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圆锥复习》教学反思(精选11篇)
1.《圆柱圆锥复习》教学反思 篇一
在学习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之后,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老忘乘三分之
一、计算生活实际中的物体表面积和体积时,又不能正确判断该计算什么或者如何计算,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全体师生,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一节《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课,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点。包括两部分:
1、同桌互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的计算公式;
2、全班交流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整理各种计算公式。第二环节:课堂练习。本环节共设计了10道练习题,都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题目,目的是强化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完这节课,才发现课堂效果并不理想。静下心来反思,似乎自己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情的把握也不够好。本计划用7-8分钟的时间完成第一环节,然后就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上课时才发现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的掌握还基本可以,对于计算公式只会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字母公式表达的意思,因此在汇报交流环节用了较长的时间给学生讲各个字母公式的意思,帮助学生记忆最基础的计算公式。比如,有的同学还没记住圆的面积公式,更不要说新公式了,完全是一塌糊涂。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平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习贯穿在习题的训练中,在习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3、复习时不要贪多,一节课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习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圆柱圆锥复习》教学反思 篇二
一、陶泥使用于切割拼组之间——想想做做,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般来说, 圆柱表面积新课完成后, 教材安排的练习二 (教材第15~18页) , 教师往往会分2课时完成, 课堂作业本也相应安排了两页作业, 但这两页的作业情况真的不容乐观, 特别是作业本第7页。教师都可能有所体会, 此页上安排的作业只靠记表面积计算公式是不能解决的, 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第2题 (将一根长1米的圆木沿着直径劈成相等的两半, 表面积增加了0.8平方米, 原来这根圆木的表面积是多少?) 只有文字表述而无图象, 许多学生因为不理解0.8与圆柱之间的联系而无法独立解决。从圆柱的认识到圆柱表面积学习, 教材重点是对圆柱侧面展开的理解, 作业本第6页侧重的也是圆柱侧面积的公式计算及生活运用, 而第7页的作业却跳跃至圆柱拼切之后的表面积变化。对小学生来说, 理解几何体拼切之后的面积变化本来就比较困难, 更何况圆柱的表面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如果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没有进行过相关操作, 这样的作业正确率是可想而知的。为此, 笔者借用陶泥, 在教材练习二中搭了一座“桥”, 激活与强化学生在五年级时的切拼经验, 让学生在掌握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本知识技能之外, 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座“桥”就搭在教材17页第11题上:
如果以题论题, 这道题目花1分钟就能解决, 而且96%的学生都会正确作答。但笔者认为, 用好用足这道题, 对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与正确解决图形类实际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笔者在上这节练习课时, 事先让每个学生用陶泥做了一个圆柱, 并把这道题作了一些处理, 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横切面的理解。先出示图1, 让学生想一想, 按图1切法切后产生的面是什么形状?除了圆形还有其他可能吗?接着告知学生, 这样切后产生的面叫做横切面。接下来, 教师让学生动手将课前做好的陶泥圆柱像图1这样切一切, 并再次出示问题:切成的两个小圆柱的表面积之和与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否一样?让学生用自己切的圆柱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当两个“新鲜”的切面呈现在他们面前时, 两者的不相等关系一目了然。教师再追问:如果按这种切法切成三个小圆柱, 表面积之和会有什么变化?四个呢?如果有困难的, 可以动手试一试。学生通过先前的动手操作, 已有了“切一刀产生两个面”的体验, 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是不需要再去切的, 但对仍无法想象的学生, 就可以让他们再切一切。最后再归纳得出:切一刀会增加两个切面。反之, 如果将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拼在一起, 表面积就会减少两个底面积。
第二层:纵切面的理解。出示图2, 告知学生图2的切法产生的面叫纵切面, 先想一想纵切面会是什么形状?长方形切面的长与宽相当于圆柱的什么?让学生在想后再切一切, 验证自己的想法。继而再问:切面除了长方形外还有其他可能吗?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正方形?在学生理解了底面直径、高与切面之间的关系后, 再追问:将圆柱纵切成两份后, 表面积有变化吗?怎样变的?
