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道德教育

2024-08-27

中学道德教育(共8篇)

1.中学道德教育 篇一

西溪中学师德师风 教育学习活动计划

为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当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解决教师队伍中突出问题为关键,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提高师德素养,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根据教育局关于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通知,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在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我校把“坚持联系教育工作实际,着重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本次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活动思路,并把努力实现“五个求实效”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即:在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上求实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求实效;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上求实效;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上求实效;在促进学校“争先创优、争先进位”上求实效。

三、参加对象

全校全体在职教职员工。

四、活动安排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每学年学习二次,具体安排如下: 1.宣传学习动员阶段。明确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和工作步骤。做到全面动员部署,开展学习培训,组织专题讨论。学习培训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学习不少于40个学时,个人自学不少于20个学时。重点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义务教育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每位教职工撰写读书笔记。2.分析评议阶段。主要做好重温师德规范、查找存在问题、征求多方意见、开展谈心活动、撰写自评材料、组织民主评议、提出评议意见、反聩评议意见8个环节的工作。

(1)重温师德规范。全体教职工要在熟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职工作的特点进行自我形象设计,时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查找存在问题。全体教职工要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总结近几年来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3)征求多方意见。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如实向教职工反馈。教职工个人也要主动征求多方意见,学校领导更要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带头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4)开展谈心活动。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诚恳听取意见。学校领导要带头与教职工谈心,特别要主动与对自己有意见的教师交谈、交心、交朋友。

(5)撰写自评材料。在深入学习、深入查找存在问题、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位教职工要撰写自我评价材料,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6)组织民主评议。召开民主评议会,组织教职工交流自评材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民主评议。教职工根据民主评议情况修改自评材料。

(7)提出评议意见。召开学校行政会议,根据民主评议情况、征求到的意见和教职工的一贯表现,对每一位教职工提出评议意见。(8)反馈评议意见。校行政将评议意见反馈给教职工本人,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职工要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3.总结评比阶段。主要是做好回顾总结,开展推优评先,进行表彰宣传。(1)回顾总结。在学习、评议、整改的基础上,每位教职工撰写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总结,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

(2)推优评先。结合考核,开展推优评先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学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3)表彰宣传。表彰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师德标兵,把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五、具体要求

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我们将结合本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1.充分认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量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要认真分析教师队伍现状。紧密联系教师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一是要通过集中辅导、专题讨论、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教职工深化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提高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自觉性;二是要通过举办图片展览、收看电影电视片,参观考察等生动直观的形式,组织教职工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感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引导教职工进一步增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精心组织“师德师风”大讨论,引导教职工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紧密联系自身实际表现,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当一名受人尊敬的教职工应具备哪些条件,自己人生格言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中交流;四是要坚持典型引路,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深入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五是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通过自己找、领导点、同事提、家长学生评等多种途径,帮助教职工看到自身不足和差距,认清产生问题的根源,真正在灵魂上受触动。3.切实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坚决反对工作不思进取、敷衍塞职;坚决反对讥讽、歧视、侮辱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指责和训斥学生家长;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坚决反对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宴请、办私事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搞有偿家教;坚决反对参与赌博、迷信、色情和邪教活动;坚决反对擅自停课、缺课、离岗;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

4.深入开展“两走进两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开展“两走进两服务”活动,即:走进家庭,服务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群众。教职工要主动走进学生家庭,听取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与困难家庭结对帮扶,与贫困学生结对助学,真心诚意为家长学生办好事、办实事;教职工要走进社区,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5.坚持联系教育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教育工作实际和教师队伍的现状,坚持把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与学校的争先进位结合起来,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教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工作作风,争当“为人师表的榜样、教书育人的模范、教育教学的能手、开拓创新的先锋、廉洁从教的标兵”。6.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关键环节,努力构建符合实际的预防和惩治机制。

六、组织领导

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序、扎实进行。

1.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成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

2.建立领导责任制。学校校长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负责本单位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学校教师主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搞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3.建立评价机制。深入了解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把社会、家长、学生反映强烈、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重点解决的问题,把社会、家长、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把社会、家长、学生评价贯穿全过程,根据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要求,组织家长、学生以一定方式参与有关活动,听取家长、学生意见,自觉接受监督。4.建立督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联系本校的工作进展情况,认真总结经验,督促解决问题,切实把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质量关,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5.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信息反馈,通过收集、整理、上报学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工作信息、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学校认真做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通过校园广播站、橱窗等载体,广泛宣传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扩大社会影响,增进社会了解,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

2.中学道德教育 篇二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更新观念, 同孩子一起成长

网络时代下的教师, 必须不断地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善于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动力, 没有教师的转变,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迫切需要我们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 在培训内容中除了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 学会运用常用的工具软件之外, 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 强化信息意识, 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

中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是在家里度过的, 家也是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 家庭对网络道德教育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 家长对中学生上网应有辩证的认识, 不能视网络为“洪水猛兽”, 更不能“因噎废食”, 也不能“过度信任”, 甚至“不闻不问”, 其次, 家长应该转变观念, 主动“触网”, 与时俱进, 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探讨网络知识, 共同处理在网络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合理利用”和“正确疏导”, 才是家长处理孩子上网问题的上策。

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针对孩子在家上网提出了以下建议:1、不要将电脑安装在孩子的卧室, 最好放在家中明显的位置。2、控制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方式。3、常了解孩子网上交友的情况。4、在电脑上安装禁止访问色情网址的软件。5、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公布个人隐私信息。6、非经父母许可, 不要让孩子与网上结识的陌生人会面。7、与孩子一起上网。

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和多极性, 使教师、家长的权威地位受到削弱, 然而正因为网络交流的这些特性, 更能促进教师、家长和孩子进行平等交往, 相互尊重, 通过这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法, 让他们在开放的网络环境和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 学会鉴别, 学会选择, 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 自觉远离不文明言行和不健康网站, 努力提高个人修养, 逐步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

