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2024-09-19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13篇)

1.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篇一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与分层教学

摘要:当今世界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信息的日新月异,时代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将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成为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迫切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析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

一、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趣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学生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方法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的变革

当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新的变革。陈立部长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不仅能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还能更好地为新的英语课程实施提供支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英语已不再仅仅依靠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取更丰富的信息量,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作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整理,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应尽快赶上时代的步伐。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而且我发现,这样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与英语教学整合,既能更好地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实现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无需人们人为地创设一个多媒体情境,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多媒体世界,学生们在一个自然真切的情景中进行英语学习,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网络世界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们学习更加轻松、愉快,拓宽了学生之间的交互方式,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研究成果分析:

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通过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加强了学生的沟通,提高了学生相互尊重和包容的能力。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做法和实践,谈谈我是怎样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创设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网络资源环境

1、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源环境,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提供一些信息资源,让学生在互联网中检索信息;提供计算机支持下的通讯交流手段,让学生缩短无效时间,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最初,信息技术是封闭的,它是作为演示工具出现在课堂上,它的实质是幻灯、电视、录象和录音机的综合体,学生也只能通过看、听,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与交流,常常是由老师牵着学生的思路走。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成为可能。它比起教师事先编制的课件和印刷的课本本身、比起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软件更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首先,它的资料是动态的,处于及时更新的状态,它推出的往往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教材;其次,它的资料丰富多彩,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它的资料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的丰富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所以,通过网络来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环境,能使学生之间更方便的交流、探索、合作成为可能。本人在英语教学中,不时精选大量的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网络学习资源(如:英语儿歌、童谣、成语故事、卡通故事、趣味阅读等)来辅助教学,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在网络环境流畅的情况下,我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逐渐培养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习惯。

2、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但是,我们在尽情享用这一现代科技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上的资源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健康,更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资源进行净化和优化。作为教师,要熟悉网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材料,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网上信息进行精心的选取和编辑,使材料不但要适合学生阅读,而且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笔者在选取网络学习资源时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拓展性原则。从网上选取的材料应该对教材的内容有所扩展和补充,而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写;(2)时效性原则。不仅指选取材料要讲究时效,更应注意材料选用的时机,同时对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表示关注,比如国内外的时事、基因、克隆、环保、航天等方面的内容;(3)趣味性原则。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教师应注意选用不同风格和题裁的材料,如英文儿歌、小故事、趣味阅读等,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和合作。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二)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四种:一是基于课堂讲授的“问题探究”式学习;二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性学习;三是基于因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型学习;四是基于专题学习的“网页开发”型学习。本人经常使用“问题探究”式和“主题研究”式教学模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让各小组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合作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交流,经常利用网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解决问题的最终成果也是多样的,或是报告,或是论文展示,或是课件交流,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创造了有效的环境。

(三)培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研究证明,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合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常常不习惯,并且缺少合作的方法。本人做法是:以6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每组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优、良、中、差学生的搭配,每小组再推选一位组织能力强,成绩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要组织协调好本组的学习,并且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等。

当然,由于各小组组长能力的差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往往小组合作意识淡薄,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本人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注意:“这是你小组成员的共同看法,还是你个人的看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等等,经过不断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深深感到教师不仅要具备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信息素养,信息化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这不仅仅是因为信息技术是学习的对象,也因为它是学习的工具。比如,我们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时,应当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指出相关网页,提供对网络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工具等。

2、教师角色的改变:由教书匠和知识传递者变为专家、指导、顾问和资源。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本人所教的学生毕业时,口语、听力和阅读水平非常可观,高新宇等同学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组),获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是,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无论是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还是网络资源,都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如何正确处理现代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关系,让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尤其是网络教学环境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2.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篇二

一、合理分组, 优化小组构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首要步骤是合理分组,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基础、个人兴趣来进行分组。例如, 从学生个人爱好出发, 基于课堂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喜好来选择与其他同学组成小组, 共同探究、分析感兴趣的课题;亦可结合教学目标及教材内容多次分组, 打破原有小组的固定结构, 不断优化重组, 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以四年级上册《我的卡通故事》为例, 笔者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由组合, 将全体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 并以“圣诞”为主题设定合作学习任务, 对小组负责人、组员各自的分工做出明确表述。例如, 在一个七人小组中, 小组负责人A将各组员的任务明确下发给各人, 组员B负总责圣诞贺卡图案布局和卡片样式的设计, C负责圣诞树的绘制 (利用画图软件) , D负责圣诞老人的绘制, E负责雪橇部分, F负责背景部分, G负责调色。组员共同协作, 制作圣诞贺卡, 任务完成后由小组负责人检查, 对不协调、不美观之处进行商议和修改, 将修改调整后的贺卡以文档形式提交给教师。各小组任务完成并提交作品后, 教师要求小组负责人上台阐述本组作品的具体内容及设计意图, 然后由教师打分, 并由全体学生选出最优秀的贺卡作品。通过小组合理分工, 学生们掌握了贺卡类作品的制作技巧, 并对画图软件的简单应用有了一定的心得, 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完成分组后, 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以便于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以下两方面内容展开教学, 首先, 应保证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知识, 基于教材知识点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 给出合理的学习任务及学习题目, 确保学生通过活动掌握预定知识;其次, 教师在设计环节应融入部分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能力的活动, 以强化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促使他们实现自我提升。例如, 在《制作班报》这一章中, 如何将图片和文本框插入word中并做好格式设置, 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 而难点则在于利用图片和文本框实现合理布局, 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班报作品。笔者在课前向学生展示了一部分优秀的电子板报作品, 要求他们自细观看课件并积极思考, 通过优秀作品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此基础上确立班报宣传主题, 做好栏目规划, 并收集各方素材,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筛选素材, 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采访、网络查阅等方式开展自主探究, 然后由小组负责人汇报自主探究成果, 教师做出评估后带领各小组掌握班报制作流程, 确立整体布局, 由学生实践操作完成班报作品的制作。在此过程中, 教师向各小组下发学习任务很简单, 但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如部分小组成员缺乏参与热情;有的小组存在分工不合理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小组负责人极为忙碌而部分组员无事可做, 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应及时沟通指导, 使小组合作状况不断完善,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小学合作学习, 需要让学生充分领悟合作学习的意义所在, 合作学习的方法和原则, 了解合作学习的步骤, 合理有效地进行小组成员的搭配和分工, 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中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积极培养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 在制作综合实践作品WORD报刊时, 组长明确分工, 有的学生负责设计版面, 有的学生负责整理图片, 有的学生负责整理文字, 有的学生负责校验, 有的学生负责报头、报花等,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各司其职的意义, 明确自己的个人职责和承担的创作义务, 不仅是“各自为政”完成手头的任务, 还要时刻听从组长协调, 照顾整体团队创建进程, 或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创作进度, 以配合整体团队创作的实践成果。在此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要时刻跟踪和指导, 不要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应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 收获与他人团队学习的乐趣。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他们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才能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四、小结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 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或某项作品时很容易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但是教师不能对学生创作的作品做出单纯的评判, 以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进而丧失学习热情与动力。教师在评价小组作品时应注意站在小组、学生个体的立场上, 与其他学生共同欣赏、评价, 利用组间互评的方式来加强创意交流, 通过展示制作思路、方法和技巧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实现各小组共同进步。总而言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建议工作的教学一线的教师重视并应用这一教学方法, 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树立合作创新精神, 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增添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杨瑜, 刘庆圣.教育游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以小学一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为例[J].软件导刊, 2011 (11) .

