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培训项目

2024-10-26

乡土人才培训项目(共9篇)(共9篇)

1.乡土人才培训项目 篇一

加快乡土人才培养

春种时节,各村群众在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忙着种黄芪、板蓝根,发家致富的劲头十足。我镇加快农业科技带头人、农村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开发培养,形成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能人带动效应。

把农村党支部书记培养、选拔与教育放在新农村建设首位,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对村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开设村干部大专学历培训班,目前,有2名村干部已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实施“百人赴外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外出参观学习、送科技下村等活动,让农村人才在实践中拥有一技之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延伸“土专家”、“田秀才”管理网络,将培训内容与春耕生产需求相衔接,开展“双低”油菜、玉米制种、日光温室种植、设施葡萄栽培、肉牛养殖、测土配方等多项实用技术培训,为全县春耕生产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已培训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致富能人及农村实用人才200多人。

乡土人才何时破“土”成“才”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乡土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量。但是,农民农技匮乏,新型农技推广困难,成了当下我省广大农村较为普遍的现象。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如何培育农业科技人员,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农民种田急需技术指导

5月份,连续反复无常的天气,让临洮县洮阳镇米家咀农民牛慧英颇为郁闷。

“今年西瓜出苗特别好,霜冻前就长到半尺多高,但连续霜冻过后,成活的瓜苗还不到七成。”让牛更为无奈的是,每次霜冻来临之前,她都收听气象部门的预报,可就是苦于没有技术人员指导,不知如何预防。

牛慧英介绍说,米家咀附近几个村子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蔬菜、水果和小麦,但是,近几年很多家庭劳力都在外打工,留守妇女老人很难掌握新品种、新配方的技术要领,面对农苗死秧现象经常无能为力。

牛慧英的遭遇是我省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普遍现实:在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老人儿童难以接受新型的农业科技,导致农田减产,甚至荒芜。

与此同时,外出务工者也因长年脱离土地,开始对土地变得陌生。作为80后一代,泾川县的张万龙已经是一名有着10年工龄的农民工,由于离开土地多年,现在的他甚至连最基本的农活都不会干,更别提掌握农业科技了。张万龙这样的人,在农村极为普遍。

有分析材料指出,目前农村人才匮乏已经开始为新农村建设带来六大难:一是先进农业科学

技术推广难;二是现代农业植入难;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四是农民协会组织协调难;五是城乡差距缩小难;六是农民收入增加难。

新型农技推广遭遇人才“瓶颈”

“儿女们都在外面打工,我们老了,也折腾不起了,种田全靠几十年的经验,哪里懂什么科学技术呀!”在米家咀,提起不少植被的种植技术,留守老人李德全老两口连连摇头声称不懂。

“农技推广人才短缺和农村留存劳动力素质低下,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举步维艰,先进科技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员张继宁介绍说。

这一观点有很好的事实佐证:据不少基层农技人员讲,科技人员下乡宣传科技知识期间,组织农业专家花费很大精力编印而成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单行本,在免费发送给农民后,却发现很多妇女根本不识字。

有调查显示,我省每年出炉的农科成果,受农户欢迎并积极应用的仅占一成左右。所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三到四成。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

张继宁说,现在农业新品种、新药剂层出不穷,农民种地更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但受种种原因所限,我省不少农业新技术出现“示范”多、“带动”少的局面,许多新型农业科技种植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20%。

来自省农科院的一份资料显示,在基层,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多年没有参加过农业新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对新技术、新手段缺乏了解和掌握,而且,由于编制原因,乡镇一级的技术推广人员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有的县农技中心近七年时间没有接收过一名大学生。

多措并举缓解“人才荒”

提到毕业后回农村,甘肃农业大学大四学生陈慧芳并不愿意。尽管学动物科学技术专业的她回到农村的舞台更为广阔,但她表示“从未考虑过”。

“这几年学校一直给学生做工作,但真正愿意下基层的是少之又少。作为一个农业院校,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

村,毕业后又回到农村,面子上挂不住。”甘肃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位老师说。一方面不少身怀“技术”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却出现“人才荒”,对此,有专家提出,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不愿回农村、农村缺乏科技人才的实际,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定向培养农业紧缺人才。

张继宁建议,对农村十分紧缺的人才,可以由相关部门委托相关院校进行定向培养,特别对一批家境贫穷且愿意回乡从事农技工作的学生,采取签订合同方式进行招收,等毕业后,这批公费生将成为“三农”建设的支撑力量。

与此同时,还要为这些回村的科技人才提供稳定的工资制度、建立生活保障和发展晋升制度,解决学农的学生下去留不住的问题。

此外,也有专家建议,政府应启动农村科技人才远程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帮扶机制;开展科技人员到农村到基层“定期工作”活动,通过科研、带教、合作等务实形式,不断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乡土人才培训方案

为不断提高我镇乡土人才整体素质,积极发挥乡土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大方县“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农村一线乡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多途径、多形式、多样化地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乡土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经济强县提供人才保证。

二、培训对象

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居民委、村组干部;具有农民技术职称或专业技术证书的专业技术骨干;各类科技推广示范户、各种生产专业户的先进者;具有一

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回乡知识青年和具有一定专长的退伍军人。

三、培训任务及培训方式

计划用两年时间广泛开展金融、财税、法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知识经济、市场营销以及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等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并根据培训对象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

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培训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培训证书管理

参加培训人员由县人事局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并将培训情况登记造册,作为乡土人才管理及资格评审的重要指标。

五、培训基地设置

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突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原则,确定镇远程办、村级站点、学校站点为乡土人才培训基地。

六、成员单位及责任分工

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成员单位为党政办、远程办、文化站、林业站、农业服务中心、财政所。

县人事局是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培训方案、聘请教授讲课、发放培训证书,及时了解和掌握培训的进度情况,并做好培训工作总结。

其他成员单位是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机构,负责制定、上报培训计划,具体组织落实培训任务,并将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县人事局。

七、几点要求

(一)乡土人才培训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保证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系统乡土人才总量、层次结构、行业分布等基本情况,确保培训计划科学、合理、有效,确保参训率。

(三)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每名乡土人才每年参加不少于30学时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业务培训。

2.乡土人才培训项目 篇二

1 乡土人才的概念与特点

乡土人才又称农村实用人才, 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广泛地指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大批会经营、懂管理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其评价尺度应该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拥有一技之长, 富有创新精神, 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中作出较大贡献, 并得到社会认可。主要包括三类人:生产能手, 如种植、养殖、捕捞和加工能手等;经营能人, 如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能工巧匠, 如技能带动型和文体艺术类人才等。

乡土人才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实践能力强、带动能力强。在农区发展的实践调研中发现, 乡土人才在农村社会管理和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土生土长决定了其意识和观念与当地人文背景的适配性和适用性。他们是农民中的普通分子, 同样的区位条件, 同样的资源环境, 不一样的发展业绩, 身边的群众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可以发挥一户带十户, 十户带一村, 带出特色、带出产业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

2 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中乡土人才的重要作用

科学配置草食畜牧业生产资料, 促进以草业为基础的草食畜牧业的绿色发展是农区畜牧业向现代饲养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在实现“科学配置”与“转变方式”的过程中, 乡土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现状中, 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2.1 建立农牧民合作组织