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开设相关课程

网络道德意识的增强首先要培养网络道德需要。网络道德需要作为网络主体内在的自我完善的追求, 是网络主体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内在源泉和动力。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道德需要, 也就是帮助青少年树立网络道德观念, 主要靠潜移默化的大氛围来引导。学校应当开设相关课程宣传、教育中学生培养网络道德需要, 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道德和法制课程已成为一些西方国家学校必须的教育课程, 开设相关的课程在帮助青少年系统学习网络道德知识, 启发道德自觉性方面是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与之相对照的是, 我国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中, 学生基本上是涉及技术理论与应用, 少于探讨网络道德乃至文化课题, 在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本上, 也没有谈及网络道德素养问题。从而导致不少学生认为网络只是技术问题而不存在道德问题更谈不上法律问题的错误认识。

我们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当改变重技术轻道德的倾向,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尝试把网络道德纳入公德教育, 在思想政治课中增设“网络道德”专题, 或以讲座形式开展网络道德规范、法规常识教育。

而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 网络道德教育亦可作为校本课程来开设, 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在2006—2007学年度秋季学期联合信息技术教研组和政治教研组共同研究编写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道德》校本课程, 共计10课时, 课堂教学中包括的内容有:1、引导学生学习网络道德规范, 明确网络道德要求。2、通过典型违法犯罪案例, 指导学生反思自己和同伴的行为。3、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异同之比较。通过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和网上探讨的形式并与中学生共同探讨网络语言道德、网络行为文明、如何抵制不良信息、如何交友、如何建设我们的校园网等内容,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顺应网络需要, 更新德育观念

学校德育的开展及其效果离不开其存在的外部环境,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学校德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适, 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能促进学校德育实施的有利因素, 同时尽力消除不利因素。如今网络已逐渐走进学校和家庭, 将成为人生存的另一个空间, “就像我们先辈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应付马匹或汽车的世界一样, 我们也必须从现在就帮助我们的孩子躲避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危险, 使他们得以成为高效率、有成就的电脑化世界的公民。”面对网络时代提供的机遇和挑战,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更新观念。

传统的学校德育, 由于与过去封闭的、限定的社会控制方式之间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比较注重“学会顺从”的教育。然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 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 既有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

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 “教会选择”将成为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需要培养的是批判性思维。传统的德育强调对既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和接受, 使用的方法是说教、榜样、说服、限制性鼓励等, 然而“把那些预定好的东西兜售、强加给别人, 不仅不能产生思想, 而且会扼杀了德性的发展, 因为它们缺乏人性所需要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这种“教会选择”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 而是“在教育者价值观引导下自主地做出选择, 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

因此, 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在新的网络教育环境中, 应将学生视为道德教育的主体, 将自己从知识的传授权威定位为与学生同处一交流平台的共同学习者的地位, 在教育观方面, 要摈弃传统的简单批评教育方法, 要引导、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与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在教育过程中不是向学生兜售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 而是允许学生思考、选择和发展,

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建立学校自己的特色网站

网络的竞争被称为“争夺眼球的竞争”, 即谁能吸引住网民的鼠标点击, 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网络是一片浩瀚的海洋, 据CCNIC的调查, 仅中国网页总数有44.7亿个, 网页字节总数为122, 306GB。面对当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互联网, 我们除了要学会善于抵制不良侵袭之外, 还应该积极主动介入。

我们的政府建立了权威性的教育网络和党团组织网络两大体系。也有专门性为青少年的服务网站, 提供学习、交友、成长、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根本不知道有这些网站, 学校应当大力推广和宣传。

3.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 篇三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道德教育的内容

就中学生而言,应以戒奢和立志为中心内容的准则要求。开始涉足学龄中期的学生,对于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产生了似理解非理解的印象,尤其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西方社会文化泥沙俱下而涌入的今天,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容易成为他们的习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奢侈”和“腐化”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孪生兄弟,奢侈易于腐化,腐化导致堕落。白居易曾说过:“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我们要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长期影响学生,努力使他们戒掉一个“奢”字。从进入中学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自觉培养中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群众意识,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理想和崇高目标,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开眼界、长见识、壮志向的道理教育。“不患人之不能,而患人之不勉”,中学教材中也说:“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这些,都是中学生道德教育必须强调立志的最好例证。

二、切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道德教育的形式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实施中学生道德教育,提倡循循善诱,绝非严厉的新兵式训练。

形式一:榜样的示范。革命先烈特别是少年小英雄的道德情操,是中学生学习的典范。我们可以在中学生中举办革命先烈和少年英雄道德情操报告会、演讲会,让每位同学自觉树立一位榜样,作为自己道德修养的楷模;同时,我们也要敢于在中学生群体里树立身边的榜样。比如教师,就要牢记自己是学生得到的表率,做到言足以为人师,行足以为人范。

形式二:教师的诱导。教师要循循善诱和耐心引导学生,注意从小事导式出大道理,注意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要求学生是遵循道德规范的一套,而教师的言行却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另一套,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形式三:家庭的熏陶。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单是在学校在教室里进行的,家庭对孩子的道德熏陶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团结向上、和睦友爱的家庭,对于孩子的道德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相反,分崩离析的家庭,对于孩子道德修养的消极影响,也是触目惊心的。只不过是,这种影响(或积极地,或消极的)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

形式四:课堂的宣讲。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充分利用课题讲台这块神圣的阵地,尤其在当今,应以政治课教学为轴心,广泛对学生宣传共产主义人生观、道德观;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机渗透理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形式五:“诤友”的直言。从小教导孩子抛弃“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陈词滥调,鼓励同学之间以诚相待,敢直言。教师和家长随时注意以学生诤友的身份活跃在他们之中,用朋友的直言进行道德教育,以求教学相长。

