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2024-06-1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11篇)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篇一

【单选题】 第(1)题 严格高效执法,需要做到(C),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2分】 A.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B.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C.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D.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2)题 司法体制改革包括(d)基本原则。【2分】 A.国情出发,吸取外国司法经验又决不照抄照搬原则 B.最广大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 C.司法独立和司法监督相平衡原则 D.以上都是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3)题 法律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法定程序上升为(b)的主张。【2分】 A.党的意志 B.国家意志 C.人民意志 D.集体意志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4)题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应当具备一定的功能。(a)主要是政府提供市场秩序包括规划、引导、制定规则、纠正失灵等,以及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监管。【2分】 A.经济职能 B.政治职能 C.文化职能 D.社会职能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5)题(c)就是把合法性判断作为思考问题的前提,其主要表现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法律及其基本原则对人思想的影响。【2分】 A.法治方式 B.法治社会 C.法治思维 D.法治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6)题 加强与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的途径包括(d)。【2分】

A.始终坚持依法执政

B.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C.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D.以上都是

【单选题】 第(7)题 严格高效执法,需要做到(a),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2分】 A.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B.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C.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D.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8)题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体现在党要领导(a)。【2分】 A.立法 B.司法 C.行政 D.执法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9)题 在我国,发展中国的民主在宏观上是(a)的三位一体;微观上是()的三位一体。【2分】

A.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协商民主、自治民主、选举民主 B.协商民主、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 C.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协商民主;依法治国、自治民主、选举民主 D.协商民主、自治民主、人民民主;党的领导、选举民主、依法治国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10)题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d),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 A.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B.提高行政立法的质量 C.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D.坚持严格执法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11)题 党的执政主张凡是要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必须由国家权力机关经过(b),使之成为法律法规或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再由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依法实行。【2分】 A.党内程序 B.法定程序 C.意定程序 D.多数投票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12)题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国务院依法制定实施了(a)。【2分】 A.《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13)题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d)。【2分】

A.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生态发展的客观需要 B.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 C.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D.以上都是

【单选题】 第(14)题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主要体现在(d)。【2分】

A.强调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B.确保实现司法的独立性

C.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D.以上都是 本题答案:ABCD 【单选题】 第(15)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2分】

A.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 B.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行政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C.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D.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理念之一 本题答案:ABCD

二、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

【多选题】 第(1)题 法治理念的功能主要有(abcd)。【2分】 A.表征和指称功能 B.中介和外化功能 C.引导功能

D.科学的预测功能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2)题 法治所追求的,或者说法治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要价值有三,即(abc)。【2分】 A.自由 B.秩序 C.正义 D.权力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3)题 反映中国法治实践特色的法治理念有(abcd)。【2分】 A.主权在民 B.公平正义 C.顾全大局 D.坚持党的领导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4)题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内容包括(ad)。【2分】 A.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B.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C.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

D.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防范社会风险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5)题 反映法治发展普遍规律的法治理念包括(abcd)。【2分】 A.保障人权理念 B.程序正当理念 C.法律平等理念 D.权力制约理念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6)题 进一步拓宽市场准入要求(abcd)。【2分】 A.建立市场平等竞争秩序需统一企业立法 B.明确准入领域的负面清单机制 C.完善企业登记制度作为准入公示 D.以上均对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7)题 民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制化的基本要求(abcd)。【2分】 A.确认民主成果 B.保障民主权利 C.制裁侵权行为 D.以上均对

王娜 2015/11/8 11:05:13

【多选题】 第(8)题 当前,我国行政立法质量的提高须抓好几个关键环节(abcd)。【2分】

A.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 B.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式 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式 D.强化备案审查制度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9)题 在理清法治框架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就应该贯彻依法治国精神内涵,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重点注意(abcd)。【2分】 A.转变现有的法治观念 B.适度放宽市场管制

C.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D.提升宏观调控的法制化水平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10)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基础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bcd)。【2分】 A.多元 B.统一 C.尊严 D.权威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11)题 执法为民要求执法者(abcd)。【2分】 A.常怀爱民、为民之心 B.常存便民、利民之意 C.常除坑民、害民之祸

D.忠实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的各项要求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12)题 从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涵来看,合法行政包括了一些几方面的具体要求(abc)。【2分】

A.从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涵来看,合法行政包括了一些几方面的具体要求 B.必须依据法律、遵守法律 C.必须依据法律、遵守法律 D.不符合法律要旨的不用撤销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13)题 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文化法治工作实践,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时要有以下(abc)基本思路。【2分】 A.培养法治思维是基础 B.培养法治思维是基础 C.强化法律实施是关键 D.严厉的执行措施时关键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14)题 强化法律实施要(abcd)。【2分】 A.加快推动文化立法,健全完善文化法规体系 B.加强依法行政,坚持转变政府职能 C.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养法治思维 D.提高文化执法水平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15)题 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发展方向(abc)。【2分】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C.推动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公民参与扩建广阔的政治平台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16)题 自由要符合正义要求,即(abc)。【2分】 A.公正地分配自由和权利