学生经过课堂上对陶泥圆柱的切拼后, 当其将来碰到形如“将一个圆柱平均分成两份, 每一份的表面积就是原来的一半”这样的概念辨析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第三层:出示沿高展开图, 问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一定是长方形吗, 什么情况下会是正方形。由于在认识圆柱的新课教学中, 学生对侧面展开图已进行过操作, 所以, 这里的重点是要与第二层的纵切面进行对比。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明白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或将圆柱纵切, 都有可能出现正方形, 但如果侧面展开图为正方形, 那么底面周长与高相等, 如果纵切面为正方形, 则是底面直径与高相等, 两者是不一样的。
将不起眼的陶泥引入课堂, 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 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 虽似浪费时间, 实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这个做的过程, 不仅是实践的过程, 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 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数学活动的经验, 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
二、陶泥使用于等积变形之时——做做想想, 智慧出于指尖
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实践感悟过的东西。学习了圆锥的体积之后, 学生在判断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时就比较轻松, 但一遇到稍复杂的变式题时, 就又束手无策了。如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 底面积也相等, 已知圆柱的高是12厘米, 圆锥的高是几厘米?学生对于两者之间的3倍关系印象深刻, 但却弄不清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 谁的高是3份, 谁的高是1份。这时, 软软的陶泥又可大显身手, 因为陶泥是学生理解等积变形的上佳物品。
教师可以让学生取两块相同体积的陶泥, 分别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但要求底面一样大。学生通过操作, 就会直观地看到如果底面相等的话, 圆锥的高必然要比圆柱的高高出许多。然后让学生做一做, 如果高一样, 底又会有什么不同?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之后, 再用课件展示推理过程 (见下图) 。
先出示图3、图4 (图3与图4等底等高) ,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进行想象与推理:如果想使圆锥的体积变得与圆柱一样, 底不能变, 只能变什么?怎么变? (出示图5) 如果高不变, 只能变什么?怎么变? (出示图6) 通过想象及推理, 学生的活动经验得到丰富。可以说, 这个先做再想的过程符合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在做几何中发现几何”这一建议。
其实陶泥的运用并不仅限于六年级,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 同样也可引入。很多学生对于“在大长方体 (正方体) 上切掉一个小正方体, 表面积有时变有时不变”理解起来很是困难。假如教师能在陶泥上做做文章, 让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切一切、想一想、看一看, 那么, 表面积的变与不变, 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3.《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篇三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重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题时计算的难度也较大,学生出错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如下:
一、这一单元公式多,学生容易混淆,如圆的周长和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特别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很多的学生总是漏×1/3)。
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各种公式,并利用题组训练突破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等底等高,V柱=3V锥
2、等底等积,3H柱=H锥
3、等高等积,3S柱=S锥
二、计算难度大,全是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
策略:加强小数的计算训练,特别是多进行N×3.14的训练,提高计算准确率。
三、审题不认真。在求体积的题目中,一些题目给出圆柱的半径、高单位不统一,学生往往就没注意到,经常出错。
策略:要求学生解题是一定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遇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习惯性地使用了长度单位的10进制,要特别注意纠正。
四、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关于圆柱面积的计算经常出错。
策略:以题组的形式进行对比训练。
如:
1、给圆柱体模型刷油漆(求表面积)
2、圆柱形罐头贴商标(求侧面积)
3、厨师帽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下底面)
4.《圆柱圆锥复习》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整理本单元的内容,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归纳、整理、有序思考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谈话: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用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学生看图提出问题,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需要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
2.今天我们就对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
二、自主合作,整理知识: 1.活动一:
(1)师:课前已布置同学们回去进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根据小组活动方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准备汇报。整理要求:(1)重点突出,简洁有条理。(2)能体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师肯定同学们的归纳方法,并选出第二种板书在黑板上。
2.活动二:
(1)活动要求:
以组为单位,选出其中的一个知识点的推导过程,进行认真梳理,并做好汇报准备。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各知识点的推导过程,并对重难点进行讲解,起到巩固知识,让知识再升华。
(2)学生利用自制学具对知识点进行讲解: 生1:我们把圆柱体切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可以得到求圆柱体积的三种方法:底面积×高,侧面积÷2×半径,底面周长÷2×半径×高。
师适时给予评价:你可以根据不同题型,选择最佳方法。3.有什么疑难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
