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历史教学计划(精选8篇)
1.初一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一
初一历史第一册期终练习
1、在下列远古人类中,还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是:(D)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B)
A、水稻、小麦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
3、我国原始居民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是:(C)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人 C、大汶口人 D、半坡人
4、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B)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大方鼎 C、铜车马 D、盂鼎
5、“国人暴动”发生在:(C)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6、“春秋五霸”中,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A)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7、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时期:(D)
A、形成 B、发展 C、鼎盛 D、瓦解
8、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A)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9、战国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主张的是:(D)
A、老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10、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开始于:(C)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0年
11、“焚书坑儒”这一严重破坏文化的事件发生于:(C)
A、战国 B、春秋 C、秦朝 D、西汉
12、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A)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吸取秦亡教训 ③重视发展农业 ④王国势力强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把田租定为三十税一的皇帝是:(B)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4、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C)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5、发明于汉武帝时期的播种工具是:(D)
A、犁壁 B、水排 C、耧车 D、耕犁
16、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B)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17、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交往的历史开始于:(C)
A、甘英到达波斯湾 B、罗马人身着中国锦衣绣服
C、中国丝织品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D、公元166年,大秦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
18、最早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在我国的:(C)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9、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D)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20、下列人物中两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最杰出的代表是:(C)
A、范缜 B、王充 C、董仲舒 D、张衡
21、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B)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22、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D)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 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
23、下列四个成语中,不出自淝水之战的是:(D)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风声鹤唳 D、破釜沉舟
24、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谢石、谢玄带兵迎击秦军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D)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下列著名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巨鹿之战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28、我国古代杰出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这比欧洲要早:(C)
A、500年 B、800年 C、近1000年 D、1100年
29、下列著作中,属于郦道元的著作是:(B)
A、《论衡》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30、建安诗人的时代是:(B)
A、两汉之交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考古发掘表明,我国原始社会中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 人,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北京人人。
2、元谋人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前,北京人距今年代为70万年至20万年前。
3、西周为巩固奴隶主政权实行了分封制 制,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战国时期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5、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写的不朽的抒情长诗名为《 楚辞》。
6、西汉文景两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文景之治 ”。
7、汉武帝时,派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使 西域地区正式归汉朝中央政权统治。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8、汉朝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9、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是 《伤寒杂病论》。
10、右为《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①是 国,建立于 年,④是(填都城)。
1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12、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张仲景,被称为“书圣”的是孔子。
13、按朝代顺序排列下列王朝:
西汉 西周 商 夏 战国 春秋 东汉 秦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封建社会:、、、三、连线题:(共8分)
春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孙子
战国 “民为贵,君为轻” 董仲舒
西汉 “温故而知新” 孟子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孔子
四、列举题:(共12分)
1、列举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者和亡国者。(6分)
2、列举汉武帝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的措施。(6分)
五、材料题:(共4分)
材料:“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是谁的话?
司马迁
2、作者写过什么书?内容如何?
