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诗(精选20篇)
1.教育的诗 篇一
清澈碧海,辽阔蓝天;纯洁海子,永念心间。
——题记
桌上的台灯洒下一片柔和的光芒,泛黄的纸张在风中扑簌。越过纸张,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边礁石上,是驻足远望的海子。浪花片片扑打着岸边,一点点,一点点地淹没我的心绪。
海子曾说:"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他心向远方却又被现实捆绑,,渴望浪漫却又饥寒交迫。他有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和对于生命的世俗崇高的激动和关怀。他的诗率真且热情,脆弱而敏感。他从不甘于寂寞,在他压抑的心灵深处,有着奔腾不息,永不言弃的地火。“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这是他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是诗人的勇敢!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呐喊!
海子的诗,从《亚洲铜》开始,到《春天,十个海子》结束。无一不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赞美,和对无法融入的遗憾。可海子就是海子,他不会为了别的放弃自己所深爱的诗歌。他渴望现实社会,却又独自活在自己构造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一天又一天,海子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深,在此之下,偏执的海子横卧在铁轨上,听着远方传来的火车鸣笛声,微笑着闭上了眼睛。蓝天依旧清澈,花儿开得正好。诗人海子放下了心中的执念,轻轻地,悄悄地,飞向自己理想的天堂国度。
我读到这,不由得心下可惜。海子,你为什么不能放下手中的笔杆,走出房间来看一看?为什么不能学着与现实好好相处?你曾说:“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从黎明到黄昏,阳光充足,胜过一切过去的诗。”这,也是你内心深处永恒的渴望吧。你也知道自己与现实背离,却始终不肯逃脱诗歌。它是你的生命,是你崇高的信仰。你为了它,放弃了世俗的美好,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可海子,也有内心深处的柔情。他说:“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他怀念故乡,他热爱祖国,他怀念父亲。他也曾有过心动,“翻过沙漠,你是镇子上最令人难忘的姑娘。”他也是普通人,如你我一样。他也需要关怀,渴望温暖。可没有人真正懂他。
轻风拂过,海子伫立在那里,无声地,却悄悄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2.教育的诗 篇二
(丁艺)
雪真是的/挤在上/疼得直摇晃/她们就是不走/哎呀/的枝被压断了/那些调皮的雪/也一起摔了下来
(李文俊)
雪地上/开了一朵朵/那是种的啊/出来了/一朵朵/慢慢谢了
(熊颖)
雪花来了/在透明的里/跳着旋转的舞蹈/正向我们开来/雪在看见冷/就送她/雪花看见感冒了/就送她/雪花看见我/就下和我游戏/刚亲了我的脸/一眨眼就躲开/也不知藏哪儿了
(万宣林)
我放/炸着雪花了/受惊的雪/蹦得老高/刚刚落下/就急忙抱住/身旁的伙伴/生怕我再伤害她
(万宣林)
3.陈宝箴的诗 篇三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光绪十六年庚寅条录陈宝箴《侨寓湘中六十初度避客人山咏怀》一诗,附注云:“录自师母(唐)手钞稿。右铭公(宝箴)诗仅见此一首,故录于此。”刘以焕《国学大师陈寅恪》也引此诗,说:“右铭所作诗,仅此一首存。”
实际上,一九八九年版的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卷十六《咸丰朝卷》就据狄葆贤《平等阁诗话》收《寓感》六首(其一即《事辑》所录)、据李肖聃《星庐笔记》收戊戌斥废后居南昌西山时所作七律一首、据郭则(十朝诗乘》收任湖南巡抚时所作《酬荪垓见贻石山》。福建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陈声聪《荷堂诗话》第一条即是“陈右铭”,说:“近世之为诗者,无不称陈散原,而不知其父右铭中丞亦此中俊杰也。兹从陈小从录示其遗作十数篇,谓为其父(陈隆恪)多年搜集所得。”其中《清诗纪事》未收者,古体有《蝇》、《感事》、《陟庐山顶旷然有高世之想举酒作歌》,近体有《长沙秋兴八首用杜韵》、《羌湖阻风》二首、《赵州道中》。
观《清诗纪事》、《荷堂诗话》所录诸诗,确如陈声聪所说“意气发越,性情旷放。”大概他的诗名不盛,一则为政声所掩,二则与文人少通声气,更重要的可能是由于他本不欲以文人自居,“生平不自珍惜,脱稿辄弃去,遂致荡佚”(《平等阁诗话》)。因此,虽以蒋天枢先生搜罗之勤,仍不免出了一个小小差错。
4.献给老师的诗 篇四
有一种东西
叫神圣
是天边拂晓时启明的星辰 默默地
照着先来的后来的
一起走向梦里无数次闪现的光明
有一种东西
叫永恒 是海边守望潮归的岩石 在风雨里将生命逐渐耗尽 成为无数朝圣者膜拜的图腾
有一种东西
叫真诚 是毫无修饰洁白的云 用自己的疲惫背负太多 想要飞翔的小鸟儿渴望的眼神
有一种东西
叫爱、叫朴实、叫奉献 或者
还可以叫作别的赞美 因为她太美丽 是的
5.歌颂老师的诗 篇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____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____刘基《题太公钓渭图》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____韩愈《听颖师弹琴》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德籍犹太人〗爱因斯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俄〗斯大林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美〗布鲁纳
1,《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孙权劝学》
宋代:司马光 撰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劝学》
唐代: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5,《送崔学士赴东川》
6.后青春的诗 篇六
“逝水比喻时光荏苒,终于我们不在为了生命狂欢,为爱情狂乱,然后青春彼岸,盛夏只要一天一天的灿烂。让天空解释着蔚蓝,浮云定义着洁白,落花铺陈一片红色地毯,迎接我们到未来,精彩未完的未来。”
20岁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时期的末路。懵懂的岁月已悄然逝去,纯真无邪已定格在过去,我们的青春如霓虹灯般绚烂,却逃不过那繁华背后的落寞。
没有期待中的那份惊喜,没有无数鲜花与掌声的舞台。我们平凡如旧,我们有的,只是那颗火焰般热情洋溢的心。不是不想活得潇洒自在,不是不想放任自由,不是不想不顾一切疯狂追寻,只是“长大,就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梦想,难免要和现实折中,这才是长大!” 在梦想与现实交锋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它们的差距,我明白了我还没有取得那通向自由的通行证,于是,我选择了现实,毕竟我更趋向于现实的温暖。而那绚烂的梦想也会永不凋谢,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回忆里,那是一个属于洒脱青春的梦。我们歌唱青春。其实,青春就是一首歌,跌宕起伏,或伤感,或欢喜,朦朦胧胧,却回味无穷。我们每个人都在很用心地诠释这首歌,谱写自己的淡淡青春。
