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旅游业发展

2024-06-29

徐州旅游业发展(精选10篇)

1.徐州旅游业发展 篇一

中国雪狼拓展训练营以熔炼精英团队为宗旨,以承受心理压力最大而担当危险最小为原则。训练项目户内外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体验,让学员真实地面对心灵的脆弱和团队合作等实际问题,从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帮助新人放弃固有、转变心态、学会倾听、积极主动、注重团队,激发出新人投身企业的自身动力和潜能!从而达到”激发无限潜能、铸造精英团队”的最终目的。

雪狼拓展训练认为:团队合力是可以炼成的!合力+潜能+核心+目标+心态+沟通=完美团队。

雪狼拓展训练致力:提升个体综合素质,熔炼团队合作精神!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员工培训,团队拓展、企业内训、青少年素质提升等领域,并期望有所建树。公司产品从理念设计到实施过程,都是经过严密的设计以期达到客户最大满意度。公司旗下有四大品牌:雪狼拓展特训营、三人行课程中心、启慧资格认证以及西点少年。

中国雪狼拓展训练营

公司使命:以企管专家、顾问和协助人的角色帮助更多企业获得成功公司愿景:创建国际一流企管顾问公司,成为企业成功路途上的忠实伙伴经营理念:企业是军队,企业是学校,企业是家庭

行为准则: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企业精神:专业、敬业、勤业、乐业

服务宗旨:诚信为本,专业创新

我们的目标:成为卓越人才,创建卓越团队

我们的誓言:只要有我在,公司一定强;只要公司在,我一定能成功我们的决心:宁为成功拼命干,不为失败找借口

我们的口号:服务、服务、再服务

雪狼拓展:***

2.徐州旅游业发展 篇二

一、徐州发展城市旅游的SWOT分析

(一) 发展优势。

1.丰富的城市旅游资源。

徐州的城市旅游资源种类非常丰富:有以“汉代三绝 (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 ”和彭祖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以云龙山和云龙湖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有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有以彭城欢乐谷为代表的体验式主题公园;以及彭祖园、滨湖公园、云龙公园等开放公园构成的城市游憩区和户部山、彭城一号等步行街区构成的休闲购物区等各种类型。

2.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 徐州的旅游配套设施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 徐州市旅游星级饭店49家, 成为苏北地区拥有高星级饭店数量最多的城市, 其中五星级饭店3家, 四星级饭店10家, 三星级饭店16家。旅行社143家, 在江苏省内数量仅次于南京和苏州;旅游车船公司8家, 为淮海经济区内拥有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车辆数量最多的城市。

3.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

城镇居民是城市旅游的最主要客源。徐州市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据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资料显示, 截至2009年底, 总人口已达868.19万, 其中城镇人口有425.85万[4], 为城市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源基础。另外, 徐州处于淮海经济区的核心位置, 核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逐步吸引了周边地区城市的民众前来徐州观光休闲;随着徐州铁路系统并入上海铁路局, 徐州的知名度在长三角地区逐渐提高, 徐州的客源市场正稳步地向外扩展。

4.良好的交通条件。

徐州对外交通十分发达:有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相交汇, 也是京沪高铁的重要中间站;在公路方面, 境内有五条国道、十四条省道组成的公路干线网, 可与邻省各市县以至全国各地相通;徐州航空港已开通至京、宁、沪、杭、闽等大城市航班[5]。徐州立体交通的发展, 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 不利因素。

1.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徐州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与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相比, 徐州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管理方式、质量档次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的分散和管理体制的不顺, 给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带来了难度;二是旅游景区规模小, 缺乏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三是景区 (点) 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项目特色有待丰富和完善。

2.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虽然徐州市近年来在拓展旅游市场,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徐州现有的旅游资源与徐州现实的旅游知名度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徐州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 休闲购物中心、特色步行街区、城市开放公园等新兴城市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广大外地游客所熟知和认同。

3.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

徐州旅游经济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 主要体现在:一是“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 尤其是对拉动旅游消费有较大作用的“购、娱”两个环节比较薄弱。二是旅游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 高档次高星级饭店比较少, 旅行社规模普遍偏小, 缺少旅游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 旅游景区影响力不大。

(三) 发展机遇。

1.江苏省建设旅游强省战略。

当前江苏省旅游业正在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提供了强大动力。江苏省加快旅游业发展工作会议确立了到2010年建成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 并将徐州市列为江苏省三大旅游都市圈和“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应建成的九大旅游强市之一, 这为徐州市城市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注入了新的动力。

2.徐州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 (1998~2020年) 中将徐州列入“三大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 , 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振兴的措施与沿东陇海线开发的战略, 将进一步推动徐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徐州成功实现“双超” (GDP超千亿, 财政收入超百亿) 的目标[6]。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开发度的扩大、现代商贸的繁荣、服务业地位的提升, 对徐州发展城市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

3.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

徐州是江苏省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 现在因为资源逐渐枯竭, 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转型的繁重任务。因此, 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徐州要打造“四大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由此可以看出, 旅游业发展开始深受政府的重视, 徐州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对徐州城市旅游发展及时作出相应的规划和调整, 为徐州城市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 面临挑战。

1.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压力。

汉文化旅游资源是徐州发展城市旅游非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 汉文化旅游资源并不是徐州独有。以汉墓为例, 从规模上来说, 徐州的龟山汉墓和楚王陵比不上陕西的茂陵、长陵及阳陵;从出土文物数量和完整性来说, 比不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汉兵马俑虽然在其他地方不多见, 但和同系列的秦兵马俑相比, 在规模、气势、形态、表情等方面逊色许多。汉画像石在鲁南地区的济宁、枣庄等地也有广泛分布, 而且出现年代较早, 雕刻技法种类较多, 式样也很全, 是徐州汉画像石有力的竞争者[7]。

2.快速城市化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威胁。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特别在旧城改造中, 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灭绝性的破坏。一般说来, 历史文化街区还是应以保护为主, 利用只能是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利用[8], 徐州目前正在着手实施大规模的老城历史文化片区改造, 如果在改造过程中一旦引入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势必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 这显然违背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初衷。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以户部山崔家大院、郑家大院等为代表的老建筑, 在修复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一味地拆除, 建成新的不伦不类的“古建筑”, 而要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 让这些老建筑所内蕴的文化信息继续传承。

3.周边地区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的竞争压力。

徐州虽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但是随着近年来邻近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压力。在北面, 山东省最近提出“开发建设鲁南, 振兴山东”的口号, 重点加快了鲁南地区工业项目、民营经济、市场流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带动了与徐州接壤的一些城市如济宁、临沂等市的旅游业迅速发展。东面, 和徐州相邻的连云港和盐城依靠沿海的独特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旅游和滩涂自然保护区观光旅游, 发展也非常迅速。南面, 宿迁、淮安等地的旅游业发展虽然总体上与徐州还有一定差距, 但近几年发展势头也很迅猛。这些临近地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徐州旅游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二、徐州发展城市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一) 明确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独有的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的区位和城市底蕴的综介反映, 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 体现着城市的价值[9]。徐州一直以两汉文化引以为傲, 但在以往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宣传中体现出的并不多见。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在一些新建的城市休闲广场逐渐增加汉文化的元素;在新落成的徐州高铁站旁凤凰山北侧陡崖上, 特意增加了一幅总面积达17, 600平方米的“车马出行图”, 今后旅客乘坐京沪高铁从徐州东站穿行而过、或是途经京福高速公路徐州东立交时, 都会看到这幅壮观的“车马出行图”, 成为徐州城市形象的新标志。

