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共12篇)
1.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
浏览84次 文章来源:中国妇女网 发布时间:2010-8-30
近几年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1万,比上年净增52万人,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1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为了解掌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以及她们的需求和期望,2009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
1.被访女大学生的求职经历
——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通畅。被访女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招聘网站(84.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61.6%)和招聘会(55.5%)。
——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广种薄收”成功率低。从平均值来看,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
——20%的被访女大学生用于求职的花费超过2000元。60.9%的被访女大学生为找工作的花费在1000元以下; 19.1%的人花费在1001~2000元;20%的人花费在2000元以上,其中2.4%的人花费在5000元及以上。这些开支主要包括求职期间必须的交通费、打印复印资料费、购买服装服饰等费用。这对没有工资收入的女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被访女大学生的求职感受
——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
——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被访女大学生中21.1%得人“经常”感觉到性别偏见,25.3%的人“时常”感觉到,45.4%的人“偶尔”感觉到。
——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理学类专业的被访女大学生“经常”
感觉到用人单位性别偏见的比例最高(38.6%),工学类其次(26.9%),再次是文学类(22.7%)。——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39.7%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更困难。
3.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三大困难
专业不对口(61.6%),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没有经验的(61.2%),女生机会更少(56.7%)。
4.被访女大学生应对就业难的行动
——56.3%被访女大学生针对当前就业形势,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标准。
——58.8%的被访女大学生表示,如暂时找不到合适工作便寻找见习机会。29.1%的人准备“留学/进修/考研/考博”;28.3%的人准备“待业,慢慢找”;25%的人计划“应试城市社区/乡村村官职位”或“去西部”;14%的人打算“自己创业”。
——89.7%的被访女大学生愿意到妇联推荐的企业去见习。
——74.9%被访女大学生,期望见习期间的生活补贴在1500元以内。25.1%的人希望补贴为1501~3000元及以上,7.1%的人表示“给实习岗位就干,不考虑生活补贴的多少”。
5.女大学生创业面临三大困难
女大学生创业面临三大困难依次是:缺少经验(28.2%)、缺少社会资源(22.3%)、压力大(18.3%)。
6.被访女大学生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各省也出台了地方的规定。调查显示:
——93.1%的被访女大学生对政策有所了解,但清楚了解的只有12.5%;
——96.5%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帮助,但体会深度不一。
二、被访女大学生需要的帮助
1.需要政府提供的帮助
——政策支持。制定优惠政策来刺激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供大学生上学很不容易,应该对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自主择业、就业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在经济政策上鼓励用人单位吸收应届高校毕业生。
——帮助女大学生就业。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良性引导企业对女性求职者的态度,不要有偏见;提供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出台女大学生就业专门政策;适当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女性就业比例。
——提供创业资金支持。
——健全法制。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聘制度;制裁靠不正当关系找工作的行为;为反对就业歧视立法,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需要妇联组织提供的帮助
——消除就业中的男女不平等,维护女性权益。
——多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和见习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
——组织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
——发挥协调和推动作用。呼吁国务院及各部委制定相关政策;协调有关组织共同维护和落实妇女权益。
3.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
——多提供就业渠道。多发布就业信息,多联系用人单位,多开招聘会;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见习或工作机会。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就业咨询,改变学生就业观念,介绍应试技巧,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等。
——对创业的帮助。组织学习和交流创业经验,多提供些创业项目。
——改革课程设置和现有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
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结 论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大学生就业需求反差大,不发达的第三产业没有给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供需总量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校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从就业角度来看,人数和比例增长更快的女生,遭遇到空前的困难。——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与社会需要错位,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造成了就业困难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是遭受就业性别歧视
一是就业机会不平等,二是竞争过程不公正,三是就业结果不公平,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低于男生,使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动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四)女大学生就业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五)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急需政府履行职能,积极促进公平就业,积极促进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配套,提供可持续的支持行动
四、对策建议
一、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大社会宣传动员,营造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氛围;
二、优化产业结构,落实就业政策,加大服务力度,全面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三、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维护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利;
四、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合理消化女性用工成本,促使用人单位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五、全国妇联和地方各级妇联,应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四成多被访女大学生来自北京高校,其余来自上海、天津、西安等大城市。来自重点院校的被访女大学生比例高于非重点院校。
被访女大学生学历从大专到博士,其中七成是本科生。
被访女大学生中经济学类比例最高(27.4%),其次是文学类(19.2%),再次为法学类(15.4%),工学类、理学类共占24.4%。
被访女大学生55.3%来自城市,44.7%来自农村。城市生源高出农村生源10.6个百分点。
2.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当前社会, “就业难”已经成为每位应届毕业生口中的热点话题, 许多大学生正面临着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困窘。
据数据显示, 2013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就业形势严峻。到2013年底, 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 2013年还有592万名大学生就业难, 形势非常严峻。{1}
就此, 笔者去了当地多所高校做了调查。归类汇总后发现, 有55%的应届毕业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18%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去了家族企业, 剩下10%继续考研深造, 余下的大多待业在家或者从事一些自由职业。而55%找到工作的人中, 只有30%的人表示喜爱目前的工作, 是在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
国际金融局势动荡, 社会供需不平衡, 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及大学生的个人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导致这种现状的问题所在。
且多数毕业生由于不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 在实习的过程中无法找到的一个合适的实习单位, 就加剧了就业的难度。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公司机密等问题不太重用实习生, 这对实习生来说也是一种阻碍。
二、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首先, 实习队就业有一定帮助。调查研究发现, 从2011年到2012年, 已签约毕业生与未签约毕业生相比, 签约毕业生“有专业相关实习”的比例高于未签约毕业生。不难看出, 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
找到一个好的实习单位能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也能学到许多的技巧。正式进入社会后, 用人单位也会根据个人的实习状况提供良好的待遇, 这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
其次, 学生的定位。每位毕业生都应端正心态, 摆正位置, 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知道自己实习是为了什么, 是把实习当成一个跳板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还是纯粹随波逐流, 没有目标。一旦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心态, 能够认真对待实习, 就会为以后的就业铺垫良好的道路。
不过, 也有许多大学生对实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实习是对找不到工作的人建立的, 因此对实习没有太大兴趣”, 也有人只选择大的企业去实习, 小公司一律不予考虑, 这样就会丧失许多好的机会。更有甚者, 凡是有实习的机会就一定会去, 觉得多参加一些总没有坏处, 这样的想法不完全正确。形形色色的职业里, 只有几个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而我们去实习也只能选择我们感兴趣的, 要有针对性。不能没有目的, 随大流式地去实习。
通过调查, 笔者还发现,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一个困扰, 专业和实习不对口怎么办。在这里笔者要告诉大家, 实习的单位和学的专业不对口也没有关系。我们要明确的是, 我们去实习主要是锻炼我们的工作能力, 积累社会经验, 培养我们的社会融入感。我们要把它当做一次宝贵的经历, 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它同样受用。
最后, 我们实习了就一定能成功就业吗?这是不少毕业生问的最多的问题。在这里, 笔者要告诉大家, 找到一个好的实习机会, 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实习会锻炼我们的能力, 为以后的就业铺垫道路, 但以后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主要还在于自己。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个别高校开设了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门课程, 里面有详细讲到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这能对毕业生起到非常好的指引作用, 应大力推广实施。
三、给大学生实习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机会是很难的, 因为企业往往不愿意浪费时间与精力培养一个只在公司工作几个月的人。这个时候, 就需要毕业生多多与老师或者身边已经工作和踏入社会的人多多交流, 因为他们手中或许就有一些企业用人的资源, 在沟通中, 就能扩展自己的消息渠道, 获得更为丰富的实习就业信息。
找到实习单位后, 实习生要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每个企业能够发展壮大, 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 这是一个企业的文化, 是他得以生存下去的根本, 是根基。因此, 实习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 应严格要求自身, 清楚明确企业与学校的根本不同, 严格艳按照企业的制度流程走, 不能做出有损企业利益和形象的事, 不然会对学校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自身的发展也有不好的影响。
实习时, 实习生应主意多于企业内的工作人员交流, 他们从业时间比实习生长, 对公司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沟通, 能迅速增进与各员工之间的感情, 能为自己取得不少的帮助。
每位大学生都要不断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和目标, 在目标的指导下,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
最后有一点忠告, 每位实习生应注意协调实习与考研之间的关系, 不能因为过于投入专业实习, 而耽误了前程;也不能以前程为借口, 消极怠慢专业实习。{3}
结语
大学生的实习就像一座桥梁, 它沟通学校与社会。通过实习, 你能体验到不同于学校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需要你用全新的态度去迎接他。相信通过实习, 每位实习生能更透彻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含义了。
本文通过调查, 详细讨论了大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从目前的研究角度分析, 不同之处或遗留问题, 特殊情况或论文的存在仍然是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 欢迎提供建议, 使这个问题得以进一步研究。
摘要:在当代国际经济局势不稳定, 社会供需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 衍生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谈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但大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有无重要关系?到目前为止两者间的关系状况如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详细探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实习
参考文献
[1]吕峰.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华章, 2014年第02期.
