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精选19篇)
1.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一
我国西部12省(区)共有资源型城市33座,占资源型城市总数(118座)的28%,与其他资源型城市相比面临着更为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科学优化刻不容缓。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民族地区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根据最新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西部12省(区)除青海、西藏和重庆三省(直辖市)外共有资源型城市33座,占资源型城市总数(118座)的28%,其中包括煤炭城市17座,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4座,森工城市3座,其他城市1座。由于受区位条件、科技水平、资金状况、历史原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的低资源利用率、高废弃物排放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与其他资源型城市相比更为突出。
一、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
1.资源的不科学开采和利用对土地造成极大的破坏
自然资源具有储藏地的固定性和异质性、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性等特征,这使得资源在开采中容易对储藏地的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土地的破坏性很大。在我国露天采矿的开采业中,每万吨煤的形成会破坏土地0.22平方千米,如果继续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水平进行开采,今后三十年会累计破坏土地面积达135000公顷。不仅如此,露天采矿还会破坏原有的地质结构,造成土地下陷,地下水污染,也会破坏植被。
2.资源开发造成缺水和严重的水质污染
我国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本来就比较短缺,但开矿疏干排水量和选矿用水量却很大。据统计,每年仅采煤排放的水就达数亿吨,同时,每选一吨矿需用5吨水,许多矿区周围地下水供需失衡。在一些高硫煤矿区,由于硫份被水溶解而形成酸性水,其PH值最低可达2-3,这种矿井水被排到地表或流入河道后,对地表植物和地表水均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3.资源性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大量含硫气体不加处理排放到空气中,加重了酸雨的危害,例如,云、贵、川三省每年向空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就达26万吨,整个炼磺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标5-50倍,形成酸雨PH值达3-4,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技水平低和规模小的小矿土法采炼造成的。其二是尾矿和粉尘造成的大气污染。由于尾矿的粒度小、重量轻,容易在风力作用下大范围扩散,造成连锁污染。
4.西部资源型城市所处区位加大了环境治理成本
许多资源型城市采用“一矿一城”模式,矿开到哪儿,城就建到哪儿。这种资源的天然分布状况决定了城市的建设区位,如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来就比较脆弱,治理成本高,再加上资源产业在开采过程中增加的环境负担,生态问题更加恶化。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需要对治理技术水平、资金、人才、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西部地区恰恰在这些方面存在不可回避的“短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该地生态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二、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的意义
所谓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是指从各个环节出发,降低资源型产业发展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型城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对于资源型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1.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尽管生态经济系统本身具有一种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系统可以借助自身的调节修复能力保持稳定和平衡。但是,这种能力也并非万能,而是具有一定的临界值,或称阀值或容量值,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经济活动排入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超出了临界值,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壤、大气等)的严重污染和生物资源的破坏,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经济活动必须在生态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了环境的承载力。否则,城市的经济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是建设和谐民族地区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六个方面,即民主法制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诚信友爱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这一概念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体系,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叫做和谐社会。同样,建设“和谐民族地区”也必须兼顾这六个方面。如果仅仅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那绝对不能说和谐社会建设成功了,不仅如此,已有的成效也会被削弱。
3.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该项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为西部资源型城市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也可以说是一项硬性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是这个战略任务在国家区域范围内的体现。
三、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如何优化
1.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型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从企业内部着手,坚持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坚持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内部循环。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间的良性联系,依靠生态工业园区的形式实现企业间循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弃物稍加处理后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变废为宝,提高整个区域的资源利用效率。
2.合理进行城市定位,发挥本地区优势条件,进行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将城市主导产业由现存的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的产业转向其他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从而规避衰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看,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要摆脱资源依存化,使城市发展摆脱对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减少资源性产业高污染的弊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二是发展第三产业,转变以往依靠重工业和开采业生存的路子,在充分考虑和论证城市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建立适量的轻工业和服务业。三是与其他生态旅游城市合作,发展旅游经济。四是建立高技术产业园,由传统资源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
3.政府发挥公共管理职能进行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新型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建设生态城市最重要的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这个任务要由政府来担当,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在进行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应该做到:第一,在完善城市后期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建区域整体布局设计和系统规划,减少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第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弥补由于采用“一矿一城”模式引起的资源型城市在地形、用水、交通等方面的不足,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第三,改变传统的企业与地方政府“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现象,确立以政府为实施主体的生态城市建设体系,企业可以采用上缴税金的形式支持城市环境建设。第四,建立专门的城市生态规划小组,聘请有关专家科学实施,并要有专门的基金保障这些规划落到实处。第五,重视治污工程建设。将治污能力作为一项指标纳入城市建设合理性评价体系之中,严把环境治理关,切实减少环境负债,优化生态环境。
4.建立社会回收系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社会回收系统的处理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资源型产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包括煤渣、煤矿石、尾矿等;另一类是城市生活垃圾。对前一类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采取再加工的方式开发生产新产品。例如,采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线”把占地又污染严重的煤矸石变废为宝,既改造了坍陷区的环境,又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能为下岗人员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收到“节地、节能、环保”三大效果。对后一类生活垃圾,应该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着手,做好垃圾分类,严格区分废弃物和可循环回收物,对废弃物做好专业化、无害化处理,对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利用。
5.走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误区,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
政绩考核事关干部升迁,事关事业兴衰,在政绩考核指标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理性现象。要优化资源型城市环境,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走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某些误区,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首先,要改变片面地以GDP为中心、偏重GDP的增长、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做法。其次,要避免以“显性”政绩取人,注重行为的长期可持续性。
2.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二
一、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总量少、价格高、质量低
1.总量少。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特点, 地理位置偏僻, 经济基础薄弱, 发展条件低下, 生存环境恶劣, 居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的我国人均期望寿命 (反映一个地区人们的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期望寿命) 为71.4岁, 其中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上海为78.14、北京为76.10, 而处于西部地区的内蒙古为69.87、云南为65.49、西藏为64.37。这与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总量少密切相关。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城镇居民, 西部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分严峻, 西部农村地区居民仍然是健康意义上的弱势群体。“2008年, 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为39.37%, 但其享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却占全国基本卫生资源的45.7%, 高于其人口比例达6个多百分点, 明显处于有利地位。中、西部地区人口比例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31.64%、28.99%, 而享有的基本卫生资源仅占全国基本卫生资源的26.3%、28%, 明显小于其人口比例。”[3] 中国科学院李日邦等选取4大类内容27个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指标, 经过研究发现, 大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全国平均健康指数为36.08, 最高的是北京, 为60.15, 最低的是西藏, 仅为10.44。”[4]
2.价格高。
西部农村地区居民与其他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极大, 但医疗市场价格却是统一的。“实际收入仅为城市居民1/6的农民, 却要按照城市的收入水平来承担医疗费用, 换句话说, 同样的医疗服务, 农民要承受城市居民6倍的负担。”[5]导致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购买力严重不足, 抑制了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的转化。
3.质量低。
西部农村地区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医疗卫生设备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水平低, 2009年, 东部地区三级甲等医院占医院总数比 (%) 、医院无菌手术感染率 (%) 和医院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 (%) 分别为4.65、0.8和96.4, 而西部地区则分别为2.72、1.4和93.2。导致医院误诊率高, 医疗事故频发, 居民信任度差。
(二) 市场失灵、地方政府失效