B.自由不能被某些个人或集团所滥用

C.个人行使自由要以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大众的自由为界限 D.没有最低限度的自由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17)题 坚持党的领导,(abcd)。【2分】 A.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B.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C.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D.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18)题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abcd)。【2分】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19)题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abc)有机统一起来。【2分】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20)题 程序是指进程的(acd),意味着各种事物处于适当的地位,发挥着各自的功能,相互之间形成互动、固定的关系。【2分】 A.一致性 B.不确定性 C.连续性 D.确定性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21)题 执法为民要做到(abcd)。【2分】 A.为人民执法 B.靠人民执法

C.尊重和保护人权

D.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22)题 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贯穿于各项工作制度措施和各个工作环节,真正做到(abcd)。【2分】 A.科学立法 B.依法行政 C.公平司法 D.严格执法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23)题 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必须(abcd)。【2分】

A.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B.提高立法质量 C.严格执法 D.公正司法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24)题 监督必须是全方位的,监督主体之间必须衔接到位,必须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abcd)。【2分】 A.监督权 B.监督范围 C.内容 D.程序

本题答案:ABCD 【多选题】 第(25)题 依法治国的理念包含(bcd)。【2分】 A.人民民主 B.法制完备

C.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D.权力制约

【判断题】 第(1)题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 【2分】 正确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2)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2分】正确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法的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法的形态。【2分】 正确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4)题 市场经济是作为一种规则经济,不同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更加需要法律规则的规制。【2分】 正确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5)题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涉及司法的公信力。【2分】正确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6)题 依法治国最终将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与社会福祉上,司法实践应始终围绕人民利益,做到为人民服务,执法为民。【2分】 正确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7)题 文化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领域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2分】错误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8)题 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源于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2分】 正确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9)题 全民守法要做到守法与有德的统一。【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正确

【判断题】 第(10)题 法制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民主是法制的确认和保障。【2分】

正确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篇二

“法治中国”是一个上位概念, 它是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的角度, 概括出“法治中国”建设的立体建构体系。

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前提。法治国家建设重点要解决的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宪法和法律的顶层设计以及与法治相关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问题。

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和基本原则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或者主权在民,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的原则;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高质量的立法;政府权力来源于法律, 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和监督制约公权力;公权力来自人民的赋予。法治国家建设就是要解决政治国家运行的基本前提和“善法良治”等基本问题, 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提供基本的法治前提和法治背景。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角度看, 法治中国建设的全部内容应当是法治经济、法治政治、法治文化、法治社会、法治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法治建设。其中,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者共同推进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

二、培育法治文化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意义

在当前综合国力竞争中, 文化软实力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在国内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人民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期盼良好的制度、法治、文化、生态环境。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 文化外交等方面明显滞后。因此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其中, 法治是各种文明建设的主线, 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 都坚持法治理念。

法治文化是一种公众共同认同的法治观念和价值判断, 是全体社会成员对法治的普遍态度。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种以法治为准绳的生活方式, 广大的群众通过养成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 进而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和认同的生活方式。对法治文化的普及, 能将法治理念转化为我们全体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精神情感价值目标, 使法治文化对法治中国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建设法治中国, 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全民形成法治意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事理政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因此, 营造法治氛围, 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是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围绕法治中国建设来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1. 执政党和政府首先要革除人治思想,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由人民创造, 同时受益者也是人民群众本身。我们的中国共产党, 无论是基层组织还是党员干部, 应该带头守法, 坚持依法执政。政府及工作人员, 要强化依法行政思想, 让权力在法律框架内合理为民行使, 只有党和政府树立法治理念, 克服和革除旧社会的“官老爷”思想, 才能真正建立起法治党和法治政府, 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有威信的党和政府, 才能有令则行, 有禁则止。

2. 公民树立权利本位思想, 实现普遍守法

真正的法律要铭刻在百姓心中, 因此必须强化公民的权利意识, 普及守法文化。这需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在法律权利方面, 对公民的人权和尊严更加尊重, 在立法思想上, 逐渐从强调义务, 转变为权利本位。守法文化的建立, 使更多公民明确自己是法律保护的主体, 守法实际上是对法律赋予的公民自己的权利的维护, 因此这会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民众参与的基石。

3. 尊重和实施宪法为核心的良法文化

宪法是法律体系的母法, 因此, 法治中国建设必须要严格遵守宪法。习近平总书记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可见, 宪法的尊严不在于空谈和法条, 而在于真正实施, 具体落实。我国传统法制史没有宪法, 因此公民的宪法意识淡薄, 必须加强对宪法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让群众了解宪法、尊重宪法、相信宪法、依靠宪法、遵守宪法。有关机关应该对宪法具体落实, 一方面制定符合宪法精神的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依法落实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 对人民的权利予以保护, 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和实施宪法为核心的良法文化。

4. 强化以公平正义为目的的司法文化

司法是法律体系最关键的环节, 司法要以公平和正义为准则, 失去了公平和正义, 司法就没有了意义, 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民心涣散。社会主义司法文化也必须以公平和正义作为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坚守职业良知,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司法实践中, 必须处理好法治和民主的关系, 要明确司法是为了人民, 当人民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必须以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要处理好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 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 实体正义是程序正义的目的。要形成良好的司法文化氛围, 改变司法随意性, 加强法官、检察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司法文化。

总之, 法治文化是综合了一个民族传统和现实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组成部分, 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 希望我们的国家、集体、大众都携手共进, 积极、科学地围绕发展中国建设来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同时用法治文化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文明、进步、法治、和谐, 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法治文化是一种公众共同认同的法治观念和价值判断, 是全体社会成员对法治的普遍态度。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种以法治为准绳的生活方式, 广大的群众通过养成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 进而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和认同的生活方式。