3.班班通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三

一、依据班级实际,形成班班通学习下的兴趣小组

为了配合班班通教学得到顺利进行,保证课堂人人参与,保证班班通利用的实际效果,年级开始推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法”。班班通的环境下,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管理,在自主学习中学习,在自主生活中学生活,让学生真正发展。

(一)活动小组的组建

(1)人数为4到6人,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待优生三个层次。

(2)合理搭配,让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和情趣特长的学生成为小组,达到能力互补,知识互补。

(3)学习小组长最好坐中间,方便讨论和检查组员作业。

(4)为了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同学能参与管理,每个小组配有组长,副组长,学科组长。组长抓学习,常务组长抓纪律,常规。学科组长由本组单科最好的担任。学科组长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用以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小组长的任命

学习小组长是一组之魂,学习小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学习小组长要切实为本组的学习负责,任劳任怨地为同学们服务,在服务大家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1.挑选标准

(1)态度积极、率先垂范。态度决定一切,学习小组长要以身示范,事事争先,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2)集体荣誉感强。小组长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不仅自己要争取优胜小组长、高效学习之星,还要率领本组争当优胜小组。

(3)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要想帮助别人,首先强大自己”,每位学习小组长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自己站的角度一定要高,成为班级中的学习英雄或学习领袖

(4)乐于助人、负责任。担任小组长的同学一定是最热心、最有责任心的,能主动帮助组内其他同学搞好学习、帮助基础差的同学提高成绩。

(5)组织管理能力强。学习小组长不一定学习成绩最好,但组织管理能力一定要强,能及时向班主任、老师反馈学生意见,向同学们传达老师意见,起好桥梁作用。

2.职责

学习小组长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起着管理、组织、检查作用。学习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习领袖角色。

二、巧用班班通——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利用班班通多媒体的趣味性,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班班通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加生动逼真、符合心理特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1 I am watching TV.时,学生对于现在进行时态学习不感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视频,通过音乐视频将新时态的结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点名小组长让其先模仿,学习,直到其理解,掌握。然后再结合图片,进行小组活动。小组长组织本小组进行活动,练习、巩固、检查。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小组活动进行抽查,对学习成果进行巩固、检查、评价。在此活动中,多媒体中的音乐导课给学生带来了较浓的学习兴趣,对所学新时态有了了解,通过后来的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巩固,在加深理解。但学后,仍有部分学困生不理解,可进行小组再帮扶。

(二)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优化认知理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数学教学的课堂中都会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再通过小组活动,便能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升,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勾股定理》一课教学时,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进行如下探究设计:首先,明确活动任务——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赵爽弦图。其次,指导并协助各小组长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任务分工。再次,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当学生明确各自的学习任务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中开始操作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自完成任务的一部分,相互间的协调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在做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有的在分析讨论赵爽弦图,拼得过程中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探讨,共同任务得以轻松实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就操作中存在的疑问及成果进行意见交流,通过互相交流,将个人任务进行组内整合、归纳、分析,最终通过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三)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凸显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交互性,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多媒体的辅助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与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主动地开展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评价中有效地突破数学知识的理解障碍,获得真实的自我成就感。

如在学习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时,由直接宾语变间接宾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第一张图片,标注“I am a teacher.”然后出示第二张图片,标注“What did he say?”让学生根据He said ?进行回答。小组可以先进行讨论,再归纳答案,选代表回答。教师对比不同的答案,确定最终答案。然后再出示新题目,进行此项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发表见解,表达观念,通过与他人的答案对比,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会发现本来小组讨论正确的答案,也出现了错误。特别是人称、时态变化时,许多学生会顾东丢西,闹出笑话。这时许多学生看出了他人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短处,为了避免在下一个题目中出现了类似错误,小组成员会加倍的小心,在人称和时态的变化时,会发生激烈的讨论,积极合作,探究最准确的答案,努力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班班通的灵活性,图片的新颖性,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小组学习欲望,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交流,对知识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篇四

