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

2024-06-11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精选15篇)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 篇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尽责,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电脑,培养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1、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经历的五次革命内容时,穿插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通过《五星红旗》作图,学会剪切、复制、粘贴操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国旗和国旗构成的教育。

2、节约和环保教育。如:讲授“让幻灯片飞起来”内容时,我以“保护家园”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意义。通过学习垃圾分类、垃圾的可回收性等,培养保护环境 的责任感,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用所学知识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3.严谨态度教育。如:文件夹的使用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讲解“电脑小书包”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超市来比喻说明文件夹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为了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订了具体的计算机使用情况登记册——《今天我做到了⋯⋯》,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养成一种使用计算机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课后自觉整理好椅子、鼠标、键盘、耳机等机房设备,自觉维护机房环境卫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学生做好事从身边做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鞋套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常有些学生上课不带鞋套,随便找一个塑料袋套上就进机房。教师为

了不影响学生上课,总是网开一面让他先进。有的同学下课后塑料袋就扔在教室里,严重破坏了机房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上课,我发现座位下又有一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这只塑料袋,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未穿鞋套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再问:“同学们,每次上课,我们的机房总是很洁净,你们从来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你们服务?”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这时我把四年级二班同学利用每周五下午帮助打扫所有机房卫生的事告诉学生,并进一步启发:“我们班有的同学利用周六到外面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有很多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没有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从这件事以后,不穿鞋套的同学少了,既时偶尔真的忘带鞋套,也会主动留下打扫卫生,用行动来改正错误。使得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四、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健康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把计算机当做简单的玩具,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在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和资源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反映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很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针对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给大家做了认真分析和引导,告诉同学们,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游戏当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部,沉迷于电脑游戏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同时网络上的许多游戏不适合小学生玩,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小学生开发的,长期沉迷不但会对视觉、听觉造成损害,并且列举了国内外一些青少年因沉迷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做出错误行为、违法犯罪以致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沉迷于游戏的危害性。从而达

到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端正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容量巨大而又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消极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又要能够区分有益和不良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未成年人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给学生讲解上网安全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五、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的学生总爱在文章中、幻灯制作中输入一些“某某某是大猪头,某某某是大白痴”等不严肃的内容或把其它同学保存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以此为乐。为此,一方面,我在教师机上建立每个班的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文件传到教师机上,切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文档。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问大家:“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你们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在座的每一位是否都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呢?”通过这件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同时要把握度,遵循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 篇二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上机实验过程中, 注意这个问题, 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 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 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 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 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 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 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 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 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 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

(2) 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

(3) 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4) 支持正版软件, 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 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 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 可通过实例 (蠕虫病毒、木马病毒……) 使学生明白, 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 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 损坏计算机的硬件, 造成系统的崩溃, 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 不论出于何种目的, 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 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 各种信息鱼目混珠, 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 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 在多媒体教学课上, 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 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 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 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 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 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 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 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凭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 作为一名学生, 要想取得成功, 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 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 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 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 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比如, 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 从“书虫”变成“网虫”, 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 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 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 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 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 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3.在信息技术课堂创设情境教学 篇三

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 教材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沿着这个比喻,我们不难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像给课堂注入无限的生命力,学生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兴趣也将大大提升。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融入课堂,快乐有效的学到知识呢?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学在乐中,乐在学中。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巧设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实现互动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积极营造融合、和谐的教学氛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提高学习效率,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课“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情境教学需要根据教学任务,优选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方式。情境创设的方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Windows中文件的路径”是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知识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理解,有些则不一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你的家长来学校找你,那他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觉得应该知道年级、班级。那样,我们在电脑中要找到一个指定的文件,也应该知道它位于哪里?一级一级查找,才能找到。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楚理解路径的概念了。