[2]实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人民论坛, 2013年第8期.
3.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 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份在这个社会当中已经随处可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再加上社会上某些招聘单位仍然固守着传统的就业观念,女大学生的就业总是避免不了被歧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了解了当今社会当中的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也发现了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并就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歧视原因
一、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概况
就业歧视是指没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者给予优惠等任何违反平等权的措施侵害劳动者劳动权利的行为。
我们于2016年3月份在江苏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以及正在找工作或是已经毕业的本科生中进行了相应的调查与分析。本次我们的调查主要以网上问卷调查为主,在全校范围内随机发放,共计发放问卷153份,有效回收153份,所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女大学生,或者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女大学生。我们通过对于这些问卷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了一些当代女大学生的就业基本情况。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就业已经由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而逐步转变为双向选择的自主就业形势,这些都有利于企业以及就业者的双向兴趣选择。然而,一些企业却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对于自己公司经济效益的考虑而不愿意接受女生,这无疑给当代的女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现状
(一)企业招聘只打“男生”招牌
目前招聘市场上的大多企业都只招男生,山东人才网进行了一次女大学生求职及择偶意向网上调查,4天时间共有7311名女大学生参加了本次调查。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就业上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被调查者中,认为“比较严重”的占52.8%,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和2.8%。对于女大学生就业为何难这一问题,42.4%的女生认为“岗位少,求职者多”是主要原因,其他依次为“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占24.8%,“自身素质不够强”占24.6%,“社会关系不多”占8.2%。在长春市会展中心举办的一场2016年大型人才交流会的现场,记者看到有部分企业招聘启事上赫然写着“已婚已育优先”、“只招男生”、“男生优先”等字样。
(二)就业形势复杂增压女大学生就业
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谈到2016年的就业形势,尹蔚民表示,有三个方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第二个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会造成企业用工不足;第三个方面,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在此就业形势之下,女大学生的求职之路无疑更加艰难。
三、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原因
(一)专业属性方面。
现在中国教育存在文理分科制度,大多数女生所学的专业都属于文科专业,占所调查人数的55.56%,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科技为主导的社会,对于理工科学生的需求较多。“文科女”不符合当今科技时代的发展潮流。55.56%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文科专业,占的比重很大。而现代的社会发展又是以科技为主导的,所学的科技型人才日趋增多。文科人员的需求量相应的也呈下滑的趋势。而女生所选的文科专业的需求则较少,从这个角度来讲,由于文理科选择的原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困扰。
(二)行业定位方面。
女大学生的就业面比较广泛,并没有说是集中在那一个固定的行业,由调查数据可知,23.53%的女大学生更青睐金融行业,这反映出金融行业在女大学生当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个行业。男性与女性都各自有其擅长的领域,有些女性所选择的工作可能与自己的各方面条件都不是特别的符合,这就造成了某些女性在找工作的时候被拒的结果。
(三)工资定位方面。
52.29%的人认为女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的月薪薪酬期望值应在3000到4000元。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1000到2000元。这说明当代的女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薪酬要求偏高,并没有认清自身的情况。这也是女大学生在社会上就业普遍受到歧视的原因之一。
(四)自我定位方面。
66.67%的女大学生认为这种歧视现象是属于社会弊病方面的,很少有人从自身找原因,只是一味地去谴责社会的不公,将女性就业受到歧视的原因直接推向社会。正是这种对于自我认知的缺失才使得这个问题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得更加恶化。
(五)传统观念方面。
59%的女大学生在参加用人单位招聘时,公司给予她们的预付工资明显低于男生,仅有3.27%的女生接受过明显高于男生的预付工资,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受教育机会不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更不及男性,这一历史因素已经使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此外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在技能培养和能力提升方面也不如男性,所以他们不愿意花高价钱去培养自认为没有发展潜力的女性工作者。社会普遍形成就业“男强女弱”的错误观点。社会中,69.28%的人认为企业对于女性就业歧视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女性劳动者结婚之后把重心放在家庭上,难以兼顾工作,会造成工作能力下降。而且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形成了女性工作能力不如男性的偏见。
(六)法律意识方面。
国家一直在倡导人人学法,懂法,用法,但通过问卷调查,超过80%的女性对女性劳动者保护政策几乎不了解,体现出她们法律意识的淡薄,在求职碰壁的时候,她们往往选择回避或者忍耐,而不会为自己没有录用而走上诉讼道路,对法律法规的轻视也导致了她们丧失了为自己维权的能力,在与企业进行谈判时失去了最有力保障,而企业的应聘人员也会抓住女性的这一弱点来谈条件,从而让女性的工作回报大打折扣,导致最终的无奈。
(七)就业途径方面。
求职途径单一,缺乏多元化。75.82%的女性求职者更倾向于一般的公司招聘面试,求职形式过于死板,难以有所突破。这对于女性求职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一个因素。
四、改善女大学生就业受歧视的建议
(一)女大学生提升自我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女性在求职方面遇到的阻力格外大,因此女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摆脱他人的成见。
在大学期间,可以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投入学习当中,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各种技能的学习,如:表达沟通能力、社交礼仪等等。同时,女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胆识,开阔眼界,培养活泼开朗的个性,一改传统女性过于保守的缺点。其次,在如今的社会里,很多公司都注重个人形象这一问题,尽管我们无法对自己的外貌做出根本性的提升,但是个人着装和气质方面,应该受到每个人的重视,人们常说第一感觉很重要,女大学生在应聘时给考官的第一印象也很重要,所以在大学四年里,女生可以通过各种历练和改变将自己从一个稚嫩的高中生改造成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职场女性。
(二)用人单位改变观念
用人单位作为女大学生就业受歧视的直接指向对象,应该从公司制度和个人观念两方面进行改变。首先,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摒弃性别歧视,同时要清楚地表明本单位具体需要怎样的工作者,避免直截了当地拒绝女性应聘者,给她们造成心理伤害。同时,用人单位在制度上应体现男女公平的原则,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等。此外,由于女性在高层管理者中的比例甚少,所以用人单位也该多多培养女性的工作能力,给予她们同等的升职机会。最后,用人单位应正确看待女性生育的问题,不但不能辞退她们,还应该给她们提供产期补贴,这样才能体现一个用人单位“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国家制度逐渐完善
(1)构建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我国用人单位之所以敢歧视女性工作者主要是因为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惩治这种行为,导致他们肆无忌惮。所以国家首先应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控制用人单位对女性的歧视。
(2)出台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现如今,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问题,既然市场无法自身调节,那就需要国家动用相关手段来缓和这种局面,为女大学生开辟更好更方便的就业道路。
(3)完善生育保障制度。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女大学生,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女性工作者休产假、哺育孩子等生理问题表示不满,他们的这种行为就违背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因为生育是女性的天职,不能人为的制止,所以为了帮助女性养育孩子,国家可以建立更多的托管中心,解决女性工作和带孩子两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01:37-40.
[2]张怡梅,戎向平,王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06,14:61-62.
[3]黄廊.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兴办中国特色和谐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35-36.
[4]石美遐.中国现阶段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
4.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四
据调查,较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青睐的大学生包括以下几点:思想素质较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外语水平高、懂计算机知识;动手能力强;懂专业、会管理、善交际。 而大部分群众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是:有真才实干,有专长,高素质,充满活力。待人有礼貌,孝老爱幼。。。这些优良传统应该具备。大学生是祖国下一代的希望,大学生的发展意味着祖国明天的兴盛。当代大学生活泼向上,青春充满激情,乐观自信,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风貌必须发扬广大。
为了能够在不远将来的职场生涯中运筹帷幄,我们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退缩,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仍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许多用人学校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试讲能力和试讲效果,而不只是他们的专业考试成绩。
4、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个人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5、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组织管理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的技能,此外,大学毕业生如能撑握一技之长,诸如文艺、球类、驾驶等等就更能增加顺利就业的砝码。
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就是这方面人才的后备军,我们有能力、有责任、有信心把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美好!