一、教师角色定位

在当前云技术创造的云平台之上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完全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新型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彰显师生的平等性。在师生两个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共赢,而不是权利和命令。在云服务平台上最大化的减弱了教师的掣肘。所以,学生就可以放开自身的想象力,尽情地抒发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在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在学生的观点不违背大方向的教学前提情况下,应该任由学生去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兴趣。在真诚、平等的前提下,学生作为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得到绝佳的体现。最终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为主动学习。同时须要注意的是,云服务平台上,学生和老师在地域上处于两个地方,教师就应该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所而对的是眼前的电脑,并不是活生生的人。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注意到对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一般来说,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学,因为缺少师生在课堂当中讨论的热切氛围,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这是尤其不利于学生整体成长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须要重视互动。师生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互动,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有益的探讨。在这个探讨的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视频或者声音的方式进行交流。从声音和肢体动作等方而加深学生的认同感,使冰冷的电脑教学变得更加又生气,更加具备人文气息。不能忽略的是,在课堂讲述的过程当中,教师还需要对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于那些优秀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同学进行鼓励。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觉到,网络平台的学习,并不是和现实学习是脱节的,而是紧密相关的。

二、合作机制研究

1.云服务平台中的小组成员构建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须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具体的成员构建。小组成员的人数标准,一般来说4}6人为宜。在这样的人数标准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会有多种想法的汇集和碰撞。并且意见的整理较为容易,最终形成统一的看法。在具体的构建过程当中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网络平台使用能力。云服务平台对于当前很多地区的初中生来说,还显得略微困难。所以,在具体构建的过程当中,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熟练用网络进行资料搜集的人员。第二,领导者。领导者是一个小组学习的灵魂,如果没有一个领导者的存在,那么在小组学习的过程当中就会陷入到一种无序的状态之中,最后每一位同学都是固执己见,形成不了完整的观点。第三,性别区分。一般来说,男生的思想可能更加宏观,女生则比较注意细节。所以采取男女搭配的小组成员构建模式,就能够使得学生最终产生的意见较为完美。须要注意的是,小组成员的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的小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以便于更好地促进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

2.云服务平台中的小组任务分配

在云服务平台上进行小组学习,任务分配的重要性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任务分配的过程当中主要包括两个方而:第一,每一个小组的任务分配。在每一个小组任务分配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首先根据小组的数目,提出具体的任务内容,由各个小组进行选择。以初中信息技术图片获取和加工这一课为例,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提出如下任务:我们在生活中获取图片来源有哪些?具体如何获取;图片在加工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哪些工具,做出哪些改变;PS和美图秀秀这两种图片加工的软件,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详细地阐述你们的理由。第二,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分配。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分配,更多的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不同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在“健康上网”这一课的小组讨论过程当中,所须要解决的任务就包括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虚拟世界存在的利弊、虚拟世界当中的道德和法律标准等内容。在这个时候,一般来说由比较细心的同学进行搜集和整理;具备宏观眼光的同学则要高屋建领进行总结。最后,小组内对于总结出来的多个观点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形成最终的答案。

3.云服务平台中的小组成果扩大

小组合作的过程就是将单独的个体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将不同的小组有效的联系则是将小组所得到观点的融合再扩大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试想如果每一个同学都是敝扫自珍的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也就此消失,小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于自身的观点进行充分的表达,并由其他组进行相应的评判。在互相评判的过程当中,学生就会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在之前思考过程当中的欠缺,并且根据其他组的发言,将自身所疏漏的地方进行补充。而且,在互相讨论的过程当中,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的碰撞,原本没有想到的问题也会在思维的碰撞当中一一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助于在云服务平台当中将小组成果进行扩大化。

三、干预反思结合在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并不是作为一个隐形人。而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做好干预的任务。很多学生由于在云服务的平台上,就放松了对于自己学习的要求,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出现,及时给予指导,使学生明白自身问题的严重性。其次,在很多讨论的过程当中,由于初中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弱,讨论的内容可能会偏离教学的主题,这个时候,教师须要将学生有效地拉回正常的轨道当中。最后,云技术环境下的小组自主学习,其主要目标是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了提升云服务平台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对于教学的反思。通过云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效果,教师就可以看出每一个同学具体的发言情况,并且从中有效的感觉到学生欠缺和强势的地方。通过对于这些元素的整理和分析,教师对于学生就能够更加充分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确定自身的教学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5.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摘要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潮流,合作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其独特优势。它在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是在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效果相当明显。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课堂效果;小组合作学习

引言

长期以来,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因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单一性,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①我国着名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总结道: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的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美国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学生组成大小不一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内或小组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合作而学得或习得英语的条件因素。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中的应用

2.1构建结构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

实施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策略的课堂应敢于打破常规,根据合作学习需要来确定学生座位及课堂组织结构。所以英语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差异,又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的集体,让小组每位成员都有参与进步的机会,都有体验成功的空间,都有良好协作的心态。而小组之间基本上是相似的、均衡的、可比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2.1.1 小组人数要合理

通常是4-6人小组,即一名优等生,一-二名差生,二-三名中等生。这样各小组间的总体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又有同质性,为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也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进步,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获得自信。另外,分组还有随意性和自由性,可让学生换组学习,既可以活跃合作的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和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有着不同想法和思维的同学合作。2.1.2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兴趣有新鲜感,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1.3小组活动座位的安排可根据情况而定