2、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在学习制作电子贺卡时,恰逢圣诞节来临。在上课的一开始,伴随着淡淡的圣诞曲目,我向学生展示一张张精美的圣诞贺卡,机房里充满着浓浓的圣诞气息。此时,引导学生由圣诞节联系到互赠贺卡再到亲手制作电子贺卡就很顺理成章了,并且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课本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情境。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在讲授《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时,正赶上学校运动会之后,我于是设想出一个以运动会为情境的教学设计。准备上课时,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随着一首《运动员进行曲》响起,利用投影设备同步播放大家在运动会中的精彩瞬间。那时那刻,所有人都沉浸在运动会的激情中,一下就进入了预设的教学情境。这为后面的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5、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在现实生活遇到什么问题”;“扮演角色”,则是根据活动内容的设计担任某一角色。如在“中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会”中,学生分组担任其中的“一辩”“评委”等角色。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学生对活动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6、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只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真正扣住学生的心弦,使每堂课都变成一次愉快的学习旅程,让学生在玩中练,乐中学。希望通过老师们的挖掘和探索,能让情境化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散发出幽幽芬芳。

参考文献:

【1】网上参考. 高鹰.当微风吹过原野——追寻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源点”

【2】网上参考. 李萍. 菜好,胃口就好——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网上参考.百度百科.情境教学法

【4】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

4.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四

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校自新世纪以来,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满堂灌”、“ 一言堂” 的现象,部分教师一心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盲目应用多媒体课件,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穿新鞋,走老路” 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水平。

1、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把课堂的教与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让师生在互动、交融、接纳、创造中提高各自生命存在的质量;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在我校一直强调“应用为主”。在网络设备的运用上,我们从“应用为王”的提出,到信息技术从盲目应用走向科学应用,再到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现了对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我校正处于新的重要发展阶段,需要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建校以来,在推广信息技术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大力弘扬生命环境观,加强教师观念的更新,并积极赋予行动。

2、就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信息化。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此外,对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和意识也要转变,在互联网上,一个人面对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钱都觉得亏,而使用电话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觉得贵,主要是习惯和意识问题。

二、加强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创建信息化学习的平台,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是重要的环节。我们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共享,在合作中发展,而做到这些,要突破时空限制,惟有借助网络优势。对此,可以充分利用“三网合一”设施,以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课题作为教研内容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促使新理念、新教学和新技术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和信息技术爱好者的互助合作;每个学期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赛讲,借助虚实相谐,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层次和专业水准。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习、发展思维、开展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中提升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创新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随时能在信息化学习的平台上获得资源、工具、方法和指导,建构认知、发展个性,促进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在语文课上,积极引导与帮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这一最大的动态资源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将信息资源与学习课题相结合,在自主的、有选择的学习中形成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在数学与科学方面,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及数字化互动软件,充分展示科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通过运用各类可视化、交互式的教学软件以及借助信息技术在数据统计、分析、再现等方面的强大支持,突出量化分析的研究效能,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有力工具。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目前教师使用PPT的比例最高,而且大多以替代板书为目的,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教学和使用BBS讨论的则甚之又少,其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及网络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甚至有的根本不会用。因此,我校首先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使用阳泉教育网资源及山西基础教育网等网络资源,及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在校园网建设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保证校园网建成后,就能投入使用。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信息技术的质量和层次。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学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我们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加强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介入教学过程后,教与学效果测评的研究,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的研究,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测评的研究。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在数据采集存取、数据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各种有效工具,逐步形成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颖与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体系。我们还通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赛讲,从中查找不足,研究对策,同时制作了一批容量大、质量高、有特色的视频课例及课件,构建学校资源库,供各学校各网点实时共享。加强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常规训练,抓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把电脑作品制作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落实具体的时间、场所和辅导人员,切实提高学生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的质量和层次。

5.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信息时代以迈进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课程整合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视点,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现代化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更为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高度交互、因材施教;信息量大、重现力强;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自主控制、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课程整合,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毋容置疑,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整合”是个新概念。“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如何进行学科的整合呢?我认为,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使教学活动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同时,还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

