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好——读书

2024-07-28

我的爱好——读书(精选19篇)

1.我的爱好——读书 篇一

我的爱好除去必修课读书外就是踢足球,我对这项运动堪称是“球迷”,每次看到足球小将们的足球比赛,我对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称赞佩服,心想:总有一天我会像他们一样为国争光。

为了这个愿望,在节假日,我就跟爸爸不辞辛苦的练习。首先,我先练习射球。爸爸当守门员,我把球放到脚边,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只听咚的一声球像脱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爸爸真是球技非凡,居然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球给拦下了,在他眼里这球速估计就像纸飞机吧。但是我没有放弃,下定决心要当“球王”,继续踢,一脚、两脚……终于我的耐心胜过了爸爸的体力,当我再一次用劲一踢,球划出了一道弧线从爸的左肩上蹿进了球门。

接着,我换成了守门员,因为刚刚的胜利已经让我信心满满,不料爸爸真是深藏不露,只一脚球像张了眼睛样就冲进了球门,一次又一次每次都好比火箭一样,速度超快!不过没用多久我就揣透了其中的规律,在第九次的时候我终于成功了,爸爸看到嘴巴惊的老大,下巴都快掉下来似的。他用欣赏的眼光看着我说:“只要继续努力你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我点点头心里美滋滋的。

踢球不仅可以增强视力、速度、体能、灵活性,还能促进团队合作默契的协作能力,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项目。

2.我的爱好——读书 篇二

关键词:读书,“荐书寄语”青年读书活动,感悟

最近共青团河北省工委组织开展了“荐书寄语”青年读书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工作。就这个话题我想与青年朋友交流一下个人对读书学习的粗浅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或者说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或读书有什么用?因为读书好, 读书重要, 书籍作用巨大。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本书都是全人类精神劳动的结晶, 因为书就是人类通过集思广益, 再由个人写下的最精炼的语言。”“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它概括了世界生活得全部知识, 表现了世界理性成长的的全过程, 以及全球人民的文明史和全部经验——因而, 书籍是进一步发展人类精神力量的最有力的工具。”此外, 为数众多的杰出人物, 对书籍也有精彩的论述。克鲁普斯卡娅说:“书籍是交际、劳动和斗争的有力工具。它以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经验武装人们的头脑, 提高他们的水平, 增长他们的知识;人们借助这些知识, 能够驱使自然的力量服务于人类。”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 仿佛烤在火上的一样, 渐渐溶化。”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 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别忘记, 读书是取得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雅科夫列夫说:“书籍作为良师益友培养出的种种优秀品德是数也数不完的。”刘向说:“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力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塔帕说:“良书即益友, 今明永如斯。”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马雅可夫斯基说:“知识是我们的导师, 书籍是我们的教师。”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由于革命, 对他的需要更显著地增长。”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 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以上这些杰出人物的论述, 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论述了书籍的作用。

就一个人的知识而言, 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构成的。所谓直接经验, 就是自己亲身参加实践而得到的经验。所谓间接经验, 就是通过他人介绍或读书得到的经验。一个人生命有限、精力有限, 不可能事必躬亲, 所以许多知识大都来自间接经验。在这两种知识来源中, 间接经验得到的知识所含比重较大, 而且主要靠书本传播。比如, 我们的学校教育, 就主要是通过教材进行的。谁想有丰富的知识, 就要大量读书, 读的书越多, 知识也会越多, 力量就越强大。

读书学习对于我们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净化心灵、培养品德、促进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读书对于个人重要, 对于国家民族同样重要。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失去了对读书、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热情与努力, 那么其前途将是渺茫的、悲惨的, 等待他的将是落后、受欺, 甚至是灾难。话说到这里, 我们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对党中央号召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的理解。

只要仔细观察杰出人物的生活, 不难发现读书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譬如,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孙中山, 哪一个不是爱书如命, 博览群书, 终身与读书相伴。马克思的女儿曾问马克思, “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马克思回答:“啃书本。”为写《资本论》, 他阅读的书籍多达1500本, 他有一个习惯, 看书时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 长年累月把阅览室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板磨出了一个坑, 人们称其为马克思光辉的“足迹”。列宁一生酷爱读书, 我们都记得《列宁在1918》电影中的一个镜头:遭特务暗杀受伤的列宁住院救治期间, 医生禁止列宁看书, 将床上、桌子上的书籍全部收走。医护人员刚转身离开, 列宁又从枕头底下拿出书本读起来。

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 除了革命之外, 只有好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 就不能够生活。”毛泽东的一生与读书紧紧连在一起, 而且创造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外为中用、推陈出新;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等宝贵的读书经验。无论是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还是革命成功的生活相对安定的年代, 毛泽东始终与书籍形影不离。晚年的毛泽东身体衰老, 视力大减, 读书学习精神丝毫未减。在他心脏将要停止跳动的前几个小时, 还示意工作人员读鲁迅的书给他听, 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带着最后的微笑, 毛泽东进入了弥留状态, 结束了他一生从未间断的读书生涯。

这是多么感人啊!列宁的夫人克鲁斯卡娅回忆列宁时说过:“在他从事的那种繁重的工作中, 图书给了他以帮助, 给了他知识, 这些知识使他出色地掌握了。否则, 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这些话, 用在马克思、毛泽东、孙中山等伟大人物身上同样贴切。如果不是读书学习, 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不会有如此充分的发挥, 也不会对人类社会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从克鲁斯卡娅这段话中,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启发、激励和鞭策。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 社会发展到今天, 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知识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日益增多, 书籍变得不重要了。我们说, 尽管知识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大量增加, 但读书的功能不可替代, 读书学习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读书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失。

毫无疑问读书是如此重要。那么应该怎样读书呢?最主要的有六点:

一是要妥善处理好读书与工作, 读书与家务, 读书与交友, 读书与身心承受能力的关系, 把几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