如果在课堂上,那要根据合作的内容不同采取T字型、环型、面对面型、扇型等的座位方式;如果在课外,则采用自由灵活的方式,不拘泥于固定模式。2.2教师适当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由传统集体教学的“权威”角色向“顾问”、“同伴”角色转化,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消费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能为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2.2.1 要制定出一个具体的、有序的、可操作的合作学习的规则,让学生有章可寻,活而有序,坚决杜绝表面上的“假热闹”,从而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2.2.2 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使学生每学习一个问题时能真正有所得。

2.2.3 活参与,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教师只有亲自参与到各合作小组中去,才能更贴近学生,进行调控,给予巧妙地点拨与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2.2.4 小组活动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及时进行以鼓励为主的总结评价,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闪光点。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思想。

2.3 有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途径 2.3.1 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以及达到要求的原则是:合作学习小组组员均需完成任务。如会拼读生词、能读通句子、能说出句子大意等。实践证明,让学生开展充分的合作预习并完成教师提出的要求的学生,不仅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也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阅读课文的教学,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2.3.2 课中讲授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是经过设计的,要求简要清晰,时间短容量大,要有较强的启发性、探究性,并且还要为学生小组的学习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

如课堂教学中的“情景表演”,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英语的语境,帮助学生应用语言结构,指导学生熟悉话题的有关句型,利用旧知识学习、运用新语言。通过情景创设,自编对话,进行角色表演,效果很好。

再如阅读课教学中的“信息处理”,通过预习,教师还得向学生提出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文中长句和难句的理解,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这些话题都具有开放性,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实际谈论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2.3.3课后复习课后的合作复习也很重要。为了使学生能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和语言,教师务必给学生提出课后复习的要求。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单词、对话进行复习。“单词复习”可用开火车方式,即一人说出读音,其他人依次说出单词拼写;也可进行单词抢答,即一人说出汉语,其他人抢说英语并拼出单词。“对话复习”可进行分角色读对话,但必须要有听众,以便订正读错的地方。除此之外,复习还有很多方式,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行。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3.1

小组合作学习能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同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从根本上确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弃“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会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并且附带有奖励和惩罚措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合作学习,可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便于学生间的交流,而且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3.2

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2.1 合作学习中是不能用教师语言来表达的。无论他们之间的语言多么幼稚可笑,而且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明白,但他们都是受益者。优生组织能力、掌控全局的能力均有提高;差生可以学会在课堂上没有学会或不明白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由小组优生讲解和小组讨论而获得,其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3.2.2 小组合作学习时,他们通过相互解释来学习,内容、要求大家都知道,他们必须想办法来组织自己的思想和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3.2.3 同学间能增进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课堂上,他们想说不敢说,或知道怎样说,尤其是上课没有听懂的同学只能缩在角落里,害怕教师的提问。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他们相互间十分了解,也就没有躲闪的必要,同学间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向他人求助,从而课堂更有活力,提高学习效率。

3.2.4 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3.3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朝夕的互助、合作,使他们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合作与协作精神。建立起不同同学间的积极地、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消除同学间的隔阂、歧视和冷漠等现象。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有许多优势,但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它的局限性。如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解决得很好的问题,而采用小组活动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果,这样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了。再如教师设计的合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难度过高会使学生丧失合作学习的信心,难度过低就只是简单的注重活动的气氛,毫无意义。所以,教师在实际操作时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课型、不同学生灵活运用,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不能为追求合作学习的模式化而使教学僵化,以致降低了教学质量。结论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是时代赋予英语教学活动的要求,不仅还体现了新课标 “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另外还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重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和团体合作的互补性,尤其强调了对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开发与培养。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增加了动手实践和发表见解的机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且通过合作互助,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相互之间可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中差等学生,更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所以,英语教学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生与生、师与生和谐、平等的合作交流,是唤醒学生沉睡潜能,激活他们封存记忆,开启他们幽闭心智,放飞他们囚禁情愫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6.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篇六

何秋红 周红英 胡红静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和实施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的交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它将班级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向导,以设疑、尝试、引导、体验、比较、探究、讨论为基本方式,讲究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课堂的多边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小组合作机制,增加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改善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的单一模式,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班级集体授课制的不足,使课堂活动形成多边互动,信息交流多向化。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追求“问题解决”的思维氛围,达到“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景观。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缩短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创设共同的活动目标,改变学生独向教师负责的模式,促使学生与学生联合起来,为了共同的活动目标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实质性的联系,他们之间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使有特长的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学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内得到了同伴的帮助,有不理解的、不明白的问题立刻得到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理解材料的机会,进而也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反映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系统。又因为在一堂短短45分钟的课堂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争辩、汇报,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增加,使有限的时空增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不仅使他们的语言习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的听讲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内在动力,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最终各有所获。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互助能力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组合作学习致力于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能与不同性格的人共同进行各种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建立、保持与他人相互依赖和合作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接手新的班级时,教师应先尽快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业水平、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从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安排一个英语课堂的座位表。合作学习的分组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英语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4—6人为宜。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教师要注意协调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有书法好、喜欢画画的,口语好、喜欢表达的,口语差、表达有困难的学生。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过程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2.有效地开展任务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如在教学New standard English七年级下Module 2 Spring Festival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为除夕的晚餐作准备的任务;教学Moudle 3 Plans时,设计了给出一个“五一”假期的计划,以及设想20后的“我”等任务活动。这些活动,学生都乐于参与、上台表演,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胆量,更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这些任务的选择都非常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挑战性,使小组合作更为积极有效。

3.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而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而忽略深层、独特性的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指导,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使小组合作活动顺利有效。

