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

2024-07-03

扶贫工作(共11篇)(共11篇)

1.扶贫工作 篇一

援建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有感

2020年8月,我作为援建扶贫干部从上海市虹口区来到云南文山州富宁县从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在扶贫第一线,我亲眼见证了脱贫攻坚事业的波澜壮阔,亲身经历了扶贫过程中感人的点点滴滴,学会了辩证看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经历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渐渐提炼,在提炼中逐步升华,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富宁县地处西南边陲,东接广西,北临贵州,南俯越南,集“老少边山穷战”于一体,既有边疆地区的复杂性又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即使是相邻的乡镇在文化习俗上也存在不小的差异。我们做扶贫援建工作,就是依托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道路,帮助他们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巩固脱贫成效。例如,富宁县海拔高但维度低适合种植木耳和菌菇类,经过援建干部多次实地调研和缜密的科研分析后,投入上海援建资金帮助当地建立起一个食用菌产业园,但在大规模投产时遭遇了菌棒坏死率较高的技术难题,援建干部继续出谋划策,积极联系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经过多次实验解决了菌棒坏死率高的难题,同时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摸索出一套在项目前期大胆探索、实施中期小心求证、尊重科学规律、全过程提供帮助的援建经验。

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做好扶贫援建工作的关键。上海与文山殊异的经济条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把握谋划前瞻性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不同的工作背景也要求我们注重把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任何时候都要能够正视所处环境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扶贫工作中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最重要,只有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积极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拿他们当兄弟、当亲人,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有的放矢。

扶贫援建工作既繁琐又辛苦,但是一想到脚下走过的路、写出来的调研文字和无数个昼夜奋战换来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能为山里尚处于贫困线上的老乡们修上几条路、盖上几间房、发展诺干个产业园,为他们带来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收入,我便会以一种享受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十足的干劲儿又上来了,累并快乐着。

文山是一片充满了干事创业激情的热土,这里诞生了“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西畴精神”。在文山州富宁县扶贫援建的经历让我对“西畴精神”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时代价值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体会。跳出西畴特殊的地理环境再看“西畴精神”,扶贫援建方方面面的工作是对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从上海到云南做扶贫援建工作,不是换个身份下乡旅游,在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克服的不仅仅是山高壑深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更要直面项目落地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满怀正能量去面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辩证看待,用真心付出、以真心帮扶,所做的工作才会真正取得实效,基层扶贫干部的自我价值才会在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中得到实现。

虹口区从1996年开始对口帮扶文山州富宁县,迄今已有24年,我有幸成为众多扶贫援建干部和专业人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在富宁县,我充分感受到当地老乡对扶贫援建人员的感激之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充分体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指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言犹在耳,让人意气奋发!扶贫工作虽苦也累,但作为青年党员,能够在自己风华正茂的年纪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感到的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而是一种能够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幸运和幸福!

2.扶贫工作 篇二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认真学习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 [2014]25号) , 扎实推进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

一、坚定一个目标

就是到2020年, 要实现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一个扭转”, 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 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 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指明, 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 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 从而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针对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贫困对象发展能力, 我省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力争2018年、确保2020年达到“三个显著”的目标:一是贫困现象显著改观。全省现有328万低于2300元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人口中大多数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9.2% 降到3% 以下;保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年均增幅, 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 (市、区) 和3400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5% 以上。到2020年,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 居住条件不适地区的贫困农户得到搬迁安置, 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加强, 支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活力、职业技能素质大幅提升, 农民合作经营机制成熟完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二、突出两个重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这样才有重点。”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抓扶贫开发,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 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突出精准扶贫到户和片区规划实施就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两个重点。现阶段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 这就要求在统筹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同时, 也要注重扶贫到户工作, 瞄准贫困村、贫困户, 一家一户摸情况, 逐村逐户搞帮扶, 把党和政府关于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 确保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区域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 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根据这一新情况新任务, 省扶贫和移民办及时纠正了以往只片面看到区域发展的作用, 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 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龙头企业发展中的简单做法。从社会进程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了, 贫困对象也有发展, 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 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当然, 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 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 所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两者不可偏废。

三、培育三个品牌

3.扎实做好扶贫工作 篇三

总书记的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把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深刻、全面地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民生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这个总结高屋建瓴、实事求是,凝聚了党心民意,也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总书记的报告总结成绩令人自豪,光辉前景催人振奋。报告通篇贯穿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心思想,并突出提高了民生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报告体现了对新问题的冷静思考,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规划,描绘出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挂职锻炼工作总结(扶贫工作) 篇四

一、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理论,为搞好扶贫工作打好基础

一是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在新世纪中央扶贫工作会上的讲话,深刻领会中央关于作好新世纪、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搞好扶贫工作的信心和使命感。

二是尽快掌握和熟悉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等方面的方针、政策。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到扶贫以前,对上述方面的政策了解不透彻,为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参加部里统一组织学习的基础上,我仔细阅读有关文件,将重要的内容抄录在记事本上,以备工作所需。

三是积极用党的廉正纪律要求和约束自己。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改进作风、拒腐防变”主题思想教育活动,认真学习省里统一编印必读教材,并做好学习笔记;积极收看汪洋湖、龙清秀等优秀干部的专题教育片和《厦门走私案》、《“赌”向深渊》、《责任的呼唤》等典型案例教育片。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所担负的扶贫职责,在的工作、生活中注意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拒腐防变的警惕性。

(二)深入调查研究,为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言献策

到伊始,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的分别陪同下,我利用了2周多时间对全县的25个乡镇进行了走访,全面听取了各乡镇的工作汇报,对县农业和农村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在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书面的汇报材料,提出了“打绿色牌、念山水经、唱特色戏、走产业路”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围绕这个思路要“走出去,上台阶,抓质量,增效益”,实施四大战略,即:外向型发展战略、区域化发展战略、绿色食品发展战略、品牌和龙头带动战略。这些意见得到了县里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