九、调查总结与建议:
5.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篇五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与原因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专业要求上,女大学生面临的条件要比男生苛刻得多,找到满意工作不容易。其次,从对职业的要求上看,男生与女生基本一致。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他们的首选单位多为事业单位、公务员、国家机关、外资、合资和大型国有企业,但是在这类单位中,男生被录用的比率要高于女生。再次,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层次低,主要表现在:对于同一层次的学校、同样的学历、同样的专业,女大学生所就业的岗位往往要低于男大学生,工资水平也低于男生。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女生与男生相比,求职的经历要更为坎坷,因为在求职中招聘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歧视方法,致使女生获得的机会少于男生。公开的性别歧视
公开的性别歧视指的是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录用男性。在人才市场发现,在各类招聘企业中有很多家企业都明确要求男生的信息,女生直接被排斥在外。这种显性的性别歧视极为广泛地存在。一位被访的女研究生说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经历:她去南京的人才招聘会看到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正在招人,由于专业对口,自己也喜欢,就过去想投简历,不料走近看时才发现上面写着只招男生的信息。她问招聘人员为什么只要男生,对方说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都是女性,因此要招男生平衡一下男女员工的比例。这个说法看似非常合理,让人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其实在我们的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网站上和学院的信息栏中也经常登有诸如“男生优先”、“限招男生”的招聘信息。一位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说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女生,大致的原因是:原单位性别比例失调,希望招男生调整;工作性质不适合女生,或者用人单位在长期过程中总结出性别的特点,认为女生跟他们的要求不是很协调;还有就是传统文化的作用。不招女生的理由都非常充分,而且听起来也合情理,在法律上也无可厚非。这让广大女生在面对歧视时无可奈何。
隐性的性别歧视
隐性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写明性别,但实际不打算招聘女性。有的用人单位不写明招收人员的性别,但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或以“名额已满”为由拒绝女生。这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性别歧视。这也是女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一位被采访的女生说,有个单位并没有写明限招男生的信息,来投简历的男生女生都很多。但是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所有投简历的男生都会当场有一个简短的面试,而所有女生的简历虽然都被当场收下了,但是全都立即放在了另一边的一个大纸箱里,招聘人员甚至没有看简历上的信息,更没有给女生面试的机会。这种隐性歧视并不给女生任何解释,女生好像因为“能力不够”而被淘汰。事实上,招聘方通过筛选简历的环节就进行了性别选择,这种隐性的歧视更“安全”也更“有效”,对女生的伤害也更严重。隐性歧视比显性歧视更可怕,它让女大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它使女大学生求职过程更加漫长,挫败感也更强。女生面试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面试过程中,几乎所有女生都会被问到与恋爱、婚姻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了女性的性别身份,使女性自觉地意识到与性别相关的生育等问题。在前几年,许多企业在劳动合约中限制女性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如生育权,婚姻权等。即使有女生能够过关斩将通过面试,签约时规定三五年内不得结婚或生育。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的完善,用人单位都不会再明目张胆地签这类违法合同。但是在面试过种中,几乎所有的女大学生都会被问到与结婚、生育相关的问题。一位女学生说,他们(面试人员)没有问打算结婚的问题,但是会问我是否愿意去某个地点工作,如果我不愿意去,他们就会问是不是因为男朋友的关系? 还有一女生特别无奈地说了她的经历:“那是一个基金公司,四月初的时候就开始面试,在面试的时候,他们部门经理跟我说,对我特别的满意,结果被告知:“你很优秀,因为名额有限,录用了一个男生”。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的影响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受到性别歧视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种性别歧视更加明显。从目前情况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对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用人大大减少;其次是跨国公司绩效下滑、业务萎缩,会减少招聘应届大学生的数量;再次是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较大,引发连锁效应,导致企业用工减少。来自“前程无忧”网站的数据显示,该网站2008年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上半下降12%,减少的招聘岗位主要是外资银行、证券等机构,房地产业招聘人数。2009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6%,智联招聘的统计显示,虽然2008总的职位数量略有增加,但2008下半年的增长曲线与上半年比,已经放缓了很多,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就业需求量变化尤其明显,预计2010年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历史原因
传统的性别歧视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夸大女性的负面影响,而低估了女性的价值和能力。用人单位在雇佣过程中对男性的一定偏好,往往是从以前的经验得来的,劳动经济学将这种偏好称之为统计性歧视——因为观念、传统、文化因素而不知不觉产生的一种“偏好倾向”[12]。同时,也正由于受我国关于两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自身也认同“男主外女主内”、“夫贵妻荣”甚至“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降低了自身学业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社会原因
首先,人才市场供求矛盾尖锐。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尖锐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可能。其次,目前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政策缺位。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上,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不全,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较为笼统,缺乏相应的和具体的配套措施。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同等条件下企业雇佣女性往往要比雇佣男性付出更高成本,也是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用人单位受利益驱使对女性大学生的歧视。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参加工作后就会面临着生育、哺乳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工作,不仅如此,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因此,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也必然导致女大学生就业要比男大学生难。
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这一现象与女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导致的男女差异、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等有密切关系。生理上由于女性体质一般不如男性强壮,而在心理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女性可能会产生自卑、依赖、安稳、从众等心理状态,从而给自己求职就业带来困扰。
第二,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的矛盾。和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比较理想化,对未来的职业往往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例如,一提到做职业女性,女大学生往往会想到坐办公室、做白领丽人,而不愿考虑下车间等工作。
第三,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不适应社会要求。由于受到已有女性就业结构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依赖性有余,竞争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等问题。而社会的高要求与女大学生自身素质低的矛盾使得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女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好于男生,工作能力也绝不比男生差,但对于工薪的期望却要低于男生。而实际的就业经历也的确要比男生坎坷,为什么在就业阶段,女大学生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呢? 首先,女大学生就业难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我国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构性大调整,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普遍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大批的工人被机器取代,各行各业都有大批的“下岗”人员,可以说,就业难从来就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
其次,杜会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歧视观念对今天的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地位依然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是男人的事业,家庭是女人的舞台”等等。这些歧视女性的思想势必会在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第三,学习成绩好,是学生干部,这些固然是劳动力素质的保证及体现,但却不是市场竞争能的全部。劳动力市场所竞争的是综合劳动能力或者说是劳动效率,它包括学历、能力,生理、心理以及价值观等等。由于既定的非劳动力市场因素,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是受天然的女性特点影响的。政策规定妇女比男性要早退休5至10年,因此女性的福利支出要高于男性。而这些在非市场化的过去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没人过多地关注投入和产出的核算这类事情,但是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单位(私营、集体以及希望赢利的国营企业)越来越重视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出于经济理性,雇主很自然的要考虑雇佣成本的现实,在哪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雇佣男性。于是,在广东的打工妹中,“要生孩子就辞工”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济理性的用人单位的雇佣决策势必要全面衡量使用劳动力的成本与效率。
最后,女性自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会产生“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的附庸心理,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对他人的寄托之上,认为配偶的事业比自己的事业还要重要,一切应以对方的需要为中心和重心。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遭遇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选也使一部分女生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失落感并且萌生了退出竞争,“另辟蹊径的想法”。
6.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一、女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
在已有的大学生村干部实践活动中,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村干部与村民的欢迎与配合态度,女大学生待遇的落实程度,专业素质、组织协调能力与村发展实际的对接状况,村里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给女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提供的空间,凡此种种,这些从不同侧面指出了影响和决定女大学生村官取得成功与否的多种因素。
二、女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成功规律具有一种不平衡的特征
在某一个现实的实践场中,常常会由于某一制胜规律的突出作用,引起工作中某个节点或某一环节的变化,山重水复而后柳暗花明,从而锁定成功的路径。比如,一个好的人缘和处事态度,一种有益于当地发展的农用技术,一次用努力和韧性把握住了的政策机会,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项目,一次有理有据、依纪依法排解的邻间纠纷,都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埋下成功的种子。
三、女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成功规律为主观能动性发挥预留了较大空间
自身基础与各种困难间的比例关系固然重要,但毕竟不是影响事情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使女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顺利推进成为主客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成功的可能存在于人们将可能变为现实性的自觉努力之中。
在调查和接触中,女村官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也非常值得深思。(一)女村官们的生活与工作现状
近年,各地区着眼于培养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构建城乡人才帮扶新机制,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通过实施多种形式,选派大学生到相对后进的农村任职,注意教育与引导相结合,与农民群众交朋友,从最受农民欢迎、最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和最易于落实的事情做起,虚心向农民学习,向实践学习,较好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使农村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因为近年来,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文化层次低,年龄老化,工作能力有限、方式简单、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女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为广大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尽管女大学生村官在经验等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但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维敏捷,视野宽阔,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有利于农村干部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等方面的整体进步。
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女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较高,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保障缺失,她们往往能敏锐地察觉,也常常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
四是发挥了到村任职女大学生村官的优势。思想观念新、文化水平高、文艺表演能力强等优势,在农村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中,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起到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创建文明家庭、争做文明村民,促进农村和谐建设的作用。