4.合理的评价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在评价时,要做到客观公正,而且形式要多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此外,还可结合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自我评价以及师生合作评价等。教师还可根据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分别作具体的指导,促进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班级合作小组形成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5.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原动力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可以是课堂上的分享,也可以是期末根据学期初对各小组布置的各个不同的主题进行一个成果交流会。交流的过程是认知与技能的交流,也是学习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观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一次演讲,一次总结,一篇读后、观后感,甚至以绘画、相片和图片的表达方式,或以唱歌或表演的方式等。交流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合作的兴趣,并且能得到相当的成就感,这些都为合作学习的成功提供了原动力。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英语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从“传授、讲解语法知识”向“培养语言能力”转变。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合作学习将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在真正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

7.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篇七

合作学习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 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关键。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学习语言必须进行人际交流互动, 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观念正确、方法恰当的外语合作学习对促进认知发展、建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流技能、增强合作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外语合作学习提供了优越条件和广阔空间,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成为外语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论依据入手,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合作学习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及意义

1.合作学习的内涵

纵观世界各国合作学习专家对于合作学习概念的认识, 合作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题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2) 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 (3)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4) 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 (5) 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对此, 我们试将合作学习表述为, 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被普遍接受并广泛采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社会互赖理论认为, 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合作会产生积极的互动, 则竞争通常产生反向互动, 在没有个人努力合作的情况下, 则不会出现互动。另一项心理学研究成果, 即动机理论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认为, 人的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 其本质体现了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的依赖关系。不仅如此, 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因此, 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另外, 合作学习的提出, 还和社会学习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学习者被认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 总结或领悟到他人行为的特征, 形成规则, 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 形成自己的行为。所以,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合作, 必然能使他们互相学习。

对上述理论全面、深刻地理解,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合作学习的深层内涵和实质, 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 实现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

3.合作学习对于外语学习的意义

近年来,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 原因在于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合作学习增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开阔和活跃了学生思维;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外语学习动机,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概念及优势

1.信息技术下“合作学习”的概念

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外语合作小组内各成员以多媒体、网络等为媒介, 借助信息技术所创建的虚拟环境进行信息交流, 共同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合作学习形式。

2.信息技术下“合作学习”的优势

同以往的“合作学习”相比, 信息技术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环境,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之外任何方便的时间里实现高效率的合作, 真正实现教学从讲课为中心到小组活动为中心的转变。信息技术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合作学习环境, 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便利, 冲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习者之间交流的资源都是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文本语言、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都可以实现数字化。此外, 无论是BBS公告板、电子邮件, 还是聊天室 (包括语音聊天室) 、视频会议、虚拟教室, 这些学习环境都能给“合作学习”提供各具特色、不同学科特点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反馈方式, 保障学习的正常进行。

总之, 信息技术下“合作学习”的开展, 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 有利于学习者情感的养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有机会和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合作, 有助于他们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和形成观点的多样性。此外, 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 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等。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中, 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成效并不能自然产生, 需要教师在全面把握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际, 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周密设计安排, 方能产生既定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谈谈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展。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小组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异质小组通常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 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性。通常由4人组成, 由于每个班级都有60人左右, 因此每组可由7人或8人组成。其中一名是英语爱好者, 成绩总体较优秀, 其他成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甚至笔头和口语表达均较差。每个小组设立group leader (小组长) , 要求小组长有责任心, 最好是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各小组总体水平一致, 是全班的缩影。因此, 全班各学习小组之间具有同质性, 基本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遵循这样的流程:参与—探讨—转化—呈现—评价。

(1) 参与阶段。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矛盾,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现场演示、试听音像画面、言语描述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为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然后, 教师需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信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任务引领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之始提出目标, 有利于学生参与热情的激发和合作活动的有效展开。任务的下达必须明确, 确保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意向。

(2) 探讨阶段。教师需要强调学生对概念和信息进行加工。第一,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和任务, 设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 利用网络搭建合作学习平台;第二, 鼓励各小组成员各自收集信息, 通过网络或面对面方式进行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第三, 开展小组讨论、协商, 互相监督任务完成情况;第四, 小组成员应对所收集资料和信息进行汇总, 并加以分析、筛选、整理、归纳;第五, 形成一致意见并制定成果呈现方案。

(3) 知识转化阶段。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通过组织、阐明、精加工和综合分析学习概念来重新组合知识。这个阶段的学习需要全组学生的参与, 教师应注意避免由全组语言能力最强的学生独自承担阐述和精加工学习的工作, 因为这样会剥夺其他成员学习的机会。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使知识的转换在不同的层面进行, 或者根据不同的子任务设置不同的知识转化目标。

(4) 知识呈现阶段。教师应给各个小组发言的机会, 让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作成果汇报展示, 然后集思广益, 将各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汇总, 总结出更大的成果。这一阶段的学习必须注意小组间的合作, 在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时, 其他小组和老师应给他们提出反馈和建议。

(5) 评价阶段。汇总评价阶段是课堂合作学习的最后阶段, 而适当的评价又是合作学习的保障。首先, 在合作中, 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合作情况, 可采取教师评价、组间评价、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评价要讲究艺术性, 不适当的评价会大大打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评价要有真情实感, 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如果采用同一模式来评价, 学生会感到乏味、无趣。评价要具有个性化, 虽然合作学习的结果是小组讨论交流的精华, 但每个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 我们给予的评价不仅要有总体性, 还要具体到个人, 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 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真正起到鼓励作用。

四、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 教师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教师首先要创设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大胆猜测, 凝练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险、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其次, 当学生的活动出现严重的错误时, 教师必须及时指出并更正;最后, 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 必须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

2.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 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会熟练使用网络通讯工具, 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交流和协作能力。

3.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 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个人独立思考, 两者应有密切关系, 整个合作学习是一个循环、更新、提高的过程。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 学习者应在个人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在网上多与小组成员进行协商, 对各成员在网上的发言发表评论意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 进一步补充, 修正个人的认识, 在合作中相互吸纳思维的闪光点, 在合作中进行互相监控,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 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小组合作作为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用在重点、难点上, 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上。

5.教师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合作学习, 参与到学习中, 始终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改进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环境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营造了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合作的能力。它有利于改正传统教学中的缺点,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说明了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和意义, 可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给合作学习带来的便利及对教学效率提高的帮助;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方法;总结了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事项, 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作学习,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 2000.10.