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一年来,我又有选择性地到38个村252户农民家中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分别撰写了《充分利用山地草场资源发展我县草食畜牧业生产的探索与实践》、《对当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发展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的思考》、《对打工经济的调研与思考》《调优农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五篇调研报告。此外我撰写的《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文章,分别被《老区建设》、《农业论坛》等杂志刊登,并被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收录到《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学习与实践〉》一书中。

(三)积极争取项目,为农业和农村设施添砖加瓦

一是带领县领导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隶属财政部)汇报,积极争取把我县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二是通过多方努力,农业部等九部委将我县的喜阳食品工业集团列为了国家级产业化示范龙头企业;三是千方百计争取我部和省农业厅在XX年项目的安排中,对我县给予适当倾斜。XX年农业部对支持的项目有: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500万元、生态家园富民项目188万元、白云山农场公路项目180万元、反季节蔬菜基地90万元、优良牧草草种扩繁基地64万元、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60万元、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项目40万元、植物病虫害测报站30万元(以上是中央财政资金,不包括省州财政配套资金),省农业厅的柑橘品改项目7万元,累计投入的中央无偿资金达到1200万元。另外,还争取部里和农业厅各方面的专项事业经费60多万元,以及价值20多万元的书籍和音像资料。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我部的节水旱作、德国的外援项目、乡镇农业综合示范场等项目。

(四)引进技术人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

一是搞好科技扶贫。针对我县已确立的蔬菜、柑橘、种草养畜等三个方面优势产业,我分别邀请中国农科院柑橘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省农业厅经作局、湖南省园艺示范场等单位的柑橘、蔬菜专家到县里传授技术,帮助引进品种,分析产品销售的国内外市场。带领农口有关部门到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省果茶良种场参观考察,并引进适合气候条件的柑橘、桃、梨等水果的优良品种。还带领县畜牧局到内蒙古考察畜牧业生产;带领县农业局、喜阳集团到包头的华资股份实业公司考察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学习和借鉴该企业在调动各级农业部门的支持、发展定单农业具体做法;还带领县农业局到黑龙江考察蔬菜的出口市场。

二是抓好培训工作。抓住我县被农业部等三部委列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县”的契机,及时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与分管农业的县领导一道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农业局、财政局、团县委等单位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培训场所、聘请培训师资、确定培训内容。在县中心班的开班仪式上讲了第一课。

三是创办示范基地。根据新世纪农业发展的需要,各级农业部门主要是通过创办样榜引导农民搞好结构调整的思路,组织县农业局、蔬菜办、扶贫开发办创办了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蔬菜设施栽培示范村、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村。目前示范园按照部里“三圃一园”的思路,建有收集50多份柑橘品种资源的资源保存圃、提供优质苗木的采穗圃和苗圃,占地20亩的新品种引进示范园,引进了25个水果新品种,其中柑橘类8个、油桃5个、梨4个、其他小水果9个;新建占地XX平米现代化连栋温室一座,主要用于展示蔬菜、花卉的新品种。蔬菜设施栽培示范村分别在大妥乡的踏梯村建成了50多亩大棚,昂洞乡的押马村建成了150亩的大棚。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村建在复兴镇的茶甫村,投资30万元,建成集雨节水窖180口,可供300多亩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该村的种植业结构调整。

(四)加强指导管理,为部援项目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作好项目规划。根据部里在扶贫会上确立的我县优先发展的几个支柱产业,在资源状况与开发潜力、产品市场需求及定位、产业技术基础、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制订出了柑橘、蔬菜、种草养畜等三个专题发展规划,并拿出了三个专题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目前,这三个专题发展规划已上报给我县扶贫联系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请他们把关。

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为了使部里有限的扶贫资金能够真正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资金不被挪作他用,经与州农业局商定,部里扶贫项目资金由州里代管,项目的资金管理上采取报帐制,州农业局根据项目进度分阶段拨付资金,县里报帐时必须有我的签字。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工程质量,我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到项目实施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及时与农业局和施工方交换意见。

三、收获和体会

(一)增强了党性,净化了心灵

是一个山区小县,全县28万多人中土家族和苗族的人口比例达到81%以上,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素质不高,思想意识封闭。经过改革开发十多年的发展和国家对县经济长期的扶持,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兄弟地市的对口扶贫,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到XX年底,全县除625元以下的1.82万原生贫困人口外,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全县100%行政村实现了通电、87.7%的村通了路、61%的村用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覆盖率达50%、通电话的村达到64.5%;每年国家和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以及其他扶贫累计达到7000多万元。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可能解决广大农民温饱问题,也惟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党的光荣与伟大,更坚定我的理想和信念,感到自己肩上担子更重了。

在下乡中,看到的乡镇干部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生活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乡政府基本没有一座象样的办公楼,许多乡镇的各站所没有独立办公场所,都挤在政府的院子办公。从县城到各乡镇基本是砂石路,干部进城开会、办事全部是坐班车,而到村里工作则更难,有的边远村光来回要走上一天。大部分乡镇没有可以自主支配的财力,干部只能拿到“光身”工资(工龄、基本、职务、级别)。而其从事工作压力又非常大,许多矛盾都交织到乡镇。通过亲眼所见,真实地体验到基层干部的艰辛,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得益于这样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和他们相比,我们在北京工作的环境、条件和待遇实在太好了,没有理由不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

在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无论是饮食习惯、气候条件、工作条件都对我是个考验,进一步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意志和甘于寂寞、自觉学习的毅力,下乡调研中能做到沉得下、蹲得住。在决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均得到锻炼。

(三)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

5.州党建扶贫工作队员工作总结 篇五

一、工作完成情况

1、完成了州财政党建工作队驻村项目5个(300亩杂交玉米种植、36头能繁母牛养殖、24户危房改造、8户640平方米茅草房改造和10口小水池建设);