(二) 加强统一规划和管理。

针对徐州旅游资源分散, 管理混乱的现状,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旅游局职能作用, 使其能真正作为全市性、权威性的领导、管理机构, 对全市旅游开发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建立宏观调控、指导体系, 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全面协调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顾及各方利益, 避免矛盾冲突, 使徐州的旅游业走上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三) 增强旅游营销和推介。

一是扩大旅游营销和推介的范围。目前徐州旅游营销和推介的范围主要在江苏省内, 外省比较少, 出国更少, 因此, 首先要扩大徐州旅游营销和推介的范围, 让更多的地方了解徐州, 认识徐州。二是要改变营销策略。传统的营销策略主要是上门推介, 而进入信息化社会, 我们要加强信息化营销与推介, 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徐州的城市美景, 让更多的人对徐州感兴趣。三是通过举办一些大型体育、娱乐、商务活动, 提升徐州的城市知名度, 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徐州旅游。

(四) 加强区域联盟, 积极培育区域市场。

淮海经济区共19个地市, 1.2亿人口, 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 目前整个区域的旅游需求还是初级的, 因此加强区域联盟, 积极培育区域市场是目前各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 徐州作为区域核心城市更是责无旁贷。2012年3月, 淮海经济区旅游业联盟在徐州成立, 这只是旅游区域联盟的开始, 今后徐州要加强自己的核心作用, 更加积极地推动跨区域旅游合作, 推动淮海经济区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摘要: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徐州城市旅游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诊断,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旨在对徐州城市旅游发展进行全面和准确定位, 为徐州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城市旅游,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 2002

[2].李永乐, 张雷, 陈远生.论徐州彭祖文化旅游开发[J].广西社会科学, 2007

[3].孙淼.上海游憩街区研究——以新天地、多伦路和七宝老街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 (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5].戚学东.徐州市旅游竞争力研究[J].知识经济, 2010

[6].徐州市统计局.徐州统计年鉴 (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7].滕春惠, 徐州市旅游产品的形象定位与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8].赵燕霞, 李朋.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典型模式的研究[J].中国名城, 2012

3.徐州城市旅游品牌开发模式浅析 篇三

【关键词】两汉文化古城;徐州旅游;品牌建设;开发模式

一、徐州城市旅游的发展

城市旅游品牌是指将城市主要景点融合并吸收各方思想的一种整体意识。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找到适合的旅游品牌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最优方式。

徐州古称彭城,2500多年的历史厚重的积累,使得徐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在80年代徐州成为我国当时最为主要的旅游热点城市之一,然而当进入90年代 ,徐州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却逐渐趋缓,有数据表明,徐州接待的来华旅游的入境人数占全国市场份额,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路下滑。徐州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虽有增加但与全国的发展速度仍有差距,全国平均增长率为11.29%,而徐州市仅为7.68%[1]。与其它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城市相比,发展速度较慢。徐州市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正逐步失去原有的优势地位,形势严峻。

二、徐州城市旅游品牌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形象缺失

品牌形象是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在长期了解品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品牌的评价,是消费者消费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坚持清晰易辨、鲜明有力的品牌形象,是国际知名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则[2]。目前徐州市旅游业发展的症结在于品牌形象不清晰,而产品形象却比较突出。一些国际游客在调查中指出,来中国前不了解徐州,但知道汉墓、汉兵马俑。这只是一个产品形象,并不等同于徐州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突出的区域品牌具有将一些分散的旅游产品有效地组合并凝聚在一起,产生远远超过单个产品所能产生的市场辐射力。

2.相关旅游消费不高

旅游购物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产品是专门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在旅游前的准备和在旅游途中的需求提供需要的物品。在一些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占该国家或地区旅游总收入的份额达到了40%—60%,即便是在日本这样的旅游资源十分贫瘠的国家,这一份额也高达30%左右。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旅游商品收入只有20%左右。而根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徐州在这一份额上更小,只达到了10%左右。因此,这一状况反映了徐州的旅游商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成为徐州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3.宣传力度不够

徐州旅游品牌的开发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宣传资金不到位,推广的范围小,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具体宣传促进工作不到位,没能够真正充分展示徐州城市旅游的良好风貌和两汉文化,从而使旅游者不能对徐州市的城市旅游具有较为强烈和持久的旅游兴趣。

三、“两汉文化古城”旅游品牌开发模式设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品牌开发应该实现向市场导向模式转变。徐州要想成为游客认可的旅游目的地,两汉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应该有更加优化的模式,以市场需求分析为前提,将旅游市场的需要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认为:“汉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模式是目前徐州应采取的主要模式,在此模式下依据资源优势进行多层次立体开发(详见图1)。

其特点是:以已开发旅游资源为依托进行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根据不同的时间、对象设计不同的汉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目前徐州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并进行拓展性开发。应选取与原有旅游项目融合度高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以参与性、体验性产品为主[3]。

1.初级阶段——形象主导型模式

在初级阶段——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利用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文化“三绝”,彭祖祠、彭祖庙、和彭园打造形象宣传主导品牌。品牌的建设要突出其旅游形象,以生动的形象带动旅游品牌的推广。

2.发展阶段——古今同步型模式

一方面,可以推出以彭祖文化为中心的主体旅游,结合市中心休闲旅游区,彭城壹号、时尚大道深度开发,打造文化休闲区。另一方面以户部山民居、戏马台游览区为重点,开发两汉文化和彭祖文化之外的旅游主体,使得徐州旅游体系更加充实。这一资源的开发优势在于:户部山与博物馆和云龙山可以形成条带状的旅游带。分布在山麓的古色古香、依山就势的户部山民居,给游客以山居田园风光的享受;分布在山顶的项羽戏马台,和两汉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目前,户部山民居已经被成功地开发成为徐州市的民俗博物馆,现阶段已经形成了四个展区,即民间艺术展区、戏曲展区、生活展区和婚俗展区,另外还有花园和戏台等游览对象。戏马台作为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是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定都彭城时,在户部山构筑的崇台,当时主要是用以观看士兵操练戏马的场所,所以称为戏马台。历年来,在这一台上,陆续营建了很多的建筑物,较为出名的有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奎山房以及碑亭等。经过整修的戏马台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展现戏马台巍巍壮观的景观,使得徐州的旅游体系更为丰满。

3.成熟阶段——资源拓展型模式

要建设徐州两汉文化旅游品牌,应通过各项工作促使徐州两汉文化旅游形象能够更深入人心。同时,不仅要打造统一的文化旅游品牌,还应当集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于一体,形成一种大旅游圈,从而品牌的辐射范围扩展更大、影响更深。拓展的线路除徐州市区的景区外,还有六县市的景区,如汉皇故里游览区还包括沛县和丰县,其中丰县是刘邦及其左右很多文武大将的出生地,而沛县是刘邦的发基地,因此这两个县有较多与汉皇有关联的各种历史遗迹。例如,丰县的汉皇林、高帝城、西汉高祖庙、萧何宅、卢馆道以及周勃墓等;沛县的歌风台和吕布射戟台等。另外在这里还建造有规模庞大的汉城,不但可以使游客感受汉王朝的遗风,而且还可以让游客品尝到闻名国内外的刘邦故里的狗肉和歌风罐头。

