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2024-08-25

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精选8篇)

1.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篇一

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小班化教育是近年社会发展,教育事业改革的新兴产物。它必然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制约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各种不利因素,形成自己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人才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一个“小”字,函盖了其教育的主旨: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该是心灵的交流和感化。要“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要让学生接纳你,真正去倾听你。这样的教育才会是长远和有实效的。所以,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们应该把情感的交融放在首要的位置,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尽心尽里做好他们学习跑道上的场边教练,生活生涯中的引路人。

每当我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面对一屋子陌生而可爱的小脸时,我的内心是满满的憧憬和激情。因为,老师奉献自己的一颗心灵,将会收获整个班孩子纯真的爱,我在心里总是默默对他们重复着这样几句话。

一、让我们成为真正的、永远的好朋友

“朋友”是个多么美好温馨的词汇,朋友间是相互关爱,相

互激励,共同进步的。小朋友天性是热情、乐观、活泼向上的。他们内心都有颗友善的种子,老师的责任就是用真诚去灌溉,耐心去呵护,让这颗种子萌芽,茁壮成长。让他们懂得“朋友”的真正含义。

(1)要成为别人的朋友,首先要学会去关心、爱护别人。在和孩子最初接触的日子里,我细致、敏感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是种甜柔的责任。当学生身体不舒服,呕吐下刺鼻的污物,我会赶紧来清扫,宁可屏住呼吸,也不皱眉,捏鼻子,刚才散而避之的学生们也放下捂着嘴巴的手,渐渐走上前来,一起清理了。放学的时候,辛劳忙碌的家长迟迟不到,焦急的孩子含着泪水时,我会牵起他们的小手在教室里陪他们看故事书,在笑声中孩子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忧虑。

朝夕相处里,我走进他们的内心,我的行动也化成无声 语言存于学生的脑海。现在,若再有人受伤,会有一大群人跑去帮助他,若再有人身体不舒服,大家会分工忙开来。谁学习遇到困难了,时常会有学习出色的“小老师”在身边一起探讨……学生开始学会去关心身边的人,懂得为别人着想,帮助别人。

(2)好朋友要坦诚相见,共同进步。

上课的时候,我时常会被下面一群小老师指正。比如,我哪个字的笔画不到位,细心又严格的孩子们会一起提醒我,我立刻道歉改正,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我常常告诉他们,人无完人,最重要的是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当别人有缺点了,作为好朋友就要坦诚提醒他,劝之改正,做个真诚的人。这样,小朋友对待我的批评,对待别人的缺点、过失都有一个比较宽容平静的心态。这一切都很简单,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孩子,他们是聪明的精灵。善于体察你的用心,你的期望,也许这就是一种默契吧。

二、让我陪你在学习之路上起跑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堂是学生和老师充分接触的主要时间。一个教学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充满趣味的老师无疑是深得学生喜爱的。因此,共同的学习过程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和体现的重要阵地。我在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

(1)民主的,自主的课堂

教育界有句老话“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不再满足于老师手把手的传授知识了,更期望通

过自己的努力来探寻获取知识。教给一定的方法,给予指导,让他们自己去学往往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劲头,增强自信心。现在的课堂中,学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信息的交流者,老师在一边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是一个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把平等民主的思想落实到教学行为中来。在参加教育观摩活动中的一位老师,就做得尤为出色。在请学生发言的时候,她的一句“哪位朋友来讲?”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她专注的神情,前顷的体态,在学生发言过后的答谢。这些源于对学生尊重的教学行为细节,使她的课堂实在、活跃,气氛愉快和谐。

(2)给予学生充满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善于利用认知活动,将新、奇、趣的知识认知活动引向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发展学生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的良方。如我在教学中开展的图文并茂的“画图日记”,写写自己的生活见闻,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画画自己的梦想。“读书交流会”上向别人介绍自己读到的好故事,讲述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相片制成“看看我的世界”照片卡,卡上记载下自己的故事,看我有多精彩。“读书笔记”“我给你写信”“朗诵会”等等。这些都是学

生热衷的活动,他们知道了学习原来不仅仅就是读书、写字,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趣味盎然的。