课程整合有了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持,能使课堂教学大幅度提升,提高教学质量。直观教学是最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我们合理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围绕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采用开放性、全球化的学习,思接于载,天马行空,任意驰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获取知识的活动中去。例如英语课Module 2 shopping《How much milk do you want》一课中,教师通过演示Flash课件,运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边看边学中,掌握购物时的对话,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一次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自由点击Flash课件中的学习按钮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听课率和参与率,同时也为教师轻松解决了上课中准备教具而犯愁的问题;又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七课《风》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制作互交式课件,对课文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点击课件中的图标,对学生进行教堂教学,极大的减少了教学的工作量,减少无笔化教学,运用有声 有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无笔化,教师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氛围得到提高,实现双羸的局面。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会出现教学偏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媒体,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就要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才能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如二年级语文教材《四季的脚步》一课教学,作者主要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及特征,把一年四季的悄然变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有关四季变化的课件。在课前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你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样子的吗?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个季节?”问题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然后教师在演示课件的同时,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看看四季的变化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各个季节的神奇变化,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学习课文时,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朗读按钮,让学生跟着优美的影音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阅读能力,感悟四季的美;再如三年级教材《东方之珠》一课教学中,教师先收集不少有关香港市场、美食、旅游、回归等的图片、文字,并利用PPT软件制作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大家看完后谁能说说图片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哪些好地方。”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香港的美景(配乐),整体感知香港的繁华。学生边看、边说,课堂气氛好。在感知完香港的美最后,老师运用小导游的形式对课文各段落进行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然而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通过点击相应的词语(琳琅满目

物美价廉

璀璨无比等出现特殊标号)解决了课文难学的生字词,为学生都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打下良好基础。整堂课,学生在活跃、快乐、新奇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其自身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取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样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培养了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需的一种基本素养。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足以说明,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常言道:“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就是要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知识量和恰当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提高他们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能再观其特点。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这一个特点,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制作可爱的、漂亮的、有声有色的课件吸引学生。通过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全方位的感受,使抽象变得具体、静态变成动态,虚幻变成真实、想象变成可能,既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空间,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动起来。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七课《风》的教学中,互交式课件为学生提供了自学和巩固的条件。就像英语点读机一机,只要有电脑,学生自己可以通过点击课件学习课文,同时在学校没有记牢的知识点,只要课件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找到相关课文的课件,在家也可以进行学习巩固。在“整合”过程中,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把“利器”,开展探索和研究性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协作学习,把信息技术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极限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6.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六

3.2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形象性:物理学科里存在许多难以理解的公式、定律、定义,这些知识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而教师教学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学生在理解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生搬硬套这些知识,因而大多数情况都得出了错误结论。关于此类情况,教师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抽象知识的形象化,为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提供指引。例如,如果要做“声音的产生条件”这一实验,学生在座位上几乎感受不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把实验的演示投射到屏幕上,使学生直接感受实验,如此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学生的理解将会更加方便。再如,在“电流”“电压”的学习中,学生根本看不到电流和电压,既然如此,使学生感受到电流的方向流动及电压的大小就成为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件中为学生制作电流电压流动图,把电流的流动比喻成水流,如此就可以更加形象直观,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3.3信息技术应用引出课题:兴趣一般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对物理有了兴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变得简单,传统教育方式往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与课程有关的图像,引进有趣的视频、音频,使物理场景更加丰富生动。例如学习《机械能的互相转化》一节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电站的照片,配合水流的声音,或者观看关于三峡大坝的视频,提起学生兴趣。

4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当前的教育现状,足够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并将信息技术主动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同时把握好度,将物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与不足。科学设计,跟进时代,改变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龙.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策略[J].中学物理(初中版),

[2]李著平.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J].中学物理(初中版),4.