《史记》 记载了从黄帝到炎帝3000年的历史
六、简答题:(共14分)
1、你认为秦始皇采取的哪些政策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8分)
告诉后世改革是社会之本。
2、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汉人胡食、胡人汉服、改姓氏、通婚姻、迁都洛阳
初一历史第一册期终练习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30分)
15
C B C B C A D A D C C A C C C
30
B D C B B B D D B B C A C B B
二、填空(每空1分,共32分)
1、北京 山顶洞 2、170万年 70万到20万年 18000年
3、分封 县
4、李冰
5、诗经 离骚
6、文景之治
7、张骞 新疆 夷洲
8、河西走廊 欧洲
9、《神农本草经》
10、魏 220 洛阳
11、贾思勰 齐民要术
12、张仲景 王羲之
13、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战国、秦、西汉、东汉
三、连线(共8分)
春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孙子
战国 “民为贵,君为轻” 董仲舒
西汉 “温故而知新” 孟子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孔子
四、列举(共12分)
1、各1分
朝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建立者 禹 汤 周武王
亡国者 桀 商纣 周幽王
2、①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分)②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1分),把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营(1分)。③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1分)④接受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1分)。
五、材料(共4分)
1、司马迁(1分)
2、《史记》(1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分),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1分)
六、简答(共14分)
1、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专制集权统治,被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下来(3分)⑵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经济交流。(2分)⑶修筑万里长城,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进攻。下令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秦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3分)
2、①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2分)②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2分)③迁都洛阳。他还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2分)
2.初一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二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把教学内容, 尤其是把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不搞形式主义, 课堂教学应通过合理的思维训练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来提高效率。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并重, 本人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在这些方面作了一点尝试。该教学方法的运用共分为五步:
一、设疑启智, 吸引学生注意
中学生朝气蓬勃, 精力充沛, 课间10分钟往往是在嬉闹娱乐中度过, 这种快乐激昂的情趣常常持续到上课, 往往老师走进教室, 学生咧开的嘴还合不上, 因此上课开始的5分钟, 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 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回课堂, 本人往往会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提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如我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 就用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课的开始, 1840年6月, 英军4000人乘47艘战舰, 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发动侵略战争, 尽管从1840-1842年两年中, 英军把侵略军人数增加到万余人, 但相对于拥有4万万人口, 近百万军队的大清朝来说, 这个数字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 拥有天时地利的清王朝恰以失败告终, 让人很是费解,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议论纷纷, 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当然一堂课开始的提问必须能高屋建瓴, 从大的历史背景着眼, 但又须与当堂课所学的内容密切相关。
二、认真阅读课文
教师在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向课堂后, 第二步是让学生花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读书。苏霍姆林斯基积30年之经验, 把阅读、书写、计算、观察表达合称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 而阅读则是这些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深信到了中高年级, 学生能不能顺利进行学习, 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 而学生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中学生学习历史一定要认真读书, 因为教科书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工具, 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那如何进行阅读, 下面以《鸦片战争》这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 从阅读范围上来说, 读书应该从引言读到各子目的标题, 再读到正文, 同时课文中所涉及到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模块链接, 课本上的插图, 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地图册上的地图也要认真读过去, 初读课文的要求是全面的仔细的。
第二, 找关键的字词, 高中历史教材的每一课篇幅较长内容多, 记忆量大知识点容易混淆、遗忘, 而学历史的首先一环是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记死背硬, 为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关键性的字、词, 这些关键的字词往往是理解教材内容的重点, 学生如果能找了来, 就说明他对教材内容理解达到了一定的层次。
第三, 理清每段层次及相关每层的意思, 学生在阅读, 找实关键字词的基础上, 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商讨每层的意思, 这是一种将书由厚读到薄的有效方法, 也是锻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好方法。如《虎门销烟》这一子目下的第一段, 学生讨论后认为可分为一层, 主要讲18世纪中后期的为开拓海外市场, 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第二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讲清朝经济落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第二层主要讲清朝政治腐败, 军备废弛;第三层主要讲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此类推第三段分一层, 主要写为扭转以对华贸易的逆差,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所带来的危害。第四段分一层, 主要写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 英国据此发动侵华战争。
第四, 编写阅读提纲, 学生在总结每段每一层的意思后, 教师要求各组学生讨论编写各子目下的读书提纲, 只有形成了读书提纲, 学生才能理解各段之间的因果关系, 或前后联系。当然, 编写提纲的方法有多种, 有纯文字式的, 有纲要图表式的, 也有二种有机结合的等等, 如《虎门销烟》这一子目下的提纲, 经过师生共同协商, 认为文字和纲要要图表结合式的提纲较为合适。如:
三、师生互动提出问题
对一篇课文, 学生在完成以上四步之后, 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提问题。问题是发现的动力, 创新的前提, 善于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 提问题要求紧扣教材课标。提问方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提, 也可以使学生对学生提。教师向学生提问题, 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上和能力上的薄弱点, 以深化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为目的;学生向学生提问题主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培养自己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能力。
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教师向学生提的问题是:1、结合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内形势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该题目很好地结合了鸦片战争的背景, 并且把背景细化成经济、政治、对外政策三方面进行中外对比说明。2、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本课测评) 该题是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理解, 不仅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要求学生将鸦片战争作为分水岭, 比较战前战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巨变, 从而得出结论。
至于学生对学生提问题, 教师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本身给予一定的评价, 对提得好的, 有水平的问题给予鼓励。避免学生提的问题过于幼稚, 如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战争是由谁发动的?