(3)发展个性,开发潜能

每个小朋友的才能、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有其独特的个体特征。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老师须因材施教,培养多样的各俱风采的人才。对学生的专长,要给予充分的赞赏和鼓励,强化自信心,稳固这样的爱好和特长。在班上,在老师的不断嘉许中,学生之间经常有“XXX小博士”、“小百灵XXX”、“故事大王XXX”等等这样的昵称,使小朋友之间相互肯定,并且老师还要创造给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空间。

个性的发展是老师和学生个体的相处中,给以欣赏、激励、支持的态度,在班级中的成功体验,在自己的坚持中得以发展的。

三、让我牵你的手踏上生命之旅

一名教师不仅仅要为学生打开智慧之门,更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关于道德、修养、待人、处世、同情心、正义感、爱等等全人教育项目。吴京先生曾提出“应该为孩子的一生做规划,而非仅为升学做规划”的概念。

一位品格高尚,严于律己的老师会深得学生敬爱,并潜移默化地同化他们、感染他们。我希望我和学生都能成为遇

事认真,自信、自立、自强的人。而这些都必须从我做起,给学生一个榜样,然后才能去指引好学生朝这个方向努力。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有着风格迥异教育理念和方法,但总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

有人说做老师真烦,集教员、保姆、父母的任务于一身。是啊,要不然,怎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呢。但是勇敢者无畏,只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灵,你就会是一位被学生所爱的,成功的,幸福的老师。

2.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篇二

一、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的作风是民主的。建立这种关系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关怀、爱护学生, 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我们平时所说的“差生”并不是真的一无是处。活生生的学生毕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吗?人虽各不相同, 但总“你有你的高招, 我有我的绝活”。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大家不能用智育这把尺子, 具体说就是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 一好百好, 一差皆差。要让他们提高学习积极性, 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先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帮助“差生”找一个适度的竞争目标。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我们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成人、成材。成人是首要的, 是第一位的。成材就得服务于社会和他人, 造福于社会和他人。严格意义上说, 所有木头都可以称作木材, 只是有大小之分, 大材大用, 小材小用;大材可以用于建筑, 硬材可以用于雕刻, 就是一块下脚料甚至“朽木”, 不也可以当柴烧吗?不也同样发热发光吗?这些都是观念问题。由此教育工作者对眼中所谓的差生不能冷眼相待, 甚至不屑一顾, 横加指责, 要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 自由地思考和想象, 最终从“差生”转变为“优等生”。

二、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和尊重, 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更深刻, 教育手段更成熟。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提高认识, 陶冶情感, 锻炼意志, 同时特别要重视启发、诱导和扩充教师的真善美的愿望, 唤起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实现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良好结合, 摒弃那种居高临下、强制的、训诫的德育方式, 代之以平等的为他人着想的德育方式教书育人。

三、勤于质疑, 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中参与式教学能调动和爱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更好地营造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质疑, 平等探讨问题的气氛。具体的方法可分为:一是自问自答式。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求知不教一疑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自己问自己, 自己想法解决。二是切磋互动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中, 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相互质疑、合作互动,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四、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

引导学生在亲身的“做”和“行动”中获取知识, 领悟道理, 学会方法, 发展能力。首先, 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要素和契机, 广泛收集现实生活相关的材料和问题, 才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实践情景, 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亲自体验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创造性。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通过实物、图像、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操作等, 使学生在相互讨论, 相互帮助, 相互竞争中, 激发起参与创新的主动性, 形成良好的创新探索的习惯。

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自己是否做到了平等、民主, 教后要经常反思, 检视自己在教学中有没有压制学生的学习欲望, 有没有耐心听学生的意见, 有没有训斥、打击学生。要思考今后将如何改进、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采取哪些措施和方法。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学上的进步, 经常反思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3.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篇三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而必须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的作风是民主的。建立这种关系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关怀、爱护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我们平时所说的“差生”并不是真的一无是处。活生生的学生毕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吗?人虽各不相同,但总“你有你的高招,我有我的绝活”。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大家不能用智育这把尺子,具体说就是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一好百好,一差皆差。要让他们提高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先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差生”找一个适度的竞争目标。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人、成材。成人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成材就得服务于社会和他人,造福于社会和他人。严格意义上说,所有木头都可以称作木材,只是有大小之分,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大材可以用于建筑,硬材可以用于雕刻,就是一块下脚料甚至“朽木”,不也可以当柴烧吗?不也同样发热发光吗?这些都是观念问题。由此教育工作者对眼中所谓的差生不能冷眼相待,甚至不屑一顾,横加指责,要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自由地思考和想象,最终从“差生”转变为“优等生”。