4.中学道德教育 篇四

摘 要: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需大力推进德育模式创新,丰富德育内涵。构建学习型德育管理组织,让德育走向持续发展;构建人文德育,让德育植根人文沃土;实行德育科学化管理,提高德育实效性,从而让德育焕发生命光彩。

关键词:中学 德育 模式 构建

德育是关乎国家前途的战略工程,是关乎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新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如何根据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新特点,大力推进德育模式创新,丰富德育内涵,促进德育持续发展,让德育充满魅力,是德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开展中学德育背景分析基础上,对推进德育可待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一、当前开展中学德育背景分析

(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既为中学德育提供有利条件,也带来强烈冲击和挑战,表现如下:

第一,我国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提供更加有利条件,同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为引导中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增加难度。第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教育资源,同时也出现消极因素引发价值观扭曲,为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加难度。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壮大,为思想道德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先进和落后文化并存,为引导中学生自觉抵制落后思想文化增加难度。(《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电话185-151-211-67)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既为德育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也提出更新更高要求。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政策和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将进入10年战略机遇期,为德育发展带来新机遇。《规划纲要》把加强德育工作列为重要内容,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加快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今后加强德育工作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对学校德育提出更新更高要求。

(三)中学德育有了长足发展,也存在薄弱环节,既为德育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又需我们开拓创新,不懈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德育观念、方法、教材、内容、评估标准等都发生变化,德育规律得到重视,中学德育工作取得前所未有发展,对社会和教育界均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虽学校德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也存在薄弱环节,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思想存在;学生主体性被忽视;德育方法相对滞后;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层次性和针对性,与学生实际脱节,减弱学生主体对德育兴趣,影响德育实际效果。面对德育复杂环境和新形势,应根据社会发展对德育内容进行改革、调整、充实,德育方法进行创新,丰富德育工作内涵,增强德育实效性。

二、推进德育可待续发展策略

(一)构建学习型德育管理组织,让德育走向持续发展。

1.基于学校德育全面改革与发展,构建学习型校级德育管委会。

构建学习型校级德育管委会,即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基于德育发展趋势,直面德育发展热点难点,把学习力量转为管理力量。通过团队学习,凝聚集体智慧,把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决策转到依靠科学研究轨道上,让德育焕发生命光彩。我校探索并实践“基于德育发展+理论引领+团队进行商讨+形成发展策略”的学习型校级德育管委会。每次召开会议,首先围绕德育发展进行相关前沿教育和管理理论学习,再由主讲人发言,管委会成员在此基础上,以发展难题为牵引进行辩论和研讨,最后进行梳理提炼形成德育发展策略。

2..基于学生自主发展,打造学习型学生自主管理组织。

打造学习型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即面向学生思想道德成长和学校德育管理的问题,以学习为动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深化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进而形成学生自我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我校探索并实践 “基于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策略+整改提高+总结反馈”学生自主管理新模式。“基于问题”:基于学生成长、班级管理乃至德育管理需解决的问题。“分析原因”:围绕学生自主管理发现的问题,由其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提出策略”:针对问题原因和症结,从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层面出发,探讨和寻找符合学生群体特点的解决问题方式方法。“整改提高”:针对自主管理分析问题,依据学生自主管理会议探讨的解决策略,进行整改,解决问题。“总结反馈”: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通过学习型学生自主管理组织构建和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德育管理注入新活力,推动学校德育管理内涵式发展。

(二)构建人文德育,植根人文沃土。

1.培植德育文化,让德育工作走向文化自觉。

德育过程是精神传播和精神再生产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生成过程。只有将德育上升价值层面,让师生从文化视野解读实践德育,构建学校德育场,使德育工作走向文化自觉,体现德育文化价值。利用校园文化平台,深入挖掘学校、社会、家庭德育资源,借助校园文化形式,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推进德育文化建设,扩大学校德育内涵,我校德育是教育形式,更是文化。

2.构建具有人文内涵校园文化,让德育沐浴人文阳光。

文化孕育气质,环境滋养精神。支撑中学德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人文内涵,我校致力于人文内涵校园文化构建。第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是学校长期积淀风气和文化氛围。包含办学思想、领导作风、工作意识、文化传统、校园风气、师生价值取向等。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实践“和谐发展,人文见长”教育理念,以打造人文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为共同愿景构建精神文化。目前,它已成为学校人文德育重要组成部分,转化德育工作者自觉行动,渗透德育每个环节,每位学生都沐浴人文阳光。第二,静态文化建设。我校物质环境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主题,赋予校园环境人文基因,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会说话”石头,润物无声文化长廊成为我校亮丽风景;学生用文化元素装扮宿舍,洋溢人文和谐氛围;食堂大厅张贴节俭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珍惜粮食,文明就餐名诗名画用无声言语教会学生文明用餐。目前,校园环境已成一部立体、多彩、人文的教科书,使置身于校园的学子性情得到涵养。

3.开展生命教育,构建生命化德育。

生命教育即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追求,用它超越提升道德教育,使生命因德育精彩。构建生命化德育我们进行如下实践:一开展生命课题研究。目前,我校正开展北师大主持课题《新形势下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子课题《打造人文特色学校,探索生命教育的模式》研究,以课题研究提升生命教育内涵。二构建生命化课堂。我校把生命教育列入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师组织教学,同时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结合学科特点,挖掘生命教育元素,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构建生命化课堂。三开展生存教育。开展认识、珍爱生命等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如生命追溯和地震疏散演练等活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教学楼、宿舍等楼梯贴上应急疏散示意图,学校垃圾屋装扮成食品卫生宣传栏等,打造生命化校园。四开展发展生命教育。结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突出年级生命教育目标,选取代表性生命教育内容,开展感恩生命、展示生命,发展生命等活动,使学生生命质量得到提升,赋予生命化德育更多内涵。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站在战略高度,积极构建学习型德育组织,构建人文德育,打造科学化德育,提升德育品位,促进德育可持续发展,让德育焕发生命光彩。