市场是配置社会资源最有效的方式, 但这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在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领域, 并不是有一个“好的市场”就能够解决问题。市场能配置资源, 是因为它有完全竞争的机制——以利润为导向、以消费者满足度为追求、供给双方在市场中进行博弈, 最后达到均衡而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市场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设, 其固有的公共产品属性、明显的外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选择的不可逆性等特征, 会引发市场失灵。既然市场机制不能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当然就需要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 弥补缺陷。但西部农村地区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一方面, 西部农村地区政府财政规模普遍较小, 财政收入短缺, 普遍存在吃饭财政、赤字财政的现象, 政府配置能力有限。另一方面, 长期以来, 受计划经济惯性及其所形成旧思维的影响, 多数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政府尚未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等公共服务投入动力不足。即便是在相对有限的投入中, 也存在着重“硬”轻“软”, 重“短”轻“长”等现象, 热衷于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和见效快、易出成绩的短期项目, 比如国家对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的政策, 落实到地方, 多是将全部资金都建了大楼, 然后就结束了, 至于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医疗技能培训、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信息化推进等软件建设几乎无从谈起。
(三) 需求大, 需求能力小
经济学上所讲的需求基本等于需求能力, 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量。但是, 对于健康, 不应只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还应该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角度探讨。单从人的本性讲, 人们对于健康的向往是没有区别的, 对于健康, 需求与需求能力完全不同, 人们不会因为支付能力的不同, 而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向往上有所区别, 相反, 健康状况越差, 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越大。西部农村地区多为历史上蛮荒之地, 气候条件恶劣, 自然灾害频繁, 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导致农民健康水平低下, 疾病多发, 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多发, 中国现存贫困人口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农村地区, “全国592个贫困县中, 西部地区占全国贫困县总数52%, 西部农村贫困人口6191.9万人, 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77.04%”。[6]从这一点上说, 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大于其他地区,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居民收入有限, 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能力小于其他地区。2005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针对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发现, 经济困难是农民有病不看的主要原因, 83%的农民因为经济原因不愿意住院治疗, 而且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 也显示收入越低的农村地区, 居民患病后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重越高。
(四) 供给成本高、效率低
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成本高、效率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空间可达性差。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可达性, 是与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是指“从一个区位到达服务设施的便捷程度, 与起点、终点和交通条件有关。”[7]西部农村地区幅员辽阔, 村落布局稀疏, 人口密度小, 且自然地理条件恶劣, 交通落后, 信息闭塞, 导致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差, 进而导致供给成本高于其他地区, 效率却低于其他地区。
二、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改进对策分析
(一) 以人为本, 坚持公益性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可以产生正外部效益的特殊服务, 是一项具有福利性、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伦理性服务行业。”[8]建国初期, 我国政府坚持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不动摇, 尽管经济底子很薄弱,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很低, 但在基本医疗卫生领域, 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初级的、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 曾被世界卫生组织一度视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有效解决健康问题的思路之一。但在1985年之后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 “在处理福利性、公益性和商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出现偏差, 把商品性提升到原本不属于它的位置, 出现了以经济效益为本、以社会效益为辅的本末倒置现象。”[9]面向全体居民提供健康需求的基本医疗卫生是公益性的, 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是国际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从经济学意义上讲, “等价交换”是公平的体现之一, 但健康不仅仅是人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 更是生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乃至政治学等意义上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 “人道主义”原则应该成为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体现。要坚持以人为本, 将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优先向需求大但需求能力不足的西部农村地区倾斜, 缩小不同人群之间因支付能力差距而造成的健康差距, 提高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健康水平, 促进社会健康公平。
(二) 确立政府主导地位, 强化中央财政的支出责任
从国际经验来看, 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左右时, 全体居民的基本生存性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对于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之,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涉及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保障等多方面, 与居民健康直接相关, 市场在西部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供给与需求中是明显失灵的, 政府对居民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 应确立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政府主导地位。当前, 确立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政府主导地位, 最主要的是加大投入。如前所述, 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有限, 从健康公平的角度讲, 中央财政应该在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中承担主要责任。有学者利用随机生产边界模型的方法对2000-2009年我国31个省市的农村医疗卫生政府效率进行估算, 结果发现, “对西部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财政投入增加所带来的边际产出较大。”[10]在运用DEA方法测量我国1994—2007年农村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的效率时发现, “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规模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效率的影响显著, 且只有该投入在规模上跨越单一门槛值、在结构上得以合理使用时, 才能促使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效率在各地区间同步提高。”[11]中共中央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增加财政投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当前, 中央政府应该积极调整现有的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将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建设费用全部纳入预算支出范围, 并应建立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经费刚性增长的机制, 明确西部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 引导西部农村地区跨越投入的门槛值, 从而缩小健康水平的地区差异。
(三) 结合地区特点, 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是保护居民健康、抵御疾病风险、提高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有效途径。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开始实行试点, 到2009年已经基本达到了全面覆盖, 西部农村地区也已全面开展。2009年, 西部地区已有1052个县 (市、区) 全面开展新农合, 参合人数达25894.89万人, 其中补偿受益23337.14万人次。西部农村地区在普遍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 群众 “小病拖、大病抗” 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 健康意识有所增强, 同时, 参合农民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诊治疾病, 促使各定点医疗机构参与竞争, 着力改善就医环境、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服务水平, 特别是实行大病住院补偿和定点分娩补助, 降低乡镇卫生院门槛费、提高报销比例后, 农民就诊住院率大幅上升, 培育和拉动了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推动了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功能是多维度的, “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出发, 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从维护和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权角度理解, 它是一项社会伦理制度;从人人享受最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角度出发, 解决了人口占多数长期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状态农牧民最基本的看病需要, 它是一项社会建设制度;从经济发展原则出发, 健康了才有劳动资本, 才能实现勤劳致富, 它是一项经济制度;从收入分配公平原则出发, 政府运用宏观调节手段, 使收入差距约束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 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它又是一项收入分配制度。”[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农村居民健康权的实现、健康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但由于西部农村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新农合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 一些其他地区不会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在西部农村地区出现, 一些在其他地区相对合理的制度设计在西部农村地区也可能行不通。因此, 新农合制度在实际运行及进一步完善过程中, 必然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区分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文化背景等特点, 有差别的推行, 而不应该一个模式、“一刀切”。在经济发达地区, 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化
更多体现了风险共担原则, 而在西部农村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居民支付能力有限, 对健康的潜在需求远远大于需求能力, 因此, 在进一步完善西部农村地区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制度设计中, 一方面要体现社会救助原则, 加大对居民患大病的救助力度, 另一方面要体现对健康的普遍促进原则, 注重对小病治疗的补贴, 全面提高西部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摘要: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 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虽明显得到改善, 但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仍相距甚远。从实践看, 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总量少、价格高、质量低;市场失灵、地方政府失效;需求大、需求能力小;供给成本高、效率低。因此, 应采取以人为本、坚持公益性,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强化中央财政的支出责任, 结合地区特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来改进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 这对实现区域、城乡居民健康权利的公平享有, 维护西部农村地区社会稳定、促进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三
关键词:西部地区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0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民营企业不断地涌现并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西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旅游业的较快发展,西部地区酒店企业之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很多西部酒店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长,人力资源管理是其薄弱的环节。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激励和薪酬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使西部酒店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增强竞争力。