2、完成深圳市对口帮扶项目3个(45万元人畜饮水工程、55万元村寨道路硬化和改厕改圈建沼气、17万元学校维修及堡坎建设);

3、完成州移民局、州委组织部、州体育局共同帮扶项目学校建设;

4、完成了另桃路8.17公里(170万元)库周交通复建路的立项、组织审查等工作。

5、完成3万元的网葙养鱼项目,共投放鱼苗2万余尾。

6、争取到5万元资金帮助另桃小学修建运动场,为该校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二、工作基本做法

1、加强自身学习,切实提高党建扶贫工作本领。作为一名州党建扶贫工作队员,我深知扶贫工作的重要。在实施改革开放社会不断取得进步、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逐步走上富裕奔向小康社会的今天,还有相当部分群众生活在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的边远贫困山区,他们大都生活在贫困线下,生活及其艰苦。每当想到这些,我倍感扶贫工作责任重大。为了把此项工作干好,不负党的重托和群众厚望,本人首先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国家移民方针政策和十七大精神,学习

农村各种养殖业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进村入户开展民意调查、召开村组和党员坐谈会等活动期间,及时将所学到的党的理论知识、养殖业实用技术和国家有关移民方针政策向当地群众进行宣传、讲解,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因地制宜,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增收路子。鼓励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消除等、靠、要被动思想,积极主动走致富增收路。通过不断宣传、讲解,增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同时也及时为当地群众答疑解惑,消除了各种矛盾隐患,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助民增收路子。选择什么样的扶持项目能让当地群众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得到实惠,是我们刚刚下来开展帮扶工作的每位工作队员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为了摸清帮扶点的村情、户情,在炎炎夏日,本人与工作队员、乡村干部一道,顶烈日,冒酷暑,历时一周时间,进村入户开展村情、户情调查,全面摸清和掌握了帮扶点的基本情况。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当地群众对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种养殖业等项目比较积极,且要求迫切。针对这一情况,工作队明确了帮扶目标,确定了要求尽快启动实施的帮扶项目。目标明确后,所有工作队员积极主动联系项目实施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启动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通过州水利局与深圳帮扶的人畜饮水项目进行捆绑,现

在帮扶点已开工修建了46口小水池工程建设,现工程已接近尾声,有关单位正在准备组织验收;对养殖业项目,由于前期项目经费不到位、加之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在预计启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本人与工作队员多次到有关部门协调,落实缺口资金,通过各方努力,截止目前,该村已有36户相对比较贫困的农户每户领到了1头能繁母牛、有103户农户每户领到了1头优质仔猪开展了养殖业。同时,工作队还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引导当地想从事网厢养鱼的农户发展网厢养鱼,目前,已有7户建起了60个网厢,该村基本上实现一户一业,群众生活明显得到改善,经济收入较往年有较大提高。

3、积极配合乡党委抓好另桃村的组织建设。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巩固和发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己任,协助乡党委对另桃村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为增强另桃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由一名乡党委副书记兼任另桃村党支部书记,加强了村党支部带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于今年6月20日发展了一名女党员,为党组织增加了新鲜血液;三是多方协调引进资金7万元,解决了村办公用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已建成235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使党支部学习开会有场地,开展活动有阵地。四是开展农村党员培训28人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6人次。五是加强远程教育阵地建设。协调县教育局教师3人次到村培训远程教育技术人员,提高了村远程教育人员驾驭相应装备的能力,同时增添了相关教育软件。使另桃村的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三、工作不足之处

1、自身知识面狭窄,致使扶贫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很好地为群众脱贫致富。

2、对农村工作不是很熟悉,特别是语言不通,导致工作比较被动。

6.马边扶贫工作 篇六

一、基本情况

马边扶贫开发工作自1988年正式开始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政策倾向,适时调整扶贫开发工作战略,明确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夯实扶贫开发工作基础,提升工作质量,创新扶贫方式,取得显著成效,全县贫困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贫困人数大幅减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加快。国家八七扶贫攻坚期间,马边坚持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为中心,以贫困村为战场,坚持到村入户,成功越过温饱,取得丰硕成果,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为新世纪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转折点。新时期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特别是2002年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先后得到中央纪委、省财政厅、省以工代赈办、省电力公司等部门的倾情帮扶。2001年以来,马边牢牢抓住中央纪委定点扶贫的历史机遇,各类扶贫资金投入达到10.63亿元,其中中央纪委协调到位帮扶资金4.3亿元。实施新村扶项目116个,新建通村公路341公里,硬化村道94.6公里,实施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和住房改造13082户(其中移民搬迁4896户,灾后重建4725户,住房改造3461户),解决饮水困难3.6万人,建成城区防洪堤整治工程,建成职教中心1所、中小学校38所、小学寄宿制学校9所,远程教育系统1个、网络教室1所,建成乡镇卫生院12所,村卫生室1所,开展各类培训16.63万人次,劳务输出13.6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72亿元。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6.55万 人减少至2009年底的1.732万人(以785元的旧标准计算),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14万余人。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2亿元,增长10%;实现财政总收入1.45亿元,增长4.6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019万元,增长20.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亿元,增长17.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9亿元,增长54.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74元,增长10%。

二、存在的问题和症结

通过实施扶贫项目,马边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和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与内地市县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特别是在农村,贫困问题仍然严重,主要表现为:

(一)贫困户收入低,贫困发生率高。据初步统计,目前马边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6万人余人,还有近2万人人均纯收入仅高于贫困线,贫困发生率高达24%。

(二)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马边地处乐山市边远地带,山势陡峭,旱灾、洪灾、雪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村落建设资金短缺,交通条件落后,农村电网急需要改善,安全饮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治。

(三)教育卫生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教师学历不高,乡镇医疗卫生队伍后继无人,农村医疗救助保障体系不完善。