摘要:我国的法治化进程经历了“依法治国”阶段, 现在正努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目标的提出, 既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又在实践上将中国法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法治文化建立在法治化进程基础上, 同时又对法治建设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法治文化科学、生动, 将会促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围绕法治中国建设来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个主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途径

参考文献

[1]喻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百年法治文化的第三波[J].法学论坛, 2012 (01) .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篇三

关键词:统一战线;法治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统一战线是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或联合,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新背景下,统战工作应积极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快推进法治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已于2015年5月18日正式施行,这是统战工作史上第一部党内法规,是统战工作走向法治化的重要标志。统战部门应以《条例》的颁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统战工作法治化。

一、新时期统战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统战工作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包括统一战线人士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这必然要求统战工作法治化并有所作为。

首先,统战工作为法治国家建设凝聚思想共识。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中,需要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积极引导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各司其责、各尽其能,把思想统一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建设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上来,夯实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其次,统战工作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力量支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统一战线人才集聚、智力密集、联系广泛,通过开展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能够有效地促进党和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彰显和提升党的领导力、强化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有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通过反映诉求、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第三,统战工作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统一战线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巨大优势,汇聚了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和管理人才,特别是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意见建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统战工作法治化是统一战线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统战工作也正在进入新常态,必须实现法治化转型。但一些统战干部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统战工作的意识还不强,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政治思维惯性较大,集中表现为统战理念和方式运用得多,法治理念和方式运用得少;一些统战干部法律意识淡漠,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不够,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不能依法办事,有的甚至无视法律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同时,随着统战成员数量的增加、分布的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样化,统战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存在显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人们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意识不断增强,行政强制手段的功能越来越弱化,人们越来越重视法治在定纷止争中的作用。加强统战工作法治化建设,对提升统战工作的公信力意义重大。

二、新时期加强统战工作法治化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统战政策法律体系

统一战线领域政策法律体系作为整个法制体系的重要构成,其健全完善程度和落实程度,决定了依法治国进程的全面推进。统战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起步较晚,表现出零散性的总体特征。除《条例》外,一些与统战有关的核心法规尚未出台,如没有专门保障政治协商权利、民族团结、宗教事务治理的法律。现有与统战有关的法律法规存在表述模糊的现象。如宪法虽然明确规定了统一战线的地位,但没有明确统一战线发挥作用的形式。因此要以《条例》颁布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党内统战法规体系,与其他党内法规相衔接;要强化监督问责条款;要以宪法为依据,以部门法为骨干,加强对已成熟定型的统战政策的研究,推动统战政策向法律法规转化;要把统战政策、党内统战法规的内容和精神融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中,新增、修订一批与统一战线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提高统战工作队伍的整体法治素质

统一战线不仅要成为法治社会建设的支持者和推动者,更要成为法治社会建设的示范带动者,带头尊法、守法、护法。一要加强统战一战线成员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教育,形成法治共识。统战干部要深入学习宪法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深化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意义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认识,加深对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把握,不断增强自身法律意识,提高自身法治素养和运用法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法治观,坚守法律底线。二要适时调整统一战线内部构成要素,积极吸纳具有法治知识和法治能力的成员加入到统一战线队伍中来,打造一支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统战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围绕大目标,实现大团结。

(三)建立健全畅通高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的法治渠道

统一战线的任务和职责之一就是为统一战线各个阶层和群体搭建一个实现政治参与的平台,构筑一条实现政治参与的渠道。但现行人民统一战线的运作主要是一种单向的方式,即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形式,而民主党派如何在统一战线中充分发挥作用,防止和纠正执政党执政的失误,却并未能有效地发挥作来。习近平指出,要完善政党协商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知情和反馈机制,增加讨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使协商对凝聚共识、优化决策起到作用。可见健全畅通而有效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是充分发扬民主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社会成员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的有力保障,还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落实的具体体现。可以利用统一战线包容性强和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人大、政协以及各种社团和民间组织,团结新的利益群体,广泛加强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并将其吸引到统一战线中来,使他们能够在统一战线中找到应有的民主诉求的渠道,扩大社会民主的范围。

【参考文献】

[1]丛淼.社会转型期基层统战工作法治化的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4).

[2]韩瑞碧,林华山.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结合度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6).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篇四

关键词:法治,道德建设,法律体系

一、什么是“法治”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从而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二、为什么要进行“法治”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依靠德治来治理的国家,从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的“仁政”思想到现在的“八荣八耻”,都显示出我国正努力地建设道德健全的社会。

1)“法治”是“德治”的保障

而今社会上道德腐败现象严重,有些人通过利用人们对弱者同情心来索求钱财。06年南京 “彭宇案”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现在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扶起跌倒老人本应是中国传统美德所提倡的行为,但事件主人公彭宇却因好心搀扶起跌倒老人而被告上法院并被要求进行赔偿,这不仅让搀扶老人的年轻人彭宇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且也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自“彭宇案”后,各地陆续发生年轻人看到跌倒的老人和孩子却不敢上前搀扶,导致老人或者孩子死亡的事件。同年,还是在南京,两名大学生在雨天看到万元却不敢捡起,用书包和衣物将钱财包裹后躲到一两米外的地方守着等待施主;2011年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车碾压,18人路过却不对其进行施救等类似事件的发生,正是“彭宇案”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人们不敢单纯的去救助弱者,以免陷入官司的泥潭。