1 西部地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1.1 不重视人力资源规划 西部地区大多数酒店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酒店企业没有储备人才的意识,等到急需用人之际,才匆忙从外部进行招聘。不考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状况是否能够有效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在实现总体战略时,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科学地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已经成为当前西部地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问题。
1.2 招聘制度不规范,人员流动较快 西部地区酒店企业人员流动频繁,人才流失严重。许多酒店门口长期张贴招聘广告,一些员工在酒店工作半个月或一个月就是较老的员工了,这些员工甚至就开始为新员工做培训。酒店内不管是基层员工还是中层管理者也对跳槽习以为常,有的酒店高层管理者也经常流动。西部地区酒店员工的频频跳槽,已经影响到了一些酒店的服务质量,客人投诉,在职员工抱怨和工作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酒店管理者。员工的流动将影响士气及整个组织气氛,破坏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许多酒店企业没有做好酒店人才的造就和储备工作,对招聘工作不重视,认为企业可以随时招到所需人员。同时,很多酒店没有充分的招聘需求分析,缺乏科学规范的工作说明书。招聘过程过于简单没有严格的测评和选拔及面试程序,注重对应聘者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考察,忽略对其价值观的考察,往往是凭感觉和对应聘者的主观影象判断,以致于为以后的人才陷阱埋下了隐患。
1.3 缺乏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 西部地区大多数酒店在人才培养上都存在着短期行为,没有看到培训工作的长远意义,只使用不培养带有普遍性。酒店没有有效地确定培训需求,导致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这使得酒店培训工作既无整体性,也无连续性,达不到培训的效果。对培训工作的安排不够,没有针对本酒店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培训,常常出现培训的不适当,影响培训效果。有的酒店“重硬件,轻软件”,耗巨资建豪华饭店,但不愿出钱搞培训。认为搞培训既花钱有占用时间,不少酒店认为没有必要专门花时间参加培训,员工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培训的内容上重基层员工,轻管理人员;重技能、轻素质;重形式、轻效果等问题。部分员工没有认识到培训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培训工作只是一种形式,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没什么影响,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培训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乏制定系统的培训规划。
1.4 缺乏建立在绩效考核体系上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酒店业属于人力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酒店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主要是基于薪酬待遇,薪酬待遇成为酒店员工最一般的工作动力来源。西部地区酒店员工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酒店虽然可以自己决定薪酬,可以将薪酬与绩效挂钩,但酒店管理不重视基础管理工作,没有经过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估,薪酬的发放随意性强,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当员工发现薪酬与自己预期出现差距时,对其激励不到位,导致西部许多酒店即使是高薪聘请也因为使用不当而留不住。花了不少的钱,但没有起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作用,反而招来员工的种种不满,工作效率反而下降。
1.5 家族管理制度,缺乏专设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西部地区酒店家族式管理模式在创立之初,对保证决策高效率和凝聚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酒店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管理人员在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上存在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对外来人员不信任,不敢委以重任,制度上“任人唯亲”,重要的岗位上均由家族成员来担任,而外来人员想发挥自己的才干,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西部地区部分酒店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其他行政部门来兼职的,甚至有的仅仅是由公司内勤或办公室文员兼任。即使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存在分工不明确,专业素质较低,只停留在员工的档案、工资管理等日常的事务性管理,没有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酒店管理中的作用。
2 发展和完善西部地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西部地区酒店要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酒店管理中的作用,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
2.1 科学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西部酒店企业应该科学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根据本企业的内外部条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数量和质量进行预测。另一方面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并将其与人员需求相对比之后,制定各种具体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同时,西部酒店应根据发展战略、经营目标以及实际要求,来制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等具体各种职能规划,从而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招聘成本,促进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2.2 建立完善的招聘制度 招聘工作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口关”,招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后续工作。结合西部地区酒店员工流动状况,在人力资源的选聘上,要树立新的人才观,成立专门的招聘小组,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招聘流程。酒店应改变传统的论资排辈、认人唯亲的用人方法,增加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酒店应针对流动性大的岗位、关键岗位提前作好人才的补充计划工作。酒店要吸收优秀的应聘人员,应该特别重视应聘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敬业精神,这样才能招聘到真正愿意在本企业工作的员工。同时,应冲破家族观念,家族成员不适应管理职位的应主动放弃,大胆启用具有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企业中高层工作,树立“留人先留心”,给员工营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
2.3 建立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挂钩的培训体系 西部地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不够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从而导致员工素质老化或退化,不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基础,是制订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员工队伍的状况,制定近、中、长期培训计划与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案。酒店业从业人员的一般比较年轻,希望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来实现个人价值,得到个人发展。酒店企业应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素质的状况,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标准,分别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普通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分批分期进行培训,设身处地考虑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使培训能够有利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将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在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目标,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4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西部地区酒店要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特别要做到奖罚公平,否则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要做到奖罚公平,就必须对员工进行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对酒店的各个岗位进行科学的职位分析,使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有明确的业绩目标规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应将行为绩效考核与结果绩效考核结合,不只看考评结果,更要帮助员工改进绩效。酒店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组织员工学习企业文化,探讨企业目标,实行岗位轮换,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加强企业领导与员工的沟通等激励手段,从而增加员工归属感,成就感,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2.5 薪酬管理应体现公平性和以人为本 酒店员工大量流动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薪酬问题,薪酬是酒店留人的最基本条件,酒店应该确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的薪酬政策,只有保证薪酬政策的公平性。酒店企业内部同工不同酬或同酬不同工现象严重,有时客房和餐饮就有明显的不同,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从而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员工相信他们的付出与相应的薪酬是对等的,才会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激励员工的作用。 企业内员工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体系就是要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员工为中心,根据员工多样化的需求制定薪酬管理制度。对一般员工来讲,报酬作为谋生的手段就满足了;而对于高成就员工来讲不仅如此,更是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6 淡化家族管理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西部地区酒店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规模较小,核心成员间的矛盾还未显化,因而多采用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管理具有灵活、市场应变快的优势。但是随着酒店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张,所有权主体日趋多元化,淡化家族管理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做到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是西部地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西部地区酒店企业应解放思想,彻底打破“家里人”和“外来人”的界限,加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感情联络,从根本上消除双方的心理障碍。从长远利益出发,通过聘任职业经理人,将经营权交给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经理人,重要岗位不论其是否为家族成员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政策,相信员工的能力和对于企业的责任心,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最终,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2.7 择机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把一些重复的、非竞争性的和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从事该项业务的专业机构,并向对方支付相应的服务报酬的一种生产经营战略。西部地区酒店企业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本企业是否合适外包,具体外包什么业务,应交给谁外包,外包的风险性等情况下,择机适当的部分业务进行外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企业员工结构。但是,要想对其外包须等。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酒店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并结合西部的现实状况,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西部地区酒店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文波.论饭店员工流动的控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2).
[3]洪涛.试论酒店业的员工培训[J].沿海企业与技.2005,(7).
[4]林惠红等.酒店人才测评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江苏商论.2004.(1).
[5]殷玲.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5(18):62-63.
[6]杨亚芹,王文君.基于公平性理论的饭店员工流动分析[J].商业经济.2007.(12).
[7]芦彩梅等.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问题与对策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3.(1) .
[8]陈琴等.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初探[J].职业时空.2005(22):58-59.
[9]李传裕.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外包管理[J].江苏商论.2007.(05).