(四)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绝大部分地方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村专业协会数量少,涉及领域不广,带动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驾驭市场能力弱;近年来由于乡、村财力十分困难,投入到农业实用技术上的培训费十分有限,加之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五)扶贫开发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十分尖锐。马边贫困村,多在边远山区、高寒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既难脱贫,又易返贫,增收脱贫十分困难,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三、保障措施

(一)继续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总负责,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为具体牵头部门。结合“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工作,加强工作责任落实,加强部门协作,形成上下齐心协力抓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目标督查。扶贫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要定期围绕扶贫工作目标、重点项目,进行及时督导检查。

(三)巩固扶贫队伍。要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优秀的干部专项从事扶贫工作,并强化对扶贫干部的业务培训工作。

(四)加大资金争取。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各级对马边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协调、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五)强化资金整合。制定资金整合意见,将各类扶贫资金统筹起来,统一规划,集中投放,真正做到“整合”使用。

(六)建立发展资金。以争取社会帮扶资金为为基础,充分结合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和到户贴息贷款项目,成立以解决贫困群众具体困难的扶贫基金,以“小额借贷、短期归还、贴息扶持”的方式,解决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每年根据县级财力水平,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扶贫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培育。

(七)加强资金管理。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和县级财政报帐制。每笔资金的使用必须通过项目乡镇、扶贫部门、县财政和分管领导层层审核,层层把关,确保扶贫资金没有“截、流、漏、分”等现象。

四、2011-2020年扶贫开发规划设想

到2012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促农增收产业初具规模,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10%以上;到2015年,基本解决贫困群众增收、住房、行路、上学、就医等问题,通过发展壮大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发展差距,提升现代文明水平,基本达到全市发展平均水平;到2020年,经过后续帮扶发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达到全省发展平均水平,实现与全省同步小康的目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大整村推进工作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到2012年,使贫困群众居住环境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到2015年,基本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二是加大县域公路建设力度,打破发展瓶颈。抓好马边至沐川梨子坝段二级公路建设,力争在2013年10月前建成通车;抓好县乡公路网络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等级结构,提高县、乡、村道路通达通畅水平,并围绕产业基地提高交通保障能力,建成外联内通的交通网络,到2015年,通村公路通畅率达75%以上;三是大力实施农村能源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到2012年,使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得到大幅度提升,供电质量明显改善,农村户用沼气达到6900口;到2015年,农村电网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农网技术装备逐步提高,农村户用沼气达到10000口;到2020年,把我县农村电网建成网架坚实、参数优良、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通讯完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农村电气化农网;四是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用水难”。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到2012年,增加解决2.4万人安全饮水,实现农村安全饮水比例达到77.2%;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二)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拓展增收渠道。一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为贫困群众增收开创新局面。切实抓好林竹、核桃产业发展。加大木质工业原料林建设力度,每年新增木质工业用材林3万亩,稳定扩大竹林面积,积极发展以核桃为代表的干果产业,到2015年,竹林面积达到40万亩,核桃面积达到10万亩。以有机茶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马边绿茶”品牌建设,到2012年有机茶园面积达5万亩,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有机茶园稳定在5万亩。实施畜牧产业规模开发,突出抓好有机禽蛋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机畜禽产品基地覆盖范围,形成规模生产,发挥带动效益,到2012和2015年,基地村分别达到30个和60个,养殖量达到100万只和300万只。努力推广优质脱毒马铃薯,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到2012和2015年,种植面积分别达5万亩和10万亩;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贫困农户增收拓展新途径。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立足我县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制定引进企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到2012年通过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培育1家以上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5年,培育3家以上产值达5000万元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实施贫困劳动力培训工程,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按照市场引导和尊重意愿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着力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努力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提高组织化程度,为外出务工人员搞好全方位保障服务。到2012年,劳务培训达到10000人;到2015年,劳务培训达到20000人;到2020年,劳务培训达到35000人。

7.扶贫工作 篇七

一、“精准扶贫”的探索与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指出:“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 要一家一户摸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2013年1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 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 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要精准扶贫, 切忌喊口号, 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9月中旬和10月上旬, 李克强总理两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扶贫工作时, 都对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13年4月, 汪洋副总理在甘肃省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时, 提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必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3年6月28日, 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 目前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是许多地方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即便一些地方开展了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工作, 也往往不能真正瞄准贫困户建立帮扶机制, 不同程度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要下决心摸清底数, 在全国开展到村到户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 完善贫困识别机制, 改“大水漫灌”为“滴灌”, 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 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对扶贫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 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只有这样, 才能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广东省扶贫开发探索出的“双到”经验对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2013年12月,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 [2013]25号) , 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工作要求。

搬迁前居住在深山区农户的房屋

搬迁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房屋 (地陷造成房屋墙体开裂)

搬迁前居住在深山区农户的房屋

搬迁前居住在深山区农户的房屋

二、江西省搬迁移民的实践及萍乡市搬迁移民现状

江西省搬迁移民始于2003年, 当时在修水、万安、遂川三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先行试点, 2004年至2007年在江西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试点, 2008年至2012年扩大到41个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县实施, 其中2011至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 开展了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 2013年起搬迁移民在江西省全面铺开。

萍乡市是自2004年首次在莲花县开始试点搬迁移民的, 自2011年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后, 才扩大到全市其它县区实施。到2013年为止, 萍乡市从深山区、地质灾害威胁区、环境污染区等共移民2.2万余人。由于前期针对性不强, 移出的2万余人中, 极少是贫困户和特困户。2014年通过落实精准扶贫要求, 对贫困户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后, 统计得出萍乡市2014年深山搬迁移民项目计划2118人中, 贫困户人口为35户88人 (其中特困户人口11户20人) , 仅占年度项目计划人数的4%。因此, 可以说当前实行的搬迁移民工程存在扶贫精准率低的问题。

