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论文

2024-12-12

结构化教学论文(共13篇)(共13篇)

1.结构化教学论文 篇一

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张建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当前,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技术只有为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对实际教学产生实际影响,因此,教师素质日益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其中一个核心问题。

一、当前的两种分析思路

对事物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思路。在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时,当前主要有两种思路。

1.从教学中的具体活动形式来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

许多学者从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不同活动来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比如,万云英(1987)把教师的教育能力区分为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简洁生动的言语表达能力、机敏地处理偶发事事件的能力、多方面的组织能力、具有创造性和因材施教的能力等五个方面。这种划分方法是较为常见的思路,潘菽(1980)在分析教师的教育能力时也基本采用了这种思路。

2.从活动的一般结构来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最近,有的学者从活动的一般结构来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比如,有的学者(周建达、林崇德,1994;沃建中,1994)把教学能力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3.对两种思路的评析

应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结构,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划分,但划分应该是有依据的,在逻辑上是严密的,而且,到底如何划分应考虑划分的具体目的。从教学中的不同活动来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易于理解,能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但这种划分又存在自己的缺陷:随意性太大,甚至成了各种能力或技能的罗列,这显然不符合“结构”的持点。正如辛涛、林崇德(1996)的分析,以往对教学能力的研究多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即选取一些特征或品质,找出那些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成份,这种研究没能对教师教学的活动过程做深入的分析,这无疑会妨碍对教学能力的整体把握。从活动的一般结构的角度,把教学能力划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这从逻辑上来说是较严密的,但这种划分思路是把一般心理结构的划分方法推演到对教学能力的划分上,而不是以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深入分析为基础的,它所划分出来的单元比较抽象,远离了具体的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在指导教师培训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它把大量的内容划到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中(如把对教学、对学生的了解与一般的认知加工能力放到一起),显得过于笼统。因此,要想勾画出教学能力的整体结构,同时又体现教学活动的具体特征,以便为教师培训提供明确的指导,最适当的思路是以对教学活动过程(结构)的深入分析为基础,从教学活动的结构去揭示教学能力的结构,既反映这种能力的整体结构,同时又贴近教学活动本身。下面我就试着在这方面做些努力。

二、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它有一定的引导和组织,并以发展学习者的经验结构作为交往的目标。在这一交往活动中,教师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主要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主要需要进行以下四种活动:知识的组织与变换、教学设计、主题性沟通和课堂组织,另外,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教师同时在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在这五种活动中,主题性沟通和教学组织是实际展开的教学活动,而其它三种活动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调节。在具体教学中,这五种活动不断交替、相互交叉,它们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见图1)。以此为基础,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教学设计能力、知识加工能力、主题性沟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下面我们就对这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图1 教学活动的结构

1.知识加工能力

这是指教师对知识(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和变换的能力。教师当然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但对教学而言,只是理解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必须具有组织知识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的要点,理请各要点间的逻辑联系,确定哪些知识点是基本的,哪些知识点是由基本知识点推导出来的,从而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并用一定的方式描述这种结构,比如概念图的方法等。而且,教师还要具有使用各种表现方式来描述知识的能力,比如,同样一种现象,可以用语言描述,可以用模型、图示来表现,也可以用录像或实物等,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采用多种方式表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适应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2.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以对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理解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以及具体的师生沟通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要设计教学的总体进程,就是要确立教学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总体思路以及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好教师很注重这种教学设计。另外,教师还要设计出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如小组合作、班级授课、个别学习等,设计出师生沟通的方式,如呈现信息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的策略、探测学生的内部经验结构的途径等.这依赖于教师对各种教学策略的掌握。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在教学之前一次性完成的、静止不变的,它需要针对教学中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和扩充,特别是具体的教学策赂更是如此,这种调整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加工。研究表明(Westerman,1991;王小明、胡谊,1996),专家教师的教学计划更灵活,他们注意预测学生在课堂中可能的反应,并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反应随时调整教学计划。3.主题沟通能力

这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洞察和理解学生的想法的能力。主题沟通能力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既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也包括借助其它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比如借助于板书、投影、录像、计算机等。沟通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理解学生的能力,这种理解不仅是听懂学生的表述,判断其正确与否,而且要从学生的表达中进一步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是出于怎样的思路,其中有什么潜在的观念,这些思路、观念是否恰当,不足在何处,症结在何处。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观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些方面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探测和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包括口头提问、作业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活动(如实验、讨论、问题解决等)的观察等等。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促进人际沟通的技术,比如“述义”,即在听了对方的话后,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话说一遍,看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对方的意思。教学要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不单单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谈论(talk)、会谈(conversation)和问答(dialogue)是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告知(telling)、教给(teaching)和讲演(lecturing)则常常是单方面的影响。

研究表明,专家教师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从实例中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更注重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表现来推论教学的效果(见王小明、胡谊,1996)。

4.教学组织能力

这是指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维持教学秩序的能力。教师既要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如讨论、实验、观察等,同时又要能在教学中处理课堂交往中的各种偶发事件。教学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分为扰乱秩序的犯规行为和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张春兴,1983),前者包括侵犯他人与纠纷、亲呢动作、惹人注意、反抗权威等,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包括不能集中注意、态度不当、不能遵守时间、缺乏独立行动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需要采取应对措施。专家教师往往更能制定出明确的课堂规则,说明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执行。他们常常利用各种交流的手段,如脚步声、眼神、手势等。教师综合应用各种策略解决各种问题和冲突的能力常常表现为教育机智,这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它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和果敢的意志,也源于他教育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爱。周建达、林崇德(1994)对22岁-55岁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机智进行了研究,结果是教育机智随年龄增大而发展,其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实际上反映出,随着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认知加工的复杂性和辩证性在逐步发展。

5.评价反思能力

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监视自己的各种教学活动,对它们的合理性和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以便作出相应的调节,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它既包括教学后的总结反思,又包括教学过程中的监视;它包括对教学中师生之间围绕教学主题所进行的沟通活动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学组织活动的评价;既包括对教学实际情况效果的监视,又包括根据这些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决策所做的进一步的分析,这种深人的反思是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张建伟,1997)。研究表明(Livinston & Borko,1989;见王小明、胡谊,1996),新教师在评价一堂课时更注意其中的细节,如自己讲得是否清楚、板书怎样、学生的纪律怎样等,而专家教师更多地注意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以及那些他们认为对教学目标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辛涛等(申继亮、辛涛,1995;辛涛,1997)提出了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用来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基本上相当于这里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评价反思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从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把它分为知识加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主题沟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评价反思能力,但愿能抛砖引玉,对认识教学能力的结构有所启发。参考资料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444-452页。

2.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的教学监技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l期。

3.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55页。

4.王小明、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6年第3期。5.沃建中:《提高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行为效能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3期。