7.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 篇七

一、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

(1) 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核心。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位置。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 同时还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而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2) 综合的知识素质———基础。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趋向综合化, 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又要打破专业壁垒, 吸收各学科之精华。

(3) 复合型的能力素质———重要方面:具备新课程改革理念、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具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具备科研能力、具备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备课是一种开始教学活动前所做的准备工作, 教师应该充分学习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 设计出适合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取决于备课的质量。 (1) 备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资料等。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 查阅有关的资料, 兼顾前后, 了解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 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 弄清前后关系。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 备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学生没有积极性, 教师也越讲越没激情, 课堂教学也不能取得任何教学效果。所以, 备学生是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避免盲目教学。 (3)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我认为,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很关键的。有效的课堂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了故事情节、音乐、图片、游戏导入等等。教学方法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讲求实效, 不追求形式, 方法可以是多样化。课上还可以有一些小小的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用, 练习和作业要难易搭配, 因为练习过难或过易都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板书设计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我们现在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很多, 却忘记要写板书, 我认为这是很不可取的。适当的板书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三、重视课堂提问和讨论的有效性

有效的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讨论、思考, 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教师的提问, 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 否则会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善于提问。

四、要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

一部好的影片因其题材好, 内容新颖, 而吸引观众。在实际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一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从死板的教材中走出来。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很快, 如果学生已经用上了先进的机器, 而你讲的却是过时的计算机知识, 孩子们就不爱听了。所以,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结合学校的电脑配置, 对所教的计算机内容进行选择, 要保证所教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应用性。

五、注重教学方法, 培养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必须经过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要不断追求创新, 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步伐。

六、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环境。教师应努力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 使之懂得学习以外的环境仅是使他们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外部因素, 对知识的渴求和掌握才是他们能够在即使恶劣的环境中也能进入忘我境界的原动力。 (2) 心理环境。给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 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让孩子有轻松的心理投入学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 与他们共同分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重视但不求全责备, 督促但不拔苗助长, 才是我们老师应有的心态。 (3) 外界环境。环境宽畅、整齐有序, 有足够的学习材料。外界环境包括灯光的亮度、温度、空气、色彩和学习用具等, 这些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8.如何在化学教学中用信息技术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 教学 巧用

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应用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会应用信息技术。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自己一定要运用好,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熟练的应用它。下面将从两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在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方面,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扎实的化学功底,所以需要多方面,多渠道获取知识,利用网络就可方便快捷获取知识。

第一,课前备课时为了使课备得更全面,更充分,往往需要查找资料而在以前教师一遇到问题可能会翻阅各种书籍,甚至要往图书馆跑,而对于农村学校图书馆不健全的话还很难查到,现在不一样了,可以坐在家里直接“点击”就查到想要的任何东西,不费吹灰之力。同时我们的课也可以制成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软件把我们课前下载的图片和实验直接展示给学生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冲浪”提高课堂效率,比以往利用小黑板来设计一些练习带到课堂上既节省时间又节省精力,同时化学上有些内容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比如原子和分子这节课来说,课程内容很抽象,光凭嘴讲又很空洞,微粒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很难讲透,可利用电脑设置成动漫过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实质是如何反应的,学生很难理解。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把它们设置成動漫过程,让学生观察水分子是如何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如何组合形成氧分子和氢分子,这样既直观看到氧分子是双原子分子,又能帮助学生很快领悟该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微观的思维能力。再如,初中化学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这部分内容光用嘴巴讲学生很难理解,而用课件演示就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觉。

在学习“化学物质与健康”时,利用化学史,向学生介绍毒品的发展史,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远离毒品,也可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教育吸烟有害健康,也可从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以及“二恶英”等事件中提取情况素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图片和资料学生一看是既直观又明了,印象还深刻。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总之这些内容用多媒体效果更好。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突现出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易实现的实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第三,网络还给教师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比如在网络上共同备课,共同探讨有争议的问题等等。通过网络教师之间可以就某一节课的优缺点,过与失进行及时的讨论与交流。也可以相互之间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达到共同成长共同提升的目的。网络克服了交流中的地域限制,使得信息可以很快传递,只要连上网,就能与远方的朋友联系,如同近在咫尺。