三、搬迁移民实践与“精准扶贫”之间的矛盾与困惑

当前, 江西省实施的搬迁移民政策和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全面落实“精准扶贫”要求之间存在不少矛盾和困惑 :

(一) 集中安置方式与群众自愿搬迁原则以及困难群众实际之间的矛盾

从2013年起, 江西省实行搬迁移民进城进园集中安置为主, 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辅的梯度安置模式, 改变了原先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安置模式。作为扶贫开发主要形式之一的搬迁移民扶贫, 特困群众的搬迁安置是重点, 也是难点。多数的特困群众因家庭劳动力短缺或病残等原因, 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到离现有居住地较远的安置区生活, 而更加愿意投亲靠友就近安置。我们以往通常的作法:一是将五保对象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安置。二是对不符合集中供养安置的特困家庭, 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 有条件的才在乡镇中心村统一建设公寓式安置房, 进行免费居住。三是对有一定劳动力的特困户, 鼓励他们投亲靠友分散安置, 或购置当地村民的旧房并接管该村民田土, 按当地产业链从事农业生产。四是过渡安置。对那些想进城暂时又确无能力购买安置房的特困户, 鼓励他们先租公租房, 待条件成熟后再按现行政策帮其办理产权手续。但是, 这种作法在当前的安置模式下却无法得到上级政策的有效扶持。

莲花县御景湾移民安置小区 (进城进园安置)

建设中的湘东区东桥乡中院村集中供养公寓 (住房救助工程)

建设中的芦溪县源南乡石塘村安置点 (中心村安置)

上栗县东源乡楼下村移民在建房屋 (分散安置)

(二) 建房补助标准与日益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人工劳务费之间的矛盾

从2003年开始实施深山移民搬迁以来, 直至2012年, 国家移民建房补助标准一直是3500元 / 人, 2013年江西省将移民建房补助标准提高至4000元 / 人, 即便如此, 如平均按每5人一户算补助资金才2万左右, 而十年来物价和工价均上涨, 当前建一栋一层90平方米新房, 总投资至少也要7至8万元。所以, 贫困的农户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 享受移民搬迁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

(三) 无土安置与贫困移民后期生活保障之间的矛盾

自从在修水等一些地方试行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无土安置扶贫方式取得较好效果后, 目前江西正在全省全面推行无土安置这一移民扶贫方式。我们认为, 各地的政情、民情和自然环境不尽相同, 尤其在萍乡市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城区和工业园区的就业状态相对饱和, 再加上贫困移民农户本身是弱势群体, 又无一技之长就更难就业谋生。而现行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政策和手段在短期内难以奏效, 因此移民搬迁后的生活保障扶持是一大难题, 也是贫困农户是否愿意搬迁的后顾之忧。

四、对搬迁移民扶贫政策和方式的建议

江西省搬迁移民扶贫实行集中安置政策, 推行进城进园集中安置为主, 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辅的梯度安置模式, 无疑是现阶段搬迁移民扶贫的较好方式方法之一, 符合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 是今后搬迁移民的大趋势所在。但是, 就目前来讲在实际操作中, 尤其是在落实“精准扶贫”要求上, 还是存在很大难度。如何让“精准扶贫”真正体现在移民搬迁工作中, 我们的建议是 :

(一) 实行灵活多变的安置方式

在一如既往实行集中安置政策, 推行进城进园集中安置为主, 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辅的梯度安置模式的前提下, 还是应该辅以分散等其它多种安置方式, 在安置方式上实行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和特殊分散安置并存的模式, 如此一来, 更加贴合实际民情, 更便于实际操作, 更利于提高精准性。

(二) 加大差别化扶持力度

由于搬迁移民就经济状况而言, 有富裕户、一般户和特困户, 为保障他们特别是贫困、特困群众整体搬得出, 宜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 在今年出台的搬迁移民贫困户和特困户分别提高建房补助1000元/ 人和2000元 / 人的差别化扶持的基础上, 针对自愿搬迁而又因贫困无力搬迁的特困群众, 在确定其贫困身份的前提下, 加大差别化扶持力度, 可以采取成倍提高其建房资金补助标准, 或采取补助政策叠加措施, 或动员和引导社会 (主要是企业和个人) “一对一”帮扶等办法, 帮助特困户解决资金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

(三) 创新帮扶机制, 攻克后扶难关

结合“精准扶贫”的扶贫到户机制, 重点瞄准贫困搬迁移民户, 进行责任制帮扶, 对那些因无土安置造成搬迁后无生活保障、生活困难的贫困户或有此顾虑的贫困户, 我们可以在有针对性的落实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帮扶机制, 安排机关干部或有关单位、企业, 开展“一对一”帮扶, 并实行脱贫目标责任制, 从而使搬迁了的贫困户走出贫困泥潭, 让想搬又有顾虑的未搬迁的贫困户树立美好生活信心, 从而走出大山, 走向希望。

8.透过广州帮扶看扶贫工作 篇八

推动资源外向对接

广州市道路扩建办帮扶南兴镇麻廉村,把村民1667亩土地流转集中起来,引入浙江老板承包种植大棚西瓜,每亩地收入从原来收入1000元增加到2300元,农民在种植场打工,每人另有3000元的月收入。经营成功的关键是,麻廉村拥有优质土地和良好生态环境,西瓜品质好无污染,能够进入上海、杭州等地大市场;浙江老板在浙江能够拿到菜篮子工程的高额补贴,一亩地收入1万多元,扣除仍然成本,每亩地的收入也有7000多元。总体看,农民增收、老板致富的根本因素,是湛江优质土地资源与外地优惠政策、庞大市场等优势资源的成功对接。