由此可见,道德的约束力是有限的,仅仅通过道德来治理国家的力度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对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公司、企业上层管理人员等有权势的人对平民的不公正的欺压仅仅通过道德谴责,并不能真正使他们得到警醒,甚至有可能依旧我行我素。所以道德的弘扬是需要通过法律的奖惩来维护,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法治社会迫在眉睫。

2)法治能有效的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

在社会法治建设的同时,我国的法律体系也可以得到完善,从而有利于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立国之本,保障公民的权利,进而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规范社会组织。

长期以来,政府贪污腐败现象一直存在,从近日的雷政富不雅照到之前汶川地震捐款被层层官员克扣,许多官员甚至一边提拔,一边腐败。建国以来,自张青山、刘子善之后,尽管死刑高悬,但贪腐现象并未消除,这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给国家利益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法律来约束贪腐官员的行为,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制约,从而保障人民的权益。

3)法治能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

09年,南京张明宝醉酒驾车造成5死4伤,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自此次事件后,执法

大队高度重视醉酒驾车行为,加强了对酒后驾车的管制力度,使得酒后驾车的事件减少,得到了很多市民的好评。

在张明宝事件发生前,执法人员对酒后驾车的惩处检查力度不足,除了双休以及节假日期间,几乎没有执法人员对酒后驾车行为进行检查及惩处,致使许多驾车者抱着侥幸心理。当张明宝事件发生后,执法人员才加大了对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从以前的仅在休息日检查到几乎每天都有执法人员在路口对驾车者进行酒精测试,惩处手段也从单一的罚款变为吊销驾驶证及治安拘留,使得驾车者不敢酒后驾车,逐渐的规范了自己的驾车行为。由此可知,法治力度的加强能够很好的规范我们的行为。执法力度的加强,让群众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如何建立一个法治社会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是对执法官员要求按照“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来执行任务。对于普通百姓,更需要做到“知法、懂法”,能够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保障自己的正当权益。

2)加快法治政党的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力、决策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能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既是纠正、制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机制和制度,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的防范和化解。

3)加快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法律制约的力度

在政府执法的同时,也需要对它们进行监督管制来确保权力的正确执行。这就需要我们公民能够做到“知法、懂法、用法”,从而对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同时,可以扩大部分媒体的监督职能,对执法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管;政府部门自己也应做到透明化,让群众知道政府做了什么,从而更好的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篇五

更加注重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们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普遍增强,对法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法治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任务更加繁重。而现实生活中,法治权威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徇私枉法以及信访不信法等现象依然存在。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全体人民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句话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显示了新的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和法治方略,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指导和促进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是我们党依法执政、依法实施对国家和社会事务领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法治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我们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程度,直接关系整个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甚至撇开法律另搞一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是把尊宪守法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硬标准、硬功夫、硬约束,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带头知法、带头用法、带头守法,努力做到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国家机关都要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一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都要严格依照法律开展活动、规范行为、承担责任。每一位公民都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宪法至上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对我们国家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他还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宪法和宪法实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实践证明,抓好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才有坚实基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才能获得蓬勃伟力。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不断推进科学立法。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科学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等,都会对立法提出新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需要抓紧完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环境资源、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使宪法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得到进一步落实和保障。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抓紧完善确保宪法有效实施的体制机制。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现在,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要支持各级人大依法履行监督职权,对各方面发布的明显违反宪法的规范性文件,及时依法予以撤销,确保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符合宪法;对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果断予以制止、坚决予以纠正,让宪法通过实施获得活的生命,使宪法真正成为现实力量。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加快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任务。强调: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认真落实这些要求,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就能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是具体的、现实的。他们既关注执法为民、从严治警、司法体制改革等等,更关心自身的权益是否得到公正保护,自己遇到的问题是否得到公正解决。司法机关处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罪犯没有得到应有惩处、当事人胜诉权益没有得到及时实现,社会正义就难以伸张;如果司法不公,甚至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公平公正,人们对公平公正的最后一线希望就会破灭。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求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这对于推动司法权力公正高效廉洁运行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6.法治社会建设心得体会 篇六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以科学的权力义务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逐步发展,全面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治思想,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的成功经验,反映全国人民的意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一)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不仅要求立各种各样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精神的法。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仅会给坏人提供为非作歹的机会,还会使好人无从依法行事。(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要求:(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能否做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能否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要求执政党不去随意干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更不能代替国家政权包办一切,而是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严肃认真的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其充分、正确、合理地行使职权。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学习,努力增强法治意识,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2)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代表国家制定、执行和实施法律的专门机关和人员。它们严格依法办事,是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严格依法办事,这样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又为人民群众树立守法的榜样。(3)广大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广大社会成员不但要自觉以法律为行动指南,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坏法律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威严。这是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依法治国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三)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执法必严一是讲执法要严肃,即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忠实于法律的精神严肃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二是讲执法要严格,即正确、合法、合理、公正、及时。(四)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违法不究,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威严,使法律失。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7.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 篇七