20岁,一个时代的分水岭,面对未来的路,虽然千曲百折,却还是要勇敢地走下去。青春独自享受着快乐、忧愁、喜悦、寂寞。点点欢笑,淡淡忧伤,留下了我们微笑的瞬间,记下了我们流泪的刹那,这些就足以让我们回味,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张扬着个性、飞扬着思绪;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肆意地哭着、笑着,有着属于我们的纯真;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美好回忆。
在这后青春的旋律中,我们依然是主角,曾经的叛逆与疯狂,曾经的辛酸与眼泪,曾经的感动与梦想,都已随风而逝,留下的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我们都是梦想的创造者,请不要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哪怕最初的梦想已变得遥不可及,我们不知如何就走上了现在脚下的路。记住最初的梦想,就是记住了最单纯的自己,记住了最单纯生活的动机,记住了你活着的目的。记住了,你就可以坚强地走下去。抱着梦想踏入人生,带着感动度过人生,带着希望迈出人生、走向未来。
7.李白的诗与梦 篇七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又生逢盛唐。李白一生写下一千多首诗歌, 但直接记梦的极少, 与梦相关的也不多, 主要是歌行体诗, 对李白有关梦的诗的分析的文章也很少。
下面仅就李白的几首与梦相关的诗, 简单分析它们的一些特点。
1 李白与梦相关的诗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类
1.1 记梦式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 也是游仙诗, 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诗中梦里有一幅一幅奇丽变幻的景象, 接下来诗人梦见的更使人惊心眩目。此时似乎达到了梦的高潮, 诗的仙境高潮。但诗人笔锋一转, 仙境消失, 梦境破灭。在惊悸中诗人返回现实, 表达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诗的主题。在诗中, 诗人直接记述了梦境, 是诗人在追求政治理想失败后, 仍坚定自己执着的信念的寄寓之情, 同时又是一种激越的抗争。
1.2 幻梦式的
构梦式的诗篇, 诗人写诗时有意无意中, 将诗篇的部分或全部构想为梦境而作。如《梁甫吟》及《远别离》等。《梁甫吟》诗中用了两组历史典故通过追忆前人, 又将自己置身迷离多变的神话之中, 尽情倾诉他自己的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这是一种幻梦的构造形式, 简单可用入梦———梦游———出梦———议梦来概括全篇的布局。
1.3 仙梦式的
李白诗中有不少游仙内容的诗篇, 其中大多是仙梦式诗篇。如《古风五十九首, 之四、之五、之十六、之十九、之三十八》等等。代表作之一古诗五十九首之十九。这是一首游仙古体诗, 诗篇可分为两部分, 前部分是仙游, 后一部分是现实真实描写。在梦游中诗人写自己在仙界的美好境遇, 在现实中则是野草涂血, 战乱祸民。通过梦幻现实鲜明对比, 反映出诗人一方面独善其身, 仰慕仙境, 另一方面现实社会又使他不得不关注人民的苦难, 执着于自己的政治理想。
1.4 醉梦式的
李白的诗许多与酒相关, 如《江夏赠韦南陵冰》、《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可以称作醉梦式。《江夏赠韦南陵冰》从开篇遇赦骤逢的惊喜, 恍若梦见, 至诗人和故人在醉梦恍惚中, 故人以清论以解诗人之烦闷, 而醉酒如梦的宽慰怎能解去烦恼, 却勾起诗人和故友更大悲愤伤感之情, 似乎从醉梦中一下子清醒过来, 也似乎跌入更深沉的醉梦中, 诗人更强烈的悲愤暴发出来, 猛烈的冲击一切, 但现实却不为改变一点点, 那么诗人好象只有进入醉梦中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诗人只能寄望于梦境。
2 李白的以上几类与梦相关的诗, 所反映的主观思想一是李白的精神自由, 二是李白的悲剧性。
2.1 李白的精神自由在李白与梦相关的诗中反映极深刻。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李白诗的文意的精神自由, 更重要的表现在他“英雄无主”。李白从来似乎都不会向任何人、任何权力、何何事物折腰, 没有谁是自己的主人, 李白追求的是自己与世间仙境的任何事物、人、仙的精神的平等。尽管李白在现实生活中失意, 但他总是一边寄情山水, 向往仙境, 但从来不玷污自己高洁的品质, 抛弃自己高远的政治抱负, 从来不向世事作一点让步。
2.2 从李白的几首与梦有关的诗中, 我们很容易看出, 尽管李白保持绝对的精神自由, 他处在盛唐时期, 但精神追求与现实社会有着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就铸就了李白是自由的但又是悲剧情的。唐朝走向极盛的同时, 又孕含着危机。天宝元年, 李白受诏后, 也仅是为皇帝作命题诗, 作为一应景诗人而已。而李白在这样的背景下想“不屈己、不干人”与帝王“非师则友”则只能是一厢情愿。《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江夏赠韦南陵冰》等诗都反映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深深失望, 同时表现李白一生的悲剧色彩。
摘要:李白的几首与梦相关的诗的分类和赏析。一是记梦式的,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属直接描写梦境的;二是构梦式的, 如《梁甫吟》及《远别离》;三是仙梦式, 如古风五十九首;四是醉梦式。李白的有关梦的诗的主观思想内容几点分析:绝对精神自由, 李白的悲剧性。
关键词:李白,梦,分类,思想
参考文献
[1]李静.唐诗宋词鉴赏.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60-61.
8.文孝治的诗 篇八
武宁互的青铜碗
你是往往
借我耳朵
你的嘴巴
惑是响着水声
弯曲溪谷流淌的声音
撞击在岩石上
偶尔在一千五百年的时光里
聆听下雨声
春晖飞翔一只鸟儿
吊杆落井打水声
澄色
笛子
我是竹子
为了成为孤独乐师的笛子
没有被狂风折腰
也没有被乱刀砍倒
吸吮着蓝天成长的身躯
未知的乐师在打磨孤独的镰刀
只能被他的镰刀砍断
他直挺的锥子在我身上穿洞
通过那洞看见新世界
顺它的开镰重塑我身
转眼我变成一个笛子
当他双手抱着我触摸的时候
全身便是抖颤的性敏感区
当他嘴唇触摸我的时候
在灵魂深处喜悦得四肢酸疼
当热乎乎的哈气传遍我的全身
唉,我亮起嗓子高亢一曲
哭声
那衣角是青翠的
水波荡漾
在装蒜的后背上
流逝虚空的阳光
无数落到那儿印染光阴
远处从外婆家村庄飘来的
火车的白色烟气
落到躲在记忆左岸的池塘
是啊。以悲伤的脸庞凝着
岁月的碰撞
跌倒的回想
一个个扫灰站起
刮起风来
奔到这里
在空荡荡的田野的尽头
一棵杏树曾经弯着腰站着
汉江断想
往加平,华川
逆流而上
砍断了支流一片
好不容易找到
绿生生的一段
如今描绘在白色地图上
涂鸦着
痛苦
看见你睫毛的瞬间
沾满阳光
眉毛,眼睛,全身
金光闪闪
蔚蓝的天空溶化了岁月
一只老鹰不停地盘旋
尽然老去
切开黑暗堆积的
那胸膛的空地
山茱萸
初绽一个小花瓣儿的时候
忽然,看见了你眨巴的睫毛
9.雪的诗 篇九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中吟
初阳当空霭色阴,狂雪呼啸下乾坤。风打飞絮霜华乱,鹅毛旋舞沙中转。十一月末苦寒天,横云大雪入神幻。飘飘不知何所至,怅惘苍穹薄日溃。年年最喜风雪时,放马长歌博一醉!
