),供电脱硝成本为:0.0145元/kWh。因此,万义荣最期待的国家脱硝电价补贴值为1.45分钱。

据记者了解,另一家电厂——广东国华台山电厂,也面临同样的困境。电厂配置相关脱硝设施,投入巨大,对于目前部分经营困难的电力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民营电厂的生存越来越难。由于脱硝运营成本巨大,不少电厂,特别是民营电厂,虽然已经上了脱硝设备,也没有运行。

企业脱硝经济负担应削减

事实上,我国环保行业的发展,强烈依赖于政策的激励和保障。从我国脱硫产业的发展来看,政策对行业发展的推动力可见一斑。

早在几年前,我国已提出了要脱硝,国家早在2003年就已经对脱硝相关政策立项,多方期待脱硝能和脱硫做得一样好,但相关配套措施一直没有出台。目前的情况是,国家已经给出政策,支持电厂上脱硝装置,但怎么支持并没有务实的举措。企业呼声较高的电价补贴,也没有得到政策支持。

去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环保处处长赵鹏高,在第十一届国际环保产业展览会暨环保产业报告会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烟气脱硝的经济政策和电价政策,当年将开展试点工作。”

业内有关专家指出,《技术政策》是脱硝技术的引导性政策,先于相关经济政策出台,从而保证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技术先行,通过基于技术的相应方案来确定需要多大的成本投入,从而确保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协调。

这也说明了:脱硝标准的制订等问题令业内人士困惑,实用性政策的出台尚需等待。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脱硝电价等问题属于经济政策范围,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出台配套政策,如发改委、财政、税务等,环保部门也会参与到火电厂脱硝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的核算工作中去。到底该补多少钱,牵扯到多方因素,也决定着多方利益。

据介绍,单从脱硝技术上来讲,我国多采用乙胺加蜂窝式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这是引进的日本技术,即加胺进去,跟碳起综合反应,使得其不生成硝酸。五沙电厂目前用的就是上述方法。万义荣表示,有的企业正在研发新的方法,国家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有更好的方法,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所以,政策跟上之后,技术不成问题。万义荣还提出,“电厂现在要强制脱硝,但是相关的管理是一片空白,没有考核。”

从长远来看,在环保技术进步、电力需求增加等积极因素的推动下,电力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但近年来,我国火电发展增速已趋于减慢。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电力行业已经进入了微利甚至是负利时代。

上一篇:贫困家庭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分析化学试卷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