6.辛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土论文,1997。

7.辛涛、林崇德:《教师心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4期。

8.张春兴、林清山:《教育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1983年版,第358-371。

9.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10.周建达、林崇德:《教师素质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1期。

(文见《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12期

2.结构化教学论文 篇二

在几年有效教学的实践中, 我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做好结构化预习工作至关重要, 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结构化预习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什么是结构化预习

所谓结构化预习, 就是学生依据学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看, 它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

二、结构化预习的功能

结构化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 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 了解重点, 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的过程中, 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疑难问题提出来, 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 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预习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具体而言, 预习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 对即将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懂, 哪些内容自己还未弄懂, 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没弄懂的部分, 课堂学习更具针对性了。 (2) 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 课堂上同学展示什么、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 盲目记笔记而顾不上交流、听课。 (3)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 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独立地质疑、探究、接受新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 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 有时还需要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弄清前后知识的联系, 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这比单纯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三、如何进行结构化预习

1. 改革传统的预习方法, 开展多种形式的预习活动。

传统的预习方法只是让学生看看新课内容, 尝试做一做习题, 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结论, 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预习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阅读教材, 在书本之中获取知识, 也可以通过理解概念、原理、定理、公式后, 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预习问题, 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制作学具等方式积累感受, 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搜集整理, 加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组织上也不局限于学生的个体行为, 根据内容的不同, 组织群体行为, 像小组合作、请教家长教师等。

2. 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 为学生设计预习方案。

预习方案至少包括三点内容: (1) 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 (2) 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 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这样的预习要求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使教师备课更具针对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可以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预习中产生的问题。

3. 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选择和运用恰当的预习方法。

(1) 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这时要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 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 (2) 带着问题, 边思考边读第二遍。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 在第二次阅读时, 头脑里要始终带着这个问题, 深入思考, 仔细钻读教材, 教材中的非正文部分也要认真阅读, 如生物教科书中的旁栏思考题、与社会的联系、相关信息等栏目。这时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遇到困难, 可以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 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克难点, 把问题解决。 (3) 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笔记有两种, 一种是做在书上, 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笔记要边读边进行, 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同时也可在书面的空白处做眉批, 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 也可在阅读后再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心得体会。 (4)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抓住预习的重点, 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提出的学生预习四字读书法:读、导、作、问。第一, 读———学生预习要认认真真读文本。让学生带着“六字”读:查。查着工具书读;划。划着重点内容读, 如生物教科书中的黑体字部分;写。写着感想读, 你又想到了哪些问题;记。记着内容读;练。练着重要内容读;思。思考着问题读。文本读少了, 永远得不到理解的层面。第二, 导——学案导读。预习任务要明确, 表述要清晰。如酶概念的教学, 制定预习任务时, 把掌握酶的概念表述为从酶的产生、生理作用、化学本质等方面掌握酶的概念,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把握。师生共同制定结构化预习导学评价单, 用问题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和文本对话, 如在导学案上设计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等栏目。第三, 作———预习时做作业。要打破传统的作业方式, 预习时要自主完成作业, 作业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第四, 问———通过自主的预习学习, 完成结构化预习问题导学评价单, 生成了什么新问题, 带着这些新问题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问题解决课。

4. 灵活设计预习任务和习题。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题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预习题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设计多样化。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练习题型, 如概念性的知识, 可选择一些填空、判断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降低学习的难点。再比如有关规律的教学 (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 设计预习题可以让学生记住规律的内容, 看看教科书是如何得出这个规律的, 利用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2) 预习题的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预习毕竟不同与课堂学习, 留给学生的题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新的内容, 而不是解决所有的新授内容, 所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贴合学生的实际, 不宜过难, 防止学生畏难而退。因此预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同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3) 预习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设计预习题时, 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得一些新知识, 还要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一些疑问, 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设计要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 进行结构化预习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学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3.非结构化教学的实践路径等 篇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冯加渔在《课程·教材·教法》第4期上撰文认为,非结构化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系统,也是一种生成性教学思维。它主张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来创造性、多元化地开展课堂教学,实现在自由开放的教学场域中彰显学生的生命存在,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非结构化教学的生成创新,需要破解传统的用预设的固化结构形态和模式范例来框定的课堂教学,深化多元文化交流,做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动融通,以新理念冲击旧习惯,从而克服保守的稳定的结构化课堂教学。此外,还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成长,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要务的课堂教学,转向师生联合共同体互动的非结构化教学,进而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教师研修需扎根自律性与创造性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教授在5月22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中小学教师研修需要寻求自律性、创造性的研修体制,让每一个教师都享有研修的自主权,这就意味着要抛弃传统的指令式的教师培训形式。具体来讲,教师研修要从“有效传递模式”转向“合作建构模式”,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默会知识的显性化,通过观摩、交流与分享,在实践中重新设计与实施显性知识。另外,教师研修还要与研究学生联系起来,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课堂上,教学时做到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活学生相应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展开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己对话。

校本课程不宜采用“讲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胡惠闵教授在2013年首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学术研究会上发言指出,校本课程的定位是社会性课程,它与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校本课程一开始就是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因此,它的实施方案不应该是教案,而应该是一种行动方案、活动设计。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校本课程的价值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学习的条件与方式。因此,校本课程不适宜采用“讲授”教学,而应在“自主”这条线上演绎,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且要用困难的方式来学习简单的内容,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师在活动方案中应该退出主舞台。

学生从学习主体到知识主体

的角色转换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左璜、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黄甫全教授在《教育发展研究》第6期上撰文认为,学生作为“知识主体”有两层含义: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二是建构、创造和评判知识的主体。显然,“知识主体”已经超越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地位,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知识活动中的本体地位。实现学生从学习主体到知识主体的角色转换,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自主与表达,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设计,如参与促进教学、改善课堂、改进课程的设计与决策,还要让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身份,运用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发现、描述并表达自己对教育经验的认识,学会挑战传统的认识,拓展人类认知,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生成教学的机智性策略

江苏省靖江市教育局名师工作室主任马玉琪在《教育学文摘》第1期上撰文认为,生成教学不同于教学生成,它是指当有效生成发生后,教师予以充分关注和捕捉,抓住契机,创生境遇教学,使教学生成成为“活”的课程资源纳入教学过程,并成为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将师生互动和知识探索引向深处。生成教学考验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还包括生成性资源的采撷和利用技巧。一般来说,面对不同的生成,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借题发挥策略、顺水推舟策略、追根究底策略、推波助澜策略等。然而,教师掌握仅有的教学策略还不够,还要修炼自己对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反思和及时修订、充实完善教学方案的内功,以期形成更多的具体境遇下的教学智慧。