雪
片片飞花霜染颜,水剪琼瑶醉蓬莱。广寒冰阶犹觉冷,人间柳絮似春开。几度梅枝赧低眉,一世沧海傲清白。鸿鹄玲珑千叠羽,洞宾仙袂衣上采。渔樵苦钓寒江雪,忽闻云边谪仙来。翩翩更甚飞燕足,袅袅黯淡玉环态。欲盛丝缕濯凡尘,恐惊风月无可奈。数点漫作魂飞远,脉脉化作紫云钗。良辰千年杳如烟,况是片刻何可待? 芳魂依依洁如许,无端人间覆尘埃。
吟雪
夜寒翳冷渐严冬,白雪飘零落人间。此景不愿屋中做,心中已是泪流痕。
千山鸟飞绝 万里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鲁迅《祝福》: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 ……
2.鲁迅的《雪》:
(1)南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江南的雪,可是美艳滋润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3)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3.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
有关雪景的其他诗句
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 白居易《卖炭翁》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4.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咏青松》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写雪景诗句100句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宋?吕本中《踏莎行》。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元?华幼武《春雪》 ;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 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元?白朴《天净沙?冬》。
手、掌、席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盐、尘、柳絮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唐?元稹《南秦雪》。
雨、酥、叶、藻 “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唐?李咸用《大雪歌》 ;
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 明?徐渭《梨花》 ;
“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 宋?范成大《雪后雨作》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花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下来,轻轻的,柔柔的。那雪白的虚虚幻幻,冷的清清醒醒,那皑皑不绝一仰的势,压得人呼吸窒息。我独自漫步在蜿蜒曲折的小路,踩着厚厚积
留下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走后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看着洁白的大地一串坚实的脚印,我想美丽的人生应该用高尚的灵魂和勤奋的努力来书写。此时的小路显得冷冷清清的,此刻的我静静地享受着难得的雪景带给我的快乐和无边无际的遐想。
洁白的雪花慢慢地降落在草,山顶,她好像给大地穿枯的草使劲儿地摇曳着脑袋,我向馒
了一件洁白的纱裙。雪下干
山顶望去,那棵棵松树已经被雪花装饰得冰雕玉,只能看见一片银,好象整个琢般的美丽了。雪中的景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分明感觉有
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的。不知道是谁说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暗香幽幽袭来,片片飞雪里暗蕴着多少文人墨客的墨香。从“应是天仙狂醉,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到“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把白云揉碎”,到“忽如一是雪花点染了诗人的空灵,还是诗人赋予了雪的神韵?我始终感觉诗仙并未离我们而去,我想此刻他正跨骑青鹿,衣袂飘飘,神游于五岳之间。旋风忽来,弥漫着、升腾着。恍惚中,我仿佛看见远从茫茫雪原横冲直闯地跨过,铁蹄过
雪腾空而起,旋转着、吞山河之势,旌旗漫卷,万千金戈铁马,以,卷起漫天滚滚的征尘。
不一会的功夫,风停了。当我艰难地独步到达向山顶时,不时传来她们的欢声笑语,那声音在馒着,尽山空久久回
。顺着声音的方向觅去,看见一对恋人正在雪中嬉戏。尽
地玩地闹着。我在想其实这漫天飞舞的雪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邂逅。美丽的雪花,是漫最昂贵的物。她俩的到来给寂寞的冬天增添了勃勃生机和
漫整个冬季送给他们最的活力。雪啊,你似玉屑、似梅花、似羽毛、似柳絮,你纤尘不染,晶莹如玉,每一片小雪花都是那么圣洁,那么轻盈。哦,雪,你是真善美的化此刻,我的心中想起了雪山,想起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置,你给农民带来了喜悦和希望。在一片了无边际的冰雪世界,度。一切没有虚伪,没有欺骗。告别了城市的喧嚣和浮华,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梦幻
我是一个喜欢清静和独的人,我应当远离尘世的吵杂与纷争。我不想在那个充满谎言,谋,诡计和杀戮的世界求得生存。我要去寻找我的雪山,那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据说一个人越是接近自然的地方,越是接近自己的灵魂。也许是什么可以在敲出某些丢失的记忆便在一瞬间将什么释然吧!雪白的颜边释放。仿佛一切的一切都被雪涂染
在我的眼前呈现,耀眼无比。雪白的味道在我的鼻了白,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雪白的静默之中!我忽
暗一个角落。她无
光到来之然发现雪花原来是多么美好,她纯净了整个世界,纯净了我们的心灵声无息,轻轻地飘落在地,瞬间化为
珠子,滋润着干燥的土地。也许会在际会消失不见,这雪就像海市蜃楼的往事一样,瞬间变得消散,融化。一直以来,我只是一个被流俗放逐的人,一些张牙舞爪的魔影,总在亵渎着我的意志,玷污着我的灵魂,它们威胁我,恐吓着我。使我命的河天的巨悴。,失了路途,每走一步都让我喘息,却终究无法穿越生死之门。生
碎骨,时而被滔
心憔是高耸的礁石,生命之流时而被岩石的尖角撞得粉
望的真诚、挚卷起抛向九霄云外。为了寻找我与善良,我伤痕累累、其实,我在想冬天也罢,也好,大自然的代谢是毫无疑问的前行与进步,人不能原
子是散在的珠子,信是线,用线穿串珠子,子也总会有秩有序地一点一点地过去„„ 地不动,谁也挡不住时光之轮,我是凡人,子便有了依托,任凭风雪怎样地变幻来去,下午回家,心里依然沉甸甸的。突然听到婆婆说的一句话:“十月,十一月打响雷,来年坟多。可是把瘟都逼走了。终于盼来今年的第一场雪,下得好啊,在我翘首期待中,焦急等侯中,悄悄的,寂静无声的,莲步轻移,姗姗来迟!” 听了婆婆的话,我由惊变喜,我盼望你越下越大,越堆越厚,这是不是预兆着我的
抬眼又去看窗外的雪,依然无声地飘落。雪,可以驱走瘟的一剂良呢?我盼望你,用你的纯洁,又何尝不是
涤心灵污浊,我的事业,将有丰硕的收获?
涤我内心的污浊,让我的心灵如你般清澈见底,不住赞叹它须让我拥有一颗如你般博宽广的芳心。看你飘扬时的纯洁、洒脱和从容,臾的生命在飘扬中放射出的绚烂之美,谁又会单单为你的昙花一现而扼腕叹息呢?看雪,品味的是雪的洁白、雪的壮美。人生不也如此吗?生命的美丽在于生命的真实,生命的灿烂在于执着的奋斗。
我盼望你用你的洁净,澄明我的心灵。这样,来年的灵将会一片葱绿,生机盎然,不再消极避世,自闭茫然!