农区畜牧业中, 以家庭为饲养单位, 在饲料喂养、圈厩搭建、疫病防治、加工销售和信息获取等方面散户养殖模式存在劣势。农民承担的风险很大, 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畜牧业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 成本高, 劳动生产率低, 难以与专业化生产相匹敌;在农牧产品营销方面, 由于服务体系不健全, 基本上是分散经营, 不少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脱节;在质量品牌方面, 由于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 难以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品牌, 科技含量低, 加工增值能力不强, 畜牧业综合效益不高。大多数乡土人才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 通过组织创新, 改变畜牧业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建立农牧民自愿参加、自主决策、自我服务、自我约束、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新型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来解决农民和市场之间的问题。

2.2 形成种养大户带动模式

乡土人才大多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种养结合, 培育家庭农 (牧) 场新型市场主体。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 农民以土 (林、草) 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联户经营, 种养基地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的管理人员, 有效地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能力、有魄力的一些种养大户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作为示范给周围的农牧民看, 让他们学着干、照着办, 带动了周边农牧业的发展。

3 乡土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机制思考

在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中, 对乡土人才的重视和其作用的发挥, 以敖汉旗为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敖汉旗地处赤峰市科尔沁农牧交错区, 主要以发展农业和农区畜牧业为主。近年来, 敖汉旗在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的过程中, 实施“能人”带动战略, 探索出一条人才培育, 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的新路子。大力开发培养自己的“永久”牌乡土人才, 在农牧民身边建立起稳定的人才库、智囊团, 为农民开展零距离服务。

目前, 全旗登记的乡土人才近3万人, 他们直接或间接创造的社会产值占全旗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0%以上, 其人均收入是普通农民的10~15倍。但是目前因队伍规模较小、管理松散、引导不到位, 乡土人才一直处于自生自长自我发展的状态, 较少得到社会的认同。

调查发现, 目前乡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少, 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平衡, 多数人才集中在一些发展起步较早的村落, 有的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比较单一的领域, 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占70%以上。乡 (镇) 、村级农业科技人员从事的工作繁杂, 多数时间参与行政工作,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一些地方经济落后, 信息闭塞, 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大批头脑灵活、有技术专长和等级证书的农村青年无用武之地, 只能到外地经商或打工。

二是培训人才, 留住人才。敖汉旗立足实际, 以农业适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 按照“农民点菜, 政府埋单”的思路, 实施“一户一技”按需培训模式。为此, 全旗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完善了以农民培训学校为龙头, 乡镇技术学校为主体, 农民学校为延伸的三级培训网络。为提升培训层次, 从县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抽调100余人组建了培训服务队, 聘请30余名区内外农林专家深入到全旗29个乡镇举办知识讲座。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 让农民有“位”有为, 全旗按照“编制跟产业走, 人跟编制走, 经费跟人走”的原则, 每年择优招聘一批县、乡、村级农技员, 让他们享受国家工作人员待遇。对于优秀乡土人才, 优先列入村后备干部队伍, 激发了乡土人才服务生产和发展经济的热情。

三是搭建载体完善机制。如何让乡土人才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腾飞的“领头雁”, 敖汉旗的做法是找准一个突破口, 即找准让农民“变身”人才的突破口, 把种养专家、农民企业家和经纪人等一起培养、一起开发, 变“单打独斗”为“抱拳出击”, 形成了人才集体效应。积极探索新的活动载体, 以应用型、技艺型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 通过聘请上级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和种养大户现身说法等形式, 增强了农村乡土人才的技术吸纳和推广能力。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 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完善用人机制, 实现人才管理新的延伸。

4 建议

4.1 多请乡土人才上讲台

新农村建设中, 各地开展的农技培训、科普咨询、科技讲座等活动大多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或解答问题, 他们授课或解答的内容理论层次较高、专业特点强、名词术语多, 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农民文化层次低、理解差,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然而, 乡土人才在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 既有成功经验, 也有失败教训, 还积累了一定的实用科技知识, 若请这些人走上讲台, 或到实地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他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可能农牧民更易于接受, 把乡土人才的实践经验和科技人员的理论辅导有机结合起来, “土洋”并举, 培训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4.2 多帮“庄稼汉”变成“领头雁”

在现代农牧业发展中, 要完善培育和提升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远程教育等阵地, 定期组织农村基层人才集中培训, 系统学习产业政策, 生态科技等理论知识, 提高综合素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各级专家、学者对农村基层人才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交流, 定期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学习, 是乡土人才的只是由“土”变“洋”, 不断提高他们的实用技能水平。同时注重他们的视野开拓能力, 让他们的智慧在农村发挥带领、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4.3 多投入, 加强乡土人才的培养

3.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篇三

乡土人才在引导农民群众摆脱传统观念束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土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杨柳乡要把抓好乡土人才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内容来抓,根据本地实际,强化举措,破解新农村乡土人才建设难题,充分发挥人才的榜样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加强队伍建设,“四措并举”。

一是重“管”。由区委组织部、人事局、科技局等部门牵头,由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直接实施,对乡土人才队伍的管理既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及时对各类乡土人才进行调查摸底,把那些具有种殖、养殖、加工、运输等一技之长的专业户和致富能力强、示范作用好、善经营、会管理的行业带头人,分门别类纳入乡土人才库,实行区、乡、村三级联动管理,做到区有档案,乡、村有名册,全面及时掌握乡土人才队伍发展状况。二是重“育”。充分利用区委党校、职业培训学校、电教网络、乡镇农校等阵地,多渠道、大批量地集中培训乡土人才,着力提高乡土人才的理论水平;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乡土人才走出家门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学习取经,着力提高他们的发展经济的能力。

三是重“激”。每年均开展“优秀乡土人才评比活动,隆重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党政网等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不断增强乡土人才的荣誉感;建立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对达到相关标准的乡土人才及时进行职称评定,使昔日”土专家“、”田秀才“有名有份,为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做大做强产业搭建平台、拓展空间。

四是重”用“。将优秀乡土人才优先纳入党员发展计划之中,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能力较强、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乡土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社干部队伍之中,既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头致富的优势,又提高村组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完善乡土人才工作机制。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发展的思想观念,增强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兴一方人才,保一方发展”的责任感,把培养乡土人才作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首要工作。

一是构建乡土人才政策体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乡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乡土人才发展计划,明确乡土人才开发的措施和目标,制定乡土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及表彰奖励办法等有关政策,为乡土人才的开发培养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

二是建立乡土人才扶助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扶助机制,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乡土人才的迅速崛起。政策上支持: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项目,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扶持,为乡土人才的创业解决后顾之忧。资金上扶持:乡土人才不像专家和科研工作者,背后有企业或专项资金的支撑,在资金上有一定的实际困难。要通过设立乡土人才项目开发基金或者贷款担保机制,对进行特色高效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金融部门积极提供开发资金或者配套贷款,解决他们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技术上支持: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通过开展专家与乡土人才结对活动,帮助乡土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是建立区、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以县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管理为重点,以乡镇、村党支部抓落实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乡土人才信息库,做到县、乡有人才档案