参考文献:

5.中学道德教育 篇五

白庙初级中学 王强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 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可以说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

一、品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

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

其次,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 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 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少年期(初中)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程度的动荡 性。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二、中学历史教学品德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因此,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如何认识道德的批判与继承问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 的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都带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封建社会的道德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其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封建的伦理关系;资本主义的道德是极端利己主义,其道德行为表 现为金钱万能、唯利是图、享乐主义等等。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但是,这仅是作为品德内容的社会性的一个方面。“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并不能和阶级性、历史性划等号。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应该是历史性、阶 级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品德内 容的社会性,既体现了人类社会道德的共同点,又包含了品德的历史、阶级、职业、民族等一系列的差异。这种品德社会性的共同点和差异性的存在,反映出品德……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继承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人类道德历史发展的共性、普遍性和继承性为中学历史 教学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内容。从中国道德发展的历史看,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在社会关系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 操熔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夏的基石。无产阶级的道德也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一切优秀的道德遗产以后,才使自己达到了一个新的从未有过的高度。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 育,主要是 继承中外历史上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情操,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相统一,培养“四有”、“五爱”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艰难和曲折的教育过程。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 主义道德占主体的前提下,尚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道德观念和行为存在,人们的道德境界亦五花八门。由于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决定了社会道德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商品经济发展的消极影 响,对外开放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都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了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批判和克服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 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的道德教育要面对这种困难和挑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中学历史教学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道德的心理结构一般包括道德 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这三部分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道德知识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 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 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 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身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劳节俭、崇俭反奢;诚实正直、行己有耻,等等。如果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主要 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其一,是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个人与他人(包括师长、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间的关系;其三,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 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处理上述三种社会关系时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却是一致的。这种道德的共性和普遍 性,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除此之外,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在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时,还应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道德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 道德文明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到的三类社会关系,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 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经常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首先要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其丰富的评价材料,既要注意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 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其次,借用后人和权威的评 价,也可以强化已做出的道德评价。有一位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中,经常选取历史人物的纪念楹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纪念楹联,大多出自名人之手,且语言凝重,属盖棺定论的评 价 之笔,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例如,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照风雨,负死不死终自由/通过这幅名联,概括了秋瑾烈士救国保民的业绩和道德品质,又阐发了“求仁得仁”、“终自由”的人生价值观。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按照道德规范的社会关系,道德情感有爱 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正义感、自尊感等等。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

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道德情感在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 要和道德信念并产生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说,道德知识的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就成了一堆无用的废料,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情感体验在道德价值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和强化 的作用。古今中外的一切道德榜样,都富有强烈的道德情感,成为其道德信念和行为的强大支柱。列宁说过,如果没有情感,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虽然是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仍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自发的独立形成的对历史人 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及教科书表达形式的局限,其情感体验也可能是片面或肤浅的。因此,就要求历史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此外,历史教科书以醒目的方式写进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句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 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 爱真理”;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等等,既是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培养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

再有,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一部优秀的文艺作 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良知,陶冶人的情操,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终生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在观看电影《焦裕禄》时,不知多少人流下激动的泪水。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中 国的文学作品如《青春之歌》、《可爱的中国》、《高玉宝的故事》;苏联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育诗》、《青春》等对中国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优秀文 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或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面对道德情境、在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是品德评定的依据。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习惯两部分。由于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一般也纳入道德行为的范围内。

历史教学是以历史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其道德行为的教育主要不是指向当前社会 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而 是以认知为主要特点,以模仿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处在临界状态的预备式教育。因此,历史教学中的道德行为训练,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训练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识别,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环境,是个体面对三种社会道德关系的具体呈现。一个适龄青年面对国家征兵 就构成了一个道德情境,需要他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作出判断与选择。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或妇孺没有对这种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那 他就不会经历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主要是分析历史 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如史学家司马迁惨受腐刑而矢志史书撰述的场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面对捕杀以血酬国的抉择,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等典型范例,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

第二,要准确揭示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需要引起的行动倾向,是个人面临道德情境作出行为抉择的调节机制,决定着道德行为的 选择。道德动机是道德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明了杰出历史人物高尚行为的道德动机,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仍以谭嗣同为例,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谢绝朋友 帮助外逃,决心以血酬国的动机集中体现在他的豪言壮语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 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说明了道德动机的关键作用。

第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和自我教育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6.中学教育 篇六

2006述职述廉报告

市局考核组、同志们:

根据上级要求和统一安排,全市系统各单位的班干部子成员要向市局考核组和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述职述廉,接受公开监督。下面,我代表##市局(营销部)党组及我个人,就述职述廉情况向市局考核组及全体干部职工报告如下:

报告分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履行廉洁自律情况、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三个方面。

一、履行工作职责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市局(营销部)2006年的工作,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会议精神,坚持“一要规范、二要改革、三要创新”的行业工作重点,清晰把握行业改革发展走向,全面提升##烟草综合实力,经济效益在高基数下实现稳步增长,专卖及内部管理规范有序,文明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作为党组,作为党组书记、局长、经理,在全面推进##烟草改革与发展事业中,积极履行了应尽的职责,较好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迈出了坚实、稳健的步伐。

(一)营销网建工作

1、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在高基数下再创历史新高

2006年,我局(营销部)共销售卷烟19360大箱,完成辖区销量任务18100箱的106.96%,较上年同比18062大箱增加1298大箱,增长7.19%。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17.8%,实现毛利总额4018万元,同比3303万元增长715万元,增幅为21.6%,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综合毛利率达到20.52%,同比增长0.65个百分点。费用使用方面厉行节约原则,费用总额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数据分析说明我们的卷烟营销工作进一步精细化,品牌结构效益正逐步凸现,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实现了全年高开稳走的目标。