10.有关立志的诗 篇十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____郑思肖《画菊》
4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____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5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____陆游《金错刀行》
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郑燮《竹石》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9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____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10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1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于谦《石灰吟》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1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15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15纵被无情弃,不能羞。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16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7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____李白《将进酒》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2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1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____屈原《国殇》
2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____杜甫《蜀相》
2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佚名《长歌行》 2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27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____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28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____唐寅《把酒对月歌》
29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____查慎行《三闾祠》
30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____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 题梁任父同年》 3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_屈原《离骚》
3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3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李清照《夏日绝句》 34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35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____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36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3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__诸葛亮《后出师表》 3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____曹植《白马篇》 3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佚名《论语十二章》
4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____郑燮《竹石》
41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42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____王建《寄旧山僧》 43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____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44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45烈士暮年,壮心不已。____曹操《龟虽寿》 46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____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47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____屈原《国殇》
4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王海云的诗 篇十一
我想安静一小会儿
有一小片夜色,一盏小小的灯
将思念点燃
我只想安静一小会儿
沏一杯神思飘忽的茶,看着它慢慢变凉
点一枝思绪万端的烟,直到烧痛手指
如果月光恰好来到我的窗前
我会像热爱故乡一样,爱上这个安静的夜晚
2010年11月15日
微弱的灯盏
请允许一朵迟到的桃花
赶上就要启程的春天
允许一棵野草,喊出心中的草原
河流转弯的地方,要有三两声狗吠
四五户人家。夜,可以再深一些
梦,可以再长一些
归乡的路,不再那么遥远
允许一只蚂蚁说出穿越城市的冷
允许一只蛇皮袋喊出流离的累
允许我深藏于广袤的黑暗
用自己胸中微弱的灯盏
向大地运送一些小小的光明和温暖
2010年11月26日
这样的雪夜
用一首诗描绘一场雪,是奢侈的
用一生的时间等待一场雪,是寂寞的
而现在,我坐在安静的夜色里
守着炉火,却无法说出心中的雪
该如何温暖我远方的兄弟
整个夜晚,雪都在恣意地下着
铺天盖地,加深着夜的漫长和黑暗
这样的雪夜,我与一场思念默默对视
像一只失群的骆驼,在沙暴中徘徊
2010年12月14日
在路上
在生活面前
我只能做个赶路的行者
沿途的鲜花只是云烟
我沉甸甸的爱都在远方
好日子都在路上
啊,生活,不要回头
挺直腰杆,迈开大步
肩头的担子就会像两团火焰
和幸福一起颤抖
12.论《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旨 篇十二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这首千古绝唱中的“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等名句, 时至今日仍为文人墨客所引用。然而该诗其诗旨的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年代, 不同的阶层, 出于不同的目的对其理解可谓莫衷一是, 各持己见, 以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解读。
一.对“刺诗”说的解读
该见解当推《毛诗序》的“刺襄公”之说, 这一说法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始终。《诗小序》说“《蒹葭》, 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 将无以固其国焉。”这种说法在《笺》、《疏》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笺》曰“若得周礼以教, 则民众自然服矣。欲求周礼, 当得知周礼之人。所谓伊是知周礼之人……在大水一边。”
清代学者崔述曾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来证实“刺襄公”的说法。他在《读风偶识·秦风》中论《蒹葭》中写道, “…迨平王东徙, 地没于戎。秦虽得而有之, 而听信者寺人, 所经营者甲兵征战, 而不复以崇礼乐、敦教化为务, 人材风俗于是大变。然以地为周之旧也, 故犹有守道之君子, 能服习先生之教者, 见其政变于上, 俗移于下, 是以深自韬晦, 入山惟恐不深。诗人虽知其贤, 而亦知其不适于当世之用, 是以反复叹美而不胜其惋惜之情……”。
崔述是力为《小序》辩护的, 他认为《兼霞》是周朝守道之君子不满襄公的甲兵征战而隐居深山不肯出仕、诗人赞美叹惋之作, 是在考证分析历史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王夫之《诗广传》《秦风五论》之二也有类似的说法, “……呜呼!秦人收周土, 用周民, 面关以临东国, 屏周而拥之以令天下……天下怨秦之不仁, 恶秦之不义, 贱秦之无礼……《蒹葭》之诗, 刺之早矣!”这里所谓“秦人收周土, 用周民”是指秦襄公被封一事。
然而, 笔者认为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的话, 其诗旨并非如此。