学生课程观对课程理论研究

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吴扬、高凌飚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上撰文认为,学生的课程观是学生对于某一课程最基本的、本质的看法和理解,它既形成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认识,又受到其后续学习过程的影响,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它还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课程的实施。可以说,学生的课程观是沟通学生个体与课程、教师、学校、课程制定者的媒介。把学生的课程观纳入对课程的认识,能拓展课程研究的视域,深入课程的本质,并对实践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学生可以提供第一手资料,让课程设计者在开发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想法,从而开发出更接近于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课程。此外,学生多元的课程观还是发现课程实施问题,促进师生沟通、学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关键。

(责编 欧孔群)

4.建筑结构与结构CAD教学大纲 篇四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建筑结构与结构 CAD》教学大纲

总 学 时: 学 分: 132 8.5 2周 2 课程设计: 学 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建筑结构与结构 CAD》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及相关抗震 要求等内容组成,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应用科学,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本课程讲授混凝土、钢材、砖、石等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 结构、钢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特点。使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屋)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砌体结构的墙、柱及钢结构的连接,梁、柱的设计计算方法 和一般结构的构造知识;同时掌握与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理有关的结构基本知识。能 进行一般民用房屋和单层工业厂房结构选型与结构计算,并能绘制结构施工图。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题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一)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钢筋混凝土的优缺点、应用范围及发展简史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原理 主要内容: 1.结构功能及其极限状态 2.结构可靠度应用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3.建筑结构的荷载 4.极限状态设计法 教学要求: 掌握:建筑结构荷载的确定 理解:概论论的基本知识 应用:极限状态设计法 1

(三)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主要内容:

1、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2、钢筋的种类及其力学性能 教学要求: 掌握:钢筋和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正确合理地选择钢筋和混凝土材料 应用:表格中各种指标值

(四)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要内容: 1.概论 2.梁、板的一般构造 3.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4.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理论 5.单筋矩形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6.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7.T 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教学要求: 掌握: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及其构造要求 理解:受弯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各阶段的应力状态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应用:通过工程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要内容: 1.概论 2.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3.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4.纵向钢筋的弯起、截断和锚固 教学要求: 掌握: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及其构造要求 理解:斜截面破坏形式及“剪跨比”概念 应用:通过工程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六)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主要内容: 1.概论 2.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的限制条件 3.矩形截面剪、扭承载力计算 4.矩形截面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5.受扭构件的构造要求与计算步骤 教学要求: 掌握:矩形截面弯、剪、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理解:受扭构件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及其构造要求 应用:通过工程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主要内容: 1.轴心受力构件 2.偏心受压构件 3.偏心受压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教学要求: 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及其构造要求 理解: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应用:通过工程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受拉构件承载力的计算(※)主要内容: 1.轴心受拉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2.偏心受拉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概念

(九)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与裂缝验算 主要内容: 1.受弯构件的变形计算 2.裂缝宽度的计算 3 教学要求: 掌握:受弯构件的挠度计算,受弯及受拉构件裂缝宽度的验算 理解:EI—为常数,B—为变数

(十)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2.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和错具 3.预因力混凝土材料 4.张拉控制应力和预应力损失 5.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 6.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 教学要求: 了解: 1.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2.会进行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3.会应用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十一)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主要内容: 1.概论 2.整体式单向板肋形楼盖 3.双向板肋形楼盖 4.井字楼盖(※)5.装配式楼盖(※)6.楼梯 7.雨逢 8.楼梯 教学要求: 掌握: 1.单向板、双向板肋梁楼盖按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的计算方法、截面配筋计 算和构造要求 4 2.楼梯、过梁和雨逢的计算方法及其构造要求 理解:装配式楼盖平面布置原理和构造要求 应用:通过工程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二)单层工业厂房结构(※)主要内容: 1.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组成和受力特点 2.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组成选型与支撑布置 3.单层工业厂房铰接排架的内力分析与组合 4.单层工业厂房排架柱设计 5.柱下独立基础 6.单层工业厂房镒接排架设计实例 教学要求: 掌握:单跨排架的计算方法和排架柱截面配筋计算 理解:单层厂房的组成与传力途径 应用:进行构件的选型及其布置

(十三)多层房屋结构和高层房屋结构(※)主要内容: 1.多层房屋和高层房屋结构类型 2.框架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3.多层多跨框架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4.框架的内力组合及截面配筋 5.现浇框架的确一般构造要求 教学要求: 了解:多层框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十四)建筑结构 CAD 简介 主要内容: 1.建筑结构 CAD 概况 2.建筑结构 CAD 的基本概念及工作过程 3.建筑结构 CAD 软件——PK 软件的介绍 4.利用 PKPM 软件进行框架结构、连续梁、排架结构等的内力计算和画结构施 5 工图 教学要求: 了解:建筑结构 CAD 的基本概念及其工作过程 掌握:PKPM 软件,能进行框架结构、连续梁、排架结构等设计 课题二:砌体结构

(一)砌体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主要内容: 1.砌体材料 2.砌体种类 3.砌体的力学性能 教学要求: 了解:各种砌体的强度指标,并会查表 应用:会合理选用砌体材料

(二)砌体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主要内容: 1.砌体结构设计表达式及分项系数 2.受压构件 3.局部受压计算 4.受拉、受弯和受剪构件(※)5.配筋砌体概述 教学要求: 掌握:无筋砖砌体的受压及避部受压构件的计算 了解:配筋砌体的计算和构造

(三)混合结构房屋的墙、柱设计 主要内容: 1.房屋的结构布置 2.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3.墙、柱的构造要求 4.刚性方案房屋墙体计算 5.弹性与刚弹性方案房屋的墙体计算(※)6 教学要求: 掌握:砖砌体墙、柱的高厚比验算,刚性方案房屋墙体的计算 了解:房屋结构布置承重方案和墙、柱的构造要求

(四)过梁、墙梁和挑梁的设计与计算 主要内容: 1.过梁 2.墙梁(※)3.挑梁 教学要求: 掌握:过梁、挑梁的计算 了解:墙梁的设计

(五)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1.地震基本知识 2.建筑抗震设防基本知识 3.地震作用 教学要求: 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基本知识 了解:地震基本知识

三、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主要内容: 1.概述 2.震害及其分析 3.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4.抗震计算 5.抗震构造措施 6.设计实例 教学要求: 掌握: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应用:抗震构造措施 7 课题三:钢结构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钢结构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2.钢结构的概况 教学要求: 了解:钢结构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发展概况

(二)钢结构的材料和设计方法 主要内容: 1.钢结构的材料 2.影响钢材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3.钢材的选用及规格 4.钢材的应力集中 5.钢结构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指标 教学要求: 掌握:钢材的力学性能,正确理解并熟悉现行规范关于钢结构采用牌号的规定 了解:钢材的规格及其选用,会型钢表 应用:应力集中原理,处理实际工程问题