2、网络建设呈现整体推进、着力提升的良好态势

卷烟销售网络建设是商业企业的基础工程、生命工程。2006年,我们把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消费者、零售户、卷烟工业企业“三个满意”贯穿网建全过程,狠抓网络规范,提高网络营销能力,充分发挥网络服务功能。

一是把“规范经营”作为营销工作的第一要务,将规范视为企业立足之本,认真贯彻落实##局、省市局关于规范经营方面的精神和规定,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经营中深入落实,切实规范卷烟经营行为,以规范创效益。

二是合理发展客户,稳步拓展客户资源。##现有发证客户数1985户,全面完成了1830户的发证任务,其中在网1728户,卷烟指定代送户9户,被指定代送户148户。我们按照标准和要求,对客户进行了业态分类管理,货源实行阳光分配。

三是提高合理定量水平。科学定量是有序供货、掌控市场的必要手段,我们一是做到“三个结合”:月供货总量与单品牌限量相结合,实际销售能力与发展潜力相结合,客户定量告知与严格修改审批相结合。二是加强合理定量的研究,努力使最有效的货源投向最需要的客户。三是严格审批、接受监督,每月都组织召开合理定量专题会议,邀请纪监、专卖、配送、协会及其分管局领导参加,逐户讲解情况、讨论确定,及时沟通,实行“阳光定量”。

四是不断增强客户服务职能,寓服务于网建工作之中。我们把服务贯穿到全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地做好客户关系管理,把服务顾客的意识放在首位,着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夯实网建基础。我们通过设立客户服务热线,架起了与客户沟通的 “连心桥”。我们在送货车组中开展文明车组竞赛活动,比效率、比效果、比服务态度。我们创新客户经理管理,加强与零售户的感情联系,指导客户经营,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我们实行卷烟明码标价,引导客户共同致富,经营户经销卷烟的平均毛利率由原来的不足5%提高到10%,明显提高经营获利能力,加快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我们开展客户关怀,向客户倾注人间亲情,制定了客户慰问拜访和特供烟等制度,客户生日送上电话和短信祝福,婚丧喜庆协会前往祝贺、吊唁,人性化的亲情服务得到了客户、当地群众和党委、政府的一致肯定。

(二)专卖管理工作

1、专卖管理“辣手治乱”高压态势推进打私打假工作新突破

2006年,我们打私打假工作找准结合点、形成合力,整合职能,创新了工作模式,保持高压的打假态势,找准结合点,与地方有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采取集中整治与分片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假冒烟、走私烟、非法流入烟进行了重点打击。根据线报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查处了“12.26”、“4.26”、“10.28”三起无证运输卷烟案;端掉“7.18”、“8.04”、“9.16”、“9.18”四个销假窝点,其中“8.04”案件属于网络贩假案,现场查获假冒卷烟120余件,其下线涉案人员多达30余人,涉案金额120余万元,涉案主犯卢某已被判刑,极大地震慑了制售假冒卷烟的违法犯罪份子。另外,我们还在##电视台开辟了烟草违规案件曝光台,对严重违反《烟草专卖法》的经营户在电视台公开曝光,下发整改通知书11户,列出139户的取缔名单,其烟草证不予年审。在强有力的执法打击下,卷烟市场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市场净化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2、建立内部专卖管理检查监督长效机制

为贯彻落实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精神,切实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我局结合##实际,建立了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宣传和社会监督力度。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宣传工作,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投诉制度,形成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监督机制。二是坚持定期考核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行为、管理行为实行每月和不定期地进行自查,采取查阅有关文件和工作记录,逐笔清理、核实,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或边整边改,促进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

三是进一步做好痕迹化管理。每月进行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后及时进行通报,按要求将生产经营所涉及的业务数据等相关资料、文件存档备查,确保内管工作相应的资料齐全、装订规范。

(三)企业内部管理工作

1.引入ISO9000国际标准化管理模式,构建规范化企业管理体系。今年,我们将规范化管理列入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重点,一方面,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模式,实施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全面启动了办公自动化,严格按照管理规范流转公文,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健全完善了各项内控制度,全面构建依法治企的管理体系。2006年7月,我局顺利通过了省贯标认证中心的审核认证,企业管理达到了标准化、现代化的水平。

2、进一步规范了财务管理。我们坚持科学理财,强化管理意识:一是规范了资金管理,经常性对送货车辆资金实物抽查盘底,逐日收取销售日报及资金回笼单;对专卖规费、罚没款分季度盘底,一一核对,严格罚缴分离。二是规范了费用管理。年初由财务对费用分项目分解,列出计划,并坚持经济开支程序和费用公开透明,按减控计划从严掌握,从严管理,确保了全年费用不突破预算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三是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细化了会计核算工作,为领导提供了最直观的量本利数据。四是继续推行“4+1”费用管理方式,严把资金关口,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安全工作警钟长鸣。我们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谁主管、谁负责”的方针,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制。一是继续实行安全责任承包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状。二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和开展消防实战演习,进行了安全知识测试;结合市局组织的消防比武活动,组织消防培训演练活动,在参加市局比武活动获得好评。另外,我们还在全员中进行了安全防范教育和岗位自查活动,有效提高了员工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增强了全员安全意识,全局上下形成了一种“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好风尚。2006年还投入整改资金6万余元,对重点部位的安全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对安全隐患进行了彻底整改。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到位,确保了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为我们搞好经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6年全年实现无大小安全事故,安保工作得到了市局的充分肯定。