还可拓展到马陵山——骆马湖游览区。该区北距新沂市区20km,南距宿迁33km,距离徐州、连云港、淮阴、临沂四个市均在100km的范围内,交通非常便利。目前,这一风景名胜区以秀丽幽深的山水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体,以花厅文化等古老遗存文化为代表,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发展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四、“两汉文化古城”旅游品牌开发的实施对策

1.提高旅游品牌宣传水平

(1)利用传统媒体传播

旅游形象传播中首先要重视印刷媒介的参与。借助报纸的价格低廉和影响范围和覆盖面都比较大以及发行周期较短,可以迅速地传递最新信息的特点,满足旅游信息的传播需求。可以在报纸中根据宣传的具体要求开设一些旅游专栏。徐州目前的客源市场主要可以集中定位在苏鲁豫皖,因此可以将江苏省的知名都市报纸,作为徐州进行品牌宣传的合作伙伴,例如江苏南京的《扬子晚报》、《现代快报》,以及徐州的《彭城晚报》和《都市晨报》等。

据徐州旅游部门统计,2008年到徐州自驾旅游的游客占总游客量的65%。因此,徐州应积极推动旅游手册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工作的开展:在手册显眼的位置设置能够体现徐州汉文化特色的旅游图片,并配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在注重主要品牌景区传播的同时,也要均衡地对其他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新产品“农家乐”等项目给予适当的介绍;另外,可以让人身着汉朝服饰来发放宣传手册,以提高宣传效果。

(2)利用新媒体传播

网络媒体的优势越来越得到体现,例如传播范围具有广泛性、交互性、传播性、信息容量大以及信息传递成本低廉等特点。有鉴于此,国内外许多旅游企业和政府都开始利用网络优势来建立和传播自己的旅游形象。例如,开办旅游网站,既可以满足旅游者对旅游信息的需求,也为城市旅游品牌建设提供了一个和旅游消费者直接对话的窗口。

利用手机媒体网络这些新的宣传途径来加强徐州旅游品牌的推广,通过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些公司的合作来实现品牌宣传,更加及时。另外,可充分借助楼宇电视广告的途径来宣传,利用这一宣传媒介播放专门制作的徐州旅游宣传片,更好地扩大受众范围。

2.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借鉴在这一领域的其他城市的成功宣传经验,可以提出以下几个较为可行的推广方案:①制作旅游品牌广告,科学分析后设计并编发公众喜闻乐见的徐州品牌信息;②设计并建立有特色的旅游品牌,通过到全国各地的宣传交流,广泛宣传徐州所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③选聘旅游形象大使,利用形象大使的良好形象或者广博的声望来提高徐州的亲和力和吸引力;④拍摄以徐州旅游景点为题材或背景的影视节目,将徐州的深厚文化积淀和美丽都市风光,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充分展现在民众眼前;⑤邀请各界知名人士前来徐州开展活动,并且参观主要的景区和景点;⑥积极参与海内外召开的旅游博览会、展销会等会展,提升品牌的曝光度;⑦召开多种具有宣传效应的研讨会、颁奖会以及发展论坛等学术活动,提升徐州的城市影响力;⑧利用向各地酒店、旅行社、火车站以及民航局等免费发放《徐州旅游指南》、《徐州旅游画册》等精美宣传材料,来激发人们旅游的热情[4]。

3.策划系列旅游节庆活动

在旅游地举办一些独特的节庆活动对于旅游品牌的营销有极为有效的作用。通过节庆活动,将一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服务、娱乐、人力等要素,围绕活动的主题合理地组织和有效整合,从而通过营造与日常生活不同而更加浓厚的旅游氛围,来提升人们对目的地旅游的向往[5]。例如大连的服装节、哈尔滨的冰雪节、潍坊的风筝节、珠海的航展以及曲阜的孔子旅游文化节等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果。徐州目前利用这种方式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举办马可艺术节、樱花艺术节、新沂马陵山槐花节、丰县梨花节等。但总体上来看,节庆的设计和实施数量还比较少,影响面还比较狭窄[6]。因此,在今后的城市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徐州应继续加大在节庆活动开展方面的投入力度,举办更加丰富多彩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来推动徐州的城市旅游品牌的传播,可以开展如“汉文化国际旅游节”、“ 沛县刘邦文化节”、“ 李可染艺术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注意要争取与一些大型媒体紧密合作,促使节庆活动的宣传效果更加完美。

4.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开展汉文化旅游推介活动

区域合作可以发挥区域集群发展的效应,有效推进徐州城市品牌形象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营造旅游大环境的基础条件,例如要加强合作城际间的交通设施对接、城市文化认同、双方媒体合作、旅游企业联合经营以及政府间友好协作管理等。从而为城市旅游合作建设提供基础准备。

徐州围绕两汉文化古城特色,应牵头组织淮海经济区旅游协作网,共同构筑淮海大旅游圈;与济南、泰安、曲阜等市联合推出“一山一水两汉三孔”黄金旅游线路。目前徐州已与无锡等城市签定了旅游挂钩合作协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2006年初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精品展”;2009年3月,在奥地利雷欧本市成功举办了为期9个月的“金与玉——中国徐州历代文物珍品展”,徐州市领导率文化、经济代表团赴奥地利参加了文物展的开幕式和新闻发布会。这些活动对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宣传徐州、展示徐州的汉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徐州旅游业发展 篇四

不断推进规划水平。徐州应从发挥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着重围绕徐州重点打造的六大现代服务业和七种集聚区基本形态,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楼宇经济的发展,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宽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城际列车和空港建设,形成立足本市、服务周边、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商务服务体系[8]。徐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无论是发展数量上还是区内企业的规模层次上,与苏南苏中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徐州市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仅占全省总数的2。3%。各地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工业还有较大差距,亟需提高这方面的认识程度和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4。2 不断完善,扩大辐射

要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徐州要进一步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项服务配套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如徐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加大自己对周边省份的辐射能力,发展物流及服务外包业,目前徐州已经具有徐州软件园、淮海综合物流基地、香山物流园与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等四个物流业集聚地。

4。3 政策倾斜,优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提升集聚区建设和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徐州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建设问题,连续多次召开政府工作会议,并与年3月出台《徐州市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集聚区建设给予优惠条件与政策倾斜,为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4。4 吸引外资,科学发展

要强化招商引资。要紧紧抓住国内外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导向,按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例如,徐州已经形成了6个初具规模的生产性服务型集聚区,具体是邳州大蒜批发交易市场,丰县木业市场、新沂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睢宁科技创业园区,江苏盛联科技创业中心等。

参考文献:

[1]程大中,等。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3):77—84。

[2]魏巍,原毅军。中国区域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112—115。

[4]毕秀晶等。上海现代服务业外资企业空间格局及其机理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0(1):64—70。