(三)钢结构的连接 主要内容: 1.钢结构的连接方法 2.焊接方法和焊接类型 3.角焊缝的构造和计算 4.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 5.焊接变形和焊接应力

6、普通螺栓连接 7.高强度螺栓连接 教学要求: 掌握: 1.焊接连接的计算与构造要求 8 2.螺栓连接的计算与构造要求

(四)受弯构件的计算 主要内容: 1.梁的类型及其应用 2.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3.梁的整体稳定 4.型钢梁的设计 5.梁的局部稳定 教学要求: 掌握: 1.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2.对梁的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重点是讲清物理概念 理解:组合梁中加劲肋布置的原理

(五)轴心受力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 主要内容: 1.轴心受力构件 2.实腹式轴心受压柱 3.格构式轴心受压柱 4.偏心受力构件 5.柱头与柱脚 教学要求: 掌握:实用轴心受压柱的设计 了解:格构式轴心受压柱的计算方法 应用:对偏心受力构件只作一般了解

(六)钢屋盖(※)主要内容: 1.钢屋盖结构的组成形式和尺寸 2.支撑 3.屋架杆件内力计算 4.屋架杆件截面设计 9 5.屋架节点设计 6.钢屋架施工图 7.轻型钢屋架 8.网架结构 9.钢屋架设计实例 教学要求: 理解:屋盖支撑布置、杆件内力组合、截面设计、节点设计 应用:能识读钢屋架结构施工图 注:大纲中带※号者未计入总学时,可作为选修及自学内容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1 2 3 课题 一 二 三 课 题 内 容 总学时 66 28 36 2 132 其 中 授习题课 实验课 8 2 2 14 讲 34 26 34 2 钢筋混凝土结构 砌体结构 钢结构 机动、复习合 计 106 12 14 注:习题课学时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进行调整。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课外教学活动

序 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学时 实验内容

1、安装 PKPM 设计软件

2、将 PKPM 设计软件安装 光 盘 放 入 光 驱并 运 行 SETUP.EXE

3、点击下一步进行安装

4、安装加密狗驱动程序

5、重启计算机即可

6、双击 Windows 桌面上的 PKPM—CAD 图标,弹出 PKPM 系列软件界面,显示主菜单

1、轴线输入

5、荷载定义

2、网格生成

6、楼层组装

3、构件定义

7、保存文件

4、楼层定义

1、检查数据文件

2、程序对刚才建立的模型 必 修 实验要求 选 修 其 他 备注 1 常用 PKPM 结构 分析设计软件的 安装、调试和维 护能力 PMCAD 的启动 2 * 2 执 行 主 菜 单 A—PM 交互式数 据输入 执行主菜单 1— 检查数据文件 2 * 3 2 * 10 执行主菜单 2— 输入次梁楼板 4 执行主菜单 3— 荷载输入信息 执行主菜单 5— 画结构平面图 执行主菜单 4— 形成 PK 文件 操作实例:框架 结构、连续梁、现浇楼盖。课程设计 2 5 2 6 4 7 进行数据检查

3、输入次梁楼板

4、选择下一个需要作布置 的标准层号

1、输入荷载信息

2、画结构平面图

3、修改楼板配筋图参数

4、完成图层管理一系列操作

5、画板的配筋图

1、框架生成

2、连续梁生成

3、现浇楼盖生成

1、PK 数据文件输入和数检

2、框架、连续梁、现浇楼盖 等结构计算

3、绘制框架、连续梁、现浇 楼盖 2周 * * * *

五、建议考核方式

1、采取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占总分的 50%,能力考核占总分的 50%;

2、知识考核于期中和期末,以卷面的形式出现,集中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 度;能力考核是指课程设计及大作业;

5.结构化教学论文 篇五

本研究旨在探討結構化教學法教導中度自閉症兒童認知學習之成效。由文獻探討可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TAECCH方案所發展的結構教學法對自閉症兒童療育其成效,本研究依文獻探討隻理論基礎,針對個案自閉症兒童認知教學研究;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A-B-A實驗設計法,研究對象為桃園分院復健科早療中心認知啟蒙班之中度自閉症兒童;認知學習成效之分析包括自閉症兒童認知能力之變化、及家長對結構化教學法輔導成效之評估。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結構教學法對學前自閉症兒童認知學習之成效

一、自閉症兒童認知能力發展

受試者在「嬰幼兒早期療育課程之評量表」所評量的認知能力發展均有成長;且個別目標進行結構化教學前後之「評量結果」均達到分數二以上,可知實施結構化教學介入之認知能力分數均高於介入前之認知能力分數。

所得之,結構教學法對本研究受試者認知能力發展有正向的影響。

二、家長對實施結構教學法之評估

在家長對實施結構教學法之建議調查部分,綜合訪談與問卷對查資料摘要如下:教養態度方面,家長認為自己的教養態度有所調整,並增進了自己對孩子的瞭解。教養方法方面,家長認為有助於學習教養孩子的方法。

在實施結構教學法心得方面,家長均有運用結構教學法的要素教導孩子,且認為孩子是快樂的、能自由自在的學習,同時也覺得時間表較能穩定孩子情緒,而家長也認為結構教學法對每位孩子都有助益,值得推展。

本研究除了對研究結果詳加討論外,也提出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結構教學法、自閉症兒童、學習成效

6.《结构化学》教学大纲 篇六

课程中文名称:结构化学

课程英文名称: STRUCTURE CHEMISTRY

总学时: 60 讲课学时: 60习题课学时: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 0 授课对象: 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

一、课程教学目的

结构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以及结构与性能关系的一门基础科学,是在物理化学解决反应方向、限度和速率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反应本质问题的科学,是培养跨世纪化学、化工、生命科学高素质专门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树立“结构化学”的观点,了解结构化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结构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结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0章 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结构化学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程安排及要求;主要参考书。

教学要求:了解结构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学习内容,明确结构化学在了解反应本质,发现、合成和提取符合人类一定需要的新物质,以及推动化学学科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摆脱宏观现象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会抽象思维和数学工具的应用。第1章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4学时)

教学内容: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及其特点;测不准关系及其应用;量子力学基本假设(波函数与几率,力学量与算符,薛定谔方程,态叠加原理,电子自旋);波函数的合格条件;量子力学处理问题的一般步骤;一维势箱中粒子的运动状态的描述及其具体的处理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微粒子(主要是电子)的运动特点,用波函数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原因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掌握能量算符的写法,理解波函数的合格条件,熟练掌握用量子力学处理一维势箱粒子的方法,并熟记其结论。

第2章 原子结构和性质(16学时)