4.乡土人才培训项目 篇四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湖北省谷城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探索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有益做法,形成了县委领导、政府实施、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财政予以扶持的乡土人才培养、管理、使用和服务机制。先后有近10万人次农民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有近3万名农民掌握了2门以上种养加工技术,4036人被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实行县乡村三级管理。这一举措不仅较好地提高了农民素质和致富技能,而且使“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地经济”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综合效应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显现。

一、完善培养机制,提升人才素质

一是高校深造,培养领军人才。县委县政府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班的方式,围绕茶叶、花椒、食用菌、家禽家畜养殖等特色产业,选派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到高校分别进行1个月短期班和2年学历班培训,并全额补贴学杂费、教材资料费和住宿费。截至目前,已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举办2个短期班和2个长期班,近200人接受培训,并在产业发展中显示出效益。第一批华中农业大学长期班毕业学员中,有14位到村任主任助理。庙滩镇郭峪村主任助理李庆国利用所学技术,指导全村喂养土鸡9000多只,当地牛杂交配种十余头,在本村已基本形成牛羊杂交舍饲,鸡放养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他本人也利用微贮饲料科学喂养肉牛6头、良种肉羊80多只,创造效益2万多元。冷集镇磨盘山村主任助理贾文浩,针对村里水塘面积较多的实际,在 该村试行虾藕混养新技术,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000多元。

二是打工锻炼,培养经营人才。根据农村产业化发展需要,挑选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基础,在特色产业种植、加工等方面有经验、有基地的产业带头人,到重庆四面山花椒集团、山东寿光、正大集团、希望公司等企业打工锻炼。同时,对外出打工锻炼人员每人每月补贴200元。到目前为止,我县已派出近千人接受打工锻炼,这批农民已成为谷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管理骨干力量。

三是专题讲座,培养实用人才。发挥涉农部门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县委党校、县职业教育中心、县劳动技校等培训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农业技术、家畜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色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培训农民10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职业教育,培养后备人才。近年来,为了培养农村后备人才,县委、县政府投入巨资,在乡镇初中推行“3+1”办学模式,即在初中三年的基础上,再加一年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一做法已在紫金镇、南河镇、赵湾乡等地试行,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二、完善使用机制,搭建工作平台

一是实施“百名新型村官”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拔使用优秀乡土管理人才。一方面,对技术素质较高、在村民中有威信的乡土人才,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使其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石花镇小坦山村“经济能人”孙远举当上村支书后,带领全村老百姓通过为周边县市区和高速路建设提供绿化产品服务,塑造了石花镇苗木花卉的品牌,带领大家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另一方面,坚持华农大培训和党校其他学历培训相结合,大力实施“百名新型村官”和“一村一名大学 生”计划。去年培训了100名大学生村官。县委要求到村任职大学生要负责理清所在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通过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项目,向群众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植科技示范户。

二是围绕“一乡一品”发展特色经济,在产业发展中使用大量乡土技术人才。县委县政府通过引导和督促各单位围绕各乡镇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集中组织使用乡土人才。对粮食主产区,重点使用掌握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技术、加工生产及营销知识的乡土人才;对城镇郊区和山区丘陵乡镇,重点使用熟悉蔬菜、茶叶、食用菌、花椒、药材、苗木花卉等栽培和加工技术及营销管理知识的乡土人才;对平原乡镇,重点使用在猪、鸡、鸭、牛羊等家畜家禽养殖和加工技术上有丰富经验的乡土人才。目前,10个乡镇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集群和人才小区。

三是以农副产品的加工、运输、营销为载体,以协会为纽带,使用大批乡土经营人才。县农业局、县科协等相关部门联合各乡镇共同引导农户自发组建花椒、蔬菜、花卉、茶叶、肉猪、蛋鸡等加工生产和销售专业合作协会近40个。推选在行业中产业规模大、有威信的专业大户担任协会会长。组织协会会员开展生产、管理和信息交流,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产业发展。冷集镇汉江村的贾元清被推选为蔬菜加工销售协会会长后,通过兴办蔬菜酱品加工厂,带动辐射周边6个村,200多户村民与他签定种植合同。这就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是大力实施“回乡创业召唤计划”,使用一批回乡创业人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开辟了谷城籍人才回乡创业的绿色通道,对全县各部门对打工人才回乡创业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收费制度进行了规范,不 断完善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树立宣传百名创业明星典型,印发《回乡创业人才倡议书》,激励打工人才回家乡创业。五山镇黄峪铺村村民肖娟回乡投资500万元,创办了新知电子有限公司,安臵就业人员250多人。目前,他们计划再投资200万美元,组建“宇之光”集团公司,就业岗位可达1000多个。

三、完善服务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优惠政策驱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培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乡土人才培训十一五规划》、《乡土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选拔管理乡土拔尖人才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好用活农村乡土人才的政策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乡土人才的积极性,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做大做强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规范管理推动。县委县政府在成立乡土人才相关管理机构的同时,通过会议分解任务、例会总结工作、整体协同配合、严格督促检查,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开展了对乡土人才的统计、选拔、培训、管理、服务等工作。先后制定了乡土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加强了乡土人才政策制定、培养管理、作用发挥和环境改善等任务完成情况的目标考核。通过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较好地发挥了联系点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掌握了全县信息动态情况。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机制和乡土人才资源信息库,加强了乡土人才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力度,推进了乡土人才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部门服务促动。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谷城”要求,各乡镇规定乡土人才在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土地、山林等资源承包权方面有优先权。涉农部门通过建立统一开放式的农 技推广服务协作新机制,为乡土人才提供一站式和全程式服务。金融部门通过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加大对乡土人才的信贷投放。近年来,投放各种农业项目贷款近千万元。税务、工商、电力、城建等部门也通过实行服务承诺积极履行部门职能,进一步优化了乡土人才创业环境。

5.开发和管理乡土人才经验交流材料 篇五

开发和管理乡土人才经验交流材料 乡土人才开发管理工作典型交流材料 注重实效切实做好乡土人才开发管理工作

我们县坐落在吉林省西北部,与内蒙古接壤,全县共有22个乡镇,23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万人,农民中具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种养大户6230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3730人,具有农民绿色证书的有2480人,具有农民技术职称102人。几年来,在乡土人才开发、培养、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规范管理、注重培养、着力引导、重点扶持的原则,具体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成立机构,明确乡土人才开发、管理的责任

为了突出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乡土人才切实纳入党委管理范畴,形成从县委到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层层有人抓的工作格局,我们在各乡镇党委成立由乡镇党委副书记为站长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站,将乡镇相关站所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任命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站工作人员.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站具体负责乡土人才评定、管理、培养,同时负责县委关于乡土人才创业扶持相关政策的落实。由于成立了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站,理顺了乡土人才工作程序,打破了乡土人才无人问津的工作局面,摸清了乡土人才底数,建立了乡土人才档案,引导更多人加入乡土人才队伍,使相当一部分种养业大户、加工业大户、能工巧匠等逐步走上规模发展之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带头、带动作用,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建立阵地,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 我县农民技术学校基础比较好,但由于近几年农民培训工作形式的转变,大部