二、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和尊重,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更深刻,教育手段更成熟。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同时特别要重视启发、诱导和扩充教师的真善美的愿望,唤起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良好结合,摒弃那种居高临下、强制的、训诫的德育方式,代之以平等的为他人着想的德育方式教书育人。

三、勤于质疑,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教学中参与式教学能调动和爱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更好地营造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平等探讨问题的气氛。具体的方法可分为:一是自问自答式。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求知不教一疑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自己问自己,自己想法解决。二是切磋互动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合作互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四、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引导学生在亲身的“做”和“行动”中获取知识,领悟道理,学会方法,发展能力。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要素和契机,广泛收集现实生活相关的材料和问题,才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实践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亲自体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创造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通过实物、图像、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操作等,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竞争中,激发起参与创新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创新探索的习惯。

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自己是否做到了平等、民主,教后要经常反思,检视自己在教学中有没有压制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没有耐心听学生的意见,有没有训斥、打击学生。要思考今后将如何改进、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采取哪些措施和方法。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学上的进步,经常反思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以上几点便是我们通过听课、评课所得到的粗浅的感想。总之,通过两年的参与式教学实践,我泉山镇中小学校已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参与式的环节多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少了,参与式教学理念已渗透到课堂,师生能平等参与,真诚合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不断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了相应发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均衡教育资源,开展参与式教学、送教下校、课堂教学评优等活动,目前,学区整体教育水平上升了。2009年泉山镇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分别为90分、93分,校际相差不到5分;泉山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会考“九科”合格率为76.18%,较之2007年的53.38%上升了22.8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更是以催化剂的形式促进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整合,值得借鉴和深化。

4.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传道为先 篇四

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因此,这就意味着交往型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关系,其基本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师生交往、对话和交流、合作、认同和欣赏、共鸣、反思等若干方面。高校教师想要做到“人师”,必须遵守“传道在先”,“传道”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这种平等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在交往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这是建构交往型高校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高校教师既不能因为自己年龄的优势、阅历或某一方面知识经验的丰富就居高临下,也不能因为知识的老化或跟不上潮流而感觉不如学生;高校学生既不能因为自己的观念时尚、知识前卫等否认教师,也不能“唯师是从”。

第二,理解和宽容原则。高校师生之问只有做到彼此理解才能建立、维系和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互利原则。所谓“教学相长”,古人也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高校师生关系是双向的,既有文化知识观念的双向交流,也有精神情感的双向沟通。在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中高校师生双方都应该是受益者,高校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学生也不能只考虑自己从老师那里获得了多少知识经验,而应该互惠互利。当然这种互惠互利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和情感方面。

第四,主动原则。师生交往,教师应该主动迈出第一步。在信息时代,高校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知识来源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加丰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依靠,高校教学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高校师生在知识占有量上的差距日益缩小,社会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所谓“身份地位”,主动与学生平等交往。

在“传道”的过程中,高校必须要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才能让广大教师得以从容地“传道”。总体而言,有效的机制与制度是促进师生交流交往,是高校教师达到“传道”境界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从机制和制度上确立和落实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责任,要求和引导、激励高校教师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并体现在教学规范、教师行为规范、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教学互动,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交流;在教师教学评价中应体现对学生指导和交流的要求,落实和引导教师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其次,“传道”过程中,有效的、深入的、高质量的师生交流首先应该围绕“授业解惑”展开。具体而言就是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这些都是师生交流的主渠道,加强师生课堂教学交流(授课、课堂提问与讲解、作业答疑)、课外交流(课外专业实习指导、教育实习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指导等)都是加强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措施。同时,实施新生导师制、辅导员制度等,也是搭建高校师生交流的有效渠道。新生导师制对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学习规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借助新生研讨课、本科课程助教制等制度,能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其核心也是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学习、创新。