教学内容:类氢离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及其简单求解(坐标变换,分离变量,方程求解),波函数有关图形;角动量及量子数的物理含义;多电子原子结构;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光谱项。

教学要求:理解薛定谔方程求解的基本思路,掌握归一化处理方法,了解复函数与实函数解的关系,明确四个量子数的来历、合理组合及物理含义,熟悉波函数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电子云图、径向向布函数图等图形的画法和所能说明的问题。了解多电子原子薛定谔方程各项的含义;多电子波函数与单电子波函数的不同;屏蔽效应,钻导效应及其结果;原子光谱项的意义及表示方法。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与周期系的关系。第3章 分子轨道理论(12学时)

教学内容:氢分子离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线性变分法处理;分子轨道理论基本要求;分子轨道的类型、符号和能级顺序;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电荷密度、键级、自由价、分子图及反应活性;离域键的形成条件;原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教学要求:掌握氢分子离子的线性变分法处理。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求,了解轨道类型、符号和能级顺序,学会用休分子轨道法处理离域键,并掌握求算电荷密度、自由价、键级的方法及分子图表示和分子图的应用。了解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基本要点以及对反应机理的说明。

第4章 价键理论(2学时)

教学内容:价键理论基本要点以及对简单分子的应用;杂化轨道理论;价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学要求:理解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掌握用价键理论处理简单分子的方法。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了解Sp3、Sp2、Sp杂化轨道的组成、空间取向以及成键能力的大小,学会判断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并掌握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一般分子几何构型的方法。第5章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配合物的价链理论;晶体场理论(中心离子d轨道的分裂,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中心离子d离子的排布;晶体场稳定化能;姜-泰勒效应)。

教学要求:理解配合物价键理论,掌握晶体场理论,能够判断在不同晶体场中d轨道的分裂情况和d电子的排布情况,并学会计算晶体场稳定比能的方法。

第6章

分子对称性与群(16学时)

教学内容:群的定义;同构与同态;共轭元素和类;对称操作群;群的表示;群论在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对称操作群的定义、分类,会判断分子所属点群;了解群的表示;学会群论在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中的应用 第7章

晶体结构(4学时)

教学内容:空间点阵与晶体;晶胞中的微粒;晶棱和晶面指标;晶体的宏观对称性;晶体学点群;晶体的微观对称性;实际晶体的缺陷。教学要求:了解直线、平面和空间点阵结构,晶体中微粒的分数坐标,晶体的宏观对称操作,三大晶族,七大品系,32个点群,230个空间群。掌握布拉格方程应用。

三、考试权重

7.结构化教学论文 篇七

本节是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文本信息加工中的第三节的内容,本课先以教材中某音乐网站的分类为例,通过文字表达、项目式表达、表格表达和结构图表达等几种形式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分组设计了针对性实践活动。形象化加工让学生设计物理中力的示意图。本节内容注重对于文本信息表现形式的选择,即什么样的文本信息使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更直观、更具美感、更易于理解。

二、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利用Word对文本进行编辑排版,学生对于文本的处理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信息加工、表达的能力培养。另外,在例题和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也尽量做到“以生为本”,如:高考网上报名流程图、银行自动柜员机取款流程、班徽设计、力的示意图等,这些都是以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为例,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的好处。

(2)熟悉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优缺点和使用场合。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的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几个实例的比较,感受文本信息结构化和形象化的好处。

(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不同场合采用不同表达方式来处理各种文本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注重整体概念,合理使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培养良好的信息表达能力。

(2)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良好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文字处理软件处理结构化信息的四种方式:项目式、表格、流程图、组织结构图,并能针对不同的信息合理选取和使用。

教学难点:结构化表达信息的适用范围,流程图的设计。

五、教学方式

类比演示与实践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

“文本信息结构化和形象化”PPT课件,学案,相关图片素材。

七、教学过程

教师:请大家一起看这段文字:在某个音乐网站上,将音乐分为中国音乐和外国音乐,在中国音乐里面分了港澳台音乐和大陆音乐两种,在外国音乐里分了欧美音乐和日韩音乐;大陆音乐里面又分了男歌手、女歌手和组合乐队等。我们再换几种方式看一看表达的效果(PPT展示)。

学生观看同一文本内容的不同表现方式。

教师: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种方式是属于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它的目的是使文本信息的表达更加直观、生动。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表达。

1. 文本信息的结构化的表达

教师:我们通过比较发现,各种结构化表达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PPT展示)。

项目式表达:使用缩进和简单的符号来表达文本的结构,使文本的层次更加清楚。适用仅需要简单罗列结构关系的信息,具有简洁明快、简单清晰的特点。

表格表达:适用于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信息,借助框架将相关信息进行分割,同时又显示相关结构的关系,大大加强逻辑思维内容的可读性。

结构图表达:是最常见的表现群体关系的一种图表,它可以形象地反映出组织内各元素上下左右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功能。

教师布置课堂实践1。

文字描述:学校的第二十一届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安排如下:12月24日上午9:30是文学讲座,地点在会议厅;12月25日下午1:30是校园歌手大赛预赛,地点在音乐教室;12月26日上午9:20是校园艺术节开幕讲话,地点在升旗广场;12月26日下午班会课是主题班会,地点在各班教室;12月27下午4:00是新年诗会预赛,地点在会议厅;12月28日下午4:00是校园歌手大赛复赛,地点在音乐教室;12月29日下午4:00是现场书画大赛,地点在会议厅;12月30日晚7:00是佳片欣赏,地点在各班教室;2016年1月2日下午2:00是新年诗会,地点在报告厅。

教师:选用什么结构化表达方式较好?

学生:用表格。

学生动手实践,用表格完成上述内容的结构化表示(作业展示)。

[设计意图]表格是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文本表达方式。选择艺术周活动安排表更贴近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教师布置课堂实践2。

文字描述:计算机系统可以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其中硬件系统又可分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CPU(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CPU分为运算器和控制器。

教师:选用什么结构化表达方式较好?

学生:用结构图。

学生:动手实践,用结构图完成上述内容的结构化表示(作业展示)。

[设计意图]选用计算系统的组织结构图,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了解,也是信息技术学科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教师:同学们对高考网上报名的流程清楚吗?今天我们先来熟悉一下。高考网上报名流程:打开浏览器,输入网报地址,进入网报系统。输入考籍号和密码。如果输入不正确则返回后重新输入;如果输入正确则先阅读网上报名须知后进行报名。如果信息填写不正确则联系老师,修改报名信息;如果信息填写正确则报名成功,退出网报系统。

教师:使用刚才介绍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能否适用?