4.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四
加入WTO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水土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戈壁广布,水体污染状况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西部地区生态环保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政策性支持的保障力度不足.为此,必须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积极的环保产业政策,完善西部地区的环保法律、法规建设,理顺环保产业的管理体系,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
作 者:彭孝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开发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RESEARCH ON DEVELOPMENT年,卷(期):“”(6)分类号:F062.2关键词: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 保护 对策
5.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对策分析 篇五
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收、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利用外资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分析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方面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杨宏 刘海军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6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4(6)分类号:F125.4关键词:利用外资 市场经济 产业结构
6.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六
在产业转移大潮的背景下, 我国西部地区正成为产业转移的热土, 这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是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有助于优化当地产业结构, 逐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 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转移同时伴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利用上市这一市场化的方式, 不仅可以缓解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还可以实现产业的均衡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市场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 尤其是股票市场极大地提高了经济运行中资产的流动性。然而, 西部地区对股票市场利用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上市公司数量少、融资规模小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不仅如此, 东部地区正在积极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 而西部地区仍停留在传统的微利行业上。究其原因, 这主要与西部地区未能充分开发上市资源、不完善的培育机制有关。
上市公司的培育与发展区域经济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在统筹区域发展中培育上市公司, 通过借助资本市场,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综合运用政策发布、窗口引导等手段, 以上市公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同时发展虚拟经济。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大环境下如何选择和培育上市资源, 并通过政策调整优化企业上市的软环境, 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并未有学者进行探究。
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上市后备资源培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 资本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全国各地都试图发挥其巨大作用来助推经济发展。西部地区也在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 不断提高公司数量。而上市公司后备资源严重匮乏,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利用资本市场的可持续性。
“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 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产业的对接中为增强西部产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积极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在产业的承接中脱离实际、盲目承接, 很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即使多年来西部地区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仍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上市公司后备资源缺乏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及其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虽然近几年西部地区将上市公司的培育作为工作的重点, 积极投入资源, 并且部分政府金融办建立了本省企业上市后备资源数据库、制定中短期的上市规划。但符合条件的公司数量明显偏少, 上市资源的缺乏仍然是西部资本市场的现状。
(二) 现有上市公司中传统产业比高, 缺少创新型企业
从西部地区上市公司产业类型看, 传统产业比重高, 公司募集资金大多投向利润率较低的传统产业, 致使再融资能力不断下降。截至2016年1月末, 甘肃辖区共有A股上市公司27家, 占全国0.96%, 其主要分布如表1。
单位:家
从上表中, 我们不难发现甘肃现有上市公司数量少, 主要是创建于计划经济时代, 分布于石化、机械、冶金等受需求变化影响较大的传统领域国有大中型企业。自创业板推出后, 国家积极鼓励自主创新性企业上市。西部企业受到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仍主要从事资源类相关业务, “两高六新” (“两高”即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六新”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的模式) 企业较少, 导致创业板难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三) 一些企业缺乏备战改制与股份制规范运作的条件和积极性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国有企业体制问题。西部现有的企业中, 一些企业缺乏备战改制与股份制规范运作的条件和积极性。一方面, 西部各省都有大量产权结构未进行实质性调整的国有企业, 抑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 已经进行改制中的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 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健全。
(四) 市场化程度低, 政府无力推动上市资源选择与培育
市场化是指在一个经济体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 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对西部经济发展极其不利, 难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水平, 政府无法投入更多财力开展上市资源选择与培育工作。此外, 政府的工作作风仍带有计划经济时的色彩, 不利于上市资源选择与培育。
三、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上司公司培育的思路与对策
从上述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公司的质量、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亟待提高, 这对于西部地区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 我们构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四元优质上市资源的培育机制, 如下图所示 (见图1) 。
在此四元优质上市资源的培育机制中,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迎合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是上市资源培育的根本, 只有企业从根本上改变思路才能够满足上市的需求;同时, 还需要外部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 当然, 也离不开完善的金融支持, 整体上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上市氛围。
(一)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渐增强, 这应当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加强中小企业上市资源的培育工作。近些年, 甘肃地区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中小企业, 一旦他们进入资本市场, 便会起到引导及标杆作用。这极大地推动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并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1. 注重上市资源培育中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全面发展本省特色产业
在对上市资源的培育中注重改造传统农业种植和加工业, 调整本地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既能优化产业结构, 也能以科技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 甘肃上市公司中罕见能够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甘肃政府可以借鉴特色资源开发成果显著的新疆, 其大部分上市公司均围绕当地特色资源进行开发, 全面发展本省特色产业。
2. 以上市公司为龙头进行资源整合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在地区“割据”态势下, 同行业企业数量众多, 彼此之间盲目竞争、运行效率低下。政府实施该项政策以扭转这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 促进一批优秀代表企业的产生, 增强其竞争优势。例如大量资源类企业、风电企业的地区, 经过大规模的资源整合, 以已上市公司或拟上市的优势企业为主体, 努力将公司都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 提高竞争力。
(二)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近些年, 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 为资本市场的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而后备上市资源的培育是做好中小企业板建设的重点。因此, 市场各方都需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工作, 建立有效的上市资源培育机制, 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1. 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企业规范运作
主体资格和运作规范的治理结构是企业上市的前提。因此, 西部企业首当推行企业股份制改造, 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 聘请中介机构对企业上市提出改进要求, 提升企业整体治理水平。同时, 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也需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引入期股制、年薪制等分配制度, 促进企业规范运作, 为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
2. 规范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加快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
上市资源为实现成功上市, 必然会在管理模式上发生新的改变。企业应当对管理模式进行变革, 实现规范化管理, 做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革帮助其自身价值且有助于直接融资。对于股份结构单一的企业, 可以进行改制、上市融资, 以促进企业深化管理、增强内在活力。
(三) 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上市资源争夺战在东部地区如火如荼, 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却显得颇为冷淡, 尤其是甘肃贵州等经济水平落后地区。西部地区若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势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否则企业上市时将成为不可逾越的阻碍。加快优势产业的上市步伐, 走直接融资扩大再生产是西部企业取得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1. 明确上市资源地位, 积极引导上市
西部地区应当始终倡导“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条路线。充分配合各个板块的首发上市工作, 关注上市资源的培育工作, 使得西部各省省内企业实现首批上市, 致力于上市公司进行扩大再融资, 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和作用, 进一步推动省内经济发展。对于已经递交上市申请的企业加大指导, 协助其尽快完成审核, 实现上市融资。
2. 精简上市流程
第一, 扩大中小板块的规模, 平衡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向上市资源提供发行审核、上市交易等方面的优惠服务。第二, 简化上市程序。要制定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审程序, 缩短审核周期, 提高审核效率。第三, 降低相应门槛, 灵活制定相应制度。中小企业经营特色多变, 易受市场变化影响, 根据这种情况建立特殊的上市标准。
(四) 营造良好上市氛围
第一, 加强上市政策的宣传力度, 提高拟上市公司对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政策的认识, 鼓励企业上市。第二, 不断完善上市支持政策, 采取激励措施, 切实降低上市成本, 减少上市阻碍。第三, 树立“如果申请上市, 成功了便是企业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若暂时未能成功, 也会有利于推动企业的规范化运作及长远发展”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卢阳春.“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10) .
[2]王海霞.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时代, 2009 (03) .
7.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七
关键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全民族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现状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
1、东、西部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距较大。2012年,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全国平均为6128.99元,比去年增长了23.42%。其中,西部地区12省份,有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6个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省份是北京,为20407.62元,是西部地区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最高的省份西藏的1.74倍。2012年,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全国平均为8137.00元,比去年增长了2438%。其中,西部地区12省份,有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6个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最高的省份是北京,为28822.01元,是西部地区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最高的省份新疆的2.40倍。
2、东、西部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差距较大。2012年,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全国平均为1829.14元,比去年增长了3386%。其中,西部地区12省份,有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6个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份是北京,为8731.79元,是西部地区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省份西藏的2.68倍。2012年,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全国平均为2691.76元,比去年增长了31.63%。其中,西部地区12省份,有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7个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省份是北京,为11268.46元,是西部地区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省份新疆的2.68倍。
(二)师资配备不均衡
根据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国办发〔2001〕74号)规定,城市初中师生比为1∶13.5、县城初中师生比为1∶16、农村高中初中师生比为1∶18、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19、县城小学师生比为1∶21、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3。从2012年东部和西部地区(22个省)学校生师比分省情况来看,全国小学师生比平均值为17.36,西部地区有6个省市低于全国值,东部仅有2个省市低于全国值;全国初中师生比平均值为13.59,西部地区有9个省市低于全国值,东部仅有1个省市低于全国值。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师资严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还不容乐观
从2012年全国办学条件情况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教学设施配备情况不容乐观,“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51.44%,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52.13%,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50.13%,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50.09%,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54.19%。”……东部地区以浙江省办学条件情况为例,西部地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办学条件情况为例做比较,可以得出,新疆小学生均图书12.77册远低于浙江小学生均图书25.5册;新疆每百名小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5.97台远低于浙江每百名小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15.6台;新疆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校数占62.24%远低于浙江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校数的比例为93.8%。初中情况也是如此。
二、促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对策
(一)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及偏远地区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及偏远山区等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是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农村义务教育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最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师资力量薄弱。要实现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首先是要提高对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其次是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西部县市区内薄弱学校的财政投入,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有关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加大投入,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设备,加大学生宿舍、食堂等硬件设施建设,确保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加强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对西部边远农村中小学薄弱校舍进行排查和改造,优化办学环境。
(二)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培训力度
提高薄弱学校师资水平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工作,除了要求薄弱学校教师参与各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外,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提高薄弱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一是在西部有计划地开展乡村园丁培训工程,进一步提高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二是实施东西部教师支教工程,在西部适当增加学科特岗教师的招聘比例,逐步改善边远山区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对边远民族地区学校所缺的“双语”和民间艺术类教师,协调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培养这类紧缺人才,让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三)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流动机制
优质教育资源只有流动起来,才能达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之间的交流。区域内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等优秀校长和教师的交流互动,优劣互补。二是教学条件城乡共享。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要按照就近原则安置,让其享受与同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三是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完善学校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机制。四是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和住宿费的监督核查机制,逐步提高和扩大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范围,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华网: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7/05/c_126713808.htm.