二是有选择、有计划、有目的。读书为什么, 大体可归为五种: (1) 为读书而读书, 空言无实, 把读书作为点缀、作为饰物, 不会用、不知用。 (2) 为升官发财, 出人头地, 推崇“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比如严蒿、秦桧之流, 虽有学问, 但谋私误国, 危害百姓。 (3) 为个人进德修业, 只重视个人修为, 对为什么进德修养不甚明确, 一遇风浪, 立场不稳, 不敢担当, 往往成为风向派、骑墙派。 (4) 为了消遣或专为生活增加趣味性、知识性;为了消除疲劳, 调节精神而阅读文学艺术或其他知识书籍、报刊。 (5) 为了实践, 为有益于社会和人类。即为了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包括改造自己。比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国家社会进步, 为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理想而读书。

以上五种读书目的, 前两种不可取, 第三种、第四种可取其积极的部分, 摒弃消极的部分。唯有第五种最为圣洁, 最为崇高, 最符合中国与世界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首先要端正读书的目的, 有了正确的读书目的, 还需要对书籍做出选择。大千世界多姿多彩, 人类历史悠久漫长,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书籍浩如烟海。所以必须学会择优汰劣的读书艺术, 根据本职工作和本身知识结构的需要, 进行纵深性、扩展性、创新性读书, “学以致用”应是择书而读的出发点。

另外, 就书的内容而言, 大多属进步的、健康的、有益的, 能教人认识世界的真知, 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但也有一些坏书, 内容荒延、低级庸俗, 甚至反动, 如果不加注意, 读后往往濡染心灵, 败坏思想, 贻害无穷。青年朋友们应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及生活和工作需要, 精心选择一些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来阅读。

读书要有正确目的、正确选择, 还需要有可行的计划。选定书目之后, 先读哪些, 后读哪些, 怎样读, 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 然后逐步推进, 加以落实。

三是要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学习, 贵在持久, 要善始善终, 坚持不懈, 不可浅尝轨止, 半途而废。特别是要抓住今天, 不等不拖。毛泽东说过:“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气的窍门, 就是一要珍惜时间, 二要勤奋刻苦, 饭可以不吃, 觉可以不睡, 书不可不读”。

四是要有钉子精神, 有挤劲和钻劲, 见缝插针, 积少成多, 学习借鉴古人欧阳修的“三上”、董遇的“三余”方法和鲁迅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用在读书上的精神, 日积月累, 必见成效。

五是读思结合, 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弟子规》曰:“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这说明了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勤于思考、勤于实践, 勤做笔记, 勤作交流、勤作总结, 以读书促进工作, 丰富生活, 以工作和生活促进读书的深化。特别是各级组织也要加强对读书活动的指导, 发现和培养一批读书先进个人和组织, 及时交流推广他们的经验, 促进读书活动的发展和深化。

六是要去粗取精, 采优废劣。如同世界上有香花也有毒草一样, 书籍也有优劣好坏之分。即使是像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名数、好书, 书中也难免有忠君、男尊女卑、迷信鬼神、轮回报应、歧视妇女、鄙视劳动等糟粕。所以读书一定要注意鉴别, 吸取精华, 摒弃糟粕。

读一本好书, 就像在与一位智者对话, 使我们受益无穷。我们读《论语》, 总会被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和循循善诱的丰富学识所折服;我们读《史记》等历史类书籍, 总会从众多的王朝更替, 众多历史人物沉浮中感受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散文, 总被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先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所感动, 读《正气歌》总被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凛然正气所震撼, 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总被作者那种对祖国无比深沉的感情感染, 被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国为民, 绝不谋取私利的崇高精神所感染;读《沁园春·雪》总会激起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大众产生巨大的信心;读《爱莲说》总被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气节所感动, 并由此对廉洁清正的人民公仆生出无限敬仰;我们读励志类的书籍, 读立德修业类的书和名人史记, 读《弟子规》《三字经》总能激励自己的进取精神, 学到为人处世、创业建功的思路和方法;读哲学、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书籍, 总能对大千世界加深了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具体技能。

总而言之, 读书有益心智、读书有益修身、读书有益励志、读书有益明理、读书有益求知、读书有益工作、读书有益我们建功立业。

青年时期是人精力最为旺盛、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 也是学习掌握知识、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珍惜时间, 抓紧读书学习, 对于青年本身的身心发展, 对于国家社会的进步,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篇三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成长的精神呢?如何才能不断地适应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要求。答案就是读书。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教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的途径。

一、读书对班主任影响

(一)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

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是教师必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

(二)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班主任历史性地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三)多读书会促进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课堂细节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之一。而会不会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问题。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因此,要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阅读教育书籍可以让你更加关注课堂的细节。

(四)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有人说:读书就是在和大师们对话。确实是这样的,多读书,特别是读一些教学方面的书,就常常会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我怎么没想到呢。所以经常去读些书,你在教学实践中思路会更宽,更具有创新性,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所以,阅读之于教师,其实就是划分教书匠和艺术家的一个分水岭。一辈子教学,尽管勤勤恳恳,但从不或者极少阅读教辅材料之外的书籍的老师,终其一生,最多也还只能是一个熟练技工而已。而总揽所有的名师,没有哪一个人是脱离了博览群书这一基本点而凭空一夜成名的。教育没有什么先天因素,要有成就,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就是阅读。

二、教师应该如何读书

(一)阅读经典

经典,是那些经过岁月的淘洗越来越闪耀着真知灼见和智慧光芒的各类大师的作品,这些大师的思想能逼近真实,穿透时空,照耀未来经典阅读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等。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我们在进行经典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二)适当阅读一些学生喜欢的时尚流行书籍

读这类书,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学生喜欢阅读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书籍,教师也应该读一读《幻城》,从中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喜好,摸清学生的心理;学生喜欢阅读口袋书,教师也不妨弄几本来翻翻,以便加强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帮助学生提升欣赏品位。

(三)创建良好的读书环境

现在,不少的中小学图书室形同虚设,除了教科书和教参,很难找出几本象样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文史典籍,教师就是想看书也找不到合适的书籍。