学生:不适用。

教师:我们利用Word自选图形讲解用流程图的方式来结构化表达高考网上报名流程(如图2)。

教师:制作流程图要注意流程图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有独特的含义。

流程图:能够很明确地表示出一个事情或问题的解决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高中生都要学会网上高考报名,选择这个事例,更接近学生的需求。流程图的设计比较复杂,要清楚各个符号的功能,选择恰当的符号绘制,不要求像程序流程图那样严格。这部分没有让学生实践,教师采用边讲解边演示的方式,为以后专门学习程序流程图的绘制做准备。

[教师总结]:文本所包含的很多信息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只不过有时候这种结构比较容易被我们感知,有时候则显得比较隐晦罢了。通过结构化的表达(如项目式、表格、结构图、流程图)可以帮助我们将隐晦的结构显现出来。

2.文本信息形象化表达

教师: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个关于物理方面的问题,大家试试看,能不能根据文字描述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

教师布置课堂实践3。

文本描述:作用在小车上的力的大小为150N,方向为斜向右上方且与水平方向成30o。分析力学问题时,在许多情况下只需画出力的示意图。请你利用Word的自选图形,画出力的示意图(教师也可跟学生一起操作做,提出几个注意点)。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知的力的示意图作为文本的形象化表达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的工具服务于其他学科,更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教师课堂总结:

(1)文字处理软件既是一种信息加工工具,也是一种信息表达工具。

(2)文字是很好的信息表达方式,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我们要常常借助结构化和形象化的方式使表达更直观、更清晰。

(3)结构化和形象化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流程图、结构图、表格、项目、图形等,它们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做出适当的选择。

(4)同一种表达方式还可以同时具有结构化和形象化两种特点。

八、教学反思

《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还是比较实用的。说个通俗的例子,学生整理自己的复习提纲,就可以用结构化的方式来表达。

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发现学生不仅能使用所学的结构化方式(项目符号、表格、结构图、流程图)以外,有些学生还使用其它方式(如大括号方式)来表示,这种方式也很适用于学生整理平时的学习内容归纳出一个章节的内容,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

8.用结构化视角统整数学教学 篇八

一、 整体性呈现,用旧知引新知

课始,教师利用照片(每张照片显示具体的拍摄时间)向学生介绍教师暑假红色之旅的行程,学生在欣赏图片受到红色教育的同时,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聚焦到每张照片的拍摄时间上。教师趁机第一次呈现时间关系图(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秒),学生初步体会到未学的年、月、日和已学的时、分、秒在生活中往往是整体出现、密不可分的。教师呈现时间关系图(图1)之后,提出问题:对于这个时间关系图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谁能说一说?

一位同学回答:我在科普读物上看到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但是我不知道一年到底有多少天。教师顺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月亮的公转以及地球的自转来动态演示年、月、日的形成过程。还有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1小时=60分,1分=60秒,1小时=3600秒,(教师相机在时间图上板书),教师追问:“你们还想学习哪些知识?”学生受到时间关系图的引导纷纷提出:“一年有多少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教师在时间关系图的各自位置上板书“?”(如图1),从而确定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为下一步教学找准了方向。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了迁移原理,找准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就像一串葡萄,是拎得起、连得上的。

二、 层次化探究 明晰学习内容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能忽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资源去组织教学。教师把上述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一年好象有12个月,因为我们做作业写日期的时候最多写到12月,过完12月就开始放元旦假了。”“有的月是30天,有的月是31天”“好像有的月还是28天”,教师追问:“你知道哪几个月有31天吗”?学生们只是零星地知道个别月份是31天。折射出学生对年月日的了解是借助于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得不够深入,基本上都是碎片化、浅显的知识,不具有结构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利用学生认识的差异性来展开教学,同时还应明确个别学生知道但不代表全体学生都明确,这时的数学教学已经从新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对新知识的验证。教师为每位学生发了一张2015年年历表,并引导学生在观察后回答问题“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的天数可以分为几类,各是哪几个月?”学生经过观察、交流,很自然地就能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并没有满足学生已经明确了陈述性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对于大月和小月的分布情况进行深入观察,洞悉其中蕴含的规律。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前7个月中都是单月是大月,从八月份开始双月是大月,七月和八月相邻都是大月,一年一共有7个大月、4个小月,2月份的天数和大月、小月的天数都不相同。这时一个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前7个月和后面5个月的大月的排列顺序不一样?”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的执政者恺撒推出新历:一年分为12个月,恺撒的生日在7月,所以把包含七月在内的单数月规定为大月,每月31天,双月为小月,每月为30天,罗马的二月份是处决人犯的月份,被看成不太吉利的月份,于是就从二月份中去掉了一天。到了公元前8年,奥古斯都成为了罗马皇帝,为了表示他和恺撒的功勋一样伟大,于是将八月改成了大月(八月是他的出生的月份)变成31天,而八月之后的大小月都反过来,于是9月和11月变成30天,10月和12月则变成31天,这样就比原来多了1天怎么办呢,只好又从二月份扣掉1天,这样就形成了今天使用的年历表。学生了解了年历表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再结合自己用拳头和儿歌等记忆大小月的方法。这时学生对于大小月的记忆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教师顺势问:“2015年有多少天,您能用计算来说明吗?”学生们想办法计算一年中的天数,教师对于学生的作品展示进行逻辑化的设计:第一位学生:“31+28+31+30

+31+30+31+31+30+31+30+31=365(天)”;第二位学生:每月为31天的有7个月,每月为30天的有4个月,再加上二月的天数31×7+30×4+28=365(天)”;第三位学生:假设每个月都是30天,这样就要7个大月每月少算1天,二月多算两天,列出算式为30×12+7-2=365(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2015年全年的天数是365天(完成板书如图2),相机渗透了分类和假设的数学思想,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爬坡、深化。在这一过程中以三个问号引导学生完成认识结构的拓展,构建出年月日之间的一般进率关系。

三、 生发新问题,引思考孕伏笔

课尾,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后,追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2015年历表明确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那么2012年的年历表中每月的天数是多少?这一年有多少天?”学生提出猜测:“2012年,每月是31天有1.3.5.7.8.10.12月,30天有4.6.9.11月,二月份还是28天,一年还是365天。”“这位同学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要来验证一下!”教师出示2012年的年历表,学生发现这一年中2月份的天数不是28天而是29天,这样这一年就比2015年多了1天为366天。“刚才我们观察了2012年的年历表,发现和2015年的年历表的异同处,大家再来推测一下2016年的年历表中每月天数和一年的天数。有的学生猜测:“2016年和2012年的年历表一样,二月份有29天,一年366天。”有的学生猜测:“2016年每月的天数和2015年的年历表一样,但是二月份有28天,一年是365天。”教师出示2016年的年历表,大家发现了二月份有29天,一年有366天。学生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哪些年份的天数是365天,哪些年份的天数为366天?”“我们发现一年的总天数往往取决于2月份的天数,2月份什么时候是28天,什么时候是29天呢,其中有什么规律吗?”(教师在366和29的后面打上“?”完成图3)“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还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教师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环节,把刚刚构建的认识平衡再次打破,学生带着新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为下节课学习平年、闰年的判断作了孕伏。课尾的这些未解问题会成为学生的“挂念”,让学生在“念念不忘”中进行知识的探究,把“课外”也变成“课堂”。