[2]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4-04-24/news20140424114141.html.
[3]新疆教育厅: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r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 ArticleID=21955.
[4]张毅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浅议,载于《教育艺术》,2012.5.
[5]姜鑫.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现状及对策,载于《经济论坛》,2012.5.
[6]新华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8.水资源和水环境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现状,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必须利用思想教育、政策措施、法律制度、价格杠杆等手段措施,对水资源和水环境加强管理和治理,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及“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 者:银翠莲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公共理论与管理系,内蒙古包头,014000 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X21 关键词:联系和发展 水资源和水环境 问题和对策
9.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九
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文章在对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概述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三三六”评价法和SWOT分析法对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条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并提出了开发对策,旨在为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 者:王朋薇 梅荣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旅游与地理系,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731(226) 关键词:红花尔基 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旅游资源 评价10.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十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一、西部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西部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现象,截至2013年年底,达到了17.8万平方千米,荒漠化程度达到45%。西部农村的水土流失面积也突破了历史记录,达到了400平方千米。土壤侵蚀面积达到一百多平方千米,其中风力侵蚀面积占60%左右。水污染程度也在加剧,某地区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区居民饮水都面临着安全隐患。固体废弃物污染突出,农业固废已经远远超过工业固废,农村生活垃圾、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以及乡村工业生产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等,严重污染了广大西部农村。西部环境状况日益令人堪忧的局面在包括青海、新疆等均有体现,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地区的多少群众还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二、西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严重的法制原因
1.对西部农村地区环保方面重视不足
环境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依据,环境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刚刚建立,还不够成熟。由于受我国发展水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影响,很多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中,都没有明确包含农村地区,这给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隐患。
2.农村环境监管机构人员不足
(1)执法机构力量薄弱。目前,农村乡镇政府几乎没有设立环保机构,村民自治组织更无环保人员,环境执法监督往往出现空白。虽然某些地方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但是多属空架子,没有相应的人员和资源,环保职能基本没有履行。在走访调查中,某地区多个地方政府都没有专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
(3)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执法不够规范,有的以费代罚,甚至权钱交易。在现实中,常常发生执法不严、弹性执法、差别执法的现象。
三、西部农村地区环境保护中的法律问题对策
1.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1)加强基本法的建设。完善的基本法律是实现依法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使得治理污染有法可依,实现治污的可靠保障,同我国依法治国有效的结合起来。
(2)进一步加强农业环保法制建设。尽快制定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方针、基本制度等,并根据农村环境的区域性特点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3)立法机关设立自己的专家团队。由环保官员、环保专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等各方人士所组成,来自各方面的成员有利于全面地对环境政策进行评价,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团队应不定时召开公众评议会,吸收更多公众参与评价,从而使法律、法规、政策更适合社会和民众。
2.严格环境执法与监督检查,实行综合治理
(1)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改革环境执法体制,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追究司法责任为主、罚款收费为辅,并重点解决好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和环保工作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
(2)加强环境执法的稽查工作。通过环境执法稽查来管理和监督环境执法工作,维护法律秩序,促使环境执法机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环境执法部门的权威作用。
(3)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实施统一的环境准入制,保证在农村地区和城市有同样严格的环境法律的约束和监管的力度,使那些想到农村去找庇护所的污染企业无机可乘,自觉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減少或消除污染,而不是转移污染。
3.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农村环保责任制
(1)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加大农村环保投入,搞好农村规划。世界银行提出的“经济靠市场,环境靠政府”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特别要强化各级领导的法制意识和环保意识,注重加强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改变只注重经济政绩、不注重环境效益的干部考核任免机制,把环保工作与领导干部的全面政绩考核联系起来,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
(2)健全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环境保护责任制要落实到农村基层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考核乡镇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政绩,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而且要有环境指标。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必须建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追究机制,对环境质量好的乡村给予表彰奖励,对环境质量差、发生污染事故及纠纷的乡村,追究其主要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4.加强对西部农村的环保投入
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是主要被关注对象,国家绝大部分环保资源都投入城市,农村环保投入则严重不足,而且渠道也不畅通,这造成了我国农村环保设施的缺失以及人力的匮乏,表现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基本上处于缺失与空白状态;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监测,农民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无法得到预防预警;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保护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
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只有少数乡镇设有环保组织。环保人力资源奇缺,即使是兼职人员也较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情况好一些,但环保人员也基本上仅限于管理农村工业。农村环保工作被分散在林业、农业、交通以及水利等部门,部门分割,工作效率较低,且造成较大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比较雄厚。
参考文献:
[1]张梓太.环境与资源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于晓光,温都日木拉,代晓,苏日图.水土保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建议[J].内蒙古水利报,2006(1):32-34
[3]魏军花,朱迎松,徐海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J].江苏环境科技,2005(S1):138-139
[4]郭少华,张梅龙.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N].商场现代化,2006(5).第7页
11.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资源环境,遥感调查
0 引言
人类的生息劳动, 都依赖一定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有很大差异。资源环境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 掌握本地区资源环境现状, 始终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诉求。目前, 中亚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中亚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并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利用遥感技术开展资源环境调查是一种快速、准确、经济、有效的方法[1,2]。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全域及其我国周边地区, 北纬37°13′~42°50′和东经67°54′~79°26′之间, 面积约为68万km2。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东部的内陆国。东与中国相接, 北与哈萨克斯坦相连, 西界乌兹别克斯坦, 南同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研究区地貌特征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冰川、湖泊水系发育 (图1) 。