(四)读书时一定要做笔记

很多读书大有收获的人,一个共同看法就是不忘读书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文学巨匠所论及的积累同样适用于读书,教师读书当然也不例外。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不一定成就名师,但读书一定能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读书的教师内心一定是平和而幸福的。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节点,在全面推动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氛围中,教师读书的意义不言自明。

4.我的爱好读书作文 篇四

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下一代,所以读书成为了我的一大爱好。我喜欢读书,我更爱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看那一本本奇妙的书中,一个个普通的汉字,组成了一句句寓意深刻的句子,一句句包含深情的对白,一句句优美的句子。一本好书就是你的一位益友。当你每读完一本好书,你会发现你有明白了许多,懂得了许多…书籍在我们渐渐成长的过程中,陪伴着我们,将我们逐渐从幼稚引向成熟。

其实,读书也是有方法的。当你认真读一本书时,你的心灵就会不知不觉地深入到书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情感,思想,感受一句句名言警句的深刻哲理,使你受益非浅。

书籍使我们的智慧和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帮制我从生活的沼泽中爬出来。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我便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我爱不释手,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5.中考作文我的爱好读书 篇五

我博览群书,读的书很杂。深到充满神秘色彩和智慧的《黄帝内经》、《论语别裁》等经典著作;浅到天真烂漫的校园小说(现在很 看)。但其深和浅在我心中份量都是一样的,看书无界限。

上了初中总觉得这无聊,那儿也没趣。所以读书的时间就多了许多。

说到看书习惯,受爱看书的老爸影响很深。所以说有其父必有其女啊。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拼命的找时间看书,上洗手间的宝贵时间,当然也得利用起来。从那时起,我在厕所里呆的时间越来越长,直到妈妈忍无可忍,命令去洗手间之前必须得“搜身”。但我拿爸爸当挡箭牌,因为他在厕所中阅读的时间也是甚久。

妈妈说:“这么久在里面呆着不臭啊!”我用那时浏览来的知识回应她:“鼻子具有适应性,没发觉。”其实在厕所蹲在马桶上看书屁股很是不好受,但是书中内容太迷人了,太有磁力,妈妈在外面喊了我好几遍,我闻如未闻,完全沉浸在书中。从此,我家洗手间限制书的停留。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在家看不成,我在学校看不行吗?!我知道在课上看书被抓到不是件好事,就聪明的利用课间十分钟,上课的时候心里总痒痒的。还记得自己在八年级的时候,上午第四节课11:40响下课铃,但上第四节课的老师都会将课延20分钟,整点才放人,

老师宣布下课,我迫不及待的从抽屉里拿书出来看,我看书就像有些大人贪杯好酒一样,午托的同学都走去吃饭了,对我说了声让我快点回家,我“哦”一下应付过去,继续看,

哪料到在家的妈妈等吃饭等急了,来教室找我。哭笑不得看着我咬着笔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看书。我一回眸,十二点四十。后来告诉同学,他们都说我看书看傻了。还说我看书什么表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说不用看内容就知道情节是喜是悲——全写在我脸上了。

书真的是个宝,我爱读书,我好读书。

6.我的爱好——读书 篇六

有人说这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别人抢不走,第一样:是藏在心中的梦,第二样:是读进大脑的书。我认为在心中的梦要用读进大脑的书来完成,而读进大脑的书要用来完成藏在心中的梦。这两者是相互的,谁都离不开谁。就像秤杆离不开秤砣,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我也有一个书屋,它大约有三平方米,书架摆满的都是我喜欢的书。我最喜欢的书是那本动漫西游记,它记载着我读书的回忆,因为小时候我不喜欢读书,是爸爸劝阻并开导我读了第一本书,从那时候起,我便爱上了读书。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读书时,找到了书中的黄金屋也找到了书中的颜如玉。

古人云:开卷有益。每一本书,不管篇幅长短,不管情节是否曲折,不管线索有多复杂,只要用心阅读,总会有收获。而且要多读书,读好书,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7.利用思维导图写好读书笔记 篇七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发现思维导图完全符合以上的要求,而且可以与传统的读书笔记融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大工具。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激发兴趣,轻松上手。

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有必要通过一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思维导图。

笔者一方面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精彩的思维导图播放给学生看,同时将自己前段时间读完《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后在博客上发布的一张全书知识要点思维导图也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自己的老师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学生们果然来了兴趣。

另一方面,我当堂以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子,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分析,让学生觉得思维导图一点儿也不难,身边的文章就可以随时用它来分析。

接下来我就布置了几次简单的练习,放手让学生大胆使用思维导图。

第二步:加强训练,形成规范。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阶段,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以下规范:

首先是形式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画图要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统一风格,同时推荐了几款思维导图软件中的风格给学生参考。

其次是内容方面。在第一阶段,学生对于如何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条理分析还不太熟练,有的不知从哪里入手,有的胡乱堆砌,质量都不高。对此,笔者针对课外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强化训练,比如优美的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线索”,抓住“文眼”或“线索”就能厘清文章条理。

接着对思维导图的分支数和层次数做了必要的硬性规定,要求每张思维导图的分支数至少有两个,层次数至少有三个,促使学生在阅读时积极开动脑筋,尽快确定切入点,找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厘清文章的条理。

制定了这些规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读书笔记整体美观性获得提升,读书笔记基本形成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读后心得、条理分析三大模块。

第三步:整体优化,自成风格。

在第三阶段,笔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读书笔记一个方面,而是从读物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风格等各方面入手,树立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比如,在读物的选择上,只有获得老师许可的优秀读物才能进入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就读一本书,专写这一整本书的系列读书笔记。如,有个学生平时喜爱朱自清的散文,有段时间课外读的是《朱自清散文》,她就写了一个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读书笔记系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如,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可以从某一文体切入进行重点训练。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专门指导如何写好说明文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样的指导就做到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经过指导和训练,一些学生在画图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到其思维导图,就能立刻猜出是谁画的。如,林婧同学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个特定人物或景物画出来作为背景,一般是主要人物或者是线索,然后在这个背景上写字,图文交相辉映,非常有趣。