推动资源高效利用

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帮扶雷州企水镇边巷村,把全村800多亩的水田利用起来,种植一季水稻,种植两季圣女果。他们成立圣女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种苗、肥料、农药、收购和销售的办法,在种植圣女果的品种上不断改进,把圣女果从蔬菜变为水果,从红妃六、万福到紫色果、黄色果,价格翻了几倍,一亩地收入5000-2.5万元不等。帮扶单位还建立了三个收购站和一个农贸市场,在广州、珠海等地建立销售点,畅通经营渠道,吸引和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让农村的土地种植收入普遍提升了六七倍。

巧妙利用富余资源

广州燃气集团帮扶遂溪洋青镇文外村,广州港集团帮扶吴川长岐镇顿流村,拉动周边老板投资养殖牛、羊,开辟养殖示范基地。因为近年来,当地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的山林和田地种植利用率不高,草木茂盛,适宜开发牛羊养殖,在广东发达地区和港澳地区,能够卖到好价钱。另外中央倡导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实施土地流转,为集中闲置土地开辟牧场,提供了較大方便,同时也能够获得国家相关政策补贴。此举不仅发展了村集体经济,也为当地群众开拓了一条致富之路。在这里可以看出,农村脱贫致富,也就是针对农村实际,落实国家富民政策。

充分挖掘潜在资源

广州港集团帮扶顿流村,自身投入30多万元,带动村内老板和普通村民,捐资54万元安装了6公里的路灯,捐资129万修建了一座跨河水泥桥,捐资60多万元修建了边坡自然村文化楼。这个行政村的群众,外出务工当老板的较多,但是村内建设水平却很一般,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工作带头人,需要做的就是凝聚和发动群众。广州港集团的驻村干部,特别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充分尊重群众,让群众当家作主,村子的建设发展才有了深厚的源泉。

9.扶贫工作有感 篇九

【篇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谈及脱贫攻坚,深情讲述了一个关于“金扁担”的故事,乡亲们的愿望从“能吃饱肚子”,到能吃“净颗子”,从“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到“干活挑着金扁担”……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时间紧、任务重,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难度增高、压力加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锻造务实担当的“铁肩膀”,让群众真正挑起脱贫致富的“金扁担”,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乐于吃苦,提升扶贫政策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要干字当头。这既是职责要求,也是从政本分。现在脱贫攻坚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攻坚拔寨的决战时刻,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不肯吃苦卖力,既打不开局面,更干不出成绩,甚至会导致功亏一篑。党员干部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持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全力以赴、尽锐出战,全面落实好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解决好贫困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以担当作为、实干实绩践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落实落细落地。

善于攻坚,务求扶贫精准高效。“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面对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要认真研究思考,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马上就办、一抓到底的工作落实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工作底数,找准问题症结,定好工作措施,列出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聚焦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集中攻坚克难。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开展“回头看”,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多方发力,多方帮扶,形成战役合力,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敢于坚持,确保扶贫实效长效。“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注重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提升其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创业能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突出选优配强建设高素质领头雁队伍,加强脱贫攻坚干部业务培训,确保驻村干部和新调整镇村干部全部轮训一遍,打造一批能打胜仗的指挥员、带民致富的领路人。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特色产业人才引育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实现脱贫不返贫,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

【篇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基层党员干部唯有坚定认识、备足弹药、开足火力,才能攻下这个‘坚’,确保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守好听党跟党的“思想阵地”。大江大河的“中流砥柱”,一旦有惊涛骇浪袭来,就越发巍然挺立,展现平波镇浪的巨大力量。一个国家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主心骨越是坚强有力,就越能凝聚风雨无阻的力量。在我国脱贫的道路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自觉,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学出担当、学出信心、学出责任、学出干劲,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中,把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切实增强夺取决战决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守好选人用人的“责任阵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看担当。脱贫攻坚战役持续至今,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从大别山区到乌蒙山区,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践行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的铿锵承诺,其中一些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挑起责任的担子。组织部门要从一线战贫生动故事中树立典型,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对标正向,坚持做到既要吃苦耐劳、知责尽责、奋进有为,更要善于学习思考、不断提升完善自我。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加大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力度,着眼实战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胜脱贫攻坚的新思想新论断,培养造就一支懂政策、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阵地,把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一贯表现作为政治素质考察的重要方面,提拔重用一批在脱贫攻坚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勇于担当。

守好党建引领的“产业阵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产业是助力脱贫攻坚、富民强村的物质保障和坚实支撑。要科学引领村集体产业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和农民主体作用,指导各个村党组织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因村而宜、因村施策,选对路子、选好项目,建大建强本村的集体经济。要科学引领贫困户春耕备耕工作,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充分发挥带头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自己产业发展等方面贡献组织和个人力量。要科学引领就业扶贫方向,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

【篇三】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决胜脱贫攻坚战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紧目标、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方能让“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绷紧弦。截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仍没有脱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们,切不可在这临门一脚的紧要关头,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唯有以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方能将“硬骨头”啃下,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对于已经脱贫“摘帽”的地区,党员干部也不能掉以轻心,“躺在功劳簿上睡觉”,需进一步调查了解以脱贫群众的生活现状,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目标上瞄准靶。“箭”最终能否正中靶心,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没有脱贫的大都是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不好、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根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做好做实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子上,拔掉穷根子。同时要注重扶贫扶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干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落后命运。

行动上拉满弓。“箭”要射得远、射得中,必须拉满弓。如何来拉满弓呢?要肯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像80后“白头干部”李忠凯等扶贫干部般脚上沾满泥土,做到讲农民话、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为贫困群众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要用真心、动真情,学习“扶贫之花”黄文秀,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让贫困群众获得真正的实惠、感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篇四】

脱贫攻坚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胜冲刺阶段,任务艰巨,时不我待。作为新时代的“小鲜肉”,年轻干部须在“小”字上做文章,在“鲜”字上下功夫,在“肉”字上见实效,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小”字上做文章,于细微处见初心。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脱贫攻坚没有小事,年轻干部要把困难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从小处着手,扎实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不能“因事小而不为”,年轻干部要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与群众“结穷亲”,俯下身子倾听困难群众心声,理顺民意、摸清民愿。通过建立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联系卡、帮扶贫困户信息登记台帐,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主要收入、子女教育、劳动能力、低保及医疗保障等情况,把每一个贫困户的底子摸清摸透,掌握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及致富优势,细化扶贫措施,因户因人施策,为精准脱贫打下良好基础。