再次,在新媒体语境下,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网络交流平台,扩大师生交流渠道,提供更加便捷交流平台,是“传道”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这也符合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90后、00后)的交流习惯。高校建立的BB网络课程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实践教学平台、新生导师网络交流平台,以及教师个人建立的师生微信群、QQ群等,对促进师生交流都有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课堂、网络、实验室、项目小组、讲座、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是师生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有效的师生交往应视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因此,“传道为先”也更需要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基础,博大的仁爱之心。只有具备了“四有”品质,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真正达到“传道”境界,成为“人师”。

5.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篇五

为什么新课程标准如此关注教学氛围呢?因为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宽松、民主、和谐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氛围,这也是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一、营造和谐氛围,沟通师生情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神经细胞就处于昏眠状态,思维就会受到抑制。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华裔教育博士黄进愈进一步指出:“能力要创新,需要鼓励,需要生长的环境。”因而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条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允许不的同意见存在,让学生不带任何压力地去主动参与学习;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提供广阔而自由的空间,营造有利于积极发展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宽松而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会兴盎然,思维活跃、趣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自我表现的愉悦和获取成功的享受,于此同时,学生的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6.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篇六

定远县大桥中学

高乾龙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保证教育效果与质量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和谐师生关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从师生冲突事件谈起。

近些年来,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新的学生观在广大教师中已逐渐演变为自觉的实践行为。“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被广大教师所接受。06年以来,我校在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上,通过组织学习,开展“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待老师”,“师爱生、生敬师”等活动,以“老师,我想对你说”;“同学,老师告诉你”书信形式,通过师生对话,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从我校乃至全社会看,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从整个社会看,师生关系也表现出了淡漠化现象,甚至发生冲突事件,不说去年以来发生的山西朔州;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等恶性冲突事件;就拿本学期开学以来说,我校也发生了两次师突事件。2009年9月16日,九年级某班班主任因叫某生理掉长头发事与该生在办公室发生冲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较大;2009年10月22日,八年级某班一节英语课,一学生欺侮女生,上课老师在处理过程中与该生发生冲突,致使课堂一片混乱。诸如此类的冲突事件我想在各校可能都发生过,虽然不是普遍现象和主流,但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师生关系的思考。

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社会的原因。

有关部门曾调查:目前压力最大的10种职业,第一是学生,其次就是教师,学生从入学到大学毕业,每天都有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同时还要起早贪黑拼命学习,应付一次一次的考试。老师也有来自社会的压力,其中更多的是来自学校、家长的压力。为了能让学生早日成才,老师想方设法地管好学生,学生则想方设法地逃避——师生间做着相反的运动,距离越拉越远。这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二)传统的原因。

师道尊严在中国根深蒂固,新的师生观还不能彻底被广大教师接受。很多老师认为老师就是老师,不可能与学生平等,即使嘴上说平等,但心里也未真正接受,所以在交往中,往往会形成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常常表现为:我说你必须听!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结果是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发展,也易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逆反等问题行为。

(三)时代的原因。

时代的变化给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都注入了新的内容,以前,教师是社会成员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而现在社会其他人群的文化层次迅速提高,相比,教师文化学历层次提高缓慢。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有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并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老师。他们对不合其标准的老师无形中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进而“不敬”。

(四)教师的原因

首先是价值取向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观念的影响,过去在教师思想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一些老师中出现了个人中心主义至上,奉献精神滑坡等现象。面对不断增多的社会机会,有的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目标观察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教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师生间感情生疏,关系平淡。

其次是教师观念滞后。比如教师控制着议事日程,局限于讲述他所熟悉的要领和问题等;同时,好为人“师”,时常表现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而且体现为借助自己职业的权威优势,维护教师自由而限制学生自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再次是教育方法不当,把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和处罚、体罚当作教育手段,而受到讽刺和体罚的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或心理负担增大,这种消极情绪或感受与日俱增,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释放出来,结果导致师生关系要么恶化,要么松驰。

最后是师能退化,一方面教师由于工作繁重等因素,社会生活信息严重不足。据调查,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流行时尚、畅销书等方面教师明显落后于学生,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教师危机感还不十分强烈,主动学习深化自我的积极性不高,日益显现出理论功底不厚、文化底蕴欠缺、技能提升不快现象。教师没有一汪清泉,怎能给思想活跃、善于接受信息、个性十足的学生一碗水?学生又如何能佩服教师?又会如何和老师和谐相处呢?