五是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于许多毕业于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她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她们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在经济方面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较好地解决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等社会事业水平较低等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广泛赞誉。
女大学生村官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还有性格柔顺,认真细致,亲和力更好,富有同情心,更善于和人沟通等优势,便于与农民沟通,能更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她们能歌善舞,有文化,有文艺专长,也有利于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
但调查中,也不难发现当前女“村官”们刚进村都会面临一些困惑:如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情况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难”:异地环境融入难、岗位作用发挥难、农村工作安心难。很多当地部门不给予充分重视和及时帮助,也就形成了一种“轰轰烈烈招进来,无声无息流出去”的局面。(二)产生现状的原因
首先是部分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关心、支持不够,村官截留现象很严重。女大学生村官变“乡镇临时工”,有违国家招聘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初衷,不利于农村一线干部队伍的优化和农村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过来还造成人才浪费。其次是后期政策不定性,造成女村官们工作不安心、不稳定。第一,性别的差别,农村干部以男性居多,村书记也大多是中年男性,为了自身名誉、讲究作风,他们大多不会让年轻富有朝气的女村官在身旁,性别的歧视仍然存在。第二,待遇的差别。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各地村官的待遇也不一样。贫富不均的现象,使得很多村官在农村工作很难安下心来。第三,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后,后期管理的问题、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大学生村官都对自己期满后的出路表示担心和迷茫,这就直接加剧了村官不安心、不稳定工作的情绪,使他们难以扎根农村、深入工作;同时也使村干部、村民,觉得村官到农村工作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拉开了村民、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距离,使双方不能更加融洽的融合到一起。
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造成村官工作水平难以提高。这里所讲的传统观念及世俗的眼光主要是指:第一,广大农村在渴望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大学生人才到来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方负责人目光短浅,为了自身利益受损而害怕或拒绝新型人才的进入甚至可能通过一些理由来裁撤大学生村官;第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多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情况下理性是不能战胜感性的,从而带着感性的思维来选择真正能给他们带来发展的人选,所以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真正去竞选村干部时,会被当作“外姓人”而受到排斥,就连在村委会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孤立。
四是女村官们自身思想上的不到位。部分到村任职的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任职当作曲线就业的“跳板”,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时机一旦成熟,就会自然“流失”。(三)针对原因采取的解决途径
鉴于目前女村官们的现状,为了使这一政策能够有效的得以实行,能够使大学生短期的服务产生长远的效益,使农村发展有良性循环。建议应做出以下的努力:
1、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一项好的政策出台后,必须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政策的落实。否则,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通过与村民的接触,许多村民还不知道村子里来了大学生村官,许多镇没有将村官真正放到农村去,这说明村官政策还有宣传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正是该项政策最棘手的问题,理论体系、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的同时,缺少行之有效的基层实施监督机制来监督具体政策的落实。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是一项战略工程,而不是权宜之计。所以,第一,要逐步建立完善相应得配套实施,诸如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以防止大学生村官过于频繁的流动;第二,要通过制定更多的政策和待遇,比如说: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增长工资、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考核后,对于优秀分子,可以选拔进入镇公务员系列,或者是选拔进入镇领导班子等,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这样可以保证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几年的工作后,能感觉有所收获,而不是虚度光阴,对于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到任的大学生村官,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当是进行定期的培训,以达到在弥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基础上提高其服务的能力。
2、加强镇、村的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解,打破传统的旧思想。在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中,发现许多村官都无法真正的参与到村子的管理事务中去,尤其是女性,村干部大部分认为女孩子在村里没有什么能干的,只能做些端茶倒水的活,所以镇里把她们借用上来,她们还有点工作上的满足感。还有一些领导者看来,当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不必指望他们做什么事情。大学生村官到了工作岗位上,只能服从他们的上级领导、听从领导的安排,至于他们自己是怎么想的,到村里干什么工作、怎么干工作,缺乏实质性考虑和安排。因此,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或制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一方面能让他们明确工作的方向,同时也感觉到了肩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基层工作中,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和村子的长期发展。
3、就大学生自身而言,要担当好村官这一职务,必须要做到认识和素质上的提升。第一,转变就业观念。要激发自己服务农村的热情与责任感,背负起兴农的历史使命,形成一种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要立足长远锻炼自己,扎根农村,不能把“村官”作为“跳板”。第二,做好到农村工作的知识储备,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关注“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发展动态;重视实践环节,培养自己与村干部、村民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学习的心态多向村干部包括村民学习,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要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脚踏实地地工作,谦虚谨慎地待人接物。运用女性独有的特性,认真做好农村的每一项工作,应当坚持从身边小事做起,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第四,做好到农村工作的思想准备。农村工作很复杂也很繁琐,不能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就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要摆正好心态,少一些学生气,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为农民办好每一件实事,要树立村民意识,融入农村生活,否则不仅得不到村民的和村干部的信任,更严重的是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和热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女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摆正好心态,做好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综上所述,镇妇联高度重视女大学生“村官”服务工作,明确了具体分管领导、具体责任部室,形成了各级妇女组织关心服务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体系。近日,镇看望女大学生“村官”,积极开展调研,征求女大学生“村官”的意见建议,结合镇实际,创建三大工作机制,真诚服务女大学生”村官”。
(一)建立女大学生“村官”服务的关爱机制
镇高度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建立一个日常联系制度。给每个女大学生“村官”建立移动电话、网络,做到随时了解和掌握她们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及时找到关爱、服务的具体办法;二是建立一个定期交流的平台。镇妇联每月召开一次女大学生“村官”交流座谈会,及时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三是建立一个生日关爱活动制度。我镇妇联以电话、短信、贺卡、聚会等方式给每个女大学生“村官”以生日的祝福,让她们在村工作期间也一样感到有娘家的温馨;四是建立一个关爱帮扶的对子。我镇妇联在全镇各村妇代会中建立联系女大学生“村官”帮扶结对制度,让女大学生尽快熟悉和了解工作。
(二)建立女大学生“村官”服务的培养机制
镇注重对女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锻炼。一是在工作中培养。镇妇联的各项活动和会议积极邀请女大学生到村女大学生“村官”参与,让她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具体的工作方法;二是在实践中锻炼。请女大学生“村官”参与到镇妇联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女性素质的培训中,聘请女大学生为女性素质学校的义务老师,负责各村对农村妇女的远程教育工作;三是在工作中宣传。积极引导女大学生”村官”为贫困妇女,留守儿童办实事、好事。大力宣传女大学生到村女大学生“村官”在村上工作的成功经验、工作体会,积极营造女大学生“村官”“树典型、学先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建立女大学生“村官”参与妇女工作的管理机制
7.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篇七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及现状
(一)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是整个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就业难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于同时毕业、同类专业的男大学生而言的。第二, 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包括女大学生毕业时未找到工作, 也包括找到工作但工作不理想的情况。第三, 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即毕业生就业的阶段内。
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 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2009年为611万, 2010年为630余万, 2011年达660万人, 2012年达680万人, 加上历年来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有近千万的学生需要就业, 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完成的一项关于女性毕业生的专项调查报告显示:2010届女性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为21%, 明显低于男性毕业生的29.5%, 女大学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大学生的86.3%。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 在相同条件下, 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
(二)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女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知识分子的一个群体, 可谓是女性中的佼佼者、社会的高层知识分子。但是, 其就业由于多种因素困扰, 而出现有别于同等学历男性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业机会上的倾斜性。
据调查统计了解, 用人单位在招聘、考察、录用大学毕业生时, 拒用女大学生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条件上没有明确的性别要求, 但在最后录用的时候却会以种种理由拒绝女生;而有的用人单位则在招聘会宣传单上明确标识出“男生优先”或“不招女生”的文字。
2.就业条件上的苛刻性。
我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在录用女大学生方面, 往往与男大学生“同工不同酬”。在招聘过程中, 同等的职位男女要求不一样, 往往对女生提出更为苛刻要求, 因此, 女研究生和男本科生就业结果相当, 优秀的女大学生和中等水平的男大学生就业水平相当。
3.就业岗位的局限性。
据了解, 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 如教育、卫生等, 而男性垄断的行业, 如研发、冶金、建筑等行业, 基本不接受女大学生。由于就业范围的局限性, 使得很多女大学生要么拼命考研考博, 要么就只有放弃本专业, 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二、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客观因素
1.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2.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目前, 我国关于保障男女平等、对女性就业和选择职业权利实施保护等的法律及规定都十分原则, 缺乏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可操作性。尽管我国有保护女性工作的法律条例, 但不包括完善的执行机制。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3.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指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手段, 使女性在就业中丧失与男性平等的择业机会及待遇。就业性别歧视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
(二) 主观因素
对于部分女大学生来说, 一是缺乏从眼前做起, 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一味想找稳定的、待遇高的、不累的工作。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值。二是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吃苦耐劳、奉献社会和人民的意识不强, 她们把高薪”“高职”“大城市”“住房”当做找工作的标准而不考虑自身条件, 从内心排斥低层次就业, 眼高手低。三是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劣势, 造成了就业难。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女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 在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今天, 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大量的, 更是多元化的, 因而女大学生充分就业需要女大学生自身、社会、学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一) 建立配套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 维护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一个国家女性就业、从政的比例, 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女性认识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进步。因此,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维护妇女的劳动权益, 是女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点。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 补充具体详细的实施措施和惩罚条例, 以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