我们所说的法治,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原则和方略,使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生活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

二、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困难

(一)一些涉农法规贯彻实施不力,部分法律条款与政策相互抵触

比如《农业法》中关于“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各项用于农业的资金应当及时足额拨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增加农业科技经费和农业教育经费”[1]等规定在实际中很难落实,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对农业的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远远达不到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在一些县级政府每年财政预算安排的各项农业资金没有及时足额拨付。

(二)村干部法律观念和廉洁勤政意识需要增强,农民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在村财务运转,村民选举以及处理涉地问题的过程中,村干部出现的问题比较多。特别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一些村子,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建高速公路等原因,土地陆续被征用,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些征地款的分配和使用,自然成为大多数村民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极易导致村民与村干部的对立甚至冲突。由此引发的集体上访案例比比皆是,如2006年1月11日在广东中山三角镇发生一起因部分村民的征地补偿款问题集体上访三角镇政府[2]。

二是农民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法律知识缺乏,难以依法办事、用法维权。在对笔者所在县一个乡镇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民在他遇到维权和用法事务时,缺少用法来解决问题的概念或不知怎样用法来解决,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主渠道,在这个乡镇,每月至少有10件以上的信访案件,间接导致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给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危害。“熟人之间一般不需要法律,或者是需要很少的法律”[3]这种思想普遍存在,当遇到维权的时候就无从着手,而有些村民权益受到侵犯时,不是寻找法律途径来解决,而是采用极端的手段如暴力、报复等去解决,结果导致事情非但得不到解决,反而把自己送进了监狱里。如王斌余,一位农民工,17岁到城市打工。因数次讨要工钱未果,他连杀4人,重伤1人,后到当地公安局投案自首。6月29日,王斌余在宁夏被判处死刑[4]。王斌余只是农民工群体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我们姑且不论引发王斌余杀人的种种原因,但这个案件很好证明了我国部分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不懂用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三)农村“人治”观念严重,基层政权、村民组织不能较好地依法办事

一是表现为村集体收入、开支不公开,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不规范。大多数村委全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但也有一些村委会将一些大的方面公开,而有关村财务一些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虽然现在已经免去农业税等,不存在收税等现象,而且国家给予种田农民适当补贴,但是新的问题亦伴随而来,村干部得到补贴后,迟迟未兑现给农民或者是东除西扣。此外擅自扩大乡村公益金的征收范围,存在平均摊派和“摊平头”的现象。

二是有些村干部家长作风严重,随心所欲,甚至贪污腐败,欺压百姓,部分村干部甚至以言代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导致了“村官”腐败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主要对高官腐败采取高压态势,忽视的最小职务的“村官”,但“村官”却屡屡制造涉案金额数万、数百万的贪污大案。“村官”腐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腐败案件已引发群众的上访和社会的不稳定,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村官”腐败的问题确实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并且还在蔓延,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阻碍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

三、实现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和完善农村法律法规和政策

一是根据新农村法治建设要求修改完善《农业法》。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发了三个“一号文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支持农业、保护农业新阶段。而2002年修改的《农业法》从指导原则、体例结构上都未能体现这一基本的精神。应该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对国家保护、支持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做出全面而具体的制度安排。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和程序、社会主体对农业投入、农业外资的引入等问题。要针对我国农业法中未对农业补贴做出任何规定的现状,对现行的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和购置农机具三种补贴进行规范,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规定,明确规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在农业补贴过程中的监督等方面的规定,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为了强化法律监督明确责任,健全对政府扶持、保护农业发展的相关责权的监督机制,农业法中应对法律监督以及合法权益受损的社会主体对责任机关的诉讼机制做出相应的规定,增加农业法的“可诉性”[5]。

二是完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法律。有人把新农村的公共建设概括为“六通、五改、两建设”。在当前的农村,公共产品非常匮乏,无法满足广大农村社会公众的实际需要。国家除了经济上的侧重和投入,还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保障,明确相关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法律责任,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并促成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落实,逐步改变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现象。

三是通过促进的医疗、体制改革。“看病难、上学贵、保障差”仍是新农村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因此,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应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以通盘的考虑。

四是制定管理“村官”相关法律法规,扼制村官腐败的蔓延。要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村官”的管理,从而有效地扼制“村官”腐败的蔓延。

(二)以推进“五五”普法为切入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一是从建立和完善学法制度、健全制约措施入手,进一步强化农村干部的学法用法,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切实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提高全体农民法律素质,才能保障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要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法律进万家”等活动,丰富农村法制宣传内容,活跃法制宣传形式,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

三是要持之以恒地抓法制宣传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治本育人的工作,是长期的任务,必须经常抓,持之以恒,才能抓出成效。

四是法制宣传教育,要与道德建设一齐抓。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只有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使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才能加速推进农村法制化进程。

(三)全力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是依法保护农民的权益。我国先后制定了《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加大了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农民经济权益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新农村建设中依法保护农民经济权益,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是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积极配合新颁布的《物权法》的实施,落实关于土地、财产等的新规定;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土地管理法》的修订进程,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护法》,对各种侵害农民经济权益的行为,尤其是对滥征乱占耕地等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进一步健全保护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

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要加强立法,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才是重点。实践证明,村民自治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建议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充分保护好农民的自治权利。

三是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针对农民工维权方面,应该改进公力救济的途径、机制、效率,畅通农民工利益矛盾的诉求渠道,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以强化对这个群体的特殊保护。

(四)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是国家和社会为贫者、弱者和残者无偿提供的法律帮助制度。它使农民的权利得以维护,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应大力发展这一制度,切实为农民利益服务。一是要加强法律服务机构的建设;二是提高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三是要拓展法律服务工作渠道;四是充分发挥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这样才能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最终实现新农村法治化,把农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三十八条规定,2003-3-1起实施.