(五)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大多以表扬为主,挫折教育较少,因此,多数学生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学校教育的这种不同步和不协调,进而就会导致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关注不够、觉得老师不好。

(六)学生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提前,各年龄段学生无一例外的表现为独立性增强,当面对远比家庭教育规范和严格得多的学校教育时,学生往往一时又习惯不了,再现出多种多样的冲突,所以哭鼻子有之,与老师顶着干的有之,出走的有之。他们往往认为教师拿他们没办法,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纪律约束不了他们。

三、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一)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陌生是产生距离或隔阂的主要因素,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教师树立在学生中的亲和力,要和学生达成一种默契。

(二)教师要树立可以信任的权威。教师是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学生们是休憩在树下的小草,无论是闪电雷霆,还是急风暴雨,要让学生相信,憩息在这里是最安全的,教师就像殷殷切切的父母,学生是教师羽翼下的子女,无论是喜悦还是委屈,要让学生相信,教师是一个知心朋友,学生是教师无话不谈的朋友,无论是开心还是忧郁,要让学生相信,对教师毫无保留的倾诉是得到慰藉和满足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对学生要一律平等。

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要平等对待、尤其是“差生”更要多关怀,引导他们充满信心,从点滴做起,努力奋斗照样前途无限。

(四)拓展师生交流沟通的渠道。

1、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是建立良好的师生有关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老师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该备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感受、个性差异,课堂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把“改善和提高师生课堂交往的能力”的问题纳入教学研究中去。

2、让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

老师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出的教学能力之外的其它能力特长,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师生交流沟通的环境不仅仅局限于教室里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全方位、多角度走近学生,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也能友情参与;学生喜欢打球,教师也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学生喜欢在网上聊天,教师也能与他们说心里话„„,课外交流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兴趣,共同参与,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双方由此产生的好感还会迁移到教学、德育工作中去,学生比以前更乐意亲近老师、更“服”老师了。

3、定期在班级开展民意调查,让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反映班主任、任课老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这时候,他们没有顾虑敢于陈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对教师开展工作是非常宝贵的。

(五)改进师生交往的方法。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培植师生之间“四力”。

1、爱学生,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

师爱是连接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纽带。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于一个“爱”字。只有用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才能让他们乐于接受教诲,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大多是教师疏远学生的结果。少数教师给学生威严的印象,板着面孔,师生之间的距离犹如一道鸿沟。爱学生,就是要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成长,一起品尝生活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与学生同玩同乐,打成一片,师生之间的这样一种“零距离”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生活上的朋友、学业上的导师。

2、提高素养,塑造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老师的人格魅力决定在老师的知、行、品、貌等个人素养上。深厚渊博的知识,较高的认识水平、智慧,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标准的普通话,优美的书法字体等都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让学生打心底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

3、适当幽默,培植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型的教师易让学生喜欢,幽默能化紧张为轻松,化僵持为活跃,适当幽默,能融化师生之间的坚冰。但是,幽默应该力戒讽刺、挖苦、取笑学生,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有辱学生的人格。

4、动用激情,加深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激情是人心理品质中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老师应该经常用富有激情的故事来感召学生,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儒染和熏陶学生,用内心话来教导和感化学生,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人情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教师确实是一个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位学生和老师每天都能快乐地生活在和谐的校园里,应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

高乾龙

定远县大桥中学校长

7.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篇七

一、师生要不要平等

师生要不要平等是就其必要性而言的, 可以是利与弊的平衡, 也可以是社会发展的选择。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虽然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但有两件事仍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一是我国建国60年, 至今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没有, 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假如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今天仍然在培养唯书唯上的学生上花大力气, 即使我国有着举国体制的优势, 基础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不是很多, 具体表现在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强,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微乎其微, 这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此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而为人才培养打基础的中小学教育更责无旁贷。人才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及能力与其从小接受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生应有独立的精神, 如若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 不能与教师平等地对话, 没有自己的观点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味地重复教师所讲的答案, 这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