分农民技术学校都处于闲置状态。在把农村乡土人才纳入人才队伍建设之后,我们及时恢复了各乡镇农民技术学校的功能,把它作为乡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我们统一规范了农民技术学校的格局,并组成了由25名种养业、加工业专家参与的农民技术培训宣讲团,每年都利用农闲季节,广泛开展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几年来,在各乡镇农民技术学校举办科技之冬、科技之春、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培训班近500个班次,累计培训农民近6万人,推广科学技术成果近百个,推广新品种50多个,有3000多人通过学习掌握了一技之长,达到了乡土人才标准,被纳入到乡土人才队伍管理。

三、搭建平台,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培养、选拔乡土人才,目的是让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带头、带动作用,使更多的农民学有一技之长,使更多的农民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走多种

经营之路,走精品农业之路。为了解决“人才没有用武之地“的问题,在县委的统一要求之下,每个乡镇通过串用耕地、有偿承包等方式,都储备了十几公顷乡土人才创业用地,建立了乡土人才创业园,每年在土地发包时重点倾斜那些种植业大户、懂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能人。几年来,全县有430人走进乡土人才创业园,有上百种生产技术和新品种通过这种方式推广给广大农民;为了鼓励有养殖技术的农民扩大规模,走精品养殖道路,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模式,共投入约500万元,开发建设了100个牧业小区,每年养殖改良牛羊3万多头,实现经济效益近千万元,通过鼓励养殖大户进入牧业小区发展,培训培育农村畜牧人才20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上百户。

四、政策扶持,营造利于乡土人才成长创业的良好氛围

为了规范乡土人才的开发和管理,我们制定出台了《县乡土人才选拔管理办

6.乡土人才培训项目 篇六

邓帮忠,男,汉族,现年36岁,中共党员,任高水乡丰岩村支部书记。该同志一心为全体村民谋福利,为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呕尽心血。几年来,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执着与追求,诠释着对党和农村事业的忠诚,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他用慧眼和丹心,把科学技术带给群众,使绿色的田野收获着不尽的希望和硕果,他用科学文明新风,剔除愚昧迷信,帮助广大群众走向了致富奔康之路。他根据本村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转变农业发展观念,以种植业为重点,养殖业为辅的致富路子,并采取先树立典型,自己先示范,以点带面的方法逐步推开,根据这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该同志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及农业科技知识,提升自身服务本领。

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熟悉党的方针政策,通过电视、文件、会议掌握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把这些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积极参加乡、县组织的各类农业技能培训,学习各项农业技能,在走村入户时指导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并适时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种植业观念,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树种植和水产、畜

牧规模化养殖。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邓帮忠同志深深地认识到“没有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要实现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目标是难以达到的。

二、率先示范,积累经验带民致富。

为了让村民能切实感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适合本村实际,又是能实现致富的的好路子,彻底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他积极向乡争取政策支持在该村新寨至落王渡一带,依托乌江这一天然资源发展网箱养鱼;2009年,他率先作出示范,自筹资金15万元,发展果树种植产业,为了减少风险,规模从小做起,先从余庆引进了布朗李、葡萄和枇杷等进行小面积种植,经过请技术员指导,阅读果树种植技术书籍,果树长势喜人,看到这种情况,2010年,他又向银行贷款6万元,扩大种植规模,承包村里的荒地和部分村民的责任地共计400余亩,发展成立了丰岩果园场,为了确保产业发展成功率,他多次往返于湖南、遵义、福泉等省市和地区,引进技术和果树苗,目前,果园场有涫溪蜜柚、温州蜜橘、甜柿、五星枇杷、樱桃等品种。在他的带动下,该村30余户也加入到果树种植产业,现在,先期的布朗李已挂果上市。此外该村还有100余户在邓帮忠同志引导和鼓励下,响应县关于发展核桃产业的政策,也预订种植核桃300余亩。

三、无私奉献,一心为民。

为降低群众发展果树种植的风险,他主动为群众提供

技术、信息服务,资金困难的群众,他主动为他们提供担保筹措资金。亲自集中授课与现场演示果树栽培和管护技术,组织观看录象与印发技术资料,自筹资金到湖南、遵义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其先后组织群众开展各项技术培训达10余场次,受训人数达50余人次;发放果树种植技术宣传资料100余份。他还经常组织村民到自己的果园场进行参观学习。为解决技术难题,他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资源,组织群众学习、观看果树种植技术。同时,鼓励本村青年到外面学习先进经验和专业技术后回来创业。

四、关注民生,强化社会治安治理,为群众致富奔小康扫除后顾之忧。

7.乡土人才培训项目 篇七

振兴宜昌农业农村经济

——宜昌市领导干部人才工作专题研讨班授课讲义

(讨论稿)市农业局 李全新

各位领导、同志们:

强市战略,人才为先;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今天,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专题研讨会,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全市人才工作问题,这在我市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充分反映了市委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市委把农村乡土人才作为一个专门课题,系统地、深入地来研究,也是第一次,充分反映了市委对农村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我们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新一轮农业大发展的希望和动力,看到了宜昌农业发展的美好明天!下面,根据研讨会安排,我就宜昌农村乡土人才工作向领导们作一汇报,和同志们作一交流。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振兴宜昌农业农村经济。”主要讲四个方面:

1、农村乡土人才的概念、范围及其基本特征;

2、农村乡土人才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我市农村乡土人才建设的现状分析;

4、加快我市农村乡土人才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农村乡土人才的概念、范围及其基本

特征

一、农村乡土人才

农村乡土人才是农村开发应用和推广普及先进科学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农业科 技带头人,是引领农民开拓市场、创业致富的引路人,是活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一线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对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能人。

农村乡土人才不同于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是指受到过乡镇以上表彰的乡土人才;也不同于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部提出的农村实用人才不但包含农村乡土人才,而且包含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二、农村乡土人才的范围 农村乡土人才主要包括:

(一)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相关图片)

(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中的骨干。(相关图片)

(三)从事运输、营销、中介服务行业的农村经纪能人。

(四)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

(五)农民企业家。

(六)带领农民致富取得明显成绩的农村村、组干部。

(七)回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知识分子、打工青年。(相关图片)

(八)其他从事社会事业管理或社会服务的广义的农村乡土人才,还包括农村信息通讯员、民办老师、民间艺人、民间医师等。(相关图片)

三、农村乡土人才的基本特征

我们从以上农村乡土人才可以看出,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点。一般来说,农村乡土人才具备以下六个基本特征:

(一)土生土长。对本地环境资源、生产经验、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实践经验丰富。

(二)技能冒尖。农村乡土人才都具备某项专 业技能,或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所从事的事业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三)带动力强。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或辐射作用,农村乡土人才不光是自己干得好,而且能够带领周边的群众跟着自己干。

(四)贡献突出。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群众认可。注重讲诚信,乐于助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周围群众的评价高、口碑好。

(六)不吃“皇粮”。虽然国家对他们有奖励政策,少数还有政府津贴,但他们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靠国家工资,而是靠生产经营。