8.好读书,乐作文 篇八

【关键词】阅读 写作 素材 引导 结合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是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高考作文反映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状况:学生阅读面狭窄,写作水平低下。要改变此种状况并非一日之功,不能单纯地从写作训练入手,而应该从阅读抓起,阅读、写作同时进行。

一、让学生“好读书”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这由内外两个因素形成。内因是学生缺乏阅读的意识,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外因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家长、甚至一部分教师都认为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这样的理念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学生为读而读,为写而写,没有能借阅读拓展写作思维,也没有借写作去延伸阅读的层面。学生虽然懂得了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却不会灵活运用,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套路陈旧,千篇一律,缺乏明显的个性和灵性。

要让学生“好读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采取多种方法逐步引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阅读不仅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还可以影响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前市场上的图书纷繁复杂,学生往往只对流行的图书杂志感兴趣,对经典作品望而生畏。对此,教师不能一概否定流行书的价值,而应加以正确引导。作家止庵说得好,中学生的阅读口味谁也改不了,但口味也有高低之分,所以中学生应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自己喜欢的那类书里最好的。他表示,现在很多中学生选择的书都是同一口味里层次偏低的书。“男同学喜欢玄幻的,就爱看流行的《诛仙》,其实你可以看《魔戒》或者《哈利·波特》;女同学喜欢爱情小说,但别看流行的青春文学,世界上有一大批好的爱情小说,比如库普林的、茨威格的;如果喜欢看励志的,可以看看《鲁滨逊漂流记》。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些书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其实一点不远,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我们的学生除了喜欢看流行书籍外,也爱读报纸。报纸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时效性强,获取途径多。在高考压力大的情势下,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多读报,养成良好的读报习惯。对经典的文学作品,学生爱好不一,如男生喜爱《三国演义》,女生偏爱《红楼梦》。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在课堂上播放了《红楼梦》的精彩片断,这吊起了男女生的胃口。许多男生的观念发生很大转变,由不屑、喜爱直至追捧。他们课后纷纷跑到图书馆借阅《红楼梦》,掀起了一股小小的读书热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学生“好读书”,那么写作也就有“活水”。

二、让学生“乐作文”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当吸收到量时,倾吐本应自然而出。可我们也发现有部分学生并非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而是“乐读书,厌作文”。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作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畏难情绪,从骨子里抵触;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把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将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我从四个方面来协调两者关系:

1.寻找素材,写作需要素材。素材来自于生活和书本。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生活简单,整天在学校和家之间,因此生活的素材不够丰富,这就需要从书本中挖掘。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家笔下的历史掌故、社会人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在布置“人性的力量”这篇作文时,我要求学生直接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到素材。结果学生找到了《屈原列传》《谭嗣同》《与妻书》《五人墓碑记》等课文,这样就“有米可炊”。这个寻找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积累的过程。

2.改编素材。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素材不错,但是偏离中心。这就是学生缺乏改编素材的能力。用高朝俊老师的话来说:要会对自己阅读的材料“扭一扭”。学生在《生活的境界》中选用这样一段文字:“没有一个大师不是历尽沧桑,尝尽人间冷暖的。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默默奉献,甘于贫苦,终成一代宗师。大师的产生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苦难,是苦难磨练了大师。”后面没有任何的文字与中心联系。这素材不错,文字优美,提炼到位,但只适合“苦难造就人才”这个中心。如果在后面加入“身处困境,但是奋斗不息,心忧天下,这就是大师的情怀,这就是生活的境界”就扣题了。在平时阅读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有目的地改写素材。

3.模仿写作。大学问家朱熹曾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可见模仿是写作道路上的起点,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本训练。要模仿,必须阅读,在阅读中寻找到可仿之作。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刘鸿伏的《父亲》是写父爱的经典之作,《劝学》《师说》是议论文的典范,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席慕容的抒情散文都是可范之作。学生在动笔写某一类文章前,仔细研读这些文章,依样画葫,就可写出合乎规范的文章。

4.独立写作。郭沫若先生说:“多读名人著作,而且对于某些作品还必须熟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中求其化。”我们在模仿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把人家的写作技巧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也就是郭老所说的,先是:“于无法之中求有法”,紧接着要在“有法之后求其化”。在模仿写作到一定量的积累后,让学生自由作文,写心中所想,发他人未发之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写作水平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水平的文章来。

经过四步训练,学生逐渐从“厌作文”到“乐作文”,阅读的兴趣也逐渐增强。

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要持之以恒,“好读书,乐作文”就不再是遥远的期待。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珥陵高级中学。

9.我的爱好——读书 篇九

那天,妈妈带我去书城。因为我当时不怎么喜欢看书,所以老缠着妈妈:“妈妈,这一点都不好玩,我们回家吧!”可是妈妈却不答应,还给我下了死命令:“你今天必须读完一本书,回家时我要抽查。”我百般无奈,值得拿起一本故事书看起来,看了一半,妈妈便叫我回家,“咦,怎么现在就回家啊,这不才三点多吗?”我抬起头问,妈妈指了指手机,向我示意天已经很晚了。就这样,我爱上了读书。

现在,能吸引我的书已经不仅仅只有一半的故事书了,我最爱的书已经是《水浒传》,有空时,就拿出来看看,虽然已经看过很多遍了,再次拿起仍爱不释手,不会觉得厌烦。

10.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 篇十

一、好读书

我从小就爱读书。记得小时候,我常常缠着爸爸妈妈问他们一个又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一年中为什么有时冷,有时热?”“为什么妈妈能生娃娃?”“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他们常常被我问得哭笑不得。“快长大吧!书,会给你满意的回答。”爸爸不耐烦的说。于是在每个夜晚,在柔和的灯光下,妈妈开始给我讲书上有趣的故事,听着听着,我慢慢的、不知不觉地进入甜美的梦乡——在悠蓝色的夜空中,我仿佛成了一颗长着翅膀的小星星,在宇宙中自由自在的翱翔……忽然,我梦见自己变成了故事中的小鹿斑比,善良的小矮人,可怜的流浪狗……

上学了,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会自己看书了,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到书城,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不知疲倦地在书的百花园里采集花粉。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猿人是人类的祖先,恐龙为什么会灭绝?鸟儿为什么会飞翔?世界原来这么奇妙!读书,真好!