[5]刘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3。

[6]杜春霞。功能集聚区产业新高地——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J]。中国经贸,2012 2010(2):58—59。

[7]夏永祥,等。以集聚区带动服务业发展—苏州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1(5):138—142。

5.徐州旅游业发展 篇五

徐州市《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解读

集成电路与ICT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该产业在提供巨大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对自身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徐州市近年来高度重视该产业的发展,并于近期制订了《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以坚持重点突破、政策引导、集聚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着力推动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实现重大突破,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研发中心,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品牌产品,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技术高端化、产品多元化、产业集群化,把徐州打造成为重要的区域性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基地。深耕细分领域 打造完整产业链《方案》提出,徐州市将立足产业基础和潜力优势,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ICT两大产业链。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材料、集成电路设备、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封测等细分领域,打造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ICT产业将围绕徐州市ICT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华为、软通动力、甲骨文等重点企业在信息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础平台、整合共享、应用开发、运营服务等细分领域,形成完整的ICT产业链。在集成电路材料领域,将全力打造全国性的集成电路材料制造中心,大力发展半导体级多晶硅和集成电路制造用高密度封装基板、化学试剂、塑封料、光刻胶等关键材料,重点推进砷化镓、氮化镓、碳化硅等新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在集成电路设备领域,将全力打造全国性的集成电路设备制造中心,重点发展光刻机、刻蚀机、纳米孔径仪、镀膜机等;同步发展扫描式电子显微镜、高压电源、非磁电机等配套设备;支持减薄机、抛光机、键合机、贴片机和净化设备等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所需装备的研发生产。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将大力引进具有高端设计能力的人才和企业,提升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创新能力,力争在中高端服务器芯片、智能芯片、传感芯片、汽车电子芯片、工业互联网产品芯片、智慧家庭芯片等领域实现突破。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将大力引进和吸收先进制造工艺,发展壮大8英吋、12英吋及以上晶圆制造产业规模,推动22/20nm、16/14nm等先进生产线的引进和建设,大力发展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MEMS芯片、超高压芯片、射频微波芯片等特色专用芯片工艺生产线。在集成电路封测领域,将瞄准国际先进的制造企业,引进发展圆片级封装、系统级封装、三维封装、真空封装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封装测试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形成与制造、设计环节发展相适应的配套能力,培育高水平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在基础平台领域,将依托华为、中科曙光等企业,拓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云服务,提升公有云服务能力,扩展专有云应用范畴,建设区域性云服务平台。在整合共享领域,将依托智慧徐州云中心、信息资源枢纽工程等,推进行业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共享,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用五大数据库,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通数据孤岛,形成开放融合共享的新格局。在应用开发领域,将依托软通动力、航天云网等骨干企业,重点推动政府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的大数据挖掘分析,构建区域性大数据开发应用高地。在运营服务领域,将依托甲骨文、微软等企业,加快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依托九次方大数据公司,建成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徐州分中心。推动物联网、智能制造、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运营服务平台做大做强。紧抓“六大工程” 启动发展强引擎《方案》提出,徐州市将以实施补裢壮链、龙头企业培育、布局优化、招大引强、创新驱动、完善服务体系等“六大工程”为抓手,确立产业发展方向、细化发展举措、明确实现路径,支撑起全市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发展的框架。补裢壮链工程是指拉长做粗补齐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三大产业链,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与ICT 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是指引进一批龙头型企业、打造一批骨干型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布局优化工程,旨在推进产业合理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招大引强工程是指开展专业招商、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徐投资兴业;创新驱动工程旨在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一批研发机构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创新平台,不断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完善服务体系工程是指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系统集成商、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6.徐州旅游业发展 篇六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徐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机遇

旅游业一直是徐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截至2015年1月, 徐州共有国家A级景区73家, 其中4A级景区18家, 3A级景区28家, A级景区总量和3A级景区数量均居江苏省第一, 4A级景区数量居江苏省第三。可以看出, 徐州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生态旅游业发展控制巨大。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落实, 为徐州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具体表现在:

1.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新路径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为追求精神方面的消费和享受, 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生态旅游[2]。“一带一路”战略涵盖面大, 辐射范围广, 在此背景下, 徐州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不断推进旅游市场的拓展, 加大旅游环境建设, 逐步形成食、住、行、游、购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 为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给予了指导。

2.为生态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新渠道

徐州是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一个枢纽点, 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 徐州生态旅游逐步走向国际化, 国际旅游市场逐步打开, 国外游客大幅增加, 2010年到2014年外国游客的增长率超过28.3%。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徐州生态旅游业发展对策

1.重视创新, 树立品牌

徐州生态旅游业不仅仅在于自然风光的欣赏, 还在于历史文化, 尤其是两汉文化, 及民俗风情文化, 并将这些资源充分融合, 以适应新时期旅游经济的发展形势。应充分重视旅游品牌宣传, 充分发挥徐州自身的旅游资源和市场优势, 大力宣传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国内、国外更多的游客来旅游、生活及投资。应强化品牌意识, 深入挖掘徐州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内涵, 科学开发自然生态景观, 充分展示地区的民俗文化, 重点开发既有景点。另外, 要加大监管力度, 保证品牌效应。应不断加大“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宣传, 让旅游从业者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提升品牌效应[3]。还应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 明确旅游违规违法举报方式, 严厉打击哄抬物价、黑导等违法违规行为, 确保旅游市场的稳定。

2.强化金融, 服务产业

在“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 使得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步伐再次加快, 而要使旅游企业国际化步伐更为稳健, 还需要金融的支持, 旅游企业的境外宣传、投资、经营等活动均需要依赖银行信用作为基础和保障。此时, 徐州市政府应充分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建设全面的跨境旅游合作平台, 让国内商业银行和国外商业银行深入合作, 为徐州大型旅游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给予金融支持。同时, 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担保和信息机构, 为中小型旅游企业的融资提供必要保障。

3.拓展渠道, 促进发展

一是要构建基于互联网营销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当前, 人们日益追求旅游的自由性和自主性, 也是未来自助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 徐州生态旅游产业应依托“一带一路”的发展优势, 通过互联网加大宣传、营销, 建立政府性质的旅游门户网站, 对外宣传徐州的历史遗存、自然景观、特色风情等, 并要打造出徐州旅游服务软件, 以方便国内外游客能够迅速、全面的了解旅游咨询, 也能为政府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为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给予参考。二是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指导, 强化区域合作。徐州位于苏、鲁、豫、皖的中心, 同时也是“一路”上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 应积极与周边城市进行旅游合作, 拓展以徐州为中心的旅游路线。通过区域性旅游精品线路, 及区域旅游的合作互动, 进一步打开国内旅游市场, 逐步走上国际化路线, 还应利用好淮河支流沂水、泗诸水等优势拓展生态旅游发展路线。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 徐州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交通优势及文化资源优势, 创新发展思路, 优化生态旅游产业结构, 在科学政策的引导下, 顺应新常态经济的发展趋势,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进徐州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实现旅游经济的新增长。

参考文献

[1]杨东方.技术创新体系区域优势产业的重要支撑[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1) :15-18.

[2]古龙高.“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与东方桥头堡建设研究[J].大陆桥视野, 2015, 11 (7) :201-202.