[2]中山日报.2006-1-12.

[3]费孝通.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M].北京.时代风云出版社.1993.

[4]中国政法大学江厚良.反思农民工报复杀人.2006-4-7.中国劳务网.

8.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篇八

一、我国公民的法治行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普及的现状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博弈现代法治理念

中国传统社会法治文化薄弱,人治文化根深蒂固。特别是我国古代的法制体系属于德主刑辅的伦理法,法的执行过程中掺杂了许多情的成分。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就是情与法的冲突——民众现代法治观念淡泊,情与法界限模糊,取舍不清,常常以情理推法理,导致对司法期望值下降。

(二)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有些存在侥幸心理

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公民现代法治教育的滞后造成公民法治意识淡薄,加之执法不严或者法律漏洞等问题,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一些公民面对法律的时候存在侥幸心理。

(三)法律权威大打折扣,法治信仰难以建立

实践中,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甚至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损害群众利益;部分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公正,或是束手无策,或是定性不准、处罚失当;法制漏洞存在,导致一些轰动性的冤假错案出现,造成司法的公信力下降,法律的权威大打折扣,公民法治信仰难以形成。

(四)依法维权成本过高,有法不依现象存在

法律诉讼过程烦琐复杂,时间长,费用高昂,令群众望而却步;司法腐败,权力干扰,以及某些执法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和办事不公,导致法治信用丧失。公民高成本的依法维权不能保障合法權益受到保护,就会放弃法律途径,转而寻求“人治”方式,如信访,出现大量有法不依现象。

(五)法治舆论环境不佳,公民易受误导

首先,媒体日益市场化,有偿新闻的出现更让一些媒体人“节操失守”,造成一些法制事件报道失实,影响了大众的感情走向、理性思维甚至司法的公正。其次,不少媒体人自身法律素养不高,造成法治舆论缺乏专业性。这些使得法治舆论环境不佳,公民容易受到误导,阻碍了法治文化的建设进程。

二、公民要结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参与到法治文化的建设中

(一)政府要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忠实维护者

首先,政府要守法。用法治的力量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权力,将政府的行为严格限制在法律的明确规定之下,“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其次,政府要积极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核心理念。通过积极、有效地宣传,让以自由、正义、平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再次,政府要为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良法的公正实施实现社会公平,让民众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从而信法、尊法、用法,最终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二)执法、司法要提供健康的法治文化建设环境

首先,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立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通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高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在法治实践过程中,要让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果切实起到安民、富民、惠民的效果。

(三)媒体要营造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首先,做到公平正义。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做到正心术、端行为、办事公、处事明,积极塑造现代媒体工作者良好形象。其次,做到客观真实。媒体人要深入实地真查、实报,不偏听偏信,不歪曲事实,切实担负起明辨是非、传播正能量的职责。再次,提高自身法治素养。针对法治实践当中的种种现象要有能力以法治思维去思考、评论、传播,积极传播正能量。

(四)公民要积极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

首先,要认真学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学法并非要深知熟识每部法律的具体内容,而是在学法中知法懂法,理解并铭记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从而真正地拥护和信仰法治。其次,要自觉守法。公民要自觉依据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再次,要敢于护法。公民不仅要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还要做法治的坚定捍卫者。

(五)青少年要主动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

首先,自身要增强法治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树立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分辨能力,增加抵御犯罪侵蚀的定力和能力。其次,家庭要培养法治思维。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法治素养,强化自己的法治思维,通过以身示范,逐步建立孩子的法治思维。再次,学校要抓好法治教育。各级学校要把法制课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教师授课,经常性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做到“心中有法,警钟长鸣”。

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单选题】 第(1)题 社会治理创新是()。【2分】

A.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

B.党在治国理政理念升华后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

C.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D.以上都是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2)题()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2分】

A.依法治国

B.依法执政

C.依宪治国

D.以德治国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3)题()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分】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以德治国

D.依法治国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4)题 政府的()指政府主要从事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公共义务教育、公共疾病防治、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等,它是政府职能的保障。【2分】

A.经济职能

B.政治职能

C.文化职能

D.社会职能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5)题 市场经济不是()。【2分】

A.公平竞争的经济

B.多元化的经济

C.契约化的经济

D.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6)题 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中,条件保障不包括()。A.队伍保障

B.经费保障

C.技术保障

D.制度保障

本题答案:

A B C

2分】

【D

【单选题】 第(7)题 严格高效执法,需要做到(),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2分】

A.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B.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C.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D.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8)题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本质上存在着内在联系:()。【 2分】

A.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落空

B.没有广泛充分的人民民主,党的领导就失去基础

C.没有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就没有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也得不到巩固和加强

D.以上都是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9)题()的理念包含着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制约等内容。【2分】