二、读书好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读书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等。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读书,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读了《古井》这篇文章,文中的古井就同伟大的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的、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读完这篇文章,我体会到做人应该有博大的胸怀,也更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读书,使我立志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前人已为我们铺平了道路,创造了幸福的生活,难道我们这代人不应把社会建设得更繁荣

富强吗?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只有从小刻苦读书,掌握渊博的知识,长大才能用自己的才干为人类服务,报答我们亲爱的祖国。书,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启明灯,它不仅为我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还陶冶了我的品格,使我懂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

三、读好书

选择读怎样的书很重要,要选择有益的书来读。“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一个善于读书的人,绝不会滥读。对于小学生朋友而言,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二个“中心兴趣”进行大量的、较为深入的阅读,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学校图书室中的各种各样的书应该成为我读书的首选。开学初,我班还建立了一个图书角,这里的书老师提倡我们人人要读遍每一本。要读“第一流的书”和“第一流作者写的书”,其方法是通过推荐书目了解,或是请老师、家长推荐介绍。

读书应讲究读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书我诵读,有的书我略读,有的书我精读,遇到好词好句还要进行摘录,在自己

11.夏日读书好消暑 篇十一

夏日读书,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夏天万物繁盛,而阅读的灵感,也像夏天的雨一样说来就来。在树下,在时时飘来的风中,一卷在手,与古今的智者对话,读到精彩处是“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的舒适。读圣贤之书,能涵养身心体会大道;读君子之书,能知察天地通晓人情。而读见闻杂记,既能抒发思古之幽情,又可在半日时间内品尝“行万里路”的快意。看过了,不仅获得了美感享受,还净化了心灵,会不经意间进入“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对外界温度迟钝了许多。

夏日读书,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夏日里,坐在敞亮的阳台上,沐浴着明媚的阳光,一书在手,阅白纸黑字,嗅纸墨幽香,一页页哗啦啦地翻过去,文化的厚重,历史的悠长,意境的深远,满满地将人浸濡于其中,身心就会有一种精神充盈、远离空虚的快感。

读卡耐基,能遇事心胸豁达,做内心强大的自己;读《正能量》,能排除负面情绪,心灵更加平静;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能获得更多成长的智慧和力量。书读到妙处,早已不觉炎热,但觉清凉自心底涌起,心灵仿佛也铺满了一地阴凉。

夏日读书,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份内心的沉稳与自信。夏天闲暇之余,我常沏一壶淡茶,在树荫下,持一小凳,听着蝉鸣,打开书本,慢慢地阅读,任心驰骋,享受人生赋予的美好时光。有书读的夏天,那感觉真好!

(责任编辑 赵雨希)

12.谢谢你,我的好兄弟 篇十二

那是一个星期二的上午, 第二节课是数学课, 还没等上课, 老师就拿着一卷试卷来了, 老师说:“这节课考试。卷子上有作图题和测量题, 希望大家准备好铅笔和直尺。谁也不能用钢笔乱画, 那样不给分。”我一听, 心想:真倒霉, 铅笔、尺子都不经常用, 我一直都没带。唉!也怪自己不听老师的话, 老师是一直要求把文具带齐的, 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用呢!怎么办呢?我忙向同桌的笔盒看去, 只有一支铅笔、一把尺子;我又向前桌、后桌看去, 也都没有多余的。我的老天!这可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 过道那边的张迪见我着急的样子, 忙问我怎么了?我说:“没铅笔!没尺子!”张迪听了, 把他自己的铅笔拿了出来, 咔嚓一声弄成了两截, 说:“给你一半。正好我把铅笔削得两头尖。”说着他把长的那半截给了我, 而他自己却留下了很短的那半截。我见了, 心里一怔, 拿了笔, 连声说:“谢谢!谢谢!”他却说:“谢什么, 小事一桩。”这时同桌李瑞明也凑上来说:“尺子也没有吧?给你!”说着他拿出一把直尺给了我。我说:“那你用什么呀?”他说:“没事, 我用三角板!”我没有说谢谢, 只是紧紧地握了一下他的手。上课铃响了, 我们开始做题了。作图题还真不少, 我画得格外认真。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 可是每当我看见铅笔, 看见直尺, 还会在心里默默地说:谢谢你, 张迪!谢谢你, 李瑞明!你们都是我的好兄弟!

开篇点题, 并点明了事情与同学有关。

详细地叙述了事情的经过, 写出了“我”发现要考数学了而自己没带铅笔和直尺的不 知所措, 然后详细写张迪和李瑞明给“我”的帮助。两个乐于助人的小伙伴形象跃然纸上。

13.我的爱好——读书 篇十三

甲:读书,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件事了,但良好的读书习惯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乙:一个好的、科学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能使我们学得继轻松自在,又有效率。合:六二中队《培养读书好习惯,探讨读书好方法》主题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出旗。

乙:请光荣的升旗手护旗手做自我介绍。

甲:请校领导为光荣的升旗手护旗手授佩戴。

乙: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体少先队员敬礼!礼毕,唱国歌。

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学习才刚开始。

甲:习惯就像雄鹰的一双翅膀,能让我们高高的在蓝天上翱翔。

乙:习惯就像我们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能让小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甲: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同学们掌握正确的习作方法;

乙: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一定对同学们当前的习作发生作用。

甲: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师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可见学习习惯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读书的好习惯。

(1)泛读速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英语的阅读理解。

(2)跳读通读 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3)再读写读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合: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愿同学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篇十四