另一方面,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利用网络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认知的过程。自主参与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将要学习的有关内容。比如,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时,学生通过实验确定Mg,Fe都能与HCl反应放出H2,而Cu,Ag与HCl不反应,而K,Na等的金属活动性很强,甚至可直接与水反应,这时候有学生想探究它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什么物质,气体是什么?甲同学说:“我们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再找材料来实验”。很多同学都赞成,乙同学却说:“我上网查”。乙同学的方法也是很好的,用网络能更快得到答案。网络提供给我们既快捷又准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世纪教师修养》

9.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 篇九

风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刘海华

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既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定责任,本文就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了论述。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也多种多样,随时随地都能在各种媒体上听到、看到我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方式、一个过程,也能将许多自己身边的信息随时随地的传送出去。信息的传播和便捷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竞争,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法律问题、道德问题、诚信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让即将融入社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正确的去获取和处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积极面对,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在教学中善于去寻找、去发现、去利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点,不让学生感到是在接受生硬的法制教育,从而做到自然而然地渗透,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

一、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一组数据的对比,知道我国和其它国家的差距,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对软件着作权的保护,未经着作权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和反对盗版软件的法律意识。而在其它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office、图片处理photoshop等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必须要保证适当的上机训练时间,因此这一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在公共电脑上,不可以随便修改,删除他人的东西,也不要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去抄袭。

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比如:在《平面图像设计——photoshop》第一节课上,我举了个例子:电视剧《丑女无敌》中的林无敌,因为比较抱歉的长相,多次应聘工作不成,好友劝她用photoshop(简称PS)对应聘的照片进行处理并在网上应聘,思量再三,林无敌还是放弃了这样的做法,最终以自己的学识和工作能力,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让学生通过例子认识到PS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要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诚实地融入社会,不能去做有悖于道德甚至违法的事。在讲授《平面图像设计》中“图层蒙版”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网络版的“武松打虎”事件: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陕西省镇坪县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在整个事件中,雷人的就是这张猎人PS过的有明显造假的照片,为了经济利益,居然有N多官员力挺,人品、官品、道德全抛在一边!通过这个事件,让学生懂得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认真踏实的工作,面对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民族的诚信和良知,不能“忽悠”别人,更不能“忽悠”自己。

10.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生命化课堂”实验研究要求之一是坚持互动性原则,即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媒体互动、学生与环境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动”起来,进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接受声、光、实物等多种刺激,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单,大大降低课程难度,让学生乐于学习,轻松学习。现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介绍一下:

一、视频导入,感官刺激,把学生“吸”起来

“生命化课堂”倡导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探究欲望。以往的教学教师只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或现象提出质疑,枯燥乏味,渠道单一,往往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而多媒体组合这种方式则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创设多种问题情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情,使信息通道无限的延伸和扩展。例如:《急救》这节课,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急救常识并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认识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对人的日常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呢?没有经历过紧急事发现场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信息技术就帮助我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网络收集,我选择了一段“新闻”视频导入——一个车祸的事发现场。当学生听到刺耳的紧急刹车声和司机声嘶力竭的求救声,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着货车司机被挤在车里命垂一线的危机时刻,在座的学生无不惊慌失措,七嘴八舌的献计献策,有的学生还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寻找办法,相信这时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饥渴”程度也已达到了极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良好开端的一堂课,才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或发人深省,或悬念重重的视频导入,就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它能让课堂一下子“热”了起来,让学生一下子被“吸”了起来,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二、动画剖析,难点突破,让内容“动”起来

初中生的思维认识处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对新知识还依赖于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而获取知识的阶段。而生物学科中的很多规律是抽象的,也往往是学习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在观察时,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事物的演变,不利于教学。如:“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往往经过老师多次反复的讲解和模拟演示之后,学生仍然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以及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生物学中很多无法用语言叙述清楚,且又不能提供真实事例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生理作用或生命现象,我们都可以借助于电教手段,通过类比、模拟的方法建立一个声、光、色、形于一体的形象化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而实验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三、课堂内外,完美结合,让情感教育“丰富”起来