我们要培养的现代人才是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百姓的生计,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今的执政理念。我们培养的是明天的接班人, 因此必须具有民主和平等的意识, 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著名实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39年勒温将20个11岁的儿童分成三个小组, 分别用专断、民主和放任自流三种领导方式领导他们, 结果显示, 民主环境中的孩子情绪高昂而愉快, 学习热情高涨, 互相鼓励, 关心集体, 纪律较好, 而且能独自承担某些责任, 工作效率高, 彼此友好, 也表现出更大的团队精神。独裁方式领导下的孩子则产生了一种紧张、焦虑的心理氛围, 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都不强;彼此之间很少合作, 各干各的, 不怎么关注团体的目标或其他团体成员的利益;一受到挫折就相互推诿责任;因为屈从于压力, 他们还能有一点工作效率, 可是领导一旦不在面前, 效率就会急剧下降;小组内人际关系紧张, 争吵的次数比民主型小组多30倍以上, 挑衅行为也多8倍。而在放任型的小组里出现了情感麻木、行为散漫的气氛, 孩子失去了归属感, 失去了共同奋斗的目标, 不知该做什么, 也不知该怎样做;他们间缺少合作, 集体有名无实。他们也非常友善, 只是性情淡漠。可见不同的环境将培养出不同的学生。中小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 也是其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如能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成长, 对其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师生能不能平等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了师生平等的必要性,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要实现师生平等还必须对师生能否平等进行探讨。师生能不能平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师生是否可以达到平等, 二是目前是否具有达到师生平等的条件, 三是师生平等后的教育效果。

1. 师生是否可以达到平等。

假如师生本身不可能平等, 是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 那就没有必要努力。平等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 也是难以实现的目标。陈胜、吴广两千多年前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后揭竿而起, 结果是旧的不平等被打破, 新的不平等又出现。国外哲学上也有着卢梭的生而平等和哈耶克的生而不平等之说。即使对师生平等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文喆老师认为, 平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相同相近, 地位相当, 待遇相同。而师生无论在法律上, 还是角色承担的任务上都无法平等。他认为师生虽都是人, 都是主体, 但教师是成人, 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学生是未成年人, 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所以即使在法律面前, 两者的待遇与责任也不尽相同。教师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 根据责任与权利必须相称相配, 让教师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也就必须赋予教师相应的管理者的地位与权力, 师生双方权利、责任不同, 平等当然难以实现。 (《教育科学研究》, 2005.10)

也有人极力反对师生平等, 尤其是安徽的“杨不管”和北京“辱师”事件发生后, 质疑声一片, 指责目前的学生管理中, 教师一味忍让学生, 导致学生难以管教, 提出要给教师更多的处罚权。甚至有人提出进一步强化师道尊严。

其实师生平等主要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 而不是追求一切方面的平等, 这是从法律意义来阐述的。在法学中, 人格是一种权利, 叫“人格权”, 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 为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类似于“人的资格”。“尊重人格”, “不准侮辱人格”, 都属于法律人格的范围。 (袁贵仁《试论人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3年, 第5期) 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 但他同样有“人格权”,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平等交流, 在教育和管理中以尊重为前提, 尊重学生的权力, 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和自主选择。陶行知先生是这方面的楷模, 无论是他如何看待儿童的论述, 还是经典的处罚学生的“四块糖”的故事, 无不体现陶行知先生“教师与学生平等”思想的光辉。另一个典范是盘锦市魏书生老师, 他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副班主任, 是助手而不是对手, 处理犯错误学生时都充分地尊重学生。这样的典范还有很多, 大凡优秀教师无不如此。