侯岗乡新村小学 吴保国

——培养学生良好是读书习惯的几点思考

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是“发展儿童心灵的科学”。让语文教育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角度讲,都必须重视语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广泛是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六年制不少于140万字。”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是啊,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受陈旧模式的影响,理念,思想,方式滞后,已显现出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在教学中依然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学习感到乏味,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想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至关重要。下面谈一下本人的教学体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原动力,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浓厚兴趣,本身就是阅读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首先,榜样激励。孩子的模仿性强,榜样作用极大,平时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以及身边人的成材之道。像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饭来吃等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其次,好书引读。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拓展了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

最后活动激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经常开展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析,班级诗词大赛,故事大王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班级里曾有一位男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和其他同学不合群,不善于表达。有一次在他汇报读书活动内容时,我有意地给他准备一些内容,并指导他读好,在他汇报时,那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情感引来同学们阵阵掌声。从此他变了,变的爱读书,爱和同学交往,这也许就是读书给他带来的喜悦,信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全副精神去做事。”正是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内心说“我想读”。

二、渗透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阅读实践为纽带,让学生把握阅读方法的过程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要注意把自主阅读与合作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是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读完,千万不能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有要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到”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边画,教《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时,突出抓住描写皮埃尔心理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主人公内心活动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划一划,逐步体会到主人公焦急,矛盾,难受,痛苦心情,从而体会到主人公高尚思想。当然这些习惯须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培养学生恰当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要能让学生根据不同体裁文章选择不同方法进行阅读当然在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后,三种方法可以交替进行。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现在不少学生学了一篇课文,书上干干净净,一个字也没有,这样读书肯定没效果,因此在阅读时要让学生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再读。读书时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那儿?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边读边想才有效益,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得。还可以抄一抄,写一写:好书百读不厌,读书不能走马观花,了解情节就算,要养成反复阅读的习惯。因此,我让学生准备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句

子仿写,语段仿写,这样不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训练。

三、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多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书读的多,见识就多,作文就好写。课程标准也提出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这以成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的死读课本,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世界是课本”的崭新天地。我经常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向学生推荐名篇佳作,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学完《给家乡孩子一封信》一课后,我就让学生收集巴金的作品去读,更多了解巴金思想。学完《印度洋上生死夜》我就鼓励学生了解有关在生死关头想到别人,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的故事。这样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访问,阅读或上网等多种方法去收集资料,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又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给学生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应该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分层推荐阅读书目,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让精致的文化点心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适应孩子时尚需求,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拓展性。因此,我向学生分层推荐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以及最受现代中小学生欢迎的五十本书籍,有了可供选择的读物参考目录,学生就有了读书的方向,就可制定出可行的读书计划,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阅读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教学中还要以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将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一系列“讲”“展”“演”等实践活动展现出来,他们是有效阅读的保证,是深化阅读活动,促进阅读出成效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交流实践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情趣,体验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浓厚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一轮的阅读中去。一讲,我班坚持课前5分钟演讲,每天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新闻,趣事,古诗,美文等。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源头活水。二演,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之持之以恒,利用阅读定期举行故事会,辩论会,以及知识竞赛等,以小组为单位,让阅读较好的同学逼着读书不认真的同学去阅读,促进学生间互相合作,创造读书氛围。三展评,定期在班级举行读书笔记,摘抄本展评活动,让获奖同学的作品放在学习园地中供学生欣赏,即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同学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要求上进,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15.我的读书经验 篇十五

先父时常叫我读《近思录》, 《近思录》对于他很多不利之处。他平常读《四书》, 只是用朱注, 《近思录》上有周敦颐、张载、邵雍、程明道、程伊川种种不同的说法, 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是贤人的话, 有那样的不大同;最疑难的, 明道和伊川兄弟俩也那样不大同, 不知偏向那一面为是。我现在回想起来, 有些地方他是说得非常含糊的。有一年, 他从杭州买了《王阳明全集》回来, 那更多事了;有些地方, 王阳明把朱熹驳得体无完肤, 把朱熹的集注统翻过身来, 谁是谁非, 实在无法下判断。翻看的书愈多, 疑问之处愈多, 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已经不大信任朱老夫子了。我带着―肚子疑问到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去读书, 从单个庵师研究一点考证学。我才明白不独朱熹说错, 王阳明也说错;不独明道和伊川之间有不同, 朱熹的晚年本与中年本亦有不同;不独宋人的说法纷歧百出, 汉、魏、晋、唐多代亦纷纭万状;一部经书, 可以打不清的官司。本来想归依朴学, 定于一尊, 而吴、皖之学又有不同, 段、王之学亦出入;即是一个极小的问题, 也不能依违两可, 非以批判的态度, 便无从接受前人的意见的。这才恍然大悟, “前人恃胸臆以为断, 其袭取者多谬, 而不谬者反在其所弃。” (戴东原语) 信古总要上当的。单师不庵读书之博, 见闻之广, 记忆力之强, 足够使我们佩服;他所指示正统派的考证方法和精神, 也帮助解决了不少疑难。我对于他的信仰, 差不多支持十年之久。我和单不庵师第二次相处于西湖省立图书馆 (民国十六年) , 这一相处, 使我对于他完全失了信仰。他是那样的渊博。却又那样地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读的书很多, 从来理不成一个系统。他是和鹤见辅所举的亚克敦卿一样, “蚂蚁一般勤劬的学殖, 有了那样的教养, 度着那么具有余裕的生活, 却没有留下―卷传世的书;虽从他的讲义录里, 也不能寻比一个创见来。他的生涯中, 是缺少着人类最上的力的那创造力的。他就像戈壁的沙漠的吸流水一样, 吸收了知识, 却并一泓清泉, 也不能喷到地上面来。”我有点佩服德国大哲人康德 (Kunt) , 他能那样的看了一种书, 接受了―个人的见解, 又立刻能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逐了出去, 永远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起墙头来。那样博学, 又能那样构成自己的哲学体系, 真是难能可贵的。我读了三十年, 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可说。若非说不可, 那只能这样:第一, 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 第二, 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 第三, 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若要我对青年们说一句经验之谈, 也只能这样:“爱惜精神, 莫读古书!” (选自《百年老课文》, 哈尔滨出版社, 2005年, 有删节)