(二) 做好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 学校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成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其就业进行全过程指导、帮助与管理, 使她们在进入市场前就了解有关政策, 熟悉行情, 从容应对。
(三) 女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在校期间, 每个女大学生都应注重全面发展,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第一, 女大学生自身要树立独立意识;第二, 大一就开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分阶段不断完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第三, 在现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做到“博学多才”。第四, 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以多种方式与社会接触, 拓宽视野, 锻炼自己的胆识和能力,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 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
即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 而后从上缴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对女性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在生育时段的工资可由财政专项拨支,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高劳动成本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 1972.70.
[2]陈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04) .
8.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篇八
高职生就业现状调查
截至2012年年底,甘肃省有高职高专职业院校22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59%。高职高专在校生达16.16万人,占高校总在校人数37.48%。毕业生达到4.56万人,比1999年扩招时增长了7倍。截至2012年9月1日,甘肃省2012届高职(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20.42%。
为了解甘肃省高职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样本的普遍性及针对性,笔者在2012年10~12月期间,对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外语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的2012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328份,涉及74个专业点,回收调查问卷321份,有效调查问卷321份。占回收问卷的100%。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是56.7%和43.3%。调查问卷从五个方面展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分布、就业意向、求职过程、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去向状况
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调查结果表明,学校高职毕业生工作落实率仅为70.4%,有21.8%的毕业生根本没地方可去。
多元因素致就业率差异大,部分学校办学定位偏向。调查中,对比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3.6%,明显高于女性毕业生就业率11.2个百分点,说明在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74.4%,高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13.9%。调查中涉及高职毕业学科七大类,结果表明,甘肃高职毕业生中工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81.2%;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59.1%;其他学科毕业生就业率依次排名为理科、经济类、建筑类、公安类、文史类。39.6%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只有64.6%的毕业生对所签约单位表示满意。
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
西部经济发展导致输出型就业模式有所改变。高职毕业生就业分布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就业单位所在地区看,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地区是西部地区,占64.6%,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输出型就业模式有所改变,本地对毕业生的“消化”能力增强。
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发展,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就业岗位增多,调查中根据就业单位所在地划分,73.3%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或县镇,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企事业单位、民营和私营企业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76.6%的毕业生的月薪在1500~2500元,就业分布与薪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薪资水平较低。
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
理性就业观念增强。面对逐年增大的就业压力,高职生开始重新认识社会、审视自我,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中,55.9%的学生选择发展前景,20.5%的学生选择专业对口,有57.9%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57.2%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工作。只有32.6%的学生选择工资待遇,14.9%的学生选择工作环境。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地域、岗位、单位性质。调查中,有56.1%的学生认为大中城市是最理想的工作地点;73.3%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或县镇,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59.5%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55.8%的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仍然是管理岗位,只有17.5%的高职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岗位选择服务岗位和操作岗位。
创业意愿正在增强,就业服务信息不畅。对自主创业的看法上,有80.7%的毕业生表示愿意进行创业;30.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对政策的了解,74.1%的毕业生对创业的程序及所需条件不太清楚;32.7%的毕业生认为在创业问题上自己最缺乏的是信息,29.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创业技能的掌握。说明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倾斜及市场服务机制的健全完善仍需加强。
毕业生求职过程状况
已经就业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分析。调查表明,已就业的毕业生求职时间在半年以内的占66.4%。59.7%的毕业生求职费用在500元以上,17.3%的超过1500元以上,费用主要用于参加招聘会、交通费、印制简历和公关。近一半的毕业生在确定就业单位前到过3·5家单位求职。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困难。求职中最困扰的事情:缺乏社会资本、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政策受限制;最有影响的因素:工作经验;最需要的信息:需要更多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希望公司员工能现身说法,增强感性认识。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调查状况
高职院校普遍进行就业指导。调查发现,毕业生接受的职业咨询或者得到的就业指导主要来自于学校老师、自己上网搜寻;就业信息、择业技能和择业心理辅导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分别占到37.4%、27.7%和25.5%。对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满意度调查中, 45.5%的毕业生认为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比例也比较低。80.4%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网站的满意度基本认可,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只有29.6%。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调查中,83.5%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充分; 89.7%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验对求职有帮助,希望增加社会实践课和实用性的课程。在就业指导方式上,有50.5%的毕业生选择经验交流,76.9的毕业生希望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就业指导,说明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一半左右学生缺乏职业生涯长远规划。调查显示,只有35.2%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清楚未来五年的计划,47.4%的毕业生不了解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33.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应该提供谋职技巧,23.1%的认为应该提供职业探索演讲或座谈会。
提高甘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的三大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新阶段。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学生多角度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必要途径。
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保障 政府及教育部门结合地区发展优势,积极落实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营造公平、合理、宽松的就业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所需职业教育经费要列入各级市、州、县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及时到位。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同时要专款专用,进行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媒体舆论宣传和引导为抓手,努力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积极营造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构建和谐市场服务环境,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政府继续深化人事和户籍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改革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招聘新员工的信息公开化、过程及结果的制度化进程;构建高职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达成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信息互通共享,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随着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开发区的获准建设,甘肃高职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各院校要紧紧围绕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布局结构调整,自觉承担起为建设兰白经济圈、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河西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培养人才的历史任务,认真分析自身的性质特点、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特色,找准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加快发展同甘肃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甘肃省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充分借鉴我国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逐步由“借力”向“合力”方向发展,在合作的内容及形式上更加细致地进行研究及创新,构建共同利益平台,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推进“大职教”教育理念,实行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双规并行的教育模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创新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工学并行的运行机制。通过“订单式”培养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及教材的开发;企业提供定岗实习,共同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课堂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考取为社会行业协会、企业共同认可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拓宽就业渠道,在培训定岗期间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学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开展员工培训,达成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赢,有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缓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社会压力。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要指导高职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努力践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奋斗。
根据学生学习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特点,笔者认为应将就业课程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自我认知教育”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时刻做好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与调试,运用就业技术技巧,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双选活动,及时择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9.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去年寒假我就我们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做了一次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内容主要如下
(1).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寄出多少份求职信?
3.1%的人从未寄过求职信;
54%的人寄出的求职信在10份以内;
2成以上的人寄出的求职信在11-20份以内。
(2)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应聘多少次?