A.服务大局

B.依法治国

C.公平正义

D.党的领导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10)题 所谓(),是指政府的职权及其行使均应受到法律的限制,政府应该卸载其不应有的职能,将市场作为公平配置社会资源的首选,政府的行政手段仅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必要补充,且政府职权的行使应当受到严格控制。【2分】

A.有限政府

B.责任政府

C.阳光政府

D.廉洁政府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11)题()的法治理念侧重于法治的形式要件,强调法治的价值合理性,即法律的有效实施。【2分】

A.古代东方

B.古代西方

C.现代西方

D.古代东方与古代西方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12)题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2分】

A.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B.依宪执政;依宪治国

C.以德治国;执法必严

D.执法必严;以德治国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13)题 粗放型发展模式的显著的特点就是()。【2分】

A.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低效益

B.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

C.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

D.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效益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14)题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实施一系列与文化有关的法律。如()。【 2分】

A.《电影管理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C.《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本题答案:

A B C D

【单选题】 第(15)题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体现在党要领导()。【2分】

A.立法

B.司法

C.行政

D.执法

本题答案: 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

【多选题】 第(1)题 针对经济管理权的配置和行使,应该重点做到()。A.实现职权法定

B.减少事前审批程序

C.发挥社会组织的职能

D.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督机制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2)题 执法为民要做到()。【2分】

A.为人民执法

B.靠人民执法

C.尊重和保护人权

D.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3)题 执法为民要求执法者()。【2分】

A.常怀爱民、为民之心

B.常存便民、利民之意

C.常除坑民、害民之祸

D.忠实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的各项要求

本题答案:

2分】 【 A B C D

【多选题】 第(4)题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法治政府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2分】

A.法治政府制度体系总体上已经形成B.法治政府制度体系总体上已经形成C.法治政府制度体系总体上已经形成

D.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成为政府的基本准则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5)题 反映法治发展普遍规律的法治理念包括()。【2分】

A.保障人权理念

B.程序正当理念

C.法律平等理念

D.权力制约理念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6)题 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贯穿于各项工作制度措施和各个工作环节,真正做到()。【2分】

A.科学立法

B.依法行政

C.公平司法

D.严格执法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7)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

A.社会治理不等同于政府管理

B.社会治理的目标不限于维稳

C.社会治理要实现综合价值

D.只要GP上去了,社会就一定能稳定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8)题 强化法律实施要()。【2分】

A.加快推动文化立法,健全完善文化法规体系

B.加强依法行政,坚持转变政府职能

C.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养法治思维

D.提高文化执法水平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9)题 文化领域法治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和完善法律体系的新形势新要求看,我国文化领域法治工作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2分】

A.文化立法法律位阶整体较低

B.文化立法法规、规章质量不高

C.文化立法重管理、轻保障

D.文化立法滞后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10)题 法治理念的功能主要有()。【2分】

A.表征和指称功能

B.中介和外化功能

C.引导功能

D.科学的预测功能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11)题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内容包括()。【2分】

A.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B.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C.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

D.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防范社会风险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12)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基础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2分】

A.多元

B.统一

C.尊严

D.权威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13)题 法治保障体系所包括的()因素都属于典型的刚性约束条件。【2分】

A.队伍

B.经费

C.技术

D.文化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14)题 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有()。【2分】

A.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B.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C.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D.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15)题 公平正义朴素的含义包括()。【2分】

A.惩恶扬善

B.是非分明

C.办事公道

D.态度公允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16)题 当前,我国行政立法质量的提高须抓好几个关键环节()。【2分】

A.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

B.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式

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式

D.强化备案审查制度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17)题 民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制化的基本要求()。A.确认民主成果

B.保障民主权利

C.制裁侵权行为

D.以上均对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18)题 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2分】

A.大众的和集体的B.少数人的、宗派的C.根本的D.现象的本题答案:

A B C D

2分】

【多选题】 第(19)题 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必须()。【2分】

A.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B.提高立法质量

C.严格执法

D.公正司法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20)题 法律具有(),只有厉行法治,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2分】

A.权威性

B.不确定性

C.可预期性

D.稳定性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21)题 在理清法治框架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就应该贯彻依法治国精神内涵,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重点注意()。【2分】

A.转变现有的法治观念

B.适度放宽市场管制

C.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D.提升宏观调控的法制化水平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22)题 对于政府宏观调控权的法律制约,需要调控者()。【2分】

A.科学决策

B.民主决策

C.依法决策

D.以上均对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23)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法治化的过程

B.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公平竞争的经济

C.市场经济也是多元化的经济

D.市场经济体现契约化的经济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24)题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确保决策()。【2分】

A.制度科学

B.程序正当

C.过程公开

D.责任明确

本题答案:

A B C D

【多选题】 第(25)题 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的意义有()。【2分】 A.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的意义

B.提高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C.提高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D.提高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题答案:

A B C D

三、判断题

判断题,请判断下列每题的题干表述是否正确。

【判断题】 第(1)题 法制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民主是法制的确认和保障。【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2)题 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源于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3)题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法律的实施。【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4)题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5)题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基本政治原则与要求,也是其不同于西方“宪政”的重要法源。【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6)题 权力是法治形成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权力历来都是基于人性的权力,主体对私利的追求也必然反映到权力中来,权力又常常容易将法律玩弄于股掌之间,摧毁法治的基础。为此,法治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有效控制和限制权力。【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7)题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8)题 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民主政治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它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9)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第(10)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理念,也是人治理念、行政管制理念。【2分】

本题答案:

正确

错误

请认真检查试卷,交卷后,试题答案将不可修改!