【设计意图】:数学离不开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不留遗憾。注重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你觉得学得怎样?愿意接受挑战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让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后思考:
看到这根圆柱形木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
特征:圆柱、圆锥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 底面积
5.圆柱圆锥教学反思一、二、三、四 篇五
在实际教学时,我先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再由课件演示配合圆柱体积的演示器,学生兴趣很浓厚,很容易就推到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然后做了书上的课后习题。这个内容,我没有根据书本进行教学,依照课件的演示逐渐推导出公式的。
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1/3?对于这一结论的得到。我在教学时准备好学具:一个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水适量。通过老师的演示试验,我们很快得到了圆锥里的水要往圆柱里倒3次,才能把圆柱倒满,从而很轻松的记住了1/3。
从学生的练习看,单独求圆柱圆锥的体积,完成好;如果其中添加了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存在了几个问题。
1.单位,少部分学生老是忘记区分面积和体积单位,有的干脆一个也不写。
2.求圆柱表面积要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求完表面积之后再计算圆柱体积,有的学生就直接拿两个底面积之和去乘以高了。
3.虽然学生记住了圆锥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但再计算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忘记把1/3乘进去。
在学生练习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答题细心,每一步想清楚了再动笔。
反思二:
本节课多处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获取新知,如1、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从而找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2、动手剪开圆锥的侧面,验证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3、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3,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4、测量学具有关数据,计算体积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顺序是:激疑――猜想――验证――应用。如,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然后实验验证。教给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科学方法验证的数学方法。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以及由于图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点。接着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问题,并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两个图形学具,按照书上所示的方法将圆分成16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通过拼摆进行迁移,可以使学得轻松、主动。
又如:学习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1、计算学具的体积;2、录像出示:我校操场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兴趣。
本节课中我多次利用了多媒体技术,使一些抽象的、不容易演示的内容形象化。如:平面图形旋转成圆柱体和圆锥体,圆锥体高的演示和画法,测量沙子的高和底面周长等。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很好的突破了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计算时问题还比较严重,错误率比较高。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研究和实践证明,学习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就是在情感、动机、态度乃至于方法的学习中也存在着迁移现象。
6.圆柱和圆锥复习课教案 篇六
实验小学 唐永胜
复习内容: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2)、通过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复习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案二:小黑板、圆柱体实物小刀)学具准备:小组学习卡
复习方法:自主探究 与 合作交流
复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在地仔细看大屏幕,我想知道你从屏幕中看到什么?(知道老师名字、单位;画面是采伐工人工作情形;还有在思考问题的淘气)
我们这节课就与淘气一起从一根木头开始我们的数学学习。(课件:呈现一根圆木)
3、回顾与圆柱有关的知识。
师:同学们咱们仔细回忆一下与圆柱有关的知识,谁能站起来说一说?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个长方形。
板书 :
圆 柱 的 圆 锥 的
特 征
......特 征
......二、观察讨论,提出问题
1、屏幕呈现圆柱体木头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师:现在你又得到什么新的信息呢?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生:它高30厘米,底面直径20厘米。
2、计算圆柱的体积与表面积。
师:现在老师想问你们两个问题,考考大家,你知道我会问哪两个问题吗?(你能计算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师板书:体 积
表面积
(1)、学生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要求只列式不计算。规定时间完成,(师数数)
(2)、反馈交流学生练习。
(指名上黑板或生诉师板书)
体
积:3.14 X(20/2)2 X 30
表面积:3.14 X(20/2)2 X2+3.14X20X30
3、进一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相关问题。
师:咱们仔细观察这个木桩儿,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你们想象的小翅膀,看看你们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创意。(1)、同桌讨论交流。(2)、全班交流后,问题归类。
刷——
生:我们给这跟木头刷油漆。
师:刷油漆有几种刷法?
生1:刷侧面象刷柱子一样刷,要刷多少面积,我想就是刷侧面求侧面积。
师:你真会联系生活,好哪位同学来说说怎么列式算侧面积。板书:3.14X20X30
还能怎么刷?
全刷?全刷就是什么------
生:就是表面积。
生2:把圆柱立在地上刷露在外面的面。
那咱们帮帮这位同学,马上列式不计算。
板书:3.14 X(20/2)2 +3.14X20X30
师:除了刷油漆还有什么更有创意的问题呢?
切——
生1:把圆柱劈(切)开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怎么切?
生:纵切,沿直径切开,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哦,谁来解答?
生:就是增加了两个长是直径宽是高的长方形。
板书:20X30X2
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方案2:让学生动手切圆柱形萝卜)
师:除了这样切还能怎样切?