7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
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
(3)您在求职上的花费?
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
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
(4)您在求职上花费的时间?
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
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
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
(5)对所找到的工作的满意度?
10.8%的人很满意;
52%的人比较满意;
不满意者仅占3.2%。
(6)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专业面太窄;
缺乏社会关系;
信息不足。
(7)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
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就业地域:从“孔雀东南飞”到“最心仪上海”
从本次调查看,大部分学生最心仪的城市是上海。除未回答者外,调查中问及“您希望在那个省市就业”时,68.2%的大学生选择了上海。这印证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已由南下广东、深圳找工作转向到上海找工作的说法,上海已成为在沪就读的大学生最心仪的城市。
调查数据表明,除留上海者外,去苏州、无锡就业人数也较多,占7.8%。但去中部、西部工作的学生就较少,两者相加仅占3.5%。其余还有去北京、天津及东部其他省份乃至国外就业。调查表明,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容纳了我市的大学毕业生的92.9%,每15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外的地区工作,每28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到中西部地区工作。
大学毕业生竞相去上海,也使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局面更加严峻。调查建议,除需不断改善中西部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教育大学生“志在四方”外,国家也可采取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西部工作。比如可以采用政府出钱买服务的方式,对那些靠贷款读完大学的学生,如果毕业后去中西部地区工作若干年,就可部分或全部减免其贷款等。
职业满意度:无关时间 匹配个性
调查表明,职业满意度并不是与求职时间和应聘次数成正比。求职时间在1至5个月之间,应聘次数在1至10次之内的职业满意度最高。这说明并非选择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挑到满意的工作,相反,时间一长有可能因此挑花了眼,或因为举棋不定,好职位被他人捷足先登了。一般来说,从事的工作越适合自己的个性,工作的满意度就越高。
薪酬水平:名校性别差距小 取决于英语水平
以调查中作为衡量大学生成绩高低的统一指标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为例。调查发现,一些全国的著名学府不仅其专业实力强,而且学生的外语水平也确实比较高。日趋开放的上海,为外语好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择业机会。以复旦大学为例,除英语专业外,95名调查对象中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优秀的达到85.5%,位居10所高校之首,而女生外语水平更高,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优秀的达到88.9%。尽管有性别歧视存在,但复旦女生就业后的薪水却与男生相差无几,并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男女生。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后薪水的高低是与其英语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六级考试优秀的学生试用期内和试用期后的月均净收入都是最高的,同样这些学生进入三资企业、国家机关的比例也最高。调查在此开始涉及到毕业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那么性别歧视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请看下文———
性别歧视:确实存在 程度减轻
就业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可以从男女双方是否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在获得就业机会时,是否得到与其能力相符的工作岗位与工资报酬来判断。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复旦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复旦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目前上海的大学生就业中确实存在就业歧视,但程度已有所减轻。上海许多家庭对女儿的教育同样注入极大的热忱。许多女生也从进大学第一天起就勤奋苦学,不敢懈怠。东华大学某专业6名女生,共拥有3张英语六级合格证书、4张车工5级证书、1张钳工5级证书、1张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证书、4张CAD中级证书;作为对照组的3名男生,都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1人拥有钳工5级证书。
倾听大学生的呼吁
调查也显示,61.7%的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时”才开始有明确的职业意向。调查就此指出,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应及早启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观的同时,进行有个性的“职业规划”、“职场定位”等就业指导。
另外我觉得大学生要增加就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自我定位
有两种人会走两种极端,一种是给自己定位过高,以为自己名牌大学毕业,所学专业又热门,或是家境好,父母关系多找份工作不成问题,于是洋洋得意,自以为是;而另一种人则把自己定位过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抱希望。当然,这两种心态都是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应当走出这两种极端,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明白自己追求的是怎样的人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心理素质
毕业生就业中心理问题包括这样几类:一是完全不敢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采取逃避态度。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媒体的夸大宣传有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青年大学毕业生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社会历练。二是对就业漠不关心,全由亲友一手操办。这种“独生子女综合症”与家长的纵容娇惯有关,缺少锻炼,没有行事的主动性;三是盲目跟风,缺乏主见,到头来一团糟。
在就业后,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在对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只有10.8%的人“非常满意”却由52%的人“不满意”。
10.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
调查目标:通过调查XXX公司财会人员情况,了解温州地区财会人才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调查时间:2011年7月11日——2011年8月3日
调查对象:XXX公司
调查方式:抽样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财会专业一直比较热门。那么财会专业就业前景是否被看好呢?众所周知,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各个公司、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势必首先规范财务管理,强化资本运作,这一定需要大量的财会人才的加盟。外贸在沿海一带大小城市发展都非常快,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也相当大。温州作为一个外贸集中市场,以民营企业为经济支柱,在这样的条件下,吸纳的财会人才自然也会更多。由此看来,温州地区财会人才就业的状况应是非常乐观的。
进入新世纪,浙江省温州市提出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口号,积极引导、鼓励私营企业加强同国际知名企业开战技术与品牌合作,走国际化道路,区域合作,跨国合作风生水起。这正好与巨大的财会人才市场对接,正是这源源不断地社会需求,使财会人才达到了最巅峰的需求状态。
财会人才在温州地区可以说是知遇伯乐!
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区域经济发展独具特色,不少企业的产品远销国外,其品牌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温州经济的腾飞,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崛起,及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二、公司概况:
XXX公司是一家创办于2004年的民营企业。其注册资本达到200万元人民币,是以经营民用爆破器材配送、销售为主。交易通路多样,销售路线从南至北,由东向西。在各大省市皆有设立销售分点。
如此之大的生意网络,财务方面也必定需要专业的财会人才与之交接!
岗位设置:在本单位的财务科,有三个会计,一个出纳,还有两个见习会计生。据我了解,三个会计中有两个是有十年经验的资深老会计,另一个会计员也有五、六年的专业工作经验的。这在会计的领域中,让我学到了一句话:一技在手,越老越吃香,走遍天下都不怕。公司在不断的壮大,这同时也需要招揽更多的财会人才。
在温州地区,财会人才的输入可说是源源不断的。温州市各个县的民营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这些无疑也是给了财会人才就业的机会,使他们借着这个平台找到最好的工作!
三、调查结果:
温州市民营经济作为一个典型的集群经济来说,经济产业集中度高,8个县市平均民企户数达1.5万家以上,个体工商户平均达4.3万家。这更是吸引了财会人才进军温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平均每个企业都有2个以上的财务人员。
经过1个月的实地实习调查,我学到了很多平时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实际的操作技能。这无疑也是给了我一个进入社会的铺垫,更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经验!在这1个月的调查中,我发现:
(1)会计人员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不多。调查中发现,在重要会计岗位上一般都是资深的会计人员,他们已经在会计工作岗位上奋斗了5年以上,尤其是一些经验非富的老会计,更受各大企业的青睐。但相对的,他们的平均学历比近几年招聘进去的会计人员要低点。但自然学历在一些初级会计岗位中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也是顺应了温州私营经济以及个体工商户对财会人员的需求。
据了解,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累计突破一千万,达到10558610人。而在这众多的从业者当中,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为80567人,约占总数的8%,具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数约为518万人,约占总数的49%,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33829人,约占总数的3%。
可以看出,具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数约为518万人,约占总数的49%,在总体上来看是有绝对性的突出。企业对于大部份处在这个级别的人才,他们在挑选这一批人才的时候,采取经验丰富为前提原先考虑的原则,挑选他们满意的人员!
(2)高学历比重虽然逐年递增,但增速不快。从全国的企业招聘来看,对于应届生来说,偏向于更高的学历,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扩招带来一大批高层次受教育的财会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还是愿意聘用高学历的人员的。调查中发现,从温州地区历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学历比重在往高学历方向倾斜,增速还有待加强。
四、调查分析及建议:
调查问题:那么怎样的会计人才才能是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不是一定就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才算高级会计人才?