2. 在现有条件下师生能不能实现平等。

任何一种平等的实现都是有条件的, 师生平等也是如此,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师生关系是不尽相同的。如封建社会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 学生只能从命, 不能反问质疑。在资本主义时代, 资产阶级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与个性解放, 反对压抑儿童的天性和无视儿童的人格的封建师生关系, 强调重视学生的个性解放。我国虽然已经建国60年, 改革开放也已30余年, 但目前在师生关系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 师道尊严或多或少在教师的心目中残留。笔者曾经对一些农村学校进行调查, 发现有些教师仍旧怀念过去教师绝对权威的日子。有位青年教师回忆当年读书时曾经被教师体罚的事情, 他认为当年教师的体罚是正确的, 是为自己好, 言下之意今天也应该如此。受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 学生的优劣由一张试卷决定, 而教师的优劣则由学生的分数决定, 这就给教师巨大的精神压力。学生一旦成绩滑坡或者厌学,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的力度就会加大, 变严格为严厉, 甚至出现侮辱学生人格的现象。此外,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有些学生不懂得尊重人, 不尊重教师的劳动, 且以自我为中心, 难以管理。以上种种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师生的平等, 但这些并不是根本因素。一方面,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客观上要求师生平等, 另一方面, 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市场经济的法则之一就是平等, 况且教育作为服务行业, 对其服务对象———学生更应该平等地对待。至于学生不会尊重他人, 那更是教师的教育责任。

3. 师生平等后能否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或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假如师生平等, 使得教育质量下降, 人才素质减低, 或者说师生平等后并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那么就不能要求师生平等。其实师生平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 比如要有创新或创造能力, 就必须有批判精神, 那么就要敢于质疑, 教师应给予学生思维的权力和发表意见的机会, 学生能够以平等的身份来审视教师所讲的内容。假如教师仍然以“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控制学生的学习, 控制学生的活动, 控制学生的行为, 甚至控制学生的思想。学生没有丝毫的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 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将被消磨、被扼杀”。 (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

三、如何做到师生平等

要达到师生平等是一件非常复杂而又困难的事, 因为它不仅仅是教师的事, 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涉及社会的许多方面, 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 因此不能忽视师生关系受着社会的影响, 若将师生不平等只归咎于教师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承认这一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可能等到社会发展了以后才去要求, 何况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就目前来说, 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确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要做到师生平等, 观念是主要问题, 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缺失学生尊严” (人民日报, 2001-03-29) 。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一学生是人, 在法律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法律上也是如此要求的:《宪法》第三十八条指出:学生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得歧视学生, 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第二, 学生是未成年人, 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犯错误是难免的, 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第三,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失误或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 而认为其没有发展前途;第四, 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不可能所有学生都非常优秀, 教师要尊重差异, 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 同时尊重学生的选择, 平等地与学生交往。

2. 学生要有平等的意识, 只有学生有了平等的意识才会有真正的师生平等。

为此要对学生进行平等教育, 但我国中小学没有或很少对学生进行平等教育, 比较多的是听话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听话教育是必要的, 但听什么话值得思量, 不是所有的话都得听, 而是要听正确的话, 这就有一个衡量的问题, 只有师生平等了, 学生才敢思考教师所说话的对错。我们应通过教育, 使学生具有师生平等的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3. 学校应倡导师生平等的文化。

学校是学生和教师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场所, 他们之间的交往大都在学校中进行, 学校的文化氛围会对学生和教师产生较大的影响, 包括师生关系。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积极倡导师生平等的文化。第一, 大力宣传师生平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相互尊重的认识;第二, 制度相应制度, 并使之成为学校中的规范, 促使师生相互尊重;第三, 开展系列活动, 加强师生相互交流, 达到相互理解;第四, 表彰先进教师和学生, 如可每个月评选一次尊师生模范和尊生标兵, 宣传他们的事迹, 进行积极强化, 使学校逐步形成师生平等的风气。

8.建立友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八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学互动 素质教育

一、引言

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历来被定位成知识的传授者与接受者。随着经济结构与社会关系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21世纪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能力已今非昔比,他们懂得如何自己学习,怎样从教科书外去寻找更新、更好的答案;对许多事情和问题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学会寻找自己学习、生活、工作以及人生的答案。原有的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友好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推动高等教育中教学互动,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教学实践上,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本文拟结合笔者20多年的本科教学实践,谈几点想法。