16.读书的女孩运气好 篇十六

虽然张春丽从打工起步,但她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华丽转身成了一名职场佼佼者。那一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城最好的高中,却因贫失学,万般无奈之下,她收拾好行囊选择了打工,临行前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大哭了一场。虽然自此与课本无缘,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打工期间依然不忘学习,工作稳定后还报了成人大学。

那时在工厂,工友一提起上夜班便头疼,然而面对晨昏颠倒的夜班张春丽却一点都不怕,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她还主动要求上夜班。本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就已经相当辛苦了,但后来还出现了更大的难题,她所在的工厂竟然要搬迁,这让她很为难。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留在工厂,为了学习方便。就这样,她每天都要比别人早起一小时去乘公交车,这来回的奔波让张春丽更加体力不支,有几次差点累晕在生产线上。尽管如此,她也从未动摇过学习的决心。终于,苦心人天不负,凭借勤奋,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成人高考,成了一名合格的大专生。再后来她跳槽到了一家知名大型企业,换了一份体面且薪水不错的工作。

在别人看来,张春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她仍不满足现状,决定报考本科。于是她开始了二次求学路,边打工边学习成了她生活里的常态。然而,第二次的求学路并不顺畅。在新的岗位上,她压力很大,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深知,之所以会如此吃力是因为自己能力太欠缺,工作的压力加上学习的重担,她整个人变得非常憔悴,学习一塌糊涂。这一次,她失败了。

遭受打击再加之在工作中经常挨骂,那时张春丽常常想,如果闲下来一定找个无人的角落,将这些日子所遭受的委屈全部宣泄出来。然而,她并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因為她忙到根本没有时间去哭。这次失败依然没有击垮她,她决定卷土重来,拼命学习,拼命看书。最终她如愿以偿,专升本科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而正当此时,张春丽所在的单位想要从在职员工里面挑选一位人力资源总监,这个黄毛丫头竟然毛遂自荐,领导对她印象不错,知道她的故事,如此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女孩怎么会不受赏识,张春丽竟然自荐成功了。虽然自荐成功了,但接下来她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干好这份工作,张春丽继续读书学习。她买了一整套相关领域的专业著作,白天上班,晚上钻研,反复核算,每天忙到夜里两三点。如此反复,最终得到了领导认可,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在2015年张春丽作为典范荣列“全国十大读书人物”!

自小,父母便教育我们好好读书,诚然,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读书一定是一条出路。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所以,我们可以任命,但“运”靠自己来扭转!一如张春丽所说:“命由天定,运靠自强!”

(编辑/张金余)

17.《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 篇十七

通读全书,有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就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在传统思维中,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按照我们的想法和指令去生活学习,往往我们在这种管理性的思维模式中,过分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的逆反心理。所以,我觉得作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引导他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安排好他的每一件事,或者替他做好每一件事。给他更多的鼓励,去强化他的优点,并推而广之,而不是反复强调他的缺点或者错误。想要孩子做好某件事,就要想方设法保护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反复地指令和强迫去让孩子做,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这件事,甚至最终把这件事放到了敌对的位置上。比如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滋生他对学习的反感,不是通过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来加强他对考试的焦虑。

第二,作者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小学主要解决的是学习兴趣问题,初中主要解决的是学习方法问题,到了高中,才是真正比拼学习能力的时候。所以说,在小学初中阶段,学校已经把考试成绩的重要

性渲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家长这个时候就不要对成绩再有过分的关注和追求。因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并不会与孩子将来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的关系。这一点我从实际经历中就深有体会,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在走入社会后,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定就比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不过我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我觉得作者总结的更精准,更透彻。所以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他对学习感到厌烦甚至恐惧。

18.我的爱好——读书 篇十八

你们知道我是怎样爱上读书的吗?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带我一起读书。每天,我都会坐在妈妈的腿上,听着美妙的读书的声音,感觉非常享受。久而久之,我就爱上了读书。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总是喜欢拿一本最喜欢的书读。不知不觉中,我就进入了书中的世界。当书中的人物开心时,我也开心;当书中的人物难过时,我也难过;当书中的人物遇险时,我就担心。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查理九世》,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妈妈叫我吃饭我都没听见。还有一次,我正在读一本书,妈妈来叫我吃饭,还把饭端了过来,我下意识扒了一口。结果扒到鼻子里了,这才醒悟过来。

我现在喜欢读《中国历代帝王传》这套书。它讲了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刘邦从一个市井无赖到真龙天子的大变身,等等。它值得我们看,你们喜欢可以去买一套来看。它帮助我了解到了古代帝王的一生,令我受益匪浅。

你们喜欢怎样读书?我喜欢一边做笔记一边摘抄好词。这是妈妈教我的,非常好用,你们的妈妈教过你们什么方法呢?分享一下吧!

19.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 篇十九

清华的来宾往往是踵趾相接的,假如我说:这些人之中被清华园的草、木、泉、石所吸引的一定比为了看清华大学的图书、仪器、标本、机械而来的多五十倍,该没有人反对罢?那末,无怪其然你一写信约朋友来玩,多半说:“请来园子里逛逛罢”,而很少用:“请到敝校参观参观”。清华原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啊。

这样便可以转到正题了,“清华不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理由不和“春天不是读书天”一般简单吗?春天有比读书更有趣的事让你做,清华有比读书更有趣的事叫你不得不做。

最可怪的,没有一个外人不对“清华人”赞叹:“贵校的读书环境真好!”而每一个清华人,纵然是最谦虚的你,也决不曾摇头否认。这是什么意思?你当真相信清华最适于读书么?我不信你比我缺少那些经验,随便举一件便可以做这句话的反证的。