在“鲜”字上下功夫,寻得源头引活水。脱贫攻坚,若烹小鲜,只有兼顾食众口味“荤素搭配”,并予以恰到好处的烹饪,方可使淡淡鲜香回味持久。作为基层扶贫年轻工作者,必须开阔视野、把握当前、着眼长远,创新思维模式,因地制宜规划,制定可操作性强、科学准确的实施方案助推精准扶贫。充分发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长,结合当地实际,通过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从单向受益扶贫转为双向受益扶贫、从不可持续扶贫转为可持续扶贫,让全社会都参与到扶贫中。

在“肉”字上见真效,实实在在拔穷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要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脱贫攻坚不是凌空蹈虚,扶贫的关键在于“扶实”。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年轻干部要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干字当头,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真心实意帮扶、真抓实干推进,用心用情用力脱贫攻坚。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帮什么”的原则,多从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方面下功夫,严格落实好各级惠民扶持政策,认真谋划好扶贫产业,力争扶贫项目落地,将扶贫举措落到实实在在的脱贫效益上。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脱贫攻坚总攻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切实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气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中去,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让我们一起做脱贫攻坚的“小鲜肉”吧!

【篇五】

漫漫脱贫路,殷殷民生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向当地居民亲切地说到:“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一番真诚而质朴的话语,既是向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给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打了一剂“强心剂”。广大扶贫干部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为鞭策,大力发扬不畏艰险、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同步跃出“贫困线”,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上下同欲、勠力同心,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壮丽篇章。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脱贫攻坚任务依旧容不得半点疏忽,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最烫手的烤山芋,仍需绷紧弦、加把劲。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拔穷根、治穷病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必须将以往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走马观花转变为下马看花,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将措施落地落细。扶贫干部要坚决摒弃“距离产生美”的错误思想,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账本,多走村串寨、进家入户,和贫困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通过拉家常、问冷暖,让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要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积极思考谋划,下一番绣花功夫,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能够落到点子上。

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虚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容不下任何形式主义的“沙子的”,扶贫干部是捧着一颗真心,带着一份真诚,付出一片真情,干出一番实事;还是热衷于算账式脱贫、游走式脱贫、虚假式脱贫、指标式脱贫,在群众那里都是一目了然。因此,扶贫干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实一点、再实一点,将各项脱贫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出实效。要将脱贫攻坚作为检验作风的考场,进一步健全跟踪问效机制,对剩余贫困人口实行台账式管理,通过记账、理账、清账的方式,客观真实地掌握贫困群众的诉求是什么,扶贫干部对此做了些什么、效果如何。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持续紧盯脱贫攻坚领域可能存在的作风问题,强化日常监督防止“慢作为”,正风肃纪整治“不作为”,惩防并举杜绝“乱作为”,以监督实效保障“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脱贫攻坚不是一阵风,更不能雨过地皮湿,必须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功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对于今年全面完成现行指标的扶贫,我是有信心的。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就看这些基本的措施是不是稳定的、持续的。”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并不是最终目标,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才是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题中之义。广大扶贫干部要在立足当下的同时,主动放眼长远,加快补齐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建立长效机制。要大力实施“造血”工作,注重扶志与扶智的有机结合,不断做细做实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保障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能脱贫,更能致富,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篇六】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极为关键的一年。我们要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加强精准帮扶指导,以务实的作风抓好各项扶贫任务的真落实,以诚挚的情怀耐心细致地做好广大群众工作,赢得群众满意和认可,让群众为脱贫攻坚“点赞”。

要感恩党的好政策,为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点赞”。我们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的时候,要向广大群众耐心细致地讲清楚:党中央向全党全民全社会发出脱贫攻坚战总动员令以来,聚焦贫困地区,聚焦贫困人口,聚焦精准施策,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惠民好政策,使我们本来贫穷落后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村里修通了宽敞安全的道路,极大方便了生产生活,再也不用肩挑背驮了;你看,村里建起了坚固方便的水塔,涓涓细流引进屋,再也不用走几十里山路挑水吃了;你看,村里开展农网改造,照明和动力用电充足,山村的夜晚告别了黑灯瞎火;你看,村里接通宽带网络,人人都有了自己的手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了;你看,村里盖起了标准化卫生室,医药器械配备齐全了,基本医疗问题解决了;你看,村里最漂亮的房子要数咱们的党支部大楼,三层房子那是带领我们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乡亲们,您说咱们的家乡变化大不大?要不要“点赞”!

要感恩干部的良苦用心,为身边亲朋好友的美好生活“点赞”。我们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的时候,要向广大群众耐心细致地讲清楚: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各级党员干部纷纷主动请缨来到广大农村精准扶贫主战场,虽然是初心所望,虽然是使命所使,虽然是职责所在,但是我们的干部和您的儿女一样,他们也有年迈的父母,他们也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也有“焦头烂额”的家庭日子,然而他们五年来如一日,舍小家顾大家,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始终以乡亲们脱贫致富为最大的使命和光荣,咱们要感恩干部的良苦用心。正是有了这样一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帮助,咱们身边的亲朋好友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看一看他们走进了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外出打工不再单打独斗,实现了稳定收入;看一看他们走进了村合作社,在能人大户的带动下,发展了长效和短效脱贫产业,增收致富有了保障;看一看他们现在斗志昂扬、精神抖擞、忙里忙外,不再一天无所事事混日子,今天安居乐业过上了美好生活!乡亲们,您说咱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变化大不大?要不要“点赞”!