10.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感悟 篇十

全民守法必须树立法律权威。法律是国家制定,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和共同利益,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在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使法律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具有高度信仰和普遍认同,法治精神渐入人心,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人人尊重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社会氛围正逐步形成。

全民守法必须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规范行政权力的配置和运行,扎紧制度的笼子,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予不可为,保证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履职尽责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真正做到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守党纪国法,把自己置身于党纪国法的约束之下,崇尚法律思维,重视法律权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将依法治国的思想传递给人民群众,带头做遵纪守法的典范,时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全民守法必须树立法治信仰。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红线意识,崇尚法治,对法治有敬畏之心,让法治成为一种“国家信仰”。只要违法犯罪不管你官居多高、功有多大都应依法予以追究。执法机关要公正执法、严明执法,要让违法者受到严惩,付出沉重的代价,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管用,凡事以法律说了算,遇事找法、办事循法,让群众依法办事不再难、打得起官司、降低群众依法维权的成本,真正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义,才能让信法不信访成为社会的共识,依法维权才会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崇法尚德,法治信仰才会深入人心。

1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篇十一

[关键词]新农村;法治建设;现状分析;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系统工程,涵盖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文化等的方方面面。法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既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农村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公平与正义。本文意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目前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

1取得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10多部农业法律,4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340多部部门规章(农业部制定),地方人大和政府还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2002年12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框架。二是农民民主法制意识逐渐提高。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基本上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程序进行,村民大都积极地参加了选举工作,并且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选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选;选举过程中的拉票及暗箱操作等现象比以前已大大减少。同时,通过各级机关和组织的努力宣传,农民的法制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三是农业执法工作明显加强。近年来,我国各地坚决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线,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长效机制,提高农业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有效控制了农业违法行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存在的问题。农村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涉农法律法规存在缺失。有些领域存在立法上的空白,一些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来,如有关农民权益保护、农民协会法、农村社会保障、村民选举以及村务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农村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在农村中,有些干部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在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就是“高压政策”,不问三七二十一拉猪牵牛,“催粮派款,刮宫引产”,结果导致农民不满,干部受到处分;一些农民群众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产生了对权力的崇拜和畏惧,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依靠宗族力量解决,极易产生矛盾或激化矛盾。三是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司法机关主要包括派出法庭和乡镇司法所。按照我国法院的设置,基层法院为我国最低一级法院系统,即县一级人民法院。只有在人口多,经济发达的地方设置派出法庭。经济落后地区群众想打官司,要跑上百里山路才能找到法庭,经过立案、传讯、开庭等程序,早已是累得筋疲力尽。四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目前,农村基层民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村委会组织法》学习宣传贯彻的力度不够,基层干部群众的认识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村“两委”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协调;村务公开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民民主自治的工作发展不平衡。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立法滞后,法制建设不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少问题找不到法律依据。而且法律制度对农民的权益保护不够。二是农村法制宣传渠道不畅,普法宣传不深入,走形式、走过场较多,没有使农民真正学到法律、了解法律。三是司法执法机构不够健全,司法和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基层干部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四是司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村经济落后等也是制约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一方面严重阻碍了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破坏和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致使农民群众失去了对法律权威的信任,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农村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农村法律制度,营造有法可依的良好氛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党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新农村提出的总体要求。而要实现这五点要求,就必须把农村、农业、农民纳入一个新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中,并以法律和制度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动力。因此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能够有法可依。这个过程既要清理、修改和废止旧的涉农法律法规,又要制定符合当前发展的新的法律。在农业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某些有益的东西,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注意结合我们的国情和农村的实际,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以及已经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使农村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提高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农民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根本。农民的法律素养的提高与农村基层干部密切相关,农村法制宣传大多是通过基层干部进行的,基层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对法律的了解和遵守。因此,在农村的普法中,首先要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增强基层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为普通农民树立榜样;其次,对于广大农民群众,就要大力学法、用法、守法,要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注重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可以通过农村有线广播、墙报、地方电视台、农贸集市、法制教育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加强在农村的法制宣传力度,重点是抓好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完整地理解党的农村政策及现行法律法规,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农村法治建设的行列中来。

(三)完善农村法治运行机制,维护司法和执法公正。法制目前在农村社会运行不畅,一方面尽管和法本身的科学性、实用性欠佳、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无不与因缺少法律监督、法律执行水平低、效果差有关系。首先,要完善农村司法制度,提高司法人员素质。执行农村司法活动的重要机构是派出法庭,要更加合理的规划和设置派出法庭,同时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法庭工作人员的司法水平。其次,要加强农村执法工作,确保农业法律法规顺利贯彻执行。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立起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以保证各项涉农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涉农法律问题的迅速合理解决。再次,我们要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的法律服务作用。我们可以在县级人民法院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由司法所直接负责,在每一个村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农村法律服务咨询专门人才。每个村子都有了自己的法律服务人员后,就可以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打官司难,法律咨询难的问题,同时也使农村地区的法治化有了人才基础。

上一篇:写责任作文下一篇:四海小学幼儿园兴趣班开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