9.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九

执教:范杰英

《身体的结构》是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在本课中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结构有一定的认识,产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课的开始学生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将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纸袋,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最后又以“高抬腿”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课上完之后,自己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上得“蜻蜓点水”,好像什么都抓到了,什么都想到了,但没有一个精彩的地方,没有一个环节是扎实透彻地落实到位。反思我的课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有待探讨的:

引导要到位。在探究我们的身体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往往对“摸纸袋”感兴趣,但是怎样研究我们的身体,想到了利用“看”、“摸”、“听”的方法,但是究竟怎么听?听哪里?听到了什么?你猜测是什么?这些在教师在引导上一定要到位,可以请同学亲自体验,给学生研究指引道路,这样在活动中学生就不会盲目操作。

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引领。课堂要自然势必要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是还是要多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首先对内容的熟悉是关键,反复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于课堂生成性的一些问题怎样将这种所谓的“劣势”转化成“优势”呢?顺着他们的思路,教师可以转个弯去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如果按照事先的模式,生拉硬扯,整个课堂会就失去了和谐。

体验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第一部分中,将人体分为:头、劲、躯干、四肢,怎样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可以通过“我说你指”的方法来巩固,让学生亲自去去摸一摸、找一找,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还将本来比较抽象的身体分类及分类名称变得生动形象和容易记忆。“身体的对称有什么好处?”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动作去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学生们都很踊跃地参与进来,大家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10.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十

收获如下:

1、理基学生比较喜欢理性思维,当将种间关系的知识变成曲线图,并进行分析时,学生的兴奋度较高,如果能经常将生物记忆知识提升为理性思维训练,确实适合理科学生的特点。

2、多创设问题来提问学生,边问边学;

3、有的地方比较清晰简炼,可以由老师或学生直接描述即可;

4、课本的知识尽量图形化、形象化,不要直接灌输生巴巴的文字;

5、适当配上练习,双赢。

需要改进之处:

1、基本概念要适当解释,比如什么是地衣、草本、乔木、森林,其实这些概念学生不一定深得要领;

2、课外知识的补充不能少,但也不应太多,能增加学生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兴趣即可,过多反而显得嗦和低效;

11.改革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改革 培养能力 提高质量

课堂增趣。例如讲“商的不变性”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3个人,其中一个大个子说:“今天我们共采10个桃子,我们每人分3个,余下的归我,没意见吧。”过几天,他们又采了100个桃子,每人分30个桃子,照样大个子说余下的归我,小个子只知道分得比上一次多,也没有提什么异义。现在如果有1000个桃子,每个人分300个,余下的归大个子,如果你是当中的一员,你愿意吗?学生急切想知道做题方法和结果,于是,人人都处于一种热切期盼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状态中,从以下讲解中可以这样:大个子和其它两个人分得一样多吗?说明什么?

一、在学习新课以前,学生要做好学习的准备,只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之后,才能更好的把本节课的知识掌握透彻,所以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心理准备:也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内容不是很了解,认为新课就是新课,一定很难,这就不自觉地给他们造成一种错误的感觉,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对学习新知识是很不利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我在讲授新课以前,总是这样开导学生,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虽然是新的内容,可是却和以前的知识有很大的联系,内容新,但却非常容易,只要你认真学,你是完全有可能学会的。经过我这么一说,他们全都松了一口气,似乎今天的课他们都上完了,学会了一样。他们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学起新课来也就轻松多了。

2.知能准备。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还不行,还得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我们都知道,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安排,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就是其中的一项,在学习新课以前,学生必须复习掌握一下和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包括一些概念规则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才可以很顺利的来学习新知识,新知识中的很多学习要点,都是以前学生学过的内容,有变化的只是在位数和个数上发生了变化。所以做好知能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在每一节上课之前,我都要引导学生复习一下旧知识,让他们知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旧知识有很大的联系。掌握了旧知识,这节课你就学会一半了。

二、在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工作以后,就可以进行这一阶段的教学了,这是一节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展示目标: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也就是十大教学技能中的导人技能。虽说只是一个导人,可导语也有很多讲究的,如果导语设计的生动有趣,那么教师就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这会很利于下面的教学的,所以我们每节课都要精心的设计每一句导语,这是上好课的前提。

2.达到目标:就是教学新内容的全部过程,也就是十大教学技能中的讲解技能。学生是否能掌握这节课的新内容,最关键的就在这一环节了。讲解新课并不是指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现在不是提倡素质教育吗,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改变一下了,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教、扶、放的教学方法,“教”即是教师对新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扶”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和解题思路,使他们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放”就是彻底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学习。

3.总结规律:每一节新课都有自己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以后的学习和练习都会有一定的好处的。总结规律的方法很多,可以由教师根据板书直接总结出来,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出每一条规律,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这一过程,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4.质疑问难:新课的内容讲完以后,应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因为新课毕竟是新课,就算老师讲解的再认真仔细,就算学生听的再专心致志,他们也会有疑问,也会有不懂的地方。如果能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可以彻底搞清楚这节课的内容,不至于加重课后负担。

三、学完了新课以后,要想知道学生对于这一节课的内容掌握的怎么样,就要进行这一阶段的练习了。这一阶段也是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在这一阶段明白的体现出来。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练习法,最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基础训练,综合训练。

1.基础训练。就是根据所讲解的内容,列出几种和例题完全一样的题型,让学生练习。这种练习是最基本的,相对来说也是最容易的,只要学生能把这种最基本的题型摘清楚,掌握了这种最基本的题型的解题方法,在以后的复杂题型的练习中,才会一路顺风的,所以,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2.综合训练:在这一步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彻底的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全面的练习,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所以这一步是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进行这步训练时,可以采用讲、议、练的方法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1)讲:即是让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让他们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应该理解和掌握的规则、概念等等;也可以让他们说说这节课自己是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这种学习方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甚至还可以让学生随便讲一讲自己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2)议:即是让学生经过讨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什么更好的学习方法,说出来让大家借鉴一下,选出最好的一种,用于以后的学习,增加学生的知能。