(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我们在年初明确了争创##省文明建设标兵单位的奋斗目标,并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生动活泼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建立了“三个机制”。一是建立了全员共创的管理机制。成立了文明创建专门的领导班子,形成了全员共创文明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了严格的考核机制。我们将文明创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了每年总目标,与经济工作、安全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文明创建考核细则,量化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责任到人,确保了双文明目标考核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三是建立了多层次的监督机制,确保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创建学习型企业,提高全员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我们把创建“学习型”企业,提高队伍素质作为企业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始终,长抓不懈,做到学习有规划、有督促、有考核。一是坚持“凭实绩用干部,以发展论是非”,加强对中层干部的培养教育,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紧迫感、责任心,激发员工学习热情。二是制订了局学习教育计划,狠抓落实。三是运用多种形式的学教活动,寓教于乐,积极鼓励员工自学深造,为自学成才者广开绿灯。

3、争先创优,凝聚活力树形象。

围绕“内做文明员工”,我们积极开展了以“讲学习,比自觉刻苦精神,看谁理论实际结合紧;讲政治,比党性原则理想信念,看谁政治思想觉悟高;讲正气,比廉洁自律敢于碰硬,看谁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强;讲奉献,比服务态度工作业绩,看谁求真务实作风好”为主要内容的“四讲四比四看”活动、以“首问责任制、主办负责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提高了全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益员工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在##烟草系统组建20年庆祝汇报表演会上,我局选送的表演节目赢得了市局领导的好评,并荣获组织奖。我局排练的小品《人情》参加了“太子奶”##市200 年大型联欢晚会,并荣获优秀奖;组织参加了##市局乒乓球、象棋、桌球、羽毛球等比赛活动;组织参加了##市“重庆纯爽啤酒杯”登山比赛活动。

围绕“外树烟草形象”,我们坚持以服务、诚信为宗旨,认真组织抓好了企业“双联”、建整扶贫和社会捐赠等服务地方、回报社会的工作。2006年,我们先后向扶贫村捐款捐物约5.3万余元,为社会尽了我们企业和员工的一份心,出了一份力。扶持##乡##村的贫困学生钟##同学的活动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东方烟草报》、《中国烟草在线》等媒体竞相报道,##市委书记###专门批示《##晚报》进行了专题报道,树立了##烟草良好的外部形象。

此外,我们2006年的计生、工青妇、老协等工作规范有序、稳步推进,成效良好。

二、履行廉政建设情况

(一)加强廉政建设,保护员工健康成长

为了增强全员的廉政意识,我们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反腐拒变能力和廉洁从业意识。坚持每月学党课,每季度集中学。年初局党组又推出“家庭促廉”“读书思廉”活动,将廉洁自律内容延伸到家庭,由纪检室定期向干部及家庭推荐廉政文章,赠送廉政教育读本100余册,采取读书会、主题征文、开设“廉政之窗”、发送廉政短信息等形式,进行廉政教育。同时举办了“廉政课堂”,请市纪委、市检察院的领导讲课,做到警钟长鸣,由于反腐倡廉态度坚决,措施有力,活动有效,干部职工廉政意识明显增强,没有发现任何违法乱纪现象。在单位经济活动中,我们相当注重公开、透明原则,实行比价采购,充分发挥经济评审的作用,2006年共评审经济活动94笔,评审申报金额80.4万元,核减金额14.5万元。

(二)加强学习,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始终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提高自身修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环节,始终把廉政建设理论学习同政治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学习了中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及《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试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认真学习先进典型事迹。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加强了自身的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巩固了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了在新形势下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为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作为班长,我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民主与集中、少数与多数、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切实提高集体领导水平。坚持统揽全局,发挥班子整体功能,团结协调,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班子合力。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虚心接受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多方听取意见,发扬民主,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了班子团结协调。同时,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一是加强领导,并提出要从“思想认识、责任分工、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四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领导小组作用。二是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全年工作总体规划,任务分解到每个领导班子成员和科室,统一部署,统一检查考核,自己带头,齐抓共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落实。三是做实了“四抓”即:抓思想认识,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意识;抓责任分工,不断明确各单位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职责;抓监督检查,不断加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力度;抓责任追究,不断坚持“谁出错谁负责”的原则。

(四)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全局廉政建设的示范和表率

为切实搞好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我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始终把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当作大事、要事来抓,做到早研究、早部署。对廉政建设经常讲、多次讲、反复讲,教育干部要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廉洁自律;同时,还定期组织检查、指导、督促主管各部门廉政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落实情况,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了解目标落实情况,查漏补缺,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廉政建设顺利开展。

群雁还须头雁领,打铁不怕自身硬。局党组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律人先律己,一是坚持做到“四管四不”,即管住位子,不以权谋私;管住口子,不用公款吃喝玩乐;管住“袋子”,不取不义之财;管住车子,不因私事占公家便宜。二是非公不动用小车。三是党组成员跟车送货、稽查、访销,深入一线之风盛行。我经常和员工一起在食堂吃饭,还坚持做到拒请吃拒请玩。四是创新廉政建设举措,倡导夫妻共做廉洁题,使干部家属充分认识到家风正则官风正,把好家门,树好家风,管住自己,当好宣传员,关心配偶,当好监督员,真正做到了把好家庭“拒收关”、“预防关”、“亲情关”,这一举措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2006年局机关工程,不少包工头纷纷登门送钱送礼想承包工程,均被我与妻子拒绝,硬是通过公开招标,使工程款降到最低点。2006拒收礼金礼品11000余元。

由于反腐倡廉态度坚决,措施有力,活动有效,干部职工廉政意识明显增强,没有发现任何违法乱纪现象,纪检监察工作连年被##市纪委评为先进单位,而且是上管单位中唯一的一家,我还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领导干部并荣记二等功。

三、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是主流,但审视分析,2006年在履行工作职责、履行廉政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一是网络建设与##局和省、市局的要求以及和先进单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网络功能和网络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二是专卖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和深化。

三是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们有的同志还存在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的现象,继续奋进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个人在学习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工作创新水平还要更一步提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针对存在的不足,确定在2007年中努力的方向:

一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务,坚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力量再凝聚,进一步开拓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效益。