“生命化课堂”倡导: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但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及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多媒体,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欣赏力、观察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例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节,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人类的家园》,当学生看到西部大草原因为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而逐渐演变成沙漠,导致许多无辜的生灵无家可归、危在旦夕时,整个课堂安静了,同学们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时,教师无需再有过多的言语,相信每一位学生内心的感触也是深刻的。而在这一课结尾,我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威海的宣传片,从屏幕中学生亲眼目睹了人们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而做的诸多努力,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前后对比,无疑给学生巨大的震撼,当学生从屏幕中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竟然这么美好、和谐和充满魅力时,无不为之惊叹,无不为之自豪!

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空白与无奈的,语言总显得那样乏味与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视频,就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爱护环境,势在必行”,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1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层辅导;分层评价

什么是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适应学校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这一策略的正确实施势必有利于新课标中“关照全体学生”教育理念的落实。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正确实施分层教学? 如何按照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分层辅导、练习,就成为成功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下面就来具体谈谈我在课堂中如何实施分层。

1、教学对象的分层

首先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以便分层。正确的选择分层方式非常的重要,因为学生的水平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课堂内的分层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多观察和针对性的做一些小测试。分层后学生在机房座位要安排合理。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我将拓展层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和靠后的位置,而让提高层和基础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和靠前的位置,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而后排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发挥更多的自主性。基础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拓展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将传统教学中整齐划一的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这些目标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学生有权利选择从什么目标开始、最终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可以自己做出计划,教师仅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兴趣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好乐知者”,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原动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学习的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提倡自主学习,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少讲或不讲,将大部份时间还给学生。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教学目标的不宜设置过低或过高,应该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并且能学到新的知识。让各层次的学生必须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鲜美的果子。

3、教学方式的分层

教学方式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層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信息技术课重在实践,每堂课学生都要完成相应的有任务,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任务设置的合理尤其重要。例:在教学八年级《电子邮件》这一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拓展层次的学生,可以提示他们自己先看书学习,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计论、研究其他收发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提拓展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一、二种收发电子邮件的详细步骤,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基础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在网页上收发电子式后,再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而在此基础上,给拓展层次的学生布置发送带有附件的电子邮件,并提示有专门的邮件发送接收软件,并布置此任务给他们,以拓展后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提拓展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给教师发送歌曲、图片之类的邮件,基础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能发送最简单的一般性邮件既可。

4、教学评价的分层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教学评价的分层也就是按照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反馈,然后在做出不同的调整,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用不同评价标准。以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步和提高的多少,作为评价他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每节课结束前,根据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作为平时成绩。对拓展层组的学生,要他们主动走、多变化,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提拓展层组的学生,要他们小步走、多练习,采用激励性评价,指明努力的方向。对基础层组的学生,要拉着走、多鼓励,采用及时性评价,寻找闪光点,肯定其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

5、测试内容的分层

每学完一个完整的模块后,都会有综合制作实践,作为学生的具体技能测试。在测试中,要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设计好不同层次的试题。例如:在学完word后,可以根据层次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题目。对于拓展层次的学生,如让他们制作一份有关宣传环境保护的电子小报,并提出如字体、颜色、大小、布局、行距、页面大小、艺术字等要求,并提供网络,让他们上网查找收集资料。对于提拓展层次的学生,提供几个样板和素材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设计一张电子小报。基础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样板和样板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他们模仿着做。这样拓展层的学生自己设计,把所学的内容综合起来,制作出自己感觉满意的作品,将信息技术运用的得心应手;提拓展层的自己选素材,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老师给的样板综合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电子报刊;基础层的学生看到自己模仿也能完整的制作一张电子报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完整的作品,很有成就感,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1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 篇十二

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还承担着美育的责任,并在学校美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目的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理应贯穿并彰显出其特有的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各种美育因素,以美的教育开展课堂教学,进而引领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让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更积极和谐的发展,使之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追求得到不断增强。