(3)练:在理解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了,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在练习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为学生课后自己作练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经过讲、议、练这一阶段的教学之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12.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篇十二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教师钻研教材时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1]也就是说,要用教师之情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使文章情、学生情、教师情“三情合一”。我在讲授现代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先放声情并茂的录音带让学生听配乐朗诵,使学生自然进入情境氛围;然后选取几个特写镜头(细节描写)浮雕般地再现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的感人形象,使学生情动于中,油然感受和领悟到,诗人塑造的大堰河,不仅是诗人的保姆,而且是我们的保姆,更是全人类的保姆,她是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化身。在学习这首诗时,我把自己当作诗中的“我”,始终沉浸在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同情、挚爱和对“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中,较好地感染了学生的情绪,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发想象,激活思维

联想和想象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对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美学家黑格尔也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联想和想象。”不论是在阅读课的教学中,还是在作文教学中,我都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和“空白”意义,是一个意义框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直觉对“美”的顿悟。《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全文跌宕多姿,处处显示着作者精巧的构思,最能体现人物悲剧性的是结尾。作者把一大片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当教学接近尾声时,为了加深和拓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我将教学又加以延伸,给学生设置了这样几个情境:1.假如玛蒂尔德永远不会知道项链是赝品;2.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3.当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赝品后;4.当佛来思节夫人归还给玛蒂尔德项链后。让学生大胆思维,合理想象,构思以后情节,续写小说结局。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我经常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曾布置过这样一篇作文:“当看到太阳每天升起时,你想到了什么?”面对每天从头顶升起的太阳,同学们各抒己见,共生发出了“希望、执著、使命、信念、奉献、新、生命力、父亲、母爱”等20多个可写可比点。有位同学说他看到每天升起的太阳,就想起父亲,我和同学们都很惊奇,让他谈谈理由,他很动情地说:

“父亲是我们家的太阳,他给我们以温暧,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管刮风下雨,都是照常上班,骑着他那除铃儿不响外,其余部分都响的车,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四处奔波,早上总是骑车出门,就好像每天东升的太阳,傍晚回到家,总是以温水擦身,以除去每天的疲劳。在我心目中,他是一轮红太阳。

每天升起的太阳都是新的,但他却一天天地老了,车也一天比一天更旧了……”

听了他的述说,我和同学们既为他对父亲的挚爱所感动,又为他新奇的想象所折服。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兴趣,鼓励参与

学习中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内驱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属于求知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2]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两方面合二为一。如在讲授现代剧作家曹禺的戏剧《雷雨》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剧情,把握人物个性,体味语言特色,课前,我让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学生在熟读剧本的基础上背诵有关人物的台词,并分别扮演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等不同角色,反复演练,力求惟妙惟肖;课堂上,精心设计布局,让他们演出这幕戏剧。学生由于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准备充分,因而表演活灵活现,教室内时而鸦雀无声,时而人声鼎沸……同学们无不沉浸在戏剧营造的氛围中。演出结束后,下节课上,我让学生分组就“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情还是无情,你对周朴园其人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踊跃发言,陈述见解。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学好语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疑诱导,自致其知;师生换位,发展能力;运用比较,深化知识;写诗拟联,培养情趣;引入诗文,拓宽视野;观画听乐,诱发领悟等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常教常新,使自己的教学有一股源头活水不断涌出,这样,教学将会始终有生机,有活力。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水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结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

13.结构化教学论文 篇十三

1.理解结构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的本质。

2.通过对简单的结构案例的学习,能尝试对生活中常见的结构作受力和变形分析。

3.通用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结构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结构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结构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结构怎样受力问题的习惯和思维能力。重难点:

1.对单杠作受力和变形分析。

2.通过受力和变形分析,体会结构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的本质。教学思路:

由奥运会单杠比赛录像导入单杠的结构;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实验-----物理学单摆实验作受力类比,引出杠体的受力和变形;进一步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想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奥运会单杠比赛片段)。运动员在场上正激烈的角逐,那么,同学们,他们比赛的项目是什么?有没有人知道? [生] 五项全能、体操、单杠------。

[师] 他们进行的是单杠比赛,就是我们上体育课经常玩的单杠。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运动员所用的单杠和学校的单杠在结构上有些不同,区别在哪?或者,与你们所见过的单杠相比,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生] 比较高、比学校的好看、所用的材料不同、少了四根铁线-----。

[师] 对了,细心观察的同学发现了,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有的单杠有四根铁线,有的却没有。

[师] 前面我们学习过什么叫做结构,还知道了结构可以承受力和抵抗变形,而组成结构的各个部分称为构件。那么,现在我们把单杠看成一个结构,那构件都有哪些? [生] 立柱、杠体、拉杆----[师] 奥运会比赛用的单杠没有拉杆,学校的单杠有拉杆,为什么呢?不同结构的单杠在功能上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典型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怎样受力的。我们来分析一个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单杠的受力和变形情况。新课教学:

[师] 请同学们先花几分钟阅读课本12页的阅读材料,了解变形的种类。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有声有色的朗诵一下,哪一位愿意? [生] 朗诵。

[师] 好,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变形的种类有3种,分别为拉伸、压缩、弯曲。还知道了梁的概念。

[师] 如果我们在杠体的中间吊一个重物,将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形? [生] 弯曲、压断------。

[师] 再结合梁的定义,所以,我们认为,杠体是有两个支点的梁。

[师] 如图1-16:如果撤掉拉杆4和拉杆6,而抓着拉杆3和5用力拉,立柱将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形?

[生] 弯曲、断裂---,[师] 所以,立柱是只有一个支点的垂直梁。

[师] 好,那我们先对杠体,这个有两个支点的梁进行受力分析。我们先来回忆初中作过的一个物理实验-----单摆。(演示单摆实验课件)。[师] 在小球摆动的过程中,绳子对小球的作用力方向怎样变化? [生] 始终从小球的球心指向固定点

[师] 那么,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固定点受到小球的作用力方向如何? [生] 始终从固定点指向小球球心

[师] 因此,无论小球摆到哪个位置,固定点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始终指向小球球心所处的瞬间位置。

[师] 我们再来看运动员做的大回环动作。如果从侧面来看,将会是怎样? [生] 运动员绕杠体转动。

[师] 再把这个图像向后投影。得到图形如图(展示课件)。

[师] 类比单摆,杠体相当于固定点;人相当于小球。杠体受到人的作用力方向是怎样的? [生] 指向人重心所在位置。

[师] 对了,无论人摆到哪个位置,杠体所受作用力的方向始终指向人的重心所处的瞬间位置。因为梁向哪个方向受力,就会向哪个方向变形。即变形方向和受力方向一致。所以杠体总是朝人的重心所在位置发生变形。于是有了第一个结论(课本13页):杠体总是朝着人体所在的瞬间位置的方向上发生弯曲。

[师] 我们再看立柱。杠体和立柱的上端相连,人的作用力通过杠体作用于立柱,将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形?是弯曲。对吗?如果要向前发生弯曲,请问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削弱或抵削这种弯曲呢?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台账下一篇:青联之约联欢晚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