7.徐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探讨 篇七

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这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从而共同促使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使城市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所需要的资源构成危害[1]。此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其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体现在城市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共生关系上。

从社会子系统来看,它以人口为中心,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就业、居住、交通、供应、文娱、医疗、教育及生活环境等需求为目标,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和智力。从经济子系统来看,它以资源为核心,由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贸易金融、信息、科教等组成,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环境子系统来看,它以生物结构和物理结构为主线,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人工设施和自然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公众不断努力提高城市社区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2],该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具有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功能脆弱的特征[3]。这就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产生城市资源短缺、土地的利用量超标、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诸多问题。

二、徐州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接带,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徐州市强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仍看到了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徐州市而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徐州市占用的土地面积迅速增大并向郊区扩张。从数量上看,徐州市1996年和2004年各种地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减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的增多。数据表明,1996—2004年间,全徐州市城乡用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城乡用地的总量为164656.9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4]。此外,城市中大量的固体垃圾侵占了大量的空间,同时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第二,城市的家用燃气、工厂机器运转和机动车辆行驶向大气中排放相当于太阳入射量30%的余热,它们与城市建筑等区域特征综合作用形成了城市的五岛效应(即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闷岛效应、混浊岛效应)[5];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SO2、CO、NOx和部分有毒气体。2009年,全徐州市废气排放总量为3079.28亿Nm3,工业SO2排放总量为8.65万吨,工业废气烟尘排放总量为2.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0.92万吨[6]。

第三,由于城市扩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巨增,城市供水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十分尖锐的问题。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生活。2009年徐州市地表水47个评价断面(国控断面9个,省控、市控断面合计38个)中,劣于地表水Ⅲ类水质的有23个[6]。

第四,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和城市绿地缺乏也是较为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按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城市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各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并取决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

(一)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是用以协调城市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维持和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为城市提供生态调控和支持的系统。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一方面为城市提供水、大气、土壤、动植物等必须的自然资源,并以此调控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演化方向,另一方面不断的维护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还原能力、生产能力,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高效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的支持能力。生态支持的实质就是城市的人口生态特征、资源数量与质量、环境的容量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可能发挥的潜力。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是指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强弱,城乡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景观生态的时空量构序的整合性。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强弱是指支持系统承受外部干扰的能力和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劣,包括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的容纳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用资源承载力、环境要素容量和生态系统的弹性度来表示。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多重利用和再循环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长期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本保证[7]。

(二)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

当前,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是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生态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衡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在基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城市生态的完整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提出了许多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指标体系、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苏格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SISD)和环境可持续性指标(ESI)等[7]。随后,国际上又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如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ility)、真实储蓄(Genuine Saving)、真实发展指标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等评价模型。他们分别从能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时间、空间尺度上评价和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过程。

在国内,凌亢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分析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经验选择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曹慧等采用一种完全递阶的层次结构,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以及线性隶属方法对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城市联合课题组提出了中国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UESDI),首先通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变量层指标处理,然后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最大因子作为各个系统的系统值,并运用该模型对苏州、宁波、广州和扬州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8],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目前的国内外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践中来看,生态足迹法无疑成为一种主流的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从各项生态足迹法实践中获知,生态足迹可以反映: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以减少新增人口的资源消耗,这在资源贫瘠的地区更为重要;提倡新式的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方式,减少资源消费;通过循环利用、节能技术等措施,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服务;要提高自然资源的生物生产力,也就是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或者生态服务功能。

四、结语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徐州资源型城市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既需要徐州全市上下加倍努力争取,也需要省里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推动,继续深入地推进徐州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要重视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改造,加强环境保护,搞好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要正视目前徐州市存在的环境问题,明确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等译. 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52.

[2]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0, 9.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12.

[4]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徐州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http://www.xzgtzy.gov.cn/sm 2111111189.asp.2007-1-11)

[5]郭亚军,潘建民,李帅.21世纪城市——绿色城市[EBPOL]http:PPwww.gxbcts.com,2002, 12.

[6][7]徐州市环境保护局.2009年徐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8][9]K.A.沃科特,J.C.戈尔登,J.P.瓦尔格, D.J.沃科特.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张坤民,温宗国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1-87.

8.徐州旅游业发展 篇八

【关键词】“一带一路”;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

1.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协同是指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协调合作,促使系统整体功能提升,超过各要素功能之和的系统结构状态。协同既反映系统发展协调的合作过程,同时也反映了系统在协同过程中形成的结构状态优化结果。“切实加强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建设“一带一路”,通过扩大开放、内引外联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务实之举,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

作为江苏省对接“一带一路”的主要节点城市,徐州处于 “一带一路”战略格局的交汇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一个重要链接区,也是淮海城市群战略格局中“两横一纵”的连接点。从江苏省内看,徐州是江苏省北部十分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业都会,是江苏辐射华北、东北、西北不可替代的传递点和中介区。不论是2000年提出的“三圈五轴”、2012年提出的“一带两轴三圈一级”还是2014年提出的“两横两纵”城镇布局体系规划,以徐州为核心的东陇海地区都被确认为是江苏省城镇布局的重要支撑区域。与周边地区相比,徐州历史悠久,民俗遗存丰厚,拥有两汉文化、军事重镇等特色历史文化。同时,淮海城市群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城镇化的核心,而徐州是淮海城市群中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徐州虽然坐拥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工业仍以能源、重工业和原材料为主,污染负荷高,高新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比较欠缺,经济效益较差,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江苏省内其他地区。

连云港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有铁路干线直达的六大海港之一,北面与渤海湾和山东半岛相接,南面与长三角相连,是沿海经济带的缝合区。同时,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陇海铁路与沿海铁路的交汇点,同三高速和连霍高速这两条中国最长高速公路的唯一交汇点,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连云港成为了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最为便捷的出海口,成为了连接太平洋两岸,以及中亚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门户,其战略地位在欧亚经贸交流与合作中十分重要。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连云港先后开通了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中哈物流基地, “五定班列” 的开通更进一步提升了连云港的区域势能和开放水平。从江苏省内看,江苏省委省政府多次表态,要从政策、规划、投资、人力、财力、教育等各方面强力扶持连云港发展,全力支持“一体两翼” 组合大港的建设。有周边其他地区相比,连云港历史久远,文化深厚,依山傍海,生态宜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战略和区位优势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始终处于相对较弱的范围,急需提高城市竞争力才能与其“一帶一路”战略交汇点的身份相匹配。

因此,充分发挥徐州和连云港不同的区位优势,明确两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强两城之间的协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分析

徐州和连云港之间虽然物理距离不远,但由于交通仍比较原始,没有开通动车和高铁,两城之间联系仍相对封闭,区域发展仍各自为政,真正实现协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城市定位没有协同考虑、地区利益协调困难、产业空间格局缺乏统一规划、区域市场体系不统一等。

2.1 城市功能定位没有考虑两城的协同发展

正确的城市定位,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帮助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城市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要对一个城市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要合理地把握城市的独特内涵,了解其地域特色、文化特质、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寻找城市的差异化和竞争力所在。同时作为城市群中一员,其城市定位还要考虑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问题。