第二节 农村乡土人才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

农村乡土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方面:

(一)农村乡土人才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乡土人才积极致力于农业新技术、新的种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在自身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带领农民致富,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农村乡土人才引导了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农村乡土人才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思维方式、超前的经营理念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引导作用,农民都愿意跟着他们干,按照他们就的办,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如问安镇40多家养鱼农户在方孔福的引导下,改传统的粗饲 喂养为精饲喂养,尝到了甜头。

(三)农村乡土人才传播了农业科技。农村乡土人才将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群众,学会了的群众,又转给其他群众,以一传十,以十传百,以最低的成本将科技最大限度地普及到千家万户。

(四)农村乡土人才带领了农民致富。农村乡土人才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引领着一方群众或规模种养,或兴办企业,或闯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打拼,不少的人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带动了一方农民致富。

(五)农村乡土人才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村组干部是农村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推动,农村能人通过建立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二、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制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农业农村经济正面临着一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是事业发展的保证,在这个战略机遇期,要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依靠一批人才来实现。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也就落到了包括农村乡土人才在内的农业人才的肩上,对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教兴农的关键所在。小平同志提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来解决问题。我国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农业发展每上一个台阶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科技进步。目前,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综合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低,主要矛盾并不是缺少优良品种、优秀技术,而是科技转化水平很低,技术嫁接、成果 转化的中间环节出现了脱节。问题的症结在于从乡镇到村、从村到农户出现了科技推广的断层。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开发,正是为了缝合这一断层。

(三)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现实途径。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在享受教育资源上先天不足。在农村一些地方,思想封闭,迷信盛行,宗派林立,文化落后,生产原始,生活条件较差。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想通过国家投入,依靠事业单位,全面系统地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显然不可能。那么,提高农民素质怎么办?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正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农村乡土人才基数多、推广的范围广,手把手、推广的效果好,费用少、推广的成本低,解决了国家投入不足、推广力量有限、覆盖面不广的难题。

(四)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是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益补充。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边缘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都在积极研究、探讨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思路、新机制。文化科技中心户建设的实践证明,抓好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是在目前基层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益补充。

(五)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不仅仅经济要发展,而且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要协调发展。农村乡土人才包含的范围广,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能手,而且包括建筑领域、文化领域、卫生领域、宗教领域等多方面的各种能工巧匠、“高人奇士”。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离不开这些 乡土人才的贡献。

第三节 我市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1998年着手抓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育开发工作以来,农村乡土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在总量、素质、结构上,还是在所发挥的作用和面临的环境上,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总量增长。2001年,全市登记在册的农村乡土人才约1万人,受到乡镇以上表彰的乡土拔尖人才2312人。到2003年底,全市农村乡土人才达到1.8万人,受到乡镇以上表彰的乡土拔尖人才6056人。分别增长了

%、%。(图例)

(二)素质提高。我市农村乡土人才中,中等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中专以上学历人数增多。以6056名获得乡镇以上表彰的乡土拔尖人才为例,2003年,按专业技术职称分,高级技师占 %,中级技师占 %,初级技师占 %;同2001年相比,中级以上提高了 个百分点。按学历分,大学本科占 %、大专占 %、中专或高中占 %,初中及以下占 %;同2001年相比,中专以上学历提高了 个百分点。(图例)

(三)结构改善。农村乡土人才改变了以从事种植业为主的状况,畜牧、水产、农村服务业、农村卫生等各行各业都涌现了不少乡土人才。以6056名获得过表彰的乡土拔尖人才为例,2003年,从事种植业占 %、畜牧业占 %、水产业占 %、农村服务业占 %、农村卫生占 %、其它占 %。可以看出,农村乡土人才的从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图例)

(四)带动力增强。1.8万农村乡土人才中,有1.5万人年经营收入在10万元以上,万人年经营收和在100万元以上,人年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人年经营收入1000万元以上。有1000多人自己办有实体公司或协会,成为创业大户;有的已成为龙头企业老板,如五峰虎狮茶叶公司的王坤芳、宜都清江果业公司的陈光荣等。(图片)

(五)环境趋好。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乡土人才的认识加深,对乡土人才的培养、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如枝江在培养农村乡土人才中,政治上给荣誉、受表彰;经济上给支持、发津贴;政策上给倾斜、优先贷款;宜都把农村乡土人才作为优先培训对象纳入“阳光工程”;点军区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等等。这些表明,培养开发农村乡土人才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二、所做工作

我市从1998年开始,着手抓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以后市委、市政府又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对这项工作作了阶段性的总结和部署。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人事、科技、教育、劳动、宣传、共青团、妇联和我们农业部门围绕农村乡土人才开发,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组建了领导专班,制定了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规划。

1、成立了组织机构。1998年,全市成立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人事局、市农口各部门、市财政局、市科委等。负责全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规划、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负责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日常工作。以后的几年里,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了几次调整,调整后的成员单位又增加了组织、宣传、共青团、妇联等部门。

2、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组织部门统筹协调,人事部门负责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拔和表彰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训教育,宣传部门负责农村乡土人才的宣传工作。各成员单位根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制定了工作措施,成立了工作专班。枝江市为了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每年召开两次成员单位协调会议,分析、研究、总结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情况,解决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制定了乡土人才发展规划。在调查分析、科学预测、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了全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实施方案,把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了详细的规划。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做好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的通知》、《关于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管理办法》等文件,使农村乡土人才的管理逐步直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建立了人才网络,形成了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库。

1、初步建立了乡土人才评价体系。对什么是农村乡土人才有了明确的定义,明确了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拔范围、对象和选拔条件,充分肯定了乡土人才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了农村乡土人才的社会地位。大力开展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为一批农民评定了相应技术职称,肯定了他们的合法资格。

2、初步建成了乡土人才资源库。目前,已初步建成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梯级乡土人才资源库。

3、选拔培养了一批乡土拔尖人才。到2003年底,乡镇一级以上农村乡土拔尖人才达到6056人,县(市区)级以上乡土拔尖人才 人,市级 人,省级4人。

(三)开展了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村乡土人才综合素质。

农村乡土人才来自高素质的农民,为了扩大农村乡土人才的基础,提高农村乡土人才素质,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

1、开展了农村科技明白人工程建设。已建立科技示范户500户。(科技下乡图片)

2、初步建立了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制度。培养绿色证书学员2.8万人。(相关图片)

3、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相关图片)

4、发展了农村远程教育。以市农广校为主渠道,采用广播、电视、音像等现代传媒,打破时空限制,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实施远程教育培训,探索了开展农民终生教育的新路子。(相关图片)

5、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服务的路子。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今年承担了1.6万农民转岗就业培训任务。(相关图片)。

6、开展了学历培训。一批乡土人才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拿到了学历文凭。

(四)搭建了人才平台,发挥了农村乡土人才的能动作用。

1、加强人才平台建设。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县市区积极构建人才工作平台。如夷陵区2002年成立了“夷陵区高级人才工作站”,2003年在此基础上又扩建了“一个中心三个站”,即人才服务指导中心,下设三个站,即高级人才工作站、大中专毕业就业服务指导站、农村人才输出工作站,这些工作平台都把农村乡土人才纳入了开发管理范 围。