远的不用说,就以最近这两个礼拜说罢,你如曾有一次整个钟头耐心耐意地坐在教室里笔记,那才是奇迹呢!你有眼看得见黑板上的白字,当然也有眼看得见窗外那些轻摇慢舞的鹅黄细柳,那些笑靥迎人的碧桃,那些像有胭脂要滴下枝来的朱梅,那些火似的、像有一种要扑到你身上来的热情的不知名的花,那些,那些……迷人的东西,真的没有把你心从a、b、c、d勾走么?就算你是道学家,有“目不窥园”的修养,还有玫瑰呢,丁香呢,她们会放香!熏风从那里钻进窗户,又在你鼻端打了一个回旋,你心不跳么?就算你受了春寒,鼻子不通,还有云雀呢,杜鹃呢,远远的唱起来了;蜜蜂又团在窗外哼;甚至一双燕子索性坐在窗槛上情话起来了;你又待怎样防御呢?总之,一切都引得你的心往外飞,这时的心固然教授们的什么论,什么史,什么法,什么问题,什么公式抓他不住,便是你书中的颜如玉也照样不行。

再切实一点举例罢,你在三院教室,即使正听着法国革命史这样热闹的演讲,你也会忽然联想到钓鱼的事情,因为你看见窗外的垂柳了,你自然会联想到正被那柔丝拂着的一河春水,那正在水面吹沫的游鱼,也许那树杈上正搁着一根钓竿呢。

相类的事多着呢,譬如你在科学馆做化学实习,虽然一分钟的不当心也会发生烧炸了瓶子的危险,你竟然在那时想到,今天该约你的玛丽,或是莎菲,或是兰姊,或是蕙妹散步去了,这一念怎会闯进来的?因为只要你眼睛向窗外瞥一下,你不会不看见古月堂前面那可爱的树林和那曲折通幽的小径哟。

决不止此!你在图书馆为了听见啄木鸟朗朗的鼓声而悠然掩卷的次数一定不在少,至于在生物馆听到稻田里水禽相唤而神游研究室之外的事,更不用数计了。

决不止此!你从新大楼挟着书走出来,有时自会觉得心里一动,“怎么啦?”原来那体育馆遮而不住的一角青山蓦然跳到你的眼里来了。

平时犹可,倘在宿雨初晴,或是夕阳将下,你的心会因而怦怦地跳个不住,因为那平时只是轻描淡写的青山,这时会紫得叫你感到重量,浓得像要溢出它的轮廓;平时是远远的,飘渺的,平面的,这时却堆起来了,逼近来了。于是你惊得喘了一口气,于是你忘了本来要去的地方,于是你拔步向西飞跑,越过草地,爬上土山(现在山上又添了一座百步高台),于是山呀,树呀,云呀,浮图呀都一涌来到你的眼里。这时燕京大学的塔,万寿山的琳宫冻宇,甚至圆明园的断垣残柱,一切都富国土色彩,一切都放射光辉,一切都给你幻想,这幻想竟和这镶金镀紫的云块一般变幻奇丽。于是你呆了,直到树迷山瞑,归巢的乱鸦将你唤醒,你才跄踉下山,恍恍惚惚地向灯火辉煌的食堂走去,也许直等你一碗烩三鲜下肚之后才想起今天缺了一堂什么课或是缺席了一次什么练习了。

你点头笑了,这就够了,我想我不用再举你为了西园捉蛙,荷塘摘莲蓬,西园塑雪狮或是大礼堂晒太阳一类傻事而费去你用功的大好的光阴的例了。

但是你不要脸红,这并不怪你的心野,只怪自然中间有些东西太迷人了,而清华偏又具备了这样多。就如极平常的马路罢,在清华偏偏都高高地罩着翠柳的凉荫,并且还满布槐花的香气,散步的一类事,你自然会觉得是难以遏制的欲望了。说到马路不过是举其最平常最微末的,你要我谈谈清华的景物吗?

清华有的是回环层叠的土山,山里有的是苍松、老桧、藤、萝、竹、石,以及人工设置的小亭和长椅,爱远眺的可以高处攀登,爱幽僻的可以深处追寻,各适其适。清华一般也有四通八达的水,说到水,最富丽的是三面河环一面巨厦的荷池,富于野趣就该数西园长着芦苇的水田了。

燕大的湖虽然有人艳羡不置,我终以为那样大泥塘似的,正落了北平的许多“海”的陈套,我宁可取清华园里横贯东西的校河。好处在河身修长而且微有曲折,两岸的树丰茂可喜,河上几座桥都很好,在桥上近可以看鱼,远可以看迷离的树影。可惜就是来源不大,所以下游不得不用一个闸,因而水流很缓,虽然有平静之美,终嫌缺少活泼的气象。因此那被挤到墙外,环园而流的小溪就更可爱了。

说到那小溪,又是你最熟悉的去处了,那里淙淙水声往往费你整个下午去坐听,你有时嫌乡村姑嫂捣衣的聒扰,你便不在西园的门外石上坐,而走到极东的一端来,或者顺着溪流拐一个湾,找到只剩你一个人的幽静地方,随处有光洁可坐的石头,有满身凉翠的树荫,有和流泉相应的蝉吟,于是你用柳条戏弄戏弄聚于水曲的小鱼,或投一个石子在那一个个碗大的小漩涡里,或伸一只脚在石块激成半尺高的小瀑布之下,你那时或许有出世之想了。

打住罢,假如再谈到清华的“花事”,一定更引起你的烦恼,我知道你现在正为了园里的丁香花盛开,满处乱钻,总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躲这香气,急得想找医生给你的鼻子动手术呢。

言归正传,清华虽是一个大学,而同时又是一个园,所以环境并不利于读书,这是我的观察。不过我现在又疑惑了,据我所知,清华的毕业生(除我而外)读书的成绩正被人家评为“不错”呢,这又当作何解释?呵,我懂了!这叫做“地灵人杰”,据说山水明秀的地方,灵气所种,人物自然也会明秀,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也就是清华大学——人物也一样的非常之“清华”了。然则我这个题目就根本是一句废话,该由我自动收回,那么“谢罪”!

上一篇:体育中考学生演讲稿下一篇:幼儿园班主任教学论文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