1.风积平原;2.冲积、湖沼堆积平原;3.山前冲洪积 (宽谷) 平原;4.中海拔中小起伏山地;5.高海拔大起伏山地;6.极高海拔大起伏山地;7.湖泊;8.冰川;9.水系;10.国界;11.沼泽绿洲;12.山峰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多山, 是一个山地国家。它占据天山的西半部和帕米尔高原的一部分, 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阿赖山脉绵亘于中吉边境。该国山脉大致东西走向, 地势高低悬殊 (从海拔7000多米到400来米) , 由东向西缓慢下降。94%的国土在1000米以上, 将近71%的国土在2000米以上。境内大多数河流属于中亚第二大河———锡尔河水系。最大最长的河是横贯该国的纳伦河。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绝大多数湖泊的水面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84%的湖泊分布在海拔3000~4000米的山区。吉尔吉斯斯坦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 离海洋远, 距沙漠近, 为明显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貌以中高海拔山地为主, 其次为山前冲洪积平原。
塔吉克斯坦是位于中亚东南部的内陆国。地处山区, 是中亚的一个高山国家。该国大部分地方处于海拔3000米以上, 主要地貌特征为山脉与盆地交错纵横。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帕米尔号称“世界屋脊”, 无疑是中亚的制高点。该国有三大水系, 分别属于阿姆河流域、泽拉夫尚河流域及锡尔河流域。湖泊多分布在帕米尔高原, 喀拉湖最大, 为盐湖。塔吉克斯坦水利资源可观, 位居世界第八位, 人均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位, 占整个中亚的一半左右, 但实际的开发量不足10%。该国水源主要来自冰川。全境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高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大陆性气候加剧, 南北温差较大。帕米尔山西部终年积雪, 形成巨大的冰河。地貌极高海拔山地和中高海拔山地组成。
我国新疆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 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 沙漠广布, 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均天然降水量155毫米。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 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 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地貌以中高海拔山地和平原组成。
2 遥感调查技术方案
本次的资源环境遥感调查流程为, 选择遥感数据类型, 得到数据后进行纠正, 并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进行植被盖度提取, 进一步采用人机交互和计算机辅助分类与提取的方法来获取专题信息。
2.1 调查目标
本次资源环境遥感调查中, 受工作比例尺较大和境外资料收集困难等因素的影响, 调查目标选定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NDVI) 等。
2.2 数据类型
遥感影像图采用的是Landsat7、4、1波段进行彩色合成, ETM数据与8波段融合, 后经无缝镶嵌。镶嵌的ETM图像, 像素空间分辨率分别为28.5m。该数据空间位置上已经精校正, 而且做过正射校正。通过该图像与境内外地形图对比和使用效果, 总体精度较高, 可以达到1∶10万精度。本次工作采用经纬度投影, WGS84坐标系。遥感影像图比例尺用1:100万。时相在1999~2000之间。
2.3 遥感信息调查方法
遥感影像是以光谱特征、辐射特征、几何特征及时相特征来反映地物信息, 解译时必须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方法, 综合影像的色调、亮度、饱和度、形状、纹理和结构等特征结合已有资料和野外工作经验知识判定地物类型[3]。本次遥感调查在ETM/TM (45景) 融合图像上总结出研究区内主要地物类型的影像特征 (表1) 。
植被的盖度是土地覆盖分类和环境评价的关键值, 由于区内山地居多, 地形起伏大, 本次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进行提取, 以消除阴阳坡的光谱差异。其表达式如下:
植被盖度划分为三级:NDVI的值介于0到1之间, 其值大于0.7以上, DNIV为高盖度, 提取的植被为密集分布;其值在0.3到0.7之间, DNIV为中盖度, 提取的植被为中等密集分布;其值小于0.3, DNIV为低盖度, 提取的植被为植被不发育[4]。
3 遥感调查技术应用
运用NDVI技术和ETM+数据进行解译, 提取各类环境因素的信息, 经过处理, 或得其分布情况, 结果如图2所示。
1.冰川;2.湖泊及水系;3.沙漠;4.戈壁;5.裸岩;6.耕地;7.植被密集;8.植被密集中等;9.植被分布较差;10.地下水分不带
3.1 水资源
中亚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又分为由季节性积雪和冰川补给的河流, 由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以及湖泊和灌溉渠网等组成的。地下水则可分为自由水、裂隙水、层间水、承压水或自流水。地表水在中亚农业生产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6]。
冰川积雪是宝贵的淡水资源, 它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位于极高海拔的山地上, 巨大的冰川集中在天山和帕米尔, 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北部以及塔吉克斯坦的东部。冰川以高大山峰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是天山冰川分布的主要类型。冰川在各大山区和水系中, 分别以中央天山和塔里木盆地水系为最多, 冰川规模也最大。其中汗腾格里山冰川发育规模最大, 由此向东或向西, 随着山势高度的降低, 冰川数量减少, 冰川规模变小[5]。
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接点, 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内的湖泊多位于该区域的山间盆地中, 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中部以及塔吉克斯坦的东北部。伊塞克湖是研究区内著名的内陆大湖, 流域面积21891km2, 径流是伊塞克湖的重要补给源, 主要靠降水与冰川消融补给。
地表水又分为由季节性积雪和冰川补给的河流, 由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以及湖泊和灌溉渠网等组成的。区内河流网的特点是没有注入大洋的径流, 大部分河流属咸海流域, 部分注入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有的属塔里木河流域, 有些则自成流域。冰川蓄积的水资源, 对中亚的自然和经济有巨大的影响, 它是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区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 地下水还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 对生态环境各因素的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区域, 以山前平原的泻出带为其显示标志, 面积为273 km2, 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北部、塔吉克斯坦的西部以及我国邻区的西部。地下水主要源于降水、高山融雪和地表水的渗漏。在有地下水储存的地区, 并用地下水灌溉农业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尤其在我国新疆水资源有限的地区。
3.2 土地资源
由于不合理的农垦、过度放牧等各方面的原因, 致使沙漠化不断扩大,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在该区域, 沙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邻区的塔里木盆地中, 面积为34704km2。戈壁是荒漠的一个类型, 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 主要分布在我国邻区的西南部。
裸岩主要为地表无任何植被覆盖的岩体。主要分布在我国邻区的西北部和帕米尔高原。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 大部分位于冲积、湖沼堆积平原地貌上。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和北部塔拉斯河谷地一带, 耕地面积为678km2。塔吉克斯坦大量耕地位于该国的西南部, 耕地面积为15775km2。
3.3 生物资源
选用NDVI技术对该区域的植被进行自动提取进行分析, 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植被在这些区域的分布, 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位于造山带上, 其地形主要以山地与山间盆地为主, 而我国邻区则处在塔里木盆地与造山带的接触带上, 故地形以山地、山前平原和盆地为主。在这些地区, 冲沟发育的山体以及河流、湖泊、地下水富集的地带, 植被分布密集, 面积为98717km2, 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中部、塔吉克斯坦的西南部以及我国邻区的西部;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以及山前冲积扇等整个区域的大部分地区, 植被分布稀疏, 面积为401904 km2, 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东部、塔吉克斯坦的中东部及我国邻区的南部;在沙漠地带以及高海拔山地上, 植被基本上不发育, 面积为182579km2, 主要分布在我国邻区的东部、塔吉克斯坦的西北部及东南部。
植被分布的密集程度代表了不同生态环境的分布情况, 植被密集, 表明该地区气候适宜, 岩体风化强烈形成了较厚的风化壳, 或者河流、湖泊等外力的作用形成了堆积层, 还有丰富的水源, 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植被密集程度中等的地区, 反映出气候为半干旱或干旱气候, 土壤层交薄, 水源不充足;植被不发育, 反映出该地区气候干旱, 水源极不充足, 不利于植被的生长。
4 结论
数据研究表明, 本地区以高海拔山地为主, 植被盖度低的面积将近占总面积的一半。吉尔吉斯斯坦植被盖度高占总面积的25%, 冰川湖泊占总面积的7.1%, 耕地占总面积的3.4%, 说明该国植物数量多、水资源丰富、耕地稀缺。塔吉克斯坦植被盖度中下占总面积的74.5%, 冰川湖泊占总面积的3.1%, 耕地占总面积的11%, 说明该国植物数量较少、水资源较丰富、可耕土地多。我国新疆西部地区植被盖度高占总面积的1.6%, 沙漠戈壁占总面积的15.2%, 湖泊冰川只占该地区的1.6%。说明该地区沙漠化严重, 植被不发育, 严重缺水, 大量耕地流失。中国新疆西部地区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都拥有大量的资源, 亟待开发。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 很难复原, 所以应当在发展中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张雷, 刘慧, 陈文言.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要素综合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 2004, 4 (19) .
[2]沈镭.资源环境学[J].地球科学进展, 1991, 7 (6) .
[3]管磊, 杨晏立, 等.西藏四江流域生态环境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及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4 (9) .
[4]庄永成, 张森琦, 王冬青, 等.黄河源区20多年来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遥感分析[J].青海地质, 2001:62-67.
[5]刘潮海.中亚天山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J].冰川冻土, 1995, 9 (17) .