2、加强人才基地建设。以专家人才基地为载体,利用乡土人才的影响,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李绍军是枝江百里洲镇果园场的老场长,是枝江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湖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为了推广果树新品种,枝江市畜特局2001年从日本、韩国引进丰水、秀义、黄金等10个优良品种,开始靠乡镇、村宣传推广,推广不开,后来,在李绍军的果园里进行试验示范,并聘请日本专家到现场指导技术,取得成效后一下子就推广开了。在枝江,像李绍军这样的乡土人才基地还有很多。

3、加大人才使用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平台的作用,积极为乡土人才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就业门路,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促进了人才的合理使用,形成了“在使用中开发人才、开发人才为了使用”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营造了较好环境,调动了农村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1、建立了激励机制。各地综合本地实际,对乡土人才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凡被列入“宜昌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的,一次性发给学习资料费600元;枝江市重奖科技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市管乡土拔尖人才实行津贴制度;夷陵区让乡土人才承担实用技术改进、生产难题攻关等方面的项目,积极给予支持和帮助;当阳市把产业带头人培养成科技明白人,再培养成产业带头人,然后培养成合格接斑人,实行“四人”递进式培养,等等,充分调动了乡土人才积极性。

2、开展了表彰活动。2001年、2004年,市、县两级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总结表彰活动,对农村乡土人才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枝江市2002年10月 被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授予“湖北省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县”称号。

3、营造了良好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广泛宣传农村乡土人才的典型事迹,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扩大了影响力。枝江市还在电视台专门开辟了《乡土拔尖人才风采录》专栏,印发了《乡土拔尖人才农业专家联系手册》分发到农户,组建20名种养大户、技术能人的红旗报告团在9个乡镇巡回讲演,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存在问题

(一)农村乡土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全市现有乡土人才1.8万人,仅占农业人口总数的 %,即平均每100名农民中才有 名乡土人才。乡土拔尖人才更少,仅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0.22%。每500名农民中才有1名乡土拔尖人才。在6056名农村乡土拔尖人才中,中专(含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为805人,仅占总数13.29%,而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为5251人,占总数的86.71%;大多数农村乡土人才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总体素质不高。乡土人才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从事种养业人才较多,而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经营管理人才少;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

(二)农村乡土人才的管理服务不到位。在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管理上,管理的部门多,统一协调困难,各部门各唱各的,各抓各的,各自为阵,难以有效凝聚各方各面,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同时,乡土人才分布在全市的村村组组,分布面很广,加上普通农民多,一家一户分散型作业,给人才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对乡土人才提的要求多,提供实质性的服务少,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模式。在乡土人才选拔工作上,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深层次去选拔和开发乡土人才还不够,特别是选拔机构不健全,主要是人事部门在履行对乡土人才的选拔职能,由于缺少相关部门配合,往往由唱“主角戏”变成了唱“独角戏”,精力十分有限,选拔工作也不够规范和科学。

(三)农村乡土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尽管我市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政策仍然缺乏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加速培养、引进和使用农村乡土人才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且有的政策落实得也不够到位,致使政策缺乏吸引力,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四)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育缺乏针对性。乡土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十年、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积累,面对传统农业向精细农业、生态农业、基因农业、数字农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总趋势,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虽然在乡土人才的培育上我们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就整体情况看,由于人员分散,技术种类繁多,乡土人才从事专业杂乱,基础参差不齐,培训专业的设置难以适应乡土人才培训的需要,致使对乡土人才的培训工作举步维艰,只能停留在对种植、养殖等大众化项目的培训上。由于没有针对乡土人才队伍的现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培训工作,导致乡土人才培训往往事倍功半,实际效果不够明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土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首先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部分乡土人才在参加对“帮扶致富”等活动中不积极、不主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不愿发挥其积极作用。其次是受“卖 田、卖地、不卖手艺”,“教大徒弟饿死师傅”等老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上存在小农经济的想法,影响着乡土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

(六)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扶持欠力度。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资金投入不多,工作经费短缺,对乡土人才的补贴极其有限。

第四节 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以农村人才开发为契机,把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扩大人才总量,努力提高队伍素质,逐步形成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人才队伍,为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总体目标

根据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市农村乡土人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适度扩大总量,重点优化结构,全面提高素质,改善人才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使用效益,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乡土人才达到3.8万人以上。乡土拔尖人才达到“555”的目标,即5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村优秀人才,500名在省内有影响的省级乡土拔尖人才,500名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级乡土拔尖人才。争取在2010年前,使全市每村平均拥有1名大学生。

三、工作重点

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分流人员、种养能手、加工开发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五支队伍建设。

(一)抓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分流人员队伍建设。按照全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精神,必须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毫无疑问,改革后部分农技推广人员将要分流到市场经济中去,靠自己闯市场。我们要把这部分分流人员纳入到农村乡土人才中,跟踪服务,积极稳妥地安置好,继续发挥他们推广农业科技的作用。

(二)加强种养能手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适应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要求的种植业、养殖业能手队伍。

(三)加强加工开发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工程技术开发人才,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合格者颁发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其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四)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由农民企业家、农村经纪人、营(运)销大户和个体经营户等构成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市场经济中兴办实体、沟通产销、链接市场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在优秀的农村乡土人才中选拔村组干部和发展党员机制,建立从优秀村组干部和农村优秀党员中录用乡镇公务员的制度,以良好的政治环境为乡土人才创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政策措施 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多方协作,共同努力。如何开发农村乡土人才资源,我认为关键是要完善“四个机制”,实行“四个结合”,加大“四个力度”。

(一)完善四个机制,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1、健全管理机制,在严格管理上下功夫。强化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乡土人才的实际,建立健全一套组织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在组织管理上,侧重于组织、协调、引导。通过进一步健全市、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以市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管理为重点,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抓落实的管理形式,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加强制度管理,在完善乡土人才选拔规定,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促其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座谈、领导挂点等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二是在自我管理上,侧重于专业协公的组建。根据乡土人才从事专业类别的需要,分门别类组建专业协会,制定章程,明确乡土人才的权力和义务,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加强乡土人才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使乡土人才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使乡土人才由松散型向相对紧密型群体转变,提升管理水平。