生:横切,沿一个底面的水平面切开,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来解答?
生:就是增加了两个底面积。
板书:3.14 X(20/2)2 X 2
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方案2:让学生动手切圆柱形萝卜)
师:刷也刷了切也切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削——
生:把这跟圆柱形的木头削成最大的圆锥形的,那么这个圆锥形的木头体积是多少?
师:削成最大的圆锥该怎么削呢?老师把削的过程用课件表现了出来大家想看看吗?(课件呈现圆柱削成等底等高的圆锥的过程)
生:削成的圆锥和圆柱底相等、高也相等,象削铅笔一样削。
等底又等高,你能算这圆锥的体积没有呢?
板书:3.14 X(20/2)2 X 30 X 1/3
有没有同学能口算这道综合算式?(计算技巧的训练)
三、拓展应用
1、拓展应用一。
刚才我们和淘气围绕一跟圆木探讨了好多的问题,现在淘气有几个问题不明白,他需要请教各位。请看——(1)、出示课件的判断题。(方案二:出示小黑板)
师:小组长手上有一张答题卡,每小组统一意见后答在答题卡上。(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比赛,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集体的智慧,看看哪个组能全答对。(3)、小组代表上黑板公布结果板书出来,或读出结果老师记录。
2、拓展应用二。
师: 似乎有些组不服气哦,不要紧淘气还有问题。(1)、出示课件的挑战自我。(方案二:出示小黑板)
师:同样小组长手上答题卡的第二题,通过集体的智慧小组讨论交流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3)、小组反馈探究结果。
(如有困难,用课件提示引导解决或留到课后探究。)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就是“殊途同归”,这是解决刚才的问题的金钥匙,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永远带这它,它会为你开启一扇扇智慧之门!
板书设计
复习课
圆柱的 圆锥的特 征:......特 征:......体 积:
挖
3.14 X(20/2)2 X 30
体积: 削3.14 X(20/2)2 X1/3
3.14 X(20/2)2 X2/3
3.14 X(20/2)2 X2+3.14X20X30
刷
3.14X20X30
3.14 X(20/2)2 +3.14X20X30 表面积:
纵: 20X30X2 切
横3.14 X(20/2)2 X 2
《圆柱、圆锥复习课》教后反思
实验小学 唐永胜
整理与复习课,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收集、整理、交流己学过的知识,通过条目、表格、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系统。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行设计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次数学组公开课,我上的是《圆柱、圆锥复习课》。本次复习课,我首先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即:让学生思考并总结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随着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整理出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知识点包括:
(一)圆柱圆锥的特征,在特征利特别强调了圆柱和圆锥的高及特征。
(二)圆柱的体积及表面积的基本公式和补充公式,圆锥的体积的基本公式和补充公式。
(三)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四)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及求什么、怎样求,并用课件形成基本公式。
复习完这些知识点,我以一根木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本节知识。随后进行的拓展,使孩子们针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巧妙地设计和整理。我觉得这节复习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三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是注重情景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时的这个情景是我在备课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学到的,但它有不符合我们的地方,我就做了相应的修改,就形成了适合我班现状的情境设计;这个情景深刻而有趣,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氛围里。
二是关注生本教学,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在课的主体推进部分,我尝试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独立解答,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达成了对本节知识的再认识。
三是精巧设计练习,达成学习的轻负高效。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设计是非常重要,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我注重尊重了教科书上的练习,又选择与其内容相近而形式多样的习题,让学生“视野开阔”;其次,既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也注意综合性的练习;最后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新理念下,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有些学生得到最基本的发展(学困生),有些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优等生)。
本节课还存着诸多不足:
一、对于圆柱圆锥的计算数很大,很难算对,本节课堂上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计算较大的数,没有教给一些技巧和方法。
二、对于本节课的许多练习题都是由教师预设的,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缺乏学生出题能力的锻炼。
7.《圆柱和圆锥》的练习反思 篇七
今天,终于结束了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内容,并进行了一次课堂小练习,反思这一单元教学,虽然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及正方体,长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因此对于这一单元的学习能够顺其自然地引入,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就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①不认真读题和分析题意。比如第五大题生活中的应用的第三题,条件是“圆锥”,有学生当作圆柱来思考了,很多学生忘了乘三分之一,;在求表面积时出现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对题中的圆柱体有几个面搞不清和在求各个面的面积时公式运用错误。有些题是要求圆柱比如无盖的水桶需要多少材料;有的圆柱体的表面积实际是侧面积(比如计算烟囱、排水管等需要多少材料。),但是学生却没有按要求去做。;对最后答案有要求的,部分学生不太会联系实际生活,不知用四舍五入、进一法、还是用去尾法,无法正确选择;有题目出现单位不同需要换算的,也有部分人没有发现;
②计算问题。因为数据太多,数字相对繁冗,写写忘了,算算一不小心算错,有时,连老师也算错。还有把题目数字搬错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习惯差。
③还有部分同学的单位换算不过关,主要是1.05立方米=L这种题型的;
④空间想象能力差,也造成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差,当然也就无法正确解题了。
8.《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篇八
1、梳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能灵活地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2、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图形网格,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3、引导学生以类的观点去观察与分析图形,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圆柱图片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1、导入
师:认识这个图形吗?如果它的一个底面向圆心无限缩小到一个点的时候,它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圆锥
师:圆柱和圆锥之间有什么关系?