12.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研究及质量评价 篇十二
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研究及质量评价
根据吉林西部的实际情况,应用遥感数据和非遥感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对各市县的环境质量做出优劣排序,为了使结果更清晰,应用Mapinfo软件实现评价结果可视化.为吉林西部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姜玲玲 林年丰 唐晓慧 张新宇 JIANG Ling-ling LIN Nian-feng TANG Xiao-hui ZHANG Xin-yu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6刊 名:干旱区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ZONE RESEARCH年,卷(期):22(2)分类号:X821关键词:生态环境 遥感技术 层次分析 模糊评判 灰色关联 质量评价 吉林
13.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十三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与重建初探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土地面积近660万km,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8%,人口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均分布在西部,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占全国38%,草场面积占全国56%,森林面积占全国36%,天然气蕴藏量占全国80%以上,且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达一百种.然而,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又是我国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核心之一,就是要通过有序的开发治理,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在此过程中,处理和把握好建设与环境、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吴文 作者单位:中共贵阳市委党校 刊 名: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GUIYANG SHIWEI DANGXIAO XUEBAO 年,卷(期):2003 “”(2) 分类号: 关键词:14.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十四
目前, 我国西部农村生态环境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如, 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质量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 水资源短缺, 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而且这些问题正在加剧, 使得环境保护教育迫在眉睫。但是, 当前环境教育的现实是:教师、家长、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明显落后, 导致农村中小学生环境知识匮乏, 对环境问题了解不多;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 环境教育能力弱, 许多教师自身缺乏环境知识, 中小学生很少能接受到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偏少, 不少农村中小学校几乎没有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很有限, 多数是通过植树的形式, 有的甚至连植树活动都实现不了。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制约因素分析
1. 经济因素。
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水平低, 自然条件恶劣, 气候干旱少雨, 农村水资源极度缺乏,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一旦破坏不容易恢复。一些偏僻的地方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等浩劫性利用土地资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西部农村基础建设相对滞后, 缺乏基本的设施, 加上人们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随意抛弃、堆积生活垃圾, 大量使用塑料薄膜, 任意焚烧垃圾, 使用高残留农药、化肥, 在这样的环境下, 中小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
2. 学校因素。
农村基础教育一直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 教育质量不高, 尤其在偏远落后的山区, 教育质量更低, 许多农村学校办公经费少, 在这种条件下, 将环境教育列入正规的教学课程是不容易实现的。教师的环境意识本身就比较淡薄, 接受的环境知识比较肤浅、不系统, 甚至有些教师对环境教育抱着漠视、无所谓的态度。
二、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1. 加强学校的环境教育。
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学校, 学校可以根据当前的现状, 提出一些可行的环境教育方式。
一是开设基础环境课程。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环境知识, 以贴近现实的一些实例来教育学生, 例如不乱扔、乱焚烧垃圾, 使他们逐渐养成环保意识。
二是课堂渗透。不少中小学校现在只能保证基本的课程安排, 很少有受过专门培训的环境教育老师, 由于资金的限制, 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 加强各学科知识与环境教育的联系。在小学《自然》《地理》《生物》等课上, 老师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有关环境的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育, 也增加了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通过学科渗透, 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
三是开展课堂活动。老师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环境知识, 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 老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 开展与环境有关的演讲比赛。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发现的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从电视和报刊中看到的环境问题作为自己的演讲主题。通过这些简单的形式来拓宽学生了解环境知识的渠道, 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主动性。
四是社会实践活动。老师虽然在课堂上讲解了一些知识, 但更要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 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到环境受到污染的地区, 或者周边的地区调查污染源及污染产生的原因, 这样的亲身体验会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假期, 老师可以和学生的家长进行协商, 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让学生参加收集废弃物等活动。
五是加强课堂环境教育。学校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但是不管校长还是老师首先应该主动地了解环境知识。目前, 学校虽然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教育方面, 但是可以选送少数老师接受专业培训, 进而克服环境教育是“分外事”的可有可无思想。
2. 改变家长的态度。
当前, 农村大部分家长的思想还是局限于教育就是让学生考上大学、跳出农村门槛的思想中。面对这样的现状, 学校可以通过老师的家访以及子女的讲解让他们慢慢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挖掘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15.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十五
摘 要: 相比于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在学校教育的各项内容上都稍逊色,这固然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关,但也受到某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就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某省为例展开全面剖析,同时分析所在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以此找到基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改善来提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普通高校 学生体质健康 体育教学环境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设定及体育教学成效检验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一直为主要考量指标之一。同时,大部分学校将学生体质健康状作为考核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工具。因此,相关体育教学活动及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随着前者的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与提升。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适时调整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工具及教学方式等。鉴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性,笔者以西部某省普通高校为例,对其现状展开分析,同时围绕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1.西部某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通过对西部地区某省几所高等学校的广泛调研,发现当前该省普通高校在测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时主要参照以下五项身体素质指标:身高、体重、坐位体前驱、肺活量、50米跑及800/1000米跑。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区别来说,在所得的五项身体素质具体数据上,三、四年级的综合指标低于一、二年级学生。其中身高与体重这两项指标基本满足健康标准,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这两项的达标率大致为65%;在坐位体前驱项目上,处于达标范围的学生比例大致为67%;在肺活量项目上,这一比例大致为40%;在50米跑及800/1000米跑测试项目上,依然是三、四年级测试结果差于一、二年级学生。在这所有五项测试指标中,肺活量达标率相对最低。就总体的测试结果而言,相比于女生,男生在这五项上测试结果处于优势。由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采取上述五种测试方法,男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要优于女生,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要优于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
通过上述调研,同时结合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当先在该省高校体育教学中基本将体育课程安排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学阶段。当学生升入三年级后,就无需参加体育课程了。因此就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讲,在历经前两个学年的被迫式体质训练后,进入第三学年,在缺乏体育课程及体育考核的状况下,其极少积极、主动地参加相应的体质健康锻炼。此外,自第三年学年开始,大多数学校就开始安排大量专业课程,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随之加大。再加上此时学生开始面对就业压力,其开始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接触机会及参加各种社会实习活动。上述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共同导致高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整体下降。第二,占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参加学习后,会逐渐养成一些不良嗜好。例如吸烟、饮酒、沉迷网络、作息不规律及不食早餐等。上述现象的形成主要因素在于大学现有的教育体系。虽然高校学生在生理上已经达到成年标准,但是在心理素质亟待完善,其认知程度及自我约束能力缺乏,以致养成诸多不良习惯,从而导致自身体质健康水平降低。第三,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此时,大多数的学生无暇或者无意关注自身体质健康,一味觉得体质水平不是当前考虑的问题。因此,没有养成一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得体质健康状况逐渐降低。第四,就西部地区而言,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自身教育资源等客观与主观方面的影响,高等学校在体育教学环境上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体育教学人才队伍不足、相关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落后且缺乏、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知,重视程度不足等。
2.基于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促进提高学生素质的对策
关于上述在调研中分析的该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基于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环境而言,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第一,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情况加以改革。当前体育必修课多集中在低年级学生中,当学生升入三、四等高年级后,学校应该讲体育相关课程设置选修课。通过学分及相关制度约束学生必须在三、四年级选择完成至少一项体育选修课程。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参与体育相关锻炼的时间及数量强化其在这一阶段的体质健康状况得以维持。第二,参照发达地区的体育建设俱乐部模式,建议该省普通高等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摸索与建立这种带有休闲娱乐性质的体育锻炼方式。此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与热情,在增强体质健康状况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健身的理念,陶冶其情操,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第三,推动学校体育社团建设,将有同样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有效组织起来,就体质健康提升途径展开共同探讨及相互学习经验。同时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对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促进学校整体良好体育锻炼风气的形成。第四,就体育考核而言,建议学校在教学中采取学分制考核制度。通过系统统计每个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实践与相关内容难度,进行科学计分。将体育学分作为学生综合能力及奖金评选的必要参考项目之一。第五,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力度,投入一定的精力与财力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关体育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充实等。
3.结语
通过西部某省的普通高校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发现存在诸多影响体质水平提升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主要从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出发,提出若干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看法,以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盈盈.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与学校体育环境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03:90-91.
[2]陶丹.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2:80-81.