2、健全选拔机制,在规范选拔上把好关。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把乡土人才的选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建立健全一套“好中选优、灵活实用”的选拔机制,促使优秀乡土人才脱颖而出。一是成立专门的选拔机构。由于乡土人才的选拔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要建立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科技、农业、宣传等单位专业人员参加组 成的评审委员会,负责对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二是明确选拔的对象和范围。针对农村乡土人才工作的实际,重点要选拔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农机、加工、运输、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农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是严格选拔程序。要采取个人申报、组织推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重点考察在推广科技知识和从事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同时,还要坚持层层审核把关的制度,严把选拔“入口关”。3、健全培育机制,在精心培育上做文章。要加强对乡土人才的培育、不断提高乡土人才整体素质。一是要搞好集中培训,着力辅导提高。要依托大中专院校、农广校、农函大、农经干校进行学历培训,充分发挥县乡(镇)党校、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电教网络等阵地作用,每年定期组织乡土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要开阔视野,着力促进提高。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乡土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并根据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乡土人才专业技术发展的实际,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适时传播新技术、新知识,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乡土人才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乡土人才乡域之间的巡回报告团,既介绍自己的先进经验,又学习其他乡土人才的成功做法,促进乡土人才之间相互提高。三是要利用基地示范,着力引导提高。通过积极鼓励、支持乡(镇)干部、农技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建立各类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形成样板,做给乡土人才看,带着乡土人才干,在组织乡土人才现场观摩中实地技术指导,促使乡土人才操作水平的提高,提升培育水平。4、健全激励机制,在促进效果上求突破。要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乡土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政治上激励。一方面,鼓励乡土人才大力开展“双建双带”(建公司、建基地、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活动,并在生产信息、生产用地、生产资金、生产品种、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奖金及技术倾斜和扶持,为乡土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帮助乡土人才的生产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对那些年纪轻、技术素质较高的乡土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中,加强锻炼,使其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转变,既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头致富的优势,又提高村组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乡土人才作用的发挥搭建舞台,提供用武之地。二是荣誉上激励。积极开展乡土人才“创先争优”、“十佳优秀乡土人才”等创评活动,树立好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加大对优秀乡土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扩大乡土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其荣誉感;三是待遇上激励。建立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把乡土人才的选拔同其职称评定结合,使昔日“土专家”、“田秀才”有名有份,并落实相应的待遇,规定权力和义务,增强其责任感。

(二)实行“四个结合”,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条件。

1、与文化科技中心户建设结合,整合社会支持力量。要把文化科技中心户纳入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范围,发展了一户文化科技中心户,也就培育了一名农村乡土人才;文化科技中心户越多,农村乡土人才的队伍也就越来越大。要把农村乡土人才队伍与文化科技中心户建设相结合,整合社会各方 面的支持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切实抓出成效。

2、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结合,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全面实施农民素质教育,任务繁重,在短时间内,培训的人数有限。怎么尽可能扩大培训教育的覆盖面?将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与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结合起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中,要将农村乡土人才作为培训的重点,培训后通过乡土人才再对广大群众进行培训,形成一个培育教育的网络。

3、与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结合,吸纳聚集人才资源。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有部分人员分流后面对市场,一无项目,二无载体,如何开展服务创收成为他们最关心的头等大事。他们一方面拥有技术,一方面服务又无门路,我们应主动把他们吸收到乡土人才队伍中来,继续发挥他们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4、与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结合,充分发挥使用效益。农村乡土人才中,不仅包含科技能手、经纪能人,而且还包括村组干部、民间文化传人、民间艺人等等。建设农村物资文明,要更多地依靠科技能手、经纪能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要更多地依靠民间文化传人、民间艺人等;建设农村政治文明,要更多地依靠村、组干部,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加大“四个力度”,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要改进目前各部门各自为阵的领导方式,统一组织领导。把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农村人才开发的整体规划中来,成立农村人才开发领导小组,由组织或人事部门牵头,组织农业、财政、科技、宣传、妇联、共青团等部 门参加,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在政策措施上和财政资金上给以必要的扶持,在培训教育、选拔表彰、政策扶持等多个环节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3、加大环境改善力度。加强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农村乡土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农村乡土人才创业搭建平台,不断开辟人才开发利用空间。

4、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要统一思想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提高乡土人才的影响和地位,让乡土人才真正“香”起来。

结语:加强农村乡土人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搞好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我们作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需要我们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提两个问题,让我们在实践中走共同探讨,寻找答案:

①如何营造有利于人才开发、人才吸纳、人才成长、人才使用、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以激励乡土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②如何加大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投入? 今天所讲,仅为一定之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8.项目培训方案-培训方案 篇八

介绍公司或部门的现状、引用培训需求分析的总结与结论部分的内容、充分论述培训的意义或重要性(对受训者的职业生涯的意义、对公司发展的意义、如果是内部讲师,还要阐述对培训者的意义等)等。(主要包括:WHY) 二、培训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培训目标(OBJECTIVE):对培训目标均按照培训目标的三个要素:业绩表现、环境条件、评价指标逐一陈述。

(二)培训对象(WHOM):描述培训对象(包括受训对象的一般特征及培训的总人数、说明受训对象的甄选标准与程序)

(三)组织者(WHO-1):对于较大的培训开发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培训活动负责人,要对负责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

(四)培训预算(HOW MUCH):大体描述预算的`方法与依据、预算经费支出数额(详细细节以表格形式或以附件形式附在方案之后) 三、培训安排

(一)时间及期限(WHEN):培训时间、持续时间等,说明时间选择及期限规定的理由。

(二)地点(WHERE):每一课程(或每一个环节)理想场地的标准、租借场地或自己公司的场地、对场地进行格局的设计和布置

(三)培训教师(WHO-2):对教师进行描述(特别是每一位教师本次担任的培训任务(主题)、其所属单位、资历、擅长的领域等)

(四)内容(WHAT):本次培训项目中的所有课程的培训计划(包括课程描述、详细的课程安排等。培训资料包目录及课程讲授提纲)、注意选择教学的起、止点、教学过程中的工具、限制和特殊条件等、注意学习的范围和进度安排等。

(五)方式(HOW TO DO):是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在线学习等。如果为脱产培训,要根据培训内容采用相应的培训方式(集体培训、小组培训或个别培训;采用讲授法、实地调查或观察法、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篮中练习、拓展训练等),以确保培训达到较好的效果。对所选择每一种培训方式也可以做一个简单介绍。 四、

培训评估

9.乡土人才培训项目 篇九

根据集团公司《勘探开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纲要(2006~2008年)》提出的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在集团公司人事部的指导下,在相关业务部门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组织开发了上游8个领域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方案,并于2007年12月正式开始实施,到2010年6月完成8个领域的所有培训任务,共有101名学员圆满结业。

一、项目回顾

1、全方位的需求调研

为了确保培训的针对性,项目组采取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电话沟通、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从组织、岗位、专家、培训对象等四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调研,充分了解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现状、难点和趋势,以及培训对象的特点与个性化需求。从2007年4月开始,先后调研了油田事业部、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及胜利油田等有关油田企业,对分管技术业务的领导、主管部门、知名专家学者和参训学员等不同层面进行需求调研。共举行了6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62份,个别访谈80余人。为了提升调研的专业层次,项目组还走访了中科院、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业内知名专家。通过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各个层面对培训的需求,找准了培训对象的现有水平和培训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培训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充分的依据。2007年底,完成了物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油气藏工程、采油采气工程、钻井工程、测录井、井下作业、油气集输与地面工程建设共8个专业领域的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国内培训总体方案,并率先于2007年12月正式实施了物探领域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项目,在该培训项目两次集中的基础上,确立了油气资源宏观战略课程以及案例教学方式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完善了分阶段集中教学的培训模式。

在培训实施的每个阶段,项目组密切关注授课情况,并与学员充分交流,进一步了解其培训需求和培训收获,使得培训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充实。