首先, 时间的对应, 《蒹葭》创作时间应在平王东迁之后, 否则崔述的立论不成立。平王东迁的时间, 根据《史记》可推知, 是在诸侯叛周幽王 (襄公七年, 即公元前771年) 之后, 在襄公去世之前 (襄公十二年, 即公元前766年) , 平王东迁的时间在公元前771年至前766年之间, 处于西周末和春秋初期。而《诗经》的成书, 大约在春秋中期, 在书在平王东迁之后。因此成书的时间是对应的。但是, 《诗经》中最早的记录在西周初年, 最迟产生的作品是在春秋五霸时代。作品的产生时间跨度很大, 《蒹葭》的写作时间, 最早可为周武王灭商之后 (公元前1066年) , 最晚为诗经成书 (春秋中期) 之前, 而春秋的时间为前770年—前476年或前770年—前403年。即《蒹葭》的写作时间在前1066年-前587年之间的均有可能。对照平王东迁的时间, 前771-前766年, 被包含在整个大范围的中期, 因此, 并不能断定《蒹葭》的创作时间就一定是在平王东迁之后, 因此, 刺诗的立论不成立。
其次, 事实的对应, 襄公应确实“甲兵征战”, 否则崔述的立论不成立。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七年春, 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 立襃姒子为适, 数欺诸侯, 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 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 战甚力, 有功。周避犬戎难, 东徙雒邑,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 赐之岐以西之地。十二年, 伐戎而至岐, 卒。”
我们看事实的对应看, 尽管秦人获得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的机会, 但是在建国之初, 还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周平王赐给秦的土地, 实际上布满戎、狄部落, 秦国要存在下去, 就必须与戎、狄作长期的斗争, 不断壮大自己, 拓展疆土。最初几年的斗争, 均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襄公眼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得不到手, 很不甘心, 于是连年向戎、狄发动进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终于攻到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 但未能立足, 只好退回"西垂"故地。秦襄公十二年 (公元前766年) , 秦襄公讨伐西戎, 打到岐山时突然去世。可见, 秦襄公确实“甲兵征战”, 但应该看到, 他的甲兵征战与以后几代秦王侵略性的征战有着本质的不同, 不应作“暴秦”理解。而且, 在周朝有难时, 秦襄公曾率兵援救周朝, 在周朝为逃避犬戎祸难, 都城东迁洛邑时, 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可见, 襄公的举动符合君臣原则。此外, 襄公不废周礼。《秦本纪》记载, “襄公于是始国, 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观乐一事, “为之歌秦, 曰:‘此之谓夏声, 夫能夏则大, 大之至也, 其周之旧乎!’”秦之所以强大, 是“周之旧”的缘故, 这里的“周之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周的旧地旧人, 而应该是周礼乐礼。可见, 最起码在襄公时代, 秦还没有废周礼。至于以后的几代秦王废周礼而嗜攻战, 则与襄公无关。所以, 虽然甲兵征战是有的, 但是怨秦之不仁就不该归咎于襄公。“刺诗”的立论就无法成立。
此外, “刺诗”一说, 从《蒹葭》本身, 无论怎么读, 也很难体会到刺意, 也捕捉不到秦襄公未能用周礼而国人不服的信息。
二、对“情诗”说的解读
近代以来, 已开始用文学的眼光来研究《诗经》, 从诗的本意来分析诗旨。在分析《蒹葭》的过程中, 对这首诗的理解又存在一定的分歧。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参考资料》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蒹葭》是一首怀人诗。
余冠英说“这篇似是情诗, 男或女词。” (《诗经选》中华书局2012年9月北京第1版, 第127页) 高亨认为“似是情诗”。 (《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168页)
大多数学者赞同这是一首情诗, 写一个青年在露重霜浓的秋天, 徘徊水边, 思念情人。
认为是情诗的理由, 除了《蒹葭》字面上的含义, 还因为相会于水边是古代爱情活动的一种形式。
在《诗经》中所写的爱情诗, 描写发生在水边的爱情活动的诗至少有十首, 写男女在水边相会的诗也有不少。
如《郑风·溱洧》:溱与洧, 方涣涣兮。士与女, 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 洵訏且乐。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这首诗反应古老的游春风俗。游春时男女之间可自由会见、恋爱, 而这种活动多在水边举行。
如《周南·汝坟》:遵彼汝坟, 伐其条枚;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如《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郑风·寨裳》: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然而, 余冠英和高亨都只是认为“似是情诗”, 未下定论。表示仍然存在怀疑。
首先, 我们知道, 《诗经》中有大量爱情诗, 他们的共同点是大胆、泼辣、热烈、明朗。而《蒹葭》不仅意境朦胧, 而且意思也非常含蓄。就诗歌的外在特点而言, 《蒹葭》与古代情歌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
其次, 没有描述女主人公的形象。《关雎》的女主人公是“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而《蒹葭》没有正面描写女主人公。
第三, 男主人公从一开始就看到和爱人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 他之所以上下追寻, 并不是因为“伊人”可以将来做他的配偶, 而是因为他无法忘记她。
三、祭祀水神的“镇魂歌”说的解读
日本人白川静, 因《汉广》篇三家诗有汉水女神的传说, 指此诗为汉水上游祭祀女神的歌曲。
长期以来的诗经研究, 是以毛、郑诗学为出发点的, 国风诸篇多附会了《诗序》中的列国故事, 这几乎压倒了《诗经》作为古代诗歌的本质。而白川静认为, 应排除从来诗意解释中错误的故事附会, 恢复《诗经》作为古代诗歌的本来面目。
白川静认为, 《诗经》里的许多诗篇与中国古代的祭祀习俗有关。当时的氏族社会, 继承了古代社会崇拜神明的习俗。在相应的季节里, 会在自己祖先世代生存的地方, 举行一种祭祀的典礼。在祭祀的典礼上, 会吟唱一种祭祀歌谣。
白川静将《蒹葭》与祭祀水神的歌谣《湘君》和《湘夫人》做比较, 发现两者的共同点是:第一, 同在秋冬之交进行;第二, 水神在江中逍遥, 等待祭者的追寻;第三, 祭典是以祭者追寻女神的形式进行;第四, 最终见不到女神踪影, 在嗟叹唏嘘之中结束全诗。
四.总结
除了以上几种对诗旨的不同说法外, 宋代朱熹在解释《蒹葭》时说“言秋水方盛之时, 所谓伊人者, 乃在水之一方, 上下求之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强调的是无所知。笔者认为, 《蒹葭》从情境上判断, 是一首在祭祀水神时吟唱的歌谣, 从内容上推断, 歌谣的创作者, 则是在歌谣之中寄托了自己期望一展抱负的情思。这种歌以言志的思想古已有之, 一脉相承, 先有《蒹葭》, 后有《湘夫人》, 乃至曹植的《洛神赋》。
参考文献
[1]冠英《诗经选》, 中华书局201 2。
[2]高亨《诗经今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80。
[3]裴溥言《诗经》, 中国人民友谊出版公司。
[4]白川静译《诗文国风》, 平凡社1 998。
13.描写冬天的诗 篇十三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3、《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6、《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8、《对雪》 【唐】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9、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0、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早 梅【唐】 张谓
14.赞美幼师的诗 篇十四
循着阳光看窗外的风景。
看小孩不规则跳动的舞鞋,就这样晕染着我的思念。你入我画,我入你心。一朵一朵
一朵植入眉心,凝望那帮小鬼眸里有你如花的笑靥,一朵植入心房,羡慕你醉成了孩子们同频率的唇语
我亲爱的你,半夏里每一颗温热的风,都不曾吹干逗留在你鼻尖,手心....的晶莹。重复涌动的汗水,在孩子哭闹饮食的琐碎中肆意打扰。
一整天的温柔、乐观、音音眷美和爱护是“孩子妈妈”所有凝噎的付出。取下腰间斜陪的耳麦
轻声柔语的唤一个个调皮,嬉闹的小孩,坐在自己的位置。刚还笑闹着落落成堆的稚嫩顽皮,换成了完全和谐了场景。你束起短的发,游舞于这喧嚣都市的单纯城堡。让心成为一个跳动的音符,融在浅夏暖阳的隽永里翩翩而舞,舞一段翩翩静美,舞一段纯白倾城,亦多了一丝炙热,照在背上,洒了一地的影子。用“孩子的歌喉,引领孩子用纯真的童声 舒展一曲曲健康快乐的声乐....”