16.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十六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与金融支持问题探析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和历史背景,决定了生态环境重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大意义.生态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资金短缺成为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瓶颈”.针对西部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金融组织投入、资本市场培育、区域间经济补偿机制和私人环境资本运营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作 者:王信 罗剑朝 WANG Xin LUO Jian-chao 作者单位:王信,WANG Xin(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361021)罗剑朝,LUO Jian-chao(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6(3) 分类号:F832.1 关键词: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 金融支持17.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十七
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桂东经济区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桂东经济区的生态旅游业刚刚起步,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何开发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关系到该地区旅游业的兴衰和经济的.发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姑婆山森林公园和大平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阐明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并针对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的制约因素提出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作 者:宁常郁 宋书巧 张建勇 作者单位:宁常郁,宋书巧(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张建勇(广西建筑综合设计院,广西,南宁,530011)
刊 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1(4)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资源 桂东经济区
18.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十八
1 卫生人力资源研究的文献集中度分析
在本课题研究中, 笔者一直期望通过Meta分析来对文献进行分析。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后, 发现很难有效的将不同领域分类和不同研究结果的卫生人力资源文献量化以达到Meta分析的需要。因此将主要进行文献集中度分析。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两大数据库, 对2000年~2012年间147篇相关文献 (以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中华医院管理、卫生软科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卫生统计、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全科医学等10个核心期刊为主) (注:参考文献中仅提及部分) [2,3,4,5,6,7,8,9,10,11,12,13,14,15,16]的梳理和整理, 大致归纳为9类研究内容, 如下表1所示:
由于有的文献并不仅研究一个方面, 分类计数时以一篇文献的主要研究点作为基础, 避免不同类别间的文献数重复计数。总体来说, 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人力政策、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对全国及农村地区现状研究这四个方面。尤其是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和对全国整体尤其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研究占了主要方面, 文献研究的偏向性较为突出。从本质上看, 这两类的主要研究点还是集中在卫生资源配置领域的。这类主题占主体的原因就在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极度的不合理问题非常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
城市人力资源过剩, 高层次人员多, 农村少, 毕业生不愿到艰苦地方去。以宁夏为例, 根据2005~2010年卫生统计年报提供的数据显示, 截止2010年底, 宁夏全区卫生人员总数达39672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960人,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998人, 其他技术人员1129人, 管理人员1656人, 工勤技能人员2929人, 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才占到全区卫生人员总数的10.08%。
1.2 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
医学是一个多学科合作, 多专业协调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个专业对医疗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1.3 医学教育滞后于社会需求
医学教育的针对性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一方面医学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且流失严重, 另一方面我国高层次的卫生服务人员严重缺乏, 社区及农村初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另外, 从表1可以看出以卫生人力资源的投资、卫生人才教育研究等为主题的研究占比例很小, 但事实上此类议题也亟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持续关注。
2 西部省份卫生人力资源相关政策梳理及对比
课题集中收集了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卫生人力资源相关政策 (除重庆、青海和新疆) , 对目前的卫生人力政策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对比。为进行分类比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专家提供的全球政策推荐规范, 从教育、财政、管理和专业支持等方面将所有卫生人力政策分为教育政策、政策法规、财政政策、个人和专业支持政策四个大类, 每一类别给了相应的细分和解释。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
对西部各省份近5年出台的卫生人力资源政策的分布进行梳理分析, 得到数据如表3所示。
从卫生人力政策的数量来看, 在教育政策方面, 比较突出的省份是陕西省、四川省和宁夏;在人才吸引的相关政策中, 内蒙古、陕西、四川、宁夏出台的地方政策相对较多, 尤其是内蒙古的人才吸引政策数量最多;在人才吸引的财政政策方面, 陕西、四川出台的数量比较靠前。
以宁夏为例, 就教育政策而言, 宁夏加快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和中专招生中, 宁夏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了降低分数段录取;举办高校民族预科部, 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对回族聚居的南部山区采取定向招生、切块到县等办法, 扩大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比例。另外, 在人才吸引的相关政策中, 吸引海外人才回国, 支持他们创新创业, 以项目吸引人才,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宁夏还制定了专门的“特岗医生”政策来鼓励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从总体来看, 陕西、广西、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这6个省份的卫生人力干预和引导政策在制定方面做得较为突出, 但是具体的实施状况和效果如何, 需要在课题的下一步工作中进行研究。就目前的调查来看, 目前西部各省在引进人才, 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性用人政策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缺乏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和医护人员编制思想观念严重等。
3 结论和建议
3.1卫生人力资源研究的偏向性较为突出, 西部地区在今后的卫生人力研究和政策的制定方面, 需要更多的侧重于卫生人力投资、卫生人力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及资源开发、卫生人力供需和流动性等方面。
3.2在卫生人力政策制定中, 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 这主要体现在政策的财政吸引以及对个人和专业技术的支持方面。政府可以每年为卫生系统划拨专项人才基金。一是用于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科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从待遇、家庭安置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 帮助他们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二是用于定向定点为农村及贫困地区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和卫生管理干部, 以此提高基层卫生管理系统的工作服务质量。
3.3严抓基层卫生人员学习培训工作, 为农村及贫困地区培养高水平卫生人才和管理人才。比如, 对“对口支援”、“特岗医生”等政策的评估不容忽视。
3.4完善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的政策。?人在制定这些政策的同时, 必须照顾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实际情况,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 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真正做到留得住、用得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的通知 (卫人发[2011]15号)
[2]谢娟.我国贫困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及其开发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刘晓云.农村地区吸引和稳定卫生人员研究的理论框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1, 05:11-15.
[4]许东升, 尹丽, 司建平.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医学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01:60-63.
[5]宋燕, 卞鹰.基于人力质量调整的中国卫生人力配置的公平性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 2011, 04:179-181.
19.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篇十九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0年,研究人员先后对靖远、景泰、会宁、平川等县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相对滞后,其主要表现为:
1.硬件设备不足,设施利用率低
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都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协助下,县、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等信息化教学设备,但学校计算机人均占有率相对较低,即使教师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因此仍无法做到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开展。另外,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铺展还未到位,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尽管网络平台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可师生却因为没有有效途径而无法吸纳、接收这些资源。
2.对现代化教育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学校教师,甚至校领导以及一些基层教育领导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认为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学校的一种包装,可以起到吸引生源的效应。他们认为,如果全面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他们仅仅对信息化设备进行了大量投入和建设,却没有制订出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有效措施,信息化设备成了橱窗里的展览品,以至于农村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3.实用的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应配备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然而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软件多是面向城市教育的,找不到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再加上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较少或配置低下,教师无法及时得到最新的教学信息,因此很多多媒体素材都需要教师自己开发,不仅耗时耗力,课件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些客观因素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大多只能局限于传统教材。
4.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农村学校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严重短缺,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师比例尤其低,具备信息化综合建设能力的人才几乎没有。而且由于师资配备率低,教师课时多、任务重,导致教师没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糜滩乡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学校拥有信息化设备,由于师资力量配备的问题,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仍然很低。
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1.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首先,加大對贫困地区的教育建设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其次,通过相应政策,采取多种策略,吸引企业或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投资或者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性发展;再次,学校根据经费情况,分年度、有计划地购置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增大信息化设备的覆盖面。
2.引导教师找出差距,学会求知,逐步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师素质的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激励教师的自身发展;其次,广大教师应加强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掌握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作为指导,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改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相对低下的现状,从而促使农村信息化教学从量的积累逐渐到质的飞跃。
3.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应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金投入,没有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为基础后盾何谈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优质建设?其次,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成立一支专门负责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管理的队伍,统筹规划,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分门别类、综合整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资源库素材建设,避免重复建设,促使教学资源库建设能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设置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切合实际需要的学科教学资源库是十分必要的。
4.分层培训,逐步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组织业务熟练的专业人员,以讲座、多媒体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针对年龄大、接受能力差的老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应用技术培训,如开、关机的基本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处理,简单资源的下载及修改等;针对年轻教师要提高标准,在熟练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要求掌握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
总之,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信息化教育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面对这些难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正确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农村信息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号:GS[2010]G285。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育才学校)
【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西部兰花生态园旅游总体规划方案08-20
西部地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10-17
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11-05
西部数据07-31
西部材料招聘08-08
西部计划面试08-15
西部地区案例10-25
高中欧洲西部教案07-11
欧洲西部教学课件09-05
西部之旅作文1000字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