圆柱和圆锥之间还有很多的奥秘和联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柱和圆锥。
板书:圆柱与圆锥
2、梳理汇报圆柱圆锥的知识
(1)特征
(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表面积、侧面积
(3)体积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整体、系统地感悟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疏通环节很重要,通过圆柱变圆锥,及平面图形与圆柱圆锥的关系,唤醒已有的知识、方法及经验,以“平移”“旋转”等方式在再现与强化立体图形的运动,很好地完成了对单元知识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化】
二、变式应用
1、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
师:运用我们所整理的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看下图:
师:这是一个圆柱形的木桶。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呢?
生提问题
师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生活中能不能直接使用这些数据来准备材料?
小结: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生活实际确定最合适的取值
2、根据圆柱的动态变化解决问题
师:我们继续奔跑,都说孩子们有天生的创造力,我给你们一个圆柱,你想怎样加工和创造呢?
生罗列加工方法
师根据加工方法提出数学问题
师:联系我们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体会
小结:复杂的数学问题都是有简单的数学问题演变而来的。
【设计意图:练习不是把不同的学生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训练,而是使不同的学生通过练习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找到可以去挑战和自我实现的习题资源,同时教师进行分层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课件理解题意,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方法,不仅有助于知识与概念的深化,更能促进思维与能力的拓展】
三、触类旁通,提升应用
师:通过对圆柱的加工,使我们对图形的思考更立体,更全面了。还有哪些图形可以这样削、切,接呢?
9.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九
芹洋中心小学 黄祖钦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的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3、教师:这么多图形,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3)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4)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并演示底面、侧面、高。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高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4、课件出示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两个底面完全相同;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高有无数多条。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
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课件出示: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线。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 1个圆形 侧面 1个曲面 高 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圆柱
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两底之间的距离
圆锥
10.《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刚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图中标出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板书,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出示装满牙签的牙签盒让学生体会)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11.圆柱圆锥复习课 篇十一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⑵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谈话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圆柱和圆锥的内容。
2.圆柱与圆锥的知识,你都知道了什么?还学会了什么?
3.师板书:特征,表面积,体积。
4、课件展示:圆柱、圆锥的特征,基本公式。
二、解决问题
1.屏幕出示圆柱体木桩。
2.仔细观察木桩,结合已学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3.整理:刷、切、削。
(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
4.“刷”出表面积相关知识。(怎么刷?)
5.“切”出新的表面,求增多的表面积。(怎么切?)
6.“削”出圆锥,圆柱与对应圆锥的关系。(怎么削?)