不是刻意的雕琢自己的言谈举止,每一缕惹起的笑靥,都是对孩子们爱的深沉。于是,将所有相处的感激晕,点在指尖,弹一曲又一曲欢快的琴语,你可曾知道,回眸的瞬间,我刚好从窗前经过。忘了
园庭石路左右浅粉的花瓣,丰盈摇曳妙曼的舞姿,我诗行里于向日葵的咏叹还未曾落定,又被你湿透的鬓角捕获,呆呆的望穿一世的美好。多想
把你柔眸袖舞的可爱灵动,填成词谱上曲,用我羞涩的吉他陪你弹奏给孩子们听 笑着数这帮小鬼如花睫毛的翕动...书上说,你就是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远离污浊,给孩子一个五彩的视野;
你就是孩子的耳朵,教孩子聆听大自然中,美妙动听的旋律;
你就是孩子的歌喉,引领孩子用纯真的童声,舒展一曲曲健康快乐的声乐;
你就是孩子的双手,牵引孩子沐浴在,阳光中乐园里;
你就是孩子的双脚,指引孩子跨过泥泞,畅游在绿色的世界里。
15.《沧浪诗话.诗辨》的诗论体系 篇十五
一、以禅喻诗
南宋时期, 禅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不少士大夫的写作和评论都受其影响。严羽的《沧浪诗话》也不例外。“以禅喻诗”, 正是严羽诗论关节点所在, 也是贯穿《诗辨》全文的红线。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 意为“思维修”, 即“静虑”, 静静地思考。佛教禅宗所谓的坐禅, 就是指静静思考, 摒弃杂念, 达到心地空明、物我两忘的禅悦之境。那么, 为什么能“以禅喻诗”呢?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诗禅有相通的地方。1、对语言文字的超脱性。禅宗主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认为文字是魔障。《祖堂集》卷四药山和尚回答李翱“如何是道”时,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说:“云在青天水在瓶。”[2]p130《祖堂集》卷二十记后鲁祖和尚回答“如何是学人著力处”时说:“春来草自青, 日上已天明。”[2]p508这些都是禅机的表露。我们必须超出禅师语言“春草”、“云水”的束缚, 深入体验佛教“自然”的本质。佛家有语叫舍筏登岸。“筏”, 是表述禅理的语言;“岸”, 即指佛教义理。诗歌也是如此。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3]p453如果我们拘泥于文字, 纠结于“幽草”、“黄鹂”、“春雨”、“渡船”等不放, 就不能深刻理解韦应物那期待归隐的心情和超凡脱俗的高洁品性。诗家有语叫“得意忘言”, 要求我们通过语言去把握诗人的“意”。这正如高僧皎然所说的“真于情性, 尚于作用, 不顾词采, 而风流自然”[1]p168、“但见情性, 不睹文字”[1]p169。2、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佛教主张对物象作整体感悟, 不作理性分析, 并主张跳出物象窠臼来关照物象, 主张“无我”、“无法”、“空明”。禅宗主张不即不离、不黏不脱的空明之境。诗歌也是这样。它要求诗人不能过度拘泥于诗歌的文字、格律、典故等, 要跳出这些东西来看诗, 甚至跳出诗的窠臼来观诗, 这样写出来的诗才生动活泼、空灵超脱。3、形象性。佛教对现实的感悟, 伴随着鲜活的形象, 如上引“春来草自青”、“云在青天水在瓶”等;诗歌的艺术构思也伴随着鲜活的形象,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1]p104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 学习过程相同。禅是需要参悟的, 诗也需要领悟。吴可《学诗》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 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 等闲拈出便超然。”[4]p19严羽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4]p12在以禅喻诗的基础上, 严羽提出了“妙悟说”。
二、妙悟说、别材别趣说、兴趣说
诗、禅都需要妙悟。禅之妙悟, 这里不作讨论;且看严羽是如何论述诗道之妙悟。首先我们要理解“妙悟”的含义。“悟”什么?悟诗的本质是什么, 诗的审美特征是什么。于是可知“妙悟”的含义:即透彻理解诗歌的审美特征。严羽曰:“悟有浅深, 有分限,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4]p12“妙悟”就是“透彻之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妙悟”呢?严羽认为, 有读和写两个层面的要求。
先看读的要求。要“妙悟”诗之审美特征, 必须大量阅读诗歌。但不是所有诗都能读, 应该有选择地读。严羽说:“工夫须从上做下, 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一李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 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4]p12严羽要求读“第一义”之诗, 即“汉魏晋盛唐之诗”, “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4]p1。
再看写的要求。大量阅读, 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审美特征, 还不够;要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才是真正的“妙悟”。在写的方面, 严羽提出了两点要求:“夫诗有别材, 非关书也;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4]p26于是, 在“妙悟说”的基础上, 严羽提出了著名的“别材别趣”说。
先看“别材”。严羽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 遂以文字为诗, 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 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 有所歉焉。”[4]p26很明显, 这是对黄庭坚江西诗派以书本为诗, 追求“无一字无来处”的尖锐批评。当然, 严羽也不反对读书、穷理, 他的要求是, 作诗的时候须“不涉理路, 不落言筌”, 追求言外之意, 即要通过这些书、理来写出诗人的情性, 不能执着拘泥于这些书和理, 甚至以之为最高准则。既然不关书, 那诗的“别材”是什么呢?严羽说:“诗者, 吟咏情性也。”[4]p26情, 指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 它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性, 指诗人的个性, 后来的诗论家发展为“性灵说”。
再看“别趣”。诗的“别趣”是什么呢?那就是“兴趣”。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莹彻玲珑, 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4]p26这就是严羽在“妙悟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著名的“兴趣说”。关于“兴趣”, 蓝华增说:“兴”指“艺术形象”, “趣”指“感情、情性”;“兴趣”就是“感情或情性寄托在艺术形象中所形成的意境”。[5]p227讲得纷繁复杂, 徒增人困惑, 恐未得其义。笔者认为, “兴”就是“情”、“意”或其上文所说的“情性”, “趣”就是趣味;“兴趣”, 就是“情趣”、“意趣”, 指诗歌“吟咏情性”所产生的审美趣味, 它恰好与“理趣” (诗歌分析事理所产生的趣味) 相对。唐人多“情兴”并称, 其义略同。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寻白阁老见留小饮因赠》:“文章管星历, 情兴占年华。”[3]p893元稹《遣春十首》其一:“因兹得晨起, 但觉情兴隆。”[3]p996“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就是说盛唐诗歌具强烈的抒情趣味。唐诗主情, 宋诗主理。严羽倡导“兴趣”, 反对“理趣”, 其实就是号召诗人学习唐诗的抒情性, 反对以书本、才学、议论为诗。当然, 诗歌以抒情产生的审美情趣, 是多种多样的, 严羽偏爱的是含蓄朦胧、余味无穷这一类。综合严羽所论, 我们知道他所说的“兴趣说”须包含这些要素:1、以抒情、写意为主。2、含蓄美。这包含两个方面: (1) 、景物朦胧美。“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空中之音,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都是讲的意象朦胧, 可望不可即。 (2) 、诗意含蓄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须含义深远, 耐人玩味。3、空灵美。“莹彻玲珑, 不可凑泊”。总之, “兴趣说”的要点是诗应以抒情写意为主, 得意忘言, 不要拘泥于辞藻、声律、事理等。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味说”, 倡导“韵外之至, 味外之旨”、“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诗歌意象主张“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实质也是主张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 须耐人回味。学界认为严羽的“兴趣说”, 实际是对司空图“韵味说”的发展, 所以有学者直呼严羽的“兴趣”为“含蓄的韵味美”。但笔者认为, “兴趣说”与“韵味说”相比较, 至少有两个显著的区别:1、“兴趣”即“情趣”, 故“兴趣说”更注重诗歌的抒情性;2、“兴趣说”更注重诗歌的空灵美。这实际是严羽以禅喻诗的结果。