10.扶贫工作汇报 篇十

会议分别听取了基础设施、资金政策、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公共服务、组织保障、综合协调专责小组7个专责小组及各乡镇专项工作汇报。

会议要求,县扶贫各专责小组按照市督查组提出的整改要求,对照本部门工作职责,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各自专责工作方案;乡镇扶贫工作站要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扶贫工作机构高效运转。

11.铁路东村街道低保扶贫工作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城市低保;扶贫开发;探析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上级指示及兰州市城关区民政局有关精准扶贫文件精神,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铁路东村街道办事处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將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铁路东村街道位于城关区铁路新村东街905号,辖区占地面积0.77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7879户、50062人。其中低保家庭226户、344人。

2 贫困户贫困原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该辖区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外来流动人口,生活不固定,缺乏就业岗位

进城农民工是典型的城市贫困人口,城市服刑、劳役人口,企业改革的下岗职工,离开原岗位之后,他们因为文化程度、年龄等原因很难找到工作。

2.2 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2.3 身患重病、重残人群,缺乏劳动力,无劳动力

身患重大疾病、残疾人生活无法自理,还需要家人照顾,自己无收入,还拖垮了整个家庭,日常生活非常艰难。

2.4 城市“三无”人员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由丧失或无劳动能力与依赖性人群组成,老年人、残疾人和处境困难的儿童等。他们是民政工作的重点救助对象。

2.5 在岗贫困者

亏损企业中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主要集中在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以及相关的弱势行业,他们是潜在的下岗失业人员。

3 存在的问题

3.1 民政队伍力量不足

民政队伍建设需要加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只有一人管理民政工作,在建立动态管理,为民施策过程中,大量细致的核查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救助流浪、身患重病、重残人群等,联系医院、医治、扶残等, 需要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协作。基层工作人员力不从心。

3.2 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

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户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很差,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影响了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3.3 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

扶贫开发工作与城市其他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40%以上,如何家庄社区牢狱刑满人员居多,多数患有重病使家庭贫困。“因教返贫”的现象仍是常态,中高等教育费用在贫困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4 工作中贫困案例

实例一:这家贫困户共7人,一位83岁的老太太,患有多种疾病。大儿子61岁无业患有肺肿瘤,育有一儿子。二女儿58岁退休工人患有心脏病、肝硬化,育有一女儿。三女儿48岁是环卫工人,腿部有残疾,育有一女儿。全家月收入不足3000元,医药开销近万元。根据兰州市扶贫政策我们立即予以救助。①立即进入低保审批程序。②近1年的医药费用报销85%。③立即协调其他相关部门予以特例救助。但离他们脱贫只是杯水车薪。

实例二:这家贫困户共3人,父亲一人工作,母亲无业在家照顾天生弱智下半生瘫痪的女儿。全家月收入不足5000,每月医药费12000元。同样我们根据扶贫政策予以救助,他们仍然无法脱贫。

实例三:这家是个孤寡老人76岁,男性,患有老年痴呆,无任何收入。我们根据扶贫政策将他送入政府康复中心,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纳入城市低保。

5 思路和建议

5.1 建立科学、合理的低保资金筹措机制

中央财政城市低保转移支付制度化,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央、省、省辖市、区四级低保资金筹措机制,明确各级财政应负担资金的量化指标。并大力开拓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团体、个人进行资助、捐赠,从福利彩票收入中提取适当的比例,减持部分国有资产股,变现部分国有固定资产,倡导群众互济互助等,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以政府各级财政负担为主、社会团体为辅、群众自行帮困为补充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保障模式。

5.2 加强综合协调,发挥全社会救助保障效用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围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渠道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物价等部门应及时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同时工商、税务、教育、卫生、房管及水、电、煤气等有关部门应制定和落实对贫困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实行住房、就业、医疗和教育救助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从不同层面来缓解城市低保对象家庭的困窘程度:

①为享受城市低保的家庭提供就业帮助。

一是实行政府统筹就业岗位的方法,优先安排困难家庭成员再就业。

二是积极建立社区服务实体,为保障对象家庭提供形式多样的再就业机会。

三是切实给予自谋职业者优惠政策,鼓励并帮助保障对象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状态。

②对享受城市低保的家庭提供医疗救助。

一是保障对象可以持有关凭证到指定的医院优惠就医;

二是对有大病重症的病人家庭实行年定额医疗救助制度。

③对保障对象家庭子女减免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行广泛的助学金制度。

④建造部分廉租房,特供受保障对象租住。并充分利用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了解困难职工情况的优势,加强沟通与合作;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形成全社会互助互济的良好风气。

5.3 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低保工作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县(区)建立社会救助中心,在街道建立社会救助站,在社区建立社会救助点,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从而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以适应低保工作迅猛发展的形势需要,并为将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化管理奠定基础。

5.4 建立低保評审体系

建立完善的低保评审体系,是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保证。可分别在办事处和社区设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等组成的低保评审委员会和评审小组,对申请人是否符合低保条件进行集体评议,使低保待遇的基层审核过程更加趋于公平、合理。

5.5 建立低保信息网络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基层低保信息网络管理体系,是提高低保工作办事效率、规范办事程序的重要手段。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推进低保网络化建设。二是积极推进低保数据库建设。及时将低保对象普查资料和低保对象档案纳入微机管理,确保低保基础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并通过网络化管理,做到了“档随人走”,有效地解决“人户分离”问题,避免异地重报和双重骗保现象的发生。

5.6 建立资金社会化发放体系

建立资金社会化发放体系是保障资金安全运行,杜绝腐败的重要途径。低保对象可以直接到任意一家银行或邮政储蓄网点领取低保金,这样既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控制了虚报冒领、私自串用、营私舞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保证了低保资金的安全运行。因此,实现低保金社会化发放是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操作的重要措施。

5.7 建立低保监督体系

上一篇:二手房购买合同买家版下一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用户管理规程(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