[2]刘冰.教育网站设计.中国电化教育, 2001.1.

[3]周勤.协作学习与网络教学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2000.5.

8.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篇八

淄川区罗村镇中心中学 王峻波

[摘 要]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总结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点经验,以化学教学实例说明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的效果,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内成员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经历自主探索和相互配合、沟通、碰撞、修正的合作交流活动 ,有效地解决组内不同意见 ,形成共识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如:二氧化碳的性质、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复习课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试卷的讲评等。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以小组活动为方式,更好地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化学课堂、方法和技巧、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一、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愿倾听 ,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所以教师要在合作学习时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听别人发言的要点 ,学会收集信息;思考别人的意见 ,进行评价 ,进而充实、完善自己的意见。

2、鼓励学生敢于发言 ,敢于争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把自已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用语言表达出来 ,进行组内交流 ,对不同意见进行争辩 ,从而发现不同的思路。对不同的学生 ,应鼓励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发表意见 ,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不同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都有有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小组“代言人 ”不能固定 ,要轮流 ,使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合作学习,心中都充满自信。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

合作学习旨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它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将一些问题设计成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例如,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我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小组间水平相近,组内成员各有差异。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才有竞争的基础,不同特点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小组规模一般以6 人为宜,每组设组长一名。

2、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小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的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与其他物质反应的性质。然后展示一瓶已收集满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对他的某些性质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将目标分为A目标、B目标、C目标。A目标要求每个人都要达到,B目标中等生达到,C目标优等生达到即可。

3、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指导

对于二氧化碳性质的确定,可以通过“分析讨论—→推测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流程进行。先让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碰到问题可以先通过组内协商,查阅课本的方法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指正。

4、交流和小结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现象,探究出的二氧化碳性质。汇总后,阅读教材,将学生探究出的结果和教材对比,小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效果反馈与合理评价。

交流和小结后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不同同学回答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让各小组评论本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的优劣,对所做工作发表看法。最后由老师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定式,激发了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合作学习中,重视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重视了已有知识的运用,重视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学习和类推、正反面争论、论证思维的运用,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颇具积极意义。2.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化学学习兴趣

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原来要老师讲的、做的内容,现在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来完成,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了,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上动机平等的教学原则。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机会互相探讨,共同进步。同伴间互相辅导帮助,成绩较差学生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焦虑程度降低了。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辅导者和监督者,对小组和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3.增强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合作”模式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个体竞争变为了组内竞争,同学们认识到他们是集体中的一员,只有大家都进步了,小组的成绩才能提高,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为集体争来荣誉;认识到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四、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教学方法,它顺应时代的潮流,对老师和学生的一些传统观念有触动作用。现就实施合作学习教学一段时间来的几个常见问题摘记并辅以矫正措施,以期共榷。

1、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在初期的合作学习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小组内的学生便凑在一起,于是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每个人都在说,却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而发言的学生总是以“我认为„„”“我觉得„„”,来回答问题,出现了名为“集体”而实为“单干”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在三方面下功夫:(1)深入研究分组的学问和艺术,为小组活动打好基础;(2)小组讨论时,教师该如何组织、促进和参与;(3)设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他们树立集体的观念。

2、避免课堂教学容量小,影响教学进度

在合作学习课堂上,时常会出现学生为一两个问题纠缠不清的局面。致使一堂课下来,教学任务完成一半,学生检测一塌糊涂,老师则担忧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做好充分备课,设计好施教方案,特别对教学目标,讨论话题,学生状况一定要成竹在胸,并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提高和转换,不能让讨论失控。

3、避免两极分化严重,优生越优,差生越差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往往出现学习状态好点的学生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对状态差的学生来说相当于走了一个形式,导致两极分化加剧。出现这种情况,要从严格督促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来加以解决,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并记下自己的想法,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经过集体性质的交流,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

小组合作学习改革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它着眼于全体学生,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的主体思想。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合作学习更深入地应用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9.新课改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1 篇九

实施误区与组织策略

(西华初中 王平)

(本文在2011年甘肃省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颁发的三等奖)

初中数学新课程走进我们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已有一段时间了,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被人们简略地称之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与合作”。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一、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满腔热情的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人们更多地将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窄化成了对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追求:变教师讲授为小组讨论,变个别提问为小组汇报,变课堂桌椅的“秧田式”排列为“圆桌会议式”摆放„„我们教师热衷于一些操作层面的内容,如合作学习小组人数的多寡、分组有哪些原则、班级人数较多怎么办等。导致许多时候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下面是我校数学课堂中的几个典型现象: [现象1] 学生虽然团团坐,6——8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组长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余小组成员。

后果: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现象2] 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争执、吵闹,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

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现象3] 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确有合作必要的问题,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引导学生先自行探究,深入思考。

后果: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有人听课更甚),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现象4]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后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有效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我们教师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那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活动呢?我认为教师应采取以下一些组织策略:

(一)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实践、总结、反思 从以上几种现象,不难看出有很多是因为我们教师新、旧理念“打架”造成的,我们跳不出过去的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意识与精神对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我认为,新课程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需要磨合,开始出现一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想要尽快进入状态,就要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发扬光大。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男女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为宜。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