1、真正合市场“胃口”的会计人才大都是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凭,有3~5年的“实战经验”,并持有过硬的职业资格证书。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是一些核算工作,侧重的是实务,所以对于会计人员,企业更青睐于有工作经
验的人员,一进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不是“研究”出来的,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做出来的。但是,本科文凭并不是必需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宝。但对于工作经验,几乎所有企业都要求有2~3年的工作经验为宜,可见工作经验对于应聘者的重要性。
2、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看也是实务能力,这不仅要我们高职学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却要求我们会做,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到报表的编制,我们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其实这只要通过一定实习实训是可以做到的。
调查资料显示,温州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三类岗位,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8%,20%,42%。
通过调研,我发现企业在招聘时,对于工作经验不丰富的专业人才,企业也只是会考虑给他们一些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这也说明了专业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同时这也大大提高了财会人才的就业率。
因此,文凭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地的操作经验也是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人员培训的支出!丰富的经验可以让财会人员在初上岗时可以得心应手。
财会人才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部分,要成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是尤显重要!
五、结束语:
市场风云变幻,浪花淘尽英雄。
11.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的毛入学率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30万,“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倍感压力,毕业即失业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即便是国内顶尖的大学,也难以达到100%的就业率。
为了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教育研究院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问卷的设计汇集了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专家的意见。问卷中不仅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家庭背景,还包括了高考成绩,大学期间的活动以及就业信息等。问卷详细询问了大学毕业生所获录用通知中最好工作的相关信息,这使得我们能够获得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数据,从而清晰地了解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本报告的分析主要基于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数据。本报告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报告对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进行细致的描述,以此对中国大学生的毕业起薪给出客观评价。其次,根据就业地区、行业、部门,我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解,以此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和起薪差异。第三,我们从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出发,考察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第四,围绕家庭背景对初始工资的影响展开分析。第五,大学质量对工资的影响,尤其关注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的起薪差异。最后,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起薪有多高?
研究发现:大学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每月2153元,在整个社会的工资层级中处于较低水平。
截至2010年6月,在接受调查的6059位应届毕业生中,有4105人寻找过工作,求职率为68%。这其中有2965人收到过录用通知,求职成功率为72%。统计结果表明,201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月平均初始工资为2153元。大学生起薪的个体间差异明显。具体来看,69%的毕业生月起始工资在2000元以下,最低仅为每月500元。仅有3%的毕业生月工资在5000元以上,最高达40000元。
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67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企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3096元。本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月平均起薪2153元正好介于两者之间。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资高于农民工工资,但在整个社会的工资层级中,仅能达到中等偏下收入水平。
大学生曾经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詞,而现在大学生的光环正在褪去,大学生正从令人仰慕的“天之骄子”演变成“平民”。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工资,不考虑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但无疑这样的起薪水平不容乐观。大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但数据显示大学教育回报率并不高。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认可,能对社会有多大贡献,这是目前大学生薪酬结构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因此,反思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存问题,转变人才培养机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就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高等教育体制,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差异有多大?
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就业,且东部工资更高;不同专业的工资差异明显;外资企业收入最高,而自主创业比例较低。
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区域划分,我们分别考察工作地域的工资水平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工资水平较高。大学毕业生中有半数以上毕业生选择在东部地区求职,月平均工资为2262元。有25%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求职并最终获得录用。这四个城市月平均工资为2529元,高出其他地区27%。西部地区月平均工资为2048元,高于中部和东北。这很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导致高端人才需求量增加,西部地区企业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优秀人才。然而,中部、东北发展相对滞后,人才需求增速相对缓慢,工资水平较低。
因为东部地区有着更好的就业环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许多毕业生执意选择在一线城市寻觅发展机遇,不愿到二三线城市就业,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虽然西部地区也在近年采取人才引进措施,为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了待遇,但是效果仍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促进人才在地域间的流动就成为就业引导的重要环节,这对促进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发展教育的积极性都大有裨益。
不同行业的薪酬待遇有明显差别。在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业薪酬水平位居第一,月平均工资为3067元。IT业位列第二,为2588元。排名第三的是文化传媒及体育事业,为2416元。电力行业位居第四,为2377元。金融业和制造业持平,均为231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和医疗行业起薪较低,月平均工资不到2000元。
在强调应用性和技术性的行业中,工资水平较高,而在偏基础理论的行业中,工资水平较低。虽然这种行业间的薪酬差异极大地受到市场导向,与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有关系,但是这种薪酬结构必然会吸引学生蜂拥至高工资行业,容易造成部分行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且导致基础学科领域的“边缘化”和人才“空心化”。
不同类型的单位工资也存在差别。统计结果表明,收入最高的是外资企业,月平均工资达到2741元。国有企业月平均工资为2238元,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工资略低,为每月2112元。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等其他类型企业的月平均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仅有4%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并且他们的月平均收入只有1700元。
问卷询问了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类型,发现学生最理想的单位类型是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工资较高的外资企业却并不受学生的追捧,这可能与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的良好保障和福利有关。虽然仅有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在求职意愿中有18%的毕业生愿意自主创业。另外,大学毕业生最不愿意去的是集体企业。
从实际情况来看,毕业生分布最多的却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到了37%和36%。政府部门主要实行公务员录取限制,因而占比大大下降。进入外资企业的毕业生比重为10%。
从就业部门的分布来看,国企、政府机关已成为毕业生眼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国有部门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对毕业生非常有吸引力。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却不被学生看好,许多未能进入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的学生才最终选择去民营企业。在这种追求职业“稳定”的趋势下,大学生往往就忽略了职业的“挑战性”。然而大学生是最富创造力的群体,这样的就业格局对整个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是不利的。虽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很低。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要培养自主创业激情,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有待落实。从调查样本来看,想要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虽不在少数,但是实际创业的比例却很低。自主创业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壁垒和艰辛,积极有力的政策扶持会大大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三、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英语成绩、社会交际能力对毕业生工资有正向作用,仅靠学分成绩难以获得高薪,实习经历对提高工资无益。
英语成绩对大学生工资水平有重要影响。在调查样本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排名前20%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516元,高出其他毕业生18%,由此可见英语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重要性。
优秀的社会交际能力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带来正回报。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213元,高出其他毕业生约8%。这表明参加社团和学生活动不仅锻炼了个人社会交际能力,而且这种社会交际能力对未来求职很有帮助。另外,身为党员的大学毕业生比非党员毕业生工资高出5%。
然而,“尖子生”工资不如一般学生。根据学生个人对自己大学学分绩的评价,调查发现班级排名前20%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027元,低于其他学生10%。大学期间从事兼职或实习对提高工资没有帮助。数据显示,大学期间从事过勤工俭学、校外兼职或实习的学生,工资反而较低。未参加实习的大学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315元,高出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10%。这是因为大学生出去实习大多为了增加工作经历,为简历增光添彩,而实际上实习生难以接触核心业务,参与实习也仅仅从事一些简单劳动,因此对提高劳动技能实际上没有帮助,反而挤占了正常的学习时间。
高学分绩并不意味着好的就业待遇,英语能力与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培养学生如何获得更高的成绩,提供给学生各类实习机会。许多学生也一味追逐学分绩,对实习趋之若鹜。但事实表明,学生的英语能力、社交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处理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而这些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虽然大学期间学生积极为就业积累人力资本,但是积累人力资本的途径不同,会对大学毕业生工资产生不同影响。本报告的发现引起了我们对大学生素质培养机制的反思。何种类型的大学生会受到雇主的青睐,大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如何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平台,以促进其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这些都对调整大学生培养机制,向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有重要参考意义。
四、家庭背景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优越的家庭背景对工资有积极影响,好的家庭出身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
好的家庭背景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学生在就读大学前的户口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背景。调查发现,读大学前为城镇户口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250元,高出农村学生约8%。以家庭收入作为家庭背景的度量,同样发现,家庭人均收入排名前20%的学生,其毕业后月平均工资为2540元,高出其他家庭学生约25%。父母中至少一方具有行政级别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486元,高出其他学生约18%。