徐州位居“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级区域经济板块的中心地理位置,既是国务院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中规划要重点发展的28个中心城市之一,同时又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的第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连云港是我国主要的沿海港口和集装箱运输基地之一,是我国海洋开发的三大特殊区域之一。以港兴城,加快港口和桥头堡建设,应该是连云港发展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区位条件、文化特质还是产业构成,徐州与连云港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两城之间协同发展,功能互补、协调促进的有利条件。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徐州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第一座“灯标”,从两城目前的城市定位来看,不同规划纲要中虽都有过各种描述,但都缺乏对两城之间协同发展的考虑,没有充分打好路桥经济这张牌。

2.2 两城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

由于徐州和连云港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各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博弈行为可能导致地区利益的扭曲和分化,造成“公用地灾难”,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大肆开采资源等行为,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等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在如何对接“一带一路”问题上,徐州和连云港仍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在如何协同发展,促进两个地区区域一体化等重大问题上还缺乏有效沟通和深入研究,在城市功能定位、产业错位发展、重大项目布局等问题上还缺乏两城之间的通盘考虑,制约着徐州、连云港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同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平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城市协同发展的基础。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必然处于无序化状态,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难以真正实现。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地方利益刚性化,徐州和连云港两城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加之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乏力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城之间统一市场的形成,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3 两城之间没有形成产业空间格局的的合理规划

在现行的财税体制下,不同城市之间仍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做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相邻城市之间应有的产业链分工不明确,合作关系不稳定。核心城市的主要产业与相邻城市之间同质竞争现象明显,实质性合作关系发展缓慢。产业结构的趋同会导致产业结构自我封闭、自成体系,严重阻碍区域分工和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长期以来,徐州、连云港两市均各自为政,城市发展目标基本相似,在产业政策上求大求全,导致相互之间争项目、争资源、争投资,无序竞争的结果就是市场分割,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体系难以形成,城市整体实力难以提高。

3. 推进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的对策

3.1 要在区域协同战略中定位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增强各自的城市竞争力,徐州、连云港在对各自进行定位的时候,都要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要打好“新亚欧大陆桥”这张牌,紧紧围绕着“服务于大陆桥”这一指导思想,共同为新亚欧大陆桥提供服务,并在服务中确定城市地位,在服务中成长壮大,在服务中打造多功能、开放型、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形象。

作为中国段新亚欧大陆桥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徐州是大陆桥东段的第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城市发展和定位应紧紧围绕路桥经济,建设桥上徐州。只有“兴桥、靠桥、撑桥、服务于桥”,围绕大陆桥做文章,才能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其作为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加快徐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只有牢牢把握“服务于桥”这一基本内涵,才能真正发挥徐州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这一区位优势,把徐州真正建设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端重要的枢纽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连云港是沿海发展和沿东陇海线发展的支点和交点,是沿海中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江苏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先导区和核心区,其城市定位要紧密围绕港与海做文章。首先,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东桥头堡,连云港必须切实为桥服务,服务于桥,才能发挥其作为堡的功能,才能发挥其作为主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如果说连云港的核心优势是其重要的战略区位的话,港口则是这一核心优势的载体,是连云港城市发展的龙头所在,为此,应紧密围绕以港兴城战略,加快港口建设,在提升主港的同时,积极拓展主港的南北两翼港群,尽快形成“一体两翼”的港口发展格局,同时,要重点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出海基地、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把港口真正建成太平洋西岸集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于一体的枢纽港,把连云港真正建设成连结中亚地区和太平洋沿岸的交通枢纽,成为真正的“新亚欧大陆桥最便捷的出海口”。同时,可充分利用连云港优美、独特的的山海资源,借鉴其他旅游城市发展经验,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打造世界最大的西游记主题乐园和海洋世界,做大做强旅游市场,把连云港打造成名符其实的国际性海港城市和旅游城市。

3.2 建立两城协同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协同平台,形成协同合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徐州、连云港的协同发展,建议设立徐州、连云港协同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江苏省省直机关有关职能部门、徐州、连云港两市的市长和部分民间协作组织的负责人组成,该委员会直接向省政府负责,履行统一领导徐州、连云港协同建设和统筹协调的职责,制定协同工作方案,组织建设工作的实施,具体负责协同建设的法律、法规、目标设定、资源发展定位、产业规划等全局性问题。

同时要建立起市长联席会议、城市联盟等跨地区、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构和专项议事制度等协调机制,消除各种现实的障碍,打破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整合徐州和连云港两地的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有助于产业要素在两城之间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引导建立起各种专业技术协作组织,以协调解决两城协同过程中因产业技术整合而出现的各项法律、财务、经济、技术等问题。

联席会议、城市联盟等机构同时要组织协调协同城市的各社会组织和企业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构建服务“一带一路”的智库平台,组织社科院和有关高校,开展“一带一路”方面的研究,并与“一带一路”的其他节点城市和沿线国家建立合作,举办高层论坛,开展专项研究,使徐州、连云港真正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度融合区。

要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建设等政策优势,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集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于一体的自由贸易港区和综合保税区。条件成熟的时候,要力争建设“徐连共同市场”,提升徐州、连云港同城化层次。

3.3 重新构建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群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徐州、连云港两地政府之间应加强产业发展上的联合和协作,统一规划东陇海线区域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计划,构筑统一的产权、资本、劳动力市场,促使各生产要素在两地市场自由流动,优化资源的区域配置。徐州和连云港区域是淮海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但城际合作、产业分工的发展格局仍在探索过程中。

根据徐州和连云港现有的发展状况,促进产业群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应该是大力推进网络体系建设,依托徐州地区交通、能源、重工业三方面的优势和已经初聚规模的能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基础,发挥物联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加大与印度、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工程机械装备、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经贸合作。

连云港则要充分利用其开放优势、临海优势和港口优势,以陇海铁路和沿海港口为依托,分别打造沿东陇海、沿海两条产业发展轴,这样的产业分布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的后续发展。沿海產业轴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港口、物流、能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临海、临港型产业,打造以金属冶炼、重型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为重点的临港产业基地。东陇海产业轴的发展则应与徐州协同,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改造提升食品、冶金、精细化工三大传统产业,优先发展物流、旅游、商贸三大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为重点,打造东陇海沿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物流集聚区、重点专业市场、产业集聚区之间的融合发展。

4.结束语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的身份给徐州和连云港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单纯立足本地的发展思路无法充分发挥徐州和连云港两城的战略优势,也不能真正实现徐州和连云港经济的崛起。两城只有真正携起手来,把自己放在“一带一路”这个大背景下,建立以协同发展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战略,才能真正担负起节点城市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年)[Z].2009.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2020)[Z].2009.

[3]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14(4):5.

[4]全毅,汪洁,刘婉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国际贸易,2014(8):11.

[5]彭荣胜.区域协调与先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07(10):60-64.

[6]刘英基.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问题及对策分析.经济纵横,2012(3):126-130.

[7]高明,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10,30(8):1272-1277.

[8]卢中华.我国地市区域经济协同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2):194-195.