四、设计好习题, 讲练结合
期中、期末考试、会考、高考都离不开习题。习题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教材的任何构成部分所不能替代的。尽管教学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无论如何有效的教学过程离不开习题。
那如何选择习题呢?选择习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习题要符合历史学科对学生能力要求的特点。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况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选编的习题, 所体现的能力要求一定要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2、试题的内容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有一定的广度, 即覆盖本节课的内容。3、试题的难度分量要适中, 即要让班上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4、试题的类型最好与会考高考的题型相吻合, 同时编排上注意, 从易到难, 呈梯度上升。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来回巡视, 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 同时讲评时让学生主动提出不理解的内容, 教师有针对性地讲出错误原因, 以加深对知识点理解和查漏补缺。
五、及时总结, 形成总结性板书
当然, 对上好一课的第五个步骤是讲完新课后师生双向交流进行小结, 同时必须把小结的成果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 对小结和板书的要求是重点突出, 提纲挈领, 另外, 黑板板书还必须布局合理, 自成体系, 比如《鸦片战争》这一子目下师生共同讨论的设计的板书如下:
3.初一历史教学应如何巧设问题 篇三
关键词:上下衔接;横向比较;纵向联系
一、上下衔接巧设问
在学习“伐无道,诛暴秦”时,我们可以针对上一课“秦王扫六合”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曾幻想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代永远传承下去,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一手缔造的这么强大的一个帝国,短短15年后便灰飞烟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毁了这个帝国呢?这样设疑一定会吊足学生的胃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横向比较巧提问
在学习了“北京人、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之后,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山顶洞人、半坡人又是如何生产生活的,他们又有哪些进步呢?同样的道理,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孟子、老子和韩非几乎都关注到了治国这一问题,但他们在如何治国这一理念上观点相同吗?他们各自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思想?通过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了学生同类问题比较找异同的能力。
三、纵向联系巧设疑
在学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春秋时期哪国也有过类似的做法?结果如何?由此你会发现一个什么有趣的规律?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自然而然可以得出结论:改革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个国家要想强大起来,必须革故鼎新,不断改革;改革能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从而启发学生忆古思今,学生便可以理解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除上述三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反向思维巧设疑,换位思考巧设问,紧扣内容巧设问等等,这些都可以确保教师创设问题的有效性。
初一正是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时期,也是进入初中阶段后最天真可爱、无知无畏的时期,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设计问题这个环节,精心备课,提高所设问题的质量,从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真正从内心深处爱上历史这门学科。
4.初一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四
选择题:
1、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20万年
2、是世界生物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也是该作品作者达尔文逝世200周年。他在书中提出人类史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在人类漫长的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语言B、直立行走C、劳动D、自然环境
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谋人是目前已确定的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D、远古人类都过着氏族生活
4、学习了《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后,同学们对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究,你认为结论正确的的是哪一项()
A、为了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B、智力低下
C、喜欢过群居生活D、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只靠个人力量难以生存
5、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作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D、过着群居生活
6、3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专题片看到的生活场景有哪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磨制的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已有爱美之心
7、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
8、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
9、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水立方等设计精巧,已经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而大约70前的我国原始人类建造的房屋也令人惊叹,看右上图房屋结构,结合地理环境因素,说出它是哪一远古居民的房子()
A、半坡原始居民B、山顶洞人C、北京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10、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船形彩陶壶。下列表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A、当时的制陶技术已十分高超B、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造船技术
C、船已经作为了交通工具D、当时已出现了文字萌芽
11、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
12、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①定居生活②建造房屋③饲养家畜④制造陶器⑤使用打制石器⑥用耒耜耕地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
13、某电视台要拍摄右图中人物历史纪录片,如果由你来担任策划,下列情节你最可能保留的是()
A、他后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它在涿鹿之战中被蚩尤打败
C、他去世后将王位禅让给大禹D、他领导的部落生活在长江下游一带
14、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而展开大战,地点在()
A、涿鹿B、阪泉之野C、牧野D、安阳
15、1958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发掘出船形彩陶壶,说明了当时已经用船作为交通工具,相传造出车船的是()
5.初一历史教学计划 篇五
本学期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文书资源:图书,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
2、音像教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材软件。
3、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对媒体设备,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
4、人力资源:学生,求职人员,教师,邻居等社会人士。
三、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是学生生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学生从此跨入初中,跨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为了珍惜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成长,要认识新环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药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新奇的特点,促使他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这一阶段的学生有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措施:
1、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熟透教材,通过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把握每一节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课堂上,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3、指导学生做到课前的收集资源,资料和图片的准备。养成积累知识,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划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后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每一课为四课时,探究活动两课时,具体安排见进度表。
6.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篇六
转眼间,寒假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学期来了,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中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特制定了初一历史下学期的教学计划,计划如下:
1,本学期所作要求及力争达到的目标
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2,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3,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4,加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培养多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作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习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二,培养思维能力的准确性,指导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段限,明确概念,牢固掌握人,时,地,事等等重要因素,并力求把知识点扩大为知识面.第三,培养思维能力的敏捷性,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并能在一定时间里完成适量的书面或口头练习,不仅要强调准确,而且要强调速度.不仅要牢固掌握教材中的直接知识,而且对间接知识,还能够触类旁通,做出敏捷反应.5,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6,加强教育科研,理论联系实际搞好历史学科研究.7,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丰富历史课堂内容..8,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9,认真,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教学进修活动,以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7.初一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七
如何在历史备考中渗透时代性与世界性意识呢?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当今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认真分析、判断其发展趋势与方向。如,国内热点问题可以关注三农、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党建、环保、经济转型等问题;国际问题如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本的政治走向等问题。
其次,要研究历史,细心研究与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的历史知识点。依托自身比较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分析历史知识中蕴含的基本道理,注意归纳与总结。
第三,要在历史备考教学中做到知识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时刻关注历史知识的时代性与世界性,教给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解决相应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与方法。这与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时代性、世界性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下面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在必修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需要把古代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律的产生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并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文明的相关内容对比,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这两种文明的重大意义及局限性,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际需要,汲取有益的经验,如,从雅典民主政治中可以得出:制定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来保证民主制的正常运行;加强对民主的监督和保障民主的实施,避免民主走上极端等。从罗马法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法律的制定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法律应体现人文关怀等。
【案例二】在必修Ⅰ“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认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的加强,使当今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被帝国主义包围下的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抓住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努力成为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才能在未来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只有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只有深刻理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政府提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战略的重大意义,对帮助学生认清自身所处的时代及自身所负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案例三】必修Ⅱ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典型的时代色彩,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备考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探索活动,总结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体会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经过不懈努力,坚持从实际出发, 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最终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复兴、与时俱进的伟大的党。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发挥历史学科优势,渗透正确的思想教育。
【案例四】必修Ⅱ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以美国为例,勾勒出了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美英等国在各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许多借鉴之处。例如,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政府注重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调节和指导;注意解决社会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合理积极的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人才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启发学生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时能以史为鉴,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建设实践。
【案例五】选修改革本,应强调改革的必要性与影响。可以看出,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历史上的改革,有的促进社会进步(如商鞅变法、梭伦改革、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等),有的阻碍社会进步(如戈尔巴乔夫改革等),有的改革主观目的反动但起到客观积极作用(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都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中可以吸取诸多经验。联系现实: 结合30年来的巨大建设成就,认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 正确性,坚定改革的信念。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时代性与世界性教育,是历史赋予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舞台的大背景下加以叙述,有利于学生了解今天世界与中国现状的由来及其中外历史发展的联系与区别,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及其公民意识。”
摘要:新的历史时代呼唤新的历史教育。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强调时代性和世界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洞察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现实,把握时代发展的历史脉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的历史价值,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认识世界,提高综合素养。
8.初一上历史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教师 思维能力 培养 讨论
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問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通过练习提高能力。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 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三)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四)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五)课堂讨论的收获,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环。
【初一上历史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新学期初一历史学习计划:历史记忆歌08-18
初一历史工作计划07-07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06-15
秋季学期初一历史备课组计划07-09
初一新生如何学好初一历史?09-05
初一历史下册历史知识点08-16
初一怎么学好历史10-23
初一历史全面复习提纲08-07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08-26
冀教版初一历史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