家庭背景对工资的作用可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一方面,好的家庭背景可能带来更好的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学生营养,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可以利用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为子女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调查显示,有25%的毕业生在求职中有家庭或熟人帮忙,其中有73%的学生认为“关系”对求职有帮助。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无法改变,但这种家庭背景的优势会进一步加重教育资源分配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给后天公平的实施带来许多困难。
一个好的社会应当保持合理的代际流动性,而教育是代际流动的关键途径之一。优越的家庭背景能够带来更高的工资,从而使得优质资源在家庭内部传递。当良好的家庭背景渗透到教育领域,就能够使子女有更高的平台,从而扩大教育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因此,加强社会资源的流动性,尤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投入,对缓解社会不平等意义深远。
五、大学质量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着更高的回报,名牌大学工资溢价在女生和城镇学生中体现明显。
在教育资源局部密集却又整体匮乏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为了追逐良好的教育,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劳动力市场上,企業会把名校毕业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部分企业甚至明确表示仅招聘某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对其他的毕业生则不予考虑。
就读名牌大学是否有更高的回报呢?这里我们将211院校(含985院校)定义为名牌大学。结果表明,名牌大学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427元,高出普通院校毕业生工资约28%,也就是说,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着28%的工资溢价。
名校效应往往会随着学生的性别、户口类型等因素而变化。哪些学生从入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首先,女生就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入读名牌大学的女生起薪是每月2293元,而入读普通大学的女生起薪是每月1671元,前者高出了37%;对男生而言,该差距只有17%。尽管如此,整体而言,女生的平均工资仍然要低于男生。其次,来自城镇的学生就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城镇学生就读名牌大学比普通大学多获得了40%的工资,而农村学生就读名牌大学只多获得18%的工资。
就读名牌大学是每个高考学生的梦想,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经济回报也十分可观。因此,在中国入读名牌大学依然是回报率很高的教育投资。这为家长竭尽全力让孩子进入名牌大学提供了理由,也说明政府长期对名牌大学倾注的大量投资达到了成效。
六、对策建议
加强就业指导,调整培养理念,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大学、学生共同应对就业挑战。
201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为68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高考人数的连年下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趋于平缓,但国内外经济增长的放缓,依然给未来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政府、大学、学生共同应对就业挑战,尽早采取措施改进大学生就业状况。
学校要加强就业引导,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发挥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不应该是在毕业期间才开展的指导,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授人以鱼”提供一些招聘信息,需要长期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长期就业目标。同时,毕业生应当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和特点的工作,而不是盲目“扎堆”热门地区或行业。
政府要鼓励支持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大学毕业生正是最富有创新意识和朝气的群体,很多创业的想法之所以没有能够付诸行动,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支持。虽然各级政府积极呼吁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相关的配套措施仍待落实。同时,大学可以针对创业需求,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利用校友资源给予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对创业流程、必要条件有充分认识,使其能够在跨出校园甚至在读期间就能够顺利实现创业梦想。
大学生要从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积累人力资本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单一地强调学分绩的重要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兼备专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雇主青睐。学校的教学设置和课程模式要注重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也要培养能够应对挑战、积极创新的通识人才。
最后,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要加大对教育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虽然先天的家庭背景优势无法改变,但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给予农村地区学生、贫困学生扭转“出身”的机会,对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缓解教育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意义重大。
大学毕业生正从“天之骄子”演变成“平民”,这是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着的考验和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就业价值观,特别是缓解大学生就业时对热门地区、行业的“扎堆”现象;调整教育理念和培养机制,專注于培养兼具过硬专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地区间的流动。这些都是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未来不只在于经济的增长,更在于教育的进步,人才的培养,“软实力”的增长。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为中国长久的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2.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一、物流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基本情况
1.实习基本情况
技工类院校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校实践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作为一所高级技工院校, 高中起点三年制2+1, 初中起点五年制4+1, 最后一年都是顶岗实习阶段。
2.实习转就业态度
技工类院校, 最后一年均为实习, 学校没有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要求。对于企业来说, 除了年纪偏小, 尚未有毕业证之外, 在岗位要求和任务分配, 甚至加班上, 实习生和普通员工并未有太明显的区别对待;对于实习生而言, 也只是多了些学校关于实习生的管理要求, 有实习老师会监督实习, 主要还是以遵守企业员工守则为主。一年实习期结束, 学生都将彻底脱掉学生身份, 走向社会, 真正就业。
3.实习转就业企业选择
我校与校企合作企业合作关系良好, 开设定点班、企业人员到校上课或者培训、建立实训基地、企业接收实习生、学校提供实习生甚至已毕业的学生到更高端要求更高岗位。多数企业都希望实习生经过一年实习后, 都能转正留下来, 继续为本企业工作, 创造价值。笔者就这个问题与其他系老师交流过, 发现各系各专业学生毕业后留实习企业的比例都不大, 原因可能不尽相同。带着这个问题, 6月, 笔者一一走访实习企业, 与每个实习生交流, 必要时, 与实习企业交换意见。
从调查结果上看, 只有大约2%企业因为企业、岗位本身设置需要或者实习生本人问题, 在学生6月底实习结束时, 企业没有抛出橄榄枝, 学生只能另行再找工作。98%的企业都向学生抛出橄榄枝, 有些企业甚至安排主管逐一与实习生交谈, 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心态, 企业能够做出调整的, 会尽量调整以希望学生能留下来转正。但是, 65%的实习生并未选择实习企业, 而是自己再找其他的正式工作, 仅有33%的学生选择留任实习企业, 转为正式职员。
实习结束, 实习企业提供转正机会, 仍然跳槽而不留实习企业, 从调查结果看, 主要原因是“发展空间小”“待遇差”, 觉得“企业文化差, 人际关系难处理”。认为工作压力大的学生比例较小, 不足24%;家里有好的推荐的比例也不大, 学生主要还是靠自己能力找工作;近33%的学生不留实习企业, 是因为想要换行业, 不再准备从事物流相关行业。
二、物流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和规划
1.界定职业成功从选择职业和企业, 学生考虑的因素来看, 学生最看重的还是发展空间 (84%) , 超过了薪资水平 (76%) 。行业前景、兴趣爱好、办公环境依次排后, 但是看到比例都不低, 说明学生在做职业选择时, 会将各方面综合考虑, 以达到自己界定的职业成功。
2.挑战自我, 积极适应, 不断提升
当今社会, 我们最大的威胁不是外界的压力和竞争, 而是我们内心对主动适应的放弃。从上两组数据可知, 个人能力是学生认为工作就业、个人职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93%的学生认为“能力”很重要, 表明毕业生的意识层面上的务实和对社会的深刻感悟;而只有53%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差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事实上, 技工院校学生真不乏有能人才。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很差、各方面都很差的学生才会选择技工院校读书, 在校期间也是混日子, 其实不然, 特别是深圳技工院校毕业生。深圳目前高中学位远远不能满足中考生要求, 非深户籍中考生分数要求高, 技工院校学生生源本不差。
3.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 功能在于为职业生涯设定目标, 理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经过一年的实习期, 实习指导老师不间断的走访与指导, 不超过2%的学生浑浑噩噩, 没有任何职业规划;但由于年纪尚小, 社会、工作经历浅薄, 做长期职业规划学生也较少, 拥有10年以上职业规划学生不超过2%, 拥有5~10年职业规划的比列约为11%。大部分学生, 近63%学生能简单规划未来1~3年职业发展与需求;22%的学生主动意识强, 职业目标明确的, 在实习教师和企业主管的指导下, 除短期规划外, 还积极设计了3~5年中期规划。
三、思考和建议
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 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技工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今后也将是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求职择业对技工院校毕业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 又是严峻的挑战。笔者通过一年密切跟踪实习, 以及本次详细调查, 有一些思考和意见, 以供参考。
1.政府:提高重视, 加强认可
技工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 主要特点是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 并且其培养的人才大多在各行业、企业最需要的关键技术岗位上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而技工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一直被“另眼相看”。技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必须引起全社会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2.企业:加强交流, 纠正偏见
用人单位、企业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 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 与学校建立稳定的、良性的校企合作关系, 派企业专家到校上课, 接收实习生与毕业生, 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平台。另一方面, 企业也要切实纠正用人偏见。技工类院校毕业生实操性强, 理论也并不差。
3.学校:完善就业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
学校与社会、经济、企业无缝接轨, 加强校企合作, 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习、就业平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 贯穿整个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 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 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 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 对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 普及法律知识, 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摘要:技工院校就业安置工作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就业稳定性, 职业成就感却不尽人意。如何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规划, 改善技工院校毕业生生存状况, 培养其职业长远发展能力, 已经成为技工院校高度重视并急待解决问题。
关键词: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徐杰, 夏建友, 郑海风.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发展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调查与研究, 2012, (09:155-160.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10-22
关于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08-05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10-17
关于在校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方案08-16
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调查策划书07-15
关于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状况调查08-16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08-29
某工学院专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10-18
暑期实践报告之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的调查报告07-31
关于大学生准备就业情况调查报告论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