1.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很强,但是制作出的作品在风格和创意上缺乏美感。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制作出既优美而又有内涵的作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美凸现出来。比如,可以给学生多欣赏获奖作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丰富形象记忆,使学生从中产生灵感定势,再通过重新组合,形成自我的作品风格。

2. 增强学生鉴别美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共享资源体量庞大,不可避免出现信息污染和垃圾信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鉴别这些信息的真伪、美丑,如何学会正确评价信息,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从而在审美境界中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

3. 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强调技能的模仿学习而忽视自由创作,美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多提供创造美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美的创造。

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美育教学

1. 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让学生有美的学习环境。

上课前保持机房的干净、整洁、美丽,将学生机打开,室温保持适宜的温度。然后打开教师机,将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准备好,为学生提供一个心情舒畅、思想集中,能够带来高效课堂的学习环境。

2. 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美。

“视频制作”课程教学中,我先在学生机上展示往届学生制作过的精美视频,以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共鸣。视频中有学生们熟悉的校园、教师和同学,作品中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也想要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视频,这就吸引他们想要学习视频编辑软件,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讲“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滤镜使用”这节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彩色照片,之后通过会声会影的滤镜功能,将这张彩色照片属性变成复古怀旧风格,然后根据需要调整滤镜属性,对照片的对比度、亮度、色度做了个性化的调节,调整之后的彩色照片马上呈现一种怀旧复古的老照片效果。通过两幅照片鲜明的对比,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也学到了制作技巧。

3. 提高信息伦理,在教学中引领学生鉴别美。

在“甄别信息的方法”的教学中,我从网上找到一些混淆视觉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判断自己最初的判断是否正确,有没有被图片中显示的内容所欺骗,从而告诫学生“不要被眼前看到的事物所迷惑,要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挖掘、甄别、加工和提纯,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4. 课堂中交流评价,展现学生作品个性美。

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学评价,在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评价功能,可以实现学生对自我,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记录学生作品评价的结果,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美的同时,又开启了自己新的创作灵感。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美育教学的反思

13.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 篇十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须保证中学语文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功能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具备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使学生能够通过揣摩、体会课文的语言,领悟中的道理,并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向上的品质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是多媒体的使用主要还是由教师操作、演示为主,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计算机的使用仍然是以单向交流为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尚未能真正的形成。

14.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 篇十四

一、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意义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游戏化教学能有效改善枯燥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乐趣。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游戏化教学采用各种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游戏活动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游戏当中体会合作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1]。

二、探究式游戏化教学

探究式的游戏化教学是通过借助游戏活动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还能够帮助达成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封面的布局方法中图片、艺术字的插入方法,以及它们大小、位置的更改等教学,教师可以展开一个“校刊封面设计大赛”,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应聘设计时,小组其他成员担当亲友团,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完成大赛的汇报和答辩[2]。在这个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训练式游戏化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只有不断加强技能训练,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各项操作技能,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保证上机时间,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仅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和一两次的上机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反复的练习,但是反复的操作练习会让学生慢慢失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3]。这个过程中,将游戏教学融入到操作练习中,可以提升学生练习的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例如在“word打字”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死时速》等打字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采用竞争的方式,组织开展打字比赛,最快时间内成功完成游戏的人为优胜者,可以给予嘉奖。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打字兴趣,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和打字能力。

四、引导式游戏化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式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探究、巩固新的知识。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游戏情景,实现趣味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巩固资源管理器的具体操作流程时,让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成员将自己积累的资源管理器的有关知识写在卡片上,然后面对面进行提问,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好,通过这种游戏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结合每个小组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资源管理器能够有一个详细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各种功能的使用,引导学生养成资源管理器正确使用的意识,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化教学是新时期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身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使用,游戏化教学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加上游戏化教学又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依赖游戏化教学,教师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贡献出一份力量,努力培养出优秀的信息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蔚瑞雪.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12):256-258.