二是要进一步精细营销,深化网络建设,提升和优化网络功能和网络资源,各项工作都要切实达到##局和省、市局的要求,全面提高网建水平。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打私打假高压态势,做实做细内部专卖管理检查监督,创新和深化客户关系管理。

四是要进一步做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进一步弘扬奋进、奉献、协作、创新四个意识,当好班长,带好队伍。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进一步加强学习的系统性与深入性,更一步提高廉政建设工作实效与创新水平。

以上是我的述职述廉情况,如有不当之处,请市局考核组与全体干部职工批评指正。另外借此机会,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一帆风顺、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

7.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 篇七

一、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

教育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手段, 因为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是教育的根本职能, 人的主体性发展过程就是将特定的社会文化体系内化于学生, 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 并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道德教育的本质依然是着眼于学生主体素质的提升, 它必须面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自我需求和社会要求。现代德育不光是由社会决定, 不仅仅是因变量。现代德育以人为本, 要凸现其主体———发展性, 凸现人的作用, 通过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现代化。学生处于一个向理智化过渡的重要阶段, 社会化程度趋于成熟, 主体性需求不断增强。作为道德教育的学习主体, 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主体性发展需求。学生主体性是在价值判断、道德行为、职业规划、社会实践等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和超越性, 它体现了现代社会条件下, 学生鲜明的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然而, 人的主体性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它要受到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以及外部的实践发展环境的影响。因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但受到其知识储备、经验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而且受到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正是根据已有的经验认知、评判来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管理等要素的选择、判断和创造。所以, 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学生主体需求、学生经验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内在因素和教育者引导、教育环境、方法等外在因素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 学生主体性发展就是通过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 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信念通过各种方法内化于学生, 并通过学生己有的认知经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地对政治思想道德要求、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信念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自我吸纳、整合和提升并自主践行的过程。

二、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1. 德育工作不及时主动。

当前德育中存在的一贯做法是在学生做错事后进行亡羊补牢、追查责任、批评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只是就事论事, 忽略德育的目的之所在。在如何发挥德育工作的功效, 如何积极地引导, 防患于未然, 使德育工作具有预见性方面做得显然不够。究其根源, 在于德育工作者不能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能从学生的思想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这样的德育实际上并未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德育流于形式。

2. 德育重管理轻教育。

在目前的德育工作中, 管理功能的成分占越来越高的比例, 这就使德育逐渐脱离教育而向管理靠拢, 成为管理的一项任务。德育量化考评以来, 将德育固化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出现了单纯追求德育的结果而不重视德育对学生教化作用的情况。对德育的评估也是按照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来评定, 而不是从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转变中看德育的效果。德育本是对学生的教育, 学生思想行为的表现自然当是德育的评估标准, 而我们的德育在实施程序上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德育虽强调得多, 但并未落到实处, 这是德育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主要表现。

3. 师生双方关系不和谐。

教育者是德育的主导者, 无疑是德育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是自我教育和道德实践的主体。德育的这种双主体性喻示着两者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必须建立相互和谐的关系, 这种和谐关系应该是民主的。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 是平等主体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它完全是以承认个人主体为前提的。师生关系的和谐必须通过双方平等的交往互动才能实现。而我们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并未建立起这种互动关系, 他们唯一的交流也只是局限在课堂上,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课堂教学之外, 很少去主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兴趣爱好, 实际上是将德育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 而不是去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而言, 德育说教成为与自身无关的空洞理论, 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

4.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当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 其个体意识明显增强。德育的内容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体现全球化、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政治觉悟, 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信念等心理发展特点。然而, 不幸的是, 我们的德育并没有在内容上与时俱进。从时间维度看, 德育内容简单重复、陈旧单一, 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 严重滞后于国际、国内社会形势的发展;从空间维度看, 在学校教育衔接的过程中, 关于德育内容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缺乏应有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未能做到合理有效的衔接。

三、道德教育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对策

1. 确立道德教育中的平等观念。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平等观念是对教育过程理念的重要阐发。虽然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教育者和学生并非处于绝对自在的平等地位, 但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育者同样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之人, 都具有创造性和可塑性, 从这个意义来说, 双方是平等的, 因此, 平等观念的确立是教育的本质和前提。现代社会中, 学生具有更为理性的主体认知能力, 对平等、自由的追求较为强烈, 个性化和自主性意识较强, 道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变化趋势, 及时修正、更新教育理念。道德教育不能是机械地灌输, 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 交流、沟通以及互动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要改变过去道德教育过程中单纯强调教育者一方主导性, 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具体处境, 甚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此, 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才能在道德教育中达到教育双方的交流、沟通以及互动。

2. 加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思维。

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施教双方达到相互默契的良性状态。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被教育者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激发出来, 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极大兴趣, 思维随着教育者的思维起伏, 具有和教育者进行信息交流的极大愿望, 最终通过对话等互动性方式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达到这一良性状态, 最根本的是要求施教双方, 特别是对于教育者而言, 要有互动思维。如果教育者始终是以宣教者的身份进入教育状态, 其结果只能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主体性发展了。所以, 互动思维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发展的前提。

3. 有效控制道德教育的环境。

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可控性, 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 设置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这种人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身就是教育者主体性的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加工和改造离不开教育者的创造性劳动, 这种创造性劳动根据不同情境, 包括对教育目标的设定、对教育内容的调整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有效控制。上述任务的完成, 就是教育者主体性的渗透过程, 它不仅体现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也是教育者和学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过程。

4. 实现道德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

(1) 由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教育。经济体制的改革己经使我国社会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 传媒的发达使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考虑和观察问题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再将学生当作消极的接受客体, 要将封闭式的管教变为开放式教育方式。开放式教育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发展意识, 开发自我教育的能力。