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长培训活动。在参与全班和小组合作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组长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三)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教师在集体备课和自行备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组长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以每人独立思考,由小组长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再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1+2X)(1-2X)(2)(2a+3)(2a-3)(3)(100+1)(100-1)(4)(X-6)(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五)倡导、鼓励竞争与挑战,激发小组合作动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组员都要有奋斗目标,挑战对象,组与组之间要相互挑战,互相监督、互相竞争,利用是否完成目标,是否挑战成功,争座位,争全级排名的方式来激发各小组成员的斗志和竞争意识,激发各小组的团结协作意识与精神。

(六)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0.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篇十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其一, 要发挥不同个性学生的个体优势, 使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个体优势带动小组成员共同进步的作用。其二, 教师应鼓励小组成员在讨论学习中相互学习优点, 指正缺点,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提升共同进步。其三, 应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群体优势, 就是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特点等诸方面的差别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

1.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要正确分组。

首先, 教师应对比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成绩及其对历史课学习的热情。在学习成绩方面, 教师应按照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且都应包含学业成绩低、中、高的学生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针对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热情方面, 教师应通过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 而后坚持以积极学习的学生带动被动学习的学生的原则进行分组。最后分组情况要兼顾学习成绩和学习热情这两个重要方面。其次, 教师应避免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 一方面, 要防止出现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相互结组;成绩一般的学生之间相互结组;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结组的情况。不提倡学生自由结组, 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避免热爱学习历史的同学之间结组, 对历史学习兴趣不太浓厚的学生之间结组。这两种情况下结组后不仅不会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 反而会使不热爱学习历史的学生和一些历史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成绩下降。

2.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

首先, 应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注意性别搭配是为了充分发挥女同学认真细致的特点和男同学的条理性、逻辑性的特点, 两优势互相配合, 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注意兴趣带动, 就是要让热爱学习历史的同学带动对历史学习兴趣一般的同学, 在小组合作中激发其学习兴趣。注意能力搭配, 是为了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帮助和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提高学习效率, 并使其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其次, 每组成员为4-6人为宜。因为少于4人, 不利于交流, 而且小组成员过少会导致小组不同意见减少, 小组成员过少也不利于兼容各种特质的学生。而多于6人, 则不利于教师对小组的控制, 容易导致课堂纪律的混乱, 这样也就影响了正常的课堂进度。再次, 注重合作方式。组织学生逐步尝试多种合作学习方式, 以师生的共同活动来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 共同分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作为主要目标, 训练学生学会基本的合作技巧, 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习惯。

3.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通过提出问题, 交给各个小组, 并鼓励小组成员展开积极讨论。同时也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教师归纳总结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并在课堂上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应该随时注意课堂纪律, 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检测

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 测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检测可以在一课上完后进行, 也可按章节进行;教师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测验, 也可分小组进行竞赛;可以是传统的笔试也可以是知识竞赛。同时建立积极的反馈机制, 及时调整, 不断提高。为了验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就需要及时进行适时检测。实时检测应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1. 适时检测小组学习状况。

检测第一步, 给每个小组只提供一张检测卷, 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完成检测, 然后评卷分析检测结果, 最后教师可根据检测结果鼓励优秀小组, 并帮助后进小组分析原因, 最后可根据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提升成绩。检测第二步, 给每一位同学一份检测卷, 由学生自己作答, 检测时不得讨论和抄袭等。同样评卷分析检测结果, 把每一位同学的成绩与分组合作学习之前的成绩进行对比, 鼓励成绩提升较为明显的同学, 同时帮助成绩提升不明显或者成绩没有提升的同学分析原因, 并帮助其改正学习方法, 以达到全面提升同学们学习成绩的目的。

2. 课堂提问检测小组学习状况。

教师可根据课堂进程设计问题, 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给出最终答案, 以检测小组学习的课堂效果;也可让学生不依仗小组自己作答, 以检测学生自己自主学习的效果等。

四、总结提高, 师生互进

学生汇报后, 教师应引导反思, 适时总结, 巩固提高, 并提出新问题启动新思维。如本节课, 在学生探究结束后, 教师就提出:“19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维新思想, 为什么不进行维新变法而搞洋务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最终以破产结束, 而同一时代的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方面, 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从而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协作探究的兴趣, 使合作探究又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 能发挥不同个性学生的优势, 有利于小组成员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群体优势, 激发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组合作,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玲娜.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08-25.

[2]陈晓庚.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04-18.

1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十一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而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为了实现高效优质的初中数学教学这个目标,在新课改新理念指导下,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的特点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一)校内小组合作 “小组”一般是由邻座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先由学习能力强、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员的分配要注意差异性和互补性,这是最常用的校内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的学习进程同步。在进行合作之后,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在小组合作进入轨道后,可以进行组长轮换制,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邻近小组合作 邻近小组合作是一种校外的学习形式,主要是由居住地址较近的孩子组织成学习小组,一般2至4人为宜。我在组建学习小组时选择责任心较强的孩子担任学习组长,较负责任的家庭作为学习的地点。利用这种小组合作方式,为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作业和家庭作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数学实地调查和考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如让学生调查建筑工人盖房如何取直角、如何测量河的宽度,这样既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实际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形式由课内的合作关系延伸到课外的合作,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扩展了孩子求知的视野,也密切了同学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二、在课堂上有效的应用小组合作。

(一)在新课时应用校内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孩子们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达到了共识、共进,实现了教育学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要求学生课下寻找图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质疑和解答。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边做实验边讨论,把他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向全班学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别的小组如有问题或异议,可以相互争论,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有自主学习的体验,还可获得互助合作探求真知的群体主体性的经验。

(二)在复习课中应用校内小组合作。

在实施小组合作以前,我认为复习课很难上,要讲的东西太多,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到了期末的时候,总是面面俱到,课上了很多,成绩却没有提上去,也令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现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单元的知识链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自己整理,学生通过动脑思考,翻书,交流会对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这比我以前讲了一节课学生感到没有收获要好的多。