7.画草图,计算,说说思路。
三、深化应用。
*.抢答题:
1.冬天护林工人给圆柱形的树干的下端涂防蛀涂料,那么粉刷树干的面积是指
().A.底面积B.侧面积C.表面积D.体积
2.甲乙两人分别利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围成一个圆柱体(接头处不重叠),那么围成的圆柱()。A高一定相等B侧面积一定相等C侧面积和高都相等
D侧面积和高都不相等
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立方米。
A.a÷3B.2aC.3aD.a的立方
4.把一个圆柱在平坦的桌面上滚动,那么滚动的路线是().A 圆弧B直线C曲线
*动手思考
1.一个圆柱形水池的容积是18.84立方米,池底直径是4米,水池的深度是
().2.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0分米,把截成4个相等的圆柱体.表面积增加了18.84平方分米.截后每段圆柱体积是().3.已知两个体积不同的圆柱,高相等,它们的底面半径的比是1:2,那么它们的体积的比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你还存有疑惑或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整理单元学习小报。(1.你学到了什么?2.还有什么问题?3.错题集。)
圆柱圆锥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的特征、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求解、计算
2、培养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明确基本上解圆柱圆锥的有关应用题,都可以归纳为涂、切、削、挖的问题。
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课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和大家一起学过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今天针对我们这些知识来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复习课)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单元里,我们都学会了些什么?
二、集体探究
提问题:师:嗯!看来,大家学得还真不少!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三个内容。第一是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后来我们又学会了它们表面积的计算;最后我们研究的是它们的体积的计算。(教师板书:特征、表面积、体积)
师:到底怎么样?那么就试试看。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一会儿我们通过回答问题,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请看屏幕——(出示一个圆柱体)现在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什么?
生:圆柱体的木头
师: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生:它高30厘米,底面直径20厘米
师:高30厘米,底面直径20厘米,对不对?好了,接下来就交给各组一个任务仔细观察这个木桩儿,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你们想象的小翅膀,看看你们组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创意,综合性最强。好了,要求听清楚了吗?生齐答:听清楚了——
师:那就开始(学生开始讨论,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师:好,停——,结合这个小木桩,你提出了一个什么样有创意的问题? 生1:这个木桩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2:把这个圆柱形的木桩削成最大的圆锥形的,那么这个圆锥形的木桩体积是多少?
师:哎!你看这个同学挺有创意的,他用了一个词,一个字,你觉得那个字用的最好呀!
„.解决问题: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创意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一来解决他们。
1、刷——求这个圆柱木桩的面积
让学生明确在什么情况求表面积,什么情况下求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什么情况下只求一个侧面的面积?
2、切——纵切 横切 使学生明确将圆柱纵切后、横截面为长方形,横切横截面为圆形。
3、挖、削——求体积
师:你说这木桩干什么的时候,我们要求它的体积呀?
生:装水。
师:用这个东西装水?你得把它干什么以后,他才能够装水?
生:把它挖空。
师:你看——,有一个字特别好。
生齐答:挖
师:对——了——。把它挖了。把它挖孔成一个水杯,求它的容积,如果把壁厚忽略不计的话,就是求它的体积。对吗?
生齐答:——
师:底面积乘以高,好,请坐。你看,我们把它挖了以后,就能算出他们的体积。刚才是,先刷,再切,又挖,最后干嘛?终于轮到你的那个字了。我们说,再要削——,刚才哪个同学提的削?你把它削成什么样子?
生:削成圆锥形
师:圆锥体——
生:最大的师:她说,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那么谁来说一说,削成一个怎样的圆锥体,才是最大的圆锥体呢?
师:来,看看。(演示课件)怎么样,削出几个来?1个,1个等底等高的最大的圆锥体。刚才真的很佩服大家!而且我们的课也马上到点了。我们通过这个小小的木桩,提出如此多的问题来,而且,我们很多同学提的问题真的很有创意。从涂到刷。到切,到削。
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因为提出问题他还真的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接下来,我提一个问题,好吗?因为咱们都是平等的嘛!听好了。我这问题可难可难了呢!我要把这个圆柱体削成底面积和它一样,高是10厘米的圆锥体来,请问,我可以削出几个来。你们再次商量一下。(3个,有学生小声说出了答案)怎么样?几个?
生:3个——
师:为什么?
教师总结:是不是这样?(学生回答是后)先分成3个等底等高的小圆柱,然后把每一个小圆柱削成等底等高的圆锥。(电脑动画演示)是这样吗?最后能削成几个?(学生回答3个)
三、谈收获
【《圆柱圆锥复习》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2013.3.106-22
认识圆柱和圆锥优质课10-23
北师大圆柱和圆锥教案06-14
圆柱与圆锥单元测试题07-28
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08-01
圆柱体和圆锥体评课稿08-04
圆锥的教学反思09-20
小学课文《圆锥》教学反思07-28
《圆锥的体积一》教学反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