9.徐州旅游业发展 篇九

关键词:徐州,黄河故道,体育旅游资源

著名学者于光远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这一定义的实质是:旅游既区别于平时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的日常生活, 也区别于为了业务目的进行的旅行, 这个意义上的旅游包括观光、休憩和运动健身、增长知识等, 观光包括游览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社会风情;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博览会、动植物园等。随着人们闲暇时间和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 人们对于体育旅游的需求与愿望日益强烈, 外出旅游不仅是为了度假休闲, 更多人通过体育活动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和情绪, 体育旅游将成为一种时尚。

据张鲲等的调查, 在观光旅游的人群中一个地方游过两次以上的仅为21%, 而选择两次以上体育健身娱乐的人群占89%。体育旅游是一种在旺季和淡季均可进行丰富旅游活动的现代化旅游方式。黄河故道共有现代农业、湿地生态、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等各种类型的景区31处, 其中丰县宋楼百年梨园、大沙河镇果品自摘园区、铜山吕梁风景区、邳州距山景区、睢宁古邳圯桥张良殿景区、泉山九里湖湿地公园等景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人气, 成为徐州市民旅游观光休闲的新热点;尚有丰县大沙河百里旅游观光带、沛县昭阳湖生态湿地、安国镇张双楼湿地等一批景区资源有待深度开发利用, 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黄河故道区域体育与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有效地提升其旅游竞争力, 保持自身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市场的吸引力, 逐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黄河故道在区域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 发展体育旅游意义重大。它既可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反过来促进群众体育的再发展, 体育旅游的资源开发将为黄河故道带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亮点。本文通过对黄河故道体育旅游资源挖掘, 利用SWOT分析方法, 提出黄河故道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以期为徐州市政府推动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贡献力量。

一、黄河故道体育旅游资源挖掘

1. 生态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铜山吕梁风景区、邳州巨山景区、睢宁古邳圯桥张良殿景区、泉山九里湖湿地公园、丰县大沙河百里旅游观光带、沛县昭阳湖生态湿地、安国镇张双楼湿地等都具有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体育健身活动,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 可以把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真正融入生态环境的建设中。生态性建设将创造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优势共生的综合体育旅游资源, 从而能进一步推进黄河故道区域经济的发展。

2. 保健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国家旅游局《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中倡导人民积极参加保健旅游。作为保健养生的鼻祖彭祖就生活在徐州, 现在很多有关纪念彭祖的建筑就在黄河故道旁, 如位于徐州西郊的大彭村的彭祖庙、彭园里的彭祖祠、淮海食品城里彭祖楼。彭祖之道和养生术影响很大, 长期流传。其大致内容可分为彭祖摄养术, 彭祖导引术, 彭祖服气术, 彭祖房中术和彭祖烹调术几个方面。学习彭祖导引术能够修身养性、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旅游中旅游者根据自身状况开出健身滋补处方, 品尝药膳, 使健身效果更佳。在旅游中既休闲度假又有健身效果的保健旅游项目有:彭祖倽汤、彭祖庙养生大殿、彭园彭祖阁、淮海食品城彭祖楼导引术练习场。

3.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起源于丰沛的故黄河区域, 有着号称武术之乡的沛县, 沛县亦有“千古龙飞地, 帝王将相乡”之美誉, 沛县武术已经成为徐州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沛县武术有八大门派:赵派大洪拳、三晃膀大洪拳、武当大洪拳、二洪拳、黑虎拳、梅花拳、少林拳、西阳掌, 已成为苏、鲁、豫、皖地区具有影响的拳种, 如今的沛县武术以走向产业化道路, 武馆、武校, 多大几十所武术场子四百多个, 全县人口110多万, 习武人数达30万之多, 从城镇到乡村, 男女老幼利用节假日习拳的极为普遍, 每年一次的武术散打比赛, 成为他们的一个特殊节日。沛县武术文化异彩纷呈, 文化底蕴丰富, 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色武术文化发展体育旅游。

4. 民俗体育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从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资料了解到, 现在流传在黄河故道区域的民俗体育大致有四类。一是竞技类民俗体育:举石锁、喊山大赛、挑重物等;二是休闲娱乐类民俗体育:放风筝、重阳登山、拾仔子等;三是游艺类民俗体育:赶老球、打梭、欙羊窝、砍大刀、踢八方、跳皮筋、打扭耳碑等;四是庆典类民俗体育: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炮竹马、落子舞等, 有些民俗体育游戏还配以儿歌, 内容风趣, 含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如今, 沛县的武术、邳州的跑竹马、睢宁县的落子舞已经成为省级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将这些具有浓郁的汉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发为体育旅游资源, 可以大力推进黄河故道的旅游发展。

5. 休闲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黄河故道带以沿河自然风光为主, 形象定位为生态、休闲、时尚, 环境优美, 适合游人观光, 也是市民进行休闲体育锻炼的好去处。在这里, 人们不仅能享受休闲体育带来的乐趣, 而且还能观赏优美的自然风光。

6. 教育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徐州这座古老城市, 体育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4000年前, 彭祖以“导引行气”开中国之先河, 春秋时期, 徐州游泳活动颇盛, 孔子观于吕梁, 曾见一男子涉过激流;汉高祖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 其时其地武术习练成风, 豪杰猛士蔚起;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这些活动, 都在被称为一代艺术形式杰出代表的汉画像石中得到生动体现;如今, 黄河沿四方也是全国闻名的“田径之乡”“武术之乡”和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迄今共有22人55次勇夺奥运会、世界杯和世锦赛桂冠, 32人64次获亚洲冠军, 7人11次在残奥运上摘取金牌;体育竞赛精彩纷呈, 2000年以来先后承办了亚洲杯铁人三项赛、第十届全国运动会部分比赛等全国及以上赛事50余次。悉尼奥运会男乒双打冠军闫森, 都灵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韩晓鹏, 悉尼奥运会女乒双打亚军杨影、孙晋, 武术世界冠军孙会、姜冲锋, 还有作为中国男篮“黄金一代”的中流砥柱胡卫东、篮球教练宫鲁鸣等无不生活在黄河故道旁的这片热土之上。将黄河故道旁的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地、著名运动员的出生地开发成教育型体育旅游产品, 可以促使人们了解徐州体育发展的历史、增长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 激发徐州人民体育锻炼欲望。

二、黄河故道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1. 建立政府引领、体育行业主导、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机制

构建黄河故道体育旅游带, 其目的是创建一个休闲运动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体育文化品牌。目前, 黄河故道体育资源丰富, 但仍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 而且各地在竞争中内耗较大, 彼此的利益协调机制仍需整合。构建黄河故道体育旅游必须建立以政府引领、体育行业主导、社会为主体、产业化运作的运行机制, 坚持以政府基础性投入为基础, 努力拓宽社会多元投资渠道, 以体育组织为依托, 提高参与休闲体育旅游的组织程度, 引导休闲体育旅游消费。

为了提高长黄河故道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 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区域休闲体育资源整合开发协调机制, 统一编制黄河故道体育旅游带的总体规划, 地方利益与区域大局利益统一。在政策环境、产业发展和服务质量等各个环节创造有利于黄河体育旅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良好环境, 形成一种区域性多元互动的合力, 从而拓展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最终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错位整合资源, 增强整体竞争力