二、尊重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21世纪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互联网广泛普及,经济结构与社会关系日新月异的信息爆炸时代,他们的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不再把教室、书本作为知识的唯一源泉,他们不再迷信老师和家长,所以尊重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有时他们的想法过于简单,行为有点过激,但如果不去尊重他们,一味的批评、指责他们,就很容易形成学生对你的反感。其实,大学生都是年过十八的成年人了,他们已经学会了思考,尊重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诚恳的告诉他们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怎样做会比较好,学生就会觉得你很尊重他们,愿意和你交朋友,也就比较愿意接受你的观点了。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由于喜欢电脑,把时间都花在了电脑上,面临退学的危险。家长很着急,父母二人轮流请假,天天在寝室、教室盯着,可还是没用。得知以上情况,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父母的一番好心太不尊重孩子,太伤孩子的面子了。我把他们的关系形容成猫捉老鼠,关照他的母亲不要来学校了,我会找学生谈一谈。后来,那学生看他父母不在,来上课了。下课后,我留他谈话,开口就说:“猫走了,老鼠出现了。”那学生一愣,然后不好意思的笑了,告诉我其实他就是讨厌其父母的做法。由于有了理解,沟通很容易,我告诉他我已要求他父母不要来了,希望他对自己负起责任。最后,我还漫不经心的提了一下:“听说你对电脑很在行,什么时候教教我。”他一听,马上有了兴趣,但我又对他说:“希望不会影响你的学习,所以,在你没完成学业的情况下,我是不会找你帮忙的。”然后,趁机告诉他:“如果完不成学业,拿不到毕业证书,今后也很难在计算机行业找到理想的工作。”第二次再见他母亲,还是在教室外,这次是她瞒着儿子偷偷来的,看到儿子安心在教室听课,一再拉着我的手说谢谢,并一再表示如果我在电脑上有什么问题,尽管找他儿子。现在这位学生已经毕业,在浦东的一家IT公司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由于尊重,学生顺利地毕了业,我也有了一位很不错的电脑老师,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三、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1世纪的大学生,不仅知识面和学习能力已今非昔比,而且思想上也变得成熟了。所以,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尽管他们的有些想法考虑不周,有些判断有失公正,有些答案过于简单,但如果你不去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就很难走进他们的心灵,进行有效的沟通。记得有一年接任新班,做一个班的班导师,在家访时碰到这样一件事。有二位市重点高中的高才生,由于高考发挥失常,眼看着自己的同学进入了心仪的学校,而自己则进入上大,心存不甘,很消沉、很沮丧,看到这种情况,作为一名上大的教师,觉得很没面子,很伤自尊,但很快经过换位思考,理解了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谁不想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呢?于是我很诚恳的对学生及家长说:“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确实令人遗憾,但高考已经成为过去。上大确实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上大也有许多自己的办学特色,尤其上大因人而异,为你们这样的优秀生制定了合适你们成长的教学计划,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经过及时的开导和引导,家长和学生都改变了原有的想法。后来我看到他们在上大健康成长,一个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提前一年直升研究生;另一个四年后也考上了研究生,家长也多次打电话给我表示感谢。我想,如果当初不换位思考,不去理解学生的想法,一味批评他们,那么今天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

四、互帮互学,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21世纪的大学生,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望、旺盛的青春活力以及对新事物、新技术超强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他们知道其实许多问题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会努力去寻找最佳答案,他们不再迷信教师和教科书,网络和社会正成为他们学习的更大课堂。所以,与学生互帮互学,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形势下本科教学,推动本科教学的教学互动,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教育实践上的明智之举。如果今天仍然将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成知识的传授者与接受者,我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利:(1)教师居高临下地说教,学生仰视听教,很难做到教和学的互动。(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被限制了。不管教师以什么方式传授什么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年轻人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好奇心无疑是一种压抑。(3)难以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教师不敢教授新技术、新知识,害怕学生提问;不愿教授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担心讲错,被学生反驳或质疑,觉得很没面子。长期的按部就班的按教科书教学,造成知识的陈旧,脱离了时代的要求。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互帮互学,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师放下架子,一切都会变得简单。教师不是圣人,同样需要不断学习,你可以坦然的面对学生的质疑,回答不知道,然后和他们一起去寻求答案。同样,你可以坦然的面对学生的反驳,因为真理只有越辩越明,你的坦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师生间的互教互学,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超越,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这点,我很感谢我的学生,在与他们的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在他们的不断提问中加深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是他们鞭策我更加勤奋,更加努力,不断学习。

五、总结

上一篇:《小青蛙》课件下一篇:妇女发展论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