(2) 由单一方法转向多样化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单一向多样的转化, 就是要求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特点, 借鉴和形成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 通过参与来接受教育, 通过教育互动不断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3) 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的结合。显性方法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隐性方法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 间接隐蔽地作用于学生, 如通过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显性教育方法注重规范的作用, 隐性教育方法注重激励的作用,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实现显性和隐性的有机结合, 不断形成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动内化, 最终达到自主践行。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2]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渗透人文精神;挖掘课程资源;科技社会进步;教学方法转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1-0013-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1.005

我国《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人文素养对高中学生具体表现为珍惜生命、悲悯苍生;胸怀宽容、关爱他人;热爱科学、理性思维;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等。

目前高中教学阶段学科分工细化、教学的功利性空前增强, 由于激烈的高考升学竞争,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和不完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致使学生中缺乏理想、极端自私、漠视生命等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普遍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化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忽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必然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化学学科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育进入了新课程时代。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呼唤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重视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加强学科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现就化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作一探讨。

一、以挖掘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上述化学教育原则处处体现了对高中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

1.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化学史实,介绍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列举一些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事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近代的落后挨打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崭新面貌,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发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雄心。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最早的国家,我国在西汉时期已发现铁能从铜盐中置换出铜的反应,并在宋代把这个反应应用到生产上,形成了湿法炼铜技术,是现代湿法冶金术的先驱。中国知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振兴民族化学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化学和化学工业以及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做出了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宜兴素有陶的古都之称,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习中在陶瓷制作的原料、工艺、种类等方面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利剑

科学技术可以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为人类造福,也可以助纣为虐,给人类带来灾难,关键是看它被谁掌握,如何应用。化学药物的提取与合成,挽救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但不法分子用来合成毒品、炮制假冒伪劣产品;炸药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步伐,但也可用来制造杀人武器;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医学上用来治疗肿瘤,也可用来制造核武器,毁灭世界。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加强对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尤为重要,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危害社会。

3.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教育

在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可以联系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反应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内因,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而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以及催化剂等则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过程与还原过程,化学平衡体系中的正反应与逆反应,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从自然科学上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4.创新精神和科学品质的教育

科学探索贵在创新,化学科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就是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例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从中国古代墨子所说的“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到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先后建立的原子模型,直到现代物质结构学说建立的电子云模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拉瓦锡不盲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错误理论燃素说,敢于质疑和批判,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实验,证明了空气的成分,最终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凯库勒研究苯分子结构时,日思夜想,执着追求,连做梦都在思考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最终提出了著名的凯库勒式结构[3]。我们既要学习凯库勒这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追求精神,又要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在新教材中将实验探究做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打破了原来的演示和学生实验的束缚,将实验探究作为课堂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也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5.能源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高度责任感,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涉及能源、环保的问题很多,如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氯代烷等,《化学与生活》中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办法、垃圾处理特别是废弃电池处理方法等知识都涉及环境教育,教师可结合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等概念渗透环保理念。化石燃料的学习也使学生了解了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当前全球能源紧缺,研究、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自觉性,从中也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以化学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一主题。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如在钢铁的腐蚀教学中,可通过每年因生锈造成钢铁的损失量,启发学生认识对钢铁防腐研究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分析钢铁生锈的原因,找出防止钢铁生锈的办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硅和硅的化合物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引起当前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农业、科技、医疗等革命性改变,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化学电池知识的教学中,可通过一次电池中的传统锌锰干电池、到银锌钮扣电池、直至最新的燃料电池;二次电池中传统铅蓄电池、到镍氢电池、直到最新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才使得我们所用便携式电子产品重量更轻、性能更优,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可长期工作,从中无不闪耀着化学科学的光辉;其他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C等教学中可学习健康知识;SO2、氮氧化物、煤、石油、天然气、甲醛、苯等教学中可进一步使学生增强能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原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愿望,从而达成科学知识教学和人文精神渗透的目标。

三、以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转变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况而达到的”,他的论述告诉我们:教学要通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形成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奋其力,探求其因。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化学知识中概念、原理、理论的直接呈现的方式,重视学生对概念、原理、理论等化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1.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体现新的课程改革思想。

(1)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化学知识中概念、原理、理论的直接呈现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对课本提供的资料、素材进行归纳、对比、综合等分析,自主发现变化、规律、原理等,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如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都可运用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2)实验教学体现探究性

改变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探索技能、分析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尊重事实、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开放性思维的能力,这对高中学生尤为重要。如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教学,可从仪器连接、现象观察、产物检验、原料成分分析、得出电解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分析产物用途这一线索,逐步探究,形成知识系列,并根据氯碱工业电解槽结构,理解电极材料、管道设置、隔膜作用等,并自然引入家用电子消毒柜的原理,很好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在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反应产物中滴入酚酞,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是什么物质使变红的酚酞褪色了呢?根据这一实验简单理解成过氧化钠具漂白作用,那是不合理的,也会在今后的练习中带来问题。所以我们告诉学生过氧化钠具漂白作用是正确的,不过这一实验只说明反应混合物中存在漂白性物质,并不一定是过氧化钠本身,以使学生尊重事实、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初步具有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要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必需确立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地位。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尽量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主题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提供学习目标,设置活动情景或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和需要。

如在原电池一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要学会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反应实质、形成条件等学习目标,然后用一组铜、锌原电池使小灯泡发亮创设问题情景,问是否每个学生桌上Cu、Zn、Fe两两作电极和几种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能否使小灯泡发亮?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讨论,对原电池定义、原理、反应实质、形成条件等有了正确的认识。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厨房用品完成家庭小实验、上网查找资料、走访学校周边化工企业、以及设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题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互助合作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寻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下,我们要将培养人文精神作为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觉贯彻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在现有教育评价机制、高考模式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调整心态,以为祖国培养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已任,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勇于实践,在化学教学中认真贯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师德修养,言传身教,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为培养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有高度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公民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上一篇:一场生动的语文课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前台岗位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