诗歌内容上要“吟咏情性”, 艺术上追求“兴趣”, 即“情趣”, 主张含蓄朦胧、隽永空灵之美, 反对以才学议论为诗, 这就是严羽“兴趣说”的实质。这是严羽对诗的“真识”所在, 他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也是严羽“妙悟说”所悟出的诗歌的审美特征。
一句话, 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要写出空灵的韵味。这就是《诗辨》一文的理论精髓所在。
结语:
综上所述, 以禅喻诗, 是贯穿《诗辨》全文的线索。以禅喻诗, 源于诗、禅有诸多相似性, 比如对语言文字的超脱性、对现实的关照方式相同、学习方式都须“悟”等。严羽在以禅喻诗的基础上, 提出“妙悟说”。“妙悟”, 就是对诗歌审美特征的透彻领悟。严羽在“妙悟说”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别材别趣说”、“兴趣说”。怎样才来做到“妙悟”?不外乎读、写两个层面的努力。读, 要读“汉魏晋盛唐之诗”;写, 要写出“别材别趣”。“别材”, 就是指“情性”, 指诗人的感情和个性;“别趣”, 就是“兴趣”, 指诗歌吟咏情性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可见, 严羽《诗辨》一文, 内容极其丰富, 却又环环相扣, 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摘要:严羽以禅喻诗, 源于诗、禅有诸多相似性, 如对语言文字的超脱性、对现实的关照方式、学习方式都须“悟”等。“妙悟”, 就是对诗歌审美特征的透彻领悟。怎样才能做到“妙悟”?须从读、写两方面努力。读, 要读“汉魏晋盛唐之诗”;写, 要写出“别材别趣”。“别材”, 就是指“情性”, 指诗人的感情和个性;“别趣”, 即“兴趣”, 就是“情趣”, 指诗歌吟咏情性所产生的含蓄隽永的审美趣味。《诗辨》有较严密的理论体系“, 以禅喻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关键词:严羽,《诗辨》,以禅喻诗,妙悟说,别材别趣说,兴趣说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美兰.祖堂集校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曹寅.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16.张学丽的诗 篇十六
黄昏之风上演了一场鬼戏
脱掉日光里穿的花裙
将太阳的火红都涂抹在唇上
修长的指甲
画上树叶般翻动的眼睛
在黄昏里挠出雷电
借着闪烁
那万般舞动的蛇腰
缠弯了一棵棵树干
飘散的长发
掀翻了一层层瓦片
借着乌云密布还魂
将哀怨与愤怒倾泻成瀑布
于是泥沙俱下
小鬼儿满天
虚掩的门
树抚摩着月光
最终还是随了脚步
在苍茫中书写过去式
门前的臭水沟
挂在嘴边汇成小溪潺潺
事情不仅仅是做
还要备份出书面材料
提功给人们强词夺理
一座座保障房林立而起
有人有施展不盡的才能
有人花时间去叹息
已经探进泥泞里留下脚印
谁会等你去推开那扇虚掩的门
镜潭路
这条路的身子
打满了补丁
如同旧社会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么的肉厚
那么的疙瘩
两旁的绿阴
怒放着秋天的色彩
猫了个咪滴
一抬头眼前便是
一览无余的建设大道
一只小鸟
是否触及到树的灵魂
正如我仰望天空
看乌云翻滚日月走动
看天空泪流满面
都不如触痛的神经
来得经济实惠
小鸟高唱着赞歌儿
寻求一把米
在树上随意建自己的房
播撒幸福与快乐
同在屋檐下
我的赞歌却唱不出
一把米的味道儿
是陆地比天空拥挤
还是陆地比天空霸道
高 铁
人活着绝对拥有死亡
下雨冲昏了头脑
忘记怎么面对死亡的屠宰
我鲜活的生命出门旅游
等我坐上开往烟花的高铁
17.青春的诗 篇十七
有没有一种美丽能够成为永恒? 没有人告诉我答案,只有天幕上划过的流星。
有没有一种回忆能够成为感动? 没有人告诉我答案,只有雨霁后七色的彩虹。
怎么能说,没有梦想的世界就不再美丽? 你看那孩童天真的笑容。怎么能说,没有灯光的夜晚就不再感动? 你可知星星也是关爱的眼睛。
我们是青春
我们是夜空璀璨的星星 我们是不羁
我们是天边执着的飞鹰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 对美的向往
没有什么能够左右我们 对青春的虔诚
青春最美的诗行
应该由我们
18.有关黄河的诗 篇十八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公无渡河》)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洲词》王之涣
黄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黄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作者:【韦应物】 年代:【唐】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释】: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
诗人顺洛水向东北航行,两岸青山不绝,渐渐地,东南方向的高山深谷多了起来,而船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驶入黄河了。于是诗人纵目四望黄河景物。这是秋天的傍晚,滚滚黄河与天相连,天边隐约可见稀疏的树木在寒气中枯落。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亮忽暗地闪烁不定。那种清廓的景象,使他想起了几年前在伊水边看到的那个孤零零的村落,自经安史之乱,残破萧条已甚。往事不堪回首,而眼前雨霁晴展,北风劲吹,只见空中有一只孤雁向南飞去。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告诉洛阳的僚友们说,他的心情就象《庄子·列御寇》中说的那样:“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觉得自己既非能干的巧者,也不是聪明的智者,而是一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无所作为,无可忧虑,就象这大河上的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显然,这是感伤语,苦涩情。他的僚友们会理解他的无奈的忧伤,不言的衷曲。
19.读冰儿和倪湛舸的诗 篇十九
———读冰儿“提前”
冰儿, 原名戴乐阳, 70年代出生。原籍湖南, 出版个人诗集《月光的白色药片》《冰上七步》等。
2004年对于冰儿, 是神奇的一年。自三月下旬上网, 她就被诗魇追赶着, 没日没夜地写, 坐着写, 站着写, 睡着写, 发疯似的。全年共完成五、六百首诗, 随笔评论20多篇。我注意到冰儿不是她高产, 而是她井喷式的爆发力。这是属于天生诗人的秉性, 整个生活、整个生命都与诗歌合为一体。
“人类的灵魂在强烈的感情中, 就努力用诗表达自己”———不必艾略特的点拨, 女诗人自行遵奉古老的诗歌法则, 以生命情感作为诗歌祭礼。情感的火药时时发生引爆, 那是冲击性的气态碎片, 以热与光辐射波为中介, 彼此翻腾着、扑打着, 构成一幅幅绚烂的心灵图景。冰儿不顾一切, 重返浪漫主义源头:“主啊, 这个夜晚之后/谁深陷泥潭/谁心如死灰”———虔诚的祈求, 推崇一种至美的性情;“锯花在等待深夜的锯子/它薄薄的锋口在无形中切我”———又是在表达一种怎样隐忍的甜蜜疼痛。
《提前活着》是同一批文本中的一种。一开始是“来吧, 从我的身体里取走我/从闪电中抽出活力/从火焰里取走空气”, 这是浪漫美学典型的表达方式, 完全的献身, 彻底的占有。紧接着是一个“连锁假设”:即使你不取走……我也会被盐分吸干, 剩下空洞的名字——继续抱以同样炽热的表白。再接下来是激情的持续升温:发黄的相片覆盖了我一生, 我也无法“用我的嘴唇抓住其他嘴唇”———至此, 作者完全服膺于浪漫美学的真传, 传达了直到“海枯石烂”, 才可能“与君决”的夙愿。然而:
“青春, 无论是爱上死者手上空香水瓶的静寂/
还是爱上生者手上点燃的导火线/
都会像手指一截一截掉落”
这里, 作者稍稍的一顿而清醒:时光是无情的, 代价是沉重的, 在爱的两难选择面前, 在生命激情与社会伦理纠缠中, 或许因为观念因为风气, 还得再等上几个世纪, 等待“月光的针管” (一个冰儿独到的意象) , 注入营养和平衡, 注入绝望与希望的和谐, 注入新的曙光, 才可能抵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值得憧憬的事。不过, 任何生命的挥霍、绝顶的爱情, 都是有所缺憾的。倘若要超越世俗, 挣脱人间束缚, 最好, 还是让我“提前在里面活着”———提前经受这一凄美的生死恋吧。提前、提前、提前活着吧, 在迷醉、激越、沉溺中晕旋, 且无怨无悔。好比作者在另一首诗所深入的那样, 甜蜜与毒药都需要代价:
“要如何处置这杯用舌头勾兑的毒药/
它唯一的希望是被人喝下, 死去。”
有道是:诗人、情人与疯子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激情是诗歌燃烧的核能, 摧毁的炸药, 它带动想象、感觉, 带给诗人莫名的生命冲动和狂迷。冰儿的诗歌激情, 是“强刺激的迷幻药和芬芳的鸦片”。也是孔雀的尖叫、渴望和惊悸。
即使是现代诗, 再三高扬智性的大旗, 我还是要坚持说, 一个人的整个诗歌写作, 要是失去生命激情, 也就失去了动力与光芒。
附:提前活着/冰儿
来吧, 从我的身体里取走我
从闪电中抽出活力
从火焰里取走空气
即使你不取走
缓慢失水的盐分也会将我吸收
骨骼的内部将变得越来越宽敞
在一个赤裸的空洞里
我只剩下一个名字
一张发黄的黑白肖像覆盖我的一生
在地球凹陷的任何位置
我无法用我的嘴唇抓住其他嘴唇
青春, 无论是爱上死者手上空香水瓶的静寂
还是爱上生者手上点燃的导火线
都会像手指一截一截掉落
需要运送几个世纪月光的针管
才能将“绝望”和“爱”注满剩余的生活
而我, 已提前在里面活着
哲学可以安慰吗?