从总体上看, 黄河故道体育资源开发不够, 体育旅游资源结构相对还比较单一, 缺乏一些文化含量高、时尚刺激的新产品, 难以满足游客对参与度、刺激度的诉求。现在各个地方进行观光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发规模较小, 影响力也不大。各地山水生态休闲体育特色区的开发建设, 也要从体育旅游带的整体视角错位整合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因此, 黄河故道生态体育旅游带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 应充分体现“生态山水、彭祖祖庭、刘邦故里、北方民俗、乡村风情”的资源优势, 以“本色+特色”的模式来规划开发。以沿河体育生态旅游为依托, 集中开发徒步、自行车赛、长跑、登山、游泳、露营、射击、骑马、垂钓等体育运动项目, 满足参与者的健身健心娱乐休闲的需求。以体育旅游为支撑, 利用环湖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 可以开发出以水陆为主的龙舟、沿河自行车等竞技赛事, 从整体上增强黄河故道体育旅游的竞争力。

3. 打造“黄河故道生态体育旅游带”品牌, 提升内涵建设

文化和生态是休闲体育的核心竞争力。在黄河故道生态体育旅游的建设过程中, 必须有意识地将文化、生态思维融入休闲体育活动之中, 切实提高“文化生态自觉性”, 构筑一个人与自然互惠、体育与生态相融的休闲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要体现出体育旅游的个性, 把自然、体育、人文结合在一起, 使旅游项目更具创新性、竞争性和参与性。黄河故道河、湖、山、林、湿地等则是打造休闲体育自然观光、旅游度假产品的生态品牌资源。精密组合黄河故道的武术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美食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等体育旅游资源, 突出生态特色, 形成地方民族文化氛围, 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创建地方品牌, 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 是打造黄河故道体育人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牌资源, 提升都市休闲体育圈建设的质量和内涵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 9.

[2]张鲲.关于我国开展体育旅游的市场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5) :607-608.

[3]李平等.徐州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4 (6) :57-60.

[4]徐州体育局.徐州体育画册.2013.

10.徐州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篇十

科技的发展为修复当前城市运行中的负面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以科技和创新为特征的城市的智慧化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国也开始积极地采取智慧化的理念和手段逐步深入融合到城市体系中去, 去化解城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据相关统计数据, 中国大多数特大型城市均把智慧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 除此之外, 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城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2013年住建部前后分两批公布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共计有193个城市。2014年, 我国八部委经国务院同意, 联合研究并发文《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此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一)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

城市是人生存的空间, 城市运行中的民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真正做到解决城市居民的需求, 才能更好地搞好民生工作, 进而促进城市的美好、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 智慧城市建设中不能片面的以技术为导向, 以互联网为首的技术手段是工具, 是依托, 但要认识到, 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目的在于, 提升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 (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 , 进而增强城市居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二) 居民生活质量。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民的幸福感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反, 生活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近期, 世界各国纷纷效仿“不丹模式”, 倡导“GDP减速, 幸福提速”。我国也不例外, 发展的战略向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和谐、美好、健康的方向转移, 更加关注民众的幸福感。201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速度创24年来新低, 我国正以GDP增长速度的放缓, 换取民众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增强社会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所谓居民生活质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 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以及社会全体成员对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认同感。由此可见, 生活质量不仅包括居民的客观生活状况, 还包括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关于居民生活质量关注的焦点正从偏向物质生活, 逐步向民众的幸福感、精神的健康方面倾斜。

(三) 徐州市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徐州地处江苏省西北部, 总面积达11, 258平方公里, 占江苏省总面积约11%。徐州所处地理位置显赫, 是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徐州拥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科技发展迅速, 高校众多, 高校大学生人数位列全省前三位。

居民生活质量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其中物质生活质量, 依靠城市的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精神生活质量主要依靠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 围绕居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相关指标, 对2012年徐州城镇居民生活与江苏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如表1所示。 (表1) 并结合纵、横向相关状态数据, 可以看出徐州居民生活质量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经济生活稳定发展, 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江苏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 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目前, 江苏省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正向更高层次的全面小康迈进。徐州经济稳步发展, 基本接近省平均水平, 但与苏南发达城市经济差距较为明显。

2、地理条件优越,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徐州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 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和淮海经济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具有商业贸易往来的区位优势。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 拥有煤炭、井盐、铁、肽、大理石、石灰石等30多种矿产, 储量大、品位高。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徐州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徐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上重工业发展中污染源的无度排放, 以及私家车数量的增加释放更多的汽车尾气, 导致徐州城市生态环境出现透支的现象, 如, 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 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健康, 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生活丰富发展, 和谐健康程度有待提升。

江苏省全力支持居民在文化、艺术、娱乐、体育健身方面的发展, 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引发他们的兴趣, 并为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提供保障支持, 从而拓展了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让居民更为切实的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精神生活的充实。从表1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徐州社会文化的相关支出、配套基础硬件设施基本接近省平均水平, 说明徐州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在丰富化发展。但与此同时, 交通拥堵、出行不便、恶性案件的频发等不和谐的社会性问题日趋明显, 影响了居民的主观生活感受。

(四) 徐州城市智慧化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感知等技术的不断发展, 徐州成为2013年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智慧化模式的不断转型, 徐州目前所遇到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未来借助相应的“智慧化”方式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或解决。

1、感知城市生活, 增强城市运作的确定性。

随着感知、网络技术逐步植入到城市运行中去, 城市运行中的视频、语音、文字、位置、环境等多种类型的感知数据可以被各个技术应用系统实时、全方位获取, 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身份、位置、图像、状态等的感知, 强化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如城市各种硬件设施的使用、运行情况被有效感知, 更多了解目标物有没排放污染物、使用够不够安全、交通是不是拥挤等等问题, 缓解了人们生活的压力。

2、辨析城市生活, 强化城市的决策能力。

随着城市运作中海量的数据被获得, 使得城市运作中的相关分析更加重充分了, 决策也更加有理可依了, 正所谓“心中有数, 众智成城”。如, 在交通管理方面, 通过公交刷卡、出租车GPS数据、交通固定检测器瞬间车速采集等类型数据的有效传输并加以有效分析, 为城市交通的良好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居民主观感受关注方面, 网络的日渐发达、移动通信设备的日趋普及, 使得人们已经习惯性在网络平台传递一些个人的信息, 如百度每天要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腾讯QQ月活跃用户超过8亿;微信用户超过5亿;在线人际关系链超过1, 000亿。通过技术设备对居民网络语义进行智能分析, 能提高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 掌握居民的主管生活感受, 提高公共服务决策能力。

3、服务城市生活, 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

政府部门作为城市的管家, 通过广泛的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 并加以有效分析, 如通过云端运算整合分析, 能够帮助探究城市演化的规律、人们生活及行为伴随的主观感受、社会的价值观、舆论、热点的趋向,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更加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城市进行管理, 避免城市管理的盲目所带给城市运作的风险。

总之, 居民生活质量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智慧化模式能够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智慧化手段在物质生活中的植入, 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 进而提升了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等主观生活质量, 主观感受通过智慧化手段加以监控, 反过来影响到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做出相应的调整。城市的智慧化模式, 立足于居民需求, 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庆瑞, 吴志岩, 陈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J].管理工程学报, 2012.4.

[2]张奇宝.江苏省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 2009.

上一篇:物业品质部工作总结下一篇:6.1走近老师