2、丰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上游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项目紧密结合培训目标,围绕提升核心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进行多角度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油气资源战略模块,该领域新理论与新方法模块,实践与创新模块、工程项目管理模块、现场教学模块、领导艺术与人文素养模块,同时,针对各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研讨和学员论坛。

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的培训采用短期系列专题培训的形式,分四个阶段进行跟踪培养,各班次四个阶段累计有效培训天数约40天,总课时量约达到270学时,各个班次根据实际情况将有所差异。每个班次在各阶段培训内容各有侧重,授课时间不少于10天。第一阶段侧重于油气资源发展战略和项目组织与管理;第二阶段侧重于本专业新工艺、新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以及典型案例剖析;第三阶段为现场教学,通过讲座、参观、研讨、考察和疑难问题诊断,达到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阶段侧重于人文素养与相关专业学科知识的培养,并进行研修论文的答辩与结业。目前,经过人事部精心组织,物探领域、油气藏领域、采油采气领域以及钻井领域的领军人才国外培训计划都已落实,将于2010年下半年分别实施。

各个班次在培训的过程中都充分结合专业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技术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将院内授课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专家讲授与学员研讨相结合,将培训与科研相结合,将国内培训与国外现场考察相结合,使学员们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培训效果。比如:14期次的大规模现场教学,受到了学员和企业的一致称赞,学员分享了考察企业特有的理论和技术,感悟了考察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文化,还搭建起了学员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行业发展。采油采气领域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在考察西北分公司时,针对塔河缝洞型油藏开难题,学员们提出了加强动态监测、排水采油、加强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等对策;针对厚底水油藏开发,学员提出了控水稳油、小压差、低采油速率、加强储层精细描述等建议,这些建议对西北油田的开发都具有现实意义。除了现场教学,在集中授课期间还组织物探领域的领军人才统一参加由中石油举办的SEG国际地球物理年会;组织钻井领域领军人才培训班考察德州大陆架公司,参观固井工具研发基地和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还组织他们赴井冈山参加由中石化举办的水平井及特殊结构井技术交流研讨会;组织测录井领域的领军人才赴斯仑贝谢公司塘沽基地考察;组织油气藏领军人才培训班与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进行座谈和技术交流……这些教学方式都紧密结合专业发展,贴近专业需求,使学员们开阔了眼界,紧跟学术前沿,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3、强大的培训师资

为了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授课专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由集团公司人事部分专业领域成立了专家指导小组。各专家指导小组组长由集团公司知名专家担任,成员由总部机关、勘探开发研究院、有关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指导小组参与审定培训方案,协调培训实施中的重要工作,指导和考核学员的研修论文,在培训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授课教师的水平和授课内容的针对性是本次培训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本次培训各领域平均中国石化内部企业之间技术交流机会较多,参训学员特别希望与中石油、中海油、科研院所等系统外部专家进行交流。为此,我们除聘请中国石化系统内的顶尖专家授课外,还广泛聘请国内外名师前来授课。石油天然气地质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聘请了8位院士,还有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科院、中石油、中海油、中联煤、石油大学等单位多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物探领域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聘请了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多位教授前来授课;钻井领军后备人才班利用现场教学,考察了中石油多家单位,参观西南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与相关专家进行经验交流。通过系统内外的交流和众多知名专家的授课,使学员有机会和中石化外部专家交流,学习外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令学员们受益匪浅。

4、周密的组织实施

该培训项目是在集团公司党组领导的直接指导和推动下实施的,人事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领导一直关心项目的运行情况,多次听取汇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参加每期培训班的开学典礼并作动员讲话,使学员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明确了培训目的与要求,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现场教学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为确保大规模现场教学得以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出席每期培训班的结业典礼并做重要讲话,肯定其成绩,并在新形势下提出新的要求与希望。

有关企业也十分重视本次培训,选送的学员都是经过班子会议讨论通过,并且为学员的每一阶段培训提供方便,严格执行请假制度。

学院领导也参加每一个培训方案的论证会,主持重要课程的授课活动和学员座谈会,亲自参加每个班次的现场教学开学仪式,对项目进行全程指导。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开发与运行、实施,全程进行跟踪调研,对方案实施动态调整;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结合进一步的需求分析作出阶段性方案,结束后做出阶段性总结,及时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培训质量和效果。同时,在培训期间,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现场教学,关心学员的生活,充分做好教学筹备,使学员们放心学习。

二、培训收获

1、收获丰硕成果,个人取得显著进步

自参加领军培训以来,学员们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与实践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调研统计,培训期间,学员公开发表了244篇学术论,其中核心期刊161篇;出版专著18部;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46 人次;参加国家级专业学术交流会议136人次;参与539项科研课题研究,其中,国家重大专项73项,集团公司级科研项目237 项,油田级科研项目198项,参与学员均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获得局级以上荣誉称号 100人次(国家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等);19人的职称由高工晋升为教授级高工;主持过103 项重大技术研究或技术发明。给他人进行过192次授课,培训9476人次。

2、提升了战略思维与组织管理能力

通过培训学员们反映对国家的能源战略和中石化的发展规划有了充分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石油勘探、开发以及工程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促使学员们在进行战略高度的全球化思维的同时,还要不断将思维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比如采油采气班提出要将“提高单井产量、提高储量动用率、提高采收率、提高开发效益”做为工作目标;钻井班提出(1)节约总成本是未来钻井技术发展的前提;(2)提高钻速是未来钻井技术发展的目标;(3)复杂环境是未来钻井技术最大的挑战;(4)提高单井产量是未来钻井技术发展的方向;(5)安全环保对未来钻井技术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此次培训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入了有关领导艺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欢迎。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而领导是基于管理的艺术,它不同于管理但高于管理,领导艺术从一个侧面决定执行力的高低,而这恰恰是我们科研生产企业管理者的短腿,通过培训,学员们一致认为国有企业好的领导者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领导素质和创造业绩的能力,还因其处于企业的中心位置并备受公众瞩目而应具有良好的外在形象,领导艺术、职场沟通和管理创新等课程的培训,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领导形象的魅力和影响力,体会到在企业在进行创造业绩的同时,领导艺术、管理艺术在科研、生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增强了管理能力。

3、提升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等专业综合能力 此次培训力求学员在创新意识、方法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课程的设置,专家、教授的指点交流,学员之间的研讨,先进技术和重要成果介绍,理论与现场结合,以及对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典型技术案例的深入剖析,达到提升了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项目组织运作能力的目的;在第四阶段教学,还结合学员的需求增设了相关专业的课程,拓宽了专业知识的广度,提升了综合能力,增强了对总体趋势的把握能力。

4、建立了友谊

上游8个领域的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均是由来自上游各家单位的各领域优秀专业技术领导干部组成,有的陌生,有的熟悉,通过课上学习、课下交流,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不但促进了单位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交流搭建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必将在中石化发展中形成合力,把中石化的优势技术和优秀人才拧在一起,形成互补,促进中石化各油田的技术进步与融合。

三、建议

1、建议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强中石化各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搞好中长期规划;

2、建议集团公司继续进行领军人才的培训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并注意年轻人才的培养;

上一篇:提前考试申请书下一篇:新华杯读书征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