[2]王小燕.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8):49.

15.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 篇十五

一、在施教中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在刚上完课的机房里,我们时常会见到这种现象,混乱的桌椅、在桌面上或隐蔽处的杂物、书本和笔、运行的计算机显示器却关闭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良好反映,同时也将使人受益一生。学生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黄金时间。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机房上课时注意这个问题。信息技术课90%以上的课是在机房中进行的,教师应该在施教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机房管理一直是令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问题,训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是机房管理重要环节。我们可以教育并引导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和整洁的环境,及时把卫生 (有些学生把垃圾填塞到隐匿地方) 、不按程序关机等问题移交给学生讨论,引领他们自律自理。当然,德育过程既是讲道理、训练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行为也是很好的示范。教师的表率作用、榜样教育,能够促进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在施教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

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是一种思想教育的载体。我们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搜索引擎》一节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奥运在我心”的情境导入。课始,笔者让学生欣赏一段北京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夺冠的短片,让学生感受奥运夺得金牌那一刻胜利的喜悦,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为祖国骄傲的激动心情。之后,告诉学生这短片是从互联网上找到的,就这样自然导入新课。在施教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学会了利用搜索引擎有效地获取信息,而且得到了生动的、形象的、极具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人文道德水平,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渗透培养了学生人文道德。

在施教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讲授与计算机技能操作训练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

三、施教时渗透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与道德规范的双赢

今天,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因计算机的使用获得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想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和道德规范,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在施教时,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渗透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让学生自己真正能意识到:要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要自尊自爱,要文明上网,努力争取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例如,教材中《网络安全》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和道德规范良好契机。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笔者让学生自已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查找学习相关的一些实例 (CIH病毒、爱虫病毒等) ,既可以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搜索技巧,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旦计算机病毒发作,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会使计算机硬件损坏;会导致系统崩溃,甚至互联网的瘫痪。另外,我还特意让学生到教师机上下载材料 (带木马病毒的) ,让学生自己体验黑客如何进入别人计算机以及计算机中毒的后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熟练使用CutFTP软件,又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另外,也要加强渗透培养学生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意识。软件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能否正常运行完全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否则计算机将是一堆废铁。软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进行研制和开发。虽然计算机软件难以研制和开发,但却很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我们应该坚决打击盗版行为。通过学习我国的《计算机保护条例》,让学生清楚知道:尚未经过作者允许,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是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而,让学生形成使用正版软件意识,坚决反对使用盗版软件行为。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又要教会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和道德规范的双赢。

四、教学中渗透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是目前衡量人才标准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渗透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中,这部分内容涉及文字处理、版面设计、表格制作、图片加工、内容筛选、色彩搭配和音视频作品制作等众多的知识、技能,而每个学生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笔者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然后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有趣且难度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他们能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既有利于各展所长,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积极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德育渗透,将德育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化无形为有形,产生潜移默化作用。在加强网络媒介教育时,促进学生获取信息技术应用和道德规范的双赢。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努力去实施的,这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应该担当的责任。

总评: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人文道德、道德规范、团结协作精神四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作者能够有效地结合真实的教学案例说明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观点明确, 例证清晰。比较直观地体现出本文的核心思想。

从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道德角度阐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道德习惯与行为习惯是有差异的。本段文字, 作者重点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清晰地体现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

作者结合教学实例, 提出了挖掘教材内容, 寻找德育契机的方式。

网络道德、软件知识产权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者基于这两点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和道德规范双赢的关系。

小组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作者基于小组学习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余健美.论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31~32

[2]吴晓强.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 2008, 2:102~102

[3]徐建荣, 沈理玮.谈如何在计算机专业班级 (职业中专、大专) 进行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4:75~77

[4]王素艳.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28:154

[5]孙继清.浅议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2:39~39

[6]如飞.浅谈德育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职教论坛, 2003, 12:53~54

上一篇:小贷公司客服工作总结下一篇:办公会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