在期末复习讲评试卷时应用小组合作,效率非常高。尤其是九年级时,讲完一份卷子至少需要一到两节课的时间,但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都掌握了,而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掌握一小部分。如果把订正试卷放到小组里,让小组长带领大家去订正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

1、4个人在一起的错误肯定比全班的错误少,可以节省时间。

2、孩子之间沟通的语言,他们彼此更容易接受。

3、优生给差生讲一遍的过程,也是自己复习巩固的过程。最后我把各小组提出来的集中的、典型的错误进行全班的纠正与强化。

三、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一)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二)教学方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图像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对称轴、顶点都与谁有关,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密切合作,才能达成目标。又如:在学完概率后,我为课外学习小组留了以下作业:

1、统计本周每天本地的实际降水情况,做出相应记录;

2、查阅本周每天本地天气预报的资料,对所报降水概率作出记录;

3、对比两个记录,天气预报中降水概率较大的日子确实降水了吗?有没有例外的情形发生?怎样认识这中例外的存在?将学生按异质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数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四、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变成全员展示的舞台 在合作学习中,我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给学生组队,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更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使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讲完例题后,我提问:建筑工人在盖房子的时候,要看房梁是否水平,可以用一块等腰三角形放在梁上,从顶点系一重物,如果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三角板的底边中点,那么房梁就是水平的,为什么?在提出问题后很多反应快的孩子马上有了答案,我没有急于让他们讨论,而是允许他们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二)小组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我总是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把“激烈、鼓励”当作组织课堂的法宝,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的课堂气氛,把课堂变成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会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进步小组,每月小汇总评出月冠军,每学期大汇总,评出学期总冠军,进行表彰。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我总是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以灵活调整教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12.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篇十二

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发现和应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对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1.创设有利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置的悬念、冲突、矛盾、迷茫等心理刺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有意义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能引起学生学习与合作兴趣的语言情境,进行有意义的操练。话题最好涉及到学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即“话题回归”。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就会觉得有话可说,可以使课堂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过程,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2.正确把握好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我们经常看到,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就松了一口气,似乎这是课堂中得以放松、休息的机会。这就是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没有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共同学习的合作者,从而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灵活参与,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教师只有亲自参与到各合作小组中去,才能更贴近学生,进行调控,给予巧妙的点拨与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及时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合理的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对小组合作成果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反思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合理分组,避免分组不公平。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能力、学习成绩等因素来分组,每4人小组中,有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两个中等学生,一个差生,这样有利于探讨问题。编组一般要小,从同桌两人小组,发展到前后两桌四人小组,分组时要避免差生过多地集中在一个组内,这样不利于合作。

2.选择适当的时机、恰当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它能发挥同学互相帮助的优势,使基础不一的学生跟上相同的教学进度。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同样,并非所有的材料、内容都可以拿来作为学习的素材,因此,教学材料的运用要具有科学性。

3.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个体独立思考,两者应有密切联系。

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是一个循环、更新、提高的过程。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学习者应在个人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进一步补充、修正个人的认识,在合作中互相吸纳思维的闪光点,在合作中进行互相监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注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就合作学习而言,交往能力往往决定着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效果,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应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始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学内容,去创设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交际情境,结合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乐于参加的笑话、谜语、游戏等进行互动。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些话题,通过说、问、评、议等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还可以交叉使用短文朗读、情景对话、学生间互问互答、自由式讨论等方式。这些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进而大大提高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的热情。

13.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篇十三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 从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角度分析, 依然有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没有生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 大量地记忆语法、词汇, 忽视了应用的语境, 加之, 教师的讲授占了大部分的英语课堂时间, 导致学生动口练习英语的时间较短, 降低了英语学习的质量, 英语课堂也因此成了“哑巴英语”课堂。其次, 对学生自身而言,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其对英语学习有紧张和焦虑心理, 自身的性格特点自信心不足等因素也严重影响到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质量。例如, 一些学生因为性格较为内向, 害怕说出口的英语因发音不准或者语法错位, 而招致教师的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 所以不肯开口。在高中学生中, 仍存在很多高中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但是口语表达能力极差的问题, 这严重影响到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阶段, 合作性教学被各个学科教学所普遍应用,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借助于小组合作方式, 开展合作性教学, 以不断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合作性学习是高中生以团队的方式,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可培养高中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并在潜移默化化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 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十分重要。为此,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高中英语教师可以从以几方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坚 持 学 生 的 主 体 地位

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 坚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此, 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依照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注重与同学的沟通交流, 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教学中,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加深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理解。

2.培 养 高中 生 的 合 作 意识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一些高中生在学习中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课模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乏合作意识, 进而使得小组合作教学的成效不高。为此, 高中英语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 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 为了吸引高中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性学习中, 高中英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重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培养高中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比如, 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多媒体设备,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视频、音频, 在课堂上营造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让其在学习中有话可说。其次, 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时, 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的差异, 以四五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 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自己的疑问, 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帮助高中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与此同时, 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鼓 励 学 生 加 强 集 体 合 作

小组合作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英语课堂教学上, 更应该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课下分组讨论或者辩论, 通过多种方式,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开阔学生的思维。比如, 教师可以结合课上内容, 给每个小组都布置课外作业, 要求他们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 一起搜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知识, 并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鼓励对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可培养高中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高中生的合作意识, 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 进而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英语能力。

摘要:作者在分析现阶段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重点指出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 以期给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改进工作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宁.浅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2) .

[2]邢伟.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尝试[J].才智, 2011 (27) .

上一篇:六年级爱我中华演讲稿下一篇:2018漳州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全国深化学生军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