———读倪湛舸“安慰”
倪湛舸, 70年代出生, 芝加哥大学神学院宗教与文学专业博士。诗歌尚未结集。出版随笔集《黑暗中相逢》, 评论集《人间深河》等。
主:好久不见了, 一见面, 我就要向你推荐《哲学的安慰》。
客:我的天啊。你说的是6世纪, 罗马那个神学家波埃修, 狱中随笔《哲学的安慰》吗?那可是文笔了得, 堪比罗素。
主:我指的是一首小诗, 恰好两者名字一样。这倒也生动说明, 长期来哲学与诗歌剪不断的“暗恋”, 一千多年过去了, 还可以互相“传呼”。
客: (阅后) 。是有点被击中的感觉。具体是, 好像经过了几道冷水、热水的交浴, 让人产生痉挛感。根本上, 它不是大量平面琐事的漂浮, 而有一种沉甸甸的东西垫在里面。
主:你指的是“重量”?我想体现在诗中的内涵, 是边大痛着边消化着, 边撕裂着边宽容着。它通过自我辩驳、自我盘诘、自我说服的复杂表现, 将抽象的描述和经验的依赖, 慢慢导向“哲学的安慰”。
客:对对。我忽然想起苏格拉底对失恋者的安慰:不要去指责你的负心人。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你反而要去感谢她, 为她祝福, 因为她曾经给了你忠诚, 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机会。看来哲学家的思路总是与众不同。
主:这首诗的确有哲学的智慧。开始是“什么都不怕, ”其实还是有些担心, 打算“妥协”的。在经历一段刻骨的情感或精神履历后, 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痛苦悖论:下决心低头走路, 能不说话就不说;但又不得不“奉承每一个轻视我的人/热心地回应每一份凉薄”。在矛盾与怀疑中, 用沉默的武器来“奉承”和“回应”世事。一方面, 要“尽快得救”“省却更多麻烦”, 另一方面却要全身心地投入可能是善, 也可能什么都不是的“无底深坑”;真希望“把某个东西越埋越深” (指创伤) , 但同时又十分清醒那个东西其实“早就烂得差不多了”, 埋葬与遗忘变得无所谓了。
客:按照你提示的“创伤”思路读下去, 一方面, 你成了被我执行被我终止的“仪式”———创伤的怀想仪式?忏悔仪式?拯救仪式?一方面却被我用来“自得其乐”, 自得其乐也是创伤的一种安慰、开放和超脱的仪式。而经过雷殛之后, 经过科学客观“分析”, 我“怕得要死”的恐慌、疑虑心理, 开始愈合, 转变了, 甚至“无比衷心地想要你幸福”。呵呵, 刚好“印证”我刚才说的苏格拉底的立场———对失恋者的安慰。
主:这是因为, 在作者心中, 已祭起康德的两大法宝: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对于头顶的灿烂星空, 人只能心存敬畏;而灵魂中的宽容, 则可以创造另外的星空。呵呵, 看来, 你这个讨厌哲学的人, 刚才解释起来, 也还是头头是道。
客:过奖过奖。实际上, 我根本不知道哲学是什么玩意儿, 我只知道每个诗人都要比旁人更费心与自己灵魂作战。用思想、用幻象、用错觉、也用哲学。为存活寻找理由, 为“心安”举行祷告。
主:这正是该诗的哲学意味, 远远覆盖了情感, 脱离了具体所指, 所以颇有普适意义。在悖论式的自我辩诘中, 主体获得解脱之道, 诗也因此传递了震荡。
客:看来, 我们70后80后这一批作者, 还需加强哲学营养, 当然不是指在诗中赤裸裸兜售哲学概念, 那样就成为“观念”写作, 是诗歌的死胡同。
主:窃有同感, 所谓“哲学诗”, 只有建立在真切经验基础上的智慧挥发, 才能克服理念演绎, 开启诗的哲思力度。
附:哲学的安慰倪湛舸
我现在什么都不怕, 包括妥协,
真的。低头走路, 能不说话就不说;
奉承每一个轻视我的人,
热心地回应每一份凉薄。
如果偶遇善良, 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
这无底深坑, 为了尽快得救,
更为了省却更多麻烦。
你知道我的意思, 虽然, 我不知道你
在哪里。没有消息,
也很少想起, 更不必借机
把这首诗献给你。
好些年过去了, 你成了一种仪式,
被我执行, 被我终止, 被我
用来自得其乐。你曾经哭得那么凶,
咬着我的名字像狗啃骨头———
但更多事已经发生,
把某个东西越埋越深。当然,
它自己早就烂得差不多了。
也许我该说“分解”,
更科学、更客观、更有距离感。
(还记得这种句式吗?———更健康、更快乐、更有制造力———那时, 我们对生活都怕得要死。)
我现在什么都不怕,
连你都不怕。甚至无比衷心地想要你
幸福。当然,
20.有趣的诗谜 篇二十
像这样的诗谜在古诗中还有不少。唐代李峤有首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不看这首诗的题目,你能猜出吟咏的是什么事物吗?答案就是“风”。全诗句句描写风,却没有出现一个“风”字,而风的神韵尽出。
来鹄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谜底是“云”。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谜底是“菊”。于谦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谜底是“石灰”。这些诗谜,藏谜于诗,读诗猜谜,咏物言志,情景并茂,趣味盎然,既是好诗,又是好谜。
相传,北宋王安石也是一个诗谜高手。有一个暑天,他与王吉甫在室外乘凉,王安石信口念出一首诗:“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风。”王吉甫不假思索,立即回敬两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两个诗谜异曲同工,谜底皆是手中拿着的“扇子”。王安石又出一个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甫沉思片刻,也以诗对答:“东海有条鱼,无头又无尾,抽出脊梁骨,就是这个谜。”原来两个人都以“日”字为诗。
最有趣的还数唐人张打油的一首“打油诗”,说的是“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句风趣诙谐,直白生动。作为诗,不算正统,可作为谜语,堪称佳作。
【教育的诗】推荐阅读:
教育名家论教育09-12
安全教育周教育稿08-11
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06-22
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06-27
教育人生,我的教育理想08-24
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08-28
关于教育幼儿小学教育10-14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10-17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10-12
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